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高中生物面試說課稿(精選17篇)
作為一名老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說課稿,說課稿可以幫助我們提高教學效果。那么優秀的說課稿是什么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高中生物面試說課稿(精選17篇),歡迎大家分享。
高中生物面試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本節課選自人教版生物必修1第4章第2節,主要內容包括科學家對細胞膜結構的探索歷程,以及生物膜的流動鑲嵌模型的基本內容。第四章共有3節內容,第一節主要說明細胞膜是選擇透過性膜,為什么具有選擇透過性?功能與結構相適應,于是進入第二節內容膜結構的探索。而第二節內容又是第三節內容“物質跨膜運輸的方式”的學習基礎。因此本節課在第四章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通過科學史的滲透,認同科學研究是一個不斷探索、不斷完善的漫長過程。
二、說學情
本課所面對的學生為高一年級的學生,通過前面章節的學習,對“化合物”、“細胞膜”、“生物膜系統”等內容已經有了一定認識,在這一前提下學習本課內容可以做到深入淺出,層層深入。在初中階段已經學習相關的生物學科的知識,初步掌握生物學科學習的方法,認同生物結構決定功能的生物學觀點。
基于以上分析,結合新課程標準對于教學目標多元化的要求,我將確定如下教學目標:
三、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闡述科學發現的一般規律。
2.簡述生物膜流動鑲嵌模型的基本內容。
【能力目標】
1.培養分析、質疑、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
2.增強動手操作能力,提升科學探究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認同科學研究是一個不斷探索,不斷完善的漫長過程。
2.樹立生物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物學觀點。
四、教學重難點
【重點】
理解生物膜流動鑲嵌模型的基本內容。
【難點】
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過程中滲透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觀點。
五、說教學方法
1.教法
通過講授、討論、問答等多種教學手段,建立誘導探究的課堂模式,使發現過程中的幾個的實驗變成一種探究式的實驗,引導學生體驗科學家發現真理、探索真理的全過程,進而更好的掌握其中的科學方法,理解科學內容。
2.學法
在本課學習中,學生利用課本和課件提供的資源進行思考,在此基礎上,綜合了探究性學習、自主探究、小組合作學習等方法完成模型的構建。
接下來,我重點講解我的教學過程。
六、說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首先是利用生活示例導入,多媒體展示:小龍蝦—橫紋肌溶解癥—肌紅蛋白—肌紅蛋白尿。隨后提出問題,有沒有注意到自己尿液的顏色和患者尿液顏色的區別,為什么有這樣的區別?隨后補充,正常人的細胞膜沒有破壞,具有選擇透過性,引導學生生物膜具有選擇透過性的功能與生物膜的成分和結構有關,從而引入本節的內容《生物膜的流動鑲嵌模型》。
食源性橫紋肌溶解癥是生活中常見的示例,能夠引起學生的注意,使其產生強烈的求知欲;仡櫯f知,引入新知,目的是學生聯系已有知識和生活經驗,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順利引入新課,并且滲透健康飲食習慣。
環節二:新課教學
(一)科學家對細胞膜結構的探索歷程
對這一知識點的教授,我打算采用:教師提供資料→提出問題(要求)→學生做出假設(構建模型)→教師提供實驗驗證,通過這種思路,可以將課本中的結論轉變為學生主動探究的一個驗證實驗,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
1.組成細胞膜成分的探索(多媒體課件展示實驗一和實驗二)
鼓勵學生觀察實驗現象,循序漸進、層層誘導。并順勢引導學生提出何種假設?又如何來證實你的假說?學生根據實驗一、二,能夠得出組成細胞膜的成分主要是脂質(磷脂)和蛋白質。通過引導學生自己根據實驗現象提出假說,引出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鍛煉學生觀察、分析、總結的能力。隨后稱熱打鐵,繼續提出問題,脂質和蛋白質又是如何組成細胞膜呢?
2.磷脂分子的排布形式(多媒體課件展示磷脂分子資料和實驗三)
多媒體課件展示介紹磷脂的性質和細胞生存的條件,要求學生自主進行小組討論磷脂分子在空氣—水界面以及假設組織細胞膜中磷脂的分布情況,并派代表在黑板上演示。教師評價,給出意見。最終得出細胞膜是一種磷脂雙分子層結構,其中磷脂分子的親水性頭部朝向兩側,疏水性的尾部相對朝向內側,只有這種結構才可能穩定于細胞內外均為水的環境中。通過小組討論的方式,培養了團結協作的能力和動手能力。
3.蛋白質分子的排布(多媒體展示資料4和冰凍蝕刻顯微技術)
通過角色扮演的方法,引導學生根據實驗現象,如果把自己當作科學家,會得到怎么樣的假設?同時表述模型。學生根據掃描電鏡技術和冰凍蝕刻技術的`實驗結果,描述細胞膜結構中的蛋白顆粒的存在狀態。培養學生認識到技術進步對科學發展的重要性。
4.細胞膜是靜止的嗎?(多媒體展示變形蟲視頻和實驗五)
視頻展示變形蟲運動,動畫展示熒光標記技術,啟發誘導,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根據實驗現象歸納相應結論,并設計新的驗證性實驗證實細胞膜具有流動性。通過視頻和動畫的輔助,增加學生對微觀知識的感性認識,培養質疑、創新、探索的科學觀點。強化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觀點,認同技術進步對科學發展的重要性。
(二)生物膜流動鑲嵌模型的主要內容(多媒體展示模型)
多媒體展示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的細胞膜流動鑲嵌模型,引導學生結合之前的實驗探究上進行回顧,用自己的話說出基本要點。教師糾正、展示完整內容并進行詳細講解并補充糖蛋白等相關知識。
讓學生進行回顧,增強口語表達和概括歸納的能力,并檢驗教學效果。
環節三:總結提升
引導學生思考:總結知識、形成概念圖。為鞏固學生所學內容,教師布置課外思考題,之前所學習的知識中,哪些體現了細胞膜的流動性這一結構特點?哪些又體現了選擇透過性這一功能特點?
通過學生總結知識,形成概念圖,有助于對知識的吸收和理解,能夠形成完整的知識網絡。課后以思考題的形式,既能消化知識,應用新知,又能激起學習生物的興趣。
以上就是本節課的教學過程設計,下面闡述本節課的板書設計。
七、說板書設計
板書可以清晰直觀的展示本節課的教學重點,解決教學難點,加深學生對重要知識掌握和理解的程度。
高中生物面試說課稿 篇2
一、說教學理念
《普通高中生物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高中生物課程將在義務教育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使學生掌握社會生活、生產實踐中所需要的生物科學知識,努力發展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以及相關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本著體現這一教學理念的思想,這節課結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和身心特點,設計教學活動,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并為學生提供展示自己才華的舞臺。利用多媒體的簡潔性、動態性,結合教學重點和難點,創設問題情境,營造探究氛圍,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變靜態微觀知識為鮮活有趣的宏觀再現,降低難度,縮短時間,讓學生通過學習獲得成功的體驗和滿足求知的心理。
二、說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植物的礦質營養》是人教版教材高二生物必修本第三單元第五節內容。本節課是在學習了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和光合作用的基礎上向學生介紹了植物的礦質元素及礦質元素的吸收過程,反映了《新大綱》在設計教材順序時以人為本,從學生實際出發的思想,關注了學生的思維和學生德育的培養。
本節內容前與根尖的結構、水分代謝、光合作用,細胞膜的結構與功能等內容相聯系,后與呼吸作用相關聯,具有顯著的承上啟下的作用,教學中教師要注重知識之間的相互滲透。
同時,這節內容所介紹的實驗方案,不僅有利于學生理解本節內容,還為將來學生設計實驗做好鋪墊,為此,我用創設情景的方法,讓學生面對相關現象,進行分析和設計,觀察想象并得出結論,培養學生的學科思維習慣。
三、說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標要求以及本教材的結構和內容分析,結合著高二年級學生的認知結構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使學生理解礦質元素的概念,了解植物必需的礦質元素的種類和來源。
(2)、使學生理解根對礦質元素離子的吸收過程及其與植物根細胞呼吸作用之間的密切關系。
(3)、使學生理解根吸收礦質元素離子與根吸水的聯系和區別。
(4)、使學生了解礦質元素在植物體內的存在形式、運輸方式和利用特點。
2、能力目標
(1)、通過對水培法培養植物的學習,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學習方法,養成科學探究的習慣,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2)、通過引導學生分析根對礦質元素離子的吸收過程與呼吸作用的關系以及分析影響根吸收礦質離子的環境因素,訓練學生分析實驗和實際問題的能力。
(3)、通過對水分和礦質元素吸收過程的比較,學習用對比分析的方法去研究事物的本質,不斷提高綜合分析能力。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在介紹植物必需元素的種類、分析影響礦質離子吸收的環境因素的教學中,聯系合理施肥、無土栽培技術、中耕松土等生產實際,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意識,培養學生關注科學、技術在現代農業生產中的應用,對學生進行生命科學價值觀的教育。
(2)、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識。
四、說教學的重、難點
根據高二新課程標準,在理解教材基礎上,我確定了以下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明確什么是植物必需的礦質元素及其種類是本節的教學重點之一。根對礦質元素的吸收和對水分的吸收是兩個相對獨立的過程既是本節課的重點又是難點。學生雖然已經學習了有關元素的知識,但只是在認知水平上,不能進行系統的分類,并且潛意識里總有水和鹽相伴而行的觀點,認為是水把鹽帶進去的,這就為理解“相對獨立”的觀點設起障礙,所以我把“對水的吸收和礦質元素的吸收是兩個相對獨立的過程”作為本節課重點和難點。
為了講清教材的重、難點,使學生能夠達到本節內容設定的教學目標,我再從教法和學法上談談:
五、說教法
我們都知道生物是一門培養人的實踐能力的重要學科。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使學生“知其然”,還要使學生“知其所以然”。我們在以師生既為主體,又為客體的原則下,展現獲取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方法的思維過程。
考慮到我校高二年級學生的現狀,我主要采取學生活動的教學方法,讓學生真正的參與活動,而且在活動中得到認識和體驗,產生踐行的愿望。培養學生將課堂教學和自己的行動結合起來,充分引導學生全面的看待發生在身邊的現象,發展思辯能力,注重學生的心理狀況。
當然教師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學資源。教師本人應該通過課堂教學感染和激勵學生,充分調動起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對解決實際問題的渴望,并且要培養學生以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從而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同時也體現了課改的精神。
基于本節課內容的特點,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學方法:
1、直觀演示法:
利用多媒體課件進行直觀演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掌握。
2、活動探究法
引導學生通過創設情景等活動形式獲取知識,以學生為主體,使學生的獨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思維能力、活動組織能力。
3、集體討論法
針對學生提出的問題,組織學生進行集體和分組討論,促使學生在學習中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的精神。
由于本節內容與社會現實生活的關系比較密切,學生已經具有了直觀的感受,可以讓學生自己閱讀課本并思考,并例舉生產實踐上存在的一些有關的現象,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討論,然后進行歸納總結,得出正確的結論。這樣有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對本節知識的認知更清晰、更深刻。
六、說學法
我們常說:“現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沒有掌握學習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學過程中特別重視學法的指導。讓學生從機械的“學答”向“學問”轉變,從“學會”向“會學”轉變,成為真正的學習的主人。這節課在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評價法、分析歸納法、自主探究法、總結反思法。
下面我具體來談談這一堂課的教學過程:
七、說教學過程
在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注重突出重點,條理清晰,緊湊合理。各項活動的安排也注重互動、交流,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主動性。
1、導入新課:(3—5分鐘)
根據本節課的內容、重點、難點引入新課時宜采用實驗方法導入新課,通過實驗現象巧設懸念,突出重點。教學中首先從一個實驗觀察引入,請學生觀察用土壤浸出液和蒸餾水培養的植物,問:“它們在長勢上有什么區別”,“為什么土壤浸出液中的植物長得好?”引出植物要生長得好需要吸收土壤中的礦質元素,從而提出課題。這樣導入能造成學生急切期待解釋現象的心理,從而對學生產生極大的誘惑力,創造學習新知的良好氛圍和激發探求知識的渴望,從而把學生的注意力遷移到教學目標的實施上來,使學生的思維和注意力很快調節到最佳狀態,為學習新知識打下堅實基礎。可以說,精心設計好導言就等于成功了一半。
2、講授新課:(30分鐘)
2.1介紹灰分元素,由此引入礦質元素,使學生了解科學家的科學研究方法,激發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進行科學研究的能力。
2.2科學家們通過溶液培養法研究得到植物必需的礦質元素種類。這段內容的處理,我采用請學生設計實驗找出植物生活所必需的礦質元素的方法。通過啟發引導,設計實驗方案,并通過學生互相評價,教師評價,逐漸形成較為成熟合理的實驗設計,教師借機引導出對照實驗應注意的問題(對照的思想和實驗條件的控制等)。告訴學生科學家就是通過這種方法,即溶液培養法找到植物必需礦質元素的。
2.3根吸收礦質元素過程
植物根細胞吸收礦質元素是主動運輸的過程,這一概念的建立在科學史上走過一段彎路。人類最初對這個問題的認識是錯誤的,后來經過分析大量的實驗事實才認識到:“根細胞吸收礦質元素的過程是主動運輸的過程”。處理這段教材時,我先請學生提出猜想,“礦質元素是如何進到根細胞內部的?你能提出你的猜想嗎?”學生往往會提出一個錯誤的猜想,即認為:“礦質元素離子是隨著水進入根細胞內部的(假設一)!蓖瑫r,有的學生會根據前面章節所學過的細胞膜的選擇透過性,認為:“礦質元素離子是通過主動運輸的方式進入根細胞內部的(假設二)”。
教師提供資料(二組實驗事實),引導學生分析,共同否定了假設一,這段討論設計的目的在于,潛移默化地告訴學生人們認識問題的本質不是一個簡單的過程,會有一些錯誤的認識,但是科學本身具有自我更正的特性。
請學生分小組討論如何證明假設二,即科學的結論不能僅從理論到理論,一個假說要成為理論,一定要有充足的實驗證據。在這里請學生提出證明假設二的研究思路,希望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激發學生的探究意識,讓學生初步了解探究實驗的一般步驟,并在教師提示下,能夠提出問題和假設。
最后通過CAI課件的演示,把微觀粒子的運動形象化,直觀化,增強了礦質元素離子吸收的動感。使學生理解主動運輸是根尖細胞吸收礦質離子的主要形式。而主動運輸需要消耗能量,能量來自呼吸作用,影響呼吸作用的因素有溫度和根系通氣狀況等,最后得出結論:凡是影響呼吸作用的因素都會影響根細胞吸收礦質離子。這與生產實踐很貼近,應充分挖掘學生的生活實踐經驗。
2.4植物對離子的選擇吸收
把蕃茄和水稻實驗前和實驗后Ca和Si濃度繪制成圖像,用投影片展示給學生,引導學生對比分析,得出蕃茄吸收Ca多,吸收Si少;水稻吸收Si多,吸收Ca少。提問:為什么植物對離子的吸收具有選擇性?學生通過吸收過程的學習知道吸收的第二步是主動運輸,主動運輸需要載體。因此,吸收什么樣的礦質元素離子與根細胞膜上載體的`種類有關。吸收離子的數量與載體的多少有關。
2.5礦質元素的運輸和利用
請學生自己看書,總結出離子在植物體內的三種存在形式及能否被再度利用。通過學生間的討論,補充、修正學生對當前問題的理解,完成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
2.6介紹無土栽培,引導學生分析無土栽培的好處及在我國發展的前景。通過聯系生活實際,滲透科學、技術、社會相關聯的思想,激發并培養學生熱愛生物科學的情感興趣。
3、課堂小結,強化認識。(3—5分鐘)
課堂小結,可以把課堂傳授的知識盡快地轉化為學生的素質;簡單扼要的課堂小結,可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理論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并且逐漸地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個性。
4、板書設計
我比較注重直觀、系統的板書設計,還及時地體現教材中的知識點,以便于學生能夠理解掌握。
板書:
5、布置作業。
針對高二年級學生素質的差異,我進行了分層訓練,這樣做既可以使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又可以使學有余力的學生有所提高,從而達到拔尖和“減負”的目的。
最后來談談這節課的教學評價
八、說教學評價
評價是教學過程中不可缺少的環節,是教師了解教學過程、調控教學行為的重要手段。評價的目的不僅在于評定學生的學習成績,更重要的是在于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發現教學中的缺陷,為改進教學提供依據。這節課采用的評價方式有以下幾種:
1、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學生對創設問題的討論、回答,對學生進行直觀性評價。
2、在學生完成比較表格的過程中,對學生進行動態評價,鼓勵學生轉變學習方式,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3、通過練習考查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進行課堂終端量化。根據習題正確率,進行目標達成度的評價,反饋這節課的目標達成情況,從而調整下一節課的內容(如課前復習的側重點)及課后作業的布置(加強目標達成較弱環節的習題練習)。
4、通過研究性活動,對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綜合評價,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結束:
各位領導、老師們,本節課我根據高二年級學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認知規律,采用直觀教學和活動探究的教學方法,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教師的“導”立足于學生的“學”,以學法為重心,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索的學習,主動地參與到知識形成的整個思維過程,力求使學生在積極、愉快的課堂氛圍中提高自己的認識水平,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高中生物面試說課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物質跨膜運輸的方式》是人教版必修一第四章第三節的內容,本模塊第3章已經介紹了細胞膜的化學組成和細胞膜結構以及大致的功能,本節著重介紹細胞膜控制物質進出這一重要功能,包括小分子或離子進出細胞的方式和大分子物質進出細胞的方式,通過對幾種跨膜運輸方式的探究,并運用數學坐標圖來表達三種方式的規律和特征,可以培養學生對圖表數據的解讀能力,即信息解讀和知識遷移轉化的能力。這部分內容和前面所學的"分泌蛋白的合成和運輸"有關聯的地方,同時又是對生物膜具有流動性的一個很好的佐證。對學生理解細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統有著重要的意義。
2.教學目標
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和教材的具體內容,結合高一年級學生的認知結構、心理特征和現有的知識水平,擬定了下列幾個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a.能舉例說明物質跨膜運輸方式的類型及特點。
b.正確解讀坐標數據圖表。
(2)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本節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特點不太明顯,主要強調積極思考,主動自覺。
3.教學重點、難點
本著高一新課程標準,在吃透教材基礎上,確定了以下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物質進出細胞的方式
教學難點:主動運輸
4.課時安排:
1課時
二、學情分析
本節的授課對象是高一的學生,在初中階段,學生對物質交換有了很膚淺的了解,通過前幾章的學習,學生已經具備了細胞膜的結構,水分子跨膜運輸實例的基礎,掌握了蛋白質多樣性的知識,為新知識的學習奠定了認知基礎。并且還具備了一定的認知能力,思維的目的性,連續性和邏輯性也已初步建立,能獨立思考,對生活現象提出疑問,并通過多種途徑找出解決的辦法。同時經過前階段的新課程學習,他們具備了群體討論,并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和理論依據的能力。對事物的探究有激情,但往往對探究的目的性及過程,結論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需要教師的引導。
為了講清教材的重、難點,使學生能夠達到本節內容設定的教學目標,我再從教法和學法上談談:
三、教學方法
根據上述對教材和學生情況的分析,本節采用以下的教法和學法突破教學重難點:
教法:本節課的教學采用教師主導,學生自主,合作和交流討論相結合的方法,總體思路為:展示現象→提出問題→解釋原理→總結概念,使學生綜合運用到課程標準所提到的“觀察,描述,比較,概括,分析,解讀圖表”等技能,并配以多媒體輔助教學。
學法::主動運輸是本節課的教學難點,要掌握好這點,必須運用對比的方式進行學習,通過觀察討論的方式讓學生自己找出被動運輸和主動運輸的主要區別來掌握該難點。
最后我具體來談談這一堂課的教學過程:
四、教學過程
(一)復習回顧
復習細胞膜的成分和結構,讓學生對基礎內容進行復習,為本節課內容的學習做好鋪墊。
(二)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利用“問題探討”,用多媒體展示,提出問題:⑴什么樣的分子能夠通過?什么樣的分子不能通過?⑵葡萄糖不能通過該膜,但是小腸上皮細胞能大量吸收葡萄糖,如何解釋⑶觀察此圖,聯系已有知識,你還能提出其他問題嗎?能不能對所提出的問題作出嘗試性的回答引導學生觀察,并歸納出答案。
教學說明:設立問題情景,創設物質跨膜運輸的思維平臺,為學生的有效發散思維提供背景,培養學生的主動思維能力,為進一步突破難點做鋪墊,激發學生學習激情。
(三)幾種物質運輸方式
1、小分子和離子的跨膜運輸
(1)多媒體展示擴散現象,引出物質運輸的兩種方式被動運輸和主動運輸的概念,讓學生分析水分子進入細胞的原因和方式,是不是和上述擴散相似,總結出自由擴散的概念,多媒體動畫展示自由擴散的過程,組織學生討論,得出自由擴散的特點。
教學說明:該部分內容簡單,通過多媒體展示,使抽象內容形象化,便于學生理解。
(2)進一步提出問題:葡萄糖不能通過人工合成的脂質雙分子層,但對于細胞來說,葡萄糖又是必需的,它是怎樣通過細胞膜進入細胞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索激情,讓學生嘗試作出解釋,再指出載體蛋白的作用,總結出協助擴散的概念,多媒體動畫展示協助擴散的過程,組織學生討論,得出協助擴散的特點。
提出問題進行小結:
①自由擴散與協助擴散需要消耗能量嗎
、谧杂蓴U散與協助擴散有什么相同點有什么不同點
、圩杂蓴U散與協助擴散為什么被稱為被動運輸
組織學生思考和討論,得出答案。
(3)多媒體展示物質逆濃度跨膜運輸的現象,并組織學生分析討論,提出問題:為什么這些物質可以逆濃度梯度運輸。并利用舉出生活例子上下坡運東西來解釋主動運輸需要能量,總結主動運輸的概念,多媒體動畫展示主動運輸的過程,組織學生討論,得出主動運輸的特點。
提出問題:這些物質進出死細胞還能進行主動運輸嗎主動運輸對于生命現象有什么重要意義?學生總結和講述補充得出主動運輸的意義。
為了使抽象內容具體化,上述過程中模擬現實生活中的三個常見現象,通過三個動畫的展示,運用類比的方法,使學生對三種運輸方式的認識更加直觀化。
教學說明:該部分為本節課的重點內容,通過圖形展示引出問題,并層層深入,展示出物質運輸的幾種方式,動畫展示更加具體和形象化,同時,組織學生針對問題進行探討,既極大的調動了學生的學習激情,深入開發了學生比較,概括和分析能力,又增進師生互動,活躍了課堂氣氛。
(4)提出問題,講練結合:練習1看圖回答,引導學生理解主動運輸和被動運輸的不同點,識別主動運輸;練習2通過對典型坐標圖所呈現的曲線理解細胞對某物的自由擴散,協助擴散和主動運輸速度隨細胞外濃度的'改變而變化的規律,從不同角度加深對三種運輸方式的理解。組織學生分析,反饋和糾正。
提出問題:三種運輸方式有哪些異同組織學生分析填表,反饋和糾正。
教學說明:本環節鞏固理論知識是對課本知識擴展和對重點,難點內容的深入理解和總結,只有理解了三種運輸方式的異同,才能完成本環節教學任務,既突顯書本知識,又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的精神,提高學生解讀圖表的能力和抽象化思維能力的形成。
2、大分子的運輸
引導學生回憶免疫系統吞噬大分子異物的過程,得出胞吞現象,提出問題:那大家知道白細胞是如何吃掉病菌的嗎顯示有關動畫、圖片。
強調:胞吞和胞吐作用都需要能量
提出問題:胞吞和胞吐體現了細胞膜結構的特點是什么與書本前面知識相聯系。
(四)技能訓練
指導學生就《技能訓練》部分進行討論。
五、反饋練習
1、教師小結幾種運輸方式,特別是自由擴散,協助擴散和主動運輸的特點
2、隨堂訓練(課堂練習)
本部分習題,針對物質跨膜運輸方式的特點和不同而設計,讓學生思考完成具有針對性的練習,進行知識鞏固和教學效果反饋,及時糾正錯誤的理解和片面的認識。
六、總結反思
本節課比較符合新課標的理念,改變了以往填鴨式的教法,體現了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這部分內容本身并不難,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相對輕松,但是如果不把新舊知識進行整合,在解題的時候還是存在一定困難。在分組討論中,雖然學生的回答不一定完整,但還是從多角度對學生給予積極的肯定,從而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在教學節奏的把握上,由于學生討論和交流比較花費時間,容易出現前緊后松或是前松后緊的情況,因此在時間上應當注意控制。
高中生物面試說課稿 篇4
教材分析
1.1本節內容的地位該節是現行人教社高中《生物》(必修本)第一冊第二章第二節內容,"細胞增殖"是講述細胞的一種生命現象,只有了解了這一生命現象,我們才能讓學生逐步認識生物體的生命現象,例如生物體的生殖和發育,生物體具有的遺傳和變異,所以本節是我們學習生物學知識、了解生物生命現象的細胞學基礎。"細胞增殖"之所以作為本章乃至本冊的難點,就是因為這一知識非常地抽象化,沒有具體的實物模型,又不是我們生活中所見,因此,在講解知識的時候,我們直接示意這是本章中的難點,引起注意。
1.2教學重點和難點"細胞增殖"一節主要向學生展示的是有絲分裂——生物體普遍存在的一種分裂方式,結合學生認知的規律性,基礎知識的講解要重難點突出,有滲透力和感染力,本節重點內容就是讓學生理解真核細胞有絲分裂的細胞周期的概念和特點,以及真核細胞有絲分裂過程,由于細胞分裂這一現象的特殊性——整個過程是一動態變化,要讓學生具體把握在這個過程中細胞內部的變化,特別是遺傳物質的變化,從而讓學生明確細胞的周期變化,這一內容是本節課教學的難點。
1.3教學目標本節內容為兩課時(1課時為講授課、1課時為實驗課),通過這一節的講授,要實現的教學目標:識記細胞周期的概念及特點,理解有絲分裂的過程,使學生能夠應用有絲分裂的知識去解答一些理論問題或解釋一種生理現象。例如根據有絲分裂后期細胞內的染色體數目而得知該物種體細胞中染色體數;構成一個生物體的所有細胞遺傳物質是相同的,在進行組織培養時,無論取生物體哪個部分的分生組織獲得的植株是一樣的,諸如此類的,都是有關有絲分裂知識的運用。
學法指導
對于本節課的內容,怎樣指導學生有效地掌握并靈活運用呢?在學習本節知識的'時候,歸納記憶,找到規律,重點難點應重點識記,對于有絲分裂我們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引導:
2.1掌握有絲分裂,記憶有絲分裂主要特征(啟發、引導與多媒體課件相配合)染色體DNA在細胞有絲分裂各時期變化規律(分析CAI課件顯示、畫出圖像,引導學生、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利用口決巧記各時期變化特征(列表歸納,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準確識別分裂圖像(例題解析,培養學生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2細胞周期與細胞分裂間期的關系(設計動畫、具體展示裝片、說明處于分裂間期的細胞為什么占多數)由這幾個方面的歸納總結,培養學生養成一種由觀察現象_解決問題_總結體會_知識提升的學習習慣,另外我們可以使學生在這種環境中發展他們的思維能力。
教學過程的設計
整個教學過程中,為了使學生增添學習熱情,以CAI課件為主線,啟發引導學生去了解、掌握從而靈活運用。
3.1引言引言應重在精彩并具有更強的針對性。
于是在本節課的教學伊始,我先給學生列舉幾種有關細胞增殖的常見現象,以調動學生思維的活潑性,然后課件顯示幼苗的生長,讓學生通過現象分析本質從而引出細胞增殖。
3.2細胞周期的概念和特點這是本節課的重點,如何突出重點的講解,啟發引導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關鍵。
CAI課件演示細胞周期的有關動畫,明確指出細胞的分裂、分裂間期,再結合學生的觀察討論,歸納,總結出細胞周期特點,注意適時啟發引導,讓學生成為課堂主體,實現探究式教學。
3.3有絲分裂的過程(重難點突破)對于本節課的重點也是難點,如何突出和突破,是本節課成功的關鍵。CAI課件在本節課的教學活動中充分展示了它的魅力,通過flash動畫演示了植物細胞有絲分裂的過程,讓學生對細胞有絲分裂有個整體了解,然后動畫慢放,分析歸納各個時期特點,此過程中讓學生主動歸納,動畫背景音樂鼓掌以示肯定。
結合學法指導,師生共同畫出有絲分裂過程中染色體以及DNA的變化,CAI課件展示此過程,此過程強調學生的主動參與,以加深對本節知識的理解和深化從而實現了難點突破。
3.4測試補漏,CAI課件展示習題一方面可以讓學生掌握的理論知識得到應用,另外通過檢測可以知道是否達到教學目標,了解學生情況,以便更好地進行專題鞏固練習。
說課重在一個"說"字,突出一個"課"字;是教師在精心備課的基礎上,面對其他教師講述自己對某節課的教學設想及其教育理論,同時和其他教師相互切磋教學構思的一種教研活動,精彩的說課,無不體現著說課者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等特長。
高中生物面試說課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細胞呼吸是生物界中所有生物每時每刻都在進行的生命活動。教材首先簡要概括地介紹了細胞呼吸的概念,然后重點講述了細胞呼吸的方式、有氧呼吸、無氧呼吸和細胞呼吸原理的應用四大部分內容,為我們了解不同生物生命活動的過程奠定了基礎;它與第三章所學的線粒體的結構和功能、第四章的主動運輸和本章第二節細胞的能量“通貨”——ATP、第四節的光合作用等內容有密切的聯系,也為今后學習其他生命活動及規律奠定了基礎,因此是本章的重點內容之一。
(二)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改中高中生物課程的指導思想和新課程標準的“提高生物科學素養;面向全體學生;倡導探究性學習;注重與現實生活的聯系”的四個基本理念,制定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目標
、僬f出線粒體的結構和功能。
、诶斫庥醒鹾粑c無氧呼吸的概念、總反應式、過程和圖解
、壅莆沼醒鹾粑形镔|及能量變化的特點
④了解細胞呼吸的概念、類型以及在工農業生產、生活實踐上的運用
2、能力目標
①通過引導分析有氧呼吸的過程,培養分析問題的能力
、谕ㄟ^學生自主閱讀,培養自學和主動理解新知識的技能技巧
、蹖W會用化學反應式表達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的過程,領會細胞呼吸的實質。
④通過討論對比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的區別與聯系,培養自我構建知識體系的能力和對相關知識進行分析比較的思考能力
、葸m當擴展認知面,培養聯系生活與工農業生產實踐的能力
3、情感目標
①在教學中,通過聯系工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等實際,激發學習生物學的興趣,培養關心生物科學技術的發展,關心社會生活的意識和進行生命科學價值觀的教育。
、谠诮虒W中,通過分析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的關系,滲透生命活動不斷發展變化以及適應的特性,逐步學會自覺地用發展的、變化的觀點來認識生命的奧秘。
(三)教學重點、難點(有氧呼吸部分)
教學重點及突破策略
有氧呼吸過程的知識是學生理解其分解有機物、釋放能量并產生ATP的本質的基礎。
教學重點:有氧呼吸的過程、
突破策略:
1、通過自主閱讀、提問、思考、理解反應式及圖解、課堂練習來突破。
2、通過簡表列出有氧呼吸三階段的比較欄目,簡明地抓住要點
2、教學難點及突破策略
學生的化學知識功底不深,尤其是有機化學知識還未學習。在有氧呼吸的過程中,葡萄糖的徹底分解,需經過一系列的氧化還原反應,這些反應所伴隨的能量變化,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的困難度。
教學難點:有氧呼吸三階段中物質變化和能量變化
突破策略:
1、利用多媒體形象地說明有氧呼吸過程的三個階段和兩個場所,通過引導、思考,學會寫相關反應式,使學生清楚須有“能量”欄才能表達其完整性和科學性。
2、利用化學反應式理解有氧呼吸的實質
二.教法與學法分析
在教學中,學生是課堂活動的主體,但“教師是平等中的首席”。課堂應充分激發學生的興趣,積極參與到教學過程中,教師在課堂活動中也須起主導、引導作用。所以本課利用直觀教學手段,采用以下幾種手段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學生的分析歸納、閱讀能力。
(一)自主閱讀:自主閱讀有氧呼吸三階段內容,明確有氧呼吸的場所、反應物、生成物和釋放的能量狀況等內容。
(二)直觀教學:通過多媒體輔助教學軟件,化靜為動,化抽象為具體,增強了教學內容的直觀性和啟發性。.
(三)比較法:學生參與完成有氧呼吸三階段區別的表格,進行教學反饋;比較有氧呼吸和有機物體外燃燒的不同,進一步認清有氧呼吸的特點。
(四)歸納法:歸納有氧呼吸的.概念。
三.教學過程分析
步驟一:導入新課
通過問題探討導入本節內容
第三節ATP的主要來源——細胞呼吸
步驟二:聯系生活(酵母菌可用于發面和釀酒)介紹細胞呼吸概念
一、細胞呼吸的方式:有氧呼吸、無氧呼吸
步驟三:回顧第三章細胞器的知識,學習
二、(一)有氧呼吸的主要場所——線粒體的結構
步驟四:用下表引導學生自主閱讀有氧呼吸的三個階段——培養自學能力:
步驟五:講授二、(二)有氧呼吸的過程
主要學習三個階段的化學反應式和過程圖解(略)
通過學習三個階段的化學反應式和過程,理解和掌握有氧呼吸三階段的物質變化、能量釋放特征和進行場所。
步驟六:比較有氧呼吸三階段:場所、反應物、產物、釋能等方面的內容。
步驟七:歸納(三)有氧呼吸的概念——通過對有氧呼吸概念的歸納,鍛煉學生聚合思維力。
步驟八:分析(四)有氧呼吸的特點。通過和有機物在體外燃燒做比較的方法,了解有氧呼吸過程反應的條件溫和性、能量逐步釋放的特征和能量的部分貯存特征。
步驟九:有氧呼吸小結:場所、能量去向、總反應式、概念。
步驟十:練習鞏固(略)
高中生物面試說課稿 篇6
一、說教材分析
(一)教材中地位
地位:本節課位于高中生物第五章生物的生殖和發育的第二節,其所有的知識點在教學大綱中要求的層次全部為A。
作用:學習本課有利于建構起一個完整的生物體生命活動周期,及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
。ǘ┙虒W目標
。1)知識目標:
①被子植物種子的形成(A:知道)
、诜N子的萌發過程(A:知道)
、壑仓晟L和發育的過程(A:知道)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實驗觀察、分析、歸納的思維能力和探究學習能力,以及進行知識遷移和自主學習的學習方法;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培養學生的科學實驗觀點,理論聯系實際。
教學目標的確定,主要根據教學大綱及新課標,體現出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方面。實施研究性學習,著重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和實踐能力,充分體現新教材中要使學生“具有利用課本以外的圖文資料和其他信息資源的能力”的精神,拓展知識面,知識遷移等要求。由于本課引入了一個學生實驗,所以在能力目標和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方面我做了以上安排。
。ㄈ┙虒W重難點
教學重點:種子的形成過程;
教學難點:學生對種子形成過程中原有的生活經驗與科學知識、實踐的融會貫通
以上教學重難點的確定主要依據新教材的教學大綱及課程標準,同時結合學生情況(如:原有的知識基礎,知識理解能力)、知識本身的抽象程度和科學知識在實踐生活中的遷移應用。由于學生在這些方面的能力較欠缺,因此,我確定本節課的難點為學生對種子形成過程中原有的生活經驗與科學知識、實踐的融會貫通。
對于這些重難點的解決方法,我主要設計利用多途徑,多維度及反復多次地強調講授,結合實物觀察、實驗操作,學生閱讀歸納,讓學生自主獲得知識。
二、說教法與學法
。ㄒ唬┙虒W方法及手段
為了實現以教師為導向、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方式,提高教學效率,在教學中,我運用了情景教學法、直觀教學法、啟發式教學、問題教學法等方法,并滲透語言、心理暗示,引導鼓勵;通過把實驗帶入課堂,開展研究性的.創新教學及充分利用現代教育信息技術——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展現出生物學特有的生動活潑的教學特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學法指導
針對學生原有對植物個體發育過程,特別是種子的形成過程的生活常識,實施相應的教學創新,使學生將原有的生活經驗與科學知識、實踐融會貫通,通過自主實驗觀察法、圖文相互轉換法、閱讀分析歸納法等方法,使學生從“一知半解”的常識上升到熟練掌握的科學知識。引導學生改變學習方式,從機械地接受知識到自主學習,主動探究,從“學會”變為“會學”,體現“主體性教學原則”和“以人為本、全面發展”的教育理念,并為其終身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三、說教學程序
。ㄒ唬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玉米種子和花生種子;雙面刀片、放大鏡;多媒體教學課件。
。ǘ⿲耄
通過幻燈片展示一組生物圖片:藍鯨、恐龍,磷蝦、蒼蠅,巨杉,小草。通過直觀生物自然,形成感官刺激,引發學生興趣,引出有性生殖的生物個體盡管在形態大小上存在顯著差異,但是都是由一個受精卵發育而成的,從而引入個體發育的概念。通過直觀教學引入,學生較容易接受。
。ㄈ┨骄啃轮
這部分我主要分為五個環節:
。1)被子植物種子類型及結構
通過直觀觀察、實驗操作,結合多媒體展示花生和玉米的種子結構圖片,進行實物觀察,加深印象,為后面學習胚和胚乳的發育及單子葉有胚乳,雙子葉無胚乳的學習奠定基礎;通過提問被子植物種子類型及結構,讓學生總結實驗觀察,鍛煉表達歸納能力。
。2)種子的形成
①胚的發育
、谂呷榈陌l育
通過問題:被子植物的種子從何而來?其各部分結構又是如何形成的?引入種子的形成,并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教材P108~109種子形成的相關內容,聯系被子植物花和子房的結構,及雙受精過程,結合幻燈片展示薺菜胚的發育過程,進行思考和主動獲取知識,再通過提問學生歸納種子發育過程中最重要的兩個內容:①胚的發育②胚乳的發育,并糾正指導其歸納知識點。此處利用問題教學法有利于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歸納能力,并有助于加深學生的記憶。通過實物觀察、學生閱讀、圖片展示、提問及問題教學等多維度教學,突破難點。
。3)種子的萌發
用通俗的語言引導學生:“被子植物種子的成熟,伴隨著果實的成熟。我們收獲了果實,會怎么做呢?”
學生反饋:我們把果實吃了,然后再把種子種下去。
利用學生的回答,自然過渡引入種子的萌發。然后通過幻燈片動態展示種子的萌發及胚的各部分結構的發育,并強調單子葉和雙子葉植物種子萌發的能量分別由胚乳和子葉提供。再次區別單子葉和雙子葉植物種子結構的差異。
(4)植株的生長和發育
結合玉米植株的生長發育的圖片動態展示,講述植株的生長發育階段需經歷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的階段。最后提問學生,歸納總結被子植物的個體發育過程。
。5)以知識框架(即板書)的形式作為小結,再次復習鞏固本節內容及重點,從而使學生掌握重點,理解難點。
使用多媒體逐步展示作引導,學生回憶并回答,有利于學生加深教學知識中重、難點的印象。
。ㄋ模┚毩暦答
通過設置知識性和開放性的練習作檢測,充分調動學生,及時鞏固課堂學習,提高效率;使課本知識得以延伸,運用知識遷移,再次反復地對教學重點和難點進行鞏固訓練(讓學生當場完成并評講),從而達到抓重點,破難點的效果。
。ㄎ澹┎贾米鳂I:
除課后復習題、練習冊外,精選具有針對性的補充練習,讓學生更好的掌握重點,突破難點。
。┙虒W預期:
本節課的重點難點定位在將學生生活經驗中對種子及種子形成的認識與科學實踐和知識掌握進行融會貫通。重難點的突破方面,我通過多途徑,多維度及反復多次地強調講授,使學生充分掌握重點,理解難點。如:使用幻燈片展示單子葉(玉米)和雙子葉植物(花生)的種子結構解剖圖,并讓學生進行實物解剖觀察;幻燈片展示薺菜胚的發育過程圖片、學生閱讀歸納,提問講授及板書,小結復習、課堂練習題目的設置、作業鞏固)利用動手實驗,觀察花生和玉米種子的結構,閱讀歸納種子的形成,胚的發育和胚乳的發育,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尋找答案,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探究學習能力。從而也達到了對重難點知識的掌握。
通過以上的課程設計,可以達到所設計的教學目標。
高中生物面試說課稿 篇7
一、說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這是八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生物的多樣性及其保護》的第三章。通過該單元前兩章的學習,學生對生物多樣性面臨的威脅和造成生物多樣性面臨威脅的原因有了一定的認識。學生從學習生物的分類,到認識生物的多樣性,都是為了更好地保護和合理利用生物的多樣性。保護生物的多樣性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內容,因此本章特別注重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教育。新課標以全面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為宗旨,對該部分要求“關注我國特有的珍稀動植物。說明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意義”,意在使學生通過調查和資料的收集、處理、交流等活動,幫助學生領悟生物和人類生活的密切關系,并積極參與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活動。由于本節涉及的活動多,學生又是初次嘗試角色扮演和辯論,所以本節內容將分為兩課時進行,我主要講的是1課時“生物多樣性面臨的威脅及原因”。
(二)教學目標
基于對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將該節課的教學目標定位為:
1.知識目標
舉例說明生物多樣性面臨的威脅及其原因;
描述所熟悉的珍稀動植物的生存現狀。
2.技能目標
在“角色扮演”和“辯論會”活動中,培養學生收集資料、處理信息、語言表達、與人合作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學會關注我國特有的珍稀動植物,進一步增強關愛生命、熱愛祖國的情感,形成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參與意識,真正把保護生物多樣性付諸于行動上。
。ㄈ┲攸c和難點
1、重點:描述生物多樣性面臨的威脅及其原因;
2、難點:培養學生收集資料、處理信息、語言表達、與他人合作探究的能力。
二、說學生。
通過一年多對生物的學習,學生收集資料、整理資料、語言表達、與人合作等的能力已經大大加強。學習態度更加主動,參與意識有所增強,初步具備了關注生物圈可持續發展的意識。同時,由于生理和心理的不斷成熟,他們的認知水平和接受能力有較大提高,渴望表達和被人認可。這些都為自主探究學習創造了條件。
三、說方法
1.教學方法
圍繞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本著"全面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促進學生轉變學習方式"的思想,我大膽的改變了課堂教學模式,采用了"資料分析—角色扮演—辯論會"的新型模式。本課活動多,容量大,所以課前分好小組,組織好學生做好充分準備工作是相當必要的,如收集信息,制作課件,小組分工并寫好簡要的發言提綱等。通過教科書上6幅圖片和小組收集的圖片,引導學生分析生物多樣性面臨的威脅,通過角色扮演完成對面臨威脅的原因的探究,通過辯論活動,對保護麻雀的方案達成共識,從而使學生意識到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重大意義。
2.學習方法
學生學習的最終目的不是僅僅為了"學會"知識,更是為了"會學"知識。在本節課中,學生將通過多種途徑如:合作探究—自主探究—角色扮演—辯論活動—總結歸納等,來開展學生之間的協作學習和自主學習,形成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
四、教學準備:
教師:1、收集資料,制作課件。
2、將學生分成八個小組,有針對性的組織學生收集相關資料。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由組長分配,共同完成資料的收集、整理并在老師的指導下制成Powerpoint演示文稿。
五、說過程
我將整個教學過程分為三個階段。
(一)預熱段。臨景入興,激發動機。
大家對那些憨態可掬的海豹一定不陌生,一到繁殖季節,鄭百上千只海報聚集在一起,場面非常壯觀,可是你知道嗎?現在,今天,海報正面臨著滅頂之災。請大家觀看視頻,
1.處理:播放海豹被屠殺的視頻(組織學生觀看)
看完這個消息你有什么感想嗎?我請同學來談談。
我這一段的設計意圖是:上課伊始給學生播放熱點視頻,學生不僅注意力馬上被吸引,情感也得到熏陶。新課標注重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在教學開始就要滲透這方面的教育,培養學生珍愛生命的態度。
2.教師對談感想的學生給與激勵性評價“同學們都有一顆慈愛之心,都懂得珍愛生命,老師由衷的感到欣慰,當你們有能力保護那些弱小的生命時,你們一定要記得:保護它們就是保護我們自己。其實,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大自然是個和諧的鏈條,在這個鏈條上各種生命環環相扣,一物制約著一物,誰也無法獨領風騷,但是由于人們隨意破壞了這個鏈條上的某一個環節,失去了某種制約的生物,某些生物就變得瘋狂起來,而另一些生物則可能面臨滅絕的危機,今天我們就來探討生物多樣性面臨威脅的原因!背鍪景鍟氨Wo生物多樣性”。
我給大家3分鐘時間,請各組同學對本組信息進行討論、完善。請組長將本組的關鍵信息板書在小黑板上,與大家共同分享。
。ǘ┨骄慷。
第一部分:資料展示。
1.下面請一組介紹現在已經滅絕的動、植物情況。
。1)組員1簡介麋鹿歷史;組員2介紹新疆虎等多種滅絕的動植物。組員3對照動物滅絕年代石碑進行交流;
。2)其他組員談把石碑建在麋鹿苑的什么感想?
我這一活動的設計意圖是:學生將課下收集的資料帶入課堂與他人分享,既滿足了學生的表現欲,又鍛煉了學生對資料的收集,歸納,整理能力,還使得課堂活潑起來,更好的吸引住了學生。質疑2既能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又能使學生了解生物正面臨著威脅。
學生回答完后進行激勵性評價,“一組同學收集的資料太豐富了,不僅有麋鹿失而復得的歷史,還向大家展示了多種已滅絕的動植物,最后的感想談的也很深刻,他們為此付出了很多努力,我們其他組的同學也一定不會甘于人后的,老師期待著你們更精彩的表現。這些生物我們還沒來得及認識他們,他們就從地球上消失了,現在我們只有在石碑上才能看見他們冰冷的名字,而在自然界中再也不見他們的蹤影,在眾多的生物類群中,鳥類和哺乳類滅絕的種類最高。
2.請二組同學展示“對17世紀以來鳥類和哺乳類滅絕的數量的'分析”。針對這幅圖片,二組同學提出了三個問題:
。1)鳥類和哺乳類滅絕趨勢各為什么?
。2)推斷鳥類和哺乳類的滅絕原因是什么?
。3)推斷為什么近現代鳥類和哺乳類滅絕的速度在不斷加快?
請二組的三位同學為大家展示討論結果。
這一活動的設計意圖是:通過分工合作,使每個組員都能參與到資料的分析整理中來,鍛煉他們的資料處理能力。通過圖表的分析,發展學生的分析、歸納能力。同時使他們認識到生物多樣性面臨的威脅已越來越嚴重。
同學們,人類文明發展越快,向自然界索取的東西越多,對于自然界的破壞越嚴重,現在世界上的哺乳動物已經很少了,照這樣的趨勢繼續下去,這些哺乳動物將在一萬到兩萬年的時間內徹底消失。全世界生物多樣性面臨滅絕的危險。我們來關注一下我國的珍稀動植物。
3.請三組同學為大家介紹我國珍惜動植物現狀。3位組員介紹課本給出的6種生物并豐富課本知識,包括2007年6國科學家搜尋白鰭豚的結果和朱鹮目前的分布情況,其他組員介紹我國部分一級保護動植物的現狀。
這一環節的設計意圖是,不僅能使學生在資料收集中了解我國珍稀動植物的現狀,完成教學目標1和3,還能訓練他們的收集資料、整理信息和語言表達能力。真正達到了師生間,生生間的資料共享,在學生充分體會成功、自信、被人欣賞的喜悅同時,成為課堂真正的主人。
第二部分:角色扮演。
這部分由其余5組同學從我是森林,我是藏羚羊,我是魚,我是水葫蘆這四種角色中任選一種按要求進行角色扮演
要求:課前以小組為單位,結合95頁資料和本組收集的信息,認真討論,并擬定發言提綱,組長主動征求組員意見,充分發揮組員的作用,討論后,每組分別推選一位同學,代表本組角色的利益就這種角色的現狀,受到傷害的原因,希望得到人們怎樣的保護等問題進行角色扮演。角色扮演完后,組長點明該種角色面臨的威脅和我們應怎樣做。
在這我收錄了一篇學生的發言稿【我是水葫蘆】我是水葫蘆,我不像白鰭豚那樣有著悠久的歷史,我是新來的,不過我的現狀可比他強多了,我喜歡這個新家,在這里我沒有天敵,我不擔心被消滅,這里的水質污染嚴重,可對于我水葫蘆來說,確實天賜良機,因為那些被污染的水使我們的天然肥料。那些含化肥,有機農藥,氮、磷、鉀的工業廢水污水是我們的最愛,所以,我們瘋狂了!我們長滿了滇池,入侵了河道,現在連長江都是我們的領地,我們覆蓋河面,接受了全部陽光,我們生長吸收了養料,占有了空間,使那些自以為是的土著走向死亡。人們哪!給你們一個忠告:下次再引進物種是一定要慎重,由于缺乏天敵就算在柔弱的生物也可能會對當地物種造成毀滅性打擊。
角色扮演的設計意圖是:各個學生能力不同,有的擅長表達,有的擅長寫,有的擅長分析卻不愿站到前排,而“角色扮演”活動注重集體智慧,發揮個人優長。突出學生主體,強化準備意識。給與學生充分發揮才華的舞臺,從而更加深刻體會到保護生物多樣性的艱巨性;顒又袑W生躍躍欲試,積極發言,課堂氣氛可以被推向高潮。
活動結束后,學生對以上八組進行自評與互評,通過學生的自評與互評,發現了自己與他人的閃光點,從而更加信任自己,欣賞他人,能做到取人之長,補已之短。
最后請幾個學生共同進行歸納總結影響生物生存的原因,并板書。
第三部分:辯論會
以“麻雀是否應得到保護”為題進行辯論,每個小組選派一名代表參加,抽簽決定正反方,給三分鐘準備,小組成員可幫忙組織材料,我們先請正方的一號辯手發言。
我們的辯論太精彩了,一號同學的發言正中要害,2號同學的伶牙俐齒讓在場同學佩服,3號同學理論聯系實際,5號同學的反駁,6號的唇槍舌劍都太出彩了,正反有理,反方有據,勢均力敵,同學們,從維持生態平衡,保護生物多樣性的角度看,麻雀應得到保護嗎?答案當然是肯定的,我們在保護麻雀的問題上應該怎樣做呢?我們大家一起提出合理化建議好不好?八位辯手都把他們精彩的一面展示給了大家,在這八位中你最欣賞誰,就為誰投上寶貴的一票吧,我們來選最佳辯手,誰票最多誰就能得到寫有老師祝福和全班同學簽名的紀念冊。這一活動的的設計意圖是:通過激烈的辯論,學生能夠合理的將所學到的科學知識運用到社會中去,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有效的提高了學生的科學素養。
。ㄈ┩卣寡由於
1.課上拓展
。1)理論聯系實際,環保從我做起。
向同學們發出倡導:在我們有限的能力內,我們能為保護生物多樣性做什么?
學生暢談做法,可以任意舉例,例如:不亂摘野菜,不把野生動物當寵物,不吃青蛙,雙面使用紙張等。
。2)理論聯系實際,解決實際問題。
執法人員據舉報,調查發現餐館出售的食品中有野生鳥類,他們依據的是垃圾桶里鳥類的足,引導學生說出他們的推測理由。
2.課下延伸
大自然是人類唯一的家園,它賜予我們生存的條件,我們應存著感恩之心接受大自然的賜予,請大家在課下收集一首小詩,幾句語錄或用幾句話來表達這種感恩之心。讓我們把感恩之心落于實踐,讓它成為一盞明燈,照亮我們前行的路。
綜述
以上是對"保護生物的多樣性"這一節教材的認識和教學過程的設計。本著改變課堂教學模式,促進學生轉變學習方式的思想,在教學過程中,我利用現代化多媒體技術,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熱切的參與和激烈的辯論中,使學生主動而輕松的學到了知識,鍛煉了資料的收集、整理和語言表達能力。整堂課,生動活潑,學生由始至終處于一種興奮的狀態,成功的實現了預期的教學目標。
六、說板書
本節課我采用自由式板書,這樣即能表現本節重點,很好地說明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又能增強參與性,與本節教學氣氛相符。
附板書:
保護生物的多樣性
1.生物多樣性面臨的威脅
2.生物多樣性面臨的威脅的原因:
七、教學反思
優點:本節教材的內容向學生傳遞的信息量較少,我沒有拘怩于教材,而是利用教材組織學生將知識與問題延伸到生活中去,在生活中獲得真實的情感體驗,擴大學生的信息量。課堂上,學生思維活躍,參與意識較強,氣氛和諧。本節課讓學生自主地選擇問題進行自主研究,在研究中鍛煉自己的分析歸納能力,在研究中發現新的問題。能事先組織學生自己制作PPT演示文稿,為學生提供了一良好的合作交流與研究的平臺。
不足:忽視了學生作品制作的質量,以后教學中要注意的。學生課前收集的資料,非常豐富,但是教師要提前閱讀指導,進行取舍,以便短時間內把問題的重點交流出來
高中生物面試說課稿 篇8
一、說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水分代謝”是高中生物第二章的重點內容,它與前面所學知識如細胞成分、結構及植物根、莖、葉結構等內容聯系非常緊密;也為今后學習“礦質代謝”、“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內容奠定基礎。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了解植物細胞的吸脹吸水;水分的運輸和利用。
(2)理解植物細胞滲透吸水的原理,水分散失的方式和意義。
(3)通過植物細胞的質壁分離和復原的實驗,進一步理解滲透吸水的原理。
2、能力目標
通過滲透理論分析和實驗驗證的方法,培養學生研究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德育目標
通過聯系生產和生活實際,使學生了解本節課的實踐價值,增強學生關心生產,關心水資源的利用等意識。
(三)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滲透吸水的原理、質壁分離和復原的實驗。
因為只有理解了滲透吸水原理,才能理解細胞吸水的條件,理解影響植物細胞吸水的各種因素,植物體內細胞間的水分傳遞和植物整體水分吸收、散失原理,并通過觀察實驗現象獲得細胞吸水和失水與環境溶液濃度的關系的感性認識,才能深入理解成熟的植物細胞是一個滲透系統以及影響細胞滲透吸水的內外條件。
教學難點:分析滲透原理,植物細胞是一個滲透系統是教學的難點。
因為在滲透作用中,水分是從溶液濃度低的一側通過半透膜向濃度高的一側滲透,這涉及到生物學知識與物理學知識的結合,對此學生理解有一定難度。另外,引導學生如何從實驗現象理解細胞滲透吸水,失水,從而進一步理解成熟的植物細胞是一個滲透系統,有一定的困難。
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上課時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將“滲透裝置”的小實驗,“質壁分離和復原”實驗的整個動態過程呈現在學生眼前,而在動手實驗中,整個動態過程用肉眼是觀察不到的。通過動態演示整個過程就能把復雜的'問題具體化,抽象的問題形象化,這樣的教學情景對于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有著良好的作用。
二、說教法:
1、探究教學法:這節課知識的理性較強,因而采用探究教學法更符合教學內容。創設聯想,提出探索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推理用教學媒體對學生的推理結果進行驗證師生共同歸納總結探索結果。
2、直觀教學法: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軟件,化靜為動,化抽象為具體,增強了教學內容的直觀性、啟發性,使學生更好地從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
三、說學法:
主動學習法:通過設疑引入,邊講邊演示動畫,讓學生在獲得感性認識的同時,教師層層設疑,激發學生積極思維,主動探索知識,對重點,難點知識能更好的理解和掌握,落實好教學目標。
四、說教學過程:
(一)關于引言:
俗語導入創建輕松的學習情境,激發學生求知欲。俗話說“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一棵大樹是如何將土壤深處的水分吸收并運輸到樹梢?水分在植物的生命活動中有什么作用?這節課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水分的吸收,以及運輸和利用、散失即水分代謝過程。
(二)關于新課教學的安排
1、讓學生清楚植物根尖的結構,教師采用邊動畫演示邊講解,目的是讓學生回顧初中所學的知識,吸水的主要器官是根,而成熟區的表皮細胞是根吸收水分最活躍的部位,這樣為理解成熟植物是一個滲透系統做準備。
2、利用多媒體演示“滲透裝置實驗”
創設情景,提出探究問題:過一段時間,裝置會出現什么現象?為什么?液面會不斷地上升嗎?
學生推測:
A、燒杯中的水進入漏斗
B、由燒杯進入漏斗中的水多于由漏斗出來燒杯的水
利用電腦動畫從微觀方面演示水分子出入半透膜的過程,對學的推理進行驗證,同時講清楚半透膜的性質,驗證B的正確性。
最后師生共同總結歸納:滲透裝置應具備的條件:
(1)滲透裝置的條件:
A、半透膜。
B、半透膜兩測具有濃度差。
(2)滲透作用:水分子或其它溶劑分子通過半透膜的擴散。
[進入下一個探究話題]
提出探究問題:成熟的植物細胞為什么主要通過滲透作用吸水?細胞是否也具有發生滲透作用的條件?
出示成熟植物細胞結構,及與滲透裝置的比較圖,培養學生對知識的遷移能力,對比加深理解,驗證了成熟植物細胞也是一個滲透系統。
教學預測:大多數學生可能會把細胞膜當成半透膜,教師進行比較講解原生質層具有半透膜的功能。
設疑引入:既然成熟的植物細胞是一個滲透系統,怎樣設計一些實驗來驗證它呢?細胞在吸水或失水時的形態又如何變化?
3、教師電腦演示動畫“植物細胞的質壁分離和復原的實驗”,同時層層質疑:造成質壁分離的原因是什么?細胞壁與原生質層之間的空隙充滿了什么物質?為什么?死細胞能否發生質壁分離?對外界溶液濃度有何要求?把已發生分離不久的細胞放入清水又會發生什么現象?
最后師生共同總結出:
[細胞液]<[細胞外溶液]細胞滲透失水
[細胞液]>[細胞外溶液]細胞滲透吸水
讓學生討論:如果不用濃蔗糖溶液而用NaCl溶液,細胞將發生什么樣的變化?這樣可以及時反饋學生所學的知識,并用動畫對學生結論進行驗證。
聯系生活實際提出問題:成熟區的表皮細胞具有大液泡是成熟的植物細胞,靠滲透作用吸水,在什么條件下,這些具有根毛的表皮細胞會吸收地壤中的水分呢?這與成熟區細胞是吸水最活躍的部位相呼應。
討論:農業上提倡“薄肥勤施”,如果一次性施太多的肥料,很容易引起“燒苗”現象?為什么?請同學們根據今天學的滲透原理來解釋。
通過聯系生產和生活實際,使學生能學以致用。
4、電腦動畫模擬植物根吸水、利用、運輸、散失的全過程,既縮短了教學時間,又能讓學生理解得更為透徹。舉日常實例讓學生歸納蒸騰作用的意義。
(三)結合實際進行課堂小結:植物的移栽,要注意保護植物的根毛,同時要去掉大部分葉片,以利植物成活,使學生認識到水的重要性。把兩部分知識統一起來,同時進一步鞏固新知識。
(四)課堂練習,反饋教學效果,及時發現問題。
五、效果預測: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通過俗語引入,激發興趣,通過直觀的動態演示,給學生以生命現象及過程的動感和真實感,突出了重點,滲透吸水,突破了難點,使學生較易理解和接受教材內容,同時培養了學生的觀察和思維能力和對知識的遷移能力,教師的點評和總結,一方面統一了認識,給學生一個較為正確的可供參考的觀點,另一方面較好的解決了教學中的重點與難點,較好的完成了教學任務,并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高中生物面試說課稿 篇9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內容
本節是人教版普通高中標準實驗教科書生物必修2《遺傳與進化》的第五章《基因突變及其他變異》的第一節內容。
本節介紹了可遺傳變異的兩種類型:基因突變和基因重組,其中基因突變從實例對鐮刀型細胞貧血癥的分析入手,引入基因突變的概念,然后詳細闡述基因突變的原因和特點、意義。在闡述自然狀態下基因突變的頻率很低時,教材用實例說明在一個足夠大的群體中,即使基因突變頻率很低,突變個體仍然會占有一定的數量。這個實例體現了生物在進化過程中“變”與“不變”的平衡,有助于學生理解基因突變在生物進化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
在基因重組部分,教材設置了“思考與討論“的欄目,旨在讓學生利用數學方法,通過計算,體會基因重組機制提供的極其多樣的基因組合方式,從而幫助學生理解基因重組是生物多樣性形成的主要原因。正文中則簡要闡述了基因重組的概念、類型和意義。本節內容引導學生從分子水平上理解遺傳物質如何引起生物變異的。
2、教材地位和作用
通過前面各章的學習,學生對“基因是什么”、“基因在哪里”和基因如何起作用“等問題已有了基本的認識。本章內容既是對前四章內容合乎邏輯的延續,又是學習第六章《從雜交育種到基因工程》和第七章《現代生物進化理論》的重要基礎。
3、教學目標
依據課程標準和本節內容確定本節教學目標為:
知識目標:
、倥e例說明基因突變的特點和原因。
、谂e例說出基因重組。
、壅f出基因突變和基因重組的意義。
能力目標:
、偻ㄟ^對課本中實例的分析,培養學生分析歸納總結的邏輯推理能力。
②通過學生之間相互啟發、相互補充、激發靈感,提高學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劢處熅脑O計智能訓練和反饋.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情感目標:
①通過生物變異的事例,增強學生對生物世界探究的好奇心及保護意識,培養學生們嚴謹的科學態度和熱愛科學的興趣。
②引領學生進入“自主—合作—探究”新課程理念氛圍,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3、教學重點
基因突變的概念、特點及原因。
4、教學難點
基因突變和基因重組的意義。
二:教學策略
1、從科學發現的過程切入,設置問題情境,引導學生探究。
對于于基因突變,通過鐮刀型細胞貧血癥的實例,從現象開始,追根溯源,讓學生理解基因突變的根本原因是DNA分子的堿基對發生了變化,這種變化可能會導致生物體的性狀發生改變,并結合“思考與討論”中的問題讓學生討論和探究。通過討論讓學生認識到基因突變的本質是DNA分子的堿基對發生了改變,并且能夠進一步理解“基因對性狀的控制是通過控制蛋白質合成來實現的”這一基本的生物學原理。
2、用類比推理的方法引導學生理解基因突變的類型。
引導學生理解基因突變的類型時,可讓學生觀察P80圖片,討論英文句子中個別字母發生改變后,對于全句所表達的意思的影響情況。通過分析可以看出,英語句子中一個字母的改變,可能導致句子的意思不變、變化不大和完全改變這三種情況。然后,老師再通過聯想和類比的方法,結合不同的密碼子可以對應相同的氨基酸的知識,引導學生推測基因突變與生物性狀改變之間的關系,從而理解不是所有的基因突變都會導致生物體性狀的改變。所以,基因突變對于生物體來說,有的有害,有的有利,有的既無害也無利。
3、通過生活中的具體事例引導學生理解抽象的概念。
在學習基因突變的原因時,引用癌癥的病例,介紹癌癥的形成是體細胞發生基因突變的結果,然后讓學生列舉生活中的事例,歸納哪些因素會導致基因突變。
4、以設問和討論的形式引導學生思考基因突變和基因重組的意義。
教師精心設問,使學生理解基因突變最重要的特點是產生了新的基因,原來的基因和新的基因所表達的性狀為自然環境提供了選擇的材料。
聯系孟德爾豌豆雜交實驗,讓學生理解基因重組盡管不能產生新的基因,但可以產生不同的生物性狀組合,產生新的基因型。所以說,基因重組為生物的進化提供了可供選擇的材料。
5、以填表的形式引導學生對比和總結。
教師在教學結束時,可將基因突變和基因重組進行列表總結,其中的總結內容可由學生討論回答
三:學法
觀察與比較、思考與討論、分析與歸納
四:學情分析
學生對于生物變異的現象并不陌生,通過初中生物課的學習,學生已初步認識到生物的變異首先與遺傳物質有關,其次與環境有關。本節內容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引導學生學習遺傳物質究竟是如何引起生物的變異的.。
必修一中《細胞的癌變》一節,介紹了引起原癌基因與抑癌基因發生改變的原因,在此基礎上,有利于學生理解引起基因突變的原因。
學生已學過的孟德爾的具有兩對相對性狀的豌豆雜交實驗及基因自由組合定律的實質,在此基礎上可以引導學生對基因重組概念、時期及意義的理解。
五:教學過程
1、創設情景,引入新課
多媒體課件展示:xx年,一黑人青年因發燒和肌肉酸痛到醫院看病,經檢查發現他的紅細胞為彎曲的鐮刀狀,(展示圖片)引出鐮刀形細胞貧血癥,引導學生分析病因,發病的直接原因及根本原因,引入新課教學——基因突變。
2、基因突變的新授教學
(1)基因突變的實例及概念
從現象開始,追溯根源,鼓勵學生運用已有知識積累,大膽聯想、推理、討論。通過觀察課件(課本“思考與討論”中P81圖)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探索。從上→下順次演示,讓學生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的認識。當學生已有一定的感性認識后,再次演示可變為從下→上次序播放。而此種安排則有助于學生明確因果關系,進一步加深對知識理解(基因對性狀的控制是通過蛋白質合成來實現的)。完成思考討論中的圖解及問題。
讓學生觀察P80圖片,討論英文句子中個別字母發生改變后,對于全句所表達的意思的影響情況。老師再通過聯想和類比的方法,結合不同的密碼子可以對應相同的氨基酸的知識,引導學生理解基因突變的概念,并引導學生推測基因突變與生物性狀改變之間的關系,從而理解不是所有的基因突變都會導致生物體性狀的改變。所以,基因突變對于生物體來說,有的有害,有的有利,有的既無害也無利。教師點撥引導學生得出基因突變的根本原因、概念、時間等問題
。2)、基因突變的原因、類型和特點
設問:基因突變為何產生?聯系細胞的癌變展開互動的討論,相互啟發,互相補充,解疑去惑,獲取知識,鍛煉能力。同時引導學生得出基因突變的具體原因(外因→內因),并由課文敘述引導學生得出基因突變的類型有自然突變和誘發突變(人工誘變)兩種,作為人工誘變育種的理論依據,為下章內容打下基礎。
通過學生自主學習、討論探究,使學生對基因突變的特點有一定的認識和理解,在此基礎上,教師做系統點撥和補充,使他們更加準確、牢固地掌握本知識點。
。3)基因突變的意義
在基因突變特點的探討學習過程中已充分滲透了基因突變對生物進化的意義,并引導學生得出突變是不定向的,選擇是定向的,為第七章生物的進化打下基礎。(這里引導得出結論的同時重點強調)
3、基因重組的新授教學
問題情境:P83課本中的“思考與討論”入手,討論親子代之間,子代個體之間性狀不同的原因,帶領學生梳理知識直接找出基因重組的概念、類型,使學生深刻體會到:基因重組可以為變異提供極其豐富的來源,是生物多樣性的原因之一,對生物進化有重要意義。
4、課堂總結(注重知識聯系,有利于對知識的理解)
1)多媒體展示
基因突變基因重組本質發生時間及原因條件意義發生可能發生的生物范圍聯系
2)反饋訓練(注意典型性,由基礎到提高的層次性)
六、教學效果
預期效果: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完成教學目標,把傳授知識、培養興趣和能力、滲透方法有機地結合到一起,全方位地培養學生。
七、教學反思
在本節課的設計過程中嘗試建立新的課堂教學模式,打破以教師、課堂、書本為中心,以講授灌輸為主線的教學套路,構建以學生主動參與,探究創新為主線的教學模式。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引導學生主動發現問題,主動搜集、分析有關信息和資料,主動建構良好的認識結構,使學生受到科學方法的訓練,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
高中生物面試說課稿 篇10
一、教材分析
(一)課題
新陳代謝與酶
(二)課型
探索性實驗課
(三)教材內容及位置
現行高中《生物》(必修)第一冊,第三章第一節45~48頁
(四)課時安排
本節重點是理解酶的概念和酶的特性。酶的概念是與酶的發現史聯系起來的,可采用講述法。酶的特性是通過探索性實驗實驗四、實驗五,然后引導學生討論和總結得出。
根據教參,講述和實驗約2課時。如果將兩節課分開,不利于整體教學,因此,我計劃用兩節連堂課在實驗室內完成該節全部教學目標。
(五)編排意圖
教材緒論說新陳代謝是生物體進行一切生命活動的基礎,新陳代謝是生物體內全部有序的化學反應的總稱。既然是化學反應,就有催化劑。教材根據學生認知特點,通過探索性實驗得出結論,以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實際操作能力,也是讓學生知道實驗是生物學的學習研究和實踐中不可缺少的。
(六)前后聯系
學生在初中階段已學習過多種消化酶在食物的化學性消化的作用且做了“觀察唾液粉酶對淀粉的消化作用”實驗。本節從酶的發現史入手,簡單介紹過程,總結得出酶的概念,再通過實驗得出酶的特性,為后面進一步學習其它生命現象奠定基礎。
(七)教學目標
1、酶的發現(A:知道)
2、酶的概念(C:理解)
3、酶的特性(C:理解)
、賹嶒炍澹
a、初步學會探索酶催化特定化學反應的方法
b、探索淀粉酶是否只能催化特定的化學反應
②實驗四:
a、初步學會探索酶催化效率的方法
b、探索過氧化氫酶和Fe3+催化效率的高低
以上目標是按《大綱》要求確定的。
(八)教學重點
1、酶的概念
2、酶的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專一性和需要適宜條件的特點
實驗教學是訓練培養學生實際操作能力的主要手段,也是進行素質教育的重要環節,故本節的能力培養與知識教學同等重要,同為重點。
(九)教學難點
組織和引導學生完成酶具有高效性、專一性的實驗。
(十)教學關鍵
正確的認識來源于正確的認識方法和過程,對本節內容,學生知識的獲取來源于正確的實驗操作而總結的結論,故應規范學生的實驗操作程序,引導學生總結出正確的結論是本節關鍵所在。
二、學情分析
(一)現有基礎
學生在初中階段學習《生物》時,本應有多個實驗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但由于我市具體條件限制,許多學生在中學階段尤其是生物學科基礎差,前后聯系不強,加之高中教材前面才安排了“三個實驗”,給本實驗操作有一定難度。
(二)學習動力
高中學生正處青春期,好奇心強,加之才開始接觸生物實驗不久,所以學生對實驗教學喜而不厭,興趣是動力的源泉,又可通過實驗激發學生學習生物學科的積極性。
(三)學習能力習慣
由于長期受應試教育影響和其它條件限制,學生習慣于偏重書本知識的理解記憶和習題解答,而不注重實際操作的訓練。這種狀況短時間內還無法糾正,學生往往抽象思維能力強,實驗技能差,實驗時習慣于得出“先入為主”的結論,達不到探索性實驗的目標。為了提高學生綜合素質,須在實際課教法上采取相應措施。
三、課前準備
(一)實驗分組
宜將操作能力強與書本知識掌握較好的學生合理搭配;選擇實驗能力較強、組織紀律性較好的學生擔任組長,以帶動各組實驗取得好的效果。
(二)器材準備
1、實驗器材:
新鮮的質量分數為20%的肝臟研磨液,體積分數為3%過氧化氫2溶液,質量分數為3.5%的氯化鐵溶液,質量分數為2%的新鮮淀粉酶溶液,質量分數為3%的可溶性淀粉溶液,質量分數為3%的蔗糖溶液,斐林試劑(實驗現配),熱水。
2、其它器材:
試管、量筒、燒杯、試管架、溫度計、石棉網、三角架、酒精燈、火柴、衛生香等。
以上均可由實驗員準備。
(三)預試實驗
教師必須先做預試實驗,可驗證或修正實驗步驟等,使實驗的關鍵和難點能心中有數,以便調控實際教學程序。
四、教法分析
(一)講述法
通過教師的語言闡述,讓學生知道一些有關本節內容無法驗證的知識,也便于激發學生的思維,在實驗探究中集中注意力,得出正確結論。
(二)實驗法與演示法
實驗法與演示法是生物直觀教學的重要方法。實驗法使學生手腦并用,從感性材料獲得感性認識,從現象中總結出結論,同時培養基本操作技能。在實驗中,老師演示方法步驟的關鍵和難點是必不可少的。故兩種方法是本節課聯系的主要教學方法。
(三)發現法與對比法
探索性實驗要求課前不必預習,以避免“先入為主”,通過教師指導、設問;學生自己操作、探究,在實驗中發現現象。同時,對實驗前后的認識和現象進行對比,再進一步分析實驗結果,總結歸納,得出酶的高效性、專一性等,從而培養基礎技能和訓練思維能力,以達到素質教育的目的。
五、學法指導
(一)強調規范操作
規范的實驗操作具有科學性強、效率高、目標一致,節省材料等特點,故應提倡并強化操作程序,糾正錯誤的操作習慣,提高實驗效果,以達到實驗教學目標,提高學生實驗能力。
(二)指導觀察
觀察是學生獲取實驗現象的重要環節,指導學生觀察要具體、細致,且忌目無重點。
(三)引導討論、歸納
要引導學生對觀察到的現象進行適當地分析、討論、歸納總結得出結論。
六、教學程序
在本節教學中,教師先用講述法學習酶的定義,再用實驗法探究得出酶的特性。對酶特性部分,教師講解宜少而精,大量時間應由學生操作,教師巡回指導,突出教師的主導與學生的主體地位。本節是實驗四與實驗五同時進行,所以,進行實驗時宜采用分段式,即講解一段,學生獨立操作一段,學生總結出結論后再進行下一個實驗。具體如下:
強調幾點:教學與實驗一并進行,要遵守組織紀律,一切聽從指揮。
(一)組織講解酶的發現
1、酶的發現史
2、酶的概念
(二)組織教學酶的特性
1、實驗四:比較過氧化氫酶和Fe3+的催化效率。
(1)統一講解和演示
、俸單觥皩嶒炘怼保哼^氧化氫酶、Fe3+均可催化H2O2分解為H2O和O2
、诤單瞿康囊螅簩W會探究酶催化效率方法,比較過氧化氫酶和Fe3+催化效率高低。
、垩菔疽幏恫僮鳎喊搭A先標明的步驟規范演示,注意只演示步驟,不說明結果。
(2)學生操作實驗,教師指導
指導要點及設問
、偌尤脒^氧化氫酶液和FeCl3液后,應立即用手指堵住管口,并立即觀察實驗現象。
、谙蛟嚬軆纫好嫔戏椒湃肟煲绲男l生香時,動作要快,但不要插入到氣泡中,以免使衛生香潮濕而熄滅。
、圻^氧化氫溶液有一定的腐蝕作用,應提醒學生注意,加藥品時切勿濺到皮膚上。如果濺到上面,應立即用清水沖洗掉。
、墚敺謩e向過氧化氫溶液中加入已知數量的Fe3+和過氧化氫酶分子后,哪個試管產生的氣泡快、多?(加過氧化氫酶的試管)
、菽膫試管內反應產生的氣體能使熄滅的衛生香猛烈地復燃?(加過氧化氫酶的.試管)
、拊嚬苤挟a生的氣體各是什么?(均為氧氣)
(3)引導總結得出結論
根據實驗現象,引導學生得出酶的特性之——高效性
2、實驗五:
(1)統一講解和演示
、俸單鰧嶒炘恚旱矸酆驼崽嵌际欠沁原性糖,它們在酶的催化作用下均能生成還原性糖。還原性糖能夠與斐林試劑發生反應生成磚紅色氧化亞銅沉淀,用淀粉酶分別催化淀粉溶液和蔗糖溶液,再用斐林試劑鑒定有無還原性糖。
、跍\析目的要求:初步學會探索酶催化作用特定的化學反應,探索淀粉酶是否催化這兩種化學反應。
、垩菔緦嶒灢僮
(2)學生操作實驗,教師巡回指導。
指導要點及設問
、僦苽涞目扇苄缘矸郾仨毻耆鋮s后才能使用,如果溫度過高,會破壞淀粉酶的活性。
②注意兩支試管應放在水溫為60℃左右,低于50℃或高于75℃,會降低化學反應速度。
、廴绻诱崽堑脑嚬芤渤霈F磚紅色沉淀,要指導分析原因:
a、蔗糖液放置時間過長,蔗糖被微生物分解成還原性糖,影響實驗結果
b、試管未洗干凈也會影響
c、蔗糖本身不純凈
、苤笇W生正確使用酒精燈,杜絕隨意用火。
、菰趯嶒炦^程中,兩支試管的顏色發生怎樣的變化?
加入淀粉的試管:淺藍色→棕色→磚紅色
加入蔗糖的試管:淺藍色不發生變化
、薇5分鐘的目的是什么?(保證有足夠條件供酶分解)
(3)討論總結
通過實驗讓學生明確:淀粉酶只催化淀粉水解,對蔗糖不起催化作用,從而得出酶只有專一性,也推導出酶的多樣性特征。
(三)課堂小結
1、通過講述法和實驗法探索,得出酶是活細胞產生的一類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機物,酶具有高效性、專一性、多樣性特征,酶的催化效率需適宜的外界條件。
2、糾正實驗課中學生的不正確操作。
(四)練習設計
1、本節練習分兩部分,一部分是回答在教學程序中的設問,讓學生邊觀察邊回答。
2、各小節實驗的總結提問。
3、課后練習
、偻瓿蓪嶒瀳蟾鎯陨系木毩暎鋵嵒A。
、谕瓿梢粋探索性實驗:酶的活性受溫度和PH值的影響。
高中生物面試說課稿 篇11
一、設計理念
以新課標“提高生物科學素養,面向全體學生,倡導探究性學習,注重與現實生活的聯系”的課程理念來設計教與學的過程,變教材中經典實驗的學習過程為探究過程,為學生創造“知識再發現”的探究情境,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學習的探究性和目標的完整性。
二、教材分析
《光合作用的發現》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第三章第三節第一課時的內容,主要介紹了光合作用發現過程中的幾個經典實驗,在這其中蘊含這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是培養學生科學素養和探究能力的好材料。
依據教材和課程標準的要求,我制定了知識、能力和情感的三維目標,注重知識發現的同時,更強調了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基于此,我將“光合作用的概念、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和實驗設計中的兩個基本原則”作為本節課的教學重點!皢我蛔兞吭瓌t中實驗變量與無關變量的辨析”是難點所在。
三、學情分析
要引導學生學會學習,自主探究,“了解學生,分析學情”非常重要。通過初中階段的學習,學生已經有了光合作用所需原料、條件等知識基礎,對于光合作用發現史也有所了解,但對于“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了解不多且不成系統。能力與思維方面,高中學生具備了一定的觀察和認知能力,思維的目的性、連續性和邏輯性也已初步形成,但還很不完善,對新事物好奇,卻又缺乏理性思考。
四、教學方法
根據以上分析,結合我校學生實際,我選用了這樣的教學方法:
引導探究法:依據高中學生的認知規律、通過知識的發現過程,促成知識的意義建構,能力的逐步形成。
互動討論法:通過創設民主、平等、融洽的教學氛圍,充分發揮學生主體地位和教師主導作用兩方面的優勢。
直觀教學法:利用語言、實物、多媒體等多種直觀形式,激發學習興趣,讓興趣引領學生學習。
五、教學過程
為很好地達到既定的教學目標,優化教學過程,我設置了“課題引入、課題展開、課堂小結、鞏固練習、課后延伸”五個緊密聯系的環節。
(一)課題引入
我先從光合作用在物質合成、能量轉換、環境保護三方面的重大意義入手,用數據來激發學生的興趣,之后按年代順序展示光合作用發現史中的著名實驗,并配以相關圖片,將學生的思維引入“光合作用發現史”的方向,這樣自然導入新課。
。ǘ┱n題展開
我有選擇有側重地介紹了光合作用發現史中的幾個經典實驗,先以簡單的普利斯特利實驗啟發學生思維,再用經典的薩克斯實驗來調整思維,接著在精巧的恩格爾曼實驗中完成思維的形成過程,最后通過魯賓和卡門的實驗使學生的應用思維得以發展,思維層次逐步上升。
1、簡便易行的普利斯特利實驗,我以演示法進行教學,向學生真實再現實驗過程:光下,將燃燒的蠟燭置于密閉的玻璃鐘罩內,一段時間后,蠟燭熄滅;而把一盆綠色植物與燃燒的蠟燭共同置于密閉的玻璃鐘罩內,相同時間后,蠟燭未熄滅。
然后設置系列問題引導學生思考:根據以上實驗,你能得出什么結論呢?在已知密閉環境能使蠟燭熄滅的情況下,去掉第一組的實驗可以嗎?他的實驗有時成功有時失敗,你能分析一下可能的原因嗎?
學生探討答案時,我從具體問題入手,逐步將學生思考的重心由對實驗結論的推斷轉移到對實驗過程的設計上來。
結合第二題答案(通過兩組對比可以使結論更令人信服)適時點撥:設置對照實驗是實驗設計中一個重要的原則,該實驗中未放置植物的即為對照組。因為兩組實驗中只存在植物有無這一變量,所以兩組實驗結果的差異便與這唯一的變量之間建立了因果關系,這在實驗設計中叫單一變量原則。由實驗者控制的變量也就稱為實驗變量。
再由第三題答案(因為沒有發現光在其中的關鍵作用,所以有光時做是成功的,無光時做則失。┮霟o關變量的概念,強調實驗中除實驗變量外,還有其他的因素或條件會影響實驗現象或結果,因其不作為實驗的研究對象,所以稱為無關變量。實驗過程中要盡可能避免無關變量的干擾。
通過這樣的教學,不僅突出了“實驗設計中的兩個基本原則——對照原則與單一變量原則”的教學重點,而且抽象知識在具體實例中的引入,符合了由感性到理性的認知規律,達到了啟發思維的目的。
【過渡】接下來,沿著發現史的主線,通過梅耶的實驗結論設疑(光能轉換成化學能后,到底貯存于什么物質中呢?也就是植物在吸收水和二氧化碳,釋放氧氣的過程中,還產生了什么物質呢?)由此引出薩克斯實驗。
2、經典的薩克斯實驗,我以生物興趣小組同學模擬實驗的圖片為素材來介紹該實驗過程,這樣既拉近了與學生的距離,融洽了課堂氣氛,又很好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主動性。
之后針對實驗中的每一步操作,從實驗設計的角度提出問題,并注重引導學生從實驗設計本身和實驗原則應用兩個層面來思考。
第一步,把植物放在暗處24小時,這樣做的目的是什么?
在學生答出“讓葉片中的營養物質消耗掉”之后,我補充“這是為了消除原有營養物質這一無關變量”。
第二步,將同一葉片,一半曝光,一半遮光,在光下培養一段時間,這又是為什么?
學生在思考后,已能答出“一半曝光,一半遮光是為了進行對照,這遵循了對照原則”,我再強化“光照與否便是該實驗的實驗變量”。
第三步,剪下葉片,進行酒精隔水煮沸脫,這一步,教材中并未交待,有進行的必要嗎?
這時學生已能得出完整答案“脫色后,可使最后的實驗結果更清晰,這同樣是為了消除無關變量”。
結合實驗結果學生則很容易得出最后的結論“綠色葉片在光合作用中產生了淀粉”從而為光合作用概念的建構打下伏筆。
同時教師點明“實驗結論的得出”與“實驗變量的設置”間的必然聯系,正是因為設置了光照與否這唯一的實驗變量,得到了不同的實驗結果(曝光一半葉變藍,遮光一半不變藍),所以才得出了以上的實驗結論。使學生從經典實驗中加深了對本節重點內容的理解,內化知識的同時,也調整了思維。
【過渡】在薩克斯實驗的基礎上,我巧妙選材(花葉冷水)并再次設疑(該植物葉片曝光一半的白色部分經碘處理后也不變藍,這樣的結果意味著什么呢?能不能說光合作用的場所就是葉綠體呢?)學生思考后不難找出答案:能說明光合作用進行與葉綠體有關,但不能直接證明葉綠體就是光合作用的場所。緊接設問:怎樣才能直接證明呢?培養學生科學求實態度的同時,自然過渡到恩格爾曼的實驗。
3、恩格爾曼的實驗中,我充分發揮多媒體動畫在輔助教學中的優勢,變微觀為宏觀,變抽象為形象,再現實驗全貌。
“將水綿細胞臨時裝片置于黑暗無氧環境中,當極細的光束照射在葉綠體以外部位時,好氧細菌均勻分布,當光束照射到葉綠體時,好氧細菌向葉綠體被光束照射到的.部位集中;將臨時裝片完全暴露在光下時,好氧細菌則分布在葉綠體所有受光部位的周圍”
學生觀察后,我用更為理性的問題來引導學生的思考:
1、選水綿和好氧細菌為實驗材料有什么優點?
2、實驗中是怎樣排除無關變量干擾的?
3、恩格爾曼設置了怎樣的對照實驗?得出什么結論?
著重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知識遷移能力。
因此教學組織上也更突出了學生間的討論、交流。
學生探討出答案后,點撥時我則從深層次逐個剖析:
“從本實驗恩格爾曼巧選水綿和好氧細菌再聯系花葉冷水的例子,我們不難看出實驗選材的重要性,它有時甚至直接決定了實驗的成敗。”
“第二題答案告訴我們,研究光合作用時,從單一變量原則出發,凡是能影響光合作用進行或實驗結果的因素,則都應加以合理控制,如光照、大氣中的氧氣和二氧化碳,材料的存活狀態,原有營養物質等!
“解決這類問題,可以實驗變量的施加為突破口,確定實驗變量的同時也就確定了對照實驗。如本實驗中的有光與無光,光照部位的不同!
最后把整個實驗還原到具體的科學探究方法的模式中,即“提出問題——做出假設——設計、實施實驗——分析結果、得出結論,而且在設計實驗時必須遵循對照原則,單一變量原則等”,使學生全面系統地理解與領悟,最終形成思維。
【過渡】學生的思維在由啟發到調整,再到逐步形成的上升過程中,我通過創設新情境(同位素標記法的引入),提出新問題(光合作用中產生的氧氣到底來自于水還是二氧化碳?或是兩者兼而有之呢?)進一步激起學生利用新知解決新問題的欲望,也由此轉入魯賓、卡門的實驗。
4、為了在運用中檢驗所學,魯賓、卡門的實驗,我以“分組討論方案——自主設計實驗——組間交流整合——教師總結驗證”的師生互動形式來組織教學。
。úシ乓曨l)
分組討論中,隨著標記元素的選擇、實驗變量的確定、對照實驗的設置、實驗結果的預期、實驗結論的得出等一系列問題的提出與共同解決,學生新形成的思維在應用中得到了提升。
自主設計實驗既是對組內討論的合理匯總,又是對科學探究方法的系統再現,旨在培養學生思維的邏輯性與嚴密性。
組間交流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勇于創新、敢于展示的平臺,同時也能夠發現學生在認識上的不足與思維上的漏洞。
在思維整合中,對常見問題的失誤歸因與歸類解決,使學生的思維在應用中得到了完善。
最后,教師用科學家們的實驗設計及結論來驗證他們的實驗設想,更使其感受到成功的喜悅。
在學生對光合作用發現史有了清晰系統的認識后,我讓他們自己去歸納總結科學家們的實驗結論,進而完成對光合作用概念的知識建構。
結課時,我再次把目光拉回到光合作用研究的方向,讓學生體味科學探索艱辛與快樂的同時,也對其提出殷殷希望。
(三)課堂小結與板書設計相結合,并突出知識與能力兩條主線。
。ㄋ模╈柟叹毩曔@一環節上,我精選了有梯度的練習,題型富于變化,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充分認識自己思維改變的機會。
。ㄎ澹┱n后延伸作為課堂的重要補充,我設置了操作性較強的自主探究課題,并提供相關的信息和技術支持,讓學生自己動腦動手去解決實際問題。這就是生物興趣小組同學開展的有關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的實驗圖片。
六、教學感悟
最后我想談談對本節課的一點感想:新課程理念下的生物教學,真正還原了生命科學的本質,知識與能力并重,課內與課外并行。學生在這其中更多的是積極主動,合作交流,體會更深的是分享的快樂和成功的喜悅。
教師在這其中更多的是積極引導,肯定評價,“發現閃光點,激勵自信心”。既鼓勵學生參與合作的精神敢于展示自我的勇氣,又讓其感受到“從挫折中學會反思,進而提高能力完善思維”帶來的滿足。
我想說,我更要說感謝新課程。
以上是我對本節課的處理,不足之處,切盼各位專家,同仁多多指教,謝謝!
高中生物面試說課稿 篇12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生物的特征》這節課是本套教材的開篇內容,它交代了什么是生物,生物具備哪些特征,從而為本學科指出了研究的對象。本節內容的呈現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出發,避免了從理論到理論的弊端,從而召示教師的教學方法和學生的學習方式都將發生很大的變化。由此可見,本節內容在教材中占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2、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我確定的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目標:
。1)觀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較它們的區別
(2)學生能舉例說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發散思維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和語言表達的能力。以及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目標:增強學生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熱愛生命、珍愛生命的情感。
3、教學重點
。1)學生能夠舉例說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2)增強熱愛大自然、珍愛生命的情感
4、教學難點
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能力的培養,學生討論的組織
二、學情分析
本節的授課對象是還帶著稚嫩、具有強烈的好奇心的初一新生,他們還不懂什么是生物學,雖然具有一些小學自然課基礎,但對生物的特征只具朦朧的認識,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能力不強。
三、說教學方法
針對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我采用的教學方法是討論法、探究法。把學生生活中熟悉的東西拿來做教具,充分設疑,調動學生主動思考,引導學生認識生物,激發他們主動探究生物的特征,以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為主,培養他們的學習能力。
四、說學習方法
學生以小主為單位進行自主、探究、合作學習
五、說課前準備
1、教師準備:目前我校還沒有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基于這種實際條件,我一實物為教具,準備大量的生物和非生物實物,及一些圖片。
2、學生準備:學生準備實物,如蘑菇,含羞草,瓢蟲,水瓶等。
六、說教學過程
1、小組競賽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一開始上課,先進行一個小組競賽,教師把師生課前準備的實物放在一起,要求各小組把它們分成生物和非生物兩類寫在紙條上,看哪組正確率最高,然后排列名次。這種導入新課的方法,抓住了初一學生爭強好勝的心理,既激發了學習的興趣,又增長了學生的競爭意識,而且能提高學生自主、合作的學習能力.
2、充分質疑分析討論暢所欲言
從上面的競賽內容,順理成章地提出本節課要討論的重點問題
(1)怎樣區分生物和非生物?
(2)生物有哪些共同的特征?
然后分小組進行討論,討論后全班交流,讓所有的學生都有發表意見的機會。這樣不僅有利于解決問題,還能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得到鍛煉,真正體現新課標的面向全體學生的宗旨。通過這一過程,教師收集學生的正確觀點,糾正學生錯誤觀點,使生物的共有特征在學生頭腦中漸漸清晰,以利于接下來的教學的順利進行。
3、舉例和討論突破重難點
通過以下的教學過程,使學生進一步理解生物的共同特征,培養和提高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能力,從而突破本節的重難點。
。1)小組討論:人為什么要吃飯?動物都要吃東西嗎?植物也"吃飯"嗎?它們吃什么?這些都說明了什么問題?
問題一出,學生一下子活躍起來,紛紛亮出自己的看法,有的學生還爭得面紅耳赤。這既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又能培養他們自主探究的.學習能力,使學生在輕松愉快中獲得了知識,最后在教師適當的講解下各小組達成共識,得出結論: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
。2)小組討論:人為什么要大小便?動物都要排出體內的廢物嗎?動物還有哪些排出廢物的途徑?植物是怎樣排出廢物的?這說明生物都有什么現象?
通過學生的討論,最后得出:生物都要排除體內的廢物。
。3)小游戲、小討論:拿東西在小組成員眼前晃一下,他會怎樣?或拿東西想打他的頭,他會怎樣?為什么會這樣?植物會對刺激做出反應嗎?怎樣證明你的說法?
對這些現象的原因,學生能解釋的很少,而且解釋的也不夠到位,特別象植物對刺激有明顯反映的例子少。這時教師做適當的解釋得出結論即可。更多的疑問作為質疑留給學生,激發學生繼續學習和探究的欲望。最后總結出:生物能對刺激作出反應。
。4)小競賽:
舉例說出生物繁殖的方式,看哪組舉的多。誰能說出生物體是有什么組成的?生物都能由小長大嗎?
讓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來回答這些問題,比誰的知識豐富,誰為小組作出的貢獻大。由此啟迪學生,平時要多用功學習,將來才有勝過別人的希望。"教育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知識,而在于喚醒、激發、鼓舞",在學生熱情高漲的時候,由學生總結出:生物都能生長和繁殖,除病毒外生物體都是由細胞構成的。細胞是什么樣的,學生并不清楚,由此設疑,為以后的學習設下伏筆。
。5)學生討論:
小貓掉到水里,長時間出不來會淹死,死亡原因是什么?植物也要進行呼吸嗎?由此你得到什么結論?
通過學生分析討論,讓學生把所知道的告訴給其他同學。通過表達和交流解決實際問題,從而得出:生物能進行呼吸,絕大多數生物需要吸入氧,呼出二氧化碳。
因學生知識有限,只要求知道什么是呼吸,而不能對呼吸進行深入地探究。
4、課堂小結課后延伸
通過以上的學習,讓學生總結出生物的特征,教師板書。
同時提示學生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什么是生物,如果你對課本中提出的生物的特征有什么不同意見而需要補充和建議的話,課后可以進一步觀察生物,查閱相關資料。
5、課堂練習
小組間舉出不同的例子,相互提問是生物還是非生物,教師做裁判。
七、說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呈現生物的六個特征
第一節生物的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
2、生物能進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體內的廢物
4、生物能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
5、生物能生長和繁殖
6、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
高中生物面試說課稿 篇13
一、教材分析
本課的內容來自生物必修模塊三,第5章第1節。教材第五章是以生態系為框架,主要講述了的生態系統類型、結構、能量流動、物質循環、穩定性等知識,主要體現宏觀的生態學的內容。本節課內容是第五章的一個重點,是銜接生態系統類型與能量流動的重要環節,并為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的物質基礎提供了一個平臺,埋下了一個伏筆。
二、說教學目標
鑒于對教材的上述理解,根據新課標對學生學科學、用科學的要求及本課特點,我在知識、情感和技能三方面都確立了具體的目標,同時突出重點。
1、知識目標:
(1)能夠分析生態系統的成分。
(2).理解生態系統的營養結構是“環環相扣、鏈鏈相交”的復雜網絡體系。
2、能力目標:
(1)概括生態系統成分,講解各成分之間的聯系與制約關系,發展學生的思維遷移能力。
(2)學會分析一些生物的食物關系,從而建立食物鏈、營養級和食物網的概念。進而培養學生的運算能力和思維能力。
(3)研究生態系統的規律,明確每一環節由哪些生物占據。當系統運行發生障礙時,找出問題可能發生在哪一環節,培養學生耐心細致的觀察能力和識圖能力。
3、情感目標:
通過帶領學生做食物鏈和食物網的模擬游戲,培養學生遵循生態學原理去對待自然界的一草一木,同時培養一定的團隊意識。
三、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1)生態系統的成分。
(2)食物鏈和食物網。
教學難點
(1)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之間的關系。
(2)初級消費者和次級消費者的概念。
(3)第一營養級、第二營養級等概念。
四、教學方法
教學重點的落實方案:
1、利用身邊的場景導入法。
2、課件展示的直觀教學法。
3、聯系實際的談話法。
教學難點的突破策略:
1、學生模擬實驗法。
2、討論教學法。
3、圖形直觀教學難點的突破策略教學法。
五、學生學習方法
1、構建發現式學習方法。
2、指導學生思維遷移。
3、聯系實際法。
六、教學過程
(一)場景導入
本節課的內容就是大家身邊最熟悉的環境和生物,在日常生活中或多或少的與本節課的內容就是大家身邊最熟悉的環境和生物,我們有著聯系,本著注重與現實生活中的聯系的指導思想,所以我在這里用學生熟悉的場景引入,提高學生的興趣。
(投影打出一幅美麗的池塘照片)
教師:同學們這塊池塘漂亮嗎?參天的大樹,枝葉間透過的陽光,平坦的草坪,池塘中魚兒在歡快地游泳,微風吹過,樹葉沙沙作響,蟲鳴鳥唱,此起彼伏。
(二)講授新課
學習生態結構的首要問題要知道生態系統的成分由哪些部分組成的。所以,有關生態系統的成分有哪些,如何分析某個生態系統中的個生物的成分就是學生在本節課首先要掌握的知識點。針對以上知識點,我設計了以下一些問題,讓學生來討論,并得出答案。
觀察生態系統成分。(教師提出問題,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調動其積極性。)
教師:這應該可以算是一個小型的池塘生態系統了:
1.在這個生態系統有哪些成分?具有哪些生物?
2.能否說出這些生物在這個生態系統中所扮演的角色?
3.各生物之間有無聯系?有怎樣的聯系?
由于這是學生常見的景觀,所以學生只要認真去思考都可以得出以下結論:有動物,植物,微生物。以及很多非生物的成分在其中。
學生通過討論,生態系統的成分分為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生產者是能以簡單的無機物制造有機物的自養型生物,指綠色植物。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將非生物的能量--太陽能和非生物的物質--二氧化碳和水合成儲存能量的有機物。正是綠色植物制造的有機物,才為一切消費者和分解者的生存提供了物質和能量,才為生態系統的穩定奠定了基礎,所以把綠色植物稱為生態系統的生產者。生態系統中的各種動物也不能制造有機物,它必須利用現成的有機物,直接或間接地以綠色植物制造的有機物為食。所以,我們稱這些動物為消費者。分解者是一些肉眼看不到的微生物,它們將有機物分解成簡單的無機物,歸還土壤,供植物重新利用。
為了加深學生的理解,尤其是對于消費者的等級問題如何區分,一直以來都有學生分不清,因此我設計了幾個問題,以進一步對重難點進行突破:
教師:(問題思考與討論)
1、“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中提到的“物質”除了包括水分、空氣、無機鹽等無機物以外,是否還包括有機物呢?
2、請說明一下作為消費者的生物有多少種,它們的等級是否相同?其同化作用的方式屬于那種類型?
3、分解者主要指哪些生物?其同化作用的方式屬于那種類型?
4、所有的植物都是生產者嗎?
學生思考并討論得出結論:生產者是能以簡單的無機物制造有機物的自養型生物,主要是指綠色植物,還有硫細菌、鐵細菌、硝化細菌等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是生態系統的主要成分,在生態系統中占主導地位。消費者在生態系統中也有很重要的作用,對植物的傳粉受精、種子傳播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消費者不同,它們的等級也不同。依據消費者直接或間接利用綠色植物制造的有機物的次序,將其分為:
A、初級消費者:直接以綠色植物為食的植食性動物。如:浮游動物,蝗蟲等。
B、次級消費者:以植食性動物為食的小型肉食性動物稱。如:蛙、食蟲鳥等。
C、三級消費者:以次級消費者為食的大型肉食性動物。如:食肉魚類,蛇、鷹等。此外,一些植物如菟絲子、豬籠草也是消費者。老師總結概括,學生應用解釋實際問題:經過以上的教學過程,我已經解決了什么是生態系統的.問題,但是這里還有一個難題沒有解決,就是學生在分析生態系統的時候,總是把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三者分開來考慮,但是在考察的時候,但是在考察的時候,要求學生能夠熟練的應用三者之間的關系,去解決實際問題。我選用了兩張照片的對比讓學生討論。
一張是公園的魚池,還有一張是農田的魚池,比較一下有何不同?這兩個都是同樣的池塘生態系統,為什么會造成這么大的差異呢?你是否可以解釋其中的原因?
(通過學生討論,從生態系統的生物成分來看,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之間是相互依存的關系。無論哪種生物都不是孤立于生態系統中,它需要其它生物的幫助,同時它們也需要自己的幫助。一個生態系統要穩定平衡的發展,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必須是緊密聯系,缺一不可的。)
老師:既然三者之間緊密聯系,下面我們就來學習有何聯系。(學習食物鏈和食物網)食物鏈:生物之間由于食物關系而形成的一種聯系。營養級:食物鏈上的每一個環節。
在講訴此處知識點時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圖視講解法,打出一張生物之間的關系圖,然后講解。但這種講法平鋪直敘,沒有給學生多少的思考空間,此處有幾個知識點都是本節課的重點與難課的重點與難:食物網與食物鏈是下一節學習能量的流動和物質的循環的基礎,后面的很多內容都是由此貫穿的;同時研究生態的流動和物質的循環的基礎,后面的很多內容都是由此貫穿的;明確每一環節由哪些生物占據。當系統運行發生障礙時,系統的規律,明確每一環節由哪些生物占據。學會分析這種聯系是本節課的最大難點。因此如何使學生領悟生物的相互關系,我在這個地方設計了一個模擬游戲:
選8位同學上來扮演圖中的8種生物。
1.扮演的成分是什么?
2.所處的營養級是幾級?
3.如果把游戲中的鳥拿出來,臺上的同學是否還可以都在上面么?
如果是把蟲拿掉呢?又會發生什么樣的變化呢?
4.這個模擬場景中一共有幾條食物鏈?最長的和最短的分別是哪條?有何特點?
學生討論,教師點撥:在某種生態系統中,分析與判斷因某種生物減少或增多時其他生物的變動情況,主要依據該生物在食物鏈或食物網中的具體位置關系來分析判斷。
(1)處于第一營養級的生物減少,其它生物都將減少;
(2)天敵一方減少,則被捕食者數量因此會先迅速增加后減少,最后趨于穩定;
(3)處于中間營養級的生物減少,另一種生物的變化情況視具體的食物鏈確定。經實驗討論最終得出以下結論:
1.每條食物鏈的起點總是生產者,終點是不被其他動物所食的動物。
2.生產者總是為第一營養級。
3.各種生物所處的營養級并不是一成不變的。
此外,為下節課鋪墊,在這里埋下伏筆:此外,為下節課鋪墊,在這里埋下伏筆:
4.一條食物鏈中的營養級一般不超過五個。
5.分解者不屬于任何一個營養級。
(三)教師總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生態系統的成分,即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以及營養結構包括食物鏈和食物網等。生態系統的營養結構以營養為紐帶,把生物和非生物緊密地結合起來,自然界中的能量(光能)和礦物質從綠色植物到草食動物,然后到肉食動物,都是通過食物鏈進行的。各種類型的生態系統中,它們的營養方式是各不相同的,但生態系統的物質總是處于經常不斷的循環之中,而能量也是在各營養級之間進行流通。因此,食物鏈和食物網即生態系統的營養結構是生態系統最重要的結構特征。
高中生物面試說課稿 篇14
一、說課標
課程標準是課堂教學的最主要依據,課標對本節的知識點表達為:概述蛋白質的結構和功能。“概述”屬于理解水平,理解水平的要求比了解水平要高,比應用水平低,所以要求在教學中要注意把握難度,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二、說教材
第一,本節在教材中的作用。
蛋白質生物說課稿必修1整體教學目的是讓學生從分子水平認識生命物質基礎和結構基礎,其中蛋白質知識是重點部分。本節較全面的介紹了蛋白質的分子組成和結構,為后面學習載體蛋白、酶等知識做鋪墊。物質的結構決定其功能。蛋白質種類繁多,功能多樣,是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對理解細胞的結構基礎有著重要作用,為必修2關于基因的表達部分奠定基礎。本文涉及的氨基酸及其種類,蛋白質的結構及其多樣性,蛋白質的功能等三部分知識,我計劃利用2課時來完成。
第二,教學重點、難點和三維目標。
重點:氨基酸的結構特點以及氨基酸通過脫水縮合的方式形成多肽鏈、蛋白質的過程。難點:蛋白質的結構和功能,蛋白質的結構多樣性的原因。
知識目標為:說明氨基酸的結構特點,以及氨基酸形成蛋白質的過程,概述蛋白質的結構和功能。能力目標:教材中并沒有直接給出氨基酸的結構通式,而是讓學生觀察4種氨基酸的結構,通過思考與討論,找出氨基酸的共同特點,加深對氨基酸結構的理解。這種讓學生通過主動探究得出結論的處理方式,是新教材的特點之一,是落實探究性學習課程理念的具體體現。關于蛋白質結構和功能的多樣性,教材采用圖文并茂的形式,讓學生在獲取形象、豐富的信息內容的同時,培養分析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本節內容恰好說明了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的重要方面——許多生命活動是靠蛋白質來完成的,因此,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就確定了“認同蛋白質是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世界上第一個人工合成蛋白質的誕生,是我國科學家在生物學史上創造的奇跡。國際人類蛋白質組計劃,是繼人類基因組計劃之后的又一項大規模的國際性科技工程,是我國科學家第一次領銜國際重大科研協作計劃?茖W史話和科學前沿分別介紹了這兩項重大科研成果,讓學生在了解蛋白質研究有關的科學史和前沿進展的同時,培養愛國主義精神,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三、說學生
第一,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高一學生還沒有學習有機化學,缺乏有關氨基酸和蛋白質的化學知識,而細胞的分子組成是微觀、抽象的內容?紤]到分子水平的內容比較抽象,為了加強學習內容與生活的聯系,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我編入了聯系生活的內容。如:“大頭娃娃”、“三鹿”奶粉事件、“皮革奶”;有關這些內容學生都有一定的經驗基礎,如果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展開教學,有助于增加教學內容的親和力。
第二,學生學習方法和技巧:探究性學習、合作性學習。
蛋白質的知識既是重點,又是難點,內容比較多。在學習時介紹甲烷的結構式,從甲烷的分子式進行推導分析出α—氨基酸的結構通式。根據學生的認知心理,從易到難逐步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更好地促進學生理解脫水縮合反應。再由結構到功能循序漸進,從而逐步理解掌握。第三,學生個性發展和群體提高。
四、說教法
本節課氨基酸的脫水縮合的過程,抽象難懂,教師要靈活運用教學方法,仔細設計教學過程,加強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尤其是分析圖中的關鍵信息的能力,另外加強學生理解能力的培養。具體做法:
第一,設計問題情境,層層設疑。
第二,運用多媒體技術,適時展示動畫過程,起到穿針引線的作用。第三,將抽象復雜的過程及時進行比較、歸納和總結。
五、說學法
利用學案幫助學生理解書本知識及知識點的聯系;幫助學生正確閱讀和分析圖表,提高分析問題的能力;指導學生逐步養成認真觀察事物的習慣。
六、說教學過程
第一、課前準備。
因為蛋白質的化學結構和功能,是以往沒有接觸過的,所以課前布置預習是有必要的,通過預習學生能對這一節的知識有部分了解,同時會遇到一些問題,使他們對進一步認識蛋白質產生興趣,但是要給出一定的題目,否則學生預習的質量不高或者不預習。我的題目是:以課本P20上給出的四種氨基酸畫出氨基酸形成多肽鏈的圖形。這一個題目比較明確的提出了這一節知識的重點。
第二,導入新課。
提供素材:20xx年阜陽市出現全國有名的事件——“大頭娃娃”,案件中多名兒童因食用劣質奶粉,嬰兒出現四肢短小、身體瘦弱、頭部浮腫甚至死亡等癥狀。劣質奶粉除生產過程中毫無衛生可言,就是蛋白質含量極為低下;2008年又出現“三鹿”奶粉事件,也是因蛋白質含量及其低下,引起嬰幼兒出現病癥。
提問:同學們如何看待這一系列事件呢?從我們人體生理方面出發能得到什么結論呢?參考:我們的食物中應該富含蛋白質,蛋白質是我們人體生命活動的必需物質等。(學生也可能得出關于法制、道德問題)
引出本節課的標題: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蛋白質。
第三,學習氨基酸的結構特點。
指導學生閱讀P20的思考與討論,找出四種氨基酸的結構特點,請一位學生上講臺,伸開雙手,兩腳并攏,面向同學演示,如果我們人體來表示氨基酸,左手是氨基,右手是羧基,頭是一個氫原子,下肢則是R基團。然后要求同學們把教材上的四種氨基酸上的R基團標示出來。檢查一下。再請一位同學總結氨基酸的結構特點。抽出三位同學板演氨基酸的結構通式,并加以點評。
通過課堂的模擬,學生比較容易掌握氨基酸的結構通式。
第四,氨基酸形成蛋白質過程。
氨基酸的脫水縮合反應及有關計算,是教學一個難點。同樣利用學生的動作模擬過程(或使用課件)幫助學生進行學習。
提問:我們的左右手分別代表什么?參考:一個是氨基,一個是羧基。
要求四位同學分別代表P20的四種氨基酸。準備三條有水的濕巾,要求學生相互握手的那一只手拿著,當一個學生手握著他的手,用力將紙巾中的水擠出,表示脫水過程。
提問:反應過程有什么產生?原來的一個氨基和一個羧基形成了什么?參考:水、肽鍵。
提問:什么是二肽呢?三肽、多肽、肽鏈呢?
7個同學手拉手形成一個多肽鏈,脫去多少水分子呢?12個同學拉手形成一個多肽鏈,脫去多少水分子呢?要求同學們總結歸納出P22的旁欄思考題。
參考:n-1,n-1,n-m。
通過現象直觀的模擬,學生非常容易掌握計算方法和規律。
順便提出一個更高的思考題:如果n個氨基酸形成了一個環狀的分子,脫去多少個水分子,形成多少個肽鍵呢?
結合學案上的練習,分析兩個例題。
第五,蛋白質的功能。
蛋白質功能具有多樣性,由學生對照教材,進行總結。為什么蛋白質有那么多功能呢?根據我們學習生物學的經驗可知道:生物的結構決定功能。再要求剛才的那四個同學上臺組合多肽鏈。以不同位置組合,就會形成很多種多肽鏈,進而形成很多種蛋白質。每一種蛋白質都有其特定的功能,所以蛋白質具有多樣性,其功能也具有多樣性。
第六,總結。
蛋白質是細胞和生物體中重要的有機化合物,是一切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蛋白質的多樣性是形形色色生物和絢麗多彩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可以由學生總結)
第七,教學評價。
由于只有一節課時間,課堂上對重點、難點知識的解析還不能做到舉一反三的深度,因此盡管學生課堂反應熱烈,對知識點的接受程度也達到了預期的要求,但在做課后練習時,也會出現一些問題。所以傳統的講練結合還是要結合起來運用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為此本節內容需要2課時來完成。
七、說作業設計
我印發了本節課的學案。學案既包括主干知識的網絡圖,也包括基礎題和一般提升題。學生可以進一步鞏固知識點。
八、說教學反思
本節課的教學設計針對知識點比較微觀抽象,知識點也較難理解的情況,重視利用“形象教學法”幫助學生理解,同時注重培養學生抽象思維能力。對于蛋白質結構和功能,要更多與日常生活、現代相關科學相聯系,了解蛋白質的應用價值,給學生提供教學拓展的空間。綜合來看,要學生感到心情愉悅,思維才能活躍,這樣才能接收新知識,讓他們有不斷深入學習的愿望,同時也提高了學習的效率。
高中生物面試說課稿 篇15
一、說教材
《ATP和酶》是選自人蘇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分子與細胞第4章第1節的內容。在學生學習了細胞的化學組成、細胞的結構和功能等知識的基礎上,本節介紹了ATP和ADP之間的相互轉化以及ATP在生命活動中的重要作用,介紹了酶的概念、酶促反應以及影響酶促反應的因素。酶和ATP在生物體新陳代謝過程中必不可少,光合作用和細胞呼吸過程需要酶的參與,并涉及能量的釋放和利用。它們是學習光合作用和細胞呼吸的必備知識。學好本節知識能夠促進學生對生物體細胞代謝的生理意義的理解。
二、說學情
對于高一學生來說,從學生的知識基礎來看,已經掌握了細胞的化學組成及其結構和功能;從學學生也知道能量是支持機體各種生命活動的前提,但是學生對于ATP和酶卻缺乏了解。從學生的認知思維來看:學生抽象邏輯思維正在逐漸形成,但還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所以在講解這部分的時候要注重運用形象直觀的方式,以降低難度。
三、說教學目標
1、簡述ATP的化學組成,寫出ATP的結構簡式,簡述ATP和ADP的相互轉化及其在代謝中的意義,理解ATP是直接能源物質。掌握酶的本質、在細胞代謝中的作用及酶的特性。
2、通過觀察ATP與ADP相互轉換示意圖,初步形成圖文轉化能力和利用情景培養思考分析能力。過小組學習過程中的合作與交往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意識。通過實驗探究培養實驗設計能力,形成科學的實驗探究方法。
3、通過分析ATP與ADP的動態平衡,樹立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生態觀。關注生物科技在生活中的應用,認識STS之間的關系,形成探究精神。
四、說教學重難點
重點:ATP和ADP的相互轉化的過程;酶的作用、本質、特性。
難點:理解ATP是生命活動的直接能源。根據現象分析得出結論。
五、說教法學法
我所使用的教學方法有講授、提問、小組討論、直觀演示、自主閱讀等。
六、說教學過程
1、新課導入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的情感極易受環境氣氛和他人情感的感染而產生共鳴;谶@點,開課之初,通過詩句進行導入引出螢火蟲,隨后共同探討螢火蟲發光的.原因,詢問螢火蟲發光等自然界常見的生命活動,發光的能量從哪里來呢?引出今天的課題。ATP是一種直接能源物質。
2、新課教學
新授環節主要分成四個部分來進行講解,具體包括:ATP結構特點、ATP與ADP相互轉化及其來源的探究、ATP的利用、酶的概念和酶的特性。
第一部分,ATP結構特點
我會提問學生:現在已經知道了ATP是細胞中直接供能的物質,那么ATP是一種什么物質呢?通過自主閱讀教材上的內容,初步了解ATP的結構組成。之后,我再用掛圖為學生直觀展示ATP的分子結構,并進一步向學生提出問題:
ATP是什么物質的英文縮寫?結構有什么特點?結構簡式是什么?A、P等符號分別代表什么?通過提問講解的方式讓學生逐步了解ATP的結構特點。并且及時通過提問過渡到下一知識點,具體如下:“ATP分子中大量的能量儲存在何處?為什么說ATP是細胞內的高能磷酸物,它是怎樣供能的?”
第二部分,ATP與ADP相互轉化及其來源的探究
在學生掌握ATP結構特點后,我將順勢引導學生思考:根據結構與功能相適應,ATP如何供能?ATP與ADP又是怎樣轉化呢?由此,鼓勵學生大膽猜想發言,小組間相互交流。根據ATP中含有高能磷酸鍵的特點,學生很可能會想到由高能磷酸鍵斷裂供能。對于學生的設想,不論正確與否,我都會給予充分肯定與評價,并通過展示多媒體動畫的方式來講解ATP與ADP的轉化過程,展示ATP水解的過程。注重強調并不是可逆反應,物質可逆,但是能量不可逆。生互動理解ATP是能量“通貨”。給與學生過程性評價,能夠給與學生自信心,激發學習的積極性。展示多媒體動畫直觀清晰,有利于知識的理解。
第三部分,ATP的利用
及時提問學生過渡,具體如下:“繼續提問學生ATP水解是釋放的能量主要用于哪些生命活動呢?轉化時需要的能量又是從何而來呢?”為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我會先讓學生閱讀教材,之后結合書上的掛圖和我展示課件展示ATP的應用實例,總結幾種常見的需要ATP參與的生命活動,引導學生結合實際生活經驗。(肌肉收縮,電鰻放電,螢火蟲發光)讓學生了解ATP的具體作用。通過這樣的設計循序漸進的引出課本的知識點,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有利于學生理解知識。另一方面有助于幫助學生形成知識架構。
第四部分,酶的概念和酶促反應
教師利用課件呈現生物科學史材料,提問引導學生思考、歸納;學生閱讀、提取信息。師生互動分析出結果——酶的來源:活細胞;作用:催化;化學本質:蛋白質或RNA;并且總結出酶的概念。
在學生初步掌握了酶的概念之后,及時開展實驗對酶的特性進行探究,由于本節課時間有限,且學生之前所接受知識較多,因此本節課不急于把酶的每一特性全都呈現出來。我會結合酶的應用講解從發現酶認識酶到酶的應用是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開始探究酶的特性。首先我會探究酶的催化性。帶著學生一起探討課本65頁的實驗過程中,我會指導學生動手操作、仔細觀察、及時記錄,通過對實驗現象的分析,積極思考為什么酵母菌能使過氧化氫分解、產生的氣體可能是什么、從而得出酶具有催化作用的結論。
通過對閱讀材料的分析,逐步養成信息處理和自主學習的能力。通過實驗探究培養實驗設計能力,形成科學的實驗探究方法。
3、課堂小結
最后師生共同總結。
4、布置作業
作業部分、酶的應用,或者說酶還有什么特性。
七、說板書設計
我的板書采用了提綱式的板書,包含了本節課的全部核心知識點,包括ATP的結構簡式,簡述ATP和ADP的相互轉化以及酶的相關知識,直觀清晰。
高中生物面試說課稿 篇16
一、說教材
《伴性遺傳》選自人教版生物必修二第2章第3節。本節課講述伴性遺傳的現象和特點以及在實踐中的應用。本節以及本章的其他兩節《減數X和受精作用》、《基因在染色體上》都是在第一章認識孟德爾遺傳規律的基礎上,沿著科學家探究基因在細胞中位置的腳步而設計的。本節又為《人類遺傳病》的學習打下基礎。
二、說學情
在之前學生已經知道基因位于染色體上,這為他們理解本節課基因和性染色體行為一致打下了基礎。生活中學生知道遺傳病的概念但并不了解伴性遺傳病的特點,因此適合帶領學生以探究的方式學習伴性遺傳。高中學生的邏輯思維已經接近成熟,而且通過之前的學習具備了一定的科學分析思維,可以對伴性遺傳的例子紅綠色盲癥遺傳進行探究。
三、說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概述伴性遺傳的特點。
【能力目標】
(1)通過分析資料,總結出伴性遺傳的規律;發展分析問題,揭示事物規律的能力。
(2)通過伴性遺傳規律在生產實踐中應用的學習,提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通過道爾頓發現紅綠色盲癥的過程,養成善于發現生活中小問題的習慣,形成探究生活中現象的意識。
(2)形成生物聯系生活生產的觀念,用生物學知識解決生活中問題的意識。
四、說教學重難點
根據教學目標確定本節課教學重點為:伴性遺傳的特點。本節課主要以紅綠色盲的分析為例學習伴性遺傳的特點,所以難點為:分析紅綠色盲遺傳。
五、說教法學法
本節課主要是以紅綠色盲為例進行問題探究,因此我會準備足夠的資料,引導學生自主閱讀、小組討論,對問題進行自主的.探究和討論,得出伴性遺傳的特點和應用。
六、說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首先是導入新課環節。為了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我會請同學們根據PPT上的紅綠色盲檢查圖,檢測自己的色覺。此時學生會積極的參與到檢測和討論中。之后教師引出:有一種色覺不正常的病癥叫紅綠色盲癥,它是一種伴性遺傳病,請大家說說什么是伴性遺傳。在忙碌的高中學習生活中,教師采用這樣的導入可以很迅速的引起學生的興趣,在不知不覺中帶領學生進入本節課伴性遺傳的學習。
2.新課展開
接下來就是我的新課展開環節,將分為三步進行:
第一步是探究人類紅綠色盲癥,首先我會出示紅綠色盲癥家系圖。提出問題串:
①家系圖中患病者是什么性別?說明色盲遺傳與什么有關?
、冖翊械1號是色盲患者,他將自己的色盲基因傳給了Ⅱ代中的幾號?
、邰翊1號是否將自己的色盲基因傳給了Ⅱ代2號,這說明紅綠色盲基因位于X染色體上還是Y染色體上?
④為什么Ⅱ代3號和5號有色盲基因,而沒有表現出色盲癥?通過觀察思考學生能知道紅綠色盲癥是伴X隱性遺傳病。此時我會展示人類男性和女性的染色體組型圖,請學生看圖思考為什么色盲基因只存在于X染色體上?學生通過觀察會得出:因為X染色體和Y染色體形態差異,Y染色體上沒有色盲基因的等位基因。整個過程我用問題引導學生的思路,學生通過觀察圖得出結論,這樣可以發展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接著請學生自己用表格總結出紅綠色盲的基因型和表現型并且分析為什么色盲男性患者多于女性?通過以上的學習學生能夠得出正確結論,此時我會請學生代表上講臺展示他的結果,師生對他進行評價。用表格做總結可以幫助學生理清思路,養成對比總結的習慣。
接下來帶領學生分析正常女性與男性紅綠色盲婚配、女性紅綠色盲基因攜帶者與正常男性婚配的遺傳圖解。在學生學會如何分析遺傳圖解后,為了發展學生的分析能力。請學生以生物小組為單位分析女性紅綠色盲基因攜帶者與男性紅綠色盲婚配、女性紅綠色盲與正常男性婚配的遺傳圖解。師生共同總結出紅綠色盲的遺傳的特點是交叉遺傳、患者男性多于女性、一般為隔代遺傳。
第二步是探究抗維生素D佝僂病遺傳特點,由于已經帶領學生對人類紅綠色盲癥做了分析,他們有了一定的分析思路和知識基礎,所以我會讓學生以生物小組為單位自主學習抗維生素D佝僂病遺傳這一部分的內容。在學生討論過程中我會巡視指導,參與到他們的討論中。經過討論,我會請一位學生化身小老師上臺講這一部分的內容,之后我會注意總結抗維生素D佝僂病是伴X顯性遺傳病,其遺傳特點是:女患者多于男患者、世代連續、男患者的母親和女兒定是患者。
第三步是學習伴性遺傳的實踐應用,學習生物科學不是為了單純的學習知識,而是為了提高生物科學素養,用知識改變生活。所以生物學習要緊密的聯系實踐。這一部分我會給學生多舉一些例子,如通過眼色區別子代果蠅的雌雄,通過蘆花羽毛區別雛雞的雌雄,通過分析家系圖決定生男生女等。生活真實的例子更能直觀的體現出這一部分學習的價值。
這一部分的知識有一定的難度,為了加深學生的理解。我會讓學生做教材上的基礎題,并請有興趣的同學把拓展題也做了。通過分層次習題的練習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也可以讓我了解學生的掌握情況,以便針對性輔導。
3.小結作業
在課程結尾我會帶領學生一起回顧本節課內容,總結伴X顯性遺傳病和伴X隱性遺傳病的遺傳特點,幫助學生形成完整的知識框架。并請同學們課后收集一個血友病患者家族的家系圖,嘗試分析血友病是什么遺傳病。下一節課的時候進行分享。這樣的作業既能應用本節課所學到的知識,同時也鍛煉學生搜集、分析資料的能力。
七、說板書設計
下面說一說我的板書設計,我用表格的形式把本節課的重點呈現在黑板上,做到整潔清晰、大方明了。這就是我的板書設計。
高中生物面試說課稿 篇17
一、說教材
《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蛋白質》是選自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分子與細胞第2章第2節的內容。本節課是在前面第一節學習過細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后,系統地學習的第一個化合物,也是非常重要的有機化合物。從課題上就能夠看出蛋白質在功能上的重要性,而且也是為后續學習《遺傳與進化》和《穩態與環境》打基礎。學習本節課,學生能夠建立起生命是物質的和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也是從進入高中階段后更微觀地去探究生命的重要開端。可以說本節課對學好生物學科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二、說學情
對于高一學生來說,還沒有有機化學的基礎,在生物里學習有機物有些難度。而且蛋白質是大分子有機物,在學生認識微觀世界的同時還要清楚認識到有層次的區分,更是不小的難度。而且,此時的學生抽象邏輯思維正在逐漸形成,但還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所以在講解這部分的時候要注重運用形象比喻的方式,以降低難度。
三、說教學目標
1、說明氨基酸的結構特點,以及氨基酸形成蛋白質的過程;概述蛋白質的結構和功能。
2、培養跨學科的分析綜合能力;鍛煉搜集資料、分析資料的能力;培養與蛋白質相關的計算能力。
3、認同蛋白質是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關注蛋白質研究的新進展;認同生命是物質的,初步樹立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
四、說教學重難點
重點:氨基酸的結構特點,以及氨基酸形成蛋白質的過程;蛋白質的結構和功能。
難點:氨基酸形成蛋白質的過程;蛋白質結構多樣性的原因。
五、說教法學法
我所使用的教學方法有講授、問答、討論、讀書指導、角色扮演等。
六、說教學過程
1、新課導入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的情感極易受環境氣氛和他人情感的感染而產生共鳴。基于這點,開課之初,我首先多媒體展示市場上琳瑯滿目的乳制品,并詢問大家挑選乳制品的原則,引出營養成分表中蛋白質含量這個比較項,建議大家挑選蛋白質含量高的純牛奶,提出為什么要攝取蛋白質這種營養物質,引出探究蛋白質功能的課題。
2、新課教學
帶領同學們回顧初中學習過的,攝入的蛋白質必需經過消化成為小分子的氨基酸,才能被人體吸收和利用。所以要從氨基酸去認識大分子的蛋白質。進而引出蛋白質的基本單位氨基酸,通過大屏幕展示教材20頁“思考與討論”四種氨基酸的結構,同桌之間相互討論,四種氨基酸的相同點與區別。教師糾錯、總結,引出氨基酸的基本結構通式。
至此,氨基酸的正文部分就講解完畢,為了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讓學生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介紹教材“與生活的聯系”有關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部分的知識,告訴同學們不能挑食、健康減肥等生活常識。
接下來就到了本節的重點也是難點的部分——蛋白質的結構。在講解之前,我將蛋白質比喻成珍珠項鏈,而氨基酸是項鏈上的珍珠,利用形象化的比喻將抽象的微觀世界生動地呈現在學生們的眼前。
先是教師板演脫水縮合的過程,可以利用“酸堿中和”方便學生理解羧基和氨基之間的反應,然后利用角色扮演的方法請4位同學分別扮演不同的氨基酸,右手代表氨基,左手代表羧基,演示脫水縮合的過程,提出一些相關的計算題供學生們思考。
脫水縮合是這部分的重難點,更是高考的重點知識,所以為了突出重點,我會提出幾個問題共同學們思考、討論。n個氨基酸形成一個肽鏈時,脫掉幾個水分子?形成幾個肽鍵?如果n個氨基酸形成m條肽鏈呢?
清楚連接方式后,提出思考問題引出蛋白質的多樣性。如果上述演習改變站位、人數、人員等等,結果又是如何?如果用20種不同字母分別代表20種氨基酸,寫出由10個氨基酸組成的長鏈,可以寫出多少條互不相同的長鏈。找同學回答問題,并且師生共同總結蛋白質多樣性的原因。
由結構和功能相適應引出多種多樣的蛋白質要承擔多種多樣的功能,這部分內容簡單易學,我打算讓同學們自主探究,閱讀教材,小組討論總結,最后由師生共同得出結論,以扣題——蛋白質是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
以上是新授課程的全部過程。
3、課堂小結
最后師生共同總結。
4、布置作業
作業部分我留了開放式的作業:查閱我國人工合成牛胰島素的歷史資料和人類蛋白質組計劃相關資料,完成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的學習。
七、說板書設計
我的板書包含了本節課的全部核心知識點,尤其是氨基酸的結構、脫水縮合的過程、蛋白質多樣性的原因及其功能,以便學生抓住本節課的重點知識。這就是我的板書。
【高中生物面試說課稿】相關文章:
高中生物的說課稿10-27
高中生物說課稿10-25
高中生物說課稿:《生物》10-18
高中生物必修說課稿10-27
高中生物精彩說課稿11-06
高中生物說課稿范文10-24
關于高中生物的說課稿10-24
高中生物人教版說課稿10-25
高中生物說課稿范例10-25
高中生物說課稿格式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