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到當局者不迷?
最近還有什么比腐國人民脫歐更逗逼的事情么?作為看熱鬧不嫌事大的我們來說,公投脫歐,繼而反悔,簡直是年度最佳,段子手力作,F在連英國的寵物也紛紛出來抗議自己的歐盟護照不管用了,以后出國溜達腫么辦。
最讓人啼笑皆非的莫過于,恍然大悟的英國民眾,紛紛表示,如果再給自己一個重新投票的機會,自己一定會選擇留下。有的人說,自己選離開就因為想和周圍的朋友做不一樣的選擇;有的人說,自己選離開是因為認為自己的離開一票不會影響最終的結果;有的人說,自己選離開是根本不知道會有什么樣的后果,只是隨意一選;有的人說,投完幾個小時以后就后悔了。。。各種不靠譜。一定會有人說,腐國人民,你們是猴子派來的逗逼么?
其實不然。雖然,腐國人民的做法聽起來很欠妥當。但是,心理學上認為,在群體行為中,如此不負責任的做法卻不是司空見慣。該現象學名為責任分散效應(The Diffusion of Responsibility) 。這種社會心理學現象是指,當人們在群體中完成任務時,往往會更不負責任。人們總是認為別人會承擔更多的責任,或者自己的行為并不會被察覺到。
這種現象一般出現在較大規模的人群中,當任務沒有被指定分配時。責任分散效應在人們單獨完成任務時幾乎不會發生。這么看來,腐國的這次公選簡直就是責任分散效應的最佳詮釋。
責任分散效應通常有親社會(Prosocial)和反社會(Antisocial)兩種情況。在親社會條件下,人們愿意幫助他人的可能性,會隨著旁觀者人群的增多而減少。當只有一個旁觀者時,85%的人會站出來幫助受害者,如果有兩個旁觀者,人們會幫助受害者的概率就降低到62%,而如果旁觀者多于三個時,有人站出來幫助的概率就更是降低到了31%。這也就是通常我們說的旁觀者效應(Bystander Effect)。
人們總是相信別人會站出來幫助。想起前不久發生在北京,一名女子在賓館走道遭到侵害的新聞曾在網上引起熱議。大家都討論怎樣在受侵害時獲取幫助。借助責任分散效應,在人群中獲得幫助的可能性也并不見得高。因此,如果大家遇險后有機會接觸到人群,最好的辦法是向指定的某人發起呼救的信號,而不是普遍的對著眾人呼救。因為當沒有指定任務,并且群眾并不認識受害者的前提下,人們往往會成為冷漠的旁觀者。
近期,心理學家Platner還對60個5歲的.小朋友做了旁觀者效應的實驗。結果發現,即使是在5歲的小朋友中間,也會存在旁觀者效應,真的說明了這是人類的天性使然。當小朋友獨處時,他們更傾向于提供幫助,而當小朋友們在一起時,只有50%的小朋友會提供幫助。并且通過實驗設計,研究者發現,小朋友們之所以會有出現旁觀者效應,是因為責任的分散,而并不是其他假設認為的社會參照或者害羞的原因。
另外,研究者還發現,這種效應在越危急的背景下會更加的顯著,也就是說道德沖突越嚴重的事件中,人們越容易表現出旁觀者效應。如果只是,水灑了,扶個杯子的小事,不管有沒有很多人,大家還是愿意提供幫助的。
另一種反社會情況下,人們的負面行為更容易在人群中得到激化。也就是說,人們總是覺得在一大堆人中間做點壞事是不會被發現的,也不會對事件的結果造成多大的影響。心理學中有不少研究發現,人們在群體中更容易作出不道德的行為。腐國人民投一個離開票顯然不能算得上做了什么虧心壞事。但是,他們覺得自己的行為不那么重要的司馬昭之心也是路人皆知。
最近在看埃里克的《狂熱分子》中說到,群眾其實不需要完全的自由和民主,他們需要有力度的專制。且不說他的理論是不是有待商榷。今天這么看來,任由群眾來決定事情,可能真的會出一些小問題。另外,瘋帽子看到微博某總結說英國公投事件的做法很不靠譜,但是很英國。我覺得應該改成很不靠譜,很人類才對。
【如何做到當局者不迷?】相關文章:
面試如何做到不怯場11-25
如何做到考試不緊張08-27
管理者如何做到有效溝通09-19
小升初面試中如何做到不怯場11-18
管理者如何能做到有效溝通09-26
職場法則:如何做到在工作中不抱怨?09-24
如何做到上臺演講不緊張有什么技巧10-30
如何做到凈化心靈06-15
如何做到感悟幸福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