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如何在孤獨和恐懼中保持自我成長?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恐懼,而正是這些恐懼在我們的內心深處潛藏著巨大的力量。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如何在孤獨和恐懼中保持自我成長?歡迎大家閱讀。
關于孤獨
孤獨不好,孤獨意味著自我封閉和滿足。
孤獨感卻非壞事,它意味著希望敞開與溝通,是向往他者的動能。以我的經驗看,想象力更強、藝術感覺更敏銳的人,青春期的孤獨感尤其會強烈;原因是他對未來有著更豐富的描繪與期待。
記得我在中學期間,孤獨感也很強烈,但自己不知其名,社會與家人也多漠視,便只有忍耐。其實連忍耐也不意識,但確乎是有些惶然的心情無以訴說。
但隨著年齡增長,不知自何日始,卻已不再恐慌。很可能是因為,漸漸了解了社會的本來面目,并有了應對經驗——但這是次要的,根本是在于逐漸建立起了信念——無論是對自己所做之事,還是對生活本身。
那時我還不像你,對學習有著足夠的興趣,只是被動地完成著功課。所以,課余常就不知該干什么。有時去去閱覽室,胡亂翻翻而已。美術老師倒挺看重我,去了幾回美術組,還得到夸獎,卻不知為什么后來也就不去。
見別人興致勃勃地去了田徑隊、軍樂隊、話劇隊……心中頗有向往,但也不主動參加。申請參加,似乎是件不大好意思的事,但也不愿承認是不好意思,可到底是因為什么也不深問。
然而心里的煩惱還在,于是,更多時候便只在清華園里轉轉。若有幾個同學一塊兒轉還好,只是自己時,便覺心中、周圍、乃至陰云下或陽光里都是空空落落,于是很想回家。
可真要回到家,又覺無聊,家人也不懂你,反為家人的無辜又添歉意。其實自己也不弄懂自己,雖終日似有所盼,但具體是什么也不清楚。
現在才懂,那就叫"成長的煩惱"。身體在長大,情感在長大,想象與思考的能力都在長大,但還沒能大到——比如說像弈棋高手那樣——一眼看出許多步去,所以就會覺得眼前迷茫,心中躁動。
就好比一個問題出現了,卻還不能解答;就好像種子發芽了,但還不知能長成什么樹;或就像剛剛走出家門,不知外界的條條道路都是通向哪兒,以及跟陌生的人群怎樣相處;煩惱就是必然。
如果只是棵樹,也就容易,隨遇而安唄。如果壓根是塊石頭,大約也就無從煩惱,宇宙原本就是無邊的寂寞。但是人,尤其還是個注重精神、富于想象的人,這世間便有了煩惱。
人即煩惱——人出現了,才談得上煩惱。
想象力越是豐富、理想越是遠大的人,煩惱必定越要深重。這便證明了理想與現實的沖突。現實注定是殘缺的,理想注定是趨向完美,F實是常數,理想是變數。
因而,沒有沖突只能意味著沒有理想,沖突越小意味著理想越低、越弱,沖突越強,說明理想越趨豐富、完美。
善思考,多想象,是你的強項;問題是要擺清楚務虛與務實的位置,尤其要分清楚什么是你想做也能做的,什么是你想做卻沒有條件做的,什么是你不想做但必須得做的。只要處理得當,這——現實與理想的——沖突超強,創造力就超強。
所以,我看你從事藝術或思想方面的工作也許更合適。但不急,自始至終都是一條筆直而無廢步的路是沒有的。路是趟出來的,得敢于去趟。
但話說回來,對每一步都認真、努力的人來說,是沒有廢步的,一時看不出作用,積累起來則指不定什么時候就有用,甚至有大用。況且,一切學習與思考的目的,并不都是為了可用,更是為了心靈的自我完善。
我能給你的建議只是:直面煩惱,認清孤獨,而不是躲避它、拖延它。
內心豐富的人,一生都要與之打交道;而對之過多的恐懼,只是青春期的特有現象。就像你,考試之前緊張,一進考場反倒鎮靜下來了。就像亞當、夏娃,剛出伊甸園,恐懼尤甚,一旦上路則別有洞天。
要緊的是果敢地邁出第一步,對與錯先都不管,自古就沒有把一切都設計好再開步的事。
記得有位大學問家說過這樣的意思:別想把一切都弄清楚,再去走路。比如路上有很多障礙,將其清理到你能走過去就好,無需全部清除干凈。
魯莽者要學會思考,善思者要克服的是猶豫。目的可求完美,舉步之際則勿需周全。就像潘多拉盒子,每一答案都包含更多疑問。
走路也如是,一步之后方見更多條路。更多條路,又只能選其一條,又是不可能先把每條都探清后再決定走哪一條。永遠都是這樣,所以過程重于目的。
當然,目的不可沒有,但真正的目的在于人自身的完善。而完善,惟可于過程中求得。譬如《命若琴弦》。
關于恐懼
孤獨源于恐懼,還是恐懼源于孤獨?
從現實中看好像是互為因果,但從根上說,應該是恐懼源于孤獨。
就是說,人最初的處境是孤獨,因為人都是以個體身分來到群體之中。你只能知道自己的愿望,卻不知別人都在想什么,所以恐懼。
恐懼,即因對他者的不知,比如一條從未走過的路,一座從未上過的山,一個或一群不相識的人。這恐懼的必然在于,無論是誰,都必然是以自己而面對他人,以知而面對不知,以有限而面對無限?梢詳喽,無此恐懼的倒是傻瓜。
反過來說,這樣的恐懼越深,說明想象越是豐富,關切越趨全面。比如說,把路想象得越是坎坷就越是害怕,把山想象得越是險峻就越會膽怯,把別人想象得越是優秀就越是不敢去接近。慣于這樣想象的人,是天生謙卑的人。
謙卑,其實是一種美德。有位大哲說過:信仰的天賦是謙卑。
謙卑而又善思的人,一定會想到"壓根"和"終于"這兩個詞——我們壓根是從哪兒來,我們終于能到哪兒去?
換句話說:人生原本是為了什么?人又最終能夠得到什么?——只有謙卑的人才可能這樣問,自以為是的人只重眼前,通常是想不起這類問題的。
甚至可以說,謙卑是一切美德的根本。惟有謙卑,可讓人清醒地看待這個世界;惟有謙卑可通向信仰;惟有謙卑能夠讓人懂得,為什么尼采說愛命運者才是偉大的人。(關于"愛命運"的問題,以后再慢慢說。)
人最初的愿望一定是"要好好活",而最終所能實現的,一定是由自己所確認的"有意義"。為什么?
因為,以人之有限的智能,是不可能把世間一切都安排得盡善盡美的,而只可能向著盡善盡美的方向走。
所以,只要是在走向你認為的"有意義",就是"好好活"了,就是活好了;反過來說,為了活好,就要做自己確認是"有意義"的事。此外,還能怎樣好好活呢?
事實上,沒有誰不想好好活,然而,卻非人人都能為自己樹立一種意義,確信它,并不屈不撓地走向它。原因是,人常把外在的成功——比如名利——視為"有意義"。
可是,首先,面對無限的外在,走到哪一步才算是成功了呢?其次,外在的成功,也可以靠不良手段去獲取,但這還能算是"好好活"嗎?
其實,從根本上說,什么是好,什么是善、是美,乃是一個自明的真理,不用教,誰心里都清楚。否則也就不能教,不能討論,因為,倘無一個共同的坐標系——即善與惡、好與壞、美與丑的基本標準,人與人之間是根本沒法兒說話的。有人以此來證明神的存在。
所以,只有內在的成功,才真正是"有意義"。
何為內在的成功?我想,只要人確信自己是在努力地"好好活",不斷地完善自己,就是內在的成功。至于外在的成就有多大都無所謂,至于跟別人比是高還是低都可以忽略。
你發現沒有,一跟別人比,你就跑到外在去了?一到外在,恐懼就來了,意義就值得懷疑了,腳下就亂了,不知道怎樣才算是"好好活"了。
《士兵突擊》中那個班長,讓許三多做一個單杠動作,許三多總是數著數兒做,三十個已覺不易,便掉下杠來。班長說你數個屁數兒呀,只想著做動作!結果他做了三百三十三個。所以,你只有靠內在成功來確保意義,你只有在自己確認的意義中才能獲取成功。
但是,謙卑的敵人是膽怯。不過呢,謙卑與膽怯常又是雙胞胎。
如何能夠既保持住謙卑,又克服掉膽怯呢?真是挺難。但只有細想,你就會發現,謙卑又是內在的。
從不跟別人比,而膽怯必定是因為又跑到外在去了——懼怕他者。爬山怕山高,走路恨路長,而面對他人則害怕被看不起——豈不是又跑到外在去了?
所以,千萬要保持住自我——這并非是說稱王稱霸或輕視他人,而是說,一切事,都以完善自我為目的。幫助他人也是為了完善自己,向別人討教也是為了完善自己,爬山、行路、做題、交友,一切事都是為了完善自己,即便是遭人嘲笑,也一樣能夠從中完善自己。
一旦太要面子,就又跑到外在去了——是以別人的目光在看自己。
很多應該做的事,不想做,不敢做,這時只要想想我是為了完善自己,事情就好辦多了。完善自己,當然不是為了滿足虛榮,而是就像老財迷斂錢那樣,一點一滴地壯大自己心靈、品德——如此,何怕之有?
其實,你的一切問題,都在于膽怯。其實我也是,一上講臺,看臺下黑壓壓的全是人,腦袋里立刻一片空白。細究其因,還是因為跑到外在去了,生怕講不好,落個名不符實的名聲。
有幾次坐在臺上,我忽然想到了這一點,只要講的是我真心所想就行,于是立刻回歸內在,便也滔滔不絕起來。
交友也是一樣,一怕,準就是想到了別人的目光和評價。我知道這事改起來難。本性總是比理性強大。但這不說明不應該去試試。
為什么要試呢?為了自我完善:看看我能不能放下虛榮,不怕嘲笑(也未必就會遭到嘲笑),看看我的膽量,看看在我通常的弱項上能否有所改善。
是呀,完全不怕幾乎是不可能的;但是,怕著,也要去試試,視之為歷練自己的一個步驟、完善自己的一步行動——我的經驗,只要一這樣想,就不那么害怕了,就什么都是可能的了。
事后,果然有人嘲笑你的話,是自己錯了自己長見識(又完善一步),是別人錯了卻還嘲笑你——你慢慢體會吧,這其實并不太難過。
舅舅
2007年11月8日
最有用的事兒
以我的經驗看,不管對什么人來說,也無論在什么局面下,有三件事是最重要的。
第一是分析處境,做到"知己知彼"。
所謂知己,即清楚自己想干什么,能干什么;知彼呢,就是要弄清楚外部條件允許你干什么,和要求你必須干什么。
前者是估計了你的能力,而后設定的理想或愿望。后者則包括:你想干,或者也能干,但阻礙巨大到希望非常渺茫的事;以及你不想干,但必須干的事。也可以說,前者是目標,后者是為達到目標而鋪路。
想干什么,直接就能干什么,世界上幾乎沒有這樣的事;除非是在極偶然的情況下,運氣又是出奇地好。好運氣來了,當然要抓住它,但任何時候都不要指望它。任何時候都要立足于自己的清醒、決斷和行動。
這就說到了第二件最重要的事:決斷。
即在"知己知彼"之后,要為自己做出決定。決定的要點在于,一旦確認方向,就不要再猶豫。正所謂"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決定也是這樣,做決定時要謹慎、周全,一旦決定就不再懷疑,做到心無旁騖,切勿淺嘗輒止。人們常說:成功就在"再堅持一下"之中。
第三件事叫做:開始。
前兩件事完成之后,就要立刻開始,萬萬不可拖延。拖延的最大壞處還不是耽誤,而是會使自己變得猶豫,甚至喪失信心。
不管什么事,決定了,就立刻去做,這本身就能使人生氣勃勃,保持一種主動和快樂的心情。
總而言之是三件事,或三個步驟:知己知彼—做出決定—立即行動。
這三件事或三個步驟,不單對一時一事是最有用的,在人的一生中都是最有用的。
從恐懼中獲得力量:探索利用自身恐懼的秘訣
恐懼,這是一個眾所周知的情感,它不分國界、年齡、性別或種族。從小到大,我們都會面對各種各樣的恐懼,它們或許是失敗的恐懼、孤獨的恐懼、未知的恐懼,亦或是更具體的恐高、恐蛇等等。而我們常常試圖回避和抵抗這些恐懼,卻很少意識到恐懼中蘊含的寶藏。
一、直面恐懼,與之對話
當我們感受到恐懼的時候,往往本能地想要逃避它,躲避它。然而,如果我們能勇敢地面對恐懼,并與之對話,我們就有機會發現它背后隱藏的信息?謶滞侨祟愖晕冶Wo機制的一部分,它在提醒我們可能的風險和危險。通過對話恐懼,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內心需求和目標,并找到解決方案,從而獲得更多的力量。
二、利用恐懼激發創造力
恐懼是一種強烈的情緒體驗,它能夠激發我們的潛在創造力。想象一下,當我們面對恐懼時,我們會變得警覺、敏感,我們的思維變得更加清晰,我們的行動變得更加果斷。這種狀態是我們思維和創造力最為活躍的時刻。因此,當我們感受到恐懼時,我們可以嘗試將它轉化為一種動力,用來激發我們的創造思維,尋找解決問題的新途徑。
三、恐懼是成長的催化劑
恐懼常常伴隨著我們前行的道路,它是成長過程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正如名言所說:“在恐懼的另一側,就是你想要的生活!碑斘覀冇赂业孛鎸ψ约旱目謶,我們會發現自己不僅能夠克服它們,而且會因此變得更強大、更自信?謶质俏覀兂砷L的催化劑,它推動我們超越舒適區,追求我們真正渴望的自我。
四、恐懼是迎接挑戰的機會
恐懼往往困擾于我們追求夢想、追求目標的過程中。然而,當我們能夠勇敢地面對恐懼并接受挑戰,我們會發現恐懼背后蘊含著巨大的機遇?謶挚梢约ぐl我們的勇氣和決心,讓我們更加堅定地邁向成功的道路。正如尼采所說:“勇氣在于面對恐懼,而不是消除恐懼!
五、利用恐懼驅動自我成長
恐懼是我們內心最大的敵人,但也是我們最好的老師。當我們敢于面對恐懼并從中學習,我們會發現它是塑造我們性格、推動我們成長的強大驅動力。通過接觸自己的恐懼,我們可以發現自己的潛力和能力,讓我們能夠不斷超越自我,成為更好的版本。
六、跨越恐懼,開啟新的可能
恐懼常常限制了我們的行動和可能性,使我們淪為舒適區的囚徒。然而,當我們勇敢地跨越恐懼的邊界,我們會發現一片廣闊的新天地等待著我們?缭娇謶,意味著我們愿意冒險、嘗試新的事物,這是擴展自我的機會,也是發現新可能的開始。
恐懼并不可怕,關鍵在于我們如何面對和利用它。當我們敢于直面恐懼、利用恐懼激發創造力、將恐懼視為成長的催化劑和迎接挑戰的機會,我們將獲得內心的力量和成長的機遇。勇敢地跨越恐懼的邊界,開啟新的可能,我們將發現人生的道路上有更多的光明和機遇等待著我們。
【如何在孤獨和恐懼中保持自我成長?】相關文章:
如何在職場中成長02-16
妄想癥:揭秘心中的孤獨和恐懼04-05
如何在面試中自我介紹?11-06
如何在簡歷中寫好自我評價呢?10-09
如何在面試中做自我介紹04-02
如何在生活和職場中得著寬闊之地11-21
如何在辦公室保持清醒?01-17
如何在面試時保持最佳狀態10-13
如何在創業過程中保持清醒06-12
如何在word中畫圖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