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

      1. 高中語文說課稿

        時間:2022-09-28 10:05:39 高中說課稿 我要投稿

        實用的高中語文說課稿(精選19篇)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時常會需要準備好說課稿,說課稿有利于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動的開展。那么說課稿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中語文說課稿,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實用的高中語文說課稿(精選19篇)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勸學》是高中語文新教材第一冊第六單元的第三篇課文。這個單元主要是先秦諸子散文,其篇目的順序安排也是按照時間順序來定,前面兩篇分別是孔子的《論語》和《孟子》的《寡人之于國也》,而《勸學》則是《荀子》的開篇之作,主要講述了荀子對學習觀的理解。為什么要選擇這篇呢?首先,荀子是繼孔孟之后先秦儒家學派的最后一位代表人物,而且,《勸學》是荀子對學習觀的理解,所以放在這個位置,對于已經熟悉高中學習方式的學生來說,有一定的教育意義。

          高中語文教材大綱要求我們:繼續熟悉常見的文言實詞的一般用法,了解常見的文言句式,借助工具書閱讀淺易的文言文,而本文又是一篇文言文閱讀課文,從文體上講,又是一篇典型的總——分式議論文,所以,這篇文章的教學既要擔負起積累文言文基礎知識的任務,又要把在精讀課中學到的知識延伸,能力遷移,形成基本技能的雙重任務;诖,我確立了本文的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掌握重點文言知識,積累文言詞匯。實詞如:勸、中、就、假、絕等等,虛詞如:而、焉、以、其、之。

         。2)掌握比喻論證的方法

          2、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借助注釋和工具書閱讀淺顯文言文,理解重點詞句含義,以及初步的研究分析能力。

          (2)掌握背誦的技巧。

          3、德育目標:了解學習的意義、態度和方法,培養謙虛好學的風氣。

          根據這些教學目標我確立了本文的重難點:

          1.文言實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2.理解比喻的含義及其內在聯系。

          二、說教法:

          學生通過前一單元的文言知識的學習和積累,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文言基礎,而且,我所教授的班級中有大部分學生已經能夠在教師地點撥下較準確地分析文言文的各種特殊現象,比如詞類活用、句式活用、通假字、古今異義等,所以擬定采用以學生自讀和教師點撥相結合的方法突破重難點。主要的教學設想是:

          1、抓住學生好新好奇的特點,利用幻燈片激發其學習的興趣,調動學生的非智力因素,使其集中注意力,并激發其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2、從教育學的角度來講,以思維訓練為中心,通過提問、討論、學生質疑學生答疑、教師點撥的方式餓授課能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解決文字障礙,并掌握文言知識,特別是重點實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3、以文章的脈絡為基礎,在自讀過程中,引導學生在每段中找出比喻句,并引導學生得出比喻的含義和他們的內在關系,把教師的認知結構輕松轉化成學生的認知結構。

          4、在授課的同時注意提醒學生背誦課文的技巧。

          三、說學法:

          由于初高中對文言文的掌握程度的要求有所不同,高中要求得更深,所以,這對于部分學生特別是基礎比較差的學生來說,聽不懂,看不懂的挫折感可能會更加嚴重,這時候,學生只有從教師身上得到肯定,才能建立起自信心,也才能調動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另外,學生的年齡層決定了他們注意力易分散、愛發表見解的特點,所以,在學生的學法上我設定:

          1、創造更多的條件和機會,讓更多的學生發表見解,并給予適當的肯定和鼓勵;

          2、學生在學習本文時將遇到一些知識障礙,如"雖有槁暴,無復挺者,鞣使之然也"生詞比較多,又是判斷句式,學生比較難于理解,所以教師更做好點撥工作,首先讓學生運用已經學過的知識嘗試翻譯重點句子,從而教給他們處理這類問題的能力。

          3、學會辨析詞義,并對重點字詞的意思進行歸納總結。

          四:說教學程序:

          布置預習:預習《勸學》,找出比喻句,思考每一段的比喻句的含義和它們的內在聯系。

          第一課時:

          1、導入:以《花未眠》中"人感受美的能力是有限的"入手,引出人不能因為能力有限自然美無限就停止審美,停止審美意味著死亡的結論,使他們更深刻的明白,學習不能因為沒有止境就停止學習。自然導出新課

          2、解題。包括:

         。1)"勸"的意思為鼓勵,并聯系以前學過的課文中的句子(國人皆勸),起到統領全文的作用。

         。2)荀子簡介,復習孔子和孟子的相關知識。

          3、聽磁帶并對照注釋,正字正音。主要有:輮、槁暴、輿、跬步、騏驥、鍥

          根據預習,學生對不理解的字詞進行質疑,其他同學答疑,教師進行點撥。

          4、找出第二段中的五個比喻句,并分析其含義和內在聯系。

          "青,取之與藍,而青于藍"

          "冰,水為之,而寒于水"

          輮木為輪

          "木受繩則直"

          "金就礪則利"

          說明事物經過一定的變化可以得到提高和發展,并且能夠改變原來的狀態。

          5、約五分鐘時間給學生按照論證過程嘗試背誦。

          6、仿照第二段的分析方法,嘗試以相同的方法分析第三、四段的比喻句的內在聯系

          7、歸納:本文的設喻有什么特點:以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事情或現象作為喻體

          設喻方式多樣(類比、對比、正面、反面)

          設喻與說理結合緊密,形式十分靈活

          7、總結:《勸學》以"勸"字統領全文,從學習的意義、學習的作用、學習的態度和方法三個角度說明了"學不可以已"的論點。

          五、教學設計依據:

          通過學生的討論、質疑和答疑,可以提高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這樣循序漸進,能發散重難點,使其迎刃而解;又有利于學生從大出入手,品味細微知識,并形成好的閱讀習慣,逐漸形成一個學習系統。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2

          各位評委老師上午好,我是來自沁縣實驗中學的,初中語文教師史利波,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下面我將從教材、學情學法、教法、教學過程四方面進行說課。

          一、說教材

          《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是人教版九年級上冊語文第四單元的第一課,是一篇講讀課文,作者是美國著名的實業家羅迦·費·因格。本單元是全冊書唯一集中編排的議論文單元,包括立論文章三篇,駁論文章兩篇。本單元以求知和讀書為主題,本課教學我也是圍繞這一主題展開的。本課主要談如何培養創造性人才的問題,先用四個圖形引出“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的觀點,然后提出“不滿足于一個答案,不放棄探求”的重要性,以及創造性思維必備的要素,最后得出結論:任何人都有可能成為富有創造力的人。

          二、說學情及學法

          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學生已有的相關知識結構和認知水平,是教師授課的依據和出發點。我所授課的班級,學生基礎較差,但課堂氣氛活躍。因此,我采取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他們的合作精神和競爭意識,培養他們的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

          三、說教法

          學生是課堂的主人,教師不再是傳道、授業、解惑的課堂主角,而是以問題引領的六環節教學的課堂導演,是組織者。課改課堂應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課堂質量。課標規定,閱讀簡單的議論文,能夠區分論點和論據,確立自己的判斷即可。本課我依照創設情境、明確任務、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展示反饋、評價提升六環節進行。

          四、說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兩分鐘):大家還記得著名小品演員趙本山和他的老搭檔范偉的小品《賣車》嗎?其中有這么一段:趙本山出題:“1+1在什么情況下不等于2”?范偉答:“1+1在任何情況下都等于2”。高秀敏糾正:“1+1在答錯的情況下不等于2! 趙本山問:“你們家養了一只小狗,為什么不生跳蚤?” 范偉答:“因為我們家小狗講衛生! 趙本山:“錯。媳婦答! 高秀敏答:“因為狗只能生狗! 趙本山問:“一位80歲的老奶奶上了公共汽車,車上沒一個人給他讓座,為什么?” 范偉答:“因為車上的人不講文明禮貌! 高秀敏糾正:“因為車上有的是空座!贝蠹蚁胂耄悍秱ゴ疱e了嗎?(生:沒答錯。)為什么范偉的答案跟趙本山的老是不一樣呢?(學生甲答:因為他們兩個人思考問題的角度不同。學生乙答:因為范偉的思路太狹窄,想法也太老套了?磥,我們只要調整一下思維方式,換一個思考角度,跳出習慣的思維模式,就會“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大家請看屏幕上的選擇題(三分鐘)。學生甲回答我選A,因為A是惟一沒有角的圖形, 學生乙選B,因為圖形B是惟一一個僅由直線構成的圖形。

          學生丙選擇圖形C。因為非對稱性圖形只有C一個,所以與其它圖形不同。那么,D又怎么樣呢?這是惟一一個由直線與曲線構成的圖形,因此D也是正確答案。由于看圖形的角度不同,四種答案全部正確,也就是說,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這篇文章。(板書課題)

          2、明確任務(一分鐘)

         。1)了解掌握議論文的結構。

         。2) 作者在本文開頭通過圖形設置了一個有趣的問題,請大家思考一下,這是為了告訴我們一個什么樣的觀點?

         。3)為什么說“不滿足于一個答案,不放棄探求,這一點非常重要”?

         。4)朗讀5、6、7段,歸納“創造性的思維”有哪些“必須的要素”?

          (5) 課文舉了約翰發明印刷機和排版術、羅蘭發明交互式電子游戲的事例,有什么作用?

         。6)有人認為創造力只是屬于貝多芬、愛因斯坦、莎士比亞等少數人的,你同意這種觀點嗎?為什么?

         。7)學了本文后,你覺得如何才能做一個富有創造性的人?

          3、自主學習(自主學習四分鐘,展示六分鐘)。

          讀課文,自主完成任務1、2、3。大家讀的時候應注意每段的首句、尾句、問句。然后由小組組長分配朗讀的形式,可自由讀、小組齊讀,也可小組人員分配任務來讀、或者是一人讀其他成員聽。

          奮勇組三號成員展示:

          議論文的三要素即論點:作者對所議論的問題所持的見解和主張。論據:用來證明論點的事實或道理。論證:用論據來證明論點的過程。

          議論文常見的論證方法:

          舉例論證:列舉確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證明論點。

          道理論證:使用人們公認的定理公式以及古今中外的名言警句等來證明觀點。

          對比論證:拿正反兩方面的論點和論據來對比,在對比中證明觀點。

          比喻論證:用人們熟知的事物作比喻來證明觀點。

          拼搏組二號成員展示任務3:只有認識到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不滿足于一個答案。不放棄探求,我們才能有所發現、有所創造、有所進步。如果你認為正確的答案只有一個的話,當你找到某個答案以后,就會止步不前。

          4、合作探究(探究五分鐘,展示十三分鐘)。

          學生激烈討論,積極探究得出任務4、5、6、7的結論。

          非凡組二號同學展示任務四 : 經常保持好奇心,不斷積累知識;不滿足于一個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運用所得的知識:一旦產生小的靈感,相信它的價值,并鍥而不舍地把它發展下去。

          六人行小組展示任務6 : 我組認為創造性思維不只屬于貝多芬、莎士比亞等偉人。因為魯班是被山上小草弄破手指才發明了鋸子;瓦特是水開了,壺蓋被頂起受啟發才發明了蒸汽機;牛頓是從蘋果落地發現了萬有引力;愛迪生則是經過無數次的實驗才發明了燈泡。田忌和齊威王賽馬,也是發揮創造性思維,才取得了勝利。所以,人人都具備創造力。只要孜孜不倦的汲取知識,并且運用所得的知識,然后把小的靈感持之以恒的發展下去,你也會成為像莎士比亞一樣的偉人。

          5、展示反饋(展示文章結構兩分鐘,課堂小練三分鐘)。

          論證中心:怎樣才能成為一個有創造性的人

          論證過程: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 確立創造性思維方式 擁有創造性思維必需的要素 堅信人人都有創造力 創造性人才必備的條件

          課堂小練:老師出示圖形,圓和三角形,大家由此想到了什么,同學們各抒己見:我由此想到了冰激凌,燈泡,東方明珠電視塔,數學上三角形與圓的外交與內切關系。還有一同學說,我與爸媽原不在同一縣城生活,現在我們群居沁縣,我們家由三角變為圓了。大家掌聲不斷。

          6、評價提升(一分鐘)

          本節課學生積極參與,興趣高漲,課堂效率高。就學生表現來看,A同學回答問題流利大方,應發揚此精神。B同學答問積極,只是課前準備不夠,應在以后的學習中,逐步完善。C同學將字寫得更工整些即可。總之,大家表現相當不錯,老師希望我們大家都能夠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本節課非凡小組共得五星10顆,你們是這節課跑得最快的,老師將這面小旗送給你們小組,希望你們發揮先鋒作用,與其他各組將咱班建設得更加優秀。

          教學反思

          本課教師利用故事、圖形等激發學生創造性思維的能力,緊扣“事物的正確答案為什么不止一個”以及“怎樣才能成為一個富有創造精神的人”的重點,讓學生理清作者的思路及“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的思維方式和創造性思想、創造力之間的關系,讓學生更清楚地認識到作者在文中所闡述的觀點。

          本課以創造性思維為核心來設計課堂,按課改模式組織課堂,既發揮了學生主人翁意識,也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使學生朝創造性、創新型人才的方向健康成長。

          以上是我對《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說課的全過程,謝謝各位評委老師。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登高》是高中語文必修3第二單元第五課《杜甫詩三首》的第三首。這個單元學習唐代詩歌。唐代是我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政治開明,經濟繁榮,文化上兼容并包,音樂繪畫書法等藝術都有了長足的發展,這些都從不同方面對詩歌創作產生了積極影響。同時,詩歌本身的發展也趨于成熟,體裁擴大,詩體完備,詩家輩出,風格多樣。唐詩體現了我國古典詩歌創作的最高成就,具有極大的社會認識意義和審美價值。

          《登高》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的一首代表性律詩。古人評價它是“杜詩第一”、 “古今七言律第一”,可見其重要位置。這首詩充分體現了杜甫律詩“沉郁頓挫”的風格,具有極高的鑒賞價值。學好此詩,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

          二、說教學目標

          新課程標準要求詩歌鑒賞要“理解作品的思想內涵,探索作品的豐富意蘊,領悟作品的藝術魅力”“豐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提高文學修養”。古詩如浩瀚之海,實現上述目標,讓學生自己在詩的海洋里乘風破浪,應是最理想的選擇。

          1、葉圣陶先生曾說“詩要反復地讀,詞要低回地誦”,引導學生在朗讀中分析,在分析中理解,在理解中感悟,在感悟中總結鑒賞方法是本課的著力點。掌握方法,分析得更準,理解得更透,讀得會更動情,感悟會更深刻,受益會更多。因此,我把學習詩歌鑒賞的一般方法,提高詩歌鑒賞能力作為本課的知識與能力目標。

          2、學生觀決定教育觀。讓學生成為課堂主體,尊重學生個性,注重學生個性發展,是新課改的精神之所在。師生平等對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因此我把教師主導下的多層對話作為本節課的過程與方法目標。

          3、教育的本質就是塑造人。讓學生從杜甫“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的那種愛國愛民情懷中汲取一點精神養料,是本節課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培養的關注點。

          綜上所述,本節課就是在師生平等對話中讓學生去感受詩之美,領悟詩之情,學習詩之法。學習詩歌鑒賞的一般方法是教學重點,汲取詩人的精神養料是教學難點。

          三、說教法、學法

          1、在整節課的教學中,我會多處靈活運用誦讀法!叭衷娖叻肿x”,抓住朗誦,也就是抓住詩歌教學的“牛鼻子”!耙月曔_意”、“以聲移情”、“以聲傳情” 可帶領學生較快地走近詩人,走進文本,感受詩情,觸摸到融于詩歌中的詩人的情懷。

          2、新課程要求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我在鑒賞詩歌意象,體會情景交融藝術手法時,會運用自主探究法。學生將分組討論,抓描寫意象的關鍵詞并體會其作用,從而突破教學重點。

          3、在體會詩歌的悲情美環節,我會恰當運用提問點撥法,指導學生思考,突破教學難點。

          4、運用多媒體,展示圖片、影像資料、背景音樂,變抽象為直觀,變無聲為有聲,豐富教學內容。

          四、說教學程序

         。ㄒ唬┯脤β搶搿

          民間疾苦 筆底波瀾;

          世上瘡痍 詩中圣哲。

          學生借助對對聯的賞析,回味杜甫窮年漂泊的一生,體會杜甫作為一個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讀書人,忠君念闕,心系蒼生的偉大情懷。

          (這一設計理念源于孟子所云:“誦其文,讀其詩,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敝苏撌朗氰b賞詩歌的第一步 )

         。ǘ┭凶x課文

          1、初讀,朗讀吟誦,感知韻律美。

          要求學生讀準字音,讀懂句意,體會律詩的節奏、押韻的順暢之美。

          2、再讀,披詞入情,感受感情美。

          讓學生用一個字概括這首詩的情感內容。(此教學設計是從新課標要求的文學作品應先整體感知,培養學生歸納推理的邏輯思維能力出發進行的設計。)

          其答案是一個“悲”字,由此輻射出兩個問題:詩人因何而“悲”?如何寫“悲”?(此問題設計順勢而出,目的在于培養學生探究問題的能力。)

          3、三讀,展開想象,感悟意境美。

          詩的意境由多個意象構成。意象是詩人情感的載體,是詩歌的靈魂。引導學生張開聯想和想象的翅膀去感受、去體驗意象,是詩歌鑒賞的關鍵。王國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讓學生分組討論分析首聯、頷聯共寫了幾種意象?(急風、天高、哀猿、飛鳥、落木、長江)分別用什么詞描寫?是如何達到情景交融的效果?

          (這一問題的設置,是讓學生通過體會多個意象所構成的意境,深刻地感受到詩中所彌漫的悲情,從而對情景交融這一手法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這就初步突破了教學重點。)

          4、四讀,品評詞句,領悟悲情美。

          詩中有景有情,學生在入境之后,引導學生抓住頸聯、尾聯的關鍵詞如“悲”“客”“病”“苦恨”“酒杯”等來領悟詩人悲壯而不傷感,愁苦而不消沉的情懷,突破教學難點。

          5、五讀,感悟朗讀,品悟音樂美。

          在深刻理解基礎上的誦讀是涵詠陶冶情操的最佳途徑。我將其分三步完成:先自由誦讀,用心感悟,借聲傳情;再配樂朗誦,在悲涼的背景音樂中個別誦讀,互相點評,互相欣賞;最后,播放名家范讀。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4

          《花未眠》是人教版高中語文第一冊第二單元第四篇課文,是曰本作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川端康成的一篇關于美和審美的哲理散文,F就教材,教法,學法及教學過程四個方面加以說明。

          一、說教材:

          1、教材簡析:

          本單元設計的目的是通過閱讀現當代散文,學會在總體把握散文思想內容和藝術的基礎上,感受散文中的自我,品味散文的語言。學會整體把握文章思想內容,學會體會散文語言的美感!痘ㄎ疵摺肥堑谝粌缘诙䥺卧淖詈笠黄n文,文章以發現海棠花未眠寫起,從三個方面闡述:自然美是無限的,人感受美是有限的;美是邂逅所得,親近所得;重視自然美,崇尚寫實精神。本文由于是哲理散文,加上學生對藝術欣賞的能力尚待形成,因此內容理解較難。如何把難理解的文章深入淺出的講解好,使學生能較好的理解體會是教學設計的關鍵所在。

          2、教學目標:

          根據本單元教學對學生知識和能力的要求,以及本課特點,特制定兩個教學目標:

          (1)情感目標,理解本文主旨,讓學生建立起感受生活美的意識。

          (2)知識與能力目標,學會整體把握文章內容,品味散文語言。能從現實生活中去發現美,感受美,學會創造美。

          3、教學重點難點:

          根據教學目標的設定,本課教學的重點難點就確定為:理解本文主旨與鑒賞本文語言,理解重點句子的含義。

          二、說教法:

          本文教學重點是理解主旨和鑒賞語言,因此教學中讓學生整體把握文章是關鍵。運用前幾篇課文所學的提要鉤玄的方法,學會勾畫圈點重要的句子,抓住關鍵句子理解主旨。采用重點段落重點閱讀的方法進行,讓學生能盡快的抓住關鍵。同時也采用問題激趣討論法,使學生能自主地探討問題。

          三、說學法:

          本課內容較難理解,特別是有些哲理性較強,隱含著作者深切感受的語句如:"它盛放,含有一種哀傷的美"等,理解較困難,因此,課堂上要激發學生的探討興趣,讓意見,自主合作的探討問題。

          四、說教學過程:

          1、導語設計:以一組鮮花圖片展示其自然的美,觀后感受,引起學生對自然美的注意和欣賞。此設計直接調動學生的審美情感。然后由蘇軾的"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的佳句引入川端康成的《花未眠》,出示題目。

          2、簡介作者川端康成。

          川端康成(1899—1972),日本小說家,散文家。幼年時父母相繼去世,分別由外祖父和舅父托養。1924年從東京帝國大學畢業后,開始了作家生涯。小說《伊豆的舞女》(1925)奠定了其在日本文壇的地位。代表作有《雪國》(1937),《千只鶴》(1951),《古都》(1957)等。它們"以豐富的感情,高超的技巧,表現了日本人的內心精華",川端康成因此獲得1968年諾貝爾文學獎,他是繼泰戈爾之后,第二個獲此殊榮的東方作家。川端康成繼承了大和民族文學的古典美,并使其升華到美學境地。在文學領域中,他既是美的追求者,更是美的獲得者和傳播者。由于受佛教影響較深,故其作品常帶有消極悲觀情調。榮譽也不能解脫他思想的頹廢和空虛,1972年4月16日,他終于口含煤氣管自殺,終年73歲。

          3、初步理解文章主旨:

          首先指定學生朗讀第三段內容,然后思考:看看作者由花未眠想到了什么或者說有什么感悟接著讓學生評價是否同意這個觀點能否說說他們所能感受的自然的美

          通過這個過程的閱讀,學生就能整體把握到文章的一個觀點:自然的美是無限的,人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同時也通過討論讓學生進一步明確我們身邊很多事物是非常美的,只是我們平常沒有留心,讓學生明白平時要留心生活中的自然美。

          4、思考作者又是在怎樣的環境中發現海棠花的美的呢

          學生通過閱讀課文學會在文中找到答案:"凌晨四點起來,我一個人凝視著海棠花,更覺得它美極了。""我之發現花未眠,大概也是由于我獨自住在旅館里,凌晨四時就醒來的緣故吧。"然后教師小結:作者能夠發現司空見慣的海棠花的美,原因有二:一為"靜";二為"孤獨"。學生通過這一環節的自學,就去把文章的第二觀點"美是邂逅所得,是親近所得"找到并有所理解了。

          5、出示文中出現的有關藝術作品的圖片,讓學生直觀感受,思考對于這些藝術作品作者持什么態度它們有什么共同點借此讓學生再去讀文章關于這些內容的段落,明白這些藝術作品都是和自然美的完美結合,能夠給人更多的美感,而真正反映自然美的藝術作品更能引起欣賞者美的共鳴,能夠提高人對美的感受能力。

          6、通過這幾個環節的學習,學生對內容有了全面的了解,教師此時再加以總結,學生就對內容有了更明確的理解。教師小結:作者由未眠之海棠寫起,闡述了自己對美和審美的三個觀點,即:自然的美是無限的,人感受到的美卻是有限的;美是邂逅所提,是親近所得;契合自然美的藝術品能提高人對美的感受能力。這三個觀點其實就是要告訴我們要發現存在的美,感受發現的美,創造有所發現的美。

          7、學生對內容有了較深刻的理解,然后再進行遷移拓展就順理成章了。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短文三篇》選自《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必修4》,三篇短文,富含哲理,令人深思,使人清醒,有思想沖擊的力量。它們告訴學生要熱愛生命、熱愛生活,要學會思想,學會平等、合作和承擔責任,它有助于學生提高生命質量。同時,三篇短文質樸而富含哲理的語言和以小見大、比喻、對比等技巧的運用,值得學生借鑒。

          蒙田的《熱愛生命》文章語句平實,思想卻深刻,作者把深邃的思想通過鮮明的對比呈現了出來從對比中可以看出,生命是否可愛,取決于對生命的理解和態度世界只是一個角度,而生活也只是一種心境:從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是完全不同的世界,以不同的心境營造的是迥異的生活從對生活苦和樂的對比中,作者調制出了“心的轉化劑”,同樣在對生和死的對比中,作者提煉出了“樂觀的美酒”作者為了突出“生”的樂趣,鮮明地提出了“生之本質在于死”的觀點樂觀地面對每天升起的太陽,充實地度過上帝賜予你的每一天生命,死亡就不是一件可怕的事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總是顯得那樣耐人尋味在一句簡短的比喻中作者形象生動而又高度準確地概括出人的兩個本質的屬性:肉體的脆弱和思想的偉大文章的開頭,作者把人比作葦草,似乎透露出蒼涼的意境,傳達出人的自然生命的脆弱性的無奈但是,這絕非單純的感傷情緒的流露,因為作者并沒有將人簡單地比為草木一根能思想的葦草,“思想”與“葦草”兩個意象的疊加產生了詩性的張力,將人表述為一種矛盾的、辯證的存在,其中蘊涵著精神與物質、理性與感性、倫理的尊貴與自然的卑微等相反相成的關系在這種關系中雖然“一口氣、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但作為世間唯一能思想的動物,他卻比整個宇宙更高貴正是人對自己有如草芥一般脆弱和微末的處境的自覺體認成就了人的崇高與莊嚴作者強調人生命的脆弱正是為了突出人思想的偉大

          《信條》就是這樣一篇指導我們如何把美好的愿望付諸實踐的文章。一切美好的藍圖只有在實踐中才能變成現實,擁有愛的情愫,擁有思想的靈光,更需要有行動的橋來連接心靈和現實。作者用樸實無華的語言傳達出精深的人生準則,在輕松愉悅的氛圍里,靈魂獲得了高標準的升華作者談到的十七條準則表面似乎是“幼兒園語”,實際上句句精警有力,引人深思,值得我們踐行一生,是促進人生幸福、社會和諧、世界太平的法寶作者像一位飽含愛心的阿姨,拈取生活中的平凡小事精心打磨成一顆顆璀璨的珍珠,串在一起,就成為一掛折射生命內涵的項鏈;又像一位閱盡滄桑的智者,用關愛、尊重、盡責等音符合奏出生命的幸福之曲,演繹出世界的和諧之音最可貴的是,作者認為這美妙的旋律不應只彈奏在心間,更應回響在現實世界的每個角落。

          二、說學習目標和重難點預設

          《語文新課程標準》注重“以學定教”。學生自學后,根據對文本的把握,教師根據對課程標準的把握,我們共同討論,師生一起預設學習目標如下:

          知識與技能目標:能概括三篇短文的主旨,能說出關鍵句的內涵。

          過程與方法目標:摘抄散發思想華彩的語句,品味文章樸實富含哲理的語言。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領悟文章豐富的精神內涵,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生命觀,提高個人素養。

          三、說教法

          根據新課程理論,為了維系良好的教育生態,全面提高學生素養,在課堂上真正實現“以學生為主體,老師為主導”的理念,我采用“三段自主學習模式”引導學生學習,構建“高效課堂”。“三段自主學習模式”,即課前自學、課中展示、課后反思三段。這種學習模式最終將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動起來,課堂活起來,效果好起來。

          [教學設想]

          本課的隨筆充滿了哲理色彩和生命意識,并且作者都是具有獨特思想體系的哲學家,因此在教學中應力求通過設置能激發學生探究興趣的問題,引導學生認真研讀文本,突出學生的個性解讀,以提升境界為指向,讓學生走進人類思想的寶庫中,感受思想者的高貴,與作者相約,與生活接軌。

          因此根據本課的特點,將三篇短文依據“人。≌J識你自己”蘇格拉底這一名言展開,按照“人是什么”“人的生命”“人的生活”三個主題分別對《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熱愛生命》《信條》進行研讀第一篇《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以教師講授為主,第二篇《熱愛生命》以教師引導,學生討論分析為主,第三篇《信條》以學生合作探究為主,每篇文章都像是一位靈魂的導師,引領我們走向精神的家園

          [教學過程]

          導入:(將三篇短文作為一個整體,導入的同時板書):這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短文三篇》,每個人都有過少年維特的煩惱,也有青春不能承受之輕,在煩惱的時候常常不自覺要思索人生問題,是啊,人——一個多么復雜的字眼啊——身體發膚,受之父母,那么我們該如何面對生命呢?人是有思想的動物,那么思想對于人又意味著什么呢?時代瞬息萬變,有沒有不變的信條呢?讓我帶著這些問題,走進《短文三篇》,聽聽哲人們給予我們的人生箴諫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

          1、導入:由“人是什么”引出導入《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

          2、分析文章的標題

          3、闡述思想的高貴

          4、教師總結:人是宇宙中一個偉大的存在!提升思想也是熱愛生命,因為思想可以在我們有限的生命里書寫永恒!

          《熱愛生命》

          1、導入:以“葦草”生命的脆弱引出“人的生命”,展開對生命討論

          2、閱讀課文, 討論、分析:作者是如何熱愛生命的?

          3、結合事例拓展、討論

          4、教師總結:生是死之開始,而死是生的極限;生命的價值是在具體的生活中實現的,生活中我們做的有意義的事情,我們做的有意義的事情越多,那么,我們生活的價值就越大,我們生命的價值就越大,那么,死的價值也就最大,因為死是生的極限,這個時候,生命是最充實的時候。

          《信條》

          1、導入:以思想的靈光,愛的情愫,更需要有行動的橋來連接心靈和現實引出“人的生活”

          2、學生默讀課文,畫出感觸較深的句子,并在旁邊適當作一些批注

          3、學生對課文質疑,學生討論、解答,教師作必要的點撥

          4、教師總結:真理往往是最樸實的話語,我們在慢慢長大,但無論什么時候,千萬別忘記兒時,父母師長的語重心長正如孟子所說: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結束語:

          這節課我們一起學習了《短文三篇》,我們簡單回顧一下,生命是人的自然基礎,思想體現人的人格追求,而信條是人的生活原則, 這些閃爍著理性光芒的短文給了我們深刻的啟迪:當我們懂得了生與死的關系時,我們會更加熱愛生命;當我們知曉了人如葦草一般脆弱,但有了思想我們變得尊貴而強大時,我們看到了思想對于生命的意義;當我們明白度過一生靠的居然是在幼兒園里學到的那些信條時,我們不禁感慨看似簡單的信條中包含了多少永恒!三者構成了穩固的三角結構,共同支撐起一個大寫的“人”。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6

          一、說教材

          《赤壁賦》是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二第三單元的第二篇課文,這一單元的課文都是古代山水游記類散文,這個單元的課文不僅描繪了優美的山川風物,而且融情于景,將作者的個人情感與志趣融入寫景之中!冻啾谫x》是一篇包含著抒情與說理的文章,本文描寫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飲酒賦詩的舒暢心情,然后通過一曲極其哀怨的蕭聲,引起主客之間的一場問答,二人討論了“變化與永恒”的辯證哲理,體現了作者豁達樂觀的精神。

          二、說學情

          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學生的已有的知識結構和認知水平,是教師授課的依據與出發點。高一年級的學生語文知識有了一定的積累,但是本文的學習對他們來說仍有難度。特別是文章中關于“變化與永恒”的辯證哲理這一部分內容的理解,很難弄懂。該階段的學生在文言詞匯上有一定的積累,但是單獨處理文章還存在一定困難,需要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習文章。

          三、說教學目標

          因此,基于教材和學情,我從課程標準中“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基本理念出發,設計了以下三個維度的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解決文章生字詞,學習文言詞匯。

          2、通過自主讀文、討論、交流等過程,體會作者和客人的情感變化。

          3、體會作者樂觀豁達的人生態度,感受文章闡釋的“變化與永恒”的真理。

          四、說教學重難點

          基于以上對教材、學情的分析和教學目標的設立,理解課文內容,從中體會主人公情感變化為我的教學重點,體會作者樂觀豁達的人生態度,感受文章闡釋的“變化與永恒”的真理為我本堂課的教學難點。

          五、說教法學法

          為了實現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教學中我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法、朗讀法和小組討論法。

          那么接下來我將著重介紹我的教學過程,這也是我本次說課最為核心的環節。

          六、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著名特級教師于漪曾說過“課的第一錘要敲在學生的心靈上,激發起他們思維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為了激發學生的積極性,更好地獲取新知識。我的導入將會設置情境,播放王菲的《清風徐來》,這首歌中有一句歌詞——“清風徐來,水波不興”,問一問同學們這句話的出處,由此引入課題《赤壁賦》,帶領同學們一起看看這句話背后蘊含了一個怎樣的故事,并順勢板書課題。

          (二)初步感知

          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闭b讀是語文教學的重要方法,加強誦讀習慣的培養,對領悟作者感情,品味文章語言,增強文章語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本課伊始,我會讓同學們首先自讀課文,圈點勾畫出不認識的生字詞和難以理解的文言詞匯,然后講解文章中的文言詞匯。在解決了字詞的困難后,我將從指導誦讀入手引導學生初步感知課文。我會讓他們結合課下注釋和工具書,梳理一下文章內容,理解課文大意,進而可以提問學生: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問題的設置,完全將學生置于閱讀的主體地位。學生帶著問題進行聽和讀,理清文章脈絡,消化重點詞句,有助于理解本文的主旨。

          (三)深入研讀

          從某種意義上講,教與學的過程就是面對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這些問題可能是不被了解的現象,可能是前后認知的矛盾,還可能是需要挑戰的困境。為此,在這一環節,我將用多媒體展示出這樣幾個層層遞進、環環相扣的問題,將課堂放手給學生,同桌探討,課文的第一段交代了哪些內容?這個問題的設置,能夠培養學生把握重要詞句以及歸納概括的能力,同時為后文的敘事抒情做下鋪墊。

          接下來是對課文更為細致地品讀,主要思考這樣一個問題:閱讀第二自然段,找出重點字詞句,小組內說一說作者描寫了什么樣的歌聲和蕭聲,這樣描寫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通過學生小組間探討,得出,第二段通過“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边@句話,描寫了一幅這樣的畫面:有會吹簫的客人,配著節奏為歌聲伴和,洞簫的聲音嗚嗚咽咽:有如哀怨有如思慕,既像啜泣也像傾訴,余音在江上回蕩,像細絲一樣連續不斷。能使深谷中的蛟龍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寡婦為之飲泣。這句話是對蕭聲的詳細描寫,寫出了蕭聲的嗚咽,哀怨。為下文提出疑問,做出回答奠定了情感基礎。

          接下來針對課文的三四自然段我會提出問題,首先請同學們根據全文,說說哪些段落闡釋了文章哲理?又闡述了怎樣的文章哲理?學生通過閱讀可以得出:三四兩段闡述了文章哲理,寫主客問答,第三段寫了客人對人生短促無常的感嘆,表現了一種虛無主義思想和消極的人生觀。第四段是蘇軾針對客關于“人生無!钡母锌磉_自己的見解,以寬慰對方,表現了蘇軾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基于此,我緊接著讓學生體會,作者的心情在文中有著怎樣的變化?學生通過對于課文的學習可以總結得出:作者最開始游玩赤壁有著月夜泛舟的的舒暢;進而由蕭聲懷古傷今,突現悲郁之情;最后通過與客人的對話,明白了變化與永恒的哲理,再次展現了蘇軾樂觀曠達的心境。到此,本堂課的教學目標已基本完成。

         。ㄋ模╈柟烫岣

          在此環節主要通過開放式的問題來深入對文章的理解以及實現對人文性的實踐。通過同學們對課文主旨及作者的人生態度的理解,可以讓同學們結合生活經驗來談一談自己對文章主旨的理解,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經歷、理解不同進行回答。

         。ㄎ澹┬〗Y作業

          課堂小結是對本堂課所學知識的鞏固,我會結合學生所談感受,再次總結本堂課的主要內容,強化本文的`主旨情感。

          課后作業是教與學的交匯點,是與課堂學習內容的對話。我希望通過作業的布置,強化學生對本文的理解,并能夠為下節課的學習做下鋪墊。

          基于此,我會讓同學們能夠將本篇課文寫成一篇小散文,再次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七、說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書力圖全面而簡明的將授課內容傳遞給學生,清晰直觀,便于學生理解和記憶,理清文章脈絡。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7

          一、說教材

          1.教材地位作用分析:《蜀道難》是蘇教版高中必修教材必修四“筆落驚風雨”專題“詩從肺腑出”板塊的一篇文章。本板塊的其他篇目是《登高》(杜甫)、《琵琶行(并序)》(白居易)、《錦瑟》(李商隱)。本詩是專題第一篇,在專題教學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同時,本詩在李白詩歌中既有代表性,又有特殊性。代表性主要體現為:內容上傷時憂世、關注國事的憂樂意識和熱愛大好河山的誠摯感情,藝術上新奇大膽夸張想象的浪漫手法,風格上熱情奔放宏偉豪邁的基調等。特殊性體現為:作者采用古樂府形式,卻又對樂府古題有所創新和發展。本詩運用了大量散文化詩句,字數從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參差錯落,長短不齊,形成了極為奔放的語言風格,韻腳也三次變換。

          2.說學情分析

          對于高中學生而言,一方面,他們已接觸過不少李白的詩歌,對其詩歌也有了一定了解,但實際上仍停留在較為膚淺的層次;另一方面,他們又擔負著艱巨的應考任務。因此,本文教學既要立足課文解讀,也要著眼全局,使學生通過學習本文,舉一反三,加深對李白詩歌、盛唐詩歌的理解,學得一些詩歌鑒賞的方法。班級學生素質一般,對本文文字有較多障礙,難度較大,所以仍然要安排足夠的教學時間———兩課時,并且布置預習作業。

          3.說課程標準:閱讀優秀作品,品味語言,感受其思想、藝術魅力,發展想像力和審美力。能用普通話流暢地朗讀,恰當地表達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閱讀感受。

          基于以上幾點,本詩意象雄渾,筆意恣肆,詩風豪放。努力滲透新課程理念,擬以“難”為切入點,以“嘆”激趣、導疑,層層深入,引導學生品讀意象→體味詩風→感悟情感,最終達成對詩歌的綜合體驗。

          我把教學目標設定為

          (1)研習意象,體驗討論,品析蜀道之“難”,感悟詩人情感。

          (2)學習詩歌描寫蜀道難的手法,體會李白雄放詩風。

          而把(1)作為教學重點,(2)作為教學的難點

          二、說教法

          1.朗讀———感受音韻之美。朗讀是詩歌教學的重要環節。通過朗讀,透過抑揚頓挫的語調節奏,可以感受詩歌的音韻之美。詩歌的朗讀要把握好兩個重要環節。一是音步,即詩歌的停頓及由此形成的節奏。二是輕重音調,即語調。音步和音調都應該根據詩歌內容劃分。因此,朗讀的第一步是深刻體會詩歌內容,準確把握詩歌的思想感情。同時,朗讀也是感受詩歌情感的重要途徑。通過反復朗讀,可以加深對詩歌情感的體悟。

          2.研讀法、點撥法:師生共同探究,尋求文字背后的知識,品味李白語言的獨特魅力;

          三、說學法

          1.朗讀法

          2.自主合作探究

          四、說教學流程

          1.導入

          李白印象:人,豪放率性;詩,浪漫雄奇。

          2.激趣

          (1)粗讀全詩,明確李白對蜀道的印象:難!

          (2)面對蜀道之難,李白如何感嘆?

          引導學生找出詩中表達強烈感嘆的詞語:“噫吁戲”“長嘆”“嗟”“長咨嗟”。

          3.激疑

          (1)嘆什么?

          引導學生重讀全詩,從詩中找出蜀道“景物”:“鳥道”“天梯”“石棧”“高標”“回川”“黃鶴”“猿猱”“青泥(嶺)”“悲鳥”“子規”“連峰”“枯松”“瀑流”“劍閣”。

          (2)為何嘆?

          引導學生在自由精讀全詩的基礎上,選擇一個意象品味揣摩;交流品讀體驗。

          一嘆蜀道之高危:用秦蜀人煙不通的歷史、五丁開山的傳說,用絕頂鳥道、回日高標、黃鶴難越、猿猱愁度極寫蜀道山嶺之高危。

          二嘆蜀道之雄奇:以回日高標、沖波回川、近天連峰、倒掛枯松、飛湍瀑流極寫蜀道山川的雄壯奇麗。

          三嘆蜀道之兇險:以攀援時斂氣屏息、撫膺長嘆,悲鳥子規的飛繞夜啼,極寫蜀道山道之峻險;以劍閣“蛇”盤“虎”踞、殺人如麻極寫蜀道人事兇險。

          (3)如何嘆?

          A.鋪墊:李清照《聲聲慢》“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用疊詞將詞人內心堆積縈繞的愁緒描寫得真切入微。

          B.研讀:李白用何種方式來表達對蜀道的感嘆?

          鋪墊:賀知章看了李白此詩后,屢屢稱嘆,號其為“謫仙”,當即解金龜換酒,與傾盡醉。詩中“仙氣”何在?

          反復詠嘆:詩中用頂真、排比手法三次感嘆“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一嘆其高危不通,二嘆其峻險難越,三嘆其雄奇兇險。

          大膽想象、聯想:用蠶叢魚鳧開國、五丁開山、六龍駕日的傳說極力渲染蜀道之隔、之通,以此表現蜀道山嶺之高危。想象、聯想歷史久遠,空間廣闊,氣勢酣暢。

          極度夸張:極寫秦蜀之隔,太白之高,青泥(嶺)之峻,連峰之高,飛瀑之喧,劍閣之險。

          反復烘托:以黃鶴猿猱愁度來襯托蜀道山嶺之高,以飛鳥悲號、子規夜啼來襯托蜀道空寂悲凄;以行人的斂氣屏息、驚魂不定、失色長嗟來襯托山之陡峭峻險。

          C.小結:面對蜀道,唯有李白敢將它與天比高,與蠶叢魚鳧開國比久;唯有李白敢借五丁開山寫通,借六龍回日寫隔;唯有李白敢借捫參歷井寫驚,借悲鳥夜啼寫凄;唯有李白敢借倒掛枯松寫險,借萬壑雷聲寫雄,借“蛇”盤“虎”踞寫兇,這便是李白身上常人無法企及的“仙氣”——雄奇壯麗、高危峻險的意境,雄放灑脫的詩風。

          4.悟情

          思考:

          (1)你從李白的嘆息中聽出了什么?

          引導學生在品味意象的基礎上分析詩人情感:贊嘆其雄奇偉麗;驚懼其峻峭險惡;遺憾其高不可越;憂慮其兇險多事。

          (2)有人說,此詩表面寫蜀道艱險,實則寫詩人自己仕途坎坷,表現了詩人懷才不遇的憤懣,你贊成嗎?為什么?

          理由:這是一個開放性的題目,可以各抒己見,不求統一,但要言之成理,尤其要能緊貼文本,找出根據。以本題為例,詩人本身可能未必有這層意思,但學生結合詩人生平,讀出這樣的感受也應予以尊重。通過討論讓學生明白兩點:第一,主旨概括最重要的依據是文本;第二,文學作品的解讀可以多元,同一部作品,不同的讀者可能會讀出不同的感受和體會。但是多元解讀不能漫無邊際,要防止不顧文本過度解讀。

          5.體驗

          (1)學生在涵泳的基礎上自由吟誦全詩。

          (2)教師范讀(或播放錄音范讀)。

          五、說板書

          蜀道難

          李白

          開辟之難

          難度越之難手法:形象聯想、鋪墊、烘托、夸張

          安居之難安史之亂

          理由:詩歌的內容通過結構直觀的顯示出來,對高中生來說,板書不必過多、過細,但必須點到恰處,點到亮處。)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8

          一、 說話題

          面對這個話題作文,首先要仔細揣摩“喝彩”的含義。

         、佟昂炔省笔前l自內心的祝賀。生活中總充滿競爭,當自己取得成功時,應該為自己的努力而慶賀;當對手勝利時,也應該看到對手的努力,看到對手的優勢,找到與對手間的差距,心悅誠服地去祝賀,虛心地向對手學習,讓自己變得強大。

          ②“喝彩”是真心誠意的鼓勵。課堂內,為同學精彩回答由衷贊嘆;操場上,為同學奮力拼搏加油助威;宿舍里,為同學和睦相處真誠叫好,等等。

         、邸昂炔省笔菍捄甏蠖鹊恼J同。生活中每個人有自己的個性、興趣、愛好,相互間需要一種認同。能夠理解尊重他人的個性,傾聽他人的想法,承認他人的努力,自覺送去贊美,這也是一種“喝彩”。

          其次,當今世界,強調“張揚個性”“展示自我”“把精彩留給自己”“為自己喝彩”,這固然是對的,但有時有的人太在乎自己,太在乎自己的感受,這時應認真思考:為誰喝彩,為什么事情喝彩,它們的實質是什么。為自己喝彩,是一種自信,一種人生態度;為別人喝彩,是一種風范,一種人格修養;為景喝彩,是一種欣賞,一種審美情趣;為物喝彩,是一種智慧,一種思想傾向。擁有曠達人生觀的人,他們時時有喝彩,為自己,為他人。

          二、 說寫法

          這個話題作文,總體來說是好寫的,不過在寫作時要注意兩點:

          ①寫成記敘文,寫自己聽到過或見到過的值得大聲叫好的人和事、景和物,在記敘中要突出那些生動感人的細節,使作品具有感染力。

         、趯懗勺h論文,發表自己觀點,評論時事,要結合當今世界處處充滿競爭,如何正確看待自己或對手的成功等,增添作品的現實意義。

          生命的舞臺上,我們是演員,也是觀眾。誰都希望在曲終謝幕的時候得到別人的贊美,因為我們都在期待著他人和社會的認可。很多時候,我們卻只知道為自己的成功歡呼,很少真心實意地為他人喝彩。由此看來,“學會喝彩”在我們全力創造“和諧社會”的新時代極為重要。寫好這個話題,得把握兩點:一是小處入手巧展乾坤,想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這就要做到從細節入手,大家可以結合國內外近期發生的大事,也可選取與自身經歷、體驗有關的人、事、景、物、情、理,選取細節,敘事議論,敷衍成文,這樣才可能寫出真切感受。二是拓展思路巧著華章。不僅要說出值得“喝彩”的是什么,還要寫出“喝彩”的原因。要學會從多方面展開聯想,挖掘出新穎、深刻的立意來。

          三、說教法。

          為了創設一個良好的讀寫氛圍,更好的激發學生的寫作激情,圓滿的完成這次的教學任務,我采取了以下的教學方法:

          1、 談話法。通過談話給學生以親切感,進一步縮短師生之間的距離,加強師生之間的感情交流,來激發學生的創造激情。

          2、 分組討論法。把學生分成若干讀寫小組并讓他們推舉一名組長。讓學生圍繞發的這個話題從各個角度展開熱烈的討論,各抒己見、暢說欲言。

          3、 巡視指導點撥法。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可能遇到有爭議或寫作疑難問題的時候,老師要適當點撥、誘導。給學生指點迷津,讓學生茅塞頓開。

          4、當堂評定法。學生寫完作文,小組評改后,當堂進行評定,選出幾篇典型的文章集體點評,對他們的優點閃光之處當眾給予表揚,尤其是有創意的地方給以熱情的鼓勵,增強他們的成功欲。對于一般的文章,指出需要改進的地方,以幫助其提高寫作水平。

          四、 說教學過程

         。ㄒ唬c學生談話,增進師生的感情,并導入新課。導入語:常見這樣的孩子,自己有了成績,有了榮譽,就歡呼雀躍,神采飛揚;別人有了成績,有了進步,卻往往視而不見,充耳不聞,甚至冷嘲熱諷、挖苦、嫉妒、很少真正從心底里為別人喝彩。其實,隨時發現的別人的進步,為別人的成績而喝彩,是一種智慧,是一種健康的心態。

         。ǘ┌l放材料,閱讀材料。

         。ㄈ┬〗M內交流體會感受。也可以跨小組討論。學習小組,可自由結合。以5人為單位。組長由自己的組員推薦。

         。ㄋ模┯懻摚1.你知道哪些為別人的成功喝彩過的例子(個人想,小組討論)

          2.你為別人喝彩的目的是什么(個人想,小組討論)

         。ㄈ┳魑钠瑪嗑毩。

          (四)快速修改;

          1.個人改。學生完文之后,自我修改。

          2.個人修改完畢,讓學生討論;什么樣的文章才是好文章。以此作為小組評改的依據。老師根據實際情況可略作補充。

          3.小組改。教師巡回指導。每人都和其他同學下評語。如果在評改中有異議的地方,小組內部可以進行討論,如果還不能確定,小組之間可以商榷。也可以讓老師也參與進去參加討論。

          4.集體評改:由學生自由推薦文章共同評改。(文章內容通過幻燈片展示)讓學生對所看到的文章七嘴八舌各抒己見。老師則從學生的評論中總結概括。從文章的題目,構思立意,語言表達等方面歸納。

         。ㄎ澹┯蓪W生自己總結,本節課的收獲。

          (六)板書設計: 為別人喝彩

          題目新穎的:

          構思立意好的:

          創新的:

          語言表達美的:

          五、反思

          因為考場作文的限制,學生作文結構形式相對單一,主要以總分總的形式寫作,使用的例子一般以自己生活為主,容易造成不吸引人的后果。在教學批改中,我建議學生更多地使用教材歷史中的人物,比如徐庶走馬薦諸葛,蘇武牧羊等,適當引用名言如“墻角的花,當你孤芳自賞時,天地就小了!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9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錢鐘書先生的《談中國詩》。本次說課將從教材目標、教法與學法、教學手段、教學過程、板書設計以及教學反思六個部分來介紹我對這節課的理解和設計。

          一、教學目標

         。ㄒ唬┰诮滩闹械牡匚慌c作用

          《談中國詩》是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五第三單元的第三篇課文。這一單元是全套五冊書中唯一的文藝評論和隨筆單元,具有融會貫通的功能,擔負著培養學生對文學作品(尤其是詩歌)的鑒賞能力和審美情趣的重任。

          三篇課文或探討藝術表現的語言形式,或評論某種審美現象,都能持之有故,自成一言!兑慕雷帧返乃枷虢嬙谖淖趾颓楦械拿芮嘘P系上;《說“木葉”》可以看作 “咬文嚼字”的范例;《談中國詩》文采飛揚,中外詩例信手拈來,令人視界大開。

          整個演講,錢鐘書先生旁征博引、綱舉目張、高屋建瓴,深入淺出地闡述了中國古典詩詞的特點,又批評中國人由于某些幻覺而對本土文化的妄自尊大及橫掃了西方人以歐美文化為中心的偏見。通過本文的學習,能使學生掌握了解中外詩歌的異同,掌握比較的方法,對我國詩歌鑒賞的理論高度有所提升。

         。ǘ⿲W情分析

          本節課面對的是高二學生,從能力與學生生活經驗方面來看,其已有了高一一年對閱讀知識的積累和掌握,包括課上學習的閱讀方法、閱讀技巧;對課外文章的充實等等,這些體驗都是對這篇文藝評論性文章學習的一種良好的鋪墊。因此,學生學習起來不會非常吃力。

          作為學貫中西的大學者,錢鐘書先生以他的睿智和淵博,在觀察中西文化事物時,表現出了一種深刻的洞察力。從認知結構、知識的縱深度來看,作者的引用語句的精妙與內涵以及比喻的妙用對學生來說存在著一定的難度。

          教學目標的明確是教學設計的指南針和風向標。在充分考慮教材和學情特點,依據新課標中的“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的基礎上,我確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3)目標設定

          1.知識與能力:了解作者及其作品,理解中國詩歌與西方詩歌的異同;熟知中國詩歌特點,掌握比較研究的方法,并學會借此研究其他文學現象。

          2.過程與方法:采用情境導入、活動探究和互助討論等方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在師生互動和合作過程中帶領學生把握作者行文的結構思想以及文章的寫作意圖。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學習作者分析他就精神和對待中國詩歌研究的正確態度;感受作者博古通今,學貫中西,妙趣橫生的豐厚學術涵養。

         。ㄋ模┙虒W重難點

          為了充分發揮本教材的優勢并使學生能較順利地達到教學目標,我把教學重難點確定為:

          教學重點

          1.從段落構成的分析入手,了解作者構思的巧妙之處。

          2.引導學生理解分析含義深刻的語言,品味作者用語之機巧。

          教學難點

          1.分析文章以綜合為綱,以比較為網的行文布局的特點。

          2.品析文章中所使用的引用、比喻之法。

          二、教法學法

          教學目標的落實、教學流程的順利展開都離不開得當的教學與學法,接下來介紹教法與學法的使用。

         。ㄒ唬┙谭

          設計理念

          《普通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強調:“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蓖瑫r,以教學方式的改變作為新課程改革的目標之一,變傳統教學為師生或生生互動式教學。這種教學要求課堂上要創設情境,加強與學生的合作,為學生鋪路搭橋,點撥引導,令其學會自主有效的閱讀方法,以實現“教是為了不教”的授課目的。

          理論來源

          皮亞杰認知發展理論和俄國心理學家維果茨基發展的建構主義思想也強調老師在設計教法和學法的時候,堅持以學生為中心,利用情境、協作、會話等學習環境要素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主動性。

          基于以上的要求和本節課的特點,同時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完成教學目標,我主要采用以下教法:

          1.反復閱讀,感知文本。本文寫得典范古雅,行文布局言語妙喻都需要深入口味,反復吟誦。

          2.點撥引導,學習文法。理解本文首先要掌握行文結構。此文結構最大的特點在于開篇立論,然后逐層展開,使文章跌宕生姿。

          3.探究合作,雕琢精義。理解本文的另一要點在于不求全貌,但求精雕細琢;特別是文中的旁征博引以及比喻的妙用,都要用心揣摩體會。

         。ǘ⿲W法

          必修五作為必修教材的“終結者”及選修教材的銜接者,承擔著“授人以漁”的重要使命,所以我主要采用的學法是:

          1.自主研讀法。 指導學生學會篩選信息的能力。

          2.組織學生合作,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學習,使學生都能參與教學活動。

          3.拓展思維法!暗梅ㄓ谡n內,得益于課外”,指點學生拓展延伸。

         。ㄈ┱n時安排

          本課分為兩個課時,第一課時在學生進行課外搜集資料和充分預習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閱讀課文,檢查學生在字音重點詞語的掌握情況,交流印象中的錢鐘書先生,理清文章的結構。第二課時重在研讀文本,突破重難點,同時進行課外延伸。

          三、教學手段

          使用多媒體技術和電子視聽設備。導入新課時引播放鄭愁予的旋律《錯誤》,配上問題設計,讓學生隨著音樂進入情境,自然的與文本進行鏈接,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情境教學法的理論依據來源于杜威的實用主義理論。

          2.孔子提出“不憤不啟”的啟發式教學。行為主義心理學也認為,在學習的過程中,大腦內部發生了什么,是無法確切探測的“黑箱”。因此,利用文字材料引導學生進行探討,不僅方便快速,還能通過刺激反應推進課堂生成,提升學生語言能力和運用能力。

          4、教學過程

          理論依據:美國心理學家達菲“閱讀策略教學”安排閱讀三步驟(習得知識——拓展延伸——遷移應用)。

          教學步驟:(共分為四個環節)

          環節一:以“香”引蝶—情景導入

          伴隨ppt課件輕柔優美的音樂旋律播放鄭愁予的《錯誤》(課件展示內容)之后,老師吟誦:

          中國是詩的國度,它從遠古的《詩經》走來,歷經了建安的蒼涼、盛唐的繁華,留下了多少膾炙人口的詩篇。從小至今,我相信大家學過不少中國詩。結合如上詩歌,談談中國詩有怎樣的特點呢?(學生發言)下面我們就聽聽學貫中西的錢鐘書先生是怎么說的。老師適時展示課題:《談中國詩》

          [設計意圖]“花香蝶自來”,好的導語不僅可以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對學生語言能力也能起到熏陶作用。本課采用配樂誦讀,老師牽引能使學生盡快進入情境。

          環節二:合作探究,解讀文本

          這個環節意在突破整個文章的重難點,主要以課前準備作為鋪墊,遵循循序漸進,步步深化的原則,從三個大的方面進行操作:

         。ㄒ唬┮叭恕比雱佟∠笞髡

         。ǘ┌盐铡凹构恰薄凶x文本

         。ㄈ┴S滿“血肉”——深入探究

         。ㄒ唬┮叭恕比雱佟∠笞髡

          學生交流課前搜集的作家資料及背景材料,老師加以補充,以便為理解文章奠定良好基礎。在介紹作家時,不僅僅當其是枯燥的文學常識,而是把每一位作者看成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有靈魂的人物,用他們的人格和精神激勵我們的生活。這部分主要用講故事方式來介紹,這樣學生們會記憶深刻,對培養作文的思路也有幫助。

         。ǘ┌盐铡凹构恰薄凶x文本

          解讀文本部分主要通過設置三個問題解讀行文結構,理解作者利用對比把握中國詩的個性與普遍性的方法。真正明白作為“中國的”詩,它有哪些別具一格的特點,而如果不分國界,它們的共同之處又是什么,作者這樣寫的意圖何在。問題的設置如下:

          1、閱讀思考——理行文思路

          (1)錢鐘書認為中國詩有哪些特點?(學生討論后概括歸納,老師請2-3位學生答并適當補充) (2—7段)

         。2)本文是篇演講稿,面對一群金發碧眼的美國人,錢鐘書先生是用什么方法來論述中國詩的?(學生找答題段落,歸納) (第1段)

          (3)作者通過比較中西詩的異同,得出了什么結論?作者的寫作意圖是什么? (第8段)

          [設計意圖]此環節旨在訓練學生合作篩選信息以及概括歸納能力。

         。4)小結:行文結構及中國詩的特點

          結構:第一部分(第1段),交代談中國詩的根本立場。

          第二部分(第2段),概括中國詩的發展特點及其一般規律。

          第三部分(第3至7段),闡述中國詩的特點。

          第四部分(第8段),總說中國詩沒有特別“中國”的地方。

          特點:(突顯個性和普遍性)

          篇幅簡短,韻味悠長(形式) ——“輕鳶剪掠”

          富于暗示,引人遙思(技巧) ——“微雕”藝術

          筆力輕淡,詞氣安和(語言) ——“中和之美”

          無地心引力一蹴而至(構思) ——“空中樓閣”

          多社交詩,少宗教詩(內容) ——“無甚差異”

          2、討論分析——解文法之妙

          學生分組討論本文行文的特點.要求舉例說明,此部分重在學生之間的合作探究能力的培養。

         。ㄈ┴S滿“血肉”——深入探究

          1、旁征博引

          這小節主要讓學生找出文中引用的古今中外的例子,討論分析,最后師生交流,概括作者這些引用的特點。

          (1)感受豐富

         。2)感受巧妙

          (3)感受貼切

          【設計意圖】:在讀和品中感受作者引用的特點,通過閱讀和鑒賞,激發學生對作者學養淵博的體悟。

          2、妙用比喻

          通過問題“這篇文章錢先生用引用的方法,將觀點議論地如此深入,那又如何讓美國人聽懂并心領神會的呢?文章在晦澀難懂處使用了什么修辭手法?”進入到比喻的分析,具體做法是讓學生交流印象深刻的比喻句子;投影所有比喻句并小結,歸納方法。

          【設計意圖】:對于學生易把握的比喻,由學生交流,教師小結,領略幽默大師的風范。

          至此,教學重難點得以落實。

          環節三:演練提升,課外延伸

          1.學以致用 ——演練提升

          結合所歸納的方法,欣賞下列比喻句,分析其妙處。(課件展示例句)

          [設計意圖]此環節由學生欣賞,品讀后口述完成。其設計旨在學以致用,提高學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及口頭表達能力。

          2.由此及彼——課外延伸

          鼻鐘書所闡發的“中國詩的印象”,能引起你的共鳴嗎?你認為中國詩還有其他方面的特點嗎?請結合自己閱讀詩歌的體驗談一談。

          [設計意圖](這道題的設置,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思維拓展能力,不僅溫故而知新,還能進一步對中國詩歌的特點做縱深化的了解。)

          環節四:余韻留香,布置作業

          完成課文后第53頁“研討與練習”第三題,比較曹操的《觀滄!泛推障=鸬摹吨麓蠛!吩趦热菖c形式上的異同,看看相同大海背后的異國文化。

          [設計意圖]對所學知識進行延伸訓練,既能檢驗學生的課堂吸收情況,又能訓練寫作表達能力,這對適應當前高考是很有好處的。

          四、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是一節課的微型教案,起到提綱挈領的作用,能把知識點串珠成線,結線成網。為了突出本節課的知識框架,對應教學過程,我設計板書如下:

          談中國詩

          對比

          五、教學反思

          教學設計上看,本節課重邏輯性、啟發性,循序漸進。體現了教師與學生的交流合作,突顯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對學生能力的培養也做了一些嘗試。但在培養探究意識和發現問題的敏感性方面做得不夠。對于文章妙句和引用挖掘不深,如能更細微入至的思考,或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以上就是我今天的說課內容,謝謝各位評委老師的指導!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10

          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我是幾號考生,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xx》。下面,我將會從說教材、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過程等部分來進行我的說課。

          一、說教材

          教材簡析:本篇課文是人教版高中語文課本必修幾第幾冊第幾單元第幾課的課文,是一篇什么體裁的文章。文章主要敘述的內容是什么,表現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本篇課文具有什么樣的地位,和什么特色。學習教材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能夠觸類旁通,舉一反三,能將知識由課內向課外延伸。通過對本篇課文學習,能夠更好的培養學生的鑒賞能力和歸納總結能力。

          教學目標:

         。ㄒ唬┰姼瑁焊鶕虒W大綱的要求,詩歌教學要以誦讀為主,在誦讀中使學生領悟詩的思想感情,鑒賞文學作品能夠感受形象,品味語言。同時,本篇詩歌通過典型意象創造出優美的意境,巧妙的將詩人的情感融入其中。確立教學目標如下:

          我的知識目標是:品味詩的意象美,領悟詩的意境,體會詩人的真情。

          能力目標是:培養學生鑒賞詩歌的能力。

          德育目標是:體悟作者情懷,引發共鳴,逐漸養成良好的審美情趣,培養審美能力。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領反復誦讀,鑒賞詩歌意象,體會詩歌的意境美,體悟詩情,獲得情感體驗。教學難點是:把握詩歌的思想感情,以及意象的體味與把握。

         。ǘ┪难晕模焊鶕虒W大綱的要求,文言文教學要求培養學生閱讀淺顯文言文的能力,把握文章的思想內容,積累語言知識。同時本課情節、結構、語言等的特點,確立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與能力目標:了解作者的基本常識;理解文中所出現的生僻詞以及意義特殊的詞語;把握文中的主要思想感情,初步鑒賞文中的形象與個性。

          過程與方法:通過誦讀質疑、自主探究、合作解決,培養學生借助注釋和工具書閱讀淺顯文言文,理解重點詞句的含義以及初步的研究分析能力并積累文言文實詞、虛詞和句式,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翻譯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出的情感,培養正確的審美觀/價值觀/人生觀。

          我確定以上的三個目標是體現新課標所提倡的“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度”并重的教學理念。教學重點:誦讀課文,在把握文意的基礎上理解詞句,積累一些文言實詞、虛詞和句式。

          教學難點:掌握文章的寫作風格和特點;深入分析文章內涵,并作出評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ㄈ┈F代文:新課標強調了要全面提升高中學生的語文素養,初步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并學會收集判斷、處理信息,具有人文素養、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同時本篇課文,感情真摯,感悟深刻,具有典型的人文性,結合本單元的教學目標以及本篇課文在語言,結構設置等方面的特點,確立本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能力目標:領悟本文的寫作手法,揣摩語言,體會語言的感情和特色,學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同時學習本文對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的運用。

          過程與方法目標:在教師恰當的提升引導下,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并掌握一定的賞析語言的能力與方法。

          情感與態度目標: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出的情感,培養正確的審美觀/價值觀/人生觀。

          我確定以上的三個目標是體現新課標所提倡的“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度”并重的教學理念。我的教學重點是:理清本篇文章的思路,領會課文的思想感情。教學難點是:綜合運用多種表達方式和點面結合的手法,品味文章蘊含的豐富的感情。認真體會文章的寫作風格。

          二、說教法:

          文言文(散文)的教學應該重視感悟和熏陶,在誦讀的過程中去感悟,并初步把握文章詞句、內容以及情感脈絡,為進一步理解課文奠定良好的基礎。本篇課文,我將堅持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三主教學思想,以素質教育的方向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發展學生健全的知識結構,激勵學生積極的情感因素,使學生理解學習過程,學會學習。據此,本課教學主要采用誦讀法、講授法、問題法、點撥法等方法來進行:

         。1)誦讀法: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同時,誦讀能夠品味文章的語言美,增強學生的語感,

          能讓學生更好的體會作者的內心的思想感情,熟悉課文內容并加以強化,因此,本文會采取誦讀法進行教學。

         。2)講授法:講授是為了啟開學生思維,進入語境,讓學生對課文中的知識點有清晰的認識。

         。3)問題法:設置問題組織學生討論,則是為了讓讓學生體會探究發現的樂趣。

          (4)點撥法:啟發學生思考探究,期望構建師生間和諧平等互動的語文課堂。

         。5)歸納法:從高一開始,指導學生對常見實詞、虛詞的意義用法以及通假、古今異義、特殊句式等

          進行系統歸納,使所學知識系統化,網絡化,這樣既便于記憶,又便于運用。(適用于文言文)這些教學方法的妥當運用,可以提高學生的整體語文素養,達到本課的教學目標。另外,本課我還將借助于多媒體課件,用多媒體手段來增加我的課堂容量以及課堂美感。在指導誦讀中加以音樂的伴奏,陶冶情操,加強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同時,把相關內容通過多媒體手段來表現,將課文內容形象化具體化,能營造更為深遠的想象空間,有利于啟發學生思維。

          三、說學法:

          授人以魚,僅享用一時,而授人以漁,將受用一生。新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理念就是要培養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為此,我設計如下學習方法:朗讀—討論—欣賞—仿作。依據對話和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理念,老師先用示范引導學生批注和探究問題,然后學生在課堂互動交流。抓緊文本,反復朗誦,圈點批注和問題探究,這樣才能夠有效的解決學生在閱讀方法上的難題。這種方法的選擇,尊重了學生的個體閱讀,尊重了學生交流發表探究成果的心理需求和學生之間的合作探究。

          四、說教學過程:

          我是這樣安排的:

          第一環節:首先是導入新課。在上課之前,我會以激發學生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求知欲同樣是學生積極思維、探索知識的內在動力。

          第二環節:進入新課的學習:

          首先,簡要介紹本文的寫作背景以及作者誰的主要事跡。

          第二步是,通過播放課文朗誦,讓學生注意字音和語調,語氣和節奏,初步感受本篇課文的語言特色。然后,讓學生自主朗讀課文,在誦讀之前提出學習要求,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圈點出文中重點字詞和知識難點,作為之后要解決的問題。

          第三步是(文言文需要,現代文可以舍棄這一步)由小組合作,逐段疏通疏通文意。在通過誦讀初步感知文意之后,由學生四人為一個小組進行分組合作討論,結合課文注釋和工具書自主疏通文意這樣一來,學生在自主閱讀的過程中充分發揮了自己的主體作用,在合作探索中嘗試自己總結文章重點內容,進行就夠分析,提高學生的概括能力。之后,請同學指出自己不能解決的難點問題,對于這些難點問題則由教師重點向學生進行講解。)

          第四步是分析課文,理清全文的行文思路。在以上的基礎上,再讓學生通讀全文,劃分出文章結構,把全篇文章化為幾個整體部分。并歸納總結出各個部分的主要內容,以及每一自然段的主要內容。指出整篇文章的邏輯安排。然后我會請學生說明自己這樣劃分的依據,并指正存在的問題。

          第五步是有重點的解說全篇課文。

          第六步是,結合課后練習題,引導學生對全文的思考,更好的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七步是對新課的拓展延伸。請同學用一句話說一說自己在學完本篇課文之后有什么感想。

          第三個環節是進行小結。最后對課文整體進行梳理和總結,便于學生建立自己的知識結構,更好的將本篇文章中運用到的寫作技巧合理的運用到自己平時的作文中,真正達到學以致用。

          第四個環節是布置。作業則主要以下幾個部分組成,一是找到并真正的理解本篇課文中的重點字詞,二是要求學生背誦本篇課文中寫作優美的句子或段落;三是要求學生進行下節課的預習,并比較這兩篇課文在寫作方法上的共同點與不同點。

          結語:以上就是我說課的全部內容,謝謝各位評委老師!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11

          一、教材簡析

          人教版高中語文第四冊第四單位是學習中國戲劇和外國戲劇!恫桊^》是本單元中的一篇閱讀課文。本單元的學習重點是咀嚼本性化和富有行動性的人物語言,掌握文中的戲劇辯論,認識人物性格是怎樣在辯論的生長、變革中得到顯現的。

          本單位第二篇,這個位置決定了它在學生知識的掌握中起著承先啟后的作用,既要引領本單元的講授任務,又要牢固掌握已經學過的知識:既要負擔教會學生觀賞要領的事情,又要教會進步大的學生的現實本領。

          老舍話劇創作的高峰是《茶館》寫于1957年,曹禺稱它為“中國話劇史中的經典!眲”疽员本┰L┐蟛桊^為中心場景,展示了清末、民國初年、抗戰勝利后三個不同時代的、近50年的社會生活,揭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中國的動蕩、黑暗和罪惡,達到了作者預想的創作意圖,即埋葬這三個可詛咒的時代,宣告舊中國必將走向滅亡!恫桊^》全劇共三幕,一幕寫一個時代,每一幕敲響一個時代的喪鐘,最后一幕三個人的談話點出了全劇的主題。

          課文節選的是《茶館》第二幕。這一幕寫的是民國初年軍閥混戰時期。這時裕泰茶館漸趨衰落,茶館主人王利發積極迎合潮流實行改良,卻仍然難以維持下去。

          這篇課文的教學主體是高二學生,對于戲劇,他們僅僅在初中接觸了《威尼斯商人》選段和《白毛女》選段,客觀地說對戲劇知識他們了解一些,但戲劇的鑒賞能力還有待提高。

          針對這樣的教學實際,依據語文課程標準,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學目標。

          知識和能力

          1、了解作家作品。

          2、掌握《茶館》卷軸式的平面結構及其獨特的戲劇沖突。

          3、培養學生的文本研習能力,提高學生的文學鑒賞水平。

          過程和方法

          美國哲學家、教育家杜威的“探究理論”指出:學習中,學生的“心靈是一個參與者而不是參觀者”,學生應由“無知的”接受者轉變為主動的探究者,教師應由“有知的”傳輸者變成探索的激發者和引導者。根據這一理論和語文課標的核心理念,師生課前分別準備資料,課上師生互動,通過誦讀、討論、研習、品讀的過程,完成教學目標,解析重點、難點。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認清那個時代的黑暗,了解百姓的痛苦,珍惜現在幸福生活。

          教學重點

          品味劇本獨特的語言風格,分析人物形象

          教學難點

          分析矛盾沖突,揭示《茶館》的主題思想。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茶館》電影VCD光盤

          課時安排

          2課時

          二、教法和學法分析

          根據語文課程標準,學生要在“積累·整合—感受·鑒賞—思考·領悟—應用·拓展—發現·創新”五個方面獲得發展的要求和美國心理學家達菲“閱讀策略教學”三步驟,確立了“習得知識——拓展延伸——遷移應用”三步教學法。

          依據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捷的建構主義理論,主張學生必須主動“投入學習”和課程標準大綱要求建立同伴式的師生關系,創造平等民主的學習氣氛,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我采用了多媒體激趣教學法,誦讀法,分析討論法和比較鑒賞法。

          三、教學過程分析

          (一)說預習

          1、觀賞《茶館》全劇,了解人物的命運。(使學生對《茶館》有感性認識)

          2、上網查閱資料或翻閱書籍,了解本文的作者,本文的寫作背景,弄清“戊戌變法”“庚子年”“八旗”等概念。(進一步理解文章的內容)

          3、預習課文內容,清除語言障礙,準備復述。(為理性分析文章打基礎)

          (二)說導入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好的導入可以調動學生的興趣。我運用多媒體課件播放畫面,音樂,創設情境,讓學生身臨其境的體會到茶館的氛圍,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三)說解題

          茶館是三教九流會面之處,可以容納各色人物,一個大茶館就是一個小社會,茶客生活上的變遷可以反映社會的變遷。

          (四)說步驟

          整個步驟分“習得知識——拓展延伸——遷移應用”三個環節

          習得知識

          根據教學重點、難點“習得知識”分兩個脈絡進行

          1、解決教學重點、梳理情節,品味個性化的語言,分析人物形象。

          A、指名同學簡要復述課文節選部分的情節,教師通過課件演示進行概括。在這個環節既檢測了預習,使預習和新課緊密銜接,又使學生對課文有了整體的感知。

          B、篩選人物富于個性化、動作性的語言進行朗讀、品讀,教師進行范讀。(這個過程既使學生從語言角度品味了老舍先生卓越的藝術成就,又為下面分析人物形象準備了充分的依據)

          C、分組討論人物形象,重點討論王利發,教師點撥、歸納。(“言為心聲”上個環節的品味人物個性化語言使人物形象的分析水到渠成。讓學生分組討論總結,大家群策群力,鍛煉了學生的語言組織、表達能力)

          2、分析人物性格產生的原因,分析《茶館》的矛盾沖突,揭示作品的主題思想。(解決教學難點)

          A、王利發對不同的人采用不同的態度,原因是什么?

          B、常四爺是旗人,卻也反對大清帝國,這說明了什么?

          C、松二爺、劉麻子、唐鐵嘴、吳祥子、宋恩子這類人的存在反映了怎樣的社會現時?

          這三個問題的解答,結合李三、大兵、唐鐵嘴等人的經典語言,就把全劇矛盾的焦點直接指向那個舊時代,人物與人物之間每一個小的沖突都暗示了人民與舊時代的沖突。這樣學生就理解了本劇特殊的戲劇沖突,理解了《茶館》的主題。本課的教學難點也就迎刃而解了。

          知識拓展

          比較《雷雨》與《茶館》的戲劇結構,了解本文的平面結構。

          遷移應用

          閱讀莎士比亞的《暴風雨》選段,分析水手長的什么模樣。

          課堂小節中交代本文的重點、難點完成情況。

          布置作業

          讓學生在課余時間分角色表演《茶館》的一個片斷,加深對本文中人物的認識。

          四、板書分析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12

          一、說教材

          《勸學》位于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得到修養的途徑”這一專題,和韓愈的《師說》組成了“修業之道”這一模塊.

          《勸學》是一篇敘述學習的緊張意義,勸導人們以準確的目標、態度和要領的去學習的散文。也是門生進入高中階段學習的第一篇文言文,要是他們能很好的掌握課文的深層寄義,對他們樹立精良的學習態度和進步學習文言文的信心有很大資助。

          二、說教學目標

          1、掌握、積累“勸、學、青、中、疾、致、假、絕、興、功、強、用”12個文言常用實詞;學習“于、者、而”3個文言常用虛詞;學習、復習課文中其他文言虛實詞,學習掌握常見的文言句式。

          2、理解文中20多個比喻句的內在含義。

          3、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態度,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高中語文新課標要求:閱讀淺議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詞句含義,讀懂文章內容,了解并梳理常見的文言實詞,文言虛詞,文言句式和意義或用法,注重在閱讀實踐中舉一反三。

          三、說重點難點

          重點:誦讀課文,在把握文意的基礎上理解詞句,把理解詞句與理解理解文章統一起來。

          新課標要求學生精讀一定數量的優秀古代散文和詩詞曲作品,教師應激發學生誦讀的興趣,培養學生的誦讀習慣!秳駥W》是新課標規定的誦讀篇目之一。

          難點:文章里的比喻的含義和內在的聯系

          一篇說理性很強的文章,如果駕馭不好,是很容易正襟危坐,流于枯燥和單調的。但這篇文章卻形象清新,膾炙人口,千百年來為人們傳誦不衰。原因何在?最重要的是在于,它把深奧的道理寓于大量淺顯貼切的比喻句中,全文多達20個比喻句,運用比喻時手法極其靈活自然,生動鮮明而絕無枯燥的學究氣。

          四、說教法

          1、啟發式研究性教學法

          進入高中階段要重視學生思維方法的訓練尤其要重視創造性思維的培養,因此采用啟發式教學,貫穿研究性學習的教學新思維。

          2、朗讀式相結合的方法

          本文語言錘煉精深,許多語句千年不衰。從培養學生語感的角度,本文采用朗讀式的教學。

          五、說學法

          1、圈點、勾畫、批注的方法。

          2、參照注解,動口動腦,自問自答,培養學生自己獲取知識的能力。

          3、指導學生進行正確的誦讀。讀的要求:句讀準確,字正腔圓,流暢,熟讀成誦。

          古詩文的閱讀應指導學生學會使用有關工具書,自行解決閱讀中的障礙,文言常識的教學要少而精,而注重提高學生閱讀古詩文的能力。

          六、說教學流程

          (一)、布置課前作業,課外收集古今中外名人談讀書的名言警句,每人不少于三條。交流古今中外名人談讀書的名言名句,并以此導入課題激發興趣,也可以積累素材。

          (二)、簡介作者

          荀子(約公元前313一前238)名況字卿,戰國末期趙國人。先秦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書上注釋1)

          荀子是我國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樸素唯物主義思想集大成者。韓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學生。他繼承了孔子學說,又能揚棄其消極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學派的思想學說,成為先秦樸素唯物主義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散文說理透徹,氣勢雄渾,語言質樸,句法簡練縝密,多排比,善譬喻!盾髯印芬粫32篇,其中26篇為荀子所著,末6篇或為其門人弟子所記。(教師和學生補充)

          新課標:應引導學生在閱讀文學作品時努力做到知人論世,通過查閱有關資料,了解與作品有關的作家經歷、時代背景、創作動機以及作品的社會影響等,加深對作家作品的理解。

          (三)、學生讀(五步閱讀法)

          1、一讀掌握句讀,結合課前預習;

          2、二讀疏通文意,初步感知教材;

          3、三讀提出疑難問題,重點實詞、虛詞點撥講析;給本課12個重點文言常用實詞圈畫加注,理解它們的意義和用法。復習初中知識,學生自己理解文言常用虛詞“于”、“者”、“而”的用法。學生試譯難句,教師點撥指正。

          (四)讀研究性學習;

          第一步:找觀點

          中心論點:學不可以已

          分論點比喻句

          學習的意義:

          提高自己,改變自己。

          學習的作用:彌補不足。

          學習的方法和態度:

          積累、堅持、專心。

          這道題主要是讓學生理解課文的三個分論點,以及與之相關的比喻句,以此為線索能更快地背誦全文。

          第二步:弄清設喻的內涵

          組織學生討論以下問題(小組討論,小組推薦發言人,以組為單位提問、交流)

          (1)在論述學習的意義時,用“青”“冰”的比喻論證了什么問題?用“輪”“木”“金”的比喻論證了什么問題?

          (2)在論述學習的作用時,“吾嘗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這個比喻是論述什么觀點的?(引導學生用課文原句回答)

          (3)“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揖”這四個比喻為什么要強調“臂非加長”“聲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

          (五)讀遷移鞏固

          誦讀課文,背誦課文。

          寫一篇勸學的小議論文,注意運用比喻論證。(為下節課做準備)

          (六)、板書設計

          學習的意義進步轉變

          學習的作用補充不敷

          學習的要領態度積聚對峙埋頭

          細致

          老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研究性學習為主線.夸大三個對話,學生與文本,老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使講堂真正成為學堂,成為造就創新意識和創新精力的搖籃.

          歸納總結:這節課以閱讀為底子,以研究性學習為主線,以五步閱讀法為實踐模式,是一節實行新課程理念的古文課。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13

          說教材:

         。ㄒ唬┙滩牡匚

          《詩經兩首》是高中語文必修二第四課,第二單元的第一篇課文。高中語文在詩歌教學中按照中國古代詩歌的發展順序來進行課文編排,《詩經》作為我國詩歌的源頭,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新課改后,教材從高一第二學段,即開始安排古代詩歌的學習,目的是讓學生了解詩歌源流,了解古人是如何利用詩歌表情達意,從而認識古今文化的聯系,培養和弘揚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

         。ǘ⿲W習目標

          1.了解《詩經》的特點,分析比興手法。

          2. 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把握人物形象。

         。ㄈ┙虒W重點、難點

          1.理解詩歌內容,把握人物形象。

          2.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

          說學法:

          學生學法:

          1、討論交流法

          2、個性展示法

          3、課堂辯論法

          設計意圖:討論交流的法是建立在學生自己獨立思考之后,形成自我觀點后的溝通交流,學生間的思維碰撞更有助于學生新觀點的形成和完善。個性展示法在于讓學生在課堂上表達自己的觀點,鍛煉口語表達能力的同時,也為書面的鑒賞分析打好基礎。課堂辯論法的應用使得課堂不同的觀點立場相互較量,促進學生對于問題的深入探究。

          說教法:

          教師教法:

          1、朗讀法

          2、點撥法

          3、歸納法

          設計意圖:詩歌教學永遠離不開朗讀法,在本次課的設計中,采用多種朗讀方式,包括配樂朗誦,學生朗誦喜歡的詩句,背讀和教師引讀。讓讀書聲讀書聲真正的彌漫在詩歌的課堂。本課以以主問題的設計帶起全文的賞析,因此學生的分析鑒賞在課堂的呈現上會顯得有些零散,教師借用點撥、歸納的方法,結合板書的設計能夠增強課堂的條理性,使得學生的發言更清晰。

          說教學過程:

          一、 導入新課

          中國被譽為詩歌的王國,F實主義詩歌的源頭上溯到《詩經》,浪漫主義詩歌的源頭追溯到《離騷》?鬃诱f:“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今天我們一同學習《詩經》中的《氓》。

          新課導入從中國現實主義詩歌和浪漫主義詩歌的源頭切入,本課是學生高中語文學習中古代詩歌單元的第一課,從《詩經》入題吻合本單元的單元提示,同時《離騷》概念的引入也為本單元第二課做了鋪墊。

          二、 明確學習目標

          1. 了解《詩經》的特點,分析比興手法。

          2. 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把握人物形象。

          學習目標的展示讓學生在課文學習之前明確本課的學習重難點,真正讓學生做到心中有數、有的放矢。關于《詩經》,學生在初中時期學習過《蒹葭》和《關雎》,因此學生對詩經的特點和比興的手法并不陌生。詩歌女主人形象的概括成為本課教學的重點,而對于中關于愛情觀念的探究作為本課的突破難點。

          三、 配樂朗讀,梳理概括故事情節

          詩歌學習在于朗讀,在學生第一遍朗讀中選用古琴曲《鳳求凰》為背景音樂,為朗讀營造一種古韻氛圍,更易于帶學生進入詩境。朗讀后對學生的朗讀情況進行點評指導,主要是讀音的準確和四言詩二二拍的節奏。

          《氓》是一首敘事詩,學生自主概括梳理故事情節有助于理解詩歌淺層的含義,對女主人公戀愛、婚變、離開的經歷以及情感脈絡的變化有準確的把握,同時為重難點的突破做好了鋪墊。

          四、 教學重難點突破

          1.初探究:課文中哪些詩句給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勾畫出來,并簡要賞析。

          本堂課的學習重點在于對女主人公形象的概括與認識。但重點內容突破的問題設置沒有選用“詩歌塑造了怎樣的人物形象?”也沒有從《詩經》手法角度“詩歌是如何運用比興手法的?”出發。引導學生從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詩句入手,這一角度突破口小,有助于學生自主理解,角度多便于學生從故事情節、人物形象、比興手法運用等方面發散出去,也就是用一個總問題將全文穿起。同時這樣的問題設置更便于學生將自己的觀點闡發出來,正所謂“讀進去,說出來”。這樣的讀詩的角度,除去讓學生學會解讀《氓》之外,也學會讀詩鑒賞詩的一般規律。

          這一環節中,詩歌內容的分析理解更注重于課堂的生成,教師重在引導而不是講授。在小組活動,先引導學生先自主理解,然后小組交流,最后班級展示。這樣有助于每個學生在課堂中都有自己的理解和獨立的見解。

          2.再探究:女子離開氓以后,能不能獲得幸福?

          這一問題的設置事實上在前一問題的基礎上生發出來的,在于引導學生深入探究詩歌的思想內涵。語文課程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對于正確愛情觀的探討有助于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這一環節的問題設置本身就是兩面性的,富于辯論性。而學生對這一問題的不同解讀,會在課堂上呈現思想和觀點的碰撞,在辯論聲中學生們會對正確的愛情觀有清晰清楚的認識。在本環節中教師引導學生“以文解文”的閱讀方法,以規避學生完全脫離開文本進行無根據的拓展延伸,在本堂課上學生結合文本聯系實際的爭辯將課堂推向了高潮。

          五、 課堂小結

          什么是愛,愛是靈魂的共通,愛是精神的平等。什么是愛情,朦朧派詩人舒婷用《致橡樹》給我們做出了詮釋。

          本課以朗讀舒婷《致橡樹》節選收尾,以教師朗讀的聲音帶動學生一同跟讀,這一環節的設計一方面是與學生上一環節內容想成呼應,同時有和上課伊始的朗讀呼應,從朗讀聲氣,再朗讀聲中結束,使得整堂課的設計結構圓和。

          板書設計:

          氓

          甜蜜戀愛 比興手法

          不幸婚姻 女主人公

          堅定離開 (勤勞、果斷) 對比手法

          在板書的設計上,板書內容以學生的分析為依托,師生合作歸納提升,,通過板書的設計使得學生自主探究的內容更具有條理性,詩歌的故事情節、人物形象、藝術手法的重點內容更加突出,故事情節三階段中采用不同的顏色,以顏色來代指女主人公的感情,將情感脈絡變化更好的呈現出來。

          感受:

          感謝教科所給予的這次歷練和提高的機會,每次做課都能感覺到自己還有很多的不足,但又能感受到石家莊外國語學校語文組的溫暖,在準備這節課的工程中,跟我的指導老師李蘭梅老師、魏繼巖老師學到了很多,再次感謝語文組老師們的幫助和指導,同時也感謝大家今天的蒞臨指導,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14

          一、說課部分

          老師好,同學們好,我說課的題目是《詠懷古跡》(其三)

          (一)說教材

          《詠懷古跡》(其三),選自《杜詩洋注》,這組詩共五首,這里選的是第三首,是詠嘆昭君的出塞之作。詩人杜甫游歷昭君村時,觀古跡而抒己懷,詠嘆自己同昭君一樣,不被賞識,遠離家鄉的悲苦。

          《詠懷古跡》(其三),選自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必修三第二單元第二課。這個單元學習唐詩,唐詩體現了我國古典詩歌創作的最高成就,具有極大的社會認識意義和審美價值。學習這個單元,需要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進入詩歌的情境,感受古代社會生活與古人的情感世界,領略古人的獨特審美情趣;要注意聯系不同的時期、不同創作背景和不同的創作風格解讀,注意在朗讀背誦中提高對詩歌思想內容和藝術旨趣的感悟能力。

         。ǘ┱f教學目標

          學生們在初中已經學過杜甫的詩歌,對杜甫的生平以及杜詩的風格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根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我將文本設置為以下兩個教學目標:

          1、品味詩歌的語言和意象,體味詩歌的情感。

          2、掌握詩中所用的藝術手法,理解詩人借詠古跡、古人所抒發的深沉怨恨。

          再結合本詩的特點以及學生學情,古詩鑒賞是高二學生的薄弱環節,很多同學在做題時無法準確理解詩歌情感;因此,我將教學重點設置為品味本詩的語言和意象,體味詩歌的情感;教學難點設置為掌握詩中所用的藝術手法,理解詩人的深沉怨恨。

         。ㄈ┱f教學方法:

          新課程紀念很強調學生的自主探究性學習,基于這個理念,再結合本篇課文的文本特點,我確定了本課堂的教學指導思想:即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主動參與課堂,獨立思考與合作探究相結合,從而實現教學目標,解決教學重難點。

          具體做法:

          一、朗讀法,學生朗讀詩歌,整體感知。并配以PPT圖畫展示啟迪學生。

          二、以提問法為主,啟發學生,讓學生積極思考,主動學習。

          三、以講授法、討論法為輔,讓學生理解領悟詩歌情感,完成教學。

          我的說課到處結束,下面正式進入模擬授課環節。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15

          一、說教材

          三首《如夢令》體裁相同,題材相異:蘇軾意在東歸耕作,秦觀旨在遣懷自傷,納蘭性德情關相思佳人,看似相互不容,但其語短言長的表達方式,寓情于景的表現手法,深切婉細的情感表達,都為我們學習古典詩歌提供了很好的范本。而《普通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明確要求:“閱讀古今中外優秀的詩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內涵,探索作品的豐富意蘊,領悟作品的藝術魅力!币虼,學好這三首詞,關鍵不在于“魚”而在于“漁”:掌握一種讀詞(特別是小令,尤其是《如夢令》這個詞牌)的方法。學以致用,以小博大,切實提高學生閱讀鑒賞詩歌的能力。

          二、說學情

          其實學生對《如夢令》并不陌生,他們初中就已經學過李清照的《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仍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1)閱讀量小,知識面窄

          2)了解不多,認識不足

          3)熱情不高,興趣不濃

          4)方法單一,一知半解

          這所有的一切情況,既是我們在詩歌教學中的障礙,也是我們詩歌教學的難點。

          三、說教學目標

          (一)設置依據

          1.《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

          2.三首《如夢令》本身的特點

          3.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

         。ǘ┙虒W目標

          1.學習借助抓“詞眼”來解析作品結構、體悟思想情感的鑒賞方法。

          2.通過不同層次的比較,挖掘三首《如夢令》詞的深層意蘊。

          3.通過適當的訓練(詩改詞,寫鑒賞作品),提升學生的鑒賞水平。

          四、說教學重難點

         。ㄒ唬┰O置依據

          1.《新課程標準》的相關要求。

          2.學生實際的學習情況。

         。ǘ┙虒W重難點

          1.以“詞眼”把握《如夢令》的章法。

          2.以“詞眼”體悟三首詞的意蘊。

          五、教具準備

          1.多媒體播放系統

          2.交互式電子白板

          六、說教法

          新課程的核心理念就是通過語文教學中的文本研習、問題探究、活動體驗等多種方式,幫助學生提高綜合的語文素養,并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我主要采取以下教學方法:

          1.創設情境,愉快教學。

          2.質疑問難,激蕩思維

          3. 比較探究,討論交流。

          七、說學法

          在當今信息時代,現代教育所面臨的最嚴峻的挑戰已不是如何使受教育者學到知識,而是如何使他們學會學習,正如埃德加·富爾所說:“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比~圣陶先生也說“凡為教者必期于達到不教”。因此,加強對學生的學法指導尤為重要。這也符合新課程標準提出的,必須轉化學生的學習方式。本課在學生學習方法上力求體現:

          1.交流分享,理解詞意。

          2.合作探究,析疑解難。

          3. 師生共研,細品情感。

          八、說教學過程

         。ㄒ唬﹦撛O情境,引入新課

          以學生初中學過的李清照的《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引入新課。

          【設計意圖】以舊知引入新知,由已知導入未知,激發學生興趣。

         。ǘ⿴熒涣,投石問路

          1.齊讀新詞,整體感知

          2.師生交流,直陳感受

          交流的問題:①讀了三首《如夢令》,你有哪些感受?

         、 在學習了李清照《如夢令》的基礎上,你認為該如何鑒賞品析這三首《如夢令》呢?

          【設計意圖】生生交流,分享閱讀感受,加強學生對詞作內容的理解;師生交流,共享鑒賞方法,加強教師對學生情況的把握。為下一個教學環節做好準備工作。

         。ㄈ┣捎谩霸~眼”,平中見奇

          1.教師點撥,找準“詞眼”

          【點撥】同學們對“詩眼”“文言”很熟悉,知道它們是了解詩歌或是散文的關鍵,那么我們能否從“詞眼”的角度來鑒賞《如夢令》呢?

         。1)什么是詞眼?

          【明確】詞中的描寫形象最為真切傳神或表達感情最為集中精粹之處,它通常體現在一首詞的某一關鍵性詞語。

          (2)這三首《如夢令》的“詞眼”是什么?

          【明確】“歸去”、“無寐”、“誰省”

          【設計意圖】點撥學生于詞中忽略之處,點明詞眼,既抓住三首《如夢令》詞體曲調的共同特點,又為鑒賞品析這三首《如夢令》的各自特征提供一個角度。

          2.師生共論,以“詞眼”把握《如夢令》的章法。

          討論的問題:三位詞人為什么會發出“歸去”、“無寐”、“誰省”的慨嘆呢?

          (在討論中,教師可根據情況適時用PPT展示三首《如夢令》的創作背景。)

          【明確】

          蘇軾《如夢令》“歸去”(回去吧)——酬寄之作表明心志

          秦觀《如夢令》“無寐”(無法入睡)——羈旅之苦失意抒懷

          納蘭性德《如夢令》“誰省”(何人明白)——幽思之語悵然失落

          【教師小結】通觀三首《如夢令》,在感情傳達的結構上是一致的,前四句是為“詞眼”所作的鋪陳,最后一句是對“詞眼”進一步的升華。

          【設計意圖】通過對“詞眼”的追問,理清三首《如夢令》所寫內容,引導學生注意其在章法上的共同之處。

          3.師生共研,以“詞眼”體悟三首詞的意蘊。

          研究的問題:三首《如夢令》在感情傳達的結構相同,感情傳達的效果也相同嗎?

         。ㄑ芯糠绞剑簩⑻K軾的《如夢令》與秦觀的《如夢令》相比較,蘇軾的《如夢令》與納蘭性德的《如夢令》相比較)

          【明確】蘇軾輕快怡然

          相似的處境處世胸襟

          秦觀孤獨冷寂

          蘇軾痛苦過往

          相似的追憶人生況味

          納蘭性德剎那美好

          【設計意圖】研讀為“詞眼”鋪陳的部分,細細品味三首《如夢令》在情感表達效果上的不同之處。通過不同層次的比較,挖掘三首《如夢令》詞的深層意蘊。

          4.教師總結,明《如夢令》鑒賞方法

         。1)抓“詞眼”,明章法

          (2)觀“詞眼”,品感情

         。3)析“詞眼”,悟人生

          【設計意圖】總結歸納讀《如夢令》的方法,以期學生學以致用。

         。ㄋ模⿲W以致用,變換詩句

          試將杜甫《登高》改寫為《如夢令》

          【示例】風急天高猿哀,落木蕭蕭鳥回。滾滾長江去,多病獨登高臺。霜鬢,霜鬢,新停濁酒杯。

          【設計意圖】用改寫的方式,以學過的詩歌作為基礎,從舊知到新知,加深學生對《如夢令》的認識和理解。

         。ㄎ澹┎贾米鳂I,鞏固練習

          從“詞眼”的角度重讀李清照的《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寫一篇300字左右的鑒賞短文。

          【設計意圖】舊詩重讀,強化新知,舉一反三,平中見奇。

          平中見奇

          九、板書設計章法

          詞眼感情

          人生

          十、說思考

          古典詩歌是前人留給我們的珍貴的文化遺產,詩歌教學對于陶冶性情、加強美育、繼承傳統,具有其他學科無法替代的作用。然而,高考模式下的詩歌教學存在諸多問題,其中最顯著的問題是,在詩歌教學中,知識、技巧訓練大于思想的領悟、價值的追求、審美的熏陶。高中詩歌教學求新求變迫在眉睫。在新課程背景下,變的是思想、方法,不變的是道德感悟、審美追求。

          因此,本節課不僅意在給學生鑒賞《如夢令》的方法,給學生鑒賞的能力,更重要希望通過“詞眼”(小角度)以及三首詞之間不同層次的比較,在挖掘《如夢令》深層意蘊的同時,給學生一種境界。這種境界既是鑒賞詩詞高屋建瓴的眼光,也是體悟多味人生的胸懷。給方法,給能力,給境界,是本課希望達成的目標,亦是詩歌教學的一種追求。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16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收放時空,凝境顯情》。

          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向各位介紹我對這節課的理解和設計。

          一、說教材

          【教材分析】

          三首作品屬同一詞牌創作,一定程度上也展現了三位詩人的不同風格。從比較鑒賞的角度,有不少值得細細品味之處。形式上有一定的相似性,都是短小精悍,音韻和諧;都有不流于俗的語言,言簡意“遠”,給讀者留下了廣闊的想象空間。在我看來,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三首詞都以數點筆墨,通過虛實情境的靈活選用,借助時空的變化,來串聯意象,成功創設各個不同的豐厚意境,表情達意。這無疑是三首作品既不同又相通的地方。英國詩人布萊克說“手掌里盛住無限,一剎那便是永劫”,F實時空是有限的,但文學的語言要求在有限中給人以無限的感受,而高度凝練的古典詩詞,更是如此,這其中,便有時空收放的藝術。

          【教學目標】

          1.通過對詩歌的誦讀揣摩,讓學生體會詩詞中的時空變化。

          2.回歸情境,感受時空變化對提升詩歌意境,豐富詩人情感的微妙作用。

          【教學重難點】

          通過三首詞的比較鑒賞,體會時空安排與意境情感的密切關聯,體會虛實之間展現的藝術張力。

          二、說學生

          【學情分析】在學習古典詩歌的過程中,我們的學生容易陷入兩個誤區,一是思維僵化,淺嘗輒止。凡遇作品,就是找意象概括意境得出情感,抓了意象,也僅流于機械式的賞析,眼中只看到了詩歌大的輪廓,不愿讀透,從而無法品味詩歌意境的佳妙,“入不得詩內”;二是摳挖字眼,執著于表面的字義詞義,肢解作品,將體味詩中的韻味、作者復雜多元的感情拋之腦后,“出不得詩外”。如何讓學生抓住意境之神入得詩中,體悟情感出得詩外,便是教師在詩歌教學中需要反復實踐的重心。

          三、說教法與學法

          1.比較鑒賞法

          圍繞一個鑒賞點,將三首詞比較閱讀,讓學生在誦讀、分析、聯系比較中理解詩歌意境情感的不同,來體會時空虛實情境設置在此間的作用。

          2.自主合作探究法。

          在教學重難點上,有深度的問題讓學生討論,多角度多層面的自主合作探究,大膽質疑,在分歧中加深感悟。

          3.教學手段及教學媒體的運用

          多媒體的展示,給學生直觀的感受。比較鑒賞,文本較多的情況下,將本課中幾個關鍵性的結論以提綱的形式羅列,讓學生有更好的整體把握。

          四、說教學過程

          本課共設計了4個教學環節:引入新課——梳理概括——思考探究——小結反饋。

          (一)引入新課:

          以介紹大師的金句入手,陸機在《文賦》中說道:“遵四時以嘆逝,瞻萬物而思紛”。這句話不難理解,“四時”、“萬物”也就是自然界的時間和空間。詩人們在四時的交替中嘆息,在觀萬物后引出紛繁的思緒,這實際上明確道出了詩人與時空的緣分。以此帶入新課,以這組小令為例,和學生一起來粗淺的感受古典詩詞中時間和空間的運用藝術。

          (二)讀詩,梳理概括:

          引出這一概念后,帶領學生落實文本。在誦讀之后,先就常規的鑒賞思路,自然地請學生把握三首作品整體的意境和情感,為后面的品析打好基礎。

          1.提問:這三首詞各營造了怎樣的意境,表達了怎樣的情感?

          明確:

          蘇軾:雪后小橋,江上春雨的典型景象,營造了素凈空明的意境

          牽掛期盼歸“鄉”之思

          秦觀:緊風,曉寒,冷霜,陋舍,鼠窺,人馬喧鬧,營造了凄冷孤苦的意境

          悲苦凄涼羈旅之愁

          納蘭:落紅,冷簟,孤燈的景象,營造了迷離冷清的意境

          忐忑輾轉迷戀之苦

          這三首小令,意象特點明確,抒發情感的關鍵字眼清楚,情感把握的難度不大。

          2.接下來,請學生在理解了詩歌情感的基礎上梳理出時空脈絡:

          提問:三首詞在營造意境時,除了選取典型的景物,還交代了怎樣的時間和空間背景?有沒有變化?

          明確:時空

          蘇軾:過往冬日雪后如今春日雨后黃州小橋京城玉堂

          秦觀:一夜驛舍內

          納蘭: 之前(偶遇)如今(輾轉)未來(寂寥)金井房內

          有的學生可能在梳理時會有錯亂,教師可以點撥,怎么把握時空呢?學會關注詩歌的時間空間順序,如暗示時間的詞、點明季節的特征景物,和人物的活動軌跡。

          (三)品詩,思考探究:

          明確了時空背景之后,便引入本課的重難點,讓學生分組討論,有選擇性的思考“時空”對于詞作意境與情感的作用

          提問:其實詩歌時空組合的方式多種多樣,而且對表情達意都有一定的作用。這里,請同學們結合其中一首或兩首,來具體談一談你的閱讀感受。

          這里的設計意圖是促動學生去體會,詩歌作品的時空組合,往往會讓詩歌有意想不到的表達效果,生發出獨特的魅力。學生可能做不到深入鑒賞,看得比較淺,教師可以通過設問來引導,如秦觀詞,引導學生去發現時空的高度緊縮的特點,關注在這個時空背景下異常細致的描寫,從而引導學生去發現兩者存在的反差,再去體會時空的緊縮對刻畫這一特定時刻的詩人形象的獨特作用。(緊縮的時空和放大的描寫形成了一種藝術張力,時空越緊縮,感受卻越豐富,感受越豐富,越又顯得環境越壓抑,而這樣一來,作者在貶謫飄泊途中,敏感到有點神經質的苦悶就得以突顯了。)

          另外,教師也可以引入學生熟悉的文本,去啟發學生,比如納蘭詞,我們可以援引《雨霖鈴》中相似的時空跳脫的方式,詞中三次時空的騰挪,甚至是交疊的手筆,與詩人因苦戀而陷入迷離恍惚的狀態相契合,而詞人對這段戀愛的念念不忘,縈繞心頭,忐忑期待又自認期望渺茫的心緒,更因此而得以強化。這種張力,便是時空在凝境顯情方面“點鐵成金”的妙筆。

          這一環節,教師預留比較充分的時間,讓學生反復的研讀文本,加深認識。需要說明的是,三首詞在時空的運用上各有不同,都有豐富的作用,不必強加給學生教條式的結論。名家有言,“詩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若水月鏡花,勿泥其跡可也”。不拘泥于形跡,只要學生能抓住“神韻”即可。

          附:

          時空的拓展拓出意境之靈

          蘇軾:這首詞清淡自然,空明灑脫,詩人因眼下春雨淋漓,又到耕種時節,就回憶起當年在東坡耕作的悠閑快意,表達了思歸之情,當然,這里的思歸,并不是歸鄉,而是回到他曾經生活過的有深厚感情的黃州,更可能包含作者對遠離官場紛擾,堅持自我氣節的一種寄托。這本是一首很簡單的詩,情感清晰,寫景也接近于白描,但詩人在時空上做了一個突破,引入了對過往離開黃州時記憶中的那座小橋,架構了另一個時空支點,這個支點,使眼下的春意盎然與離開后的雨雪霏霏,京城的江上春意和黃州的小橋寥落形成了反差,意境更為豐富,牽掛的那個地方便也有了具體可感的畫面,身處京城的詩人時刻牽掛的卻是離開時那破敗的那一抹畫面,思歸的情感也就有了落點,表現的更為真切。

          時空的緊縮襯出形象之魂

          秦觀:這首詞時空高度緊湊,選取了詩人在貶謫途中住宿荒野客棧的一個晚上來展開。短短一個晚上,閉塞狹窄的空間中,時間凝結于一點,而詩人卻著力于這一點,不管是霜風緊吹,短睡驚醒,或是饑鼠窺燈,曉寒侵被,戶外嘈雜,詩人細致入微、不厭其煩的描述著這一夜在客棧房中的所見所聞所感,緊縮的時空和放大的描寫形成了一種藝術張力,環境越緊湊,感受卻越多,感受越多,越顯得環境的壓抑,而這樣一來,作者在貶謫飄泊中的敏感到有點神經質的苦悶就得以突顯了。

          時空的穿梭,交疊顯出情感之神

          納蘭:這首詞是學生最容易體會到時空的騰挪變化的。起筆是回憶當初在一個落紅滿地的暮春時節在金井旁邂逅了意中人,此后突然跳脫,到當下表白自己的心緒,急切猜測對方是否對我也有意呢?誰能理解我的心事呢?誰省,誰省?有哀怨,有期盼,有忐忑,眼見詩人郁結于心的情緒應該噴涌而出了,卻又戛然而止,再跳入另一時空,以一幅未來的詩人于冷席之上孤燈難眠的畫面,來結束全詩。由過往,到如今,到將來。當然,學生可能對這首詞的時空判斷意見不同,實際上這首納蘭的愛情代表作,評論家也有很多的解讀,“滿砌落花紅冷”既可以理解為當時邂逅之景,看基調又可以理解為如今看到金井的蕭條景象,映襯詩人此刻的低落忐忑;“從此簟紋燈影”既可以理解為將來的落寞場景,亦可以理解如今已是這番光景。詩無達詁,不管學生作怎樣的理解,如何對這首詞進行時空組合,都不妨礙我們體會到在時空的穿梭里,詩人對這段戀愛的念念不忘,縈繞心頭,忐忑期待又自認期望渺茫的無奈情感。而時空的變化多樣,穿梭甚至交疊,也與詩人因苦戀而陷入迷離恍惚的狀態相契合。

         。ㄋ模┪蚍,小結反饋:

          借助探究環節的反復推敲,以這三首小詩為基點,實際上是可以讓學生粗淺的了解到詩歌中時空收縮,拓展,交疊穿梭的幾種組合。當然,時空的組合有非常豐富的表現形式,一節課并不能囊括。但通過這節課以及課后的遷移閱讀,讓學生明白,詩人在營造意境時對時空的靈活運用,或實或虛,實際上能夠在拓展詩歌的意境,映襯詩人的形象,支撐詩歌的情感方面有“點睛”的妙用。正如劉勰在《文心雕龍.神思篇》中所說的“思接千載”、“視通萬里”,學生只有悟出這一點,才算更進一步的真切感受到中國古典詩歌獨特的神韻。

          五、作業布置:

          時空收放藝術是古典詩詞具有極大藝術張力的重要手法。如李商隱《夜雨寄北》中時空嵌套的手法,讓人叫絕,“離”的惆悵中有憧憬的溫馨,“合”的美滿中卻蘊含回憶的酸楚,短短二十八字,兩度時空交錯,凸顯著人的聚散離合。課后請學生試著賞析,并再舉幾例,通過對更多古典詩詞這一技巧的品析,加深對此的認識。

          附:說板書設計:提挈綱領,簡潔明了

          拓展拓出意境之靈

          時空組合緊縮襯出形象之魂

          穿梭、交疊顯出情感之神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17

          一、說文本——解得妙曲如夢

          本課三首詞都用《如夢令》作為詞牌,共同抒發了個人內心不同的感懷。

          蘇詞作于1088年(元祐二年),作者當時53歲,在汴京為翰林學士。這首詞是寄給黃州友人的,它表現了作者對當年貶官黃州,躬耕于東坡時清靜自適生活的懷念,和遙想東坡,意欲歸去的心情。

          秦詞作于1096年(紹圣三年)。秦觀一生,屢遭貶謫,這一年詞人自處州再貶郴州。這首小令作于是年冬季赴郴州途中。詞借描寫夜宿驛亭苦況,訴行旅艱辛,嘆宦游坎坷。

          納蘭詞創作時間不詳。詞中描寫了詞人在暮春時節和鐘情之人一次美麗的邂逅,卻因彼此無緣相聚而陷入內心的紛擾,表現了作者綿綿不盡的相思憂愁。

          三首詞均具有很強的代表性和典型性。

          二、說策略——探得幽徑漸明

         。ㄒ唬┱f目標

          三首詞都以抒發內心感懷為主,但在表現情感上又有不同之處,所以在教學時要緊緊抓住同中有異、異中有同這一特性,同時從提高學生鑒賞古典詩詞能力角度,制定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初步了解《如夢令》詞牌的格律特點;了解作者的生平經歷和詩歌的創作背景。

          2.能力目標:指導學生從詩歌的不同角度進行鑒賞;比較文本,找出異同;仿照文本,嘗試改詞。

          3.情感目標:結合作者的不同背景和不同經歷,分析三首詞抒發的不同情感。

          (二)說重點

          如何在每首詞中找到恰當的切入點品鑒文本,揣摩情感是本課的教學重點。

          (三)說難點

          高中生鑒賞古典詩詞大都以單篇為主,比較鑒賞很少涉及,因此本課對三首詞的比較鑒賞是本文教學的難點。

         。ㄋ模┱f教法

          1.誦讀賞析法:指導學生有感情的誦讀文本,品味本文精煉卻富有深蘊的語言。

          2.知人論世法:指導學生結合作者的生平經歷和文本的創作背景,準確把握文本蘊含的情感。

          3.比較鑒賞法:指導學生通過對三首《如夢令》進行比較,找出同一詞牌下三首詞的異同點。

         。ㄎ澹┱f課時

          一課時

         。┱f教具

          多媒體課件

          三、說過程——踏得小令慢行

         。ㄒ唬⿲耄褐苏撌

          1.將去掉詞牌,去掉作者的三首《如夢令》呈現在多媒體幻燈片上,請學生齊讀,然后問學生是否知道這三首詞的作者。如果學生不知道,再提供三位詞人,讓學生嘗試將作品和相對應的作者連線。

         。ㄔO計意圖:采用猜作者和連線的方式,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迅速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同時過渡到詞作和作者的關系上)

          2.學生對蘇軾比較熟悉,對秦觀和納蘭性德比較陌生,此時提供三位詞人生平經歷和詩歌創作背景的材料:

          生平經歷

          創作背景

          蘇軾

          一生屢遭貶斥,仕途坎坷多舛,但性格率真,并未消沉,而是走向了曠達清放。

          作者在京城官翰林學士期間所作,此時詞人在朝中遭受政治排擠,心情并不舒暢。

          秦觀

          因涉黨禍,半生仕途坎坷,屢遭貶謫遷徙。

          詞人自處州再貶郴州。于是年冬季赴郴州途中所作。

          納蘭性德

          出生高貴,家室顯赫一生錦衣玉食,但生性多情,多愁善感,自稱天上癡情種,人間惆悵客。

          源于一次與鐘情女子短暫而美麗的邂逅。

          看完材料,師生討論出用恰當的詞語概括三位作者的相關信息:蘇軾“曠達率真”、秦觀“苦悶憂愁”,納蘭性德“多情善感”。

          追問學生,三首詞哪一首體現了“曠達率真”,哪一首看出了“苦悶憂愁”,哪一首寫的最“多情善感”。

          學生根據問題,結合內容,對號入座。教師借機進入下一環節——品鑒文本。

         。ㄔO計意圖:通過知人論世導入,使學生在宏觀上把握文本,在詞風上了解詞作,為后面鑒賞奠定基礎)

          ㈡尋異:品鑒文本

         。ㄒ韵颅h節,視學生自己挑選哪首作品分析而定,通過分析文本,揣摩詞人情感。)

          三首詞都呈現了不同的個性和不同的情感,請學生討論交流,鑒賞詩詞的時候,可以從哪些角度進行鑒賞?

          課堂預設:學生會調動以前所學知識,從多個角度去回答問題,譬如分析意象,品味詞語,分析手法,不一而足,教師加以引導,然后分別從每首詞選擇一個切入點進行鑒賞。

          1.析意象——人生如夢念歸去

          主要引導學生重點抓住“玉堂”和“江上”兩處描寫地點的意象。

          問學生此時作者身在玉堂,而心卻向往江上,為什么?

          “玉堂”——苦悶,束縛,不自由。

          “江上”——閑適,灑脫,無束縛。

          結論:通過兩處對比,可以看出詞人雖居廟堂之深,但念東坡之閑。

          2.煉字詞——驛路如夢怕無寐

          重點引導學生煉字詞,重點抓住“遙”、“沉”、“緊”、“閉”、“破”、“窺”、“侵”、“嘶”、“起”等傳神的動詞和形容詞,體會煉字描述典型環境,表達羈旅愁思的妙趣。

          “遙”——長夜漫漫!俺痢薄股畛!熬o”——風聲凄厲。

          “閉”——驛亭荒寂。“破”——美夢破碎!案Q”——荒涼破敗

          “侵”——霜寒襲人。“嘶”——催人上路!捌稹薄嗽诹b旅

          結論:凝練傳神的詞語,寫出了無寐之夜的沉重壓抑和寒冷孤寂,表現了羈旅之人內心憂愁苦悶和沉重無奈。

          3.賞場景——相逢如夢問誰省

          重點引導學生賞場景,重點抓住相逢時和相逢后兩個場景。

          場景一:實寫相逢瞬間。在“轆轤金井”浪漫之地,在“落花紅冷”暮春時節,詞人和鐘情女子美麗邂逅的場景。相逢是欣喜的,但“花”已落,“紅”已冷,仿佛又昭示著結局,“心事眼波難定”,更是傳達出了驚鴻一瞥的美好情感轉而陷入了內心的紛擾。

          場景二:虛寫別后相思!皬拇唆〖y燈影”,相逢的喜悅過后,苦于對方的心思無法琢磨,對于未來的不可測,詞人添上了一份恐慌,于是,又開始想象別后深宵,青燈旁,孤枕畔,轉輾反側,相思不眠的場景。

          結論:兩處場景,一實一虛,前后觀照,更能體現詞人別后相思之苦,輾轉無眠之愁

          小結:學生再次齊讀三首詞,歸納三首詞分別在情感上的不同之處。

          鑒賞點

          情感不同

          蘇軾

          析意象

          廟堂之深

          東坡之閑

          秦觀

          煉字詞

          貶謫之苦

          宦游之倦

          納蘭性德

          賞場景

          相思之痛

          無眠之愁

          (設計意圖:指導學生從詩歌的不同角度進行鑒賞,有助于幫助學生掌握鑒賞詩詞的方法,提高鑒賞詩詞的能力)

         。ㄈ┮捦罕容^鑒賞

          1.因韻誦情:

          提問學生,三首詞分別使用了不同的手法,體現了不同的情感,但它們有沒有相同之處呢,比如在字數、句數、韻腳等方面,和你們初中學過的哪首詞相似呢?

          學生回答李清照的《如夢令》

          學生尋找《如夢令》詞牌共同點,教師歸納總結。

          格律上:單調,七句,押五仄韻,一疊句。

          詞牌平仄: 平仄平平平仄(韻),仄仄仄平平仄(韻)。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韻)。平仄(韻),平仄(疊句),平仄仄平平仄(韻)。

          格調上:

          除了格律相同,我們發現三首詞的抒情風格上,也有共同點,都更適合抒發個人的愁思。所以我們回過頭再來看這些詞的情感,發現都是抑郁的情愫,難以排解的憂傷,即便曠達如蘇軾,也仍是有思念故地的憂傷。這主要和詞的仄韻有關,用仄韻,能夠表現出詞人的深情。

          結合剛才的分析,請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一首詞,讀一讀,感受詞韻,品出感情。

          2.據詞擬題:

          教師提供《如夢令》詞牌的由來。

          憶仙姿·曾宴桃源深洞

          【后唐】李存勖

          曾宴桃源深洞,一曲清歌舞鳳。

          長記欲別時,和淚出門相送。

          如夢,如夢,殘月落花煙重。

          《如夢令》源于后唐莊宗李存勖創作的一首詞《憶仙姿》,但蘇軾因嫌其詞牌名不雅,認為該詞的尾句“如夢,如夢,殘月落花煙重”最為巧妙,尤其是“如夢,如夢”的繁音促節,一語道出詞人心緒,堪稱點睛,遂改為《如夢令》,從而使該詞牌廣為流傳。

          追問學生,為什么蘇軾改的巧妙?

          討論歸納:這重復的詞語,是小令的轉折之處,是使詞的意境升華,感情強化的句子,其中的繁音促節,基本上都能直接抒發作者的情感。

          引導學生用用同樣的方法為三首詞擬題。

          教師再次提示學生把握詞中詞人情感:蘇軾歸去心切,秦觀羈旅無眠,納蘭性德相思誰省。

          據此,可以引導學生分別將三首詞擬題為《如夢令·歸去》、《如夢令·無寐》、《如夢令·誰省》。

          結構上:

          《如夢令》一詞在結構上,后三句基本上宕開一筆,富有轉折,出人意料,引人遐思。尤其是五、六兩句繁音促節,大都重在直抒胸臆,堪稱壓軸之句,點睛之筆。

         。ㄔO計意圖:把握住詞韻和格調以及結構的共同點,進行鑒賞,采取因韻誦情和據詞擬題方法,環環相扣試圖提高學生的審美趣味并再次激趣促學。)

         、枳鳂I:學以致用

          根據所學知識,以《如夢令》為詞牌,嘗試填詞并誦讀品情。

          教師呈現下水詞作。

          如夢令·風定

          昨夜堂前初醒,殘月孤燈人影。

          驟雨送清明,絮語暮春飛杏。

          風定,風定。只此扁舟微冷。

          結合內容板書的最后詩意收尾:

          不同的詞人,平平仄仄起來,《如夢令》便是他們的憂愁,歸去,歸去,是蘇子的曠達率真;無寐,無寐,是少游的苦悶憂愁;誰省,誰省,是納蘭的多情善感。今日一曲如夢令,三分詞韻心中存,也愿你能找到屬于自己的如夢令。

          四、說板書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18

          教學目標:

          1.了解屈原生平,理解詩人熱愛祖國、憂國憂民的高尚品質,從而培養學生愛國憂民的思想感情。

          2.反復誦讀,抓住關鍵詞語,疏通詩句,培養學生初步鑒賞、評價古詩文的能力。

          3.通過鑒賞重要語句,讓學生理解并感受詩中作者的愛國憂民情感及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

          鎖定重難點教學重點:

          1.了解屈原生平及《楚辭》的一般特點

          2.鑒賞重要語句,感受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教學難點:

          1.關鍵詞語的疏通理解。

          2.欣賞詩中的比喻手法,了解《離騷》的浪漫主義特色。

          教與學互動設計:

         。ㄒ唬﹦撛O情景、激情導入使用多媒體,讓學生觀看影片《屈原》的幾組鏡頭:屈原被越王放逐,形容枯槁,行吟澤畔,抱石沉江,并配以主題歌曲。

         。ǘ┳灾 合作 探究關于作者及《離騷》讓學生結合課文注釋及有關工具書介紹屈原,教師予以補充,多媒體出示有關屈原的鏡頭及生平簡介。 屈原,戰國末期楚國人,杰出的政治家和愛國詩人。名平,字原。丹陽(今湖北秭歸)人。他出身于楚國貴族,與懷王同祖。屈原學識淵博,對天文、地理、禮樂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亂興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辭令。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賢相的政治,認為只有圣君賢相才能把國家治理好,有強烈的憂國憂民、忠君致治的思想。他曾任左徒,輔佐懷王,參與議論國事及應對賓客,起草憲令及變法,對外參加合縱派與秦斗爭,兩度出使齊國。因受小人陷害,他兩次被流放,最后投汨羅江而死,以明忠貞愛國之懷。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的代表作《離騷》本文選自《楚辭》。(投影) “楚辭”是戰國時期興起于楚國的一種詩歌樣式,是以屈原以及宋玉的作品為主體的詩歌總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代表作:《離騷》,因此后人又把“楚辭”的體裁稱為“騷體”。《離騷》與《詩經》在文學史上并稱“風騷”,是中國古典詩歌的兩大源頭,對后世有著深遠的影響。 那么“離騷”是什么意思呢?離通“罹”,遭遇;騷:憂愁!半x騷”即作者遭遇憂愁而寫成的詩句。全詩372句,是屈原的思想結晶,是他政治失敗后用血和淚寫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發憂國之思的作品。

          2.整體感知

          (1)誦讀課文

          ①放錄音或教師范讀第一遍:要求學生注意聽準字音及句子的節奏。第二遍:讓學生輕聲跟讀。第三遍:讓學生大聲朗讀。

         、谥该麑W生朗讀,其他同學指正讀音及節奏。

         、劢處熆偨Y騷體詩的誦讀節奏。一般三四個節拍,隨文切分。

         、芗w朗讀,要求讀出語氣。提示:“兮”字,語氣助詞,讀時應拉長語氣,齊讀時感受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2)疏通詩句,初步感知。(要求學生默讀課文并借助課文注釋及工具書,邊讀邊歸納,教師巡視作必要點撥,解答學生的疑問。)

         。3)質疑釋疑(要求學生四人一組,把不理解的地方寫到紙上,并由一名代表提出,教師可讓其他學生一起討論,如若較難,則由教師分析。)

         、僦匾~語(投影)苗裔(ì):后代子孫 孟陬(zōu):正月 揆(uí)揣度 扈(hù)被、披 辟芷(zhǐ):香草名,即白芷汨(ù):水急流貌 搴(qiān):攀、折 阰(pí):山坡、嶺上 騏驥(qíì)駿馬 申椒(i。 申地產的椒蕙茝(chǎi)香草名昌被(pī):穿衣而不系帶的樣子,比喻狂亂不羈 憚(dān):害怕 捷徑:比喻政治上的邪道踵(zhǒng):腳后跟 荃(quán):香草名,喻楚懷王 謇謇(iǎn):忠貞的樣子羌(qiāng)楚辭中所特有的語氣詞 靈修:神明、有遠見的人,喻楚懷王。

         、谕僮终劐a余以嘉名:錫通“賜” 賜給來吾道夫先路也:道(dǎ)通“導”向導指九天以為正兮:正 通“證”

         、弁惢钣妹嘣徽齽t兮。名詞用作動詞 命名字余田靈均。名詞用作動詞 給人取表字

         、芴厥饩涫娇帜隁q之不吾與: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應為“不與吾” 全句譯為,只怕年歲不等待我。

          (4)主旨把握課文節選部分表達了屈原什么樣的思想感情。(學生討論.教師作適當點撥) [明確]節選部分,詩人自述身世、品質、政治理想以及自己的忠誠不為君王理解的苦悶之情,表現了屈原堅持“美政”、至死不悔的高尚節操,抒發了詩人憂國憂民、獻身理想的愛國情感。

          3.研讀探究

         。1)在你的想像中,屈原有怎樣的外貌,怎樣的風度?(可先讓學生發揮自己的想像,用自己的語言概括,然后再用課文中的詩句來說) [明確]“扈江離與辟芷兮, 紉秋蘭以為佩”,“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尋道夫先路也”,詩人身披香草用以表明自己高潔的品質,詩歌從第一句“帝高陽之苗裔兮”開始,詩人使用大量筆墨,從多方面描述自我的美好而崇高的人格。他自豪地說明他是楚王同姓之臣,既指出自己有高貴的身份,又表示自己對楚國的興亡有義不容辭的責任。他記敘自己降生在一個祥瑞的時辰(寅年寅月寅日)被卦兆賜命以美好的名字,又強調自己稟賦卓異不凡。在此基礎上,詩人進一步敘述自己及時修身,培養高尚的品德,鍛煉出眾的才干,迫切地希望獻身君國,令楚國振興,使楚王成為“三后”和“堯舜” 一樣的圣明君主?傊娙俗晕业男蜗,代表著美好和正義的一方,作者相信他的理想和三張,能夠把楚國引向康莊大道。

          (2)《離騷》中作者常以“香草”“美人”來比喻自己、賢士和君王,并表達政治理想,這是《離騷》的一大藝術特色,這種方法也叫“移情法”即不直接說出自己想說的話,而是把它寄寓于某一物上,也就是“移情于物”,這種方法在古典詩詞中廣泛運用,在政治不清明的時代,借用“移情”,可言難言之語 ,可抒難抒之情。 例:“顛狂柳絮隨風舞,輕薄桃花逐小流”,(出示投影)唐朝杜甫這兩句詩借用對柳絮與桃花的描寫,表達作者對黑暗現實的不滿及自己的政治抱負不能實現的痛苦和愁悶。請找出相關詩句,說說詩人是怎樣運用這些比喻來表達政治理想的。(學生小組討論.教師作適當點撥)[明確]“恐美人之遲暮” 一句中“ 美人” 喻指楚懷王“固眾芳人之所在”一句中“眾芳”喻指群賢,用“椒、桂、蕙、茝”四種植物喻群賢,用香草“荃”喻楚懷王等等,文中用“香草美人”表明對君王的忠誠,對古代君王舉用群賢的敬佩以及表白自己的高潔情操,希望君王能夠拋棄穢政,不要聽信小人讒言,像古代賢明君主那樣,以社稷為重,舉用群賢,了解自己的憂國憂民的良苦用心。

         。3)文中除了使用比喻手法來表達自己的政治理想,還使用了什么手法?請舉例說明。 [明確]還使用對比手法。如:古代遇明君王舉用群賢“遵道而得路”與昏庸君王狂亂不羈“路幽昧以險隘”形成對比,以此告誡楚王要任人唯賢:“黨人”貪圖個人享樂與自己為國為民不惜身遭災禍形成對此,表達自己九死不悔,獻身理想的愛國情感。

          4.品讀鑒賞

         。1) 你對《離騷》的語言有什么感受?[明確]①汲取散文的筆法,行文靈活多變。句式以六言為主、加上對偶修辭,使整首詩整齊而節奏鮮明。 ②大量用“兮”字,不僅加強了生活色彩,而且使詩歌的調子回蕩頓挫,婉轉動人。

          (2)齊讀全文,找出文中能體現屈原高貴品質的詩句,并摘抄。 “豈余身之憚殃兮,恐皇輿之敗績”“指九天以為正兮,夫維靈修之故也”——忠君報國,雖死不悔。 “余固知謇謇之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堅持真理,永不言棄。 這些感天動地的詩句,令我們感受到詩人高貴的品質,寧死不屈的精神。正如司馬遷所贊:“推此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倍鴱拇耍环N永世不曾泯滅的信念——對真理的信仰和對理想的追求,一種千古不變的情愫——對祖國的熱愛和對鄉土的依戀,深探注入到中華文化中來,成為我們民族文化的光輝傳統。

         。3)分析特色:談談你對《離騷》藝術特色的理解。

         、倮寺髁x手法的巧妙運用。詩人盡情地發揮出他那神奇的想像力,用奇特的愛好表達心志。“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朝搴阰之木蘭兮,夕攬洲之宿莽”把現實的背景與虛設的幻境巧妙地融為一體,顯示了濃厚的浪漫主義氣息。而其偉大的人格,為追求真理至死不悔的高尚品德,又向人們展示了詩人的堅貞不屈的精神。

         、诒扰d手法的運用。依詩取興,引類比喻”《詩經》中的比興傳統在《離騷》中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而以比喻最為突出。如文中用“美人” 喻指楚懷王,用“眾芳”喻指群賢,用“椒、桂、蕙、茝”四種植物喻群賢,用香草“荃”喻楚懷王等等,把比興與表現的內容合而為一,使詩中的意名勝具有了象征意義。

         、蹖ε季涫降倪\用。如詩中的“名余曰正則兮,字余曰靈均” “朝搴阰之木蘭兮,夕攬洲之宿莽”“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等句,句式整齊.情文并茂。屈原對南方民歌的吸取和發展,在詩中大量錘煉的對偶句,是對詩歌語言發展的重大貢獻,對后來的詩賦詞曲等各種文學樣式的語言運用都有著深遠的影響。

          5.探究閱讀

         。1)(多媒體播放屈原行吟澤畔、抱石投江的鏡頭)面對屈原抱石沉江,你贊成這一舉動嗎?(可在班內展開辯論,只要學生言之成理即可) 不贊同:屈原雖遭楚王放逐但楚國人民并沒有拋棄他,他自感面君無望,心中的理想無法實現,便抱石沉江,這其實是文人心理脆弱的表現。他應堅強地活下來,活著便有希望。 可以理解:作為那個時代的文人,即便他出身貴族,他和君王仍是附庸和主人的關系,他的理想只有在君王賞識并支持下才能實現,他的高潔的節操只有君王幫他力排眾議時才能保持,當君王不賞識他,不支持他,他便失去了支撐他的柱石,若不想改節,不想改變自己,那么,他只有走這一條路。我想屈原走向這條不歸路是無奈的,并不是他真心所愿。

          (2)學習這篇,你有哪些啟發?(言之有理即可)觀點:

         、僖粋人即使身處逆境,也要為崇高遠大的理想而奮斗,決不能動搖和悔改。

         、谌松牡缆肥乔鄱L的,但為了追求真理,應不屈不撓,勇往直前。

         、墼谖蹪岬沫h境中,應保持自己的高潔品質。要熱愛祖國。

         。3) 屈原的偉大人格和愛國精神為后人所傳頌。課后搜集有關屈原的對聯、詩歌或評論,寫一篇評價屈原的。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19

          一、說教材:

          《氓》是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第二冊第二單元的第一篇文章。新的高中語文教學大綱在閱讀上的要求是“感受文學形象,品味文學作品的語言和藝術技巧的表現力,初步鑒賞文學作品”。《氓》是《詩經》中的重要作品。這是一首敘事詩。它以一個女子的自述的口吻,講述了她自己的戀愛悲劇。學習本文,重在引導學生反復誦讀,在誦讀中體會作品的音樂美、語言美、形象美和情感美,為今后的詩歌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高中語文課程應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使學生具有較強的語文應用能力和一定的審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為終身學習和有個性的發展奠定基礎。根據此特點,安排本課教學的三維目標如下:

          知識與技能:概述詩經的基本知識,熟練背誦本詩;

          過程與方法:通過認知性誦讀、理解性誦讀、評價性誦讀,討論女主人公愛情悲劇原因;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人物形象,樹立正確人生觀。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分析詩中人物形象 。

          教學難點: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二、說學生:

          這是學生升入高中以來首次接觸《詩經》,但是,在初中時學生有《關雎》的學習經歷,對于《詩經》有一定的認識;另外,本文人物形象鮮明生動,故事情節曲折因此,解決完詩歌的詞語之后學習起來應該比較順利。但相對于實驗班而言普通班的基礎和接受能力還是弱了些,所以,我擬定了兩個課時。第一課時,學生掌握《詩經》基本知識,且在認知性誦讀的基礎上,疏通文意,把握賦、比、興手法;第二課時通過認知性誦讀、理解性誦讀、評價性誦讀,感受人物形象,討論女主人公愛情悲劇原因,樹立正確人生觀。本節課是第二課時。

          三、說教法

          根據這篇課文的特點,本課的教學過程中,主要采用誦讀法、講解法、啟發法、討論法等。通過反復誦讀,培養學生的語感,熟悉課文內容并加以強化;講解是為了開啟學生思維,進入語境,讓學生對詩中所涉及的文言知識點有清晰的認識。問題和討論能使師生互動,激發發散思維,并且能夠提高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這些教學方法的妥當運用,可以提高學生的整體語文素養,達到本課的教學目標。

          同時,通過使用多媒體課件,展示相關內容,可以使學生獲得直觀的印象,有助于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并且能豐富課堂容量,節省時間,提高效率。

          四、說學法

          新的教學理論不僅要求學生學會,更重要的是會學。本課是一篇以敘事為主的古代詩歌,因此,學習本節課學生主要采用誦讀法、討論法等。

          學生領背與自己誦讀相結合,通過反復誦讀,培養語感,掌握四言詩歌的誦讀節拍,熟悉課文內容理解人物形象并且深入探究其悲劇原因。由教師設置情境,組織學生討論,調動學生的情感體驗,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人物的情感變化,初步培養學生正確的愛情觀。

          五、說教學過程

          本節課的教學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部分:

          1、結合初中及上節課所學,回顧《詩經》的相關知識。《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在文學史中占據了重要的地位,而《氓》又是其中的名篇,所以學習中必然要講到有關《詩經》的文學常識。在此環節,使用多媒體課件展示相應的文學常識知識點:

          第一部詩歌總集 六義——風雅頌賦比興 四言為主,重章反復

          2、認知性誦讀。這一階段分為學生領背與學生自讀兩個環節,在朗讀過程中,學生熟悉文本讓其對詩歌敘述的故事內容有整體的感知。

          3、理解性誦讀。由教師導引,幫助學生理把握人物性格特點。

          4、評價性誦讀。在對詩歌的內容有整體把握,并且了解人物性格特點的基礎上,對本詩進行進一步的鑒賞。這是本課教學的探究部分。在本環節中,通過“為什么自由戀愛竟以悲劇收場?”這一問題的設計,引導啟發學生討論,圍繞著“悲劇原因”來展開問題,將本課的教學難點寓于其中,從而使教學難點得以突破。

          5、師生合誦《致橡樹》!对娊洝樊a生于文學創作的樸素時代,千百年來,《詩經》中,尤其是“國風”部分的優秀篇目流傳不衰,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它所反應的內容貼近普通大眾的生活,表達的是廣大勞動人民最樸素的感情,愛情是一個永恒的話題,那么對于新時代的學生如何讓其樹立正確的愛情觀、人生觀應該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由此,我安排了舒婷的《致橡樹》。采用師生合誦這種方式,有兩個初衷:一是豐富課堂內容,加深情感體驗;二是激發學生對詩歌朗誦的興趣。

        【高中語文說課稿】相關文章:

        高中語文的說課稿10-24

        高中語文《祝!氛f課稿11-27

        高中語文《咬文嚼字》說課稿11-28

        高中語文《氓》說課稿11-27

        高中語文《過秦論》說課稿11-25

        高中語文《師說》說課稿11-25

        高中語文《登高》說課稿12-11

        高中語文雷雨說課稿10-23

        高中語文雷雨說課稿10-23

        高中語文《藥》說課稿11-25

        国产高潮无套免费视频_久久九九兔免费精品6_99精品热6080YY久久_国产91久久久久久无码

        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