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必修課:“裝傻”
裝傻的真正精髓在于裝,是智慧的隱藏,能力的隱藏,為何隱藏?是為了減少受到不必的傷害和攻擊,等到有一天,一躍沖天。
“大智若愚”被普遍認為是做人智慧中最高的最玄妙的境界,如果有誰能得到“大智若愚”的評價,那表明他可以在人生舞臺上立于不敗之地了。
從字面上理解,大智若愚亦即最高的智慧接近于沒有智慧,接近于木訥,接近于愚。智慧(尤其指的是智術)如果過于外露,仍然稱不上高級的`智慧,“聰明反被聰明誤”,“多智則謀”,一個人過分地精于算計反而會被人算計。“大智若愚”的派生詞“大巧若拙”、“大直若屈”、“大辨若訥”,它們表明至高的謀略,至高的技巧,至高的境界并不是直接地、赤裸裸地、一覽無余地展出在人們面前,它擁有豐富的層次與內涵,擁有保護自身的機制。
從智謀的原則來看,它仍然體現為以靜制動、以暗處明、以柔克剛、以反處正之道,表現為降格以待的智慧。
愚、拙、屈、訥都給人以消極、低下、委屈、無能的感覺,使人的第一感覺難以產生好感,使人放棄戒懼或者與之競爭的心理,使人對它加以輕視和忽視。但愚、拙、屈、訥卻是人為營造的迷惑外界的假象,目的正是為了要減少外界的壓力,松懈對方的警惕。或使對方降低對自己的要求。如果要克敵制勝,那么可以在不受干擾,不被戒懼的條件下,暗中積極準備,以奇制勝,以有備對無備;如果意圖在于獲得外界的賞識,愚鈍的外表可以降低外界對自己的期待,而實際的表現卻又超出外界對自己的期待,這樣的智慧表現就能格外出其不意,引人重視。“大智若愚”是在平凡中表現不平凡,在消極中表現積極,在無備中表現有備,在靜中觀察動,在暗中分析明,因此它比積極、比有備、比動、比明更具優勢,更能保護自己。
在中國古代做人術中,“大智若愚”演變為一套內容極其豐富的韜光養晦之術。
樂毅率燕軍踏平齊國,田單又率齊人大破燕軍,功成名就之時,卻都是遭君王猜忌之日。那些見過大風大雨的“過來人”對老子的名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理解格外深刻。因而每當身處一些“特殊關系”的微妙場合,或者在面臨生命威脅的緊要關頭,韜晦一方無不恬然淡泊,大智若愚。
商紂王荒淫無道、暴虐殘忍,一次作長夜之飲,昏醉不知晝夜,問左右之人,“盡不知也”,又問賢人箕子;由钪,“一國皆不知,而我獨知之,吾其危矣。”于是亦裝作昏醉,“辭以醉而不知”。
戰國四君子之一魏信陵君廣結天下豪杰,廣徠天下賢才,“士以此方數千里爭往歸之”,擁有足以與魏王抗衡的政治實力,魏王也不得不讓他三分,可是當他公然“竊符救趙”,違背魏王的意志,解救了正受秦兵壓境威脅的趙國,建立巨大功勛之后,卻使魏王難以容忍,“諸侯徒聞魏公子,不聞魏王”,秦國馬上施以離間之計,促使魏王剝奪了信陵君的實權。魏王擔心信陵君威望猶在,有朝一日會東山再起,仍然視作心腹大患,信陵君為此“謝病不朝,與賓客為長夜飲,飲醇酒,多近婦女”,以降低人格的方式減輕魏王的戒懼。
韜晦之術在漢以后的所有做人術中發展最為充分,許多成大事者,在成就之前都有韜晦的歷史,善于避讓那些看似胸無大志,實際暗伏殺機的身邊人。無不以弱者的形象做出強者的舉動。
職場人若想成功,就要明白,極力隱藏的東西才正是這個人要表現的東西。忍得,是我們在職場必學的東西,也是人生的修煉。
【職場必修課:“裝傻”】相關文章:
職場禮儀必修課11-19
女性職場必修課07-29
職場法則必修課09-16
初入職場禮儀必修課分析08-02
美女形體必修課09-04
速錄高級文秘的必修課11-11
型男的必修課 形體塑身10-10
走上T臺的必修課—形體訓練10-01
個眾傳播時代的企業必修課08-17
創業成功人士三大必修課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