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讓探究成為學生學習科學的自我需要方法介紹
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已開展了整整三個年頭了,在這三年里,我在現代教育理念的指導下,不斷探索有利于發展學生綜合能力的教育教學方法,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科學學習,為學生提供充分的科學探究機會,促使他們自覺、主動、積極地參與科學探究活動。那怎樣讓探究成為學生學習科學的自我需要呢?
一 設疑生趣,激發學生探究的主動性
興趣是學生對學習的一種積極的認知傾向,它是學生獲取知識,拓展眼界,豐富心理活動的內部驅動力,是學生學習中最活躍、最現實的成分,它能夠更好地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究科學現象的欲望,教師應在學生每次探究過程中,精心設計“問題情趣”,給學生提出一些引起學生興趣的問題,引起他們的認知沖突,從而激發學生渴望求知的欲望,引起他們好奇、生疑、新鮮、親近的情緒,引發情感體驗,使探究過程始終對學生有一種吸引力,吸引他們主動參與到科學探究中,并積極主動地去探究其中的奧妙。如:在學習《用擺計時的鐘》一課時,我先準備兩根長短一樣的線,一根線的一端系上一個螺帽,另一根線的一端系上兩顆螺帽,然后分別掛在鐵架臺的橫支桿上,我問學生:“誰知道這兩個鐵架臺上的螺帽每分鐘擺動的次數是多少?”學生根據直觀判斷,馬上說:“兩個螺帽的重量重,肯定擺的次數少,一個螺帽的重量輕,擺的次數就多!边@個學生的回答引起了大家的爭議,于是有人提出試一試的想法,這個建議,與大家產生了共鳴。學生有了濃厚的探究興趣,迫切想知道結果,都主動地參與到探究的活動中,去尋求科學的真實性。
二 共同準備,提高探究的實效性
在科學探究中,教師應精心設計探究的各個環節,盡量為學生提供充足、典型、較為完整的有結構的材料,設計一個能滿足學生探究需要的環境,使學生通過自己的親身實踐獲得科學知識。如:教學《給小車安個螺旋槳》和《像火箭那樣啟動小車》時,為了使學生能夠親身經歷給小車安裝螺旋槳和用氣球推動小車,教師與學生共同準備以下材料:
1.氣球、氣嘴、線、皮筋、細鐵絲、小棒、制作好的螺旋槳。
2.小車。
3.活動場地。
讓學生在經歷用螺旋槳和氣球推動小車運動的活動中了解螺旋槳能帶動小車運動其實是皮筋被拉長時產生彈力的作用,氣球能推動小車是反沖力的作用,學生利用課前師生共同準備的材料,親身經歷探究小車運動的奧秘,參與程度高,智力活動的潛力得到有效地挖掘和體現,提高了探究的實效性。
三 留有參與空間,培養探究的能動性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把時間、空間最大限度地留給學生,讓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活動,將信息感受的內部語言轉化為外部語言。如:在進行《測量擺的快慢》一課的教學時,讓學生經歷改變擺的擺錘重量、擺動幅度、擺的擺長對擺動次數是否產生影響的實驗活動過程,一定要有足夠的時間給學生進行測量,每個實驗必須做四次,使學生初步意識到得到精確的測量結果是需要反復測量的。測量完畢,讓組與組之間進行交流、分析數據,從而得出最合理的結論,這種方式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突出了學生間的合作研討,共用發現知識、運用知識、解決問題、優勢互補,培養了學生探究的能動性。
四 課后延伸,調動學生探究的積極性
由于課堂教學的時間有限,它研究的自然事物也是有限的,不可能在40分鐘的課堂內完成,必須在課后來完成。如《生物與環境》單元中的《它們是什么關系》,學生不可能在40分鐘內觀察到蚜蟲吃什么,瓢蟲吃什么,這就需要把課內觀察的內容延伸到課外進行。又如:《觀察生態瓶》中的生物,也不可能在一節課內發現生物的變化,必須靠大量的課外觀察、記錄。這樣,學生可以在課外觀察到一些課內觀察不到的內容,然后在課堂上進行交流,使學生了解了一個環境里生物之間的關系,從而為學習食物鏈、食物網打下了基礎。課內課外的相互結合,課后不斷延伸,不僅使學生探究科學的積極性得到了保護,同時又培養了學生良好的科學素質和探究習慣,調動了學生探究知識的積極性。
總之,讓探究成為學生學習科學的自我需要,使學生積極參與到科學探究活動中去,保持他們對自然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掌握科學的探究方法,全面提高他們的科學素養。
【讓探究成為學生學習科學的自我需要方法介紹】相關文章:
讓學習成為學生自身的需要08-23
學習方法探究教案08-26
也談小學科學探究性學習的方法01-17
激發學生語文學習興趣方法探究05-28
創設學習情景 促進科學探究05-13
談數學課激發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方法途徑05-11
如何培養學生科學探究能力05-19
小學生學習方法介紹06-15
成為職場高手的方法06-19
讓生活成為學生學習物理的起點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