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司法實踐試論我國刑事被害人救助問題
摘要:刑事被害人救助問題是我國目前司法實踐中迫切需要解決的一個重大問題。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指國家、社會團體對合法權益受到刑事犯罪的侵害而卻未能從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處及時得到經濟補償或救助的被害人給予一定物質救助的制度,此外,對被害人的心理及精神損害救助也應屬于刑事被害人救助內容的應有之義。本文指出,我國的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還很不完善,借鑒國外先進經驗,結合我國現階段國情及司法實踐,我國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還有很多可以完善的地方。
關鍵詞:刑事被害人 國家 救助制度
這些年來,無論是學界還是我國刑事司法實踐中,更多地關注的就是犯罪嫌疑人及被告人的合法權利保障問題,我國新《刑事訴訟法》的出臺就是一個很好的范例。而相對的,被害人的權益保障問題在很大程度上被弱化甚至被忽視了。由此而產生的一系列被害人因得不到及時救助而引發的上訪、信訪、纏訪事件層出不窮,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司法工作效率,降低了法律的公信力,不利于我國人權的保護及社會轉型時期和諧社會的建設。
一、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的內涵及國外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目前的狀況
(1)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的含義
作者以為,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主要是指國家或社會團體對受到刑事犯罪的侵害而未能從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處及時得到經濟補償或救助的被害人給予一定物質救助的制度,此外,對被害人的心理及精神損害救助也應包含在屬于刑事被害人救助的內容之中。
(2)外國的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現狀
作為英美法系代表國家的美國,由于各州的具體情況不同,美國刑事被害人的救助是由各州獨立制定救助措施并采取措施實行的。1984年美國國會通過了《犯罪被害人法》,從那時起,財政部設立了犯罪被害人基金,司法部也因此設立了救助基金,用于幫助各個州的救助行動,指導各州的救助工作。美國的救助舉措使被害人及時得到了物質上的幫助,有效減少了被害人的負面及對抗情緒,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美國大眾的價值思想及理念。美國的犯罪被害人救助制度在具體實施過程中設立了嚴格的規則及標準。
大陸法系的代表國家德國是較早通過立法建立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的國家之一。德國理論上認為,國家在關系公民重大生命利益的重要時刻,以及處于弱勢的受害人陷入困境需要幫助的時候,國家應當采取適當的行動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因此,如果刑事被害人因為遭受犯罪而使自己的精神上或物質上陷入無法自救的困境時,國家就有伸出援助之手的義務。20 世紀 70 年代,被害人社會救助組織在德國建立。1976 年 11 月 5 日德國《暴力犯罪被害人救助法》正式生效,到 2006 年 6 月進行了三次修訂,沿用至今。
二、我國刑事被害人救助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1)我國刑事被害人救助工作缺乏完善的法律制度作保障
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是我國刑事司法體系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部分,同時獲取及時的物質與精神救助也應是受到刑事犯罪侵害的刑事被害人的一項至關重要的權利,國家的刑事法規應當對這一制度給予規范。我國《刑法》僅僅規定了由于犯罪行為而使被害人遭受物質等各方面損失的,對涉案犯罪分子除依照法律給予相關刑事處罰外,并應根據具體情況判處犯罪分子承受賠償物質損失的責任。但是法條并沒有規定,在刑事案件的被害人以及他們的近親屬得不到犯罪分子給予的物質賠償或得不到充分的賠償時,應該怎么辦?能不能向國家或社會的組織請求賠償?這是立法中一個不可忽視的缺陷。如果當被害人得到一紙判決卻最終獲悉犯罪人無賠償能力時,被害人的生活便可能會陷入困境,極有可能在遭受刑事犯罪侵害后再遭遇二次傷害,有些被害人就會開始不斷上訪、信訪、纏訪,嚴重影響司法機關的工作效率,損害了法律的權威;有的會走上犯罪的道路,做出傷害被告人及其家人的偏激舉動,甚至會通過做出報復社會的舉動來發泄心中的不滿情緒。我國刑事被害人數量之多與實際獲得賠償數量之少已經形成了極大的反差。這種情況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越來越嚴重,因此急需建立統一健全的刑事被害人救助法律體系。
(2)我國的刑事被害人獲得各方面救助不及時
根據我國相關法律規定我們可以得知,對于進入刑事訴訟程序的案件,被害人可能符合救助條件的,由結案的機關負責審查程序,并提出關于救助被害人的意見。這項規定符合我國訴訟程序的特點,也符合我國在刑事訴訟中先刑后民,公權優先的習慣。很好地解決了沒有辦法通過訴訟獲得物質及其他賠償的問題,但是并沒有解決不能及時獲得賠償的問題。我國《刑事訴訟法》所規定的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程序有它應有優點,但同時卻也破壞了民事訴訟的獨立性,從而使民事訴訟過多地依賴了刑事訴訟。實踐中可能會有這樣的狀況:一件惡劣的暴力犯罪案件,造成了被害人重傷或死亡的嚴總后果,結果當案件訴訟程序終結,并可能會要求被告人履行物質賠償的`義務與責任,而此時如果發現被告人沒有物質賠償的能力或者不愿賠償,那么,此案的被害人走過的整個訴訟程序對他來說又有什么意義?所以,我國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的核心要義應該是解決“及時”的問題。
(3)我國刑事被害人救助形式單一,救助金額普遍較低
我國各地的刑事被害人救助形式大多限于一次性的物質上救助,心理、精神安撫等多方面的救助形式還不完善。民事案件的受害方可以要求精神損害賠償而受侵害程度更為嚴重的刑事案件被害人卻不可以,這本身就是于情、于法、于理不合的。而刑事被害人救助中的金額大都較低,根本不能最大程度地彌補被害人因受到犯罪行為的不法侵害而遭受的各方面損失。有些地方想要申請救助就必須具有本地戶籍。諸如此類的這些救助條件的許多限制不但沒有節約財政開支,反而使很多地方的刑事被害人得不到及時的救助,這樣一來,被害人救助制度在實踐中的操作效果就大打折扣,使救助制度起不到其應有的作用。
(4)我國刑事被害人目前的救助工作不到位
我國《刑法》中明確規定,刑事被害人有獲得各方面賠償的權利,但實際中犯罪分子不一定具有賠償刑事被害人的條件與能力。如果被害人經過漫長的訴訟過程得到法院的判決后卻無法從犯罪分子處得到應有的賠償時,那么,法院的判決此時無疑就成了“空頭支票”。這種情況的持續增多就會導致在刑事案件中受到損害的被害人甚至社會大眾都對法律的公正性產生懷疑,以致法律在社會上失去權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