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語文說課稿匯總五篇
作為一名教職工,有必要進行細致的說課稿準備工作,借助說課稿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么什么樣的說課稿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人教版高中語文說課稿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人教版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1
說教材
1.教材分析 《涉江采芙蓉》是新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單元《古詩三首》中的一首!豆旁娛攀住吩谥袊糯姼璧乃囆g手法上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在高中語文古詩教學中也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這首古體詩不論是藝術上,還是在思想上都已經達到了十分純熟的境界。因此,它十分重要。
2.說學情 這首詩歌在內容上難度不大,可以做多角度解讀。新課程標準鼓勵學生作個性化解讀,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就此作些探討。
學生通過小學、初中的系統學習和本冊古詩部分的集中學習,有了一定的古詩鑒賞能力,對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也有了一些積淀,興趣漸濃,這是進一步引導學生熱愛古代詩歌、學習古代詩歌的一個前提。
3.教學目標依據學生特點,教材特色以及新課標的要求,制定教學目標如下:(用多媒體展示)1、 了解關于《古詩十九首》的文學常識; 2、感受詩歌的思想內涵; 3、運用想象描摹詩歌的藝術畫面。
4.教學重點,難點
1、運用想象和聯想描摹詩歌畫面; 2、 抓住詩歌意象來解讀詩歌主旨,培養詩歌鑒賞能力。
二,說教學方法
借助多媒體課件的教學手段,采用“激趣-----感知-----討論-----拓展延伸”的教學模式。
三,說學習方法
培養學生自我學習能力是新課標的一個重要理念,因此我設計以下的學習方法:朗讀法,討論法,質疑法。
四,教具的使用
多媒體課件
五,教學設計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板書“鐘嶸《詩品》:‘驚心動魄,可謂幾乎一字千金!)大家知道這個評價說的是什么嗎?它指的是《古詩十九首》的語言已經達到爐火純青的程度了。今天,我們將要學習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體味一下這“一字千金”的語言魅力。
二、文學常識介紹
《古詩十九首》是梁代蕭統《文選》“雜詩”類的一個標題,包括漢代無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詩。清代沈德潛說:“古詩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辭,一時之作。大率逐臣棄妻,朋友闊絕,游子他鄉,死生新故之感;蛟⒀,或顯言,或反復言。初無奇辟之思,驚險之句,而西京古詩,皆在其下!痹u價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西漢陸機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東晉的陶淵明,南朝宋代的鮑照等,也都有學習“古詩”手法、風格的《擬古詩》。
三、詩歌鑒賞品味
1、詩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達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
(提示:方式是試圖采摘芙蓉,目的是“遺”遠方的“同心”者)
明確:中國人民很早對于自然就有很深的愛好,對自然的愛與對人的愛往往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古代人送給最親愛的人的禮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銀珠寶,而是一株花或是一棵芳草,送別時總是折一枝柳條送給遠行的人,遠行的人為了表示對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驛使就托帶一枝梅花給他。這種生活情調是簡樸的,也是美好的。正如王維的《相思》所寫:“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采花折柳,這正是古人傳情達意的方式,一方面是傳達了對親朋的關懷、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對親朋的美好祝愿。
2、詩歌描寫“多芳草”的“蘭澤”有什么藝術作用?明確:這是環境描寫,意在從側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潔和所表達感情的純潔和美好。
3、三、四句一問一答,在詩歌中具有怎樣的表達作用?
明確:詩歌講究“起、承、轉、合”,這兩句在結構上是暗轉過渡,為表現主人公的情緒由歡欣洋溢轉變為下面的黯然銷魂作鋪墊。
4、詩人真是看到芙蓉芳草才想到“所思在遠道”的嗎?如果不是,詩人為什么要這樣寫?
提示:“所思”是時時刻刻在他心頭的,“涉江采芙蓉”也是為了她,如果詩首就開門見山地把她表出,詩就平淡無味了。這句話是全詩發展的頂點,頂點同時也是轉折點,一方面替上文的發展暫時作一結束,一方面為下文的發展作一伏線,所以照例是要擺在中間的。
5、五、六句的“還顧”、“漫浩浩”具有怎樣的表達作用?
明確:“還顧”一詞,動作性和畫面感很強,可以清晰地表現了主人公孤獨、憂愁、悵惘的形象和心情!奥坪啤币辉~是寫主人公與環顧所見“舊鄉”的距離,給人以路途綿延無盡的感覺。這兩個詞含蓄地傳達了主人公極度痛苦的心情,可是,這兩句并沒有直接點明主人公的痛苦,這樣就給讀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間,具有含蓄不盡的藝術效果。
6、最后兩句除了表達主人公黯然痛苦的心情,還能體會到什么?
明確:還能讓人深切地感受到兩個彼此相愛的人的真摯篤厚的感情。因愛之深才思之深,因愛之長久才有“終老”之“憂傷”。
7、試對這首詩的藝術特點加以概括。
明確:一是意境高潔、清幽;二是含蓄不盡,余味悠長。
四、問題探究
關于《涉江采芙蓉》,有人認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環顧”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認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還顧”者則是“所思”的男子。你怎么看?(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不求統一)
人教版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1、教材簡析:
本文居于這套教材的最后一冊(第四冊)第三單元,是承接第三冊的第一單元記敘文的語言表達,第二單元說明文的語言表達而編排的。課文是一篇悼詞,同時也是一篇評述革命導師馬克思的歷史地位、卓越貢獻和斗爭精神的議論文。學習它對于理解馬克思為真理而斗爭的精神,提高學生的議論文語言表達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教學目標:
根據高考考綱、教學大綱的要求和本單元教學對學生知識和能力的要求,以及本課的特點和我班學生的實際情況,現制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一了解馬克思在科學理論和革命實踐方面的偉大貢獻,學習馬克思為真理而斗爭的精神。二體會課文語言準確、嚴密的特點。三學習課文結構嚴謹,內容連貫,記敘、議論、抒情融為一體的寫法。
本課計劃用兩課時完成,本次說課內容為第二課時,根據對教材的整體把握及所教學生現狀的認識,故明確本課時教學要點為:運用揣摩語言的方法,體會課文的語言特色,學習用準確嚴密的語言表達個人的思想觀點。
3、教學重點和難點:
根據對這篇課文學習目標的理解,我認為本課時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是:一重點:體會議論文語言準確嚴密的特點,培養學生運用準確嚴密的語言表達自己思想觀點的能力。二難點:1.馬克思兩大發現的劃時代意義。2.第三段復雜單句的語法分析。
二、說教法:
本課教學重點是體會議論文語言準確嚴密的特點,在教學中應以揣摩語言為主。另外,本課教學難點較多,主要有以下幾個:
1、馬克思兩大發現的內容及意義的理解。
2、一些重點語句的揣摩理解。因此,在教學中應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每一個學生都行動起來,積極收集資料,認真閱讀提出問題,積極思考解決問題,這是突破教學難點的最佳途徑。
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我設計了“教師引導型”教學方案,以突破難點。這種方案的教學思想是,通過精心設計教學環節,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教師引導下,通過學生的積極配合與認真思考突破教學難點,完成教學任務。這種設計要求學生有比較扎實的基礎,以及教師發揮主導作用,把握教學時機的能力。文中的重點語句較多,體現議論文語言準確、嚴密,關照呼應的地方比比皆是,教學中不必面面俱到?梢赃x擇要點加以突破,比如:第三段的理解與分析、第六段的第二句中“遠不是主要的”的表達作用的理解以及第八段中第三句和最后一句的理解。
三、說學法:
本課內容較難理解,特別是馬克思兩大發現的劃時代意義以及第三段的文字內容同學們理解較為困難,所以,同學們應在認真預習的基礎上試著找出課文中的重點語句,結合書下注釋,聯系上下文,找出它們的內在聯系,體會它們在文章結構方面的作用及表達效果。
對文中的哲學、經濟學理論的概念可以查閱書籍(如《辭!罚嘘P政治經濟學、哲學的書籍)來理解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規律,剩余價值規律的發現的偉大意義、對其內容可以只作簡單了解不必過分深入。課文中復雜的句式較多,同學們可在課前復習一下初中學過的句子成分的劃分、復句層次的劃分的相關知識,然后對課文中的重點語句做一下語法分析,這樣對于課上理解文章內容會有較大幫助。
四、說教學過程:
。ㄒ唬⿲дZ設計:
語言是一門藝術,每個人都有各自的語言特色。有的人語言幽默風趣,有的人語言質樸自然,有的人語言清新明麗。我們學習的各類文體也是這樣,記敘文的語言形象生動,說明文的語言準確周密,那么,議論文的語言呢?帶著這個問題,今天我們來繼續學習《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深入體會一下議論文的特色。
此設置可以幫助學生復習舊的知識,可以激起學生學習本文的興趣,還可以讓學生對本節課的重點有個初步的認識?芍^"一石多鳥"。
。ǘ┱n前檢測:
1、課文從哪幾方面介紹馬克思的偉大貢獻?具體介紹一下有哪些偉大貢獻?
2、概述課文的結構。
此項設置主要是讓學生熟悉課文,為下文揣摩語言打基礎。“溫故知新”。
。ㄈ┬抡n講授:
1、先引導學生完成一些語句的揣摩理解,然后師生共同歸納揣摩重點語句的方法。
(1)問題1:
為什么說馬克思“停止思想”“安靜地睡著了”“永遠地睡著了”?
。2)問題2:
諱飾修辭手法的運用有什么作用?答案:表達了作者對馬克思的哀悼與尊敬以及不忍再說,而又不得不說的沉痛心情。
以上兩個問題重在引導學生從重點句段入手揣摩語言。
。3)問題3:
第三段是一個復雜的單句,它的句子主干是什么?冒號后面作為賓語的復指成分可以分為哪幾層意思?“正像達爾文……一樣”在句子中是什么成分?起什么作用?
此問題通過對句子的主干和層次的分析,體會語言的嚴密性。
。4)歸納方法:
首先從句子本身去理解,抓主干,理枝葉,分層次;然后聯系時代背景、上下文去理解語句的深層含義。
2、精讀課文,分組討論,運用揣摩語言的基本方法,體會課文的語言特點,然后選擇以下句子檢測學生理解的情況。
。1)問題1、第八段在贊揚馬克思的崇高人格所產生的巨大影響時,用了哪些極具感情色彩的詞語,有何作用?
明確:這些詞語分別表明敵人和戰友對馬克思的不同態度,用詞準確。
。2)問題2、第二段所寫“這個人的逝世,對于歐美戰斗的無產階級,對于歷史科學都是不可估量的損失”一句,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明確:該句將馬克思逝世這一事件放在國際工人運動和社會科學發展的廣闊背景中來考察,從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評價馬克思的偉大貢獻,是全文的總綱。(此題從抓重點句、聯系背景入手揣摩句子)
。3)問題3、他的畢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這種或那種方式參加推翻資本主義社會及其所建立的國家制度的事業!笆姑焙汀笆聵I”的修飾成分各有哪幾層?“推翻”一詞的支配對象是誰?
明確:“使命”一詞的修飾成分有三層,分別是“他”“畢生”“真正”!笆聵I”的修飾成分有一層,“推翻資本主義社會及其所建立的國家制度”。 “推翻” 的支配對象是“資本主義社會及其所建立的國家制度”。(此題通過對中心詞的修飾、限制和補充的分析,體會語言的嚴密性)
。4)問題4、找出第五段的關聯詞,分析其作用。
明確:即使也但是甚至而且
。5)問題5、說說第六段前兩句在全文中的作用。
明確:前一句承接上段最后一句話,概括第3—5段的內容,也與第二段中的對于歷史科學相呼應;后一句開啟下文,與第7段“因為馬克思首先是一個革命家”相連,并為從實踐方面介紹馬克思的成就埋下伏筆。
以上兩題分別從關聯詞和過渡段方面揣摩語言。
通過前面的學習,學生已對本節內容有了較清晰的認識,熟悉了揣摩語言的切入點。所以為節省時間,本步驟由教師總結,主要是讓學生加深理解,鞏固所學。(出示板書設計)
(四)比較教學:
為了使學生更好地體會議論文語言準確嚴密的特點,提高學生分析、理解、運用祖國語言的能力,這里選了一篇雨果在巴爾扎克葬禮上的講話──《巴爾扎克葬詞》來進行比較閱讀。
兩篇文章均為葬詞,在內容上有很多相近之處,均對逝者的歷史貢獻與高尚品格作了高度的評價與贊揚,表現了作者對逝者的哀悼與敬仰之情;在表達方式上也極為相近,都在記敘的基礎上,把記敘、議論、抒情融為一體,使文章富有感召力。但是,由于逝者的不同,特別是作者的不同,兩篇文章的語言風格迥然不同,恩格斯作為無產階級革命導師、思想家、科學家,在對馬克思極盡溢美與痛悼之時,在語言上用詞準確嚴謹,在行文中注意了語言的過渡、銜接、關照、呼應,體現了議論文語言準確周密的特點;而雨果作為一位作家、藝術大師,他的悼詞的語言樸實而不單調,準確而不呆板,全篇文章富于文學色彩,文采斐然,處處體現了語言大師的獨特的語言風格。
在作比較閱讀時,應注意體會兩篇文章語言的異同之處。在這里,我們選取兩篇文章中的幾個片斷來作一下比較閱讀練習。
人教版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教材所處的地位及作用】 《雨霖鈴》是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IV第二單元7首宋詞中的第二首,是柳永的代表作,更是宋詞婉約派的名篇。本詞無論在文學史中還是在教材中都占有重要地位。該詞上片寫一個秋天的'傍晚,詞人和他心愛的人在都門外長亭分別時依依不舍的情景;下片是詞人想象別后羈旅生活的情狀。全詞通過虛實相濟、融情入景的手法集中反映了詞人復雜的內心情感,學習本詞有利于學生進一步掌握品賞詩詞的基本步驟和方法,通過把握詩詞的思想內容和藝術形式來品味詩詞的語言,賞析詩詞的表現手法,提高詩詞鑒賞的能力和審美情趣。
【教學目標】根據本文感情細膩,情景相融的特點,結合學生的知識結構和心理特征,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為:
⑴知識與技能目標:借助對意象的分析,感受《雨霖鈴》的感情和意境,體會詞中情景交融,虛實結合的寫作特點,提高詩詞鑒賞的能力。
、七^程與方法目標:合作學習進行探究,通過美讀、美賞、美說,品味局部語言,整體把握意境,掌握賞析詩詞的方法。
、乔楦袘B度及價值觀目標:感受詞中濃濃的別離之情,體會短暫與永恒的辨證關系。
【教學重難點】學生已經接觸過不少詩詞,對于詩詞鑒賞的方法和詩詞中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了解本文融情于景的手法并不難,重點就在于抓住關鍵詞句理解景之精妙和情之真切,感受《雨霖鈴》中的意境和感情。而品賞這首宋詞的真摯感情和凄涼的意境,相對困難在于了解本詞中典型的情景交融、虛實結合的寫作特點的寫作手法。
二、教學方法
教學本身就是教師與學生的雙邊活動。據此采取以下教學方法:啟發誘導式教學法;學生討論與教師點撥相結合的方法。
三、學情分析
詩詞鑒賞歷來是學生學習中的一個難點,但在之前的詩歌學習過程中,學生已經掌握了一些詩詞鑒賞的基本方法,并且對詩詞有了一定的領悟能力,已經基本能理解詩句的意思?墒菍W生在對詩詞寫作手法以及意境方面的體會還難以達到一個較高的層次,所以教師應在教學時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盡量補充必要的知識和背景,加以引導,并構建一個合理的平臺,幫助學生提高分析能力和詩詞鑒賞能力。
四、教學過程
導入 學生列舉幾句離別主題的詩句,教師補充導入:別離是一種常事,文人筆下的離情或深沉、或豁達、或豪放、或婉約,當然,將離情寫得最纏綿的當推婉約派代表詞人柳永的《雨霖鈴》。
作者與背景
學生回答自己所了解的柳永,教師補充。教師介紹本文寫作的背景:仕途失意后,不得不離開京都遠行,不得不與心愛的情人分手,這雙重的痛苦交織在一起,使他感到格外難以忍受
明確:婉約詞共同的特點:哀婉、無奈、凄清。
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詞的內容和感情
上闋寫實,秋天的一個傍晚,詞人和他心愛的人在都門外長亭分別時依依不舍的情景;下闋寫虛,詞人想象別后羈旅生活的情狀。景是“清秋節”,情是“傷離別”;以清秋之蕭索,寫離別之凄惻。詞人即景抒情,融情入景,最終情景交融,后人稱之為“離人心上秋”
品賞:學生選取自己最喜愛的語句從意象、情景和色彩等角度入手進行欣賞,明確情景交融之妙,教師引導學生抓住本詞人美、景美、情美的特點,展開豐富想象,形成一幅別離之圖:
人物:柳永與心上人
背景: 長亭、蘭舟、流水、千里煙波、寒蟬
楊柳岸曉風殘月、良辰美景
感情:哀婉傷感
小結:柳詞之美,美在有景,有物,有人,有情。惟有景,才使萬物美麗;惟有物,才使萬物豐富;惟有人,才使萬物生靈;而惟有情,才使萬物富有神韻。作者筆下的情景是有機交融的(情景交融),作者將眼前之景與未知之景相融(虛實相濟),如此這般,才有了這份凄楚哀婉。
拓展延伸
賞析柳永的《蝶戀花》
點撥:這是一首懷之作。作者把流落異鄉的落魄感受與懷念情人的纏綿結合起來,上片登高望遠,“愁生天際”,把無形的愁寫得形象而具體。“無言誰會憑闌意”表現出一種相思,萬般愁怨而無法訴說的情態。下片寫想放縱一下自己,喝個一醉方休。然而對酒當歌仍然難解愁?嘀凶鳂,更覺無味。盡管這般苦悶有傷身體,可是“衣帶漸寬”“人憔悴”,都不算什么,絕不后悔。后兩句是全詞的高潮,是真情所在。
背誦練習背誦
課堂教師總結:重點讓大家把握詞融情入景,景景交融的特點。另外還讓大家品位詞中意象,體會作者感情。在此基礎上了解婉約詞的風格。
五、布置作業:
完成課后習題
六、板書
人教版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4
尊敬的各位評委,各位同行:
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是《長亭送別》。我將從以下 8個方面說說我的教學設想:
一、說教材
《長亭送別》是人教版高中語文第四冊第四單元第二課,是名劇《西廂記》的一折,寫的是崔鶯鶯送別心上人張生的故事,表現了張生與崔鶯鶯之間的真摯愛情,突出了鶯鶯的叛逆性格。這個單元是高中首個戲曲單元。通過學習本單元,將使學生了解戲劇常識,解讀名家名劇,初步涉入戲劇瑰麗之門。而《西廂記》是中國古代戲劇扛鼎之作,以開放的思維、以現代教育模式學習本文,將對單元產生良好的導向作用。
二、說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知識目標:了解戲曲語言特點、作者及作品梗概。
能力目標:1、體味鶯鶯的心情,分析其形象。 板書“人物之美”
2、品味曲詞之美。 板書
情感目標:1、體會封建社會對自由愛情的摧殘。
2、分析鶯鶯性格中的叛逆精神。
根據教學目標和教材的特點、地位。我確定以下教學重難點。
重點:
通過語言表現手法的分析品味曲詞之美。
難點:
分析鶯鶯性格中的叛逆精神。
三、說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
。ㄒ唬 教法
新課程理念很強調學生的自主探究性學習;诖耍俳Y合本篇課文的實際特點,確定這節課教法的指導思想是:想方設法引起學生注意,引導他們積極思維,獨立自主的解決問題。具體做法如下:
1、表演法——深入文本,理解人物
2 、自主探究法——學生實踐,鞏固提高
3 、討論法——積極參與,總結規律
4、 點撥法——展開聯想,拓展思路
我認為,教學方法的最本質特征就是要促進大多數學生在課堂上積極參與,促進全體學生積極動腦。因而,我采用了比較新穎的教學方法。
(二) 教學手段
為了使我根據教材特點而設計的教學目標以及重點、難點得以突出,達到最大化的展示境界,同時也為了配合以上我選擇的三種教法得以完滿實現,我決定采用“多媒體展示平臺”的教學手段進行全程教學。
四、說學法
埃德加富爾說:“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币虼思訌妼W法指導尤為重要。
1、我運用討論法,讓學生在討論中進行思維的碰撞,從而順利地拿到打開鑒賞戲劇之門的金鑰匙。
2、注意學生學習習慣的養成教育。如課前確立預習步驟,提供預習方法,以形成常規;
3、提倡“不動筆墨不讀書”,讓學生養成圈點勾畫讀書習慣。
五、說教學過程
一、 導入。激發情感,創設氛圍。
上課伊始,我先用多媒體播放著名黃梅戲表演藝術家馬蘭女士演唱的《長亭送別》片段。渲染情感,創設氛圍。為了進一步增強學生對本課的學習興趣,我設計了如下的導語:
當代著名作家肖復興曾經說過:“愛,在幻想里,比在現實中更真實;愛,在回憶里,比在現實中更美好;愛,在舞臺上,比在現實中更有價值!
那么,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是在中國戲曲舞臺上曾經轟動一時,久演不衰,影響深遠的元代雜劇王實甫的《西廂記》(板書)。它講述的就是相國千金小姐崔鶯鶯與窮書生張君瑞的愛情故事。這節課,我們要欣賞其中最精彩的一折戲《長亭送別》(板書)。
(二)通過多媒體展示的手段簡介被稱為“中國的莎士比亞”的戲劇大師王實甫。
。ㄈ┍硌堇夼_,請學生表演其中的重要曲牌,學生表演后請演員代表和觀眾代表簡單談一談自己的感受(根據教學重點我設計這一環節,學生通過表演,不僅加深對課文的理解,而且能置身那種情境之中,體會到當時人物的心情)
。ㄋ模┱w感知,分析文章
1教師提出問題1、江淹說:“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蹦敲矗L鶯與張生離別別時,內心有何感受?
根據能力目標2我設計了這個問題,我指導學生在思考的時候要注意尋找文中的關鍵詞語。
鶯鶯在送別張生的時候除了有內心不盡的悲傷和不舍外,還有對未來的憂慮,張生考不上狀元,他們兩人的愛情就不會得到崔老夫人的同意,她憂慮,張生考上狀元,她怕他“停妻再娶妻”,鶯鶯的感情是復雜的,矛盾的。
2問題2、鶯鶯是一個善良、多情、心思細膩的女孩子,但人們在評價她的時候總是說她身上具有叛逆精神,你如何看,能不能在課文中找到依據?
根據教學重點我設計了這個問題,指導學生回歸課本,細讀課文。
鶯鶯的叛逆精神主要表現在她重情義、輕功名上,這可以從她的唱詞中看出來。
。ㄎ澹┳杂捎懻
教師布置討論題目:
本篇課文打動人之處,除了動人的情感外,語言的美也是至關重要的,請同學們四人結為一組,對你最喜歡的某個句子進行討論,看它沒在哪里。
這一環節突出了設計的教學難點,教師的點撥很重要,要指導學生從比喻、夸張等修辭手法和情景交融等其他表現手法的運用上去分析。
本文語言的特點是詩詞化、文采飛揚
六、說矯正反饋
這一環節我讓學生進行對比閱讀
比較鶯鶯與莎士比亞筆下的朱麗葉有何異同?
通過對比,學生們對鶯鶯的叛逆精神會有更近一步的認識,再次突出教學重點。
七、說作業布置
王實甫的西廂記和關漢卿的竇娥冤在語言上有何不同,請寫一篇二三百字的鑒賞文字。
八、說教學創新
傳統的戲劇鑒賞,習慣于按劇本語言逐句分析,胡子眉毛一把抓,費時但又難以突出教材的特點,關鍵是學生失去了學習的興趣。《長亭送別》這一課,我向傳統說“不”,主要設計了“表演擂臺”“自由論壇”“對比閱讀”等活動,讓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學習,以解決教學重難點。
以上就是我本課的教學設想,謝謝。
人教版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5
各位評委老師:
你們好!
今天我的說課課題是高中語文課本第三冊中《故都的秋》一課。
下面我將分五部分來匯報我對這篇課文的教學設計,即“教材分析”、“教學目的的確定”、“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的選擇”及“教學過程的設計”。
一、教材分析
高二階段閱讀部分所選課文皆為文學作品,意在加強文學教育,著重培養學生鑒賞文學作品的能力。本冊課本閱讀部分所選課文為詩歌、散文,其中前三個單元為詩歌單元,《故都的秋》位于第四單元——抒情散文單元,為散文鑒賞的起始課。因而在閱讀欣賞本課時,提示學生融匯已學的詩歌鑒賞的某些方法,在此基礎上,注重培養學生對散文欣賞的興趣,指導學生學會一些鑒賞抒情散文的方法,以對后面的散文教學及學生課外自行閱讀起到一定示范作用。
《故都的秋》是一篇情真意切、風格獨具的散文。作者通過對北平秋色的描繪,贊美了故都的自然風物,抒發了向往、眷戀故都之秋的真情,并流露出憂郁、孤獨的心境。文章緊扣北國“清”、“靜”、“悲涼”落筆,以情馭景,以景顯情。由于本文寫作年代久遠,學生對于作者“悲涼”的情感會難以理解,要學好本課,應適當介紹作者寫作本文的背景及作者寫作的藝術風格,為學生進一步理解作者情感掃除障礙。另外,對于寫景抒情散文,學生學習的關鍵在入境,難處也在入境,因而我選擇與課文基調相稱的音樂及與課文內容相關的圖片輔助教學。盡量使學生與作者的心靈貼近,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
二、教學目的的確定
基于以上教材分析,按照教學大綱要求,對本課教學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1、在鑒賞本文的過程中,感受自然的優美情致,獲得審美的愉悅。
2、培養初步欣賞散文的能力,按“整體感知”——“揣摩領悟語言”——“展開聯想想象”——“明確意象,建構意境”的欣賞性閱讀的認識規律,使學生初步掌握欣賞散文的方法。
3、體味文章緣情寫景,以景顯情、情景交融的表現手法,提高自身寫作水平。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鑒賞品味語言,由“景語”而“情語”,深層體味作者情感。
難點:調動學生各種思維,對文中所描繪的景物展開聯想、想象,進入“故都的秋”的意境,“設身處地”體驗對象。
四、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的選擇
根據上述教材分析、教學目的與教學重難點及教學大綱要求,本課教學主要采用以下教學方法:
1、按照“寫了什么”——“怎么寫”——“為什么這樣寫”三個層次展開教學。
。ㄕf明:“寫什么”是閱讀一般的、基本的,也是最起碼的要求,“怎么寫”“為什么這樣寫”是閱讀理解的深化,不僅可以強化作品思想內容和語言藝術的熏陶作用,培養審美意識,還可為寫作提供有益借鑒。)
2、教師是教學活動的設計者、指導者、監控者。本課主要采用啟發引導式、討論式等教學方法,保證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給學生充分的品味,感悟空間。
教學手段的選擇,除一般教具外,還選擇錄音機、幻燈機及多媒體計算機,后者用于播放與課文內容相關的演示型課件。
五、教學過程的設計
。ㄒ唬⿲
師生共同暢談對秋的感受,也可談談歷代文人所寫的有關秋的詩文。
(說明:通過暢談,激發學生學習本文的積極性,創造良好的氛圍。)
。ǘ┱n文賞析
〈一〉整體感知課文
1、投影出示本課學習目標(即教學目標的內容)。
(說明:通過學習目的的出示,讓學生心中有數,積極主動地按教學目標完成學習任務。)
2、預習
發放有關作者寫作本文背景及作者寫作風格的資料,同時播放與課文情感基調相稱的音樂作為背景配合學生個人獨立誦讀、品味課文,并投影出示以下預習要求:
都之秋的景物的句子,找出文中直接抒發作者對故都之秋情感的句子,并認真體會。
2除直接描寫故都秋天的景物外,作者還采用了什么寫作手法來表現故都秋天的特點。
3.重點解決預習要求中的問題
針對預習要求1,師生共同歸納,將作者直接描寫的故都秋景概括為“秋晨圖”“秋槐圖”“秋蟬圖”“秋雨圖”“秋棗圖”五組鏡頭。
針對預習要求2,學生自由發言,教師在學生回答基礎上引導學生總結北國之秋與南國之秋的不同。(如:文中倒數第二段北國之秋與南國之秋的對比,引導學生從“黃酒”、“白干”等飲食中的“味”去領悟兩地不同的秋的“味”。)
〈二〉揣摩領悟語言
1、演示播放課件。幫助學生進入“故都的秋”的意境。
2、學生獨立有感情地吟誦關鍵語句,相互討論、交流、發言。
提示學生抓住文中直接抒發對北國之秋情感的句子及直接描寫北國之秋景物的句子加以品味。在品味語言之時,結合課件演示中的圖景,運用聯想、想象,并抓住“景語”中的關鍵性詞語加以體會。如“秋晨圖”抓住“細數”、“靜對”、“破壁”等幾個詞,“秋槐圖”中抓住“細膩”、“清閑”、“落寞”等幾個詞,“秋蟬”圖中抓住“衰弱”、“殘聲”等詞,“秋雨圖”中抓住“灰沉沉”、“青布”衣、“緩慢悠閑”等詞,“秋棗圖”中“淡綠微黃”等詞。
。ㄕf明:作者直接抒懷的句子學生容易體會其情感,重點引導學生
對景物描寫句子的體會。)
〈三〉品讀文章,深層把握作者情感、文章主旨,品味借鑒其寫作手法。
教師以問題點拔,學生討論交流、發言。
1、在文中找出能概括作者對故都之秋的感受和情感的一句話,并思考這句話在文中的作用。
。ㄕf明:通過對該問題的解答,使學生進一步明確作者的情感,理解“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一句在文中作為主線,貫穿全文的作用,進而領會散文“形散神聚”的特點。)
2、印發栗子珍的散文《秋天是一支紅唇膏》。學生對比閱讀思考:同是描寫秋景,表達對秋的熱愛、贊美,《故都的秋》為何流露出“悲涼”之情?作者筆下選取的景物為何皆為冷色調?
(說明:啟發學生結合作者寫作本文的背景思考,從而認識理解文章緣情寫景,以情馭景,以景顯情,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
〈四〉本課小結
通過小結,總結鑒賞抒情散文的方法,進一步提高學生鑒賞文學作品的能力。
以上是我對《故都的秋》一課的設計,謝謝各位評委老師。
附:板書設計
秋味
秋色:碧天藍朵落蕊棗子清
秋聲:鴿聲帚聲蟬聲悲涼
。ǚ匆r)靜
人聲雨聲
秋味
【人教版高中語文說課稿匯總五篇】相關文章:
人教版高中語文說課稿匯總六篇07-11
人教版高中語文說課稿集錦8篇07-10
人教版高中語文說課稿范文5篇07-09
【精選】人教版高中語文說課稿四篇07-08
人教版高中語文說課稿集錦5篇06-23
人教版高中語文說課稿集錦7篇06-22
【精華】人教版高中語文說課稿四篇06-18
人教版高中語文說課稿集錦六篇06-16
實用的人教版高中語文說課稿3篇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