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高中地理說課稿模板合集10篇
作為一名教師,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說課稿,借助說課稿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我們該怎么去寫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高中地理說課稿10篇,歡迎大家分享。
高中地理說課稿 篇1
各位老師,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新課程高中地理必修一1.3“地球的運動”第三課時——“地球公轉與季節”中的晝夜長短的變化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兩部分的內容。
下面我從說教材,說學生,說教法,說學法指導,說教學程序等五個方面對本課的設計加以說明。
一、說教材
1.承上啟下的地位和作用
“地球的運動”是地理環境的形成以及地理環境各要素運動變化的基礎,因而也是高中階段地理學習的基礎!暗厍蚬D與季節”是在介紹完“地球運動的一般特點”和“地球自轉與時差”之后進行的,從這點上說,此內容是“地球運動的一般特點”的一個延伸。同時,對后面第二章《地球上大氣》的學習,特別是有關氣候知識的學習,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2.注重“雙基”的三維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在注重對基礎知識和技能培養的基礎上,確立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掌握全球各緯度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變化的規律;懂得運用地球運動的有關知識解釋生活現象和分析實際問題。
●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前后關聯知識點層層遞進的學習,讓學生學會運用相關圖表來分析地理問題,并能理論和實際相結合綜合分析和解決問題。(加強對圖表分析能力的培養,是地理學科的突出特點。)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使學生初步了解地球上許多地理現象都同地球的運動有關,從而對學生進行唯物主義教育,培養學生熱愛科學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3.教學重點與難點:
天文四季劃分的依據是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對于這個問題的理解涉及立體幾何知識,而學生空間思維能力不強,所以這部分既是重點也是難點。
二、說學生
1.知識基礎:高一學生經過小學、初中的學習,具有一定知識基礎,但水平參差不齊,對于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有一定感性認識,但理性的認識很少。
2.學習能力:教材內容抽象,語言具有專業性的特點,圖型分析涉及立體幾何知識,而學生空間思維能力不強,有較大的學習難度。
3.學習動力:本節知識在生活、生產上具有現實意義,對學生來說具有新鮮感,所以求知欲強,好奇心大,積極性高。
三、說教法
1.探究式教學法
精心設問(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機) 學生活動或多媒體輔助分析問題
師生共同歸納探究結果(主要采用“讀圖、探究”的方法進行教學)
2.多媒體輔助教學法
地球的公轉本身就是一個運動過程,如果僅僅記住一些結論,不去研究它的過程,學起來會覺得很困難。因此,形象地演示地球公轉過程就成為突破難點的必要手段之一。
3.對比教學法
比較法是地理思維能力培養中的一種,也是認識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之一,通過將教材中的內容,進行縱向、橫向對比,使知識內容更加清晰、集中、有序。
四、說學法
要提高45分鐘課堂教學質量,學法指導具有重要意義,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和本節和知識結構的特點,遵循地理教學的基本特點與規律,學法指導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指導學生掌握識圖、讀圖、用圖的方法
識圖、讀圖、用圖是學生學習地理要掌握的最主要的基本技能之一,同時也是學習地理的重要方法,晝夜長短的變化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的圖形都內含于地球運動的動畫之中,多且復雜。所以應加強這方面的指導。
2.指導學生理論聯系實際
“學以致用,用以致學”,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是生活中可以體驗到的,加強理論與實際的聯系,用所學理論解釋生活中的一些現象,有利于理論更好的掌握。
3.指導學生進行歸納總結的方法
各種地理事物的規律,都是通過觀察、比較而得出的,讓學生學會在適當的時候對地理現象進行歸納總結,會大大提高他們的理解能力,思維能力并增強記憶。
五、說教學程序
教學環節 教學內容設計 目的
聯系生活,展示作息時間表,設疑導入 不久前,我們學校的作息時間表進行了調整:早上上課的時間推遲了,而下午上課和晚自習的時間提前了,為什么呢? 暗示學生通過以下學習可以解決的問題,激發求知欲
高中地理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教材簡析:內容選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農業地域的形成與發展第一節農業的區位選擇。
課標要求:
1、分析農業區位因素,舉例說明主要農業地域類型特點及其形成條件
2、結合所學知識同,判斷本地農業地域類型,并分析其形成條件
內容地位與作用:
本節教材以兩種不同的農業景觀圖引入,提高了學生想了解為什么會這樣,進而要求獲取相關知識的興趣。教材以文字的形式講述了區位概念的兩層含義,便于學生科學地理解概念。進而以圖片的形式向學生展示影響農業區位選擇的主要因素,清晰明了,這是本節課的重點內容,這一部分,教師應該給學生進一步講解這些因素分別是如何影響農業生產的。通過P43的活動1和2,可以培養學生學會分析具體某一農業生產的主要影響因素有哪些,它們是如何影響的。通過活動3則很自然地引入到了農業區位因素的變化知識的講解,案例1的設置,使學生了解環地中海地區農業因素的變化而帶來的農業變遷,使學生掌握農業區位因素并不是一成不變的這一知識點。接著通過文字講述讓學生知道什么是農業地域的概念,知道世界上有多種農業地域類型,通過案例2讓學生學會分析澳大利亞混合農業的區位因素及其生產特點,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1.知識與技能:
。1)、農業區位的含義;
(2)、農業區位選擇的主要因素;
。3)、農業地域的概念、類型。
2.過程與方法:
。1)、根據景觀圖分析區域差異,得出農業區位的影響因素;
。2)、嘗試從本地農業生產實際出發,發現問題、分析情況。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激發學生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和動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重點:
1、分析農業區位因素,舉例說明主要農業地域類型特點及其形成條件。
2、結合所學知識,判斷本地農業地域類型,并分析其形成條件。
難點:結合所學知識,判斷一地農業地域類型,并分析其形成條件。
二.說教法:
講授法、討論法、案例分析法
多媒體電腦
一課時
三.說學法
1.利用圖文信息,提出知識性和能力性強的思考問題(新課導入)。
2.通過師生共同探究,掌握地理知識、原理與規律(導學探索、新課講授)。
3.運用綜合歸納的方法,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總結反饋)。
四、說教學過程:
1.新課導入
用視頻以及圖片展示導入新課, 設計提問,為什么會出現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農業生產方式?
◆設計意圖:直觀地引入農業生產的區位差異,提高學生想了解為什么會這樣,進而要求獲取相關知識的興趣。
2.新課講授
A.引導學生閱讀教材內容,了解農業區位的含義
區位的含義不作為重點內容講授,只要讓學生知道區位的兩層含義就可以了。
◆ 設計意圖:教師引導閱讀,培養學生自主閱讀教材獲得知識的能力。
B.讀圖分析,了解并鞏固應用農業區位因素
要求學生分析教材圖3.3,從而初步了解影響農業生產的因素都有哪些。在學生初步認識影響農業區位選擇的因素之后,展示圖片:思考分別是什么因素起了主要作用:
◆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讀圖思考的能力;培養學生利用所學知識,學以致用,分析各個地區發展農業的影響因素;通過圖片分析,幫助學生鞏固對農業區位因素的理解。
C.通過活動,引出農業區位因素的變化,并通過讀圖以及案例《環地中海地區農業的變遷》分析鞏固
通過課堂活動:P43活動3題,啟示:除了自然因素對農業生產的影響之外,還有哪些因素的影響。(社會經濟因素)
并分析圖片分別體現哪些社會經濟因素對農業生產的影響,最后通過案例分析鞏固。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合作學習的能力。分別說明市場、交通、勞動力、機械和政策對農業生產的影響,讓學生切實地考慮,拓展學生思路。教師激發和維持學生學習動機、引導學生、幫助學生自主發現、探索知識,達到鞏固所學知識,檢驗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
D.分析教材,識別圖片,理解農業地域
閱讀、分析教材,看圖識別,研究案例《澳大利亞地混合農業生產》、思考問題、解決問題
◆設計意圖:圖片展示能清楚直觀地說明問題,通過案例分析,了解澳大利亞的混合農業生產,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開拓學生思路。
3.課堂小結:
◆設計意圖:幫助學生回顧課堂、鞏固所學知識。
4. 反饋練習:
◆設計意圖:知識與能力強化訓練,鞏固本課所學知識,提高應用能力。
高中地理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知識與技能:理解環境承載力與環境人口容量的含義、兩者的關系以及環境人口容量的影響因素;
理解人口合理容量的含義,影響因素并掌握保持人口合理容量的做法;
結合中國國情提出適合中國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措施
過程與方法:通過問題探究及案例分析理解環境承載力與環境人口容量的關系及影響因素;
通過問題探討掌握保持人口合理容量的措施。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樹立并強化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觀念,科學發展觀。
激發學生愛國情感更多地關注國家國情,樹立主人翁意識保護地球強大祖國。
環境人口容量的內涵以及影響因素
人口合理容量的影響因素以及措施
環境人口容量的內涵以及影響因素
人口合理容量的影響因素以及措施
二、說教法
案例分析、問題探究、歸納總結
有關環境人口的材料
多媒體
三、說學法
1通過有趣故事導入,提出問題,引發學生好奇心求知欲;
2.通過活動探究,提高學生合作能力及分析創造性思維能力;
3.通過對比總結,提高學生分析總結歸納能力,抓住事物本質特征的能力
四、說教學過程
1.導入學習
同學們我們先來看一則小故事:“復活節島的悲劇”,從該案例你意識到了哪些問題?
◆設計意圖:通過有趣故事引起學生興趣,引出問題,激發學習欲望,更好地吸引注意力投入到本節課中。
2、.問題設計
提問:進一步對比環境人口容量與環境承載力的概念,不難發現環境人口容量是在環境承載力的概念上加上了一些附加條件。而這些附加條件往往就決定了環境人口容量的大小。也就是說環境人口容量的大小受哪些因素的影響?哪些因素又是關鍵性因素呢?
該問題自然過渡,同時通過補充案例及讀圖思考的形式呈現出來,便于學生解答但又要求學生主動探究,發散思維。
◆ 設計意圖:依據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和發現學習理論,利用提問,創設思考問題。充分發揮學生主體參與性,引導學生聯系知識,積極思考,大膽聯想,發散思維,主動探究。培養學生的讀圖分析能力和綜合歸納能力。
3、活動設計
在環境人口容量的估計中,假定條件不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統計結果,結合一下三種觀點你同意哪種,為什么,談談你對未來人口發展以與環境人口容量的看法。
樂觀派 悲觀派 中間派
著眼于尚未被人類開發和利用的資源,以及未探知和未發現的領域,認為未來世界人口,不會達到地球環境人口容量的極限?萍歼M步使人類有足夠的力量制止環境退化現今世界的人口已經大大超過了地球的環境容量。目前科學技術的發展速度,不能解決人口過多帶來的環境污染和生態退化問題,人口進一步增長,后果不堪設想。 多數學者認為未來全球環境人口容量在100億左右。1972年的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公布的報告認為,將全球人口穩定在110億或略多一些,可以使地球上的人維持合理健康的生活。
◆ 設計意圖:通過該活動引發學生對前面知識的應用理解,同時結合自己對社會的看法,自己的大膽想象思考事件的結構,表達自己的理由,這些是對學生各方面能力的測驗,讓學生在鍛煉中提高自己。
4、作業設計
課后探究:中國到底能不能依靠本身的資源養活自己呢? 請同學們結合本節課所學內容思考思考。
◆ 設計意圖:利用所學知識活學活用,對知識進行理解強化能夠應用,同時激發學生愛國情感更多地關注國家國情,樹立主人翁意識保護地球強大祖國。
高中地理說課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罕竟澱n是高中地理必修二中交通布局及其影響一章中最后一節的問題研究課,
前面學習了交通運輸方式和布局還有交通運輸布局變化的影響,這對研究南京
的交通主要面臨問題和解決方案的探討有啟發的意義,教材中給出的資料也有
助于同學全面思考自行車在交通問題中影響的大小和發展方向。
知識與技能:
1.在問題研究中初步學會探究學習。
2.了解南京交通面臨的主要問題以及解決的相應措施。
3.培養學生查找、搜集、分析地理資料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實地調查或借助于圖書館、網絡等手段收集閱讀相關資料,分析南
京交通問題及解決對策。
2、小組互動學習、自主學習和探究活動。
3、情感態度價值觀:
1.培養學生科學研究的素養和態度。
2.培養學生的合作和團隊精神。
3.培養學生的判斷能力、樹立正確的發展觀。
教學重點:
1.探究學習方式的初步體驗。
2.查找、收集、分析資料的能力培養。
教學難點:
1.探究學習方式的初步體驗。
2.查找、收集、分析資料的能力培養。
3.南京交通問題解決建議措施。
二、教學方法:
采用探究式的教學方法,教師引導啟發,學生積極探究思考解決問題,學生在思考時要聯系本章內容,分析交通方式對城市的影響。
1.利用圖文信息,分析南京目前交通面臨的主要問題。
2.通過師生分析、發現的學習,分析南京交通問題的原因和解決建議,并分析自行車應承擔的責任和發展方向。
三、學習方法
1、學生課前積極搜集相關資料。
2、發揮團隊精神,小組互助學習,積極探究。
四、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同學們我們生活中用的最多的交通方式是什么?
答:自行車
城市里交通方式是多種多樣的,今天我們就圍繞交通談談有關話題。今天我們一起來研究一下“南京的自行車是多了還是少了”。
展示圖片引導學生總結出南京主要交通問題。
提問:你們在這張圖片上看到了什么問題?
學生回答后,教師小結:交通擁堵問題、交通環境問題以及交通安全問題都是南京面臨的主要交通問題。
進一步和學生共同探討,南京的交通問題主要是交通擁擠和交通工具造成的
環境污染,并和同學分析造成南京交通擁擠的原因以及是否與自行車有關。
歸納小結:
南京交通擁擠的原因:
私人小汽車呈爆發式增長態勢。
城市公共交通體系單一,軌道建設滯后于機動化發展進程
道路網體系和功能不完善
公交線路及站點設置存在問題
停車設施供應嚴重短缺
道路施工加劇了交通擁堵
交通管理上還存在不科學、不到位的地方
自行車和行人過多,并且不遵守交通規則
強調:自行車多并不是造成我們南京交通擁堵的主要原因,例如多使用自行車,可以相對減少私家車的使用,但在一些混合車道地段,自行車多可能是造成交通擁堵的一個原因。
那么我們怎么去緩解交通擁堵問題?
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進行歸納小結:
發展城市公共交通
明確道路分工
合理規劃停車場
減少出行距離
錯開出行高峰
加大城市道路建設
進行科學合理的交通管理,重視智能交通系統的建設
提問:這組同學在幻燈片中提到城市環境污染源主要有哪些?
城市交通環境問題除了交通工具的尾氣排放帶來大氣污染外,還會給城市環境帶來什么問題?
這組同學基本同意自行車多是加劇南京空氣污染的間接原因,你同意他們的觀點嗎?
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進行歸納小結:自行車是一種綠色交通工具,既環保又經濟。只有當它在某些機動車和非機動車不分的地段,影響車輛行駛速度的時候,它才可能成為加劇空氣污染的間接原因。
那么我們針對交通工具對環境造成的影響,除了這組同學提到的三點解決措施以外,我們還有什么要補充的解決方法嗎?
歸納小結:
實施減少汽車尾氣污染的技術措施
加強道路綠化
合理規劃城市道路,提高車速
制定相關法規嚴禁各種車輛違規鳴喇叭
在噪音嚴重的地區設置先進的隔音設施
通過前面的分析我們知道了自行車過多并不是造成我們南京交通擁擠的主要原因,但自行車多并且不遵守交通規則的確是造成交通擁堵的一個原因。從這方面來講,在一些混合車道地段,自行車是造成空氣污染加劇的間接原因。那么在我們南京到底是應該鼓勵自行車的發展還是限制自行車的發展呢?
學生辯論:鼓勵自行車和限制自行車
小結:針對我們南京的實際情況,《南京交通發展白皮書》的建議稿提出我們南京應該優先發展公共交通,對私家車的發展進行主動引導,并輔以有限的限制和差別化調控,更加關注改善步行和自行車交通。
五、板書設計
南京的自行車是多了還是少了
一、南京主要交通問題
交通擁堵
交通環境問題
二、交通問題的原因
三、交通問題的解決建議
四、自行車的發展方向
鼓勵自行車和限制自行車
高中地理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教材簡析:內容選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農業地域的形成與發展第三節以畜牧業為主的農業地域類型。
課標要求:
分析農業區位因素,舉例說明主要農業地域類型特點及形成條件。
本節課標解讀:
1.說明大牧場放牧業農業地域類型的形成條件及特點;
2.說出乳蓄業的分布范圍,說明乳蓄業的形成條件及特點。
內容地位與作用:
本節共分為2部分內容“大牧場放牧業”、“乳畜業”,使用2課時完成教學。
兩部分內容都以案例的形式開展。大牧場放牧業以潘帕斯草原為例,重點通過讀圖分析,掌握大牧場放牧業的區位因素,教學中應注意對大牧場放牧業區位因素的相關分析不要孤立的看待,自然因素是基礎,人文經濟因素是條件,科技進步(包括交通狀況和草場條件的改善)是“催化劑”。乳畜業,以西歐乳畜業為例,重點掌握產品種類和分布特點,這里理解歐洲乳畜業的形成條件是關鍵。乳畜業的規模與城市的發展水平和當地的飲食有很大的關系。選取典型案例進行分析,達到由此及彼、舉一反三的目的。
知識與技能:1.用案例說明大牧場放牧業形成的區位因素和特點。
2.讀圖從自然條件、社會條件等多個角度分析西歐乳畜業的形成條件,運用資料歸納乳畜業的特點。
3.對比分析西歐乳畜業和潘帕斯大牧場放牧業的區位條件。
過程與方法:初步學會運用農業區位因素分析,評價某一地區的農業選擇。培養從眾多的自然和人文地理影響因素中綜合分析,并抓住主要因素的地理綜合思維能力,從而正確認識人類生產活動與地理環境的相互關系。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樹立因地制宜,合理發展農業生產的觀念和科學的人生觀念。
2.借鑒世界狀況,探究中國國情尋找發展對策,為我國農業服務。
1.大牧場放牧業的特點和發展條件。
2.西歐乳畜業的形成和基本特點。
二.說教法:
講述法、案例分析法、問題拓展法、啟發式讀圖分析法。
電腦平臺、有關圖片和錄像。
2課時
三.說學法
學生在教師引導下,利用已學知識,分析農業區位因素,進而認識以畜牧業為主的農業地域類型,通過讀圖分析以及案例分析,掌握大牧場放牧業的分布和區位因素,學習乳蓄業的分布和區位因素,并將兩者進行對比,鞏固對兩種農業類型的認識和理解。
四.說教學過程
通過讀“世界大牧場放牧業分布”圖、“潘帕斯草原的地形圖”、“氣候圖”和“牧牛業景觀圖”,以及分析潘帕斯大草原的案例,來分析大牧場放牧業的分布范圍、形成的區位因素,
1.導入新課:通過視頻“阿根廷的潘帕斯草原”,引起學生的興趣,進而引出新的學習內容——以畜牧業為主的農業地域類型。
2.新課講授:第一課時,首先通過展示“世界大牧場放牧業分布圖”,引出對大牧場放牧業的初步認識,了解其分布范圍;然后通過展示“潘帕斯草原的地形圖”“氣候圖”和“牧牛業景觀圖”,討論分析大牧場放牧業形成的區位條件,并進行案例分析,學習該種農業的特點;最后,理論聯系實際,展示:“中國地形圖”“氣候圖”“人口圖”“交通圖”和“內蒙古牧區圖”,分組討論我國內蒙古地區能否采用潘帕斯草原大牧場放牧業的生產模式。
第二課時,首先通過設問順利從大牧場放牧業轉入乳蓄業,通過講述讓學生了解乳蓄業的概念;然后通過展示世界乳畜業分布圖,了解乳蓄業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區;接著,通過西歐乳蓄業的案例分析,得到乳蓄業發展的區位因素及其特點。
3.小結本節課內容,布置適當作業,鞏固本課所學知識,提高應用能力。
五、說板書設計
第三節 以畜牧業為主的農業地域類型
一、大牧場放牧業
1.概念
2.分布
3.區位條件
4.特點
二、乳蓄業
1.概念
2.產品種類
3.重要分布
4.區位條件
5.特點
高中地理說課稿 篇6
一、說教材:
【教材分析】
人類活動中地域聯系的主要方式有交通運輸、商業貿易和郵政通信等。地域聯系對發揮各區域的比較優勢、實現區域經濟和社會各方面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經濟全球化現象的出現主要得益各種地域聯系方式的發展,特別是交通運輸技術的發展,有力地推進了世界商品的循環,大大縮短了世界的距離。因此,人教版必修二第五章“交通運輸布局及其影響”的編寫,就是選擇了交通運輸這一最重要的地域聯系方式進行要點的講授。
本章第一節“交通運輸方式和布局”通過對五種交通運輸方式的優缺點的比較,闡述了現代交通運輸的主要發展趨勢,并選取了“南昆鐵路建設”等案例來說明交通運輸線、點的區位選擇及其發展對區域發展的影響。教材內容較少,且欠缺深入的分析和具體的實例,單純的講授教材中的內容并不能完全達到課程標準的要求。因此,在授課的過程中,要求教師對交通的區位因素分析等內容進行深化。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俳煌ㄟ\輸的方式及其每種交通運輸方式的優缺點。
、诟鶕\輸對象的特點及運輸要求,選擇合理的運輸方式及線路。
③交通運輸網的形成和特點。
④了解影響制約交通運輸布局的因素。
2、過程與方法:本節知識的學習既有運用比較的方法,通過表格分析五種運輸方式的優缺點,又有運用發展的觀點分析交通運輸網的發展趨勢和交通運輸布局的區位因素。要求在分析地理事物時,具有運動的、發展的眼光。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樹立、加強交通環保意識,并能夠自覺遵守交通規則,樹立交通安全和公共道德。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鐵路、公路、水路、航空、管道五種交通運輸方式特點及選擇
教學難點:影響制約交通運輸布局的因素
二、說教法:
【教學方法】讀圖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問題式討論,講練結合,讓學生通過讀圖、分析圖表材料和案例材料,提取信息,掌握知識要點,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的主體作用,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媒體,學習現代幾種交通運輸方式的優缺點,如何選擇合適的交通運輸方式,給學生充分展示各種交通照片和交通網地圖,同時注意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在合理利用選擇各種交通運輸方式為生產和生活服務時,還要嚴格遵守交通規則,愛護交通設施,保證交通安全,使交通運輸更好地為我們生產生活服務!
三、說學法:
本節課充分利用案例教學、講練結合,讀圖分析等教學方法,通過教師的引導,讓學生通過讀圖、分析圖表材料和案例材料,提取信息,掌握知識要點。從交通方式的選擇到交通區位因素的分析,學生充分參與課堂,做到了動腦思考、動口討論和發表意見、動手填圖并完成習題,全程投入。學生在解題的過程中提升能力,實現知識的遷移,提高了課堂的實效。
四、說教學過程:
首先,導入學習。開門見山式導入人類的地域活動聯系,并設計提問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用到的現代交通運輸方式有哪些?引出第一部分內容“主要交通運輸方式”的'講解。通過導入,讓學生明確交通運輸的重要性,對交通運輸工具和方式有感性的認識,以便于下面教學內容的進行。
其次,進入新課講授。由于學生們對五種交通運輸方式已經有感性的認識,因此在交通運輸方式的優缺點方面的講解上,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通過自己閱讀課本的圖來學習五種主要交通運輸方式的優缺點,以此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對于交通運輸方式的掌握,僅僅知道其優缺點還是遠遠不夠的,要在此基礎上通過提問引導出影響交通運輸方式選擇的因素,并通過實例與學生共同分析,選擇出合適的交通運輸方式,得出要綜合考慮,本著“多、快、好、省”的原則,根據運輸對象的特點和運輸要求,選擇最佳運輸方式的結論。
接著,過渡轉折,引出交通運輸網,通過“絲綢之路”、“唐蕃古道”“蜀道”到近代的“青藏鐵路”,以及從“畜力-船-汽車-飛機-管道”交通工具變化來綜合分析交通運輸布局的因素,并結合書上的“南昆鐵路”的實例,來具體分析幾個因素對南昆鐵路的建設的影響。突出過程和方法的培養,意在培養學生知識的遷移能力,樹立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思想。
最后,小結本節課內容,布置適當作業,鞏固本課所學知識,提高應用能力。
五、說板書設計:
第一節交通運輸方式和布局
一、主要交通運輸方式
1、五種主要運輸方式及其優缺點。
2、影響交通運輸方式選擇的因素有運價、運量、運速。
二、交通運輸布局
1、影響交通運輸布局的因素:經濟因素、社會因素、自然因素、技術因素
2、南昆鐵路分析
高中地理說課稿 篇7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你們好!我今天要進行說課的課題是魯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單元第三節——水圈和水循環第一課時(水循環及其地理意義)
下面,我將從教材、教學目標、教學重點與難點、教法與學法、教學過程、板書設計六個方面進行說課。 一、說教材
本節課是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三節的內容,本節內容首先介紹水圈的構成及其特點,水循環的過程和意義兩個知識點。第一個知識點淺顯易懂,是學生學習的基礎知識,是為第二個知識點的學習作鋪墊;第二個知識點是本節課的重點內容。緊緊圍繞 “水循環示意圖”以海陸間循環(又稱大循環)為主介紹了水循環的過程和主要環節,分析了水循環的地理意義。 二、說教學目標:
課標中對本節的要求是“學生運用示意圖,說出水循環的主要過程和主要環節,說明水循環的地理意義!狈治鲞@條標準,要注意把握如下幾點:
1.教學重點應引導學生通過繪圖方式加深理解認識水在自然界的循環過程與環節。 2.水循環的地理意義是本條標準要求的重點,對水循環意義的學習應注意形成一些基本的認識,如水循環將水圈、巖石圈、大氣圈和生物圈聯系起來;水是自然界最富動力作用的因子之一;水資源處在不斷更新知中,但并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等。
根據課標要求,講本節課細化為以下幾個目標:
、胖R與技能 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陸地水體的組成及主要類型,能夠分析掌握陸地各種水體之間相互運動和相互轉化的關系,掌握陸地水體的運動更新過程和規律,明確水循環對整個地理環境的作用和意義。
、七^程與方法 通過學習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判讀地理原理示意圖的方法,培養學生從圖像中提取、認定、加工處理各種信息的能力。
、乔楦袘B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使學生認識陸地水體對于人類生存的重要性,從而使學生明確在人類生產生活中應合理利用水資源使之能夠可持續利用下去,使學生樹立節約用水的意識,逐步樹立人地協調的觀點。 (三)說教學重點與難點:
(一)說教學重點:水循環的過程和意義
教學重點的確定,能使學生樹立事物之間相互聯系的觀點,從而對我國的“黃河小浪底工程”、“南水北調工程”有更深層次的認識。幫助學生樹立正確認識和利用自然規律,實現人類與環境和諧發展的觀念。 (二)說教學難點:不同水體相互補給的關系
目前學生對各區域的特征了解不多,同時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比較缺乏,對各種水體之間的補給關系不易理解。 四、說教法
1.創設情景 設臵學生感興趣的問題,
2.討論法 通過組織學生討論,給學生提供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機會。
3.多媒體演示法 利用多媒體播放一些直觀的圖片、動畫和數字資料,把學生輕松得引入本課,通過形象生動直觀地展現相關地理事物和現象,提高學生的感性認識,激發興奮點,幫助他們理解課本內容。 說學法
1、學會用圖:讓學生仔細觀察課文中的圖理解水循環的相關性。 2、學會探究:學生思考分析總結水循環的地理意義。
3、學會合作:學生討論合作收集相關的資料,完成活動。 五、說教學過程 導入:【問題1】:李白的《將進酒》中有佳句“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還??”,它隱藏著一個巨大的錯誤,你們知道錯在什么地方嗎?而且黃河之水真的“奔流到海不復還”了嗎?
【板書】: 水循環及其地理意義
水圈的組成
學生自主學習
【課件展示圖片】:
多媒體展示課本上圖2—3—2“水圈的構成”,了解水體的構成:
總結:目前全世界的淡水資源僅占其總水量的2.526%,其中70%以上被凍結在南極和北極的冰蓋中,加上難以利用的高山冰川和永凍積雪,有87%的淡水資源難以利用。人類真正能夠利用的淡水資源是江河湖泊和地下水中的一部分,約占地球總水量的0.26%。
高中地理說課稿 篇8
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是人教版高中《地理》授課內容。我將按說課程設置、課程內容。課程實施、課程評價、課程資源、教學改革這六個環節去說課。
一、說課程設置
1、說課程的地位和作用
就高中地理整個知識系統而言具有強烈后續支撐作用的知識模塊。學科的知識與我們日常生活、生產、科學研究都有著密切的聯系,因此學習這部分知識有著廣泛的現實意義。其特點之一是:知識間前后聯系非常密切;特點之二是:知識原理性極強。
從教材和資料中可以看出教學內容涵蓋的時空跨度非常大,思維的鏈鎖很長很廣,許多問題涉及到學科的前沿及人類所關注的熱點,而高中學生在前面的學習內容中有涉及到相關知識,在日常的生活中也有相關的認知,因此,本學期教學內容對學生而言既有趣味性,又有挑戰性。
2、 說課程目標的確定
。1)、知識與技能目標:
(2)、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多種途徑、運用多種手段收集信息,并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對地理信息進行整理分析,把這些信息運用于地理學習過程,最后,運用適當的方法和手段,表達、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學習和探究的體會,見解和成果。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雖然通過幾節課的幾次活動,對培養情感、態度價值觀并不能立竿見影,但我對學生有積極期望,這種期望會產生羅森塔爾效應。故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設定為:通過對學生眼、手、腦、口的調動,讓學生學會地理思維方法,體驗學習地理的樂趣。
3、 說課時安排:140課時
二,課程內容
高中《地理》采用人民教育出版社統一教材,分三冊,課程開設二學年,計140課時。其中理論課時130課時,實訓10課時。
1, 內容取舍
本課程按照國家統編教材,依據教學大綱統一執行。
2,課程內容
本教材主要講授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內容,其知識內容以人地關系為線索,闡明宇宙環境、大氣環境、海洋環境和陸地環境,以及城鄉聚落、農業和工業生產地域、地域聯系、旅游活動、人類與環境、地理區域研究等基礎知識和基本原理。
3,教學重點與難點:
。1) 重點:難點:
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地球的圈層結構,地表形態變化的原因,大氣受熱過程,天氣系統的特點等;疽幝砂鈮簬АL帶的分布和移動規律,洋流的分布規律,地理環境地域分異規律等。
三、說課程實施
1、說課程教法及選擇依據
教無定法,應"以學定法",這是新課程"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的體現。以此為出發點,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年齡特征,主要采用以下教學方法:
(1)、小組合作學習:這種方式既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意識,又能培養學生競爭意識,提高參與各種活動的積極性,促進全體學生的共同發展。
。2)、學案導學法:在學案上提出問題讓學生采取自學的方式先解決一部分知識與能力問題,增強學生自己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
(3)、情境教學法:通過創設符合教學內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舊知識之間聯系的線索,幫助學生構建當前所要學習的知識。
2、 說課程學法指導
教學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學生的學。學是中心,會學是目的。托夫勒有句名言:"未來的文盲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學習的人",在這樣的時代下,需要我們教師在教學中樹立"學教并重,以學為本"的育人觀,不僅教知識,更重要的是教方法,培養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滲透學法:
。1)、運用圖表:培養學生從各種地理圖像中獲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在地理課中,圖表是最重要的一種知識載體,在圖表上可以獲得很多地理信息。
(2)、學會合作探究:通過小組討論、小組活動,培養學生的互動能力,使學生學會合作學習。使學生在探究性學習中,掌握比較,分析綜合等科學的探究方法。
總之,通過教法選擇和學法指導,讓學生在體驗中感悟三維目標,在活動中歸納知識,在參與中培養能力,在合作中學會學習。
3、教學手段
1)、多媒體。
所有教師都采用網絡和多媒體等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教學,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進行教學,可在單位時間內擴大教學信息量,增強教學的直觀性和生動性,提高教學效果。多媒體教學形式可將活潑、形象、豐富的文字、圖片、視頻資料展現于學生眼前,增強了教學內容的可信度和說服力,這是傳統教學方式所無法比擬的。
。2)考評。
考評不是目的、而是教學手段。通過考評,促進學生認真聽課,積極參與課堂教學,積極發言,參與討論;督促學生認真完成作業和期末時認真復習;鼓勵學生積極參加針對本門課程舉辦的社會調查策劃與實踐大賽,親身去體驗、踐行。
(3)作業。
以作業為手段,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完成教師布置的作業,學生在完成作業中受到教育。
四,課程評價
。1)學習效果考核方式。
我們改變單純以卷面考試定最終成績的做法,將學生平時對待本門課程的表現納入考評范圍,重點從知識、能力、素質三個方面綜合考核。
學生期末總評成績由平時成績、實踐成績和期末考試成績三部分構成。其中平時成績占20%(主要由課堂考勤、課堂表現和課程作業三部分構成),實踐成績占20%(針對本門課程舉試講大賽),期末卷面考試成績占60%(既考核學生對本門課程的知識掌握程度,又著重考察學生運用所學理論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側重于對理論應用的考核)。
(2)、教學效果的評價方式。
學生網上評價;教師期末考試成績分析;領導聽課評價;督導老師隨機聽課評價;教研室教師聽課評價。
總體來講,教學效果值得肯定,因為近八成的學生肯定了開設本課程的價值,只是價值大小的差別。
五 課程資源
。1)課程教學團隊:本課程主講教師之間團結協作,精研教學,互勉共進。
(2)教學資源: 有多媒體教室,可提供網絡教學和影音教學,圖書館可提供全面的教學資料及其他教學資源。
六,教學改革
1, 相對于傳統模式的教學,教學效果有明顯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有很大改善。
2, 教學中有兩大不足,學生各方面地理基礎知識薄弱,基本能力欠缺。二是缺乏實踐實習平臺,學生體會不到能力訓練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缺乏鍛煉的積極性。
3, 今后的改革中應加大以建構主義為理論指導,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主線是。課堂設計符合新課程理念,符合學生年齡特點和知識掌握程度,利于學生的發展。為避免預設與生成之間的矛盾關系,在課堂活動中加強教師的指導作用。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各位評委老師!
高中地理說課稿 篇9
一、說教材
內容選自人教版地理教材必修2第四章問題研究《煤城焦作出路何在》。課文以河南省焦作市為例講述了資源枯竭型城市經濟轉型的一般思路與方法。作為問題研究的內容,本節課作為本章知識的總結與升華,具有概括性、綜合性等特點,對學生的能力要求較高,是培養學生綜合運用地理知識的理想材料。
知識目標:以焦作市為例,掌握資源枯竭型城市經濟轉型的一般理論和方法。
能力目標:通過相關案例的學習達到知識遷移的目的,學會解決此類問題的一般思路和方法,提高相關地理信息應用的能力。
德育目標:從宏觀的角度看待地理問題,積極改造自己的地理觀、世界觀,用辨證發展的眼光正視事物的當前狀態。
教學重點:以焦作市為例,綜合分析其地理環境要素,掌握資源枯竭型城市經濟轉型的相關理論和方法。
教學難點:運用教材案例,分析其他不同類型的資源枯竭型城市經濟轉型之路,并利用相關理論和方法給出合理化建議。
二、說教法
講述法、對照法
多媒體電腦
三、說學法
本節課作為問題研究的內容,是整章知識的升華,將零碎的知識點和地理思想融匯在一個例子中。對于學生來說主要考查其對本章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和地理要素的積累程度。首先,綜合分析一地的地理概況需要學生對自然、人文地理要素具有一定的敏感度,能夠在相關資料中提取必要的素材。除此以外還要學會讀圖,在地圖中把握基本的地理概況。然后,根據資源枯竭型城市所具備的潛在優勢,在考量綜合地理區位的情況下做出評估,對其經濟轉型給出合理化建議。學習本節內容要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用辨證發展的眼光對待事物的當前狀態。
四、說過程
作為問題研究課程,本節課首先具有一定高度,需要學生對前面所學內容掌握較為良好。在導入之前有必要對前三節的主要知識點進行回顧:主要針對“影響工業區位的主要因素”、“工業集聚、分散的好處”、“傳統工業區的改造治理以及新工業區的特征及發展條件”等三個問題提出疑問,幫助學生理清本章重點、難點及教學思路。具體的導入過程相對簡單,只需介紹一下我國的工礦城市發展現狀即可,期間如有必要可以簡單復習一下我國的礦產資源分布狀況。
課文主要講述的是煤城焦作的經濟轉型,因而首先需要對焦作給予必要的介紹。教材中的材料1主要介紹了焦作市的產業狀況,材料2主要介紹了焦作市的產業優勢。通過兩段材料的閱讀,引導學生采集重要的地理要素,比如焦作的能源基地地位,擁有煤、耐火黏土、鋁礬土等礦藏,公路、鐵路交通便利,旅游資源優良豐富,農業基礎條件良好等等。這樣做化繁為簡,有利于宏觀上把握問題的關鍵所在,也是日后學生處理相關地理資料的重要方法,當然這種篩選能力的養成需要教師的指導和學生的練習加以配合。對于本節課的教學可以適當安排學生搜集其他必要的資料,以期增加視野寬度和調節課堂氣氛。另外,通過地圖獲取必要的地理信息仍舊是地理教學中的重中之重,比如焦作市的絕對地理位置、相對地理位置、氣候、地形、礦產、交通狀況等等都是可以通過對相關地圖的判讀加以獲取的。
分析過焦作市的地理概況和產業優勢后,就需要針對由于資源枯竭所帶來的問題提出合理化的建議。既然是談經濟轉型,就應該將話題的范圍明確在這一領域內。通過材料3的相關內容,我們了解到焦作市需要在產業結構調整、培育新的優勢產業、增強綜合競爭力等三個整改方針上下功夫。因而引導學生針對優勢與不足提出建議,以三個整改方針為基準,衡量建議的可行性是鍛煉學生解決此類問題的有效途徑。在此我將教會學生的是解決問題方法而非案例的內容,正所謂“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接下來針對學生的建議和教材資料分析所羅列的10點整改思路,由學生自由發言提出看法,通過教師的指導和學生的討論,進而確定經濟轉型建議的具體方案。最后注意將建議與產業優勢相對照,看建議是否都是圍繞著產業優勢而提出的,這樣做會加深學生的印象,通過建議和優勢的對應關系,將不難找出此類問題的解題思路。
最后我將在資源枯竭型城市中再選取一相似案例,給出必要資料,引導學生解答,以期加深其對相關知識的印象。
高中地理說課稿 篇10
一、說教材
本節課源于人教版必修二第一章第二節人口的空間變化,該節主要分為兩部分:人口的遷移和影響因素,對于這兩部分教材的處理很簡單,課標要求為:根據資料說出人口分布的特點;而考試對于特點這方面也較重視,在本章的內容中這節算次重點,是基于第一節人口的數量變化的基礎上講訴的,進而結合教材和課標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了解人口遷移的內涵,能夠根據有關資料說出國際和我國人口遷移的特點;
掌握影響人口遷移的因素,能夠分析一地人口遷移的原因,解決實際問題。
過程與方法:通過圖表的展示總結歸納國際國內人口遷移的特點,培養學生讀圖分析,索取所需信息的能力;
通過活動探究人口遷移的影響因素,理論聯系實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情感;
學會尊重他人不要對移民產生歧視,人人平等的情感。
人口遷移分布的特點
人口遷移分布的特點
二、說教法
讀圖分析、活動探究、案例分析
多媒體
課本圖1.8,人口分布的相關圖表
三、說學法
1、利用圖表歷史知識分析解釋,提高對知識綜合運用的能力
2、結合社會潮流引入課題,吸引興趣,激發學生學習欲望,帶著問題去學習
四、說教學過程
1、導入設計
同學們最近幾年民工潮盛行,大量民工往東南部城市遷移,同時許許多多的外國公民在我國定居,又有許多我國公民定居外國,人口遷移現象從古至今一直不曾間斷,為什么會不斷的有人口遷移呢?受哪些因素影響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人口的遷移一節,請同學們翻開課本第八頁。
◆設計意圖:結合社會現象進行導入,吸引學生興趣,進行學習。
2、練習設計
。ǚ治觯┧伎迹赫埻瑢W們說出下列人口遷移分別屬于哪一類?
A.15世紀扳賣非洲黑人奴隸
B.王工程師因工作需要從前黃調往馬杭
C.三峽工程大移民
◆設計意圖:利用習題,知識遷移鞏固活學活用,深入理解知識。
3、總結設計
通過前三個階段的分析總結我國人口遷移現象。
人口遷移的階段 | 人口遷移的特點 | 人口遷移方向 | 人口遷移的原因 |
歷史上的人口遷移 | 由北向南 | 移民支邊、戰爭和自然災害 | |
新中國成立后到80年代中期我國的人口遷移 | 規模小,頻率低 | 國家政策和戶籍管理制度影響,有計劃有組織進行 | |
80年代中期以來人口遷移 | 流動人口增加 | 農村→城市;內地→沿海 | 務工、經商、學習、培訓 |
五、說板書設計
人口的空間變化
【關于高中地理說課稿模板合集10篇】相關文章:
關于高中地理說課稿模板合集七篇07-07
高中地理說課稿模板合集6篇07-06
高中地理說課稿模板合集5篇06-21
高中地理說課稿模板合集7篇06-17
關于高中地理說課稿模板10篇07-06
關于高中地理說課稿模板7篇06-21
關于高中地理說課稿模板九篇06-12
關于高中地理說課稿合集7篇06-19
高中地理說課稿模板合集十篇06-11
關于高中地理說課稿模板匯編六篇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