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朔上《心理訪談》
據(jù)稱,王朔是因為跟母親關系處理不好,而主動要求與79歲的母親同上央視《心理訪談》節(jié)目接受心理治療,與他對話的是心理專家李子勛。如果只是為了協(xié)調母子關系,不一定非要上中央電視臺,隨便去哪里做心理咨詢就可以了。上央視會不會也是一種炒作?按楊瀾的說法,動靜確實太大了點兒。
王朔自稱是“超級攻擊性人格”。他吸過毒,嫖過娼,坐過牢,對主流文化深惡痛絕,需要考慮反社會型人格障礙和邊緣型人格障礙的診斷。
一般認為,反社會型人格障礙和邊緣型人格障礙者都有童年創(chuàng)傷,尤其是家庭暴力。他們從小缺乏安全感,時刻保持警惕,隨時準備反擊。他們會把危險夸大,甚至給自己編造“假想敵”。
《心理訪談》還沒播出,不知道王朔到底說了些什么。估價他不會像崔永元那樣真誠地剖析自己,接受專家指點,而是把專家當成“假想敵”,向權威挑戰(zhàn)。
心理病人向權威挑戰(zhàn)的事情經(jīng)常發(fā)生,屢見不鮮。這種情況有點類似于罪犯向司法部門挑戰(zhàn)。按精神分析的理論,他們這樣做的目的是自投羅網(wǎng)。這種挑戰(zhàn)最后一定是以束手就擒而告終的,因為罪犯如果沒有伏法,他就會繼續(xù)作案,越來越大膽,最后把自己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從某種意義上講,挑戰(zhàn)權威是這種病人所特有的'求醫(yī)方式。他們知道自己有心理問題,但不愿意承認。不承認就無法名正言順地就醫(yī),怎么辦呢?于是,他們給自己編了一個理由,譬如代人咨詢、考察、挑戰(zhàn)或炒作。他們知道,在心理醫(yī)生的眼里,所有的人都是有病的。只要能跟心理醫(yī)生照面,就有機會被治愈。這個過程是分兩步來運作的,第一步是“知道”自己有心理問題而采用了“否認”的防御機制,聲明自己沒有心理問題;第二步,被“否認”的心理問題是想尋求解決的,就給自己找了一個理由,這叫“合理化”。高明的心理醫(yī)生不會被合理的理由所迷惑,能夠透過現(xiàn)象看到本質,知道他們的潛意識動機是來看病。
以前看過一部美國電影,一名精神病患者幻想自己是警察,假裝得了精神病,混進精神病院去抓罪犯,最后得到了治療。
有的人去算命是因為不相信算命,情況與此雷同。
【王朔上《心理訪談》】相關文章:
王霞老師職稱英語訪談11-04
關于王霞老師網(wǎng)易職稱英語訪談11-20
論文 訪談提綱08-14
體育論文訪談提綱07-30
考研英語真題訪談11-20
關于職稱英語的訪談03-02
管理者經(jīng)驗訪談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