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ub id="h4knl"><ol id="h4knl"></ol></sub>
    <sup id="h4knl"></sup>
      <sub id="h4knl"></sub>

      <sub id="h4knl"><ol id="h4knl"><em id="h4knl"></em></ol></sub><s id="h4knl"></s>
      1. <strong id="h4knl"></strong>

      2. 高中生物說課稿

        時間:2021-06-20 17:40:37 高中說課稿 我要投稿

        有關高中生物說課稿三篇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說課稿,說課稿有利于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動的開展。那么問題來了,說課稿應該怎么寫?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高中生物說課稿3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有關高中生物說課稿三篇

        高中生物說課稿 篇1

          各位領導 、老師們,你們好!

          今天我要進行說課的內容是細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首先,我對本節內容進行分析

          一、說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細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是人教版教材生物必修一第二章第1節內容。《細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這一節,首先在節的引言中,明確指出自然界的生物體中的元素是生物有選擇地從無機自然界中獲得的,沒有一種元素是細胞特有的。但細胞與非生物相比,各元素的含量又大不相同。說明生物界與非生物界具有統一性和差異性。這部分內容較為淺顯,但是結論非常重要,對于學生了解生物的物質性具有重要意義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本教材的結構和內容分析,結合著高一年級學生的認知結構及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知道組成細胞的主要元素;知道為什么碳元素是構成細胞的基本元素

          2、能力目標:學會檢測生物組織中的糖類、脂肪和蛋白質的方法。

          (1)通過對C元素的分析,說明有機化合物形成的可能性及必然性,初步培養學生跨學科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2)通過對組成細胞中的元素的百分比的分析,通過對不同化合物的質量分數的學習,培養學生理解、思考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認同生命的物質性;認同生物界在物質組成上的統一性

          三、說教學的重、難點

          本著高一新課程標準,在吃透教材基礎上,我確定了以下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1.組成細胞的主要元素和化合物。2.檢測生物組織中的糖類、脂肪和蛋白質。

          教學難點:1.構成細胞的基本元素是碳。2.檢測生物組織中的糖類、脂肪和蛋白質。

          為了講清教材的重、難點,使學生能夠達到本節內容設定的教學目標,我再從教法和學法上談談:

          四、說教法

          基于本節課內容的特點,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學方法:

          1、直觀演示法:

          利用圖片投影等手段進行直觀演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掌握。

          2、講述法

          引導學生通過創設情景等活動形式獲取知識,以學生為主體,使學生的獨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思維能力、活動組織能力。

          五、說學法

          我們常說:“現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沒有掌握學習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學過程中特別重視學法的指導。讓學生從機械的“學答”向“學問”轉變,從“學會”向“會學”轉變,成為真正的學習的主人。這節課在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評價法、分析歸納法、自主探究法、總結反思法。

          最后我具體來談談這一堂課的教學過程:

          六、說教學過程

          在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注重突出重點,條理清晰,緊湊合理。各項活動的安排也注重互動、交流,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主動性。

          1、導入新課:(3—5分鐘)

          地球上的環境千變萬化,但都是有一定的物質組成,比如地殼表面的水、巖石以及空氣,那么這些物質由哪些元素組成呢?生物是生活在一定的環境中,這些生物從環境中獲取物質,那么這些生物又由哪些元素組成?

          2、講授新課:(30分鐘)

          在講授新課的過程中,我突出教材的重點,明了地分析教材的難點。

          還根據教材的特點,學生的實際、教師的特長,以及教學設備的情況,我選擇了多媒體的教學手段。這些教學手段的運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識具體化,枯燥的知識生動化,乏味的知識興趣化。

          還重視教材中的疑問,適當對題目進行引申,使它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串聯、積累、加工,從而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組成細胞的元素:概述組成生命的元素。結合P17兩個餅形,引導學生觀察、歸納。大量元素(C、H、O、N、P、S、K、Ca、Mg)可以簡單介紹一下某些元素的作用;微量元素(缺鋅導致DNA復制和RNA合成不能正常進行,胰島素里有兩個鋅;缺鐵會貧血;碘、硒甲狀腺激素不可少)。提出問題:在兩個統計圖中顯示出那些元素的含量是最大的?可以簡單解釋一下碳在生命物質中的地位

          組成細胞的化合物:指導學生完成討論題

          實驗:檢測生物組織中的糖類、脂肪和蛋白質:以問題引導:你的實驗材料選擇了什么?你預測你的實驗材料含有什么有機物比較多?你選擇的試驗儀器和試劑是什么?

          3、課堂小結,強化認識。(3—5分鐘)

          幻燈片展示本課的要點:組成細胞的主要元素是什么(C、H、O、N);組成細胞重要化合物(無機物、有機物);檢測糖類等物質的方法(包括試劑、操作、反應結果)

          4、板書設計

          5、布置作業。

          結束:

          各位領導、老師們,本節課我根據高一年級學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認知規律,采用直觀教學和活動探究的教學方法,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教師的“導”立足于學生的“學”,以學法為重心,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索的學習,主動地參與到知識形成的整個思維過程,力求使學生在積極、愉快的課堂氛圍中提高自己的認識水平,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我的說課完畢,謝謝大家

        高中生物說課稿 篇2

          在教學程序上的總體思路是:根據陶行知先生的"教學做合一"理論,根據學生心理特征和學校具體情況,增加授課的吸引力,激發學生思維,讓學生在緊張而又愉快氣氛中掌握所學知識。

          一、 以前后為橋梁,精心設計好導言。

          用設疑導入法提問"什么是卵式生殖?"然后師生教學精子和卵細胞的特點,展示團藻的有性生過程(教學課件),精子和卵細胞是怎樣產生的呢?這節課開始介紹〈〈減數分裂與有性生殖細胞的成熟〉〉(板書)。什么是減數分裂呢?這節課以動物精子形成過程為例來講述減數分裂的基本過程。(導入新課)

          這樣導言,使學生產生一種急需探求的心理,學生學習動機由潛伏期迅速自然進入活躍狀態。

          二、 新課講授

          1. 本節課共交代4個概念:同源染色體、聯會、四分體、減 數分裂。 這4個概念對于理解減數分裂整個過程尤為重要,而學生對概念的理解是膚淺的,只是簡單意義上的背下來,并沒有真正體會理解,易造成失誤。概念清,思路清;概念混淆,則張冠李戴。因此,我在教學中打破課本原有的教學結構,首先明確概念(板書)。同源染色體、聯會、四分體三個概念,老師先講解演示(模型),再出示目標,最后讓學生利用自制的染色體模型,動手操作演示。操作錯誤的及時糾正,老師歸納總結,提示注意的地方

          如同源染色體不可顧名思義認為來源或起源相同的染色體。這樣,通過動手操作演示,極大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課堂氣氛活躍,訓練思維,加深概念的理解,確立正確的概念。減數分裂的概念放在最后學習精子形成過程后,讓學生看書歸納總結,這樣的目的,讓學生全面理解概念的含義,做到真正理解掌握。明確了概念,那么,精子的形成過程又是怎樣的呢?2. 過程

          (1) 邊講邊貼剪貼圖,貼圖與所講的內容要相對應(貼圖)。在講解過程中 以講述法和談話法為主,利用剪貼圖,將染色體動態變化形成具體、形象化的感性認識。通過老師的"講"與"演",學生的"聽"與"看",按老師的敘述、談話,找出問題,思考解決問題的線索,通過師生雙邊活動,新的信息進入學生頭腦中,并與原知識結構掛上鉤,達到知識"提升"的目的,體現老師主導作用,學生主體作用。

          (2) 層層設疑,設置一系列啟發性問題,再逐一解決。如減數分裂第一次分 裂中染色體的變化特點是掌握減數分裂的關鍵。提問:1聯會時染色體復制沒有?2復制為何看不出來?3什么叫四分體?4圖中有幾個四分體5減數分裂第一次分裂中期同有絲分裂中期有何區別?6減數分裂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有絲分裂后期有何不同?7減數分裂第一次分裂染色體數目減半原因是什么

          等等,從提出問題到解決問題,也是學生積極思維的過程。通過減數分裂與有絲分裂比較,拓寬學生思維的廣度,擴大思維范圍,教會學生在廣度上學會思維。通過問題的層層深入,激疑、質疑,不斷加大問題的難度,教學生在深度上學會思維。

          (3) 通過"動樂愛"教學法,動手,動眼,動腦。

          1動手操作比較減數分裂第一次分裂中期與有絲分裂中期染色體行為特點。

          2動手操作比較減數分裂第一次分裂后期與有絲分裂后期染色 體行為特點

          3分析減數分裂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體分離,非同源染色體自由組合的另一種情況。

          4完成減數分裂第二次分裂的一部分(教師只貼一個次級精母細胞的`過程)

          "動樂愛"教學法既用"動的方法",貫徹"樂的原則",達到"愛"的目的。此方法提出根據陶行知先生的"教學做合一"教學提出,陶先生說"在你用腦的時候,同時用手去實驗,用手的時候,同時用腦去想不可,手和腦一塊兒干,是創造教育的開始,手腦雙全是創造教育的目的,引起學生興趣,激發學生動機,教師'費力少而成功多',否則,'教師收效少而學生苦惱多'.此方法在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尤為重要。

          激發快樂情緒,產生興趣和求知欲,大大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從中體會學習生物的無窮樂趣,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同時,通過概念(同源染色體、聯會、四分體)和過程四個方面操作,人人動手,動腦,也培養了學生獨立操作能力,觀察能力,在學習過程中能不斷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還鍛煉學生主動思維的能力。如通過動手操作減數分裂第二次分裂的一部分,學生本身產生疑問,為什么減數分裂是一種特殊方式的有絲分裂?并能加以正確解釋。

          總之,選擇"動"點,構思"動"作,設計"動"法,讓學生在"動"中學,便產生了興趣,"樂"了便從情感上喜歡,由淺層的喜歡日漸發展到深度的"愛".

          (4)在老師的組織引導下,學生始終處于學習情境中,思維性大大調動起來。因勢利導,據圖觀察分析,通過過程講述讓學生總結歸納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染色單體、DNA變化規律。及時表揚肯定,讓學生感到成功的喜悅。

          (5)回顧過程,從四個方面范圍、時期、特點、結果,讓學生看書歸納總結減數分裂的概念。

          (6)最后,利用教學軟件把精子形成過程完整看一遍。讓學生確物質是運動、變化、發展的唯物主義思想。(展示)。對過程形成直觀化的感性認識,加深記憶。

          總之,從概念入手,以過程為主線,重點突出變化規律,最終讓學生把知識形成網絡。

          三。小結:

          減數第一次分裂六個字概括:聯會、分離、減半。減數第二次分裂 四個字概括:分裂、等數。簡單明了,記憶深刻。

          四。結束語:

          生殖細胞除精子外還有卵細胞,卵細胞的形成也經過減數分裂,它的形成過程與精子的形成有和不同?我們下一節介紹,請同學們預習。

          五。習題設計

          為使知識得到反饋鞏固,設置由易到難三種梯度題。填充題、選擇題和簡答題。(略)其中簡答題部分,此題選出的目的是

          1、強調聯會、四分體,聯會是四分體的前提和染色體數目減半的基礎。

          2、有絲分裂中沒有的現象。

          3、書中同源染色體概念由此提出。

          (六)時間分配

          導言2分鐘,新知識傳授25分鐘,練習10分鐘,總結2分鐘,布置作業和結束語1分鐘。

          (七)板書設計(教學課件)

        高中生物說課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一)課題

          新陳代謝與酶

          (二)課型

          探索性實驗課

          (三)教材內容及位置

          現行高中《生物》(必修)第一冊,第三章第一節45~48頁

          (四)課時安排

          本節重點是理解酶的概念和酶的特性。酶的概念是與酶的發現史聯系起來的,可采用講述法。酶的特性是通過探索性實驗實驗四、實驗五,然后引導學生討論和總結得出。

          根據教參,講述和實驗約2課時。如果將兩節課分開,不利于整體教學,因此,我計劃用兩節連堂課在實驗室內完成該節全部教學目標。

          (五)編排意圖

          教材緒論說新陳代謝是生物體進行一切生命活動的基礎,新陳代謝是生物體內全部有序的化學反應的總稱。既然是化學反應,就有催化劑。教材根據學生認知特點,通過探索性實驗得出結論,以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實際操作能力,也是讓學生知道實驗是生物學的學習研究和實踐中不可缺少的。

          (六)前后聯系

          學生在初中階段已學習過多種消化酶在食物的化學性消化的作用且做了“觀察唾液粉酶對淀粉的消化作用”實驗。本節從酶的發現史入手,簡單介紹過程,總結得出酶的概念,再通過實驗得出酶的特性,為后面進一步學習其它生命現象奠定基礎。

          (七)教學目標

          1、酶的發現(A:知道)2、酶的概念(C:理解)

          3、酶的特性(C:理解)

          ①實驗五:

          a、初步學會探索酶催化特定化學反應的方法

          b、探索淀粉酶是否只能催化特定的化學反應

          ②實驗四:

          a、初步學會探索酶催化效率的方法

          b、探索過氧化氫酶和Fe3+催化效率的高低

          以上目標是按《大綱》要求確定的。

           (八)教學重點

          1、酶的概念

          2、酶的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專一性和需要適宜條件的特點

          實驗教學是訓練培養學生實際操作能力的主要手段,也是進行素質教育的重要環節,故本節的能力培養與知識教學同等重要,同為重點。

          (九)教學難點

          組織和引導學生完成酶具有高效性、專一性的實驗。

          (十)教學關鍵

          正確的認識來源于正確的認識方法和過程,對本節內容,學生知識的獲取來源于正確的實驗操作而總結的結論,故應規范學生的實驗操作程序,引導學生總結出正確的結論是本節關鍵所在。

          二、學情分析

           (一)現有基礎

          學生在初中階段學習《生物》時,本應有多個實驗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但由于我市具體條件限制,許多學生在中學階段尤其是生物學科基礎差,前后聯系不強,加之高中教材前面才安排了“三個實驗”,給本實驗操作有一定難度。

          (二)學習動力

          高中學生正處青春期,好奇心強,加之才開始接觸生物實驗不久,所以學生對實驗教學喜而不厭,興趣是動力的源泉,又可通過實驗激發學生學習生物學科的積極性。

          (三)學習能力習慣

          由于長期受應試教育影響和其它條件限制,學生習慣于偏重書本知識的理解記憶和習題解答,而不注重實際操作的訓練。這種狀況短時間內還無法糾正,學生往往抽象思維能力強,實驗技能差,實驗時習慣于得出“先入為主”的結論,達不到探索性實驗的目標。為了提高學生綜合素質,須在實際課教法上采取相應措施。

          三、課前準備

          (一)實驗分組

          宜將操作能力強與書本知識掌握較好的學生合理搭配;選擇實驗能力較強、組織紀律性較好的學生擔任組長,以帶動各組實驗取得好的效果。

          (二)器材準備

          1、實驗器材:

          新鮮的質量分數為20%的肝臟研磨液,體積分數為3%過氧化氫2溶液,質量分數為3.5%的氯化鐵溶液,質量分數為2%的新鮮淀粉酶溶液,質量分數為3%的可溶性淀粉溶液,質量分數為3%的蔗糖溶液,斐林試劑(實驗現配),熱水。

          2、其它器材:

          試管、量筒、燒杯、試管架、溫度計、石棉網、三角架、酒精燈、火柴、衛生香等。

          以上均可由實驗員準備。

          (三)預試實驗

          教師必須先做預試實驗,可驗證或修正實驗步驟等,使實驗的關鍵和難點能心中有數,以便調控實際教學程序。

          四、教法分析

          (一)講述法

          通過教師的語言闡述,讓學生知道一些有關本節內容無法驗證的知識,也便于激發學生的思維,在實驗探究中集中注意力,得出正確結論。

          (二)實驗法與演示法

          實驗法與演示法是生物直觀教學的重要方法。實驗法使學生手腦并用,從感性材料獲得感性認識,從現象中總結出結論,同時培養基本操作技能。在實驗中,老師演示方法步驟的關鍵和難點是必不可少的。故兩種方法是本節課聯系的主要教學方法。

          (三)發現法與對比法

          探索性實驗要求課前不必預習,以避免“先入為主”,通過教師指導、設問;學生自己操作、探究,在實驗中發現現象。同時,對實驗前后的認識和現象進行對比,再進一步分析實驗結果,總結歸納,得出酶的高效性、專一性等,從而培養基礎技能和訓練思維能力,以達到素質教育的目的。

          五、學法指導

          (一)強調規范操作

          規范的實驗操作具有科學性強、效率高、目標一致,節省材料等特點,故應提倡并強化操作程序,糾正錯誤的操作習慣,提高實驗效果,以達到實驗教學目標,提高學生實驗能力。

          (二)指導觀察

          觀察是學生獲取實驗現象的重要環節,指導學生觀察要具體、細致,且忌目無重點。

          (三)引導討論、歸納

          要引導學生對觀察到的現象進行適當地分析、討論、歸納總結得出結論。

          六、教學程序

          在本節教學中,教師先用講述法學習酶的定義,再用實驗法探究得出酶的特性。對酶特性部分,教師講解宜少而精,大量時間應由學生操作,教師巡回指導,突出教師的主導與學生的主體地位。本節是實驗四與實驗五同時進行,所以,進行實驗時宜采用分段式,即講解一段,學生獨立操作一段,學生總結出結論后再進行下一個實驗。具體如下:

          強調幾點:教學與實驗一并進行,要遵守組織紀律,一切聽從指揮。

           (一)組織講解酶的發現

          1、酶的發現史

          2、酶的概念

          (二)組織教學酶的特性

          1、實驗四:比較過氧化氫酶和Fe3+的催化效率。

          (1)統一講解和演示

          ①簡析“實驗原理”:過氧化氫酶、Fe3+均可催化H2O2分解為H2O和O2

          ②簡析目的要求:學會探究酶催化效率方法,比較過氧化氫酶和Fe3+催化效率高低。

          ③演示規范操作:按預先標明的步驟規范演示,注意只演示步驟,不說明結果。

          (2)學生操作實驗,教師指導

          指導要點及設問

          ①加入過氧化氫酶液和FeCl3液后,應立即用手指堵住管口,并立即觀察實驗現象。

          ②向試管內液面上方放入快要熄滅的衛生香時,動作要快,但不要插入到氣泡中,以免使衛生香潮濕而熄滅。

          ③過氧化氫溶液有一定的腐蝕作用,應提醒學生注意,加藥品時切勿濺到皮膚上。如果濺到上面,應立即用清水沖洗掉。

          ④當分別向過氧化氫溶液中加入已知數量的Fe3+和過氧化氫酶分子后,哪個試管產生的氣泡快、多?(加過氧化氫酶的試管)

          ⑤哪個試管內反應產生的氣體能使熄滅的衛生香猛烈地復燃?(加過氧化氫酶的試管)

          ⑥試管中產生的氣體各是什么?(均為氧氣)

          (3)引導總結得出結論

          根據實驗現象,引導學生得出酶的特性之——高效性

          2、實驗五:

          (1)統一講解和演示

          ①簡析實驗原理:淀粉和蔗糖都是非還原性糖,它們在酶的催化作用下均能生成還原性糖。還原性糖能夠與斐林試劑發生反應生成磚紅色氧化亞銅沉淀,用淀粉酶分別催化淀粉溶液和蔗糖溶液,再用斐林試劑鑒定有無還原性糖。

          ②淺析目的要求:初步學會探索酶催化作用特定的化學反應,探索淀粉酶是否催化這兩種化學反應。

          ③演示實驗操作

          (2)學生操作實驗,教師巡回指導。

          指導要點及設問

          ①制備的可溶性淀粉必須完全冷卻后才能使用,如果溫度過高,會破壞淀粉酶的活性。

          ②注意兩支試管應放在水溫為60℃左右,低于50℃或高于75℃,會降低化學反應速度。

          ③如果加蔗糖的試管也出現磚紅色沉淀,要指導分析原因:

          a、蔗糖液放置時間過長,蔗糖被微生物分解成還原性糖,影響實驗結果

          b、試管未洗干凈也會影響

          c、蔗糖本身不純凈

          ④指導學生正確使用酒精燈,杜絕隨意用火。

          ⑤在實驗過程中,兩支試管的顏色發生怎樣的變化?

          加入淀粉的試管:淺藍色→棕色→磚紅色

          加入蔗糖的試管:淺藍色不發生變化

          ⑥保溫5分鐘的目的是什么?(保證有足夠條件供酶分解)

          (3)討論總結

          通過實驗讓學生明確:淀粉酶只催化淀粉水解,對蔗糖不起催化作用,從而得出酶只有專一性,也推導出酶的多樣性特征。

          (三)課堂小結

          1、通過講述法和實驗法探索,得出酶是活細胞產生的一類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機物,酶具有高效性、專一性、多樣性特征,酶的催化效率需適宜的外界條件。

          2、糾正實驗課中學生的不正確操作。

          (四)練習設計

          1、本節練習分兩部分,一部分是回答在教學程序中的設問,讓學生邊觀察邊回答。

          2、各小節實驗的總結提問。

          3、課后練習

          ①完成實驗報告冊上的練習,落實基礎。

          ②完成一個探索性實驗:酶的活性受溫度和PH值的影響。

          七、板書設計

          正板書(大黑板)

          新陳代謝與酶

          1、酶的發現史:1773年斯帕蘭札尼實→1836年施旺→1926年薩姆納→1980年切赫

          2、酶的意義:酶是活細胞產生的一類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有機物

          3、酶的特性:

          (1)高效性:無機催化劑的107~1013倍。

          (2)專一性:一種酶只能催化某一種或某一類化合物的反應

          注:由于酶的專一性,反應也如此復雜,酶具有多樣性

          (3)酶需要適宜的條件

          適宜的溫度:38℃左右催化率最高

          適宜的PH:絕大多數酶在PH=7的環境催化效率最高

          小黑板板書

          實驗四:比較過氧化氫酶和Fe3+的催化

          實驗五:探索淀粉酶對淀粉和蔗糖的作用

        【有關高中生物說課稿三篇】相關文章:

        有關高中生物說課稿5篇07-10

        有關高中生物說課稿六篇06-19

        有關高中生物說課稿匯編五篇07-18

        有關高中生物說課稿合集八篇07-15

        有關高中生物說課稿范文六篇07-15

        有關高中生物說課稿范文合集7篇07-26

        有關高中生物說課稿錦集6篇07-25

        有關高中生物說課稿錦集7篇07-21

        有關高中生物說課稿錦集8篇07-20

        国产高潮无套免费视频_久久九九兔免费精品6_99精品热6080YY久久_国产91久久久久久无码
      3. <sub id="h4knl"><ol id="h4knl"></ol></sub>
        <sup id="h4knl"></sup>
          <sub id="h4knl"></sub>

          <sub id="h4knl"><ol id="h4knl"><em id="h4knl"></em></ol></sub><s id="h4knl"></s>
          1. <strong id="h4knl"></strong>

          2. 日本最新免费的一区二区 | 亚洲欧美日韩在线 | 中文字幕在线永久在线在线 | 中文亚洲成a人片在线播放 亚洲AV乱码久久精品蜜桃 | 亚洲欧美综合另类久久精品 | 亚洲国产中文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