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為何我們會認床
到了一個陌生的地方睡覺會容易睡不進?那還是因為認床,那么我們又為何會出現認床的現象呢?為何我們會認床是小編想跟大家分享的,歡迎大家瀏覽。
睡覺時“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為什么人會“認床”呢?其實在陌生環境里半夢半醒的睡眠狀態,在鳥類與海洋哺乳動物里是屢見不鮮。這些動物在睡覺的時候,如果周遭的環境讓牠們覺得倍感威脅,會名副其實的“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只有一半的大腦在休息,另一半的大腦則保持警醒的狀態,以便對周遭環境里的突發狀態能實時做出反應。在1999年時,印第安納州立大學的CharlesAmlaner教授更發現,當鳥群一起休息時,睡在邊邊的鳥,就會自動擔負起只睡半邊大腦的“守夜”角色。Amlaner博士讓一群鴨子排排站睡覺;在隊伍前端、隱蔽性比較好的鴨子睡著時,兩只眼睛都閉著。但睡在隊伍尾巴、最靠外邊的鴨子,不僅只有半邊大腦在休息,也都會把睜著的那只眼睛朝向天敵可能入侵的方向。而這種“只睡一邊大腦”的狀態(Unihemisphericsleep),過往覺得是鳥類與海洋哺乳動物所特有,會跟人類認床的背后神秘機轉有所關聯嗎?
美國布朗大學的佐佐木勇香博士,自小在日本長大,對日本俗諺里說換了枕頭就睡不好,既感同身受又想要一探背后生理潛在機制的秘密。佐佐木博士于是利用最新儀器,對受試者在陌生環境里第一晚與第二晚的睡眠,同時進行結構性核磁共振造影掃描(StructureMRI)、腦磁圖(Magnetoencephalography;MEG),和睡眠多項生理檢查(Polysomnography;PSG),收集相關數據,尤其著重在慢波睡眠(Slow-wavesleep)的資料分析。慢波睡眠是非快速動眼期睡眠的一環,常被拿來當做深度睡眠的指標,也被發現是睡眠之所以能夠強化記憶的幕后推手。
佐佐木教授發現,受試者在新環境的第一個晚上,出現的慢波睡眠跟鳥類在不安全的環境里的數據很類似,在左右腦出現了數據不對稱的情況。左半邊大腦“睡”得比右半邊大腦要淺許多,而且,不對稱的程度跟受試者感受到自己“認床”的程度成正比。而這種只睡半邊大腦的狀態,到第二天晚上的時候,當睡眠環境對受試者而言不再是全然陌生時,就觀察不到了。
大腦的“預設模式網絡”
佐佐木博士的研究團隊進一步發現,兩邊半腦睡眠不對稱的狀態發生在大腦“預設模式網絡”底下(Default modenetwork;常簡寫做DMN)。大腦的預設模式網絡曾被形容是大腦的暗能量。當大腦沒有在執行某一特定任務的時候,我們并不會就因此把大腦內開關關掉,而是會開啟類似自動導航模式的預設模式網絡,讓大腦內各個皮質區域之間,仍然能保持交流。例如:當我們在做白日夢,人在魂不在的時候,就是大腦預設模式網絡活躍的時候。而當我們在新環境里入睡的第一晚時,大腦的預設模式網絡,就呈現右半睡左半醒的不對稱狀態。
更有趣的是,只睡右半邊的大腦,也會影響受試者對外界刺激的反應強度。
在第一晚時,當受試者進入慢波睡眠之后,如果研究人員在受試者的右耳制造聲響,或在左耳邊弄出聲音,超過九成的受試者都會在聲音靠近右耳的刺激下驚醒。這顯示,管左邊耳朵的右邊大腦,果真比管右邊耳朵的左邊大腦要“睡”得沉。佐佐木博士認為,“睡”得較淺的左邊大腦,或許能讓我們在陌生的環境里,還能夠保持一定的警覺性,算是長長的演化路程在我們身上留下來的一點點印跡吧。
不過,佐佐木博士的研究團隊,只有分析睡眠周期里第一輪回的睡眠腦波形態。
這種新環境里只睡右半邊大腦的狀態,是只專屬于第一回合的睡眠周期嗎?下一個睡眠周期,會不會換成左半邊大腦睡得比較沉呢?她們的研究團隊對這一連串的問題,可是躍躍欲試呢!就讓我們期待佐佐木博士的下一篇研究吧!
【為何我們會認床】相關文章:
為何會紋眉失敗05-01
簡歷為何會慘遭淘汰08-10
紋眉為何會失敗呢05-01
為何你會坐上冷板凳07-30
跳舞后為何會肌肉酸痛?06-02
為何晚睡的人會更聰明09-01
心理學書籍《我們為何如此不安》12-21
為何小時候會戀物07-19
我們的運動會02-05
建筑認崗實習報告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