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公民觀后感
當認真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吧,讓我們好好寫份觀后感,把你的收獲感想寫下來吧。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觀后感而煩惱吧,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十二公民觀后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十二公民觀后感1
《十二公民》改編自戲劇史集影史經典《十二怒漢》,以家長的高校模擬法庭的方式來將西方的陪審團制度進行實施,該片全程圍繞一件在電影中發生的富二代弒父的真實案例展開辯論,參與此次辯論的十二位家長代表了社會中不同的社會閱歷與社會地位的人們對于事情的不同看法,以親切而深刻的角度向我們展現了圍繞著社會事件而展開的人性之辯思。
《十二公民》這部電影所營造的氛圍不是依靠于精彩激烈的打斗戲,亦或是震撼人心的大場面,而是緊張而細膩的細節展現,一個個看似不起眼的小細節隱含著更深含義,盡其所能的向觀眾展示了影片中人物的性格特點與其生活經歷所導致的行為方式,其中那些親切而讓人感到熟悉的生活片段更是讓人能夠在觀影時身臨其境,而在對于人物塑造的過程中《十二公民》也沒有采用將人物二元化的方式,使角色之間的關系變得非黑即白,而是采用了從多個角度塑造人物,影片中的角色無一不既有缺點也有優點,每一個人物的塑造都有理有據,而不是為了單純的推進情節發展而設立的故意的沖突,他們身上隱藏的無不是社會中的普遍現象,從這個小小的辯論會為切入點,讓我們更深入的了解那些被我們所忽視或遺忘的現象或原因,下面我將由12位陪審員為切入點進行講解。
一號陪審員為法學院助教,影片中他所展現的對團隊合作中的那些不和諧與混亂無奈與憤怒很好的表現了如今很多團體合作中所存在的普遍現象,讓許多人感同身受;二號陪審員為數學教授,他所展現的為一個平和而不喜爭的形象,熟悉的話語打呵呵讓我聯系到那些和藹的長輩上,不禁感到親切;三號陪審員為出租車司機,他代表了那些思維較為老舊與固化的長輩,雖然他在影片前期所展現的極具封建思想與因為個人生活經歷而產生的傲慢與固執不免讓人感到反感,可是后期對其生活經歷的講述也讓人更加全面的理解了這個角色,他的性格不僅是他自己的選擇,更是那個時代對他的塑造,而后期講述的程度剛剛好,并非如某些電影為了達成所為美滿結局而生硬的洗白,而是基于社會現狀的個人痛苦與思索,使這個人物充滿了沖突性與合理性,讓我們產生了更多的對于老一輩與年輕人溝通與關系問題的討論;四號陪審員為房地產商人,他所代表的是社會中職位工資更高那一部分人,他是全場討論中最注重邏輯關系的一位陪審員,而在影片中所展現圍繞他的仇富問題也向我們展現了社會偏見的一面;五號陪審員為坐過冤牢的混混,他向我們展示了社會中普遍存在的那對于人物刻板印象與偏見的可怕性,他因為人性的自私與復雜性而蹲了冤牢,可是在冤情解決,出獄后的他依舊被其他人所蔑視與歧視,而這種現象不僅出現在影片中,在我們如今的社會中研普遍存在,這樣的人物無疑引發了我們對社會輿論探討,月更向我們證實了法治正確執行的重要性;六號陪審員為急診醫生,他以自己的經歷所闡述的對于生命的尊重觀點,毫無疑問在影片前期起到了的推進作用,而這一番話同時也適用于我們自己的反思,我們在發表任何觀點前都要仔細思考,一句話語很輕,可是千萬句話加起來決定的可能是一個生命的去留;七號陪審員為小賣鋪老板,他所展現的討好和奉承非常真實的向我們展現了生活中上下級之間經常出現的現象,這些現象或多或少的影響著我們的生活,一個略為幽默的方式向我們展示生活中的笑與淚;九號陪審員為空巢老人,他既展現了特殊時期人們所面臨過的困境,也展現了空巢老人現在普遍所處的現狀,他們需要照顧與關注,孤獨很多時候是他們唯一擁有的東西。這位人物帶給我們的不僅是對歷史的反思,更是對社會中空巢老人的關注的呼吁;十號陪審員為一位老北京,而圍繞他而展開的一系列地域黑話題,也值得我們更多思考,沒見過還要加以評論,自以為是的發表一些居高臨下的評論,或許是無心之過,卻也傷人入心,雖然處于電影中上帝視角的觀眾對于這種行為更加的厭惡與反感,但這個人物其實也給我們一個反思的機會,在生活中我們有沒有那些沒經歷過就妄加評論的行為呢?這值得我們思考;十一號陪審員為大學保安,他與十號陪審員的互動再次向我們展現了那些地域黑所帶來的負面效果,同時他的那一份純樸,善良與憨厚也使我們所感動,這種淳樸的品質也是我們所要尊重與銘記的;12號陪審員為一個保險推銷員,在看了很多對這部電影的評價后,有一些人覺得這個人物的人物塑造不好,沒有很多臺詞,沒有很多互動,我正相反,覺得這個人物是必不可缺,而且是處理的非常恰當的,在生活中,對于事物的評論,大部分人是處于中立與觀客的狀態,簡而言之就是墻頭草,當然,在這里,墻頭草不是一個貶義詞,這只是我們對于信息缺失而展現的必然結果,倒不如說如果不了解事實而妄加評論才是更加糟糕的,這個人物其實代表了我們中的大多數,他所代表的社會群像也向我們展示了社會中普遍存在的現象。
在此,我特意將第八位陪審員單起一段進行討論,這位陪審員是爭論的發起者,同時結尾的情節也向我們展現了這位陪審員的真實身份——檢察官,有人覺得這個處理不好,檢察官這個身份使影片主旨缺少了平民的親切感與重要性,對此我認為正相反,顯示他是檢察官才是一個真正好的地方,普通的平民。不會對這么一個現實案件那么的重視,而這次討論也不會對案件產生任何影響,正是八號陪審員,檢察官的身份才是這次討論具有了真正現實意義上的重要性,也正是他檢察官的身份,使他具有在影片中異于常人的嚴謹態度,現實世界中一次又一次的網絡事件上輿論反轉,無一不向我們證明著人云亦云的情況其實是日;,并不是譴責,只是很多時候立刻知曉真相確實對我們太難,我們不是當事人,自然就決定了我們對事件了解的片面化,這個人物的檢察官身份向我們證明了公民法律意識的重要性,也從各個角度切入,向我們展現了西方的陪審團制度確實不適合國情。
如今的社會越來越復雜,網絡的快速發展在為我們提供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不少壞處,浮躁的心態越來越多,人們對此事件的了解往往更趨于片面化與快餐化,一場討論往往從針對事件真相的探究并成了各抒己見的“戰爭”,請讓我們時刻保留一顆理性而嚴謹的心,要知道,向真理低頭是一件幸福的事。
十二公民觀后感2
《十二公民》是近兩年我看過難得的國產片佳作,雖然也有各種問題,但也絕對是瑕不掩瑜。
1.話劇人的野心
如果過去幾年我沒有時不時混跡于北京的劇場,尤其是嘗嘗拿著人藝學生公益場的超值戲票,也許我不會去看這樣一部電影。我會注意到它,完全因為那個叫徐昂的導演,及他集結了一種話劇演員——關注的一些話劇媒體賬號常常會有這部電影的消息,于是我也自然是感興趣想來看看。
與從沒看過話劇的朋友聊起話劇,常常會被人問:看話劇和看電影有什么區別?看話劇錄像行不行?我不是個一定要”恪守“什么的人,大體也覺得如果效果不錯,真錄像看也沒什么。只是看過的為數不多的錄像,總覺得是個的缺點什么,而談到原因,我的表達能力,似乎只能組織出一個詞:現場感。
而如今,一個話劇導演,把一個充滿話劇風格拍成了電影——這本就是一部話劇,單一的場景,所有的故事都由演員的討論展開,就是場”話劇“。在電影院里,看一場話劇的體驗還是蠻奇妙的。我甚至感謝這個影院的這個只有三排的小廳:坐在寬敞的第一排,有種看小劇場話劇的感覺。電影開演前,被我拖去不明真相的同伴還問我:是不是3D,我當時還覺得有些可笑,可看過之后,忽覺得拍成3D也不錯,也許更有了話劇的“現場感”了呢。
看完電影之后翻了幾篇電影評論,其中有一篇里面有幾段對徐昂的采訪,不記得具體內容,大體就是表達了一番之所以會拍這個是因為劇本內容豐富,立意深刻之類。然而我內心則會是默默一笑:明明就是一個話劇導演,有點開拓精神,搞了個算是叫好叫座的話劇,于是就有了點更大的野心,想搞個電影試試,一看《十二怒漢》這個電影,完全三一律啊,這正是話劇導演擅長的,于是就它了。
然而,有這樣的話劇人的努力,或者說是”野心“,我還是覺得很開心的?吹胶芏嚯娪靶麄魑陌咐镆灿小眹鴥仁撞繎騽‰娪啊暗奶岱,即便是噱頭,多少也有推廣話劇的意思。前些一陣看《中國好歌曲》,劉歡有一段關于小眾音樂的表達:所謂小眾音樂沒有必要自己畫地為牢,應該讓更多地大眾聽到。而李健在《我是歌手》也說過:所有的規則都是讓觀眾們更喜歡音樂,歌手們犧牲了一些自我讓音樂得到了推廣,是值得的。這是我喜歡的態度:不孤芳自賞,用大家更接受的語言來認真對話。
徐昂是個我原本就還挺喜歡的導演,在藝術想法和市場之間做了不錯的結合,相比于一些“先鋒導演“神奇的舞臺呈現,他的東西應該是經過些考慮的。之前做了部走進大眾審美的《喜劇的憂傷》,而這部《十二公民》透著點”那我就認認真真把話劇拍成電影“的意思:別去看不專業的錄像啦,看點好東西吧。也許這是導演的市場化選擇,但藝術本來就需要有人欣賞,順應一些時代的變化,讓它能被更廣泛的大眾所認可,這樣的藝術才會有生命力。我甚至覺得去年湖南臺的節目《星話劇》也是種不錯的嘗試,雖然話劇沒有做專門的處理,故事也被弄得有些支離破碎,最終呈現效果并不太好,但這起碼也是一種積極的態度。而相反,人藝的《雷雨》也是因為一成不變的保留經典,引發了大家的爭議。說到這里,我倒是挺期待能看看我腦洞大開的3D戲劇電影的想法的效果呢。
2. 電影人的誠意
然而,這終究還是部電影。作為一部電影,它依然我我這兩年來看過的最好的國產片之一:話劇導演在好好拍一部電影。
電影好不好看,完全就是觀影的體驗,整部電影看下來,覺得故事順暢,邏輯基本合理,笑的暢快,甚至有”好想再看一遍“的感覺。
當然故事可能得益于本身就改編自一部成功的電影。然而優秀的電影并不一定能被改編成優秀的電影,近兩年改編爛片無數,如《白發魔女傳》。我沒有看過原版《十二怒漢》,但能感受到故事在本土化過程中,做了認真的設計。雖然我覺得把掛科的學生家長都找出來開會,一幫大叔開會的邏輯推理為什么在庭審之中沒有人提出,每個人的故事有點臉譜化等問題,但故事的大體邏輯方向是對的。
而”笑的暢快“,”想再看一遍”應該就得益于導演的節奏把控和演員的精湛表演了?措娪斑^程中,常常能聽到整個影院的開懷大笑,那不是電影中的故意搞笑,而是自然的戲劇沖突的戲劇效果。
在這樣一個局促的環境中,整個故事的推進基本就要靠演員的表演,幸運的是,這是一種話劇演員表演的電影,他們最擅長的就是臺詞及這樣的表演,他們中沒有明星,或者說“大明星”,都是看臉也許不知道是誰,但都知道演的不會差的演員。在電影開始的時候,曾經還覺得何冰演的8號是不是演的有點太端著了,但后面知道了他的身份又覺得一切合理了。當然,作為一部電影,這有些話劇的演法終究還是可能有點“用力過猛”的感覺,但我想,總比“不到”要好。
電影的場景單一,鏡頭整體的轉換大都是一些特寫,及陽光雷雨的烘托之類,估計應該也是參考了其他版本,不過應該也算表達了想表達的東西,只是沒有太多驚喜。
回想這兩年,能把故事講順,演員演技爆表的電影,還真是不多,不知道是不是悲哀。
3. 公民的自省
十二公民講的是陪審團的故事,為了在一個沒有陪審團制度的國家里把這個故事講出來,還是花了些心思的。很多人在討論說,在我們這個環境下,將這個故事是不是有意義。而我認為是有的,非常有。故事不在于說這件事是不是真的能發生,而在于它在宣揚一種什么樣的觀點。
我們生活在各種信息網絡之中,我們也常?吹礁鞣N所謂的社會事件,我們也常常被各種信息所影響。我們是不是可以保持著一點理智,不要觀點在前,邏輯在后,不要用”輿論“的方式”殺死“一個人呢?我想我們都需要自省。
電影里還涉及了一些時下熱門的話題:地域歧視,富二代,仇富,干爹,城管與小販,文革等等。對于這些問題,也許限于審查等等都點到即止。而電影結尾交代了何冰是檢察官,真兇最終落網,我也相信這些是為了電影的上映的安排。也許這樣的表現方式影響了最后電影的呈現效果,但在這個問題上,我覺得跟藝術推廣中結合市場的問題一樣:路總是要走的,不能因為限制在就什么都不做。八股文是有些煞風景,但怎么在八股文中寫出觀點,那也是功力。
十二公民觀后感3
《十二怒漢》足夠經典,翻拍自《十二怒漢》的《十二公民》也挺讓人滿意。
看《十二公民》之前,瀏覽了一下劇情介紹。某政法大學里為補考而設的帶有實驗性質的虛擬法庭上,是十二位來自社會各階層的人士,而他們并沒有決定他們所討論的案件審判結果的權力。就在這樣的法庭上,一個極富責任感的檢察官以一己之力說服了其他十二位“陪審員”,讓正義得以伸張。
開始覺得故事的開端有些無力,而且這樣的移植讓片子定調很低,甚至給人俗氣之感。但接著看下去我的看法發生了轉變。其實這樣的設計是很討巧的,既解決了劇情合理性的問題,又在審查制度下符合了有關規定、規避了踏入雷區的風險。
《十二公民》雖是翻拍,但把它的故事放在當今中國社會的特殊語境下講述也合情合理。而且故事環環相扣,整部影片無論是小段落還是總的結構都可自圓其說。即使片中人物有時的反應給人以故弄玄虛和拖沓之感,但這種抽絲剝繭式的推理還是讓觀眾沉醉在了解謎的快感之中。
片中人物的設計很用心,個個形象豐滿、個性鮮明,讓人難忘。其中9號陪審員老大爺回憶自己在“反右”中遭遇一場戲,合理推進劇情往下發展的同時,可以讓人更深刻地認識到“多數人的暴政”為何物。還有蹲過監獄的5號陪審員,用自己的經歷讓人明白冤假錯案的危害。除此以外,4號陪審員的“干爹”身份、10號陪審員的地域歧視、6號醫生對生命價值的思考、7號小賣部老板生活的辛酸、11號校園保安的大學夢無不令人印象深刻。主創們正是通過他們的言行傳達了自己的價值觀、表明了自己對一些問題的態度。
其實,這部片子的成功還在很大程度上仰仗了演員的表演。眾多話劇出身的演技派帶著一個年輕演員飚戲,讓人看著直呼過癮。
從試聽技巧運用的角度看,該片亦可圈可點。導演光是靠場面調度和5.1聲道的熟練應用,便盤活了一個平淡無奇的廢舊廠房。影片結尾處的那個充滿了詩意的平移長鏡頭中,導演更是將場面調度用到了極致。片中,導演還利用燈光模擬天氣的變化,適當地烘托了影片的氣氛、外化了人物的內心活動。
可以說,這次的翻拍嘗試是相當成功的,除了以上談到的片子本身,《十二公民》也是一部踩著時代步點,反映時代精神,為時代主題而生的電影。
當影片倒數第二個鏡頭終于揭開了8號陪審員的身份謎底,當片尾字幕出現了本片的策劃單位,我們恍然大悟。從某種意義上說,這部影片是我國司法公正以及檢察機關自己的一部形象宣傳片。不同于一般的ppt式的宣傳片,這樣的宣傳更高級,宣傳效果也更好。
在十八屆四中全會“依法治國”的主題映襯下,當司法改革搭乘著社會轉型和變革的快車,導演需要做的,只是順勢而為,讓自己的電影站在改革的風口上,把自己扔進時代的大潮中。
十二公民話劇觀后感三
35分鐘前,我看完了十二公民,F在,我迫不及待的想要寫一些東西。
小的時候,我的老師喜歡讓我們寫讀后感、觀后感。當時每次都是應付了事,從來沒有一種憋了好久的話需要說出來的感覺,也從來沒有表達出自己的想法,或者說,當時根本就沒有想法?赡苁菚r間的推移,也可能是片子的緣故,現在看完影片的我十分興奮,不免慨嘆,有什么事不是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呢?
我看過不少的影評,基本我看過的片子我都會去找影評看。他們有的聊文化,有的聊社會,有的聊演員、導演,有的聊現實,可很遺憾,水平不足,我現在只能去完成我小學時未的作業,我只能聊聊感受。
是兩個字,碰撞。
影片的主體是一個陪審團,在討論一個“富二代‘殺’父”的案件,然而大家的慣性思維都認為事情和媒體宣傳的毫無差別,這時一個“不安分”的原子提出了不同的意見,并慢慢擺出自己的看法與立場,去推翻世俗的眼光,之后的就是不同原子間的碰撞所爆發出來的能量。
當你舉手之間有一個人的性命時,我們需要一盞客觀的燈,去照亮真相。
影片的主體自然是這十二位陪審員,他們并沒有自我介紹自己的工作具體是什么,可在劇情的發展中,逐漸的描寫了自己的工作環境、生活狀態,讓觀眾可以了解到。不得不說這是一個巧妙的方法,讓觀眾在看電影的同時去代入臺詞的環境,從而自己知道了這位演員所扮演的角色,同時也獲得了獎勵式的喜悅。
最主要的一位,是我們的八號陪審員——陸剛,他在整個過程中就是那盞燈,同時我認為,他是整個電影節奏的把握者,所謂碰撞,所謂理性的碰撞,必然是思考后的,而不是一味的蠻莽。導演和編劇很好的利用了這個角色的冷靜沉穩,讓這個碰撞變得理智起來,而不是一場轟轟烈烈的鬧劇,這個影片的節奏感也因為他的把控變得讓人可以激動,也可以思考。表演者何冰,語氣、氣息、眼神很好的卡住了臺詞,無聲的抒情片段也處理地很舒服,可以說是為整個電影打下了基石。
影片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便是碰撞中所必須的阻力。而且是那最不理智,最主觀的阻力——三號陪審員、七號陪審員、十號陪審員。他們的不理智來自于主觀,生活在社會的底層,并且因此充滿戾氣。這個從河南來的富二代的身上,已經被大眾貼上了“目無尊長”“外來人員”“富有”的標簽,而這又恰恰觸碰了三號、七號與十號的戾氣,從而丟掉理智,一味從眾。這很像當今的網絡,很少有人在乎真相是什么,他們只知道怎樣做自己可以被滿足,怎樣可以發泄自己對這個社會不滿,而那個可憐的生命,則變成少數,成為多數人的沙袋。這幾位也是由很好的演員扮演,作為整個影片的進行下去活力。
看到有人說,這是話劇演員在熒幕上過把癮。我想到了我看到他們的獨白的心理活動,確實可以牽動你的心弦,每一個字的語氣、氣息,臉上是猙獰或是平淡,把握的分寸都可以保持在0.5個毫米內。那是最合適的狀態,說出又不說死,給足你的理解空間。
電影配樂從來都是藝術,這部片子讓我印象比較深的都是幾次鋼琴低音的單音,走勢是向上,在安靜的時候聽,他就是希望,并且也起到了把控節奏的作用。
最后,以我拙見,還是談談我從電影中看到的思想。我覺得這句話是從那個小賣部老板的嘴里透漏出來的,“他不就是想讓我明白,一個孩子的命比冰棍兒重要嗎?”。在生命面前,在尊嚴面前,那些縱容自己的不理智都是低賤的,自己的不理智可能是因為快要融化的冰棍,可能是因為叛逆的孩子,可能是因為眼前的絕望與無助,可這都不應該成為你去傷害他人生命和尊嚴的理由。
困了,不寫了,影片中的老人、醫生、保安、被冤判的`青年則代表了另一角度,希望有心人得之。
自己的文筆還是很差勁誒,不過寫完還挺開心的,《十二公民》,好作品。如果之后有觀看者也有想法想要表達,歡迎交流。
十二公民觀后感4
半個月前六推薦我看《十二公民》,他說很好看,引發了他很多思考。昨天下午姥姥帶著小北出去的時候,我和玲同學在家看了這部電影。之前讀的幾本關于美國司法制度的書,比如《九人:美國最高法院風云》、《誰來守護公正?》、《美國的陪審團》以及《法的門前》等,都對陪審團制度有一定的介紹,看這部電影后也格外有感觸。電影故事情節改編自1957年的美國電影《十二怒漢》,后者我沒看,百度了一下情節基本類似。
總體而言,這是一部能引人深思的電影。玲同學說,不同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生活經驗,由此對一個事情就會有不同的看法,所以每個人都去當一回法官,判決結果可能都是不一樣的;有一樣的判決結果,判決的理由也可能是不一樣的。這就是她的感受,也是大多數人都能產生的一種直觀的感受,這樣的感受就足以引人深思:我們關注的公正問題是什么?我們是在關注公正還是關注我們自身?我們不負責任的言論會不會對他人產生影響?我們對產生的影響有沒有理性重視?
法律是一件嚴肅的事,但這可能只是人們冷靜思考能得出的結論;法律也有可能是一件隨意的事,因為利害結果與從事司法工作的人無關?赡艹晒ν其N一份保險、多賣一根冰淇淋、盡快收一次房租、多跑一趟出租車......都比耽擱時間去討論一個事不關己的陌生人的生死對人們更有意義!坝袡鄳土P犯罪的人,才是社會真正的主人”,我們愿意主張權利,有時候又會輕而易舉的放棄自己的權利。
陪審團決策的模式大抵如是:陪審員們在了解了案件的事實和證據之后,走到單獨的一間會議室,坐在一起討論整個案件,最終得出一致性結論,而這種裁決就是法庭做出的結論。我們不禁要問:陪審團審判的意義是什么?受專業培訓的法官難道不比由普通民眾組成的陪審團更加知道什么是犯罪,什么是應當受到處罰的行為嗎?然而這就是陪審團的魅力所在。
關于陪審團的成員選擇。電影中的“陪審團”有教師、商人、出租車司機、曾經的混混、保安、小賣部老板、空巢老人、老北京、保險推銷員.....這些陪審團的成員是怎么選出來的?電影中的是參加補考的學生家屬代表,實際上陪審團的選擇既是隨機的,也蘊含著一些規律在其中。陪審團成員可能是犯罪嫌疑人的同事、鄰居一類的人,可能是同一行業的人,可能是擁有同一種宗教信仰的人,可能是擁有類似社會身份的人。這是陪審團非常重要的一個理念,由與犯罪嫌疑人同階或者平等的人組成的團體來確認犯罪嫌疑人的權利。每個人不可避免地帶有根植于宗教信仰、倫理選擇的背景,陪審團要求這些擁有不同價值觀的人用足夠的胸襟去欣賞來自另一背景的人帶入討論的“智慧”,他們進了會議室就不再是為了代表、保護或者主張他們自己群體的利益,而是與他人一道尋找真相和共享正義,在必要的時候他們自身的背景為這種尋找做出積極貢獻,但也傾聽他人依經驗而形成的更好的見解。這背后也蘊含著一種對法治或司法之治的理解,其本身必然涉及價值選擇和客觀事物的條理安排,對此,整齊劃一在任何社會或者團體中都是不可能的,尤其是一個文化和利益千差萬別的社會。將有罪或者無罪的認定權交給陪審團、信任陪審團,這是刑事法理的一個重要基礎。
關于一致性判決。電影中的模擬法庭要求結果必須是12:0,為什么這么要求?對陪審團有了解的人都會清楚,這就是要求陪審團一致裁決。而為什么要求一致性裁決?通過投票,少數服從多數不是更加民主、更加合理嗎?實際上不然。一方面認定一個人是否犯罪是最嚴厲的懲罰,剝奪一個人的自由、生命是重大事件,我們不能草率;另一方面一致性裁決必然促成更多討論,讓每個人的意見、每個人的合理懷疑都能得到陪審團的充分考慮。就前一個問題而言,電影中第一輪表決就為沖突埋下了伏筆,有罪和無罪的認定比為11:1。11非常氣憤地責怪1浪費時間,1則堅持“來都來了,討論會兒唄?”的態度,遭到圍攻之后用“為了孩子”的感情牌將局面維持了下去,這使得劇情有了發展的必要,這也是陪審團應該有的尊重少數意見,聽取少數意見的態度。對后一個問題,也就是劇情發展的必然了,正因為不是投票決定結論,所以多數和少數必然會產生對話;否則多數派一旦意識到他們達到8個的時候,反對的意見他們甚至都不用回答了;而有關事實的錯誤的頻繁糾正也無法進行,對少數的人而言也缺乏動力了。這也是陪審團的魅力所在,它一直強調評議而不是投票或者代表。如果沒有這樣的規則就將削弱對話,而非法律專業人士,正是通過這種對話,才相互教導了他們普遍的正義感。隨著對話的進行,有罪和無罪的認定比變為10:2,8:4,6:6...直至1:11,最后一致認定無罪。這樣的逆轉過程中,我們也更加認識了每個人,認識了他們背后的價值觀來源,認識了他們的個性特點和在乎的東西。
關于討論規則。電影中的“按順序發言”被反復提及,也正因為沒有按順序引發了不少沖突。這樣我想起了美國大法官們在討論案件過程中的一些規則:第一輪發言,每個人闡述自己的觀點和理由,闡述結束之后不得在第一輪發言過程中補充。如果對其他成員的觀點和理由有異議,可以在第一輪發言全部結束后的第二輪發言中提出。對于矛盾突出的問題和論點,采用書面交流的方式進行。這樣的交流和討論是卓有成效的。但是,讓陪審團中來自不同領域的人,坐在一起實現對話本身就是一件困難的事,按規則討論則顯得更加不可思議。但我們知道,大家最后必然會形成一種默契,這種默契就是:走向合作、學會傾聽、尊重他人的經驗和見解。影片最后的發展方向也是如此,隨著高昂的講話聲漸漸平息,每個人也都意識到自己在討論中彰顯的不足,進而轉變態度開始真正的對話。“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規矩的形成有的時候依靠的是外在的強制力,但多數時候是人們的一種內心自覺,是為了走向有秩序生活的理性人的主動選擇。
任何一種制度,如果必須靠強迫人們損害自己的原則而立足,就不值得人們尊敬。陪審團制度不僅讓人們在嚴肅的追問中找到自己的原則,也將具有沖突的價值觀念得以調和,通過人們心中樸素的正義感去追問:為了秩序和公正,我們應該怎樣處置?
電影的最后一幕設計我覺得則是失敗的:8號陪審員的工作證掉落在了會議室,是一張檢察官的證件。陪審團最不需要的,正是法律專業知識在評議中的干預。陪審員進入會議室之前的法律專業指導是必要的,但參與其中引導討論,則不是陪審團真正需要的。檢察官在中國確實擋住了很多案件進入法庭、也監督了很多案件避免出現司法錯誤。但這點“中國特色”的加入,我覺得已經讓陪審團變味了——
十二公民觀后感5
作為話劇導演,徐昂在20xx年交出了一部《喜劇的憂傷》,一戰封神;當然,成功的另一半,是陳道明和何冰堪稱國內頂尖的演技。如今,徐昂半玩兒票性質地拍出了自己的第一部大銀幕作品,而且一玩兒就玩兒把大的,直接翻拍西方法律電影的頭把交椅《十二怒漢》,結果,竟然真玩兒出了一座羅馬國際電影節的“馬可·奧雷利奧”獎杯;這一次,徐昂的獲獎感言里最應該感謝的,仍然是這一幫人藝的老戲骨。
從影片的呈現效果看,拉著一幫人藝的話劇演員拍《十二怒漢》,真的是一件不能更靠譜的事兒了。電影《十二怒漢》幾乎在一個房間里就拍完了全片,純靠大段大段的念白來推進劇情,這事兒要放在中國電影圈,除了找話劇演員,連湊齊十二個人都難;而正因為要改編的是這樣一部在狹小空間中講求精確和變化的電影,也確實適合一位摸透舞臺法門的導演。
為了適應中國觀眾習慣和大陸法系的國情,影片首先憑空造出來了一個虛擬的場景:一幫政法大學的大學生因為英美法課程掛科,老師要求家長來校組成陪審員,共同完成課程的期末考試。且不論哪個吃飽了撐的大學老師會做出這樣的決定,也不管是否真的會有家長大老遠跑到大學來幫孩子“做作業”,由此就可以看出,為了盡量合理地攢起十二個中國普通人,讓他們坐下來討論一個跟他們八竿子打不著的案子,徐昂也是挺拼的。而這個設定的結果就是,電影的開場平淡而又尷尬。一群符號特征明顯的“家長”,從教室走向要履行陪審任務的廢舊體育教室(這里也完全理解不能,一個現代大學請來一幫家長,居然會把他們安排到一間滿是雜物竟然還漏雨的廢棄體育教室),三三兩兩無聊嘀咕的表演,真的滿滿地都是話劇腔——尤其是那個一出來就滿臉殷勤、走來走去散名片的天津推銷員,真的是不能更有話劇舞臺范兒了。
然而,一旦這幫人在這間滿是標語、乒乓球桌等中國符號的房間里坐定,好戲才算是真正開場。由于剛看完了一場人物性格蠢到只能靠導演腦洞大開來推動劇情的《超能渣派》,我更加期待《十二公民》的人物設定。十二個普通中國人,果然每個都沒讓人失望,單就這一點,國產片也算在PK美國商業流水線電影的時候打了個小小的翻身仗。
原電影中的嫌疑人是個貧民窟長大的孩子,因為貧窮和缺乏教育,便成了有罪的一條理由;這里的孩子成了富二代,缺乏管教、張揚跋扈,則是當下最容易挑起中國人嫌棄神經的一項“罪狀”。除此以外,中國典型的笑面虎和老好人,一保溫杯茶葉泡一天的出租車司機、與大學生談戀愛被認為是包“干女兒”的房地產老板、曾經無辜入獄的社會青年、大學里的不法攤販、以追擊不法攤販為己任的大學保安、孤獨的空巢老人、瞧不起外地人卻只能靠收房租為生的北京侃爺等等,真的是無一不是中國獨有,無一不能讓觀眾找到生活中的對應角色。這樣的設定再加上舞臺行家們的賣力演繹,真的是不出彩都難。想象一下,可重復拍攝、可后期剪輯的電影創作,真的是可以把演員每段臺詞中最佳的演技呈現出來,更何況,這群人還是舞臺上從來只能“一條過”的話劇演員。因此,看完再回想整部電影,每個人物依然栩栩如生,你可以毫不費力地數出十二個角色,這對于一部電影處女作來說,其實并非易事。
這些人物的呈現,以及影片時不時地因為角色間的性格特征而爆發的戲劇沖突,占去了極大的篇幅。這既可以作為影片成功的一大優點,卻也使得電影很難再將更多的精力放到案件走向上。每一處轉折,計算火車開過的時間、計算老人走路的時間、女孩近視眼的細節等等,都與原作無異。但這也就夠了。這些劇情的拐點,已經足夠吸引住影院中觀眾的眼球。坐在我身后的兩個中年女士,從一開始嗤笑“居然不是3D”、“好多臺詞”,到最后開始激烈地分析劇情,甚至計算起每個陪審員這次是會投“有罪”還是“無罪”。這足以證明,對于大多數走進影院而沒有看過原作的觀眾來說,主線劇情已經足夠了;應該是預見到了這一點,徐昂才把更多的心血投入到了角色和次要矛盾的勾畫中。而這恰恰讓所有演員都嗨了起來。其中,何冰一次次克制情緒后的突然爆發、北京侃爺吐槽完外地人后的幡然悔悟、韓童生談起兒子后最終向真理屈服等橋段,都可以寫進國內男演員的表演教科書。
這里還要提一下全片的氛圍營造,一個多小時的場景都是固定的,這個場子的打造不能不費點兒功夫!妒瓭h》的導演西德尼·呂美特曾經講過鏡頭和視點的心理、視覺作用是如何影響了他的拍攝:為了營造“困境感”,他隨著情節發展緩慢改變鏡頭(從正常范圍,慢慢進階到50毫米、75毫米和100毫米焦距),并且慢慢將鏡頭的視角越放越低,直到鏡頭低于水平視線三分之一甚至能夠拍到天花板,以創造一種幽閉恐懼癥的感覺,一步步提升電影的張力。這精妙的設計之所以無與倫比,在于導演在不知不覺中以影像來干預著觀眾的觀影感受,直到陪審員走出房間,才用高空的廣角俯拍徹底舒緩了觀眾的情緒!妒瘛冯m然沒有照搬這樣的“鏡頭陰謀”,卻也通過一場大雨前后的色溫高低、光線強弱以及電閃雷鳴,很好地強化了辯論不同階段的現場氛圍。最妙的是片尾一個雨后夕陽下的溫暖長鏡頭,讓觀眾隨著演員們走出糾結,開始以全新的眼光看待周圍的人和自己的生活。
一部電影之所以偉大,在于它讓每個人都能從中找到自己的解讀,進而照射進現實的生活!妒瓭h》里展示出的內容,如權利義務的統一、美國的司法體制、疑罪從無的司法原則以及人性的陰暗、對生命的尊重、邏輯推理的方法等等,成就了一部偉大的電影。而更加中國化的《十二公民》,其意義更多的,則是向越來越浮躁、只要道德暴力不要法律真相的中國社會,傳遞一種探問真實、珍視生命的基本法律意識。這很基礎,直接說出來甚至很傻,然而,這卻是我們中的大多數身上,所一直缺少的。
【十二公民觀后感】相關文章:
十二公民的觀后感11-26
《十二公民》觀后感05-03
十二公民的觀后感范文11-02
十二公民的優秀觀后感12-12
十二公民觀后感范例12-11
十二公民觀后感初中作文11-08
十二公民觀后感(精選5篇)03-25
觀《十二公民》有感03-02
觀《十二公民》電影有感09-28
地球公民觀后感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