有機化學論文(通用10篇)
從小學、初中、高中到大學乃至工作,大家都嘗試過寫論文吧,論文一般由題名、作者、摘要、關鍵詞、正文、參考文獻和附錄等部分組成。那么,怎么去寫論文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有機化學論文,歡迎閱讀與收藏。
有機化學論文 篇1
有機化學實驗中常遇到需要對液態有機物進行干燥處理的問題,其目的在于除去化合物中存在的少量水分或其他溶劑,如在有機化學實驗中,常有一些合成液態有機化合物的實驗,如乙醚的制備、乙酸乙酯的制備、溴乙烷的制備以及環己烯的制備等,在這些合成實驗中,產物常常要經過洗滌、干燥,并最終通過蒸餾才能達到一定的純度。干燥劑的使用能夠體現對化學知識的理解和培養化學實驗能力,所以干燥是有機化學實驗中經常用到的重要操作之一。
1 、干燥的意義和作用
在合成液態有機化合物的實驗中,為了得到較純的產物,往往需要進行蒸餾操作,但液體中的水分有可能與液體形成共沸物,在蒸餾時就有過多的“前餾分”,造成產物的嚴重損失,最終導致產率嚴重降低。在許多合成反應中,需要嚴格的無水條件,但試劑中的水分會嚴重干擾反應,如在制備格氏試劑或酰氯的反應中若不能保證反應體系的充分干燥就得不到預期產物。有些化學反應是通過分析產生的水來判斷反應進程的,而反應產物如不能充分干燥,則在分析反應進程時就得不到正確的結果,甚至可能得出完全錯誤的結論。液態有機化合物中水的混入往往是由于萃取、洗滌等操作帶入的,反應溶劑中水的混入往往是由于在溶劑制造、處理或者由于副反應時作為副產物帶入的,另外,反應溶劑在保存的過程中吸潮也會混入水分。水的存在不僅對許多化學反應,也對重結晶、萃取、洗滌等一系列的化學實驗操作帶來了不良的影響,因此反應溶劑的脫水和干燥在化學實驗中也是很重要的,是經常進行的操作步驟。盡管在除去溶劑中的其他雜質時往往加入水分,但最好還是進行脫水后再使用。上面所述所有情況中都需要用到干燥。干燥的方法因被干燥物的物理性質、化學性質及要求干燥的程度不同而不同,如果處置不當就不能得到預期的效果。所以,干燥在整個實驗過程中也是一個很重要的環節:干燥劑選擇不好,則除雜效果不好;干燥劑用量少,除雜效率就會降低;干燥劑用量偏多,則可能吸附部分液態化合物,使產物的最終產率降低。
2 、干燥劑的選擇
在實驗室中,一般干燥液體有機化合物的方法可分為物理方法和化學方法兩類,但最常用的是化學方法[1].物理方法常用的有分餾法、共沸蒸餾法、分子篩干燥法、冷凍法等。化學干燥法是將適當的干燥劑直接加入到待干燥的液體中去,使與液體中的水分發生作用而達到干燥的目的。在化學干燥法中,依其作用原理的不同可將干燥劑分成兩大類:一類是可形成結晶水的無機鹽類,如無水氯化鈣,無水硫酸鎂,無水碳酸鈉等;另一類是可與水發生化學反應的物質,如金屬鈉、五氧化二磷、氧化鈣等。前一類的吸水作用是可逆的,升溫即放出結晶水,故在蒸餾之前應將干燥劑濾除,后一類的作用是不可逆的,在蒸餾時可不必濾除?偟膩碚f,選擇干燥劑來干燥液態有機化合物應注意以下幾點:
(1)干燥劑不能與待干燥的液體發生化學反應,如無水氯化鈣與醇、胺類易形成配合物,因而不能用來干燥這兩類化合物,又如堿性干燥劑不能干燥酸性有機化合物;
(2)若為液態干燥劑則不能與有機物互溶且密度也不能一樣;
(3)干燥劑與水接觸后能與有機物分離;
(4)干燥劑與水接觸反應生成的物質不能與液態有機物反應;
(5)充分考慮干燥劑的干燥能力,即吸水容量、干燥效能和干燥速度等。
綜上所述,對于一次具體的干燥過程來說,需要考慮的因素很多,如干燥劑的種類、用量、干燥的溫度和時間以及干燥效果的判斷等。這些因素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因此需要綜合考慮。
3、 實驗過程中常遇到的干燥問題
3.1 干燥劑用量過多
在對液態有機粗產品進一步蒸餾純化前,常出現干燥劑添加量過多的現象,干燥劑或多或少都能吸附部分產品,這樣常常最終導致產率明顯低于理論值。
3.2 干燥劑用量過少
在實驗教學過程中,常常發現學生在對液態有機粗產品進一步蒸餾純化前,粗產品不是相對的澄清,經檢查,發現導致此現象產生的原因是干燥劑的用量明顯偏少。
3.3 干燥過程不規范
在實驗教學過程中,常常會遇到這樣的現象:學生把干燥劑很快添加完,然后把裝有粗產品的玻璃儀器靜置在實驗臺上一段時間,接著就進行蒸餾精制操作。這樣操作的結果,一般很難保證液態產品的質量和產率。
3.4 干燥時間長短不一
在實驗教學過程中,常常會發現有的學生干燥時間過長,有的學生干燥時間過短,還有一些學生則直接詢問干燥多長時間就可以進行下一步的操作。所有這些問題基本可歸結為學生對干燥效率的概念比較模糊。
3.5 干燥過程中出現的其他問題
在實驗教學過程中,學生在對液態有機物進行干燥時,也會遇到諸如干燥劑本身質量問題、干燥劑的選擇問題以及學生在干燥之前的實驗操作中不規范而導致雜質過多等問題。
4、對干燥過程中出現的種種問題進行解決的建議
4.1 對干燥劑用量過多或過少問題的.解決
干燥劑的用量應根據該干燥劑的除雜能力、液態雜質在該液態有機化合物中的溶解度、液態有機化合物在液態雜質中的溶解度來考慮。如一般含有親水基團的化合物(如醇、醚、胺等),水在其中的溶解度較大,干燥劑應多加一點。
而烴、鹵烴等,在水中溶解度很小,干燥劑可少加一點。一般每 100ml 液態有機化合物加 5~10 克干燥劑[1,2].由于影響干燥劑用量的因素很多,所以一般講義上沒有特別具體的數量規定,實際操作時往往需要通過現場觀察才能判斷干燥劑用量是否合適,具體方法可參照如下:
(1)不溶于水的液態有機化合物(一般為渾濁溶液),加入干燥劑后應呈相對的清澈透明狀;
(2)水溶性液態有機物(一般為透明溶液),加入干燥劑后,干燥劑因吸水變黏而粘在器壁上,搖動時不能隨液體旋轉,這表明干燥劑用量不足,應補加,直到有松散的干燥劑顆粒存在為止,這時干燥劑不結塊、不沾壁、棱角分明,搖動時能隨液體旋轉并懸浮為止[3];
(3)其他液態雜質的除雜盡量選擇對其有較強絡合力的干燥劑,如氯化鈣能與醇、酚、胺、酰胺及某些醛酮形成絡合物,從而除去此類雜質[2].通常情況下,干燥操作都有一定的時間限制,這樣才能有較好的干燥效能,但實際操作中,由于實驗時間的原因,干燥劑的使用量總是比理論值多許多。
4.2 對干燥過程不規范問題的解決
(1)干燥前應將水分盡量分凈,不能有可見的水珠或水層。
(2)干燥劑顆粒大小應適中,如氯化鈣切割成黃豆大小即可,太大則吸水慢,并且被包裹的部分不能起干燥作用;太小則表面吸附的有機物多,且過濾困難。
(3)干燥時間一般半小時(若有條件,最好放置過夜),塞緊瓶口并經常振搖以提高干燥效率。
4.3 對干燥時間問題的解決
一般情況下,干燥前,液體若成渾濁狀,經干燥后變成澄清,這可簡單地作為水分等雜質基本除去的標志。通過化學反應除水的干燥劑,在實際干燥過程中所用的量往往是其最低需用量的數倍,以使其形成含結晶水數目較少的水合物,從而提高其干燥程度,節省干燥時間。當然,干燥劑也不是用得越多越好,因為過多的干燥劑會吸附較多的被干燥液體,造成不必要的損失。具體的時間把握可參考上述干燥劑用量問題的解決方法[1].
4.4 干燥過程中出現的其他問題的解決
在實驗過程中,學生應培養良好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逐步提高實驗技能。如遇到干燥劑本身質量的問題,要能及時發現并想辦法恢復干燥劑的干燥性能,盡量了解每種干燥劑的性能與應用范圍,萃取時要盡量分凈水分,熟悉每一步實驗過程,盡量減少不必要雜質的產生等。另外,實驗過程中要不斷巡視,發現問題及時糾正。
5 、結語
一些溶劑因為種種原因總是含有雜質,這些雜質如果對溶劑的使用目的沒有什么影響的話,可直接使用?墒窃谶M行化學實驗和進行一些特殊的化學反應時,必須將雜質除去,雖然除去全部雜質是有困難的,但至少應該將雜質減少到對使用目的沒有妨礙的程度。溶劑中水的混入往往是由于在溶劑制造、處理或者由于副反應時作為副產物帶入的,其次在保存的過程中吸潮也會混入水分。水的存在不僅對許多化學反應,還對重結晶、萃取、洗滌等一系列的化學實驗操作帶來不良的影響。因此溶劑的脫水和干燥在化學實驗中是很重要的,也是經常進行的操作步驟。盡管在除去溶劑中的其他雜質時有時加入水分,但在最后還是要進行脫水,實際上,干燥劑的用量與被干燥的液態有機物的含雜量、干燥劑的質量、干燥劑顆粒大小、干燥的溫度及時間以及學生個體實際操作差異等因素有關。加之干燥劑也能吸附部分液體有機化合物,故不能一概而論或盲目多加干燥劑。由于影響干燥的因素很多,在此僅略作表述,以供參考。
參考文獻
[1] 曾昭瓊。有機化學實驗[M].第 3 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4-27.
[2] 尤慶祥。藥物有機化學實驗教程[M].成都:成都科技大學出版社,1998:29-31.
[3] 石磊。有機化學基本操作實驗中容易出現的問題與對策[J].湖北中醫藥大學學報,2011,13(6):72-73.
有機化學論文 篇2
摘 要:
本文考察了世界化學研究中心的確立及其因由,以大量的史實分析了英、法、德、美四國近現代在政治、社會、經濟、教育等方面對科學發展起到的推動作用,闡明了世界化學研究中心轉移的歷史背景及對我國現代化學事業發展的啟迪。
關鍵詞:
化學研究中心 轉移
17世紀中葉至19世紀末,是西歐資本主義形成和發展的時期,也是近代化學孕育、確立和繁榮時期。200多年中,世界化學中心發生了三次轉移?疾燹D移的歷史背景,探究這些國家化學研究領先地位的確立及其因由,對現代化學及我國化學事業的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近代化學在英國孕育
近代化學開始的標志是17世紀波義耳提出了元素的概念,第一次明確了化學作為獨立學術的研究價值。自17世紀中葉到18世紀后期,英國的化學研究一直走在世界前列,如布拉克、普里斯特列、卡文迪許的氣體研究、戴維的電化學研究、道爾頓的原子論等都堪稱劃時代的成果。
1642年,英國最早完成了資產階級革命,為資本主義的發展和工業革命提供了有利的政治前提。在國外先后戰勝了西班牙、葡萄牙、荷蘭和法國,取得了海上霸權和世界貿易中心的地位,社會經濟有了巨大的發展。新興資產階級借助科學力量發展物質生產,改進生產工具和工藝方法,大力提倡自然科學,為英國近代科學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社會條件。馬克思說:“資本主義第一次在相當大的程度上,為自然科學創造了進行研究、觀察、實驗的物質手段。”“隨著資本主義生產的擴展,科學技術第一次被有意識地和廣泛地加以發展、應用并體現在日常生活中,其規模是以往時代根本想象不到的!雹
教育是科學發展的強大動因!耙粋國家先成為教育中心而后才能成為科技中心,科技中心往往在教育高峰期到來,教育興隆期越長,科技興隆期就越長!雹 16世紀末17世紀初,培根、洛克等人的教育思想確立了英國教育中心的地位,17—18世紀,英國十分重視高等學校的改制,在牛津和劍橋的基礎上,對一些老院校如1597年建校的格列普學院加以改革,增設了新的系科和專業,將物理、化學等作為主要課程。還在英格蘭建立了北安普敦高等專門學院、惠靈頓學院、曼徹斯特學院等;在蘇格蘭建立了愛丁堡大學、格拉斯哥大學。普里斯特列曾任教于惠靈頓學院;道爾頓曾在曼徹斯特學院講授化學;布拉克畢業于格拉斯哥大學,并留校任教,后又擔任愛丁堡大學化學教授。布拉克是一位杰出的化學教育家,在當時化學教育的起步探索階段,他提倡化學教育與化學進展保持密切聯系,使學生能及時觸摸到化學發展的時代脈膊,并投入到研究中;他還提倡演示實驗,使學生從實踐中獲取知識。很多著名化學家都出自他的門下,如美國第一位化學教授拉什、氮氣的制取者盧瑟福等。
科研組織形式對科學發展起到了最有效的推動作用。17世紀初,英國一些對科學感興趣的醫生、牧師等就常常聚會,交流科學觀點。而當社會生產提出的課題遠遠超出個人能力時,這種智力上的切磋和學術上的交流更顯得日益重要,聚會也就變得經;椭贫然,從而導致了科學學會的出現。最初是“無形學院”。1662年英王正式恩準將“無形學院”命名為“皇家學會”,這表明科學的社會意義得到了公認;始覍W會的化學家定期作學術報告、演示實驗、收集資料并出版《哲學會刊》,還建立了委員會指導學術活動,有力地推動了英國化學研究和化學教育的發展。18世紀中葉,伯明翰成立了“月社”,由于化學家普里斯特列、布拉克等人的參與,化學成為主要課題,擴大了化學學科的影響,推動了化學知識在英國的傳播。
當時英國的科學普及特別受到重視,政府建立了職業技術學校,成立了各種學術團體,人們以f.培根的“知識就是力量”為動力,倡導科學的認識論和方法論,研究科學、學習科學成為時尚,不少王公貴族建立了私人實驗室。這種崇尚科學的社會氛圍無疑對化學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18世紀后期,斯圖亞特王朝的'復辟和神學思想的再度興起以及科學教育制度不健全,使英國失去了教育中心的地位,加之政府沒有給予科學活動以資助和組織,皇家學會也僅是官方認可的群眾性組織,終因經費短缺和充斥了一些游手好閑的紈褲子弟而幾乎成了社交俱樂部。英國不可避免地失去了化學中心的地位。
二、近代化學在法國確立
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世界化學中心從英國轉移到了法國,這在很大程度上應歸功于拉瓦錫的輝煌業績和他所享有的崇高威望。拉瓦錫創建了燃燒氧化學說和科學的元素觀,完成了化學領域上一次重大革命。同時法國出現了孚克勞、貝托雷、蓋.呂薩克、杜馬、羅朗、日拉爾、路布蘭等一大批優秀化學家,使法國的化學研究突飛猛進,取代了英國化學中心的地位。
法國的啟蒙運動是一次偉大的思想運動,它高舉民主與科學兩面大旗,徹底解放了法國的科學,全面系統地引進和整理了以英國為中心的近代科技成果,為法國科學的騰飛形定了理論體系和思想方法。啟蒙運動的代表人物伏爾泰、狄德羅、盧梭、達蘭貝爾等,不僅是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還是科學家,他們極力提倡研究和普及自然科學。1789年爆發的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是一次比100多年前英國的資產階級革命更加徹底的革命,它從根本上消滅了封建制度,為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創造了條件。
革命勝利后的資產階級為了迎頭趕上處于科技領先地位的英國,采取了強有力的教育體制改革措施。施行“一留學二辦學”的方針,一方面派遣大批留學生到英國等地深造;一方面建立各種以智育為中心的新型學校,在招生條件、考試制度、課程設置等方面改革,聘請國內外一流化學家任教、建立精良的實驗室。如1794年創立的第一所“巴黎多種工藝學校”,聘請著名化學家蒙日擔任校長、由孚克勞講授普通化學、貝托雷講授有機化學、德莫沃講授礦物化學、沙亞塔爾講授植物化學……著名化學家蓋.呂薩克、泰納爾、杜隆、佩蒂等都是該校的學生。
1666年法國成立了皇家科學院,這是世界上第二個正式建立的國家科學院,化學是最早被承認的學科之一。科學院由王室支付經費,院士們共同完成皇室交付的課題,是世界上第一批專業科學家。同時,科學院肩負著科學研究與科學教育雙重職責,形成了教育研究緊密結合、配套互補的建制系統。教育部門以教育為目標并舉科研,研究機構以科學為中心兼顧教育。著名化學家承擔基礎化學教育任務,化學教育家首先是優秀的化學家,學生在學習中研究,在科研中學習,師生教學相長!罢强茖W組織上的優勢使一些院士在18世紀成為發明創造、技術鑒定及科學發現的實際應用方面的著名權威。從而使巴黎科學院在18世紀中期取代英國皇家學會成為領導科學發展的組織!雹
大革命初期,由于極左思潮的影響,新興資產階級粗暴鎮壓了大批科學家如化學家拉瓦錫,但他們很快認識到科學對鞏固大革命成果的作用,從“共和國不需要科學家”轉向積極倡導科學,重用和愛惜人才。選拔了許多科學家擔任政府軍政要職,如任命卡諾為陸軍部長,孚克勞為帝國政府教育部長等。拿破侖還廣設科學獎,鼓勵創造發明,并允許科學家保持自己的政治見解,甚至在英、法交惡期間還親自給在電化學方面屢立奇功的英國化學家戴維頒獎。智能型的用人政策大大提高了科學家、科學職業和科學教育在法國的社會地位,有力地促進了化學的發展。
法國積極吸收和繼承外邦的最新成果和先進經驗,并慷慨地將先進科技、教育和人才資源傳播到歐洲各地。政府制定了專利法,誠請外國知名學者到法國從事科研工作。這不僅為法國的科學提供了新動力,也使歐洲各國的科學和教育受到了法國中心的有效輻射,形成了法國科學全面開放的局面。
19世紀30年代,拿破侖戰爭的失敗給法國經濟造成了巨大的創傷。再者,拿破侖期間,法國政府加強了對教育和科研組織的控制,導致“科學家遠離社會生活,固守傳統的研究模式,沒能及時調整自己的社會角色趕上科學潮流,致使法國科學推動了德國科學中那股來自積極應用的動力!雹 另外,法國科學組織高度集中,居于領導地位的科學家的專橫,使一些持不同意見的人受到排擠,這也是法國化學領先地位易手他人的原因之一。
三 、近代化學在德國繁榮
19世紀20年代以后,德國的化學研究逐漸超過法國,在理論和應用研究兩方面得以高度繁榮。其最先崛起的是有機化學。如:李比希改進了有機物元素分析法、提出了有機化學中的“基團”理論、闡明酸的性質,使他在當時有機化學理論方面享有最高權威的地位。維勒一生有眾多發明,其中最具影響的是尿素的人工合成,它打破了無機物與有機物的界限,開辟了有機合成的新天地。李比希和維勒的成就開創了德國化學的新紀元,極大地提高了德國在世界化學研究中的地位。自1850到 1920年,德國化學逐步走向鼎盛。如本生、邁爾對無機化學的貢獻;凱庫勒、肖萊馬、費歇爾、格美林、霍夫曼、拜耳對有機理論和有機合成的貢獻;克勞胥斯、赫姆霍斯、奧斯特瓦爾德、能斯特等對物理化學的貢獻;哈伯、波恩開創了化工技術新領域等。從1901年諾貝爾化學獎開始授予到1920年,共有18人獲獎,其中德國化學家占8名,英國2名,法國4名,美國1名。
早在19世紀20年代,德國就實行了強制初等教育,1860年,德國學齡兒童入學率已高達97%,成為19世紀后期文盲率最低的國家,政府還興辦了多種中等專業技術學校,在普通中學增設了自然科學課程;在高等學校中,貫徹基礎教育與應用研究相結合、教育科研與生產實踐相結合的方針。19世紀20年代,化學家李比希在吉森大學改變了以往的教學方式,首創了在理論教學的同時向學生開放實驗室的先例,形成了實驗—教育—研究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大大培養了學生實際研究能力。受其影響,化學家維勒在哥廷根、本生在海德堡、霍夫曼在波恩都建立了類似的實驗室。當時德國的化學家幾乎都是教育家,與同時代的其它國家相比,德國化學家們對教育的熱心和投入是其它國家無法比擬的,他們培養出的人才的數量和質量也是獨一無二的。
德國的科研條件優越、學術氛圍寬松,注重不拘一格降人才。如:21歲的李比希大學沒畢業就被任命為吉森大學的副教授,吉森大學還按他的要求,建立了教學實驗室。維勒留學歸國不久,柏林工業?茖W校就為他建立了一所實驗室,使他在短短幾年里,連續完成了鋁、鈹、釔的發現和尿素的合成。良好的軟環境、硬環境不僅對德國的化學家是極大的激勵,對外國化學家也具有極大的吸引力。如荷蘭化學家范霍夫因科研條件優越而移居德國,后來他由于對化學平衡與溫度的關系的研究和發現溶液滲透壓定律而獲得1901年化學諾貝爾獎。瑞典化學家阿累尼烏斯早年提出了電離理論,在自己的祖國倍受冷遇,被稱為“奇談怪論”,但在德國卻獲得了極高的評價,因此他曾多次到德國從事研究工作,并由此而獲得1903年化學諾貝爾獎。
科學教育—科學研究—工業生產三位一體的循環加速機是德國化學得以繁榮的重要原因。與同時代的其他國家相比,德國化學的理論研究和應用研究的結合度是最高的。德國的大學生、博士生們紛紛到化工廠謀職、著名教授也被工廠聘為顧問,他們不僅用理論指導生產,而且將化工生產中的課題帶回實驗室訓練學生。19世紀中葉,德國先后建立了巴登苯胺純堿公司、拜耳染料公司、赫希斯特染料公司等六家大型化工企業,這些企業不惜重金創辦研究所、高薪聘請化學家擔任領導,因而科研碩果累累。1886——1900年德國僅在染料技術上的專利就達948項,染料、酸、堿等基本化工原料的產量均居世界首位,其中染料產量占世界總產量的80%。同時,德國的醫藥、化肥、鋼鐵、炸藥等化學工業也居世界領先地位。
德國化學中心的形成,無疑還受益于其優秀濃厚的哲學氛圍。在唯物主義、辯證法與唯心主義、形而上學之間的斗爭中,這一時期德國哲學不僅在世界的本源問題對科學產生深刻的影響,而且在科學研究方法上也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特別是19世紀40年代以后,隨著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誕生,更加顯示出其對自然科學研究的強有力的指導作用。肖萊馬就是將馬克思主義作為他從事化學研究的思想指南的第一人,因而他取得了豐碩的成果,被稱為有機化學奠基人。
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雖是戰敗國,但整個化學研究隊伍沒有太大的損失,從1921—1945年,共有25名化學家獲得諾貝爾獎,其中德國占10名,雖然與其它任何一個國家相比,它在數字上都占絕對優勢,但希特勒上臺后,瘋狂推行種族滅絕政策,造成大批優秀科學家流亡國外,嚴重破壞了科學發展的后勁。二戰以后,1946—1960年間,共有21名化學家獲得諾貝爾獎,其中德國3人,美國9人,英國6人,號稱“頭號獲獎大國”的德國失去了這一殊榮,也表明世界化學研究中心已從德國轉移到了美國。
近代化學的產生與發展再一次雄辯地證明了社會體制、經濟發展與科學技術進步的辯證關系,F代世界化學中心一直在美國,我們期望21世紀中國能成為世界教育的中心、科技的中心,在不久的將來中國能實現諾貝爾獎零的突破。
參考文獻:
① 馬克思:《機器.自然力和科學的應用》,人民出版社,1978.
、 姜國鈞:“論教育中心轉移與科技中心轉移的關系”,《科學技術與辯證法》,1999.2
、 w.f.bynum.e.j.browne.roy porter:dictionary of the history of science,the macmillan press ltd,1983.
④ 約瑟夫.本—戴維:《科學家在社會中的角色》,趙佳苓譯,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
⑤ 原 光雄:《近代化學的奠基者》,黃靜譯,科學再版社,1986.
⑥ 山岡望:《化學史傳》,廖正衡等譯,商務印書館,1995.
、 趙匡華:《化學通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⑧ 劉家緒:《世界近代史》,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1.
、 樊亢等:《外國經濟史》近代現代(一),人民出版社1980.
、 曹孚:《外國教育史》(上),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 劉知新:《化學教育史》,廣西教育出版社,1996.
、 紀素珍等:《中外科技史概要》,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1.
、 復旦大學哲學系外國哲學史教研組:《歐洲哲學史講話》,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
、 林學俊:“從科學中心轉移看科研組織形式的演變”,《科學技術與辯證法》,1998.4
⒂ 陳青川:“近代德國化學研究領先地位的確立及其原因”,《大學化學》,1999.2
、 何法信:《化學史綱要》,廣西人民出版社,1996.
有機化學論文 篇3
1、理論聯系實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有機化學課程教授的對象一般是大學一年級或是二年級的學生,在講解化學反應機理的時候很多學生都表現出不適應,機理本身就比較枯燥、抽象,很多學生受中學時學習思維的影響認為記住A加B生成C就可以了,學習反應機理有什么用,這是在有機化學教學中遇到的比較普遍的問題。就這一問題,通過多年的課堂教學筆者發現以實例引入可以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例如在講解乙烯與含有溴成分的的氯化鈉溶液的反應物時,根據以往的知識很多同學都會回答:1,2—二溴乙烷,但實際上還有1—氯—2—溴乙烷,這就讓學生產生了疑問,也被這個懸念所吸引,這時老師及時補充的新知識學生更有興趣、更主動的去接受。還有一些內容既可以聯系實際又可以借助學生熟悉的事務講解[1],比如講到醛的內容,可以從比較熟悉的甲醛開始引入概念;在講解羧酸時,可以蟻酸、醋酸等為例;而講解烷烴的氧化反應時,可以天然氣作為重要燃料的例子;等等,這樣學生興趣濃厚,會主動的接受新的知識,老師講起來比比較輕松,大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2、充分利用多媒體手段,提高課堂效率
有機化學是研究有機化合物的結構、性質、制備的學科,有機化學課程涉及很多定義、定理、化合物結構式等,這些內容都比較抽象,單純依靠課本講解學生學習起來會比較枯燥乏味;而那些立體結構、反應歷程等更需要有豐富的想象力[2]。如果利用傳統的板書授課,不但不能很好的展現這些立體結構和反應的變化過程,也浪費很多時間。這時適時借助多媒體輔助教學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多媒體將圖、文、動畫和視頻等有機的融合成一體,它生動、形象、直觀的效果更能清晰展示教學內容[3],學生理解起來也比較容易,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這樣還能實現教師引導為輔,學生自主思考為主的教學模式,能大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在教師方面,更能節省書寫板書的時間,可以多為帶領學生做練習以鞏固所學;還能補充一些相關的課外知識。但是多媒體在教學中的地位是“輔助”而不應該是“主導”,因為實驗在有機化學課程中占有重要地位,雖然用多媒體可以生動的模擬出化學反應過程、現象等,但是與實際現象還是存在很大的`區別[4]。而且在課堂上很多同學反應多媒體授課過程中單位時間內信息量大,難以平衡記筆記和認真聽講的關系,所以需要教師在課堂上注意速度。另外很多合成需要幾個步驟才能完成,如果教師利用板書把實驗產生的現象、產物逐一指出,帶領學生一起得到最后的結果,這樣有利于學生積極思考而且印象更加深刻[5]。
3、加強實驗教學,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實驗是有機化學課程中的重要部分,也是人才培養中的一項比較重要的指標。通過實驗教學不但能培養學生熟練的技能還能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更能培養學生觀察、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和創新能力。實驗課程的主要內容有基本知識和操作、有機化合物的合成與提取、化合物的性質實驗。按項目層次可劃分為:基礎型實驗和綜合設計型實驗(按中藥專業培養方案界定);A型實驗以驗證為主(如普通蒸餾、熔點測定;醇酚醚、醛酮醌的性質驗證),其步驟、現象、結果等在教材都能找到,這樣很多學生就不加以重視,機械的按照書中提示步驟進行,實驗結果也沒能仔細觀察。這樣既達不到訓練的規范要求,沒能養成良好的操作習慣,更達不到綜合設計型實驗要求的綜合實驗能力。所以應該把基礎知識和基本要求在緒論課中介紹[6],一些典型的官能團性質實驗可以作為學生的課外練習不再加入到實驗課程中;而一些重要的基礎操作,如普通蒸餾、結晶實驗、熔點測定等需要單獨進行實驗指導,培養學生熟練的操作技能;還能將一些基本操作整合到其他的綜合型實驗中,例如將分餾實驗整合到制備乙酰苯胺的實驗中。綜合設計型實驗不但包含基礎實驗知識和基本操作,更要求學生有良好的實驗技能,可以考慮在實驗教學中增加這一類型的實驗[7]。而在教學中應積極利用啟發式教學模式,用以培養的學生的創新能力。以往的教學先會由教師集中講解然后整個實驗內容都是在教師的主持下完成,在新教學模式中可以引導學生在課前認真閱讀相關實驗說明然后自主思考實驗的過程、結果、可能遇到的問題或是還有哪些合成途徑[8]。這樣就可以把教師在課前的集中講解變成學生的自主討論這時教師再適當的補充和點評,能幫助學生對實驗內容理解更深刻,還能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合作能力和歸納總結的能力。
除以上幾點,在教學過程中更要注重課堂內容與中藥學知識相結合,幫助學生構建知識網;還可以嘗試改進考核和評價方法,考察可分為平時和期末,更應該豐富考察形式甚至可以鼓勵學生撰寫小論文等;總之在教學中教師應該不斷的積累經驗,準確抓住教學重點,不但要教授知識更要注意鍛煉學生的自主能力和創新能力,使得教學質量在不斷的探索中得到提高。
有機化學論文 篇4
藥物化學是藥學專業重要的專業課之一,它主要研究藥物的結構、性質、化學結構與藥理效力的相互關系及藥物合成等。而有機化學則是藥學專業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之一,它主要研究有機化合物的結構、性質及其相互關系、合成方法等。由此可見,藥物化學和有機化學這兩門課程既互相聯系又互相區別。它們的聯系點是它們的研究對象都是有機化合物,它們的區別則表現在研究對象的范圍和方法不同。有機化學側重于各類有機化合物的基礎研究,而藥物化學則偏重于作為化學藥物的一類有機化合物的應用研究。即基礎和實際應用的區別。
過去由于我們過分強調了這兩門課的區別,而忽視了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在教學中出現了相互脫節的現象,影響了教學質量。有機化學教學表現嚴重的脫離藥學專業的“藥”字,因而藥學系學生對其學習興趣不高,投入時間不夠,影響有機化學基本理論、基礎知識的扎實學習和牢固掌握;而藥物化學教學則嚴重脫離有機化學基礎知識,使研究化學藥物的結構、性質、結構修飾及合成,失去了根基,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因此這兩門課程教學效果都不夠理想。過去盡管我們想過許多辦法,如有機化學教師強調基礎的重要性,藥物化學教師給學生補有機化學基礎知識,也難以改變由于忽視它們的內在聯系而造成的教學效果差的局面。
近年來我們注意了這兩門課程的內在聯系,并實行將這兩門課程相互滲透、緊密結合的教學方法,較好克服了互相脫離的現象,提高了教學質量。我們的作法是:
第一,將藥化和有機的全體教師集中到一起,組織建立藥化有機教研室,負責這兩門課的理論和實驗教學。
第二,這兩門課程的教師在一起進行教學研討活動,如一起備課、討論,互相聽課,互相學習,互相提高。有機化學教師著重提高與化學藥物相關的藥理知識;藥化教師著重提高有機化學的基礎理論知識。
第三,每一門課程內容和學時數仍按教學大綱要求講行教學,但要求每位教師除主要完成本學科的教學之外,還要講授另一門課程的部分章節,并要求逐年增加份量。
第四,課堂教學上要求兩門課緊密結合。有機化學教學,要求在講授基礎時,盡量聯系化學藥物的例子,如一些重要藥物的結構、性質、相互關系及合成方法等。藥物化學教學,要求應用相關的有機化學基礎知識,去講清化學藥物的結構、性質、相互關系、結構修飾和合成反應。
第五,兩門課程的實驗內容由教研室統一安排,有機化學側重單元基本操作,而藥物化學側重藥物合成。要求每位教師都能擔任這兩門實驗課的教學。
幾年來的教學實踐表明,藥物化學和有機化學實行相互滲透教學以來,我們嘗到了甜頭,教學效果好了,教學質量提高了,主要表現在:
第一,兩門課程教師的業務水平提高了。
由于這兩門課程的教師編在一個教研室里,對他們的要求更高了,要求他們必須將這兩門課程的教學相互滲透,緊密結合,所以他們的積極性很高。幾年來,每位教師的業務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有機化學教師充實了與化學藥物有關的藥理知識,藥物化學教師強化了有機化學的基礎理論,從而使他們在教學中,對藥學專業教學的針對性更強了,目的性更明確了,教學水平更高了。
第二,兩門課程的教學質量都得到提高。
由于有機化學教師在教學中將基礎知識和化學藥物緊密結合,使學生實實在在感受到有機化學不是脫離實際的純理論的基礎課,它對臨床藥物的使用、保存、劑型選擇、質量分析、藥物制備都是很有用處的,從而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習成績普遍提高,為后續課程藥物化學的學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藥物化學教學中,由于教師緊密結合有關有機化學基礎知識去講授藥物化學,對化學藥物的結構、性質、結構修飾和藥物合成等內容分析得更加深刻、更為精辟,學生對藥物化學的學習更扎實、更靈活。較好的解決了過去基礎課和專業課結合不緊,造成教學效果差的問題。
第三,科研水平得到提高。
過去有機化學教師由于缺乏化學藥物實際應用方面的知識,所以科研立項選題比較困難。藥物化學教師由于對有機化學基本理論和基礎知識掌握相對較差,科研的深度和廣度往者,了解一些這方面的知識,對今后工作的發展將有裨益。為此,我們在元素化學的概述中對這部分內容作了簡明扼要的介紹。在溶液化學和電化學的有關內容中,我們強化了酸、堿“共軛”關系和氧化、還原“共軛”關系的應用,以利于師生對相關問題實質的理解。此外,我們還大膽地修正了pH定義,并用體積分數和質量分數取代百分濃度等。由于在內容上注意了知識更新,無疑增強了新教材的生命力。
根據藥學?平逃男枰驼n程基本要求,《無機化學》課的總學時數規定為108學時,較1985以前減少約1/3。欲在有限的時間內達到培養高級實用人才的目的,教材內容必須更為精煉,理論要求不能過高。對于基礎理論的敘述方式,力求避繁就簡,立足于“使用”。從整體內容上看,新教材是以高中化學為起點,按內在聯系分為無機原理和元素化學兩大部分。無機原理部分按溶液理論、熱化學與反應方拘和限度、氧化還原、物質結構、配位化往不夠理想。這兩門課程的教師實行互相滲透教學以來,他們各自的不足都得到了彌補,業務水平有了提高,有機化學教師克服了科研選題上的困難,藥物化學教師由于強化了基礎理論,因而科研思路更加開擴,深度也得到提高。他們的科研水平都上了一個新臺階。
第四,緩解了目前教學人員不足的困難。
目前各院系教學人員不足的現象普遍存在。我們藥化有機教研室共有教師6名,擔負我系本科和?苾砷T課程總共506學時的教學任務,教學力量明顯不足,有時教師外出進修,教學人員更加緊張。自我們實行這兩門課程相互滲透教學以來,利用兩門課程開設時間的差別,采取集中力量完成一門課程教學后,再開設另一門課程的方法,較好地解決了教學人員嚴重不足的困難,調動和挖掘了師資潛力。
學的順序組成一個較完整的理論體系。重點討論“四大平衡”及其變化規律,放低對熱力學、動力學和結構化學的論述水準。元素化學部分著力突出重要的有代表性的元素及其化合物的重要性質和反應類型,強化有理論或實際意義的反應和性質及其在醫藥領域中的應用,改變以往全面系統逐一論述的方式。結合專業需要,教材中增加了溶液濃度及其有關計算的內容。元素化學部分,每一節后面都附有常用藥物以及有關元素在生物體內的分布與作用的內容,并對“常見無機離子的鑒定與檢出”作了有分寸的介紹。習題和例題的選擇也盡量貼近專業。書中安排有階段性測驗題,書后附有部分習題答案,以利于學生對知識的復習、鞏固和自檢參考。
編寫一本好的教材是一項復雜而又艱難的工作。要使教材符合時代要求和專業需要,尚須在許多問題上進行探討,但只要我們持之以恒,堅持不懈地努力,定會編出具有?铺厣、深受師生歡迎的《無機化學》新教材。
有機化學論文 篇5
有機化學是一種應用十分廣泛的學科,是研究有機化合物及有機物質的結構、性質、反應的學科,是化學中極重要的一個分支。有機化學更是在人類的衣、食、住、行、用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隨著一些具有明顯生理活性、結構新穎的天然有機化合物以及天然高分子材料等新型有機功能物質的發現、制備和利用使得有機化學在生活生產中得到了廣泛應用。
1、有機化學發展在食品領域的應用
為了便于保存,改善食品的感官性狀,保持或提高食品的營養價值,增加食品的品種和方便性,食品添加劑應用到了食品領域。例如:酶制劑一具有生物催化能力酶特性的物質,主要是加速食品加工過程和提高食品產品質量;增味劑一補充,增強,改進食品中原有口味的物質;防腐劑能一抑制食品中微生物的繁殖,防止食品變質,延長食品保存期。其中防腐劑用的最普遍。
2、有機化學發展在生態環境領域的應用
針對嚴峻的環境問題:如何處理白色污染?如何處理廢物并實現廢物再利用?甚至實現零排放?都可以利用有機知識來初步的解決。例如:Fenton氧化法深度降解HMX生產廢水——HAX具有爆速強、能量大、熱安定性好等優點,被廣泛應用于制備混合炸藥、火箭助推劑和高能發射藥等,然而在其生產和使用過程中排放的廢水含有多種有毒物質。因此,Fenton氧化法被發明出來后,立即被廣泛利用,它由過氧化氫和亞鐵離子組成氧化體系,通過催化分解產生羥基自由基進攻有機物分子,并使其氧化二氧化碳,水等無機物質,從而實現對難降解物質的深度氧化。[2]Np的環境化學研究進展Np作為長壽命、高毒性的人工放射性核素,在乏燃料所包含的核素中占有較大的份額。若這類核素釋放到環境中會對環境構成很大的威脅。包括我國在內的世界各主要有核的國家將Np作為高放廢物進行深地質處理。但是,還是會污染地下水,從而影響人類的健康。現在根據它的溶解行為和遷徙行為進行研究來減少Np的污染。[3]
3、有機化學發展在醫藥領域的應用
目前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許多先進的科學技術都被應用到了藥物研究領域。早在中國的古代,釀酒技術和發酵工藝就體現了有機化學技術,而在當今社會,人們也將有機化學融入到了藥物研究中。例如:青蒿素類藥物研究一青蒿素是最早被發現具有抗瘧疾作用的活性物質。后來我國研究者對青蒿素化學結構進行了改造,以青蒿素基團為基礎,在青蒿素的碳氧雙鍵上加上不同基團,人工合成了二氫青蒿素、蒿甲醚和青蒿琥酯等衍生物。這些衍生物保留了原有的過氧橋結構,但穩定性更好。[4]抗高血壓藥物研究進展一利尿降壓藥是最早利用高血壓病變機理研發的降壓藥,始于1948年。這類藥物主要通過減少鈉和體液潴留,降低血容量而使血壓下降。此類藥可單獨使用降低血壓,也可與其他降壓藥聯合使用。[5]抗病毒天然產物GlaucogeninC(I)前體化合物的合成——flaucogeninC及其皂苷類化合1物分離自蘿藦科植物完花葉白前CynanchumglaucescensHand-Mazz的干燥根。GlaucogenrnC具有新穎的雙裂孕甾烷骨架結構,同時它的皂苷糖鏈部分含有個2-去氧糖片段。因此通過對它的研究發現,I及其苷類化合物都能高效地選擇性抑制煙草花葉病毒等。[6]
4、有機化學在材料領域的應用
有機高分子材料在我們的生活中已經成了不可缺少的的一部分。例如:不同酸摻雜聚苯胺復合聚丙烯的制備及抗靜電性能一聚丙烯具有優異的物理機械性能,廣泛應用于汽車、電子、紡織、包裝等領域。但純聚丙烯體積電阻率較高,極易產生靜電,而抗靜電劑的應用是很有效的解決辦法。[7]卟啉類有機化合物在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的`應用研究進展一采用高比表面積的納米多孔TiO2膜電極替代傳統的平板電極,以過渡金屬釕(II)的多吡啶配合物作敏化染料,選用I3-/I-氧化還原電對的電解質體系,研究出了新型太陽能電池染料敏化納米晶多孔半導體薄膜太陽能電池,實現了高效、低成本的光電轉換。
總之,有機化學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眾所周知,我們周圍的事物是由許許多多的化學元素組成的,包括我們人體所不可缺少的許多元素。其中,具有特殊功能有機化合物和使用也能大大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習慣,提高了人類的生活質量。所以,我們應緊跟時代進步的步伐,不斷的豐富我們的學科,利用科學技術滿足我們的需求。
有機化學論文 篇6
【摘要】
有機化學是醫學院校的基礎課程。隨著生命科學的迅猛發展,有機化學在生命科學中的作用和所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要。加強有機化學與生命科學的聯系以及強化有機化學的實踐環節顯得愈發重要。本文為調動醫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意識,提高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提出了幾點建議,以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和適應未來發展的需求。
【關鍵詞】
有機化學;生命科學;醫學生;科學研究
有機化學作為醫學課程的一門基礎課,為生物化學、生物學、以及臨床診斷學等后續課程提供必要的基礎知識[1]。特別是隨著生命科學的迅猛發展,有機化學在生命科學中的作用和所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要,這是因為它為生命科學提供了一種能夠精確描述及闡明其生命過程和現象的語言——“化學語言”。因而有機化學與生命科學的密切結合也變得愈發重要[2]。目前,生命科學已經發展到一定的高度,科學家發現了人類許多重大疾病的新靶點和受體,例如治療白血病的靶點CD19和其受體ScFv-CD28,治療肺癌的靶點Her2/neu和它的受體ScFv-CD3,治療惡性間葉腫瘤的靶點CSPG4以及治療乳X癌的靶點erb-B2等。這些重大發現為新型抗腫瘤藥物的研發和特異性藥物轉運體系的構建提供了新的技術支持和思路。藥物及其轉運體系的研究無疑會促進有機化學的發展。然而,目前醫學院校的有機化學教學仍固守傳統的教學模式,缺乏生命科學研究前沿的知識介紹和用有機化學知識去探究生命科學問題的實踐,不利于學生的培養和發展。本文通過和其他學科老師的交流,再結合自己在教學過程中的體會,嘗試對醫學院校的有機化學教學改進提出幾點思索。
1、講授內容需緊跟時代步伐,引入生命科學研究前沿
有機化學作為一門基礎學科,講授傳統知識必不可少。但生命科學的迅速發展對有機化學的要求也必然提高。然而,由于教學內容長期不變,學生們難以接觸到生命科學的前沿,不知道有機化學在生命科學中的地位和作用。因此需要給學生及時補充相關前沿進展。我們在講授烷烴這章時,由于烷烴的特征反應涉及到自由基,我們除了介紹課程規定的自由基的結構和性質外,還補充介紹了人體自由基產生的條件,對機體的損傷,以及與自由基有關的疾病。例如研究表明,自由基的平衡對于維持機體正常的生理狀況發揮著重要作用,而體內活性自由基的增多可能與某些疾病的發生有關聯。在氧化應激條件下,生命體內一氧化氮自由基(NO)和超氧根陰離子自由基(O2)會結合生成一種具有強氧化、硝化能力的細胞毒性物質——過氧亞硝酸根(ONOO-)。過氧亞硝酸根可氧化細胞膜脂,硝化蛋白質,損傷DNA等生物大分子,影響細胞信號傳導通路和能量代謝,導致細胞凋亡,增加罹患癌癥風險[3,4]。自由基還可作用于免疫系統,引起淋巴細胞損害,造成人體免疫功能下降,對疾病的抵抗能力下降,導致如紅斑狼瘡等自身免疫性疾病[5-7]。此外自由基與動脈粥樣硬化、心肌缺血再灌注損傷、心律失常等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發展也有著密切關系。例如,自由基能夠引發脂質過氧化形成脂質過氧化物(LPO),LPO直接損傷內皮細胞,導致內皮細胞的退行性變化和通透性改變,使脂質顆粒容易沉積,從而加快低密度脂蛋白(LDL)透過內皮間隙,與糖蛋白結合,易于沉積于血管壁。而蓄積于動脈內皮下的LDL是動脈硬化形成的重要因素[8]。再例如,富勒烯作為一類非苯芳香化合物,在醫學中用作清除自由基的“海綿”,可有效保護神經側索硬化癥患者的神經元退化,阻止多巴胺-黑質紋狀體通路中鐵誘導的氧化應激[9]。自由基與許多疾病有重要的關系,因此想研究出治愈這些疾病的藥物,這就需要學生在學習有機化學基礎理論的基礎上,學習相關的前沿生命科學知識,加強各學科間的知識互補。這樣使學生理論知識學得更扎實,知識面得到擴展,也讓學習變得更為有趣。
2、利用教師科研平臺,強化理論與實踐的結合
有機化學是實踐性很強的基礎課程,通常開設有機化學實驗以配合有機化學理論教學。實驗教學的目的.是不僅使學生掌握有機合成、鑒定及分析的最基本操作,還起到加深理解和鞏固課堂所學到的基本理論。然而,教學時數非常有限,使得學生得到的實踐訓練屈指可數,遠遠不能滿足未來從事科研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學生沒有渠道去理解有機化學在日益飛速發展的生命科學領域所起的重要作用,更不可能從有機化學的角度去解決生命科學領域中的難題。因此,筆者認為讓學生在課余時間通過以下幾種方式接觸導師,走進實驗室,走進科研,無論對鞏固和拓展有機化學理論和實驗教學,還是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都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10]。
2.1導師制
指的是剛進大學的大一學生,可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一位導師,由導師引領學生進入科研的世界。這是由于剛入大學的學生雖然充滿著對知識的渴望,但也因知識、經驗等的局限缺少目標性和規劃性。在這個階段,導師主要幫助學生查閱和理解文獻,讓他們了解他們感興趣研究領域的前沿工作以及解決難題的思路、方法和技術。最后學生通過撰寫一篇綜述來結束這個階段。此時的學生具備查閱、撰寫綜述和文章的能力,為下一階段的科學研究和撰寫科研論文打下了堅實基礎。
2.2第二課堂
指的是要求已經具備文獻綜述能力的學生選擇感興趣的導師,做感興趣的科學研究。這是因為做過綜述的學生思路會變得開闊,會主動尋找自己的研究目標,迫不及待地投入到科研活動中。這個階段的初期,導師會要求學生重復文獻或課題組里前人的課題,使其掌握科學研究所需的基本技能;繼續閱讀大量相關文獻,感知生命科學與有機化學之間的聯系,激發他們用學過的有機化學知識,嘗試解決研究中遇到的問題。這個階段過后,導師會設計較為簡單的實驗內容,培養學生進行獨立的科學研究和學習解決遇到問題的思路。
2.3科研創新
指的是學生在掌握了相關知識、技能和科研思路的基礎上,通過查閱文獻,能相對獨立設計課題并提出解決科研問題的新思路,最終推進課題進展并能撰寫文章和投稿。這個階段的終極目標是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意識,掌握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提高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導師制、第二課堂及科研創新拓展了第一課堂的知識。學生不僅能用科學思維的方法去解決有機化學的知識難點,對知識的理解更加透徹,印象也更為深刻,還學到了自己感興趣的內容,激發了學習熱情。此外,通過廣泛閱讀文獻以及系統的科研訓練,創新思維能力、細致嚴謹的科學態度、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都得到了極大提高。因此,導師制、第二課堂及科研創新成為有機化學理論教學模式的補充不可或缺。有機化學作為一門基礎課程,緊密連接了各個學科,對于醫學人才今后的發展十分重要。而站在時代前沿與醫學息息相關的教學,不但能使學生了解與生命化學有關的內容,還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更好地將有機化學與醫學專業知識融會貫通。此外,系統的科研實踐,在鞏固理論知識的同時,鍛煉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培養了學生的科研素養,為其未來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有機化學論文 篇7
摘要:
技工院校有機化學教育包括基礎知識教育和技能培訓教育。通過老師引導,學生參與,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輔以社會企業的參與教學,學生就會學好知識,掌握好技能,成為社會需要的復合型技能人才。
關鍵詞:
技工院校;有機化學;高技能人才
技工類院校作為高技能人才的制造基地,在我們國家提倡的技能強國中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技工院校的化學化工專業又是給企業培養高技能人才的搖籃,其地位非常之高。有機化學學科作為技工院校化學化工專業開設的四大化學基礎課之一,在化學學習中起到承前啟后作用,學好這門課對學生進一步學習其它化學專業課以及到企業工作的幫助很大。結合技工類有機化學學科的教學大綱和學生的培養目標的要求以及我們學生的特點,筆者結合自己教學實踐,總結了一些技工院校學生學習有機化學的方法,在教學中做了實踐嘗試,總體來講教學效果不錯[1]。
1.有針對的安排教學內容,加強基礎知識的教學
技工院校的學生的基礎知識,學習能力比較一般。學校也主要是為企業的輸送合格的藍領工人。這要求學生掌握的技能也有別于本科學校的學生。我校學生所用的有機化學教材是由高職高;瘜W教材編寫組編寫的《有機化學》。這套教材有一定的難度,結合教材和學生特點,我們做了刪減,我們提出重視基礎的教學。在平時教學中,重視常規有機物的命名,有機化學方程式書寫等知識,這些知識是基礎知識,也是學生進一步深造的必需知識,更是進入企業的必備知識。我們在教學中也會講解一些有機合成的知識,了解簡單的合成知識,對于學習更高深的知識作用很大,也便于在企業開展一些創造性的工作。在教學中,經常進行一些案例講授,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合理利用教材,達到打好學生基礎,讓學生學有所獲[2]。
2.合理利用學校的實驗資源,開展適當的有機化學實驗
技工院校有機化學實驗設備較少,試劑種類單一,很難開展大型的有機合成實驗。結合我們手上資源和學生特點,我們選擇開展一些有機認識實驗。為了能夠提高學生動手能力,我們要求學生會搭置一些有機合成以及分離的實驗裝置。老師也會適當的演示一些有危險的有機化學實驗,通過這些實驗也拓展學生的認識面。結合我們的課本上的知識以及學生完成的實驗,學生對有機的.認識變得更加的具體;通過學生自己上手實驗,學生對知識的認識更加的透徹,動手操作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提升[3]。
3.充分利用社會的資源,開展社會教學
我們在平時的教學和實驗之余也積極聯系了我們當地的化工類企業,尤其一些和有機化學相關的生產和研究企業,帶領學生去參觀實習,與工人和技術員進行交流,獲取最直接的資源,知道企業需要什么,自身還缺少什么。請企業專家進入課堂或者帶領學生進入企業課堂,通過一線專家對學生講解企業的生產方面知識以及企業對哪些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明白自己的不足之處,在后面需要加強哪些知識的學習。在以后的教學和學習中,我們老師也會有針對性的教與學,也的確提升了我們的教學成果,學生也有收獲滿滿。
4.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激發他們的學習樂趣
有機化學涉及物質種類繁多,并且物質的轉化很多,學生在學習的開始會有一些茫然。我們開始就和學生傳達本課程的特點,聽懂較易,但是把那么多的有機物命名和方程式都記住,不容易,再進一步運用所學的知識去完成有機推導題,難上加難。針對這些情況,我們教學過程中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學生主體作用,老師是“導演”,學生是“演員”。在新課開始,我們會時間給學生,老師提出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學生通過本節課需要收獲哪些知識,有哪些問題。方便學生帶著問題去復習,通過高效的復習,就有了一個好的開始。在課堂教學環節,我們發揮學生的主人翁意識,多討論,分組討論問題,派代表回答老師的提問,引導學生搜尋答案,老師起到重點知識的引導作用,難點的答疑作用,零碎知識點的穿針引線作用。在教學中再輔助以板書、幻燈片、視屏錄像、有機物質的球棒模型等工具,激發學生的學習的積極性,讓他們一直擁有一份認真學習的興趣,獲取知識的渴望[4]。
5.改進考核方式,優化評價標準
最終的考核是為了檢驗學生對知識的把握。我們整個考核分為理論基礎考核、實操技能考核以及平時的考核。各個考核具體的分配比例為理論基礎考核占比例30%,通過理論基礎考核,考核學生對有機化學的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方式是期中和期末的閉卷考試;實操技能考核的比例占有為40%,包括平時的實驗學生的表現打分以及最后實驗考核的打分;平時比例為30%,包括學生上課的表現,回答問題,作業完成情況,通過這些督促學生平時好好表現,爭取學得更多的知識。
6.小結
技工教育主要為國家和地方培養高技能人才。技工教育主要是技能的教育,對我們教師也提出挑戰。我們講授有機化學的老師平時集體備課,為學生學好基礎知識做好保證;工作之余也經常去化工類企業實踐,鍛煉自己的各項技能,使自己成為合格的雙師型教師。我們也經常帶學生去企業頂崗實習,了解企業生產,去學習各種化工相關的知識。我們也經常去企業以及安全監管部門引進一些專家學者,到我們課堂向學生講授最新的化工生產安全技術以及一些有機化學的和化學具體的專門的知識,學生通過與專家溝通交流,聆聽專家學者的授課,發現不足,在以后學習中有針對的學習。通過學校,學生以及企業的三方的通力合作,我們的學生有機化學知識學得更加扎實,技能也更加的嫻熟,符合了社會對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參考文獻:
[1]呂慧麗,劉勇平,劉崢.有機化學課程考核改革方法的研究[J].科技世界,2013.(3):88-89.
[2]謝兵.談有機化學教學改革的實踐[J].廣西輕工業.2006,(5):63-64.
[3]吳曉鳴.有機化學實驗教學改革的認識和實踐[J].有色金屬高教研究,1993,(1):27-29.
[4]王清廉,莫尊理.面向新世紀有機化學教學的改革與探索[J].高等理科教育,2000.06.P70-74.
有機化學論文 篇8
摘 要:
有機化學是醫學院校的一門重要基礎課。近年來,隨著教育教學改革發展,使醫學有機化學的教學面臨不少困境,如理論課時的減少,學生人數的擴增,學生基礎參差不齊等。對此,本文作者分別提出了具體解決方法,并在實踐中進行了應用,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
有機化學論文
有機化學是一門集理論性、實踐性和系統性為一體的學科。醫學有機化學是醫學、藥學以及生命科學等相關專業的基礎課程之一。它銜接無機化學,并為后續的生物化學、微生物學、免疫學、藥物化學、藥理學和醫學檢驗等課程提供了必備的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醫學有機化學的內容雖與化學、化工、生物工程等專業的有機化學課程大致相同,但教學的側重點、教學的方法須有所差異,對任課教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筆者從自身的教學實踐出發,從以下4個方面談醫學有機化學教學實踐中。
一、了解學生化學基礎
筆者所在學校的醫學專業面向全國招生,而現階段各省或地區的高考政策不盡相同,部分新生參加了化學學科的高考,因而具有較為系統的中學化學知識結構,同時對基本的元素、物質以及化學反應有一定的認識,這類學生具備較好的學習醫學有機化學的基礎;另有部分考生,未參加化學學科的高考,在高中階段學業水平測試之后便停止了化學的繼續學習,這部分新生的中學化學基礎薄弱,普遍存在概念模糊,對元素、官能團的認知不清以及對化學反應幾乎一無所知的問題,這些問題導致這部分學生學習困難,課堂參與度低,進一步導致學習興趣和信心的喪失,最終難以順利完成該課程的學習任務。
針對不同生源的中學化學基礎參差不齊的情況,我們不僅需要在合班上課時考慮班級合理編排,更需要在課堂教學中照顧到基礎薄弱的學生,同時滿足基礎較好的學生更高的學習需求。另外,我們嘗試適當安排時間對基礎薄弱的學生單獨進行中學化學的重要知識點的回顧和講解,將有利于這部分學生跟上該課程的課堂教學進度,也有助于他們對后續課程的學習。
二、引導學生系統建立有機化學知識結構
多數有機化學教材,包括該校使用的醫學有機化學教材均按照化合物類型(如烷烴、烯烴、炔烴、芳烴、醛酮、羧酸及其衍生物、糖、氨基酸和蛋白質……)進行章節編排,雖利于學生依據化合物類型建立知識結構,但各章節內容仍稍顯分散,知識點較為繁雜,學生掌握不易。為了學生能夠從最基本的有機化學概念、原理出發建立完善的有機化學知識體系,我們有意識地加強了緒論部分尤其是關于有機結構和有機反應的基本理論的闡述。
比如:緒論中我們介紹有機化學反應包含兩個基本的組成:反應物共價鍵的斷裂以及產物共價鍵的生成。共價鍵的斷裂方式只有兩種:異裂和均裂。前者產生自由基,后者產生離子對,兩者均為有機反應的活性中間體,大多數有機反應與這兩種活性中間體的生成及參與有關,從而派生出有機反應的三個基本類型:自由基反應、離子型反應(親核或親電反應)以及協同反應。
在后續章節的講解中,我們將具體反應歸屬到上述基本反應類型進行講解。比如:講解烯烴的化學性質時,引導學生關注碳正離子如何形成、如何穩定以及如何參與化學反應;講解羥醛縮合時,引導學生關注碳負離子如何形成、如何穩定以及如何參與親核反應。這樣不僅讓學生能夠從根本上理解反應,并且能夠圍繞基本反應的類型及活性中間體,將內容龐雜的知識點進行歸類并逐步建立相應的知識體系。
三、注重有機化學與醫學的學科交叉
有機化學之所以成為醫學專業的基礎課程,不僅因為有機分子是構成動物、植物體的基本單位,體內的物質轉換及能量傳遞也均與有機化學反應息息相關。在醫學有機化學的教學中,我們有意識地引入相關的醫學知識,在強化對知識點理解的`同時,闡釋相關的生物學或醫學現象,從而提升學生對有機化學的學習興趣和熱情。例如:在講解立體化學這一章節時,我們開篇即以“反應停”(沙利度胺)事件為例,讓學生認識到確定化合物立體構型的重要性。在20世紀50~60年代,“反應停”在臨床上被普遍用于抑制孕婦的妊娠反應,但隨之而來的大量“海豹畸形嬰兒”的出生使該藥物被禁止使用。后來的研究表明,當時使用的藥物“反應!睂嶋H為一對對映體混合物,即安全的R構型及致畸的S構型的混合物。通過這一實例,學生自然意識到立體化學對于有機化合物結構的重要性,課堂專注度也顯著提高。
在具體章節的講解中,我們還嘗試以常見藥物分子為例來闡釋相關的官能團或者分子片段,做到醫學、藥學知識與有機化學知識點的融合。比如:在羧酸及其衍生物的講解中,我們以青霉素等為例向學生介紹了含特殊結構片段――“β-內酰胺”的一類抗生素,使學生對酰胺的理解得以強化。同時,我們還對青霉素的發現、發展和臨床應用背景進行了介紹,從而一定程度上激發了學生對醫學研究的興趣。
四、傳統教學手段與現代教學手段相結合
有機化學雖然是一門經典的理論學科,但是課程講授中也需要表達有如電子軌道、分子軌道、化合物空間結構以及反應機理、反應歷程等較為具象化的內容,因而多媒體的使用可以幫助學生理解和記憶相關內容、培養空間思維能力,從而提高教學效果。多媒體課件中,內容的呈現方法還應做到多樣而豐富,比如:我們課堂上利用Flash動畫等形式向學生展示反應歷程、反應現象以及部分實驗的操作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此外,在教學中仍然需要板書課堂內容的提綱和要點,以便于學生課堂記錄并迅速把握重要的知識點。
有機化學論文 篇9
摘要
在基于泛在學習的有機化學教學中,以互聯網“微時代”下的微信、微課等信息分享、自我表達方式為媒介,構建并實施“創境設疑,自主預習-在線測試,建構新知-匯報分享,體驗成功-互動交流,拓展延伸”的教學模式,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不斷激發學習興趣,提高自主學習能力。
關鍵詞
泛在學習;有機化學;教學模式
隨著無線網絡技術、云計算技術和人工智能技術的迅猛發展,許多高校實現了WIFI信號的全部或部分覆蓋,學生利用平板電腦、智能手機等設備進行無縫學習已成為了現實。自1988年,美國的計算之父MarkWeiser提出泛在計算概念后,泛在計算、泛在學習受到了國內外研究者的廣泛關注[1-2]。而如何充分利用現代移動互聯技術,實現泛在學習方式與傳統課堂教學模式的有機結合,變手機聊天、網絡游戲等不利的學習障礙為有益的教學支持,成為當代教師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1、泛在學習概述
1.1泛在學習的定義
泛在學習又稱為無縫學習、普適學習、無處不在的學習方式,是利用泛在計算技術提供給學習者一個無時無刻的溝通、無處不在的學習方式,是一種任何人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用任何可以獲得的科技工具進行任何學習活動的5A式(Anyone,Anytime,Anywhere,Anydevice,Anything)學習[3]。
1.2泛在學習的教學優勢
泛在學習具有泛在性、移動性、易獲取性、交互性、主動性、即時性等特點,其在教學上的優勢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2.1教學資源廣闊性泛在學習資源是多種多樣的,有文本、電子書、動畫、課件、錄像等,圖文并茂、動靜結合,以視覺、聽覺和觸覺等多種感官方式呈現給學習者;它可以有效地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能夠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
1.2.2終端形態多樣性泛在學習所使用的終端主要有移動設備(如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筆記本電腦、數碼相機、DV等)、臺式機和嵌入式設備[4](如博物館、科技館中的嵌入式計算機)等,學生利用無線通信技術,能夠找到適合自身的學習工具,實現在任何地點、任何時間使用自己感興趣的教學資源。
1.2.3交流平臺多渠道泛在學習可以充分利用Moodle論壇、QQ群、郵箱、微信、易信、微博作為信息溝通平臺,強化了教育者與學習者、學習者與學習者、學習者與網絡間的交流反饋,將學習行為從校園帶到整個社會,從真實生活帶入到無線的智能空間,提高了學習的主動性和自由度,增強了學生終身學習的愿望和能力。
1.2.4共享資源豐富性網絡信息傳輸的跨時空性實現了資源共享,位于Internet上不同類型的網絡資源(如微課、精品課網站、慕課等)、網絡教學機構(如遠程教育等)及個人主頁資源等,為網絡用戶提供不同程度的共享服務,使學習者可以及時隨處獲取豐富、便捷的泛在學習資源。
2、泛在學習有機化學教學模式的實踐
有機化學是藥學類、醫學類等相關專業的基礎課程之一,主要學習與藥學、醫學及生命科學密切相關的有機化合物的組成、結構、性質及應用。該課程以無機化學為先導,為生物化學、藥物化學、藥物分析等課程的學習打基礎,對從事藥物生產和藥學服務等職業崗位能力培養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對于化學學習基礎薄弱、自控力差、學習意志不強的高職高專學生,有限的課堂時間已很難滿足他們的學習需求,厭學現象比較嚴重。而《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指出要強化信息技術的應用,提高教師應用信息技術水平,更新教學觀念,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果;鼓勵學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動學習、自主學習,增強運用信息技術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為此,筆者嘗試將泛在學習模式引入有機化學教學中,主要包括4個教學環節:創境設疑,自主預習;在線測試,建構新知;匯報分享,體驗成功;互動交流,拓展延伸,F就以人衛版《有機化學》第六章第二節酚為例,說明該模式的具體實施過程。
2.1創境設疑,自主預習
有人說,讓一個人隨時隨地玩,很容易實現,而讓一個人隨時隨地學習,是很不現實的。也就是說學生的學必須在教師的精心設計引導下才能產生良好的效果。
2.1.1教學資源的準備教師于課前根據教學的重難點和學生實際水平設計出符合其個性化學習需求的電子版校本教學資源,主要包括電子教案、課程PPT、習題作業、單元測試及教學微課等。微課具有可重復性、可暫停、可循環播放、不受教學進度約束、便于個性化自主學習的特點[5],是一種適用于泛在學習的教學資源,其內容要具有一定的啟發性。如酚這節課,教師將涉及其化學性質的實驗部分與自學提示問題一起制成7min左右的教學微課,用以指導學生自主預習。涉及的問題有:①醇和酚都含有羥基,如何從結構上分析其性質上的異同?②為什么苯酚可與氫氧化鈉反應,而乙醇不能?③如何解釋苯酚的水溶液渾濁,加入氫氧化鈉變澄清?④苯與苯酚都能與溴反應,二者有何差異?⑤如何鑒別酚類物質?⑥酚類物質在藥學方面有哪些應用?如何存放酚類物質?⑦查看苯酚軟膏的使用說明,利用酚的性質說明其使用的注意事項和藥物相互作用。
2.1.2微信的互動交流微信是一款具有通訊、社交、平臺化功能的移動性應用軟件,被大學生廣泛使用,可以構建移動互聯網環境下隨時隨地學習的一種新型交互平臺[6]。教師可以借助學生樂于用手機微信看網頁、視頻的習慣,課前將有預習指導作用的微課及與本節教學內容相關的網頁鏈接,通過微信群向學生發布。學生利用碎片時間隨時對視頻和網頁進行關注,根據微課中提出的問題,主動查找資料完成自主預習,并以小組為單位將預習的結果和存在的問題務必于課前通過微信反饋給教師,這樣教師就掌握了學生存在的普遍問題和最想解決的問題。
2.1.3布置講解任務教師將學習興趣相投的學生組成學習小組,每組4人,輪流分攤課前講解任務。如酚這節課,學習小組需要收集食品、藥品或保健品中含有酚結構的物質,其中2人負責將它們的名稱、結構、療效、適用癥狀、臨床案例等,制作成生動的PPT,1人負責課上講解,1人負責回答疑問。為保障學習任務的有效性,教師要對學生制作的PPT及講解內容予以適當的指導和幫助。
2.2在線測試,建構新知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學生解決問題的過程就是一個探索的過程”。教師從實際出發,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去研究、探索和發現,可以有效地培養其解決問題的能力。課堂上,教師為使學生對知識理解得更加透徹和深刻,將教學內容劃分成幾個小段,然后轉化為學習任務,即碎片化過程。如將酚這節內容分解為8個任務:酚的分類和命名;酚的物理性質;酚的結構;酚的酸性;酚的顯色反應;酚的氧化反應;酚的親電取代反應;苯酚軟膏的使用說明。每個學習任務既有教師設置的問題,也要求學生提出問題,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在全班進行學習分享,及時消化教學的重、難點,形成知識的內化。教師向學生發送關于本節內容的單元測試卷,試題的內容按照教學中的知識點順序展開,試題的類型涵蓋選擇題、名詞解釋、反應方程式、簡答題等。學生可以使用手機、平板電腦完成測試卷。通過這種方式學生主動構建新知,及時了解自己知識的.不足,增強學習的動力和毅力。
2.3匯報分享,體驗成功
在學生自主探索、在線測試、小組交流的基礎上,學習小組成員在全班匯報講解PPT。分享的內容有:①感康的主要成分是對乙酰氨基酚,它可以緩解普通感冒及流行性感冒所引起的發熱、頭痛、四肢酸痛、流鼻涕等癥狀;②天然維生素E又名生育酚,具有美容養顏、抗氧化的作用,臨床上常用于治療先兆流產或習慣性流產、預防冠心病等多種癥狀;③白藜蘆醇是多酚類化合物,主要來源于葡萄、花生、桑葚等植物,具有強效抗衰老、抑制血小板聚集、預防心肌梗死和腦血栓等癥狀;④芹菜素化學名稱為4',5,7-三羥基黃酮,廣泛存在于多種水果、蔬菜、豆類和茶葉、洋甘菊等植物中,具有降血壓、治療各種炎癥、抗氧化、鎮靜、安神、抑制致癌物質的致癌活性等。每個學習小組匯報完畢,其他組提問、打分和評價,各組學生的表現將記入平時成績中。在這樣的課堂教學環境中,學生有了明確的學習目標,親自參與過程、選擇內容、探索疑難、自我檢查,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得以充分發揮,引導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由機械地聽轉變為自覺地思考與探索[7],課堂教學呈現出積極向上、民主和諧的氛圍。
2.4互動交流,拓展延伸
課后教師將適合泛在學習的文本、視頻、音頻等多種資料通過微信的群發功能推送給學生,學生利用手機或平板電腦安裝的瀏覽軟件可以隨時對感興趣的學習內容進行瀏覽,對所學知識及時反思和總結。同時教師還可以利用微信公眾平臺為學生提供學習研討、輔導答疑、在線指導、作業發布等服務,使他們的學習疑惑能夠在師生間得以及時的溝通和交流[8]。另外,學生還可以將自主搜索選擇的學習內容、收獲、感悟等分享到個人微信朋友圈中,通過回復、點贊和評價功能進行師生、生生評價,促進學習共同體的構成。
3、實施泛在學習教學模式的反思
與傳統教學模式相比較,泛在學習模式可以使學生根據個人需求,利用信息手段主動探索、自主學習,能夠不斷激發出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僅培養和維持了他們的學習興趣,還促使他們能夠利用泛在學習資源,親身體驗、探究有關化學原理和規律的樂趣。但開放的網絡環境和學生的自我控制力,給課堂教學的組織和管理帶來一定的難度,需要進一步探索、有效克服。教學的有效性不僅依賴于教師對教學過程的合理設計、整體安排,對學生的悉心指導、互動交流,更有賴于學生的積極配合。微信公眾平臺為輔助課堂教學提供了更為方便的資源環境,而這不僅需要終端設施普及、數字化校園建設和多種方式互聯網的全覆蓋支持,更需要管理者對平臺的精細加工和維護,吸引學生集中注意力參與其中;ヂ摼W泛在學習資源日益豐富,智能化程度越來越高,課堂教學不能只傳授學科知識,更應該教會學生掌握現代通信技術,并能有效利用泛網?傊,泛在學習模式是對傳統教學模式的改革和創新,目標是創建讓學生隨時隨地利用任何泛在終端設備進行學習的資源環境,盡管其實施過程還有待于進一步完善,但其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潛能及提高學習效率發揮著積極的作用,更有利于促進教師和學生的雙重發展。
參考文獻
。1]夏云,李盛聰.近年我國泛在學習文獻的綜述[J].中國遠程教育,2012(5):36
有機化學論文 篇10
摘要:
有機化學在生活中的應用很多,它的理論內容不僅繁多,還具有鮮明的學科性。在有機化學中,酸堿理論反應擁有非常高的地位。在生活中到處可見化學的影子,化學很重要,我們有必要對它進行研究和分析。本文是專門研究和分析酸堿理論在有機化學中的應用,希望給同行提供參考。
關鍵詞:
酸堿理論;有機化學;催化劑;應用
從某種程度上說,無論是自由基反應,還是協同反應,都可以看成酸堿反應。除此之外,還有部分的衍生反應也同樣是酸堿反應的一種類型。它包括很多種類型的反應。由此可見,酸堿理論在有機化學方面都有所體現,同樣在很多的理論中也適用于有機化學方面的生產,這可以為有機生產方面起到重要依據。
1、酸堿理論的發展史
早在1884年的時候,著名瑞典籍化學家S.Arrhenius根據電解質理論原理,第一次系統的定義了酸和堿,在那個年代里,科學技術不是很發達,但是,在科學領域里,往往有超乎意料的人才,正是通過他們的不懈努力鉆研,為之后的酸堿電子理論奠定了基礎。
1.1Brnsted-Lowry酸堿理論
有一個名字叫布侖斯惕-勞里理論,簡稱質子論。早在1923年,由著名的布侖斯惕和勞里兩個人提出,他們兩個人在酸堿理論領域的付出是值得肯定的。內容中提到只要能夠提供出質子H+的物質大多數都是酸,與此同時我們可以發現,任何可以結合氫離子的都是堿。CL→H++Cl-酸堿氨氣等與質子結合后均生成的氨根離子稱為共軛酸[1]。質子酸的酸性強弱和質子的能力強弱有關,與共軛堿的堿性也就有著直接的聯系。
1.2軟硬酸堿原理
軟硬酸堿原理所指的就是硬酸優先與硬堿結合,軟酸優先與軟堿結合。那么,這兩個酸之間到底有什么樣的聯系呢?硬酸與硬堿,或軟酸與軟堿能夠形成穩定的化合物,且反應速率大;硬酸與軟堿,或軟酸與硬堿形成的化合物(絡合物)比較不穩定,且反應速率;交界酸堿不論是硬還是軟均能反應,所形成的化合物(絡合物)的穩定性差別不大,且反應速率適中。這一原理是基于酸堿電子理論產生的,是對酸堿電子理論更加深入的,具體的研究分析[2]。同樣這一理論在生活中也廣泛應用。
2、酸堿理論在有機化學中的應用
2.1在物理有機化學中的應用
在生活中,我們可以用物理有機化學的方法解決一般的適用問題。這是一門學科,可以用來研究有機化學為什么發生以及發生原理。掌握規律,合成新的產物。1)研究反應活性中間體。早在20世紀60年代,很多著名化學界科學家一起發現了超酸,碳正離子的.存在,超酸在其中扮演著重要的作用,也有利于今后碳正離子的研究。超酸甚至得到了很快的發展,相應的在日常應用中越來越廣泛。深受人們的關注。2)判斷反應的方向、選擇性和活性。在化學的學習中,判斷反應的方向是最基本的一件事情,若在一個反應中存在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反應中心,得到的主要產物則由進攻試劑的性質所決定的。反應方向和反應的機理有關,所有的反應都朝著一定的方向進行,得到的產物也是穩定的。
2.2酸堿理論在取代反應中應用
酸堿理論在有機反應中的應用很廣,許多反應歷程的、各類親核反應的解釋都包括在內。親核試劑Nu-可以為帶有負電荷的試劑,通過電子理論,我們很容易發現,親核試劑就是我們所熟悉的路易斯堿,所以我們可以用路易斯理論來解釋取代的原理[3]。
2.3酸堿理論在有機催化中的應用
在生活中到處可見有機合成的產物,同時可見有機合成在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作用。但是,有機催化劑在其中必不可少,因為,大家都知道,催化劑的存在使得反應更加高效,專一、綠色是催化劑的功能。有時候又由于催化劑的存在可以相應的減少一些副產物,甚至是污染物,使得反應更加的綠色、節能、環保。這是現代科技發展的一個目標[4]。
2.4對雙鍵加成反應的作用
在以前的化學學習中雙鍵加成反應很常見,催化加氫反應機理是附著在金屬催化劑上的烯烴π鍵松弛,與催化劑表面吸附的氫原子相結合,使得雙鍵斷裂,新鍵產生,完成催化過程。因為這個為軟酸軟堿的結合,所以避免反應過程中出現低價的磷、烯和碲等軟堿物質副產品的存在。這樣會影響催化劑的作用,應該避免催化劑功能的喪失,讓反應順利地進行下去。
3、結束語
俗話說得好,生活離不開化學,化學離不開有機,有機離不開酸堿理論的建立。由此可見,酸堿理論直接關系到我們的生活,它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所以在某種意義上說,科學的進步離不開化學的發展,化學的發展帶動了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生活和化學之間相互依存,相互影響,共同進步。酸堿理論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決不能單獨的拿出來談論,需要和生活聯系在一起。才能間接地反映出它的意義。讓我們對它有了新的認識。
參考文獻:
[1]柏廷頓,胡作玄.化學簡史[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2]杜燦屏,梁文平,劉魯生,等.“21世紀中國有機化學發展戰略”研討會紀要[J].化學進展,2001(4):323-327.
[3]張永敏.物理有機化學[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2001:71-72.
[4]陳重鎮,巢志聰,蔡定建.酸堿理論在現代有機反應的應用[J].廣州化工,2015,43(7):11-13.
【有機化學論文】相關文章:
有機化學實驗干燥劑的選擇與運用論文04-14
談如何激發學生學習有機化學的積極性論文08-07
關于教育論文的論文11-06
關于教育論文的論文8篇11-06
英語的論文12-28
論文摘要與論文提綱怎么寫10-12
論文的規范格式06-21
論文的寫作格式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