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初中化學說課稿15篇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可能需要進行說課稿編寫工作,說課稿有助于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那要怎么寫好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初中化學說課稿,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初中化學說課稿1
一 說教材
1、教材的內容地位及其作用
“硫酸”來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化學室編著的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化學》第一冊第六章第三節的內容。本節內容主要劃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為濃硫酸的性質,涉及到濃硫酸的吸水性、脫水性、氧化性;第二部分為硫酸根離子的檢驗,涉及到碳酸鋇和硫酸鋇的區別。硫酸作為三大強酸之一,是高中化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每年會考、高考的重要考點。硫酸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應用是極其廣泛的,學習好該節課是十分有必要的。教材的編排注重了新舊知識的內在聯系,本節是在學習和了解有關硫酸的基本性質和氧化還原概念、物質的結構、元素周期律等基礎上編排的。因此通過本節的學習可以加深和鞏固這些知識,銅和濃硫酸反應產生的二氧化硫污染物為下一節的環境保護作出了鋪墊。
2、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使學生了解和掌握濃硫酸的性質和怎樣檢驗硫酸根離子。
。2)能力目標:通過實驗培養學生觀察探究能力,通過本節的學習讓學生設計幾種辨別濃硫酸與稀硫酸的方法。
。3)情感目標:通過一些具體事例,讓學生學有所用,更加的熱愛科學從而更加認真的學習科學。
3、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1) 教學重點:濃硫酸的反應和根據實驗分析濃硫酸的氧化性和硫酸根離子的檢驗
。2) 教學難點:用氧化還原的概念解釋濃硫酸的氧化性,由宏觀現象轉入微觀分析
二、學生現狀分析
本節課的教學對象是高一的學生,他們具備了一定的分析能力和探究意識,他們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將會帶著問題去上課。在初中時他們已經學了硫酸的基本性質,對濃硫酸的特性和稀硫酸的性質有了一定的了解。在高中他們學了氧化還原反應、物質結構、元素周期律。為此這節課是對以往知識的鞏固應用和進一步的闡述和完善。
三、說教法和學法
教學的方法是為了完成教學任務而采取的手段,它要求符合學科特點符合教材的內容和目的。
本節課堅持體現“以學生為主”和“教與學的統一”的原則。結合課本采用實驗演示和課件展示的方法。體現以下特點:
1、 采用多媒體獨特的教學方法為學生創造良好的思維情景。利用多媒體教學使得教學容量更大,速度更快而且效果更好。比如本節課采取一則實際材料導入,由學生找出其中的關鍵字并說明體現了硫酸的哪些性質。如果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則須教師
讀材料或發放材料,顯得浪費時間和資源。
2、 通過演示實驗的教學方法,并且利用實物投影,將實驗加以放大,使得實驗更加清晰地展現給每個學生。通過實驗探究濃硫酸的的特性引出該節的重點和難點,因此作好實驗演示是十分重要的,要盡可能地使實驗直觀清晰,利于學生觀察,培養學生的實驗探究能力。而后對實驗的現象進行討論,分析概括總結,難點得以突破。
3、 結合本節內容,采用探索分析討論的教學法。通過給學生提出問題,共同討論,解決問題,層層推進,使學生沿著由易到難,由表及里的認識規律來思考,推理判斷和概括總結的程序進行學習。如濃硫酸和銅反應的實驗時,學生觀察到反應后試管的溶液顯藍色,品紅溶液褪色等現象?捎蓪W生大膽猜測藍色的溶液是什么呢 ?為什么品紅會褪色呢?然后通過分析可知藍色溶液是硫酸銅,使品紅溶液褪色的是因為生成了二氧化硫氣體。然后可由學生自己寫出化學方程式。這樣學生的心里就會產生一種成功的喜悅,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又利于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四、說教學過程
本節課將運用現代化的教學媒體、實驗、課本創設情景,激發學生的積極性。教學過程如下:
1、 由一則實際材料導入新課,簡潔明了。由于剛上課學生的注意力還不是很集中,這樣可以引起學生的注意激起動機。用幻燈片播放一則實際材料,請學生找由關體現硫酸性質的關鍵字,積極思考,運用已學過的知識來說明材料中體現了哪些濃硫酸的性質。借此復習已學過的知識。
2、 歸納硫酸的物理性質:展示一瓶純硫酸,并提問大家仔細觀察有哪些特征。結合課本,探究出硫酸的物理特性。
3、 演示實驗,觀察分析實驗現象,歸納總結濃硫酸的性質。實驗一:往三支試管里分別加入紙片、蔗糖、木屑,滴加幾滴濃硫酸請學生觀察實驗并回答問題得出濃硫酸具有脫水性,引出重點。實驗二:濃硫酸和銅的反應,觀察實驗,分析討論,寫出化學方程式。通過啟示的方法:反應中的物質化合價發生了怎樣變化呢,引出濃硫酸氧化性的難點。回憶并利用氧化還原的概念進行解釋突破難點。指導學生舉一反三,寫出碳和濃硫酸的反應方程式。
4、 演示實驗,觀察實驗現象,掌握硫酸根離子的檢驗。學生已知鋇離子可以檢驗硫酸根離子,所以重點放在碳酸鋇和硫酸鋇的區別。在兩支試管里分別加入硫酸鈉和碳酸鈉滴入氯化鋇觀察實驗現象,再滴加鹽酸,學生可發現碳酸鈉的試管生成沉淀而后沉淀溶解。使學生明白硫酸根的檢驗需加入酸化的氯化鋇以去除碳酸根的影響。
5、 教師進行小節
6、 教師布置作業,使知識得以應用訓練
7、 板書設計:板書設計力求突出重點,簡潔明了。
初中化學說課稿2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生活中常見的鹽(第二課時)》。下面我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設置、教學過程設計及教學策略等方面進行說課。
一、 說教材
本課選自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化學》九年級下冊,第十一單元《生活中常見的鹽》的第二課時,通過上節課教學,學生知道了生活中常見的鹽及主要用途,了解了碳酸根離子的檢驗方法及鹽的某些化學性質,在此基礎上,這節課主要探究學習復分解反應及發生的條件。從《化學課程標準》的要求和化學學科自身特點可以看出:復分解反應是非常重要的知識內容,它要求學生掌握復分解反應的概念、條件及酸堿鹽的溶解性;學會判斷復分解反應類型;正確書寫復分解反應化學方程式。
本課學習前學生已知道常見酸、堿、鹽的化學性質和化合、分解、置換反應,但對酸、堿、鹽之間的反應類型不能做出判斷,從而產生疑問,因此,本課學習復分解反應,會使學生對教學內容感到似曾相識,這樣在教學過程中會緩解學生對新知識的陌生緊張情緒,使學生保持輕松、良好的心態。而教材內容的整體安排又體現了復分解反應知識的層次性、系統性,滲透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理念,符合初中學生的認知規律。
復分解反應作為化學用語中的“高層建筑”,既需要前面基礎知識:元素符號、化合價及化學式書寫等基本化學用語的輔助,也需要酸堿鹽溶解性和復分解反應條件的支撐。所以,熟練準確的書寫復分解反應化學方程式,無論是對初中化學知識的學習還是今后化學的繼續學習,都將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對提升學生化學學習的綜合素養也將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二、 說目標
依據課標、教材內容,從我校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我確定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與技能
1、理解復分解反應,能根據復分解反應發生的條件判斷一些常見酸、堿、鹽之間的反應能否發生。
2、初步學會正確書寫復分解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過程與方法
1、學習運用觀察、實驗等方法獲取信息,能用文字和化學語言表述有關的信息。
2、學會運用分類、比較等方法對實驗所得信息進行歸納,概括出反應規律,形成“復分解反應的概念”,通過復分解反應化學方程式的書寫,體會“復分解反應的條件”、“酸堿鹽的溶解性”。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學生通過對復分解反應的學習,增強了對基礎知識的系統掌握和靈活應用能力,初步形成較系統的知識網絡,感受到知識之間相互聯系的重要性,深刻體會生活中處處有化學。
三、說學情
《化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化學教學必須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和化學學習的特點,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根據這一要求,本課題的教學過程,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關注:
(1)關注學生的已有知識和經驗
本課題所需的知識基礎,如:鹽的組成特點及常見鹽的化學性質、酸堿鹽的溶解性等,學生已經具備。但從學生學習過程中反映的情況看,還存在如下幾個問題:基礎不扎實、知識不系統、應用不靈活,再加上我校學生基礎相對比較薄弱,這些因素都直接制約著學生今后化學學習的提高與發展。因此,本課教學,應采取鞏固完善、系統提高、循序漸進的方式,使學生在回憶、比較、歸納等過程中形成有關復分解反應內容的學習思路和方法。
(2)關注學生的學習方法和技巧
形象感悟和系統歸納是學好本課題的重要方法。教學中,采用不同的教學手段,充分調動學生的各個感官,提高對知識的理解感悟;采用不同的習題練習方式,從不同角度對復分解反應的概念及發生條件進行鞏固,提高學生對知識的系統歸納與綜合應用能力,開闊學生的學習思路和方法,培養學生的系統建構能力。
(3)關注學生的個性發展和群體提高
本課題所需的知識是將已學的內容進行歸納、延伸,所以,對基礎知識應讓基礎較差的學生交流回答,并給予相應的肯定評價,提高他們化學學習的自信心;對具有一定綜合難度的問題,讓基礎相對較好的學生進行討論、交流,鼓勵他們勤于思考、敢于質疑,形成善于爭鳴的學習氛圍,積極引導他們合作交流、合作探究。使各類學生通過本節課的學習,都能有所收獲、提高和發展。
四、說教學過程
1、課題引入
展示“生活中常見的鹽”教學圖片,引出鹽的組成特點及化學性質,分析歸納熟悉的酸與鹽、堿與鹽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特點,引出復分解反應的概念。
2、直觀形象,突破重難點
初三的學生,已具有了一些理解感悟能力,為了能將抽象的問題形象化,在教學過程中采用不同形式,充分調動學生的各個學習器官,提高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感悟度。通過flash動畫,動態展示復分解反應概念中“相互交換成分”是如何進行的,從“視覺和聽覺”角度加強對復分解反應實質的理解,突破教學難點,提高學生復分解反應化學方程式的準確書寫能力。因此,我設計了兩個環節來突破重難點:
環節一,重點突破:理解復分解反應的本質是本節課的教學難點。在學生熟練書寫常見酸與鹽、堿與鹽化學方程式的基礎上,播放flash動畫,動態演示復分解反應概念中化合物“相互交換成分”,從“視覺和聽覺”角度加強對復分解反應實質的理解,突破教學難點,提高學生復分解反應化學方程式的準確書寫能力。
環節二,難點突破:學生結合已有的學習體會歸納出酸與鹽、Na2CO3與Ca(OH)2、酸與堿發生的反應屬于復分解反應,通過合作探究實驗:NaOH能與CuSO4或FeCl3 反應、NaCl與AgNO3、Na2SO4與BaCl2都能發生反應,并且都屬于復分解反應,有這些已知反應的生成物特點,歸納出復分解反應發生的條件,播放flash動畫,從微觀角度形象、動態地演示復分解反應發生所具備的'條件,加深學生對復分解反應能否發生條件的判斷,突破教學難點。
3、歸納總結
通過書寫常見鹽的化學方程式與置換反應的特點的比較,總結復分解反應的概念,歸納出復分解反應類型。
4、實驗探究
通過CuSO4與NaOH、FeCL3與NaOH、AgNO3與NaCl、Na2SO4與BaCl2實驗探究,觀察現象,分析、得出結論,堿與鹽、鹽與鹽發生反應有沉淀生成,對復分解反應發生的條件有了感性認識,將感性認識轉化成理論知識,突破難點。同時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化學方程式的書寫必須要“尊重客觀事實”、“化學知識以實驗為基礎”的道理,提高學生復分解反應發生條件的認識。
5、拓展提高
通過教學設計中的具體練習,在鞏固復分解反應相關知識的同時,增強學生對知識系統與綜合應用的能力,提高復分解反應化學方程式的準確書寫能力。
習題的設計由易到難,體現了復分解反應知識的層次性和系統性,符合初中學生的認知規律,同時滲透化學知識與生活的聯系,在分析、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讓學生感受化學就在我們身邊,生活中處處有化學。
五、本課教學設計對我的啟示
我認為教學設計的過程就是教師——教材——學生三者之間對話的過程,不但是對學生教育的過程,也是師生相互教育的過程,更是教師自我教育反省的過程,在此才能發現自己的“弱點”,努力挖掘自己的“亮點”。
初中化學說課稿3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化學方程式的書寫是聯系質量守恒定律和進行化學計算的“中介”,學生要正確書寫化學方程式,必須要依據質量守恒定律,而正確書寫化學方程式又是進行化學計算的基礎;瘜W方程式是繼元素符號、化學式之后又學習的一種化學用語。從本節開始,以后所學的化學反應均用化學方程式表示。會寫化學方程式顯的尤為重要。
2、教學目標分析。
根據學生已有的認知基礎,結合教材和課標,我確定本課教學目標為:
。1)知識目標:
a、理解化學方程式的意義,知道書寫化學方程式應遵循的原則。
b、掌握化學方程式書寫的步驟,初步學會配平化學方程式的方法。
(2)能力目標:
通過對具體的化學反應的討論、分析和解決,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鍛煉。
。3)情感態度目標:
培養學生尊重事實,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3、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正確書寫化學方程式
難點:化學方程式的配平
二、教法分析。
本節課以學生的活動為主,讓學生在“想一想、猜一猜、試一試、練一練、議一議、做一做”的教學流程中不知不覺獲取新知識。為了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的主動探索為主,教師的引導、點撥為輔。并充分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提高課堂效率。
三、學法指導。
教學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學生的學,學是中心、會學是目的。教會學生如何學,是教師的職責,是培養能力的關鍵。本節課應充分讓學生動手、動口、動腦。讓他們自己去觀察、討論、分析,培養其自主能力和勇于探索、創新的精神。這樣做增加了學生參與機會,增強了參與意識,教給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思考問題的方法,讓學生產生一種成功感,從而提高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四、教學程序。
第一步:想一想(溫故知新)
。ǘ嗝襟w顯示)煤餅燃燒后剩下的煤渣的質量與煤餅相比有什么變化?此反應遵守質量守恒定律嗎?你能用化學方程式把這個反應表示出來嗎?
生:變小。遵守質量守恒定律。教案--初三化學43.filesimage290.gif"cropbottom="44398f"/>
師:這個化學方程式表明了什么?
生:1、表明了反應物、生成物和反應條件
2、表示各物質之間的質量關系
師:化學方程式的書寫要遵循哪兩個原則?
生:一是必須以客觀事實為基礎。二是要遵守質量守恒定律。
師:教案--初三化學43.filesimage290.gif"cropbottom="44398f"/>是否遵守了書寫原則?理由是什么?
生:遵守了書寫的兩個原則。各物質化學式及反應條件符合事實,等號左右兩邊C和O原子總個數相等。
設計意圖:通過想一想,溝通新舊知識的聯系,為新授知識做好鋪墊。通過想一想,把問題做為教學的出發點,創設問題情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激情,從而引出----如何寫化學方程式。
第二步:猜一猜(觀察猜想)
。ǘ嗝襟w顯示):教材P96圖片
師:猜一猜,第一幅圖片揭示了一個化學反應是什么?左右平衡了嗎?
生:沒有。
師:這個式子左右兩邊H、O原子總個數相等嗎?遵守了化學方程式的書寫原則了嗎?
生:氧原子個數不相等。違背了質量守恒定律。
師:猜一猜,第二幅圖片左右平衡了嗎?用一個什么化學方程式把它表示出來?
生:左右平衡了。
師:第二幅圖中的平衡,是怎樣從第一幅圖中的不平衡變化來的?什么叫配平?
生:將第一幅圖中的`H2O的前面配2,H2的前面配2。加在一起就配平了。在化學方程式兩邊的化學式前邊配上適當的化學計量數叫配平。
設計意圖:從圖片上形象直觀的告訴學生,H2和O2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如何配平的?學生很輕松的就接觸到本節課的難點-----化學方程式的配平。為我們下一步突破教學難點埋下伏筆。
第三步:試一試(自主探索)
師:你們看到過“找錯誤”這樣的電視節目嗎?現在我們也來試試。有人說,紅磷在氧氣中燃燒的化學方程式是這樣的P+O2PO2
請同學們找出這個化學方程式的錯誤有那些?
生1:生成物可能不對,應該是P2O5
生2:沒有反應條件。
生3:若生成物為P2O5不遵守質量守恒定律
師:上述的化學方程式應該怎樣改正?寫化學方程式有那些步驟?
。▽W生們熱烈的討論,找錯誤)
點燃
生1:
4P+5O2====2P2O5
生2:第一步,將磷、氧氣的化學式寫在左邊。P2O5的化學式寫在右邊。反應物與生成物之間畫一條短線。第二步,配平:因為左邊有兩個氧原子,右邊有五個氧原子,兩數的最小公倍數10,所以在O2前面配上5,在P2O5前面配上2。式子右邊的磷原子個數是4,左邊磷原子個數是1,因此要在P的前面配上4。第三步,標明化學反應發生的條件,把短線改成等號。
師:化學反應的信息是否都反應在化學方程式中了呢?
演示:過氧化氫在二氧化錳催化下的實驗,有氣體生成。
生:沒有。
師:能不能在化學方程式中表示出這一信息?
生:在氧氣的化學示后面用向上的箭頭表示。
師:演示氫氧化鈉與硫酸銅的反應,有沉淀產生。怎樣在化學方程式中表示這一信息?
生齊答:在氫氧化銅的化學式后邊加一個向下的箭頭。
師:是不是見氣體和固體就加箭頭呢?請你們看書自找答案。
設計意圖:強化理解、鞏固練習。讓學生們自主的去探索化學方程式的配平。使學生在嘗試中知道化學方程式書寫的步驟。有利于學生能力的發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第四步:練一練(講練結合)
。ǘ嗝襟w顯示)
1、下列化學方程式書寫是否正確,如不正確,為什么?
點燃
點燃
(1)Fe+O2====FeO2(2)Fe+O2====Fe3O4
2、試寫出下列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1)鋁在氧氣中燃燒
(2)鐵在氧氣中燃燒
。3)水通電分解
。4)一氧化碳(CO)在氧氣中燃燒生成二氧化碳
設計意圖:學生動手獨立完成,教師來回查看。幫助學生指點、糾正。反饋學生在化學方程式的書寫上還存在什么問題。讓學生在練習中掌握本節重點。
第五步:議一議(小結提高)
1、書寫化學方程式的原則是什么?
2、書寫化學方程式的步驟
3、寫化學方程式時應注意什么?
。ǘ嗝襟w顯示):
書寫化學方程式的步驟(口訣):
左寫反應物,右寫生成物
寫好化學式,記得要配平
短線改等號,條件需注明
氣體和沉淀,箭頭要分清
設計意圖:通過回顧本節所學知識,師生共同小結。讓學生體會要點,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記憶能力。
第六步:做一做(課節鞏固)
1、教材P98:1題、3題、4題。
2、根據信息寫化學方程式
(1)汽車尾氣中含有CO、NO等有害氣體,可在用鉑、鈀做催化劑的條件下,發生反應。生成綠色植物光合作用所需要的一種氣體和空氣中體積分數最大的一種氣體,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
。2)在宇宙飛船的火箭推進器中,常裝有液態肼(用N2H4表示)和液態雙氧水(H2O2),它們混合時發生反應,生成氮氣和水。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
設計意圖:進一步鞏固所學知識,通過學生的做,反饋學生存在的問,下次上課時予以糾正。布置相應的針對性訓練題。
初中化學說課稿4
一、教學設計理念
隨著化學新課程的實施,中學化學教學正由“知識為本”向“觀念為本”轉變。即化學教學必須超越具體知識的傳授,從傳授事實、掌握知識轉變為使用事實、發展觀念,全面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
本節課通過引導學生學習海水“曬鹽”,了解食鹽的工業生產過程及其在生活中的重要價值,掌握飽和溶液和結晶兩個重要概念,學習結晶和控制條件的方法,加深學生對微粒觀和化學價值觀的理解。
二、教材內容分析
從生活走進化學,從化學走向社會,是我們魯教版化學教材的編寫特色。食鹽是我們生活中極為常見的物質,與我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同時食鹽又是一種非常重要的化工原料,其社會價值不言而喻,另外學生對海水“曬鹽”的方法并不陌生,因此本節教材從學生熟悉的海水“曬鹽”切入,了解海水“曬鹽”的具體過程并引領學生學習飽和溶液與結晶問題,實現從生活中走進化學知識的學習,在學習完有關飽和溶液和結晶的知識后,再回扣海水“曬鹽”的過程,解決海水曬鹽過程中提出的問題,并進一步解決學生生活中的問題,實現從化學走向社會。
三、學生學情分析
在前面的學習中,學生已經了解了溶液的組成和溶解的過程,并且知道海水中含有豐富的食鹽;同時學生對海水“曬鹽”這一提取食鹽的途徑也不陌生,知道使用蒸發的方法得到食鹽,但是對于海水“曬鹽”的基本原理、完整的過程以及“曬鹽”的歷史并不清楚,另外學生對于海水“曬鹽”過程中涉及到的飽和溶液和結晶等重要概念也不了解,因此在教學中要以學生已有知識為起點,再以未知的問題進入飽和溶液和結晶的學習中。
四、教學設計思路
依據本節課教學設計的基本理念,在充分分析教材以及學生學情的基礎上,我們確定了《海水“曬鹽”》的教學設計思路:基于學生對食鹽在生活中的重要用途的感知,以海水“曬鹽”為線索,重點引導學生從宏觀現象和微觀機理兩個方面理解兩個重要的化學概念:飽和溶液和結晶,并通過課堂模擬海水曬鹽,幫助學生掌握海水曬鹽的基本過程,最后通過引導學生了解比較古今工業制鹽的方法,使之感受科學技術的偉大力量和進步,豐富學生對微粒觀和化學價值觀的理解。
本節課采用“創設情境——問題引導——自主探究”的課堂教學模式。在教學中通過一系列層次性、目標性、導向性強的問題,使學生產生認知沖突,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讓學生在思考、討論、探究中享受學習化學的樂趣。
五、教學目標
。ㄒ唬┲R與技能
1.理解飽和溶液、結晶的概念。
2.知道蒸發結晶是海水曬鹽的基本原理,是結晶的途徑之一。
3.知道結晶有蒸發結晶和降溫結晶兩種途徑。
。ǘ┻^程與方法
1.在學習海水“曬鹽”的過程中,掌握蒸發結晶法。
2.在學習飽和溶液和結晶的過程中,了解改變和控制條件的方法。
。ㄈ┣楦袘B度與價值觀
1在從宏觀和微觀兩種視角認識飽和溶液與結晶的過程中加深對微粒觀的認識。
2.在古今制鹽的對比中,體會科學技術的`偉大力量,培養化學價值觀。
教學重點:飽和溶液和結晶的概念。
教學難點:飽和溶液和結晶的概念。
六、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通過白毛女的故事引出本節課的線索物質——食鹽;并介紹食鹽對人類生命的重要意義。
教學活動:指導學生配置一定量的模擬“海水”。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熟悉的故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了解食鹽的對人體生命活動的重要意義,導入新課。學生大都知道我們生活中的食鹽是從海水中提取的,引導學生根據海水中食鹽的質量分數配置模擬“海水”,作為學生探究的對象,并以之為線索,貫穿本節課教學,能充分激發學生的興趣,為下面探究活動的順利開展做好鋪墊。
初中化學說課稿5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本節課是人教版初中化學九年級下冊第七章第三節酸和堿的反應,第一部分內容:中和反應。是在學生學習常見的酸和堿的一些性子后,又把酸和堿的反響單獨列為一節,這就闡明白:一是評釋中和反響的重要性,二是由酸堿中和反響的產品引出鹽,切合由淺到深的了解紀律。課本通過學生的運動與探究引入中和反響,爾后又通過交換與討論的方法了解中和反響在一樣尋常生活和工農業生產中的作用。親昵了化學講義知識與天然生活的接洽,同時又富厚了學生的將來生活。
2、教學目標:依據新課程理念,結合教材特點,我確定的教學目標有:
。1)知識與技能
、僦浪岷蛪A之間發生的中和反應
②了解酸堿性對生命活動和農作物的影響,以及中和反應在實際中的應用
。2)過程與方法
、贂脤嶒炋骄康姆椒ㄟM行學習
、跁梅治,歸納的方法對有關信息加工處理
③會用觀察的方法辨析事物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倥囵B理論聯系實際,關注社會實際問題的意識
②進一步增強學習化學的興趣
3、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是:酸堿之間的中和反應
難點是:中和反應的探究過程
二、說學情:
我校的學生大多數是十四、五歲的孩子,對事物具有很強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學習過程中,厭倦教師的單獨說教灌輸,希望教師在教學中,創設便于他們自主學習的環境,給他們發表自己見解和表現才華的機會,因此,喜歡教師通過引導探究法傳授知識。
三、說教法:
一位教育家說過:"科學知識不應該傳授給學生的,而應引導學生去發現它們,去掌握它們;一個好的老師是教人發現真理,而不是奉送真理。"現代教育理念要求教師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引導者。為此,結合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教材特點、學生的年齡特征及本校的學生情況,我這節課的主要教學方法是引導探究法,其模式為:創設情境——自主探究——歸納總結——聯系生活。同時配合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拓寬學生視野,增強教學內容的直觀性。這樣,不但使學生始終處干主動的學習狀態中,而且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體現了"教為主導,學為主體"的原則。
四、說學法:
新課程理念提倡學生的學習方式是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為了實現教學目標,依據本課的教學方法,指導學生從以下方法進行學習:1、實驗探究法。從探究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從而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2、合作學習法。讓學生在討論交流中取長補短,培養學生的合作競爭意識。3、自主學習法。使學生由"學會"變為"會學",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
五、說教學過程:
1、創設問題情景,引入課題
同學們想看魔術嗎(激起學生的興趣),接著教師播放課件:
①向盛有無色溶液的燒杯中,滴入幾滴無色的溶液,燒杯溶液變紅。
、谠傧蜃兗t溶液燒杯中滴入無色溶液,邊滴邊用玻璃棒攪拌,當燒杯溶液剛好變成無色時停止。
驚奇的顏色變化,會引起學生發出疑問;有了這"奇""疑"的問題情境,我就自然地提出了:你們想知道這個奧妙嗎要想揭開這個謎,這節課我們就一起學習:第三節酸和堿反應——中和反應。
2、引導實驗,自主探究
前面同學們已學過酸、堿各自具有一些化學性質,那酸與堿之間會發生化學反應嗎要正確回答這個問題,我們應用事實說話,請同學們進行活動與探究(P193)。接著引導學生進行實驗探究。
3、歸納總結
、贇溲趸c是堿,其溶液能使酚酞溶液顯示紅色,隨著鹽酸的加入紅色逐漸消失變成無色,所以此時的溶液不是堿性溶液,說明有新的物質生成,進一步說明了酸和堿發生了化學反應。(借助FLASH動畫展示氫氧化鈉與鹽酸的反應過程),其他的酸和堿也能發生類似的反應:Ca(OH)2+2HCL=CaCl2+2H2O
2NaOH+H2SO4=Na2SO4+2H2O
②課件展示酸與堿的反應方程式,請同學們總結反應的特點,反應都生成了水和另外一種化合物(鹽),這類化學反應叫中和反應。
4、聯系生活:
理解了中和反應的概念,下面我們看幾則資料。
課件展示:(讓學生真正理解在人類的現實生活和未來生活中處處離不開化學)
、俑淖兺寥赖乃釅A性
根據土壤情況,可以利用中和反應,在土壤中加入酸性或堿性物質,以調節土壤的酸堿性,利于植物生長。例如近年來由于空氣污染造成酸雨,導致一些地方的土壤變成酸性,不利于作物的生長,于是人們將適量的熟石灰加入土壤,以中和酸性。
、谔幚砉S的廢水
工廠生產過程中的污水,需要進行一系列的處理。例如:硫酸廠的污水中含有硫酸等雜質,可以用熟石灰進行中和處理。
、塾糜卺t藥
人的胃液里含有適量鹽酸,可以幫助消化,但是如果飲食過量時,胃會分泌出大量胃酸,反而造成消化不良。在這情況下,可以遵醫囑服用某些含有堿性物質的藥物,以中和過多的胃酸。
教師引導:這些資料說明了什么(中和反應用途很廣)
5、交流與討論(P194)
6、課堂小結:
本節課我們學習了中和反響,簡樸認識了中和反響的原理,會寫一些中和反響的化學方程式,并認識了中和反響在生活和生產中的重要作用。
7、課外作業:查資料,生活、生產中哪方面用了中和反響。
8、板書計劃
第三節酸和堿的反應
一、中和反應
1、中和反應:酸與堿作用生堿鹽和水的反應
2、中和反應在日常生活和工農業生產中有廣泛的應用
一、教材結構和內容分析
本節內容在全章以及在整個中學化學課程中的地位:本章開始學生初步、系統地接觸元素化合物知識,內容在化學實驗基本方法和化學物質及其變化之后。在本章和本節中,學生初步嘗試從實驗操作和實驗現象去探索(金屬)物質化學性質;從基本原理(氧化還原反應原理)去深化對這些性質的理解,這種學習方式的過程和方法一經掌握后,可以駕輕就熟地學習后一章非金屬及其化合物的內容。
二、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
依據新課程理念,本著對教材結構和內容的深刻理解,我提出本節教學的目標:
1. 知識和技能目標:了解金屬和非金屬的反應,探索金屬的性質和金屬的原子結構的關系,初步學會從實驗的角度探索和認識物質的化學性質的本領。
2. 過程與方法目標:體驗通過實驗發現化學問題,揭示物質性質的過程與方法。
3.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通過奇妙的化學實驗的操作(如鈉的切割)和精彩的化學實驗現象(如鈉的燃燒反應)感受化學世界的美妙變化,提高學習化學的興趣。
要實現以上的教學目標,我認為:我們不可能在一節課中面面俱到的講清楚所有的金屬的所有的性質,要有所側重,其中鈉在不同條件下和氧氣的反應以及如何從實驗的角度揭示這些反應的過程是本節課堂的重點。但是由于學生以前沒有看到過鈉,更談不上鈉的化學反應了,燃燒后得到的過氧化鈉化學式特殊,學生比較難以接受,因此鈉在不同條件下的反應及其產物的比較分析是本節教學的難點。同時也應該由點到面,能夠學會幾種金屬之間性質的比較具體情況,以及金屬的性質和金屬原子的結構之間的密切關系,這些都是本節教學的難點所在。
三、教法和學法
以上的重點和難點的突破是本節成功與否的關鍵,通過什么樣的教法和學法顯得異常重要。
我的教法是:1 邊講邊實驗。這是化學教學的常用方法,也是非常有用的方法,可以充分展示知識的建構過程,充分體現了建構理念。具體如何去做呢我的方法是教師演示和學生演示相結合,比如用小刀切鈉,為什么不能讓學生去做呢讓學生去實驗,去體驗,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自己去思考,這樣做完全符合新課程的學生主體的理念,不要老是老師做學生看,老師提問題學生回答問題,是在啟發不假,但常常啟而不發。當然教師要注意引導。2 提出問題展開討論并及時總結歸納?梢允抢蠋熖岢鰡栴},也可以讓學生在充分認識實驗現象的基礎上提出問題,可以是學生與學生的討論,也可以是師生討論。如可以在鈉、鋁和氧氣反應學習完了以后,及時總結這些物質和氧氣反應時表現出來的還原性,從反應的難易程度總結還原性的強弱,從整體上把握金屬和非金屬的反應。
學法是:學生在學習的時候可以多做比較,如學生在學習鋁和氧氣反應的時候可以去比較,兩個實驗做法不同但是現象一樣,又如鈉在不同的條件下和氧氣反應,不比較難以深刻認識過氧化鈉和氧化鈉的區別。
那么,這種教法和學法如何應用到具體的教學中去呢下面談談教學過程
四、教學過程
(一) 引入課堂。其實,書本上的思考和交流部分的意思就是引導學生展開對金屬部分的學習,但是不具體。我將讓學生自己暢所欲言,去列舉在生活中了解到的金屬的反應,比如鐵的生銹,銅綠的產生,鐵質菜刀為什么表面是黑色而刀口是銀白色等。激發學生學習本節課的學習興趣。
。ǘ 復習舊知。初中已經接觸到一些金屬,這里復習金屬的物理性質,讓學生認識金屬通性;復習和金屬相關的化學性質,并分類歸納:鐵可以和氧氣反應,活潑的金屬可以和酸、鹽發生置換反應等。最后總結性思考這些反應中金屬原子的失電子情況,引出性質和結構的相互關系。
。ㄈ 由此及彼,提出問題。鐵可以和非金屬單質氧氣反應,那么其他的金屬呢從金、鐵、鎂和氧氣的反應看,難易程度是不一樣的?梢宰寣W生去思考:更多的金屬呢水到渠成的提出典型金屬鈉、鋁分別和氧氣反應的情況。
(四) 師生互動,邊講邊實驗,探究鈉的相關性質。展示鈉的存放,取用和切割,從中讓學生領悟鈉的物理性質;從切割后截面的顏色變化讓學生體會過程中的化學變化,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并思考,去認識鈉的化學性質活潑,并根據化合價自己去嘗試書寫反應方程式。為了提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強化學生主體的理念,接下來讓學生去思考鈉燃燒的情況怎樣,讓學生自己去取用,切割鈉,提供必要的儀器讓學生去加熱鈉,使之燃燒,觀察現象,比較性的提出問題,引出鈉的燃燒反應。從產物的顏色認識到這是不同與氧化鈉的新的物質,此時引導學生從化合價的角度初步認識過氧化鈉。
。ㄎ澹 比較著做實驗,認識鋁和氧氣的反應。從鈉的反應和鎂、鋁表面有氧化膜的層次,讓兩位學生比較著做實驗,觀察鋁在打磨掉氧化膜與否兩種情況下加熱融化后的現象,后學生自發思考為什么現象會一樣認識到反應的發生,體會到致密的氧化膜的保護作用。讓學生在認真閱讀教材的基礎上開放性的思考對鋁的氧化膜的認識,可以作為課外的作業讓學生進一步的拓展,提高學生能動的學習和收集材料并加工整理的能力。
(六) 課堂小結。由點到面,讓學生思考金屬化學性質的相似性:很多金屬可以和非金屬氧氣發生反應,從化合價的變化認識到這些反應中金屬都體現出還原性。這樣和前面的氧化還原反應相呼應,并和本節課開始的時候金屬的物理性質的通性相呼應,增強課堂的完整性。還可以進一步提出問題,從反應的難易程度入手讓學生認識到不同金屬還原性的強弱區別。
五、個人的認識和思考
新課程倡導以"主動參與,樂于探究,交流與合作"為主要特征的學習方式,這也是廣大教師課堂教學中所要積極探索的問題。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力圖嘗試指導學生使用這種方式進行學習,讓廣大學生不但要"學會",還要"會學"、"樂學",當仁不讓的成為教學活動的主體。不但要授人以魚,還要授人以漁,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掌握這種"漁"的過程。
初中化學說課稿6
一、教材思想分析:
1.教材中介紹了氯化鈉、碳酸鈉,硫酸銅三種重要的鹽,主要意圖是為了密切聯系生產和生活實際,教材還在相應的位置穿插講授了結晶水、結晶水合物,結晶水合物式量的計算,風化,潮解及碳酸根離子的鑒別等,這些也都是工農業生產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常識性知識和技能。學習了本節常見的鹽,構建并完善了初中階段關于各類典型化合物知識的結構體系,對常見的酸堿鹽有了明確的認識,為第六節具體學習鹽的分類,命名,性質打下了一定的基礎。
2.有關食鹽用途方面,日常生活中的食用和醫用生理鹽水等都是學生比較熟知的,因此可把重點放在它的工業用途上。通過NaCl的存在,儲量,組成成分,都可以說明它是一種重要的化工原料,可以用來制造鈉和鈉的化合物。如NaOH,Na2SO4、Na2CO3,還可以制氯氣等。尤其應該著重講一講,鹽和食鹽是不同的。有的人認為鹽和食鹽一樣,是鹽就能食用,誤將工業鹽(如NaNO2)用于烹調,這是很危險的。
3.教材中出現的Na2CO3的俗名純堿,但這不屬于堿類而屬于鹽類。純堿名稱的來源是它的水溶液呈堿性,碳酸鈉的用途與它具有堿性有關,如制肥皂、洗滌劑以及在紡織工業
上都是利用它的堿性。在計算Na2CO310H2O式量時,指出“ ”不是數學上的乘號,而是表示碳酸鈉晶體是含有一定量結晶水。
4.教材介紹了硫酸銅在農業生產中的用途很大,學生記憶它的俗名是有實踐意義的,它有毒,農業上用作殺菌劑,制波爾多液,教學中可作適當簡介。
5.教材中還安排了一個討論三個實驗,增加了我國著名化學家侯德榜的肖像及其杰出貢獻的介紹,安排了適當內容及家庭小實驗,這樣的安排,有利于學生能力的培養和提高,對學生加強了愛國主義教育,能滿足對不同層次學生進行彈性教學的需要,同時,也符合中學生的心理特點。
二、教法學法討論:
1.為在教學活動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避免直接給出結論,引導學生通過不同的學習方法獲得結論,在獲得知識結論的過程中,達到能力素質提高的.目的。
2.根據教育心理學原理,結合中學生的身心特點,應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生愉悅感。為此,在本節的教學過程中,加強了實物。實驗演示等直觀教學,采用多種教學方法,使學生感到學習過程的新鮮感。注重德育滲透,培養學生的愛國熱情:注重語言表情和師生間的討論,營造良好的學習氣氛和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最終達到學生學得有趣學得愉悅的目的。
初中化學說課稿7
一、說教材:
。ㄒ唬⒔滩姆治觯海c擊鼠標)
人教版三年制初中化學第一章第二節的內容是《氧氣的性質和用途》,本節教材分成:氧氣的物理性質、氧氣的化學性質和氧氣的用途三部分。這三部分應以氧氣的性質為中心,因為物質的用途主要決定于物質的性質。氧氣是學生在初中化學學習中系統地認識具體物質及其變化規律的開始。我采用由淺入深、由簡單到復雜的順序,并逐步使學生學會掌握物質(單質和化合物)概念的一個系統模式。為以后探索別的物質如氫氣、二氧化碳等做鋪墊,教給學生認識物質性質的程序。
。ǘ⒔虒W目標:(點擊鼠標)
基礎知識目標:
1、掌握氧氣的化學性質,了解氧氣物理性質和主要用途。
2、理解化合反應的概念,了解氧化反應的概念。
思想教育目標: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使學生懂得物質的性質決定物質的用途,用途又體現性質的辨證關系。
基本能力目標:
通過氧氣化學性質的探究性實驗,使學生獲得觀察能力、語言表達能力
和綜合分析能力。使他們逐步學會通過實驗來研究物質極其變化規律的
科學方法。
情感目標:
1、通過氧氣化學性質的實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建立良好、融洽的師生關系。
2、通過氧氣化學性質的探究性實驗,使學生獲得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態度。
。ㄈ、重點和難點:
重點:氧氣的化學性質及化合反應的概念。
難點:通過實驗來探究氧氣化學性質及對實驗現象的準確描述。
。ㄋ模、教學用具
演示實驗:[實驗2-2]至[實驗2-5]
多媒體課件:
。1)氧氣的物理性質動畫
。2)木炭在氧氣中燃燒的錄像
(3)蠟燭在氧氣中燃燒的錄像
二、說教法:(點擊鼠標)
1、探究式實驗教學法該教學法的教學模式是:設疑—觀察(實驗)—思考—總結—應用。根據目標設疑,引導學生動手實驗,體驗實驗的過程。教給學生通過實驗、觀察、探究得出科學結論的學習方法。
2、互動式教學法在教師的講解過程中,有學生的猜想、討論、搶答,在學生的實驗過程中有教師的指導、答疑。師生之間不停地進行“信息”交流,有助于學生注意力的集中和學習積極性的提高。
3、知識競賽法這符合初中生爭強好勝、集體感和榮譽感強的特點。在搶答競賽中,學生自主參與的積極性高,有利于對所學知識進行鞏固和應用。
4、質疑釋疑通過質疑釋疑,培養學生自主發現問題的探索精神。
三、說學法:(點擊鼠標)
1、探究學習:學生通過實驗來探究氧氣化學性質及對其實驗現象的準確描述,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綜合分析能力。
2、自主學習:指導學生以實際生活的經驗和對教材的閱讀,從中歸納出氧氣的用途,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使學生自主地獲取知識。
3、合作學習:利用學生分組實驗和小組討論,使學生在溝通中創新,在交流中發展,在合作中獲得新知。
四、說教學過程:
新課程標準提倡從學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出發,將科學探究作為課程改革的突破口,激發學生的自主性和創新意識,從而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因此,這節課我是這樣安排的'。
(一)、聯系實際、導入新課:
首先以兒童游戲的形式開場。[謎語]:(點擊鼠標)看不見摸不到,不香不臭無味道,動物植物都需要,離開它就活不了——打一物質(氧氣)。設問:“人的日常生活中那些地方用到的是氧氣?”學生討論,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后提出一些常見生活中現象,如:人需要呼吸,如果一個人5-7分鐘不呼吸會怎么樣?鋼鐵為什么會生銹?家里的液化氣是怎樣被點燃,為什么能燃燒?等,這些現象都與氧氣有關,這樣不但能自然導入課題,而且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因此能激活學生思維,使學生帶著探索未知的心理進入新的教學。
(二)層層深入、講述新課
因為氧氣與人類的生活聯系的非常緊密,我調整了課本順序,由生活實際出發,讓學生根據自己生活的積累說說氧氣有那些用途?學生展開討論,得出結論:(點擊鼠標)
一、氧氣的用途
如果學生說不全我將采用以下兩種補救方式:
1、閱讀課文,及18頁圖示。
2、課后在網上、課外書籍上查資料或與父母交談。這樣有易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參透“知識的獲取方式是多種多樣的,課堂只是其中的一種方式”這種觀念。讓學生多關注平日司空見慣的事物,因為生活本身就蘊涵著豐富的自然科學知識。
二、氧氣的物理性質
[設問]:什么是物質的物理性質?研究物理性質通常從那幾個方面出發?然后我通過展示一瓶氧氣讓學生進行觀察,提出問題:(點擊鼠標)
。1)在通常情況下氧氣的色、態、味?(無色、無味的氣體)
(2)[教師提供資料]已知氧氣的密度是1.429克/升,空氣的密度是1.293克/升,你從中得到什么結論?(密度比空氣略大)
。3)魚兒在水中能自由生活,為什么?(水中有氧氣)市場上賣魚的,為什么過一段時間要向池里舀一些水或通一會空氣?(氧氣不易溶解于水)
(4)如果條件改變固態氧、液態氧是什么顏色?學生進行思考,再通過觀看氧氣的物理性質的動畫(點擊鼠標),加深學生的感性認識。通過思考分析、討論,學生能歸納出:(點擊鼠標)
物理性質
1、常狀況下,氧氣是無色、無味的氣體
2、密度比空氣略大
3、不易溶解于水
4、氧氣–183c液態氧-218c固態氧(無色)(淡藍色)(淡藍色雪花狀)
初中化學說課稿8
一、教材分析
從知識結構來說:教材選擇了空氣作為初中化學中接觸物質知識的開端,是它與人類的生活關系最為密切,通過對它的認識和了解,可以比較順利地引導學生進入化學世界來探索物質的奧秘。
從能力培養來說:從看圖了解拉瓦錫研究空氣成分開始,到做仿照實驗來測定空氣里氧氣的含量,可以說教材深入淺出,為以后的學習提供一個合理的思維方式。
二、學情分析
學生經過兩年的學習,對自然科學的學習已積累了一定的知識基礎和方法基礎,可以開始嘗試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分析能力。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注意積極引導學生應用已掌握的基礎知識,通過理論分析和推理判斷來獲得新知識。
三、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了解空氣的主要成分。
了解氧氣、氮氣、稀有氣體的主要物理性質和用途。
初步認識純凈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區分一些常見的純凈物和混合物。
2、情感目標
初步了解空氣污染的危害,知道空氣是一種寶貴的自然資源,養成關注環境、熱愛自然的情感。
3、技能目標
初步學習科學實驗的方法,進行觀察、記錄,并初步學習分析實驗現象。
四、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了解空氣的.組成、各成分的用途,并認識空氣污染的危害。
難點:如何指導學生觀察實驗現象,引導學生學習分析實驗現象的方法。
五、學法指導
引導學生進行有目的的觀察實驗現象,學會如何觀察、描述實驗現象,并對實驗現象進行分析,得出實驗結論。
六、教學方法的確定
學生對空氣已有一定的知識基礎,內容應以小學自然課中的知識此為基礎。本課題包含了三部分,即“空氣由什么組成的”、“空氣是一種寶貴的資源”、“保護空氣”。這三部分內容相互密切聯系,并逐步深入。所以,本節課題采用自主學習和實驗探究相結合的教學方法。
我把本課題分為兩節課,下面主要講述第一課時的教學過程。
七、教學過程設計
1、培養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內容:出示拉瓦錫研究空氣成分所用裝置的圖片,并講述拉瓦錫發現空氣組成的故事。
提出問題:拉瓦錫在實驗過程中是如何發現氣體減少1/5的?
2、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內容:仿照這個著名實驗的原則,我們也來測定空氣里氧氣的含量。
展示實驗所需的儀器,并組織學生搶答下列問題:
。1)、有關儀器的名稱;
。2)、集氣瓶中有物質嗎?
(3)、誰能說出空氣的成分有哪些?
要求學生按教材中圖2-3連接裝置并實驗,適時指導學生觀察實驗現象、記錄實驗結果。
3、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
內容:你在實驗過程中看到了什么現象?你能分析原因嗎?請把看到的現象及你的分析與同組的同學交流一下。引導學生從兩方面來分析:
。1)、實驗成功,描述現象;(2)、實驗失敗,尋找原因。
小結:由于紅磷燃燒消耗瓶內的氧氣,導致集氣瓶內的氣壓減小,因而水倒流。
4、培養學生的規范表達能力。
在上述探究活動的基礎上,閱讀教材有關內容,師生共同歸納空氣的主要成分:由與紅磷反應的氣體(氧氣)和與紅磷不反應的氣體(氮氣)組成。
5、讓學生學會運用比較的方法,通過比較,可清晰地掌握概念。 比較:氮氣、二氧化碳、紅磷、空氣、河水、礦泉水等物質,
哪些是混合物,哪些是純凈物?
小結:空氣是由多種成分組成,這樣的物質叫做混合物。而氧氣是由一種物質組成的,它屬于純凈物。
6、作業:完成課本有關練習。
板書設計:
課題1 空氣
。ǖ谝徽n時)
一、空氣的組成
1、測定空氣中氧氣的含量:
。1)現象:集氣瓶中有大量的白煙產生,并放出熱量,打開彈簧夾,燒杯中的水倒流到集氣瓶中,并上升至約1/5的地方。
。2)文字表達式:紅磷+氧氣 → 五氧化二磷
(3)小結:
名稱 氮氣 氧氣 稀有氣體 二氧化碳 其他氣體和雜質 化學式 N2 O2 CO2
體積分數 78% 21% 0.94% 0.03% 0.03%
2、混合物與純凈物
初中化學說課稿9
各位老師:
大家好,我是今天的xx號考生,我說課的題目是《如何正確書寫化學方程式》。接下來,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始我的說課。
(過渡:教材是連接和學生的紐帶,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我要先談談我對教材的理解。)
一、說教材
本節內容是人教版九年級化學上冊第五單元課題2的內容。在上一課題時介紹了化學方程式的概念和含義,學生初步認識了化學方程式。本課題則進一步介紹如何正確書寫化學方程式,為學生以后自主應用這一化學語言奠定基礎。正確書寫化學方程式是初中化學的一項基本技能,在化學學習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過渡:教師不僅要對教材進行分析,還要對學生的情況有清晰明了的掌握,這樣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接下來我將對學情進行分析。)
二、說學情
在前面的學習中,學生已經學習了元素、分子、原子、化學式、化合價等相關知識,會書寫元素符號、化學式等;在上一課題中,學生剛剛學會了質量守恒定律,認識了化學方程式的意義及能從中得到哪些信息,這些為本節課學習正確書寫化學方程式奠定了基礎。
(過渡:根據新課程標準,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我確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三、說教學目標
1.學會正確書寫化學方程式的方法。
2.在探究正確書寫化學方程式的過程中,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提高。
3.通過方程式規范書寫的培養,進一步養成認真、細致的學習習慣。
(過渡:根據新課標要求與教學目標,我確定了如下的重難點:)
四、說教學重難點
【重點】
正確書寫化學方程式。
【難點】
化學方程式的配平方法。
(過渡:為了解決重點,突破重點,我確定了如下的教學方法:)
五、說教學方法
實驗探究法、情境創設法、講授法。
(過渡:好的教學方法應該在好的教學設計中應用,接下來我將重點說明我的教學過程。)
六、說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包括了四個環節:導入新課、新課講授、鞏固提升、小結作業。我將會這樣展開我的教學:
環節一:導入新課
之前學生學習了化學反應的文字表達式、化學反應式,化學方程式不僅具有化學反應式的優點,還能知道反應物和生成物之間量的關系。因此我采用的導入方法如下:我會請學生根據學習氧氣的化學性質分別寫出碳、硫、鐵絲與氧氣反應的文字表達式、化學反應式。通過觀察木炭與氧氣、鐵絲與氧氣發生反應的表達式,可知木炭與氧氣的反應符合質量守恒定律,鐵絲與氧氣的反應并不符合,反應前后的原子個數并不守恒。由此引發學生思考如何更加準確的描述化學反應,從而引入本節新課。
環節二:新課講授
1.體會化學方程式的配平
在這一環節我會先以化學反應H 2 +O 2 H 2 O為例展示一個簡單的配平思路,讓學生先來體會配平的.過程。在這里學生就知道了一個正確的化學反應方程式應該是符合客觀事實、遵循質量守恒定律的。之后我會以磷與氧氣發生的反應為例具體講解正確書寫化學方程式的步驟。
2.正確書寫化學方程式的步驟
首先我會請學生按照書寫氫氣燃燒的化學方程式的方法書寫磷與氧氣的化學方程式。這一過程是對上一個過程的鞏固,學生也能體會到配平是正確書寫化學方程式的重要一環,為接下來講解最小公倍數配平法做好準備。在講解最小公倍數配平法時,我會讓學生先觀察反應前后的氧原子個數,找到最小公倍數再逐步配平,之后請學生利用這一方法完成鐵絲在氧氣中燃燒的化學反應方程式的配平工作。化學反應方程式配平之后還要表明反應條件,變箭頭為等號,這些我都會在配平工作完成之后提示學生完成。
有的化學方程式在書寫時還需要表明生成物的狀態,對于這一點的提出我會這樣來處理:通過大屏幕出示高錳酸鉀受熱分解、CO 2與澄清石灰水反應的化學方程式,請學生檢查配平是否正確,有沒有之前沒見過的符號,結合化學方程式思考,這些符號代表了什么意義。在這里學生就會發現例如“△”“↓”“↑”這些符號,并且結合化學方程式就明白了這些符號代表的含義。那么是不是生成物是固體、氣體時就一定會標“↓”“↑”符號呢,我會在提出問題之后,出示硫在氧氣中燃燒、Fe與CuSO 4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由此學習就發現了如果反應物和生成物中都有氣體,氣體生成物就不注“↑”號。同樣,溶液中的反應如果反應物和生成物中都有固體,固體生成物也不注“↓”。因此學生就知道了化學方程式可以宏觀上表示一個化學反應中反應物、生成物、發生反應的條件,同時也就能夠概括出正確書寫化學反應方程式的步驟:寫、配、標。
環節三:鞏固提升
正確書寫化學方程式是一種能力,只有靠不斷的親身體驗和實踐才能擁有,因此在課堂上我會設計鞏固環節,出示多個化學反應讓學生進行練習,同時訓練學生獲取信息的能力。之后我會請學生從表達含義上對比文字表達式與化學方程式,引出化學計量數的含義:化學計量數可以在微觀上表示出反應物與生成物粒子之間的數量關系,及反應物和生成物之間的質量關系。
環節四:小結作業
化學學習不僅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還要關心學生學習的過程。課程最后,我會請學生回答本堂課的收獲有哪些,可以回答學到了哪些知識,也可以回答學習的感受。
布置作業:思考配平化學方程式對實際生產有什么作用,查找資料,下節課一起探討。同時為下節課學習有關化學方程式的計算做好鋪墊。
七、說板書設計
最后說一下我的板書,根據我的板書設計,學生很明顯能看出來本節課的知識內容有哪些,并且我將其提綱挈領地反映在板書里,便于學生抓住要領。
謝謝各位老師,我的說課到此結束!
初中化學說課稿10
尊敬的評委、老師:
上午好!我說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化學》(人教版)九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我們周圍的空氣》的課題1。我將從“教學理念”、“教材分析”、“教學策略”、“教學流程”、“教學創意”五個方面來進行說課。
一、依據課標說理念:
本課題主要采用問題探究來設計教學,始終貫穿“設置主題──分析思考──實驗探究──總結交流”的教學流程,積極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努力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探索精神。
二、依據學情說教材
《空氣》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化學》(人教版)九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我們周圍的空氣》的課題1。空氣對學生來說是一種非常熟悉的氣體,學生在過去的學習及日常生活積累中,對空氣已經有了一定的了解,但都顯得比較零碎,不夠深入。學生已經了解空氣占據空間,空氣有質量、能流動,空氣里有氧氣,二氧化碳、水蒸氣等,這些都為本課的學習打下了有利的基礎,而本課是用實驗的方法來探究空氣的成分,由于初中生抽象思維能力、科學實驗探究能力較弱,因此在教學過程教師應注意積極引導學生應用已掌握的基礎知識,通過實驗探究,分析和推理判斷來獲得新知識,發展抽象思維能力,培養科學探究能力。教材選擇以空氣為主題,開始這一單元的教學活動,是符合“從學生熟悉的事物入手,進行科學教育”的原則。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化學研究的對象是物質。本節內容之前,學生已經通過學習“走進化學世界”,對學習化學有了基本的了解,體會到化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本單元是學生接觸到的第一種物質,本節內容引導學生先從宏觀上認識空氣的組成、空氣的用途、空氣的發現史等,為課題2和課題3從宏觀上研究氧氣的性質和制取奠定基礎,同時也為第三單元從微觀上學習水、分子和原子做了鋪墊,所以,本節內容在教材中具有承前啟后的作用。既是對于以前的知識是一種補充和完善,又是對以后的知識則起著鋪墊的作用,是知識逐步向能力轉換的一座橋梁。通過對它的認識和了解,可以順利的引導學生進入化學世界來探索物質的奧秘。
2、結構特點
這一節內容包括三個小標題:“認識空氣的組成”、“空氣是一種寶貴的資源”、“保護空氣”。這三部分內容相互密切聯系,并逐步深入,因此,內容的安排上既沒有與小學科學課中的知識重復,又以此為基礎拓展深入,表面上平行的三個小標題,在結構上有著遞進的關系。
根據教材及課程標準,我將本節的內容分為二課時,下面我就第一課時“空氣的組成”的教學設計進行說明。
3、教學目標
根據科學大綱要求和教材內容以及學生實際情況,確立本課的教學目標為: 知識與技能
1.認識身邊最常見的物質──空氣,并了解空氣的組成;
2.能從生活經驗出發,對空氣的成分進行合理的推測,并能利用教師提供的簡單儀器和藥品,對空氣的成分進行科學的探究。在探究過程中初步學會簡單的實驗設計、學會觀察實驗現象并加以描述,對相關實驗現象能給出合理的解釋。
過程與方法
1.認識科學探究的意義和基本方法,在進行“空氣中氧氣含量測定實驗”的探究過程中,能提出問題,并設計簡單實驗解決問題;
2.初步學會用觀察、實驗的方法獲取信息,并從實驗信息中得出科學的結論;
3.在探究過程中,能主動與人交流、討論,清晰的表達自己的觀點,逐步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科學的學習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保持對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學現象的好奇心和強烈的探索欲,進一步發展對化學學習的興趣;
2.初步樹立科學的物質觀,科學的看待科學家的實驗過程及結論;
3.逐步樹立珍惜資源、愛護環境、合理使用化學物質的觀念;
4.發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實踐的科學精神。
重點:空氣的組成,空氣中氧氣含量的測定。
難點:通過實驗探究空氣中氧氣的含量。
儀器、藥品:測定空氣成分的實驗裝置、紅磷。
三、創設情景說策略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選擇有效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是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的保證。新課程改革強調“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大力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的科學學習方法,要求全面提高每個學生的科學素養,為他們的終生發展奠定基礎。為了營造一個良好的、生動活潑的學習氛圍,最大限度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本節課我主要采用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相結合的方法,重視實驗現象的觀察、分析、討論。使學生在教師有意識的引導下,主動參與課堂,在親歷探究的體驗和感覺中構建自己的認知體系。以培養學生勇于創新、敢于進取的科學探究精神,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主動性,重視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認識的主體、發展的主體,注重體現教與學合理的運行機制,從而達到掌握知識和發展技能的目的。
四、立足互動說流程
引入課題→探究1:證明空氣的存在→探究2:探討空氣成分(包括:空氣中有哪些物質;科學家探索空氣成分的.歷史與評價等)→探究3:測定空氣中氧氣的含量→得出結論→反思與評價
[新課導入] 猜謎語:“看不見,摸不著,沒有顏色沒味道,你的身邊常圍繞”。該謎語的謎底是什么?
(展示一只空塑料瓶)瓶中有什么?
一、空氣的存在
你對空氣知道多少?請同學們盡可能多地提出有關空氣的問題。
學生可能提出的問題:
①為什么空氣看不見而又摸不著?
、谠趺醋C明空氣確實存在?
、劭諝庥墒裁次镔|組成?
、芸諝馐怯梢环N物質組成的?還是由多種物質組成的?
⑤如果空氣是有多種物質組成的,那么這些物質是什么?其含量是多少?
、逓槭裁达L景區的空氣比較清新,而一些大城市特別是一些大工業城市的空氣質量比較差?
⑦為什么有的物質在空氣中燃燒?
教師引導:今天,我們將一起探究空氣的成分。主要解決你們提出的下列問題:
怎么證明空氣確實存在?
空氣由什么物質組成?
空氣是由一種物質組成的?還是由多種物質組成的?
如果空氣是有多種物質組成的,那么這些物質是什么?又分別有多少?
實驗探究1:想一想,根據你日常生活中的經驗,還有哪些辦法能證明空氣確實存在?你能用一個簡單的實驗或列舉實例來說明空氣確實存在嗎?
列舉的實例和實驗可能有:
1:把一個空的塑料瓶放入盛滿水的水槽,向下壓,塑料瓶內的水無法上升到頂端,說明塑
料瓶內確實存在空氣。
2:用1中的塑料瓶向水中擠,會看到有許多氣泡從瓶口冒出,松開手后,塑料瓶中出現水柱,說明空氣確實存在。
3:把一個壓扁的塑料袋抖開,再將袋口系住,用雙手擠壓塑料袋,感覺到有壓力,是因為塑料袋內充滿了空氣。
4:用扇子朝臉扇,感覺有風,就是因為空氣在流動。
實驗驗證:指導學生完成實驗。
獲取結論:空氣是客觀存在的。
學生思考并回答
學生討論,交流,再描述提出的問題
學生分組討論、交流,比較各種方案的優缺點,
學生進行實驗,對實驗的現象加以描述,并做出結論。
意圖及目的:以有關空氣的故事或有關空氣的趣味實驗導入,迅速拉近學生與化學的距離,產生對化學的親近感。 設疑,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及對實驗設計的評價能力
二、【實驗探究2】空氣的組成
主題設置:人類的生活離不開空氣,空氣是一種重要的自然資源。那么空氣是由什么組成的?它是由一種物質組成的?還是由多種物質組成的?如果空氣是由多種物質組成的,則空氣中含有哪些物質?
提出假設:學生根據生活經驗提出空氣是由多種物質組成的假設。
收集證據,設計實驗:
根據已有知識,聯系生活經驗,收集到的證據可能有:
、賱游镞M行呼吸作用需要氧氣,并放出二氧化碳;
②植物進行光合作用要吸收水和二氧化碳,并放出氧氣;
、蹖⒛緱l先放在一瓶氧氣中燃燒,再將一根燃著的木條放到一瓶空氣中;
④夏天,從冰箱里拿出冰礦泉水,片刻后,礦泉水瓶外壁就會有水珠凝結;
、菟执嗟娘灨稍诳諝庵虚L時間放置會受潮變軟
⑥展示一星期前放置暴露空氣中的石灰水
做出結論:空氣中含有氧氣、二氧化碳、水蒸氣和其他雜質(如塵埃)等多種物質。 思維延伸:空氣中還有其他成分嗎?
自主學習:引導學生學習科學家對空氣成分的研究過程。
1、通過對拉瓦錫研究空氣成分的實驗過程,你有何感想?
2、拉瓦錫通過這一實驗得出了什么結論?
3、拉瓦錫得出的結論有無不足?
開拓視野:稀有氣體的發現史。
獲得結論:空氣中含有氧氣、氮氣、稀有氣體、二氧化碳等多種成分。
根據已有知識,聯系生活經驗,收集證據,進行歸納并得出結論
學生自主學習拉瓦錫探究空氣成分的實驗
1.了解拉瓦錫研究空氣的實驗所表現的科學態度
2.了解拉瓦錫得出的“空氣由氧氣和氮氣組成,其中氧氣約占空氣體積的1/5”的結論,體會其實驗原理
3.了解空氣中還有各種稀有氣體等其他成分,認識拉瓦錫的結論中的不足
意圖及目的: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歸納總結能力,搜集證據的能力, 學會將化學與生活緊密結合起來 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精神 ,使學生初步了解空氣的主要成分。 告誡學生不迷信權威,樹立“學無止境”的思想。 利用化學史進行嚴肅認真,敢于創新的優良品質的教育。
【實驗探究3】三、空氣中氧氣含量的測定
主題設置:大家對空氣的認識主要來自生活常識,空氣中還有其他的成分嗎?空氣中的氧氣、二氧化碳等氣體的含量又分別是多少呢?能否測定出廣口瓶中氧氣的體積?
設計方案:利用拉瓦錫的實驗方法再進行實驗;
思維遷移:仿照此實驗,提供如下圖的實驗裝置及紅磷,我們能否利用它來測定氧氣體積呢?
【實驗探究3】:指導學生分組進行實驗,觀察現象并思考.
1.檢查裝置的氣密性。
2.(如上圖)向集氣瓶內裝入少量水,并作上記號。并將集氣瓶內水以上的部分分為五等分,做好記號。
3.向燃燒匙中加入稍過量的紅磷,關閉彈簧夾后,點燃紅磷,立即伸入瓶中,并塞緊。
4.提示學生觀察紅磷燃燒現象。
5.冷卻后,打開彈簧夾,再由學生觀察現象。
6.進入集氣瓶中的水的體積相當于原集氣瓶內空氣中哪種氣體的體積? 水進入到一定高度后,能否繼續上升,不能繼續上升又說明了什么?
7.用燃者的木條放在集氣瓶口,觀察現象,得出什么結論?
學生討論。
學生在老師引導下進行實驗,并解釋實驗原理
水為何進入集氣瓶內,可先提一個問題:滴管怎么吸取液體呢?如何吸取更多的液體? 學生討論如何吸取
【學生思考】水為何會進入集氣瓶中,進入集氣瓶中的水的體積取決于誰的體積? 學生分組討論,并報告討論結果。
學生觀察紅磷燃燒的現象:紅磷燃燒時產生黃色火焰,放出大量熱量,并有大量白煙,最終燃燒停止。
學生觀察:打開止水夾后,燒杯中的水進入廣口瓶中,約占紅磷燃燒前瓶中空氣體積的1/5。 學生分組討論后,各組派代表回答。
意圖及目的:通過實驗增強感性認識,解決學生的疑難,培養觀察能力及思考能力, 培養分析能力及團隊合作精神,增進學生間友誼和凝聚力
探索交流:引導學生對實驗中的問題進行交流。
形成結論:
a.由于過量的紅磷燃燒時耗盡了人造集氣瓶內空氣中的氧氣,使瓶內氣體減少,壓強降低,打開止水夾后,燒杯中的水就會進入瓶中。而且集氣瓶內氧氣被消耗多少,進入瓶中的水就有多少。因此,從燒杯中進入集氣瓶的水的體積就相當于原瓶內空氣中氧氣的體積。 b.氧氣約占空氣總體積的1/5。
c.集氣瓶內余下的氣體主要是氮氣,燃著的木條熄滅,證明它不能燃燒也不支持燃燒。 反思:做這個實驗時如果進入的水達不到1/5,是什么原因呢?紅磷的量為什么要過量? 思維點撥:完成這個實驗的關鍵是:紅磷的用量要充足,要保證能夠將瓶內氧氣耗盡;整個裝置氣密性要好,不能漏氣;要注意待集氣瓶冷卻至室溫時再打開止水夾。
拓展與運用:按上述方法測定空氣中氧氣的含量,你認為還有何不足?紅磷可否用蠟燭、木炭、硫等其他物質代替?
學生體會實驗原理并從中得出正確的實驗結論。 學生再次進行討論并得出結論
、傺b置氣密性不好;
②紅磷不足,沒有把氧氣耗盡;
、蹧]有等到冷卻就打開止水夾。
學生討論后得出:上述體積是估算的,存在較大誤差。
意圖及目的: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在交流中取長補短。 激發學生的探究欲。 培養學生對實驗的評價能力。
拓展反饋 : 作業設計
1、思考題:測定空氣成分的實驗中對反應物和生成物有什么要求?
2、家庭小實驗:自己設計一個可行的測定空氣成分的實驗,并動手做一做。
意圖及目的:作業的設計緊扣大綱,突出重、難點,并通過系統 問題引導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擴大知識 面,進一步促使他們將知識轉為能力。 考察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和實驗能力。
板書設計: 課題一 空氣
一、空氣的存在
二、空氣的組成
三、空氣中氧氣含量的測量
初中化學空氣說課稿(二)
各位老師,各位同學下午好!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2010年人教版九年級化學上冊第二單元《我們周圍的空氣》中課題1《空氣》。本課題為一個課時,內容包括空氣是由什么組成的、空氣是一種寶貴的資源、保護空氣三部分。以下我將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和板書設計來進行說課。
一、 說教材
本課題第一部分通過拉瓦錫實驗得出空氣組成為氧氣和氮氣,進而通過磷的燃燒實驗驗證并由此引出混合物、純凈物的概念。第二部分通過對氧氣、氮氣、稀有氣體的應用來體會空氣是一種寶貴的資源,由前兩部分內容學習引出第三部分內容保護空氣。這一課題是中學生接觸化學學科后第一個比較深入的課題你,是入門課題。本課題也為以后學習氧氣及其制備打下基礎,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在化學課標中提出:教學要培養學生興趣,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因此我制定本課題的教學目標有:
1、知識與技能:通過實驗了解空氣組成并對空氣污染和防治有所認識。
2、過程與方法:初步培養學生觀察實驗,分析問題的思維能力、查閱資料的能力,加強合作、表達與交流。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環保意識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因為學生對空氣有一定的認識基礎并且本課題很容易引起學生興趣,可以說補存在特別難的教學點,所以我把教學重點放在對空氣組成成分實驗探究上。
二、 說教法
本課題是初中化學中接觸具體物質知識的開端,以空氣為主題開展教學活動,符合“從學生熟悉的事物入手進行科學教育”的原則,因此,我選擇情景教學法、實驗探究法、小組合作法等教學方法。通過情景分析、實驗現象觀察、記錄、分析等,讓學生自主建構知識,讓學生在全部的教學活動中處于主動參與、感興趣的狀態中,讓學生成為真正的學習主人。對于保護空氣的教學,讓學生從日常事例中分析總結后,采用討論總結法,使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獲取知識。由于學生還沒有元素、分子等概念,因此在教學概念是不宜擴展,在討論過程中,學生提出心問題、用途,應予以鼓勵表揚。
三、 說學法
學生對空氣有一定知識的基礎,與小學課自然課中知識有聯系,
因此很容易引起興趣,因此,我主要從以下幾點引導學生學習:
1、指導學生在課前對崇左空氣質量做調查,對空氣質量及其評價依據有所了解。
2、指導學生理解拉瓦錫實驗的方法、原理及結論。
3、仿照拉瓦錫實驗原理,利用紅磷燃燒來驗證結論,從中指導學生自主觀察實驗現象,培養其觀察能力,引導學生掌握科學的思維方法。
4、通過對課本圖片展示,指導學生討論、總結,讓學生自主建構幾種氣體的應用及原因,得出幾種氣體的性質,從現象到本質去了解新知識,初步體驗性質決定用途的化學原則。
5、指導學生對身邊大氣污染及其防治認識來提高學生環保認識。
四、 說教學過程
導入:我讓學生對課前對崇左空氣質量的調查結果分享,引出空氣的話題,并由此激發學生上課的積極性。
空氣是有什么組成的:通過“在大家做活動的時候喜歡在室內還是在室外?為什么?”提問,學生回答,引出空氣的寶貴,再提出“空氣是由什么組成的?科學家又是怎樣進行研究的呢?我們能否模仿科學家進行驗證呢?”這些疑問都與學生原有的知識結構產生沖突,激發學生學習的濃厚興趣和求知欲。在學生產生疑問急于想知道答案的時候,我把拉瓦錫實驗講述給學生,讓學生快速領悟研究空氣組成的實驗原理、方法。此后,我進一步引導學生,讓學生得出用燃燒法來模仿驗證,并現場來做紅磷在空氣中燃燒實驗,而且詳細介紹實驗用品及步驟,強調學生要注意觀察的實驗可能發生的'現象,這樣設計的目的是:讓學生快速掌握前人研究空氣組成的實驗原理及成果,做實驗是使學生學習實驗操作步驟和操作技術,引導學生掌握科學思維方式。做完實驗后,我讓學生對實驗現象及發現問題進行討論,由此完成本課題第一個教學內容。接著由空氣組成引出純凈物和混合物的概念,在學習概念之后,我設計了隨堂練習,這樣設計讓學生充分理解、記憶并運用概念解決問題,達到深化知識的效果。
空氣是一種寶貴的資源:對于這部分內容的教學,我先讓學生進行討論得出氧氣、氮氣、稀有氣體等在人類生活生產中的應用,接著提出“是什么原因讓他們又這樣的用途?”學生通過討論合作可以得出答案,此時我要補充的是氧氣、氮氣、稀有氣體的性質,讓學生自主建構幾種氣體的性質用途,由此達到第二部分內容的教學。
保護空氣:由討論“在你身邊發生過哪些大氣污染的現象?大氣污染會造成什么樣的危害?為保護大氣,你能做些什么?”幾大問題過度到第三部分內容,先指導學生分析圖2—8(大氣污染),目的是讓學生思考問題時更有目的性、方向性,注意力更集中,思維更全面、更清晰。然后組織學生進行分組討論,敘述大氣污染的方式和治理方法,此設計以小組為單位,培養學生合作精神,增進友誼。并通過提問“你能為保護大氣做些什么?”提高學生表達交流的能力,同時提高學生環保意識,達到情感目標的教學。
結課:我通過鼓勵學生對課前的調查結果以圖片、論文等形式展現,并在網上做交流,使學生自主學習、利用網絡。并由“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知道了什么?”提問為結尾,引發學生對本課題知識進行總結,使知識更系統化。
五、 說板書設計
由于本課題知識內容不多,所以我將空氣組成以示意圖展示,而氧氣、氮氣、稀有氣體的用途及原因用表格展示,并將混合物、純凈物概念書寫出來,用化學符號列舉純凈物,為以后學習元素符號打下基礎。最后對空氣污染及其防治也用表格形式展現,利于學生理解和記憶,對知識一目了然!
對于《空氣》的說課就到這里,希望各位老師指導指正!
初中化學空氣說課稿(三)
一、教材分析
從知識結構來說:教材選擇了空氣作為初中化學中接觸物質知識的開端,是它與人類的生活關系最為密切,通過對它的認識和了解,可以比較順利地引導學生進入化學世界來探索物質的奧秘。
從能力培養來說:從看圖了解拉瓦錫研究空氣成分開始,到做仿照實驗來測定空氣里氧氣的含量,可以說教材深入淺出,為以后的學習提供一個合理的思維方式。
二、學情分析
學生經過兩年的學習,對自然科學的學習已積累了一定的知識基礎和方法基礎,可以開始嘗試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分析能力。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注意積極引導學生應用已掌握的基礎知識,通過理論分析和推理判斷來獲得新知識。
三、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了解空氣的主要成分。
了解氧氣、氮氣、稀有氣體的主要物理性質和用途。
初步認識純凈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區分一些常見的純凈物
和混合物。
2、情感目標
初步了解空氣污染的危害,知道空氣是一種寶貴的自然資源,
養成關注環境、熱愛自然的情感。
3、技能目標
初步學習科學實驗的方法,進行觀察、記錄,并初步學習分析
實驗現象。
四、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了解空氣的組成、各成分的用途,并認識空氣污染的危害。
難點:如何指導學生觀察實驗現象,引導學生學習分析實驗現象的方法。
五、學法指導
引導學生進行有目的的觀察實驗現象,學會如何觀察、描述實驗現象,并對實驗現象進行分析,得出實驗結論。
六、教學方法的確定
學生對空氣已有一定的知識基礎,內容應以小學自然課中的知識此為基礎。本課題包含了三部分,即“空氣由什么組成的”、“空氣是一種寶貴的資源”、“保護空氣”。這三部分內容相互密切聯系,并逐步深入。所以,本節課題采用自主學習和實驗探究相結合的教學方法。
我把本課題分為兩節課,下面主要講述第一課時的教學過程。
七、教學過程設計
1、培養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內容:出示拉瓦錫研究空氣成分所用裝置的圖片,并講述拉瓦錫發現空氣組成的故事。
提出問題:拉瓦錫在實驗過程中是如何發現氣體減少1/5的?
2、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內容:仿照這個著名實驗的原則,我們也來測定空氣里氧氣的含量。
展示實驗所需的儀器,并組織學生搶答下列問題:
(1)、有關儀器的名稱;
(2)、集氣瓶中有物質嗎?
(3)、誰能說出空氣的成分有哪些?
要求學生按教材中圖2-3連接裝置并實驗,適時指導學生觀察實驗現象、記錄實驗結果。
3、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
內容:你在實驗過程中看到了什么現象?你能分析原因嗎?請把看到的現象及你的`分析與同組的同學交流一下。引導學生從兩方面來分析:
(1)、實驗成功,描述現象;(2)、實驗失敗,尋找原因。
小結:由于紅磷燃燒消耗瓶內的氧氣,導致集氣瓶內的氣壓減小,因而水倒流。
4、培養學生的規范表達能力。
在上述探究活動的基礎上,閱讀教材有關內容,師生共同歸納空氣的主要成分:由與紅磷反應的氣體(氧氣)和與紅磷不反應的氣體(氮氣)組成。
5、讓學生學會運用比較的方法,通過比較,可清晰地掌握概念。 比較:氮氣、二氧化碳、紅磷、空氣、河水、礦泉水等物質,
哪些是混合物,哪些是純凈物?
小結:空氣是由多種成分組成,這樣的物質叫做混合物。而氧氣是由一種物質組成的,它屬于純凈物。
初中化學說課稿11
各位領導、專家、老師,大家好!
我說課的題目是:人教版九年級化學上冊第三單元課題1《分子和原子》,我按以下八個程序說課,主要說每個程序的要點。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分子和原子》是初中化學的重要知識,也是學生在學習化學過程中遇到的攔路虎。它是在學習物理變化、化學變化及混合物、純凈物的基礎之上,由宏觀世界轉向微觀世界的開端。
本節課不僅能帶領學生走入神奇的微觀世界,學會從微觀的角度認識事物,探究物質構成的奧秘,還能為學生們進一步學習原子的結構、元素、以及認識化學反應的實質等知識打下堅實的基礎。
2、說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認識物質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構成的;
(2)能運用分子、原子的觀點解釋一些簡單的生活和實驗現象。
過程與方法:
。1)學習通過觀察生活、實驗探究等方法獲取信息。
(2)學習運用比較、分析、歸納等方法對實驗所得信息進行加工。
。3)充分發揮學生的空間想象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增強學生對微觀世界好奇心和求知欲,從探究中獲得成功的喜悅,激發學習化學的興趣。
。2)逐步提高抽象思維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3)使學生在實驗的探究、討論中學會與別人交流、合作,增強協作精神。
3、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理解物質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構成的。
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抽象思維能力,建立微觀粒子運動的想象表象,體會它與宏觀物體運動的不同點。
二、學情分析
九年級學生己初步具備了一定的觀察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探索物質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實驗是激發他們學習興趣的最好方法,通過實驗,讓學生充分發揮自身的潛能,去探究、交流和思考,主動獲取知識。
三、教學準備
教師:儀器:燒杯、試管、注射器、量筒、膠頭、滴管、玻璃棒等。
藥品:濃氨水、酒精、水、酚酞、品紅等
用具:多媒體教學課件
學生:準備好課本和學具,課前預習相關內容。
四、設計理念
1、體現從生活走進化學,從化學走向社會。
2、主要以探究性學習、自主學習、小組合作學習等多種方式結合,以實驗探究為主線,結合交流討論、分析歸納等方法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3、順應初中學生的心理特征和認知規律。
五、教學流程
創設情景、激趣引思
設問激趣,導入新課
實驗探究,了解性質
知能訓練,鞏固知識
學習反思,及時總結
教學流程:
設計意圖
一)、創設情景、激趣引思
多媒體課件展示:我們生活中都有過這樣的經驗:
1、現在正值金秋十月,丹桂飄香的季節,走過桂花樹邊,會聞到桂花香;
2、潮濕的衣服會自己晾干,特別是夏天更容易晾干;
3、糖塊放到水里會逐漸“消失”,而水卻有了甜味;
4、教師演示實驗:品紅在靜置的水中會擴散。
上述這些生活和實驗中的現象,你們想過這是為什么嗎?你們會從化學角度來解釋嗎?
今天這一節課我們就來學習如何從化學的角度來解釋這些生活和實驗中的現象。也就是從分子和原子的角度來解釋這些現象。
[板書]課題1分子和原子
二)、設問激趣,導入新課
在緒言中,我知道了化學是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及變化規律的一門科學。也就是說,化學是研究物質的,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都是物質組成的,世界即物質。我們身邊所熟悉的物質很多。
多媒體課件展示:一組圖片:空氣、水、煤、石油、天然氣、鐵、銅、食鹽等等。
這些物質都是什么由什么構成的呢?為了解釋上面的這些現象,長期以來,很多科學家都作了大量的探索和猜想。他們提出物質都是由看不見的微小粒子構成的的設想。
[板書]一、物質是由微觀粒子構成
比如在緒言中,我們了解的英國科學家道爾頓和意大利科學家阿伏加德羅在18世紀就提出了物質是由分子和原子組成的.理論。當時這只是一種猜想,但可以用它來解釋生活中的很多化學現象。隨著科學的進步他們的這種猜想已經得到了證明,分子和原子是真實存在的。我們通過先進的科學儀器不僅能看到了分子和原子,而且還能移動原子。
多媒體展示:視頻、教科書P49中的圖3—2和圖3—3
三)實驗探究,了解性質
為什么必須借助先進的遂道掃描顯微鏡才能觀察到分子呢?這是因為分子的體積和質量都很小。
[板書]1、分子很小
多媒體課件展示:分子的自述
1個水分子的質量約是3×10—26kg
1滴水中約有1。67×1021個水分子,如果10億人來數這1滴水里的水分子,每人每分鐘數100個,日夜不停,需要3萬年才能數完。
分子除了體積和質量很小以外,還有什么性質呢?
[實驗探究]
多媒體課件展示:實驗步驟
[對比分析]步驟1說明蒸餾水不能使酚酞變色,只能起稀釋作用。步驟2說明濃氨水可以使酚酞變紅。步驟3酚酞變紅是因為燒杯B中的氨分子運動到了燒杯A中,使A中酚酞變紅。由此可以得出分子總是不斷地運動著。這樣,就可以解釋開頭的幾個現象了。而且分子的運動與溫度有關,溫度越高,運動速率越快。
[板書]2、分子總是不斷地運動
激發興趣:請問:1+1在什么時候不等于2?
[實驗探究]
先往玻璃管中加入前面的品紅溶液,使其充滿玻璃管容積的二分之一,再滴入無水酒精使其充滿玻璃管。用手指堵緊兩端,顛倒數次。
現象:總體積小于1玻璃管。
[課件展示]哲理故事
解釋:這是因為分子之間有間隔。
[板書]分子之間有間隔
課件展示:酒精和水混合時體積變化的模擬圖
[實驗探究]
一打氣筒,用手堵住出氣孔,用勁推,可以推動活塞。再吸入一針管水,看能不能推動活塞。
解釋:這是因為氣體分子之間間隔比較大,容易壓縮,而固體和液體分子間隔較小,不易壓縮。
課件展示:物質狀態變化時,分子之間間隔的變化示意圖。
說明:石油氣可裝入鋼瓶中,是因為氣體受壓下,可以液化,分子的間隔減小;相同質量的固體、液體和氣體,體積不同,是因為它們分子間的間隔不同;物體的熱脹冷縮現象,是因為受熱時分子間隔增大,遇冷時減小的緣故。
四)知能訓練,鞏固知識
多媒體展示:課堂練習
五)學習反思,及時總結
經過這節課的學習,你覺得你有哪些收獲?
六)課后思考:
假如你是一滴水中的小微粒,在你周圍你看到了什么?如果給你稍稍冷卻或加熱,你又會怎樣?展開你想象的翅膀,在化學的微觀世界中翱翔吧!
通過生活中的常見現象,啟迪思維,激發探究欲望。
培養學生世界是物質的哲學觀點
展示學生熟悉的身邊的化學物質的圖片,讓學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培養學生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的品質。
通過對物質構成的認識過程介紹,讓學生知道科學探究是一個猜想——驗證的過程。
讓學生了解現代高科技,并培養愛國主義品質。
通過水分子的自述將分子的特性生動形象的展示給學生。同時讓學生領會分子的“小”,激發了學生興趣和好奇心理。
通過實驗培養學生動手探究的能力,通過對比分析,培養學生觀察、推理、對比、歸納、總結的科學探究能力。
通過腦筋急轉彎培養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實驗探究培養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
哲理故事讓學生知道學無止境,通過類比遷移理解現象本質。
便于學生直觀理解。
讓兩名學生合作完成此實驗探究,培養動手能力及合作精神。
便于學生直觀理解。
增強用化學解釋生活,從生活中發現化學的能力,讓自己擁有化學的眼睛。
鞏固新知,培養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
讓學生學會總結反思。
給學生一個思考想像的空間。
六、板書設計
課題1分子和原子
一、物質由分子和原子等微觀粒子構成
二、分子的性質
1、分子的質量和體積很小
2、分子是不斷運動的
溫度越高分子運動速率越快
3、分子間有間隔
一般溫度越高分子間隔越大
一般壓強越大分子間隔越小
七、課件說明
課件中有很多視頻及動畫很好的幫助我把握了教學的關鍵,是用任何生動語言無法替代的,在這節課中使用課件是初中化學中最恰當且必不可少的。
八、設計反思
新課標要求,初中化學要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為主旨。因此我們教師在設計課程過程中要不失時機的引導學生,通過交流與討論發現別人的長處,大家互相幫助,互相鼓勵,不斷地提高,不斷的體驗成功的喜悅,使學生真正成為教學活動的主體。
初中化學說課稿12
一、教材分析:
從知識結構來說:教材選擇了空氣作為初中化學中接觸物質知識的開端,是它與人類的生活關系最為密切,通過對它的認識和了解,可以比較順利地引導學生進入化學世界來探索物質的奧秘。
從能力培養來說:從看圖了解拉瓦錫研究空氣成分開始,到做仿照實驗來測定空氣里氧氣的含量,可以說教材深入淺出,為以后的學習提供一個合理的思維方式。
二、學情分析:學生經過兩年的學習,對自然科學的學習已積累了一定的知識基礎和方法基礎,可以開始嘗試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分析能力。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注意積極引導學生應用已掌握的基礎知識,通過理論分析和推理判斷來獲得新知識。
三、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了解空氣的主要成分。了解氧氣、氮氣、稀有氣體的主要物理性質和用途。初步認識純凈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區分一些常見的純凈物和混合物。
2、情感目標:初步了解空氣污染的危害,知道空氣是一種寶貴的自然資源,養成關注環境、熱愛自然的情感。
3、技能目標:初步學習科學實驗的方法,進行觀察、記錄,并初步學習分析實驗現象。
四、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了解空氣的組成、各成分的用途,并認識空氣污染的危害。
難點:如何指導學生觀察實驗現象,引導學生學習分析實驗現象的方法。
五、學法指導:引導學生進行有目的的觀察實驗現象,學會如何觀察、描述實驗現象,并對實驗現象進行分析,得出實驗結論。
六、教學方法的確定:學生對空氣已有一定的知識基礎,內容應以小學自然課中的知識此為基礎。本課題包含了三部分,即“空氣由什么組成的”、“空氣是一種寶貴的資源”、“保護空氣”。這三部分內容相互密切聯系,并逐步深入。所以,本節課題采用自主學習和實驗探究相結合的教學方法。我把本課題分為兩節課,下面主要講述第一課時的教學過程。
七、教學過程設計:
1、培養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內容:出示拉瓦錫研究空氣成分所用裝置的圖片,并講述拉瓦錫發現空氣組成的故事。
提出問題:拉瓦錫在實驗過程中是如何發現氣體減少1/5的?2、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內容:仿照這個著名實驗的原則,我們也來測定空氣里氧氣的.含量。
展示實驗所需的儀器,并組織學生搶答下列問題:
(1)有關儀器的名稱;
(2)集氣瓶中有物質嗎?
。3)誰能說出空氣的成分有哪些?
要求學生按教材中圖2—3連接裝置并實驗,適時指導學生觀察實驗現象、記錄實驗結果。
3、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
內容:你在實驗過程中看到了什么現象?你能分析原因嗎?請把看到的現象及你的分析與同組的同學交流一下。引導學生從兩方面來分析:
。1)實驗成功,描述現象;
(2)實驗失敗,尋找原因。
小結:由于紅磷燃燒消耗瓶內的氧氣,導致集氣瓶內的氣壓減小,因而水倒流。
4、培養學生的規范表達能力。在上述探究活動的基礎上,閱讀教材有關內容,師生共同歸納空氣的主要成分:由與紅磷反應的氣體(氧氣)和與紅磷不反應的氣體(氮氣)組成。
5、讓學生學會運用比較的方法,通過比較,可清晰地掌握概念。
比較:氮氣、二氧化碳、紅磷、空氣、河水、礦泉水等物質,哪些是混合物,哪些是純凈物?
小結:空氣是由多種成分組成,這樣的物質叫做混合物。而氧氣是由一種物質組成的,它屬于純凈物。
初中化學說課稿13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大家下午好!我是來自老君臺中學的羅衛東,我說課的題目是九年級粵教版化學第五章第二節《二氧化碳的實驗室制取研究》。
課前準備
1、學情分析
初中學生具有強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和表現欲,喜歡動手動腦,他們的思維方式正在由感性思維向邏輯思維過渡,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根據學生的這一特點,本節課我將主要采取自學引導法和學案導學法,盡管學生平常做實驗的機會不多,但通過實驗和多媒體教學,我相信學生完全能夠完成本節課的學習。
2、教材分析
本節課既是對氧氣實驗室制法的復習鞏固,又是培養學生在實驗室中制取某種氣體時,考慮如何選擇藥品、設計發生裝置和收集常見氣體的方法等思路的最佳素材。
3、教學目標
⑴知識與技能目標
、倭私鈱嶒炇抑迫《趸嫉姆磻,探究二氧化碳的發生裝置和收集方法。
、谡莆諏嶒炇抑迫怏w的方法和設計思路。
⑵過程與方法目標
、偻ㄟ^探索實驗室制取氣體的方法和設計思路,讓學生初步學習科學探究的基本過程和方法,體驗化學實驗方法的科學性。
②讓學生能進行初步的科學探究活動。
、乔楦袘B度與價值觀目標
①通過實驗探究活動,培養學生求實創新、科學合作的品質。
、谕ㄟ^實踐探究活動,培養學生參與化學實驗的興趣,提高學生的自信心,激發學生學習熱情。
4、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偬骄繉嶒炇抑迫《趸嫉姆磻。
、谔骄繉嶒炇抑迫《趸嫉陌l生裝置和收集方法。
難點:探究實驗室制取氣體的設計思路和方法。
5、教學器材
本節課要用到的教學器材如大屏幕所示,增加了課本上沒有涉及到的一些化學儀器和藥品,希望通過四個小組間的對比實驗,使學生對本節課藥品的選擇有更深刻的認識。
教學程序
本節課的教學過程分四個教學環節進行:
1、自學探討階段
首先,由非?蓸凤嬃险袷幃a生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的氣體引入新課——然后展示教學目標,接下來我提出本節課總的自學提綱:實驗室制取氣體的方法和設計思路是什么?讓學生自學課文,并完成學案導學的《第一部分基礎自學題》。大約8分鐘后,我讓學生進行自學討論總結,通過與氧氣發生裝置和收集方法的選擇對比,基本確定了本節課二氧化碳實驗室制法的發生裝置。
2、實驗探討階段
本階段是教學過程的核心部分,時間大約10分鐘。
首先,教師利用簡易裝置做演示實驗,制取一瓶二氧化碳并進行檢驗和驗滿,讓學生基本掌握實驗步驟。
接下來,教師組織學生分組探究實驗:第一組用濃鹽酸和石灰石進行反應;第二組用稀鹽酸和石灰石進行反應;第三組用稀硫酸和石灰石進行反應;第四組用碳酸鈉粉末和稀鹽酸進行反應;要求每組同學認真觀察實驗現象,其中小組長做好實驗現象的記錄。
教師在實驗中要巡視并進行指導,及時糾正學生操作中的'錯誤,隨時提醒學生注意觀察實驗現象。
通過實驗探討活動,讓學生親身體驗了制取二氧化碳并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它一般需要六個步驟,而原料的選擇具有一定的科學性,不是隨意選擇的。這也充分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了學生科學探究的能力,以此達到了對本節課教學重點的第一次突破。
3、釋疑探討階段
本階段是實驗探討階段的進一步深化過程,分四個探究活動進行,大約需10分鐘。學生分組實驗活動進行大約10分鐘后,然后教師組織四個小組逐個匯報實驗現象,緊接著讓學生按照學案導學的(第二部分疑難探討題)部分進行獨立思考后再討論(投影):
(1)能否用濃鹽酸和大理石反應?
(2)用稀硫酸和大理石反應行不行?
。3)能否用稀鹽酸和碳酸鈉反應?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教師參與到學生的討論中,及時的指導,幫助學生解決問題,認真填寫實驗報告,確定好制取二氧化碳的原料應該用稀鹽酸和石灰石。
在確定好制取二氧化碳原料的基礎上,然后組織學生看投影進行分組設計制取二氧化碳的發生裝置,在借鑒他人的基礎上要求四個小組利用事先準備好的針管、滴瓶、滴管和飲料瓶等制一個簡單的發生裝置。最后教師組織學生分組匯報實驗過程,每組由一位同學講解并展示制作成果。接下來,組織學生根據氣體的密度和水溶性探究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收集裝置。最后,根據物質的性質確定二氧化碳的檢驗和驗滿方法。
在這個自主探究性學習活動中,每一步都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嘗試用低成本的方法來獲取科學知識,以此深化對本節課教學重點的第二次突破。
4、綜合探討階段
本階段也是總結階段,大約需10分鐘。
首先組織學生回顧小結,以便學生系統掌握所學知識。
接下來組織學生解決學案導學的《第三部分綜合探討題》,我設計了二個問題:
。1)實驗室選擇氣體發生裝置的依據是什么?
。2)實驗室選擇收集氣體的方法依據是什么?這也是對自學階段我提出的自學提綱(實驗室制取氣體的方法和設計思路是什么?)教學難點的分步解答,使學生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至此,本節課首尾呼應,教學重點和難點已全部解決,學生的實驗探究能力和創新品質也得到了進一步的培養。
板書設計
大約5分鐘
拓展應用
你吃過醋蛋(皮蛋或軟蛋)嗎,你會檢驗雞蛋殼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鹽嗎?請同學們利用本節知識做一做并寫出檢驗雞蛋殼主要成分的探究報告。
教學反思
一、三維目標的達成
二、實驗器材的改進
三、課堂教學中的不足與改進
初中化學說課稿14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本課題在整個化學學習過程中所占的地位十分重要,他是培育學生學習實驗室中制取某種氣體時,藥品的選擇、裝置的設計、實驗的方法等思路的最好的教材,上好本節課對學生今后學習元素化合價知識、化學基礎實驗及探究能力的培養,有著深遠的影響。
中就本節課來說,既是對實驗室制取氧氣知識的鞏固提升,又是對制取氣體知識的構建。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應該可以形成初中化學制取氣體的完整知識體系,包括藥品選擇探究等五個方面,這些知識在今后學習相關知識時能夠起到全面的指導作用。
2、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學反應原理、實驗裝置和制取方法的學習。
重點突破:
。1)通過演示實驗,和學生實驗,師生共同確定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藥品、反應原理。
。2)學生演示實驗,和分組實驗相結合,及時反饋矯正。
教學難點:確定實驗室取二氧化碳的藥品。
難點突破:通過思維的發散和收斂的過程,完成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藥品選擇的探究過程。
二、學情分析
學生已學氧氣的實驗室制法,對于氣體的制法與收集較為熟悉,知道氣體的收集方法與氣體的物理性質有關,能生成CO2的反應,想到木炭的燃燒,碳還原氧化銅,碳酸分解,但是沒有關于用大理石與稀鹽酸反應來制取的`知識。一個班學生的基本情況是:素質參差不齊,中等水平學生較多,基礎較差的學生也近十來個。在教學過程中盡量學一些基礎知識,有關提高部分,可將課后鞏固練習題作為提高題。還要通過實驗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教師要精心組織,如提問輔導,巡回指導。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能說出在實驗室里制取氣體的方法和設計思路;能用化學方程式表示出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學反應原理,建立制取氣體的知識體系能獨立完成實驗室制取氣體的操作。
。2)通過二氧化碳的實驗室制法的研討,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通過實驗,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實驗能力和主動獲取知的能力,不斷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合作意識、探索意識。
2、過程與方法:
通過思維的發散和收斂的過程,完成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藥品選擇的探究過程。利用分組實驗和演示實驗相結合的學習過程,完成兩個探究實驗。通過設計的裝置的環節提高對裝置的理解和認識。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實驗、問題的討論,培養學生求實、創新、合作的科學品質。
(2)通過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合作學習、研究性學習,體驗探究成功樂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形成持續不斷的學習化學的興趣。
四、教學方法與教學設計思路
1、教學方法:
活動探究、合作交流、討論歸納相結合的教學法。
2、教學設計思路:
這節課教學著重實現了學生的參與性,因為學生主動學習是獲得知識技能最佳的途徑。另外,教學過程中設置了多個探究環節,自然的貫穿整個課堂教學中,很好的保持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實驗能力。另外的突破是,多手段實現即時反饋目的。
教學分為三個環節,新課引入、講授新課、反思提升、布置作業。
一)引入新課。情景引入,在處理大理石制品時出現了意外現象,意外中生成的是什么氣體?學生通過猜想和驗證、得結論,完成第一個探究過程。然后再思考,這個實驗有什么利用價值?從而引入今天的教學內容。然后板書本節的教學目標,介紹重難點,等待學生完成每一部分板書。
二)講授新課。選擇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藥品這個環節上面,我采取讓學生先發散后收斂的思維訓練方式。讓他們從已有知識中選擇可以得到二氧化碳的方法,再通過熱烈討論,從中選出最適合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的一個方法。接下來從幾個相似的藥品中通過分組實驗選擇最適合的一個。然后學生完成板書,實現即時反饋與矯正。反應原理這個環節,由于學生沒有學習復分解反應,教學時直接講授,不做過多展開,使教學突出重點。但是嘗試了教授反應規律交換思想,便于學生理解掌握方程。制取氣體這個環節,由于已經有氧氣制備的知識儲備,這部分知識以及比較有基礎,簡單的復習氧氣制備氣體裝置后,不對二氧化碳再做知識回顧,讓學生自己提煉知識點,展開選擇和設計,然后通過視頻投影展示學生設計,便于發現問題再次實現反饋及時目的。接下來,教學進入演示階段,請學生代表完成制取和檢驗氣體的操作,檢驗他們的制取氣體的技能。再通過學生對他們的實驗過程問題的評價,及時糾正錯誤,同時也實現了多層面學生的參與性。
三)課堂反思
教師提出問題:上述實驗裝置反應大現在還沒有停止,你對此有什么認識?怎么解決這個問題?請學生參與討論、分析原因、制定方案、解決問題,這樣實現了知識的提升,提高了學生的實驗分析能力同時引導學生形成善于對實驗進行反思的學習習慣。
四)作業布置
配套講義。
五、教具準備:
儀器:錐形瓶、平底燒瓶、燒杯、試管、集氣瓶、長頸漏斗、導氣管(彎、直)、酒精燈、鐵架臺、火柴、小黑板。
藥品:塊狀大理石、碳酸鈉粉末、稀鹽酸、稀硫酸、澄清的石灰水。
六、教學流程
創設教學情境,組織討論,確定制取二氧化碳的反應原理及反應藥品→回憶實驗室制取氧氣的方法及裝置,確定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裝置!鍪局迫《趸嫉南嚓P儀器,讓學生設計、動手完成二氧化碳的制取!S堂小結,進行練習!贾米鳂I。
七、板書設計
實驗室怎樣制取二氧化碳
。ㄒ唬┧幤芳胺磻
藥品:石灰石(或大理石)和稀鹽酸
原理:CaCO3 + 2 HCl === CaCl2 + H2O + CO2 ↑
。ǘ┭b置的確定
發生裝置:
收集裝置:
。ㄈ⿲嶒炇抑迫《趸
發生裝置:固體+液體——氣體
收集裝置:向上排空氣法
驗滿:用燃著的木條放在集氣瓶口,熄滅則滿
檢驗:倒入澄清的石灰水,振蕩變渾濁則是二氧化碳
初中化學說課稿15
一、說教材
1. 教材分析
初中化學第三章“水氫”的內容可劃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為水和氫氣,第二部分為原子結構知識的擴展。對于第一部分而言,教材第一節以水是人類寶貴的自然資源為題,討論了水與工農業生產等的緊密關系,在學生了解了水污染產生的嚴重后果和防止水源污染的重要意義之后,就應該對水作進一步認識,但教材只講了水的物理性質和水的組成,把水的化學性質分散到以后的其他章節中去,而把本節重點放在分析水的組成。教材的編排還注重了新舊知識的內在聯系,本節是在學習了原子、分子、元素、單質、化合物等概念基礎上編排的,因此,通過本節的學習,鞏固和加深了這些知識。通過實驗現象引出的氫氣,又為學習氫氣的性質作出鋪墊。
2. 教學目標
①知識目標:
a、使學生了解水的物理性質;
b、通過電解水的實驗,使學生認識水是由氫、氧兩種元素組成,了解水的化學式;
c、通過本節學習,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分子、原子等概念及相互關系,并可進一步理解化學變化的實質。
、谀芰δ繕:
a、培養學生的觀察探究能力;
b、培養學生宏觀和微觀相結合的分析探究能力。
、鄣掠繕耍
a、通過電解水的實驗對學生進行物質無限可分性教育,培養實事求是的態度;
b、通過觀看有關水資源和水的`污染的錄像,增強環保意識。
3. 教學重點、難點
①教學重點:電解水的實驗和根據實驗現象分析確定組成水的成分元素。
②教學難點:用分子、原子的知識解釋電解水,即從宏觀現象轉向微觀分析。
二、說教學實施
運用現代教學媒體,創設情境,為學生提供豐富、生動、直觀的實驗,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學過程如下:
1. 以問題導入新課,簡潔明了 在講授新課前,通過計算機展示出兩個聯系實際的問題,然后進入新課。
2. 歸納出水的物理性質 展示一杯水,培養學生從觀察中發現問題,學生結合教材探究出水的物理性質。
3. 分析實驗現象,探究水的組成,進行微觀解釋(這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課件展示出一組富有探究性的問題,引出水的組成這個重要知識點。因此,作好演示實驗尤其關鍵(展示實驗),書第48頁,這是未改進的演示實驗,實驗效果不直觀,效果不好;這是改進后的實驗,使實驗效果更清晰、更直觀,更便于學生主動根據實驗進行探究。學生通過實驗探究出水的電解產物——氧氣和氫氣,然后學生根據化學反應前后元素的種類不變也很容易探究出水是由氫、氧兩種元素組成,水屬于化合物,重點知識得以解決。
。ㄕ故菊n件)分析了水的組成后,接著展示電解水的微觀解釋圖片,將微觀過程進行宏觀模擬,從討論中發現,問題得到解決,進一步理解化學變化的實質,難點也得以突破。
4. 課堂練習鞏固,達標檢測
5. 觀看錄相:有關水資源及其污染
三、介紹教法和學法
本節課堅持“教與學、知識與能力的辨證統一”和“使每個學生都得到充分發展”的原則,博采演示教學法、課件展示教學法、探究教學法等諸方法之長,努力做到教法、學法的最優組織,并體現以下特點:
1. 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探究能力:重點改進了演示實驗,利用實物投影將實驗投在屏幕上,將實驗加以放大,實驗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包括實驗裝置、步驟、現象都展現在每一個學生眼前,使實驗效果更清晰、更直觀,讓每個學生通過實驗探究得出水是由氫、氧兩種元素組成,突出了重點。
2. 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使學生充分發揮主體作用:通過課件展示出一組富有探究性的問題(如水是由哪些元素組成的?水屬于哪類物質?水分子是由什么構成的?),給學生創造思維的良好環境,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實驗、思考、分析,最后探究得出結論。自制電解水的微觀解釋圖片,變抽象為具體,變靜態為動態,將微觀過程進行宏觀模擬,化枯燥為生動,從而降低了學習難度,使教學難點得以順利突破。學生也為其形式之新穎,從而產生樂學情緒,激發了他們以探究為特征的求知欲望。
3. 加大教學密度:利用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做到高密度的學習知識,大信息量的優化處理,大大提高課堂效率。利用文字閃動,圖象移動,顏色變換的手段,不僅容量更大,速度更快,效果也更好。為了增強學生對水的分布和水的污染的感性認識,課上選擇一段“有關水資源和水污染”的錄像,增強了學生的環保意識。
4. 優化教學過程:計算機以其獨特的功能創造良好的思維情景,培養探究能力,發展智力,教師、計算機、學生形成一個有機的組合。通過計算機不僅能學懂、學會、學活、學精,而且能促使學生樂學、善學、勤學、活學,師生共同進入教與學的自覺狀態和最佳狀態,增加了課堂教學的活力,優化了課堂教學過程。
總之,我在設計本課教學程序時,力求符合探究學習的三個特征:
(1)學習者由問題或設計任務出發;
(2)學習者通過觀察、假設、實驗等探究活動提出自己的解釋;
(3)學習者通過表達和交流,檢驗或修正自己的解釋。
【初中化學說課稿】相關文章:
初中化學說課稿12-11
人教版初中化學的說課稿12-14
初中化學《元素》說課稿02-20
初中化學說課稿(精選)06-07
初中化學說課稿05-23
初中化學說課稿06-28
初中化學《氧氣》說課稿11-08
初中化學《元素》說課稿模板04-06
初中化學《氧氣制法》說課稿01-16
初中化學《海水“曬鹽”》說課稿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