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高中語文說課稿合集八篇
作為一位杰出的老師,編寫說課稿是必不可少的,說課稿有利于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動的開展。怎樣寫說課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中語文說課稿8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詩歌是激情和想像的藝術。只有用你的激情與想像去品讀,“詩的感覺”才會噴涌而出。 讀林庚先生的《說“木葉”》,我首先想到這樣一段話。誠如林先生所言,我們的古詩人是“敏感而有修養的”,他們似乎參透了深奧的美學和心理學原理,創造了耐人“觸摸”的精妙的詩歌語言,這語言是不可能作出“科學”的解答的。
林先生在這篇詩論中所給的結論是:詩歌語言富于暗示性!斑@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成為一種“潛在的力量”,詩人“把這些潛在的力量與概念中的意義交織組合起來,于是成為豐富多彩一言難盡的言說”,成為令人玩味無窮的“精妙”的詩歌語言。在吟詠之間,那些“潛在的力量”便在不知不覺之中影響著讀者,感染啟發著讀者,讓人情思靈動,視通萬里。就比如文中所說的“木葉”,按照字面的解釋,“木”就是“樹”,“木葉”就是“樹葉”。然而,“木”卻“具有著一般‘木頭”木料’‘木板’等的影子”,“這潛在的形象常常影響著我們會更多地想起了樹干,而很少會想起了葉子”,這樣,也就有了“落葉”的暗示,還有顏色的暗示——“它可能是透著黃色,而且在觸覺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濕潤的”。于是,“木葉”詩句便“帶來了整個疏朗的清秋的氣息”,讀著它,甚至“仿佛聽見了離人的嘆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這就是“木葉”之于“樹葉”一字千里的差異。 林庚先生深諳詩歌妙道,此文命中了詩歌創作與鑒賞的玄機,撩開了詩歌神秘的面紗。我們將會在一種“潛在的力量”的影響下,不知不覺地參悟深蘊其中的道理,走進詩歌的殿堂。
二、教法探究
1、小組討論研究。 以“尋疑---追答---悟理”為線整體感知全文,把握文章精髓。 2、通過詩歌鑒賞實踐,提高詩歌鑒賞能力
三、教學設計
基于以上分析,確定本文的教學目的是:1、理解中國古代詩歌中“木葉”意象的意蘊; 2、了解詩歌語言具有潛在暗示性的特質;3、培養學生把握詩歌中意象所表現出的感情色彩,提高詩歌的賞析能力。教學重難點為運用文中闡述的知識和道理指導學生進行詩歌鑒賞實踐 。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唐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在其《登高》一詩中有兩句傳誦千古的名句“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同學們知道這里的“落木”是什么意思嗎?(學生明確“落木”即“落葉”之意后)那杜甫為什么不說“無邊落葉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呢?”“木”與“葉”有何區別呢?讓我們一起來讀讀林庚的《說“木葉”》來解開這個迷吧。
二、整體感知 把握全文 (以“尋疑---追答—悟理”為線來理解全文)
1、 四人一組討論尋找你認為能表現文章行文脈絡的疑問句,并加以整理。
2、 以小組為單位追尋上述問題的答案。 問題設計 (1)詩歌的語言富于暗示性,那些微妙的意味往往寄諸言外。鑒賞詩歌,不僅要品嘗言內的意思,而且要品嘗言外的滋味。從課文看,“木”與“樹”的意味有什么異同?
探究學習:按照字面的解釋,“木”就是“樹”,木本植物的通稱。而“木”作為“樹”的概念的同時,卻具有著一般“木頭”“木料”“木板”等的影子,會讓人更多地想起了樹干,把“葉”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這樣,“木”也就給人以落葉之感。而“樹”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葉的,它與“葉”都能給人以密密層層濃陰的聯想。 (2)課文說詩歌語言的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成為語言形象的潛在力量,這些潛在力量與概念中的意義交織結合起來,就成為豐富多彩一言難盡的言說。文中說到的“樹葉”與“木葉”、“木葉”與“落葉”有怎樣不同的意味?
探究學習:“樹葉”,“樹”與“葉”的形象之間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致的,都給人枝繁葉茂,濃陰匝地的感覺;而“木葉”,就自然而然有了落葉的微黃與干燥之感,它帶來了整個疏朗的清秋的氣息,甚至還讓人仿佛聽見了離人的嘆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澳救~”是屬于風的而不是屬于雨的,屬于爽朗的晴空而不是屬于沉沉的陰天,一個典型的清秋的性格!澳救~”是“木”與“葉”的統一,疏朗與綿密的交織,一個迢遠而情深的美麗的形象。而“落葉”,則比“木葉”還更顯得空闊,它連“葉”這一字所保留下來的一點綿密之意也洗凈了。
(3)第4、5段是課文的中心段,文中闡釋了“木”在形象上具有哪些藝術特征?
探究學習:“木”在形象上有兩個藝術特征:其一,“木”比“樹”更顯得單純,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個落葉的因素;其二,“木”不但讓我們容易想起樹干,而且還會帶來“木”所暗示的顏色,它可能是透著黃色,而且在觸覺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濕潤的。
(4)課文所闡釋的是詩歌語言的暗示性問題,而標題卻擬為“說‘木葉’”,若改為“談談詩歌語言的暗示性”,你以為如何?
探究學習:標題若擬為“談談詩歌語言的暗示性”,整個文章的行文思路就要改變,它可能就要從理論的角度來論述,恐怕會寫成一篇理論性較強的學術論文。標題擬為“說‘木葉”’,文章選取古詩中的“木葉”意象作為論題,在結構安排上由引古詩到探意蘊,先排除古詩人考慮文字洗煉的因素,再從它用于秋天的情景中探尋其含有落葉等因素,最后才觸及詩歌語言的暗示性的問題并加以闡釋。這樣,把深奧的文學理論附麗并滲透于有關“木葉”詩句的品讀玩味中,并逐層深入,探幽發微,既體現了作者的科學態度,也契合了讀者的閱讀心理!罢f‘木葉”’的擬題應該是本文的一個亮點。
(5)課文作者既是一位深諳詩歌妙道的學者,也是一位暢游詩歌海洋的高手,文中大量援引古詩人關于“木葉”的詩句,揣摩一下這對于闡發道理起了怎樣的作用。
探究學習:一是作引子,引出議論話題;二是作為例證,使得析理有憑有據;三是調節文氣,更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內涵。
3、 從課文看,“木”與“樹”的意味有什么異同?你從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三、 探究閱讀 融會貫通 只要提到“木”字大家就會想到在瑟瑟秋風中凋零的樹木,引發人們的感傷情懷。以此類推,很多意象在長期的文化進程中形成了相對穩定的感情色彩,詩人們往往用它們表現相似或相通的感情。古詩中有許多耐人尋味的意象,它們如“木葉”一樣,成為難以言傳的精妙語言。
作業;可以以古詩歌中常用的物象為例,如:月、松、梅、蘭、竹、菊、等進行有目的的詩歌鑒賞,仔細體味詩歌的精妙。
1.古詩中有許多耐人尋味的意象,它們如“木葉”一樣,成為難以言傳的精妙語言。請根據課文所闡釋的詩歌語言的暗示性的理論,體味古詩中的“月亮”意象。
研究方法: (1)收集有關“月亮”的古詩 (2)班級交流。 (3)鑒賞研究,寫成小論文。
參讀作品: 曹操《短歌行》,劉禹錫《石頭城》,蘇軾《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張九齡《望月懷遠》,李白《靜夜思》,杜甫《月夜憶舍弟》,孟郊《古怨別》,王安石《泊船瓜洲》等等。
2.詩歌語言的精妙在于它的暗示性,但是,暗示性也會給詩歌創作帶來負面影響。美學家朱光潛先生曾說:“聯想意義也最容易誤用而生流弊。聯想起了習慣,習慣老是歡喜走熟路,熟路抵抗力最低,引誘性最大,一人走過,人人都跟著走,愈走就愈平滑俗濫,沒有一點新奇的意味。……美人都是,‘柳腰桃面'王嬙、西施’,才子都是‘學富五車,才高八斗’;談風景必是‘春花秋月’,敘離別不離‘柳岸灞橋’;做買賣都有‘端木遺風’,到現在用鉛字排印書籍還是‘付梓”殺青’!焙笕耸芮澳救~”詩句的影響,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是不是一種“流弊”呢?古代詩歌還有沒有類似的常見意象呢?請找出來,作專題研究。
研究方法: (1)閱讀古詩,找出一兩個常見意象 (2)作比較賞讀。
(3)召開詩歌鑒賞研討會 參讀書目: 《詩集傳》《唐詩三百首》《宋詞三百首》等詩集。 3.在我國詩歌中,有許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對穩定的感情色彩,詩人們往往用它們表現相似或相通的感情,但有時候,詩人把它組織在不同的意象體系里,使之表現不同甚至相反的感情。比如,古代詩歌中寫 “梅”的不勝枚舉,所表現的感情就不盡一致。請找出一些,試辨析并交流.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2
說教材
《大堰河——我的保姆》出自人教版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必修)第一冊第一單元,是本單元的第三篇課文。這首詩是現代詩人艾青的成名之作,也是他走向世界詩壇的起點。詩人通過追憶大堰河短暫一生的悲苦經歷,抒發了對養育他的乳母的刻骨銘心的真摯懷念與贊美。
新課標對鑒賞文學作品的要求:“能夠感受形象,品味語言,能夠得到感染與啟迪”。對詩歌作品的理解和鑒賞歷來是語文課堂教學的一個難點。這個單元的鑒賞重點是情感與意象,主要指導學生鑒賞中國新詩。教學這個單元的詩歌,要讓學生反復誦讀作品,揣摩詩人表達的情感,以豐富心靈,陶冶性情。
“情”是詩的內核,在心為志,發言為詩!睹娦颉分姓f:“情動于中而形于言!币虼,教學本課的一個原則就是:引導學生體會詩人真摯的情感,以真情去感染學生。 根據這一原則,特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1.掌握借助敘事抒情的藝術手法和排比、對比、反復等表現方法的運用。2.通過綜合性研究學習,獲得詩歌鑒賞的方法。
過程與方法目標1.揣摩詩歌語言,培養詩歌的鑒賞能力。2、實踐“讀(詩)—品(意)—悟(方法)”的合作探究學習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體會詩人對大堰河真摯而深沉的愛,感悟母愛的無私與偉大。
鑒于本詩是敘事抒情詩,即通過擷取生活中一些典型細節,來塑造人物形象,表達詩人情感。因此,抒情是本詩的側重點。因而把“通過品味典型意象來體會詩人抒發的情感”定為本課教學重點,而把“體會本詩運用的多種修辭手法”作為教學難點。
說教法
新課標在“教學建議”中指出:“教師既是學生平等的對話者之一,又是課堂閱讀活動的組織者,學生閱讀的促進者。”“教師點撥是重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代替學生的獨立思考”。因此,這堂課我借助多媒體的手段,將“現代詩歌賞析方法”貫穿課堂,運用朗讀法,啟思點撥式教學方法,啟發學生思考、探究,期望構建師生間和諧平等互動的語文課堂。
說學法
新課標旨在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因此我設計了
1.朗讀法。只有反復讀才能讓學生領會作者的情感。
2.探究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自主學習,充分發揮集體的智慧。
說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利用多媒體播放MTV作品《懂你》,用畫面、歌曲給學生以視覺、聽覺上沖擊,設置情境,激發學生興趣,同時引出“母愛”話題,導入本課的學習。
2.整體感知
“論其詩知其人”,了解詩人的生平經歷及詩的創作背景后,自由誦讀。在讀的基礎上,通過自己的聯想和想象,在頭腦中勾勒大堰河的形象。可投影顯示大堰河的人物畫像,給學生一點感性認識,再讓學生抽象出人物形象。這樣整體感知的訓練為后面分析作者在人物中飽含的情感奠定堅實的基礎。
3.合作探究
a.搜索意象 把握情感
投影出示問題“關于大堰河,作者最為難忘的是什么?”因為詩歌靠意象表達情感,所以只有發揮聯想、想象,在反復誦讀中方能體會詩人的情感。學生從文中篩選出信息:手、笑、哭、夢、淚、灰…老師適當點撥,并板書;投影出示“這些具體描寫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情感?”這一環節學生分組活動,合作學習,首先找出具體描寫的段落,其次運用聯想與想象反復誦讀,然后仔細體會,挖掘文學背后、細節深處所蘊含的作者對大堰河的懷念、同情、贊美、謳歌。這個問題及活動的設置,不僅突出了教學重點而且培養學生一種合作意識,在互動交流中教師要給學生獨立思考的空間,讓他們思維撞擊,產生更多的火花,讓學生體會到收獲的喜悅。
b.探究修辭 體會作用
投影出示“詩中運用了哪些修辭方法?有什么樣的表達效果?”這個設計就是對本科教學難點的探究,讓學生找出詩中運用修辭的詩句并在反復誦讀中體會各種修辭手法的運用在詩人情感表達上的妙用。
4.現代詩歌賞讀
要求學生飽含謳歌與贊美再一次有感情地朗讀全文,對比前面的朗讀,在讀中加深情感的領悟。
5.延伸拓展
引進生活的源頭活水,用情感來撞開學生的心扉。引導學生找到文章與現實的聯系點,抓住這一聯系點,讓語文回歸生活我設計了“本詩哪些語段讓你聯想到自己的母親?講講你和母親的故事!边@個問題是把對大堰河的感情升華為對母親的感情的過程。這樣將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把課文與生活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要求學生講述條理清楚,語言生動。教師可以播放背景音樂,調動學生情感。這樣,不僅鍛煉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培養了學生感恩美德,同時也深化了本文的教學難點。
6.布置作業。
把“你與母親的故事”整理成一篇文章。
說板書設計
一篇優美的板書設計有“微型教案”之稱,一篇好的板書設計能體現本節課的教學思路,教學重點、難點,也易于學生學習。這節課我采用圖示式的板書設計,兼以簡潔的文字說明,體現課文內容,并利于學生背誦理解。根據求實、求精、求新、求美的原則,我設計了如下板書
手
灰 ↑ 笑
↖ ↓↗
↘ ↙
人物形象 修辭手法
思想感情-----------及作用
↗↑↖
這就是我今天的說課,有不足之處還請各位老師指正,謝謝。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3
各位老師:
大家好!我說課的題目是《林黛玉進賈府》。
下面,我將從說學情分析,教材分析,教法學法,教學程序,教學反思,這五個方面對本課的教學設計進行闡述。
一、說教材
《林黛玉進賈府》選自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單元第一篇課文,這個單元的主題是小說,課文《林黛玉進賈府》節選自《紅樓夢》第三回。作者曹雪芹以林黛玉進賈府的行蹤為線索,借林黛玉的眼睛對賈府做了第一次直接的描寫,交代了賈府的典型環境,塑造了林黛玉、賈寶玉、王熙鳳等經典人物形象。
二、說學情
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學生的已有的知識結構和認知水平,是教師授課的依據與出發點。本次課所面對的學生群體具有以下特點:高中的學生具有較強的概括和歸納的能力,抽象邏輯思維占主導,本文是一篇小說,因而重心在分析人物性格和情節主題上。我將在本文的教學過程中著重采用默讀,感悟的方法進行文本分析。
三、說教學目標
因此,基于教材和學情,我從課程標準中“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基本理念出發,設計了以下三個維度的教學目標:
1.初步了解《紅樓夢》和曹雪芹。
2.通過分析人物的語言、動作及心理,概括林黛玉的人物形象,掌握刻畫這些人物所運用的肖像描寫、語言描寫和心理描寫等主要手法。
3.準確解讀古典小說的人物個性,培養文學審美能力及熱愛祖國傳統文化的思想感情。
四、說教學重難點
結合本單元的教學要求,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和認知水平,我確定了本節課的重難點是:
教學重點:理清文章情節結構,了解林黛玉人物性格特點。
教學難點:掌握刻畫這些人物所運用的肖像描寫、語言描寫、行動描寫和細節描寫等主要手法。
五、說教學方法
為了實現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教學中我采用品讀法、討論法、多媒體輔助法。
那么接下來我將著重介紹我的教學過程,這也是我本次說課最為核心的環節。
六、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著名特級教師于漪曾說過“課的第一錘要敲在學生的心靈上,激發起他們思維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為了激發學生的積極性,更好地獲取新知識。我的導入將會設置情境,引導同學觀看《紅樓夢》中林黛玉進賈府的視頻,并提問:大家知道這是哪部電視劇嗎?沒錯就是《紅樓夢》。那林黛玉進賈府看到的是怎樣的豪門家族呢?今天我們就隨著這個美麗的女子走進賈府,走進《紅樓夢》,進而走進林妹妹的內心。這樣的導入能夠使學生更易于了解小說,并吸引學生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
(二)整體感知
整體感知是賞析文章的前提,通過初讀,可以使學生初步了解將要學到的基本內容,了解文章大意及思想意圖,使學生對課文內容形成整體感知。
首先,我會讓分享課前收集的曹雪芹和《紅樓夢》的相關資料,初步了解文章背景。
其次,我會引導學生初讀課文并結合題目概括文章大意。
(三)深入研讀
從某種意義上講,教與學的過程就是面對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這些問題可能是不被了解的現象,可能是前后認知的矛盾,還可能是需要挑戰的困境。為此,在這一環節,我首先帶領學生分析文章的情節發展,提問學生:文章的情節可以分為幾個部分?能不能嘗試概括每部分的內容?這些問題設置,能夠培養學生歸納概括的能力。也能夠借此梳理出本文的情節脈絡為序幕:我們知道林黛玉進賈府的行蹤線索,以及所見到的人物:她先到賈母院,見到了三春、大舅母、二舅母,然后去賈赦院,但沒見著,又去賈政院,也沒得見,最后回到賈母院,見到了一生中的知己——寶玉。
接下來是對課文更為細致地品讀,主要讓學生來理解林黛玉的人物形象。這也是本節課的重點內容。我將用大屏幕展示出這樣幾個層層遞進、環環相扣的問題放手給學生,學生通過反復誦讀、自己思考并借助小組討論以及老師的引導來解決問題,力求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購恼n文中找出描寫黛玉外貌的句子,分析黛玉人物形象。
、趶恼n文中找出黛玉的行為、細節描寫的句子,分析黛玉的性格特點。
、蹚恼n文中找出黛玉的語言描寫的句子,分析黛玉的性格特點。
、堋安讲搅粜模瑫r時在意,不肯輕易多說一句話,多行一步路”是林黛玉進賈府的生活信條,小說中是怎樣表現的?她為什么這樣要求自己呢?
這樣的教學環節設置,有助于引發學生自主思考,培養學生主動積極的參與精神和合作精神。
通過以上環節我達成了我的三維目標,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
(四)延伸作業
讓同學們找找文中是怎樣描寫黛玉的服飾的?那是不是曹先生忘記寫黛玉的服飾了?在此環節主要通過細節式的問題來引發對林黛玉服飾的思考。
(五)小結作業
課堂小結是對本堂課所學知識的鞏固,我會帶領學生一起來回顧本節課所學寫的知識點。
課后作業是教與學的交匯點,是與課堂學習內容的對話。我的作業是:林妹妹不僅僅美在外表,美在氣質,其實她還是一個才女。大家課后搜集林黛玉的詩詞,這些詩句都很契合她的實際,細細品讀,進一步了解林黛玉的性格特點及其悲劇命運,下節課我們就“我看林黛玉”這個話題再來討論。這樣既可以讓學生復習文章內容,又能夠為下節課的學習打下基礎,以及實現對人文性的實踐。
七、說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能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深刻性。它是教學內容的濃縮。通過板書,學生能直觀抓住要點摒棄繁瑣,我的板書就力求體現這一點: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4
尊敬的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大家下午好!
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李清照詞兩首》,這是高一第二學期后半學期的學習內容。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學情介紹、教學目標、教學過程四個部分來進行說明。
第一部分——教材分析
《李清照詞兩首》是人教版必修四第二單元中的篇目,這一單元選編的是宋詞,在新課標實驗教材五個必修模塊中,這是唯一的宋詞單元。本單元選取的是柳永、蘇軾、辛棄疾、李清照四位詞人的作品,四者基本完整地體現了宋詞的發展脈絡和藝術價值。李清照的詞《醉花陰》《聲聲慢》放在最后,屬略讀篇目,安排一課時完成教學!蹲砘帯肥亲髡吣隙汕暗淖髌,抒發“相思閑愁”,《聲聲慢》是作者南渡后的名篇之一,將重點賞析,寫詞人歷遭國破家亡夫喪劫難后的愁苦悲戚,是詞人晚年生活的真實寫照,也是時代苦難的象征。本課的學習將引導學生深入熟悉詩詞鑒賞的基本方法,為以后進行詩歌與散文系列的選修打下堅實的基礎。
第二部分——學情介紹
通過本單元前面六首詞的學習,學生對豪放派和婉約派的風格特點已有了大體認識,對詞的文體常識和基本鑒賞方法已有所掌握,這一點對學生學習本課是很有利的,但李清照的這兩首詞如果不了解詞人的人生遭遇就很難把握兩首詞中深層的感情內涵。
針對學生學習本課的不利因素,我安排學生在課前1.回顧以前學過的李清照的作品2.查找相關資料了解李清照生平3.利用早讀熟讀成誦,初步感知兩詞。
第三部分——教學目標
基于以上教材地位、學情特點以及新課標的要求,我確立了本課的三維教學目標: ①背誦這兩首詞,因為《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要求學生要背誦一定數量的名篇。 ②通過反復誦讀,對比探究,品味意象,體會“閑愁”與“悲愁”的區別,熟悉詩詞鑒賞的基本方法,學會知人論世。因《語文課程標準》中要求學生“要加強誦讀,在誦讀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領悟作品的豐富內涵和深層意義”,還提出要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要學習鑒賞詩歌的基本方法,學會知人論世,了解與作品相關的作家經歷、時代背景等,加深對作家作品的理解”,依據這兩點所以我確立了教學目標二,同時這也是本課的教學重難點。 ③體會真情之美,培養學生對古詩詞的熱愛及審美情趣!墩Z文課程標準》中提出“高中語文課程應關注學生情感的發展,培養學生自覺的審美意識和高尚的審美情趣”,因此我確立了教學目標三。
教法與學法
依據教學目標,及《語文課程標準》中“語文教學要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倡導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的要求,本課將通過誦讀法、情境
法、對比探究法來進行教學,學生通過誦讀法、自主合作探究法來學習。
說完了教法與學法,緊接著我將要說的是“教學過程”,分五步走。
第四部分、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課前播放《菊花臺》歌曲,學生欣賞完我會問:為什么說“菊花殘,滿地傷”?菊花有什么象征意義?學生對《滿城盡帶黃金甲》這部電影比較熟悉,可能會想到鋪滿皇宮的菊花,宮廷軍變的失敗,生命的凋殘消逝??我會順勢總結到:菊花在影片中象征①對已逝輝煌的傷感②對生命凋殘的悲悼!盎ā边@個意象在中國古典詩詞中有著深刻的文化內涵,古人有以花
喻女子美貌的習慣,比如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南國有佳人,容華如桃李”, “美人二八顏如花”, “綠窗人似花”,“人面桃花相映紅”等等,黃花也無例外地成為這一習慣借用的對象,菊花就是黃花,宋代女詞人李清照是一位善用“黃花”表達情思的人,《菊花臺》中的菊花意象就是對古詩詞中黃花意象的繼承。
李清照在一個秋雨點點滴滴的黃昏,看著滿地堆積殘損的黃花正傷懷,聽著急風細雨吹打梧桐的哀樂,又想起那聲聲凄厲的雁鳴,不覺悲從中來,百感交集,寫出了飽含苦澀愁情的詞作《聲聲慢》,而在《醉花陰》中她寫黃花則是一句肝腸寸斷的“人比黃花瘦”,同樣的黃花詞人為什么會有不同的情感體驗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李清照詞兩首》,從黃花入手,感悟一般黃花別樣情。
之所以設計這樣開頭,是因為《語文課程標準》中強調“語文教學應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這一情境和導語可以激發學生興趣,營造氛圍,讓學生更容易融入到詞的意境當中。
二、誦讀感悟
《語文課程標準》中建議“教師要充分關注學生閱讀需求的多樣性、閱讀心理的獨特性”,所以在本環節我將引導學生通過聽讀、自由誦讀把握兩首詞的不同愁緒,然后提問:為什么一般黃花別樣愁?這樣就順利進入到教學的第三環節:
三、品讀探究——賞析意象
1、首先請兩位學生分別朗誦兩詞,然后全班一起探究問題一:對比賞析《醉花陰》《聲聲慢》中的黃花意象。(讓學生結合自己搜集的作者生平資料全班自由討論)學生討論后自由發言,然后教師用ppt展示李清照生平資料,再補充明確:
這個問題其實有兩問,我會引導學生重點賞析“瘦”“憔悴”“堪摘”。 心理學家皮亞杰指出高中階段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越來越強,思維靈活,已能對材料進行分析、比較、概括,所以這個問題通過課前預習和當堂討論,學生可能會賞析出《醉花陰》中的黃花是作者的顧影自憐,黃花外形上的淡雅、清秀和作者因相思而消瘦的體態相近,詞人借黃花反襯因思念而花容失色的自己,作者巧妙地用形象的“瘦”表達抽象的“愁”。
《聲聲慢》中黃花的賞析學生由課前預習和導入可能會想到①作者借殘損凋零的黃花喻指漂泊殘老的自己和風雨飄搖的國家,“堪摘”暗指人老珠黃無人憐惜,可能想不到深層次的,這時我會用ppt展示李清照生平資料并創設情景啟發學生展開想象和聯想,說李清照和丈夫趙明誠一直是伉儷情深,夫妻恩愛,志趣相投,經常一起踏雪尋梅,品詩論畫,觀賞美景,可是現在呢?學生在引導下可能會說出睹花思人這層意思。我會說:②作者想起昔日看到美好的黃花,夫婦總是攜手共賞,丈夫摘取一朵為自己戴上,萬般柔情,千種疼愛,而此刻自己卻
是形影相吊,恓惶煢孑,無心賞花,亡人已遠,音容猶在,事過境遷,情何以堪?
、圩髡呓洑v了北宋到南宋的歷史巨變,目睹了國破山河碎,飽嘗了時代苦難,再加上作者的士大夫情懷,作者才如此傷感,作者借殘損的黃花傷己、傷時、傷國。
之所以設置這個問題是為了讓學生在鑒賞古詩詞時學會知人論世。探究完本問題,我會緊接著引導學生探究問題二:
2、自讀并比較《醉花陰》《聲聲慢》中愁緒的不同,通過前一問題的鋪墊,學生會很容易回答出:《醉花陰》中是相思閑愁,是浪漫的愁、是懷著期盼與等待的美麗的愁;《聲聲慢》中是家國悲愁,飽含著亡國之恨、喪夫之痛、孀居之哀、顛沛之苦,是絕望的、壓抑的、難以訴說的愁。
之所以設置這個問題,是為了引導學生通過對比分析,感受兩首詞中愁緒的不同,突破本課教學重點。
接著我會總結到:從黃花意象背后,我們讀出了一幅幅生動可感的畫面和主人公愁苦的
情狀,體會到了詩句意象背后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這里第一個象和景指詩詞意象淺層的形象,第二個象和景指詩詞意象深層的情感和思想。我們賞析詩詞,一定要讀出它的深層內涵。比如孟浩然的《春曉》表面似乎只描寫了詩人春日酣眠醒后發現落紅遍地的情景,“花落知多少”深層則暗含著惜春、惜時的思想感情。
指導完詩詞鑒賞方法,我會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活動三:
3、作者還通過那些意象表達了兩種不同的愁緒,請同學們再讀兩詞,選出你喜歡的詞句及意象,從深層賞析兩詞,品味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試用散文化的語言,加入適當的想象和聯想,以“我”開頭進行描述。
認知發展論指出高中階段,學生的思維活躍,想象力豐富,能進行相關的學習遷移,學生通過前面的學習,可能會賞析到過雁、酒、黃昏、梧桐、細雨等意象,對淡酒、過雁可能賞析不到位,教師要給予必要的指導,對學生獨創性的賞析要給予表揚和激勵。
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會示范到:我最喜歡《聲聲慢》中的“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我形單影只,只有殘損的黃花在這清冷的秋風中與我相伴,我苦苦尋找,尋找我逝去的青春,尋找我魂牽夢縈的丈夫,尋找我失去的藏書和金石,尋找我們曾有過的幸福生活。可眼前卻四壁空空,冷冷清清淡淡,孤苦伶仃的我,內心涌起萬千愁思和悲痛。作者從動作、環境、心理對愁苦的情狀進行了層層深入的描摹,為全詩奠定了凄慘悲涼的基調。
之所以設置這樣的活動,是因為《語文課程標準》中要求語文教學應遵循共同基礎與多樣選擇相統一的原則。心理學家皮亞杰在認知發展論中也提出,教育的真正目的不是增加知識,而是設置充滿智慧刺激的環境,讓學生自行探索,主動學到知識。
同時這一活動的完成就實現對本課教學難點的突破。我會以下面一段話對本課的教學進行總結:
四、課堂小結
通過對比賞析,我們體會到作者早年的“愁”是相思閑愁;晚年的“愁”則是在歷經國破家亡夫喪后的悲愁。真是“一般黃花別樣情,半世漂泊感生平”,由此可見,鑒賞古詩詞一定要做到知人論世,賞析意象,品味象外之象,景外之景,把握情感主旨。
請同學們化身為作者,用自己的生命去體驗,讓我們在吟詠背誦中結束對本 課的學習。
通過課前預習和當堂的反復誦讀、賞析理解,學生背誦本詞已沒有多大障礙,這樣就完成了本課的教學①,教學目標③則貫穿在整節課的誦讀賞析中,教學重難點的依次突破,教學目標的逐步實現后,本課的教學任務就完成了,我會安排課后作業:
五、課后作業
1.你對本課還有別的疑問和理解嗎?請寫成小論文,如果沒有請任選一首詞改寫成散文。
2.積累有關黃花、梧桐、黃昏、酒、雨等意象的詩句,體味這些意象在古詩詞中的文化內涵。
設計意圖:根據語文新課標的要求,作業設計可以呈現多元化的形式,探究性作業的形式符合語文新課標的要求,可以促進學生更好地學習語文,提高語文綜合素質,新課改還提出學習語文應該養成積累和梳理的習慣。因此我設置了這兩項作業。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一)課文分析
《我的呼吁》是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第一冊第三單元的最后一篇課文,這個單元學習的是演講詞。
《我的呼吁》是1952年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法國著名的神學家、哲學家、醫生史懷哲博士在諾貝爾獎的授獎儀式上發表的一篇演講。史懷哲從三十八歲起一直到他90歲與世長辭,都在生活條件極其艱苦的非洲從事醫療服務事業,他從親身的初中當中領悟出自己獨特的敬畏生命倫理的思想,而他作為一名白人,甘愿放棄歐洲優裕的生活,條件艱苦的非洲為當地土人治病,幾十年如一日的行為更是感動了無數的人,1952年,這位終身思索和愛的行動者自然而然地成了諾貝爾和平獎的獲得者。史懷哲借授獎儀式的機會,向全人類闡述了他的`敬畏生命倫理學思想。他首先開門見山提出自己的呼吁:全人類要重視尊重生命的倫理,接著對這一倫理進行了具體闡釋,然后結合威脅人類生存的一些危險提出具體的解決方法,賦予尊重生命的倫理以現實的活力。本文邏輯嚴密、語言雋永、思想深刻、感染力強,是演講詞的名篇。
(二)教學目標
根據語文課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性質,我確定這篇課文的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目標:了解史懷哲的生平、思想和創作概況等;
2.能力目標:培養領悟文章所蘊含的深刻思想的能力;
3.情感目標:領悟“尊重生命”的倫理的內涵,培養學生尊重生命的意識。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領悟作者尊重生命的倫理學思想。尊重生命的倫理是作者貫穿整篇演講詞的思想,領悟好這一思想,是讀懂這篇文章的關鍵,所以這既是本課的重點,也是本課的難點。
二、說教法學法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老師起引導和啟發的作用。本課是自讀課,應以學生自讀為主,我通過設疑來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在學生解答問題的過程中,老師進行適當的點拔和引導。所以本課的基本教法是提問法和點拔法。
學法方面,學生應該在課前做好預習工作,充分利用手中的參考資料,了解課文的相關內容。在課堂上應積極思考,在教師的引導下結合生活中的具體事例來加深對史懷哲的尊重生命的倫理學思想的理解,特別是對于文中提到的三大威脅人類生存的危險——暴行、疫病、戰爭,不僅要結合身邊的事例,還要結合國際上一些相關的重大問題來思考。
三、說教學過程
本課的教學擬定為一個課時。
(一)導入
導入的是引起興趣,建立聯系。對于這篇課文,由于它思想的深刻性,所以我在導入時從人類文明的發展入手,引出現實社會的些對人類和平與發展不利的因素,如局部戰爭、恐怖主義、社會暴力等。這樣做是為了讓學生從思想的高度開始這篇課文的學習。整個導入過程控制在5分鐘以內。
(二)課文分析
1.整體感知
我首先提出2個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齊讀課文。這兩個問題是:(1)史懷哲向誰呼吁?(2)呼吁的主要內容是什么?由學生集體回答,老師明確:史懷哲向全為類呼吁,呼吁的主要內容是“重視尊重生命的倫理”。
2.領悟提高
“尊重生命的倫理”是一個偏正結構的短語,中心詞是倫理,倫理的含義是“人們之間相處所遵循的道德準則”。這個問題必須由教師向學生解釋清楚。
然后,我向學生提出問題:作者對這種倫理的主要內容的表述是什么?學生回答,教師明確:“這種倫理,反對將所有的生物分為人價值的與沒有價值的、高等的與低等的”。
教師提問:作者為什么反對這樣分類。學生回答,教師明確:因為這種分類的標準是純主觀的,這樣分類必定會造成我們對其他生命的任意糟蹋。為了加深學生的理解,我要求學生舉出歷史上這方面的例子,如南京大屠殺,還有二戰時希特勒宣揚猶太民族是世界上最劣等的民族而大肆屠殺猶太人。所以作者要求我們平等地對待生命,尊重每一個有生存意志的生命。
教師提問:當我們有了這種尊重生命的意識之后,會形成一種什么樣的善惡觀?學生回答,教師明確:“善就是愛護并促進生命,把具有發展能力的生命提升到最有價值的地位,惡就是傷害并破壞生命,阻礙生命的發展”。這種善惡觀是史懷哲尊重生命的倫理的核心內容。
接下來明確作者呼吁的原因。我首先要求學生找出作者在文提到的威脅人類生存的危險:暴行、疫病和戰爭。
然后重點講解作者針對暴行提出的解決辦法:追求良善。作者認為要消除暴行,追求良善是最有效的努力。因為現世的一切暴行早晚會產生超越它的對抗性暴力,冤冤相報,永無止境,與其以暴制暴,不如以德報怨,實現善的良性循環。學習這個段落時,可以要求學生就當前的國際恐懼主義談自己的體會。
要戰勝大眾疫病,作者認為全人類應該互相幫助,特別是對舊日殖民地的民眾,因為昔日的殖民者在他們的土地上犯下太多的罪惡,現在是到了回報的時候了,所以應該采取一種贖罪的心情去幫助他們。教師用覺悟的
語言向學生介紹史懷哲的非洲行醫經歷,引導學生體會史懷哲無私地為非洲人民服務的博大而仁慈的胸懷。
拒絕戰爭,維護和平?梢宰屃私鈿v史的學生來談冷戰其間美蘇軍備競賽的情況,以及對當今的巴以沖突、伊拉克戰爭、伊朗核問題等事件的看法。
3.小結
結合板書,進行歸納總結:
作者開門見山提出呼吁的核心內容——重視尊重生命的倫理,接著對這一倫理進行了闡述,再結合人類生存的現狀具體論證,并有針對性地提出解決的方法,作者呼吁人們要追求良善、消除暴行,互相幫助、戰勝疫病,拒絕戰爭、維護和平。文章的邏輯顯得十分嚴密。
以上教學環節的設計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閱讀為主線的課堂教學模式,使學生、教師、課本三者有機結合起來。
4.拓展延伸
教師組織學生討論: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如何尊重生命。這樣設計,引導學生走出文本,培養并提高學生尊重生命的意識,達到德育的目的。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6
一、說教材
《赤壁賦》是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二第三單元的第二篇課文,這一單元的課文都是古代山水游記類散文,這個單元的課文不僅描繪了優美的山川風物,而且融情于景,將作者的個人情感與志趣融入寫景之中。《赤壁賦》是一篇包含著抒情與說理的文章,本文描寫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飲酒賦詩的舒暢心情,然后通過一曲極其哀怨的蕭聲,引起主客之間的一場問答,二人討論了“變化與永恒”的辯證哲理,體現了作者豁達樂觀的精神。
二、說學情
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學生的已有的知識結構和認知水平,是教師授課的依據與出發點。高一年級的學生語文知識有了一定的積累,但是本文的學習對他們來說仍有難度。特別是文章中關于“變化與永恒”的辯證哲理這一部分內容的理解,很難弄懂。該階段的學生在文言詞匯上有一定的積累,但是單獨處理文章還存在一定困難,需要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習文章。
三、說教學目標
因此,基于教材和學情,我從課程標準中“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基本理念出發,設計了以下三個維度的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解決文章生字詞,學習文言詞匯。
2、通過自主讀文、討論、交流等過程,體會作者和客人的情感變化。
3、體會作者樂觀豁達的人生態度,感受文章闡釋的“變化與永恒”的真理。
四、說教學重難點
基于以上對教材、學情的分析和教學目標的設立,理解課文內容,從中體會主人公情感變化為我的教學重點,體會作者樂觀豁達的人生態度,感受文章闡釋的“變化與永恒”的真理為我本堂課的教學難點。
五、說教法學法
為了實現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教學中我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法、朗讀法和小組討論法。
那么接下來我將著重介紹我的教學過程,這也是我本次說課最為核心的環節。
六、說教學過程
。ㄒ唬⿲胄抡n
著名特級教師于漪曾說過“課的第一錘要敲在學生的心靈上,激發起他們思維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睘榱思ぐl學生的積極性,更好地獲取新知識。我的導入將會設置情境,播放王菲的《清風徐來》,這首歌中有一句歌詞——“清風徐來,水波不興”,問一問同學們這句話的出處,由此引入課題《赤壁賦》,帶領同學們一起看看這句話背后蘊含了一個怎樣的故事,并順勢板書課題。
(二)初步感知
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闭b讀是語文教學的重要方法,加強誦讀習慣的培養,對領悟作者感情,品味文章語言,增強文章語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本課伊始,我會讓同學們首先自讀課文,圈點勾畫出不認識的生字詞和難以理解的文言詞匯,然后講解文章中的文言詞匯。在解決了字詞的困難后,我將從指導誦讀入手引導學生初步感知課文。我會讓他們結合課下注釋和工具書,梳理一下文章內容,理解課文大意,進而可以提問學生: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問題的設置,完全將學生置于閱讀的主體地位。學生帶著問題進行聽和讀,理清文章脈絡,消化重點詞句,有助于理解本文的主旨。
。ㄈ┥钊胙凶x
從某種意義上講,教與學的過程就是面對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這些問題可能是不被了解的現象,可能是前后認知的矛盾,還可能是需要挑戰的困境。為此,在這一環節,我將用多媒體展示出這樣幾個層層遞進、環環相扣的問題,將課堂放手給學生,同桌探討,課文的第一段交代了哪些內容?這個問題的設置,能夠培養學生把握重要詞句以及歸納概括的能力,同時為后文的敘事抒情做下鋪墊。
接下來是對課文更為細致地品讀,主要思考這樣一個問題:閱讀第二自然段,找出重點字詞句,小組內說一說作者描寫了什么樣的歌聲和蕭聲,這樣描寫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通過學生小組間探討,得出,第二段通過“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边@句話,描寫了一幅這樣的畫面:有會吹簫的客人,配著節奏為歌聲伴和,洞簫的聲音嗚嗚咽咽:有如哀怨有如思慕,既像啜泣也像傾訴,余音在江上回蕩,像細絲一樣連續不斷。能使深谷中的蛟龍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寡婦為之飲泣。這句話是對蕭聲的詳細描寫,寫出了蕭聲的嗚咽,哀怨。為下文提出疑問,做出回答奠定了情感基礎。
接下來針對課文的三四自然段我會提出問題,首先請同學們根據全文,說說哪些段落闡釋了文章哲理?又闡述了怎樣的文章哲理?學生通過閱讀可以得出:三四兩段闡述了文章哲理,寫主客問答,第三段寫了客人對人生短促無常的感嘆,表現了一種虛無主義思想和消極的人生觀。第四段是蘇軾針對客關于“人生無!钡母锌磉_自己的見解,以寬慰對方,表現了蘇軾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诖,我緊接著讓學生體會,作者的心情在文中有著怎樣的變化?學生通過對于課文的學習可以總結得出:作者最開始游玩赤壁有著月夜泛舟的的舒暢;進而由蕭聲懷古傷今,突現悲郁之情;最后通過與客人的對話,明白了變化與永恒的哲理,再次展現了蘇軾樂觀曠達的心境。到此,本堂課的教學目標已基本完成。
。ㄋ模╈柟烫岣
在此環節主要通過開放式的問題來深入對文章的理解以及實現對人文性的實踐。通過同學們對課文主旨及作者的人生態度的理解,可以讓同學們結合生活經驗來談一談自己對文章主旨的理解,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經歷、理解不同進行回答。
。ㄎ澹┬〗Y作業
課堂小結是對本堂課所學知識的鞏固,我會結合學生所談感受,再次總結本堂課的主要內容,強化本文的主旨情感。
課后作業是教與學的交匯點,是與課堂學習內容的對話。我希望通過作業的布置,強化學生對本文的理解,并能夠為下節課的學習做下鋪墊。
基于此,我會讓同學們能夠將本篇課文寫成一篇小散文,再次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七、說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書力圖全面而簡明的將授課內容傳遞給學生,清晰直觀,便于學生理解和記憶,理清文章脈絡。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7
一、說教材
林黛玉進賈府是高中語文必修三第一單元,選自紅樓夢第三回。本文通過一個從未進過賈府的少女林黛玉的眼光,對賈府的環境和主要人物進行了細致的描繪。通過本課的學習,可以使學生了解中國古代小說的特點,鞏固深化小說鑒賞知識。學習課文中塑造人物時運用的細膩鮮明的刻畫筆法,提高閱讀小說的能力。
二、說學情
良好的教材設計不單要對教材有深入的了解更要了解學生的情況。高中學生獨立思考能力較好,邏輯概況能力較好,但由于閱歷較淺,課外積累也較少,較難理解名著的內容與情感。因而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拓展學生的知識面,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開發學生的潛力。
三、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分析、學情了解、與新課程目標的理解,我確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1、理解文中的主要內容,分析主要人物如林黛玉的性格特點,學會刻畫人物的方法;
2、通過反復閱讀與自主討論的方法,學生能理解人物的形象與刻畫方法;
3、提高言語閱讀審美觀,激發學生閱讀名著的興趣。
四、重難點
重點:學習文章刻畫人物的方法,分析人物的性格特點及刻畫人物的寫法。
難點:學生能學會如何分析人物形象手法,并進行相似的寫作。
五、教學方法
教法:誦讀法、討論法、問答法
學法:自主學習、預習、自由討論
六、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在導入中,我將采用電視劇《紅樓夢》節選的視頻播放來進行導入。在播放完視頻后,我將這樣引出標題“同學們,看完了精彩的紅樓夢電視劇后,我們一起來研讀下更為精彩,讓人拍案叫絕的林黛玉進賈府”。從生動形象的視頻到小說原文的過渡,激起學生的興趣,從而更好的進入課堂的學習。
(二)整體感知
語文的教學中,要求“以讀促悟”,因而在教學過程中,我會要求學生充分讀課文,從閱讀中理解文章的大意,了解人物的性格特點,學會如何刻畫人物。
我將讓學生通讀課文一遍,概括總結出文章主要的中心事件是什么。讓學生帶著問題讀課文,可以讓增加閱讀的目的性,提高學生學習的自主性。之后我會通過學生的回答,加以引導總結。本篇文章中主要描寫了,林黛玉進賈府與眾人見面,并透過她的視角,看到了賈府的地位氣派,以及賈府眾人的形象性格特點。
(三)深入研讀
在進賈府這一過程中,借著黛玉的視角,作者在安排人物出場的出場中,詳略得體,虛實兼用。詳寫的有林黛玉、王熙鳳、賈寶玉。因而在接下來的課程中,我將重點分析本篇的主角林黛玉。通過對一個人物的描寫探析,可以讓學生觸類旁通,從而學會分析其他人物的性格描寫。
在這環節中,我將讓學生再次閱讀課文,并畫出描寫黛玉外貌的句子。在學生找出三處外貌描寫后。即眾人、王熙鳳與賈寶玉的視角對黛玉的外貌描寫之后。我會讓學生進行對比思考兩個問題。即這三次各描寫了林黛玉外貌的哪個方面,說明了林黛玉的什么特點。
在學生思考完畢后,我將找幾位學生進行回答,并加以引導。從而得出,在眾人的描寫中,”只是對黛玉進行初步的勾畫,注意點在于黛玉的身體,身體面龐怯弱不勝說明了他的體質的病弱與不足。王熙鳳的描寫中,“天下真有這樣標致的人物,我今兒才算見了,”突出了黛玉容貌的標致與氣派的不凡。 之后借著寶玉的描寫,“兩彎似蹙非蹙罥煙眉,一雙似喜非喜含情目。”等。這一描寫形象得寫出了黛玉的氣質風姿與神韻。抓住了林黛玉弱不禁風,多愁善感的性格特點, 并且這三次描寫,多角度、有層次地展現了林黛玉的神態風度,既有朦朧的美感,又有清晰的美感。
之后為了讓學生更為深刻地理解黛玉性格特點,我將引導學生找出黛玉的語言、動作和心理活動的描寫。并讓學生前后分組討論以下三個問題:
1、黛玉進賈府前是抱著怎樣的心態的?
2、進賈府后她的哪些描寫說明這種心態?
3、這些描寫突出了黛玉的哪些性格特點?
通過層層遞進的問題,讓學生在討論中,能更為深入理解到黛玉敏感謹慎的性格特點,并學會從不同角度上刻畫人物的性格特點。
(四)拓展延伸
本節課主要從林黛玉這一人物入手,學會如何刻畫人物與分析人物性格特點。之后將請學生自己試著研讀下本文對賈寶玉與王熙鳳的描寫,選其他一個人物自己分析該人物的性格特點。
(五)小結作業
學生找一個熟悉的人物,用不同的方面如外貌、語言、動作等,描寫出這一人物的性格特點。
七、說板書
我的板書本著清晰、簡潔、直觀的原則,將本次的課堂重點寫于板書上。這就是我的板書設計: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8
一、說教材
首先我將對教材進行簡要的分析,《鴻門宴》是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三課本中的一篇精選課文,它選自司馬遷的《史記》。全文以劉邦赴鴻門宴請罪為核心,連同赴宴之前與赴宴之后共分為三個部分,以曹無傷告密、項羽決定進攻開始,以項羽受璧、曹無傷被誅結束,按項羽是否發動進攻、劉邦能否安然逃脫兩個問題逐層展開故事。情節跌宕起伏,形象生動鮮明,組織周密嚴謹,語言精練優美。
二、說學情
分析完教材之后,我將繼續分析學情。把握好學情是上好一堂課的基礎,本次課程面向的是高中生,他們已經具備相當充足的知識儲備和一定的抽象思維能力。本文涉及的歷史人物,比如項羽、劉邦、張良等,在歷史上都十分著名,對于高中生而言是十分具有吸引力的。但文言文的學習對學生們來說,可能還是會有些困難。在教學中,老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對于歷史故事和歷史人物的濃厚興趣,引導學生自學課文。
三、說教學目標
基于教材和學情,我從新課標的教學理念出發,設計了以下三個維度的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分析項羽的性格特征,欣賞本文的寫人藝術。
【過程與方法】通過分析項羽的性格特征,提高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激發對于歷史人物的興趣。
四、說教學重難點
基于以上分析,我確定了如下教學重難點:
【重點】分析項羽的人物形象。
【難點】欣賞本文的寫人藝術。
五、說教法學法
為了實現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教學中我采用品讀法、討論法、圈點勾畫法和情境教學法。
說完了以上內容,下面我將就我的教學過程進行一個具體的介紹與分析,這也是我本次說課最為核心的環節。
六、說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首先是導入,一個好的導入往往能夠有效地引導學生快速地進入課堂的學習。在導入環節中,我會給學生們播放電影《鴻門宴》的視頻片段,在活躍了課堂氛圍、激起學生學習興趣之后,順勢導入新課《鴻門宴》。
(二)整體感知
導入結束之后我將進入整體感知環節。整體感知是對課文的大致感受,在此環節中我會帶領學生們通讀全文,初步了解文章的基本內容,理清文章的脈絡。然后,讓學生們圍繞著文中的人物形象進行閱讀,為接下來的深入研讀做準備。
(三)深入研讀
深入研讀是解決教學重難點的關鍵環節。在此環節中,首先我會讓學生默讀全文,勾畫出描寫項羽的句子,自主思考項羽的性格特征。在學生思考時,我會給學生一定提示,即注意項羽的每一句話是在什么情況下說出的,據此判斷項羽的性格。之后根據學生的回答進行總結與完善,得出政治上無知、自大輕敵、不善用人這三點。然后,我會用多媒體展示歷代名人對項羽的評價,讓學生更全面、理性地認識項羽。
接下來,我會繼續引導學生分析作者的寫人手法。首先我會讓學生自主思考作者在塑造項羽形象時,手法上有何高妙之處,之后給學生一定時間進行小組討論。最后小組匯報,老師點評、啟發、完善并總結。在學生回答的過程中,讓學生聯系自己看過的小說和電影,想一想矛盾沖突在刻畫人物形象上的好處,讓學生明確這種寫作手法的好處,且能夠自覺運用到以后的寫作中去。
(四)鞏固提高
在深入研讀結束之后,我將進入拓展延伸環節。在此環節中,我會安排學生們就“項羽最后為何會失敗”進行一個辯論賽,借此加深學生對項羽性格的理解,提高學生們的表達能力與思辨能力。
(五)小結作業
為了鞏固課堂所學知識,我會結合學生的感受對本堂課所學的知識進行一個回顧與啟示,并布置課下作業:結合分析項羽人物形象的方法,自主分析劉邦和樊噲的性格特征。
七、說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就像一份微型教案,因此我在板書上將項羽的人物性格進行了概括與展示,分別是政治上的無知、自大輕敵和不善用人。此板書力圖以簡明直觀的方式將教學內容傳遞給學生,便于學生理解和記憶,理清文章脈絡。
以上就是我說課的全部內容,感謝各位評委老師的耐心聆聽。
【【精品】高中語文說課稿合集八篇】相關文章:
蘇教版高中語文《登高》說課稿模板12-02
高中語文說課稿范文:《勸學》11-26
高中語文《拿來主義》說課稿11-13
高中語文說課稿:《花未眠》11-28
高中語文《鴻門宴》說課稿范文11-08
高中語文說課稿《荊軻刺秦王》12-13
高中語文《夢游天姥吟留別》說課稿11-17
高中語文說課稿《胡同文化》范文11-11
高中語文說課稿:《念奴嬌赤壁懷古》12-13
高中語文說課稿范文:《祭十二郎文》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