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心理專家稱讓早戀變成件好事
曾經,早戀被家長和社會視為“雷區”、“禁區”,一旦發現苗頭,家長會不由分說地掐滅。如今,卻被很多家長大方地接受,甚至“歡迎帶回家”。近日,上海一則對2354名高中生的調查顯示,談戀愛的比例在逐年增長,2011年的比例約為1/3,比2001年和2007年的調查數據分別上升了12%和7%。同時,很多受訪學生表示,家長一般對他們的“早戀”并不過多干涉。
而在很多教育學家眼里,早戀其實是一個中國式教育獨有的詞匯,他們更愿意將之定義為“青春期戀情”。早戀的后果如何,與家長的引導密切相關,引導得好甚至可以成為人生中一份美好的禮物。
早戀誘發悲劇時有發生
在如今的中學校園里,學生情侶互稱“老公”、“老婆”,手牽手一起漫步,甚至在課堂上眉目傳情,早已不再是稀罕事。面對這種開放,中國家長的態度也變得更加多元。上海的此次調查發現,在受訪學生眼中,52%的家長會接受他們戀愛,其中12%選擇了父母“接受并歡迎帶回家”,40%選擇了父母“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另有48%的學生認為父母持“批評并且要求分手的態度”,不過,只有20%的高中生會最終聽從父母安排。
家住北京市海淀區的王先生發現13歲的兒子小輝最近有點反常,偷偷摸摸打電話、發短信的次數明顯增加,以前不愛打扮的他現在出門前總是照半天鏡子,而且上輔導班的興致從未有過地高漲。想到兒子正處青春期,王先生特意和他心平氣和地談了一次,果不其然,小輝喜歡上了輔導班里的一個女孩。王先生回憶起15年前,自己經歷的那場“早戀”:父母私自翻看他的書信,老師讓寫3000字的檢討并全班通報批評,這些苦澀的回憶令他選擇了尊重兒子。他只給兒子提了兩點要求,一是如果因此郁悶了歡迎找他訴苦,二是一定不能做出“越軌”或過激行為。
與小輝相比,劉麗就感覺自己沒那么幸運了。“我有互相喜歡的人,但媽媽的態度非常堅決,就是無論如何也不能談!”劉麗說,她有個表姐在3年前沒有考上大學,所有的親戚一致認為是早戀的結果,所以她媽媽覺得如果早戀了,學習成績一定會走下坡路。用劉麗的話說,媽媽就像防賊一樣防著她早戀:同學打電話來了要“招供”是男是女,上網聊會兒QQ也總是盯著,沒有一點自由。
在孩子“早戀”問題上,家長如果處理不當可能誘發悲劇發生。今年7月,廣西河池天峨縣一名14歲少女與男友約會被父親碰見,父親的兩個耳光,令這名少女選擇從家中陽臺跳下,摔成重傷。家住大連的劉先生和妻子也因懷疑兒子早戀,想盡辦法搜集證據。劉先生以替兒子交電話費為由,查看其通話記錄。妻子頻繁查看兒子書包和衣物,看里面是否藏有“定情信物”,這些行為反而導致兒子一氣之下,死活不愿上學。劉先生因此十分苦惱,他說:“我們是擔心他,他怎么一點都不理解?”
北京市人口與計劃生育委員會副主任彭彧華在新出版的《青少年性健康教育研究》一書中曾寫道,針對北京市32個學校2439名中學生的調查表明,中學生邊緣性行為發生的比率隨著年齡增長而升高,牽手已是相對普遍的行為,接近20.95%;其次是接吻,占11.02%;再次是性愛撫,占2.87%,這些行為在17歲時發生最頻繁。但對避孕知識,卻有92.9%的學生回答不及格,45.8%的中學生對此一無所知。初高中少女墮胎的新聞時常見諸報端,成了另一個與“早戀”相關的社會問題。
早戀是成長的一面鏡子
“早戀問題并不是孤立的,它所折射的是親子關系問題,是中國孩子的升學壓力問題,是中國的性教育問題。”中國社會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副教授李新影告訴《生命時報》記者,在對待早戀這個問題上,不同的父母態度差異很大,有的家長聽到孩子戀愛后很開明,并歡迎對方到家里來玩,有的家長則對孩子早戀顯得過于恐慌。
記者采訪發現,擔心孩子成績變差、青春期的戀情無法天長地久、擔心孩子過早發生性行為,是家長反對孩子早戀相對普遍的理由。“家長的這些擔心有一定的道理,我也都能理解,”李新影表示,現在的中國教育依然是“一切不利于成績的都是敵人”。早戀確實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會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增加孩子的情緒起伏,影響成績,極端情況下,可能引發嚴重的暴力事件或導致抑郁癥的發生,但這些與家長是否積極引導關系緊密,粗暴對待、一味放任和不聞不問都有可能帶來一些問題。
“很多家長談早戀色變,其實大可不必,早戀如果引導好了,其實是件好事”。廣州市家庭教育講師團專家晏秀祥認為,青春期少男少女相互間產生好奇、關注,甚至愛慕之情,其實跟3個月的孩子會翻身,6個月的孩子能坐立一樣是非常正常的,也是這個年齡該做的事。其實,早戀對性別認同有重要意義。對青春期的孩子來說,異性是自我成長的一面鏡子,異性看待自己的眼神,對自己的性別角色塑造非常重要,無疑能堅定自己的性別認同,提升自信心。有研究發現,13—17歲的女孩,如果曾經收到過兩三個男生寫給她的“小紙條”,她會在以后的成長中更自信;相反,這一階段的女孩,如果從來沒有收到過男生的“小紙條”,即使成績再好也可能會有挫敗感。
李新影認為,中國過去長期以來對孩子早戀的壓制,在一定程度上也導致另一社會問題——數量龐大的剩男剩女。28歲的韓小姐就認為自己是上學期間不讓戀愛的受害者。“我的父母上初中、高中的時候不讓我跟男生交往,上大學的時候仍不準談戀愛,可是剛從大學畢業,就開始催著我結婚。”韓小姐說,面對父母的“逼婚”,她總是沒好氣地埋怨都是他們的錯。
談到家長擔心的孩子可能過早發生性行為的問題,李新影認為,這一方面與家庭本身的親子關系有關,另一方面也與目前中國的性教育不足有關。令李新影十分吃驚的是,據她了解,現在不少學校的生理衛生科要么改成自學,要么為所謂的“主課”讓道。與此相悖的是,來自互聯網、電視等與性有關的信息鋪天蓋地,初高中少女墮胎的新聞時常見諸報端,性教育的缺失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孩子過早發生性行為。
不要站在孩子的對立面
自古以來,許多浪漫真摯的愛情都發生在青少年男女之間。李新影認為,青少年戀情就像是新司機上路,困難重重,膽戰心驚,短期內可能會出現不少負面影響,但從長遠來看,青少年的戀愛行為是建立成熟兩性關系所需的練習,積極意義更大。那么,該如何對孩子進行正確引導呢?專家們給出的建議如下:
留心觀察積極開導。青少年一般不原意與家長分享自己的感情問題,那么家長應從細節方面留心觀察,及時發現問題所在,并及時給予關懷和支持。比如,發覺孩子可能因為失戀而沮喪,就與孩子談心,不一定要點破,可以借由自己年輕時的經歷或其他人的故事來開導。
別以愛之名粗暴制止。著名青少年心理專家、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孫云曉認為,父母對孩子的愛前提是尊重,沒有尊重就不算是真正的愛,切忌以愛的名義粗暴制止,引起孩子的反感。如果孩子是被對方的優點吸引,家長就該告訴他,把對對方的欣賞化為自我提升的動力;如果孩子是被對方的外貌或家境吸引,就該提醒他,物質和外在只是表面,內在精神的高尚才最重要;如果孩子只是暗戀對方,就該鼓勵他,愛情是雙方的,即使對方不喜歡你,也要落落大方地接受和生活。
向美國家長學點“平常心”。李新影說,家長要以開放的態度接納“青春期戀情”,如果希望孩子將來獲得美滿的愛情和婚姻,不想自己的孩子在兩性關系上永遠幼稚笨拙,那么就該允許他們“練一練”。很多例子表明,家長越是開放坦白地和孩子談,孩子越是能打破對戀愛的神秘感。在歐美等發達國家,人們的觀念是,美好的初戀是人生當中最寶貴的精神財富之一。美國家長認為中學生約會是很正常的事情,這種“平常心”恐怕是最值得中國家長學習和借鑒的。
聰明父母巧妙化解。在孩子早戀問題上,孩子性格不同,每個家長遇到的具體問題也會不一樣,這往往需要父母費心,采用各種技巧滲透。拿性行為來說,這確實是需要家長警惕的,在談話技巧上,建議女兒由母親來談,兒子由父親來談。比如可以很輕松隨意地跟孩子聊天,說今天看到一新聞(或聽說過一故事),某某學生懷孕了,去做人流,這對女人來說,身心傷害有多大等等。
【心理專家稱讓早戀變成件好事】相關文章:
形容壞事而變成好事的成語11-08
心理專家稱25歲才應是成年分界點04-03
心理專家:心大路就遠03-28
做一件好事心得體會04-12
心理專家:人生要避開的心靈陷阱03-22
如何成為孩子成長最好的心理專家07-03
心理專家教你考前如何減壓03-15
心理專家解讀為何距離產生美01-25
小學生做一件好事寫的日記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