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初中生物說課稿15篇
作為一名教職工,時常會需要準備好說課稿,說課稿有利于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動的開展。說課稿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初中生物說課稿,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初中生物說課稿1
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減數分裂與有性生殖細胞的成熟》第一課時精子形成過程!稖p數分裂與有性生殖細胞的成熟》在高中教材第三章第一節第二小結,在初中有關生殖知識的基礎上,簡明提出生殖的概念,介紹生殖的種類。從有性生殖概念和種類引出了重點講授的減數分裂,減數分裂是有性生殖的重要環節,減數分裂的知識不僅是本章的重點,也是全書的重點。它以第一章細胞分裂為基礎,又與第五章遺傳變異的知識有著密切關系,掌握這部分內容為以后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減數分裂過程較為復雜。先通過概念的敘述,使學生有一個印象,然后詳細講述精子和卵細胞的形成過程,這樣,既能使學生抓住減數分裂過程中的重點,又能幫助學生理解記憶減數分裂的概念,做到真正理解。最后減數分裂產生的兩性生殖細胞經受精作用,形成合子,從而保持了親代和子代染色體數目的恒定性,對遺傳變異有重要意義。
根據教學大綱和考綱(知識點)要求,根據教學層次和學生的認知規律及心理特征,根據本校的具體情況,確立教學目標如下:
一、知識目標:
1、使學生識記并理解以精子形成過程為例減數分裂概念、過程、特點。
2、明確減數分裂是生殖細胞形成過程的一種特殊的有絲分裂方式。
3、掌握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的變化規律,為后面學習遺傳變異奠定細胞學基礎。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動手能力,分析問題及對知識綜合運用能力。
三、德育目標:使學生確立物質是運動、變化、發展的唯物主義觀點。
以精子形成過程闡述減數分裂的過程,這部分知識不僅是有性生殖的關鍵內容,而且前面涉及有絲分裂,后面是遺傳變異的細胞學基礎,要十分重視這一內容學習。因此確立本節重點是減數分裂概念、過程。而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的行為復雜、抽象,學生在學習時,形象思維模糊,思維方向容易偏離,學生感到枯味,難以理解,因此確立本節教學難點是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DNA數量變化規律及染色體動態。
在教學程序上的總體思路是:根據陶行知先生的"教學做合一"理論,根據學生心理特征和學校具體情況,增加授課的`吸引力,激發學生思維,讓學生在緊張而又愉快氣氛中掌握所學知識。
一、以前后為橋梁,精心設計好導言。
用設疑導入法提問"什么是卵式生殖?"然后師生總結精子和卵細胞的特點,展示團藻的有性生過程(教學課件),精子和卵細胞是怎樣產生的呢?這節課開始介紹〈〈減數分裂與有性生殖細胞的成熟〉〉(板書)。什么是減數分裂呢?這節課以動物精子形成過程為例來講述減數分裂的基本過程。(導入新課)
這樣導言,使學生產生一種急需探求的心理,學生學習動機由潛伏期迅速自然進入活躍狀態。
二、新課講授
1.本節課共交代4個概念:同源染色體、聯會、四分體、減數分裂。這4個概念對于理解減數分裂整個過程尤為重要,而學生對概念的理解是膚淺的,只是簡單意義上的背下來,并沒有真正體會理解,易造成失誤。概念清,思路清;概念混淆,則張冠李戴。因此,我在教學中打破課本原有的教學結構,首先明確概念(板書)。同源染色體、聯會、四分體三個概念,老師先講解演示(模型),再出示目標,最后讓學生利用自制的染色體模型,動手操作演示。操作錯誤的及時糾正,老師歸納總結,提示注意的地方
如同源染色體不可顧名思義認為來源或起源相同的染色體。這樣,通過動手操作演示,極大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課堂氣氛活躍,訓練思維,加深概念的理解,確立正確的概念。減數分裂的概念放在最后學習精子形成過程后,讓學生看書歸納總結,這樣的目的,讓學生全面理解概念的含義,做到真正理解掌握。明確了概念,那么,精子的形成過程又是怎樣的呢?
2.過程
。1)邊講邊貼剪貼圖,貼圖與所講的內容要相對應(貼圖)。在講解過程中以講述法和談話法為主,利用剪貼圖,將染色體動態變化形成具體、形象化的感性認識。通過老師的"講"與"演",學生的"聽"與"看",按老師的敘述、談話,找出問題,思考解決問題的線索,通過師生雙邊活動,新的信息進入學生頭腦中,并與原知識結構掛上鉤,達到知識"提升"的目的,體現老師主導作用,學生主體作用。
(2)層層設疑,設置一系列啟發性問題,再逐一解決。如減數分裂第一次分裂中染色體的變化特點是掌握減數分裂的關鍵。提問:
1聯會時染色體復制沒有?
2復制為何看不出來?
3什么叫四分體?
4圖中有幾個四分體
5減數分裂第一次分裂中期同有絲分裂中期有何區別?
6減數分裂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有絲分裂后期有何不同?
7減數分裂第一次分裂染色體數目減半原因是什么
等等,從提出問題到解決問題,也是學生積極思維的過程。通過減數分裂與有絲分裂比較,拓寬學生思維的廣度,擴大思維范圍,教會學生在廣度上學會思維。通過問題的層層深入,激疑、質疑,不斷加大問題的難度,教學生在深度上學會思維。
。3)通過"動樂愛"教學法,動手,動眼,動腦。
1動手操作比較減數分裂第一次分裂中期與有絲分裂中期染色體行為特點。
2動手操作比較減數分裂第一次分裂后期與有絲分裂后期染色體行為特點
3分析減數分裂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體分離,非同源染色體自由組合的另一種情況。
4完成減數分裂第二次分裂的一部分(教師只貼一個次級精母細胞的過程)
"動樂愛"教學法既用"動的方法",貫徹"樂的原則",達到"愛"的目的。此方法提出根據陶行知先生的"教學做合一"教學提出,陶先生說"在你用腦的時候,同時用手去實驗,用手的時候,同時用腦去想不可,手和腦一塊兒干,是創造教育的開始,手腦雙全是創造教育的目的,引起學生興趣,激發學生動機,教師’費力少而成功多’,否則,’教師收效少而學生苦惱多’。此方法在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尤為重要。
激發快樂情緒,產生興趣和求知欲,大大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從中體會學習生物的無窮樂趣,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同時,通過概念(同源染色體、聯會、四分體)和過程四個方面操作,人人動手,動腦,也培養了學生獨立操作能力,觀察能力,在學習過程中能不斷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還鍛煉學生主動思維的能力。如通過動手操作減數分裂第二次分裂的一部分,學生本身產生疑問,為什么減數分裂是一種特殊方式的有絲分裂?并能加以正確解釋。
總之,選擇"動"點,構思"動"作,設計"動"法,讓學生在"動"中學,便產生了興趣,"樂"了便從情感上喜歡,由淺層的喜歡日漸發展到深度的"愛"。
。4)在老師的組織引導下,學生始終處于學習情境中,思維性大大調動起來。因勢利導,據圖觀察分析,通過過程講述讓學生總結歸納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染色單體、DNA變化規律。及時表揚肯定,讓學生感到成功的喜悅。
。5)回顧過程,從四個方面范圍、時期、特點、結果,讓學生看書歸納總結減數分裂的概念。
(6)最后,利用教學軟件把精子形成過程完整看一遍。讓學生確物質是運動、變化、發展的唯物主義思想。(展示)。對過程形成直觀化的感性認識,加深記憶。
總之,從概念入手,以過程為主線,重點突出變化規律,最終讓學生把知識形成網絡。
三、小結:
減數第一次分裂六個字概括:聯會、分離、減半。減數第二次分裂四個字概括:分裂、等數。簡單明了,記憶深刻。
四、結束語:
生殖細胞除精子外還有卵細胞,卵細胞的形成也經過減數分裂,它的形成過程與精子的形成有和不同?我們下一節介紹,請同學們預習。
五、習題設計
為使知識得到反饋鞏固,設置由易到難三種梯度題。填充題、選擇題和簡答題。(略)其中簡答題部分,此題選出的目的是
1、強調聯會、四分體,聯會是四分體的前提和染色體數目減半的基礎。
2、有絲分裂中沒有的現象。
3、書中同源染色體概念由此提出。
(六)時間分配
導言2分鐘,新知識傳授25分鐘,練習10分鐘,總結2分鐘,布置作業和結束語1分鐘。
初中生物說課稿2
各位評委,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濟南版x年級x冊第x頁第x章第x節的《x》,現在我將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法學法、教學流程及設計意圖、反思五個方面來說說本節課的教學。
一、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包括地位和作用、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
1、地位和作用
本節是下冊開篇中的第一節,通過對本課的學習,可以引導學生以興趣和生活經驗為基礎,從人與生物圈的關系出發,去探討人類的食物來源,食物中的主要營養成分及其對人體的重要作用,激發學生學習生物學的熱情。本節中安排的活動有交流、演示、討論等,主要目的是進一步培養學生收集、整理、加工和應用信息的能力,并體驗合作交流的快樂。通過本節課的學習還可使學生從知識、能力、情感等方面為以后的學
習奠定基礎。(本節的前一節已學過,后面將學習內容,本節的內容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從創設情景中提出問題,激發學生主動探究,積極獲取知識,并從中獲得情感體驗,注重科學與社會、科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 基于對教材的分析以及對課程理念的理解,我認為初中生物課程的根本任務是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作為對學生基本生物學知識的構建,我設定以下三維目標,
2、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2)能力目標;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3、教學重難點
。1)重點
(2)難點
二、學情分析
學生通過 年級上冊的學習,對于生物學方面的知識已經有了初步的了解。學生年齡雖小,但已具備了初步的觀察事物、收集整理信息、獨立思考和與他人合作的能力。在教學中,倡導學生主動參與,勤于動手,進一步培養學生主動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合作交流的能力。年齡在十三四歲的`初一學生,喜歡表現自己,樂于發表自己的見解。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要適時引導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三、教法、學法
1、教學方法:本節課的教學策略是通過學生觀察、體驗、合作等方式使學生獲得知識、培養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合作者,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教師利用啟發性的語言和有研究價值的問題,引導學生逐步探索人類食物的奧秘。通過探究、合作、交流等活動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2、學法指導:在教師創設的情景中快速地進入學習狀態,在民主、輕松、愉快的教學環境中仔細觀察、認真傾聽、積極發言、勤于思考。提高自身的分析、推理和歸納總結等科學思維能力,學會合作。
四、 教學流程
包括1、創設情境導入新課約3分鐘,2、 10分鐘,3、 分鐘,
4、 分鐘,機動教學5分鐘。
1、 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五、 反思
以上就是本人對整個教學過程的邏輯順序安排。
教學的關鍵不在于教師教了多少,而在于學生學了沒有。本節亮點在于抓住學生好動、好奇的心理特征,以活動為線索貫穿整個教學過程,營造一個民主、和諧、輕松的課堂氛圍,把課堂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他們在活動中積累經驗,在推理中領會知識,在思考中構建概念。讓學生們體驗到學習的愉悅。
初中生物說課稿3
一、說教材
教材是執教的依據,也是學生學習的依據,因此對教材的理解是非常重要的。本節課選自人教版生物學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二章第三節,它囊括了動物社會行為的特征、群體間的信息交流以及探究螞蟻的通訊方式。本節內容是在前兩節內容的基礎上,對動物行為的進一步學習,是本章的重點,也是初中生物的重點之一。
二、說學情
上好一堂課不僅要對教材了解,還要對自己所教授的學生也有清晰的認識。本節課所面對的是初二年級的學生,這一階段的學生認知思維特點正在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轉變,這節課與我們的生活緊密聯系,學生在生活中經常接觸寵物,這無疑為我們學習動物的行為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而社會行為是動物的群體行為,學生在生活中很難觀察到,這又可以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說教學目標
1.描述動物的社會行為特點。
2.通過探究活動,培養觀察、思考、合作、創新的能力。
3.能夠以科學的態度去認識生命世界,增強集體意識。
四、說教學重難點
重點:動物的社會行為的特點。
難點:社會行為特征的探究過程。
五、說教法學法
動物社會行為的特征是比較抽象的,如果單純講述學生可能不易理解。因此,我將在教學過程中合理利用多媒體,展示一些直觀的'圖片視頻,認真組織學生進行思考討論,同時輔以觀察、閱讀、講授等方法,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記憶本節課的重點知識。
六、說教學過程
1.新課導入
創設情境,設疑導入,激發學習興趣。
我將在課程之初播放蜜蜂的紀錄片,提出問題:蜜蜂在形態結構和分工上有什么不同?他們聚集在一起生活又是怎么交流的呢?在導入環節中,通過欣賞視頻和設置問題的形式,迅速帶入本課的主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新課教學
帶著導入的問題我會引導學生思考其他動物群體會不會也和蜜蜂一樣有不同的分工呢?順勢播放非洲白蟻生活的紀錄片,提問學生:白蟻群體外部形態有什么不同?他們之間的分工又是如何?針對這兩個問題我會組織學生以生物小組的形式進行討論,討論結束后我會請學生代表進行回答,學生通過視頻能夠很直觀的得到白蟻群體和蜜蜂群體一樣有明確的分工。但是對于其中每一種白蟻名稱以及各自分工是什么不是很清楚,因此我會在多媒體上展示出不同白蟻的圖片幫助學生進行觀察。最終,通過學生的回答以及我的補充,共同總結出群體中有蟻后、蟻王、兵蟻、工蟻,不同的白蟻負責不同的工作。
接著我會繼續提出問題?除了分工明確這一特征之外,動物群體還有沒有其他的特征?此時我會播放非洲草原上狒狒群體的視頻并且邀請生物興趣小組到臺前展示他們在課前所搜集的資料,通過以上兩個活動,組織學生討論交流,學生能夠很容易得到高等哺乳動物的群體中存在等級。狒狒群體中根據個體大小、力量強弱、健康狀況和兇猛程度的不同,排成等級次序。作為“首領”的雄狒狒,優先享用食物和配偶,棲息場所等。并負責指揮整個社群的行為,帶領其他雄狒狒保衛整個群體。緊接著,我會提出問題:根據自己的經驗能不能列舉出動物其他群體中的等級現象?學生根據自己的經驗或者一些多媒體資源能夠舉出一些例子:牧羊人在放牧過程中只要管理好頭羊,就能很好的管理一群羊;象群中的所有大象都跟隨一頭成年母象頭領遷徙。對于學生的回答我會給予肯定與表揚。
分析完兩個社會行為的案例之后我會請不同的學生總結一下動物群體內部社會行為的特點有哪些?學生會給出一些不同的或不準確的答案,我在給出有效性評價之后總結動物社會行為的特點主要包括:具有社會行為的動物,群體內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組織,成員之間有明確的分工,有的群體中還形成等級。
以上就是新課的所有內容。在整堂課的教學過程中,多媒體展示不同動物的社會行為的視頻,把抽象的知識形象化,學生能夠更加直觀地認識這方面的內容,印象更加深刻,知識點記憶地更加牢固。而小組討論環節,能夠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參與度,開拓創新性思維。
3.課堂小結
在課程即將結束的時候,我將請學生總結本節課的學習內容,不足之處我將給予補充。
4.布置作業
最后,我會讓學生觀察生活中常見的動物比如黑螞蟻、燕子等,看一下他們是否有社會行為。第二個任務是回去思考一個問題:群體生活的動物在分工合作時是如何做到有條不紊,彼此間一般不發生沖突的呢?他們是依靠什么進行交流的呢?這樣既讓學生能夠學以致用,又為下節課的學習做了鋪墊。
七、說板書設計
為體現教材中的知識,便于學生理解掌握。我的板書比較注重直觀、系統,這就是我的板書設計。
初中生物說課稿4
一、說教材
《生殖器官的生長》是生物學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六章第三節的內容,屬“課程標準”十大一級主題之一——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的相關內容。通過對第一節和第二節的學習,學生對植物的生活史有了初步的了解,并且根、莖、葉這些營養器官的生長,也為本節課學習生殖器官的生長奠定了知識基礎,提供了學習方法。
二、說學情
七年級的學生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并且樂于學習;▽W生來說并不陌生,但是對于花的內部結構及傳粉受精的過程,則需要通過動手操作和觀察分析才能獲得更深層次的了解。所以本節課需要教師進行適時的引導。
三、說教學目標
1.說出植物的生殖器官包括哪些;描述花的結構及各部分功能;解釋兩性花、單性花及無性花;描述傳粉后到受精卵的過程;說明種子和果實各部分的來源。
2.通過觀察多媒體動態課件和自制拼圖,學習科學探究的方法,逐步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
3.認同花、果實、種子對被子植物繁殖的重要意義,培養愛花、愛自然的環保意識。
四、說教學重難點
根據課程標準對知識目標的要求,花的基本結構是本節課的重點,認同花的主要結構是雄蕊和雌蕊是本節課的難點。
五、說教法學法
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順利達成教學目標。根據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的精神,結合本節課的實際特點,以及學生的基本情況,我將采用創設情境法、直觀教學法、實驗法等多種方法相結合,激發學生對新知識學習的興趣,活躍課堂氣氛。
六、說教學過程
1.新課導入
多媒體導入:多媒體展示植物從萌發到開花結果的整個生命歷程的動畫。提出問題:植物營養生長發育為成熟植物體,是以什么為標志?導出成熟發育的標志就是要走上生活史的最后一段——開花和生殖功能的出現。然后提出開花與生殖功能是怎樣關聯起來的?我們先從認識花的結構入手,導入新課。通過視頻導入可以吸引學生興趣,通過設置疑問,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引起學習動機,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2.新課教學
根據教學內容,我將本環節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雌蕊和雄蕊是花的主要結構
在順利引入本節課之后,借助多媒體呈現出學生課前收集的花的圖片。設疑:以上幾種花的顏色、大小、形態相同嗎?它們的基本結構是否一樣呢?花都有哪些結構呢?通過提問使學生明確:雖然花的大小、形狀和顏色各不相同,但它們的結構卻基本相同。接著我會出示桃花的形態結構模式的掛圖。
請學生初步了解花的基本結構。為了使學生對花有一個深入的了解,接下來要進行桃花的解剖實驗。我會請學生通過自主閱讀教材的方式,依據教材呈現的步驟進行解剖,對應花的`基本結構的示意圖,認識花的各部分名稱。接下來教師播放雄蕊和雌蕊的解剖視頻方便學生了解花的內部結構。結構和功能是相適應的,由于花各部分功能的知識比較簡單,我打算以小資料的形式呈現在PPT上,請學生自主閱讀,并且設疑:你認為花的哪部分最重要?為什么?通過了解花各部分的功能,學生能夠明確雄蕊和雌蕊是花的主要結構,以達到突破重難點的目的。
之后,我會拿出事先準備好的月季花、黃瓜、向日葵等花的模型,請學生進行觀察。通過觀察學生能夠發現月季花既有雄蕊也有雌蕊,而黃瓜花只有雄蕊或者雌蕊,從而引出兩性花和單性花的概念。接著我會向學生介紹向日葵花盤邊緣的舌形花既沒有雌蕊也沒有雄蕊是無性花。
第二部分:傳粉和受精是種子形成的前提
教師播放蜜蜂在花叢中飛舞的片段,問:蜜蜂在花叢中飛來飛去在做什么?什么叫傳粉?傳粉的方式有哪些?學生帶問題自學課本內容,解決問題。
之后設疑:花粉落到雌蕊柱頭上以后,又會發生怎樣的變化?教師播放受精的過程動畫,讓學生觀看,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受精的過程。
播放動畫視頻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學生不至于走神,調節課堂氣氛,可以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同時還能培養學生觀察和思維能力。
第三部分:受精后胚珠發育為種子,子房發育為果實
這部分是重點內容也是難點內容,它的難不僅體現在教師教的難,學生理解的難,還體現在從時間分配上看,這段內容正是初一學生容易出現情緒低落、注意力分散的時候。因此,為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強化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我首先提出問題:受精完成后,花的各部分會發生怎樣的變化呢?引導學生觀看幻燈片中花瓣、雄蕊、柱頭的凋謝和子房的發育過程,啟發學生探究子房的發育與果實和種子形成的關系,并讓學生通過掛圖連線歸納總結,同時指出花開花落是自然界的生命現象,凋落是生命的需要,也是一種美麗。接著讓學生總結被子植物的生命周期,使學生獲得知識保持連貫、系統。
3.課堂小結
在課程即將結束的時候,我將請學生總結本節課的學習內容,不足之處我將給予補充。
4.布置作業
在作業布置上我打算請學生回家做鮮花標本,回應新課標要求生物要和生活緊密聯系這一觀點。
七、說板書設計
我本著簡潔、直觀、清晰的原則,設置了如下的板書。
初中生物說課稿5
各位老師,大家好,我是今天的01號考生,我說課的題目是《血流的管道—血管》。接下來,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始我的說課。
一、說教材
選自人民教育出版社義務教育教科書《生物學》七年級下冊第4單元第4章第2節。本節主要內容是三種血管的結構功能特點和分布。血管是對血液知識的延伸,屬于血液循環系統的重要器官,又是學習血液循環途徑的基礎,因此本節課在第四章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二、說學情
初中生好奇心很強,而且本節內容與人的身體息息相關,所以學生會有很大的興趣。生活中學生都有受傷出血的經歷,利于他們理解本節課的內容。
三、說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能夠描述動脈、靜脈和毛細血管的結構與功能特點。
過程與方法目標:
。1)觀察小魚尾鰭的血液流動,能夠分辨血管兒的種類及血液在不同血管內的流動情況。
。2)通過制作血管模型,提高學生動手實驗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培養學生實驗過程中膽大心細,愛護小動物的情感。
四、說教學重難點
重點:
。1)觀察小魚尾鰭的血液流動情況。
(2)能夠準確區別三種血管,了解血管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特點。
難點:理解毛細血管的結構是與其功能相適應的。
五、說教法學法
從學生的自主學習出發,引導學生通過小組合作來獲取知識,并將學到的知識跟現實生活中的現象聯系在一起,加深對血管的認識。
學生經過分組合作探究法、觀察法、分類比較法,主動地進行學習。
六、說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生活情境導入。播放醫生處理不同血管出血的視頻,進行提問:
視頻中的醫生對不同出血的傷員采取了不同的處理方法,為什么會有不同的出血情況呢?人體有幾種血管呢?血管中血流的情況如何?
2、新課展開
本部分分為兩個環節:
第一環節,觀察小魚尾鰭內血液流動。
引導學生閱讀教材第56到57頁的實驗步驟。接著播放實驗視頻。學生通過閱讀教材和觀察視頻能夠了解本實驗的要點,如:小魚要用尾鰭色素少的,在實驗過程中需要用浸濕的棉絮把小魚的鰓蓋和軀干包裹起來。能夠區別出動脈、靜脈、毛細血管三種血管,這樣的設計主要是提升學生的自學、合作精神和表達交流的能力。
第二環節是探究三種毛細血管的結構和功能特點。
首先出示課件,演示動脈血管的結構、血流速度和血流方向。學生通過觀看視頻和教材總結出:
(1)動脈的結構和功能是管壁較厚,彈性較大,管內血流速度快。
。2)動脈是將血液從心臟輸送到身體的各部分。教師介紹動脈一般分布較深,多數看不見也摸不著,但有些分布較淺,比如頸部及腕部內側能夠摸到搏動的血管就是分布較淺的動脈,并簡介“切脈”的方法。學生體驗動脈的搏動,找到橈動脈嘗試切脈。學生可以直觀的感受到動脈的分布,感受到生物與生活的緊密聯系。
接著教師展現靜脈血管的分布以及血流速度方向,并與動脈相比較,學生通過觀看課件和摸手臂上的.青筋總結出:
(1)靜脈的管壁較薄,彈性小,管內血流速度慢。
(2)靜脈是將血液從身體各部分送回到心臟。此時教師出示課件介紹靜脈血管中的靜脈瓣的作用是防止血液倒流。之后讓學生思考靜脈曲張是什么原因?培養學生用學到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現象。
最后,教師出示課件演示毛細血管的大致分布、管壁特點、管腔大小等。學生通過觀看視頻和閱讀教材,可以知道:毛細血管的管壁非常薄,只有一層上皮細胞構成。而且管腔很小,管內血流速度很慢。此時我會請學生思考毛細血管有什么功能?我會播放毛細血管中血液和組織細胞進行物質交換的動畫,學生通過觀看視頻,可以建立結構與功能相適的生物學觀點。這一環節能夠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思考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3、小結作業
在課程即將結束時,引導學生交流,本節課的收獲,讓他們根據自己的思維用不同的方式總結動脈、靜脈、毛細血管的結構與功能特點,培養學生總結能力和表達能力。我會讓學生課下用廢棄的材料做三種血管的模型。
我的說課完畢,感謝各位老師!
初中生物說課稿6
一、說教材
《動物的運動》是人教版八年級生物上冊第五單元第二章第一節的內容。
本節課主要學習運動系統的組成以及運動的產生機理。在此之前,學生已經掌握了主要動物類群的基本特征,對動物運動有了初步的認識,為本節課的學習打下了基礎,而動物運動的學習,可以為學生進一步學習動物的行為以及其他生理活動做好鋪墊。
以上是我對教材地位和作用的分析,結合新課標理念,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掌握運動系統的組成,建立骨、關節和肌肉協調配合完成動作的機制;理解運動對于動物生存的意義。
2、通過對運動系統組成的總結及對運動機制的建立,提高學生的總結歸納能力、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3、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激發學生對生命科學的熱愛,引導學生對運動與健康的關注。
基于以上分析,本節課的教學重點為運動系統的組成。骨、關節和肌肉協調配合完成動作的機制是本節課的教學難點。在教學過程中,我采取恰當的教學方法幫助學生掌握重點、突破難點。
二、說學情
掌握學生的基本情況對于把握和處理教材具有重要作用,接下來,我來說學情。
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主要動物類群的基本特征,對動物運動有了初步的認識,但對生物的運動只停留在宏觀的經驗認知層面,并不理解動物運動產生的真正機制。由于這一內容需要在全面理解運動系統各部分結構與功能關聯性的基礎上建立運動機制,對于抽象思維尚在發展階段的八年級學生來說,理解難度較大。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擴大學生的感性認知,注重增強教學的直觀性。
三、說教法
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把握重點,突破難點,在新課標理念的指導下,本節課教法主要采用引導啟發法和分組討論法,利用動圖引導學生感知運動的產生過程,再經過分組討論建立運動產生的機制,鍛煉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
四、說學法
新課標強調,教學過程要以學生為主體。為了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結合學習內容,本節課我將引導學生通過分析歸納法、合作交流法等學法掌握本節課內容。
五、說教學過程
接下來進行說課中最重要的環節——說教學過程。整個教學過程分為導入、新授、鞏固、小結和作業五個環節。
。ㄒ唬⿲
本節課我將采用創設情境的方式進行導入。引導學生觀看視頻《動物世界》,同時思考問題“這些動物都是如何產生各種行為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在學生自由回答后,進一步提問:動物是如何實現運動的?進而引出本節課的課題——《動物的運動》。
。ǘ┬率
我將以設疑的方式為主,引導學生進行本節課的學習。整個新授主要分為兩個環節:
環節一:運動系統的組成
首先,引導學生自主閱讀課本上的“觀察與思考”相關材料,結合教材內容和生活經驗,同桌兩人為一組,共同討論總結出運動系統的組成及各部分的功能。由學生自主回答,我將給予相應的評價,隨后引導學生共同總結得出:運動系統主要由骨、關節和肌肉組成,同時對骨骼與運動的聯系、肌肉在骨上的連接方式及關節的結構和功能等內容進行適當講解。
環節二:骨、關節和肌肉的協調配合
多媒體播放人體曲肘和伸肘的動態圖,引導學生仔細觀察骨、關節和肌肉在此過程中的關聯性,接著以四人小組為單位,結合動圖信息和教材內容開展討論:動物的運動是如何實現的`?討論結束后,由小組代表展示結論,我予以發展性評價,引導學生共同總結:骨骼肌受神經傳來的刺激收縮時,就會牽引著骨繞關節活動,于是軀體的相應部位就會產生運動,同時就至少兩組骨骼肌相互配合活動進行適當講解。隨后,參照生活實例引導生理解:運動需要其他系統的調節和協調配合才能順利實現。
。ㄈ╈柟
為了鞏固本節課的學習內容,我會用多媒體出示下列兩道判斷題:
、俨溉閯游锏倪\動系統由骨和肌肉組成。 ( )
、谥灰\動系統完好,動物就能正常運動。 ( )
以搶答的形式請學生回答,并進行相應的評價和講解。
。ㄋ模┬〗Y
在這個環節中,我將引導學生根據本節課的學習內容,共同回答課前的問題“動物的運動是如何實現的?”,我將進行鼓勵性評價并加以完善,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本節課的內容。
。ㄎ澹┳鳂I
課后,請學生們結合各種運動現象共同討論運動對動物生存的意義,幫助學生建立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觀念,下節課師生共同分享。
六、說板書設計
我的板書是這樣的:
初中生物說課稿7
一、教學目標
1.說明顯微鏡的構造和作用。
2.使用顯微鏡,觀察到清晰的圖像。
3.認同顯微鏡的規范操作方法,愛護顯微鏡。
二、教學策略
本節可設計成以學生親自動手實踐為主的課。每位學生都能獨立操作使用顯微鏡,對以后的學習十分重要。因此,教師應根據本校的實際情況(擁有顯微鏡的數量及班額)組 織教學,保證每個學生都有練習使用顯微鏡的機會。課前,教師一定要檢查顯微鏡,以保證每位學生的正常使用。課上,教師在介紹顯微鏡結構時,只把其主要部 分,如鏡頭、反光鏡、準焦螺旋的作用和用法講清楚即可,其余部分請學生課后自學,以免占用太多的課堂時間。教師的示范必須準確,讓每一位學生都看清楚。在 學生自行練習時,教師應巡視?烧埻M同學相互糾正。要提醒學生注意:在轉動反光鏡獲得明亮視野時,應先用平面鏡,若視野太暗再換凹面鏡,這樣可以避免強 光刺眼。
教師還應設計評價方法。例如,隨機抽簽,安排受檢者和"評委",以便檢查學生是否會使用顯微鏡、是否能規范操作、是否能觀察到清晰的物像。
三、背景資料
顯微鏡使用時的注意事項
1.取送方法要正確。因為反光鏡是通過鏡柄插放在鏡臂下面的,目鏡是插放在鏡筒上端的,所以,它們很容易因滑落而損壞。取送顯微鏡時一定要右手握住鏡臂,左手托住鏡座,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用一只手提著顯微鏡。另外,也不能取下反光鏡和目鏡亂照亂摸。
2.鏡 頭的保護。目鏡和物鏡平時放在顯微鏡箱中專用的盒內。上實驗課期間,為了防止落上灰塵,要制作專用的塑料袋或布袋,課間將顯微鏡罩好。鏡頭臟了,只能用專 用的擦鏡紙擦拭,擦時要順著一個方向擦。如果擦拭不凈,最好蘸一點二甲苯繼續擦。注意,決不能把鏡頭放到二甲苯中浸泡,這樣會使鏡頭開膠,鏡片脫落。
3.粗、細準焦螺旋的使用和防止鏡筒下滑。一般地說,粗、細準焦螺旋各轉動一周,可以使鏡筒分別移動10 mm和0.1 mm.但在鏡筒下降時,一定要用眼睛直接看著物鏡,使鏡筒緩緩下降。否則,很容易出現物鏡和玻片標本相互擠壓、損壞的后果。
顯 微鏡使用時間過長,鏡筒容易出現下滑現象。如果情況不太嚴重,教師可以進行簡易維修。老式顯微鏡鏡臂的上端有兩個控制鏡筒松緊的螺絲,只要順時針擰動螺 絲,鏡筒就擰緊了。對于國產的新式顯微鏡,鏡筒的松緊是通過兩個粗準焦螺旋來調節的?梢宰笫治站o左側粗準焦螺旋,右手順時針方向擰緊右側粗準焦螺旋,這 樣鏡筒就擰緊了。如果鏡筒下滑的情況嚴重,要及時送到修理部門維修。
4.轉換器的使用。轉動轉換器時,不要用手指扳著物鏡。這樣時間長了,容易使物鏡鏡頭松動,改變焦距,影響觀察的清晰度。正確的方法是手指握準轉換器的邊緣轉動。
5.制作目鏡上的指示針。在演示或考察學生觀察效果時,最好用帶有指示針的目鏡。簡易的做法是:輕輕拆開目鏡,將一根短頭發的一端用膠水粘在目鏡內側的邊緣,另一端指向目鏡圓心的附近。觀察時,輕輕地轉動目鏡,指示針就能夠指出視野內的不同部位。
------
一、【教 材 分 析 】
。ㄒ唬┙滩牡牡匚缓妥饔
《血液循環途徑》為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生物學》(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四章"人體內物質的運輸"中的第三節的第二課時內容,課時安排為一課時,在學習了血管,血液,心臟等知識的前提下,講述人體血液循環的相關知識,人體需要的氧氣和養料必須及時運來,并把產生的二氧化碳廢物運走,人體才能維持正常的生命活動,而這些都必須通過血液循環來實現。因此,本節內容是本章的重點和核心,在全篇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
教材中用整頁篇幅特意安排了一幅人體血液循環模式圖,形象地表現了血液在封閉式的管道系統中的循環流動,學生能否讀懂這幅圖,標志著是否掌握了本節知識。教材中還設計了兩個討論和兩道課堂練習,都從不同的層面體現了本節知識的重點與難點。
。ǘ 教 學 重 難 點:
教 學 重 點 :
1. 人體的血液循環途徑。
教 學 難 點 :
正確理解血液成分在循環途徑的變化。
二、【 教 學 目 標】
。ㄒ唬┲ 識 目 標 :
1. 正確概述人體的血液循環途徑。
2. 區分動脈血和靜脈血,理解在血液成分在循環途徑中發生地變化。
3.了解血液循環的意義
。ǘ┠ 力 目 標 :
1.通過組織學生自學,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自我探究能力;
2.通過歸納總結,培養學生的比較、分析、判斷等思維能力;
3.通過多媒體的輔助,訓練學生細致觀察的能力。
(三)情 感 目 標 :
通過學習有關知識, 認識到生命的奇妙,樹立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相適應的觀點。引導學生熱愛科學,建立科學的價值觀。
【確定依據】根據生物課程標準的要求,重點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和實踐能力,讓學生"初步學會生物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培養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教 法 和 學 法】
【確定依據】1、學情:七年級的學生,活潑好動,思維敏捷,但抽象思維略顯 不足,在課堂上,他們好表現,不喜歡老師的空洞說教,拒絕老師將思想強加給他們。
2、生物新課程標準。
說 教 法
1)導課:情景設置法--激發感情,引起興趣。
2)突破重點與難點:1、 啟發式--逐步引導,逐漸深入。
2、 直觀式--多媒體演示。
3、 探究式--發現問題,尋求規律 .
(二)說 學 法 -- 1)分組探究法。
2)歸納總結法。
3)動眼觀察、動腦思考、動口表達。
4)積極參與課堂活動, 游戲鞏固。
四、【教 學過 程】
。ㄒ唬┱n 前 準 備 :
學生:1)直尺、水彩筆、課本。
2)閱讀 科學家的故事--血液循環的發現。
教師:1)血液循環教學光盤。
2)一杯凝固的血液。
3)血液循環中各結構頭飾 .
4)代表動脈血和靜脈血的氣球。
5) 《血液循環》學案
。ǘ⿲ 入 新 課 :(大約5分鐘)
"疑,思之始,學之端。"先請同學們看扁鵲切脈圖片(進行愛國思想教育)→學習測量脈搏(親身體驗中華醫學傳統)→提出疑問"心臟為什么在不停地跳動?"→導出新課→探究人體的血液循環途徑(這樣置學生于知與不知的矛盾中,使學生注意力開始集中,積極主動的投入到新問題的解決過程。)
【設想依據】教師準備大量的圖片,為學生探究設置情境,既符合新課標的理念,又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培養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ㄈ┩怀鲋攸c:人體的血液循環途徑(大約10分鐘)
教學光盤展示體循環途徑和和肺循環途徑(必要時多放幾遍,為探究性學習創設情境)→總結兩條循環的路線圖→設置探究問題引發學生思考:問題1:兩條循環途徑的交匯點在哪里?問題2:兩條循環途徑的相同點和區別點?→學生仔細觀察總結出的循環途徑→思考,尋找規律→找出規律后進行實戰演練,親手繪制循環圖→課堂游戲《找朋友》→思維升華,突出重點。
【實施依據】新課標中提出:要面向全體學生實施素質教育、提高生物科學素養、倡導探究性學習,在實現知識目標的同時,還要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是之終身受益。
。ㄋ模┩黄齐y點:在循環途徑中血液成分的變化。(大約13分鐘)
觀察課前準備的一杯凝固的血液→學生探究思考→得出動脈血和靜脈血的定義→再觀察血液循環圖片→學生尋找出循環途經中動脈血和靜脈血的發生變化關鍵部位→設置懸疑,"為什么在這些部位血液成分會發生改變?"→學生帶著問題觀看"血液的變化"的教學光盤→完成活動"錦上添花"和課堂游戲《小小旅行家》→設置探究問題"探究血液循環的意義"
【實施依據】啟發學生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以舊為新,有抽象的'知識到具體的實際問題,再有具體到抽象,循序漸進的完成整個知識點的教學,使學生的學習熱情高漲,并使學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感。
。ㄎ澹┲攸c和難點的延伸:血液循環的意義。(大約5分鐘)
學生歸納總結→探究"血液循環的意義"→實現重點和難點的延伸。
(六)、課堂拓展延伸:冠脈循環,為心臟提供營養,發生障礙時容易引起冠心病和心肌梗塞。(2分鐘)
。ㄆ撸⒄n堂知識反饋(大約3分鐘)
1、下列血管中流靜脈血的是( B )
A 肺靜脈 B 上腔靜脈 C 主動脈 D 肺動脈
2、小明得了支氣管炎,醫生給他輸液,消炎藥從手部靜脈打入,怎樣到達支氣管的發炎部位?
答: 消炎藥--各級靜脈--上腔靜脈-右心房-參與肺循環-左心房-左心室-主動脈-各級動脈-支氣管發炎部位。
【設置依據】以習題反饋知識要點,掌握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程度。
。ò耍 課 外 活動(大約2分鐘):
1、小組探究活動:血壓受什么因素影響?
2、關愛家人活動:了解自己和家人的血型。(為下節課作準備)。
【設置依據】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探究性學習習慣,引導學生學會使用多種途徑尤其是網絡資源來獲取新知識,并使課本知識得以充分的延伸。
【板 書 設 計】
標題:人體的血液循環
(一)、血液循環途徑:
1、體循環:左心室-主動脈-各級動脈-全身毛細血管-上下腔靜脈-右心房。
血液變化:動脈血變為靜脈血,血液顏色由鮮紅變為暗紅。
2、肺循環:右心室-肺動脈-肺部毛細血管-肺靜脈-左心房。
血液變化:靜脈血變為動脈血,血液顏色由暗紅變為鮮紅。
(二)、 血液循環的意義:為全身各部分的細胞帶來氧氣和養料,帶走細胞在代謝過程中產生的二氧化碳等廢物,維持人體的正常生命活動。
五、【教學反思】
本節課以提高學生生物學素養為出發點,通過循序漸進地引導,理論聯系實際的講解讓學生發現生活處處有科學、處處用科學,并運用探究式、啟發式、直觀式等多種教學手段,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為他們創設思維的空間,思想的時間,并適時穿插形象生動的多媒體課件和有趣的課堂游戲,這樣不僅使學生掌握了課堂知識,還極大地鍛煉了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但在今后的教學中我應該更加關注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引導不同層次的學生積極地參與課堂活動,以實現共同進步。在此僅作拋磚引玉,還希望各位專家和老師多加指導,謝謝。
初中生物說課稿8
一、教材分析
本節的內容是第四章《綠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機物的制造者》的第二節。前面一節學習了有機物是光合作用制造來的,本節課的主要內容就是:綠色植物如何利用有機物。這兩節知識是連貫的,順接起來也非常自然。內容上本節主要闡明了綠色植物的呼吸作用,在新課標中,它屬于理解層次。貫穿教材里有三個演示實驗,主要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從知識結構上分析有三個方面內容:一、有機物對生物體的作用;二、呼吸作用的概念及反應式;三、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
二、目標設定
依據新課標,緊扣單元教學要求,結合學生的實際水平,我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訂為如下三方面:
1、知識目標:描述綠色植物的呼吸作用。說出有機物對于生物體的重要作用。
2、能力目標:強化技能訓練,發展推理能力。落實動手實驗并進行實驗現象的分析,從而培養學生的分析、解決問題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理解綠色植物在制造有機物方面對于生物圈和人類的重要意義。
本節課的課型模式是探究式教學。根據對教材的分析,我認為本節課的重難點是:理解并能描述綠色植物的呼吸作用。認同綠色植物在制造有機物方面對于生物圈和人類的重要意義。
三、教法與學法
為了達到本節課的'教學目標,這節課首先組織學生復習上節課的內容,設置問題讓學生推測:制造這么多有機物有什么用?學生在思考的基礎上應該能夠答出有機物的用途,這時我會順著學生的思路,設置思維的障礙:從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有機物可用來構建植物體?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再請學生一起總結。至于有機物為植物的生命活動提供能量這部分內容,則是由學生討論交流,并上臺演示實驗,在演示、交流的基礎上進行總結提煉。
為了更好地突破重點難點,我采用探究式教學,組織學生參與分析,通過質疑,探究,交流,總結,實現教學目標。
我將教材中的三個教師演示實驗改為學生演示實驗,分小組自學加討論,研究實驗原理,分析實驗現象,選拔學生上講臺實際操作,其他學生觀察,組內討論,得出結論。把以教師為主導的演示實驗變成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探究實驗,教師只是個引導組織者。在此基礎上,教師利用課件,采用啟發學生總結,根據學生的分步演示的過程,總結出呼吸作用的公式并推論到綠色植物制造的有機的對于生物圈子的重要意義。
學法指導。在學生已初步了解觀察方法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觀察要有一定的目的,觀察時要伴隨思考。給學生質疑。我們在實驗中采用的是萌發的種子作為實驗素材,提出可不可以改用其它材料?引導大家討論,讓學生多問幾個為什么,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而在小組完成實驗的過程中,發揚團隊精神,引導學生善于合作,從他人的身上學到長處,交流方法。在學完呼吸作用后,立即列表比較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的區別,讓學生體會二者的分別,也讓他們看到比較法簡潔實用的優勢。在技能訓練中,讓學生認識到推理的方法也是學習生物學的重要方法之一等等。其實,學法的指導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只要堅持,就會有收獲!
本節課的課堂上我設計的是利用12分種的時間來完成課后練習和伴隨的習題,在這當中,有問題隨時提問,討論,交流注意發展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以及靈活運用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的能力。達到當堂知識當堂消化,努力不留死角。知識的延伸與拓展將指導學生課外實踐,給家中的植物松土,并請家長對自己孩子的動手能力給予評價。
初中生物說課稿9
教學目標
1.描述細菌的主要特征;
2.通過將細菌的細胞結構和動植物細胞比較,推測出細菌的營養方式,鍛煉收集信息、分析推測的科學能力;
3.了解細菌發現的過程和巴斯德實驗的歷史性突破,分析巴斯德實驗的操作步驟,啟發學生思考,鍛煉分析能力,認識到科學發展離不開實驗技術的進步,更要依靠科學家孜孜不倦的追求和嚴謹求實的科研作風;
4.描述細菌的繁殖方式,認識到細菌繁殖速度很快,培養良好的衛生習慣。
教學重點和難點
1.重點:細菌的主要特征、細菌的繁殖方式。
2.難點:細菌的主要特征,巴斯德實驗的歷史性突破。
課前準備
1.有關細菌的圖片和視頻資料
2.學生準備有關微生物學史的材料
教學設計
學習內容
學生活動
教師活動
細菌的發現
講故事,了解列文虎克和巴斯德對微生物學的貢獻,體會科學家嚴謹求實的作風以及技術進步對科學發展的推動作用
提供資料,幫助學生分析巴斯德實驗的歷史突破,
細菌到底長什么樣?
觀察細菌的放大圖片,認識細菌的大小形態
提供資料,引導學生產生興趣
細菌的細胞結構特征和營養方式
比較細菌細胞和動植物細胞結構上的區別,推測細菌的營養方式
提供圖片資料,組織學生比較、分析、討論
細菌的繁殖方式
看錄像,了解細菌的繁殖方式和速度
提供錄像資料,引發學生興趣
芽孢
看錄像,理解芽孢對細菌的意義,了解生活中消毒和滅菌的.區別
提供錄像資料,給以適當的講解
教學過程設計
導入:細菌發現和研究的三個故事
學生:第一個看到細菌的人不是什么科學家,而是荷蘭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鎮的管理員,他的名字叫列文虎克。他從小就迷上了自己制作放大鏡,他磨制的鏡片可以將物體放大200到400倍。用這些鏡片,列文虎克觀察了很多東西,他將觀察到的景象繪制成圖畫寄給英國皇家學會。從這些圖畫中人們第一次認識了各種形態的細菌,英國皇家學會還選舉他做會員,相當于我們的科學院院士。
學生:很長時間人們一直不知道細菌是從那里來的。人們觀察到腐爛的牛肉湯里有很多細菌,就認為細菌是從肉湯里自然而然產生的。意大利的斯巴蘭扎尼做了一個實驗,他準備了幾個玻璃燒瓶,把它們刷洗干凈,灌進肉湯。把瓶頸放在火上燒,玻璃融化在一起,將瓶口死死封住。這樣一來,不管多么小的細菌也休想鉆進玻璃瓶了。瓶口封好后在沸水里煮了一個多小時,殺死了肉湯中的全部細菌。幾天之后,肉湯沒有變質,證明了細菌是從空氣中進入肉湯里的?墒怯械纳飳W家質疑說:自然生殖有可能需要借助空氣中某些化學物質完成,斯巴蘭扎尼隔絕了空氣,就破壞了生物“自然發生”的條件,因此沒有微生物生出來。這樣的疑問聽上去也是有道理的。(學生紛紛點頭同意)
學生:1860年,法國科學家巴斯德終于設計出了一個新的實驗,一個非常著名的實驗。他把肉湯灌進兩個燒瓶里,第一個燒瓶就是普通的燒瓶,瓶口豎直向上;而將第二個燒瓶在火焰上熔化瓶頸,不是將它融合,而是把它拉長,彎曲成鵝頸一樣的曲頸瓶。然后把肉湯煮沸、冷卻。兩個燒瓶都敞開著,外界的空氣可以暢通無阻地與肉湯表面接觸。過了三天,第一個燒瓶里就出現了微生物,第二個燒瓶里卻沒有。直至四年后,第二個曲頸瓶里的肉湯仍然清澈透明,沒有變質。
巴斯德解
釋說,因為第一個燒瓶是頂端開口,懸浮于空氣中的塵埃和微生物,可以落人瓶頸直達液體,微生物在肉湯里得到充足的營養而生長發育,于是引起了肉湯的變質。第二個燒瓶雖然也與空氣相通,但瓶頸拉長彎曲,空氣中的塵埃和微生物僅僅落在彎曲的瓶頸上,而不會落人肉湯中生長繁殖引起_變質。巴斯德以令人信服的實驗贏得了_的一致支持,后來,他在研究微生物方面獲得了很多成就,被尊稱為“微生物學之父”。
主要教學過程:
教師:巴斯德用顯微鏡觀察到了肉湯里的細菌。通過光學顯微鏡觀察細菌的裝片,我們也可以看到同樣的情景(由于課程時間限制,沒有安排學生進行顯微鏡的實際操作,可展示圖片或顯微投影實物)同學們看得清楚嗎?
學生:看見一點一點的。
教師:細菌的個子實在太小了,我們需要更先進的顯微鏡,放大更大的倍數才能觀察到。這是電子顯微鏡下,一根針頭和針頭上沾的細菌。你能描述一下這種細菌的的形態嗎?
學生:像火腿腸、兩頭圓中間直、像面包……
教師:這種形態的細菌叫桿菌。還有別的樣子的細菌嗎?(出示其他圖片)
學生:有的像圓球、有的像彈簧
教師:請大家根據細菌的形態將他們分成三種:桿菌、球菌和螺旋菌。
學生:根據圖片分類。
教師:需要注意的是:雖然有的細菌一對對地靠在一起(雙球菌)有的細菌聚成一團(葡萄球菌等)或連成一大串(鏈球菌等)但是每個細菌仍然是獨立生活的。沒一個細菌都是一個獨立的生命單位。那么細菌的生命結構是什么樣呢?(出示圖片)
學生:觀察圖片,和書中的示意圖比較。
教師:(出示動、植物細胞的結構模式圖)你感覺細菌細胞結構更像植物還是像動物?為什么?
學生:我覺得更像植物,因為有細胞壁,看上去很堅硬的樣子。
學生:我覺得更像動物,因為有鞭毛,能運動。(教師適時說明并不是所有細菌都有鞭毛)
學生:我覺得更像動物,因為不是綠色的。
教師:總結:從營養方式上,大多數細菌和動物一樣必須利用現成的有機物生活。但它們和動物又不一樣的地方是:它們會將有機物分解成無機物,所以它們在生態系統中屬于分解者。
教師:細菌的結構中有沒有和動物、植物細胞都不一樣的地方?
學生:沒有細胞核(還會答有莢膜、鞭毛等,教師應適時解釋)。
教師:細菌沒有成形的細胞核,但DNA會聚集到細胞中一個特定的區域,我們把這個區域叫核區。
教師:細菌也是生命,它是如何繁殖的呢?(展示錄像)
學生:觀看錄像,發表自己的看法。
教師:計算一下:你手上現在有1個細菌,每二十分鐘繁殖一代。四個小時后,你手上細菌的數目有多少?
學生:計算;212=4096個!
教師:如果繼續計算下去:48小時后呢?
學生:搶著按計算器:2.23007451×1043個!
教師:我雖然不能告訴你一個細菌有多重,但是我可以保證:2.23007451×1043個的細菌的重量大約和4000個地球差不多,有就是說:理論上講,如果你手上有1個細菌,兩天后它能變成4000個地球那么多。
學生:笑,不可能!
教師:為什么不可能?
學生:我們會洗手。
教師:對。洗手的肥皂和洗滌劑都可以殺死細菌,甚至只是用流水沖洗也可以減少很多細菌。但是洗完手以后,手上的細菌是不是都殺死了呢?我們來看看細菌對付惡劣環境的方法(展示錄像)。
學生:觀看。
教師:同學們能不能根據看到的錄像內容回答幾個問題?1、芽孢和孢子一樣嗎?2、細菌能不能依靠芽孢繁殖?3、芽孢是細菌細胞里的結構嗎?
學生:不一樣,孢子數目很多,是繁殖結構;一個細菌只產生一個芽孢,數目沒有增長,不是繁殖;芽孢只在休眠時才出現,芽孢出現是,細胞就解體了,所以芽孢不是細菌的細胞結構。
教師:芽孢的抵抗惡劣環境的本事可能高得出乎我們的想象。有一個真實的事情:
在人類登上月球之前,1967年,美國宇航局向月球發射了一顆人造衛星,并且在月球表面進行了軟著陸,衛星上攜帶了一臺電視攝像機,為科學家拍攝了很多影像。兩年半后,美國的阿波羅12號飛船到達了月球,宇航員把這臺攝像機帶了回來。科學家在嚴格的無菌條件下,把攝像機的一小塊塑料隔離板放在營養液中,幾小時后用顯微鏡觀察,在培養液中發現了一串串鏈球菌。鏈球菌25分鐘繁殖一代,據此科學家們可以推算出,至少有一個鏈球菌生活在這個攝像機上。在人類登上月球以前,這個鏈球菌竟然在月球那么嚴酷的物理環境下不吃不喝生活了兩年半!我們不得不佩服細菌的生活能力呀!
教師:這節課我們一起認識了細菌,細菌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哪些作用呢?請同學們回家思考一下,在我們家里生活著哪些好細菌?哪些壞細菌?
教學反思
比較新課標和舊教學大綱,很多老師都注意到:有不少舊的教學內容都刪減了。因此很多人感到新教材內容太少,一節課的內容大概就只夠講20分鐘。對此,我的感受是:《課程標準》和依據這個標準所編制的教材只是國家為適齡學生提供的基礎標準,是一個相對較低的標準。作為教育比較發達的城市和學校,從為學生發展的原則出發,完全可以對教學內容進行大膽補充。
但是補充哪些新內容呢?有些老師就將刪減的內容又補充上去,造成了“穿新鞋,走老路”的情況,這是非常遺憾的一件事。我的看法是:
一、不能盲目提高難度和深度。對于繁、難、脫離生活的內容,堅決不補充。不要為“學科系統性”而加大學生負擔。
二、對于能幫助學生更加形象地理解教材內容的材料,應該補充。這些資料應該具有趣味性、形象化和科學性并重的特點。例如:“細菌繁殖得比地球重”“月球上的細菌”這樣的資料,能給學生很清晰的感受。
三、對于能幫助學生建立情感、態度、價值觀,能幫助學生構建科學思想和科學思維方式的內容,大膽補充。例如巴斯德實驗,很多老師認為這些是“軟性”內容,沒有考核的任務,就輕描淡寫甚至輕易放棄,這是非常遺憾的。講述科學家的故事和科學發現的故事,不僅可以讓學生為科學家孜孜不倦的追求和嚴謹求實的科研作風而感動,還可以啟發學生思考,鍛煉思維能力,獲得很多課本上不能提供的科學工作方法。因此,對這些內容不僅應該擴展和補充,還應該精心準備,繪聲繪色,發揮教學資源的效果。
初中生物說課稿10
☆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課是義務教育教科書七年級下冊第七章(人類活動對生物圈的影響)中第一節《分析人類活動破壞生態環境的實例》。本節課的設置,是讓學生通過事例、圖片等媒體提供的信息進行分析,引導學生從身邊的生活出發,去發現,去思考,了解人類活動對生物圈的影響有正面的,也有負面的,其中許多負面影響已經對人類自身的生存和發展構成了嚴重威脅,迫使人們不得不高度重視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問題。
。ǘ┙虒W目標的確立
根據《生物課程標準》的要求,以提高學生生物科學素養,倡導探究性學習和面向全體學生的課程理念為指導,結合本節課的特點和初一學生的認知水平,我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以下三個方面:
☆知識目標
1、能利用報刊、書籍、互聯網等媒體提供的信息進行分析,舉例說明人對生物圈多方面的影響。
2、能舉例說明人類的哪些活動能改善生態平衡,哪些活動會破壞生態平衡。
3、讓學生了解保護環境、治理污染的一般手段和方法。
☆能力目標
1、通過收集有關人類活動對生態環境影響的資料,培養學生收集和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并激發學生關注生物信息的興趣。
2、通過對信息資料的分析,培養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的能力,分析資料、判斷是非的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分析人類活動對生態環境的影響,能認同人類活動對生物圈影響,并且能夠認識到每個人都有保護生物圈的責任。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形成環境保護意識。
(三)教學重點
、僬莆照{查和收集資料等科學探究的方法。
、谡J識到人和生物圈的復雜關系,激發環境保護的意識。
。ㄋ模┙虒W難點
收集資料和圖片并進行整理和分析;對影響生態環境的活動進行討論,體驗進行科學決策的過程;認同人類活動對生物圈的影響,形成環境保護意識。
☆學情分析☆
初一階段的學生,能夠獨立的閱讀文章和進行簡單的探究;對各種知識現象都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興趣是他們學習的原動力。教師如果能夠有效的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的興趣,最容易形成學生熱愛生活、熱愛科學的情感和志趣,培養學生的開拓精神和創新能力。
☆教學策略☆
以構建“學習有組織,組織人人學,人人組織學”教學理念為指導,充分發揮學生主體地位為前提,根據本節教學內容特點和學生特點,圍繞教學目標,讓學生通過事例、圖片等媒體提供的信息進行分析,引導學生從身邊的生活出發,去發現,去思考,了解人類活動對生物圈的影響,認同人類活動對生物圈的影響,形成環境保護意識。
☆資源利用☆
本節課的設計主要以情感教育為主線,利用多媒體課件貫穿始終。使用多種媒體手段插入大量圖片、音樂、影像等資料。同時利用實物投影,展示學生的研究性學習成果。
☆課前準備☆
首先,查找我國生態環境現狀及采取措施的資料。準備我國生態環境遭到破壞的影像資料。
其次,我讓學生課外分組查找資料:⑴我國森林資源面臨的危害及帶來的嚴重后果;⑵我國水資源的現狀,污染程度及帶來的嚴重后果;⑶我國生物資源的現狀,生物種類和數量的`穩定對整
個生態系統的意義;⑷我國的空氣污染程度及帶來的嚴重后果;⑸調查自己身邊的生活環境:①上集鎮生態環境的現狀如何?②目前上集存在的主要污染源有哪些?③上集人民目前對環境保護的意識如何?④存在有哪些破壞生態環境的實例?
【意圖:這樣可以幫助學生確立查找目標,提供查找線索,鼓勵學生以組為單位,分工協作,互相幫助,互相信任,共同完成任務。這一過程有利于學生養成遇到問題后通過分析努力及借助資料合作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流程☆
一、激趣導入
當你走進一片森林,當你走進一片花的海洋,當你遨游在清澈河水中,當你欣賞到一幅美麗的風景畫面時,你會有一種什么樣的心情和感受呢?然而,當你發現你曾經去過的森林、曾經走過的花海已經不復存在了,當你遨游過的河水也已經污濁不堪了,你又會有一種什么樣的心情和感受呢?這些現象都與我們人類的活動有關┄┄這節課我們就來共同反思人類對自然的態度和行為。
【意圖:從身邊最常見的景觀——林立的樓群、擁擠的車輛、密布的游艇切入主題,易引起學生的深思。同時,培養學生學會從不同的視角去觀察事物,發現問題!
二、學習目標
1、利用報刊、書籍、互聯網等媒體提供的信息進行分析,舉例說明人對生物圈多方面的影響。
2、能舉例說明人類的哪些活動能改善生態平衡,哪些活動會破壞生態平衡。
3、了解保護環境、治理污染的一般手段和方法。
4、認同人類活動對生物圈的影響,形成環境保護意識。
使學生明確本節課的學習任務,做到有的放矢,減少盲目性的學習。
三、小組合作、交流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結合課前收集的一些有關方面的資料,針對教科書中破壞環境的4幅插圖實例“罪惡的偷伐”、“沙塵暴滾滾襲來”、“小鳥何辜”、“何日重現太湖美”,以及“外來物種”,圍繞書中提出的問題展開探究、交流。激烈的討論與交流,會在學生中間引起強烈的震撼和共鳴。
“人類只有一個地球。集天地之靈氣,采萬物之精華,勇敢的人類從洪荒時代走到了文明的世紀。人類的智慧創造了經濟的奇跡,無知與貪婪卻留下了可怕的惡果。環境污染,生態惡化,地球發出了痛苦的呻吟。善待萬物,就象善待我們的朋友;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我們的家園!人類漸漸從噩夢中覺醒: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可持續發展是唯一的出路!
【意圖:這一環節教師采用強烈的視覺反差引起學生對環境破壞的進一步認識,感受到環保責任的重大。“深幽的原始叢林為底,襯托著在樹樁禿地中哭泣的老婦;碧草青天的大草原,襯托著滾滾的沙塵暴;……。書中圖片創設的問題情境,教師只是用來拋磚引,在這里教師著重鍛煉了學生在研究性學習過程中對手中調查資料的處理以及靈活的應用能力。】
四、抒發情懷、反省自己
讓學生在課堂上自由暢談去過的風景區,給學生提供自由寬敞的舞臺,讓學生盡情地展現自己,展示美麗的祖國。抒發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
認識周圍的破壞行為舉一些身邊破壞生態環境的實例,并和同學們一起分析其中的原因,一起預測可能帶給我們的嚴重后果。引導學生認識到人類日常的一些小活動可能都會影響甚至破壞環境,啟發學生保護環境應從身邊做起。
【意圖:通過新明的對比,進一步激發學生的環保意識!
五、謀士在行動——“我為環保獻一策”
面對人類的種種破壞,大自然已向人類發出了黃牌警告,警鐘為誰而鳴?為你、為我、為他、為大家…面對地球——母親的呼救,你們有何行動?在維持生態平衡、保護環境、建設美好家園中,我們應該怎樣做?
1、請你為電視臺策劃一個公益廣告,倡導人們珍惜生命,珍愛我們共同的家園——地球。
2、充分發揮自己的創造力和想象力,大膽地提出自己的意見,經同學和教師共同討論后,總結出幾條可行性建議,送交有關部門。
鼓勵學生大膽想像,積極地參與到環;顒又校膭顚W生朝著自己的目標加倍努力,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自信心。進一步激發了學生爭做環保小衛士。
【意圖:這一環節留給學生足夠的空間,搭建一個可以充分展現自我才智的平臺,是學生綜合素質的大檢閱!
六、學以致用
1、在學校出一版有關環境保護的墻報
2、借閱或上網查閱有關污染與防治的書,寫一篇與此有關的小論文
【意圖:課后探究論文的撰寫是本次研究性學習的收獲階段,是學生研究成果的結晶。為激勵學生研究性學習的熱情,教師挑選優秀學生作品,在
校園舉辦了成果展,同時在全校掀起“愛家鄉,我環!钡臒岢!
★課后反思★
1、研究性學習使學生獲得知識的渠道不僅局限于教師這單一途徑,在信息時代,我深感一種無形的壓力在不斷的督促自己不斷進步,現在特別是我們這些綜合學科的教師也必須是一個知識多元化的教師。
2、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為打造“學習有組織、組織人人學、人人組織學”的和諧學風,把學生推向自學。教師的責任更為重要,應做好學生探究的舵手,為不同層次,不同能力水平的學生創設出適合他們的問題情境,采用“我是一名小老師”的課堂教學模式,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和學習興趣,促進學習動機的形成,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使每一次探究活動都成為每一個學生發展的殿堂,感受到成功的樂趣。
3、授課中的不足是:沒有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讓他們分別展示自己的成果。改進措施是讓學生把各組的成果以墻報或手抄報的形式展示于教室或學校宣傳欄。
初中生物說課稿11
各位專家領導,大家好!
今天我將要為大家講的課題是: 沒有細胞結構的微小生物病毒 .
一、指導思想
生物科學不僅是眾多事實和理論,也是一個不斷探究的過程。因此本節課的指導思想是:走進新課程,運用探究性學習,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科學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1、本節內容在全書及章節的地位:《病毒》是人教版幼師教材全一冊第二部分微生物中第三章。在此之前,學生已學習了前兩章細菌、真菌等有關微生物的知識,這為過渡到本節的學習起著鋪墊作用。本節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及將來的幼教工作息息相關。因此,在教材中占據重要的地位。
2、教學重點
。1) 病毒的形態結構和生命活動的特點。
。2) 病毒與人類的關系。
3、教學難點
病毒的結構和繁殖。
三、學情分析
本 節的教學對象為學前二年級學生。通過第一部分的學習,學生已經掌握了生物體的基本結構,植物的形態、結構、生命活動等知識;已學會初步的觀察、分析、比較 等研究生物學的方法。具備了獨立學習本節部分內容的知識和能力基礎。她們對本節課涉及的'有關病毒與人類關系,在生活中已有一定的感性認識。但對病毒的形態 結構、生命活動的知識,難以理解。
四、教學目標設計
1、基礎知識目標:
(1) 通過學習使學生知道病毒的形態結構特點。
(2) 通過學習讓學生識記病毒的生命活動特點
。3) 通過學習使學生知道病毒對植物、動物和人體的危害以及病毒在生物防治上的作用。
(4) 通過學習讓學生識記細菌病毒——噬菌體的有關知識。
2、能力訓練目標:
。1) 通過學習使學生初步具有進一步獲取課本以外的生物學信息的能力。
。2) 通過學習培養學生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3、思想情感目標:
通過學習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思想教育。
五、教法設計
1、直觀教學法
通過動畫課件等直觀教學手段,創設生物微觀世界,激起學生的感性認識,獲得生動的表象,使學生能比較全面地掌握知識,比較深刻地掌握和理解教學內容。
2、探究式教學
使學生初步學會生物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發展學生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定計劃、實施計劃、得出結論、表達和交流的科學探究能力。
六、學法指導
我們常說:"現代的文盲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掌握學習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學中要特別重視學法的指導。
本節課采用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讓學生在課前以組為單位,針對教師提出的問題,通過多媒體網絡技術查找有關資料,進一步通過小組討論、協商,得出研究報告。最后在課堂交流。
七、 教學程序設計
1、教師設疑:把教學內容轉化為具有潛在意義的問題,讓學生產生強烈的問題意識,使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成為"猜想",繼而緊張地沉思,期待尋找原由。
2、教學內容分為四部分內容:病毒的發現;病毒的形態、結構、生命活動;病毒與人類的關系(有害);病毒與人類的關系(有利)。
。1)學生的主體活動為:學生代表闡述本組的研究報告;做好聽課紀錄,思考并提出相關問題,討論得出結論;展示本組設計的《健康周報》。
。2)教師的主導作用:引領教學主線,創設問題情景,聆聽學生講解,歸納教學內容。完成學生的測評。
八、媒體的選擇
本 節課的知識較為抽象,難以理解。因此我們采用網絡、課件的現代教育技術手段,集文字、聲音、圖像于一體,把抽象的問題直觀化、形象化、立體化、動態化;把 學生看不到、摸不著的病毒結構及生命活動的動態變化過程清晰地展現在學生面前,彌補了傳統教學的不足,使難點迎刃而解,重點得以突出,充分體現了計算機多 媒體輔助教學的優勢。
初中生物說課稿12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新教材,打破了學科體系,構建了以人與生物圈為主線的體系,所以把生物圈作為第一單元,把“認識生物”作為第一章, 把“生物的特征”作為第一節,說明了本節課在教材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只有了解了什么是生物,生物具備哪些特征,才能為進一步學習生物學打下堅實的基礎,并以此激發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
2.教學目標。 根據素質教育的要求和新課改的精神,我確定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目標:了解生物和非生物,比較它們的區別,說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發散思維的能力。
。3)情感目標:增強學生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情感,熱愛生命、保護生命。
3.教學重點。
生物的共同特征。
4.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及觀察、分析問題的能力。
5.突破重點和難點的關鍵:可以播放以下多媒體課件:
(1)植物的光合作用,
。2)獵豹捕獲食物,
。3)鯨呼氣時產生的霧狀水柱,
。4)人在體育比賽后大量出汗,
。5)秋天植物的葉子落了,
。6)獅子追捕斑馬,
。7)含羞草對刺激的反應,
。8)蘑菇的生長
。9)花的開放,
。10)種子的萌發,
。11)破殼而出的小雞。
通過播放這些多媒體課件,讓學生充分觀察、思考,并利用 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歸納、總結出生物的共同特征,來突破重點和難點。
二、說教法
教學方式的改變是新課程改革的目標之一,改變了過去單純的教師講授、學生接受的教學方式,變為師生互動式教學,本課堂上創設民主、平等、和諧、寬松的學習氛圍,加強與學生的合作。因此本節課以討論為主,在充分準備實物、圖片和各種有關資料的情況下,利用多媒體來組織和引導學生觀察, 分析、討論、歸納和總結,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發揮其主體作用。
三、說學法
學習方式的改變是新課程改革的目標之一。倡導自主學習、 合作學習、探究學習,讓學生通過觀察、資料分析等,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合作學習,喚醒學生的學習意識、挖掘學生的潛能,調動其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精神。
四、說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展示多媒體畫面——乘坐宇宙飛船從太空遙望地球,映入眼簾的是一幅由藍色、綠色和白色等編織而成的美麗的圖案:藍色是浩瀚的大海,綠色是廣惠的森林和原野,白色是飄動在海洋和陸地上空的云彩。 教師講述:“這是一個充滿生機的世界,包括我們人類在內的各種各樣的生物都在這里生活和繁衍。地球表層的生物和生物的生存環境構成了生物圈,它是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園!庇纱艘錾锖蜕锶Γ龠M一步引導學生:對于生物圈中形形色色的生物和非生物,我們怎樣來區別它們呢?生物有什么特征呢?下面我們就共同來學習第一章第一節:生物的特征。 要想認識生物,就必須進行觀察,所以,觀察是科學探究的一種基本方法。然后指導學生看書,閱讀這一部分的'內容, 讓學生學會如何觀察,鼓勵學生平時要多觀察周圍的大千世界, 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二)分組討論
對于什么是生物,生物具有哪些特征,教師要播放有關生物和生物的五個特征的多媒體資料,讓學生仔細觀察,然后分組討論,教師巡視走動,與個別小組成員互動式交談。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合作學習是新的學習方式之一。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是一種隱性的課程資源,是新課改所關注的。學生通過觀察和資料分析、分組討論來探究新知識,培養了科學探究的能力,達到了自主學習的目的。
。ㄈ┫嗷ソ涣、辯論、歸納和總結
當學生討論完后,教師積極組織和引導學生,圍繞什么是生物,生物具備哪些特征來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讓學生暢所欲言,各抒己見。在意見一致,達成共識的情況下才下結論,意見不一致時,各小組之間要相互辯論。這時可以讓各小組以角色扮演的方式來說明生物的特征,以此來闡明他們的觀點,如果意見還不一致,這時要發揮教師的作用,運用形象的比喻和生動的實例來加以概括和總結。 例如,講到生物能呼吸時,情況可能是這樣的:第一小組的學生表演人能呼吸,用手捂住嘴和鼻時,感覺會憋悶,說明人能呼吸。第二小組的學生回答動物也能呼吸。在說明植物也能呼吸時,各小組意見可能有分歧:有的說植物能呼吸,有的說植物不能呼吸,他們非常熱烈地辯論起來。最后,教師通過 生活中的實例加以說明:居室中如果養花過多,晚上門窗關嚴, 時間長了后,就會感到憋悶。最后達成共識:生物能呼吸。講到生物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時,學生的辯論也很激烈。生物的其他特征,也是通過此方法一個一個總結出來的。在辯論時, 教師要調動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參加活動,對于上述參加辯論問題的學生,無論對或錯,都要給予掌聲或語言鼓勵,因為激勵性評價和面向全體學生都是新課程改革所倡導的。 關于生物和生物的特征,這一內容要給予學生 25 分時間來觀察、資料分析、小組討論、同學交流辯論、歸納和總結,最后讓學生完整地總結出什么是生物,生物的特征,學生邊總結, 教師邊板書這一內容。
。ㄋ模┲R拓展,升華與遷移
教師進一步啟發學生:生物除了上述特征外,還有哪些特征呢?各小組又開始討論并踴躍發言,如生物還能運動,生物還有一定壽命,生物還能適應環境、影響環境等。教師最后總結:以上大家提出的生物特征,現在專家們的意見也沒有取得一致,所以沒有列入到生物的共同特征之中,希望有興趣的同學長大以后能
繼續從事這方面的研究。 教師再提問:想一想你(人)是否具備生物的這些特征呢, 請幾個學生上前來表演人具備的特征。
。ㄎ澹└形蚺c收獲
學完這節課有什么感悟與收獲呢?學生答:了解了什么是生物,生物具備哪些特征。教師可引導說出:我們要熱愛大自 然,保護大自然,熱愛生命,保護生命,愛護我們和所有生物 的共同家園——生物圈,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
。╈柟膛c練習
1.播放多媒體:指出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2.播放多媒體:指出資料中反映的是生物的哪些特征。
結束
各位領導、老師們,本節課我根據七年級學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認知規律,采用直觀教學和合作探究的教學方法,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教師的“導”立足于學生的“學”,以學法為重心,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索的學習,主動地參與到知識形成的整個思維過程,力求使學生在積極、愉快的課堂氛圍中提高自己的認識水平,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我的說課完畢,謝謝大家。
初中生物說課稿13
一、說教材
如果把設計一堂課比作一次美味佳肴,那么教材就是材料之源,因此我們一定要對它有深刻的理解,接下來談談我對教材的理解。
本節課選自冀少版初中生物學七年級下冊第二章第一節第一課。本節課的主要內容是血液的組成和功能,通過本節課的學習為后面學習血型和血管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因此本節課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二、說學情
教師不僅要對教材進行分析,還要對學生有清晰明了的掌握,下面我來談談我所面對的學生情況。
我所面臨的是八年級的學生,他們年齡小,閱歷淺,但是他們好奇心強,求知欲強,喜歡新鮮的事物,喜歡直觀的教學方式。他們在生活中難免會有磕碰,對血液有初步的認識,但是對于具體的構成和功能知之甚少,因此本節課我會盡量多采用多媒體演示,多用直觀的方式展開教學,幫助學生理解和學習。
三、說教學目標
結合教材以及學生情況,我確立了如下教學目標。
1.識別血細胞的種類及其主要功能。
2.通過對紅細胞顏色和形狀的分析,總結并形成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觀點。
3.通過本節內容的學習,體會血液對生命的重要作用,形成珍愛生命的良好品質。
四、說教學重難點
重點:血液的組成和主要功能。
難點:形成紅細胞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觀點。
五、說教法學法
為了達成教學目標,突出本節課重難點。
本節課我將采用小組討論法、問答法、講授法展開教學。
六、說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首先我會利用多媒體播放這樣一個視頻:因為意外事故失血過多造成生命垂危的病人,通過及時輸血轉危為安。之后提問:為什么通過輸血就能夠恢復?學生可能回答血液對人非常重要。我會繼續追問:為什么血液對于人體這么重要?血液有哪些重要的功能?引入課題——《血液》。
在導入環節我之所以這樣設計,是想通過生活中的現象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幫助學生建立起生物與生活之間的聯系。
(二)新課教學
1.血液的成分
首先我會展示抗凝劑的血液分層圖片,引導學生觀察并思考。在血液分層示意圖中,大體可以分成哪幾個部分?在血細胞的顯微結構示意圖中,能找到幾種細胞?通過這樣一系列引導性提問幫助學生熟悉血液的組成成分。
之后由我總結血液的組成,并詳細介紹血細胞的構成和血漿的主要成分。
接著我會提問:血細胞各部分又會有哪些特殊的功能?由此過渡到第二個知識點:血細胞的功能。
2.血細胞的功能
對于這部分知識,我會在多媒體上播放電子顯微鏡下的人血涂片,提問:紅細胞的形態特點和數量?通過這樣的問題帶領學生總結出紅細胞的'特點:數量最多,顏色紅、個頭小、兩面凹的圓餅狀。之后我會進一步的追問:紅細胞特殊的形態特點會與紅細胞的功能之間存在特殊的聯系嗎?之后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通過小組討論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并在交流討論之間也能加深對該部分知識的印象。之后結合學生的回答,得出紅細胞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觀點。
之后出示白細胞消滅病原體的圖片和血小板發揮作用的視頻,由學生自主思考白細胞和血小板各自的形態特點與功能。有了之前紅細胞結構與功能活動的鋪墊,學生在該部分能夠獨立完成知識點的總結,并且在該部分也將課堂交還給了學生,符合新課標的教學理念。
3.血漿的作用
考慮到課程的時間安排,血漿該部分的內容我將采取教師直接講解,這樣既節省了時間,也能全面的將血漿的作用闡述清楚,方便學生記憶。當然在最后也會解釋血液對于人體的重要性,首尾呼應,從而完成新課的講授。
(三)鞏固提升
提問:血漿的成分可能有哪些?這樣設計是為了開拓學生的思維,并進一步強調血液對于人體的重要性。
(四)課堂小結
引導學生總結本節課的收獲,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五)布置作業
課下查閱資料,思考:血清和血漿的區別?下節課一起分享。這樣的設計可以勾起他們的好奇心,并將課堂交還給學生,突出學生主體地位。
七、說板書設計
最后說說我的板書設計,本節課我采用了提綱式的板書,旨在清晰明了地幫助學生明確本節課的重點內容:血液的組成和功能,便于理解和學習,這就是我的板書。
初中生物說課稿14
一、說教法
我依據“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同時,為了達到既定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擬將采用實驗、講述和討論的方法。從進行實驗操作入手,并利用課件直觀表達以加強學生的感性認識,倡導學生合作交流,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二、說學法
課堂教學作為素質教育的主陣地,我們應特別注重學法的滲透。在遵循“讓學生主動參與、自主探究”的理念指導下,我確定學法為:實驗法、討論法。這幾種學法可以讓學生充分展現自己的觀點,充分地與同學、老師進行交流,在交流的過程中進行思維碰撞,發展創新思維,增強合作意識,提高合作能力。
三、說教學過程
作為要做的是幫助學生架設生活與教材的橋梁,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并參與其中,推動學生深入地感受、領會學習,因此我的教學過程如下:
。ㄒ唬┣榫硨
上課伊始,我會帶一個蘋果進入課堂,并且把蘋果拋給班里的某一位同學,學生接住蘋果后,我會對學生的反應速度進行夸獎,從而引入“反應速度”這一概念。接著我會引導學生思考,鼓勵學生自己提出問題,例如:反應快慢與注意力集中是否有關?每個人的反應速度都一樣嗎?然后我會乘勢引導學生做出假設,從而引入本節課的實驗。
這樣的導入不僅能引出我們今天所要學習的課題,還能喚起學生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思維,更好地進入本節課的學習。
。ǘ┬轮v授
環節一:實驗探討,共同學習
為了充分體現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主導作用,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本實驗我將學生分小組完成實驗。首先,我會讓學生思考本實驗的材料用具有哪些?學生通過思考并結合教材,可以得出實驗所需材料主要有刻度尺、秒表、筆記本、筆。
明確了實驗材料后,我會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交流實驗設計方案。學生討論結束后,讓小組分享討論結果,最后師生共同總結出實驗操作步驟,設計出結果記錄所需要的表格,主要包括兩個表格:注意力集中狀態下的表格和注意力不集中狀態下的表格。教師在這一環節要強調實驗操作中的一些注意事項,例如:測一個人在一種狀態下的.反應速度時,有沒有必要重復測幾次?
通過學生分小組討論,自己設計實驗方案,充分體現了新課改理念的要求,注重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
環節二:實施實驗,教師指導
這一環節是本節課的難點也是重點,學生分小組開始實驗,教師隨堂指導實驗,指出學生操作上的錯誤并糾正。實驗結束后,讓每一小組展示實驗結果,即注意力集中狀態下的表格和注意力不集中狀態下的表格。
這一環節,真正的讓學生將理論用于實踐,注重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通過親身體驗認識到反應速度與注意力集中之間的關系。
環節三:分析結果,得出結論
引導學生對兩種狀態下的實驗結果進行分析,思考實驗中有哪些不當操作的地方,還有哪些可以優化的地方。最后,引導學生根據實驗結果,得出實驗結論:反應速度與注意力是否集中有關,注意力集中時,反應速度較快,注意力不集中時,反應速度較慢。
。ㄈ╈柟叹毩
依據因材施教、教學信息及時反饋的原則,我會提出這么一個問題:接尺子的活動是否是屬于反射?請不同學習水平的學生進行回答,以此幫助學生理解本節內容,實現教學目標,同時能夠及時了解學生情況,可以及時進行教學補救。
。ㄋ模w納總結
在這一環節,我主要采用學生小結的方式,讓學生暢談本節課所學知識,幫助學生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形成知識網絡,同時便于及時了解學生的掌握情況,培養學生的歸納概括能力和知識整合能力。
。ㄎ澹┳鳂I布置
有效的學習不能單純的依賴模仿和記憶,能夠掌握方法,學以致用是教育教學的目的所在,這節課我布置了一個課后任務:課后自己設計實驗,完成其他的探究問題,下節課一起分享交流。從而達到夯實基礎,深化認知的目的。最后要求學生整理實驗臺,做好清潔工作。這樣的設計可以幫助學生樹立嚴謹的科學態度并養成良好的實驗習慣。
四、說板書設計
最后說一下我的板書設計,我的板書不但布局合理,而且內容簡練,能夠突出本節的教學重點,幫助學生理解和記憶。
測定反應速度
1、提出問題:反應快慢與注意力集中是否有關?
2、作出假設:反應快慢與注意力集中有關
3、材料用具:刻度尺、秒表、筆記本、筆、......
4、實驗步驟
5、實驗結果:
6、實驗結論:反應快慢與注意力集中有關
初中生物說課稿15
一、教材分析:
(一)說教材所處的地位及作用:本節的內容為北師大版八年級生物上冊第6單元《生命的延續》中第20章《生物的遺傳和變異》的第4節《性別和性別決定》。性別是一種特殊的性狀,在學生中總是存在著一種神秘感,自然成為學生感興趣的話題。本節內容可以滿足學生對于性別決定和性別遺傳知識的需求。另外,社會上一些人仍存在著重男輕女思想,母親生出女孩而遭到家庭成員冷落和責備的現象并不少見。通過本節的學習,使學生科學地理解和正確地對待生男生女問題,同時,生男生女的原理的分析又是對上一節《性狀的遺傳有一定的規律性》中遺傳圖解的鞏固,因此,本節內容對確定科學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ǘ┱f三維教學目標及確定依據
根據《生物課程標準》要求:解釋人的性別決定。并結合本校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以XY型為例理解性別決定的知識,說明人的性別差異是由性染色體決定;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綜合分析能力、應用規律解決問題的能力,獲得研究生物學問題的方法,解釋生男生女及機會均等;
3、情感目標: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及人口教育。并能用科學態度看待生男生女問題,同時樹立“生男生女一樣好”、“男女平等”的思想。
。ㄈ┙虒W重點、難點及確定依據
1、重點:人類性別決定的方式和生男生女的`原理。《性別和性別決定》屬于生物的遺傳和變異范疇,我確定教學重點的依據是:以學生為主體,把課堂與日常生活聯系起來。符合課改理念。在前面學習中,學生已經了解了生物的遺傳和變異現象,知道了遺傳的物質基礎,本節課重在從人類性染色體的水平分析人類性別遺傳的規律,另外基于社會上有重男輕女的思想傾向,把生男生女的責任推于女性,導致了許多悲劇的產生。這與人們生活關系密切,也是學生感興趣的話題,有必要通過教學了解科學真相。
2、難點:生男生女的原理。在生理上,一對夫婦生男生女的機率如何,在知識聯系上屬于斷層,突如其來,而且比較抽象,難以理解,因此確立為難點,教學中通過學生的游戲活動來突破這個難點。
二、學法指導:
(一)學情分析:
。1)心理和生理特征:從年齡特征來看,初二學生平均年齡15歲,對什么事情都很好奇,具有一定的探索精神。不喜歡死記硬背枯燥的知識。因此,在學習過程中老師注重正確引導學生思維,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方法去分析問題、得出結論。
(2)知識現狀:本節是在初二年上期快結束時學習的,學生對生物知識已經有所了解,學習積極性相對有所降低,為此,在教學中抓住這一特點,積極采用形象生動的、形式多樣的學習方法和學生廣泛的、主動參與的學習方式,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3)知識障礙: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由于認知水平的差異會產生不同層次的學習成果和不同的學習體會,在生男生女的原理中機率是相等的,對個別學生可能會造成認知上的困難,在綜合運用上需要老師進行適當的引導。
二)心理調節的方法指導:
調節學生的心理,指導學生積極參與學習的目的在于使學生愿學、樂學、主動學、會學。我設計了激發學生參與的學習的情景,通過學生做游戲的活動形式來激發學生渴求知識,真正體驗“在學習中游戲,在活動中學習”的新理念。
三)知識建構的方法指導:
在教學中要特別重視知識建構的方法的指導。根據學生的特點,我采用讀圖分析、游戲等活動,引導學生觀察男女性染色體對比圖,生男生女遺傳圖解分析,并通過讓學生參與游戲加深生男生女原理的理解。掌握性別是由性染色體決定的,生男生女取決于從父親中的生殖細胞中所提供的染色體,從而培養學生看圖、讀圖能力和生理空間概念。
三、教學方法及手段:
。ㄒ唬┙虒W方法的選擇及依據
基于教材特點和學生的認知規律,我運用計算機輔助教學,形象直觀地展現給學生。設計學生游戲活動,激發學生的興奮點,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既有利于重點的突出和難點的突破,又有利于教學效率和教學效果的提高。
我采用以下方法進行教學:
(1)情境教學法。創設樂學情境,激發學習情趣教學方法。
。2)啟發式教學法。啟發學生極積思維、強化訓練,倡導合作共學的教學方法。
。3)游戲法。學生在游戲活動中學習。
。4)多媒體課件教學法。
。ǘ╈`活教法及促進學生發展的實效性
通過學生讀圖、觀察分析和學生游戲互動,全面調動學生的參與性和積極性,以提高教學效率。同時,教學方法又是根據教學的發展不斷調整,動態變化的。
。ㄈ└鞣N教學手段的合理選擇及有效運用
通過多媒體課件中的圖片、動畫生動形象結合學生游戲讓學生動手、動腦,充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共同完成教學目標。
【初中生物說課稿】相關文章:
初中生物說課稿06-10
初中生物說課稿05-15
細菌說課稿初中生物細菌說課稿12-19
初中生物說課稿【熱門】02-16
【熱門】初中生物說課稿12-11
【推薦】初中生物說課稿12-10
初中生物說課稿【推薦】12-10
優初中生物說課稿01-15
初中生物《鳥類》說課稿02-19
初中生物優秀說課稿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