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公民的優秀觀后感
十二公民是由徐昂執導,何冰、韓童生、錢波、趙春羊聯袂主演的犯罪懸疑片。下面是小編推薦給大家的十二公民的優秀觀后感,希望大家有所收獲。
十二公民的優秀觀后感一
作為話劇導演,徐昂在2011年交出了一部《喜劇的憂傷》,一戰封神;當然,成功的另一半,是陳道明和何冰堪稱國內頂尖的演技。如今,徐昂半玩兒票性質地拍出了自己的第一部大銀幕作品,而且一玩兒就玩兒把大的,直接翻拍西方法律電影的頭把交椅《十二怒漢》,結果,竟然真玩兒出了一座羅馬國際電影節的“馬可·奧雷利奧”獎杯;這一次,徐昂的獲獎感言里最應該感謝的,仍然是這一幫人藝的老戲骨。
從影片的呈現效果看,拉著一幫人藝的話劇演員拍《十二怒漢》,真的是一件不能更靠譜的事兒了。電影《十二怒漢》幾乎在一個房間里就拍完了全片,純靠大段大段的念白來推進劇情,這事兒要放在中國電影圈,除了找話劇演員,連湊齊十二個人都難;而正因為要改編的是這樣一部在狹小空間中講求精確和變化的電影,也確實適合一位摸透舞臺法門的導演。
為了適應中國觀眾習慣和大陸法系的國情,影片首先憑空造出來了一個虛擬的場景:一幫政法大學的大學生因為英美法課程掛科,老師要求家長來校組成陪審員,共同完成課程的期末考試。且不論哪個吃飽了撐的大學老師會做出這樣的決定,也不管是否真的會有家長大老遠跑到大學來幫孩子“做作業”,由此就可以看出,為了盡量合理地攢起十二個中國普通人,讓他們坐下來討論一個跟他們八竿子打不著的案子,徐昂也是挺拼的。而這個設定的結果就是,電影的開場平淡而又尷尬。一群符號特征明顯的“家長”,從教室走向要履行陪審任務的廢舊體育教室(這里也完全理解不能,一個現代大學請來一幫家長,居然會把他們安排到一間滿是雜物竟然還漏雨的廢棄體育教室),三三兩兩無聊嘀咕的表演,真的滿滿地都是話劇腔——尤其是那個一出來就滿臉殷勤、走來走去散名片的天津推銷員,真的是不能更有話劇舞臺范兒了。
然而,一旦這幫人在這間滿是標語、乒乓球桌等中國符號的房間里坐定,好戲才算是真正開場。由于剛看完了一場人物性格蠢到只能靠導演腦洞大開來推動劇情的《超能渣派》,我更加期待《十二公民》的人物設定。十二個普通中國人,果然每個都沒讓人失望,單就這一點,國產片也算在PK美國商業流水線電影的時候打了個小小的翻身仗。
原電影中的嫌疑人是個貧民窟長大的孩子,因為貧窮和缺乏教育,便成了有罪的一條理由;這里的孩子成了富二代,缺乏管教、張揚跋扈,則是當下最容易挑起中國人嫌棄神經的一項“罪狀”。除此以外,中國典型的笑面虎和老好人,一保溫杯茶葉泡一天的出租車司機、與大學生談戀愛被認為是包“干女兒”的房地產老板、曾經無辜入獄的社會青年、大學里的不法攤販、以追擊不法攤販為己任的大學保安、孤獨的空巢老人、瞧不起外地人卻只能靠收房租為生的北京侃爺等等,真的是無一不是中國獨有,無一不能讓觀眾找到生活中的對應角色。這樣的設定再加上舞臺行家們的賣力演繹,真的是不出彩都難。想象一下,可重復拍攝、可后期剪輯的電影創作,真的是可以把演員每段臺詞中最佳的演技呈現出來,更何況,這群人還是舞臺上從來只能“一條過”的話劇演員。因此,看完再回想整部電影,每個人物依然栩栩如生,你可以毫不費力地數出十二個角色,這對于一部電影處女作來說,其實并非易事。
這些人物的呈現,以及影片時不時地因為角色間的性格特征而爆發的戲劇沖突,占去了極大的篇幅。這既可以作為影片成功的一大優點,卻也使得電影很難再將更多的精力放到案件走向上。每一處轉折,計算火車開過的時間、計算老人走路的時間、女孩近視眼的細節等等,都與原作無異。但這也就夠了。這些劇情的拐點,已經足夠吸引住影院中觀眾的眼球。坐在我身后的兩個中年女士,從一開始嗤笑“居然不是3D”、“好多臺詞”,到最后開始激烈地分析劇情,甚至計算起每個陪審員這次是會投“有罪”還是“無罪”。這足以證明,對于大多數走進影院而沒有看過原作的觀眾來說,主線劇情已經足夠了;應該是預見到了這一點,徐昂才把更多的心血投入到了角色和次要矛盾的勾畫中。而這恰恰讓所有演員都嗨了起來。其中,何冰一次次克制情緒后的突然爆發、北京侃爺吐槽完外地人后的幡然悔悟、韓童生談起兒子后最終向真理屈服等橋段,都可以寫進國內男演員的表演教科書。
這里還要提一下全片的氛圍營造,一個多小時的場景都是固定的,這個場子的打造不能不費點兒功夫!妒瓭h》的導演西德尼·呂美特曾經講過鏡頭和視點的心理、視覺作用是如何影響了他的拍攝:為了營造“困境感”,他隨著情節發展緩慢改變鏡頭(從正常范圍,慢慢進階到50毫米、75毫米和100毫米焦距),并且慢慢將鏡頭的視角越放越低,直到鏡頭低于水平視線三分之一甚至能夠拍到天花板,以創造一種幽閉恐懼癥的感覺,一步步提升電影的張力。這精妙的設計之所以無與倫比,在于導演在不知不覺中以影像來干預著觀眾的觀影感受,直到陪審員走出房間,才用高空的廣角俯拍徹底舒緩了觀眾的情緒!妒瘛冯m然沒有照搬這樣的“鏡頭陰謀”,卻也通過一場大雨前后的色溫高低、光線強弱以及電閃雷鳴,很好地強化了辯論不同階段的現場氛圍。最妙的是片尾一個雨后夕陽下的溫暖長鏡頭,讓觀眾隨著演員們走出糾結,開始以全新的眼光看待周圍的人和自己的生活。
一部電影之所以偉大,在于它讓每個人都能從中找到自己的解讀,進而照射進現實的生活!妒瓭h》里展示出的內容,如權利義務的統一、美國的司法體制、疑罪從無的司法原則以及人性的陰暗、對生命的尊重、邏輯推理的方法等等,成就了一部偉大的電影。而更加中國化的《十二公民》,其意義更多的,則是向越來越浮躁、只要道德暴力不要法律真相的中國社會,傳遞一種探問真實、珍視生命的基本法律意識。這很基礎,直接說出來甚至很傻,然而,這卻是我們中的大多數身上,所一直缺少的。
十二公民的優秀觀后感二
沒有所謂的影評,只有像學生時代看完電影或書籍后的觀后感,重點在于這個感,而非評。
為什么在朋友圈和微博都刷爆“婦聯2”的時候選擇去看這么一部“小制作”,甚至光聽演員導演的名字時,頭腦存儲畫面依舊為零。其一,我很尊重廣大人民群眾的眼光,各大主流影評分數中這部是最高的,其二,對于眼花繚亂的美國大片,我不想做不看很后悔看了更后悔的事,其三也是當時心里最看重的,本來也是為了看電影而看電影,干嘛不選性價比最高的呢,十二比婦聯便宜了不止十塊?杀瘎〉氖请x家最近的影院排片竟然在晚上9點多,看完差不多都將近11點了。幸好本來就是送朋友到的火車站,就去了離火車站較近的影院。
老實講影評的開頭有點索然無味,生動一點說,就像經典的什么什么電影制造廠出品的陳舊年代的鏡頭感。很明顯地可以感受到導演對光線及角度的處理,有點。。。硬(不自然)。我對演員的演技和導演的功力有一個自己的標準,不管專業領域什么光線什么明暗處理什么拍攝角度和鋪成敘述,對我而言最重要的只有一個,真實感。
當整部電影結束的時候,我還意猶未盡,怎么那么快就沒了呢?很享受整部電影中演員精湛的演技,雖然舞臺劇的感覺很重,但相比時下浮躁的電影市場,這樣的作品真的很有質感。
讓我印象最深刻并非這部電影的主題:各個社會關系間的矛盾和沖突。就像看泰坦尼克號時最感動我的也并非是男女主角的愛情而是一對相擁而眠的老夫妻和甲板上的樂隊。在這部電影中,有一個細節是,在8號先生憤然將出租車師傅的游戲紙奪過捏成一團砸在地上,出租車師傅要求8號先生將紙撿起攤平放回桌上,并且道歉,8號先生硬生生地克制自己的情緒做到了他的要求。我很敬佩當時的8號先生,他可以放下個人的情緒,理性地承認錯誤并在那樣一個環境中做出或許在別人看來有損“面子”的事,這是怎樣的教養下才能有的素質,反觀那個出租車師傅,一副得理不饒人的樣子,扯著嗓門表達自己其實早已沒有支撐依據的觀點,且粗暴。我還記得他敘述自己跟兒子之間的矛盾,說自己拼了命地跑出租受累受氣都是為了掙錢為了孩子好,可沒良心的孩子一點都不領情,還忤逆自己;蛟S有那么一刻我是同情他的,但更多的我覺得他可悲。他也是眾多中國父母的縮影,以為為了孩子好,以為自己很辛苦就該讓孩子什么都聽自己安排,可是他們從來沒有真正地做到溝通,或者說他們本身受教育的程度不足以讓他們有足夠的思想高度與孩子進行一場平等的對話。
影評看完,雖然是十二公民,每個代表人物也非常具有代表性,但我還是認為這其實只有三種人。第一種人是8號先生,受過良好的教育,有平等民主及法制的思想,但從一開始就處于弱勢;第二種人是出租車師傅,受教育程度有限,偏激,固執,情緒化,嚴重受到來自生活方方面面的壓力卻沒有能力找到出路;第三種人是容易受輿論誘導,不太能堅持自己立場的人,誰的聲音大,誰的道理足就站在誰那一邊。所以我很意外的發現,這十二公民的三種人物的劃分恰好對應了每一次現實生活中的輿論事件。
個人認為,一個人的'素質取決于他受的教育,這里當然指的是廣義上的教育。在義務教育制度早已普及好多年,大學本科生多如牛毛,教育事業一片紅火的當下,還是能在網上隨處看到口水戰,言語上的人身攻擊。教育也像經濟一樣,是可以騙人的。
非常希望電影圈能多出一些這樣的作品,影院可以不用如此功利地僅因為片子不如美國大片上座率高而將它排到尷尬的時間點。
十二公民的優秀觀后感三
電影《十二公民》改編自美劇《十二怒漢》,借美國的劇本說中國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看完后給我留下的印象很深刻。眾所周知,中國司法體系與美國完全不同,《十二公民》是對11個來自社會各個階層的中國人的疑罪從無原則、陪審團制度以及公民的司法意識的科普,而從實質上說就是借西方陪審團制度的殼,表達對中國目前司法意識制度的思考。影片講的是十二位家長為孩子的期末補考齊聚一堂,組成了模擬西方法庭的陪審團討論“富二代弒父案”,這些家長來自社會不同階層,有保安、教授、出租車司機、富商等,在聽取學生審理后他們只有達成一致投票才能結束審判,在第一輪投票中就有11人認定富二代有罪,但隨著不斷的討論模擬,案件的疑點開始浮出水面,經過不斷爭執推測,最終一致得出了無罪的結論。
公民是誰?從法律上講,公民是指具有一國國籍,并根據該國法律規定享有民事權利、承擔民事義務的人。公民意識與臣民意識相對應,指一個國家的民眾對社會和國家治理的參與意識。電影中的十二公民,不是十二個人,更多的是代表了來自中國不同階層老百姓。
在對富二代弒父案的討論中,大多數家長只求迅速得出最終判定,只有作為檢察官的八號家長陸剛一致堅持從理性的角度分析和還原案件。最初家長們對于陸剛的異議進行了圍攻,“你是不是來挑事兒的?”道出了中國老百姓從骨子里的從眾心理與公民意識淡薄。本片中一開場是所有人都認為是“富二代”殺死了自己的親生父親,其原因除了本案的證人證詞以外,更重要的是因為目前中國社會固有的一種思維偏見。說起富二代,人們會不自覺的貼上“不負責任”、“不學無術”、“尋釁滋事”的標簽,在這一固有思維模式下正如陸剛所說,連虛擬法庭上的被告人律師都已經在心里認定了自己的當事人是有罪的,那么誰來還原事實的真相?
仇富已經成為了社會的常態,冷漠也成為我們的武裝。如果有一天中國司法真的引入了陪審團制度,請問這樣的社會環境與公民素質我們拿什么去維持一個客觀公平的司法秩序?如何承擔起對生命的生殺大權?借用《十二公民》中的一句話,“如果陪審團都交到這樣的人手里,那才叫真正的不靠譜!
偏見是一種無形的暴力,而若是有一天這種暴力成為常態將道德捆綁,甚至操控了司法審判,那么一言殺人就成為了可能。公民在獲得權力的同時也應當清楚的意識到自己需要履行義務,不要讓暴力成為了一種常態,學會尊重、學會傾聽,謹言慎行。
影片中的陸剛是檢察官,面對第一輪所有人所認為的有罪投票,陸剛放棄投票背對桌子,當時他在想些什么?面對生命,面對法律所有人的態度讓陸剛的背影如此孤獨。更為諷刺的是這個看似不合群、無聊、固執的人真實身份其實是一個檢察官,“你一旦認定他有罪,他在你心里就死了”,中國只有刑事訴訟中采用了疑罪從無,而疑罪從無和西方的無罪推定原則是不同的,參加投票的家長把這次模擬當做游戲,對于追求真相的陸剛成為了“刺頭”。檢察官=刺頭,這還不夠諷刺嗎?陸剛的身份設定無異于是中國司法與平民老百姓的一次變相的對話:這關乎人命的事兒難道都只是法官、檢察官、警察的責任嗎?本片間接描述了一個社會現象,那就是除了陸剛這樣從事法律職業的人以外,沒有多少人會有那個法律知識和追求真相的勇氣,那么,如果連司法人員也和大眾一樣選擇沉默呢?
近年來許多舊案重提,呼格吉勒圖冤殺案,張輝、張高平叔侄冤案的重審、平反。從某種意義上正是司法界的自我審視和變革,陸剛的問話言猶在耳:“你們為什么把孩子送到政法大學來讀書?你們的態度或許就是將來他們面對法律的態度!弊鳛橐幻▽W院學生,曾經我們都是抱著滿腔熱血,當老師問,你們為什么選擇法律?我們都有著基于正義公平的回答,可是四年過去了,自己越來越對這個職業產生懷疑,這個世界沒有完美的制度,因為制度是人設的。所以無論是哪一種制度脫離了追求公平、正義的心,冤假錯案隨時可能發生。影片的結尾,所有家長都摒除了偏見將這個案件判為無罪,這部電影給我們展示了一種希望,正如這個世界有光明的地方就一定會有黑暗,就算是知道追求真相的路是無休止的,我們依然要堅持。
隨著時代的演變,司法制度和體系也在不斷完善,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時事,政府信息公開也越來越普遍,那么我們每個公民都應當提升自己的法律意識和素質,在享受司法所帶來的權利的同時,履行責任義務更加理智,客觀的監督司法公平維護司法正義。在維護法律公平與正義的路上,請不要讓陸剛這樣有責任心和正義感的人感到孤獨。
【十二公民的優秀觀后感】相關文章:
十二怒漢觀后感02-02
優秀小公民事跡材料01-17
《十二生肖》優秀教案模板08-18
十二生肖觀后感8篇02-05
優秀商業計劃書的十二條“金規”09-20
cctv朗讀者第十二期觀后感08-24
朗讀者第十二期觀后感青春08-28
朗讀者第十二期觀后感40008-24
朗讀者第十二期觀后感精選08-24
朗讀者第十二期觀后感600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