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江蘇省農業生產性景觀美學特色研究
摘 要:農產品不僅有著自身的經濟價值,同時也具有農業美學屬性。通過研究江蘇省農業生產性景觀美學特色,一方面可以反映出江蘇農業生產性景觀的地域文化特色,另一方面可以對江蘇農業生產性景觀的建設和推廣及建設生態園林城市具有促進作用。通過對江蘇文化背景、地理位置特點、農產品種類、農業歷史等資料的研究,得出江蘇農業生產性景觀受到其“水文化”、“稻作文化”、“儒文化”的影響,表現出了其柔情似水、秀而不媚、清而不寒的景觀美感。
關鍵詞:生產性景觀;美學;農業
1 相關概念及地域特點
生產性景觀來源于生活和生產勞動,它融入了生產勞動和勞動成果,包含人對自然的生產改造(如農業生產)和對自然資源的再加工(工業生產),是一種有生命、有文化、能長期繼承、有明顯物質產出的景觀[1]。在古代,中國人民將花卉、植物、動物圍在墻內,供帝王涉獵、游憩,形成了中國古典園林的雛形稱之為囿。在西方,古埃及、古希臘的園林雛形主要是一些菜圃、果園的形式。這些中外的園林景觀雛形都可以看到生產性景觀的影子。在現代,生產性景觀并沒有消失,從農村滲透到了城市。例如,沈陽建筑大學里一片片稻田景觀在校園景觀中的運用,詮釋著中國農耕文化的深刻內涵。再如在廣州的中國美的總部大樓景觀設計,用中國傳統農業文化“;~塘”來詮釋珠江三角洲地區的圖像與記憶。
江蘇是著名的“魚米之鄉”,農業生產條件得天獨厚,農作物、林木、畜禽種類繁多。糧食、棉花、油料等農作物幾乎遍布全省。種植利用的林果、茶桑、花卉等品種260多個,蔬菜80多個種類、1 000多個品種,江蘇的蠶桑聞名中國。因此發展內容豐富的農業生產性景觀非常有優勢。且江蘇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吳文化、金陵文化、維揚文化、徐淮文化、海洋文化都為江蘇省的農業生產性景觀增添了美學地域特色。
2 農業生產性景觀的美學
農產品的內容十分豐富,既包括植物也包括動物。因此從欣賞美學的角度,筆者把生產性景觀的美學分為3個角度來欣賞。
2.1 產品外觀美觀
這里的產品指的是人們通常所說的農產品,如糧食、糖料、油料、蔬菜、水果、木材、豬、牛、羊、雞、鵝、鴨、魚、蝦、蟹等。例如聞名全國的江蘇陽澄湖的大閘蟹,不管是外形還是肉質歷來被稱為蟹中之冠。
2.2 作物植株健美
這里的作物是廣義的,不但包括水稻、甘蔗、花生、茄子和菠蘿等農作物,而且包括樹木和花卉,包括豬、牛、羊和鴨等畜禽,魚、蝦和蟹等水產品。例如江蘇宜興盛產竹,自古便有竹的海洋之稱,四季常青,植株挺拔。
2.3 田園景觀美化
這里的田園同樣是廣義的,不但包括種稻的水田、植蔗的坡地,而且還包括栽果的園地、造林的林地、牧羊的草地、圈豬的場地、養魚的水域、宜農的荒地。例如江蘇興化的世界文化遺產――垛田油菜花。
3 江蘇省農業生產性景美學特色
江蘇省是我國的農業大省也是文化大省,它特殊的地理位置賦予了特殊的文化內涵,影響著江蘇人的衣、食、住、行。江蘇人也用這些農產品詮釋出對農業美學的不同理解。
3.1 柔情似水之美
江蘇最大的特色也就在水,江河湖海一應俱全,這個在全國可能是獨有的,江河湖海不同的品性也就滋養了江蘇文化的多樣性。江蘇水網縱橫交錯,河道星羅棋布,與之相相伴生形成了漁文化。水是柔性的,因此江蘇的生產性景觀之美沒有西北大漠的那種奔放、不羈的感覺,而是像小橋流水般的溫柔、細膩。
3.1.1 太湖區域--塘浦圩田 太湖地區的塘浦圩田的形成和發展有著悠久的歷史。起源于春秋末期,戰國至秦漸有發展,至漢進一步發展。“春秋時,吳筑固城為瀨渚邑,因筑圩于城,為吳之沃土”。(光緒高淳縣志)。“自范蠡圍田,東江漸塞”(錢中諧《三吳水利條議・論吳淞江》引明曹允儒語)[2]。這是最早的有關圍田的記錄。塘浦圩田是在縱橫塘間,利用開挖土方、筑堤建圩,構成位位相接的一種棋盤式結構的水網農田系統。它也為明清;~塘的最終形成和現代農業園區的建設打下扎實基礎,也是催生“吳越文化”、“魚米之鄉”、“絲綢之府”、“財賦之區”的重要載體。自古就有“蘇湖熟,天下足”的說法。當水稻收割時,變形成了金燦燦的壯麗景觀,是典型的江南水鄉農業生態景觀。可惜的是系因古代軍事征戰和開發低地疏干漬水而始,軍事屯墾而興,水政體制變更和管理廢弛而衰,小農經濟和一家一戶的生產方式無力支撐其正常維護運作而最后解體,如今只有浙江湖州地區還有系統保留。但這種具有生態農業意義的和文化價值的生產性景觀值得繼續修復和恢復。
3.1.2 興化垛田――油菜花 興化垛田已經入圍了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目前垛田鎮的耕地面積為0.15萬hm2。境內河溝縱橫交錯,垛岸星羅棋布。“九夏芙蓉三秋菱藕,四圍香菜萬頃魚蝦”是垛田田園風光的真實寫照。每到春季油菜花開,河有萬灣多碧水,田無一垛不黃花的旖旎景色令許多中外游客和文人墨客流連忘返。垛田的生產主要是當地農民為適應當地的生存環境,減少水患抗災減災的一種獨特的土地利用方式。它是沿湖或河網低濕地區用開挖網狀深溝或小河的泥土堆積而成的垛狀高田。垛田間有小河間隔,各不相連,不便行走,須用小船接送。因此猶如海上的小島,故有“千島之鄉”的美稱。垛田形態各異且大小不等。要是說世界上找不到相同的葉子,那在垛田也找不到相同的垛子。每到油菜花開花時,游人們泛舟游憩在這迷宮般的油菜花垛子之中,水繞著垛,垛漾著水,千姿百態,風韻十足[3]。
3.2 秀而不媚,清而不寒之美
中國從古到今都有“文治教化”的思想,江蘇也是文化多樣性發展的省份。有以北陰陽營文化、湖熟文化等為源頭的金陵文化,以太湖中三山遺址等舊石器文化為源頭的“吳文化”,以項羽建立西楚王國和劉邦建立西漢帝國體現的“徐淮文化”,以庾信《哀江南賦》中寫道:“淮海維揚,三千余里”的淮揚文化,以及以鹽城、連云港濱海城市為中心的海洋文化。這些文化不僅在衣、食、住、行這些方面影響著江蘇人,同樣也用這些文化去創建他們的生活居住環境。著名學者梁漱溟就曾說道:“文化是生活的樣法”。因此江蘇的農業生產性景觀和她給人的那小家碧玉般的氣質一樣,有種秀而不媚、清而不寒之美感。
3.2.1 宜興――竹海景觀 宜興竹海風景區位于江蘇省宜興市區西南31 km的湖父鎮境內。自古有“竹的海洋”之稱。園內竹子的品種也很多主要有鳳尾竹、分杈竹、花竹、銀鏈竹、產米竹、人面竹、四方竹、實心竹。竹枝桿挺拔,修長,四季青翠,凌霜傲雨,備受中國人喜愛,與梅、蘭、菊并稱為“四君子”,與梅、松并稱為“歲寒三友”。古今文人墨客,愛竹誦竹者眾多。竹海旅游作為森林旅游的代表,是未來旅游發展的新方向,正面臨著巨大的發展機遇[4]。竹子用途擴大,經濟價值高,人們植竹造林,形成人工林。次生竹林和人工竹林,又以它強大的地下莖向四周蔓延擴大。因此,近幾十年來,地球表面森林面積逐年減少(據統計,1988年以來,熱帶森林平均每年消失 2 425萬hm2,每分鐘消失46.14 hm2),而竹林面積卻日益擴大。若登上竹海山頂的賞竹亭,向下俯瞰就能看見一望無際的竹海隨風搖曳。竹,虛而有節,不嫵媚妖艷,心無雜念,甘于寂寞,經得起日曬雨淋,更經得起風霜雪壓。著名畫家鄭坂橋就曾寫道:“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這些詩句正是體現了竹子的這種“秀而不媚,剛柔并濟”的自然之美。
3.2.2 句容――茶博園 中國人喜歡茗茶,漢族人飲茶據說始于神農時代,已有4 700年歷史。目前,我國觀光茶園的規模也越來越大。它是一種新型的茶業發展模式,是一種新式的觀光旅游形式,也是一種新興的觀光農業專類園,更是一種新出現的園林景觀類型[5]。句容茶博園坐落于句容市茅山北麓,園區南倚道教圣地茅山、生態綠核九龍山,北臨佛教律宗名剎寶華山隆昌寺。正因為這特殊的周邊環境,句容茶博園的美深得山川廟觀之靈氣,將茶的內涵渲染得更加鮮明。句容茶博園以產、學、研為基石,著力打造以“茶”為主題的,集教學、科研、文化、旅游于一體的,富含生態特色的一流園區。園區總體規劃結構為:“一軸、一帶、一環、四片、多景點”,形成點、線、面相結合的現代茶葉觀光園的生態立體化網絡景觀結構[6]。茶園基址依地勢按等高條植種植法,當微風吹來,望著遠處高低起伏的茶園基地,像碧波蕩漾,沁人心脾。
4 結 語
在挖掘江蘇的生產性景觀美學特色的過程中,絕大多數都集中在蘇南,而蘇北的特色卻少有表現。其實江蘇的美不僅在于柔和秀的一面,她也有其剛性的一面,以楚漢文化為背景的徐淮文化正是這一方面的體現。但以“徐淮文化”為背景的生產性景觀典型案例卻少之又少。再如,江蘇的海洋文化也是被忽略的。雖然在江蘇鹽城等城市有一些濕地景觀,但以生產性景觀為主的卻很少。在今后的研究中應該將灘涂的特殊地形和鹽堿地的特點通過治理和開發,結合農產品的生長特點,創造出具有灘涂特色的生產性景觀來。只有不斷地挖掘江蘇的地方特色和了解農產品的美學特性,才能提高其景觀的美學質量和保持其延續性。
參考文獻:
[1] 張馨韻,朱福勇.城市生產性景觀的現狀與發展趨勢[J].廣東農業科學,2013(19):225-227.
[2] 繆啟愉.太湖地區塘浦圩田的形成和發展[J].中國農史,1982(4):12-32.
[3] 盧勇.江蘇興化地區垛田的起源及其價值初探[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1(2):132-136.
[4] 彭敏,楊效忠,朱瑞琪.竹海旅游產品開發的體驗模型構建――以宜興竹海景區為例[J].云南地理環境研究,2011(12):22-26.
[5] 王慧.觀光茶園規劃設計研究[D].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0.
[6] 曹仁勇,錢多,孫化蓉,等.現代觀光茶博園規劃探討――以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茶博園規劃為例[J].福建林業科技,2012,39(2):160-163.
【江蘇省農業生產性景觀美學特色研究】相關文章:
電影色彩藝術的美學特征研究論文08-21
設計美學的學科定位、研究對象和特點論文09-06
關于景觀設計主題及理念的研究04-11
供給側改革促進農業經濟的發展研究論文04-18
王維詩的美學價值02-23
淺論先秦“中和”美學思想05-03
生命美學:詩與思的對話05-10
美術學與美學關系探索03-15
淺談當代美學轉型與藝術批評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