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高中語文說課稿范文集錦10篇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說課稿,借助說課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怎么樣才能寫出優秀的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高中語文說課稿10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詩歌是激情和想像的藝術。只有用你的激情與想像去品讀,“詩的感覺”才會噴涌而出。 讀林庚先生的《說“木葉”》,我首先想到這樣一段話。誠如林先生所言,我們的古詩人是“敏感而有修養的”,他們似乎參透了深奧的美學和心理學原理,創造了耐人“觸摸”的精妙的詩歌語言,這語言是不可能作出“科學”的解答的。
林先生在這篇詩論中所給的結論是:詩歌語言富于暗示性!斑@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成為一種“潛在的力量”,詩人“把這些潛在的力量與概念中的意義交織組合起來,于是成為豐富多彩一言難盡的言說”,成為令人玩味無窮的“精妙”的詩歌語言。在吟詠之間,那些“潛在的力量”便在不知不覺之中影響著讀者,感染啟發著讀者,讓人情思靈動,視通萬里。就比如文中所說的“木葉”,按照字面的解釋,“木”就是“樹”,“木葉”就是“樹葉”。然而,“木”卻“具有著一般‘木頭”木料’‘木板’等的影子”,“這潛在的形象常常影響著我們會更多地想起了樹干,而很少會想起了葉子”,這樣,也就有了“落葉”的暗示,還有顏色的暗示——“它可能是透著黃色,而且在觸覺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濕潤的”。于是,“木葉”詩句便“帶來了整個疏朗的清秋的氣息”,讀著它,甚至“仿佛聽見了離人的嘆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這就是“木葉”之于“樹葉”一字千里的差異。 林庚先生深諳詩歌妙道,此文命中了詩歌創作與鑒賞的玄機,撩開了詩歌神秘的面紗。我們將會在一種“潛在的力量”的影響下,不知不覺地參悟深蘊其中的道理,走進詩歌的殿堂。
二、教法探究
1、小組討論研究。 以“尋疑---追答---悟理”為線整體感知全文,把握文章精髓。 2、通過詩歌鑒賞實踐,提高詩歌鑒賞能力
三、教學設計
基于以上分析,確定本文的教學目的是:1、理解中國古代詩歌中“木葉”意象的意蘊; 2、了解詩歌語言具有潛在暗示性的特質;3、培養學生把握詩歌中意象所表現出的感情色彩,提高詩歌的賞析能力。教學重難點為運用文中闡述的知識和道理指導學生進行詩歌鑒賞實踐 。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唐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在其《登高》一詩中有兩句傳誦千古的名句“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同學們知道這里的“落木”是什么意思嗎?(學生明確“落木”即“落葉”之意后)那杜甫為什么不說“無邊落葉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呢?”“木”與“葉”有何區別呢?讓我們一起來讀讀林庚的《說“木葉”》來解開這個迷吧。
二、整體感知 把握全文 (以“尋疑---追答—悟理”為線來理解全文)
1、 四人一組討論尋找你認為能表現文章行文脈絡的疑問句,并加以整理。
2、 以小組為單位追尋上述問題的答案。 問題設計 (1)詩歌的語言富于暗示性,那些微妙的意味往往寄諸言外。鑒賞詩歌,不僅要品嘗言內的意思,而且要品嘗言外的滋味。從課文看,“木”與“樹”的意味有什么異同?
探究學習:按照字面的解釋,“木”就是“樹”,木本植物的通稱。而“木”作為“樹”的概念的同時,卻具有著一般“木頭”“木料”“木板”等的影子,會讓人更多地想起了樹干,把“葉”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這樣,“木”也就給人以落葉之感。而“樹”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葉的,它與“葉”都能給人以密密層層濃陰的聯想。 (2)課文說詩歌語言的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成為語言形象的潛在力量,這些潛在力量與概念中的意義交織結合起來,就成為豐富多彩一言難盡的言說。文中說到的“樹葉”與“木葉”、“木葉”與“落葉”有怎樣不同的意味?
探究學習:“樹葉”,“樹”與“葉”的形象之間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致的,都給人枝繁葉茂,濃陰匝地的感覺;而“木葉”,就自然而然有了落葉的微黃與干燥之感,它帶來了整個疏朗的清秋的氣息,甚至還讓人仿佛聽見了離人的嘆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澳救~”是屬于風的而不是屬于雨的,屬于爽朗的晴空而不是屬于沉沉的陰天,一個典型的清秋的性格!澳救~”是“木”與“葉”的統一,疏朗與綿密的交織,一個迢遠而情深的美麗的形象。而“落葉”,則比“木葉”還更顯得空闊,它連“葉”這一字所保留下來的一點綿密之意也洗凈了。
(3)第4、5段是課文的中心段,文中闡釋了“木”在形象上具有哪些藝術特征?
探究學習:“木”在形象上有兩個藝術特征:其一,“木”比“樹”更顯得單純,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個落葉的因素;其二,“木”不但讓我們容易想起樹干,而且還會帶來“木”所暗示的顏色,它可能是透著黃色,而且在觸覺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濕潤的。
(4)課文所闡釋的是詩歌語言的暗示性問題,而標題卻擬為“說‘木葉’”,若改為“談談詩歌語言的暗示性”,你以為如何?
探究學習:標題若擬為“談談詩歌語言的暗示性”,整個文章的行文思路就要改變,它可能就要從理論的角度來論述,恐怕會寫成一篇理論性較強的學術論文。標題擬為“說‘木葉”’,文章選取古詩中的“木葉”意象作為論題,在結構安排上由引古詩到探意蘊,先排除古詩人考慮文字洗煉的因素,再從它用于秋天的情景中探尋其含有落葉等因素,最后才觸及詩歌語言的暗示性的問題并加以闡釋。這樣,把深奧的文學理論附麗并滲透于有關“木葉”詩句的品讀玩味中,并逐層深入,探幽發微,既體現了作者的科學態度,也契合了讀者的閱讀心理。“說‘木葉”’的擬題應該是本文的一個亮點。
(5)課文作者既是一位深諳詩歌妙道的學者,也是一位暢游詩歌海洋的高手,文中大量援引古詩人關于“木葉”的詩句,揣摩一下這對于闡發道理起了怎樣的作用。
探究學習:一是作引子,引出議論話題;二是作為例證,使得析理有憑有據;三是調節文氣,更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內涵。
3、 從課文看,“木”與“樹”的意味有什么異同?你從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三、 探究閱讀 融會貫通 只要提到“木”字大家就會想到在瑟瑟秋風中凋零的樹木,引發人們的感傷情懷。以此類推,很多意象在長期的文化進程中形成了相對穩定的感情色彩,詩人們往往用它們表現相似或相通的感情。古詩中有許多耐人尋味的意象,它們如“木葉”一樣,成為難以言傳的精妙語言。
作業;可以以古詩歌中常用的物象為例,如:月、松、梅、蘭、竹、菊、等進行有目的的詩歌鑒賞,仔細體味詩歌的精妙。
1.古詩中有許多耐人尋味的意象,它們如“木葉”一樣,成為難以言傳的精妙語言。請根據課文所闡釋的詩歌語言的暗示性的理論,體味古詩中的“月亮”意象。
研究方法: (1)收集有關“月亮”的古詩 (2)班級交流。 (3)鑒賞研究,寫成小論文。
參讀作品: 曹操《短歌行》,劉禹錫《石頭城》,蘇軾《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張九齡《望月懷遠》,李白《靜夜思》,杜甫《月夜憶舍弟》,孟郊《古怨別》,王安石《泊船瓜洲》等等。
2.詩歌語言的精妙在于它的暗示性,但是,暗示性也會給詩歌創作帶來負面影響。美學家朱光潛先生曾說:“聯想意義也最容易誤用而生流弊。聯想起了習慣,習慣老是歡喜走熟路,熟路抵抗力最低,引誘性最大,一人走過,人人都跟著走,愈走就愈平滑俗濫,沒有一點新奇的意味!廊硕际,‘柳腰桃面'王嬙、西施’,才子都是‘學富五車,才高八斗’;談風景必是‘春花秋月’,敘離別不離‘柳岸灞橋’;做買賣都有‘端木遺風’,到現在用鉛字排印書籍還是‘付梓”殺青’!焙笕耸芮澳救~”詩句的影響,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是不是一種“流弊”呢?古代詩歌還有沒有類似的常見意象呢?請找出來,作專題研究。
研究方法: (1)閱讀古詩,找出一兩個常見意象 (2)作比較賞讀。
(3)召開詩歌鑒賞研討會 參讀書目: 《詩集傳》《唐詩三百首》《宋詞三百首》等詩集。 3.在我國詩歌中,有許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對穩定的感情色彩,詩人們往往用它們表現相似或相通的感情,但有時候,詩人把它組織在不同的意象體系里,使之表現不同甚至相反的感情。比如,古代詩歌中寫 “梅”的不勝枚舉,所表現的感情就不盡一致。請找出一些,試辨析并交流.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2
教學目標:
、艑W會通過戲劇沖突和精彩對白把握典型藝術形象
、菩蕾p戲劇的語言藝術
、钦莆招蕾p戲劇的一般技巧
、韧ㄟ^哈姆萊特的學習,學會正確的認識我們自己
教學重點:
、磐ㄟ^戲劇沖突和精彩對白把握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
、破肺簧勘葋啈騽〉恼Z言藝術
教學難點:
⑴如何理解哈姆萊特關于“生存還是毀滅”這段對白
、评斫夤啡R特性格的典型性
教學過程:
一、導入:當人們提及文學名著的時候,我們常常會有一種敬畏之心,敬其恒久的藝術魅力,畏其深刻的思想內容其實,如果我們靜下心來認真品讀,就會發現名著距離我們很近那么,今天就讓我們真正走進名著,深入名著,來一起欣賞莎士比亞的經典劇作《哈姆雷特》
板書:《哈姆雷特》
二、復習提問
1、通過上堂課的學習,我們知道矛盾沖突的雙方是哪些人物?
2、哪位同學能回憶一下他們之間的復雜關系?
三、布置任務:圍繞下面的問題分組討論:(幻燈片)
1、戲劇沖突是戲劇的要素之一,常常可以分為外在沖突和內在沖突
、旁谶@場戲中,主要外在沖突是否表現為哈姆雷特與奧菲利婭的沖突?為什么?
⑵沖突雙方力量對比上有什么特點?
⑶在這種情況下,哈姆雷特堅持個人復仇結合時代背景,這反映出他思想上有什么特點?
2、戲中,哈姆雷特的內在沖突表現得非常激烈,請仔細閱讀“生存還是毀滅”這段對白,說說激烈的沖突來自于哈姆雷特對哪些問題的思考?思考的結果如何?這體現出他怎樣的性格特點?
3、哈姆雷特,奧菲利婭的對白,說的都是瘋話嗎?為什么?請舉例說明這反映了他什么樣的性格特點?
4、在奧菲利亞的獨白中,哈姆雷特過去是怎樣的形象?莎士比亞為什么借奧菲利亞之口對哈姆雷特極力贊美?
四、完成任務:老師引導學生解決問題(以學生自主回答為主)
明確上面問題的答案:
1、(1)不是因為哈姆萊特的直接復仇對象是國王他與國王之間的矛盾沖突應為主要沖突奧菲利婭因不明真相并以為哈姆萊特真的瘋了而無法與哈姆萊特溝通的矛盾仍從屬于哈姆萊特與國王之間的矛盾,因為她是被人利用
(2)懸殊強大(強大到一個封建集團)弱。ㄈ跣〉揭粋人)
。3)個人英雄主義強調個人力量的偉大,表現了對人的自我的極大的肯定新興產階級人文主義思想的體現
2、生存與毀滅思想與行動
他選擇生存,選擇復仇激烈的思想斗爭后他選擇了行動與堅持
特點:在面對巨大的挫折時,他善思、憂郁、延遲、
3、不是因為哈姆萊特的很多話都是直逼現實的,直接反映了現實問題如:對美麗與貞潔的思考,反復強調奧菲利婭進尼姑庵,嘲諷天下女人煙視媚行、淫聲浪氣等
性格:偏執他曾母親改嫁而感嘆:“脆弱啊,你的名字就是女人!”
4、莎翁用了七個短語從七個角度來極力贊美哈姆萊特,使他近乎完人
盡管哈姆萊特身上有這樣、那樣的缺點,但他仍不失為一個有知識、有理想的青年,他敢于承擔重任并堅持完成它他是莎士比亞人文主義思想的化身,莎士比亞深愛著筆下這個人物,他代表著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新興資產階級進步思想,代表著正義向邪惡的封建的集團挑戰他是一個英雄,同時也是一個血肉豐滿的藝術形象,并非完人,也正因為如此,他才成為千百年來經久不衰的藝術典型
五、總結哈姆雷特人物性格(以學生自主回答為主)
六、學生現場戲劇片段表演(表演哈姆萊特與奧菲利婭的對白)
七、學生評議
從藝術形象的角度分析是否符合哈姆萊特的性格
八、名人眼中的哈姆雷特
。ㄟM一步明確哈姆萊特這一藝術形象的典型性)
德國詩人海涅說:“我們認識這個哈姆萊特,好象我們認識我們自己的'面孔,我們經常在鏡子里看到他”,并說看到的“正是我們自己的相貌”
俄國作家屠格涅夫認為任何人都會同情哈姆萊特的原因是:“幾乎每一個人都能在哈姆萊特身上找到他自己的缺點”
俄國批評家別林斯基幾乎把哈姆萊特從個人擴大到全人類,他說哈姆萊特“是偉大的,深刻的,……他就是你,就是我,就是我們每一個人”
法國文豪雨果也持有相同的看法:“哈姆萊特像我們每一個人一樣真實,但又要比我們偉大他是一個巨人,卻又是一個真實的人因為哈姆萊特不是你,也不是我,而是我們大家哈姆萊特不是某一個人,而是人”
九、在戲劇中,一個鮮明的藝術形象是靠精彩的藝術對白來實現的下面就讓我們來品位一下《哈姆萊特》的語言藝術
莎士比亞是世界公認的語言大師,曹禺是中國現代話劇史上的奇才
試比較《哈姆來特》(節選)與《雷雨》(節選)戲劇語言特點的異同
明確:(1)相同點:都是主要靠人物對白來表現突出人物性格的舞臺藝術
。2)不同點《哈姆萊特》采用了大量的人物內心獨白來突出人物性格;而〈〈雷雨〉〉主要運用有力的舞臺說明和簡潔的人物對話來表現人物性格
莎翁的戲劇,大量地使用比喻、排比等修辭手法,語言華美,抒情性濃郁;〈〈雷雨〉〉的語言比較樸實自然,生活化
十、總結課堂教學內容和研讀戲劇的鑒賞技巧,觀看經典名著影片〈〈哈姆萊特〉〉,完成對世界經典的深入品讀。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3
一、開場白
各位評委老師好!我叫XXX,是成都市XX中學的一名語文老師,我抽到的說課題目是《過秦論》。下面是我的說課內容。
二、說教材
《過秦論》是高中語文教材第二冊第五單元的第一篇課文,節選自賈誼的《新書》,原著分為上、中、下三篇,這里選的是上篇。通過對秦王朝興起、強盛、衰亡過程的敘述,議論了秦王朝成敗的因由。
通過單元提示,我們知道,《史記》和《漢書》等紀傳體史書的出現,標志著我國歷史散文取得了空前偉大的成就。要通過本單元的學習進一步引導學生欣賞古典文學作品,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
其中《過秦論》是本單元的重點課文,學習時,要把握課文的思想內容,著重了解賈誼對秦王朝迅速滅亡的原因的分析,在朗讀和背誦過程中,注意掌握有關的文言文詞語和文言句式。
高中語文教學大綱對文言文學習的要求是:誦讀古典詩詞和淺易文言文,背誦一定數量的名篇。掌握文中常見的文言實詞、虛詞和句式,能理解詞句含義,讀懂課文,學習用現代觀念審視作品的內容和思想傾向。
根據課文特點,結合大綱要求,我確立了如下教學目標。
三、教學目標
1、 歸納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異義詞、詞類活用、特殊句式等。
2、 理解文章結構層次,探究文中“敘”與“論”的關系,體會本課敘事時極力鋪張渲染,議論時使用對比論證的寫作特點,學習事實論證、對比論證的論證方法。
3、 賞析的語言特點:多重排比、夸張、對偶、對比、同義疊句的運用,使文章顯得氣勢非凡,而又深刻。
4、 了解賈誼對秦王朝迅速滅亡原因的分析,了解借古諷今、實施 仁政的意義。
四、重點、難點
高一階段,學生文言知識體系尚待完善,對魏晉歷史散文接觸不多。因此,教學中要進一步增加文言知識積累,并通過朗讀指導,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學生欣賞魏晉歷史散文的能力,養成思辨的習慣。據此,本課的教學重點為:
1.識辨課文中通假字,活用詞,古今異義詞,掌握重要實詞、虛詞及多義詞,積累文言詞句知識。
2、理解文章結構層次及寫作意圖,賞析的語言特點。
本課的教學難點為:
注意對“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中心論點的正確理解。
五、教學程序
《過秦論》篇幅較長,文言知識較豐富,文章內涵豐厚,因此我設計用三課時教學。
第一課時的要點是:了解作家作品,識辨課文中通假字,活用詞,古今異義詞,掌握重要實詞、虛詞及多義詞,積累文言詞句知識,精讀課文,要求讀透,討論繪制結構圖示。
第二課時的要點是:詳細深入理解文章結構層次及寫作意圖。
第三課時的要點是:賞析的語言特點。
六、結束:我的說課完畢,謝謝各位老師!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地位和作用
《赤壁賦》是必修二第一單元中的一篇,和《聽聽那冷雨》《再別康橋》共同構成了“山水神韻”這一模塊。
《赤壁賦》是一篇獨具特色的“以文為賦”的上乘之作,它兼具南北朝駢賦和唐宋古文的雙重特點,文質兼美,情理并茂。正如余秋雨先生在《蘇東坡突圍》中說,《赤壁賦》乃中國文人的通用電碼,是一篇難得、有味的經典美文。
而處于這個階段的學生都渴望長大,但在人生道路中總會有挫敗感,難以釋懷,心中充滿了迷茫。學習蘇軾面對挫折的那種坦然、達觀的態度,將對學生起到了良好的教育和啟發意義。以《赤壁賦》為載體,可培養學生的樂觀、豁達的生活態度,幫助他們快速成長為品性之人。因此其作用與地位十分重要的。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結合學生的實際,我制定了以下“三維”教學目標。
二、說教學目標
(1)積累文言實詞、虛詞及文言句式,整體把握文本內容以及了解賦的相關知識。
(2)反復體味文中優美的語言,學習駢散結合的語言特點;知人論世,深入理解文中包含的復雜感情和深刻內涵。
(3)了解蘇軾的思想,學習古人豁達樂觀的精神,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
三、說重點難點
《赤壁賦》是意境、情感和理趣完美結合的典范,在準確把握文言現象,疏通文意的基礎上,還應該注重對文章的鑒賞,即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是本課教學的一個重點。探討如何將景、情、理緊密結合是教學難點。
四、說教法
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中指出:“教師既是與學生平等的對話者之一,又是課堂閱讀活動的組織者、學生閱讀的促進者!薄敖處煹狞c撥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講解代替學生的獨立閱讀。”因此,這一堂課,在教法上我采用涵詠法、美讀法(體驗性默讀、多形式朗讀等)、講解法,引導學生自主閱讀課文。把課堂交給學生,讓他們成為學習的主人,從而構建師生間和諧平等互動的語文課堂。
五、說學法
我設計了朗讀法、欣賞法、討論法、總結法等學習方法,指導學生品析作品的語言,體會優美意境,探究作者的思想情感,從而 達到鑒賞抒情的散文的目標。依據是新課標在必修課“閱讀與鑒賞”方面,建議“發展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個性化閱讀”。
六、說教學過程
1.導入
散文家余秋雨說:“中國文化的真實步履落在了這山重水復、莽莽蒼蒼的大地上……”,因為文人墨客往往會在跋涉千山萬水時,感慨歷史人生。大文豪蘇軾似乎對赤壁情有獨鐘,在貶謫黃州期間兩次登臨便寫下了“兩賦一詞”。“創作就是傾訴,閱讀就是傾聽”,讓我們通過美讀和感悟來聆聽蘇軾在《前赤壁賦》中所寄托的心聲。
設計此環節的目的:好的導入,能營造良好課堂氛圍,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濃厚的興趣,吸引學生的審美注意,使之不由自主地進入課文情境。
2.基礎落實(10分鐘)
結合上節預習學案,展示成果。教師作評。由于是文言,基礎知識不可忽視。
3.自讀課文,理清思路。學生用關鍵詞概括,展示。(重點)(15分鐘)
月夜泛舟——嗚咽簫聲——客訴悲情——水月做比——醉臥舟中
然后,在此基礎上,繼續讀課文,揣摩詞人情感變化。方法點撥:抓關鍵詞,關鍵句。
如:第一段寫景,感受“浩浩……”。二段關鍵詞“樂甚”寫出夜晚泛舟之樂。第三段“愀然”寫出聽蕭之悲。
4.深入思考:作者如何將景、情、理緊密結合? (難點)(20分鐘)
小組合作討論,代表發言。點撥:由景而生樂情,樂極而生悲,由悲而生理。最后豁達胸襟的展示,正是蘇軾在厄運中努力堅持人生理想和生活信念的艱苦思想斗爭的縮影。周國平說:“在人生中還有比成功和幸福更重要的東西,那就是凌駕于一切禍福之上的豁達胸懷!”
再此基礎,順水推舟。設計問題:如何評價蘇軾隨遇而安,及時行樂的人生態度?依據:讓學生更深刻理解全文,幫助學生樹立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暢所欲言,此環節鼓勵學生大膽發言,但須言之成理,有據可依,節盡量避免消極、積極的無謂爭論,教師作結。
5.以“我讀蘇軾”為話題寫一篇500字小作文。
七.結束
板書設計:
赤壁賦
蘇軾
月夜泛舟 泛舟之樂
嗚咽簫聲 簫聲之悲
客訴悲情 失意之苦
水月做比 隨緣而安
醉臥舟中 歸于曠達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5
一、說大綱、考綱、教材和學情
(一)關于大綱:《語文教學大綱》對文言文閱讀的要求是:誦讀古典詩詞和淺易文言文,背誦一定數量的名篇。掌握課文中常見的文言實詞、文言虛詞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詞句含義,讀懂課文,學習用現代觀念審視作品的內容和思想傾向。大綱在語文教學目的闡述中還有這樣的話:“要進一步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熱愛中華優秀文化的感情,培養高尚的審美情趣和一定的審美能力;……”,這也是與文言文教學密切相關的。
(二)關于考綱:
根據《大綱》的要求,高考《考試說明》對古代詩文的閱讀作了三個遞進層次的要求:①理解(能力層級B):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理解常見文言虛詞虛詞在文中的用法;理解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②分析綜合(能力層級C);篩選并提取文中的重要信息;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思想,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③鑒賞評價(能力層級E);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評價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
(三)關于教材:
新教材非常重視古代經典詩文的閱讀積累,全套教材編排的古代詩文作品,約占課文總數的40%,高一文言文按時代編排,高一下第五單元為宋代散文,宋代散文繼承唐古文運動的傳統有所發展,題材更加廣泛,形式更加多樣,語言更加暢達,并且更長于議論,對后世的散文創作有深遠的影響。從語言文字上看,宋朝散文較上冊的文言文更為淺顯。
文言文教學,新教材編排上有明顯的“兩重一輕”傾向,“兩重”是指重視誦讀,重視積累;“一輕”指輕篇章的瑣屑分析。這一傾向從新教材的練習設計可明顯看出來。我個人認為文言文教學應體現這種傾向,避免大量無效的分析,應多誦讀……培養語感。
(四)關于學情:
學生經過初中和高一上期的文言文學習,已掌握了一定數量的文言實詞、虛詞,學生的文言文閱讀能力有了明顯的提高,但仍有一些難點有待突破,如文言句式,詞類活用、虛詞的用法等。我任教的兩個班的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比較濃厚,課堂氣氛活躍。
針對以上的分析情況,本課的教學目的、學法、教法和教學程序確定如下:
二、說教學目的
(一)教學目的:
、僬b讀課文;
、跍蚀_理解常見文言詞語在文中的含義;
③歸納并掌握“道”“蓋”“文”三個多義詞的義項及“乃”“然”“其”三個虛詞的用法;
、荏w會并借鑒本文即事明理的寫法;領會文章所闡發的哲理。
(二)教學重點:①誦讀②積累
(三)教學難點:①準確判斷詞文言詞語在文中的含義;
、谔撛~用法:
三、說學法、教法:
(一)學法:
1、誦讀法。這是學習文言文最基礎、最重要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誦讀能在感知言語聲音形態的同時,實現對文本的感悟理解。言語聲音形態與情味的關系是極其密切的,從感知的直接性來說,文字不如聲音徹底、深刻、細膩。因此誦讀法成功關鍵是要讀出聲音的各種形態,如節奏、語調等,只有這樣,才能聽到“古人”的心聲,才能“得他滋味”(朱熹語),才能觸摸到言語主體的情味。否則,僅得其聲音,得其字形,充其量也只是“認讀”。當然,要做到這一點,有一個探究、發現的過程,教師應引導學生逐步讀出“情味”來。因此,范讀多讀顯得非常重要。
2、圈點法。使用各種圈點勾畫符號閱讀文言文,也是古人一種重要的讀書方法。唐彪曾說:“凡書文有圈點,則讀者易于領會,而句讀無訛。不然,遇古奧之句,不免上字下讀,而下字上讀,……”我從兩方面進行指導:一是指導使用圈點勾畫符號,二是指導學生在圈點勾畫的基礎上適當作一些批注。第一節課,學生主要勾畫出疑難處及哲理句。
3、猜讀法。哥德曼認為,閱讀過程并非一個精確知覺的過程和系列加工的過程,而是一個選擇的過程和預期的過程,閱讀是一種語言心理學的猜測游戲。在學生掌握了一定數量的文言詞匯后,碰到難詞時,教師應引導點撥學生大膽猜測,在小心求證的基礎上準確把握詞在文中的含義。這就是“教是為了不教”。學習《游》文,我精選七個重要詞語為例讓學生猜,點撥指導運用七種方法。
4、練習法。這是鞏固知識、發展能力的有效方法,關鍵在一個“精”字!熬殹辈磺蟆岸唷保瑧蟆熬,要用最少的練習鞏固學生的知識,培養學生的能力。我設計兩套練習,一是課堂鞏固練習,重在鞏固課文的重要詞語;二是課外遷移練習,選用98高考題,進一步鞏固準確把握文言詞語意義的方法。
(二)教法:
1、點撥法:蔡澄清先生大力倡導的語文點撥教學法是根據中國漢語文的特點,針對中學生學習語的實際,為落實啟發式教學原則而采取的一種教法。所謂“點撥”,就是教師針對學生學習過程中存在的知識障礙、思維障礙與心理障礙,運用畫龍點睛和排除故障的方法,啟發學生腦筋。自己進行思考與研究,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的方法。簡單說,所謂“點”就是點擊要害,抓重點;所謂“撥”就是撥疑難,排障礙!包c撥法”能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性。在學習《游褒禪山記》中,我主要點撥的是準確理解詞語含義的幾種方法,使學生學會“猜”,從而提高閱讀文言文能力。
2、歸納法。從上學期開始,我一直對常見實詞、虛詞的意義用法進行系統歸納,使所學知識系統化,網絡化,既便于記憶,又便于運用。如《游褒禪山記》一文的第二課時,我主要運用歸納法,歸納“文”“蓋”“道”三個實詞義項及“乃”“然”“其”三個虛詞用法。茲舉一例如下:
→獨體漢字叫“文”→文字
文
→裝飾→掩飾(文過飾非)
→彩色交錯為“文”
→華麗,有文采→文辭→文章,文獻→文化教育
四、說教學程序:
(一)總體設計:通過以上分析,我確定了本文的教學整體思路:通過誦讀把握全文;通過猜讀訓練思維;通過歸納使知識系統化、網絡化;通過精練鞏固、強化。在這個思路指導下,《游褒禪山記》一文的教學安排兩課時,第一課時主要是:誦讀、積累;第二課時主要是:誦讀、歸納。
(二)第一課時教學過程設計:
1、導入及解題(2分鐘)毛澤東詩導入:“無限風光在險峰”
學生自讀注解①補充王安石相關內容
2、整體把握:(19分鐘)
(1)范讀(5分鐘)難讀字點撥:褒、華、謬、咎、父
(2)自由朗讀(5分鐘)誦讀點撥:(略)
(3)齊讀(5分鐘)
(4)全文思路:(4分鐘)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6
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我說課的題目是《燭之武退秦師》。
一、說教材。
。ㄒ唬 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高中語文必修5本書共有文言文單元5個,17篇文章。涉及了5個方面的文章類型:古代記敘散文、山水游記散文、議論性散文、人物傳記和古代抒情散文!稜T之武退秦師》屬于古代記敘散文,也是學生進入高中所學習的第一篇文言文。
編者希望學生通過本文的學習,既可以領略古人的才華和品德,又可以欣賞和借鑒敘事的藝術;希望學生在反復朗誦中體會古代敘事散文特有的簡潔美,在抓住關鍵詞語概括敘事脈絡中,提高概括能力和表達能力。
。ǘ 教材目標及確定依據
根據課程標準,圍繞"知識與技能、方法與過程、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位一體的課標要求確立三維目標:
1. 了解《左傳》這部編年體史書基本情況及其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
2. 理解和掌握文中的重點實詞和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3. 賞析燭之武這個人物形象,把我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
4. 學習古人國難當頭,不計個人安危得失、顧全大局的愛國主義精神。
。ㄈ 教學中難點及確定依據
燭之武的說解是一篇非常漂亮的外交辭令,短短125個字,卻說了四層意思,說得委婉曲折,面面俱到,具有很強的說服力,其語言藝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我把探討語言藝術定為教學重難點。
。ㄋ模 教學內容重組、拓展、安排
布置預習
1.回憶初中學過的《曹劌論戰》并結合書下注釋、課后介紹了解《左傳》。
2.了解本課歷史背景。
a. 提供文言材料《重耳之亡》。
b. 了解"城濮之戰".
3.參看歷史教材畫出春秋時期的地圖。尤其標注出秦、晉、鄭的方位。
二、說學法
。ㄒ唬⿲W情分析
剛入高中的學生,不少還延續初中學習文言文的方法,只滿足于盲目背誦,只顧掃清課本中的文字障礙,無法把課內學到的知識轉化為能力,學了后面的忘了前面的,到考試前只是盲目做題,考試時全憑猜測,越是這樣越是缺乏興趣。針對這一現狀,我們著眼于文學與歷史相融合,或借文釋史,或者借史釋文,把語文與歷史兩科結合起來。本文就是著眼于學生的實際現狀,立足于學生的學習興趣,從歷史科的角度切人,以語文課本中所涉及的作品為基礎,來說說如何幫助學生實現文史互動,從而提高學生學習文言文的閱讀能力。
(二)學法指導及選擇的依據
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學會自主、合作、探究。要重視師生的語言交際和心靈溝通。""重視學生思維方法的學習。"據此,我確定了以下學法及能力培養:
A、圈點、勾畫、批注的方法。
B、參照注解,動口動腦,培養學生自己獲取知識的能力。
C、指導學生進行正確的誦讀。
三、說教法
教學是一門藝術,應變是教學藝術得以順利實施的重要前提。所謂應變,就是根據不同的班級、不同的授課內容以及教學過程中出現的不同情況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和處置措施。因此,教師要本著"因材施教"以及"教學有法,但無定法"的原則,慎重地選擇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根據該課的教學目標、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年齡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進行教學:
1、學生誦讀、教師范讀,整體感知的教學方法。
2、語言、動作,形象激情的教學方法。
3、點撥詞句方面的一些知識,循序漸進,逐步積累的教學方法。
選擇以上教法的依據:語文教學應重視整體教學,重視積累、感悟和熏陶,重視語文運用能力和語感的培養。要做到這些,最有效的手段是誦讀。在誦讀的過程中去感悟,并初步把握文章的字詞句、結構內容以及語氣語感,為進一步理解課文奠定良好的基矗據此,我在教學本課時主要采用誦讀的方法,使學生初步整體感知課文。同時通過個性化語言以及動作演示等形象激情的方法來輔助教學,在此基礎上指導學生積累文言詞句。
四、說教學過程
。ㄒ唬⿲胄抡n,激發興趣
初中的時候,我們學過一篇文章叫《曹劌論戰》,誰還記得當中所講的故事?故事中的曹劌是怎樣的形象?(學生回答)
《曹劌論戰》出自《左傳》,那么我們今天來學習當中的另外一篇文章《燭之武退秦師》,來結識另一位謀臣燭之武。
燭之武要面對怎樣的考驗呢?那么就讓我們一同展開當時的那幅歷史畫卷吧。找同學來畫一下春秋時期的區域地圖。
現在如果你是鄭國的臣子,正面臨一場考驗:晉國聯合秦國來公攻打鄭國,面對軍事實力懸殊的情況,你有什么退兵的良策嗎?(可以給學生自由討論的時間)
大家想了這么多的辦法,那個辦法能奏效呢?
所謂"國家有難,匹夫有責",鄭國危難,誰顧全大局,挺身而出了呢?
(二)講授新課,分析鑒賞
第一階段:掃清文字障礙,積累文言實詞與虛詞的相關知識。
1、教師范讀全文,進一步整體感知課文。
2、自讀全文,提出要求:圈點勾畫不理解的詞句,批注有疑問的內容。
3、組織討論找出的疑難詞句。教師要顧及全體學生,尤其是文言文基礎差的學生,教師要指導學生動手(寫)、動腦、動口,培養思考分析能力。
4、整理文章中重點詞、詞組、句式
實詞:貳 軍 師 子 是 鄙 遠 陪 賜 朝夕 版 唯
一詞多義:若 說 辭 鄙 微 之
詞組: 以為 "所"字詞組
句式: 判斷句 賓語前置句
第二階段:分析鑒賞
設計四個大問題串連全文
1、 秦晉為何出兵圍鄭?鄭國所面臨的局勢如何?(討論)
由此問題引出文章的第一段,分析戰爭的原因:三點。
2、燭之武是怎樣出場的?第二段對表現人物以及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學生討論)
此段為側面烘托人物形象。佚之狐的推薦,道出了燭之武卓越超群的外交才能,使主人公未出場時,就引起了讀者極大的關注。
3、燭之武是怎樣說服秦伯退師的?
燭之武的說辭共125個字,語言非常精煉,含義豐富,可分為五層:(學生討論,理解內容,分出層次)
1) 站在秦國立場上,博得秦伯好感,為進一步說服秦伯提供可能。
2) 說明亡鄭利晉,保鄭利秦,動搖秦亡鄭信心。
3)進一步利益誘惑,使秦舍弊求利,放棄原有做法。
4)再以歷史上晉對秦的背叛,離間秦晉聯盟。
5)從歷史說到將來,指出晉的貪婪將威脅到秦的發展。
總之,在短短的百余字內,燭之武站在秦的立場上,替秦分析圍鄭的利弊,層層深入,句句擊中要害,又句句打動秦伯,使秦國最終撤去了包圍,保全了鄭國。整個說辭充分表現出燭之武機智善辯的外交才能。
4、秦伯退師后,晉文公表現如何?(提問討論)
此問引出文章的最后一段,這段對事件結果的交代,也順便表現了晉文公隱忍不發、隨機應變的胸懷和謀略,在盟友變敵友的情況下,晉文公并沒有感情沖動,而是表現出清醒的頭腦和理智的判斷,這正是晉文公日后終成霸業的根本原因。
說明:以上四個問題,以第三個問題為重點。因為它是課文的難點,要集中突破。并且可以拓展討論:雙方談話有哪些語言藝術?
。ㄈ┯懻摽偨Y,認識升華
1、文章對"退秦師"的前因后果,只作簡略交代,集中筆墨塑造燭之武的形象,請學生總結一下燭之武的形象。
燭之武是這篇課文的中心人物,雖然長期得不到應有的重視,但他的能力和能言善辯卻早已聞名鄭國。所以,在國難當頭,鄭國君臣一籌莫展的時候,佚之狐推薦了他。他的一番牢騷,使他的形象更加有血有肉。鄭伯的自責,更重要的是,燭之武深明大義和捍衛國家主權的使命感,使他化解了不滿,增強了了義無反顧奔赴敵營的信心和勇氣。見到秦伯之后,他胸有成竹,對秦晉的關系和矛盾了如指掌,只字不提鄭國的利益,似乎處處為秦國著想,因而能夠不卑不亢,侃侃而談,既不刺激對方,又不失本國尊嚴。說的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層層遞進,句句打動對方,具有很強的感染力。
《左傳》就是這樣通過正面和側面,用精彩的語言使人物形象鮮明生動。
⑵《左傳》以敘事為主,故事情節曲折生動,在本文中就有所體現。請學生體會(討論,提問)。
"文似看山不喜平",這篇文章充滿了波瀾,顯得生動活潑。大軍壓境,鄭國危在旦夕,不禁讓人捏了一把汗,而佚之狐的推薦,使鄭伯看到了一線希望。讀者滿以為燭之武會順利出使敵營,力挽狂瀾,誰知他因長期得不到重用而"辭",使鄭國的希望又趨于渺茫。鄭伯的自責,也增添了文章的戲劇性。
。ㄎ澹 作業布置
1、完成課后練習二、三題。
2、將課文改編成課本劇。
3、 預習《荊軻刺秦王》,分析荊軻是怎樣得到樊於期首級的,當中有怎樣的語言藝術。
。┌鍟O計
情節發展:秦晉圍鄭 臨危受命 說退秦師 晉軍撤離
寫作特點:詳略得當 語言簡潔
故事情節波瀾起伏
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7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語句,把握文章內容。
2、品味鑒賞兩位哲學家深邃的思想。
教學設想:
1、教學重點和難點:捕捉關鍵信息和對文中深邃思想的理解。
2、安排兩教時
教學內容與步驟:
第一教時 內容:學習《人是能思想的葦草》
一、導入,板書課題。 帕斯卡爾是法國17世紀有一位著名的啟蒙思想家,他的思想深受另一位法國啟蒙思想家和文學家蒙田的影響。蒙田認為思想很難保留和捕捉,“我把思想寫下來,樂事,我寫下的卻是思想逃逸了”,因為人的記憶能力差,念頭過多,要捕捉到有價值的思想全靠運氣。于是帕斯卡爾追隨蒙田《隨筆錄》的方式,記錄下偶然閃現出的思想,并保持原貌,這就是《思想錄》。這些零星無序的思想比邏輯演繹的思想更加真實、細致,是一種智慧而不是胡思亂想。今天我們就來讀一讀《思想錄》中有關思想價值的一個段落,來體會其思想的光輝。
二、要求學生圍繞以下問題閱讀課文,重點看看文章說了幾個方面的內容。
思考:“人是能思想的葦草”概括了人什么樣的特點?為什么說人全部的尊嚴就在于思想?思想既然是無與倫比的東西,為什么又說它有缺點又是卑賤的?如何認識人是可悲與偉大的統一體?
師生討論問題;①文章的核心觀點是什么? 第一段:思想形成人的偉大。即:人之偉大源于他擁有思想。
、 作者以“葦草”為喻說明什么?為什么要這樣比喻?
形象寫出人的渺小、脆弱,在大自然面前的不堪一擊。這樣比喻是為了襯托出思想的力量:思想使渺小的人變得高貴和有尊嚴。宇宙的浩大,能毀滅脆弱渺小的人;人卻因為思想,可以概括宇宙,這就是人在宇宙中的全部尊嚴。
、蹫槭裁凑f“我們全部的尊嚴就在于思想”?怎樣理解“這就是道德的原則”?
作者把思想看作人之所以為人及人超出其他萬物的標志。因為人是高于自然的,在自然界中人有著絕對的優勢,它的優勢表現在精神上,在他的思想上,思想可以超越自然,超越物質,可以通向無限,這使得人在自然中有了尊嚴,有了主宰世界的能力,所以說:“我們全部的尊嚴就在于思想。”
也正因為如此,我們“必須提高自己”,要“努力好好地思想”,這就是我們存在于世界的意義,人在自然中的崇高使命。這里作者把這一使命上升到道德層面,換言之,人若不努力思考,就不是一個有道德的人,即喪失了人之為人的起碼條件。
、茉鯓永斫狻氨憩F為天使的人卻表現為禽獸”?
作者認為,人的心靈追求與實際表現是矛盾的。人,即使他墮落了,但也沒有完全泯滅心中的靈性之光,所以他才會想表現為天使;但是這個善良的愿望只是人的顯意識,而在這一意識的冰山下蠕動的,常常是連禽獸都不如的邪惡,而人又常常由以示或者無意識地漠視這種邪惡。有一句老話:善良的愿望優勢八人引導到地獄中去,這些善良的愿望可以用自有、民族、平等、博愛等名之,也可以用幸福、革命、富裕、正義等描繪,但在歷史上,有多少罪惡都是憑著這些善良的愿望而大行其道。
⑤“思想由于他的本性是何等地偉大!思想又由于他的缺點是何等卑賤啊!”這里的“本性”和“缺點”指什么?
思想是偉大的,因為它是獨立的、自由的,這本身就是一種可驚嘆的、無與倫比的東西。正是它使人如蘆葦一樣脆弱的生命變得有力;使它使人高于其它萬物,超越了一切貌似強悍的對手,成為萬物靈長;使它使人擁有了尊嚴,使它形成了人的偉大。這就是思想的本性。同時,它又是卑賤的的。帕斯卡爾認為“欲念和強力是我們行為的一切根源”,人們總是被許多虛幻、邪惡的欲念包圍著,它驅使人們追求享樂、追求安適、追求衣食溫飽,追求天倫之樂,人們永遠不會滿足于此,妄想得到更多得更高的來自別人的關懷,所以思想難以超越這些虛榮而真實地生活。這就是思想的缺點。
、薜诎、九兩節反復強調了什么意思?第十節以“偉大的君主”、“失了位的國王”類比,又是強調了什么?
八九兩節寫人是偉大與可悲的統一體。人是一個可悲的存在,人是卑鄙渺小、微不足道的,然而可貴的是,人能認識到他的可悲,其他萬物,譬如一棵樹就做不到,因此人又是偉大的。
帕斯卡爾深刻地洞察了人類心靈的辯證法。他不像憤世嫉俗的人那樣,只看到人性的黑暗;也沒有如那些膚淺的樂觀主義者一般,只看到了人性的光明。面對著人的心靈,他敏銳地察覺到:人性之中最奇怪的東西莫過于我們在一切事物里都發現相反性。人的偉大與可悲就是其中最突出的一點。
第十節以“偉大的君主”、“失掉位的國王”類比,仍然強調人是偉大與可悲的統一體。
三、總結:“人是能思想的葦草”這一著名比喻,不僅確立了思想對于人生的重要意義,也蘊含了帕斯卡爾對于能思想的人生的自尊與激情。帕斯卡爾認為只有同時看到人的崇高使命和人的軟弱無力才能看到真理。他在《思想錄》中,反復論述:人是偉大崇高的,又是卑鄙渺小的;是可以達到幸福的,又是處于十分悲慘的狀況的,所以認識自己至少是認識人的一部分,偉大與卑微的統一,高貴與貧賤的統一,幸福與不幸的統一。我們對自己越是認識得越深刻就越接近于一個真實的人。
四、 閱讀:關于“人是能思想的葦草”
灰蒙蒙的天,灰蒙蒙的地,灰蒙蒙的心。
金燦燦的陽光,金燦燦的溪灘,金燦燦的笑容。
周圍的東西影響我的心情,因為,我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容易觸景生情。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8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你們好!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陳情表》,下面我從四個方面說這堂課的設計:
一、說教材
《陳情表》是必修五第二單元中要求背誦的課文。本單元話題是學習古代抒情散文,旨在讓學生把握作品抒發的真摯情感。就文體而言,是文言文也是散文。按課程標準,閱讀淺易文言文、理解詞句含義、讀懂文章內容是高中生必須達到的目標;從散文的角度學習文學作品《陳情表》,要按課程標準“從整體上把握內容、概括要點”的要求,從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現代觀念審視作品,評價其積極意義與歷史局限;引導學生感受《陳情表》感人至深的思想情感,理解孝敬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忠孝兩全的思想局限,進而關注學生情感的發展,培養關愛親情的思想意識。
結合單元教學要求和本課特點,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1、知識目標:通過誦讀、背誦,積累文言詞匯,積淀文言語感,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
2、能力目標:學習和運用陳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構思藝術
3、情感目標:體會作者至真至誠的親情、忠情、苦情。正確認識“孝”,繼承孝敬父母長輩的傳統道德。
教學重、難點:
1.學習重點:識辨課文中通假字,活用詞,古今異義詞,掌握重要實詞、虛詞及多義詞,積累文言詞句知識。
2.學習難點:本文的主要特點是以情動人,作者是怎樣逐層深入地敘事陳情,達到愿乞終養的目的的。
課時安排:兩課時
第一課時主要來完成知識目標,第二課時完成能力目標和情感目標,本節課為第二課時。
二、說教法和學法
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能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達到教與學的和諧完美統一;诖耍覝蕚洳捎玫慕谭ㄊ侵v授法,點撥法。講授法,教師可以系統的傳授知識,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學法上,我貫徹的指導思想是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具體的學法是討論法、朗讀法和勾畫圈點法,讓學生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閱讀習慣。
三、說教學過程
為了完成教學目標,解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課堂教學我準備按以下五個環節展開。
環節1:情景導入。孝敬長輩,忠于朝廷,是中國古代君子立身行事的最基本的道德準則,千百年來,人們奉行于此,常以“忠則《出師表》、孝則《陳情表》”相提并論,李密的《陳情表》感動了皇帝,感動了上蒼,今天我們繼續學習這篇以孝動人的文章——《陳情表》。
環節2:課堂檢測。課前已發下了導學案,主要檢查學生對文言字詞的掌握情況。
環節3:自由朗讀課文,理清文章思路。
為學生設計三個問題:本文的題目是“陳情表”,作者為什么要向晉武帝陳情?他陳情的內容是什么?用了什么方式?
學生討論后發表見解,教師梳理內容并歸納為:
(1)李密“陳情”的理由是因為皇帝下詔任命他為太子洗馬,“尋蒙國恩,除臣洗馬”,而他又不想應詔就職,“臣具以表聞,辭不就職”。
。2)李密“陳情”的具體內容:
①述父喪母嫁、祖母收養、祖孫相依為命之悲慘遭遇。
②述因祖母病重,太守舉孝廉不就,刺史舉秀才不從,皇帝下詔、官府逼迫也難以應詔的兩難處境。
、凼鍪コ孕⒅翁煜拢约汗驴酂o依,祖母又“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祖孫“更相為命”,因此“不能廢遠”的理由。
、苁鲎婺改晔乱迅撸盀貘B私情,愿乞終養”,祖母百年后,自己再對國家“生當隕首,死當結草”,報效犬馬之勞的愿望。
。3)李密陳情的方式是融理于情、融情于事。
作者自己的孤苦無依、和祖母相依為命、對皇帝的知遇恩情等“情”自然巧妙地融入了對皇帝的“陳”述之中,曉暢、通達、渾然一體,沒有雕琢之痕,使人感到作者時時在述事,又處處在抒情。這是本文寫作上的一大特點。
環節4:拓展探究
(1)有人說,讀《陳情表》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孝。孝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傳統美德,讀罷此文,請談談你對“孝”的感受。
(本題的目的是讓學生結合文章內容并談談自己的學有所悟,以求學生提高自己的認知能力、概括能力并讓學生真誠地為親人奉上自己真誠的回報。在經濟建設迅猛發展,道德意識逐漸淡漠的今天,注重對學生的思想教育,顯得尤為重要。)
學生分小組討論,討論結束后,各小組選一名代表發言,其他同學可以補充。
明確:封建統治者提倡以“孝”治天下的倫理,其根本的目的在于維護自己的統治地位,今天我們應有清醒的認識態度。另一方面,孝敬父母、長輩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至今仍未過時。
(2)將本文與諸葛亮的《出師表》對比,看兩篇文章在“動之以情”上有什么異同。
學生討論后,教師歸納總結:
古人常有“忠則《出師》,孝則《陳情》”之說,可見兩篇文章在用情方面是相似的,都是以真情來打動人,這是古代抒情散文中的典范。
不同:《出師表》這篇奏章以議論、敘事為主,字里行間滲透了諸葛亮眷戀“先帝”知遇之恩的強烈感情。作者與劉禪兼有“君臣”與“托孤”的關系,陳述意見借“先帝”之口道出,飽含深情,字字句句發自肺腑,更容易打動劉禪。告誡語重心長,殷勤寄語,率直誠懇又不失長者、臣下身份,全文無不流露出作者忠君愛國之情。杜甫贊之:“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标懹钨澲骸俺鰩熞槐碚婷,千載誰堪伯仲間!笨梢娬Z言感情之深。
《陳情表》則通過陳述自己的“苦情”“親情”“忠情”來打動晉武帝,希望能夠準許自己侍奉祖母以終余年,因此言辭委婉流暢,情文并茂,扣人心弦。晉武帝看了文章后說:“士之有名,不虛然哉。”
環節5:課堂小結
文章詳盡而委婉地敘述了李密和祖母劉氏相依為命的處境,申述暫時不能應召赴任的衷情,言辭懇切,表情達意淋漓盡致。學習本文,我們既要學習作者融情于事、真切感人的“情”,又要理解作者作為“亡國賤俘”對新朝國君陳情時的謹慎、得體、恰如其分的語言;既要讀懂李密的“孝”情,又要領悟其中的感激之“情”。
環節6:作業設計
1、背誦《陳情表》,在背誦的過程中,以求更深刻的感悟其情感。
2、語言運用練習:以“忠”和“孝”為話題寫篇隨感。通過這個作業,讓學生學會關注生活,關心身邊的人。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9
第三冊語文主要是詩詞,從整個高中語文教學和考試來說,詩詞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這一部分,高考時直接題和間接題都很多,關鍵是直接題較多,如:
。1)作家作品、作家的姓名字號、并稱及文壇地位等;
(2)風格流派、文體;
(3)名句填空;
。4)對相關背景的了解、對主要內容和重點字詞的理解;
。5)對寫作特點及藝術手法的鑒賞。詩詞教學從培養人文素養提高文化品味來談也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大到人生態度,小到言談舉止,都有影響。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是人教版高中語文第三冊中第二單元的宋詞,通過學習本課,學習本文寫景、詠史、抒情相結合的特點,提高鑒賞宋詞的能力。
學情分析:高二學生我們的學生閱歷淺,學生幾乎沒有登山觀海的經歷,如不引導,很難體會蘇軾面對滾滾大江,想起歷史上無數的英雄,看到赤壁形勝,想起瀟灑多謀的周瑜,感嘆自己壯志難酬的心情。但蘇軾又不同于杜甫李商隱,他的性格更傾向于陶淵明李白,又不甘于消沉,所以以酒祭月,非常豪邁。所以要啟發學生思維的火花,從而把握全詞意境問題不大,討論更能深入領會到諸如烘托借代等藝術手法,更能領悟到蘇軾用詞的精妙。
教學目標:依此學情,根據新課標“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目標要求,結合本文的特點,確立教學目標如下:
、僦R目標:了解蘇軾的的創作風格及豪放詞的特點
②能力目標:學習本文寫景、詠史、抒情相結合的特點,提高鑒賞宋詞的能力
、鄣掠繕耍毫私庾髡呖释麨閲ЯΦ乃枷肱c壯志未酬的苦悶
④方法目標:誦讀法;講授法,不斷啟發學生從而把握全詞意境;討論法
教學重點難點:教學過程中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考慮到學生原有的基礎,現有的困難以及學習上的心理特征,從而針對性的確立學習的重難點。本課的重點是了解蘇軾的豪放詞風和情與景的自然結合,難點是體會作者深刻含蓄的情感。
教學方法:如何突破重難點是本課的關鍵。
。1)上片以講授為主,用語言再現當時場面,引導學生去想象蘇軾登赤壁懷念英雄的情景,盡可能使其有如臨其境之感。
原因是:我們的學生閱歷淺,學生幾乎沒有登山觀海的經歷,如不引導,很難體會蘇軾面對滾滾大江,想起歷史上無數的英雄,看到赤壁形勝,想起瀟灑多謀的周瑜,感嘆自己壯志難酬的心情。但蘇軾又不同于杜甫李商隱,他的性格更傾向于陶淵明李白,又不甘于消沉,所以以酒祭月,非常豪邁。
。ǎ玻┫缕杂懻摓橹鳎瑔l學生思維的火花。因為有了上片學習的基礎,把握全詞意境問題不大,討論更能深入領會到諸如烘托借代等藝術手法;更能領悟到蘇軾用詞的精妙.
。ǎ常├枚嗝襟w直觀教學手段,加大課堂信息量,以適應信息時代的變遷,同時加大隨堂訓練的容量,以適應高考的分量。
學法指導:教是為了不教,學法應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⑴指導學生自主學習。⑵組織學生合作學習,最大限度的使學生都能參與教學活動,通過討論,發現學生獨特的個性,創造性的思維。⑶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學習,關注學生思考問題的深度和廣度,養成質疑探究的習慣。⑷“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指點學生拓展延伸,課外閱讀名人名篇,強化鑒賞能力和寫作能力,為高考作好準備。
教學過程:上片以講授為主;下片以討論為主.
導語設計:三國是個充滿魅力的時代,其中赤壁之戰奠定了天下三分的局勢,而且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一次以少勝多的戰役。時光如水,斯人已矣,但每一個為這一戰所激動著的人來到赤壁,當年的沖天火光、震天喊殺聲仿佛又能縈繞于腦海。赤壁之戰后八百多年,一位偉大的天才人物來到赤壁,寫下了一篇和赤壁之戰一樣流傳千古的偉大詞作——《念奴嬌"赤壁懷古》。這為偉大的天才人物就是蘇軾。
示范朗讀:激情充滿壯志豪情
檢查自主學習的效果:熟悉課文內容以后,指導學生利用課文注釋和工具書,查閱資料,由學生口頭介紹作者;在個性化朗讀的基礎上,整體感知,篩選有效信息,理清思路,概括精要,提高獨立閱讀能力和概括能力,與高考接軌。
。ǘ嗝襟w顯示:字詞積累,隨堂訓練。)
組織學生合作學習:一是把握對字詞的賞析;二是把握意境,盡可能地再現當時
情景;三是對一些藝術手法賞析穿插其中;四是由于詩詞跳躍性大,而我們的學生史學知識欠缺,所以我在講述時補充了一些史學知識,這似乎把語文課講成了歷史,也不知得當與否,算是一種嘗試,還望各位前輩提出批評意見。至于延伸比較部分,以柳詞和蘇詞為例比較豪放詞和婉約詞的詞風,是為了把學生“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感性差異上升到理性,使這種感性更加深刻、明晰.
板書設計:在學生分析的基礎上用多媒體顯示如下板書
念奴嬌赤壁懷古
蘇軾
上闋赤壁奇景波濤洶涌山勢險峻
下闋懷周瑜儒將風度非凡膽略
抒己感慨人生如夢壯志未酬
要先給學生方法:上片以講授為主,用語言再現當時場面,引導學生去想象蘇軾登赤壁懷念英雄的情景,盡可能使其有如臨其境之感。下片以討論為主,啟發學生思維的火花。因為有了上片學習的基礎,把握全詞意境問題不大,討論更能深入領會到諸如烘托借代等藝術手法;更能領悟到蘇軾用詞的精妙.
拓展延伸:柳詞和蘇詞為例比較豪放詞和婉約詞的詞風,是為了把學生“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感性差異上升到理性,使這種感性更加深刻、明晰。
全文總結:江月是永恒的,在無限的時間和空間中人只是滄海一粟,人生如此短暫,又何苦讓種種“閑愁”縈回我心呢?一位襟懷超曠、識度明達的詩人浮現在我們眼前,在他的自解中仍有一腔豪邁之情。
遷移應用:學以至用。讓學生了解蘇軾渴望為國效力的思想與壯志未酬的苦悶,詩詞教學從培養人文素養提高文化品味來談也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大到人生態度,小到言談舉止,都有影響.
教學效果預測:總之,在新課標教育理念下,從以下幾點可見這堂課的效果①沒有將文質兼美的散文肢解成幾大塊,維護了散文的整體美。②突出了新課標以“學”為主,而不是傳統的以“教”為主,從復述故事到板書設計,從質疑到評價,都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③使學生掌握了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方法,以適應新時代終身教育的需要。④提升了從感性到理性的思維能力。⑤使學生樹立了“以人為本”、“以天下為己任”的價值觀。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10
一、 說教材
《逍遙游》是第四冊,第六單元的文章。第六單元由兩篇古代散文和兩篇古代小說組成,單元要求是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讀懂課文,并領略文言文在敘事和抒情中的藝術魅力!跺羞b游》是表現莊子思想的重要篇章,莊子所追求的超然物外的絕對自由的理想就集中體現在這一篇中,它突出的藝術特色在于它的奇特的想象力和浪漫主義風格。根據本文的特色,現將教學目標及重點難點確定如下:
1、教學目標
結合課文注釋即工具書讀通全文,增加文言積累,訓練理清思路,把握文旨的能力
初步了解莊子的哲學思想和形象化說理的風格。領略莊子散文想象豐富、氣勢磅礴、汪洋恣肆的特點
能一分為二的適當評價莊子的思想,培養學生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
理解本文的主旨,文章為了強調“無所待”的觀點,從反面提出問題,緊緊扣住“有所待”論證,最后給予否定,提出正面主張。
2、教學重點:
了解本文的結構特點
賞析本文形象化說理的特點
3、教學難點
理解莊子世間萬物若“有所待”則不自由的思想
理解“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的思想
二、說教學方法
1、誦讀法。通過反復誦讀,培養學生對古代散文的感悟和理解
2、問答法。對文中交容易的問題采用問答法,簡明扼要
3、討論法。對有難度的問題進行深入的討論
教學課時:兩課時
三、教學過程
根據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和學生的接受能力,將本課題安排為:導入文本——感知文本——理解文本——走出文本四大板塊,培養學生的主動探究能力。
(一)情感激發,導入文本
1、利用《列御寇》中莊子臨死前的小故事,初步感知莊子的思想,引入課文
2、多媒體展示莊子的簡介、主要哲學思想及寫作的主要特色。《逍遙游》全文共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總論,論中世間萬物都因有所待而不自由,自己追求的是“無所待”的最高境界。第二部分則是通過一系列的語言故事,論證第一部分提出的“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的境界,通過無為來達到。而本文選自第一部分。解題“逍遙!
(二)誦讀品析,感知文本
1、在聽讀問記中疏通文意,積累文學常識。
2、重讀文章,整體感知,概括每段的大意。
第一段、世間萬物皆有所待
第二段、小大之辨
第三段、提出無可待的觀點
(三)合作探究,理解文本
A 在這部分中,細讀每段,這部分主要采取問答的方式進行。
1、 課文舉例說明世界萬物都有所待的時候,所涉及到的人和事物有哪些?哪些是作者贊美的,哪些是作者嘲諷合法否定的?
2、 第一段中,莊子說萬物都有所待都不自由,第二段為什么還要討論“小大之辨”,為了把這個問題說明白,作者舉了哪些例子?
強調小大之辨,一方面強調人在認識上的大小區別,說明以小及大的困年,另一方面,也反映莊子認識世間事物時,并不能完全地“無己”,他是肯定事物有差別的。文字間充滿了對鯤鵬的熱愛和對蜩與學鳩的鄙夷
3、課文第三段寫了那三種不同層次的人的,作者怎樣得出最后的結論?
4、《史記》說莊子“汪洋恣肆以適己”,在課文中哪些地方體現了這種特點?
首先是全文的構思。鯤鵬的雄偉與細微者的對比
其次,是作者描繪的鯤鵬形象
B文中出現了幾個“笑”,各笑什么?為什么笑?莊子對這種笑是贊成還是反對?
全文可以說,由三個“笑”組成,“蜩與學鳩笑之”“斥yan笑之”“宋榮子猶然笑之”三個之,是笑的對象。
全文基本上是否定,是從反面論證,最后才用幾句話提出正面主張。
(四)拓展延伸 、走出文本
如何看待莊子的“無所待”思想?
莊子對人的精神的肯定是對的,但這種“絕對自由”的超現實性,恰恰表現了他對現實的不滿和無奈,想借精神上的自由來逃避顯示的主觀唯心主義的世界觀。有待和無待以為著人生的兩個層面,物質形體活動都是有待的,而無形的精神活動可以是無待的。人生世間,難免神為形累,心為物役,應該通過“無用”、“無己”的道德修養,使精神突破有待的束縛,達到無待的自由。
課文總結:
本篇是《莊子》的代表篇目之一,充滿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才,寓說理于寓言和生動的比喻中,形成獨特的風格。全篇一再闡述無所依憑的主張,追求精神世界的絕對自由,在莊子的眼里,客觀顯示中的萬物都是對立和相
互依存的,這就沒有絕對的自由,要想無所依憑,就得無己。他希望一切順乎自然,超脫于現實,否定人在社會生活中的一切作用,把人類的生活與萬物的生存混為一體,追求無條件的精神自由。
板書設計(略)
【有關高中語文說課稿范文集錦10篇】相關文章:
有關高中語文說課稿范文集錦八篇07-31
有關高中語文說課稿范文集錦6篇07-26
有關高中語文說課稿集錦八篇06-09
有關高中語文說課稿范文合集9篇07-11
高中語文說課稿范文集錦八篇07-13
高中語文說課稿范文:《勸學》11-26
有關高中語文說課稿范文匯編六篇07-31
有關高中語文說課稿范文集合7篇07-29
有關高中語文說課稿范文集合六篇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