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心逃不開的“未完成事件”
“未完成事件”是一種情結,常常會帶給我們許多的困惑。內心逃不開的“未完成事件”是小編想跟大家分享的,歡迎大家瀏覽。
彌合失去的傷痛,還欠一個告別
蓮很長時間感覺胸悶、頭痛,就醫檢查無明顯器質性疾病。聽蓮講述,這半年來自己身體和心情都每況愈下,常常在家里沖著丈夫和孩子發起無名火,無論上班還是在家休息都感覺胸悶氣堵,很想哭一場,好像整個人被卡在那兒了,很難受。詢問蓮半年前生活中是否發生過什么?她沉默了一陣,緩緩說起父親的突然病故。
原來,就在半年前,蓮的父親因突發心臟病,就在家中搶救無效離世,而當時蓮正在外地出差,等她趕回來時,父親已經躺在了醫院太平間的冷柜里。處理完后事,蓮很快上班了。令我驚訝的是,蓮的敘述很平靜,聽上去就像在講一個別人的故事。我讓她閉上眼睛,引導她慢慢回到當時的場景中。過了一會兒,蓮的眼角溢出淚水,身體開始抽搐起來。我鼓勵她說出看到和感受到的一切。漸漸的,蓮回想起很多細節:趕回途中瞬間兩眼發黑、家里的一片狼藉、父親冰冷的身體、遺憾、內疚、傷心、委屈、怨恨……所有的感覺就像剛剛蘇醒過來,從小聲抽泣到失聲痛哭,再到斷斷續續的訴說,積壓了許久的情感如同打開了閘門的大水,奔涌而出,這是蓮在父親離世后第一次釋放了悲慟的情緒。悲傷沒有消失,但蓮已經能夠接受父親離去的事實。蓮說,感到胸口那塊石頭落下來了。
父親的突然離世,蓮在心理上未接受和完成與父親的告別。如此,過往留存于心的事情沒辦法了結,會持續回旋在我們心里,尋找別的方式“完結”。
一封燒掉的信:媽媽,我要對你說
海子從小在爺爺奶奶家長大,上學才回到父母身邊,海子有個心結一直解不開,覺得父母對他有太多不公平對待,尤其和媽媽的關系很不好,好像已經很難面對面交流了。雖然理智上知道需要原諒,但內心卻難以釋懷。海子平時喜歡寫東西,我就請他給媽媽寫一封信,把自己多年來的委屈和盤托出。后來他告訴我,他在家邊寫邊哭,寫到最后,心情慢慢感覺舒暢起來。
其實,他并不想真的讓媽媽看到這封信,問我該怎么辦?我說,那就燒了,算是和過去告個別。海子回去燒掉了信,后來嘗試著和媽媽聊聊,感覺彼此間多了一份親近,少了一些怨氣,心里也平靜了許多。
那個不曾表達的憤怒,它并未消失
過往生命中,那些“未完成的”“遺憾的”“不能釋懷的”,能隨著時間的流逝淡忘嗎?事實上,沒有人能真正逃開心中的“未完成事件”,我們大多數人只是在刻意逃避,結果反被“未完成事件”控制。
琴兒對幼年揮之不去的記憶是粗暴嚴厲的父親,她從不敢表達不滿和憤怒。成年結婚后,她將過去未能表達出來的不滿和憤怒投射到自己的丈夫身上,動不動就大發脾氣。后來,她丈夫忍無可忍便拳腳相向,演變成了家庭暴力,婚姻也走到了破裂的邊緣,而她仍然無法控制自己的不滿和憤怒。
……
對于內心的“未完成事件”,我們通常的應對辦法就是壓抑和轉移。但不幸的是,這樣的方式只會帶來一連串的問題:比如疲勞、憤怒、緊張、各種身體疾病等。執著于“未完成事件”的人,總是停留在過往的需求里,沉溺在過去的行為模式中,在“壓抑”和“欲望”的交戰中被卡在其中。
所有未完成的事件都不會消失
我們活著,就會想方設法遠離痛苦,獲得歡樂。這是人類的本性。西方完形心理學的理論也認為,所有的生命體都有朝向自然、健康與成長的趨動力。
人類天生就有將事情做完,讓需求得到完全滿足的傾向。我們有著有許許多多身體的.,心靈的需求,它們都吸引著我們的注意力,并且排隊等待我們去完全滿足。一旦滿足了最迫切的需求,就會生出下一個需求。
例如,人類和其他所有的動物一樣,首先都有對生存的需求。饑餓時我們就會找尋食物,吃飽以后,睡覺或交友等第二需求,便會接著浮現。
又例如,你計劃要去看電影,此時突然有人通知你,你母親生病住院了。于是去看電影的計劃立刻退為其次,而到醫院去看母親便成為最迫切的需求。
滿足了最迫切的需求之后,接著轉向下一個需求,這一機制不斷地發生在我們身體的、心靈的所有領域。
每滿足了一個需求,已滿足的需求就會后退,讓出一條路給下一個需求——這當然是最理想的狀態。
但我們都知道,理想的情況并不多。
未完成事件的威力
如果我們忽略最初的“未完成事件”,逃避它,只是完成它所投射出的事件,是不會讓我們真正滿足的,因為最底層的根本的需求仍未得到滿足。
于是一再地努力嘗試完成“未完成事件”,成了我們慣用的模式。但如果情況不允許,我們接下來能做的就只有壓抑并努力遺忘。
于是,人們便壓抑欲望以及對這種欲望的察覺,以避免受苦,遠離危險。用壓抑和遺忘將“未完成事件”排除在察覺之外,至少比讓它永遠打開著,有一個隱隱作痛的需求帶來的感覺好多了,并且也讓我們有能力去滿足下一個浮現的需求。
不幸的是,一旦個人想辦法將這些“未完成事件”排除在他的察覺之外,他就喪失了對其的知覺,結果形成“解決-無效-再解決—無效”的惡性循環,就會帶來疲勞、注意力分散、混亂、緊張、身體疾病等等身心病癥。
“未完成事件”的需求未滿足,然而它卻能成為生命里的支配性力量,它霸道地要在其他事情前被完成,即使我們長大成人,我們也會用同樣的態度,再做出同樣的努力。
然而,我們以前就未能完成的,時過境遷,會變得愈來愈不可能完成。
這真是一個讓人痛苦的惡性循環:執著于“未完成事件”的人,即使后來環境已經很不同了,仍然會停留在他童年時期的需求里。
每次,在接近那個未完成的需求時,就會體驗到“內心被電了一下”的驚慌與焦慮。這種過電似的焦慮,是他被卡在“未完成事件”上的典型反應。
【內心逃不開的“未完成事件”】相關文章:
你內心深埋的陰影06-29
鈔票測試你的內心06-27
如何感染客戶的內心06-27
《我們內心的沖突》簡介07-06
鍛煉內心的職場勵志語錄06-22
女人內心的三大秘密06-20
男人內心的6大渴求06-02
聆聽內心的聲音勵志文章11-07
溫暖人內心的勵志簽名12-20
《孩子的內心世界》推薦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