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已成亞太第二大健康問題
現今社會壓力越來越大,導致精神病病發也越來越嚴重,下面精神病已成亞太第二大健康問題是小編想跟大家分享的,歡迎大家瀏覽。
精神疾病已成亞太第二大健康問題
“在亞太地區的發達和發展中國家中,人們已經開始意識到了精神疾病的重要性,” 日本金澤大學全球事務組織副教授 Atsuro Tsutsumi 在報告中說,“但對其關注度仍低于其他重大疾病。”
事實上,精神疾病已經成為亞太地區傷殘所致生命年損失 (years lost due to disability/YLD) 的第二大因素。
傷殘所致生命年損失,是20世紀90年代世界衛生組織引入的疾病衡量方法,其將病情的普遍情況與病情在發展過程中導致的患者虛弱程度相結合。由于精神疾病的發病時間相對較早,它所導致的總損失年數很高。按照這一標準,在報告涉及的15個國家和地區中,精神疾病平均占據了傷殘所致聲明年損失總數的20%以上。
更為嚴重的是,馬辛說,抑郁癥嚴重時,會出現悲觀絕望的心態,甚至有自殺的行為,15%到20%的抑郁癥患者會選擇自殺結束生命。
中國被劃入較落后的組別
該研究共涉及15個亞太地區的國家和地區,其中包括中國大陸、中國臺灣和中國香港。研究針對不同國家在精神衛生方面的工作成果進行了評估。
按照環境、可及性、機會以及治理4類18個指標,研究對亞太地區的15個國家進行了評估和排名。這15個國家可以清晰分出四個組別,新西蘭和澳大利亞的得分均超過90分,位列第一、第二,屬于第一組別;中國臺灣、中國香港與新加坡、韓國、日本作為亞洲高收入國家,列于第二組別;中國大陸得分為45.5分,位列第九,與馬來西亞、泰國同屬第三梯隊;印度、菲律賓、越南、印度尼西亞和巴基斯坦則排在最后一個組別當中。
報告還稱,同一組別的國家在協助精神病患者融入社會的過程中所面臨的挑戰是類似的,但不同組別之間的程度相差很大。
“治療缺口”巨大
報告指出,中國的精神疾病存在巨大的“治療缺口”——需要治療卻沒有尋求或未能獲得治療的患者所占的比例極高。在我國,有92%的嚴重精神疾病患者沒有接受治療,這一數字甚至超過了位于第四組別的印度(90%)。目前,未接受治療的精神疾病患者總人數估算為 1.58億。
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精神科醫生過于稀少。官方數字顯示,中國目前每10萬人僅擁有1.7名醫師,全球這一平均數字是3.96名。盡管這一數據在近年來顯著提升。但北京大學第六醫院主任醫師、衛計委“國家精神衛生項目辦公室”顧問馬弘教授依然指出:“我們沒有足夠的精神科醫生。”
南方周末記者曾在西藏地區采訪調研時發現,當地幾乎找不到精神科醫生,更沒有治療精神類疾病的藥物。
報告同時顯示,14%的中國注冊精神專科醫生沒有受過任何訓練,另外有29%的人只有三年的大專教育證書。整體看來,受過良好訓練的精神健康人員處于嚴重缺失的狀態。
中國計劃在2020年將精神?漆t生人數增加到4萬人。馬弘說,“我對于如何完成這一目標存在一些擔憂。”
686項目——社區化治療的中國實踐
報告提及,關于精神衛生服務轉向基層治療方面的建議眾多,但是在中低收入國家的成功案例很少。中國的“中央補助地方衛生經費重度精神疾病管理治療項目”,簡稱 686 項目,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這一現狀。
這被稱為是一個為精神病人“解鎖”的項目。所謂“解鎖”是一個完整的流程,包括由精神科醫生和護士在內的專業團隊在關鎖現場對患者實施解鎖, 將患者接到指定的精神?漆t院進行診斷和住院治療(系統藥物治療,同時配合心理治療、工娛治療或改良電休克治療等綜合治療手段),患者病情好轉或穩定后出院,回到社區繼續接受隨訪、服藥、康復和健康教育等一系列干預措施。
北京大學精神衛生研究所是686項目的牽頭單位。馬弘說,從 2005 年的 60 個試點開始,截至2012年,“686”項目已在全國解鎖精神病患者2000多例,2012年一年就解鎖救治286例,到 2014 年底,已經覆蓋了中國 87% 的行政區,最終將覆蓋整個國家。
“686”項目最大的意義是帶動了全國的精神衛生發展,建立了服務網絡和信息平臺,出臺了工作規范和操作流程,培訓了大量的基層人員和患者家屬,將以往被“鎖”住的精神病人回歸家庭,回歸社區。
她補充說,在這期間,項目共登記了 430 萬名嚴重精神疾病患者。到 2014 年底,已為315 萬名患者提供以社區為中心的管理和服務。
“綜合社區團隊應持續擴張,潛在的專業人才資源也不應被忽視,例如家庭成員可以通過培訓成為病例管理員。”馬弘總結道。
除了實踐,亞太地區國家也都開始了實質的立法和政策制定。報告認為,最令人矚目的.就是中國標志性的首部精神衛生法。歷經27年的討論,2012年10月,中國通過了第一部精神衛生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精神衛生法》。該法案于2013年生效。
新的精神衛生法正式強制要求部分治療免費,但報告認為法律的實際益處有限,治療仍然受限。馬弘說,她所在機構的未發表研究發現,在擁有兩名精神疾病患者的家庭中,93% 的家庭會陷入窮困。
附:關于抑郁障礙
定義
抑郁障礙是一種常見的心境障礙,可由各種原因引起,以顯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為主要臨床特征,且心境低落與其處境不相稱,臨床表現可以從悶悶不樂到悲痛欲絕,甚至發生木僵;部分病例有明顯的焦慮和運動性激越;嚴重者可出現幻覺、妄想等精神病性癥狀。多數病例有反復發作傾向,每次發作大多數可以緩解,部分可有殘留癥狀或轉為慢性。
抑郁障礙主要包括:抑郁癥、惡劣心境、心因性抑郁癥、腦或軀體疾病患者伴發抑郁、精神活性物質或非成癮物質所致精神障礙伴發抑郁、精神病后抑郁等。
抑郁癥中至少有10%的患者可出現躁狂發作,此時應診斷為雙相障礙。抑郁癥有反復發作的特點,發病常與應激事件有關,急性發作者大多數可明顯或完全緩解。預后一般較好,不留人格缺陷,但部分可能有殘留癥狀或轉為慢性。
2003年一項針對北京15歲以上的人群進行抑郁障礙的流行病學研究顯示,抑郁障礙患者的終生患病率6.87%,女性高于男性。
抑郁障礙的發生與生物、心理和社會因素有關。在抑郁癥患者的調查中發現大約有40%~70%的患者有遺傳傾向。此外,生化因素、神經內分泌功能失調、心理社會環境因素、人格因素、兒童期的經歷、軀體疾病、精神活性物質的濫用和依賴、藥物因素等都可成為抑郁障礙發生的危險因素。證據表明,陽性家族史、生活事件、人格缺陷等因素的聯合作用可使個體發生抑郁障礙的危險顯著增高。
疾病負擔
抑郁障礙具有高發病、高復發、高致殘的特點,研究顯示其復發率高達80%,所帶來的后果就是沉重的經濟負擔,給社會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
WHO研究顯示,抑郁癥位居1990年全球疾病負擔的第5位。而在15~44歲年齡組的前10位疾病中,有5項為神經精神疾病(抑郁癥、自殺與自傷、雙相障礙、精神分裂癥和酒/藥物依賴)。抑郁癥、自殺/自傷是精神障礙中導致疾病負擔損失最大的問題。
到2020年,抑郁癥將成為繼冠心病后的第二大疾病負擔源。精神障礙與自殺所占疾病負擔將名列第1、2位(20.2%),而惡性腫瘤、心腦血管疾病和呼吸系統疾病分列第3~5位。抑郁癥、自殺與自傷,以及老年癡呆的疾病負擔明顯增加,而抑郁癥仍是精神疾病負擔中的最主要問題(1990年為44%,預測2020年將為47%)。
抑郁障礙對患者及社會的影響
抑郁障礙可顯著影響個體的心身健康、社會交往、職業能力及軀體活動。抑郁障礙相關的心理社會功能損害包括:不能上班、工作能力下降、婚姻不和諧以及親子關系問題等。最重要的是,抑郁障礙者的自殺、自傷,甚至殺害親人的危險性增高,2/3抑郁癥患者曾有自殺想法與行為,15%~25%抑郁癥患者最終自殺成功。自殺在青年及老年人中發生率較高,認為可能與酒精和藥物濫用率的增加有關。
自殺是抑郁癥的常見癥狀之一,是導致抑郁癥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中國的自殺率目前為22.2/10萬人,且農村自殺率高于城市3~4倍,。和抑郁障礙有關者占自殺的40%~70%左右。
疾病主要癥狀
抑郁障礙的典型癥狀包括情緒低落、思維緩慢和意志行為降低,其中以情緒低落最為重要。典型癥狀可見早晚有所變動,具有晨重夕輕的變化。在精神檢查時應注意如下方面:
情緒:情緒低落是抑郁障礙的核心癥狀;颊叽蠖鄶禃r候顯得情緒悲傷、心情壓抑、自我評價降低,覺得人生沒有意義等。部分患者有深深的內疚甚至罪惡感。
興趣:絕大多數患者會出現興趣減退及愉快感缺乏。
疲勞感、活力減退或喪失:患者做什么(包括自理生活)都需別人催促或推他一把,否則就根本不想動。有不同程度的疲乏感,且通過休息或睡眠并不能有效地恢復精力。對工作感到困難,常常不能完成任務。還有一些患者會出現無助感。
思維及言語:患者往往思維活動減慢、言語活動減少。思考過程困難,一些簡單的問題也需要較長時間才能完成。決斷能力明顯降低,變得優柔寡斷、猶豫不決。
焦慮或激越癥狀:患者有焦慮、緊張等癥狀,老年抑郁癥患者這類癥狀往往更為突出。
軀體癥狀(食欲、體重、睡眠及性欲):多數患者表現為食欲減退,體重減輕,有某種形式的睡眠障礙等,性欲低下在抑郁癥患者相當常見。
自殺:由于情緒低落,自我評價低,患者很容易產生自卑、自責,并感到絕望,因此抑郁癥患者很容易產生自殺觀念。
慢性疼痛:慢性功能性疼痛和抑郁障礙密切相關。慢性功能性疼痛可成為抑郁癥的重要癥狀或就診的主訴,而抑郁癥狀使各種原因所產生的疼痛癥狀明顯加重。
治療策略
對抑郁障礙患者的治療主要包含藥物治療,心理治療及電痙攣治療等?挂钟羲幠苡行Ы獬钟粜木臣鞍殡S的焦慮、緊張和軀體癥狀,有效率約60%~80%。根據國外抑郁障礙藥物治療規則,急性期推薦使用新型抗抑郁藥,如SSRIs、SNRIs、NaSSAs等類藥物。
對抑郁障礙的治療要有針對性,自始至終、全面改善或消除抑郁的核心癥狀,恢復患者的社會功能(工作、學習、生活),最大限度地減少復發。同時應提高人群對精神健康的意識及對精神疾病的正確認識,糾正不正確的看法,消除患者及家屬的病恥感,促使患者主動就醫治療。全社會應爭取不斷改善抑郁障礙防治,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及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降低疾病負擔。
【精神病已成亞太第二大健康問題】相關文章:
如何區分心理問題和精神病08-13
心理問題與精神病的鑒別原則08-13
心理健康認識問題論文12-06
心理健康與心理問題07-26
臉色能反映什么健康問題08-01
如何正視職場心理健康問題07-07
青少年健康殺手之心理問題08-13
男人的臉色反映的健康問題08-06
美國第二大女富豪創業歷程09-26
分析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