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科學說課稿匯編15篇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說課稿,說課稿可以幫助我們提高教學效果。說課稿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小學科學說課稿,歡迎閱讀與收藏。
小學科學說課稿1
各位老師,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是小學科學教科版五年級上冊第二單元《 光 》第 3 課時。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教學理念、教法學法、教學過程等四個部分進行說課。
一、 說教材
在本課內容之前學生探究了光和影的關系,建立了一些感性的認識。在這一基礎上再研究光是怎樣傳播的。我認為編者的意圖是讓學生鞏固光和影子的科學關系,又為后續學光在傳播途中碰到障礙物會怎樣的研究打下基礎,使學生的動手能力、思維能力、創新能力、探究精神得到全面的發展。
這一課的內容分二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光是怎樣照到物體上的”;第二部分是“驗證光的傳播路線”。
五年級學生的已經有一定的科學素養,同時對實驗課興趣非常濃厚。但是在思維上,邏輯性、嚴謹性不強,考慮問題不周全,實驗操作,對學生而言都是很好的鍛煉。本節課無論是實驗設計還是實證光是直線傳播的探究活動,強調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親身經歷、發現、探究、推測、驗證的科學探究過程,發展學生對科學的理解力,思維力及多方面的素養。
根據“科學課以培養小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積極倡導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的課程理念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
我將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光是直線傳播的。
2、過程與方法:有依據地推測光的傳播路徑;設計驗證光是直線傳播的實驗;利用光的傳播規律解釋為什么會有影子。
3、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學生愛思考的習慣,以及善于思考的能力;知道推測要有依據;在實驗中能認真觀察、勤于思考,根據實驗結果實事求是地進行分析、推理。
本課教學的重點是通過實驗驗證光是直線傳播的。
難點:尋找假設的依據說明光是直線傳播的。
教具準備:手電筒、3張在同一位置打孔的長方形卡紙、屏、空心管和直管。
教師演示的圖片和課件。
二、說教法、學法
有人將科學比喻為引導學生過河,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運用好的教學策略,為學生提供“過河”的下腳石,但又不能越過這個度,教師只作啟發式點撥,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根據《新課程標準》以“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為宗旨,及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將本課的教學法確定如下:
從教的方面來說,本課主要采用“引導—發現—探究”的教學方法。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讓每位學生都能像科學家那樣研究科學,從而讓學生學到探究科學規律的本領。本課通過讓學生對光是沿著直線傳播的實驗觀察、研討、推測、驗證、解釋。為了能使教學目標得以落實,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本課中我還同時綜合運用了(討論法、實驗法、探究——研討法等)多種教學方法來組織課堂教學
從學的方面來說,本課主要采用(觀察法、探究實驗法、小組合作、自主探究法等)多種學習方法,指導學生通過多種感官對光傳播的現象進行有意識的初步認識,充分發揮學生的創造力,使學生能獨立進行探究實驗,能充分發揮手、腦、眼的功能,從而獲取新知識,培養技能技巧。從小組合作中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探究意識,使他們樂于交流,并善于發表自己的意見。
三、說教學程序
我的教學設計是以“探究、開放、自主、合作”為基本指導思想的。下面是我對這節課的教學設計的說明。
。ㄒ唬、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活動一
創設情境,引導學生觀察日常生活中光照的現象(出示圖片及課件)
清晨,太陽出來,房間灑滿了陽光;黑夜,打開手電筒,燈光照亮了前面的路;在觀察中提出問題。這些光是怎樣到達被光照的物體上的?組織學生進行討論、猜測,激發學生利用實驗獲得證據,證明自己的觀點是否正確。
創設這樣的問題情境引入,使學生的思維產生強烈的碰撞,這一錘就敲到了學生的心坎上,充分激發了學生的探究欲望,可以很快使學生積極思維,進入科學探究的活動中來,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的。
。ǘ┙M織探究,得出結論。 (重點)需修改
活動二
出示有結構的材料,組織學生討論實驗的方法,猜測實驗的結果。因為教科書上學生操作的驗證實驗,器材簡單,操作容易,可以放手讓學生自行合作制定實驗方法和步驟,自行操作,但要求實事求是的記錄實驗結果,在圖中的卡紙上直接用箭頭標出光前進的路線。在過程與方法中推測依據很重要。通過實驗得出小孔在一條直線上,手電筒的光就能到達最后的屏上,形成小斑點。否則就不會有此結果。
在這一環節的活動中,先讓學生自主合作、大膽猜測光的傳播是否沿著直線的方式進行的問題產生認知的矛盾,也就有了探究、驗證的需求。這時,教師讓學生進行驗證也就水到渠成了。同時學生的小組合作學習在這個環節中所起到的作用也是科學、有效的。小組活動中,同學們在小組長的安排下,有的到實驗材料區去選取實驗所需的材料,有的負責記錄,有不同的看法互相交流,然后小組長把全組的意見整理、匯報,得出了“光是直線傳播”這一結論。這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又充分的體現新課程自主探究的精神。
(三)擴展探究,培養熱情
接著激發學生用其他的方法也來驗證光的傳播路線,可以是直管和彎管的對比觀察,直管眼睛就能看到另一頭的光,彎管就不能,進一步證明光是直線傳播的。同時提醒學生不要用眼睛只對很亮的光源。還要給學生留個思考的空間,說說還有哪些方法驗證光的直線傳播。再利用光是直線傳播的理論解釋影子總是在光的背面的道理。為了更有效知識延伸,還可以用課件圖片出示,光的傳播速度以太陽為例,進一步擴展了學生的探究活動,使學生所形成的概念得以鞏固。令科學知識從書本走向實踐,由課堂走向社會。
(四)、板書設計
為了緊扣教學目標,突出教學重點,我用簡潔明了的詞語進行板書,概況了本節課的主要內容,讓學生一目了然,讓對所學知識留下深刻的印象。
小學科學說課稿2
各位評委、老師們:你們好
我說課的題目是《日食和月食》。
一、教材分析
《日食和月食》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教科版《科學》六年級下冊《宇宙》單元中的教學內容。
本課內容分為"了解日食現象"、"推測日食的成因"、"推測月食的成因"三個部分。
日食和月食,是學生們聽說過或觀察過的兩種有趣的天文現象。從教材的角度來說,把這兩種現象作為學生們學習的主題,有三個目的:一是因為這兩種現象對學生有吸引力;二是這兩種現象都涉及了學生在本單元要建立起的有關宇宙的基本概念,即天體是運動著的,日食和月食的成因是地球、太陽、月球三者之間的相對運動形成的;三是培養學生們從現象到本質的邏輯推理能力。
本課是學生們在學習了"地球的運動"以及"在陽光下"兩個單元以后認識發展的必然方向,從這個意義上說,這一部分內容是學生認識天體運動的典型材料,也是本單元學習的一個基礎部分。
二、學情分析
六年級學生通過中年級的科學課學習,已經形成了一定的科學態度,并掌握了一定的科學方法和能力,比如模擬實驗,類比推理能力。而教材對月食部分的光學傳播原理進行了淡化處理,突出了科學探究的思路和方法。同時也沒有強調用文字表述月食的形成過程,而是讓學生通過模擬實驗和類比推理,自己總結月食產生的原因。這種教學設計,既體現了學生為主體的指導思想,也突出了科學探究的教學理念。
三、教學目標
1、通過本課教學,使學生知道什么是日食和月食,明白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2、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做日食成因的模擬實驗),推理能力(根據日食現象推想日食的成因,根據日食的成因推想月食的成因)和想象能力(空間想象力)。
3、通過認識太陽、地球、月球三個天體的關系,使學生體會到自然事物(天體)是相互聯系的、運動的,運動是有規律的。
四、教學重難點
1、重點:指導學生認識日食的成因。
2、難點:根據日食成因推想月食成因。
五、教法和學法
1、教法:
(1)激發興趣,適時誘導!芭d趣是最好的老師”。考慮到本節課的教學內容相對抽象,而學生由于年齡的特點,抽象思維能力相對較差,所以我倡導以形象直觀思維為主,使用多媒體作為輔助教學手段,變抽象為直觀,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感性材料,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樹立正確的科學世界觀。引導學生模仿課件自己動手做實驗,破除"天狗吃了月亮"的迷信思想,樹立科學的世界觀。
2、學法:討論交流(看到的想到的),模擬實驗(日食的成因),小組合作,類比推理(月食的成因)。
六、課前準備
1、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日食、月食視頻、動畫,日食、月食成因示意圖。
2、學生準備:電燈泡、小皮球。
七、教學過程
。ㄒ唬┙虒W引入
1、談話:同學們,你們見過太陽發生過圓缺現象嗎?
2、學生質疑、分析、發表自己的意見: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多數知道這種現象是日食現象。(此時教師適時加以追問:關于日食你有什么問題嗎?學生分別提出想要研究的問題。如:日食是怎樣形成的?為什么會有日食現象……)揭示課題。
(二)學習新課
1、認識日食的成因
(1)下面我們來看一段關于日食的錄像。
(2)談話:根據剛才的錄像,你認為日食可能是怎么形成的?把你的想法和同組的小伙伴一起說一說。
(3)學生分組活動,討論日食的形成,并匯報討論結果。(根據學生的討論和已有的認知水平,學生對日食的形成原因有一些淺顯的認識,對此,我及時給予肯定)
。4)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我進一步提出:日食究竟是怎樣形成的呢?讓我們來思考這樣一個問題:發生日食現象是太陽本身在一段時間內變黑了,還是太陽的光輝被某種天體擋住了?你認為哪種可能性大?(學生通過討論認為最有可能是太陽的光輝被某種天體擋住了)
。5)我又接著提出:如果是某種天體擋住了太陽的光輝,可能是哪個天體?我引導學生帶著這個問題來討論以下幾個問題:(顯示討論的問題)
、偬柋徽趽醯牟糠诌吘壥鞘裁礃拥?(弧形的)這說明擋光的天體是什么樣的?(圓的)
、谠谌帐尺^程中,有時太陽的整個球面都被擋住了,成為黑色,這說明擋光的天體,從地球上看有多大?(與太陽一般大。┠膫天體可能是這樣的?(月球)
、厶柋徽趽醯牟糠謴哪倪呴_始,向哪邊移動?(從西邊開始,向東邊移動)這說明什么?(說明這個天體是自西向東運動的)哪個天體是這樣運動的?(月球)
。6)那么,綜合以上分析,你認為可能是哪個天體擋住了太陽的光輝?(月球)
。7)這時我提出:為了證實你們的想法對不對,我們可以做個實驗來驗證一下。
。8)學生利用實驗用具,自己設計實驗證明推斷的正誤,并匯報結果。
、倮秒姛襞莓斪魈枺で虍斪髟虑,甲同學的頭當作地球。
、谧屢彝瑢W拿著"月球"圍繞著"地球"自西向東轉動,當"月球"運行到"地球"和"太陽"的中間時,三個天體大致成一條直線的時候,讓甲同學再看"太陽",還能看見"太陽"嗎?
、郛"月球"不在"地球"和"太陽"的中間時,是否重新看見了"太陽"?
。9)在學生實驗的基礎上,我用課件演示日食形成的動畫。
。10)根據以上研究,參考日食形成的動畫,用自己的話說說日食是怎樣形成的?(月球圍繞地球轉,地球圍繞太陽轉。當月球轉到地球和太陽中間,三個天體大致成一條直線的時候,月球的影子就會投在地球上。處在月影里的人,由于被月球擋住了視線,就看不見太陽或只能看見一部分太陽,這就是日食。)
2、認識月食的成因
。1)問:既然有日食現象,會不會有月食現象呢?(演示月食過程圖)請你說一說你對月食的了解。(演示月食1演示月食2)
。2)演示月食圖
。3)討論:月食是怎樣形成的呢?你能根據日食的成因,想一想月食是怎樣形成的嗎?
。4)學生分組討論并匯報結果。
(5)演示月食的錄像
。6)能過討論,看了錄像后,你能用自己的話說說月食形成的原因嗎?(月球圍繞地球轉,地球圍繞太陽轉。當月球轉到地球背著太陽的一面,三個天體大致成一條直線時,月球就處在地球的影子里,太陽照在月球上的光被地球擋住了,這時就會發生月食。)
。ㄈ╈柟虘
1、教師講解:日食和月食現象,自古以來就吸引著人們去研究,我國遠在三千年前,就有觀測日食的記錄,這是世界上最早的關于日食的記錄。
以前,由于人們不了解日食和月食的成因,對于日食和月食有各種猜測,其中有不少錯誤的、迷信的說法;經過多年的探索,人們才認識到日食和月食是太陽、地球、月球三個天體相對運動的結果,F在,人們不僅知道日食、月食的原因,而且已經掌握了日食和月食的規律,能夠準確地計算出日食、月食發生的時間和地區。
2、鞏固練習:今天,我們研究了日食和月食的成因。請你試著做一做下面的練習:分別畫出發生日食和月食時,太陽、地球、月球三個天體的相互位置圖。
八、設計理念
《科學(3~6年級)課程標準(實驗稿)》指出:"小學科學是以培養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教學此課,我主要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展開探索的:
1、從舊知入手,因勢利導。學生已經在前面的一課中學習到了月相的知識,并聯想到日食和月食的的概念。從這里開始本課的教學,既體現了知識的連貫性,也使學生學得自然。在教學中,我把日食的形成的原理作為教學的重點,把月食的形成原理,作為一個探索作業的形式,既倡導了學生自主學習方式,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類比推理能力。
2、以圖解為載體,促進理解。天文知識的學習,一般是不可能直接觀察到的。所以,我就利用圖解來讓學生初步認識發生日食和月食的條件。這也是一種直觀教學的方法。
3、利用多媒體課件,加深理解。重現日食和月食發生時候的現象,這樣使抽象的東西更加形象化,從而有利用幫助學生加深理解。
4、通過模擬實驗,培養能力。模擬日食和月食發生的過程。通過這個過程,既可以鞏固知識,同時又能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
5、通過畫圖練習,鞏固知識。學生學完了這一刻,真正能在腦海中留下印象的,主要還是示意圖;要想真正的理解日食和月食的形成,主要還是要借助示意圖。所以,在教學的最后環節,設計一個練習,就是讓學生畫示意圖。即使有少數的學生在前面的環節中還沒有掌握,那么通過畫示意圖,仍然可以理解形成的原理。
通過以上教學手段,使學生在直觀中理解知識,在思考和討論中形成知識,在實驗練習中鞏固知識。
我的說課完畢,感謝大家,歡迎指教。
小學科學說課稿3
一、說教材
《能量的轉換》是《科學》六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神奇的能量》的第二課(放映幻燈1),在本單元中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放映幻燈2)通過第一課《各種各樣的能量》的學習,學生對能量以及能量形式有了初步的了解后,本課進一步引領學生探究各種形式的能量之間是如何轉換的,為第三課《能源》第四課《節約能源和開發新能源》建構堅實的科學知識基礎,也為他們今后學習物理學最普遍的定律之一——能量守恒定律打下感性認識基礎。四課之間是層層遞進的邏輯關系。
本課將指導學生認識能量最基本的特點----能量的轉換。教學內容分為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認識什么是能量的轉換。
第二部分:認識能量轉換的過程。
第三部分:做一個簡單的能量轉換玩具。
第四部分:拓展活動——畫能量轉換的卡通畫。
。ǚ庞郴脽3)根據教材的編排意圖,結合六年級學生的實際,遵循課標精神,我確定了以下三維教學目標。
1.科學知識:讓學生建立能量轉換的概念,知道一種形式的能量可以轉換成另一種形式的能量。這是本課學習的重點。
2.科學探究:
。1)、能根據現象進行猜想、推測,并能通過實驗驗證發現規律,親歷一個完整的科學探究過程,
(2)、指導學生探索,能針對具體情境說出什么形式的能量轉換成了什么形式的能量。這是本課學習的難點。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樂于合作,逐步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
。2)、懂得看似平常的事物里往往蘊藏著科學道理,并能不斷地提出一些問題,自己設計研究方案去解決問題。
二、說教學策略、方法以及教學準備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本課教學的指導思想是在啟發性原則和主體性原則的指導下,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求知欲望,力圖體現以活動組織教學,通過營造有趣的問題情境,讓學生經歷一個發現問題、實驗驗證、得出結論并解決問題的過程去認識能量的轉換。為此特做如下教學準備:錄音機、火柴、縫衣針、花生、涼水、不銹鋼湯勺、軟木塞、大扣子、長1米左右的線繩。
三、說教學過程
對于本課的教學,我主要安排5個環節組織教學。
環節一、創設情境, 激發探究興趣,認識能量轉換的概念。
六年級學生對能量轉換基本沒有科學的清晰的認識,教學時通過身邊的生活實例幫助學生弄清能量的轉換是怎么回事,(放映幻燈4)再通過開燈、放錄音、搓手等活動,引導學生認識能量可以轉換并經常轉換,能量的轉換與我們的生活非常貼近,從而激發他們進一步研究的興趣,充分調動學生思維,為本課重難點突破做好鋪墊。
環節二、親手實驗,感知能量轉換的過程。
這部分是本課的重點,我分為兩個層次循序漸進突破。(放映幻燈5)首先采用美國杜威先生“做中學”的教學思想,以合作式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根據書上的提示四人一組完成小實驗。先在湯勺里倒入適當涼水并測好水溫。然后固定花生米,點燃花生米加熱水,對比加熱前后水溫的變化,最后組織學生描述能量的轉換過程:劃著一根火柴,人體中的化學能轉換成了光能和熱能。燃燒一粒花生米,加熱了水,花生米中的化學能就轉換成了光能和熱能。這個小實驗簡單易操作,讓學生親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從中獲得科學知識,增長才干,體會科學探究的樂趣,理解科學的真諦,這便是真正的科學教育。研究表明,只有學習者處于一個有著多種多樣的聯系與刺激的環境中時,才能更好地建構自己有價值的知識并迅速地發展其思維能力。
第二層次是本課教學的難點:通過模式圖引導學生描述能量轉換的過程。科學課強調使學生學會科學的看問題和想問題,定量分析能使他們的頭腦更精確化更科學化,只有能用一定數據來描述事物時,才算達到對事物性質的真正了解。因此我采用探究式教學方法,師生共同討論梳理圖上的一組復雜而連貫的能量轉換過程。這是書上的一幅彩圖,教師引導學生準確描述,“太陽的能量以光能的形式輻射到地球,植物接收了來自太陽的光能,并轉換成化學能儲存在植物體內,人吸收植物的化學能轉換成機械能,發電機把機械能轉換為電能,電熱水壺把電能轉換為熱能和聲能!边@樣就淺入深出、深入淺出將一個抽象的科學知識體系——能量守恒定律在學生的頭腦中留下科學的概念和思維。用活教材,教會學生科學的探究過程,掌握一定的科學方法,相當與讓學生有了一根“點石成金的手指頭”,這是學生終身受益,可持續發展的本錢。
環節三、做小玩具,探究飛旋扣子的秘密,體會能量轉換的過程。
動手做小玩具,我認為是本課教學內容安排的一個亮點,它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認知特點,學生的學習熱情將再一次被激發到高潮。(放映幻燈6)課文詳細地介紹了制作所需要的材料和制作方法,并且給出了成品樣式和操作情景,學生能順利完成操作,在學生玩過之后探究討論這個小玩具里是什么形式的能量轉換成什么形式的能量,很容易就能理解動能與重力勢能之間的能量轉換。再讓學生玩玩自己熟悉的溜溜球,充分理解動能與重力勢能的轉變。這個教學內容的設計不僅讓學生充分感受看似平常的事物里往往蘊藏著科學道理,而且初步感知了抽象的科學體系——機械能守恒定律。
環節四、動手畫一畫能量轉換的卡通畫。
這個活動是在學生理解能量轉換的基礎上進行的,是對前面學習的鞏固和檢驗,是從探究到實踐的過程。因此我采用自主式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的創造性自由發揮做畫,這個環節不但能使學生思維的開放性和獨立性得到充分的體現,而且潛移默化培養了孩子的科學素養。
環節五、總結鞏固,延伸運用,學會持續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
課堂結束時以“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的收攏式提問結合板書對課堂學習內容做一個掃描式總結,然后觀看一段DVD影象資料引發學生深層思考,“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這個教學設計的目的是既加深學生對能量轉換的認識,開拓視野,又引發學生新的思考,最后讓學生課后繼續探究問題:“在能量轉換的過程中,一種能量的增加或減少,轉換的另一種能量是否會發生變化?促使學生學科學,愛科學,能自主對知識進行系統整理,并把探究活動延伸至課外。
四、說板書設計
第二課能量的轉換
轉換
一種形式的能量——→另一種形式的能量
電燈
電能——→光能和熱能
劃火柴
(燃燒花生米)
化學能——→光能和熱能
飛旋的紐扣
動能-——→重力勢能
……——→……
小學科學說課稿4
一、說教材
《斜面的作用》是新教科版小學科學六年級上冊工具和機械單元第七課的內容,是本單元認識的最后一種簡單機械。本課是依照“問題――實踐――結論――應用”的思路編寫的。課文分三局部:1、通過工人利用斜搭的木板往車上搬運重物的實驗,使同學知道什么是斜面。2、通過實驗認識斜面的作用,這局部內容分為兩段:首先認識斜面有省力作用,然后認識斜面的坡度越大用力越大;坡度越小用力越小。3、指導同學認識斜面在生產和生活中的應用,體現了“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的思想。其中“用實驗驗證斜面是如何省力的”是本課的教學重點,“運用對比實驗進行驗證,注意控制變量”是本課的教學難點。
通過本課教學擬達到以下目標:
科學知識方面:認識像搭在汽車上的木板那樣的簡單機械叫斜面,斜面可以省力。
過程與方法方面:制訂一個簡單的研究計劃并用實驗的數據來說明斜面的省力規律。
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培養同學嚴謹認真,實事求是地科學態度,積極參與科學實驗,愿意與同學進行合作交流。
二、說教法、學法
教師要以同學的經驗為起點,重視同學的實踐操作,本節著重于讓同學在體驗中學習。課前我仔細研讀教材,結合實際對分組資料進行了變通,如斜面坡度的大小改用一個紙盒的幾個不同高度的立面來控制,用一厘米寬的紙條來控制塑料板斜面探出局部的一致性,這樣一來使同學的操作更規范易行。在教學中采用合作學習法,合作學習有助于培養同學合作精神、團隊意識和集體觀念,有助于培養同學正確的競爭意識和能力,同時通過小組成員間互動和協助,實現每個同學都得到發展的目標。為了取得合作的實效性,我主要做了以下幾項工作:
(1)小組分工明確:實驗前確定了一名小組長,由小組長協調大家的工作,布置每人實驗操作的順序。這樣大家分工明確,操作時既節省了時間,又能取得較好效果。
(2)成員輪流實驗:操作時,我建議同學每人操作實驗中的一個步驟,這樣依次輪換,做到人人有參與,人人有收獲。
。3)和時記錄:人人有實驗記錄單,既做觀察員又做記錄員,防止同學松懈。
三、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先用談話法說運河橋的斜坡引出斜面,再配合教材明確什么是斜面。教師做明確說明:一塊木板當把它從低處到高處搭成一個斜的平面,并沿著它向上搬運物體時,它就成為一種簡單的機械――斜面(板書)。
(二)探究斜面有什么作用
1.提問是搬油桶還是借助斜面滾油桶到車上更省力呢?說斜面能省力光憑感覺還不行,還要用什么來證明。
2.斜面是否省力要靠比較才干判斷。問同學怎么設計證明斜面是否省力的實驗呢?
3.小組討論實驗設計。根據同學的匯報,教師小結:先稱出物體(小車)垂直時的拉力,然后記下物體(小車)在斜面運動時的拉力,再進行比較。教師逐一出示為同學準備的資料,并演示組裝、分發資料和實驗記錄單。實驗要求:
、拧⒂尚〗M長分派每人操作一個實驗步驟。
、啤研≤嚪旁谛泵嫦露,通過測力計拉著它均勻上行,在小車運動過程中,觀察測力計的讀數。
、、把觀察結果記錄在實驗記錄單上。
、、匯報實驗結果:分析你的實驗數據,有什么發現?
⑸.同學分組討論斜面是否能夠省力。
最后小結:斜面有省力的作用。
(三)研究不同坡度的斜面
1、同學通過上一個實驗發現了同樣的物體省力情況不同。問同學答案。希望同學找到可能是由于有的小組坡度高,有的小組坡度低的原因。
接著讓同學猜測從低處到高處走樓梯和爬梯子的感覺有什么不同?斜面坡度的大小影響物體在斜面上的省力情況,怎樣設計實驗來證明?
2、分組設計實驗,并分工合作完成實驗和記錄分析工作
1)制定實驗計劃表(教師準備)
2)交流計劃中的要點,并進行相互修改。(坡度的四級梯度要依照先高后低的實驗順序進行,可以把塑料板搭在小車外的紙包裝盒的幾個高低不等的立面上作前三個坡度,最后最小的坡度用塑料板搭一支筆來完成。為保證對比實驗中塑料板搭在斜面以上的局部也相同,借助兩厘米寬的紙條使露在斜面以上的局部和紙條寬相同就行了。)
3)分工合作進行實驗操作。(提醒:每個坡度做3次實驗,取平均值填入實驗記錄單)
四、學以致用
先啟發舉例:通過教師用線在圓珠筆上繞兩種螺旋線讓同學觀察后比較哪種螺絲更容易擰進木板中去,問同學為什么你會這么選擇?然后想一想盤山公路為什么會修成“S”型。再問同學在日常生活中還有哪些地方
用了斜面。
最后全課總結:這節課我們認識了什么簡單機械?有什么作用?有什么缺點?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你受到了什么啟發?
板書:
7.斜面的作用
斜面可以省力
坡度越大用力越大
坡度越小用力越小
小學科學說課稿5
一、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目標
知道分類是認識事物的基本方法。
體會物品的多樣性,能運用分類的方法,更好地認識組成物體的材料。
2.科學探究目標
結合學生實際用自己的標準,給我們周圍的物品分類。
3.科學態度目標
愿意傾聽、分享他人的信息
樂于表達、分享自己的觀點
4.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
意識到運用分類的方法可以更好地認識我們生活的世界。
二、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探索物品分類的標準,把周圍物品分類。
2.教學難點:按不同的分類標準對物品進行分類,感受世界的多樣性。
三、教學準備
1.小組活動:每組10張不同物品的卡片
2.教師使用:課件、實物、班級活動手冊等
教學過程
一、溫故知新(預設5分鐘)
1.出示《我們生活的世界》課題,導言:我們生活的世界絢麗多彩,物質豐富,今天這節課,我們從身邊的物質出發來認識了解周圍的世界。
2.新授:請同學們說一說找一找我們身邊的物品,思考一下,哪些是來自大自然的,哪些是來自人工制造出來的?
3.教師組織學生識別實物圖片。
二、討論分類的標準(預設15分鐘)
1.播放“自然視覺生活景觀”剪輯視頻和“創造工廠人工智能”剪輯視頻
2.引入科學詞匯
自然世界人工世界沙石木金屬塑料玻璃橡膠纖維紙……
3.教師分別對這些科學詞匯進行講解及舉例說明。
4.學生小組討論交流學習。
三、給物品分類(預設10分鐘)
1.教師組織學生對物品按材料類別分類。
2.出示活動手冊樣本,先填寫分類標準,再逐一出示物品圖片,讓學生深入理解物品分類標準。
3.布置學生按不同的分類標準去分類,并完成學生活動手冊。
四、研討交流和總結(預設10分鐘)
1.我們把物品按材料類別分成了哪幾類?(師生共同探討研究)
2.每一種材料有什么特點?(師生共同完成班級記錄表)
五、板書設計
《我們生活的世界》
分類標準:自然世界人工世界
金屬塑料玻璃橡膠纖維紙……
小學科學說課稿6
【教學目標】
根據相關內容的調整和課程標準要求,制定以下目標:
過程與方法
●知道人體有哪些感覺器官,能運用各種觀察器官進行觀察;
●利用放大鏡、望遠鏡、聽診器等工具觀察,體會到用工具觀察更有效;
●綜合運用各種感官辨識和配制飲料。
知識與技能
●知道什么是觀察;
●知道觀察的作用;
●知道各種感官收集不同的信息。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驗到觀察是不斷發現和深入思考的源泉,是科學探究的基本方法;
●體驗到工具可以擴展人的感官功能——技術對科學的發展起著重大的推動作用;
●意識到所有感官一起工作,觀察才會更全面、更準確。
●養成對周圍物體進行仔細觀察的習慣。
【教學準備】
課件,裝有蘋果、梨子、荔枝的黑色塑料袋,望遠鏡,放大鏡,聽診器,顯微鏡,紅糖水,白糖水,配方奶,紅糖,白糖,奶粉,小勺,一次性筷子,一次性塑料杯等。
【教學實錄】
活動一:認識眼睛的觀察作用
師:同學們,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一幅美麗的圖片,想知道是什么嗎?
生:(露出好奇的目光)想。
師:(播放圖片)請靜靜地觀察圖上都有些什么?比一比,看誰觀察得最仔細。
(生觀察圖片)
師:誰先來說說觀察到了什么?比一比,看誰聽得最認真。
(生描述觀察到的景物,師引導學生補充)
師:(點一位沒有發言的同學)他們說到的你都觀察到了嗎?
生:有些沒有發現。
師:為什么沒有發現呢?
生:我觀察沒他們仔細。
師:老師相信你以后也能和他們一樣仔細觀察的。
師:剛才同學們用自己敏銳的雙眼觀察了圖片上這些景物,其實眼睛是我們身體重要的感覺器官,我們用眼睛有目的的、仔細地看,可以觀察到很多事物。
[課中反思1]:根據三年級學生的觀察特點,選用觀察圖片來替代教材中觀察自己的眼睛的活動,便于學生與同學比較觀察同一物體時存在的差異。在引導學生用語言描述觀察到的現象這一環節時,注重引導學生認真傾聽,在不斷補充、追問等多邊交流中讓學生體驗到觀察時要仔細、交流時要傾聽,強化了觀察和交流的正確方法。同時,對觀察活動中沒有進入角色的同學,及時給予提醒鼓勵,有利于全體同學以更大的熱情投入到下一個環節的學習,體現了面向全體的教學思想。
活動二:認識手、鼻、舌、耳的觀察作用
師:(出示一黑色塑料袋)這是什么?
生:黑色塑料袋。
師:不打開袋子,你知道它里面裝的是什么嗎?
生:不知道。
師:想一想,可以用什么方法知道這個袋里裝的是什么?
生:可以用手摸。
生:用鼻子聞也應該可以。
生:我覺得還可以用舌頭嘗。
師:真聰明,如果老師現在就讓你來確定這個袋子是什么的話,你會怎么做?
生:先用手摸。
師:你為什么先選用用手摸這種方法?
生:我覺得比較簡單。
師:可不可以先用鼻子聞或用舌頭嘗?
(學生自主的發生辯論)
師:對,不明的東西不能隨便聞、隨便嘗,我們要注意安全。
師:我們每個組也有一個裝有不明物的黑袋子,請小組長從實驗桌中取出來,組織小組同學閉上眼睛,用你們剛才想的方法試試。
(小組成員在小組長的組織下進行閉眼摸物活動)
師:剛才同學們活動進行得非常認真,值得表揚。誰來說說你用手摸準了哪些物體?
第2組:我們剛才用手一下子就摸出了荔枝,因為我們感覺到荔枝比較小,而且表面很粗糙,。
師:用手能感覺到物體的大小和表面粗糙程度。那些我們用手摸不能確準的,又該怎么辦?
生:還可以用鼻子聞。
(小組閉眼聞物活動)
師:聞到了什么?
第5組:我們這個組的小華特別喜歡吃蘋果,一下子就聞出了蘋果的味道。
(其余各組各抒己見)
師:你的鼻子真靈敏。在用鼻子聞不清楚的物體時,鼻子離物應該遠一點,用手扇一扇,然后慢慢的吸氣。
師:還有一些通過手和鼻子不能準確感知的,怎么辦呢?
生:還有一種方法可選用,那就是用嘴嘗味道。
師:剛才我們已經討論過,不是所有的東西都可以嘗的。不過,老師給大家準備的是干凈、安全的東西,你們可以放心嘗。
(小組閉眼捏鼻嘗物活動)
師:嘗出了什么味道?是用牙齒、嘴唇嘗的嗎?
第12組:跟第2組和第5組一樣,我們也是先確準了兩種,我們剛才用舌頭嘗出了梨子的味道。
師:哦,你們真棒,把袋子里的物體全認出來了。
[課中反思2]:把教材中分別用鼻、耳、手、舌等器官觀察的活動改為由閉眼摸物、捏鼻聞味、舌頭嘗味等游戲活動,既可以增加觀察活動的趣味性,又訓練了學生觀察的順序性和思維的邏輯性。)
活動三:認識耳朵的觀察作用
師:(播放音樂)你感覺到了什么?是用什么器官感覺到的?
生:我的耳朵聽到了美妙的音樂。
師:說明耳朵也能進行觀察,那我們現在靜靜的用耳朵觀察一下,看能發現些什么?
(學生聽并各抒己見)
師:剛才老師發現有幾個同學是閉著眼睛聽的,能說說為什么嗎?
生:這樣聽得清楚些。
師:是啊,有時候聽不清楚,我們就要想些辦法,你知道還可以用哪些辦法?
生:在聽的時候保持安靜。
生:我發現把手放在耳朵后面,可以把聲音都集中過來。
生:上周我到醫院看醫生,那位叔叔用一個戴在耳上的東西聽了我的心跳。
師:那是醫生用的聽診器。想用它來聽一下自己的心跳聲嗎?老師為每個小組準備了一個聽診器,我們可以來試一試。
(各小組長取出聽診器,小組成員輪流聽心跳)
師:剛才我們用聽診器聽到了心臟跳動的聲音,很興奮吧!誰能把你用聽診器聽到的聲音描述出來。
(生模擬心跳聲音)
師:好,學得真像。課后我們還可以用它來聽聽大樹的“心跳聲”。
師:回憶一下,在前面的觀察活動中我們用到了哪些器官?
(生各抒己見,師相機板書:眼——看、手——摸、鼻——聞、舌——嘗、耳——聽)
師:由眼、手、鼻、舌、耳等感覺器官參與所經歷的這個認識過程就叫觀察。(板書:觀察)
[課中反思3]:在本環節的教學中,先用一段音樂激發學生興趣,使其認識到耳朵也是重要的感覺器官。緊接著引導學生在原有生活經驗的基礎上去猜想用各種辦法來聽清楚生活中不容易聽清的聲音,給學生充分表達、詳細描述的機會,并對學生的突發奇想給予鼓勵。最后讓學生用聽診器來聽自己的心跳,這樣,學生在經歷了運用各種感官認知事物的完整過程后,就能輕松地理解觀察的內涵,并在今后的活動中加以運用。這樣設計符合三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
活動四:認識工具對觀察的作用
師:好!現在我們來輕松一下。每個小組實驗桌中都有一張紙,上面有一個精彩的故事,從桌中取出來讀一讀吧。
(生看著紙上的字好笑)
師:為什么好笑?
生:字太小,看不清楚。
生:讀起來很累。
師:有什么好辦法嗎?
生:可以借助工具來觀察。
生:用放大鏡。
生:用顯微鏡。
師:放大鏡是一種最簡單的放大儀器,適宜用來觀察用肉眼看不清楚的很小的物體。顯微鏡是一種精密的放大儀器,適宜用來觀察那些小的用肉眼根本看不到的微小的物體。這張紙上的字用放大鏡看就可以了。
在我們實驗桌下有放大鏡,拿出來讀一讀這個故事。
(各小組借助放大鏡觀察小字)
師:現在看清楚了嗎?
生:看清楚了。
師:用放大鏡和用眼睛直接觀察有什么不同?
生:用放大鏡看得更清楚。
師:放大鏡作為一種觀察工具能把很小的物體放大,我們已經看到了它的神奇。(拿出一臺顯微鏡)來認識一下,這就是一臺顯微鏡。請看書上55頁的兩幅圖,這是在顯微鏡下看到的。猜猜看,它們可能是什么?
生:我覺得第一幅圖中是兩根木樁,第二幅圖是特殊的葉片。
生:我覺得第一幅圖像兩根手指,第二幅圖像絲綢。
生:我覺得第一幅圖更像遍地落葉中挺出的兩棵樹,第二幅圖更像孔雀的羽毛。
師:其實,第一幅圖中那像遍地落葉中挺出的兩棵樹其實是靠近頭皮的兩根頭發,第二幅圖中那像孔雀羽毛的其實是冬天窗戶上結的霜花。沒想到吧!瞧!顯微鏡把我們帶入了一個奇異的微觀世界。你們有什么感想啊?
生:顯微鏡下的頭發競然是這個樣子,真是太神奇了!
生:我也想用顯微鏡觀察一下。
師:好啊!課后大家可以到實驗室去觀察。那么你們還知道哪些觀察工具?他們可以用來觀察什么?
生:望遠鏡。
師:哪位同學用過望遠鏡?能夠給大家介紹一下你所知道望遠鏡的知識嗎?
生:我家里有一臺,它可以使我們看清楚遠處的物體。
師:誰來用望遠鏡試試?
(學生用望遠鏡望窗外的景物)
師:把你們剛才的觀察情況跟我們大家分享一下。
生:我感覺到對面的迎春花就在我的眼前。
生:我剛才觀察的是操場邊的大樹,我也是感覺到它好像就在我的眼前,我還數清楚了它的一根枝條上有11片葉子,可是我用手卻摸不到。
師:用望遠鏡可以讓我們把遠處的物體看得更清楚。
師:還知道哪些?
生:我還知道潛望鏡,它可以在水中觀察物體。
生:還有天文望遠鏡,可以看到天上的東西。
師:你了解的真多!天文望遠鏡可以將我們的視線領入浩瀚的宇宙。
生:我好像聽爸爸說過有一種哈伯太空望遠鏡,可能是望太空的吧!
生:我還從書上看到過氣象衛星,我不知道是不是可以觀察。
師:你真是個愛學習的孩子!借助氣象衛星可以從太空觀察地球,為觀察天氣提供依據。
師:你們覺得用這些工具觀察和用眼睛直接觀察有什么不同?
生:用工具觀察看到的東西更多。
生:更清楚。
師:對,這些工具能夠幫助我們更細致、更清楚、更全面的觀察。(板書:工具)
[課中反思4]:用放大鏡可以放大物體,是學生已有的經驗,用小紙上的小字活動來引入可以用工具幫助觀察。有利于培養學生主動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對于教材中顯微鏡下的兩幅圖片,先讓學生描述和猜測,然后揭示答案,讓學生充分體驗到工具在觀察中的重要作用。
活動五:綜合運用多種感官觀察
師:大家今天表現非常棒,現在我宣布給每個組獎一杯飲料。這是杯什么飲料呢?請小組長取出來。
師;讓老師猜猜你們此時肯定在想:只有一杯,怎么喝啊?是啊,怎么辦呢?我們再來配制一杯和它一模一樣的飲料,好不好?那么怎么配制呢?
生:我認為先要知道這是杯什么飲料。
師:哦,你的意思是它怎么做成的,我可以告訴你們一點,就是水里面放了另外一種物質,放的是什么物質我也忘了,你們有辦法知道嗎?
生:可以先用眼睛看。
師:用眼睛能看出什么?
生:飲料的顏色。
師:根據它的顏色我們能判斷出什么?
生:能判斷出大概加的是什么物質。
生:還可以判斷出加了多少這種物質。
師:還可以用什么方法?
生:用鼻子聞。
師:用鼻子聞能聞出什么?
生:能聞出飲料的氣味,進一步判斷這種物質是什么。
生:還可以用舌頭嘗出它的味道,就知道是什么了。
師:用舌頭嘗的方法可以,除了能嘗出它的味道還能嘗出什么?
生:還能嘗出味道濃不濃,就可以知道到底加了多少。
師:把我們今天學到的方法用上了,非常好!相信你們都能準確辨別出是什么飲料。
師:如果準確辨別出來了,那又怎么才能保證配制的是一模一樣的呢?在配制的時候我們還應該注意些什么?
生:往水中加物質的時候要一點一點的加,邊嘗邊加,盡量保證加的量大致相同,這樣它的顏色、味道也才能相同。
生:最后還要攪拌一下。
師:好,各小組在組長的帶領下用你們剛才討論的方法,先觀察出這是什么飲料,確定后再到前面來領取你所需要的材料,然后仔細地配制。比一比,看哪個組觀察得最仔細、合作得、配制得最準確!開始吧!
(小組探究、辨別、配制飲料活動)
師:(組織交流,展示樣品和配制的飲料)你們組是怎么配制的?用了哪些感官?配制出的是什么飲料?成功了嗎?
(全班交流)
師:(總結)11個小組綜合運用多種感官,成功地辨別和配制出來了一模一樣的飲料,說明大家已經掌握了科學觀察的方法。老師祝賀你們!但是,比觀察方法更重要的是觀察的態度和習慣。這節課就要結束了,但我們的科學觀察活動還沒有結束,平時,我們要多觀察和體驗這個豐富多彩的世界,你將會有更多新的發現!
[課中反思5]:我覺得這個環節與上一個教學環節銜接得比較好,又掀起本課的一個小__。說是游戲其實是實驗,把觀察茶葉的活動改為了綜合各種感官觀察——辨別——配制飲料的活動。嗅覺、味覺、視覺的同時運用在這個小實驗中得到體現。課堂上,老師只是當了一個忠實的聽眾,并適時地“提出”自己“不懂”的問題,為學生留出了一片“天空”,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小學科學說課稿7
一、說教材
《食物包裝上的信息》是小學科學四年級下冊《食物》單元的最后一課,是學生們在探究儲存食物的方法中延伸出來的一個觀察活動。教材分為三部分:(一)觀察食品包裝袋或包裝盒;(二)比較幾種食品的保質期;(三)調查了解食品的配料。這三部分對食物包裝上的信息的研究是由淺入深,由感性到理性,步步深入有序進行的。
二、說教學目標:
科學學概念:
食品具有保質期,食用超過保質期的食品對人體有害。食品中的配料可以改善食品的品質,但有時也可能有害。
過程與方法:
學習搜集、整理信息的方法,并在分析處理信息過程中,產生問題,展開進一步深的研究。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提高選擇食物的能力。
3、教學重點:
指導學生收集信息的方法,培養學生分析處理信息的能力;
4、教學難點:
探究怎樣的食品信息才是可靠的、健康的。
三、說教學準備:
課件
學生在課前每人收集3-5種食品包裝袋;食品的生產日期和保質期記錄表、牛奶餅干的配料表。
四、說教、學方法及手段
1、說教法
在學生活動的基礎上,我除了采用講述法、談話法、演示法等作適當的點撥,還將科學教學與信息技術融為一體,把信息技術課程作為工具滲透到科學教學中去。以此啟發學生從更寬廣的角度去探究食物,主動獲取食品信息。
2、說學法
科學探究是《小學科學課程標準》中的核心理念。我把教學過程分成了四個板塊,每個板塊有一個主題,學生們依據這個主題,從關注自己的日常生活、關注身邊的科學入手,通過小組合作,觀察討論等形式不斷深入到科學探究過程之中,并在經歷一個個活動中提高科學素養。
五、說教學過程
。 一 )、我覺得這節課材料準備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把課前的材料準備作為教學過程的第一個板塊。
在上課的前一個星期,我就布置學生收集家里近一周內吃過的食品包裝袋。課前,我對小組間所擁有的包裝袋進行了合理的調配和補充,確保每個小組都具有不同類型的包裝袋,如,有裝流質食物的包裝袋,有盒裝的包裝袋,有罐裝的包裝袋等等。由于這些材料都具有一定的典型性、結構性,而且是自己或家人吃過的,這些研究起來,應該是更真實,更迫切,更得心應手。
(二)、我是最合格的設計師
孩子們在選擇食品時更多的是受到廣告宣傳和精致包裝外表的影響,而不去注意食物包裝上的信息。怎么辦?在讓學生收集食品袋時,我就要求學生思考“食品包裝袋上有哪些信息呢?”。解決問題的辦法是仔細觀察,詢問家長或是上網查一查等。待到上課時,首先開一個“匯報成果慶功會”。讓學生匯報自己收集到的信息,比一比,看誰說的最全面。在活動中,孩子們通過對信息的觀察、收集、整理、匯報,初步了解到了食品包裝上有:食品的名稱、配料、營養成份、生產日期、保質期、儲存要求、食用方法、生產廠家等內容。注意:凈含量、方便撕開口、條形碼、環保標志、質量合格標志等這些信息容易被忽略,教師可做有意識的引導和提示。之后,我拿出一包未包裝的米粉,話鋒一轉,要求學生為這包米粉設計出一份合格的并且有創意的包裝說明。在設計過程中,在活動中,孩子們通過親身設計,更加有效地了解有關食品包裝方面的問題了,提高了運用科學知識的能力。
。ㄈ⑽沂亲盥斆鞯难芯可
。1) 研究什么因素影響了食品的保質期。
要求小組內選擇五種不同的食品包裝進行調查,重點比較五種食品的生產日期和保質期,并且完成老師給的統計表。在活動中,學生通過觀察、填表、討論、比較,水到渠成,探究出食品的加工方式,包裝方式,保存方式,食品配料等這些因素都會影響食品保質期的長短。
。2)研究食品的配料及其作用。
我先請孩子們品嘗美味可口的達能餅干,然后,再請同學們依然是分小組來共同探討,并把探討內容記錄表中。
你熟悉的配料: 作用:
你不熟悉的配料: 作用:
孩子們在向縱深方向的觀察討論過程中,會產生這樣的疑問:這些不熟悉的配料對人體有沒有害處呢?布置學生通過上網查找有關資料作深入的研究。
(四)、我是最精明的消費者
首先,通過電腦腦播放一段擺滿了各種各樣食品超市動畫。讓學生有一種親臨超市的感覺,從而激起學生購買欲。然后,讓學生運用了解有關食品包裝方面的知識來清除這個超市中的不合格產品,當然,我有意識地把一些無產品名稱、廠址及已經過了期的食品放在購物架上,以此提高學生簽別偽劣食品的能力及培養學生自我保護意識。最后,我又要求學生根據下列情況來模擬購物:
1、一天,爸爸讓小敏隨自己出去旅游,到北京都游玩兩天。
2、星期日,小佳要到順平去看望奶奶,給 奶奶買些食物。
3、王先生到國外探親,想帶一些國外不易買到的食物帶給親戚。
這些活動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科學,提高學生選擇食物的水平,并且能夠培養學生靈活地運用科學知識指導健康生活的能力。
五、說板書設計
結合各板塊的學習,通過對內容與方法的歸納,教師的點撥,最后形成了知識性強、趣味性濃的兒歌式的板書,幫助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
板書設計:
食物包裝上的信息
包裝上,信息多,同項歸類整理好。 生產期,保質期,列表收集要記牢。 細觀察,善比較,食用有效身體棒。 大膽猜測勤研討,關注科學真奇妙!
小學科學說課稿8
一、說教學內容:
《磁鐵的磁性》是湘教版《科學》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磁鐵》的內容,本課指導學生認識磁鐵最基本的性質----磁性。
教學內容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我知道的磁鐵。這部分是該單元的引入,主要交流我們認識的磁鐵的`形狀以及磁鐵的名稱。還有交流我們曾在什么地方看到過磁鐵,介紹磁鐵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四年級學生差不多都玩過磁鐵,對磁鐵、磁現象有一定的經驗和認識。他們有表述自己的經歷和體驗的愿望。教學時要充分利用學生認知基礎和學習基礎。通過交流讓他們體會到磁鐵與我們的生活非常貼近,從而激發起他們進一步研究的興趣。
第二部分:磁鐵能吸引哪些物體?這部分首先是讓學生通過實驗感知磁鐵能吸引哪些物體,然后討論能被磁鐵吸住的物體和不能被磁鐵吸住的物體各是什么材料做的。由此再進一步認識能被磁鐵吸引的物體是鐵做成的,初步建立起“磁性”的概念。
第三部分:磁鐵各部分的磁性強弱都一樣嗎?教材介紹兩種方法:一種是將磁鐵水平懸掛起來,觀察磁鐵的各個部分分別能吸引多少個回形針;另一種是在磁鐵上放一顆小鋼珠,觀察小鋼珠往哪部分滾,以檢驗磁鐵哪部分磁性強。相信學生通過小組合作能設計出一些實驗方法來認識、理解“磁鐵兩端磁性最
強”。在探究了磁鐵各部分磁性強弱后,教材通過文字告訴學生“磁性最強的地方叫磁鐵的磁極,磁鐵有兩個磁極!边@時,學生們可能會不斷提出新的問題。例如:“每種磁鐵都有兩個磁極嗎?”等等,借助這些問題,就會延伸出學生課內或課外的探究活動。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的編排意圖,結合四年級學生的實際,遵循課標精神,我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ㄒ唬┲R目標: 1、通過探索,讓學生知道磁鐵的磁性。 2.指導學生探索,建立“磁性”的概念及認識磁鐵各部分磁性的強弱。
。ǘ┌l展目標: 1.能根據現象進行猜想、推測,并能通過實驗驗證發現規律,親歷一個完整的科學探究過程,逐步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 2.能不斷地提出一些問題,自己設計研究方案去解決問題。
教學準備:教師準備:帶有磁性烏龜的魚鉤及幾條帶鐵環的塑料做成的魚。觀察演示準備:條形磁鐵、蹄形磁鐵、環形磁鐵等形狀不同的磁鐵。分組實驗準備:磁鐵、瓷湯匙、鐵鑰匙、回形針、大頭針、鐵釘、牙簽、橡皮、塑料尺、鐵尺、紙片、棉花等。
三、說教學策略、方法及過程: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教法的體現必須在啟發性原則和主體性原則的指導下,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求知欲望。本課教學的指導思想是力圖體
現以活動組織教學,通過營造有趣的問題情境,讓學生經歷一個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建立假設、設計實驗驗證、得出結論并解決問題的過程去認識磁鐵的磁性。對于本課的教學,我主要安排6個環節。下面,我具體說一下這6個環節。
。ㄒ唬、創設情境,激發興趣。課堂伊始,我會引導學生談一談他們的生活經驗!巴瑢W們,你們釣過魚嗎?誰能說說你是怎樣釣魚的!比缓笳垖W生談一談。接著我會說:“今天,老師也想來釣魚,只不過老師的魚桿上綁的不是魚鉤,而是一只小烏龜,可老師還真能把魚給釣起來!边@時老師演示,讓學生仔細觀察并猜猜為什么,估計學生能說出是因為磁鐵的原因。然后板書:磁鐵這一環節的設計通過師生就日常生活中“釣魚”這個話題的交流及教師的表演,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充分調動學生思維,為新課做好鋪墊。
(二)、交流我們知道的磁鐵。首先老師提問:“在日常生活中,你們知道哪些物品上有磁鐵嗎?”學生可能說:磁性黑板、冰箱門、鉛筆盒...... “你們看到的磁鐵是什么形狀的呢?誰來說?”估計學生會說:有圓形、長方形、正方形、環形......這時教師分別出示條形磁鐵、蹄形磁鐵、環形磁鐵。并請學生拿出與老師手中形狀相同的磁鐵,讓學生根據磁鐵的形狀給它們取名稱。并結合板書:條形磁鐵、蹄形磁鐵、環形磁鐵本環節的設計注重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交流自己所見過的磁鐵,讓學生根據磁鐵的形狀為磁鐵起名稱,大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ㄈW生猜測并驗證磁鐵能吸引哪些物體。首先教師設疑:桌上有很多物體,你們猜一猜,磁鐵能吸引哪些物體?學生各抒己見。這時老師提示學生可以通過實驗來研究磁鐵能吸引哪些物體。學生可以在桌面上和實驗材料區選取不同物體,進行分組實驗,觀察磁鐵能吸引哪些物體,把能吸引的物體在記錄單上用“√ “表示出來。瓷湯匙瓷湯匙瓷湯匙大頭針鐵釘牙簽橡皮塑料尺鐵尺紙片棉花在這里對實驗材料區和記錄單進行說明(我在實驗室設置了實驗材料區,放置如:鐵夾、玻璃杯等許多物體,供學生實驗,記錄單第三行的空白部分讓學生填寫從實驗材料區選取實驗材料的物體名稱。學生分組實驗并匯報結果后,教師因勢利導:我們觀察到磁鐵能吸引回形針、大頭針、鐵釘、這些物體,它們都是什么材料做成的?學生回答后老師引導學生進行思考:由此你能得出什么結論?師生共同探討總結出磁鐵能吸引鐵一類材料做的物體并板書磁性的概念。在這一環節的活動中,先讓學生大膽猜測磁鐵能吸引哪些物體,估計學生能就磁鐵能否吸引棉花或小紙片等這些問題產生認知的矛盾,也就有了探究、驗證的需求。這時,教師讓學生進行驗證也就水到渠成了。同時學生的小組合作學習在這個環節中所起到的作用也是科學、有效的。小組活動中,同學們在小組長的安排下,有的到實驗材料區去選取實驗所需的材料,有的負責記錄,有不同的看法互相交流,然后小組長把全組的意見
整理、匯報,得出了“磁鐵能吸引鐵一類材料做的物體”這一結論。最后在教師的引導下,完整的形成了“磁性”的概念,這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又充分的體現新課程的精神。
。ㄋ模⒀芯看盆F各部分磁性的強弱。老師繼續引導:像剛才老師表演的釣魚就是應用了磁鐵的磁性。那么磁鐵各個部分的磁性是不是一樣呢?我們一起來研究這個問題。先說一說你們想怎樣設計實驗來研究這個問題。學生獨立思考,然后小組討論設計實驗方案并交流。估計學生的方案有:將磁鐵水平懸掛起來,觀察磁鐵的各個部分分別能吸引多少個回形針。或者在磁鐵上放一顆小鋼珠,觀察小鋼珠往哪部分滾,以檢驗磁鐵哪部分磁性強等等。教師認真傾聽學生的各種方案,對于合理、易操作、有創意的方案給予肯定,并讓他們按照同學提出的方案有選擇性的去進行實驗、驗證。然后小組匯報實驗結果,最后得出結論并板書:磁鐵的兩端磁性最強,磁鐵磁性最強的地方是磁鐵的磁極,磁鐵有兩個磁極。
。ㄎ澹、擺弄磁鐵。首先由老師引導學生繼續探索!巴瑢W們,如果我們繼續擺弄磁鐵,也許還會有更多的發現、更多的問題可以研究。比如我們把兩塊條形磁鐵吸在一起,這塊磁鐵是不是就有四個磁極,請同學們自己擺弄磁鐵,如果有什么發現和什么問題就把它記在記錄單上并進行研究!睂W生可獨立或小組合作擺弄磁鐵,研究發現的問題,最后把他們的研究成果在全班進行交流。 “研究磁鐵各部分磁性的強弱”及“擺弄磁鐵”這兩個環節的設計意為學生創造一個活潑、嚴謹的氛圍,讓學生去思索、探究,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在研究磁鐵各部分磁性的強弱”時,先讓學生獨立思考,然后在小組里交流。除了以上估計的兩個實驗方案,可能還有的學生想到把磁鐵放在離回形針2、3厘米的距離,觀察回形針有什么反應,可能有的學生發現了環形磁鐵的磁極,有的學生發現了兩條條形磁鐵同極相排斥的現象,還有的學生發現兩條條形磁鐵連起來變成一條條形磁鐵時,它得磁極不是4個而是2個,學生的這些發現是通過自己的實驗來證明的,應該說,在這個活動中,學生思維的開放性和獨立性得到充分的體現。
。、總結延伸。課堂結束時我會小結“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并讓學生思考問題“一塊磁鐵斷了,它還有兩個磁極嗎?”這一環節的設計,目的是讓學生對知識進行系統整理。并把探究活動延伸至課外。
四、說教學評價
科學課程目標的重點在于培養學生的態度和能力,所以評價時,不應過于看重學生所獲得的知識的多少及作品的優劣,而應特別關注學生參與的態度、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造性,關注學習的過程和方法,關注交流與合作,關注動手實踐以及所獲得的經驗與教訓,同時要強調評價的激勵性,鼓勵學生發揮自己的個性特長,施展自己的才能,努力形成激勵廣大學生積極進取、勇于創新的氛圍。評價可采用多種形式,如書面材料的評價與對學生的口頭報告、活動、展示的評價相結合;教師評價與學生的自評、互評相結合;小組的評價與組內個人的評價相結合等;谶@一評價理念,本節課評價方式靈活多樣,各種評價方式有機結合。例如:在“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交流我們知道的磁鐵”這兩個環節采取教師評價與學生的自評、互評相結合,在“學生猜測并驗證磁鐵能吸引哪些物體”“研究磁鐵各部分磁性的強弱”這兩個環節采取書面材料的評價與對學生的口頭報告、活動、展示的評價相結合;讓學生在評價中學會實踐和反思、發現自我、欣賞別人。
小學科學說課稿9
一、教學內容:
小學科學教科版四年下冊二單元第六課,在《動物的卵》這一課中,學生通過觀察各種動物的卵,了解動物卵是孕育著新的生命,只要條件合適,動物的卵就會發育成長為一個新的動物。
二、地位作用:
本課是關于動物繁殖方式的第一課,在此前幾節課中學生研究了植物的繁殖方式,本課承前啟后,是以后研究動物繁殖的基礎,是本單元的重點課之一。
三、學情分析:
學生已經了解了植物的繁殖方式,有了一定的研究基礎,對科學研究也有濃厚的興趣。
四、總設計意圖:
本課主要利用農遠資源創設教學情境,解決難點,培養學生學習興趣。通過學生對實物的觀察,觀看視頻,增加學生的直觀感受和切身體驗。以自己熟知的事物為基礎,通過觀察進行推測,并通過視頻進行了解,這樣對雞卵的結構、孵化等有個基本的認識。
五、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在觀察中學生認識卵的一些特點,知道在一下條件下卵會發育成動物。
2、過程與方法:采用實物和視頻結合的辦法觀察研究動物卵的特點,通過視頻了解經歷小雞的孵化過程,學生經歷觀察和研究的過程。
3、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學生樂于探究動物繁殖奧秘的興趣,感受自然界生命的多樣性和生生不息。
。ㄔO計意圖:本課課標的設計以三維目標為原則,理解概念,重視過程的體驗,同時培養學生學科學的興趣。)
六、教學重點:
卵的結構觀察小雞的孵化過程
七、教學難點:
了解雞蛋各部分的作用
八、課時:
一課時
九、課前準備:
卵實物課件
十、教學過程:
。ㄒ唬⒙撓蹬f知導入:
1、板書課題:動物的卵。
2、師談話:前幾節我們學習了解了植物的繁殖方式,那么動物是怎樣繁殖的呢?三年級時我們知道了蠶是由蠶卵發育而來的。(播放蠶卵視頻)在自然界中許多動物是靠卵來繁殖的。引入卵的觀察。
。ㄔO計意圖:以舊引新,利用農遠資源視頻觀察蠶卵變成蟻蠶,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觀察其它動物的卵做好鋪墊。)
。ǘ、動物卵的觀察:
1、呈現各種卵的圖片(視頻)
學生觀察形狀、大小、顏色并進行研究。師提出:它們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傩螤睿呵蛐----橢圓形----米粒形----炮彈形----
拓展:師提出:雞卵的殼很脆一碰就破可為什么用力捏不破,與它的外形有關嗎?學生研究后回答(聯想到奧運會鳥巢:“蛋外殼呈橢圓形,即拱形,這種形狀會將外界的力傳遞到整個外殼,因此用手捏雞蛋時,即使有受力不均的現象,只要不是受力過大,外殼是不容易破的,這就好比橋梁做成拱形比做其他形狀的承受力要大,還不只是這,因為力具有傳遞性。當你捏的時候,通過雞蛋里液體把力傳遞給雞蛋的其他地方,而雞蛋殼是由碳酸鈣構成的,有一定的堅固性”)
、陬伾喊咨---綠色---橙色---黃色---
、鄞笮。壶喌半u蛋燕歐蛋赤翡翠蛋鵪鶉蛋杜鵑蛋戴菊鶯蛋(通過視頻與書上的排列順序對號)
。ㄔO計意圖:通過看圖觀察學生對各種卵獲得一個感性的認識,并對卵的外形進行探究)
2、補充知識:動物的卵,產卵多少(視頻)刺魚只產80-100粒;產200-300粒;而鰱能產50萬粒;草魚產40萬粒;鰻鱺能產1000萬粒;翻車魚(產卵三億粒)、胖頭魚(產卵五十萬粒)、黃花魚(產卵三十萬粒)。魚類之所以大量產卵是為了增加存活后代的數量,盡可能廣泛地散布母系基因。
產卵最少的是美國佛羅里達的齒鯉魚,在幾天的產卵期中只產大約20個魚卵。
(設計意圖:豐富學生的知識,增加學習興趣。)
小學科學說課稿10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知道認識物體的科學方法。
2、通過比較方法認識水是什么樣的?
3、知道什么是液體?
過程與方法
1、會利用多種感官從多種液體中找出水。
2、能利用語言、文字、圖畫等形式表達自己的發現。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能夠細心觀察,尊重事實、尊重別人的意見。
2、在觀察中培養學生的安全意識。
3、培養學生敢于合作交流,樂于探究發現周圍事物奧秘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運用多種感官認識水的各種性質。
難點:選擇器具將水運到遠處的空桶中。
教學準備
1、分組實驗器材:空果凍盒4個、牛奶、糖水、酒、水
2、演示器材:塑料袋、不同形狀的杯子4個
3、游戲材料:小杯子1個、長短不一的接水管2根、塑料桶2個、秒表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設計意圖:
認識水的重要性,激趣導入。
1、談話:同學們知道動物、植物的生存離不了哪些東西嗎?
2、根據學生的回答引導出課題并板書:觀察水
二、分組找水、了解特點
設計意圖:
通過學生的自身實踐,把認識物體的經驗上升到用科學方法的層次,體驗探究活動的樂趣。
1、談話:今天我為大家準備了四種不同的液體,分別是水、糖水、酒和牛奶,可忘了貼上標簽。你們能用自己的方法給它們分辨出來并帖上標簽嗎?
2、學生分組實驗,教師巡視指導。
要求:(1)先在小組內討論使用什么方法。
。2)觀察過后在小組內交流并貼上標簽。
3、學生討論、匯報。
4、教師引導小結:
先用眼睛看找到牛奶,再用鼻子聞找出酒,最后用舌頭嘗分辨出水。這里我們用到了認識物體的常用科學方法:看、聞、嘗,當然還可以摸。但以后要注意,在不了解物體時千萬不能隨便聞、嘗、摸。(板書:眼睛看、鼻子聞、舌頭嘗、用手摸)
5、談話:我們大家都找出了水,可依據水的哪些特點呢?現在請同學們觀察分辨出的水,把你的觀察方法和結果寫下來。
6、學生組內觀察并記錄。
7、組織學生匯報,引導并板書:沒有顏色、沒有氣味、沒有味道、透明
三、實驗演示,認識液體的特征
設計意圖:
通過觀察、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想象能力和準確的表達能力。
1、談話:現在請大家觀察講桌上的四杯水,都是什么形狀的。把你的結果寫在書上或畫在書上。(出示裝滿水的不同形狀的杯子)
2、學生觀察匯報。(水可以是各種形狀的,取決與盛水的容器形狀,也就是水本身是沒有固定的形狀的。板書:沒有固定形狀)
3、談話:是這樣的嗎?我們在來做個實驗。
4、演示說明:將杯子中的水倒入塑料袋中,并利用不同的方法變化樣子。引導學生展開想象:如果塑料袋是正方形的則水是……;如果塑料袋是球形的則水是……;如果塑料袋是像小貓一樣則水像……。
5、將塑料袋弄個洞,讓水流進容器。
6、提問:你們看到了什么?(水在流動。)還有哪些物體是容易流動的呢?
7、根據學生回答后板書:容易流動
8、小結:像水這樣沒有固定形狀、容易流動的物體叫液體。(完成板書)
四、團結合作
設計意圖:
通過游戲,讓學生感受到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所帶來的快樂,體會到集體的力量,培養團結合作精神。
1、談話:下面我們做一個小游戲。(出示物品,提出要求:哪一組能把這個塑料桶中的水運到另一個塑料桶中,當然不能直接倒。)
2、學生分組討論方法。
3、全班匯報(用管子吸、用小杯子舀)
4、哪一種方法好呢?
5、分組近距離演示,測時間。
6、距離較遠,哪種方法快呢?學生預測后再試一次。
7、小結:近距離用杯子舀的快,遠距離用管子吸的快。
五、總結
1、這節課我們學到了哪些知識?
2、學生思考討論,教師補充。
小學科學說課稿11
一、教材分析
《消化器官》是湖北教育出版社小學《自然》五年級下冊第23課,內容主要包括:認識人體的消化器官、認識消化器官的作用、消化器官衛生保健教育,是繼《食物的營養》之后具體認識人體的器官。消化器官是人體的主要組成部分,在人體知識中占有重要地位,學習消化器官,既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消化器官在人體的主要作用,又為今后學習人體的其它器官作了必要的準備。本課的教學重點是消化器官的作用和消化的過程,教學難點是食物被人體消化吸收的過程。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認識人體的消化器官及功能,知道食物的大致消化過程。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認真細致的科學態度和團結協作的探究精神,提高學生分析、綜合和想象能力。
3、情感目標:讓學生養成良好的飲食衛生習慣。
三、教學準備
自制多媒體課件
分組實驗材料——試管、淀粉液、小燒杯、碘酒、滴管
四、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
激發探究欲望
⑴演示實驗:出示兩根裝水的試管和一些米飯、白糖,把白糖和米飯分別放入盛水的試管里搖動,讓學生觀察出現的實驗現象。目的是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
、铺岢鰡栴}:“像米飯這樣不溶解于水的食物人體能吸收嗎?是怎樣被消化吸引的呢?”引導學生討論。這一問題其實就是本節課的主要教學內容,問題的提出有利于讓學生帶著明確的任務去學習,在學習活動中抓住核心,有選擇有重點的學習科學知識。
、墙沂菊n題。
創設這樣的教學情境,既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發現問題的能力,又激發了學生積極的學習欲望,使新課的出示水到渠成。
2、討論交流
認識消化器官
在這一教學環節中,首先提出了一個開放性問題“你知道人體有哪些消化器官,說給小組的同學聽一聽!”
然后引導學生在小組內討論交流,使學生取長補短,豐富對消化器官的認識。在學生充分討論交流的基礎上,用多媒體課件,按順序把各個消化器官依次展示給學生看。
最后,讓學生對照自己的身體,互相說一說消化器官,并指一指它們的大體位置。
這樣的設計,既激活了學生原有的知識儲備,把學生頭腦中支離破碎的知識納入比較完整的體系中,又活躍了課堂氣氛,進一步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3、實驗探究
認識消化過程
、帕私馔僖旱淖饔
⑵認識各消化器官的作用
口腔:初步消化
食管:運送食物
胃:繼續消化
小腸:充分消化,充分吸收
大腸:殘渣通道
、抢斫馐澄锏南^程
首先讓學生對照消化器官作用圖,分組討論食物的消化過程,并在小組內交流。
然后,在學生交流匯報的基礎上,總結食物的消化過程。
最后,讓學生對照消化器官作用圖,用自己的話,準確、
全面、系統的說一說食物的消化過程。
新課程改革的理念告訴我們: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科學課程應向學生提供充分的科學探究機會,使他們像科學家那樣進行科學探究,在探究的過程中體驗學科學的樂趣,增長科學探究能力,獲取科學知識。這部分教學設計充分體現了這一先進的教學理念,充分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將抽象的知識具體化、形象化,寓教于樂,為學生創造了良好的學習氛圍,極大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4、聯系實際,進行飲食衛生教育
學生認識了消化器官的作用,理解了食物的消化過程,在此基礎上,先讓學生說一說消化器官對人體的重要性,再聯系生活經驗,談一談怎樣保護人體的消化器官。最后,提出一個拓展延伸問題“我們有過消化器官生病的經歷嗎?原因是什么?”
引導學生將所學的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體現學以致用的教學觀念。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努力為學生提供一個寬松的學習環境,讓學生暢所欲言,體驗學習的樂趣,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充分體現“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教學原則。就教師的教學方法來說,主要采取了
1、探究研討法,引導學生經歷“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觀察實驗——思考與結論”的科學探究歷程,培養學生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
2、觀察實驗法,通過學生實驗和觀察,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3、分組討論法,采用分組討論的方法,使每位學生都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相互促進,共同提高,培養他們的合作意識和參與意識。
就學生的學習方法來說,主要是讓學生通過“看、想、議、說、做”等活動,以落實學生的主體作用,體現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看一看,就是讓學生看實驗現象,看消化器官的大體位置。
想一想,就是在每個環節提出有價值的問題讓學生思考。
議一議,是通過小組內的討論評議,讓每個學生都有發言的機會,人人參與學習,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
說一說,就是讓學生說消化器官的名稱,說食物的消化過程,說保護消化器官的方法,讓學生在說中學,學中說。
做一做,就是讓學生動手做唾液消化淀粉的實驗,經歷科學探究過程。
在整個的教學活動過程中,學生既經歷了科學探究的歷程,又學得了科學知識,有效地培養了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提高了學生科學探究的能力。
小學科學說課稿12
教材的設計意圖是經過引導學生參與一些活動,讓他們關注自我的飲食情景,學會給食物分類,了解一些常見食物所含的主要營養成分,從而懂得自我該吃什么、該怎樣吃。學生要在一個個實踐活動過程中,了解人體生長發育所需的營養成分存在于不一樣的食物中,明白沒有哪一種食物包含人體所需的全部營養,為了健康成長,食物要多樣化,不偏食很重要。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關注學生們的飲食習慣是否伴隨著知識的增長在向著科學和健康的方向靠近,健康意識有沒有得到增進。
在學習本課之前,學生對自我平時吃了些什么東西還是比較熟悉的,但對所吃的各種食物究竟能夠為人體的生長發育供給哪些營養等認識還是比較模糊的,而這恰好會影響學生飲食態度與習慣的構成和堅持。為了幫忙學生樹立正確的飲食觀念,我們設計了活潑、形象的多媒體課件,讓學生在看一看、聽一聽、說一說的過程中,比較簡便、清晰地掌握科學知識要點,為后面學習"怎樣搭配食物"作好準備,為建構自我正確的飲食習慣、健康的生活觀念奠定堅實的基礎。
本課由以下四大塊資料組成:
第一塊是引導學生回憶大家平時常吃的食物和最愛吃的食物有哪些,呈現豐富多彩、品種多樣的食物。教學時能夠讓學生將自我吃過的食物有選擇地帶一些到課堂上來,使活動更直觀、生動。
第二塊是指導學生用分類的方法認識食物。食物的種類很豐富,給食物分類的標準也很多,這一過程中學生完全能夠按照自我的標準給食物分類。分類的食物能夠是學生自我帶的,也能夠由教師為學生供給一些食物圖片。
第三塊是經過閱讀資料了解食物中所包含的主要營養,幫忙學生認識人類需要的主要營養及其來源和作用,明白沒有一種食物包含人體所需的全部營養。這塊資料能夠利用多媒體將知識呈現出來,這樣會更加直觀、生動、靈活一些。同時還要讓學生從自我所帶的食物中發現它們各包含哪些營養,學習按照營養的成分給自我所吃過的食物分類。這一次分類是對食物所包含營養的分析和鞏固。
第四塊指導學生統計全班同學最愛吃的三種食物。這樣的次序編排與教材資料安排上有一些變化,這樣做的目的是想讓學生在已經了解營養知識的基礎上開展統計活動,再分析班級里學生的飲食情景是否科學、合理。這一實踐活動不僅僅能夠引導學生關注自我的飲食習慣,還有利于培養學生計算、合作、操作等多方面的素質與本事。
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景和教材的特點,把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過程與方法
●按照自定標準給食物分類;
●用圖表統計全班同學最愛吃的三種食物。
知識與技能
●了解人類需要的主要營養及其來源;
●懂得營養要全面、合理的重要性。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關心飲食,樂于用學到的知識提高自我的飲食質量,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
●增進學生的健康意識。
教學過程設計
一、導入
1.談話:看了這些圖片你想干什么?
2、我們為什么要吃東西呢?
3.小組討論、匯報,學生廣泛發言。
【評析】這樣導入,既調動了學生學習的情趣,又能引起學生對營養話題的關心,起到"聚焦"作用,同時又了解了學生的飲食情景,使教學更有針對性,并為統計全班同學愛吃的三種食物做好了準備。
二、用分類的方法認識食物
1.你能利用學具袋中的食物卡片,根據日常生活實際將它們分分類嗎?你能說出這樣分的理由嗎?
2.小組交流、匯報。
【評析】讓學生根據自我的日常生活經驗給食物分類,進一步拓寬了學生的思維渠道和思考的空間,對于學生能講出理由的分類,教師給予合理評價并鼓勵學生大膽想像,這樣的教學方法更貼合兒童的認識規律和富有兒童情趣,使全體同學都投入合作交流的活動之中。
三、指導學生統計全班同學最愛吃的三種食物
1.談話:以小組為單位統計一下你最愛吃的三種食物。
2.活動:統計全班同學最愛吃的三種食物,并作出統計圖。
【評析】經過統計活動,使學生了解用圖表的方法,更能一目了然地看清統計結果,從而感受科學活動和探究的樂趣。
四、閱讀資料,認識人類需要的營養來源和作用
1.讓學生自學教材第44頁的資料,經過閱讀使學生明白糧食類包含豐富的淀粉,供給人熱量和力量;魚、肉、奶、豆類包含豐富的蛋白質,是人體生長發育必需的食物;油脂類包含豐富的脂肪,供給人能量、堅持體溫;蔬菜、水果類的食物包含豐富的維生素、礦物質和生物纖維。
2.經過閱讀資料和對統計圖的分析,思考:只吃我們愛吃的食物,營養是否均衡?我們應當吃什么?
3.小組討論、交流、匯報。
【評析】經過討論、分析,使學生凌亂、模糊的認識更加清晰化,使學生了解按營養成分為食物分類的科學方法,明確沒有一種食物包含人體所需要的全部營養,從而構成"建立合理飲食結構"的意識。經過學習,學生能夠更加關心和注意自我的飲食,為正確搭配食物、設計自我科學合理的飲食做好鋪墊、打了基礎,把課堂學習延伸到課外,把課堂探究引入到生活實踐。
教學片斷賞析
1.利用食物卡片給食物分類的教學環節
師:你能利用食物卡片給食物分分類嗎?比一比看誰的方法多,想一想為什么要這樣分?
(學生小組活動,教師巡視并及時給予學生鼓勵)
師:請同學匯報一下,你們有幾種分法,為什么這樣分?
生:我把蘋果、梨分為一組,因為它們都是水果。
生:我把魚單獨分為一組,因為它是水里的動物,把雞蛋也單獨分成一組,因為它是雞下的,雞在岸上活動。
生:我把巧克力、面包、魚分為一組,那些都是我喜歡吃的,把其他的分為一組,那些是我不喜歡吃的。
生:我把蘋果和西瓜分在一齊,因為它們都很圓。
師:噢,你是按形狀把它們分組的,不錯。
生:我把菜和西瓜分在一齊,它們都是綠色的。
師:噢,你是把它們按顏色分了組。想法挺好的,同學們如果把思路打開,把眼界放寬,我們會想到更多的分法。
【說明】學生按自我的標準分,教師不加以限制,能夠給學生供給更大的發揮空間,能夠挖掘出學生更多的潛能,教師及時鼓勵可使學生更加自信。
生:我把米飯、饅頭和花卷分為一組,它們都是糧食。
生:我把魚、豆腐、各種菜分為一組,它們都是菜;把蘋果、草莓、梨、香蕉分在一齊,它們都是水果。
生:我把魚、蝦、蟹分為一組,它們都生活在水中;把蘋果、柿子、梨分為一組,它們都長在樹上。
生:我把檸檬、芒果分為一組,它們都是黃色的;把草莓、櫻桃分為一組,它們都是紅色的。
生:雞蛋、鴨蛋能夠分為一組,它們是圓的;蕓豆、扁豆能夠分為一組,它們是細長的。
師:經過今日的討論交流,教師覺得你們真的很了不起,有的同學一下子想出很多種分法。教師相信,只要你們做什么事都善于動腦的話,你們必須會越來越聰明,越來越讓人佩服!
【片斷評析】利用貼近孩子生活的事物和現象,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使他們很快進入情境,更能使他們在愉快的氣氛中進行合作與學習,當他們的學習自覺性升高時,教師要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自信,使他們的潛能得到進一步發揮。教師鼓勵學生"只要你們做什么事都善于動腦的話,你們必須會越來越聰明,越來越讓人佩服",目的是一石激起千層浪,期望學生永遠都不要言敗,只要付出,終歸會有收獲。
2.閱讀資料、建立合理飲食的教學環節
師:自學教材中不一樣種類的食物包含的主要營養成分的資料,然后,以小組為單位說一說淀粉、蛋白質、脂肪、維生素分別有什么作用。
(學生自學、討論)
師:誰能說說經過學習和討論,你們都明白些什么?
生:經過閱讀和討論,我們明白米飯、饅頭、玉米、土豆、地瓜等食物包含豐富的淀粉,它能夠供給我們熱量和力量,支持我們的活動。
生:魚、肉、蛋、奶、豆類包含豐富的蛋白質,是我們生長發育必需的食物。
生:各種油類食物包含豐富的脂肪,它能供給我們能量和堅持體溫。
生:蔬菜、水果類的食物包含豐富的維生素、礦物質和食物纖維,是我們堅持健康所不可缺少的食物。
師:經過匯報,我明白同學們對食物中所包含的營養成分有了必須的了解,想想看,如果只吃我們愛吃的食物,這種做法科學嗎?為什么?我們應當怎樣吃?
(學生小組討論、匯報)
生:經過討論,我們明白,人在生長的過程中,需要好多的營養,而這些營養又分別含在不一樣的食物中,比如,我們組有的同學喜歡吃肉、有的喜歡吃魚、有的喜歡吃雞腿,但大多數同學都不喜歡吃蔬菜,這樣營養就不夠全面,如果經常這樣就會損害我們的健康。
生:經過學習我們明白,每種食物分別包含不一樣的營養,而這些營養對我們的成長都是十分有好處的,如果只吃我們愛吃的食物,就會使我們缺乏一些生長所必需的東西,這樣,我們的身體健康就沒有保障。
生:只吃我們愛吃的食物,()就會構成偏食的習慣。我們明白,沒有一種食物包含人體需要的全部營養,為了健康我們必須養成食物多樣化、不偏食的好習慣。
【片斷評析】經過學習、討論、交流,使學生從根本上認識了偏食的危害,以促使學生養成良好飲食習慣,明確不偏食可保證身體正常發育的重要性。
小學科學說課稿13
一、學情調查與分析
首先在三年級一個班進行調查,這些內容是學生沒有學過的,通過5道結構
性很強的題目了解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和思維水平。其次同樣的5道題目在四年級進行調查,這些內容學生以前學過,了解知識運用和發展的難點。最后從一個班抽取思維水平和知識儲備層次不同的學生進行訪談,通過訪談,了解學生在固體沉浮規律問題上所表現出來的不同的思維軌跡,有利于在教學中照顧差異。
通過調查確定了探究固體沉浮規律是本單元的教學難點,我認為有必要在初步感知固體沉浮現象的基礎上搭一個彈性跳板---指導學生體驗改變固體的沉浮,有了這個體驗之后,就能有效突破教學難點。
二、教材分析及處理
《固體和液體》單元是根據課程內容標準中“物質世界”里的“物體與物質”的相應條文編寫而成。
根據自己的教學經驗,我把本單元教材做了處理,共分兩大體系。體系1中包括《認識固體》、《把固體放到水里》、《使沉在水里的物體浮起來》;體系2中包括《認識液體》、《把液體倒進水里》。在體系1中,我將《把固體放到水里》和《使沉在水里的物體浮起來》進行融合,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認識事物的規律,分離出3個具有結構層析的內容:
1.把固體放入水中,初步感知固體在水中的現象,體驗沉浮是可以改變的。
2.引入重量和體積因素,探究改變固體沉浮的秘密。
3.嘗試同液體分離。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屬于第一部分,把固體放入水中,初步感知固體在水中的現象,體驗沉浮是可以改變的。
三、活動目標及指向描述
知識技能:把固體放入水中,感知沉浮現象。
過程與方法:探究改變固體的沉浮。
情感態度價值觀:嚴謹實驗,體會探究的樂趣。
教學重點:感知固體在水中的沉浮現象。
教學難點:通過探究,嘗試用多種方法改變物體的沉浮。
四、材料結構性分析
1.結構層次性
第一層次:探究材料是生活中常見的,經常拿來研究物體沉浮的材料,有小木塊、雞蛋、石頭、鐵釘、螺帽、玻璃球。
第二層次:探究材料也是生活中的材料,但是我們一般不拿它們來研究物體的沉浮實驗,有玻璃注射器、土豆、粉筆、蘋果、保險絲、蠟燭、玻璃瓶、辣椒、橘子。學生對這類材料缺乏經驗,因此第二類材料的使用會給學生留下深度的思維空間。
2.結構功能性
注射器的功能不光是用來研究固體在水中的沉浮,也是打開學生思維的金鑰匙。有的小組發現注射器是沉在水底,有的小組發現注射器是浮在水面上,抓住這一點讓學生知道同一個物體在水中沉浮是可以改變的。
五、教學過程
。ㄒ唬、初步感知固體在水中的沉浮
1.將第一組材料放入水中,通過學生的回答知道固體在水中有沉浮現象。
2.引進第二組材料,進一步幫助學生感知固體在水中的沉浮。
●小組預測
●實驗驗證
●交流匯報
生成問題:注射器會怎樣呢?為什么有的小組的注射器是沉在水底,而有的小組的注射器是浮在水面上呢?一石激起千層浪,抓住矛盾,生成問題,將學生思維推向一個新的高度,同時自然地完成教學的過渡。
。ǘ、探究改變固體在水中的沉浮
注射器在水中的沉浮是可以改變的,看來同一種物體在水中的沉浮是可以改變的。在我們剛做實驗的時候還有一些材料,它們的沉浮可以改變嗎?請小組討論看看有沒有辦法改變它們的沉浮。
1.小組討論怎樣改變固體在水中的沉浮。
2.提出假設,交流方案。
3.小組探究,通過多種方式來實現改變固體的沉浮。
4.匯報交流。
設計意圖:學生通過實驗,知道沉浮是可改變的,為下一節《探究固體沉浮的秘密》做好了思維和知識上的準備。
(三)、探究引伸,引發新思考。
1.我們實現了將物體由沉到浮,由浮到沉。
2.設疑,我這有一個辣椒,它很神奇,它可以不斷的實現沉浮變化。教師演示。
3.引發新思考:你能連續不斷的改變同一個物體的沉浮嗎?
4.課外探究
教育應該有大課堂意識,科學課更應該有大課堂意識,沉浮自如的辣椒將學生的思維推向一個新的高度,為孩子們課后探究留下獨白的空間。
六、關于活動評價
注重通過課堂評價組織教學,可以提高課堂教學的有序性和有效性。本節課我的評價方式有:
關于評價主體:三元互動。同伴、自己、老師。從他們中間我得到幾顆星?
關于評價內容:廣角三維。我知道秘密了嗎?解決困難時我的意見起作用嗎?你有成就感嗎?
課堂評價方式:倡導人文。
這節課,我最滿意的地方是。我們組值得嘉獎的是。
七、反思一得
科學探究課要有活躍的氣氛,更要有深層次的思考,動思維和靜思維交相輝映,學生思維的活躍才是課堂活躍的第一特征。
小學科學說課稿14
尊敬的各位領導評委老師:大家好。我是花官營中心小學的——張艷萍。我說課的內容是小學三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九課《浮與沉》。下面,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闡述對本課的構思和設想。
一、教材分析
本課在學生已有日常生活經驗基礎上,安排了三個逐層遞進的教學活動:1、認識物體的浮沉現象;2、認識改變物體在水中沉浮的方法;3、感受浮力。旨在通過學生動手實驗,自主探究出改變物體沉浮的方法。從而學會探究式學習的方法。
二、學情分析
三年級的同學剛接觸科學學科不久,熱情很高,已初步掌握了一些觀察的方法。對于“浮與沉”的知識,他們有著一定的生活經驗。但接觸實驗探究還比較少。
根據以上分析,結合學生的認知特點,我確定以下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
知識目標:
1、認識物體的浮沉現象;
2、了解沉浮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變;
能力目標:
1、能根據生活經驗預測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狀態并用實驗的方法驗證;
2、能根據物體在水中沉浮的狀態給物體分類;
3、能找出改變物體沉浮的方法。
情感價值觀目標:
培養學生認真的觀察現象和積極思考問題的科學態度,激發學生研究生活中的科學和運用科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認識物體沉浮現象;
教學難點:改變物體沉浮的方法。
三、教法與策略
科學教學力爭在教給學生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獲取知識的方法和能力。因此,本節課我將從學生實際出發,主要采用探究發現法進行教學,讓學生分組實驗,合作交流,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以探究為核心”的教學理念。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實驗記錄表;水槽等演示設備 學生準備:水槽、水、曲別針、橡皮泥、小石頭、螺絲釘、鑰匙、乒乓球、塑料瓶、海綿、鉛筆等。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認識浮沉現象
上課伊始,教師首先使用故事導入新課:“一群小朋友在草地上踢球,不小心球掉進了第一文庫網旁邊的樹洞里,洞口又小又窄,人根本下不去,誰能想個辦法,把球拿上來?”學生根據生活經驗,不難想出向深坑中倒水,球隨水浮上來。教師問:“如果是我們上體育的鐵球掉進深坑,那么還能用這個辦法嗎?
【設計意圖:用故事的形式導入新課,很好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探究的欲望!
接下來,教師拿起一個瓶蓋,讓學生猜猜它在水中是浮還是沉?讓學生動手試一試,會發現把瓶蓋放在水面讓它仰在那,瓶蓋就會浮在水面上,如果把瓶蓋放入水中或者反過來放進去,就會沉入水底。于是引出新問題:瓶蓋在水中到底是“沉”還是“浮”?進一步明確觀察物體浮沉的方法:
把一件物體放入水中,如果它向上運動離開水底就是浮;如果它向下運動停在水底就是沉。
【設計意圖:通過這一環節的教學活動,引導學生學會觀察物體沉浮的方法和判斷沉浮的標準。為后續的探究活動奠定方法和知識基礎!
(二)提升原有認知——觀察更多物體的沉浮。
老師給各小組準備了十種在學習生活中常見的物體。先來猜一猜它們在水中是沉還是浮”。隨著學生的預測在黑板上貼物體圖片,不能確定的貼在板書“浮”與“沉”的中間。師引導:猜測出來的結果要用什么方法來驗證呢?
教師演示正確實驗方法,實驗前用課件提出實驗要求及要點:并填好實驗記錄單。
讓它沉下去?
(2)選擇一個沉在水底的物體(如橡皮泥),想一想:用什么辦法能讓它浮起來?
學生分組自選問題進行探究,比一比,哪組的辦法多。 2、交流探究發現,建立科學概念
學生展示匯報小組探究結果。學生通過討論分析想出了很多好辦法,比如讓塑料瓶沉下去的方法有:用手壓下去,裝滿重物或灌滿水等。讓橡皮泥浮起來的辦法有:把橡皮泥裹在塑料瓶上,放在瓶蓋里,捏成船形或碗形,做成空心球等。
通過交流、研討、提煉出物體在水中的沉浮與物體的輕重、大小有關。大小相同的物體,輕的比重的容易浮,重量相同的物體,大的比小的容易浮。
【 設計意圖:為了使學生建立科學的概念,在學生感性認識的基礎上,指導學生交流總結!
四、總結拓展——收課不收思
引導學生了解自然界中與沉浮相關的課外知識,豐富學生知識視野。
1、輪船為什么浮在水面上?
2、中國死海,人在水中為什么不會沉下去呢 3、潛水艇是怎樣浮上來的。
【設計意圖: 這個環節承上啟下,既是對課堂中心內容的總結,也是為下節課“感受浮力”作了鋪墊,是科學探究的延續。讓學生帶著問題離開課堂,會讓他們用探究的思想去認識事物,用開闊的眼光去看待生活!
最后我說一說我的板書設計:我設計的板書圖文并茂,簡潔地概括了本節課內容,突出了重點難點,讓學生一目了然。
以上是我的說課過程,懇請各位老師提出寶貴的意見和建議。
小學科學說課稿15
一、教材分析:
《果實累累的季節》是本冊書《秋天,一幅美麗的圖畫》這一單元的第二課,它在學生學習《尋找秋天》這一課,對秋天有了感性認識的基礎上,讓學生科學、準確地認識果實。本節課屬于綜合過程本事訓練教學范疇,由三個活動組成,即"秋天的果實"、"‘找星星’"和"果實分類",把探究的事實定位于果實。從三個不一樣的層面、用不一樣的方法研究果實,使學生對果實的認識由表象到理性,層層深入,最終上升到科學理論上,重點培養"觀察與提問"的本事目標,同時也培養學生從不一樣的角度認知事物,探究事物,檢驗探究性學習的成果。
二、學情分析:
三年級的學生在學習這部分之前,在日常生活中肯定見過以及吃過一些水果,所以有了必須的經驗與基礎,但對果實的認識比較淺顯,籠統。本節課經過指導學生對果實的充分觀察,掌握果實的特征,并用這一知識分辨果實與非果實。這些都是貼近學生日常生活實際的,學生喜歡和愿意了解的知識。這些都是進行本課探究學習的有利條件。但三年級的學生由于年齡小,對事物的認知和分辨本事稍差。所以對于本課資料,要采取貼合三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由簡入深,逐步遞進的方式來學習本課。
三、教學目標:
結合單元教學要求和本課的特點,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1、知識目標:引導學生全面探究,明白什么是果實,明確果實的特征。
2、本事目標:能從不一樣角度對特定事物進行定向觀察和提問。
3、情感目標:樂于對生活中和學習中的各種現象,提出問題。
幫忙他們構成良好的`科學態度和正確的科學價值觀。
4、我將本課的教學重點確定為:探究果實的特征。
難點確定為:分辨果實與非果實。
四、說教法和學法:
1、說教法:本節課我主要采用探究法,它經過讓學生對自然事物的觀察、描述、互相交流,構成對事物的認識。在學生學習知識的過程中,鍛煉兒童思維,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本事。同時我又把比較法、發現法等多種教學方法有機結合起來,期望學生既能獲得很多豐富的感性材料,又能夠提高興趣和求知欲,從而激發學生熱愛科學的完美情感態度。以到達教與學的和諧完美統一。
2、說學法:在指導學生的學法時,我貫徹的指導思想是把"學生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力求將學生的知識、本事、興趣等心理素質融為一體。為此我倡導學生"善于觀察,善于提問,善于思考"的學習方式,讓學生養成良好的科學學習習慣。
五、教具學具準備:
教學中要加強與生活實際相聯系,所以我準備了以下教具:各種各樣的水果和蔬菜、水果刀、果盤、頭飾、課件等。我為每組學生也準備了各種各樣的水果和蔬菜、水果刀、果盤等。
六、教學過程:
為了完成教學目標,解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課堂教學我準備按以下幾個環節展開:
環節一:1、導入新課,我設計的導語是:
秋天是個豐收的季節,人們滿載豐收的喜悅,各種果實也相繼成熟。在這個喜悅的季節里,教師也同樣帶著喜悅的心境來上這節課,大家想明白今日的課題嗎?(板書課題)
2、緊之后詢問學生生活中所見過和吃過的水果,并出示課件(一副水果圖),讓學生說說果實的名稱。
【設計意圖:在這一環節里,我首先采用談話法導入新課,消除了學生上課開始的緊張感。之后讓學生回憶生活中的水果,在課件的幫忙下,強化了學生對各種水果名稱的認識,隨即引出后續探究活動】
環節二:活動一"感知果實"
1、以一個驚喜的形式拿出果籃,并讓學生說出果實的名字,然后引導學生換一種方式猜果實,介紹游戲"感知果實".
2、講述游戲規則,找2-3位學生以比賽的形式進行,并且教師參加其中。蒙眼做游戲,在游戲過程中表現好的同學獎勵。結束時師提問:"你是用什么方法,猜出這些果實的?"引導學生加深對"五官"的作用認識。
【設計意圖:經過拿出果籃,激發出學生的興趣,在"感知果實"的游戲中,教師參與其中,更好地激發了課堂氣氛,還到達了師生互動。這個游戲主要引導學生經過用眼看,手摸、鼻聞、耳聽,舌嘗等方式來辨認果實。這一環節我采用了發現法,觀察法,比較法等來指導學生!
活動二:"找星星":在學生對秋天的果實有了一些感性認識的基礎上,我設計學生用找"星星"這一趣味活動,探究什么是果實,什么不是果實。
1、表揚并提問:你們吃過的水果里,它們里面是什么樣貌的呢?并詢問學生有什么好的辦法能夠看到果實的內部。引導學生說出:橫切和縱切。并播放課件。
2、學生能夠用桌上的的材料,利用剛剛獲得的方法(橫切和縱切)去探究果實里面到底是什么樣的。在活動之前,首先,介紹實驗材料(各種果實,小刀,盤子,餐巾紙)之后介紹注意的事項。如:安全,衛生方面。并且在活動過程中,囑咐學生把觀察記錄記下來。接下來活動,在活動結束時,小組匯報觀察結果,在匯報中對表現好的小組適當表揚。
3、出示課件:各種切開的果實的圖片,讓學生經過觀看圖片以及剛剛的實驗記錄,引導學生分析,總結果實的共同特征,并板書:果實的特征:都是有果皮和種子組成。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是一個教師導趣、學生生疑——教師導思、學生質疑的漸變過程。教學時首先我指導學生自主去生疑、質疑,然后經過找星星的活動以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讓他們自我去思考,去發現。我想,這不僅僅能夠培養孩子們的動手本事、合作精神,還讓他們在活動中體會成功與喜悅,更好地激發在以后的活動中主動探究的欲望!
活動三:"果實分類"
1、播放課件:各種果實,考考學生對果實共同特征的掌握情景。(對回答正確的同學表揚)首先以談話的方式介紹蘋果(帶頭飾)出場,并與大家打招呼,說出此行的目的(找朋友一齊參加果實大會)之后鼓勵學生一齊幫忙蘋果找朋友。
2、(其他小朋友帶上頭飾,比如:蘿卜,姜等一些非果實的圖片)播放課件"找朋友"學生游戲,并以開火車的形式進行。在游戲結束時,一齊看看蘋果都找了哪些朋友。(一一說出它們的名字)。緊之后詢問蘋果:"為什么找到它們呢?"引導學生說出"我們都是果實,都是由果皮和種子組成".然后大家歡送蘋果。
3、師以驚訝的口氣詢問:"咦!怎樣還有一位呀。"引導學生說出馬鈴薯別名土豆。并介紹馬鈴薯也是來參加果實大會的,可是它們沒有和它一齊去,誰明白為什么呀。之后找個別的學生說出理由。并表揚。
【設計意圖:本環節經過主角扮演,來激發學生的興趣,在游戲中學生沒有壓力,在愉快的氣氛中,教學重,難點會不知不覺突破。使學生在游戲中掌握了知識,不斷提高學生的學習進取性。這一環節的教學也體現了"做中學"這一教學主旨。)
活動四:拓展活動。
為使學生學以致用,課后我給他們布置了一道實踐作業:采集南瓜的種子。目的是對學生進行動手、動腦的訓練,讓學生在豐富的學習活動中,體會獲得知識的愉快和歡樂,把科學課從課堂走到生活實踐中。
七、板書設計
果實累累的季節
果實的特征:都是有果皮和種子組成
果實:蘋果、橘子、西瓜、辣椒
非果實:土豆、紅薯、蘿卜
【小學科學說課稿】相關文章:
小學科學的說課稿12-10
小學科學說課稿06-25
小學科學活動說課稿09-09
小學科學優秀說課稿09-09
小學科學活動說課稿12-21
小學科學《蝸!返恼f課稿01-29
杠桿說課稿小學科學11-07
小學科學優秀說課稿11-07
小學科學《杠桿》說課稿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