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父母必須知道的10種心理效應
羅森塔爾效應
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把一群小白鼠隨機分成A、B組,并且告訴飼養員A組老鼠聰明,B組老鼠智力一般。幾個月后,對這兩組的老鼠進行測試時發現,A組的老鼠能夠先走出迷宮并找到食物。
于是羅森塔爾教授得到了啟發。他在一所普通中學的某個班里隨便地走了一趟,就在學生名單上圈了幾個名字,告訴老師說,這幾個學生智商很高,很聰明。過了一段時間,教授又來到這所中學,奇跡又發生了,那幾個被他選出的學生真的成為了班上的佼佼者。
超限效應
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有一次在教堂聽牧師演講。牧師冗長的演講,讓馬克·吐溫極不耐煩,他最初準備捐款,到最后不僅未捐,還從盤子里偷了2元錢。
當孩子犯錯時,父母會一次、兩次,甚至三次、四次對一件事作同樣的批評,使孩子從內疚不安到不耐煩乃至反感討厭。被逼急了,就會出現“我偏要這樣”的反抗心理和行為。
德西效應
美國心理學家德西講述了這樣一則寓言:有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門前嬉鬧,老人難以忍受。他給了每個孩子10美分,說孩子們給他帶來了快樂,讓他們明天還來。孩子們很高興,第二天仍然來了,這次老人給了5美分。第三天,老人只給了2美分,孩子們勃然大怒,再也不來了。
父母經常會對孩子說:“如果你這次考得100分,就獎勵一個新玩具”等等。家長們也許沒有想到,正是這種不當的獎勵機制,將孩子的學習興趣一點點地消減了。
南風效應
北風和南風比威力,看誰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脫掉。北風使勁吹,行人為了抵御寒風侵襲,便把大衣裹得緊緊的。南風則徐徐吹動,頓時風和日麗,行人不由解開紐扣,脫掉大衣。
家庭教育中實行溫情教育,多點“人情味”式的表揚,培養孩子自覺向上,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木桶效應
一只沿口不齊的木桶,它盛水的多少,不在于木桶上那塊最長的木板,而在于木桶上最短的那塊木板。
當發現孩子的某些科目存在不足時,就應及時提醒孩子,讓他們在這門學科上多花費一些時間,做到“取長補短”。
霍桑效應
美國芝加哥霍桑工廠有較完善的娛樂設施、福利制度等,但生產狀況很不理想。心理學專家找工人個別談話兩萬余人次,耐心傾聽工人對廠方的各種意見和不滿。這一談話試驗收到了意想不到的結果:霍桑工廠的產值大幅度提高。
父母平時要多與孩子談心,讓孩子盡情地說,孩子們會感到輕松、愉快。
增減效應
銷售員售貨時,稱重會先少放一些,再慢慢增加,而不是先稱一大堆,再慢慢減少。遞增會讓顧客滿意。
我們在在評價孩子的時候,不妨運用“增減效應”,比如先說孩子一些無傷尊嚴的小毛病,然后再恰如其分地給予贊揚……
蝴蝶效應
據研究,南半球一只蝴蝶偶爾扇動翅膀所帶起來的微弱氣流,由于其他各種因素的摻和,幾星期后,竟會變成席卷美國德克薩斯州的一場龍卷風!
“蝴蝶效應”告訴我們,教育孩子無小事。一句話的表述、一件事的處理,正確和恰當的,可能影響孩子一生;錯誤和武斷的,則可能貽誤孩子一生。
標簽效應
二戰期間,美國心理學家讓一些行為不良、紀律散漫的士兵每人每月向家人寫一封信,信中說自己在前線如何遵守紀律、聽從指揮、奮勇殺敵、立功受獎等。半年后,這些士兵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他們真的像信上所說的那樣去努力了。
如果我們老是對著孩子吼“笨蛋”“怎么這么笨”等,時間長了,孩子可能就會真的成為了我們所說的“笨蛋”。
門檻效應
日常生活中常有這樣一種現象:在你請求別人幫助時,如果一開始就提出較高的要求,很容易遭到拒絕;而如果你先提出較小要求,別人同意后再增加要求的分量,則更容易達到目標,這種現象被心理學家稱為“門檻效應”。
在家庭教育中,我們也可以運用“門檻效應”。例如,先對孩子提出較低的要求,待他們按照要求做了,予以肯定、表揚乃至獎勵,然后逐漸提高要求,從而使孩子樂于一直積極奮發向上。
【父母必須知道的10種心理效應】相關文章:
你必須知道的心理健康常識09-08
心理效應--暗示效應10-22
必須知道的職場禮儀08-11
創業必須知道的道理09-15
教育中的心理效應12-15
商店位置的心理效應12-14
商店外貌的心理效應10-28
必須知道的家庭急救常識04-05
備考雅思 這些必須知道!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