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高中說課稿范文九篇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說課稿,寫說課稿能有效幫助我們總結和提升講課技巧。那么你有了解過說課稿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高中說課稿9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高中說課稿 篇1
一、首先我來說說對學生的分析
高一學生對經濟生活的內容很感興趣,對經濟生活中的現象有一定程度的關注和了解,上網收集資料的習慣正慢慢養成,動手能力也在不斷提高,有利于教學活動的開展,但學生缺少對現象本質的深刻的分析,而且建構學科知識與生活現象、理論邏輯與生活邏輯有機結合的能力仍有待提高。
二、接下來我來談談對教材的理解
1、說本框的地位和作用
本框包含的一些經濟理論是以后政治學習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具有重要的地位,同時這一框的知識為后面學習樹立正確消費觀這部分內容打下基礎,起到了過渡的作用,此外,這部分知識對提高學生參與經濟生活的能力有重要作用。
2、說教學目標
關于本課,課程標準是這樣要求的:
歸納影響商品價格變化的因素,理解價格變動的意義,評價商品和服務的變化對我們生活的影響。
在認真解讀課程標準的前提下,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我設立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通過本框學習,使學生理解價格變動對消費者需求量的影響,以及價格變動對相關商品需求量的影響,培養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從而提高學生參與經濟生活的水平。
。2)過程與方法:本節課,我以創設的情境為線索,以學生的活動為主線,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引導他們參與教學過程,形成自我發展的能力;
引導他們學會學習,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引導他們善于合作,形成個體與集體協同發展的合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學習,使學生關心生活中的小事,做到“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從而培養他們熱愛生活的人生態度。
3、說教學重點難點
基于對教材的理解和分析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將這節課的重點定位為:價格變動對人們生活和生產經營的影響。確定其為重點,是因為這是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必須掌握的理論知識。
我將這節課的難點定位為:如何看待買漲不買落的經濟現象。確定其為難點,是因為這種消費現象學生在生活中常?吹,看上去似乎和我們今天所講的生活消費的一般規律相矛盾。
三、說教法和學法
1、接下來說說我將采用的教學方法
我以建構主義理論為教學指導思想,以多媒體為輔助教學手段,采用“情境--發展”的教學模式。具體說,第一步,創設情境,提出問題;第二步,小組討論,自主探究;第三步,師生互動,建構知識。
2、接下來再說說我對學生學法的指導
本著以學生為本的理念,著眼于學生的終身發展,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更加注重學習的過程,更加注重能力的培養,因而我采用了新課程提倡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
四、接下來簡單說說這節課的課前準備
上課前,我深入學生之中,了解情況,如:家里是否有轎車、摩托車、電動車等交通工具?最近家里是否有買車的打算?買什么車?布置學生預習新課知識,收集車市的有關材料,既為課堂上設置的情境作了鋪墊,又引導學生關注生活,同時,也提高了課堂的有效性。
五、下面我重點簡述一下我對教學過程的設計
我想用四句古詩來形容我教學過程的四個環節:第一,未成曲調先有情;第二,事事留心皆學問;第三,似曾相識燕歸來;
第四,紙上得來終覺淺。下面我來分別闡述一下
1、未成曲調先有情--在導入新課時創設情境(約3分鐘)
俗話說: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在導入新課時如果能創設學生感興趣的情境就能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起來,引起學生的求知欲。
所以我首先在導入時創設情境:《少軍的煩惱》。這個情境講述的是本班同學少軍家里打算買車,但是家里人意見不一致,怎么辦呢?在此基礎上自然過渡:相信通過本框的學習我們應該可以給他們家一個合理的建議。
2、事事留心皆學問--在推進新課時創設情境(約34分鐘)
陶行知先生曾提倡生活教育,即生活即教育,要從生活中學習。因此在推進新課這一環節中,我注意引導學生關心生活。
因為課前已布置學生留意車市的新聞材料,所以在這一環節,我設置了這樣的情境:圍繞當前車市展示四三則材料,讓學生去分析解釋這些情境,近而突出本框的重點,得出本框知識點。
相關材料如下:
、俅笈帕哭I車價
格大幅上調,銷售量驟然下降。
06年4月1日實施的新消費稅,按照新的消費稅率,2.0以上排量的車型稅率普遍提高,其中升幅最大的4.0升(含)以上排量的轎車,稅率從8%增加到20%。由于消費稅大幅提升,大排量車普現漲價,尤其是進口車。據了解,在寶馬創造了近30萬元的漲價新高之后,奔馳、VoLVo、捷豹、路虎、勞斯萊斯等車型價格集體上揚,其中勞斯萊斯最大漲價幅度達到70萬元。價格的大幅上調,令這類汽車的市場銷量也驟然變冷。
、谥行∨帕哭I車降價促銷不斷,銷售卻不溫不火。
調查顯示,"油荒"打擊了市民的買車積極性,在準備購買汽車的人群中,不到一成的市民堅持原來的買車計劃,近三成市民推遲了買車計劃,35.9%的買車人仍處于觀望階段,12.8%的買車人甚至因"油荒"放棄了買車,這對當前的汽車銷量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嚴重的沖擊。近七成買車市民受到"油荒"影響而再三權衡購買車型,低油耗、經濟型汽車成為時下購車首選。
、畚覈殉蔀殡妱榆嚿a、消費和出口大國。
目前,我國電動車產業的從業人員達30萬人,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電動車生產國、消費國和出口國。20xx年電動車在中國的總銷量達到xxxx多萬輛,同時還在以每年1500萬輛的速度遞增,這一速度大約是汽車增長速度的3倍。據估算,到xxxx年,中國電動車的年產銷量將達到3000萬輛,產業總體規模將達到1300億元。
接下來,用3分鐘的時間展示介紹這些新聞,再把學生分成A、B兩大組,每大組中再由4人一組組成若干小組。A組同學分析解釋價格變動對生活的影響。B組以轎車生產商的身份分析,如何應對高漲的油價,如何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如何使自己的工廠獲利更多。
然后用7分鐘的時間,由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及討論,接著由學生代表發言,總體時間控制在12分鐘,最后用6分鐘左右由師生共同歸納總結建構知識。
這樣,A組學生根據材料1得出本課第一個知識點:價格變動會引起需求量的變動,即一般說來,一種商品價格上升時,人們會減少對它的購買;當這種商品價格下降時,人們會增加對它的購買。老師在此基礎上反問:同學們想一想,如果大米的價格也大幅上調,人們對它的購買會不會驟然減少呢?學生自然知道不會。于是可以得出結論:價格變動會引起需求量變動,但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對價格變動的反應程度是不同的。價格變動對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響比較小,對高檔耐用品需求量的影響比較大。然后再引導學生關注生活中的小事,如最近有哪些生活必需品價格變動了?人們對它的需求量有沒有驟然減少或增加?通過列舉生活中的例子來印證這一觀點。根據材料2油價上漲影響轎車銷量,會得出這樣的結論:一種商品價格上升,需求量會減少,會導致它的互補商品的需求量也減少。根據材料3轎車滯銷電動車卻風靡起來,會得出結論:一種商品價格上升,需求量減少,會導致它的替代商品的需求量增加。這樣學生就知道了,消費者對既定商品的需求不僅受該商品自身價格變動的影響,而且受相關商品價格變動的影響。
B組學生根據材料,結合自己課前搜集的材料,可以得出結論:面對商品價格變動,生產者一般會調節生產,提高勞動生產率,生產適銷對路的高質量產品。即價格變動對生產經營的影響。
之所以這樣設計,因為這部分知識是本節課要掌握的重點所在,與學生生活實際結合的比較緊密,理論難度又不大,這樣由他們自已討論得出知識,可以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充分調動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同時在自主探究與小組討論的過程中,讓他們學習著如何自主探究學習,如何與人合作學習,最終使他們真正會學習。
以學生的生活經驗,得出了上述結論后就會反思質疑,有的學生會說:房價漲得那么厲害,可是買的人一樣很多啊。如果沒有人質疑,那我會反問一句:是不是一種商品的價格升了人們的購買就一定會減少?生活中有沒有反例?有的學生就會想:咦,這不是和我們剛才講的生活消費的一般規律相矛盾了嗎?于是我借機過渡到本框題的難點:“如何看待買漲不買落”的經濟現象。
通過列舉現象,小組討論,分析原因,最后師生建構知識,突破難點:原來買漲不買落,是消費領域的一種特殊情況,實際上是人們受各種客觀情況影響,消費心理預期在起作用,擔心物價一漲再漲,因而在物價上漲時出現了搶購現象;而價格低時人們總是渴望買到價格更低的商品,因而手持貨幣觀望。同價格影響生活消費的一般規律并不矛盾。講到這里,讓學生注意我們在講消費的一般規律時用的“一般說來”這四個字。
這一環節的設計重在培養學生養成“學有所結”的學習習慣和“學有所疑”的發問精神。(這個部分大約3分鐘)
然后可以順理成章的接著問一個問題:“學習了這節課的理論知識,你有沒有找到消費的竅門?”這樣,經過學生的思索與討論,一定可以生成一些課本里沒有的新的東西。(這個部分大約3分鐘)
3、似曾相識燕歸來--在課堂小結時回歸情境(3分鐘)
俗話說:編筐編簍,全在收口。因此課堂小結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環節。在本節課的小結中,我采用了首尾呼應的手法。
前面導入時介紹了《少軍的煩惱》此刻再回歸到這一情景中,讓同學們利用本節課所學知識給少軍家人一個合理的建議。
4、紙上得來終覺淺--在布置作業中創設情境
要促進學生將學到的知識內化為自己的東西,就必須讓學生親身經歷實踐的檢驗。因此在這一環節里,我布置了一項作業,讓學生制定“家庭主婦行動計劃”--根據家里最近的消費需要,本周內給父母提供一個購物的具體計劃,說明理由,從中感悟其中的經濟學道理。
課堂的最后我留5分鐘左右給學生,讓學生去遐想,去深思。中國畫強調要“留白”,政治課堂也同樣講求留白。因為預設歸根到底是為學生的學習服務的,把課堂的學習預設的滿滿的,不留一點余地,我覺得會抹殺了學生質疑與拓展開放的時空。我相信學生:我給學生一個天地,他們還我一個驚喜!
順便說一下我的板書設計:
二、價格變動的影響
。ㄒ唬﹥r格變動對生活的影響
1、價格變動會引起需求量的變動
2、生活必需品和高檔耐用品的需求量對價格變動的反應程度是不同的
3、一種商品價格上升,需求量減少,導致:替代商品需求量增大、互補商品需求量也減少;反之……
。ǘ﹥r格變動對生產經營的影響
1、調節生產
2、提高勞動生產率
3、生產適銷對路的高質量產品
各位老師,我今天的說課到此結束,希望聽到各位老師的意見。
高中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從教材上說,《江南的冬景》屬于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模塊一第四專題“像山那樣思考”。本專題分為“諦聽山籟”“感悟自然”“湖山沉思”三個板塊并分別側重了欣賞自然、感悟自然、沉思自然三部分。
本課是第一板塊第一篇,大綱對本板塊的要求是感受鑒賞,把握文章本身的審美韻味,培養學生的審美探究能力。
《江南的冬景》一文明顯地體現了郁達夫散文的美學特點即“行文如行云流水,自然有致,筆隨意轉”。本課用美麗的江南冬景激發學生在親近自然中陶冶性情,培養學生感受和欣賞自然之美的能力,并為后面兩個板塊打下基礎。
說教學目標
基于以上思考,本課的教學目標具體分為:
從知識與能力上說,引導學生掌握本文引用詩句、虛實結合的藝術手法。
從過程與方法上說,讓學生通過品味散文語言,感受和欣賞散文意境之美。
從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上說,使學生學會感受和表達自然之美,提高對自然的審美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學生能夠從語言特色、修辭技巧、文章意境三方面賞析散文。
教學難點:
學會虛實結合、引用詩句、營造意境這些藝術技巧。
二.說學情
從學生方面看,我們北方人沒見過江南冬景,但此陌生感帶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經過上個專題“月是故鄉明”的學習,學生已具備欣賞品味散文的能力。
三.說教法學法
從教法上說,本課將采用新課程提倡的教學模式即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教學模式,改變老師講學生聽的舊模式。用問題引領學生朗讀課文,通過品讀完成教學目標。
從學法上說,本課將創造平等、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采用分小組合作探討的學習模式,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培養自主學習的精神。
綜合以上所有分析,我把教學過程分為情境導入、整體感知、品味鑒賞、寫作探究、拓展延伸五個過程。
(1)情境導入:
用課件在屏幕上展示“千里冰封萬里雪飄”的北方冬景圖,引導學生思考江南冬景是怎么樣的呢?讓我們一起走近郁達夫的寫景散文《江南的冬景》,去發現和感受江南冬天的美景。(板書課題和作者)
這樣導入本課,并快速介紹作者,處理預習字詞。
(2)整體感知:
用課件在屏幕上展示“作者描寫了江南哪些冬景,并給每幅畫加個標題”,要求學生先讀5分鐘課文,之后展開小組討論。此處要注意分組方法:一要明確分組人數;二要選個組長,讓他負責組織討論、組織展示討論結果。
等小組討論之后,老師示意各小組積極主動展示本組討論成果。若在一小組展示成果時,其它小組有疑問可以提出來讓學生討論。老師注意引導點撥,多表揚學生。
經過討論會形成以下內容:
曝背談天圖、冬郊植物圖、寒村微雨圖、江南雪景圖、冬日閑步圖五幅畫面。這樣設計的目的是,從整體上感知文章,抓住文章的主要內容,為下一步品味鑒賞作好鋪墊。
(3)品味賞析:
用課件在屏幕上展示“你們組最喜歡哪幅畫,為什么?”讓學生帶著這個問題,找到自己喜歡的段落繼續品讀課文。之后進行小組內部討論。
此時在屏幕上展示欣賞提示:從品味語言、寫作技巧、感受意境三個角度欣賞段落。這樣就給學生鑒賞本文指明了方向,有利于完成教學目標。
這樣形成小組討論成果之后,各組選一人把他們的賞析分享給全班同學。當這一組的成果不全面時,請另外一組補充,當其它小組有疑問時就讓全體小組討論研究。當學生不會時,老師適當引導點撥,注意調動積極性。
這樣就可以完成本文教學重點,提高了鑒賞散文能力。
(4)寫作探究:
用課件在屏幕上展示“作者所寫之景哪些是實景,哪些是虛景,為什么引用詩句”問題,讓組內同學展開討論,稍后展示討論成果。
本設計意圖在于引導學生掌握引用詩句、虛實結合的寫作方法。
(5)拓展延伸:
用本文所學寫作手法,描寫自己家鄉之景。寫完之后讀給全體同學。
此設計意圖是培養學生寫作能力,完成教學難點。
王立新,梁秀英,教師,現居山東滕州。
高中說課稿 篇3
各位評委、老師,上(下)午好!
今天我要說課的題目是人教版必修3《8.2 在文化生活中選擇》。
一、教材分析
《在文化生活中選擇》是人教版教材高二政治必修3第四單元《發展先進文化》第八課《走進文化生活》的第二個框題。
1、第四單元在《文化生活》中的地位
本單元是必修3的最后一個單元,是整個文化生活的邏輯終點和最后落腳點,是對當代中國的文化生活進行客觀描述,揭示了大力發展先進文化和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分析了先進文化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的根本目標和具體途徑。
2、本課在第四單元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八課《走進文化生活》,主要解決為什么要加強先進文化建設。本課共有兩框,第一框是《色彩斑斕的文化生活》,第二框是《在文化生活中選擇》。第一框是描述當前我們所面對的文化生活的現狀,知道大眾傳媒和文化市場對文化生活的雙重影響,這就需要我們在文化生活中采取辯證的態度,正確辨識各種不同的文化現象。由此導入第二框,即在文化生活中要學會選擇,提高辨別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能力,努力選擇積極的、健康向上的文化產品,唱響主旋律。學好這個框題為學好以后的內容打下鋪墊,而且它在整個教材中也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本框題包含的一些基本觀點和理論是文化生活學習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今后會考、高考的必考內容。因此,本框題在整個教材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在文化生活中具有不容忽視的重要地位。
二、教學目標分析
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材的內容,結合高二年級學生的認知結構及其心理特征,我確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識記:(1)落后文化與腐朽文化的含義及其表現、危害
。2)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特點。
理解:(1)當前文化背景的復雜性
。2)在當前背景下存在落后文化與腐朽文化的原因
。3)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內容。
能力目標:
。1) 培養學生感受體驗觀察的能力、搜集處理社會信息的能力、獨立思考的能力、合作學習、溝通的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信息技術的運用能力。
。2) 培養學生辯證分析能力,分析我國文化市場中存在的落后文化現象
。3) 培養學生透過現象認識本質的能力,使學生對當前靠現代手段傳播的落后文化與腐朽文化有辨析和批判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全面了解文化生活中存在的一些問題,認識到腐朽文化和落后文化的危害,并做到自覺抵制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從而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正確地選擇健康有益的文化生活,促進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三、教學重、難點分析
教學重難點:落后文化、腐朽文化的表現及其存在的原因。
由于只有正確的認識這一問題,才能對當前我國文化生活現狀作出客觀判斷,才能知道在文化生活中進行選擇的必要性,而正確區分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對于高二學生理解有一定難度,所以將這一知識點作為重難點處理。
四、學情分析
高二學生已經參與了不少的文化生活。但由于其正處在三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對文化生活的參與還比較盲目,缺少理性思考。通過本框的學習,培養學生辯證分析的能力,學生會更加理性的參與文化生活,從而健康茁壯的發展、成長 。
另外, 我校高二學生整體上信息技術水平較高,但發展不平衡,在學習方法上還存在一些問題:習慣于被動接受,探究精神較差,合作精神不強,注重書本,實踐能力較弱。針對這些問題,在教學中,我力求進一步發揮學生優勢,修正劣勢,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本,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如:針對“信息技術整體水平較高、樂于實踐”,但“合作精神不強、實踐能力較弱”等特點,設計了活動式、合作式學習。)
五、教法分析
考慮到我校高二年級學生的特點,我主要采取活動——發現——發展的教學模式,讓學生真正參與活動,對教學內容產生興趣,而且在活動中得到認識和體驗——將課本知識內化為學生的自主意識;并且產生踐行的愿望——將所學到的知識外化為學生的自覺行為。培養學生將課堂教學和自己的行動結合起來,充分引導學生全面看待發生在身邊的現象,發展思辯能力。在這一過程中要注重教師的引導,通過課堂教學感染和激勵學生,充分調動起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對解決實際問題的渴望,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從而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基于本框題的特點,我主要采用以下的教學方法:
1、 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練習為主線。
2、 課前活動探究指導法
指導學生課前預習,并根據自己小組對課文知識的理解收集社會生活中各種各樣的文化現象。結合學生的信息技術條件和特長,指導學生將收集的材料整理以便課堂上展示,通過學生自主活動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思維能力、活動組織能力、合作學習能力等。
3、多媒體演示法:
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教學平臺展示學生探究成果,演示知識內容和相關練習,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掌握。
4、分組討論法
針對學生提出的問題,組織學生進行分組討論,四人組成一個討論小組,要求小組內分工,一人做好討論記錄,一人代表小組發言(分工要求輪流)。促使學生在學習中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文字記錄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分析綜合能力和團結協作精神,有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對本框題知識的認知更清晰、更深刻。
六、學法分析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作為一名教師,不僅要教給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要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因而,我在教學過程中特別重視學法的指導。讓學生從機械的“學答”向“學問”轉變,從“學會”向“會學”轉變,成為真正的學習的主人。這節課在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自主學習法:由學生自主預習,自主歸納課文的知識結構。
活動探究法:根據課文內容設計活動,由學生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收集資料。
合作學習法:由學生分小組篩選收集到的資料,并通過合作利用信息技術將收集到的材料整理成幻燈片、或自編自演成小品、課本劇等形式在課堂上展示。
討論探究法:對于易混淆的知識點進行討論,加強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交流互動。
關鍵詞記憶法:對于需要識記的內容,指導學生劃出關鍵詞,便于理解和記憶。
構建知識網絡法:學習完相關內容后,指導學生構建相關的知識網絡,不僅要構建出本課的知識網絡,還要體現出前后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
七、教學設計分析
課前活動與探究:將學生分為四個小組,分組預習本課內容,進行活動與探究:
1、課前預習必修3 P90—94的內容,構建出本課知識結構。
2、分小組搜集我們生活中的各種文化現象,要求:與同學們生活貼近;與本課內容有關;可以是音像、圖片資料,也可以是學生自己參加文化活動的相關資料等等。
3、小組內篩選資料,并制作成相關形式(如幻燈片、小品等)以便在課堂上展示。
導入新課:(溫故而知新)
利用上節課學過的知識“文化生活中的‘喜’與‘憂’”導入新課。(由于當前我們的文化生活有“喜”也有“憂”,這就需要我們在文化生活中采取辯證的態度,正確辨識各種不同的文化現象。由此導入第二框,即在文化生活中要學會選擇,努力選擇進步的、健康向上的文化產品,拒絕和抵制落后腐朽的文化現象,唱響主旋律。)
講授新課:
課堂探究活動Ⅰ:
由學生分小組展示他們課前收集到的我們文化生活中的各種現象,分類出我們文化生活中的健康文化現象和不良文化現象,引出第一目:
。ㄒ唬╆柟庀碌年幱埃
1、表現:落后文化、腐朽文化蔓延,污染文化環境,危害社會。
2、要求:提高辨別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眼力,增強抵御落后、腐朽文化的能力。
(二)提高眼力、拒絕污染
課堂探究活動Ⅱ:
列出表格,由學生根據課文內容自主完成
含義(表現) 危害 措施
落后文化 各種帶有迷信、愚昧、頹廢、庸俗等色彩的文化
(常常以傳統習俗的形式表現出來) 落后文化是文化糟粕,污染文化環境,危害社會 通過科學文化教育,予以改造和剔除。
腐朽文化 封建主義和資本主義的腐朽思想、殖民文化、“”邪教、淫穢色情文化等。 腐蝕人們的精神世界、侵蝕民族精神、阻礙先進生產力發展、危害社會主義事業。 堅決抵制、依法取締。
存在原因
①封建思想的殘余和舊的習慣勢力根深蒂固。
②西方資本主義腐朽思想文化的沖擊。
、凵鐣髁x市場經濟導致的不同社會群體價值取向、文化選擇的多樣化。
、苁袌鼋洕陨淼娜觞c誘發拜金主義等不良思想,滋生唯利是圖等現象。
黑板上列出表格,抽四個學生上黑板分別從含義、危害、措施、存在原因方面完成黑板上的表格,其余學生在課堂練習本上自主完成,完成后教師引導學生點評黑板上所完成的內容,其余學生由同桌交換互評。
課堂探究活動Ⅲ:
討論:我們四個小組收集到的不良文化現象中哪些是落后文化,哪些是腐朽文化?
。ń處熞龑W生從含義、表現、危害、措施等方面進行區分。)
。ㄈ┳囗懼餍桑何幕な幙粗鲗
1、加強社會主義建設的必要性 :各種文化相互交織、相互激蕩,客觀上要求加強社會主義建設。
2、大力加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
。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在人們大眾的文化生活中占據主導地位。(這里主要引導學生分析清楚為什么占據主導地位,采用關鍵詞記憶法。)
(2)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大力發展先進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堅決抵制腐朽文化。(引導學生分析對待不同文化采取不同的態度:發展什么,支持什么,改造什么,抵制什么,抓住關鍵詞記憶。)
在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注重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做到條理清晰,緊湊合理。各項活動的安排也注重互動、交流,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主動性。另外,根據學生的信息技術水平以及教學設備的情況,我選擇了多媒體的教學手段。這些教學手段的運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識具體化,枯燥的知識生動化,乏味的知識興趣化。力求使現代教育技術與學科教學更好地整合。
課堂小結,使知識網絡化:
要求學生根據所學的內容,自主構建知識網絡,再與課前預習時所構建的知識結構進行對比,找出自己在預習中容易忽視的知識點,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
練習鞏固:(練習針對文科班和理科班的要求分別設置,并在練習中穿插解題方法的指導和訓練。)
1、單選題。(文理科通用,歷年各地高考題中篩選)
2、非選擇題。(文科班適用)
“傳統習俗”等于“落后文化”嗎?
設計意圖:通過對高考真題的訓練,使學生多接觸高考題,熟悉高考題的模式,為以后參加高考做準備,針對高二年級學生素質的差異,練習應盡量分層次,既有體現基礎知識的題,又有提高的題,既可以使絕大多數學生得到訓練,又能滿足層次較高的學生的需求。
板書設計:
1、文化市場復雜性
(一)陽光下的陰影
2、要求
1、落后文化 危害、措施
在文化生活 (二)提高眼力, 2、腐朽文化 含義、表現、 (重點、
中選擇 拒絕污染 難點)
3、兩者存在的原因是什么?
1.加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必要性
(三)奏響主旋律
2.大力加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
板書設計要體現課文的主干知識結構和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以便于學生能夠理解掌握。
總結:
各位評委,本節課我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和高二年級學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認知規律,并結合我校學生的信息技術水平,采用“活動——發現——發展”教學模式,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練習為主線”,設計多種活動讓學生自主探究學習,主動地參與到知識形成的整個思維過程,注重對學生動手能力、探究能力、合作能力的培養。在學習過程中不僅僅局限于課堂,而是延伸至課外。通過課前的小調查,課堂的小組協作,課后的小結反思,構成一條由知識到覺悟的完整學習線索。力求使學生在積極、主動的學習活動中提高自己的認識水平,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我的說課完畢,謝謝大家!
高中說課稿 篇4
教材分析: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六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文章向我們展示了一喜一悲兩個場景:第一幅場景是老人與海鷗親人般的默契;第二幅場景是老人去世后海鷗為老人舉行葬禮的場景,非常感人。
學生思維活躍,求知欲強,樂于表達,樂于與人交流,情感豐富,但他們的生活經驗畢竟有限,對文中描繪的情景,僅憑想象難以深刻感受,需教師提供直觀場景圖,配以音樂渲染幫助學生理解。
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與學生的特點,本課時我將帶領孩子們走進文本,去感受老人喂海鷗親人般的感人情景。為此我預設了以下三個教學目標:
1、能正確認讀課本生字新詞,并能理解重點詞及“獨腳、灰頭、紅嘴、老沙公主等特殊詞語。
2、能抓住文中老人神奇、動作、語言體會老人與海鷗間的親情。
教學重難點:
根據教學目標我確定教學重難點是:引導學生抓住老人的神態、動作、語言來品悟老人與海鷗之間濃濃親情。
教學環節: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題,語文教學因在教師的引領下充分發揮學習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在讀中理解,讀中感悟、讀中受到情感熏陶,并力求體現工具性與人文性和諧統一,在這一理念指導下,我預設了四個教學環節:一、激發學生學習欲望;二、整體感知,初步了解課文主要內容;三、品讀詞句,感悟親情;四、設置懸念,再度激發情感。
下面,我具體說一下我的教學流程與設計意圖:
教學過程:
一、 質疑導入。我采用直接入題讓學生讀題后質疑,老人與海鷗之間到底會發生怎樣的故事,讓學生帶著問題走入文本。
二、整體感知,初步了解課文主要內容;
先讓學生自由讀文,讀準生字字音,了解課文內容整體感知,同時嘗試解疑。整體感知符合人的閱讀習慣,嘗試自己質疑解疑是孩子的心理期待,同時體會文中“獨腳”等特殊名詞,為課文學習做鋪墊。
三、品讀詞句,感悟老人與海鷗的親情
基于文本特點與確定的教學重難點,我主要引導學生學習體會老人與海鷗之間如親人一般的情感。首先讓學生自由讀課文,思考老人怎樣的神情給你印象最深,找找相應的句子讀讀體會體會,然后交流,根據學生交流我預設了如下兩句話展開教學。
1、談起海鷗,老人的眼睛立刻生動起來。
2、老人望著高高盤旋的鷗群,眼睛里帶著企盼。
為了更好地落實教學,圍繞第一句話,我作了如下預設:
四、設置懸念,再度激發學習情感。
在課進入尾聲時,一石激起千層浪,我出示一幅老人的畫像,四周海鷗翻飛。(插圖)同學們,你們知道嗎,十多年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來,可沒想到十多年后的今天卻是這樣一幅場景……下節課我們將繼續來學習。這樣的結尾既讓學生的情感再度升溫又激發了學習的欲望,更為下節課學習打下了情感的伏筆。
高中說課稿 篇5
一、說課標
信息技術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學生良好的信息素養,包括信息意識、信息倫理道德、信息技術基本知識和技能,以及獲取信息、傳輸信息、處理信息和應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學生正確地使用信息技術,把信息技術作為支持終身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手段,為適應信息社會學習、工作和生活打下基礎。
二、說教材
1、教學內容分析
普通高中信息技術新課標中規定,《信息技術基礎》是高中信息技術課程的必修模塊,是高中學生信息素養提升的基礎,也是學習各選修模塊的前提,具有普遍價值。《信息獲取的一般過程》是教育科學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信息技術基礎》(必修)第二章第一節的內容。本節內容是在第一章概述信息與信息技術之后,對人類獲取信息過程的概述,主要介紹了信息獲取的一般過程及其優化,旨在使學習者在宏觀上對信息獲取活動有一定的把握,為后繼的學習提供支持,因此本節課屬于信息技術課的基礎內容,在整個教材乃至整個信息技術課程中都處于比較重要的地位。
2、教學目標分析
根據信息技術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本學科的特點及授課學生的情況,制定本節課以下的三維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體驗信息獲取活動的共同特征和一般規律,能夠總結、推導出信息獲取的一般過程,掌握信息來源的多樣性并分析其原因,掌握信息獲取的途徑和方法并進行選擇,培養分析、比較、規劃和歸納能力。
。2)過程與方法目標
能從日常生活、學習中發現和歸納需要利用信息解決的問題,通過問題分析確定信息需求,嘗試設計信息獲取的具體方案,并進行評價。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體驗信息技術蘊含的文化內涵,激發和保持對信息技術的求知欲,形成積極主動地學習和使用信息技術、參與信息活動的態度。
4、教學重點
根據教學內容的組織和教學目標的要求,將本節課的教學重點確定為:信息獲取過程的分析和信息獲取方案的確定。
5、教學難點
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確定教學中的難點為:信息獲取方案的設計和優化。
三、說學情
本課的授課對象為剛入校不久的高一年級新生,部分來自農村的學生在初中階段對信息技術接觸較少,大多數來自市區的學生雖然具有基本的信息技術操作能力,但是對于信息及信息技術的理論基礎沒有系統的了解,所以總得來說,學習者的信息素養不高,遇到問題時缺乏自然而然的信息意識和信息需求,更缺乏自覺的信息行為。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創設情境,設置任務,讓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將教材的理論知識內化為自身的信息意識。
四、說教法
本節課屬于信息技術基礎的理論內容,純粹的理論講解,無法引起學生的興趣,也容易使理論與實踐脫節。信息技術教學大綱明確指出:知識及技能的傳授應以完成典型“任務”為主。根據本課教學內容的特點,依據新課改理念,教學目標及重難點的分析,我主要采用“創設情境”、“任務驅動”和“自主探究”等教學方法,讓學生在情境問題的驅動下,自覺完成知識的建構,在建構知識的同時,也發掘出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點。教學中,啟發、誘導學習,使課堂能在生動、有趣、高效中進行。
五、說學法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以學生為中心,要求學生由知識的灌輸對象轉變為信息加工的主體。新課程理念也提出,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作用。因此,在教學中,不斷引導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和協作學習的方法進行學習。
六、說教學程序
根據本課教學內容以及信息技術課程學科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和生活情感,設計教學流程如下:
。1)創設情境,激情導入 (5分鐘)
首先通過幻燈片展示幾幅大學美麗的校園風光,創設情境:假如現在你是一名準備填報高考志愿的高三學生,不了解各個大學的情況,該怎么辦?引導學生獨立思考,自由回答。根據學生回答,教師加以指導,指出解決以上問題的過程實際是一個獲取信息的過程,引出課題《信息獲取的一般過程》。
此環節中的情境貼近學生實際生活,設置的問題很容易激發學生的興趣,引起學生的共鳴,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積極探索,精心研究 (15分鐘)
進一步提出問題,“如何獲得所填報大學的綜合實力的信息?”讓學生獨立思考,教師啟發學生考慮“在哪里能找到這些信息?怎么找?”引導學生歸納出獲取大學信息的簡單過程。設計新的問題“班委準備組織同學們周六去本市的旅游勝地古隆中游玩,要了解本市周六的天氣信息”,讓學生獨立思考,自由回答“哪里有天氣預報?哪些方法能夠獲得周六的`天氣情況?哪種方法最好?為什么?”引導學生歸納出獲取天氣情況的過程。然后讓學生通過小組討論,分析以上兩個問題的解決過程,找出一般規律,推導出信息獲取一般過程的四個環節。
此環節的設計依據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讓學生成為信息加工的主體,根據解決實際問題的經驗,自主建構學習內容。在教學中需要注意的是,要發揮教師的主導地位,教師要根據學生反饋的情況,做適當的誘導,以保證有效的完成教學內容。
。3)深入剖析,知識探究 (15分鐘)
結合第二環節的情境,設置新的問題“通過剛才的活動我們了解到周六的天氣晴好,可以去游玩,想提前了解一些關于古隆中景點和人文的信息,怎么辦?”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通過討論,制定解決問題的方案。教師分析學生制定的方案,同時誘導學生剖析信息獲取的各個環節,指導學生優化設計方案。
○1對“確定信息需求”的剖析,主要是讓學生根據以上三個信息獲取事例中對信息需求的描述,自己歸納出確定信息需求時要包含的要素。
○2在剖析“選擇信息來源”時,要求各小組自由討論有哪些信息來源,并對其進行分類,根據學生的討論結果,教師誘導分析各種信息類型的優缺點,指導學生優化方案中信息來源的選擇。
○3學生明確了信息的來源后,推出信息獲取方法就比較容易了。所以,可以直接讓學生自由回答不同的信息來源對應的獲取方法,指導學生優化方案中確定的信息獲取方法。
○4引導學生回顧第一章中介紹的信息的一般特征,強調信息的價值性和時效性特征,說明信息評價的重要性,啟發學生可以從哪些方面對信息進行評價。
在第二環節學生了解了信息獲取的一般過程的基礎上,結合教學目標和學生的認知水平,設置任務,使學生在任務的驅動下,主動進行知識的建構,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將信息獲取的過程內化為個體的自然意識,從而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
。4)遷移深化,拓展延伸 (10分鐘)
要求各小組確定日常生活中的一個主題,填寫下表:
項目內容
你的信息需求
可能的信息來源
選擇的信息來源
可能的獲取方法
確定使用的獲取方法
完成后各小組相互交換方案,互相品評,相互改進。在課后對方案進行實踐。
學習和了解信息獲取一般過程的最終目的,是使學生在遇到實際問題時,能夠從問題開始,分析信息需求,從而確定信息來源,然后選擇適當的方法來獲取信息。在環節的活動中,教師要指導學生進行發散性思維,發掘日常學習、生活中的各種信息獲取活動,體驗信息獲取無處不在并進而認識其重要性。
七、教學反思
本節要求學生能對信息獲取的過程有一個全面的宏觀把握,當學生遇到問題時,能夠產生自然而然的信息意識和信息需求,繼而引發自覺地信息行為。教學中,通過設置情境,布置任務,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都比較高,能夠根據所學的知識制定出獲取信息的方案。感到遺憾的是,由于時間有限,不能夠讓學生在課堂中實踐信息獲取的過程。
高中說課稿 篇6
一、 教材內容:
籃球:運球,雙手胸前傳、接球。
二、教材分析:
籃球運動是由跑、跳、投等動作組成,是在快速、激烈、對抗的情況下通過傳遞、拋接、運拍,最終把球送入固定籃圈的一項綜合性的體育運動,具有集體性、競爭性強、趣味性濃等特點,籃球賽攻防頻繁,技術動作多樣,使之富有吸引力深受廣大中學生喜愛。通過籃球運動,可以發展學生跑、跳、投等基本活動能力,提高靈敏、速度、力量、耐力等身體素質和動作的準確性、協調性,增加內臟器官的功能。同時還能培養學生勇敢頑強、機智、果斷、勝不驕、敗不餒等優良品質和團結一致、密切配合的集體主義精神。是一項有很高鍛煉價值的運動項目。
本課教學內容是籃球運動中的運球、雙手胸前傳、接球。運球和雙手胸前傳接球是籃球運動中最主要的基本技術,是全隊進攻的重要手段,起著組織全隊相互配合的重要橋梁作用,是高中籃球教學重要組成部分,是更好地學習各種技術和戰術的基礎,傳接球技術好壞直接影響到集體力量的發揮和戰術的配合的質量,所以我們必須高度重視學習和掌握這一技術高中體育籃球說課稿高中體育籃球說課稿。這一教材在小學和初中的《體育與保健》中就已經介紹學習,所以學生對此教學內容都有不同程度的了解和掌握。本課是高中體育課中學習籃球運動的第一節課,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運球、傳接球技術的基本方法并不復雜,但要做到準確、熟練、隱蔽、快速,同時要迅速轉換銜接其它技術動作,就比較困難。因此,本課著重要解決在各種情況下學生控制并支配球的能力,鞏固提高運球、雙手胸前傳接球技術同時加強準確性、熟練性,為以后的教學競賽和學生終身體育打下良好基礎。
三、學情分析:
本次課的授課班級是學校普通班級,學生的體育運動技能雖然有差異,但學生總體身體素質都比較好,組織紀律性和集體榮譽感很強,有比較強的思維能力、創造能力,善于學習,加上高中學生有較強的創造能力和自學能力,本課采用了講解、示范、啟發、模仿、創新、競賽等教學方法,以及各種新穎的練習方法。循序漸進、層層深入、層層剖析,充分挖掘每個學生的潛在能力,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更好地促進學生努力達到教學目標。
四、教學目標的確定:
1、認知目標:進一步建立運球,雙手胸前傳接球動作概念。
2、技能目標:鞏固提高運球、傳接球技術動作和對球的控制能力、支配能力,發展靈敏、速度耐力等身體素質。
3、情感目標:培養學生勇敢、機智、果斷、勝不驕、敗不餒的優良品質和團結一致、密切配合的集體主義精神
五、本課的重、難點:
重點:運球--準確的手型及按拍球的部位、力量高中體育籃球說課稿教學反思。
雙手胸前傳接球--準確的手型及傳接球的準確性快速能力。
難點:運球--上下肢協調配合和手對球的控制掌握能力。
雙手胸前傳接球--上下肢協調配合和手對球的控制支配能力。
六、教學策略:
本課的教學指導思想主要采用教師啟發指導,學生反復練習的教學策略,發展學生的個性,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運用靈活多變手段,做到身心結合,努力達到教學目標。
高中說課稿 篇7
一、說教材地位特點
我今天所說的課文是《雷雨》。它所處的單元是高中第四冊第四單元。這個單元是高中首個戲劇單元。通過學習本單元,將使學生了解戲劇常識,培養戲劇意識,解讀名家名劇,初步涉入戲劇瑰麗之門。而《雷雨》是中國現當代戲劇扛鼎之作。而本文又位居單元之首,以開放的思維、以現代教育模式學習本文,將對單元產生良好的導向作用。
二、說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了解戲劇常識,作者及作品梗概。走進作品,走進大師。學會鑒賞解讀戲劇。
能力目標:
1、嘗試網絡環境中解讀經典文本,充分凸現學生課堂主體的地位
2、學會借助現代信息技術查詢、分析、辨別、篩選、整理、積累、利用信息。最終實現網絡與學生互動、學生與教師互動、學生與學生互動,將信息技術與課程無縫整合的理念貫穿于課堂教學的全過程。
情感目標:關注人的情感與生存環境之間的矛盾沖突,培養教學重難點。
根據教學目標和教材的特點、地位。我確定以下教學重難點。
重點:怎樣利用網絡環境解讀、把握經典作品。
難點:以探究周樸園與魯侍萍的情感及其性格。
四、說學法引導
1、引導學生利用網絡資源了解戲劇常識、作者、作品、相關背景等。
2、借助網絡互動方式整合學生自由探究成果。
3、深入研讀文本,利用實時網絡討論,探究教學難點。
4、拓展課堂,結合課文進行多元化研究性學習。
五、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激發情感,創設氛圍。
上課伊始,我先播放電影《雷雨》結局片斷。以濃厚的悲劇色彩和強烈的視覺沖擊渲染情感,創設氛圍。以激發學生閱讀興趣。
之后,我指出七十年前的今天,年僅23歲的雨》,為我們留下了這么一個悲劇結局、一聲嘆息。在幻想、憧憬、掙扎、嚎叫之后。雷雨之夜,三個愛恨交織,有著火熱人生的年輕人同時踏上了生命的不歸路!独子辍罚松鼩绲某聊秃诎抵。究竟還有多少個難解的迷,究竟還能告訴今天的我們多少些人與人性的啟示。
接著,我與學生一起以探究者的身份,平等的走近被稱為“中國莎士比亞”的戲劇大師,走進《雷雨》。
二、資源收集和整合分析。
1、設問提示,提出問題
我采用換位思考。由學生主體積極、自主的給自己提出學習任務。也就是假設學生是老師,在首次接觸戲劇這一文學形態,在教學戲劇單元第一課《雷雨》時。他們會讓學生首先了解什么?并讓每位同學設計一個問題,發布在網絡討論區。2、信息收集處理
、啪劢箚栴}
就是將學生剛才提出發布于討論區的問題。進行整理、篩選、總結、提煉出兩大問題。
A、戲劇常識(定義、分類、鑒賞劇本的要素等)
B、雨》故事梗概,創作背景
、瀑Y源搜索教師將全體學生分為兩大組。各組負責其中一個問題。之后,教師提供給學生解答問題的途徑。
收集課文和課外資料上的信息
利用網絡,使用關鍵詞在網絡上搜索有關信息的網站。訪問其中一個獲幾個站點,收集相關的信息。
為了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教師提供給學生一些參考網址和搜索引擎。在這一過程充分體現學生的分工和合作,使每位學生都有學習的時間和空間。享受學習的過程,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
3、交流、匯報、討論接著,首先要求學生對自己所搜集的資料進行篩選、整理,把整合好的資料發布于他們自己的討論區。之后,教師讓一些學生講解、展示自己的成果。期間,教師作適當重點點撥。
之后,教師作簡要小結。并補充《雷雨》人物關系圖,使學生更清晰的把握《雷雨》的復雜人物關系。為下面教學做好準備。
三、文本深入研讀及網絡實時討論
1、在了解戲劇要點,大體把握了《雷雨》之后;貧w文本,通過對文本的研究達到解讀戲劇的目的。培養學生鑒賞戲劇的能力。我選擇課文節選部分的第一場戲,也就是周樸園和魯侍萍三十年后的重逢。作為研讀的重點。
2、插播電影《雷雨》此部分的片斷,并提出思考題。
A、這場戲的戲劇沖突是什么?這場沖突最引人入勝的戲是哪一段。
B、分析人物性格。
3、在觀看完電影后,學生結合電影和課本解答思考題A。
以此得出,魯侍萍身份確定使這場戲劇沖突的點。之后,讓學生課堂口頭回答以下問題。
、胖軜銏@在不知是魯侍萍之前,周對魯是什么態度?找到依據。
、苾扇藝@三十年前在無錫發生的事件展開對話,在整個對話過程中,周樸園幾次問魯侍萍的姓氏和身份?這些問話和動作展現了怎樣的心理變化過程?
⑶周樸園在知道是魯侍萍之后,周對魯的態度有何變化,哪里體現?
4、在把握了戲劇沖突和戲劇人物語言的基礎上。接下來,教師充分發揮學生自主和自由討論的權利。利用網絡討論區,深入解讀周樸園和魯侍萍這兩個人物。
。ń處熢诰W絡討論區發布討論問題)
A、周樸園愛魯侍萍嗎?他對魯侍萍的懷念是真實的嗎?你覺得周樸園是一個怎樣的人?
B、魯侍萍對周樸園及其三十年的情感糾葛持什么態度?你認為魯侍萍是一個怎么樣的人?
之后,教師援引角度上看待《雷雨》中的人物。鼓勵和要求學生盡量多角度、多方位,以自己的觀點解讀人物、讀出自己。學生在網絡討論區對這兩個問題進行廣泛的、深入的討論。(其中,教師向學生提供一些有關資料的網址)
5、討論完畢。教師選擇其中精彩觀點進行集體賞析、點評,以深化學生的認知。
四、課外研究拓展
在課堂討論的基礎上,進一步延伸研究范圍,拓展課外研究性學習。
1、教師示范性的提出有關《雷雨》和《雷雨》拓展而出的研究性的命題。如:A、《雷雨》的命名。
B、雨》的前后歷程。
C、周萍和繁漪、四鳳的感情糾葛。
D、周樸園和他的三個女人
E、《雷雨》和《原野》比較談。
2、鼓勵和要求每位學生在自己的討論區發布一個研究性命題。并讓他們選擇其中較有價值的一個命題。作為課外研究性學習的作業。
3、要求學生課外以doc格式記錄成果。通過電子郵件發送至老師的電子信箱……。
五、結束詞
同學們:今天,在自主而平等的去感悟、去揣摩,走進《雷雨》。現在走出《雷雨》。在網絡環境中,老師希望大家也可以用同樣的方法來解讀更
剛見面的對話30——27?
魯侍萍的控訴你們——你?
周樸園的形象?周樸園的懷念虛偽?真實?
周樸園大變臉原因?心理?
周樸園簽支票方式?五千塊錢?
高中說課稿 篇8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等差數列》是人教版新課標教材《數學》必修5第二章第二節的內容。數列是高中數學重要內容之一,它不僅有著廣泛的實際應用,而且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一方面,數列作為一種特殊的函數與函數思想密不可分;另一方面,學習數列也為進一步學習數列的極限等內容做好準備。而等差數列是在學生學習了數列的有關概念和給出數列的兩種方法——通項公式和遞推公式的基礎上,對數列的知識進一步深入和拓廣。同時等差數列也為今后學習等比數列提供了學習對比的依據。
2、教學目標
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和學生的實際水平,確定了本次課的教學目標
a知識與技能:理解并掌握等差數列的概念;了解等差數列的通項公式的推導過程及思想;初步引入“數學建!钡乃枷敕椒ú⒛苓\用。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歸納、推理的能力;在領會函數與數列關系的前提下,把研究函數的方法遷移來研究數列,培養學生的知識、方法遷移能力;通過階梯性練習,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b.過程與方法:在教學過程中我采用討論式、啟發式的方法使學生深刻的理解不完全歸納法。
c.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對等差數列的研究,培養學生主動探索、勇于發現的求知精神;養成細心觀察、認真分析、善于總結的良好思維習慣。
3、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①等差數列的概念。
②等差數列的通項公式的推導過程及應用。
難點:①等差數列的通項公式的推導
②用數學思想解決實際問題
二、學情教法分析:
對于高一學生,知識經驗已較為豐富,具備了一定的抽象思維能力和演繹推理能力,所以我本節課我采用啟發式、討論式以及講練結合的教學方法,通過問題激發學生求知欲,使學生主動參與數學實踐活動,以獨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師的指導下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學生在初中時只是簡單的接觸過等差數列,具體的公式還不會用,因些在公式應用上加強學生的理解
三、學法分析:
在引導分析時,留出學生的思考空間,讓學生去聯想、探索,同時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圍繞中心各抒己見,把思路方法和需要解決的問題弄清。
四、教學過程
1.創設情景 提出問題
首先要學生回憶數列的有關概念,數列的兩種方法——通項公式和遞推公式
高中說課稿 篇9
大家好,我是來自高平一中的王雕,我說課的題目是《彈力》,下面我將從教學指導思想、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策略、教學過程、板書設計這幾個方面來說這節課。
一、教學指導思想
物理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精彩的實驗設計不僅能強化學生的學習動機,而且能讓學生在參與實驗的過程中掌握知識,體會科學的物理思想。 由于高一新生正處于從初中物理向高中物理跨越的階段,所以本節教材在文字敘述上非常簡潔并配有大量的插圖,內容直觀、感性,較易為學生接受,但若只是照本宣科,教學會很空泛,因此我將這節課設計成了實驗探究課,采用“問題→猜想→實驗→結論”的課堂教學模式,讓學生在實驗探究中培養科學的思維方式。
二、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彈力》是高中物理新課程(必修1)第三章第二節的內容,是力學的核心內容之一,在整個高中物理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通過彈力的學習可以為以后正確進行受力分析打下基礎。
2. 教材的特點
教材從物體的明顯形變引入,繼而通過放大的思想演示“微小形變”,用實例引出了形變、彈性形變和彈力的概念。并通過研究形變來探究彈力產生的原因及方向。對于胡克定律的教學,要求學生親身體驗,設計實驗進行探究。
三、學情分析
1. 知識層面
學生通過初中階段的學習,對彈力已經有了初步認識,但彈力產生的原因和彈力的方向還理解的不透徹,需要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對彈力有一個更全面的認識。
2. 能力層面
學生具備一定的實驗操作技能、能對實驗現象及結果作出初步分析,但通過小組合作探究,得出實驗結論的能力還有待提高。
3. 心理層面
學生們好奇心強,有實驗探究的熱情,有通過實驗認識、解決生活中問題的愿望,但還不能完整體會出知識所體現的內在價值。
四、教學目標
按照新課標理念和對教材的分析,我設計如下的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
1. 知道形變的概念以及形變的分類
2. 掌握彈力產生的條件,會判斷彈力的有無及方向
3. 知道彈力的大小與形變有關
4. 能夠使用表格、圖象法進行數據處理得出彈簧彈力與形變量的關系 過程與方法
1. 通過微小形變的實驗,讓學生體會“放大”思想
2. 通過對比實驗,讓學生體會等效思想
3. 通過學生演示實驗,讓學生逐步體會構建物理模型的思想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 通過實驗、討論、交流、展示,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
2. 感受彈力在生產和生活中的應用,體會物理與生產生活息息相關
3. 讓學生體會到科學思維方式和科學研究方法
五、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 學習科學的探究方法 培養良好的思維習慣
2. 實驗探究彈力產生的過程和彈力的方向
教學難點:
1. 科學思維方式的培養
2. 彈力產生的條件 方向
3. 探究彈簧彈力與形變關系的實驗設計
六、教學策略
教法
物理教學以實驗探究為基礎,重在啟發思維,教會方法。本節課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采用創設情景——觀察——猜想——實驗——歸納總結相結合的教學方法。
本節課的難點之一是探究彈簧彈力與形變關系的實驗設計,為突破這一難點,教師采用微課的形式對學生進行啟發,進而學生分組實驗探究,得出結論。
學法
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通過讓學生體驗生活中的常見形變,巧用引導性提問,激發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在輕松、自主、討論的學習氛圍中完成學習任務。
七、教學過程
為使本節課圍繞重點、突破難點,同時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中能力得到提高,我設計如下教學過程。
。ㄒ唬⿲W生體驗,導入新課
。ㄕn前每小組分發實驗器材)
讓學生動手體驗實驗器材,感受形變。
設計意圖:學生切身體驗各種器材,感受到形變,對本節課的內容充滿好奇,為學習新課做準備。
。ǘ⿴熒菔,認識形變
1. 師生演示橡皮筋、揉紙團等實驗。
設計意圖:師生共同參與實驗,親身體會形變的不同類型,并通過展示圖片,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和情感教育。
2. 拋出問題:彈簧的形變是否一定是彈性形變。
設計意圖: 在學生初步掌握了彈性形變的概念后,設置該問題,通過教師引導,能夠加深學生對彈性形變和彈性限度的理解。
3. 學生按壓桌面,教師演示實驗,學生觀察到光點的移動。
設計意圖:用手按壓桌面,手的形變很容易觀察到,但桌面是否發生了形變卻很難觀察,教師采用微小形變演示儀使學生觀察到這種形變,從而讓學生在感受到微小形變的同時,也體會到了物理實驗中的“放大”思想。
。ㄈ﹩栴}導學,初探彈力
1. 彈力的產生
教師拋出問題:發生彈性形變的物體想做什么?
學生思考,教師引入彈力。
教師繼續設問:彈力是如何產生的?
學生上臺演示橡皮筋實驗和學生兩人一組演示推手實驗。
設計意圖:通過實驗,讓學生親身感受彈力的產生,同時教師引導學生在感受彈力的同時注意明確彈力中的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從而為彈力定義和方向的學習做好準備。
2. 彈力的定義
學生閱讀彈力定義,然后參與演示實驗。
設計意圖:通過逐字閱讀彈力的定義,使學生初步認識了彈力,但由于概念較為抽象,因此在閱讀后,讓學生通過實驗,將彈力定義中的形變物體具體化,變成看得見、摸得著的,從而更加深刻的體會到彈力的定義。
。ㄋ模┬〗M合作,再探彈力
1. 問題探究:彈力產生的條件
5名學生演示實驗,教師引導,得出彈力產生的條件,之后引入例題,加深理解。
設計意圖:學生先通過觀看實驗,清楚地感受到彈力產生所需要的條件,之后,師生共同完成練習,在練習中讓學生學會利用”撤物法”判斷彈力是否存在。
2. 設計實驗,探究彈力的方向
設計意圖:彈力的方向是本節的難點,為順利突破,教師引導學生設計多個演示實驗,通過問題—猜想—設計實驗—歸納總結的探究方法,不但讓學生探究出彈力方向,也讓學生的思維方式得到培養。
3. 學生展示彈力方向
設計意圖:學生雖掌握了彈力的方向,但在具體案例中如何去畫彈力的方向仍存在疑慮,通過上臺展示,進而組內交流、更正,之后再展示,最終由教師點撥,掌握常見彈力的方向。充分體現了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
。ㄎ澹⿲嶒炋骄,感悟應用
1. 問題探究:彈力大小與什么有關
學生實驗,總結出彈力的大小與形變有關。
設計意圖:這個問題對于學生來說較難回答,因此,教師引導學生在實驗中
親身體會,得出結論。
2. 進一步探究:彈簧的彈力與形變量之間的關系
播放微課,引導學生實驗探究,得出結論。
設計意圖:引入微課,啟發學生進行探究,感受數據處理在實驗探究中的魅力。
3. 展示圖片
設計意圖:讓學生感受彈力在生產和生活當中的應用,體會到物理學科與生活息息相關。
。┱n堂小結
總結本節課的內容。并讓學生上臺演示實驗,教師提出問題:彈簧的彈力與彈簧長度之間有什么關系,留給學生進行課后探究。
設計意圖:當堂總結,是一節課的點睛之筆,通過總結幫助學生形成知識綱要,提高學習的水平,而課后探究實驗的設計則能進一步增強學生的探究意識。
【【熱門】高中說課稿范文九篇】相關文章:
高中《經濟生活》說課稿范文12-23
高中美術優秀說課稿范文07-01
【精華】高中說課稿范文五篇06-11
【熱門】高中數學說課稿四篇07-11
【熱門】高中生物說課稿四篇07-02
【熱門】高中生物說課稿3篇06-25
【熱門】高中數學說課稿3篇06-18
【熱門】高中生物說課稿三篇06-17
【熱門】高中數學說課稿4篇06-17
【熱門】說課稿初中范文六篇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