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關于技術進步對就業影響的觀點
關于科技以及知識因素在勞動力就業過程中所起的作用,歷史上不同階段的看法有所不同。一般認為,在機器大工業的初期,勞動者人力資本在生產過程中作用較小。機器是作為勞動力的替代物出現的,因此當時的技術進步是偏向物質資本型的。對于知識、技術因素在勞動力就業中的作用問題,新古典增長理論、結構增長理論等早就有所研究。其中,新古典增長理論從生產函數的角度進行了分析,通過對資本、勞動、技術等不同生產要素之間比例關系的研究,來推斷技術因素對勞動力就業的效應。該理論把技術進步視作獨立于勞動、資本等常規要素之外的一個單獨要素。在存在技術進步的條件下,技術進步會引起總產量的增長。如果總產量增長了,技術進步就不一定使得就業人數減少,技術進步對就業的長期積極效應會抵消其短期負面效應。這是新古典理論的基本觀點。而對于技術因素在勞動力就業中所起的作用間題,結構增長理論則僅限于從生產函數角度來分析,它更加側重于從產業結構角度進行分析,即通過對若干產業部門之間相互關系的研究來說明技術進步的`種種效應。該理論的代表人物庫茲涅茨認為,技術進步從兩個方面對產業比例產生影響:一是技術進步導致產品需求的變化。就是說,技術進步使得某些產品的需求增加,某些產品的需求減少,從而使整個產業結構發生變化;二是技術進步不僅提高了已有產品的生產能力,而且還開發出全新的產品,使經濟中出現了新的產業部門。由這兩方面因素引起的產業結構變化必然影響到就業結構。從新古典增長理論、結構增長理論的這些觀點中可以看出,在一個相對長的時期內,技術進步因素對勞動力就業的效應未必是消極的。
1965年D.J.羅伯遜在《技術變革的經濟影響》中闡述技術進步對就業的作用,川他分析道,采用新技術,只要它意味著能夠節約生產成本,就會被認為是正當的。而在節約生產成本方面,通常只指節約勞動成本而言,而對于資本的節約卻被忽視。假定單就勞動成本來說,技術的進步會引起失業,而且這是從企業角度來考察的。從節約資本來說,技術進步就不一定會減少對勞動力的需求,而很可能會增加就業機會。這是因為:第一,技術進步需要采用機器,也就是要生產機器、操作機器、維修機器,這都會增加對勞動力的需求。第二,技術進步中,所減少的主要是非熟練工人和半熟練工人,但熟練工人和職員的需求人數則是增加的。第三,如果技術進步引起的社會總產量的增長大于社會人口的增長,那么實際收人會增加,而且工時亦會縮短,從而導致服務業就業人數的增加。羅伯遜的上述分析價值體現在,考察技術進步的就業效應,不能只就個別企業而言,而應從整個社會再生產過程來分析。
后來美國經濟學家哈維·布魯克斯對技術進步的長期效應和短期效應進行了分析,并進一步指出,在考察技術進步的效果時,不能只看到或者夸大其短期效應,從而忽視其長期的積極效應。在論述技術進步有利于增加就業時,他寫道:“如果投人物中勞動成本的節約會在產品的消費者價格中反映出來,此種節約就會導致購買力的解放,這反過來將對需求,由此對就業,以致對經濟發生作用。
與就業有關的問題不在于提高了生產率的公司或產業會失去多少工作崗位,而在于由此解放出來的購買力所提供的工作崗位比失去的工作崗位是更多還是更少,在于新創造的工作崗位比失去的工作崗位是更好還是更壞。”f21布魯克斯的分析創新之處在于,他是從技術進步釋放出的購買力,即增加社會總需求的角度對技術進步的客觀效應作出解釋。
關于技術進步對就業的影響,在西方經濟學家中也存在著一些悲觀的觀點,例如將機器人擺在與工人對立的位置,認為機器人奪走了工人的工作,工人只得接受低的工資。對此,理查德·維德予以駁斥[[3],他指出:機器人所替代的工作通常是那些“從事單調勞動的工人,這些工作對體力的要求多與對智力的要求”。機器人有時所做的工作還是對人們有危險的工作。在這種情況下,被替換下來的工人最后會把機器人作為一種解放自己而去做高報酬工作的手段予以歡迎的?梢姡瑱C器人的使用實際是對人力資源配置方向的調整。而且他進一步指出,體現技術進步的機器人的使用,對就業的積極影響主要不是表現在其初次的就業效應,而是表現于二次就業效應,他對此做了舉例說明:當一個企業增加一名工人時,每天增加2個產品。如果每個產品價格為30元,那么,該工人一天為企業增加60元收人。但是,如果企業增加一個機器人,每天可以增加5個產品,因此一個機器人每天為企業可增加150元收人。同時,由于企業使用了機器人,就需相應增加修理工。機器人與修理工的產值必然大于原來工人的產值,企業與工人的收人都會增加。這一例子說明了技術因素的二次就業效應,只是理查德·維德在此是就企業內部的崗位而言的。如果推而廣之,從全社會眾多產業來講,技術進步、知識作用加大將會拉動一系列生產行業及服務行業,從而使社會的就業人數維持在較高水平。
【早期關于技術進步對就業影響的觀點】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