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有趣的心理學現象
在我們平凡的學生生涯里,說起知識點,應該沒有人不熟悉吧?知識點也可以通俗的理解為重要的內容。哪些知識點能夠真正幫助到我們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生活中有趣的心理學現象知識點,歡迎閱讀與收藏。
一、演唱會上,為什么觀眾會跟著唱?
本來性格內向、羞于在人前講話的人,看演唱會時也會跟著大聲唱歌,看體育比賽時也會高聲為運動員吶喊助威。同一個人在不同的狀況下怎么會有這么大的變化呢?當人把自己埋沒于團體之中時,個人意識會變得非常淡薄。心理學將這種現象稱為“沒個性化”。個人意識變淡薄之后,就不會注意到周圍有人在看著自己,覺得“在這里我們可以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巨大的開放感能使自己的欲求進一步增長。反正周圍也沒有人認識自己,也沒有人際關系的束縛,因此害羞的人在這種場合下也會大聲唱歌、高聲吶喊助威。此外,大聲喊叫出來,也是一種釋放精神壓力的方法,可以使人心情舒暢。因此,有的人甚至大聲喊叫上了癮。
不過,如果這種狀態持續發展下去,也存在一定的危險性。當人的自我意識過于淡薄時,就會開始感覺什么事都不是自己做的。比如狂熱的足球迷,如果自我意識過于淡薄,就可能發展成危害社會的“足球流氓”。當然,“沒個性化”并不會在所有情況下都能導致人喪失社會性。在保持著社會性的團體中,“沒個性化”也很難使人做出反社會的行為。
心理學家金巴爾德曾以女大學生為對象進行了一項恐怖的實驗。他讓參加實驗的女大學生對犯錯的人進行懲罰。這些女大學生被分為兩組,一組人胸前掛著自己的名字,而另一組人則被蒙住頭,別人看不到她們的臉。由工作人員扮成犯錯的人后,心理學家請參加實驗的女大學生發出指示,讓她們對犯錯的人進行懲罰,懲罰的方法是電擊。實驗結果表明,蒙著頭的那一組人,電擊犯錯者的時間更長。由此可見,有時,“沒個性化”會讓人變得很冷酷。
二、乘電梯時,為什么人總往上看
有一天,乘電梯的時候,我和往常一樣,仰頭看著顯示的樓層數,突然意識到:為什么我每次乘電梯的時候都會仰著頭往上看呢?而且,我看了看周圍的人,發現他們竟然和我一樣,也都仰著頭看著顯示的樓層數。難道顯示的樓層數有什么神奇的魔力嗎?還是有什么不可思議的心理效應在背后起作用呢?
實際上,乘電梯往上看的行為與我們的“私人空間”有著很大的關系。所謂私人空間,是指在我們身體周圍一定的空間,一旦有人闖入我們的私人空間,我們就會感覺不舒服、不自在。私人空間的大小因人而異,但大體上是前后0.6-1.5米,左右1米左右。據調查數據顯示,女性的私人空間比男性的大,具有攻擊性格的人的私人空間更大。在擁擠的電車中我們會感覺不自在,就是因為有人進入了自己的私人空間。
電梯是一個非常狹小的空間。在電梯中,人與人的私人空間出現了交集,也就是說互相感覺到對方進入了自己的私人空間,所以會感到不舒服,都想盡早離開電梯這個狹窄的空間。向上看正是想盡快“逃離”這個狹小空間的心理表現。
此外,盯著顯示樓層的數字看,不只是為了確認是否到了自己要去的樓層。當我們急于離開這個狹小空間時,不停變換的數字能讓我們感到電梯在移動,讓我們感覺到自己是在向“解放”前進,從而緩解焦急的心理。
三、人類面對信息越多選擇結果越差
常言道,“籮里選瓜,越揀越差。”美國心理中心網近日報道,美國《決策與判斷心理學》雜志刊登的一項最新研究顯示,信息越多,選擇結果越差。
美國得克薩斯大學研究人員表示,人們通常認為,掌握的相關信息越多,做出的決策就越好。而新研究卻得出了相反的結論。研究人員要求參試者對電腦程序提供的250道題進行回答,并計算其累積得分。一部分人提前知道題目的數量和選項,一部分人不知道任何信息。結果發現,那些知道信息越多的人,得分越低。這說明,選擇時,信息太多反而可能影響人們的決定。
四、學會讓寶貝自己解決沖突
當寶貝和別的小伙伴之間發生沖突時,父母第一反應可能就是盡快教給寶貝解決問題的辦法,但是,最新的研究表明,這種方式并不能讓寶貝變得更加合作,更加容易與人相處。
最好的方式是不要教給他解決問題的方法,而是幫寶貝理出一條解決問題的思路,讓他自己設想多種解決問題的可能。經過這種訓練的寶貝在面對沖突時,會不斷變換方式來達成自己的目標,顯得更有“外交手腕”。
千萬別和任性的寶貝較勁。
小時候看起來很任性的孩子,長大后可能會是個有主見、有能力、有創新、有作為的人,不見得就是壞事。因此,當寶貝任性時,父母不要一味地和他較勁,而要采取正確的方式幫助他學會控制自己的情感,調節自己的行為。如果父母態度惡劣,看到寶貝的任性行為就嚴加斥責,反而對寶貝的成長不利。
五、路見不幸,為什么不愿出手相助?
有別人在場時,人總會想:“即使我不求救,也會有別人求救的。”在現實社會中,有困難的人得不到救助,很多情況下都是這種心理效應起作用的結果。
在地鐵中或馬路上見到有困難的老人,其實每個人心里都想去幫他們一把。可是,真正采取行動的人卻很少。難道是因為城市里的人比較害羞嗎?確實有這個因素,但其所占比例相當微小。
有另外一個心理原因,使我們不愿伸出援助之手,那就是當周圍有很多人的時候,我們心里就會想:“即使我們不去幫助他,也應該有人會出手相助。 ”這其實是一種依賴別人的想法。在心理學上,這種現象被稱為“林格曼效應”。
德國心理學家林格曼曾經做過一個讓眾人拉網的實驗。結果,每當拉網的人數增加,每個人出的力就會減小一點。原本,我們認為人數的增加會發揮相乘效應,即每個人出的力會增加,但實際上并非如此。當人數越多時,人就越會感覺“我只不過是其中一分子”,于是拉網的時候就不那么賣力了。
愛情心理學的效應現象
羅密歐與朱麗葉效應:挫折越多,感情越深。莎士比亞的經典名劇《羅密歐與朱麗葉》中羅密歐與朱麗葉相愛,由于雙方家族的世仇,他們的愛情遭到了極大阻礙。但壓迫并沒有使他們分手,反而使他們愛得更深,直到殉情。所謂“羅密歐與朱麗葉效應”,就是當出現干擾戀愛雙方愛情關系的外在力量時,戀愛雙方的情感反而會加強,戀愛關系也因此更加牢固。
古烈治效應:喜新厭舊。古烈治效應說明了男女思維的差異,后來也成了男人見異思遷、喜新厭舊的著名心理學效應。這一效應在任何哺乳動物身上都已被實驗證明了。男性在心理上有喜新厭舊的傾向也不是什么人格缺陷,而是有著深刻的生理和心理基礎。
契可尼效應:初戀最難忘。情竇初開時懵懂的愛情最讓人懷戀。西方心理學家契可尼做了許多有趣的試驗,發現普通人對已完成了的、已有結果的事情極易忘懷,而對中斷了的、未完成的、未達目標的事情卻總是記憶猶新,這種現象被稱為“契可尼效應”。
多看效應:日久生情。20世紀60年代,心理學家查榮茨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他向參加實驗的人出示一些人的照片,讓他們觀看。有些照片出現了20幾次,有的出現10幾次,而有的只出現一兩次。之后,請看照片的人評價他們對照片的喜愛程度。結果發現,參加實驗的人看到某張照片的次數越多就越喜歡這張照片,也就是說,看到的次數增加了喜歡的程度,這真是有趣的愛情心理學效應。
黑暗效應:光線暗的地方更易產生戀情。浪漫的西餐廳是很多情侶約會的'首選地點,因為在光線比較暗的場所,約會雙方彼此看不清對方表情,就很容易減少戒備感而產生安全感。在這種情況下,彼此產生親近的可能性就會遠遠高于光線比較亮的場所。心理學家將這種現象稱之為“黑暗效應”。
行為背后的心理學機制。
1、破窗效應
心理學的研究上有一個現象叫做「破窗效應,就是說,一個房子如果窗戶破了,沒有人去修補,隔不久,其他的窗戶也會莫名其妙的被打破,一面墻,如果出現一些涂鴉沒有清洗掉,很快的,墻上布滿了亂七八糟,不堪入目的東西。一個很干凈的地方,人會不好意思丟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現之后,人就會毫不猶豫的拋,絲毫不覺羞愧。
這真是很奇怪的現象,心理學家研究的就是這么一個引爆點,地上究竟要有多臟,人們才會覺得反正那么臟,再臟一點也無所謂,情況究竟要壞到什么程度,人們才會自暴自棄,讓它爛到底。任何壞事,如果在開始的時候沒有阻攔掉,形成風氣,改也改不掉,就好像是河堤,一個小缺口沒有及時修補,可以崩壩,造成千百萬倍的損失。
2、責任分散效應
在美國紐約郊外某公寓前,一位叫朱諾比白的年輕女子在結束酒巴間工作回家的路上遇刺。當她絕望地喊叫:「有人要殺人啦!救命!救命!」聽到喊叫聲,附近住戶亮起了燈,打開了窗戶,兇手嚇跑了。當一切恢復平靜后,兇手又返回作案。當她又叫喊時,附近的住戶又打開了電燈,兇手又逃跑了。當她認為已經無事,回到自己家上樓時,兇手又一次出現在她面前,將她殺死在樓梯上。
在這個過程中,盡管她大聲呼救,她的鄰居中至少有38位到窗前觀看,但無一人來救她,甚至無一人打電話報警。這件事引起紐約社會的轟動,也引起了社會心理學工作者的重視和思考。人們把這種眾多的旁觀者見死不救的現象稱為責任分散效應。對于責任分散效應形成的原因,心理學家進行了大量的實驗和調查,結果發現:這種現象不能僅僅說是眾人的冷酷無情,或道德日益淪喪的表現。因為在不同的場合,人們的援助行為確實是不同的。
當一個人遇到緊急情境時,如果只有他一個人能提供幫助,他會清醒地意識到自己的責任,對受難者給予幫助。如果他見死不救會產生罪惡感、內疚感,這需要付出很高的心理代價。而如果有許多人在場的話,幫助求助者的責任就由大家來分擔,造成責任分散,每個人分擔的責任很少,旁觀者甚至可能連他自己的那一份責任也意識不到,從而產生一種「我不去救,由別人去救」的心理,造成「集體冷漠」的局面。如何打破這種局面,這是心理學家正在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
3、帕金森定律
英國著名歷史學家諾斯古德·帕金森通過長期調查研究,寫出一本名叫《帕金森定律》的書。他在書中闡述了機構人員膨脹的原因及后果:一個不稱職的官員,可能有三條出路,第一是申請退職,把位子讓給能干的人;第二是讓一位能干的人來協助自己工作;第三是任用兩個水平比自己更低的人當助手。
第一條路是萬萬走不得的,因為那樣會喪失許多權利;第二條路也不能走,因為那個能干的人會成為自己的對手;看來只有第三條路最適宜。于是,兩個平庸的助手分擔了他的工作,他自己則高高在上發號施令,他們不會對自己的權利構成威脅。兩個助手既然無能,他們就上行下效,再為自己找兩個更加無能的助手。如此類推,就形成了一個機構臃腫,人浮于事,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的領導體系。
4、習得性無助實驗
習得性無助效應最早有奧弗米爾和西里格曼發現,后來在動物和人類研究中被廣泛探討。簡單地說,很多實驗表明,經過訓練,狗可以越過屏障或從事其他的行為來逃避實驗者加于它的電擊。但是,如果狗以前受到不可預期(不知道什么時候到來)且不可控制的電擊(如電擊的中斷與否不依賴于狗的行為),當狗后來有機會逃離電擊時,他們也變得無力逃離。而且,狗還表現出其他方面的缺陷,如感到沮喪和壓抑,主動性降低等等。
狗之所以表現出這種狀況,是由于在實驗的早期學到了一種無助感。也就是說,它們認識到自己無論做什么都不能控制電擊的終止。在每次實驗中,電擊終止都是在實驗者掌控之下的,而狗會認識到自己沒有能力改變這種外界的控制,從而學到了一種無助感。 人如果產生了習得性無助,就成為了一種深深的絕望和悲哀。因此,我們在學習和生活中應把自己的眼光在開闊一點,看到事件背后的真正的決定因素,不要使我們自己陷入絕望。
5、證人的記憶
證人,在我們的認識里,通常都是提供一些客觀的證據的人,就是把自己親眼看到、親耳聽到的東西如實地講出來的人。然而,心理學研究證明,很多證人提供的證詞都不太準確,或者說是具有個人傾向性,帶著個人的觀點和意識。證人對他們的證詞的信心并不能決定他們證詞的準確性,這一研究結果令人感到驚訝。
心理學家珀費可特和豪林斯決定對這一結論進行更深入的研究。為了考察證人的證詞是否有特別的東西,他們將證人的記憶與對一般知識的記憶進行了比較。他們讓被試者看一個簡短的錄象,是關于一個女孩被綁架的案件。第二天,讓被試者回答一些有關錄象里內容的問題,并要求他們說出對自己回答的信心程度,然后做再認記憶測驗。接下來,使用同樣的方法,內容是從百科全書和通俗讀物中選出的一般知識問題。和以前發生的一樣,珀費可特和豪林斯也發現,在證人回憶的精確性上,那些對自己的回答信心十足的人實際上并不比那些沒信心的人更高明,但對于一般知識來說,情況就不是這樣,信心高的人回憶成績比信心不足的人好得多。
人們對于自己在一般知識上的優勢與弱勢有自知之明,因此,傾向于修改他們對于信心量表的測驗結果。一般知識是一個數據庫,在個體之間是共享的,它有公認的正確答案,被試可以自己去衡量。例如,人們會知道自己在體育問題上是否比別人更好或更差一點。但是,目擊的事件不受這種自知之明的影響。例如,從總體上講,他們不大可能知道自己比別人在記憶事件中的參與者頭發顏色方面更好或更差。
6、羅森塔爾效應
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等人于1968年做過一個著名實驗,他們到一所小學,在一至六年級各選三個班的兒童進行煞有介事的「預測未來發展的測驗」,然后實驗者將認為有「優異發展可能」的學生名單通知教師。其實,這個名單并不是根據測驗結果確定的,而是隨機抽取的。它是以「權威性的謊言」暗示教師,從而調動了教師對名單上的學生的某種期待心理。
8個月后,再次智能測驗的結果發現,名單上的學生的成績普遍提高,教師也給了他們良好的品行評語。這個實驗取得了奇跡般的效果,人們把這種通過教師對學生心理的潛移默化的影響,從而使學生取得教師所期望的進步的現象,稱為「羅森塔爾效應」,習慣上也稱為皮格馬利翁效應。
教育實踐也表明:如果教師喜愛某些學生,對他們會抱有較高期望,經過一段時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關懷、愛護和鼓勵,常常以積極態度對待老師、對待學習以及對待自己的行為,學生更加自尊、自信、自愛、自強,誘發出一種積極向上的激情,這些學生常常會取得老師所期望的進步。相反,那些受到老師忽視、歧視的學生,久而久之會從教師的言談、舉止、表情中感受到教師的「偏心」,也會以消極的態度對待老師、對待自己的學習,不理會或拒絕聽從老師的要求,這些學生常常會一天天變壞,最后淪為社會的不良分子。盡管有些例外,但大趨勢卻是如此,同時這也給教師敲響了警鐘。
【生活中有趣的心理學現象】相關文章:
生活中常見的心理學現象09-25
生活中的心理現象12-10
5個有趣的生活心理學10-07
八個有趣的生活現象分析10-12
生活中的常見心理學10-07
生活中實用的心理學知識12-19
我們生活中的心理學效應10-01
如何參透生活中的心理學10-11
淺析實際生活中的化學現象論文09-19
有趣現象的日記300字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