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孟子》讀書心得
我們從一些事情上得到感悟后,就十分有必須要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我們就可以提高對思維的訓練。怎樣寫好心得體會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孟子》讀書心得,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孟子》讀書心得1
孟子雄心勃勃,準備干一番大事業,可是他四處奔波,最終也沒有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
孟子自己害了自己。因為他沒有統治階級那樣的野心,更沒有他們那樣的殘忍之心,他的心里裝滿了仁義,所以他有再大的政治理想也難實現。
面對這樣的結局,孟子無可奈何,但又不甘心失敗,不能讓自己空有滿腹經綸。于是他把自己的政治理想寄托于統治階級。
諸侯爭霸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大氣候,這種大氣候注定了孟子的命運,他像一只無頭的蒼蠅四處踫壁,或像一只皮球被諸侯們踢來踢去。
孟子所推崇的王道和仁政的終極結果就是專制。雖然他是一個政治上的失敗者,但他的王道和仁政思想卻毒害了世世代代中國人民。他雖然自由了,但世世代代的人民失去了自由。
孟子不愧為王者師,他天衣無縫的說理讓王們深信不疑。例如:在梁惠王(上)篇中,他抓住梁惠王所講的“利”進行說理,“王曰:‘何以利我國’,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我身’,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闭Э创搜裕坪鯖]有什么反駁的,但在當時那種大氣候下,梁惠王考慮“利”不是沒有道理的。諸侯爭霸,你不考慮‘利’,也許就會成為他人的口中食了。由此我聯想到了現實的美國,到處考慮自己的‘利’,如果其利益受到損害,便進行制裁,甚至戰爭。正因為考慮利,其國家就強大,其人民就富裕,這有什么不好。
實際上孟子的許多說理稍微一駁便不堪一擊。比如:“無傷也,是乃仁術也,間牛未見羊也!币娕N匆娧蛭幢鼐褪侨市g,見了不殺和不見殺之都無法證明他有仁術,說不定見了殺比不見殺的更具有仁術呢!他說:“君子遠庖廚也”,君子未必遠庖廚也,如果君子遠庖廚也,那么君子遠吃行不行?
孟子的有些說理偏離現實,這只不過是他仁政理想而已。比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彼倪@種推恩理想在現實中往往難實現。
“仁政”與“民主”無法比擬,“仁”與“自由”無法比擬,我們寧可要“民主”也不愿要“仁政”,寧可要“自由”,也不愿要“仁”。
《孟子》讀書心得2
作為傳統文化的先祖,孟子于中國的影響是達數千年之長遠,我輩中人自然難以三言兩語以攬括,雖然我的認識只是管錐之見,但孟子本人的思想、精神和氣魄卻如穿透萬里晴空的紅日,我即使局限于視野和眼識,亦已感到了耀眼的光芒。
首先,我覺得孟子的厲害處正在于,所提倡的仁義思想最能抓住事物的本質要害。孟子看到生、利是對事物利益關系的短視,而仁、義卻能長遠影響到未來,故有舍生取義、舍利取義之說。狹義的仁義是指封建時代人倫的忠義孝悌,實則是千百年來對孟子的誤解,因為從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三綱五倫已革了命;《中庸》講:道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 那末,此仁義還有永恒的意義可言嗎?所以我們今天理解孟子的仁義,實應站在高處,從廣義入手:如同道家的道、佛家的菩提,都是對客觀普遍規律的認識,孟子的仁義也不二致。而這種認識,可讓孟子如一熟練漁夫的手鉗在了螃蟹扼要的部位,任螃蟹用力再猛,縱有大腿大腳亦是擺脫不了。無論事物表象出現多么錯綜復雜的問題或困難,孟子皆顯得不昏沉也不散亂,經;U為夷、轉難為易,而綽綽有余。
當今著名于世界的系統論、系統思考,雖口口聲聲反對舍本逐末,而要動態、長遠地看事情,說透了:皆可從孟子的仁義思想找到雛形。用毛澤東的話干振而枝披,將麾而卒舞,以形容孟子的仁義之道最為恰當不過了。而抓不到仁義精髓的人,有如行走在茫茫沙漠或海洋上,終生疲命于隨時浮現的海市蜃樓的追逐中去。
另有一點,我覺得孟子最值得后人效仿的是他獨行特立,不同流合污的`氣概。這點即注定了他若有機會作為,給予一發揮才干的舞臺,則必能成一王業的大人物也!獨行特立者,立場堅定,意識獨立;不同流合污者,則能做到不見異思遷、不心隨物轉。有此二者,則造就了孟子之大氣魄,表現在文風上則氣勢雄奇而磅礴,用來創業則整個世界都向他一人傾倒,孫子兵法言致人而不致于人,在孟子身上得到了體現。當今社會形勢風起云涌,常常人置于其中而莫辯方向,倘學得孟子一二,何怕不能驚天地而泣鬼神呢?
雖然研習《孟子》的時間短促,然而孟子光明的仁義之道已足以令人受益終生了,最后,再對孟子的仁義之道作一總結:一是其舍末逐本的思想,二是其獨行特立的精神,三是其駕馭形勢的氣魄。
《孟子》讀書心得3
最近,我有幸拜讀了被列為“四書”之首的《孟子》,深深地被該書暢達的說理,充沛的氣勢所感染。
孟子提出“仁政”“王道”,主張德治。其“仁者無敵”、“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等思想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其“仁政”觀點,被歷朝歷代封建統治者長期奉為正統思想、治國良策。宋朝以后直到清末,《孟子》一直是科舉考試必考內容,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
作為教育工作者,我最感興趣的還是《孟子》一書中有關教育方面的內容。出自《孟子》一書的成語“揠苗助長”,曾經被改寫為一則寓言故事編入小學教材。這則寓言通過一個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揭示了這樣一個道理:客觀事物的發展自有它的規律,光靠良好的愿望和熱情是不夠的,很可能效果還會與主觀愿望相反。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有其規律性,不可違背規律。要想使地里的幼苗長得好,只能勤于耕耘。不愿耕耘,拔苗助長,最終必然失敗。教學和植物生長一樣,也必須遵循學生學習的客觀規律。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教學設計必須以學生為中心,時刻關注學生主體的體驗。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學科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通過學生自身的努力去汲取營養,學會知識,提高成績。切不能揠苗助長,急于求成。
這則寓言故事也揭示了這樣一個道理,“欲速則不達”。任何事物都有自身的發展的速度和方向,我們應該遵循規律、順其自然。當我們急于求成的時候,往往顯得過于浮躁,一味冒進反而更容易迷失方向,適得其反。
《孟子.告子下》中說“教亦多術矣,予不屑之教誨也”!啊敖桃喽嘈g”反映孟子主張教育要依據學生的不同情況,從實際出發,注重差異,因材施教!安恍加诮獭笔且环N獨特的教育方式,不屑于教,亦是教之!安恍贾獭钡膴W妙在于,我之所以不屑于教誨他,是讓他羞愧而奮發向上。也就是說,不屑于教誨只是不循規蹈矩,不一味地從正面講道理,而是故意冷落、疏遠被教育對象,從反面激發他的自尊心,促使他改變自己,從而達到教育的目的。在教學實踐中,當正面教育效果不理想的情況下,適當地采用“不屑于教”的方法,可以達到優化教育的目的,不失為一劑“良方”。看來,儒家先賢教學很是注意教育心理學原理的運用,雖然他們當時并不一定概括出了這些原理。
孟子認為君子有三大快樂,“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為其中一條。他認為通過教育使學生成為英才,是教育者的育人之樂。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面對的是一群活生生的個性迥異,興趣、需求不同的新生代。要想把他們培養為一代英才,就要心懷所有學生,尊重個性差異,因材施教,快樂施教,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健康、茁壯地成長。 “一切為了學生發展”,“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教師理應具有的精神境界,也是教師應該追求的人生快樂的最高境界!
《孟子》是儒家學派的重要典籍,閱讀它,可以開闊眼界,增長知識;閱讀它,可以啟迪心智,提升境界。與經典為友,與圣賢神交,不失為人生一大樂事。
【《孟子》讀書心得】相關文章:
孟子讀書的名言11-22
孟子讀書心得11-10
孟子讀書筆記09-30
《孟子》的讀書筆記02-03
孟子關于讀書的名言11-25
孟子的讀書名言12-07
孟子的讀書名言精選10-30
孟子讀書心得15篇11-29
孟子讀書筆記范文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