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級管理中特殊學生轉化的策略和方法的論文
班級管理是我國現代教育的一個熱門話題。它是指班級管理者運用現代管理的原則,為學生成長創設良好的心理環境,按照學生心理、行為規律,對學生進行心理疏導和行為指導,充分調動學生參加教育活動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為有效地實現班級育人的目標而進行的組織工作。
在教書育人過程中,我們往往會遇到各種類型的學生,他們的思想狀況、學習成績、興趣愛好等都各不相同,他們中間有先進、后進、中間狀態之分。而三種類型的學生當中,后進生的教育往往是全體學生教育的重要部分。加強后進生的教育工作是班主任實施班級管理中不可忽視的一個重要環節。良好的班集體是學生精神生活的樂園;是后進生行為轉化,使之進步的搖籃。要創造一個良好的集體環境,促進后進生的轉化,并非輕而易舉的,這需要多方面的不懈地努力,才可能實現。
一 了解學生的過去,研究學生的個性。
我國古代的的《學紀》指出:“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睘檗D化后進生,必須要研究其個性,這是創造良好的教育環境的起點。 研究后進生個性,首先應當在集體的背景上加以研究。班集體的每個成員各個不相同的個性在群體活動中展示出來,并互相作用。正因為如此,集體才充滿生機和活力。每個學生在集體里才能更有效地發展個性。離開集體,就談不上個性的發展。其次,要研究影響他們
個性發展的人際關系,人際關系是個性發展的影響要素。因此,要重視研究他們的交往范圍及其在集體中的地位和自我感覺。當然,還應該具體研究他們學習后進的各種原因。
通過與后進生打交道,我深深感到:在他們身上既有獨特長處,也有影響其進步的短處。他們的正當需要和各種特長,正是矯正不良個性的成分,重新取得進步的轉折點。
二 建立和諧的班級人際關系
作為班級管理者,必須十分重視良好班級人際關系的建設,班級是一個社會小群體,其中存在著網絡似的人際關系,包括學生之間的生生關系,師生關系等等,縱橫交錯。
良好的師生關系是良好班集體形成的重要條件,也是教育獲得成效的保證。教育的過程是師生之間不斷交流的過程,既有各種信息的發出和反饋,又有情感的相互交流。這種互動在師生之間形成了"知識場"和"心理場"。要有良好的師生關系,作為班級管理者,在師生交往中應隨時注意和調節雙方的心理距離。既要有教師的尊嚴,又要努力形成自身的凝聚力和讓學生指向管理者的向心力。這要求我們必須對學生有至誠之愛的真摯情感和態度,從而引起后進生心理認同和情感共鳴。正如古人說的"親其師"才能"信其道",也才能"受其術"。同時必須注意師生平等,師生在人格上和真理面前是平等的,充分相信每個學生具有發展的潛能。"木桶盛水原理"告訴我們,教育必須面向全體學生,創設公平的學習情境,讓每個學生去體驗成功。這樣可創造良好的心理氛圍,而且可以使后進生產生責任感、自覺努力、嚴格要求自己。
三 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學習的最佳動力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有人把興趣看作是人才成長的“起點”,是不無道理的。愛因斯坦有這樣一句名言:“熱愛是最好的老師,它遠遠超過責任感!边@就充分道出了興趣、愛好在學習過程中的重要作用。一個人只有對某一方面的知識具有濃厚的興趣,才會有強烈的求知欲,才會不遺余力地去追求和探索。
一般地說,后進生的厭學心理較重,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注意不斷激發他們對所學知識的直接興趣。這主要是靠教學內容和形式。
心理學家皮亞杰的平衡學說告訴我們,一個人對太熟悉的東西,因為已經司空見慣就不注意了,對十分不熟悉的東西也不注意,因為和他已有的“圖式”沒有關系。可見,引起注意和興趣,不完全取決于事物本身的特性,還要取決于它和主體過去經驗的聯系。完全陳舊的東西使人厭煩,完全陌生的東西讓人迷惑不解,只有適度新穎的東西才能引起人們的注意而發生興趣。前蘇聯心理學家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的理論也指出,如果學習內容低于學生發展水平,就構不成新穎刺激,如果大大高于學生的發展水平,學生就難以理解,感到高不可攀,那也缺乏吸引的力量。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針對后進生,教師所設計的問題,應該既有新穎的一面,又有熟悉的一面;既有適應的一面,又有不適應的一面,使學生能“跳一跳”夠得著,這才會引起他們的興趣。
四 培養正確歸因,樹立信心
所謂歸因,是指人們對他人或自己的行為進行分析,從而推斷其原因的心理過程。學生對自我行為的歸因模式不同,會產生不同結果的影響,歸因傾向如何將會影響到學習效果,影響到學生的成就動機和自信,以致人才的造就。因此,班級管理者要十分重視對后進生的行為歸因教育,幫助他們建立正確的.歸因模式。
每個學生都有成功的體驗或失敗的教訓,在學生取得成功或失敗后,總會自覺不自覺地歸因:其中有的是恰當的,有的則不恰當,恰當的歸因是再一次投入競爭的驅動力量,不恰當的歸因會使其意志消沉。
信心是成功的保障。一個人無論從事什么工作,如果沒有自信心,很難想象他能把工作做好;也沒有哪一個學生,在缺乏自信心的情況下,能把學習成績搞上去。只有那些內心充滿強烈自信的人,才有可能使事業或學習不斷進步,不斷邁上新階梯,從而最終取得成功?v觀那些積極進取、學有所成的“尖子”生們,我們深深地體會到,他們之所以保持著“優秀”,其十分重要的一點原因就在于他們的心理是“優秀”的。與此相反,后進生心理素質差,自信心更嫌不足,究其原因,一般是因長期失敗經驗的積累所造成的。他們無論是在課上提問,還是在課下練習的時候,由于多次失敗,反饋到其心理,形成一種劣勢的積蓄,因而逐漸變得自卑和膽小,形成惡性循環,以致其潛意識心理也深深地打上了自卑的烙印。英國有一句諺語,叫作:“生活養成習慣,習慣形成性格,性格決定命運,”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那么,如何改變后進生這一“劣勢”的心理習慣呢?我主要從以下幾方面著手進行。
1、抓起始教育
所謂起始教育,是指學期開始階段的教育,讓他們在開學之初都有一個良好的開端,使他們在原有的水平基礎上都有提高。像所有學生一樣,后進生也存在這一心理,其至更為強烈。據此,教師一定要抓住這一最佳教育時機,對其施加影響,有針對性地選擇一些他們愿意做,并且做得了的問題,由他們處理和解答,并及時給予確認、鼓勵和表揚,培養他們的自信心,使其形成優勢心理。
2、環境的培養
人的思想和行為與其所處的環境有著直接的、密不可分的聯系。后進生由于其在學習上多次“失敗”的表現,常常會為其所屬班級的一部分同學所譏笑,甚至看不起,這就使他們的思想負擔更加沉重,導致心理失調,從而產生厭學思想。因此,改變班級輿論環境,提倡同學之間發揚團結友愛精神,互相幫助,共同進步,也很重要。
3、激勵機制
激勵是利用外部誘因調動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的過程,這是升華人們積極情緒的一種驅動力。它能促使人們認識自身在群體中的存在價值,以獲得正確的價值取向。對于后進生來講,他們對自身在班級中存在的價值,其認識是模糊的,教師應及時、不斷地予以確認。
【班級管理中特殊學生轉化的策略和方法的論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