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高中數學說課稿錦集5篇
作為一名老師,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說課稿,編寫說課稿助于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怎樣寫說課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高中數學說課稿5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中數學說課稿 篇1
【一】教學背景分析
1.教材結構分析
《圓的方程》安排在高中數學第二冊(上)第七章第六節.圓作為常見的簡單幾何圖形,在實際生活和生產實踐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圓的方程屬于解析幾何學的基礎知識,是研究二次曲線的開始,對后續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圓錐曲線等內容的學習,無論在知識上還是方法上都有著積極的意義,所以本節內容在整個解析幾何中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
2.學情分析
圓的方程是學生在初中學習了圓的概念和基本性質后,又掌握了求曲線方程的一般方法的基礎上進行研究的.但由于學生學習解析幾何的時間還不長、學習程度較淺,且對坐標法的運用還不夠熟練,在學習過程中難免會出現困難.另外學生在探究問題的能力,合作交流的意識等方面有待加強.
根據上述教材結構與內容分析,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和心理特征,我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3.教學目標
(1) 知識目標:①掌握圓的標準方程;
、跁蓤A的標準方程寫出圓的半徑和圓心坐標,能根據條件寫出圓的標準方程;
③利用圓的標準方程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2) 能力目標:①進一步培養學生用代數方法研究幾何問題的能力;
、诩由顚敌谓Y合思想的理解和加強對待定系數法的運用;
、墼鰪妼W生用數學的意識.
(3) 情感目標:①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知識、合作交流的意識;
、谠隗w驗數學美的過程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根據以上對教材、教學目標及學情的分析,我確定如下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4. 教學重點與難點
(1)重點:圓的標準方程的求法及其應用.
(2)難點: ①會根據不同的已知條件求圓的標準方程;
、谶x擇恰當的坐標系解決與圓有關的實際問題.
為使學生能達到本節設定的教學目標,我再從教法和學法上進行分析:
好學教育:
【二】教法學法分析
1.教法分析 為了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本節課采用“啟發式”問題教學法,用環環相扣的問題將探究活動層層深入,使教師總是站在學生思維的最近發展區上.另外我恰當的利用多媒體課件進行輔助教學,借助信息技術創設實際問題的情境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直觀的引導了學生建模的過程.
2.學法分析 通過推導圓的標準方程,加深對用坐標法求軌跡方程的理解.通過求圓的標準方程,理解必須具備三個獨立的條件才可以確定一個圓.通過應用圓的標準方程,熟悉用待定系數法求的過程. 下面我就對具體的教學過程和設計加以說明:
【三】教學過程與設計
整個教學過程是由七個問題組成的問題鏈驅動的,共分為五個環節:
創設情境 啟迪思維 深入探究 獲得新知 應用舉例 鞏固提高
反饋訓練 形成方法 小結反思 拓展引申
下面我從縱橫兩方面敘述我的教學程序與設計意圖.
首先:縱向敘述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啟迪思維
問題一 已知隧道的截面是半徑為4m的半圓,車輛只能在道路中心線一側行駛,一輛寬為2.7m,高為3m的貨車能不能駛入這個隧道?
通過對這個實際問題的探究,把學生的思維由用勾股定理求線段CD的長度轉移為用曲線的方程來解決.一方面幫助學生回顧了舊知——求軌跡方程的一般方法,另一方面,在得到汽車不能通過的結論的同時學生自己推導出了圓心在原點,半徑為4的圓的標準方程,從而很自然的進入了本課的主題.用實際問題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感受到問題來源于實際,應用于實際,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欲望.這樣獲取的知識,不但易于保持,而且易于遷移.
通過對問題一的探究,抓住了學生的注意力,把學生的思維引到用坐標法研究圓的方程上來,此時再把問題深入,進入第二環節.
(二)深入探究——獲得新知
問題二 1.根據問題一的探究能不能得到圓心在原點,半徑為的圓的方程?
2.如果圓心在,半徑為時又如何呢?
好學教育:
這一環節我首先讓學生對問題一進行歸納,得到圓心在原點,半徑為4的圓的標準方程后,引導學生歸納出圓心在原點,半徑為r的圓的標準方程.然后再讓學生對圓心不在原點的情況進行探究.我預設了三種方法等待著學生的探究結果,分別是:坐標法、圖形變換法、向量平移法.
得到圓的標準方程后,我設計了由淺入深的三個應用平臺,進入第三環節.
(三)應用舉例——鞏固提高
I.直接應用 內化新知
問題三 1.寫出下列各圓的標準方程:
(1)圓心在原點,半徑為3;
(2)經過點,圓心在點.
2.寫出圓的圓心坐標和半徑.
我設計了兩個小問題,第一題是直接或間接的給出圓心坐標和半徑求圓的標準方程,第二題是給出圓的標準方程求圓心坐標和半徑,這兩題比較簡單,可以安排學生口答完成,目的是先讓學生熟練掌握圓心坐標、半徑與圓的標準方程之間的關系,為后面探究圓的切線問題作準備.
II.靈活應用 提升能力
問題四 1.求以點為圓心,并且和直線相切的圓的方程.
2.求過點,圓心在直線上且與軸相切的圓的方程.
3.已知圓的方程為,求過圓上一點的切線方程.
你能歸納出具有一般性的結論嗎?
已知圓的方程是,經過圓上一點的切線的方程是什么?
我設計了三個小問題,第一個小題有了剛剛解決問題三的基礎,學生會很快求出半徑,根據圓心坐標寫出圓的標準方程.第二個小題有些困難,需要引導學生應用待定系數法確定圓心坐標和半徑再求解,從而理解必須具備三個獨立的條件才可以確定一個圓.第三個小題解決方法較多,我預設了四種方法再一次為學生的發散思維創設了空間.最后我讓學生由第三小題的結論進行歸納、猜想,在論證經過圓上一點圓的切線方程的過程中,又一次模擬了真理發現的過程,使探究氣氛達到高潮.
III.實際應用 回歸自然
問題五 如圖是某圓拱橋的一孔圓拱的示意圖,該圓拱跨度AB=20m,拱高OP=4m,在建造時每隔4m需用一個支柱支撐,求支柱的長度(精確到0.01m).
好學教育:
我選用了教材的例3,它是待定系數法求出圓的三個參數的又一次應用,同時也與引例相呼應,使學生形成解決實際問題的一般方法,培養了學生建模的習慣和用數學的意識.
(四)反饋訓練——形成方法
問題六 1.求過原點和點,且圓心在直線上的圓的標準方程.
2.求圓過點的切線方程.
3.求圓過點的切線方程.
接下來是第四環節——反饋訓練.這一環節中,我設計三個小題作為鞏固性訓練,給學生一塊“用武”之地,讓每一位同學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成功的喜悅,找到自信,增強學習數學的愿望與信心.另外第3題是我特意安排的一道求過圓外一點的圓的切線方程,由于學生剛剛歸納了過圓上一點圓的切線方程,因此很容易產生思維的負遷移,另外這道題目有兩解,學生容易漏掉斜率不存在的情況,這時引導學生用數形結合的思想,結合初中已有的圓的知識進行判斷,這樣的設計對培養學生思維的嚴謹性具有良好的效果.
(五)小結反思——拓展引申
1.課堂小結
把圓的標準方程與過圓上一點圓的切線方程加以小結,提煉數形結合的思想和待定系數的方法 ①圓心為,半徑為r 的圓的標準方程為:
圓心在原點時,半徑為r 的圓的標準方程為:.
、谝阎獔A的方程是,經過圓上一點的切線的方程是:.
2.分層作業
(A)鞏固型作業:教材P81-82:(習題7.6)1,2,4.(B)思維拓展型作業:試推導過圓上一點的切線方程.
3.激發新疑
問題七 1.把圓的標準方程展開后是什么形式?
2.方程表示什么圖形?
在本課的結尾設計這兩個問題,作為對這節課內容的鞏固與延伸,讓學生體會知識的起點與終點都蘊涵著問題,舊的問題解決了,新的問題又產生了.在知識的拓展中再次掀起學生探究的熱情.另外它為下節課研究圓的一般方程作了重要的準備.
以上是我縱向的教學過程及簡單的設計意圖,接下來,我從三個方面橫向的進一步闡述我的教學設計: 橫向闡述教學設計
(一)突出重點 抓住關鍵 突破難點
好學教育:
求圓的標準方程既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也是難點,為此我布設了由淺入深的學習環境,先讓學生熟悉圓心、半徑與圓的標準方程之間的關系,逐步理解三個參數的重要性,自然形成待定系數法的解題思路,在突出重點的同時突破了難點.
第二個教學難點就是解決實際應用問題,這是學生固有的難題,主要是因為應用問題的題目冗長,學生很難根據問題情境構建數學模型,缺乏解決實際問題的信心,為此我首先用一道題目簡潔、貼近生活的實例進行引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同時我借助多媒體課件的演示,引導學生真正走入問題的情境之中,并從中抽象出數學模型,從而消除畏難情緒,增強了信心.最后再形成應用圓的標準方程解決實際問題的一般模式,并嘗試應用該模式分析和解決第二個應用問題——問題五.這樣的設計,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同時,形成了方法,難點自然突破.
(二)學生主體 教師主導 探究主線
本節課的設計用問題做鏈,環環相扣,使學生的探究活動貫穿始終.從圓的標準方程的推導到應用都是在問題的指引、我的指導下,由學生探究完成的.另外,我重點設計了兩次思維發散點,分別是問題二和問題四的第三問,要求學生分組討論,合作交流,為學生設立充分的`探究空間,學生在交流成果的過程中,既體驗了科學研究和真理發現的復雜與艱辛,又在我的適度引導、側面幫助、不斷肯定下順利完成了探究活動并走向成功,在一個個問題的驅動下,高效的完成本節的學習任務.
(三)培養思維 提升能力 激勵創新
為了培養學生的理性思維,我分別在問題一和問題四中,設計了兩次由特殊到一般的學習思路,培養學生的歸納概括能力.在問題的設計中,我利用一題多解的探究,縱向挖掘知識深度,橫向加強知識間的聯系,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并且使學生的有效思維量加大,隨時對所學知識和方法產生有意注意,使能力與知識的形成相伴而行.
以上是我對這節課的教學預設,具體的教學過程還要根據學生在課堂中的具體情況適當調整,向生成性課堂進行轉變.最后我以赫爾巴特的一句名言結束我的說課,發揮我們的創造性,力爭“使教育過程成為一種藝術的事業”.
高中數學說課稿 篇2
一.內容和內容分析
“函數的奇偶性”是人教版數學必修教材必修一第一章第三節的內容,本節的主要內容是研究函數的一個性質—函數的奇偶性,學習奇函數和偶函數的概念.奇偶性是函數的一條重要性質,教材從學生熟悉的兩個特殊函數入手,從特殊到一般,從具體到抽象,從感性到理性比較系統地介紹了函數的奇偶性.從知識結構看,它既是函數概念的拓展和深化,又為后續研究指數函數、對數函數、冪函數、三角函數的基礎,因此,本節課起著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函數奇偶性的概念及判定。
二.目標和目標分析
。1)知識目標:從形和數兩個方面進行引導,使學生理解奇偶性的概念,學會利用定義判斷
簡單函數的奇偶性。
。2)能力目標:通過設置問題情境培養學生判斷、推理的能力,同時滲透數形結合和由特殊
到一般的數學思想方法.
。3)情感目標:在學生感受數學美的同時,激發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樂于求索的精神。
三.教學問題診斷分析
導入有點慢,講的有點細,導致時間上沒有完成教學任務,感覺還是自己講的太多,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四.教學支持條件分析
用了多媒體,使用ppt,使得奇偶性函數概念的探究過程更形象更直觀,是學生理解更深刻。
五.教學過程設計
為了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我對整個教學過程進行了系統地規劃,設計了四個主要的教學程序是:
1.設疑導入、觀圖激趣:
使用幻燈片展示圖片蝴蝶、雪花等讓學生感受生活中的美,從而引入對稱在函數中的體現。
2.指導觀察、形成概念:
作出函數y=x的圖象,并觀察這兩個函數圖象的對稱性如何?
借助課件演示,讓學生分別計算f(1),f(-1),f(2),f(-2),學生很快會得到f(-1)=f(1),f(-2)=f(2),進而提出在定義域內是否對所有的x,都有類似的情況?借助課件演示,學生會得出結論,f(-x)=f(x),從而引導學生先把它們具體化,再用數學符號表示。根據以上特點,請學生用完整的語言敘述定義,同時給出板書:
函數f(x)的定義域為A,且關于原點對稱,如果有f(-x)=f(x),則稱f(x)為偶函數,類比探究2
偶函數的過程,得到奇函數的概念,又通過具體的例子說明了定義域關于原點對稱是研究奇偶性的前提。
3.學生探索、發展思維。
接著通過學案上的例一,總結函數奇偶性的判斷方法及步驟:
(1)求出函數的定義域,并判斷是否關于原點對稱
(2)驗證f(-x)=f(x)或f(-x)=-f(x)
(3)得出結論
由學生小結判斷奇偶性的步驟之后,提出新的問題:函數按奇偶性如何分類?既奇又偶的函數是不是只有一個?試舉例說明。
4.布置作業:
六.目標檢測設計
學案上的題型主要包括奇偶性函數的判斷及應用
七.教學反思:(從兩方面)
1.思成功
一:是通過設計富有挑戰性的問題來呈現背景,通過問題的探究和自主學習來獲取相關概念,實現了 “教學邏輯”與“學習邏輯”的連通、“知識邏輯”與“認知邏輯”的連通;二:是在老師創設的情境中,每個學生都積極投入探究過程,學生在疑惑中探索,在探索中思考,在思考中發現,大部分學生積極性高漲,通過看別人怎樣觀察,
聽別人怎樣介紹,也學到了知識.
2.思不足
學生練習:在教學過程中應多注意學生的活動,由單一的問答式轉化為多方位的考察,以采用
學生板演或者把學生練習投影到屏幕上讓全班學生糾正等方式,更好的考察學生掌握情況。
語言組織:
在講授過程中還要注意到說話語速,語言組織等講授技巧,應該用平緩的語氣講授,語言描述要簡練易懂,不能拖泥帶水。
教學環節(的完整):
在授課過程中要注意到教學環節設計,我們的教學過程有復習引入、講授新課、例題講解、學生練習、課時小結、布置作業等幾個重要的環節,由于時間的關系沒有來得及小結造成教學設計不完善。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要注意這些環節。
以上是我對這節課以后的教學反思,還有很多地方做的還不完善,我要在以后的教學中努力改進這些錯誤,以便更好的適應教學,努力使自己的教學更上一層樓。
高中數學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集合的概念》是人教版第一章的內容(中職數學)。本節課的主要內容:集合以及集合有關的概念,元素與集合間的關系。初中數學課本中已現了一些數和點的集合,如:自然數的集合、有理數的集合、不等式解的集合等,但學生并不清楚“集合”在數學中的含義,集合是一個基礎性的概念,也是也是中職數學的開篇,是我們后續學習的重要工具,如:用集合的語言表示函數的定義域、值域、方程與不等式的解集,曲線上點的集合等。通過本章節的學習,能讓學生領會到數學語言的簡潔和準確性,幫助學生學會用集合的語言描述客觀,發展學生運用數學語言交流的能力。
2、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a、通過實例了解集合的含義,理解集合以及有關概念;
b、初步體會元素與集合的“屬于”關系,掌握元素與集合關系的表示方法。
(2)能力目標:a、讓學生感知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得密切聯系,培養學生解決實際的能力;
b、學會借助實例分析,探究數學問題,發展學生的觀察歸納能力。
。3)情感目標:a、通過聯系生活,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
b、通過主動探究,合作交流,感受探索的樂趣和成功的體驗,體會數學的理性和嚴謹。
3、重點和難點
重點:集合的概念,元素與集合的關系。
難點:準確理解集合的概念。
二、學情分析(說學情)
對于中職生來說,學生的數學基礎相對薄弱,他們還沒具備一定的觀察、分析理解、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運算能力、思維能力等方面參差不齊,學生學好數學的自信心不強,學習積極性不高,有厭學情緒。
三、說教法
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采用探究式教學法進行教學。首先從學生較熟悉的實例出發,提高學生的注意力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創設情境認知策略上給予適當的點撥和引導,引導學生主動思、交流、討論,提出問題。在此基礎上教師層層深入,啟發學生積極思維,逐步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集合概念的形成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由具體到抽象,便于學生的理解和掌握。
四、學習指導(說學法)
教學的矛盾主要方面是學生的學,學是中心,會學是目的,因此在教學中要不斷指導學生學會學習。根據數學的特點這節課主要是教學生動腦思考、多訓練、勤鉆研的研討,這樣做增加了學生主動參與的機會,增強了參與的意識,教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思考問題的方法,使學生成為教學的主體,進而才能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和效果。
五、教學過程
1、引入新課:
a、創設情境,揭示本課主題,同時對集合的整體性有個初步的感性認識。
b、介紹集合論的創始者康托爾
2、究竟什么是集合?(實例探究)切合學生現有的認知水平, 以學生熟悉的事物(物體),以實際生活為背景進行探究, 為本課教學創造出一種自然和諧的氛圍,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接待探究過程學生積極思考、交流、作答,教師針對學生的回答啟發,引導學生尋找實例中的共同特征,培養學生觀察,總結能力范圍由具體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為下面水到渠成的介紹集合概念做好鋪墊。
3、集合的概念,本課的重點。結合探究中的實例,讓學生說出集合和元素各是什么?知識的呈現由抽象到具體進一步熟悉元素與集合的概念,讓學生分清實際問題中的集合和元素為后面學習兩者間的關系做好鋪墊。
教師在這一環節做好學習指導,確定的對象組成的整體叫集合,如果對象不確定,就不能確定為集合(舉例)加深對概念的理解。
4、 熟悉鞏固集合的概念通過例題,練習、幫助學生進一步熟悉和理解集合的概念。
5、 集合的符號記法,為本節重點做好鋪墊。
6、 從實例入行手,探索元素和集合的關系,學生能用文字語言描述,如何用數學語言描述,給出元素與集合關系符號表示,在這個環節教師適當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知識逐步形成過程,便于學生理解和掌握,落實本課的重點,學習指導:⑴集合元素的確定。⑵理解兩符號的含義。
7、 思考交流本課的重要環節在課堂上給學生提供充分的活動時間和空間。通過自由舉例,能深化概念。同時還能提升學生的分析能力表達自己見解的能力。
8、 從所舉的例子中抽象出數集的概念,并給出常見數集的記法。
9、 學生練習:通過練習,識記常見數集的記法,同時進一步鞏固元素與集合間的關系。
10、知識的實際應用:
問題不難,落實課本能力目標,培養學生運用數學的意識和能力初步培養學生應用集合的眼光觀看世界。
11、課堂小節
以學生小節為主教師幫助為輔,鞏固所學知識,幫助學生認識到要學會梳理所學內容,要學會總結反思,使學生的認識進一步升華,培養學生的鬼納總結能力。
六、評價
教學評價的及時能有效調動課堂氣氛,感染學生的情緒,對課堂教學發揮著積極作用,教學過程遵重學生之間的差異培養學生應用集合的眼光看研究對象,注重過程評價與多元評價將教學評價貫穿于本堂課的每個教學環節。
七、教學反思
1、 通過現實生活中的實例,從特殊到一般,在具體感知基礎上得出集合的描述概念,便于學生理解接受。
2、 啟發探究教學,營造學生的學習氛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能力。
八、板書設計
高中數學說課稿 篇4
一、地位作用
數列是高中數學重要的內容之一,等比數列是在學習了等差數列后新的一種特殊數列,在生活中如儲蓄、分期付款等應用較為廣泛,在整個高中數學內容中數列與已學過的函數及后面的數列極限有密切聯系,它也是培養學生數學能力的良好題材,它可以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歸納、猜想及綜合解決問題的能力。
基于此,設計本節的數學思路上:
利用類比的思想,聯系等差數列的概念及通項公式的學習方法,采取自學、引導、歸納、猜想、類比總結的教學思路,充分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調動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體現教為主導、學為主體、練為主線的教學思想。
二、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1)理解等比數列的概念
2)掌握等比數列的通項公式
3)并能用公式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及發現意識,培養學生運用類比思想、解決分析問題的能力。
三、教學重點
1)等比數列概念的理解與掌握 關鍵:是讓學生理解“等比”的特點
2)等比數列的通項公式的推導及應用
四、教學難點
“等比”的理解及利用通項公式解決一些問題。
五、教學過程設計
(一)預習自學環節。(8分鐘)
首先讓學生重新閱讀課本105頁國際象棋發明者的故事,并出示預習提綱,要求學生閱讀課本P122至P123例1上面。
回答下列問題
1)課本中前3個實例有什么特點?能否舉出其它例子,并給出等比數列的定義。
2)觀察以下幾個數列,回答下面問題:
1, , , ,……
。1,-2,-4,-8……
1,2,-4,8……
。1,-1,-1,-1,……
1,0,1,0……
、儆心膸讉是等比數列?若是公比是什么?
、诠萹為什么不能等于零?首項能為零嗎?
、酃萹=1時是什么數列?
、躴>0時數列遞增嗎?q<0時遞減嗎?
3)怎樣推導等比數列通項公式?課本中采取了什么方法?還可以怎樣推導?
4)等比數列通項公式與函數關系怎樣?
(二)歸納主導與總結環節(15分鐘)
這一環節主要是通過學生回答為主體,教師引導總結為主線解決本節兩個重點內容。
通過回答問題(1)(2)給出等比數列的定義并強調以下幾點:①定義關鍵字“第二項起”“常數”;
、谝龑W生用數學語言表達定義: =q(n≥2);③q=1時為非零常數數列,既是等差數列又是等比數列。引申:若數列公比為字母,分q=1和q≠1兩種情況;引入分類討論的思想。
、躴>0時等比數列單調性不定,q<0為擺動數列,類比等差數列d>0為遞增數列,d<0為遞減數列。
通過回答問題(3)回憶等差數列的推導方法,比較兩個數列定義的不同,引導推出等比數列通項公式。
法一:歸納法,學會從特殊到一般的方法,并從次數中發現規律,培養觀察力。
法二:迭乘法,聯系等差數列“迭加法”,培養學生類比能力及新舊知識轉化能力。
高中數學說課稿 篇5
各位老師:
大家好!
我叫xxx,來自xx。我說課的題目是《用樣本的數字特征估計總體的數字特征》,內容選自于高中教材新課程人教A版必修3第二章第二節,課時安排為三個課時,本節課內容為第一課時。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分析、教學方法與手段分析、教學過程分析四大方面來闡述我對這節課的分析和設計: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在上一節我們已經學習了用圖、表來組織樣本數據,并且學習了如何通過圖、表所提供的信息,用樣本的頻率分布估計總體的分布情況。本節課是在前面所學內容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如何通過樣本的情況來估計總體,從而使我們能從整體上更好地把握總體的規律,為現實問題的解決提供更多的幫助。
2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重點:⑴能利用頻率頒布直方圖估計總體的眾數,中位數,平均數。
⑵體會樣本數字特征具有隨機性
難點:能應用相關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二、教學目標分析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能利用頻率頒布直方圖估計總體的眾數,中位數,平均數。
。2)能用樣本的眾數,中位數,平均數估計總體的眾數,中位數,平均數,并結合實際,對問題作出合理判斷,制定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
2、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對本節課知識的學習,初步體會、領悟"用數據說話"的統計思想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對有關數據的搜集、整理、分析、判斷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嚴謹的工作作風。
三、教學方法與手段分析
1、教學方法:結合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認知水平,在教法上,我采用"問答探究"式的教學方法,層層深入。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讓學生真正成為教學活動的主體。
2、教學手段:通過多媒體輔助教學,充分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主動性與積極性。
四、教學過程分析
1、復習回顧,問題引入
「屏幕顯示」
〈問題1〉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往往并不需要了解總體的分布形態,而是更關心總體的某一數字特征,例如:買燈泡時,我們希望知道燈泡的平均使用壽命,我們怎樣了解燈泡的的使用壽命呢?當然不能把所有燈泡一一測試,因為測試后燈泡則報廢了。于是,需要通過隨機抽樣,把這批燈泡的壽命看作總體,從中隨機取出若干個個體作為樣本,算出樣本的數字特征,用樣本的數字特征來估計總體的數字特征。
提出問題:什么是平均數,眾數,中位數?
(教師提問,鋪墊復習,學生思考、積極回答。根據學生回答,給出補充總結,借助用多媒體分別給出他們的定義)
「設計意圖」使學生對本節課的學習做好知識準備。
。ㄟM一步提出實例、導入新課。)
「屏幕顯示」
〈問題2〉選擇薪水高的職業是人之常情,假如你大學畢業有兩個工作相當的單位可供選擇,現各從甲乙兩單位分別隨機抽取了50名員工的月工資資料如下(單位:元)
分組計算這兩組50名員工的月工資平均數,眾數,中位數并估計這兩個公司員工的平均工資。你選擇哪一個公司,并說明你的理由。
。▽W生分組分別求兩組數據的平均工資。
學生:甲、乙平均工資分別為:甲:1320元,乙:1530元。
所以我選乙公司。
學生乙:甲、乙兩公司的眾數分別為甲:1200,乙:1000,所以我選擇甲公司。
學生丙:我要根據我的能力選擇。)
「設計意圖」學生按"常理"做出選擇,教師指出只憑平均工資做出判斷的依據并不可靠,從而引導學生進一步深入問題。
2講授新課,深入認識
⑴「屏幕顯示」
例如,在上一節抽樣調查的100位居民的月均用水量的數據中,我們畫出了這組數據的頻率分布直方圖,F在,觀察這組數據的頻率分布直方圖,能否得出這組數據的眾數、中位數和平均數?
。ò褜W生分成若干小組,分別計算平均數、中位數、眾數,或估計平均數、中位數、眾數。然后比較結果,會發現通過計算的結果和通過估計的結果出現了一定的誤差。引導學生分析產生誤差的原因。原因是由于樣本數據的頻率分布直方圖把原始的一些數據給遺失了。讓學生明白產生這樣的誤差對總體的估計沒有大的影響,因為樣本本身也有隨機性。)
「設計意圖」讓學生懂得如何根據頻率分布直方圖估計樣本的平均數、中位數和眾數。使學生明白從直方圖中估計樣本的數字特征雖然會有一些誤差,但直觀、快速、可避免繁瑣的計算和閱讀數據的過程。
⑵〈提出問題〉根據樣本的眾數、中位數、平均數估計總體平均數的基本數據,并對上一節的探究問題制定一個合理平價用水量的的標準。
。◣熒ㄟ^共同交流探討得知僅以平均數或只使用中位數或眾數制定出平價用水標準都是不合理的,必須綜合考慮才能做出合理的選擇)
「設計意圖」使學生會依據眾數、中位數、平均數對數據進行綜合判斷,并做出合理選擇。也為接下來對他們優缺點的總結打下基礎。
、强偨Y出眾數、中位數、平均數三種數字特征的優缺點。
。ㄏ扔蓪W生思考,然后再老師的引導下做出總結)
「設計意圖」使學生能更準確更全面地依據樣本的眾數、中位數、平均數對數據進行綜合判斷,并做出合理選擇,使實際問題得到正確的解決。
3、反思小結、培養能力
①學習利用頻率直方圖估計總體的眾數、中位數和平均數的方法。
、诮榻B眾數、中位數和平均數這三個特征數的優點和缺點。
③學習如何利用眾數、中位數和平均數的特征去分析解決實際問題。
「設計意圖」小節是一堂課的概括和總結,有利于優化學生的認知結構,把課堂教學傳授的知識較快轉化為學生的素質,也更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歸納概括能力
4、課后作業,自主學習
課本練習
[設計意圖]課后作業的布置是為了檢驗學生對本節課內容的理解和運用程度,并促使學生進一步鞏固和掌握所學內容。
5、板書設計
【關于高中數學說課稿錦集5篇】相關文章:
關于高中數學說課稿錦集九篇07-29
關于高中數學說課稿模板錦集六篇08-09
高中數學說課稿錦集五篇07-19
高中數學說課稿錦集10篇07-17
關于高中數學說課稿模板錦集十篇06-26
高中數學說課稿模板錦集六篇08-01
精選高中數學說課稿錦集10篇07-28
有關高中數學說課稿錦集6篇07-27
高中數學說課稿模板錦集10篇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