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文明的心得體會范文(通用11篇)
我們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啟發后,可以將其記錄在心得體會中,從而不斷地豐富我們的思想。但是心得體會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生態文明的心得體會范文(通用11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生態文明的心得體會 1
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這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思想基礎,體現了更為全面的價值取向和更為深刻的生態倫理。
綜觀人類文明發展史,人與自然的關系經歷了人類依賴自然、畏懼自然再到征服自然的變化。在原始文明時期,人類本身是自然長期進化的結果,始終依存于自然。在農業文明時期,人們敬畏自然,主張順天應時。到了工業文明時期,人們在改造自然的能力迅速增強的同時,走向了自然的對立面,宣稱要戰勝和征服自然。這種觀念導致對自然無窮無盡的掠奪,可利用資源日益枯竭,生態環境日趨惡化。建設生態文明,則為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指明了路徑。
在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對于生態文明建設,我從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方面談談自己的`心得體會。
一、尊重自然,就是強調自然與人出于對等狀態。
在我們日常生活、工作中,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時,不能絕對化人的主體性,也不無限夸大人對自然的超越性。人是大自然的一分子,我們日常的生活、工作都應該限制在保證自然界生態系統穩定平衡的限度之內,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協調發展。
二、順應自然,強調人類在日常活動中要認識和正確運用自然規律。
自然規律具有客觀必然性,我們日常生活、工作都應該遵循自然規律。要尊重自然規律,按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辦事。經濟建設則立足實際,根據自身的區位、資源等特點,選擇合適的產業戰略。推進產業生態化,培育天藍、地綠、水清、景美的生態景觀,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在按自然規律辦事的前提下充分發揮我們人類的能動性和創造性,合理有效地利用自然。
三、保護自然,強調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從保護的角度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
我們的日常生活、工作需要在一定范圍內改造和利用自然,但是絕不能把自然當做隨意改造的對象。自然的某些部分可以通過改造為我們所用,但另一些部分只能保持原貌,我們不能對其加以改造和破壞。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是生態文明理念的核心思想,也是現階段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奉行的原則。
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形勢尚未得到根本性扭轉、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我們必須重新審視和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全局的戰略地位。只有樹立起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新理念,才能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的現代化。
生態文明的心得體會 2
建設生態文明是我們黨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立足經濟快速增長中資源環境代價過大的嚴峻現實而提出的重大戰略思想和戰略任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總體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一定要深刻領會和把握這一重要精神,把生態文明建設擺上十分突出的戰略位置,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尋求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共贏的發展模式。環境與經濟之間相互影響,反映出事物普遍聯系之中的共同性和統一性。恩格斯說過,“勞動與自然界一起才是財富的源泉,自然界為勞動提供材料,勞動把材料變為財富!碧幱诠I化階段的國家和地區,需要良好的生態環境和充足的自然資源作保證,自然環境是衡量一個地區“軟實力”的重要標志,在區域競爭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誰的環境好,誰就能讓更多的生產要素匯聚本地,因此,良好的生態環境能夠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引擎。同時,經濟發展也為環境保護提供了物質條件。
聯合國發布的《只有一個地球》報告中指出:“貧窮是一切污染中最壞的污染”,因為環境不可能在貧困的條件下得到改善。保護需要資金,資金需要通過發展才能得到;只有合理開發資源才能有效保護生態,尤其是可以通過使用新工藝、新技術盡量減少甚至避免工業化階段的污染。由此可見,發展方式以人對自然的支配為前提,總量增長取決于對資源的開發以及有效配置,有賴于人類智慧不斷地認識、適應、利用、改造自然環境。從這個意義上講,環境與經濟二者統一于發展,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如鳥之兩翼,缺一不可。
綠色發展是經濟轉型的趨勢,生態文明是科學發展的標志。時勢所趨,經濟欠發達地區迫切需要從“非此即彼”的“對抗性”思維中解脫出來,尋求一種新的發展模式,實現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共贏”。
科技和制度創新是實現綠色發展的強大支撐。由于主客觀因素的影響,資源豐裕的經濟體更愿意通過傳統的要素投入獲得增長,對技術創新意愿不如資源缺乏的經濟體強烈。
總體來看,當前欠發達地區主要依靠資源要素投入驅動發展的模式還沒有根本改變。應當看到,造成欠發達地區高投入、高消耗、低產出的經濟增長方式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缺少制度約束,制度安排與推動綠色發展不相匹配,出現了一面是不斷加強生態保護設施建設,一面是不斷破壞生態環境,且破壞的速度比建設的速度還快。一些欠發達地區為擺脫貧窮,盲目追求增長,許多生態資源被濫采濫伐直至耗竭,資源浪費極其嚴重。這種任由稀缺資源繼續免費使用、廉價使用、粗放使用的局面決不能持續下去。
在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中,江西省通過實施戰略性新型產業和“六個一工程”戰略,大力發展風電能源、高效農業等生態、清潔、循環經濟,形成了以礦產資源深加工、勞動密集型產業、現代農業以及生態綠色產業為主導的環保型產業體系,并通過生態市場制度的建立,提供生態市場運行的制度保障。
江西省還積極探索建立綠色國民經濟核算考評機制,加快推進水、電、礦產等資源型產品及要素價格改革,開展排污費改環境稅試點,探索建立水權交易制度,推進生態合作、產業共建等多種方式的生態補償等。20XX年以來開展的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不僅有力地促進了林業發展和農民增收,還對改善生態環境,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有機統一起到了重要作用。
江西省的經驗表明,科技和制度創新是實現綠色發展的強大支撐。實現綠色發展,建設生態文明,就要根據資源稟賦的特點,因地制宜地制定生態經濟規劃和相關政策,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重點建設區域性優質農產品生產等傳統產業基地,積極發展生態旅游、清潔能源等新興產業,將生態經濟發展與農村經濟發展相銜接,利用循環經濟的理念使生態經濟的“涓滴效應”擴散開來,把發展生態經濟與發揮傳統要素優勢相互結合。這樣既可以賦予傳統要素以新的內涵,也可以讓生態經濟在可持續發展的進程中最大限度地發揮作用。
在制度建設上,要建立健全產權制度和價格機制,因為產權制度有效地促使人們保護稀缺資源,價格機制靈活地反映資源的稀缺程度以及稀缺性的變化。
此外,還要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積極鼓勵人們尋找替代資源、節約使用最稀缺的資源,通過推動技術創新提高資源使用效率。
推進綠色發展是轉變發展方式的“路線圖”。欠發達地區往往蘊藏著較豐富的原生態資源,同時也存在一定比例的貧困人口,面臨著加快經濟發展與保護生態環境的雙重任務。一方面,我們不能用停止發展的方式來保護環境;另一方面,發展又不能以破壞環境為代價,重蹈“先污染、再治理、難治理”的覆轍。
新世紀以來,江西依靠區位優勢和要素優勢,成為新一輪產業轉移的最大承接地之一。但承接的主要是沿海地區產業的`低端環節,賺一些微薄的辛苦錢。江西要實現科學發展、人民富裕、社會和諧,必須要有新的發展模式。為此,江西省委、省政府把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作為引領科學發展、綠色崛起的龍頭工程和重大引擎,努力探索經濟文明和生態文明協調發展的新路子。做出建設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重大部署,目的就是充分發揮生態環境優勢,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建設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兩年多來,全面啟動了“十二項重大生態經濟工程”建設,包括以生態保護、污染治理為主要內容的6大生態環境建設工程和以保護“一湖清水”為重點、優化能源結構的6大基礎設施工程。再以峽江水利樞紐工程為例,這是江西有史以來投資最大的水利建設項目,被譽為江西的“三峽工程”,具有防洪、灌溉、發電和航運等重大社會、生態和經濟效益,該水利工程建成后,將對江西經濟核心區域防洪安全起到保障作用,年均防洪效益達7.5億元。在防洪的同時,每年還可增加電量11.4億千瓦時清潔電能,有效緩解江西電力供需緊張狀況。另外,萍鄉、德興等資源枯竭型城市,也相繼通過對傳統產業的改造提升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培育發展,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由“地下”轉向“地上”、從“黑色”轉向“綠色”。
江西在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同時,生態環境質量在鞏固提高中保持全國前列。森林覆蓋率提高到63.1%,設區城建區綠化覆蓋率和綠地率均列全國第一位,林業產值突破千億,上升為全國第六。
當前,世界范圍內產業變革正在蓬勃興起,與我國的轉型發展形成了歷史性交匯,為欠發達地區推進綠色發展提供了難得的重大歷史機遇。探索“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的路徑,形成面向未來的新型產業發展格局和經濟增長模式,才能帶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才能在擴總量、上水平與轉方式、調結構的有機統一中贏得主動。
生態文明的心得體會 3
生態文明是一種千古傳承的優秀文化。它體現了人們尊重自然、合理利用自然、保護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文明形態。建設生態經濟區就是以保護自然環境和維護生態安全為基本理念,以循環經濟、綠色發展為核心價值,以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發展的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態文明為載體,就是要在全社會牢固樹立生態文明觀念。
目前我國面臨的日益嚴峻的生態狀況告訴我們:必須擺正人類在自然界中的位置,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自然萬物是唇齒相依,息息相關的。人不是大自然的“主宰者”或“統治者”,而是大自然家庭中的一員。為了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我們必須走出天人對立的誤區,回歸和諧。
我們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不僅不能違背經濟規律,同樣也不能違背自然規律、生態規律。規律都是客觀的,是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不管你對它承認與否、認識與否,違背了規律都必然要受到規律的懲罰。因此,在建設中,我們必須正確處理以下幾層關系:
一、正確處理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關系。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社會發展是互為依存、互為促進的。社會的發展必須依賴于自然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同時要注意保護好環境,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實現可持續發展。但在現實社會生活中,只講發展而忽視合理的開發和充分利用資源,不重視對環境的保護,不重視生態建設的`問題還比較突出,這樣的發展必將導致嚴重的后果。要做到既在合理開發和利用資源中求發展,又在發展中保護環境,實現人與自然的高度和諧,實現人與自然的共榮共存。
二、正確處理生態文明建設與發展現代農業的關系。良好的生態環境是發展農業的前提和基礎,而發展農業必須符合生態文明的基本要求,使農業在良好的生態中發展,生態環境在發展農業中得到保護和優化。我們要結合新農村建設,以發展綠色農業、生態農業、有機農業、特色農業、現代農業為主攻方向,從人、自然、經濟的高層循環出發,突出產業化經營,大力發展生態綠色循環農業,使全縣農業發展逐步走上生態化、有機化、規;牧夹攒壍。
三、正確處理生態文明建設與發展工業的關系。
生態文明建設與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是內在統一的關系。發展循環經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必然要求,也是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具體體現。因此,在發展工業經濟上,必須堅持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必須注重保護生態環境和社會環境,使之科學發展、和諧發展。
生態文明的心得體會 4
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筆者記得看過一部電影《天下無賊》,里面有人問“21世紀什么最貴?”電影橋段中答案是“人才”。我想大家對這并不陌生。人才確實重要,但是一直以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建設為主打的時代發展到現在,我們需要重新審視國家乃至這個地球,發展中帶來的負面效應,資源、能源、環境這些越來越阻礙我們進步的步伐,不,應該是我們前進的步伐嚴重影響了環境、自然的規律,資源的銳減,能源的緊缺,環境的破壞,自然規律的更張,這一些都亟待我們去解決。
生態一詞源于古希臘字,意思是指家或者我們的環境。簡單的說,生態就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狀態,以及它們之間和它與環境之間環環相扣的關系。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始終貫穿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中,是未來國家乃至全球共同的建設目標,因為生態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建設美好家園的基礎。
我們“真愛自然,保護生態”。筆者認為生態文明建設一是保護好各種資源,珍惜資源。要科學發展,科學利用,集約高效利用。二是合理規劃、調整布局。構建科學合理的城市化格局、農業發展格局、生態安全格局。三是開發與治理并重。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就得提高各方面資源開發能力。開發新能源,才能永不落后,細水長流,同時要綜合治理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等,擴大森林、湖泊、濕地面積,保護生物多樣性,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強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等。
筆者認為無論是資源利用方式根本轉變,還是調整產業布局、機構,最后目的就是從源頭上扭轉生態環境惡化趨勢,給自然留下更多修復空間,給農業留下更多良田,給子孫后代留下天藍、地綠、水凈的美好家園,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貢獻。
生態文明的心得體會 5
今年,x省委、省政府決定在全國率先開展創建文明生態村活動,重點解決鄉村建設臟亂差、人無廁、畜無圈、飲食不衛生等問題。
為了加快建設生態文明村,全省投資10億多元。隨著這項建設的開展,越來越多的生態文明村得以建成,許多農民的居住環境也因此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懷著想要深入了解身邊生態文明村建設的心情,我來到了位于?谘葚S鎮的曲口生態文明村。從?隍屲20公里左右,沿途就可以看到去演豐鎮的路標。演豐曲口片區,包括環東寨港的演東、山尾、演中、演海、邊海5個村委會、92個自然村、1841戶、6163人,在文明生態村的創建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步入這里,就像進了鄉村公園,連路邊的路牌都花費了一番心思,木頭做成的各種路牌不僅美觀、大方,其造型更有味道,采用的是犁、船舵等造型,將海邊農村的特色展現了出來。
終于到達目的地了,在當地一位村民的帶領下,我參觀了他們的住所。如果不是親眼目睹,我真的不相信該地村民們的生活條件和居住環境居然這樣好,甚至可以與城市相比較。紅白磚瓦所砌的兩層小樓,樓前種植的綠樹,二者交相輝映,顯得非常協調。進入樓內細細觀看,可以看到幾乎每家每戶都配有電視、音響、dvd等全套的家用電器設備。茶余飯后,三兩人坐在一起看電視便成了他們的消遣方式之一。漫步于村中,我看到有的孩子在盡情嬉戲,有的人在織漁網,而有的人則出海捕魚。從村民的口中得知,出海捕魚是他們主要的收入來源。一年下來,村民們每戶年收入約為3~5萬。如此而來,每個村民都成了小富翁。對比于過去,這里的。確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過去,缺水、缺電、出入交通不便成了一直困擾人們的問題,但現在,這些問題都得到解決。村民們可以正常用水,可以欣賞到精彩的電視畫面,可以通過筆直的公路來往于城鄉之間。
在演豐鎮,無人不知紅樹林。當我來到紅樹林時,我立刻就被紅樹林的'天然美所震撼。一叢叢濃密的樹葉覆蓋在水面上,每當微風吹拂,樹冠的那一抹翠綠便隨波蕩漾。當地人親昵地稱其為“海底森林”。據介紹,紅樹林是奇特的植物景觀,是生長在海南熱帶海邊灘涂的一種特有的植物群落。紅樹林是熱帶海岸的重要生態環境,能防浪護航,又是魚蝦繁衍棲息的理想場所。由于該地紅樹林生長歷史悠久,至今仍保持著原始的狀態,所以不少游人聽說紅樹林后都慕名前來觀看。演豐鎮就抓住這個契機結合當地xx年前因地震而形成的“海底村莊”等獨特歷史、自然、文化資源進行挖掘、整合為旅游資源。游覽紅樹林、吃著海鮮,看著鄉村美景,城里人樂了,村里人腰包鼓了。我不得不佩服演豐鎮人的商業頭腦。
曲口盛產膏蟹、蝦、剪刀貝、泥蚶、石斑魚、牡蠣和黃蟮等多種名優海鮮,“曲口海鮮”成為賓宴上的佳肴,名聲遠播。經過查閱相關資料后,我了解到演豐鎮在XX年開展生態游后,?谑醒葚S鎮接待客人在30萬人左右,海外客人1。5萬人次。旅游全收入3050萬元,農家樂和漁家樂收入200萬元,旅行社收入500萬元,政府第三產業稅收達586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868元,比開發前凈增收達500多元。解決了農村的富余勞動力500人以上就業,從事旅游項目經營的農戶達300戶,全鎮直接參加旅游就業的人數200人。
經過此次游覽曲口生態文明村,我受益匪淺。
生態文明的心得體會 6
在××生態經濟區建設中,我們將擔當應有責任,爭取更大作為。
在保護“一湖清水”上積極作為,重點從四個方面下功夫:一是園區養生態。對高污染的項目定下“堅決不搞”的鐵律,做到高排放的項目不上,高能耗、低產出的項目不上,環保措施達不到要求的`項目不上。二是岸上搞綠化。先要保護一片青山,突出抓好造林綠化“一大四小”工程,啟動環湖景觀林帶建設,加強對湖區濕地等自然生態系統的保護。三是城里治污染。開展城市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專項整治等七項環保整治行動,中心城區新建兩個日處理能力達10萬噸的污水處理廠,各縣(市、區)污水處理廠年底全面竣工并投入運營。四是鄉村清垃圾。加強農村面源污染控制,全面實行農村垃圾無害化處理,積極探索“戶集、村收、鄉運、縣處理”等模式,做到垃圾不露天堆放、不倒入江湖、不成為污染源。
在發展生態經濟上積極作為。按照功能區劃,推進工業向沿昌九高速、沿江區域集中,向工業園區集中,促進產業集聚,打造星火有機硅、城西港區等新型工業板塊。大力發展湖區生態農業,抓好××優質無公害水產品養殖。積極發展生態旅游業,構建廬山—××大旅游發展格局,把××打造成國內外著名的生態旅游休閑勝地。加大湖區水能、風能、地熱能、沼氣能和生物能等新能源開發力度,努力把九江打造成為中部地區綠色綜合能源基地。
在推進湖區基礎設施建設上積極作為。加快推進綜合交通體系建設,合理布局湖區交通路網,盡快啟動建設九江繞城高速,改造沿湖港口航運設施,沿湖鄉村道路全面硬化,提高湖區通暢能力。進一步完善湖區水利設施,支持配合××生態水利樞紐工程建設,并建設一批相關基礎設施項目。
在推進沿湖城鎮建設上積極作為。認真搞好湖區城鎮建設規劃,構建湖區新型城鎮發展體系。重點培育共青城、星子、都昌等一批沿湖中心城鎮,把星子、湖口、九江縣和瑞昌市納入“大九江”規劃建設。抓住省委、省政府和團中央大力支持共青城發展的歷史性機遇,推動共青城和德安縣相向發展,通過3—5年的努力,把共青城建設成為30萬—50萬人口的中等城市,打造成經濟文明、社會文明和生態文明有機統一的樣板、××生態經濟區的亮點、國際合作的示范區。
生態文明的心得體會 7
生態文明是人類在發展物質文明過程中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的成果,它表現為人與自然和諧程度的進步和人們生態文明觀念的增強。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多次鄭重提出,在建設物質文明的同時,建設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搞好生態文明建設,首先應搞清生態文明的基本內涵和生態文明建設的幾個層面。
生態文明的基本內涵:
生態文明具有豐富的內容。就其內涵而言,主要包括生態意識文明、生態制度文明和生態行為文明三個方面。
生態意識文明。它是人們正確對待生態問題的一種進步的觀念形態,包括進步的生態意識、進步的生態心理、進步的生態道德以及體現人與自然平等、和諧的價值取向。
生態制度文明。它是人們正確對待生態問題的一種進步的制度形態,包括生態制度、法律和規范。其中,特別強調健全和完善與生態文明建設標準相關的法制體系,重點突出強制性生態技術法制的地位和作用。
生態行為文明。它是在一定的生態文明觀和生態文明意識指導下,人們在生產生活實踐中推動生態文明進步發展的活動,包括清潔生產、循環經濟、環保產業、綠化建設以及一切具有生態文明意義的參與和管理活動,同時還包括人們的生態意識和行為能力的培育。生態文明建設的幾個層面建設生態文明,不同于傳統意義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態恢復,而是克服工業文明弊端,探索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發展道路的過程。生態文明建設不僅包括人類在生態問題上所有積極的、進步的思想觀念建設,而且包括生態意識在經濟社會各個領域的延伸和物化建設。
。ㄒ唬┙洕鷮用嫔鷳B文明建設的經濟層面,是指所有的經濟活動都要符合人與自然和諧的要求,主要包括第一、二、三產業和其他經濟活動的“綠色化”、無害化以及生態環境保護產業化。這就要求我們:
大力發展循環經濟。資源是有限的。要滿足人類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就必須在全社會倡導節約資源的觀念,努力形成有利于節約資源、減少污染的生產模式、產業結構和消費方式。應大力開發和推廣節約、替代、循環利用資源和治理污染的先進適用技術,發展清潔能源和再生能源,建設科學合理的能源資源利用體系,提高能源資源利用效率。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放在現代化發展戰略的重要位置,并具體落實到單位、家庭、個人。實施清潔生產。清潔生產,不僅指生產過程要節約原材料、能源并減少排放物,同時也要求最大限度地減少整個生產周期對人的`健康和自然生態的損害。“預防污染”是清潔生產的本質特征,它適宜于包括工業生產在內的第一、二、三產業。傳統生產是一種只強調物質生產而忽視生態環境保護的生產方式。改變這種生產方式,需要不斷進行清潔生產意識教育,引導人們轉變傳統生產觀念,讓清潔生產的要求和方式深入人心,使采用清潔能源、預防和減少污染成為政府、企業、社會的自覺意識和行為。
增強環保產業的職業責任意識。環保產業作為專門為改善生態環境而開發提供實用技術、商品和服務的產業,不僅是一種實體、一種市場行為,而且具有十分重大的社會責任。因此,在大力發展環保產業的基礎上,應進一步通過廣泛開展生態環境宣傳教育,不斷提高環保產業單位和從業人員的生態職業責任意識。
。ǘ┱螌用
生態文明建設的政治層面,是指黨和政府要重視生態問題,把解決生態問題、建設生態文明作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這就要求我們:
樹立正確的發展觀和生態觀。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一項重要任務,特別是領導干部要樹立正確的發展觀和生態觀。各級政府應發揮主導和主體作用,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制度基礎、社會基礎以及相應的設施和政治保障。把生態文明建設的績效納入各級黨委、政府及領導干部的政績考核體系,建立健全監督制約機制。
加強生態法制建設。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建設法治國家進程的加快,生態保護的法律法規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應調動人民群眾主動自覺地進行生態環境保護、參與生態環境保護監督管理的積極性,明確生態環境保護的職責、權利和義務,學會運用生態環境保護法律法規來維護自身的生態環境權益,并敢于對污染和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進行檢舉和控告。同時,要通過建立和實施生態環境違法違規責任追究制度,激發和強化各級領導干部、環保執法人員、環保產業單位及其從業人員和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態文明建設責任意識。
重視生態行政建設。正確引導各級領導干部深刻認識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之間的辯證關系,了解經濟活動對生態變化的影響及其變化規律,提高對生態質量變化的識別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建設生態文明的自覺性和主動性。推進生態民主建設。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必須發揮人民群眾的主體作用。沒有人民群眾的參與熱情和主體作用的發揮,生態文明建設將一事無成。應保證人民群眾生態文明建設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讓人民群眾從生態文明建設中深切體會和明確認識自己的利益所在,從而激發其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的熱情。
(三)文化層面生態文明建設的文化層面,是指一切文化活動包括指導我們進行生態環境創造的一切思想、方法、組織、規劃等意識和行為都必須符合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這就要求我們:樹立生態文化意識。生態文化是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文化。新世紀新階段,人類已逐漸認識到長期對自然進行掠奪性索取、破壞必將遭受懲罰,一個從征服自然、破壞自然到回歸自然、珍愛自然的新理念正在形成。全民生態意識覺醒之日,就是我國生態環境改善之時。因此,進行生態教育,提高人們對生態文化的認同,增強人們對自然生態環境行為的自律,牢固樹立生態文化意識,是解決生態問題的一項重要舉措。
注重生態道德教育。生態與道德不可割裂。生態環境的優劣,反映著人們生態道德水準的高低;同時,人們生態道德水準的高低,也極大地影響著生態環境的優劣。生態道德驅動著人們的生態意識和行為的自覺性、自律性與責任感。加強生態道德教育,可以使人們自覺地承擔保護生態環境的責任和義務,同一切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作斗爭。應廣泛動員人民群眾參與多種形式的生態道德實踐活動,努力形成防止污染、保護生態、美化家園、綠化祖國的社會文明新風尚。加強生態文化建設。生態文化作為一種社會文化現象,摒棄了人類自我中心思想,按照尊重自然、人與自然相和諧的要求賦予文化以生態建設的含義。具體說來,生態文化大致包括生態哲學文化、生態倫理文化、生態科技文化、生態教育文化、生態文藝文化、生態美學文化、生態傳播學等幾個方面。
(四)社會層面生態文明建設的社會層面,是指重視和加強社會事業建設,推動人們生活方式的革新。這就要求我們:創造良好的社會生活環境。建立法制化、民主化和安定團結的秩序以及高效率的社會管理體系,形成以生態文化意識為主導的社會潮流,樹立以文明、健康、科學、和諧生活方式為主導的社會風氣。
優化“人居”生活環境!叭司印鄙瞽h境,直接影響著人們的身心健康和生存質量。保持和優化“人居”生活環境,既要注重城市,也要充分考慮農村。就城市而言,主要包括在城市內部建設人與自然和諧的生態社區,使城市內部與城市外部周圍地域形成可持續發展的生態良性循環區域。要加強生態型社會建設,努力滿足城市居民對居住環境品質愈來愈高的追求。就農村而言,要在普遍推行“生態示范區”建設的同時,重點發展一批“綠色居住區”,建設包括文化、教育、醫療以及各種服務在內的配套設施。
實現人口良性發展。繼續貫徹優生優育的方針,控制人口增長,提高人口素質,使人口負擔轉變為人力資源優勢。
實現消費方式的生態化。逐步形成有利于人類可持續發展的適度消費、綠色消費的生活方式。大力提倡節約型消費,改變“一次性消費”和“類一次性消費”。反對自私的享樂觀,拒絕揮霍鋪張、浮華擺闊等消費行為。鼓勵從點點滴滴做起,減少或杜絕生態破壞、環境污染和資源浪費。
生態文明的心得體會 8
這次十八大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學習,我們是以問卷調查形式為主的實踐活動,為此我們小組的成員在采訪了校內同學,留學生和老師,在問卷中涵蓋個人關于環保節約的行為習慣,以及生態文明建設的相關常識,了解到大家對這一熱點的理解和環保意識。
通過這次學習,我們獲益匪淺,我們知道大自然提供給人類可利用的資源是相對有限的'。就我國來說,我們的家底并不厚,“老本”并不多。面對近二三十年內面臨包括石油和天然氣在內的各種資源嚴重短缺狀況,一些人大聲疾呼:中國“地大物博”的觀念該改改了。必須把合理開發資源和保護環境,作為我國長期堅持的一項基本國策。樹立地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惟一家園的理念,熱愛大自然,珍惜自然資源。
目前我國面臨的日益嚴峻的生態狀況告訴我們:必須擺正人類在自然界中的位置,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自然萬物是唇齒相依,息息相關的。人不是大自然的“主宰者”或“統治者”,而是大自然家庭中的一員。為了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我們必須走出天人對立的誤區,回歸和諧。
“給自然留下更多修復空間,給農業留下更多良田,給子孫后代留下天藍、地綠、水凈的美好家園!蔽覀兿胍c自然和諧相處,我們就必須要愛護自然,保護自然,尊重自然。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而且要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而所謂自然恢復為主,就是強調要求我們尊重自然界的規律,不要再發展的同時忘了自然界的規律,必須順其自然,盡可能恢復原有生態的面貌與功能。
生態文明的心得體會 9
中國發展道路具有深厚的歷史淵源和文化基因,被賦予鮮明的民族特色和國情標識。準確把握中國發展道路的由來、基礎與特征,是我們堅持與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斷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新局面的思想前提,是我們傳承弘揚民族精神和優秀傳統文化、不斷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現實要求。
1、中國發展道路是社會發展連續性與階段性相統一、客觀規律與主體探索相結合的必然成果
就國家和民族如何發展而言,“道路”既緊扣社會制度、國家體制與政治架構,又關聯實踐路徑、行為模式和發展方式,還與戰略規劃、發展目標和未來指向密切相關。正是在此意義上,黨的十八大報告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立足基本國情,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社會主義生態文明,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歷史唯物主義告訴我們,人類社會發展是連續性與階段性的統一。中國發展道路的連續性,蘊藏在中國近代史以來跌宕起伏、風雨如磐的歷史進程中,蘊藏在未曾中斷、源遠流長的五千年文明發展中。而其階段性特征,在近代特別是“五四運動”以來的歷程中得以充分顯現,即: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奠定中國發展道路的民族共識和社會基礎,創造出中國人民走上社會主義道路的必要條件與基本環境;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夯實中國發展道路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為我們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提供物質儲備和經驗積累;改革開放新的歷史時期使當代中國找到正確道路并踏上新的征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獲得長足發展并取得巨大成就。中國發展道路在歷史連續性之中,被賦予深厚的歷史底蘊和文化滋養;在階段性發展過程之中,矗立起民族抗爭與國家前行的一座座巍峨豐碑,直至走上人民生活幸福、國家繁榮富強的康莊大道。
中國發展道路既呈現為連續性與階段性的統一,又展示出客觀規律與主體探索的有機結合,是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與主體的自覺選擇雙向互動、互為作用的必然成果。一方面,中國發展道路具有客觀性、必然性。亦如人類社會的發展呈現為一個自然歷史過程那樣,中國發展道路的形成與確立同樣遵循著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在近代中國艱難探索的過程中,我們最終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最終走上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征程,是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是歷史的客觀必然。另一方面,中國發展道路又具有主體性、選擇性。因為人類社會發展畢竟不同于自然存在,人是社會歷史的主體,在社會歷史舞臺上活動的人是有意識、有追求、有目的的。人的意志不僅能夠影響到社會發展進程,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歷史前進的方向。中國發展道路的形成與確立,以一代代中華優秀兒女救亡圖存、探尋真理的犧牲與奉獻為代價,融入了中國人民求富求強、實現復興的群體意志和民族追求,說到底,是中國共產黨帶領億萬人民積極探索并矢志不渝、努力奮斗并堅忍不拔的結果。
2、中國發展道路從歷史深處走來,蘊含著國家和民族的歷史傳統、文化積淀與基本國情
當代中國走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絕非偶然。這條道路聯結著中華民族的歷史與現實,聯結著中國人民的夢想與追求,是從歷史深處走來,有著深遠背景,有著厚重基礎。這條道路來之不易,具有深厚的歷史淵源和廣泛的現實基礎,必須倍加珍惜。
中國發展道路蘊涵著國家和民族的歷史傳統。歷史傳統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根脈,國家和民族的歷史越久遠,歷史傳統就越豐富厚重。歷史傳統的延續方式是傳習,表現形態是行為,作用機制是形成普遍范式,與主體承載者(民族或群體)緊密聯結,其意義與價值不在于它曾經在歷史上存在過,關鍵是它能夠延綿至今并活化于當代、作用于現實,正所謂“合之于今”“考之于近”。如自強不息、敬業樂群、扶危濟困、見義勇為、孝老愛親等歷史傳統,至今仍然對社會生活發揮重要影響;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家國情懷,革故鼎新、與時俱進的改革精神,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的民本責任,修齊治平、內圣外王的人生追求,崇德向善、見賢思齊的社會風尚,講信修睦、以誠待人的處世之道,天人合一、順天應時的哲學理念,求同存異、和而不同的交往準則等,這一系列古老中國傳習不絕的`歷史傳統,都深深嵌入到當代中國實踐之中,融匯于中國發展道路之中。
中國發展道路蘊含著國家和民族的文化積淀。文化積淀與歷史傳統密不可分,歷史傳統中集聚著豐厚的傳統文化,傳統文化在歷史傳統的傳習、延續過程中得以積淀與傳承。作為帶有客體特征的對象化存在,文化積淀大量聚集在已有的思想文化、制度文化、物質文化與非物質文化之中。中華民族歷經五千多年且未曾發生文化上的中斷或逆轉,這使得我們的文化積淀十分厚重,可謂博大精深。就人們最為矚目的思想文化而言,中華傳統文化歷經先秦諸子百家爭鳴、兩漢經學興盛、魏晉南北朝玄學流行、隋唐儒釋道并立、宋明理學等幾個歷史時期的發展,以人物、學說、流派、典籍、文存、史料等為載體得以傳承至今。其中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理念,積淀著中華民族的精神追求,為當代中國發展提供了豐厚滋養。
中國發展道路蘊含著國家和民族的基本國情。一個國家和民族選擇什么樣的發展道路,必須從自己的基本國情出發,必須依據基本國情來制定合乎實際而又行之有效的政策。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毛澤東就強調:“認清中國的國情,乃是認清一切革命問題的基本的根據。”我國歷史悠久、人口眾多、地大物博,當前最大的也是最根本的國情,是正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一最為重要的基本國情,揭示出歷史中國的積淀傳承和影響要素,凝結著當代中國的實存境況和發展條件,賦予中國發展道路以特有的內涵,成為中國發展道路的重要內容和應有之義。
3、中國發展道路具有自己的鮮明特色,在當今世界獨樹一幟并產生廣泛深遠的影響
中國發展道路因其蘊含著國家和民族的歷史傳統、文化積淀、基本國情,也就有著自己的鮮明特色:如以中國共產黨領導為根本;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統籌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等。
特色形成優勢,優勢彰顯特色,特色與優勢緊密相聯,互為支撐。中國發展道路的鮮明特色,在諸多方面不僅能夠、而且必然會轉化為中國發展道路的獨特優勢。比如,中國共產黨領導既是中國發展道路的鮮明特色,又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最本質特征,更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正是因為始終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我們才能實現偉大歷史轉折、開啟改革開放新時期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新征程,才能成功應對一系列重大風險挑戰、克服無數艱難險阻,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再比如,我們能夠制定出明確而堅定的發展目標,由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直至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用這一發展目標聯結著中華民族“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理想愿景,貫通古今,堅定不移;我們能夠提出明晰而科學的發展戰略,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與“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構成當代中國發展戰略的核心,統領科教興國戰略、鄉村振興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等一系列戰略舉措,使之緊扣國情、行之有效;我們能夠構建起完備而配套的政策體系,針對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幾大領域,謀劃完善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等一系列政策策略,確保措施得力、得以貫徹實行。
中國發展道路以其鮮明特色與巨大優勢,在當今世界獨樹一幟,已經產生并將進一步產生廣泛深遠的影響。這條發展道路打破傳統的現代化發展邏輯,打破西方經驗唯一正確的神話,充分證明了“走自己的路”、尋找適合本國國情的發展道路才是實現現代化的人間正道;它實現了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實踐邏輯的有機統一,使世界社會主義事業煥發出蓬勃生機,展現出科學社會主義的強大生命力和無窮創造力;它為發展中國家實現現代化提供新思路、拓展新路徑,在發展經濟、擺脫貧困方面為廣大發展中國家指出奮斗方向,為各國自主探索適合本國國情的現代化道路、為人類探索更美好的社會制度提供了“中國方案”。
中國發展道路既符合中國國情,又順應世界潮流,既影響著中國歷史進程,也改變著世界經濟政治格局。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通過億萬人民不懈奮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一定會越走越寬廣。
生態文明的心得體會 10
我國已經擁有五千年的歷史了,但真正能穿越歷史的就只有生態文明了。
如今,黨的十八大生態文明建設又進行全面的開展。從原來的四體變成了現在的五體:“生態文明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與經濟建設"而其中的生態文明建設又是最重要,這不就又給予我們更深的忠告。
生態文明是一種形態,是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存的成果。人與自然是生態系統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們應當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觀點,讓我們尊重和愛護自然,進行“綠色發展,低碳發展,循環發展”的活動。讓自然遠離破壞,遠離威脅。曾經有人說過:“熱愛自然,親近自然,融入自然為最大快樂,是人類追求的志趣!睂Υ匀痪蛻摴,友好。
與生態相聯系的就是文明,現在,人類對文明的了解有很多,文明從遠古到現在一共有三個階段,一:原始文明,是石器時代;二:農業文明,有大量農耕技術;三:工業文明,也就是現在,利用資源生活。文明是人類文化發展的.成果,是人類改造世界的物質和精神成果的總和,是人類社會進步的象征。
可是,文明講究的是節約能源,生態講究的是保護壞境,對于人類社會的一步步改革,地球上局部的資源已經接近尾聲,一些不再生資源也可能將消失在地球上,僅僅是局部受破壞,但也對人類造成了巨大的影響。地球上的沙漠化越來越廣泛,植物越來越少。人均淡水資源占有量僅為世界的14,是少之又少?蓜e讓我們的眼淚成為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全球氣候變暖,天然氣。石油。煤礦物質等資源急速枯竭,這些都是需要救援的,我們應該盡量少開發,多循環;要節約,少浪費,用生態理性代經濟理性,建設制度,制定標準。一棵樹好栽,一片森林卻難養,我們要同舟共濟建立小康社會,不能等到地球上的資源都枯竭了,你才知道后悔,世上是沒有后悔藥的,等到那個時候,河水干涸,樹木枯萎,大片大片的沙漠就在眼前,但那是人們的自作自受。要想走的更久。更遠,就得從這一分一秒做起,一起保護環境。
每一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夢想可大可小,可遠可近,都取決于你自己。在我的心中一直有個愿望,就是人類生活在地球上的時間還能比現在久幾千幾萬倍,不讓人類變成下個滅絕的生物!
生態文明的心得體會 11
如今,“綠色”成為時尚,綠色食品、綠色發展…。我們須意識到,全球惡化的生態環境形勢已不是單純的科學技術就可挽救的,要靠政策、靠政治,更要靠全社會覺悟的生態道德文化觀。否則,如何拯救“瀕臨失衡的地球”。通過對十八大報告生態文明建設,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建設美麗中國的深入學習,結合保護區工作,就生態文明中的生態道德教育談點體會。
加強生態道德教育,作為一名老師,我認為認為要以“綠色通道”中特殊先行的“綠”來為生態道德教育開道。
一、生態道德教育意識的“綠”
人類對社會的依賴性與其對自然的依賴性,構成了自己生存與發展的兩個相輔相成的方面。生態的破壞、環境的污染、沙塵暴、霧霾天氣、經濟發展中的透支等現象,并非主要出自科學上的無知或技術上的缺失,而是與人們的道德水平直接相關。確立新型的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是生態道德這一觸及人類的道德規范的必然要求。然而長期以來,我國的德育教育特別是學校德育教育的內容,主要是圍繞如何處理自己與他人、集體、社會、國家的關系而展開,相對忽略了如何處理人與自然,包括人類與其他生命之間關系的教育,沒有把生態道德教育作為其中的重點來進行。針對目前我國生態道德教育的現狀,提高全民對生態道德教育重要性的認識很是必要。
二、生態道德教育制度的“綠”
學校在“生態教育”的統領下,用生態教育思想關注每一位孩子,關注孩子的每一個方面。學校通過建立并完善相關的制度將生態道德教育與學生的日常生活及管理結為一體,利用制度來約束學生的行為,促進學生形成節約資源、愛護環境的意識,從外部環境促進學生把接受的生態教育內化為自己所認可的價值觀,再外化為學生的生態行為。
三、生態道德教育目標的“綠”
生態道德建設是一個復雜的社會系統工程,要使其目標得以實現,就必須選擇和運用與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要求相適應的方法和途徑。生態道德意識教育的目的,在于使生態道德思想轉化為人們的生態道德實踐,并且使其真正成為公民的一種素質,其中,開展自然價值和生態美意識的教育,進行綠色消費和適度消費意識的教育,以及實施生態保護和生態創造意識的教育,是相輔相成的幾個方面。從生態道德規范教育的作用來看,主要在于使人們尊重生命、尊重生態系統和生態過程,正確處理控制人口與合理消費、適度發展與維護生態平衡、消除貧困與反對奢侈之間的相互關系。只有持續、有效地提高人的生態道德素質,才能使人擁有保護自然和生命的道德意識、道德能力與道德習慣,才能自覺遵循保護生態環境的行為準則和道德規范。
四、生態教育行動的“綠”
生態道德教育最根本的是幫助人們樹立綠色的消費理念,倡導科學、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可持續的消費方式。學校要讓同學們從利用身邊的廢物做起,從而提高資源的使用率。在手工制作中,要引導同學利用廢棄物制作精致的小作品。
五、生態道德教育心靈的“綠”
在進行生態道德教育時,要通過繼承傳統美德教育的合理內核,通過創設情景、誘發道德體驗、引導反思等方式,以心理體驗的形式促進德行的生成和發展,比單純的說教或灌輸要更有效。學校的“環境愛護,從我做起”活動讓學生走進大自然,感悟大自然,欣賞大自然,培養對大自然的敬畏之感與欣賞之情,來消除人與自然對抗的情緒,從而積極地恢復和改善生態環境,努力營造一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好環境,培養起人與自然積極健康的生態道德情感。學校通過各種途徑:如環保講座、知識競賽、征文等來傳授生態和環保知識,并注重校園的綠色環境和綠色文化建設,營造良好的接受綠色環保教育的氛圍。還要通過組織學生野外實地參觀考察及在“地球日”“愛鳥周”“世界環境日”等特殊日子里參加校內外環保宣傳和環保行動等方式開展環境教育。
六、國家生態安全教育中的“綠”
要把國家生態安全作為生態道德教育的`重點。全球環境的變化,國民生產、生活方式的狀況,跨越國境的污染,生物的入侵以及軍事沖突等,都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到國家的生態安全。如今我國面臨著比以往任何時代都更為嚴峻的生態安全問題,如果對國家生態安全不及時予以高度重視并采取相應的嚴厲措施,就會給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帶來難以預料的負面影響。因此,我們一方面要積極建立國家生態安全預警與防范體系,改變經濟增長和資源利用方式,開展國家生態安全的國際合作,形成區域性和全球性的生態補償機制,實施環境戰略影響的評價等;另一方面,要把維護國家生態安全的相關舉措作為全民生態道德教育的重點,并且通過各種現代傳媒對有關案例適時加以披露,使人們更加清醒地認識到保障國家生態安全的極端重要性,對一切導致生態惡化現象的危害性引起高度警覺,進而把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化為全體國民的自覺行動。
保護區應充分發揮生態科普教育基地的作用,以學校為主陣地;積極有效地開展生態道德教育,引導人們運用科學理性和道德規范來指導、約束自己的需要,提升公民的綠色發展理念,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統一、協調發展。
【生態文明的心得體會】相關文章:
生態文明心得體會12-21
生態文明建設心得體會09-28
生態文明口號11-26
生態文明征文11-29
共建生態文明網絡心得體會06-21
生態文明建設培訓心得體會09-14
生態文明的心得體會(精選13篇)07-25
弘揚生態文明征文02-22
生態文明建設征文04-22
關于生態文明的口號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