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高中生物說課稿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常常需要準備說課稿,通過說課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說課稿應該怎么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高中生物說課稿,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中生物說課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1、教學內容本課題是高中生物必修第一冊第三章“生物的新陳代謝”第三節內容。學生在學完“細胞”以及理解“新陳代謝與酶”、“新陳代謝與ATP”知識后,轉入難度較大的“光合作用”學習,從生物界看,光合作用是最基本的物質代謝和能量代謝,是學生學習呼吸作用、生態系統等內容的基礎。
2、教材地位及作用“光合作用”一節在綠色植物的新陳代謝以及整個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義務教育初中生物教材已經講述了光合作用的基礎知識,安排了綠葉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實驗。本節在此基礎上,更加深入地從產物到場所等方面講述了光合作用發現過程的幾個著名實驗,讓學生學會提取和分離葉綠體中色素的方法;并且講述光合作用的基本過程和意義等。目的是使學生不僅獲得有關的基礎知識,了解光合作用對人類生產生活的意義,懂得探索生物科學的基本方法。初步學會提取、分離葉綠體中色素的方法和技能,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不斷探求新知識的精神和合作精神。
3、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俟夂献饔玫陌l現史
、谌~綠體中的色素
③光合作用的過程
、芄夂献饔玫囊饬x
。2)能力目標:
、偻ㄟ^研究光合作用的發現過程和方法,使學生能夠體會和認識科學研究的過程,并初步學會具體的科學研究思路和方法。
、谕ㄟ^觀察、設計光合作用發現的實驗,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和思維能力。
③通過運用物理和化學知識理解光合作用過程中物質和能量的變化過程,培養學生知識遷移能力以及學科間知識的綜合能力。
④通過學生總結歸納光合作用過程中的主要反應以及光反應和暗反應兩大階段的區別和聯系,培養學生歸納總結能力。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偻ㄟ^體驗光合作用的發現過程,引導學生學習科學家們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和堅忍不拔、百折不撓的科學精神。
②通過對光合作用意義的學習,幫助學生樹立生物進化的辯證觀點以及珍愛自然、珍愛綠色、珍愛生命的思想意識。
4、教學重點
。1)光合作用發現實驗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依據:科學實驗方法的教育是理科綜合考試的目標(設計和完成實驗能力),也符合新課程標準。本節教學內容是探究性學習的載體之一。
。2)光合作用的過程和意義依據:
、俟夂献饔眠^程是本課題的核心內容。學生只有認識了光合作用的光反應和暗反應的過程,才能理解光能、ATP分子中活躍的化學能到糖類等有機物分子中的穩定的化學能這一轉移過程,掌握光合作用的能量和物質變化的本質。使學生對光合作用的認識水平,在初中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生只有知道光合過程的各個環節,才能理解內外因素對光合作用的影響,才能進一步研究如何提高光合效率的途徑,提高農業產量的技術。因此,學習光合作用的'過程,是深入聯系生產實際的理論基礎。
②通過光合作用意義的教學,可使學生理解當今世界面臨的糧食、能源、環境污染等重大問題的解決與研究光合作用的關系。知道人類需要的農產品,歸根到底要靠光合作用去生產。農業生產和科學研究,應該把培養高效應的農作物品種,發明提高農作物充分利用光能的時間、空間的技術等途徑作為研究方向;知道增加植被面積和質量,是改善環境的有效途徑等。這些是學生必備的科學素養。因此,光合作用的意義,是培養學生關心生物科學及發展,關心社會問題解決等意識的好材料,應充分利用。
5、教學難點:
。1)光合作用發現實驗的設計依據:科學實驗方法的教育是理科綜合考試目標(設計和完成實驗能力)在本節教學中的較好體現,是研究性學習的載體之一,但由于學生剛剛接觸,這方面正是他們的薄弱環節。因此,給予必要的指導和多項實踐,才會使效果事半功倍。
。2)光合作用過程中物質和能量轉化依據:高二學生對有機化學等知識還未學習到,對有關物理和化學知識不熟悉,還不能理解光合作用中的光能到電能,再由電能到不穩定的化學能,從不穩定的化學能到穩定的化學能的轉變的必要性,對于暗反應中的二氧化碳的固定,三碳酸的還原等的必要性的理解也有一定的難度。根據教材的重難點,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將這節內容安排3課時。第一課時學習光合作用的發現過程,第二課時安排葉綠素實驗,第三課時學習光合作用的過程和意義。這里主要說明第一課時教學方法和教學過程。
二、教法分析
1、教學方法:教師的過程式教學與學生的探究性學習相結合
2、教學手段:課件、錄像、投影儀三、學法指導學生在學習完細胞,理解新陳代謝等相關知識后,為光合作用的學習打下了一定的基礎,因此課堂中運用課件演示實驗,創設氛圍,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思考—分析—討論,最后得出結論。教學中主要采用了觀察法、討論法、總結歸納法。
。ㄒ唬⿲胄抡n教師利用動畫演示海爾蒙特實驗,提出問題:從這個實驗可知柳樹重量增加的原因是什么?學生回答:水分是植物體建造自身的原料。教師指出,海爾蒙特沒有考慮到空氣是否也能起作用。后來經過許多科學家的實驗,才逐漸發現光合作用的場所、條件、原料和產物。引出英國科學家普里斯特利的實驗。
設計意圖:利用動畫的直觀性和已有知識降低了問題的起點,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ǘ﹤魇谛轮R
1、錄像演示普里斯特列實驗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B鐘罩內的小白鼠沒有死亡?植物從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學生通過觀察實驗,分析問題,得出結論:綠色植物能夠更新由于蠟燭燃燒或呼吸而變得污濁了的空氣。教師指出:
。1)該實驗不能證明更新的空氣中的哪種成份?
。2)當其它人重復該實驗時候,有可能成功,有的總是失敗。直到后來,荷蘭科學家英格蒙斯證實了只有在陽光照射下,普里斯特利的實驗才能獲得成功。
2、學生介紹課前所做的薩克斯實驗引導學生思考
。1)暗處理的目的是什么?
。2)葉片一半曝光,另一半遮光,目的是什么?
。3)碘蒸氣處理葉片,目的是什么?
。4)這個實驗成功的證明了什么?
。5)高倍鏡下觀察“小藍點”聚集的部位是細胞的什么結構?學生經觀察實驗過程,分析問題,能夠得出結論。
。1)光合作用產生淀粉,同時需要光
。2)產生淀粉的部位是葉綠體!残〗Y〕:(板書)光合作用的場所、原料、條件、產物設計意圖:利用直觀課件演示的實驗,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培養學生的分析問題的能力和思維能力。通過學生親自重復薩克斯實驗體會科學研究的方法。通過光合作用發現過程進行科學史的教育,使學生了解到科學家們用了200多年的時間,才對光合作用的重過程有了比較清楚的認識,從而使學生認識到科學發現的艱難。
3、課件展示恩吉爾曼的水綿實驗引導學生討論分析:
A、這個實驗在設計上有什么巧妙之處?
。1)選用水綿作為實驗材料,不僅具有細而長的帶狀葉綠體,而且葉綠體螺旋狀地分布在細胞中,便于觀察和分析研究。
。2)將臨時裝片放在黑暗且沒有空氣的環境中,排除了環境中光線和氧氣的影響,從而確保實驗能夠正常地進行。
(3)選用極細的光束照射并且用好氧細菌進行檢測,從而能夠準確地判斷出水綿中釋放氧的部位。
。4)進行黑暗和曝光對比實驗,從而明克實驗結果完全是由光照引起的。
B、這個實驗給了你什么啟示?設計實驗時應注意哪幾個問題?師生共同總結,實驗設計要注意的問題:要有對照組和控制單一變量設計意圖:幫助學生體會科學研究基本思路和方法學習科學家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
4、簡介同位素標記法
(三)鞏固練習引導學生設計實驗證明:氧氣到底來自于水還是二氧化碳設計意圖:幫助學生掌握同位素標記法的原理,培養學生實驗設計能力、分析總結能力和創新意識。
。ㄋ模┎贾米鳂I略
高中生物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本課來自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分子與細胞》第三章第二節第一課時,主要內容有細胞器的結構和功能、用高倍顯微鏡觀察葉綠體和線粒體。學生已經學習了制作臨時裝片、高倍鏡的使用及細胞膜等相關知識,這為本節課的學習奠定了基礎,并且本節課也是后面將要學習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動物細胞的有絲分裂等內容的重要基礎。因此學習本課具有承上啟下的重要意義。
二、說學情
學生雖然學過了高倍鏡的使用和細胞膜,但由于線粒體等細胞器比較小,它們的內部結構很難細致的觀察到,并且功能也較抽象,因此這節課采用顯微投影、動畫等直觀方式深入學習,以降低這節的教學難度。
三、說教學目標
1、能舉例說出幾種細胞器的結構和功能;能正確使用高倍顯微鏡觀察線粒體和葉綠體的形態和分布。
2、通過制作臨時裝片,使用高倍顯微鏡觀察葉綠體和線粒體的形態和分布,提高動手能力;通過對各種細胞器結構圖的觀察及分析,提高觀察、分析和類比歸納的能力。
3、通過對細胞亞顯微結構的認識,初步認同結構和功能相統一的觀點、部分與整體的辯證關系,樹立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
四、說教學重難點
重點:舉例說出幾種動物細胞的中細胞器的結構和功能。
難點:認同結構和功能相統一的觀點。
五、說教法學法
這節課我將采用:模型和多媒體展示等直觀教學,實驗探究和小組討論等教學方法來引導學生學習,幫助他們認識細微的結構并理解抽象的功能。
六、說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首先放映某玩具工廠忙碌的車間的視頻,并提出問題:
(1)一件優質的產品是如何通過各車間和部門之間的配合生產出來的`?
。2)細胞中也存在類似的部門或者車間嗎?
。3)細胞中的各種“車間”是怎么樣的?試著舉例說明。
我提問前兩個問題,旨在引導學生存疑思考,學生根據生活經驗以及對細胞的觀察,可以說出“分工合作”這一關鍵詞,并且通過類比,學生能更形象的認識細胞內的各個“車間”——細胞器。對于第三個問題,學生可能無法準確回答,此時便激發學生探究的欲望。由此引出課題:細胞器——系統內的分工合作。
2、新課展開
(1)結合學生之前制作臨時裝片和使用高倍鏡的操作基礎,引導學生規范操作實驗,正確使用高倍顯微鏡觀察黑藻葉片細胞和人口腔上皮細胞,同時請學生記載和描述觀察到的線粒體和葉綠體的分布和形態,之后展開組內和組間交流討論,通過高倍鏡觀察細胞,解決細胞中有什么結構的問題,幫助學生初步認識微觀世界的細胞。
一方面制作臨時裝片和使用高倍顯微鏡是之前學生熟練掌握的,對于他們來說并不難,另一方面,線粒體是細胞有氧呼吸的主要場所,是細胞的“動力車間”,而葉綠體是植物細胞光合作用的場所,是植物細胞“養料制造車間”和“能量轉化站”,認識它們的結構和功能又是之后學習呼吸作用及光合作用的基礎,因此用這種動手操作的方法能讓他們在直接經驗中初步直觀感知這兩種相對重要的細胞器,同時鍛煉用科學的語言表達生物現象的能力。
。2)借助顯微投影和功能動畫,幫助學生深入學習細胞器的結構和功能,看的過程思考:
、倬粒體和葉綠體有哪些形態,由幾層膜構成,膜分別有什么特點?
、诰粒體和葉綠體功能是怎樣的?是怎樣體現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
由于線粒體、葉綠體又比較小,只通過上述的觀察實驗,學生不能深入的觀察到雙層膜以及內膜向內折疊增大酶附著位點等等這些特點的,因此在這個環節中我會采用顯微投影的方式指導學生觀察它們真實細微的形態并嘗試畫出這兩種細胞器的結構。而這兩種細胞器的功能是動態的,抽象的,因此我將采用播放提前制作好的功能動畫來解決這個問題,同時幫助學生理解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觀點。
。3)結合細胞的亞顯微結構模型和課本內容,解決細胞內還有哪些細胞器、它們的結構和功能又分別是怎樣的問題。
由于剩下的細胞器并不少,學生不能系統的回答上來,這時請學生在學完線粒體和葉綠體的基礎上,仔細觀察內質網和高爾基體的立體模型及功能動畫,并請代表以角色扮演的形式展示這兩種細胞器的形態和功能,同時也幫助學生更好的區分這兩種在結構和功能上略有相似的細胞器。之后請學生以喜歡的方式介紹其他細胞器的結構和功能。
采用這種多元半自主的教學方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不僅鍛煉他們用直觀的方式表達抽象的概念,也能幫助學生形象的記憶和理解。
。4)讓學生觀察動植物細胞亞顯微結構模式圖,引導學生分組討論完成以下問題:
、兕惐葰w納動植物細胞亞顯微結構的異同點。
②總結歸納線粒體、葉綠體、內質網和高爾基體這四大細胞器的結構和功能。
對于內容相對比較分散的這節課來說,系統的歸納和總結能更好的幫助他們理解和記憶。
3、小結作業
我會請學生總結本節課主要內容,并安排課后任務:生活中尋找合適的材料,嘗試制作動、植物細胞亞顯微結構模型。
本階段可以在梳理本節內容的同時提高學生的歸納總結能力,并且將問題延伸擴展,真正讓學生發散思維,考查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能力。
七、說板書設計
本節課,我采用圖畫式板書,這樣可以幫助學生掌握各細胞器的結構和功能,同時有助于學生記憶和復習,板書如下。
高中生物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細胞的分化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第六章第2節內容。本節內容包括兩塊知識,一是細胞的分化,一是細胞的全能性。細胞分化是生物個體發育的基礎,是細胞生命中的重要現象。高度分化的細胞仍然具有發育成完整個體的潛能,這是細胞的全能性。前面學習了細胞的分裂,它是理解細胞分化和細胞全能性的基礎,而細胞分化與后面將要學習的細胞癌變,基因的表達,有著密切的關系。學好這一課,有利于完善學生對細胞生命現象的整體認識,同時有利于學生對后續教學內容的理解和掌握。
2.三維教學目標
本節課的知識目標是:闡明細胞的分化;舉例說明細胞的全能性。圍繞上述知識目標,本節課將實現以下能力目標:首先通過學生收集分析有關干細胞的資料,從而培養學生收集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其次通過探究細胞分化的特點和細胞全能性的體現,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學生通過課前收集資料,課上進行交流討論,進而關注健康,珍愛生命,從而實現本節課的情感目標
3.教學重點、難點的確定:
細胞分化是分子與細胞的主干知識,是生物高考的高頻考點,所以我把它作為教學的重點。植物的組織培養和動物的克隆,其原理都是細胞的全能性。細胞全能性與生物前沿科學緊密聯系,知識抽象,學生不易理解。因此,我把它是確定為教學的難點。
二、說學情
學生在初中學習了克隆羊的形成過程,前面又學習了細胞分裂,積累了一定的知識經驗,同時學生的認知能力、思維探究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為這節課的成功學習奠定了基礎。由于學生還沒有學習基因的表達,所以細胞分化的本質和細胞全能性的體現就顯得難以理解,教學中要注意這部分的處理。
三、說教法和學法
本節課結合教材的特點和學生實際,課前讓學生搜集造血干細胞相關的資料,為課堂上的交流做好準備,同時我準備了胎兒發育的錄像,胎兒組織細胞的圖片,植物組織培養的圖解,克隆羊形成過程的示意圖,在課堂上創設問題,引導學生觀察、思考、分析,歸納知識結論。
四、說具體的`教學過程
(一)引入設置:播 放“胎兒的發育”錄像,錄像展示了由一個受精卵細胞發育成一個胎兒的全過程,對學生具有強烈的吸引力,引起學生的好奇和求知的*望。看完后,我追問學生: 一個受精卵,如果只進行細胞的分裂,能形成一個胎兒嗎?答案是否定的。細胞通過分裂只產生相同的細胞,從而引出本節課的主題:細胞的分化。
(二) 新課設置:
1、細胞分化
、偶毎只母拍
展示:胎兒和一些組織細胞的圖片
設疑:
、 你能據圖說出組成人體胚胎的部分細胞嗎?
、谶@些細胞在形態、結構、功能上有何不同?(簡述肌細胞、神經細胞,血細胞的不同)它們都來源與一個相同的受精卵,為什么不同?因為發生了細胞分化,那么什么是細胞分化,與細胞分裂相比,它又有什么的特點?
組織學生閱讀教材并交流討論,準備舉例說明。
引導學生舉例說明,歸納出細胞分化的概念,(體會細胞分化后形成形態、結構、功能不同的細胞)和特點(持久性、穩定性、不可逆性)
⑵ 細胞分化的意義
在個體發育過程中,細胞為什么要發生分化?
追問:沒有細胞的分化,有人體產生嗎?
引導學生歸納出:有了細胞的分化,才會形成不同的細胞,進而形成不同的組織、器官、人體,因而細胞的分化是個體發育的基礎。
、羌毎只母驹
探討以下問題:
① 細胞分化是否意味著細胞中遺傳物質發生改變?為什么?
② 同樣來自一個受精卵,且每個細胞都攜帶有相同的遺傳信息,為什么還會出現差異?
教師舉例:紅細胞和肌細胞
引導學生根據教材內容討論分析出:
不同細胞中遺傳信息的執行情況不同,細胞在遺傳信息控制下合成特異性蛋白質——基因的選擇性表達
2、 細胞的全能性
、偶毎娜苄詫嵗故
已經發生高度分化的細胞,還能像早期胚胎細胞那樣,再分化成其他細胞嗎?
多媒體演示實驗過程:
、俸}卜韌皮部細胞培養成植株的過程
觀察現象:高度分化的植物細胞仍具有發育成完整植株的能力
、诰d羊“多莉” 整個克隆過程展示
觀察現象:高度分化的動物細胞核具有發育成個體的能力。
根據上述事例引導學生思考:何為細胞的全能性
思考:高度分化的動植物細胞為什么具有全能性?
教師點明:
高度分化的動植物細胞由于細胞核中具有該物種全套的遺傳物質仍具有發育成完整個體的潛能。
3、干細胞的研究
我們體內還有沒有可以分裂和分化能力的細胞?
讓學生展示課前收集的關于造血干細胞資料
教師展示圖片并提問:造血干細胞有何特點?有何功能?
骨髓移植是什么意思?有何意義?
學生觀察、讀圖,思考回答相應問題。
思考:人體還有哪些干細胞,研究用途有哪些?
教師補充:
將干細胞在體外培養出組織和器官,解決器官移植治療疾病的難題
4、設計課堂練習:
設計一道典型的課堂練習題:通過當堂練習,鞏固本節課的知識重點,反饋了解學生學習情況,改進教學。
5、師生共同小結
6、布置課后作業
五、說課反思
1、短時間內準備,能脫稿說課,在規定的時間內說完;
2、說課程序周到全面,在15分鐘內將自己的教學目標,教學意圖,教學手段的使用介紹得清晰、明確;
3、由于知識點較多,為了在規定的時間內說完,語速就較快,顯得較匆忙,語調無法抑揚頓挫,顯得激情不夠;
4、在說教學過程時,最好先定好框架,這樣便于非專業評委了解你的大致教學程序,在非專業評委面前,說得越簡單越好,越形象越好!
高中生物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生物的特征》這節課是本套教材的開篇內容,它交代了什么是生物,生物具備哪些特征,從而為本學科指出了研究的對象。本節內容的呈現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出發,避免了從理論到理論的弊端,從而召示教師的教學方法和學生的學習方式都將發生很大的變化。由此可見,本節內容在教材中占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2、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我確定的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目標:
(1)觀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較它們的區別
。2)學生能舉例說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發散思維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和語言表達的能力。以及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目標:增強學生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熱愛生命、珍愛生命的情感。
3、教學重點
。1)學生能夠舉例說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2)增強熱愛大自然、珍愛生命的情感
4、教學難點
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能力的培養,學生討論的組織
二、學情分析
本節的授課對象是還帶著稚嫩、具有強烈的好奇心的初一新生,他們還不懂什么是生物學,雖然具有一些小學自然課基礎,但對生物的特征只具朦朧的認識,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能力不強。
三、說教學方法
針對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我采用的教學方法是討論法、探究法。把學生生活中熟悉的東西拿來做教具,充分設疑,調動學生主動思考,引導學生認識生物,激發他們主動探究生物的特征,以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為主,培養他們的學習能力。
四、說學習方法
學生以小主為單位進行自主、探究、合作學習
五、說課前準備
1、教師準備:目前我校還沒有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基于這種實際條件,我一實物為教具,準備大量的生物和非生物實物,及一些圖片。
2、學生準備:學生準備實物,如蘑菇,含羞草,瓢蟲,水瓶等
六、說教學過程
1、小組競賽 激發興趣 導入新課
一開始上課,先進行一個小組競賽,教師把師生課前準備的實物放在一起,要求各小組把它們分成生物和非生物兩類寫在紙條上,看哪組正確率最高,然后排列名次。這種導入新課 的方法,抓住了初一學生爭強好勝的心理,既激發了學習的興趣,又增長了學生的競爭意識,而且能提高學生自主、合作的學習能力 .
2、充分質疑 分析討論 暢所欲言
從上面的競賽內容,順理成章地提出本節課要討論的重點問題(1)怎樣區分生物和非生物?(2)生物有哪些共同的特征?
然后分小組進行討論,討論后全班交流,讓所有的學生都有發表意見的機會。這樣不僅有利于解決問題,還能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得到鍛煉,真正體現新課標的面向全體學生的宗旨。通過這一過程,教師收集學生的正確觀點,糾正學生錯誤觀點,使生物的共有特征在學生頭腦中漸漸清晰,以利于接下來的教學的順利進行。
3、舉例和討論 突破重難點
通過以下的教學過程,使學生進一步理解生物的共同特征,培養和提高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能力,從而突破本節的重難點。
。1)小組討論:人為什么要吃飯?動物都要吃東西嗎?植物也"吃飯"嗎?它們吃什么?這些都說明了什么問題?
問題一出,學生一下子活躍起來,紛紛亮出自己的看法,有的學生還爭得面紅耳赤。這既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又能培養他們自主探究的學習能力,使學生在輕松愉快中獲得了知識,最后在教師適當的講解下各小組達成共識,得出結論: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
。2)小組討論:人為什么要大小便?動物都要排出體內的廢物嗎?動物還有哪些排出廢物的途徑?植物是怎樣排出廢物的?這說明生物都有什么現象?
通過學生的討論,最后得出:生物都要排除體內的`廢物。
(3)小游戲、小討論:拿東西在小組成員眼前晃一下,他會怎樣?或拿東西想打他的頭,他會怎樣?為什么會這樣?植物會對刺激做出反應嗎?怎樣證明你的說法?
對這些現象的原因,學生能解釋的很少,而且解釋的也不夠到位,特別象植物對刺激有明顯反映的例子少。這時教師做適當的解釋得出結論即可。更多的疑問作為質疑留給學生,激發學生繼續學習和探究的欲望。最后總結出:生物能對刺激作出反應。
。4)小競賽:
舉例說出生物繁殖的方式,看哪組舉的多。誰能說出生物體是有什么組成的?生物都能由小長大嗎?
讓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來回答這些問題,比誰的知識豐富,誰為小組作出的貢獻大。由此啟迪學生,平時要多用功學習,將來才有勝過別人的希望。"教育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知識,而在于喚醒、激發、鼓舞",在學生熱情高漲的時候,由學生總結出:生物都能生長和繁殖,除病毒外生物體都是由細胞構成的。細胞是什么樣的,學生并不清楚,由此設疑,為以后的學習設下伏筆。
(5)學生討論:
小貓掉到水里,長時間出不來會淹死,死亡原因是什么?植物也要進行呼吸嗎?由此你得到什么結論?
通過學生分析討論,讓學生把所知道的告訴給其他同學。通過表達和交流解決實際問題,從而得出:生物能進行呼吸,絕大多數生物需要吸入氧,呼出二氧化碳。
因學生知識有限,只要求知道什么是呼吸,而不能對呼吸進行深入地探究。
4、課堂小結 課后延伸
通過以上的學習,讓學生總結出生物的特征,教師板書。
同時提示學生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什么是生物,如果你對課本中提出的生物的特征有什么不同意見而需要補充和建議的話,課后可以進一步觀察生物,查閱相關資料。
5、課堂練習
小組間舉出不同的例子,相互提問是生物還是非生物,教師做裁判。
七、說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呈現生物的六個特征
第一節 生物的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
2、生物能進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體內的廢物
4、生物能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
5、生物能生長和繁殖
6、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
高中生物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細胞中的水》選自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二章第二節。本節課是在上節課學習了細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細胞中的無機物—水和無機鹽。同時,本節課的學習又為后面學習細胞的物質輸入和輸出做了鋪墊,對學生理解細胞的物質組成有著重要的意義。因此本節課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基于以上對教材地位和作用的分析,依照《新課程標準》高中生物學科核心素養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1、知道水在細胞中的存在形式,理解水在生命活動中的重要功能
2、在自主學習、小組合作學習中提升自學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團隊合作意思。
3、學會用自由水和結合水的比值判斷細胞的新陳代謝程度,能將所學生物學知識運用于實際生活中。
通過以上對教材及教學目標的分析,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我將本節課的教學重點設置為:水在細胞中的存在形式、水在生命活動中的功能。教學難點設置為自由水和結合水比值判斷細胞的新陳代謝程度。
二、說學情
根據因材施教原則,在進行教學設計前進行學情分析很有必要。本節課的授課對象是高一學生,學生通過初中以及上節課的學習,對細胞的物質組成有了較淺的了解,通過前幾章的學習,學生已經具備了一些認知能力,為新知識的學習奠定了基礎。對事物的探究有激情,但往往對探究的目的性及過程,結論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需要的引導。
三、說教法
我依據“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同時,為了達到既定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主要采用自主學習法和討論法。這樣既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又培養了學生的自主能力以及合作精神。
四、說學法
我們常說:“現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沒有掌握學習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學過程中特別重視學法的指導。本節課我指導學生主要采用自主探究,小組討論等方式進行互動學習。整個探索過程是圍繞細胞中的水的存在形式和功能為主線展開的,突出了本節課的教學重點。
五、說教學過程
接下來是本次說課最重要的教學過程,我的教學過程分為導入、新授、鞏固、小結和作業五個部分。
(一)導入
我會使用多媒體呈現地球上不同生物細胞內含水量對比圖,引導學生觀察,并提問:從這個圖可以得到什么結論?學生回答后,我進行適當的歸納總結,并追問:細胞中的.水的存在形式和功能是什么?以此引入新課。這樣既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又能快速進入本節課的主題。
。ǘ┬率
環節一:細胞中水的存在形式
我會先拋出問題:水的分子結構有什么樣的特點?在學生疑問之際,我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教材中“水的分子結構”相關內容介紹。在學生學習完畢后,隨機請學生回答這一問題。在學生回答問題時,我會適時給予鼓勵與評價,最后師生共同總結出水的分子結構為:水分子由2個氫原子和1個氧原子構成,氫原子以共用電子對與氧原子結合。由于氧具有比氫更強的吸引共用電子的能力,使氧的一端稍帶負電荷,氫的一端稍帶正電荷。水分子的空間結構及電子的不對稱分布,使得水分子成為一個極性分子。教師順勢講解:由于水分子是極性分子,帶有正電荷或負電荷的分子(或離子)都容易與水,所以水是良好的溶劑。
由于水分子的極性,當一個水分子的氧端(負電性區)靠近另一個水分子的氫端(正電性區)時,它們之間的靜電吸引作用就形成一種弱的引力,這種弱的引力稱為氫鍵。每個水分子可以與周圍水分子靠氫鍵相互作用在一起。氫鍵比較弱,易被破壞,只能維持極短時間,這樣氫鍵不斷地斷裂,又不斷地形成,使水在常溫下能夠維持液體狀態,具有流動性。同時,由于氫鍵的存在,水具有較高的比熱容,這就意味著水的溫度相對不容易發生改變,水的這種特性,對于維持生命系統的穩定性十分重要。在學生掌握后,順勢追問:細胞內水的存在形式有哪些?學生自主回答后,我進行補充總結,師生共同歸納出:水在細胞中以兩種形式存在,絕大部分的水呈游離狀態,可以自由流動,叫作自由水;一部分水與細胞內的其他物質相結合,叫作結合水。細胞中自由水和結合水所起的作用是有差異的:自由水是細胞內良好的溶劑;結合水是細胞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大約占細胞內全部水分的4.5%。細胞內結合水的存在形式主要是水與蛋白質、多糖等物質結合,這樣水就失去流動性和溶解性,成為生物體的構成成分。這樣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的方式,能鍛煉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主動參與課堂的能力,同時也將課堂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
緊接著我會展示新鮮玉米粒和曬干玉米粒中自由水和結合水之間含量的對比圖,并提問“自由水和結合水含量之間的變化對生物有什么影響?”,學生認真思考進行回答,我隨機請學生進行作答,并進行點評。最后師生共同總結出:在正常情況下,細胞內自由水所占的比例越大,細胞的代謝就越旺盛;而結合水越多,細胞抵抗干早和寒冷等不良環境的能力就越強。由展示對比圖引入本節課的難點內容,能將本節課的難點淺顯的呈現在學生面前,通過我的講解能幫助學生快速解決難點知識,到達快速掌握的程度。
環節二:細胞中水的功能。
我會向學生提問,由水的存在形式中可以總結出細胞中水的功能有哪些?引導學生就此問題展開小組內的討論,在學生討論完畢后隨機請小組代表發言,我則對發言內容進行評價,師生共同總結水的功能包括:
、俳Y合水細胞結構的重要成分;
、谑羌毎麅鹊牧己萌軇;
、蹍⑴c細胞內的生化反應;
、苓\輸養料和代謝廢物;
、轂槎嗉毎矬w內細胞提供液體生活環境。
學生以小組討論的方式學生該知識點,可以提升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溝通交流能力。
。ㄈ╈柟
以上是我的新授環節,為了鞏固本節課所學到的知識,我會用多媒體呈現相應練習題,引導學生完成,在學生完成后我及時進行評價。使學生對本節課所學到的知識有一個更深刻的理解。
。ㄋ模┬〗Y
最后,在進行課堂小結的時候,我將讓學生充分發表這節課的收獲和感受,使整節課的知識得以梳理,培養學生口頭表達能力和信息交流能力。
(五)作業
為了提高學生對所學知識的運用能力,我布置的作業是:課后查閱資料了解水在細胞內怎么維持平衡。
六、說板書設計
我的板書設計清晰明了,我這樣設計的意圖是為了幫助學生更清楚明了的把握本節課所嘗到的知識。
細胞中的水
一、存在形式:
自由水和結合水
二、功能:
①重要成分;
②良好溶劑;
③參與反應;
、苓\輸養料和代謝廢物;
⑤提供液體生活環境。
高中生物說課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內容及地位
這部分教材先介紹人體的呼吸系統是由呼吸道和肺兩部分組成,再從呼吸系統具有氣體交換的功能引入呼吸運動和氣體交換的有關知識。即三個中心問題:
1、呼吸系統由哪些器官組成?
2、氣體是如何進出肺的?
3、人體內是如何進行氣體交換的?
呼吸是維持生命的重要生理功能之一,與消化、運動、循環、排泄系統存在緊密的聯系,學好這一部分內容有助于學生對“人體是一個統一的整體”的理解。
呼吸涉及能量與物質的交換,與新陳代謝直接有關,學好這一部分內容也有助于對“新陳代謝”的深入理解。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認識呼吸道的組成和功能,理解肺的結構與功能特點。
。2)理解呼吸運動的原理,了解呼吸頻率及肺活量的概念。
。3)理解氣體交換的原理,掌握肺泡內的氣體交換及組織里的氣體交換。
2、能力目標:
培養和提高學生自學能力、觀察能力,推理思維能力。
3、德育目標:
培養學生形成“生物是一個統一整體”及“結構與功能相統一”的生物學辨證思想。
通過學習人工呼吸,對學生進行關愛生命和助人為樂的教育;通過學習呼吸頻率、肺活量,鼓勵學生積極參加體育鍛煉。
(三)教學重點、難點分析
重點:
1、肺的結構和功能
2、呼吸運動的過程
3、氣體交換的原理與過程
分析:
。1)肺的結構和功能是學習本節的基礎,打好這個基礎不僅可以使后面的學習比較容易,還能使學生體會生物體結構與功能相適應是普遍現象,有利于生物學觀點的建立。
。2)呼吸運動是本節基礎知識的重點。該原理需要通過學生觀察一系列的動畫之后,經過推理、判斷等思維過程才能理解,因此也是培養形象思維能力的重點。
。3)呼吸運動解決的是人體外環境與肺泡進行氣體交換的問題,接著要解決的是肺泡與血液之間和血液與組織細胞之間的氣體如何交換問題,無論從知識的完整性來看,還是從能力的培養來看,氣體交換的原理與過程應作為本節的重點。
難點:
1、呼吸運動的過程
2、擴散作用及氣體交換的過程
分析:
(1)呼吸運動是負壓呼吸,而學生還沒有壓強的概念,就很難理解空氣是“壓入”肺內而不是“吸入”肺內。
。2)氣體交換的原理是擴散作用,而擴散作用這個物理概念要從生物學的角度教給學生是有一定困難的,加上肺泡里、血液里、組織細胞里的氣體都是肉眼看不見摸不著的,讓學生理解體內氣體交換的微觀過程也是有一定困難的。
二、教學方法
自學導思法——老師引導下的學生自主探究
直觀教學法——主要利用多媒體現代教學手段
自學導思的方式有利于學生主動學習,激發學生獨立思考和創新意識,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同時還培養了學生之間的團結協作精神。
教材中的肋骨運動的演示實驗是平面的,不夠形象,很難形成知識的遷移。而媒體動畫是立體的,直觀的、動靜結合的,結合教師的層層引導,啟發學生積極思維,逐步將學生將感性的認識引導到了理性認識,培養和發展了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
三、學習方法指導
1、指導觀察模型、圖片和動畫的方法,培養觀察能力。
2、隨著老師的設問,學生自學教材,主動思考,小組討論,培養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指導學生發現并掌握知識內在的聯系,總結出生物學的“統一”原理。并學會運用這種原理指導以后的學習。
4、學會用系統表、表格、圖解表來總結,便于記憶。
四、教學程序
下面通過教學程序來談談教法、學法的具體應用。
教學環節
教學過程設計意圖
引言
1、人生存的最基本條件有哪些?
學生活動:
請學生像游泳時練習憋氣那樣,吸一口氣,然后屏住呼吸,看能憋多長時間?
2、氣體的進入是由哪個系統來完成的?通過生活常識來設問,激發了興趣,引起學生的有意注意力,自然引出課題,
新知識學習呼吸系統由哪些器官組成?設問:
呼吸系統由哪些器官組成?
學生活動:
學生自學教材,觀察教材中的系統模式圖,觀察人體模型,邊觀察,邊思考,邊記憶,提醒三點:
、 看書和看模型要聯系自己的身體,聯系外界氣體進入自己肺部的通路。
、 從上到下,從左到右觀察
、 注意喉、氣管與食道的位置關系。
合起書看投影圖,依次回答各器官名稱。讓學生聯系自己的身體實際來學習,使學生感到能為自己的健康服務,從而產生親切感,增強學習的興趣。
提醒學生觀察圖形、模型時按一定的順序,從上到下,從左到右,從大到小或從小到大依次觀察,使觀察具有全面、完整、有條理和細致的特點,進而培養學生觀察能力。
重點突出肺的結構與功能相統一的特點。向學生滲透結構與功能相統一的生物學辯證觀點;讓學生自己來總結,可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概括總結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
設問:
1、呼吸系統各組成器官有何特點?
2、鼻涕和痰是怎樣產生的?
3、為什么呼吸道有清潔氣體的作用?
學生活動:
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學習上述問題,各小組匯報結果,教師小結。
設問:
1、肺的功能是什么?
2、哪些結構特點與其功能相適應?
學生活動:
學生觀察豬肺實物,觀察肺的層層放大圖,自學肺的結構特點,開展討論,并用自己的語言總結,教師評價。
氣體是如何進出肺的`?示媒體動畫一
我們進行呼吸,外界氣體進入體內的什么器官?
那么氣體是如何進入肺的呢?
學生活動:
讓學生手按胸部進行深呼吸,感受吸氣和呼氣時胸廓的如何變化。
那么胸廓變化與吸氣和呼氣有什么關系呢?通過學生自己的親身體會來獲取感性認識。在此基礎上發現問題,提出疑問,激發學生探索知識的興趣!皩W習有得必先有疑”,善于發現并提出問題也是人的一項重要素質。
教學環節
教學過程設計意圖
新知識學習示媒體動畫二、演示實驗
學生活動:
觀察動畫,演示實驗,思考為什么手拉橡皮膜,氣球就擴大?而松手,橡皮膜回縮,氣球則縮?
學生討論分析,自己得出結論:
胸廓擴大——rarr;外界氣體入肺
胸廓縮小——rarr;肺內氣體排出通過形象直觀的媒體動畫和教師演示實驗,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先讓學
生明白是胸廓變化引起氣體進出肺的,解決肺的負壓吸氣問題。再讓學生探究是什么原因引起胸廓的變化的呢?最后綜合思維。形成對呼吸過程的整體理解。
與教材相比,這種教學順序更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學生更容容易接受。
強調學生在觀察動畫時,要有目的,有重點、有次序、有對比地觀察。培養良好的觀察習慣。
那么,是什么原因引起胸廓的變化的呢?
示媒體動畫三(側面觀和正面觀)
學生活動:
觀察媒體動畫,思考:
1、主要哪些骨胳肌參與引起胸廓的變化?
2、肋間肌收縮,胸廓如何變化?
肋間肌舒張,胸廓如何變化?
3、膈肌收縮,胸廓如何變化?
膈肌收縮,胸廓如何變化?
示媒體動畫四,這里既反映了肋骨的運動,也反映了膈的運動,肺的體積變化也體現出了。
學生活動:
要求學生結合動畫,以及前面的觀察結果,開展小組討論后,通過層層推理,依次說出吸氣的過程。利用表格來進行總結。
至于呼氣的過程正好與吸氣相反就可以了?梢灾笇W生采用對比記憶。
學生活動:
呼吸頻率:
讓學生進行自測1分鐘呼吸的次數,并報告結果。讓三、四個同學快速做15個起蹲動作,馬上測定1分鐘內呼吸的次數。請學生概括什么是呼吸頻率?
肺活量:
結合體檢經驗,強調肺活量是在盡力吸氣后,再一次盡力呼氣呼出的量。討論為什么肺活量是反映肺功能的重要指標。
人工呼吸:
強調是人為外力完成表格中粗體字標出的工作。再介紹人工呼吸的方法。
通過人工呼吸的原理和方法的學習,對學生進行關愛生命和助人為樂的教育;通過呼吸頻率、肺活量的基礎知識的學習,鼓勵學生積極參加體育鍛煉。
教學環節
教學過程設計意圖
新知識學習人體內如何進行氣體交換?
。1)由學生實驗引入
學生活動:
先讓學生來做向澄清的石灰水吹氣的實驗,通過實驗結果對比說明呼出的氣體中二氧化碳增多了,繼而提出為什么呢?(問題產生)
再問:增多的二氧化碳哪里來?
——組織細胞利用了氧而產生了二氧化碳。
再問:肺吸入的氧是如何進入體內組織細胞的呢?體內細胞產生的二氧化碳又是如何排出的呢?(推理分析)圍繞氧和二氧化碳的來與去層層提問,引導學生探究問題,符合探究式學習規律。
學生親自動手,有利于激發興趣,調動積極性。
。2)原理
學生活動:
噴灑空氣清新劑,為什么前排的同學先聞到香味,而后排的同學后聞到?
觀察圖片,為什么在書房能聞到廚房里的香味?
觀察動畫,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觀察來得出結論:氣體分子由濃度高向濃度低方向擴散。通過一些現象(香味的擴散),這是一種感性認識,再用一個模擬動畫,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觀察來得出結論,從而上升到理性認識。
(3)過程
學生活動:
觀察動畫,要學生結合動畫,開展小組討論,分析哪里的氧含量高?哪里的二氧化碳含量高?并將氣體交換的原理遷移到這里,說明為什么氣體擴散的方向是這樣的?
應強調組織里的氣體交換與肺泡部的氣體交換相對比地學習,相對比地記憶。
在這里還要特別強調發生了氣體交換后,動脈血和靜脈血是如何轉變的?加深對動脈血和靜脈血的概念的理解。再結合血液循環的路徑,強調氣體是由血液進行運輸的。從而把氣體交換與血液循環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對呼吸全過程的整體理解。肺泡內的氣體交換與組織里的氣體交換過程,通過用媒體動畫的形式來展現微觀的生理動態,突破難點。
這里是用層層提問的方式,側重的是對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培養。
氣體在血液中的運輸體現了呼吸與循環系統的聯系。
小結
練習學生活動:
今天我學到了什么?
課外閱讀:煤氣中毒
培養學生的歸納總結能力。
指導學生進一步獲取信息,處理信息。
板書設計:
板書是對教學內容的總結概括,我的板書設計分三大塊。
第一大塊是用系統表來總結呼吸系統的組成。
第二大塊是用表格的形式來總結呼吸運動的過程和原理。
第三大塊是用圖解來總結呼吸的全過程。
這種板書設計突出重點,突出了知識點之間的聯系,簡潔明快,體現了板書設計的程序性、概括性、指導性與藝術性。
練習與評價:
我精心編擬了難度適宜,題量適中的練習,穿插在課堂教學中,老師及時對學生所學的知識進行反饋評價,學生則可以通過練習對所學知識鞏固提高。
在練習的內容上,主要分為基礎知識題,分析思考題,綜合應用題。層次分明,有利于考查學生的能力。
在練習的形式上,讓學生以游戲式愉快參與,輕松投入,答對有電腦獎勵,答錯有電腦鼓勵,有的題目還讓學生親自上臺來操作,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活躍了課堂氣氛。這種練習方式,注重學生的認知心理,符合現代教學法的基本原則,使學生感到學習“易”、“趣”、“活”。
五、教學思想
下面我概要地說明一下,這樣進行教學設計的優點,以及其理論依據。
1、注重生物教學的直觀性原則:
充分利用模型、學生實驗,特別是現代多媒體教學等直觀手段,動與靜相結合,宏觀與微觀相結合,形象生動,突出重點,易化難點。
2、注重對學生的素質教育,充分體現學生主體性:
教學設計中有大量學生活動,充分給予學生表現的空間,活動的空間,思維的空間,通過啟發式教學,逐步引導觀察和思維,調動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培養學生各方面能力
高中生物說課稿 篇7
一、說教材
《細胞的分化》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六章第二節內容。本節內容中細胞的分化是生物個體發育的基礎,細胞的全能性是植物組織培養的理論基礎。在此之前,學生已學習了細胞增殖以及生物體的發育過程,這為過渡到本節的學習起著鋪墊作用,本節課又為后面學習細胞的衰老和凋亡打下了基礎。因此,本節課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根據上述對教材的分析,依照《新課程標準》中高中生物學科核心素養的要求,我確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1.能用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觀點,認識細胞分化的概念與意義。
2.基于生活實例分析,探究細胞分化的生命現象與規律。
3.能辨別生活中的迷信和偽科學,應能夠以造福人類的態度和價值觀,積極運用生物學的知識和方法。
本著課程標準,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我確立了如下的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細胞分化的概念和意義及細胞全能性的概念。
教學難點:細胞全能性的概念和實例分析。
二、說學情
新課改倡導學生是學習的主人,為了科學講清重點、難點,使學生能達到本節設定的教學目標,學情分析很有必要。
本節課的授課對象是高中一年級學生,在初中階段,學生對生物體的發育有了較淺薄的了解。上節課,學生學習了細胞增殖的原理,為新知識的學習奠定了認知基礎。
這一階段的學生具有較強的.動手能力,具有一定的觀察和認知能力,分析思維的目的性、連續性和邏輯性已初步建立但不完善,但學習積極性較高,課堂上應該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引導學生不斷思考,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和的主導性。
三、說教法
生物是一門培養人的思維,發展人的思維的重要學科,因此,在教學中,不僅要使學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學生“知其所以然”,我們在以師生既為主體,又為客體的原則下,展現獲取知識和方法的思維過程;诒竟澱n的特點:抽象性強、基礎性強,我主要采用多媒體演示法。運用多媒體展示一些真實的圖片和動畫來幫助學生理解細胞分化和細胞的全能性是如何體現的。同時應用講述法、談話法、比較法、指導讀書法等,引導學生思考一系列問題,使他們積極主動參與到教學中,在獲取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和總結的能力。
四、說學法
我們常說:“現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沒有掌握學習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學過程中特別重視學法的指導。讓學生從機械的“學答”向“學問”轉變,從“學會”向“會學”轉變,成為真正的學習的主人。這節課在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評價法、分析歸納法、自主探究法、構建發現式學習方法。
下面我具體來談談這一堂課的教學過程。
五、說教學過程
在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注重突出重點,條理清晰,緊湊合理。各項活動的安排也注重互動、交流,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主動性。
(一)導入新課
多媒體展示“問題探討”的資料:在人體內,紅細胞的壽命為120d左右,白細胞的壽命為5-7d,這些血細胞都是失去分裂能力的細胞。白血病患者的血液中出現大量的異常白細胞,而正常的血細胞明顯減少。通過骨髓移植可以有效地治療白血病。提出問題:①為什么健康人的血細胞數量不會隨著血細胞的死亡而減少?②骨髓與血細胞的形成有什么關系?帶著這兩個問題,進入新課的學習。
這樣的導入使學生明確本節課要講述的內容,以激發起學生的求知欲望。這是生物教學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
(二)講授新課
環節一:細胞分化的概念
展示兩組不同的細胞圖片(動物細胞:上皮細胞、骨骼肌細胞、神經細胞、軟骨細胞;植物細胞:葉肉細胞、表皮細胞),對其進行簡要介紹,重點突出形態和功能的不同。引導學生認識到這些細胞都是由一群相似的細胞發育而來的。引導學生概括出細胞分化的概念:在個體發育過程中,由一個或一種細胞增殖產生的后代,在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上發生穩定性差異的過程,叫做細胞分化。
接下來,我會組織學生分小組討論交流,思考細胞分化的特點。學生討論的過程中,我會走入學生,指導學生在討論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學生討論結束后,請小組代表回答,最后師生總結得出細胞分化的特點:
1.細胞分化的持久性:發生于整個生命進程中。
2.細胞分化的差異性:高等生物比低等生物分化顯著;動物比植物分化顯著。
3.細胞分化具有相對的穩定性:一般情況下細胞分化是不可逆轉的過程
高中生物說課稿 篇8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說明光合作用的過程及對它的認識過程,
能力目標:通過光合作用探究歷程的學習和光合作用過程中光反應階段和暗反應階段的學習,培養學生領悟觀察、實驗、比較、分析和綜合等科學方法及其在科學研究過程中的應用。
情感目標:通過光合作用探究歷程的學習,使學生掌握科學的實驗方法,培養科學態度和養成良好的生物素養。
學習光合作用過程中,滲透物質與能量,光反應與暗反應之間辯證關系,樹立辯證唯物主義觀
點。
【教學重點】
光合作用的探究歷程,光合作用過程中光反應和暗反應過程及相互關系。
【教學難點】
光合作用的過程中物質變化和能量變化。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光反應與暗反應比較表。
【教學方法】
討論法、探究法、比較法、分析法、講授法等相結合。
【教學策略】
首先,讓學生了解光合作用研究歷史,沿科學家的發現思路作一次思想的探究,通過討論、歸納、總結得出光合作用的探究歷程。接著,在學習光合作用的具體過程時用圖解方法逐步講解各反應過程。注重光反應和暗反應的聯系與區別,特別是物質和能量的變化的過程、發生的部位和條件。讓學生明確在這兩個過程中每一個物質變化的來龍去脈和相應的能量轉化過程。以便從整體認識、理解和掌握光合作用整體過程。最后,引導學生根據光合作用整體過程探討影響光合作用強度的因素,從影響因素中得出提高農作物光合作用強度的措施。使知識得到遷移和應用。
【教學過程】
【教學效果評價】
光合作用的探究歷程這一部分,讓學生分組分配好任務,每一組負責一個科學家的發現過程及分析,先自學并查找有關資料,再小組討論歸納,課堂用來展示歸納并解答疑難問題。學生模擬了當時科學家的發現過程,興趣濃厚,把自己置身于科學家的研究過程中,體會了科學家探索科學的方法,其他同學通過提問方式加深了對實驗的理解和分析,培養了學生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提高了學生的.興趣,取得了好的教學效果。
光合作用的過程這部分相對比較難懂,學生學起來感到困難,先讓學生自學,對這一部分有個大概的了解,再通過完成光反應和暗反應的比較,更進一步理解光反應和暗反應,再通過疑難解答掌握光反應和暗反應的關系,最后通過視頻再現光合作用的整個過程,讓微觀的生命過程直觀化,有得于學生對光反應和暗反應的理解,這樣的教學充分體現了以學生主體,學生自主學習為主,教師只是起到組織者和引領者的作用,這樣提高了學生學習興趣,提高了教學效果,又培養了學生多種能力,激發了學生主動學習的樂趣。
最后由學生暢所欲言,說說由光合作用過程聯想到了什么,學生發揮聯想、暢所欲言,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及科學的動態觀,發揮學生的聯想能力。學生的學習興趣再次激起,充分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教學設計特色】
本節教學設計體現了新課程理念,充分體現了學生的自主學習方式,學生由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真正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以探究性學習為主體來獲取知識,強調了學習過程和方法的培養,光合作用的探究歷程通過分組學習和討論交流,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探究過程、勤于動手和動腦,逐步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科學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改變了以往以教師講授為主的教學方式,這是本節的顯著特色。
高中生物說課稿 篇9
一、教材分析
本課的內容來自生物必修模塊三,第5章第1節。教材第五章是以生態系為框架,主要講述了的生態系統類型、結構、能量流動、物質循環、穩定性等知識,主要體現宏觀的生態學的內容。本節課內容是第五章的一個重點,是銜接生態系統類型與能量流動的重要環節,并為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的物質基礎提供了一個平臺,埋下了一個伏筆。
二、說教學目標
鑒于對教材的上述理解,根據新課標對學生學科學、用科學的要求及本課 特點,我在知識、情感和技能三方面都確立了具體的目標,同時突出重點。
1知識目標:
(1)能夠分析生態系統的成分。
(2).理解生態系統的營養結構是“環環相扣、鏈鏈相交”的復雜網絡體系。
2能力目標:
(1)概括生態系統成分,講解各成分之間的聯系與制約關系,發展學生的思維遷移能力。
(2)學會分析一些生物的食物關系,從而建立食物鏈、營養級和食物網的概念。進而培養學生的運算能力和思維能力。
(3)研究生態系統的規律,明確每一環節由哪些生物占據。當系統運行發生 障礙時,找出問題可能發生在哪一環節,培養學生耐心細致的觀察能力和識圖 能力。
3情感目標:
通過帶領學生做食物鏈和食物網的模擬游戲,培養學生遵循生態學原理去對待自然界的一草一木,同時培養一定的團隊意識。
三、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1) 生態系統的成分。 (2)食物鏈和食物網。
教學難點 (1)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之間的關系。 (2)初級消費者和次級消費者的概念。 (3)第一營養級、第二營養級等概念。
四、教學方法
教學重點的落實方案: 1、利用身邊的場景導入法。 2、課件展示的直觀教學法。 3、聯系實際的談話法。
教學難點的突破策略:1、學生模擬實驗法。2、討論教學法。3、圖形直觀 教學難點的突破策略 教學法。
五、學生學習方法
1、構建發現式學習方法。 2、指導學生思維遷移。 3、聯系實際法。
六、教學過程
(一)場景導入
本節課的內容就是大家身邊最熟悉的環境和生物,在日常生活中或多或少的與本節課的內容就是大家身邊最熟悉的環境和生物, 我們有著聯系,本著注重與現實生活中的聯系的指導思想,所以我在這里用學 生熟悉的`場景引入,提高學生的興趣。
(投影打出一幅美麗的池塘照片)
教師:同學們這塊池塘漂亮嗎?參天的大樹,枝葉間透過的陽光,平坦的草坪, 池塘中魚兒在歡快地游泳,微風吹過,樹葉沙沙作響,蟲鳴鳥唱,此起彼伏。
(二)講授新課
學習生態結構的首要問題要知道生態系統的成分由哪些部分組成的。所以, 有關生態系統的成分有哪些,如何分析某個生態系統中的個生物的成分就是學生在本節課首先要掌握的知識點。針對以上知識點,我設計了以下一些問題,讓學生來討論,并得出答案。
觀察生態系統成分。(教師提出問題,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調動其積極 性。)
教師:這應該可以算是一個小型的池塘生態系統了,1.在這個生態系統有哪 些成分?具有哪些生物? 2.能否說出這些生物在這個生態系統中所扮演的角 色?3.各生物之間有無聯系?有怎樣的聯系?
由于這是學生常見的景觀,所以學生只要認真去思考都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有動物,植物,微生物。以及很多非生物的成分在其中。
學生通過討論,生態系統的成分分為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生產者、消費者 和分解者。 生產者是能以簡單的無機物制造有機物的自養型生物, 指綠色植物。 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將非生物的能量--太陽能和非生物的物質--二氧化碳 和水合成儲存能量的有機物。正是綠色植物制造的有機物,才為一切消費者和分解者的生存提供了物質和能量,才為生態系統的穩定奠定了基礎,所以把綠色植物稱為生態系統的生產者。生態系統中的各種動物也不能制造有機物,它必須利用現成的有機物,直接或間接地以綠色植物制造的有機物為食。所以, 我們稱這些動物為消費者。分解者是一些肉眼看不到的微生物,它們將有機物 分解成簡單的無機物,歸還土壤,供植物重新利用。
為了加深學生的理解,尤其是對于消費者的等級問題如何區分,一直以來都有學生分不清,因此我設計了幾個問題,以進一步對重難點進行突破:
教師:(問題思考與討論)
1、“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 中提到的“物質”除了包括水分、空氣、無 機鹽等無機物以外,是否還包括有機物呢?
2、 請說明一下作為消費者的生物有多少種,它們的等級是否相同?其同化作用的方式屬于那種類型?
3、分解者主要指哪些生物?其同化作用的方式屬于那種類型?
4、所有的植物都是生產者嗎?
學生思考并討論得出結論:生產者是能以簡單的無機物制造有機物的自養型生物,主要是指綠色植物,還有硫細菌、鐵細菌、硝化細菌等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是生態系統的主要成分,在生態系統中占主導地位。消費者在生態系統中也有很重要的作用,對植物的傳粉受精、種子傳播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消費者不同,它們的等級也不同。依據消費者直接或間接利用綠色植物制造的 有機物的次序,將其分為:
A、初級消費者:直接以綠色植物為食的植食性動物。如:浮游動物,蝗蟲 等。
B、次級消費者:以植食性動物為食的小型肉食性動物稱。如:蛙、食蟲鳥 等。
C、三級消費者:以次級消費者為食的大型肉食性動物。如:食肉魚類,蛇、 鷹等。此外,一些植物如菟絲子、豬籠草也是消費者。老師總結概括,學生應 用解釋實際問題: 經過以上的教學過程,我已經解決了什么是生態系統的問題,但是這里還有一個難題沒有解決,就是學生在分析生態系統的時候,總是把生產者,消費者, 分解者三者分開來考慮,但是在考察的時候,但是在考察的時候,要求學生能夠熟練的應用三者之間的關系,去解決實際問題。我選用了兩張照片的對比讓學生討論。
一張是公園的魚池,還有一張是農田的魚池,比較一下有何不同?這兩個都是同樣的池塘生態系統,為什么會造成這么大的差異呢?你是否可以解釋其中的原因?
(通過學生討論,從生態系統的生物成分來看,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之間是相互依存的關系。無論哪種生物都不是孤立于生態系統中,它需要其它生物的幫助,同時它們也需要自己的幫助。一個生態系統要穩定平衡的發展,生產 者、消費者、分解者必須是緊密聯系,缺一不可的。)
老師:既然三者之間緊密聯系,下面我們就來學習有何聯系。(學習食物鏈和 食物網) 食物鏈:生物之間由于食物關系而形成的一種聯系。營養級:食物鏈上的每一個環節。
在講訴此處知識點時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圖視講解法,打出一張生物之間的關系圖,然后講解。但這種講法平鋪直敘,沒有給學生多少的思考空間, 此處有幾個知識點都是本節課的重點與難 課的重點與難:食物網與食物鏈是下一節學習能量的流動和物質的循環的基礎,后面的很多內容都是由此貫穿的;同時研究生態的流動和物質的循環的基礎,后面的很多內容都是由此貫穿的;明確每一環節由哪些生物占據。當系統運行發生障礙時, 系統的規律,明確每一環節由哪些生物占據。學會分析 這種聯系是本節課的最大難點。因此如何使學生領悟生物的相互關系, 我在這個地方設計了一個模擬游戲:
選 8 位同學上來扮演圖中的 8 種生物。
1.扮演的成分是什么?
2.所處的營養級是幾級?
3.如果把游戲中的鳥拿出來,臺上的同學是否還可以都在上面么?
如果是把蟲拿掉呢?又會發生什么樣的變化呢?
4.這個模擬場景中一共有幾條食物鏈?最長的和最短的分別是哪條?有何特點?
學生討論,教師點撥:在某種生態系統中,分析與判斷因某種生物減少或增多時其他生物的變動情況,主要依據該生物在食物鏈或食物網中的具體位置關系 來分析判斷。
(1)處于第一營養級的生物減少,其它生物都將減少;
(2) 天敵一方減少, 則被捕食者數量因此會先迅速增加后減少, 最后趨于穩定;
(3) 處于中間營養級的生物減少, 另一種生物的變化情況視具體的食物鏈確定。 經實驗討論最終得出以下結論:
1.每條食物鏈的起點總是生產者,終點是不被其他動物所食的動物。
2.生產者總是為第一營養級。
3.各種生物所處的營養級并不是一成不變的。
此外,為下節課鋪墊,在這里埋下伏筆: 此外,為下節課鋪墊,在這里埋下伏筆:
4.一條食物鏈中的營養級一般不超過五個。
5.分解者不屬于任何一個營養級。
( 三)教師總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生態系統的成分,即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生產者、 消費者、分解者,以及營養結構包括食物鏈和食物網等。生態系統的營養結構以營養為紐帶,把生物和非生物緊密地結合起來,自然界中的能量(光能)和礦物質從綠色植物到草食動物,然后到肉食動物,都是通 過食物鏈進行的。各種類型的生態系統中,它們的營養方式是各不相同的,但生態系統的物質總是處于經常不斷的循環之中,而能量也是在各營養級之間進 行流通。因此,食物鏈和食物網即生態系統的營養結構是生態系統最重要的結 構特征。
高中生物說課稿 篇10
一、專題說明
高考復習的一個重要任務是幫助學生構建知識框架,尤其是以某一知識為中心的專題知識,基于這點考慮,本人認為“細胞”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核心概念,以此為中心,構建知識體系;廣泛聯系實際;提高學生綜合能力。同時細胞的結構和功能是后面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蛋白質的合成、動物細胞的有絲分裂等的最根本的基礎。通過學習,使學生從系統的角度來認識到細胞,認識系統內的主要細胞器的結構和功能及細胞器之間是怎樣分工合作,協調配合來完成細胞的生命活動的,為后面學習細胞的能量的供應和利用奠定細胞學基礎。與細胞的結構和功能有關的內容,也是歷年高考的重點,今年的考試說明中也體現它的重要性,生命的物質基礎與結構基礎15%。所以以細胞的結構和功能為主線,緊緊圍繞細胞這個核心概念構建知識網絡,將是本專題最重要的任務。
二、學情分析
維果斯基說過:“良好的教學應走在發展前面”,教學內容和方法應靠近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才能促進學生的發展。
學生現有的發展水平:對細胞的結構和功能已經初步了解,對細胞亞顯微結構圖的各種細胞器能初步識別,掌握了細胞膜、液泡膜具有選擇透過性的知識。具備一定的邏輯推理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平時學習生活中也積累一定的有關細胞的知識。學生潛在的發展水平:不能將已有的知識很好進行聯系,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所以通過教師引導學生對這個專題進行整理,學生就能把所學知識系統化,理順知識點間的關系,找出它們的聯系,編織成完整的知識體系。這樣做,學生就能對知識的全面理解和掌握,就能對知識的記憶和檢索,就能在高考解題中確定解題思路,尋找解題突破口,確定解題的知識范圍和答案。
三、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ㄒ唬、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理解細胞膜的組成成分和結構特點,理解物質通過細胞膜的各種方式,
。2)知道細胞核、各種細胞器的結構和功能,能對細胞亞顯微結構圖識別和運用,理解各細胞器生理功能
。3)學生能列舉細胞的結構和功能相統一的具體例子
2、、過程與方法:
。1)描述細胞膜的磷脂雙分子層結構以及磷脂分子與蛋白質分子的關系
(2)用類比、歸納的方法,列表描述細胞核、各種細胞器的結構和功能
。3)結合例題分析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獲取知識的能力、分析綜合能力和初步學會簡單實驗方案的設計。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學習建立細胞的結構和功能相適應的觀點、部分與整體統一的觀點
。ǘ、重點、難點
1、重點:
。1)細胞膜的化學組成和結構特點,被動運輸、主動運輸,各種細胞器的主要功能
。2)細胞亞顯微結構圖的識別和運用,各種細胞器的生理功能
2、難點:
(1)細胞各結構之間的協調配合;
(2)細胞膜上脂質和蛋白質都是運動的
四、教法和學法
教學是教師與學生交流的過程,選擇良好的教法關鍵在于找到教法與學法的結合點,實現教、學的統一。
主要教法:
1、問題情境教學法
通過層層設疑,引導學生思考,如細胞進化趨勢越來越小嗎?為什么?給你磷脂分子,你將如何做出磷脂雙分子層的結構?溫度對膜厚度有何影響?為什么無細胞質的核很快死亡,而無細胞核的細胞生活一段時間后才死亡?等等問題串,引導學生進行討論——解決情境問題。使學生帶著明確的目的去回顧知識,形成技能。同時通過問題的思考和解決,建構知識,應用知識,從而達到知識的同化,能力的訓練。
2、直觀教學法:
通過視頻等多媒體輔助教學軟件,化靜為動,化抽象為具體,增強了教學內容的直觀性、啟發性,使學生更好地從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本節課利用視頻是人和老鼠細胞融合過程,從直觀上對細胞膜的流動性有更深層次的理解,并對該過程的細胞融合方法有哪些?影響流動速度的因素
有?做一歸納,還通過fLAsH動畫,例如:物質出入細胞膜的方式的動畫模擬,讓學生很快的回憶其他們之間的區別點,然后再通過三個曲線圖的對比,加深學生對物質跨膜運輸的理解和思考。提高課堂教學思維強度。
主要的學法指導
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在教學過程中要教會學生在自己的知識體系中搜集有效信息,使用這些信息來同化新知識,并將新知識放置在自己的知識體系的適當位置,形成學習生物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方法。本節課主要對以下學法進行指導:
。1).探究性學習
科學探究作為發現科學事實、揭示科學規律的過程和方法,在科學教育中有重要的意義。在分析細胞膜的結構這一教學環節,引導學生沿著科學家的探究過程,來推演結論,另外我增加了一個有學生獨立完成探究的實驗設計,課堂練習例1,通過呈現水通道的素材,讓學生設計實驗證明該水通道就是膜蛋白。讓學生親歷思考和探究的過程,領悟科學探究的.方法。使學生在獲取一定的知識的同時也得到獲取知識的方法,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2).自主學習
建構主義認為,自主學習是學習者根據自己的學習能力、學習任務的要求,積極主動地調整自己的學習策略和努力程度的過程。教師幫助學生明確學習目標,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提出相應的學習要求,督促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如在分析細胞的結構和功能相統一的內容時,通過層層設疑,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教會學生學習。
總之,具體做法如下:
、、教學生讀圖:通過指導識別細胞亞顯微結構圖,培養學生讀圖能力
、、讓學生講:引導學生大膽發言,對那些容易比較繁瑣的細胞器的結構和功能,引導學生去歸納,對于難于掌握的內容,積極引導學生去議,鼓勵學生敢于講出自己的見解。例如細胞的結構和功能相統一的這一問題,讓學生舉例說明,在講的過程中,教師要從中發現問題,解決出現的差錯、漏洞,幫助學生歸納。
、邸⒁龑W生想: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不同層次、不同渠道去思考;運用對比、理論聯系實際的思維方法去討論,用辯證統一的觀點來分析。調動學生思維積極性,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引導學生想細胞器在功能上的聯系,細胞器與物質代謝的關系,細胞器與生殖發育關系,細胞器與遺傳變異及進化聯系,去總結:細胞中的三個子系統:膜系統,遺傳系統,細胞骨架系統,元和細胞和真核細胞的區別
、、帶學生做: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去解題,在每個難點的和重點的內容中都穿插了典型的例題,來幫助學生尋找解題突破口,確定解題思路,這樣學生就能對知識的全面理解和
掌握例如:課堂練習1、2、3
五、教學過程設計
。ㄒ唬、整體把握,明確專題思想
首先對整個專題作個簡要介紹,牢牢抓住結構和功能相適應這一重要思想,所以第一環節先讓學生走近細胞,宏觀認識細胞。再讓學生走進細胞,由外至內逐一回憶和總結細胞的各種結構,同時還是抓住學生思維的薄弱點,就是結構如何決定功能,結構和哪些功能相適應,教師可以通過例舉具體例子說明,例如細胞膜具有一定流動性的是它完成各項功能結構基礎,如變形蟲的運動,白細胞的吞噬作用等等。第二點就是細胞是生物體內最基本的結構和功能單位,但細胞功能的完成必須由細胞各結構的配合才能進行,必須強調細胞是一個完整的整體。如核質關系,各細胞器之間的分工合作等。分析清楚專題思想之后,通過設計幾道典型的習題,比如:通過課堂練習2,反饋學生對這一思想的認識。
。ǘ⒋顦驙烤,細化專題內容
引導學生思考,這部分知識點與其他內容之間的聯系,
第一:介紹細胞膜有關知識之后,要讓學生發散思維,寫出與之有聯系的內容,燃后教師總結,例如:與細胞的吸水與失水的聯系,與細胞融合的聯系
第二:從細胞器上看:細胞器在功能上的聯系,細胞器與物質代謝的關系,細胞器與生殖發育聯系,細胞器與遺傳變異及進化的關系,讓學生從縱向上進行練習思考,還可以,通過設計表格比較各細胞器的結構和功能,在橫向上的比較,建構立體概念。讓學生知道知識點可以這樣歸納和總結,從而達到發散思維的目的。
第三:有關細胞核可以引導學生想到:核移植,原核細胞與真核細胞的比較
最后通過課堂練習的例3來鞏固。
。ㄈ、總結歸納,建構知識網絡
用概念圖可以有效地組織課程內容,激發學生自主構建生物學知識體系,使知識概括化、網絡化,并能靈活地遷移,以概念圖的形式,讓學生對本專題的概念及重點知識進行總結,讓學生走出細胞來看細胞之間的聯系,概念圖的好處是可以讓從總體上把握知識點間的聯系,為以后的復習提供方便,對于這部分的處理主要讓學生自己來歸納,我僅僅是查漏補缺的作用。
六、板書設計
高中生物說課稿 篇11
一、說教材
合理分析教材,是上好一堂課的前提條件。
《染色體變異》選自高中生物必修2第五章第二節,本節共有2課課時,我設計的是第1課時的內容。主要內容染色體的數目變異,染色體結構變異,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減數分裂為本節課的學習做好了一個鋪墊,同時為之后學習生物進化打下了基礎。因此本節課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二、說學情
合理分析學情,是上好一堂課的基礎。
本階段的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知識基礎,已經具備了抽象邏輯思維,但是對染色體變異這一微觀知識的理解還存在一定的困難。因此需要老師在課上多提供一些具體的事實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在掌握知識的同時,提升科學思維。
三、說教學目標
基于對教材的分析和學情的把握,我確立了如下教學目標:
1、通過比較正常個體與某些變異個體的染色體組成,列舉染色體變異的類型;運用結構與功能觀,說明染色體變異可能導致生物性狀的改變甚至死亡。
2、通過對細胞中染色體形態和數目的觀察與統計,概括染色體組的概念。
3、通過對二倍體、多倍體、單倍體的發育起點及體細胞中染色體組數的分析和比較,闡明二倍體、多倍體、單倍體的概念。
4、通過分析染色體結構變異的資料卡片,能夠列舉出染色體結構變異的類型,訓練分析對比能力。
四、說教學重難點
根據課程標準對知識目標的要求
【重點】染色體數目的變異,區分單倍體、二倍體和多倍體。
【難點】染色體數目的變異,染色體結構的變異。
五、說教法學法
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順利達成教學目標。根據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的精神,結合本節課的實際特點,以及學生的基本情況,我將采用創設情境法、直觀教學法、小組討論等多種方法相結合,激發學生對新知識學習的興趣,活躍課堂氣氛。
六、說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多媒體導入:展示“馬鈴薯和香蕉的染色體數目表”,并討論教材中設置的討論題。根據學生回答,追問減數分裂和受精作,能夠使生物親子代間的染色體數目保持穩定。然而,馬鈴薯和香蕉的染色體數目為什么與它們的野生祖先有很大差別呢?引發學生思考,引出課題。多媒體導入可以吸引學生興趣,緊接著通過追問的方式引發學生的認知矛盾,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引起學習動機,為新課的開展做好鋪墊。
(二)新課教學
1、染色體組的概念。
多媒體展示野生馬鈴薯的染色體組成圖,以問題串引導學生思考:
(1)野生馬鈴薯體細胞中有幾條染色體?
。2)標記為2號的兩條染色體是什么關系?2號與3號染色體又是什么關系?
(3)野生馬鈴薯體細胞中有幾對同源染色體?
。4)野生馬鈴薯配子(精子或卵細胞)中有幾條染色體?這些染色體的形態和功能有什么特點?這些染色體之間是什么關系?引導學生總結出染色體組的`概念。
2、二倍體和多倍體的概念
在學生得出染色體組的概念之后,順勢引出像這樣體細胞中含有兩個染色體組的個體叫做二倍體。接著追問,如果在減數分裂過程,配子中染色體組數目出現了異常,可能會導致什么情況?讓學生結合導入中的表格信息,進行思考,從而引出三倍體和多倍體的概念。教師進一步強調不管是二倍體還是多倍體都是由受精卵發育而來的個體。
3、多倍體植株的特點和誘導方法
提出問題,多倍體和二倍體相比在除了染色體組的數目不同,在個體上有怎樣的差異?如何誘導形成多倍體?引導學生思考并組織學生通過閱讀教材來找出答案。學生通過閱讀不難得出,多倍體植株大多莖桿粗壯,果實和種子比較大,營養價值高。誘導方法有低溫誘導和秋水仙素處理種子或者幼苗。教師補充多倍體植物也存在結實率低的問題。讓學生對多倍體植物有更全面的了解,同時養成辯證主義價值觀。
4、單倍體的概念
多媒體呈現雄蜂發育過程的動畫視頻,提問學生:
。1)雄蜂是由什么發育來的?
。2)其體內染色體組數目和蜂王有什么不同?引導學生思考,總結得出單倍體的概念。教師順勢補充出單倍植株與正常植物相比植株弱小,而且高度不育。并提出問題,單倍體為什么是高度不育的?高度不育是不是就一定不育?引發思考,并讓學生結合減數分裂的進行思考。師生共同總結出,高度不育并不等于不育。
5、對比單倍體、二倍體和多倍體
在學生了解了二倍體、多倍體和單倍體之后,組織學生4人為一組討論這三者的異同。
。1)發育的起點是什么?
。2)體細胞中有幾個染色體組?
。3)個體有什么特點?
師生共同總結并通過思維導圖的形式形成成果。
6、個別染色體數目的變異
提問學生,染色體數目變異除了整個染色體組的增加或減少外,是否還有其他的類型?之后多媒體展示21三體的染色體圖片,引導學生得出個別染色體數目變異的類型。完善染色體數目的變異包括個別染色體的數目和整個染色體組的增加或減少。
7、染色體結構的變異
分發染色體結構變異的資料卡片,引導學生觀察并思考:
。1)染色體結構變異有哪些類型
。2)結合減數分裂的交叉互換,對比易位有何不同?
(3)染色體結構變異的影響?
師生共同總結出染色體結構變異的4種類型分別是缺失、重復、易位、倒位。染色體結構的變異,會導致生物性狀的改變,但大多數對生物是不利的。
之所以這么設計,是通過多種的教學手段結合學生的已有知識幫助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建立知識體系,明確易混淆概念的區分,同時培養合作交流的能力,滲透結構與功能觀,形成辯證唯物主義價值觀。
(三)鞏固提升
為了幫助學生更好的建立知識體系,讓學生通過概念圖的形式,總結出生物變異的類型。
。ㄋ模┱n堂小結
在課程即將結束的時候,請學生總結本節課的收獲。鍛煉學生概括總結能力的同時了解學生的掌握情況,及時做好教學調整。
。ㄎ澹┎贾米鳂I
在作業布置上我打算請學生回家查閱資料,了解目前生活中的一些的多倍體植物,以及他們是如何進行培育的。深化對知識的理解,并將知識與實際生活生產建立練習,做到學以致用。
七、說板書設計
我本著簡潔、直觀、清晰的原則,設置了如下的板書。
【高中生物說課稿】相關文章:
高中生物說課稿02-06
高中生物說課稿11-03
高中生物說課稿【熱】02-21
高中生物說課稿范文09-29
【熱門】高中生物說課稿11-30
高中生物實驗說課稿04-18
關于高中生物說課稿04-07
高中生物優秀說課稿06-17
高中生物說課稿【精】11-30
高中生物優質說課稿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