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

      1. 你還可以為孩子去做什么

        時間:2024-08-18 04:24:25 成長心理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你還可以為孩子去做什么

          在養育中,你總是讓孩子取得好分數?其實除了這個,你知道你還可以為孩子去做什么嗎?

        你還可以為孩子去做什么

          

          在養育中,你是否也將孩子物化?

          騰訊新聞曾有過一條報道,一個華人教授在美被人無故殺害。

          報道中稱,教授為人方正,處世溫和,與人并未交惡,忽遭噩運,不說令人痛心,也難免惋惜。

          就在這條新聞下,有一條評論是這樣的:

          “活該!誰讓你不回國發展,中國的人才全部流失到國外去,就是因為你們這些美國狗!活該被人殺死!”

          這是全部評論中贊數最高的。

          我知道很多人和我一樣,不敢想象民眾的惡意和愚蠢,居然可以到這樣的程度。但它就在真實地發生。

          他們叫著好,鼓著掌,對遇難者落井下石,不辨是非善惡,甚至帶著義正言辭的氣焰向世界宣布:讓受害者去死吧。

          我曾以為是否只有成長背景窮困或者未受過教育的人才會如此偏執愚昧,但后來了解這里面不乏受過高等教育的人,甚至也有些還是某個領域的佼佼者,他們對自己的世界觀毫不懷疑,他們不關心生命不關心情感,他們對人對自然甚至對自己都沒有任何了解和聯接,他們相信如果自己是正確或正義的,那么“我就可以代表正義消滅你們”。

          他們看不到活生生的人,把人物化了,因為他們也一直在自己成長中被他們的養育者物化。

          孩子們將來要面對的生活難題,都不在分數里面

          我遇見過很多家長,他們來找我的時候非常急迫和焦慮,這時通常他們的孩子已經出現很嚴重的行為偏差,厭食、對生活失去意義,自我封閉、無意識的身體抽動,游戲或漫畫上癮通常還伴隨嚴重的厭學情緒,或者已經退學在家。

          而會來找我的家長的孩子的問題狀況都是疊加的,不會單一存在。但往往促使他們來找我的一般都只有一種狀況,就是孩子的問題已經嚴重影響到了他們的學習,正常的學習已經無法正常進行下去。

          當這些家長焦急不安地把孩子的問題講完之后,通常他們最后最關注的只有一個問題,我孩子現在不想上學了,我怎么做才能讓TA愿意回學校去。

          每每碰到這樣的家長,我都會特別特別為他們的孩子感到悲傷,一個孩子一定是承受了極大的壓力,但無法自己調節并且挫敗和彷徨到了極點才會這樣自我放棄不去上學的。但是他們的父母卻一點都看不到孩子的內心,他們對孩子唯一的關注點都是“掉了這么多課,馬上要高三了,怎么辦啊?”

          這些孩子完全沒有被當人,父母更把他們當做學習和考試的物品。

          臺灣曾經有一個震驚全臺灣社會的98王水事件,一個女孩子因為和另一個女孩子與同一個男友交往,在慌張之際,就把化學方面的專長用出來,她調整出了“王水”,犯下謀殺案。

          跟幾年前大陸的藥家鑫案件一樣,這個鋼琴八級的優等生因為開車撞了騎電動車的張妙,因為張妙抄車牌號的動作,讓藥家鑫擔心會“被纏上”,因此用匕首連捅數刀,導致張妙當場死亡。

          這個調制出“王水”殺人的女孩和藥家鑫的學科專業知識分數非常高,但他們道德和情感處理的分數是零。

          他們是壞人或者生性殘酷嗎?事實上他們根本就沒有其他選擇,這兩個人被捕的時候都表現的茫然失措,他們當然茫然,因為他們根本不知道自己做了什么。

          這些案件都是我們認知中的“好學生”犯下的,這些孩子的父母曾經都無比自豪于自己孩子的優秀,但他們不明白,知識分數越高的人,越要特別小心,因為孩子們將來要面對的生活難題,都不在這些分數里面。

          懂得美和善意的孩子才有真正的未來

          一位一直跟著我學習的家長曾經很無奈的跟我說,曾經在孩子班上的家長群談起過女兒想學吉他的事,結果一眾家長的反應是“學這有什么用”“考試又不會加分”“浪費時間,會耽誤學習的”“這種樂器上不了臺面,參加音樂比賽也難得拿名次”紛紛建議我這個學員不如勸孩子去學奧數,再不濟學美術或者鋼琴什么的,以后還可以考特長生或者考級什么的,別慣著孩子,想一出是一出。孩子知道什么,有些事情還是要大人給他們做決定。

          這些父母衡量教育所有的標準就是“有沒有用”,當然是在他們自己的標準和框架體系中來衡量。

          這些成年人整天忙忙碌碌,一頭栽進生活大大小小的事務中,把所有的價值都要被量化,他們從未想過要去感受自然與美的力量,亦對于生命本身毫無覺知。

          他們會養出給那條認為受害者活該的評論點贊的孩子一點兒也不奇怪。

          有個人問蔣勛,我現在的五歲的女兒將來該學鋼琴還是小提琴,但蔣勛建議他每天下班之后多抱抱女兒,比較重要。因為所有的藝術講的都是人的故事,一個孩子如果不記得父親的體溫,她將來看畫、聽音樂都沒有感動。如果沒有這些觸及心靈的記憶,所有的藝術對她而言都只是賣弄而已。

          沒有體驗過溫暖和被愛的經歷,創造不出真正打動人心的東西。

          我記得蔣勛還講過這樣一個故事,一次他在桐花林里走,看見一位媽媽帶著一個小男孩,小男孩在地上玩,媽媽在遠處和人聊天。桐花很特別,開花過后會大片大片地飄落,如果你站著桐花樹下五分鐘不動,身上便會落滿了桐花,滿地也都是美麗的桐花。

          突然小男孩大叫“媽媽,媽媽……”原來他玩的時候,不知不覺他的周圍已經落滿了桐花,當他站起來想找媽媽時,不知道該怎么辦了,他不忍心踩那些花,因為每一朵花都好漂亮,所以他就一直叫媽媽。

          他媽媽卻說:“笨蛋,過來。”

          有時候大人不留心,就會忽略孩子心中的善意和美。這位媽媽又一次說:“笨蛋,你過來啊。”蔣勛忍不住走過去問她“你兒子幾歲了?”“五歲”蔣勛對這位媽媽說“真了不起!如果他五歲了還舍不得去踩一朵花,我相信他一生都不會隨便去傷害生命的。”

          世界中最美的事物莫過于生命,而人們對藝術品最高的褒獎就是感受到它其中的生命力——“這件作品似乎是活的一般。”

          如果父母可以把孩子與生俱來的這種對美的敏感,對生命的尊重保護下來,這個孩子一定會是一個幸福有創造力的孩子,而且絕對不會變壞。

          善意和美、美和智慧其實是一體的。有善意的人舍不得踐踏、毀壞美的一切。并會為自己的生命和自己所生活的世界帶來美的感動。

          保護好孩子內心的善意和美,當TA沒有功利性的想了解藝術學習藝術時請支持TA,少一點工作,多花點時間帶孩子接觸自然,或者去接觸美好的事物,當TA對著一朵小花發呆時,請不要打擾TA,當TA問那些深刻的問題(比如,你們為什么會生下我,人為什么而活,生命的意義是什么,)時,不要敷衍TA,和孩子一起去探索和成長。

        【你還可以為孩子去做什么】相關文章:

        你以為你是誰08-30

        放下“你以為”10-24

        為什么要去做融資06-11

        勵志文章《你以為你在合群,其實你在浪費青春》12-04

        以為沒有你的精彩表白句子06-04

        心理測試:你還可以升職嗎03-21

        25歲之前你可以認真去做的事08-11

        別以為上帝沒有給你什么,他只是沒有讓你坐享其成勵志故事12-06

        你知道孩子需要什么嗎?10-14

        国产高潮无套免费视频_久久九九兔免费精品6_99精品热6080YY久久_国产91久久久久久无码

        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