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終關懷:當我們面對已知死亡
在真實中,死亡的過程真的是漫長而痛苦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的臨終關懷:當我們面對已知死亡。
當親人已明確無救治希望,你是撤去一切治療手段默默陪伴在側,還是花重金不惜一切代價搶救,多活一秒是一秒?傳統孝道往往認為放棄治療等同于放棄親人的的生命,而創傷性的治療又會將病人置于各種痛苦之中。
注意,接下來我要開始強行科普“臨終關懷”了。
“臨終關懷”并非是一種治愈療法,它不促進也不延緩患者的死亡。而是一種專注于在患者在將要逝世前的幾個星期甚至幾個月的時間內,減輕其疾病的癥狀、延緩疾病發展的醫療護理。臨終關懷團隊通常指由醫生、護士、心理師、社工和義工等多方人員組成。服務對象為無救治希望、存活期限不超過3到6個月的臨終患者,也包括對臨終者家屬提供身心慰藉和支持。
臨終關懷回歸到死亡本有的自然屬性,強調生命是身心統一的整體,患者的精神層面受到重視,臨終關懷目標是提高患者的生命質量而非延續生命,通過消除或減輕病痛與其他生理癥狀,排解心理問題和精神煩恐,令病人內心寧靜地面對死亡。同時,臨終關懷還能夠幫助病患家人承擔一些勞累與壓力。
以下為需要注意的事項:
1.以照料為主
對臨終病人來講,治愈希望已變得十分渺茫,此時最需要的是身體舒適、減少疼痛、生活護理和心理支持。以延續生命為目的的創傷性治療只會給病人帶來更大的生理和心理上的痛苦。
2.維護人的尊嚴,提高臨終生活質量
患者盡管處于臨終階段,也不能因為人之將死,就對其冷言冷語,行為粗魯;應該讓病人按照自我意愿度過余下的時光,如保留個人隱私和自己的生活方式,參與醫療護理方案的制定,選擇死亡方式等。
有些人片面地認為臨終就是等待死亡,生活已沒有價值,病人也變得消沉,對周圍的一切失去興趣。臨終關懷則認為:臨終也是生活,是一種特殊類型的生活,所以正確認識和尊重病人最后生活的價值,提高其生活質量是對臨終病人最有效的服務。
3 . 家人的陪伴最重要
死亡和出生一樣是自然規律,是不可違背的,每個人都要經歷的事情,正是死亡才使生命顯得更有意義。但是由于死亡教育的缺乏,人們往往避談死亡,不愿坦然面對親人的離去,即使知道已經沒有希望,也不愿放棄治療,造成在生命的最后一刻陪伴病人的是冰冷的'器械和陌生的醫療人員。所以經常會在醫院看到醫生出來告知“對不起,我們已經盡力了”,然后家屬再去病床前哭天喊地的遺憾場面。
當死亡不可避免時,病人最大的需求是安寧、避免騷擾,親屬隨和地陪伴,給予精神安慰和寄托,或者有某些特殊的需要,如寫遺囑,見見最想見的人,等等。病人親屬都要盡量給予病人這些精神上的安慰和照料,使他們無痛苦地度過人生最后時刻。
如果病人堅持認為“我覺得我還可以再搶救一下”,家屬也是可以遵從其意愿的。
4 . 臨終前不會感到饑餓
臨終前,人的觸覺及身體感官機能等功能已漸漸消退,并不會感到饑餓,反而更多的在意內心感受,與自己的心靈對話,可能在回憶初戀,可能在懷念新婚,可能在追尋自己最真實的靈魂。此時若是強行輸液或喂食會抵消這種歡愉感,讓病人更加痛苦。
5 . 皮膚冰涼并不是因為冷
瀕死之人常常處于脫水狀態,不要以為患者是因為冷所以皮膚冰涼,強行為其蓋上自認為保暖的被褥,對于瀕死之人來說,他們的身體異常脆弱,一點點重量都會讓他們覺得非常沉重,難以承受。
6 . 聽覺是最后消失的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即便患者已沒有生命特征,也不要隨意說出不該說的話,讓患者傷心。比如爭家產,搶遺囑之類。相反,可以表達自己的不舍之情,說出自己最想說卻遲遲沒有說出口的話,雖然患者已無法回應,但仍能感受到親人的關愛之情,能夠在最后一刻走得溫暖平靜。
有時候往往因為人自作聰明的橫加干涉,才讓死亡的過程變得漫長而痛苦。有時候是家屬的需要,需要讓自己安心,而非病人本人的需要。自認為盡了孝心,卻沒想到給病人帶來巨大的痛苦。臨終關懷是一個陪伴的過程,有了這個過程,雙方都會很圓滿,很安心。最后病人走了,家屬心里也不會有太多的后悔和遺憾。
【臨終關懷:當我們面對已知死亡】相關文章:
面對他人心理疾病我們應該怎么辦11-28
觀《死亡詩社》有感01-01
死亡哲學名言07-19
工傷死亡賠償項目06-13
工傷死亡賠償程序06-13
死亡遺屬生活補貼標準03-02
如何鑒定工傷死亡時間12-10
佛山死亡提取公積金指南03-11
硬盤“意外”死亡怎么辦?07-21
工傷死亡后家屬向誰索賠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