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童年恐慌”癥解讀
面對孩子的質問,父母們是否感覺到他們身上承受的學習壓力?因此“焦慮”“恐懼”成為當今的“童年病”,也成為當下教育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以下為您解讀兒童“童年恐慌”癥,歡迎瀏覽!
一、別讓孩子患上“童年恐慌”癥
什么是童年恐慌?童年恐慌是指兒童因面臨巨大壓力而不能理解不能承受,所導致的較長久較強烈的焦慮心態。童年恐慌最直接的表現是孩子的情緒急切不安,心理健康水平下降。
然而,孩子的這些心理變化卻沒有引起父母們的足夠重視。
一位初三男生在我的博客留言,表達了他的內心困惑:
我爸媽都是醫生,他們都是北京某醫科大學的高材生,上學時就品學兼優,各方面都很拔尖。而我卻完全不同,我從小就不喜歡上學,成績經常是班上中下游。每次開家長會回來,父母總是沒有笑臉,盯著我看半天,“當時生你的時候是不是抱錯了?怎么一點兒都不像我們呢?”但他們還是要求我考前10名。不斷在我面前如數家珍似的說他們當年讀書時的驕人成績,我聽了就想吐。讓我害怕的是,過年過節家里一來客人,讓我“驕傲”的.父母就自嘲:“你們看,我們倆都是醫生,養個兒子比難民還瘦。我們倆都是碩士學位,可兒子現在考試第10名都困難!痹谖衣爜硎且环N挖苦,還好我的臉皮厚。后來,只要家里一來客人,我就干脆躲出去。有時我想,獨生子女真倒霉,如果我有個兄弟姐妹什么的,讓他去出國讀博士,讓父母驕傲,我就不用擔驚受怕了。
我喜歡做飯,準確地說是烹調。連飯店里的松鼠鱖魚都會做,而且味道絕不比飯店的差。但父母堅決不讓我考技校。我很苦惱,考不了前10名、喜歡烹調的我,不是我父母的驕傲,是誰的驕傲呢?
這個男孩的苦惱,正是“童年恐慌”的表現。
聽到孩子的追問“我是誰的驕傲”時,作為教育工作者,我深深感受到孩子內心的無奈與焦慮。
可以說,父母對孩子的成績、名次方面的要求決定了孩子的幸福與苦惱。學業上的成功往往是他們快樂的源頭,學業上的壓力又往往成為他們煩惱的源頭。然而,一個致命的難題在于,父母對學歷和成績的高期望、高要求,是絕大多數孩子絕對無法實現的。在這樣的重壓之下,絕望和無奈就成為很多孩子的主要情緒狀態。
二、撩開“前10名”的虛榮面紗
其實,沒有一個孩子不想學習好,也沒有一個孩子不想考第一名。但是,為什么絕大多數孩子與第一名無緣呢?孩子們認為是自己笨或倒霉,父母們對此困惑不解,“別人的孩子行,我的孩子為什么就不行?”
一個美國人揭開了這個謎。
哈佛大學的教育心理學家霍華德·加德納教授的“多元智能”理論告訴我們,每個人身上至少有8種智能,它們分別是語言智能、數理邏輯智能、音樂智能、視覺空間智能、身體運動智能、自省智能、人際交流智能和自然觀察智能等。他認為,有些人熱衷于寫作,有些人擅長演奏動人心弦的樂曲,有些人對數字特別敏感,有些人能夠創作視覺藝術作品,有些人能夠輕松優雅地完成體育動作,有些人具有領導才能……以上這些人其實都是人才,都能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但是我們不能說上述的人誰最聰明,因為他們在不同的方面表現出各自的聰明才智。
反觀現實,我們在教育中往往偏重于孩子語言能力和數理邏輯能力的發展,卻忽視了兒童在其他方面發展的潛能。為什么會這樣呢?因為在目前的教育教學體系中,是以語言能力和數理邏輯能力的發展為中心的。也就是說,所謂學生的考試名次,主要是考核語言能力和數理邏輯能力的結果。所以,無論是教師還是父母都重視語文、數學、英語等“主科”,而對品德、體育、音樂、勞技等“副科”不重視。其實,這是一個天大的誤會:8個智能是平等的,憑什么前兩個就可以主宰命運而另外6個就被打入另冊?盡管教育改革尚未到位,對人的評價尚欠公平,父母要看到孩子的潛能和特質是有差異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勢和劣勢。找到孩子最擅長的方面,在孩子最有特質的方面培養他,這是父母們首先要注意的問題。
說來有趣,當人們熱衷于孩子考前幾名的時候,杭州市一位小學特級教師周武,卻經過多年研究發現了“第10名現象”。周老師在對許多畢業生的跟蹤中看到,那些當年經常考前幾名的學生發展平平,而考試成績總在第10名左右的學生,反而發展得更優秀一些。可能的原因是,兩者的差異在于,后者的壓力遠遠小于前者,因而有更多發展綜合素質的空間。
【兒童“童年恐慌”癥解讀】相關文章:
解讀躁狂抑郁癥10-22
解讀:導致兒童抑郁癥的六大原因10-03
冬季抑郁癥的表現解讀09-01
如何克服兒童的拖延癥08-14
怎樣關愛孤獨癥兒童08-15
兒童孤獨癥的表現08-15
兒童孤獨癥引起原因08-15
兒童孤獨癥的常識06-01
如何認識兒童孤獨癥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