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說課稿【推薦】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編寫說課稿是必不可少的,說課稿有助于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那要怎么寫好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初中生物說課稿,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初中生物說課稿1
各位評委:
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探究“種子萌發的環境條件”》,我將從教材分析、教學策略和教學設想三個方面進行闡述。
一、教材分析
該內容是人教版《生物學》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二章“被子植物的一生”的一個探究活動,也是學生學習生物學以來接觸的第三個科學探究,是本章第一節“種子的萌發”的重點。學生對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有了一定的認識,而探究“種子萌發的環境條件”在進一步綜合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的同時,對學生科學方法的訓練上側重訓練設置對照實驗。并且通過學生自己的探究活動,能夠描述種子萌發的環境條件。
但對于學生而言,此探究活動有較大的難度,一是因為距前兩次探究活動的時間比較長,二是要探究的條件不止一個,要設置的對照組也不止一個,等一系列困難。根據教材和課程標準及學生的學習情況,我擬訂本課的教學目標、重點、難點:
(一)教學目標:
1、知識方面:
說出影響種子萌發的環境條件。
2、能力方面:
(1)通過參與實驗方案的設計,探究影響種子萌發的環境條件,掌握對照實驗這一方法,培養設計對照實驗方案的能力和創新能力。
。2)通過自主探究和小組合作探究,學會控制實驗條件,檢驗不同的環境因素對種子萌發的影響,進行科學方法的訓練。
3、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
通過探究種子萌發的環境條件,使學生認識到生命的來之不易,激發學生樹立生態學的觀點,認識保護環境的重要性。
。ǘ┲攸c:
1、種子萌發的環境條件是本課知識重點。
2、設計對照實驗是本課技能訓練重點。
。ㄈ╇y點:
對照實驗的設計訓練是本課難點。
二、教學策略
根據課程標準“將科學探究引入義務教育階段生物課程的內容標準,是為了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使學生能主動地獲取生物科學知識,體驗科學過程與科學方法,形成一定的科學探究能力和科學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創新精神”的要求,本堂課安排的研究活動的重點為“實驗方案的設計”同時,按照學生能力發展的水平和需要,本堂課創造性地處理教材,先安排設計種子萌發必要條件的實驗方案,再引導學生發散思維:探究影響種子萌發的其他條件。
另外,“種子的萌發的環境條件”的探究活動,需要若干天的時間才能完成,本堂課的做法是在課內完成探究活動的方案設計、交流、確定等,而在課后去完成管理、觀察、記錄、整理數據、得出結論等工作;再在另外的課上進行交流討論。既不加重學生課外負擔,也較合理地利用了課堂時間。
三、教學設想:
基于以上的教學策略,我的教學設想是這樣的:
第一環節:提出問題,利用課件1創設問題情境。
學生活動:
。1)觀看課件1,欣賞奇花異草圖片———(奇花異草由種子萌發而來)
。2)明確主題,明確學習主題:探究種子萌發的環境條件。
利用課件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開啟學生思維,集中學生注意力,并能創設問題情境。
第二環節:作出假設
提問課前布置的問題:如果給你一些種子你希望把它們播種到什么樣的環境中呢?學生通過課前請教長輩、查找資料等已經有了初步的了解,教師引導點撥,作出假設:種子的萌發可能需要適宜的溫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氣(有的同學還提出陽光、土壤、肥料等)。
明確本課探究重點:種子的萌發需要水、空氣、溫度。
第三環節:制定計劃
討論提綱,制定計劃:參照提綱(演示課件2)和課本的方案,以實驗小組為單位制定實驗計劃。
。ㄒ唬┰O計種子的萌發需要水、空氣、溫度的探究方案。
。1)個人設計方案。
引導學生復習設計對照實驗的要點,分析課本的方案,復習設計對照實驗的要點:控制變量和設置對照實驗時,實驗條件中除了要研究的問題外,其他的應該保持一致。
、俪鍪居懻撎峋V:提綱主要依據課本92頁討論題設計。
②演示課件3,課件展示教師提供的材料用具圖:
種子:大豆、菜豆、綠豆、小麥、水稻、芥菜子
器皿:罐頭瓶、培養皿、酒瓶、盤子、塑料桶
材料:、泥土、餐巾紙、粘土、棉花、濾紙。
全班分成3個大組,分別針對種子的萌發需要水、種子的萌發需要空氣、種子的萌發需要適宜的溫度這三個假設開展探究,每名同學作為大組成員之一,針對本組研討主題,參照討論提綱,自主設計實驗方案。
、酃膭顚W生不要局限于課本、教師提供的材料用具,也可以利用自己的材料用具進行實驗并用簡圖畫出實驗裝置。
。2)小組討論方案。每個大組內部分成若干小組(以4人為1小組),各成員在自己設計的基礎上進行小組討論,修訂計劃,推出最佳方案,準備小組間交流,討論結果。
。3)小組交流。小組之間進行交流,教師參與小組討論,鼓勵學生大膽創新,設計出簡便易行的方案。組織學生間的交流與自評,參與互評。學生修訂、完善計劃。
(4)小組再次討論方案。
(5)再次小組交流,小組之間交流,進一步修訂、完善計劃。
在以上工作完成很好情況下,進行如下設計:
。ǘ┰O計種子的萌發需要其他條件的探究方案。
演示課件4,課件展示教師提供的材料圖:
材料:泥土、餐巾紙、粘土、棉花、濾紙、清水,牛奶、洗滌劑、醋等。
提示學生:你還想知道哪些條件對種子萌發有影響嗎?
鼓勵學生針對自己感興趣的條件(種子萌發是否需要光照?糖、洗滌劑、牛奶對種子萌發有什么影響?等)設計對照實驗。
對有創意的給與肯定,不科學的幫助分析原因,鼓勵改進或重新設計。
。4)總結全課,提出課后探究要點。評論中讓學生明白:
①控制變量和設置對照實驗時,實驗條件中除了要研究的問題外,其他的應該保持一致。
、趯嶒灢牧系倪x擇要避免偶然性和減少誤差,實驗要有共性。
針對本堂課的難點是對照實驗的設計訓練,通過出示討論提綱、課件展示教師提供的材料用具圖等指導學生設計,突破難點,組織和引導同學設計方案;在協作性小組活動過程中,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小組工作,鼓勵小組成員之間互相幫助,給予各個小組報告他們的工作及其成果平等的機會,所以多次組織小組內、小組之間的交流,在此基礎上進一步修訂、完善計劃。
第四環節實驗探究為課外活動,第五環節得出結論和第六環節表達和交流在下節課中完成。
設計這節課,我力求做到:通過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優化課堂結構從學生的生活經驗為切入口,引導學生進行探究,通過讓學生在“做科學”的過程中,學會生物學實驗的一般方法,體驗科學發現的過程,探索科學的樂趣。
在整個教與學的活動過程中,教師只是平等中的個體,不僅僅是單純的教,而且也通過與學生對話被教,而學生在被教的同時,也同時在教。整個教學過程是師生平等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
雖然探究“種子萌發的環境條件”在對學生科學方法的訓練上側重訓練設置對照實驗,但“教師在引導學生參與科學探究活動時不僅應讓學生參加科學探究的某些方面的活動,也應該讓學生有機會參與若干完整的探究活動,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所以設計以上環節的活動,提供機會讓學生親自嘗試和實踐,并進一步加以指導和鼓勵。
討論提綱:
1、你想探究的是什么問題?
2、課后你將立即實施本計劃,在此前提下,你認為選擇什么樣的種子比較好?
3、每一組應當有多少種子?每一組只有一粒種子可以嗎?
4、實驗探究時需要哪些材料工具?(請你思考如何使用)
5、你準備怎樣設置實驗對照組時,實驗對照組提供什么樣的環境條件?對每一個實驗組的處理,除了所研究的環境外,其他環境是否應當與對照組相同?
6、實驗中應如何操作?實驗過程中應注意哪些問題?
7、明確分工組長:主持討論每一個問題,作好分工。
討論內容記錄員:簡單記錄討論結果,準備大組交流
實驗主操作人:負責實驗的操作,其他人輔助
觀察記錄員:負責觀察、記錄實驗結果
2、請設計實驗方案,并用簡圖或文字書面表達出實驗設計思路。(比一比,看誰的方案最優秀,看誰的記錄最精彩。
教學評價
教師和學生可以參照下列各項給予評價:
☆能否根據觀察或生活經驗提出問題,根據問題提出假設?
☆能否利用身邊的材料設計探究假設的實驗方案,包括設計對照實驗?
☆能否按照實驗計劃準備實驗材料,有步驟地進行實驗?
☆能否按照實驗操作的規范要求完成實驗?
☆能否安全地使用各種實驗器具?
☆能否實事求是地記錄和收集實驗數據?
☆能否分析實驗數據的相關性并得出結論?
☆能否在探究活動中與他人合作和交流?
對于學生在活動中表現出來的其他能力也應給予恰當的評價。這些評價內容包括了知識、能力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尤其重視學生探究能力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的評價。教師充分發揮教學評價在教學中的正面導向作用,就可以積極引導學生真正改變學習方式,提高終身學習能力。通過教學評價,教師可以獲得有關學生學習生物課程情況的反饋,不斷改進教學;學生可以了解自己的學習情況,促進自己更好地發展。
初中生物說課稿2
各位專家領導,大家好!
今天我將要為大家講的課題是: 沒有細胞結構的微小生物病毒 .
一、指導思想
生物科學不僅是眾多事實和理論,也是一個不斷探究的過程。因此本節課的指導思想是:走進新課程,運用探究性學習,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科學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1、本節內容在全書及章節的地位:《病毒》是人教版幼師教材全一冊第二部分微生物中第三章。在此之前,學生已學習了前兩章細菌、真菌等有關微生物的知識,這為過渡到本節的學習起著鋪墊作用。本節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及將來的幼教工作息息相關。因此,在教材中占據重要的地位。
2、教學重點
(1) 病毒的形態結構和生命活動的特點。
。2) 病毒與人類的關系。
3、教學難點
病毒的結構和繁殖。
三、學情分析
本 節的教學對象為學前二年級學生。通過第一部分的學習,學生已經掌握了生物體的基本結構,植物的形態、結構、生命活動等知識;已學會初步的觀察、分析、比較 等研究生物學的方法。具備了獨立學習本節部分內容的知識和能力基礎。她們對本節課涉及的有關病毒與人類關系,在生活中已有一定的感性認識。但對病毒的形態 結構、生命活動的知識,難以理解。
四、教學目標設計
1、基礎知識目標:
。1) 通過學習使學生知道病毒的形態結構特點。
。2) 通過學習讓學生識記病毒的生命活動特點
(3) 通過學習使學生知道病毒對植物、動物和人體的危害以及病毒在生物防治上的作用。
。4) 通過學習讓學生識記細菌病毒——噬菌體的有關知識。
2、能力訓練目標:
。1) 通過學習使學生初步具有進一步獲取課本以外的生物學信息的能力。
。2) 通過學習培養學生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3、思想情感目標:
通過學習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思想教育。
五、教法設計
1、直觀教學法
通過動畫課件等直觀教學手段,創設生物微觀世界,激起學生的感性認識,獲得生動的表象,使學生能比較全面地掌握知識,比較深刻地掌握和理解教學內容。
2、探究式教學
使學生初步學會生物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發展學生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定計劃、實施計劃、得出結論、表達和交流的科學探究能力。
六、學法指導
我們常說:"現代的文盲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掌握學習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學中要特別重視學法的指導。
本節課采用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讓學生在課前以組為單位,針對教師提出的問題,通過多媒體網絡技術查找有關資料,進一步通過小組討論、協商,得出研究報告。最后在課堂交流。
七、 教學程序設計
1、教師設疑:把教學內容轉化為具有潛在意義的問題,讓學生產生強烈的問題意識,使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成為"猜想",繼而緊張地沉思,期待尋找原由。
2、教學內容分為四部分內容:病毒的發現;病毒的形態、結構、生命活動;病毒與人類的關系(有害);病毒與人類的關系(有利)。
(1)學生的主體活動為:學生代表闡述本組的研究報告;做好聽課紀錄,思考并提出相關問題,討論得出結論;展示本組設計的《健康周報》。
。2)教師的主導作用:引領教學主線,創設問題情景,聆聽學生講解,歸納教學內容。完成學生的測評。
八、媒體的選擇
本 節課的知識較為抽象,難以理解。因此我們采用網絡、課件的現代教育技術手段,集文字、聲音、圖像于一體,把抽象的問題直觀化、形象化、立體化、動態化;把 學生看不到、摸不著的病毒結構及生命活動的動態變化過程清晰地展現在學生面前,彌補了傳統教學的不足,使難點迎刃而解,重點得以突出,充分體現了計算機多 媒體輔助教學的優勢。
初中生物說課稿3
一、教材分析
1、教學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課是第三單元“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第二章“被子植物的一生”中的第三節。本章以被子植物為例講述綠色植物的生命周期,按照被子植物生長發育的順序,依次講述了“種子的萌發”、“植株的生長”、“開花和結果”。本章內容要突出植物體自身結構與功能的關系,還要突出植物與環境的關系。
本課是這一章的最后一節,學生在前面兩節課的學習中,通過探究實驗、調查等活動,親身體驗了綠色植物從萌發到生長的過程,生動有趣。而本節課文并沒有安排探究實驗,在日常生活中學生也很少有機會看到從開花到結果的全過程,理論知識較抽象,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必須想方設法把抽象的知識形象化地展現在學生面前,而且要精心設計問題,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一步步探究出結論,從而解決問題,獲得知識。
2、教學目標
根據課標的要求,以及本課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學生實際,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概述花的主要結構。
。2)描述傳粉和受精的過程,闡明花與果實和種子的關系。
技能目標:
(1)通過對花的解剖觀察,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自學能力。
。2)通過描述傳粉和受精的過程,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情感目標:
。1)認同花、果實、種子對于被子植物傳種接代的重要意義。
。2)養成愛護花的習慣,珍愛身邊的一草一木。
3、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概述花的主要結構,描述傳粉和受精的過程。
難點:分析討論“對于植物繁衍后代來說,花的哪些結構是最重要的?”
二、學情分析
七年級學生朝氣蓬勃,熱愛大自然,對新奇的事物充滿好奇,希望探索其中的奧妙。而開花之后會結出果實,這是學生司空見慣的現象,并不稀奇。若引導學生對此現象提出問題:“為什么開花之后會結果?開花和結果到底有什么關系?”學生即會被此問題所吸引,而迫切想揭開謎底。把握學生這一心理,我逐步引導學生進行探究,讓學生自主地解決問題,掌握知識。
三、教學方法
科學教育的基本特點是懷疑、實證和思辨(邏輯推理)。
新課標倡導探究性學習,在本課怎樣才能突破過去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只重知識概念理論的講解,而忽視學生的思考與接受,引導學生一步步探究結論、自己獲取知識?我認為把握課文各知識點之間的內在關系,設計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符合學生思維特點的問題是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的關鍵。
本課的理論知識較多,也較枯燥,怎樣才能使學生不覺得“悶”?設計多種教學活動形式,運用多種媒體非常重要。因此我用兩個視頻資料,輔助講述重點知識:花的結構、傳粉和受精的過程。
整個課堂設計以問題為切入點,激發學生的求知欲,鼓勵學生質疑,并設法探索解決自已的問題,體現新課標的探究性學習特點。
四、教學程序
本課的知識點小標題分別是:花的結構、傳粉和受精、果實和種子的形成。這三個小標題之間有什么聯系,要把它們串成一條線才有助于學生的思考和探究。我經過認真分析各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認識到課文重點是花與果的關系。
1.我給學生準備了《中國十大名花》的圖片,上課伊始給學生欣賞美麗的鮮花圖片,再聽著美妙的音樂,學生不僅注意力馬上被吸引,情感也得到熏陶。新課標注重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在本課教學過程中也要不斷滲透這方面的教育,培養學生愛護花的情感、珍愛生命的態度。情景導入,給學生以美的享受,激發學生的興趣。在導言中通過設計情境引導學生根據課題“開花和結果”提出問題,學生很自然就會提出:“開花和結果有什么關系?”“為什么開花之后會結出果實?”這些問題恰是本課要學生解決的重點問題,而在上課伊始階段由學生自己發現、提出,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明確學習目標,自主進行探究。
2.關于《花的結構》的教學,根據我們本地的實際,用野棉花做實驗材料,讓學生取一朵野棉花,對照課本上的圖Ⅲ—15,觀察它的花托、萼片、花瓣、雌蕊和雄蕊,讓學生有真實的體驗。學生通過對野棉花的解剖學習花的基本結構,通過分組實驗和討論,從而讓學生自己動手去探究,去討論、歸納結果,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和分析能力、以及探究精神和合作精神,體現新課標的教學理念,落實技能目標(1)。
接下來用一段視頻介紹花的結構,再用多媒體展示花的各部分結構,以補充實驗的不足,加強知識內容的直觀性,達成第一個知識目標——概述花的結構。并討論兩個問題:
。1)花的哪一部分將來發育成果實?
。2)對于植物繁衍后代來說,花的哪些結構是最重要的?通過進一步探究:假設一朵花的雌蕊被害蟲吃掉了,,這朵花還能發育成果實嗎?小結花的結構:花是由花托、萼片、花瓣、雌蕊、雄蕊等組成,其中雌蕊和雄蕊是花的主要結構。再通過一個想一想:“這些結構與果實和種子的形成有什么關系?”過渡到下一個內容《傳粉和受精》的學習。
。常虒W《傳粉和受精》時,傳粉和受精比較抽象,先讓學生觀察視頻《被子植物的繁殖》,用形象化的課件幫助學生理解這一抽象的生理過程,使學生對這部分內容有一個直觀的了解,讓學生觀看視頻,使學生看到平時看不到的生命現象,不斷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習興趣。再用多媒體簡要的給學生補充介紹自花傳粉和異花傳粉的知識,并指導學生學習植物的傳粉和受精過程,。使學生不感到枯燥乏味,體現新課標中的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的要求。最后請兩名學生描述傳粉和受精的過程,達成第2個知識目標——描述傳粉和受精的過程,并落實第2個技能目標——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通過探索“桃花從開花到結果是一個連續的過程,那么,你知道花落后,果實和種子是怎么形成的?”引入果實和種子的形成的學習。
。矗P于《果實和種子的形成》的教學,用多媒體課件演示果實和種子的形成,將抽象的內容直觀化,突破本課難點:“對于植物繁衍后代來說,花的哪些結構是最重要的?”達成第3個知識目標——闡明花與果實和種子的關系,并落實情感目標(1)——認同花、果實、種子對于被子植物傳種接代的重要意義。再讓學生閱讀課本104頁,了解人工輔助授粉的方法,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落實第2個情感目標——養成愛護花的習慣。
5.課堂反饋:
。1)花的主要結構是()
A.花瓣 B.雄蕊和雌蕊 C.胚珠 D.子房
(2)在從花到果實的發育過程中,花的各部分結構產生什么變化?用連線的方法表示出來。
花瓣胚
雄蕊果實
花柱果皮
子房種子
子房壁
胚珠凋落
受精卵
。3)在果樹開花季節,如果遇到陰雨連綿的天氣,常會造成果樹減產。這是什么原因? (4)有的花并不結果,如黃瓜、南瓜、絲瓜的花多半都不結果。請解釋這種現象。
6.最后通過一個學后探究活動進行小結:“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边@是對植物生命周期的生動寫照。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我們對被子植物的一生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你能不能以桃樹為例,把被子植物的一生用圖解的形式表示出來?總結被子植物的一生:“種子→幼苗→桃樹→桃花→桃”。
為了進一步落實第2個情感目標——珍愛身邊的一草一木,在上課結束時,讓學生齊聲朗讀“當我們欣賞著美麗的花,品嘗著香甜的果時,別忘了平時要注意愛護身邊的一草一木”,使學生的情感得以升華。
初中生物說課稿4
一、說教材
本課是人教版初中生物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一章第六節的內容。在此之前學生已經掌握了動物的結構與功能是相適應的。本節將繼續探究鳥是如何與飛行生活相適應的,主要是通過對鳥的形態結構、生理、行為等的觀察與探究,概括出鳥類適于飛行的特點。通過了解鳥與人類的關系,增進學生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情感。
二、說學情
鳥類在日常的生活中經常容易看到。學生對鳥的相關經驗比較豐富,但歸納總結還不夠。八年級的學生有了一定的觀察分析和探究的能力,但能力尚且不足,不能獨立完成,需要老師的指導和幫助。因此,對于本節的兩個活動,教師需要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參與到觀察、探究來。
三、說教學目標
1、概述鳥的主要特征。
2、通過“觀察與思考”活動,確立鳥的身體結構與功能相統一、鳥與環境相適應的觀點。
3、關注鳥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形成愛鳥護鳥的情感。
四、說教學重難點
課標要求能夠概述脊椎動物的主要特征,在《鳥》的這一節中,此處就是在完成此要求。同樣也是學生應該掌握的重要概念。通過掌握鳥的特征,可以為生物進行正確分類。所以設置為教學重點,了解鳥的多樣性本身不是難點,難點在于學生要從“觀察與思考”活動中得出鳥的身體構造是與其生活方式和生活環境相適應的。建立認識的過程是非常困難的,所以,此處為難點。
五、說教法學法
新課程理念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者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因此,為了更好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采用“啟發式”的教學,并運用多種媒體增加教學的新穎性,同時我還采取活動探究法、討論法,以學生為主體,使學生的獨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思維能力、活動組織能力,促使學生在學習中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的精神。
六、說教學過程
1、新課導入
創設情境導入:通過“想一想,議一議”引入,思考與討論為什么鳥兒可以自由飛翔?為什么人類安裝人工翅膀還不能飛翔?除了翅膀以外,鳥還有什么特征是適于飛行的?激發學生的興趣,從而引出課題。
2、新課教學
接著是第二部分內容,對于鳥的外部形態,我將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觀察家鴿活體,并思考鳥的外部形態是什么樣的,具有怎樣的作用?全身布滿羽毛又有什么樣的作用?翅膀是什么形狀具有怎樣的作用。接著師生共同總結得出鳥的外部形態特征即呈流線型可以減小空氣阻力鳥的羽毛能夠保溫,并且翅膀成扇形能夠扇動空氣。接下來我會追問鳥通過翅膀的扇動能夠在天空中飛行,所以與運動系統有關,那運動系統具有怎樣特征呢?引入運動系統,對于第二部分運動系統,我會首先引導學生拿出課前分發的骨骼標本進行觀察從而總結得出骨骼中空能夠減輕體重,接下來我會在多媒體當中播放圖片以及引導學生們查閱相關資料總結得出鳥的胸肌發達并且具有龍骨突能夠擴大胸肌的著地面積。而對于鳥的呼吸系統我將首先利用圖片幫助學生認識氣囊,之后我會繼續提問氣囊是如何輔助肺進行呼吸接著多媒體當中呈現鳥吸氣和呼氣的視頻引導學生進行觀察,最后師生共同總結得出鳥呼吸的特點及雙重呼吸。而對于鳥的消化、視覺等知識我將同樣采用多媒體輔助學生自主討論的形式展開,在這里不多加贅述。基于此,還需讓學生掌握恒溫動物和變溫動物這兩個重要概念。鳥是學習的第一個種恒溫動物,所以需要老師的歸納總結體溫的恒定對生物活動影響,以及從進化的角度分析其重要意義。最后一部分是鳥與人類生活的關系。學生之前已經學習過其他動物與人類的關系,所以學生可以自行根據教師提供的圖片或視頻資料進行討論分析:鳥與人類有什么關系?在學生討論交流之后,教師進行歸納總結,認識鳥是生物圈的重要成員,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重要伙伴,養成愛鳥護鳥的習慣。
3、課堂小結
師生共同總結本節課的收獲。
4、布置作業
課后作業是收集當地養雞場的相關資料,進行社會調查。本階段可以在梳理本節內容的同時提高學生的歸納總結能力,鞏固本課所學。利用信息化課程資源和社區資源,豐富學生學習生活。
七、說板書設計
本節課,我板書利用了概念圖,這樣可以幫助學生理解鳥的有關內容,同時有助于學生清晰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
初中生物說課稿5
一、教材分析:
“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這一課是生物學七年級上冊第二章第三節內容。本章站在生物圈的高度,論述了生物與環境之間是相互影響、相互依存的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這是一個最基本的生物學觀點,也是理解“人與生物圈應該和諧發展”的理論基礎。所以該節在本書中乃至在本學科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前一節“環境對生物的影響”的基礎上再來考慮“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其實是從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辯證地分析生物與環境之間確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也為下一節“生態系統”的學習作好預設。
本節知識點清晰,一就是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另一就是生物對環境的影響,呈現的方式也直觀,前者就四幅圖片,后者是一個探究活動,非常符合初中學生的心理特點,內容看似簡單,但要能讓學生尤其是初一學生建構生物與環境之間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所以在教學中要充分利用教材,多采用直觀手段,認真組織活動,幫助學生初步建立這個基本的生物學觀點。
二、教學目標:
基于以上分析,結合新課程標準的新理念,我確立如下教學目標:
。ㄒ唬、認知目標:
1、認同生物的形態結構、生活方式與環境相適應的觀點;
2、能夠選取多方面的事例來描述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
。ǘ⒛芰δ繕耍
1、通過分析文字和圖片資料來提高說明問題的能力;
2、嘗試收集、處理數據的方法;
3、學習通過測量進行科學探究的方法。
。ㄈ、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了解生物與環境的關系,滲透環保意識;
2、樹立“生物與環境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觀點;
3、利用技能訓練,鼓勵學生多從生活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
三、重點和難點的確立:
1、描述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是重點又是難點;
2、“植物對空氣濕度的影響”探究是重點,新教材倡導探究性學習,應該利用好每一次活動,來培養探究的方法和能力。
四、教學方法:
1、本節課貫穿觀察和討論,主要運用啟發式談話法,啟迪學生思維、激發學習熱情,并遵循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認知規律,利用多媒體的現代教育手段,以大量的圖片和動畫,讓學生通過觀察、思考、分析綜合等一系列思維活動,逐漸認識到生物與環境之間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
2、本節“植物對空氣濕度的影響”的探究活動并不難,運用前一節的探究活動方法完全能夠完成,所以這個活動我安排在課前,課上主要是組織各小組交流活動的“過程”和結果的處理方法。讓知識的獲得滲透在過程的體驗中,讓成功的喜悅體現于精彩的交流中,讓能力的培養貫穿在活動的參與中。
五、學習方法:
通過觀察、討論、分析去發現知識,逐漸培養自主學習的習慣和能力,通過課前的探究活動和課上的交流,體驗知識獲得的過程,感悟科學探究的方法,體會同學間合作的魅力,嘗到探究性學習的樂趣。同時也提高了分析問題的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并進一步掌握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
六、教學過程:
(一)復習提問,導入新課:
啟發學生例舉生活中熟悉的生物受到環境中哪些因素的影響,導入新課,這樣導入有兩個好處
1、既考驗了前一節課的知識的掌握情況,又體現了兩課內容的緊密聯系;
2、創設了情景,激發了興趣,讓人自然而然想到生物對環境有沒有影響呢,行云流水般引入新課。
。ǘ┬轮獙W習:
1、“生物對環境的適應”是重點又是難點,我是這樣安排的:
第一步:
讓學生觀察教材的四幅圖片,引導從“形態結構”、“生活方式”與環境間的聯系展開小組討論。然后讓學生選擇一幅來談談自己的看法。創設了一個平等、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這可是思維發展的肥沃土壤,也是我的課堂風格。在這種氛圍中學生的思維是發散性的,充滿靈性的。
第二步:
啟發學生還能找到生物的形態結構、生活方式與環境相適應的例子嗎?鼓勵學生提取平時積累的知識,給他們表現的機會,激起競爭意識。
第三步:
媒體呈現配有介說詞的圖片,如:
烏賊的墨囊;含羞草的葉與多暴雨的環境相適應;尺蠖的擬態等等,讓同學們認識到生物對環境的適應是具有普遍性的,這種適應是生物通過漫長的年代,不斷與環境摩合,自身不斷進化、生存下來而形成的形態結構和生活方式。完整地幫助學生理解生物對環境相適應的觀點,對于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具有相對性,考慮到初一學生的理解能力,不便提,以后高中會學到。
2、生物對環境的影響
生物在適應環境的同時,也對環境有一定的`影響。這部分的知識我是這樣處理的:
第一步:
讓學生親身驗證“生物也可以影響環境”這一結論:
課前親自探究“植物對空氣濕度的影響”,課上交流。這樣安排體現
1、有做事的過程;
2、有明確的目標;
3、有明確的結果;
4、使用語言傳達信息
5、體現過程的真實性。
這是任務型教學的五要素。交流時注意:
對于初中學生來說,過程是比結果更重要,但在這兒,由于結果涉及到對數據的收集和處理,這也是科學探究的一種方法,應以激勵和引導。
學生從“做中學”中親身驗證了植物對空氣的濕度有影響,有利于認識生物是可以影響環境的。
第二步:
再讓學生思考兩個問題:
a、地下耕耘者是哪種動物,它對自然界有什么益處?
b、為什么我國開發西部強調要退耕還林和還草?從生物對環境產生的作用這個角度來認識生物的存在確實影響著環境。
第三步:
讓學生嘗試舉例描述“生物對環境的影響”的生活中的例子。加深并及時反饋學生對這方面知識的理解。
第四步:
播放動畫“屎克螂出國記”,以生動的畫面使學生真正體會到生物對環境的作用和影響,同時在學生注意力即將分散的時候再一次激起他們的興趣。
3、技能訓練:
這是新教材的一個別有用心之處,旨在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綜合等能力,我們要充分利用教材的這一優勢。引導學生觀察并思考,“看誰提出的問題最有價值?”在問題的提出和解決中培養思維能力。
最后師生共同總結本課收獲,這點很重要,在學生理解的基礎上及時幫助他們構建概念,點睛突出“生物與環境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的生物學觀點。引導學生認識到人類生活在生物圈,對環境的破壞必將回報給人類,所以人和自然和諧相處是多么重要!
。ㄈ、作業練習:
1、在一個繁殖季節里,一條鯉魚能產幾十萬粒卵,而一般的小型鳥類只產幾個卵,你能其中的道理嗎?這是不是生物對環境的適應?
2、山羊絨又細又柔軟,組成的產品十分昂貴。山羊比綿羊好養,它連草根都啃食。于是一些牧區大量飼養山羊,這對環境會有什么影響?
這是兩道開放性題,既能達到鞏固知識點的目的,又能煅煉思維,體現知識與社會、日常生活的緊密聯系,使學有所用。
整個教學過程的邏輯順序就是這樣安排的。實踐證明,在教學中,充分利用新教材的優勢,創設一個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引導學生開展探究性學習,利用多媒體的現代教育手段支撐整個教學過程,使學生在一個生動、有趣、多姿多彩的生物課堂中,愉快地“享受”學習。
集處理信息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初中生物說課稿6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晚上好!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從種到界》首先,我對本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進行分析。
一、說教材
《從種到界》是八年級生物學上冊第六單元第一章第二節內容。地球上的生物是多種多樣的。依據一定的標準,各種生物可分成不同的類群。在此之前,我們已經嘗試對動植物進行了分類,這為過渡到本節對生物進行科學分類的學習起到了鋪墊作用。教學目標
基于對教材的分析和理解,我將從知識、能力、情感三方面確定本節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舉例說出生物分類的七個等級。
2、概述生物分類的依據和意義。能力目標:
1.通過學習,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并對提出的問題,練習解決問題的能力。 2.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及與人溝通合作形成良好人際關系的能力。 3.使學生初步具有怎樣給生物進行分類的能力。 4.通過對本節學習,培養學生參與意識和實踐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1、通過對本節學習,繼續培養學生唯物辯證觀點。
2.通過對本節學習,學生對課本圖片的觀察及教師的介紹,培養同學們愛護生靈、愛護地球的情感,提升自我素質教學重點:
1.說出生物分類的七個等級。 2.概述生物分類的依據和意義。
教學難點:
1.說出生物分類的七個等級。
2.教學組織對生物分類的七個等級的闡述。
二、說教法
新課程理念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者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因此,為了更好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在教法上我主要體現“啟發式”的理念,并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增加教學的新穎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同時我還采取大量的圖片創設情景,引導學生通過創設情景等活動形式獲取知識,以學生為主體,使學生的獨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思維能力、活動組織能力。針對提出的問題,組織學生進行集體和分組討論,促使學生在學習中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的精神。
三、說學法
我們常說:“現在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沒有掌握學習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學過程中特別重視學法的指導。
這節課我主要采取小組合作學習法,通過小組間的合作,學生參與整個課堂及課下活動,既發揮了集團軍的作用,學生也在活動的過程中學會了與人合作和交流。我還讓學生在課前運用互聯網準備各種圖片和相關問題,通過觀察、討論、分析、探究去發現知識,逐漸培養他們的自主學習的習慣和能力。
四、說教學過程
根據教學大綱要求,結合學生的實際,在分析教材合理選擇教法和學法基礎上,本課教學過程的設計分四個環節:第一環節:復習提問,導入新課
提問導入:
1、在上一節課我們嘗試對動植物進行了分類,我們將動物分成有脊椎的和無脊椎的兩類,我們將植物分成有種子的和無種子的兩類。那么我們能概括一下我們的分類依據是什么嗎?(生物的形態特征和生物方式)
2、展示幻燈片。太空人小明,他要給我們班同學寄一封信,誰來幫幫他如何填寫通訊地址?填寫通訊地址,其實就是按由大到小的順序尋找不同的等級。(學生幫助小明填寫通訊地址:銀河系、地球、中國、北京、海淀區、101中學,初二一班。)
3、你覺得對生物進行科學分類有什么意義?
今天,我們將來學習分類的不同等級的單位及生物是如何被列入到這些不同等級的分類單位的。
。ɡ脙蓚提問一個事例來導入新課,意在增加學生知識的銜接性和系統性)
第二環節:學習新知(自主探索,解決問題)
分類等級(以馬為例,結合教材圖片)
1、區別種與物種
展示不同顏色馬的圖片,讓學生觀察,比較斑馬和馬的相同和不同之處,教師總結。(它們雖然長的很像,卻屬于不同的物種,列為同一個屬)
2、區別奇蹄目和偶蹄目
展示圖片驢和犀牛,提出問題,哪個與馬、斑馬最像?學生討論回答,教師總結,它們是同一個科,馬科。演示圖片羊,比較羊和犀牛,哪個與前面的幾種動物最相似呢?根據學生回答,教師總結。判斷比較難,演示奇蹄目和偶蹄目的足部圖片。馬、犀牛、羊、鹿等動物的趾外有蹄,它就像我們的指甲一樣。這是馬的蹄,它僅第三趾發達,其他的都退化了,也就是說,馬有一個蹄。旁邊的這是犀牛的,它有三個蹄,它和馬的蹄的數目都是奇數,所以這兩種動物屬于奇蹄目。再看看羊,它有兩個蹄,長頸鹿也有兩個蹄,都是偶數,所以它們屬于偶蹄目。可見,犀牛和馬、斑馬、驢更為相象,同屬于奇蹄目。
3、區別哺乳綱、鳥綱、爬行綱、兩棲綱、魚綱
演示圖片:這些動物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它們和鳥、青蛙有什么不同嗎?同學討論2分鐘,教師引導總結,它們都有毛,胎生,恒溫,都能哺乳。分別總結鳥綱、爬行綱、兩棲綱、魚綱的共同特征。
4、區別脊椎動物門和無脊椎動物門
利用摸摸自己的脊柱,區分魚和一些低等動物蚯蚓等的不同,引入脊索動物概念,區分脊索動物和脊椎動物。
5、區別植物界和動物界
雖然蚯蚓無脊椎,魚有脊椎,但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征,就是不能進行光合作用。都屬于動物界,界是最大的分類單位。樹能進行光合作用屬于植物界。問題:植物界和動物界的生物有什么區別?學生回答:植物能夠自己制造有機物,動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機物,必須吃植物或其他動物。第三環節:課堂小結,強化認識
教師總結:剛才我們按照從種到界的分類等級,了解了馬是怎樣被列入不同的分類等級的,F在請從界到種來總結馬的不同分類等級。
學生總結:我們先從植物和動物中選定馬屬于動物界,根據馬有脊柱將它定在脊索動物門,脊索動物門中有鳥綱、兩棲綱、爬行綱和魚綱、哺乳綱,馬是胎生,哺乳,恒溫的陸生動物,所以屬于哺乳綱;它有一個蹄,所以區別于有兩個蹄的羊等,和犀牛一起屬于奇蹄目;然后找到馬科,馬屬,最后到種,馬種。提問題:
1.哪個分類等級中動物的共同特征最少,哪個最多?2.哪個分類等級中的動物的種類最多,哪個最少?
引導學生回答:
1.界的共同特征最少,種的最多:2.界中的動物種類最多,種中的最少。
第四環節:練習鞏固
練習是使學生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因此我設計練習時盡量地做到科學、合理,體現一不定期的層次性和針對性,難易適中。我安排了三個練習
1.幫助小明尋找他的親緣關系。
學生討論后給出答案:小明屬于動物界、脊索動物門、哺乳動物綱、偶蹄目、類人猿科、人屬、人種。
2.植物的分類等級
演示油松和毛白楊,打亂分類等級進行分類。
植物界、種子植物門、裸子植物亞門、松柏綱、松柏目、松科、油松。植物界、被子植物亞門、雙子葉植物綱、楊柳科、楊屬、毛白楊。
3.林奈和雙名法
演示植物標牌,展示生物的學名。學生自學,教師總結。
4.布置課外作業給校園植物掛牌。板書設計
以上就是我對《從種到界》一課的設計過程,我的說課完畢,謝謝大家!
初中生物說課稿7
這節課是冀教版八年級上的第二章第一節根的生長。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我將從說教材、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程序四個環節來說課。
一、說教材
這節課的主要知識點是根尖各部分的結構、作用,以及根主要生長的部位,根的生長方向。首先通過肉眼觀察分辨出根尖的四部分,然后利用顯微鏡觀察出根尖四部分的細胞大小、形狀以及細胞排列狀況。第三步通過實驗得出根生長的部位。第四步通過探究根的生長方向,不僅使學生認識了有關根生長向性的有關知識,而且培養了他們的質疑和探究精神。本節是第三單元關鍵性的一節。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和學生的知識基礎以及認知能力,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知識性目標:
1、區別根尖四部分結構,舉例說明四部分的作用。
2、分析根主要靠哪部分生長。
技能性目標: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實驗操作、觀察能力。
情感性目標:
1、形成結構和功能相適應的觀點。
2、體驗科學探究成功的樂趣。
依據新課程標準和教材內容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重點、難點如下:
教學重點:
1、根尖四部分的結構和功能。
2、根靠哪部分生長。
3、根的生長方向。
教學難點:根尖四部分細胞結構特點,以及每部分的功能。
確定難點的依據是,學生必須通過觀察、分析、總結才能獲得這點知識,而學生觀察、分析、總結能力較差。
二、說教法:
如何把握重點突破難點,實現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呢?那就要采取適宜的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根據新教學理念,要做到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根據生物學科實驗性強的特點,采取的教學方法是觀察法、實驗法、分組科學探究法。
在教學手段上,充分發揮多媒體課件的作用,把多媒體信息如文字、圖像、聲音等有機集成并顯示在屏幕上,以強化教學的直觀性,幫助學生理解記憶,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三、說學法:
教學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學生的學,教師手段,學是中心,會學才是目的。教師在教學中必須“授之與漁”,培養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以實現新課程理念終生學習的目標,基于以上考慮,本節課主要從以下幾方面滲透學法。
第一學會觀察:在讓學生用肉眼、放大鏡觀察根尖,直觀感受根尖各部分的外觀形態。用顯微鏡觀察根尖的永久裝片,再對比“根尖模式圖”,總結根尖的基本結構。
第二學會實驗操作:在探究靠根靠哪部分生長時,留學生親自動手在幼根上劃墨線,參與實驗過程。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增加興趣。
初中生物說課稿8
一、說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 》是人教版教材chuyi 生物必修本第x單元第x節內容。在此之前,學生們已經學習了 ,這為過渡到本節內容的學習起到了鋪墊的作用。因此,本節內容在 中具有不容忽視的重要的地位。
本節內容前面承接本教材的 內容,后面是本教材
的 這部分內容,所以學好這個內容為學好以后的生物知識 打下牢固的理論基礎,而且它在整個教材中也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本內容包含的一些 知識,是以后生物學習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今后高考的必考內容。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本教材的結構和內容分析,結合著初一年級學生他們的認知結構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 認知目標:識記:
理解
2、 能力目標
3、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三、說教學的重、難點
本著初一新課程標準,在吃透教材基礎上,我確定了以下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
重點的依據:只有掌握了 ,才能理解和掌握 教學難點:
難點的依據: 較抽象;學生沒有這方面的基礎知識。 為了講清教材的重、難點,使學生能夠達到本節內容設定的教學目標,我再從教法和學法上談談:
四、 說教法
我們都知道生物是一門培養人的實踐能力的重要學科。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使學生“知其然”,還要使學生“知其所以然”。我們
在以師生既為主體,又為客體的原則下,展現獲取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方法的思維過程。
考慮到我校初一年級學生的現狀,我主要采取學生活動的教學方法,讓學生真正的參與活動,而且在活動中得到認識和體驗,產生踐行的愿望。培養學生將課堂教學和自己的行動結合起來,充分引導學生全面的看待發生在身邊的現象,發展思辯能力,注重學生的心理狀況。
當然教師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學資源。教師本人應該通過課堂教學感染和激勵學生,充分調動起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對解決實際問題的渴望,并且要培養學生以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從而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同時也體現了課改的精神。
基于本節課內容的特點,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學方法:
1、直觀演示法:
利用圖片的投影等手段進行直觀演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掌握。
2、活動探究法
引導學生通過創設情景等活動形式獲取知識,以學生為主體,使學生的獨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思維能力、活動組織能力。
3、集體討論法
針對學生提出的問題,組織學生進行集體和分組討論,促使學生在學習中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的精神。
由于本節內容與社會現實生活的關系比較密切,學生已經具有了直觀的感受,可以讓學生自己閱讀課本并思考,并例舉生產實踐上存在的一些有關的 現象,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討論,然后進行歸納總結,得出正確的結論。這樣有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對本節知識的認知更清晰、更深刻。
五、說學法
我們常說:“現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沒有掌握學習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學過程中特別重視學法的指導。讓學生從機械的“學答”向“學問”轉變,從“學會”向“會學”轉變,成為真正的學習的主人。這節課在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評價法、分析歸納法、自主探究法、總結反思法。
最后我具體來談談這一堂課的教學過程:
六、說教學過程
在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注重突出重點,條理清晰,緊湊合理。各項活動的安排也注重互動、交流,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主動性。
1、導入新課:(3—5分鐘)
由上節課學過的知識和教材開頭的情景設置導入新課。
導語設計的依據:一是概括了舊知識,引出新知識,溫故而知新,使學生能夠知道新知識和舊知識之間的聯系。二是使學生明確本節課要講述的內容,以激發起學生的求知欲望。這是生物教學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
2、講授新課:(30分鐘)
在講授新課的過程中,我突出教材的重點,明了地分析教材的難點。 還根據教材的特點,學生的實際、教師的特長,以及教學設備的情況,我選擇了多媒體的教學手段。這些教學手段的運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識具體化,枯燥的知識生動化,乏味的知識興趣化。
還重視教材中的疑問,適當對題目進行引申,使它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串聯、積累、加工,從而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初中生物說課稿9
一、說教材
《開花和結果》是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七年級第三單元第二章第三節的教學內容!伴_花”是被子植物一生中非常重要的時期,是形成果實和種子的前提,通過本課的學習,不僅解答了種子的由來,回應了第一節的內容,還可以讓學生完整地了解被子植物的一生,對于學生全面認識綠色開花植物起著關鍵作用。因此本節課是本章的重點,也是教材的重點,在教材中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
二、說學情
初中七年級的學生已經具有植物六大器官方面的知識,他們樂于交流、討論,課堂參與的積極性比較高,很有利于本節探究課的積極組織和展開。但是本節課知識內容學生司空見慣,因此,教師一方面要設置疑問,引發其興趣;另一方面要創造條件和機會,讓學生發表見解,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三、說教學目標
1.描述花的結構;闡述花、果實和種子的關系。
2.通過觀察多媒體動態課件和制作標本,學習科學探究的方法,逐步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
3.認同花、果實、種子對被子植物傳宗接代的重要意義,培養愛花、愛自然的環保意識。
四、說教學重難點
重點:花的結構、果實和種子的形成。
難點:傳粉和受精、果實和種子的形成的過程。
五、說教法學法
為了較好的達到學習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解決疑點,根據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的精神,結合本節課的實際特點,以及學生的基本情況,我選擇以創設情境法、直觀演示法、提問法相結合,用多媒體的展示來激發學生對新知識學習的興趣,活躍課堂氣氛。鼓勵并引導他們自主學習。為了讓學生成為學習上真正的主人,在本節課指導學生學習的時候,我將著重強調觀察思考、分析討論、歸納總結,以達到最佳的學習效果。
六、說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教師呈現學生課前收集的花朵(桃花、百合、梨花等),隨后在屏幕上呈現水稻花的圖片,讓學生思考為什么都稱之為花,花又有什么樣的結構呢?導入新課《開花和結果》。繼而引出課題。
設計意圖:初中學生的學習往往帶有感情色彩,有了學習的興趣才會產生學習的欲望。如果直接進入主題,學生往往會覺得不感興趣,就不會去主動的探求知識。
2.新課展開
第一部分:花的結構
花的結構是本節課的一個重點部分,在授課過程中教師將采用設置問題串的形式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并結合學生動手繪畫花的結構圖進行突破本課的重點。
教師設問:①花是由什么芽發育成的?②花都有艷麗的色彩和香味嗎?③不同的花它們的大小、形狀和顏色一樣嗎?請學生討論,進而讓學生明確:雖然花的大小、形狀和顏色各不相同,但它們的結構卻基本相同。
再繼續引導學生思考:花的基本結構是怎樣的呢?請同學們探究自己手中的花的基本結構,嘗試畫出喜歡的花,并標出各部分結構名稱。思考:對于植物繁衍后代來說,花的哪些結構是最重要的?
學生通過小組討論思考題,嘗試解決。教師巡視指導,對學生不能解決的問題給予點撥。
通過本環節的設計,培養學生開動腦筋,敢于說出自己的見解和猜想,團結合作、討論交流、形成共識、領悟開竅、再加上教師的及時鼓勵,激勵信心,從而使學生學習興趣更濃。
接著引導學生進一步探究:“這些結構與果實和種子的形成有什么關系?”過渡到下一個內容傳粉和受精的學習。
第二部分:傳粉和受精
教師播放蜜蜂在花叢中飛舞的片段,問:蜜蜂在花叢中飛來飛去在做什么?什么叫傳粉?傳粉的方式有哪些?學生帶問題自學課本內容,解決問題。
之后設疑:花粉落到雌蕊柱頭上以后,又會發生怎樣的變化?教師播放受精的過程動畫,讓學生觀看,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受精的過程。
播放動畫視頻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學生不至于走神,調節課堂氣氛,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同時還能培養學生觀察和思維能力
第三部分:果實和種子的形成
這部分是重點內容也是難點內容,它的難不僅體現在教師教的難,學生理解的難,還體現在從時間分配上看,這段內容正是初一學生容易出現情緒低落、注意力分散的時候。因此,為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強化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我首先提出問題:受精完成后,花的各部分會發生怎樣的變化呢?引導學生觀看幻燈片中花瓣、雄蕊、柱頭的凋謝和子房的發育過程,啟發學生探究子房的發育與果實和種子形成的關系,并讓學生通過掛圖連線歸納總結,同時指出花開花落是自然界的生命現象,凋落是生命的需要,也是一種美麗。接著讓學生總結被子植物的生命周期,使學生獲得知識保持連貫、系統。
第四部分:人工輔助授粉
提出問題:你是否知道我們平時吃的玉米穗有缺粒的現象、向日葵的籽粒有空癟的現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嗎?怎樣彌補呢?學生自由交流,引出人工輔助授粉的知識。并能認同花、果實、種子對被子植物傳宗接代的重要意義,養成愛花的習慣。
3.小結作業
在課程即將結束的時候,我將請學生總結本節課的學習內容,不足之處我將給予補充。
針對七年級學生素質的差異,作業布置我進行了分層訓練,這樣做既可以使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又可以使學有余力的學生有所提高,從而達到拔尖和“減負”的目的。
七、說板書設計
這就是我的板書。為了直觀體現教材的知識點,便于學生理解掌握,我設置了如下的板書。
初中生物說課稿10
一、說教材:分四個方面
。ㄒ唬┦紫仁墙滩牡匚环治
本節內容是第五單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第四章《細菌和真菌》的第二節,本章教材的引入是從細菌和真菌的分布開始的,是在學生學習了植物和動物以及生態系統的組成之后進行的教學,為后面真菌的學習作了鋪墊,起到承前啟后的作用。
(二)其次是教材內容
雖然學生對某些細菌引起的疾病等有一定的了解,但對細菌的繁殖、結構特點、營養方式的知識,缺乏認識,難以理解。因此,教學內容是按照從宏觀到微觀的順序呈現的,從學生最熟悉的環境啟發他們進入微觀的環境中去。教材在本節以科學探究的過程為脈絡安排內容,講述細菌的發現過程,引導學生了解細菌的形態結構特征,側重引導學生自己通過與動植物細胞進行比較,來歸納出細菌的主要特征,讓學生在主動參與教學活動中獲得基礎知識,發展相關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同時,學習本節課是為后面討論細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起了鋪墊的作用。
。ㄈ┰偈钦n程標準:生物課程的基本理念是面向全體學生、倡導探究性學習、提高生物科學的核心素養,而生物科學的核心素養是生命觀念、理性思維、科學探究、社會責任,這是生物科學的最終目標,《細菌》是初中生物課程標準十大一級主題下的第八個一級主題生物多樣性的內容,課程標準指出,教師要指導學生通過調查和資料的收集、處理、交流等活動,幫助學生領悟各類生物和人類生活的密切關系,并積極參與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活動,在二級主題《生物的多樣性》中,課程標準是這樣要求的:描述病毒和細菌的主要特征以及它們與人類生活的關系。
。ㄋ模┳詈笫墙虒W目標:根據課程標準和以上內容,把課程目標轉化為課時目標制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描述細菌的形態和結構。
。2)關注細菌與人類生活的關系
2。能力目標
通過與動植物細胞的比較,嘗試推測細菌的營養方式
3。情感目標
通過了解細菌的發現過程和巴斯德實驗,認同科學的發展與技術的進步密切相關。認同飯前便后洗手的必要性。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細菌形態結構的特點;細菌的營養方式和生殖。
難點:細菌的生殖及分布廣泛的原因。
二、說學生
初二學生已經具備了植物、動物、細胞結構和生態系統方面的知識,形象思維能力較強,抽象思維能力較弱,對細菌的發現史、形態結構較為陌生。因此,展示一些常見的細菌圖片,制作多媒體動畫效果,讓他們對細菌有一個感性認識。為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在教學中運用直觀性原則,設計不同層次的問題面向全體學生,以問題為導向,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思維挑戰,學生才能主動參與,使全體學生能保持較大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自己描述現象,表達總結,從而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三、說教法
本節課采用自主學習、直觀教學、比較、小組討論、合作探究等方法來實施這節課的教學;制作多媒體,插入相關圖片、動畫演示等形式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教學更加形象、直觀。
四、說學法:
遵循先學后教的原則,先讓學生自學課本,找出疑難問題,然后逐步引導學生觀察、討論,從而歸納知識要點,得出結論,突破重難點。
五、說教法過程及策略
。ㄒ唬┬抡n導入:
從生活實例出發,提問:在你吃飯前,媽媽總是先讓你洗手去,這是為什么呢?你的課桌上、書上、鋼筆上有細菌嗎?通過簡單的問題,讓學生體會到細菌并不陌生,其實自己時時刻刻在與細菌打交道,進而提出問題“細菌是一類什么樣的生物?”“你了解細菌嗎?”引起學生對本節課的興趣,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ǘ┬抡n教學
教師提出學習要求,在學生自學期間,教師巡視指導個別學生,發現學生中出現的問題,大概了解學生自學情況,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1、細菌的發現:從學生閱讀教材內容入手,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提問:細菌從哪里的?是誰先發現了它們?(列文虎克、巴斯德)巴斯德是怎樣從實驗中總結細菌是本來就存在的呢?(鵝頸瓶實驗),引起學生對科學探索的興趣。然后讓學生討論,讀了這個故事,你對科學的發現有什么新的認識?通過交流使學生情感得到升華。
2、細菌的形態和結構:這部分是本節的重點。由于細菌個體微小,只有用高倍鏡或電鏡才能看到。所以,在這里設計用多媒體展示電鏡下三種不同形態細菌的圖片讓學生自己去分析歸類總結,再根據細菌的不同形態具體舉出日常生活所熟悉的例子,如大腸桿菌、肺炎球菌等。接下來提出三個問題,首先提出“細菌的結構有什么特點?”,在上呈現細菌結構模式圖,讓學生一一指認對應的結構名稱,以加深學生對細菌結構的認識,培養他們的觀察、表達能力,讓學生建立直觀的認識,最終總結出細菌的結構特點。第二個問題是“細菌的結構與動、植物細胞有什么不同點?”在這部分把三種細胞的結構圖放在一張幻燈片中讓學生們比較,并培養他們總結歸納的能力,通過比較討論也解決了第三個問題“推測細菌的營養方式”,這樣既培養了學生分析比較推理的能力,又突破了本節難點。
3、細菌的生殖:這里除了呈現細菌分裂生殖的電鏡照片,還插入了細菌的生殖過程的視頻,并在這部分設計完成書中的技能訓練,通過這樣的設計,不僅能夠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解決了本節的難點,讓他們知道細菌生殖速度之快,從而認同飯前便后洗手的必要性,使學生對細菌生殖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接著再介紹芽孢的形成,強調芽孢是休眠體,不是生殖細胞,然后討論:為什么細菌的分布十分廣泛?學生討論完后教師總結:(1)進行分裂生殖速度快,數量多。(2)能形成休眠體芽孢,對不良環境有較強的抵抗力,而且還能四處飄散,落在適宜的環境中,又能萌發成細菌。(3)細菌的個體十分微小,極易被各種媒介攜帶,之后再設計學以致用—走進生活這個環節,以問題為導向,設計三個問題,用細菌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同時也起到檢測目標、評價、教學一致性是否達成的作用。
(1)自然界中,為什么不會有大量的動植物遺體堆積?
。2)為什么食品放在冰冷的地方可以保存較長時間?
(3)外科醫生在手術前,都要對手術器械進行消毒,是以殺死細菌為標準進行消毒的嗎?
。ㄈ┱n堂小結,達標檢測
學生積極參與歸納、總結,讓他們體驗成功的喜悅。接著進行練習鞏固,檢測基礎知識學習情況,最后讓學生聯系現實生活,做到學以致用,體現生物學價值。
六、說板書設計
1、細菌的發現
荷蘭人—列文虎克—顯微鏡
法國人—巴斯德—微生物學之父
2、細菌的形態結構
。1)形態:球狀桿狀螺旋狀
(2)結構
基本結構: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DNA集中區
特殊結構:莢膜(保護)、鞭毛(運動)
。3)營養方式:異養
3、細菌的生殖
方式:分裂生殖
芽孢:細菌的休眠體
初中生物說課稿11
一、教材分析
在本節中有一個“膝跳反射”的實驗和“測定反應速度”的探究活動,通過膝跳反射可引出反射的定義和反射弧的組成!皽y定反應速度”的探究活動,不需要任何復雜的實驗儀器和設備,只是需要二至三人一組,相互配合來完成,從而加深學生對基礎知識的理解,充滿情趣。培養學生的多種能力,培養學生樂于探索生命的奧秘,培養實事求是的態度,進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
二、教學目標
(一)知識性目標
本節課的內容都是以生活事例來引出相關知識的。而且這些事例都是生活中常見的,學生們容易理解。本節課以課標為依據減少了一些名詞術語。例舉了“望梅止渴”的例子,來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利用這些事例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由淺入深的將知識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認識,符合認知規律。我旨在通過學習讓學生掌握以下幾個方面:
1、描述出人體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
2、能夠舉例說出簡單的反射和復雜的反射。
3、簡單說出反射弧的構成。
(二)技能性目標:本節課推出了一個實驗和一個探究活動,這更加豐富了課堂內容。通過活動,學生不僅能夠鞏固所學的基礎知識,還能加強多種能力的培養。寓教于樂,讓學生在動手操作,動腦思考中來理解知識,更體現了素質教育。因此,確定能力目標如下:
1、模仿教師的演示,學習膝跳反射實驗的方法。
2、體驗科學探究活動。
3、通過小組學習,來逐步培養學生團結協作,歸納整理及表達交流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由于我校教學條件有限,通過學習、做實驗和參與探究活動,在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確定以下幾點:
1、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2、激發學生樂于探索生命奧秘的興趣。
教學重點:描述出人體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
教學難點:識別簡單的反射和復雜的反射。
教材教法:教師采用學導式教學方法,學生進行自主性的探究學習。
三、教學預設
結合實際情況,根據教材內容的容量和參考書的要求,我將本課課時預定為2課時。現將第一課時的教學過程和活動預設如下: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讓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親身經歷,親身感受,緊扣人與環境相互關系的主題。
以小實驗活動進入新課。
在講解新課之前讓學生配合教師完成一個小實驗:一名學生被蒙住眼睛,教師用一個牙簽刺其手指,其他學生觀察該學生做出的反應。只是該名學生感受到了,為了讓其他學生也親身經歷、親自去感受,我又讓學生之間相互配合去完成一個小活動——打手板:甲學生去打乙學生的手掌,乙學生迅速躲避。每位學生進行十次,看看誰被打到的次數是最少的。
學生做完小活動之后,給學生設立一個問題:這兩個活動是在人體什么系統的調節下完成的呢?學生回答后,教師又繼續設疑:該系統是通過什么方式來調節的呢?這節課我們就來探究這方面的問題。利用計算機展示出本課的課題“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反射”,很自然的引出新課。
由親身感受實驗和對事例的分析,總結出反射的概念。 師說“面對課題學生可能會產生疑問:反射!什么是反射呀?先不急于知道,我們再來做一個小實驗。該實驗是醫學上常用來了解人體神經系統對外界刺激發生反應的情況的,這就是——膝跳反射”教師用計算機展示出“膝跳反射”的實驗要求、步驟及注意事項,并請一位學生配合教師進行演示。由兩名學生組合成一個小組去進行該實驗。實驗后請學生分別來談談感受,并繼續又舉出排尿反射和課上的縮手反射,請學生們以前后兩人為一個討論小組進行分析:這幾個活動都稱之為“反射”,那么反射是由人體的哪個系統在什么條件下產生的具有什么特點的反應活動呢?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嘗試著自己來總結、歸納出反射的定義,最后由教師用計算機展示出反射的定義,這樣使得學生對所獲得的知識印象深刻。
(二)融會貫通,用所學知識解釋一些日常生活事例,突破重難點。
本著《課程標準》中的倡導探究性學習,力圖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的理念,讓學生能夠通過自學或合作學習總結歸納出相應的知識點,并且能夠學以致用。如果學到了一些知識,而不能將它運用到生產生活中去解決實際問題,我想這應該是教育的一個遺憾。通過學習可以逐步培養學生團結協作、整理歸納的能力。
運用反射的概念來解釋一些人的活動,從而說出反射是人體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從而解決教學重點。
“既然我們現在知道了反射的定義,那么誰還能舉出其它反射的例子呢?并說明為什么這些事例是屬于反射活動?”學生討論并回答。這樣不但是學以致用,而且還逐步培養了學生的分析能力。
分析事例,找出本質上的區別,識別出哪些是簡單的反射,哪些是復雜的反射,從而解決教學難點。
“對方才大家所舉出的例子,我們來分析以下,看哪些是人類生來就會的、比較簡單的反射活動呢?哪些又是人類經過長期的生活經驗積累起來形成的比較復雜的反射呢?”教師和學生一同進行分析,促使學生又能舉出其它反射的例子。
(三)學科整合、寓教于樂,增加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
擴大學生的知識面,體現學科整合的教育機制,使活躍的課堂氣氛活躍起來,將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我們在前面所舉出的例子都是人類的一些反射的例子,那么動物是否也具有反射活動呢?請舉例說明!”學生舉例后,教師設問“人和動物都具有反射活動,哪些反射活動是人類所特有的呢?”進而引出“與語言文字相關的反射”是人類所特有的這一知識點,對于該知識點除了教材中的“望梅止渴”的成語典故,教師又用計算機展示出“畫餅充饑”和“杯弓蛇影”成語典故的例子,讓學生來進行翻譯和分析。又加進了“聽口令,做相反動作”的小游戲。
(四)以問題的形式,為下一課留下伏筆,設置鋪墊。
“方才我們在做聽口令的游戲的時候,,有的同學做的快一些,有的同學慢一些,有的做得正確,有的做得有些失誤,你們是怎樣看待這種現象呢?”學生發表各自的看法后,教師“有的同學說到反應速度的問題了,那么我們就來做一個測定反應速度的探究活動。大家在課下閱讀104頁的探究活動方案,復習一下探究活動的一般過程是什么?你能否將書中的提出問題和做出假設這一部分填完整,形成一個完整的探究實驗計劃呢?如果有的同學認為你的小組還有其它較好可行的方法也能“測定反應速度”的快慢,請你寫出你的探究計劃,在下一節課我們進行交流后并去實施!
(五)表達交流,暢談心得
“在本節課中我們做了許多活動,通過學習你們有什么收獲和體會呢?”學生發表各自的看法。
初中生物說課稿12
各位評委,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濟南版x年級x冊第x頁第x章第x節的《x》,現在我將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法學法、教學流程及設計意圖、反思五個方面來說說本節課的教學。
一、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包括地位和作用、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
1、地位和作用
本節是下冊開篇中的第一節,通過對本課的學習,可以引導學生以興趣和生活經驗為基礎,從人與生物圈的關系出發,去探討人類的食物來源,食物中的主要營養成分及其對人體的重要作用,激發學生學習生物學的熱情。本節中安排的活動有交流、演示、討論等,主要目的是進一步培養學生收集、整理、加工和應用信息的能力,并體驗合作交流的快樂。通過本節課的學習還可使學生從知識、能力、情感等方面為以后的學
習奠定基礎。(本節的前一節已學過,后面將學習內容,本節的內容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從創設情景中提出問題,激發學生主動探究,積極獲取知識,并從中獲得情感體驗,注重科學與社會、科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 基于對教材的分析以及對課程理念的理解,我認為初中生物課程的根本任務是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作為對學生基本生物學知識的構建,我設定以下三維目標,
2、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2)能力目標;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3、教學重難點
。1)重點
。2)難點
二、學情分析
學生通過 年級上冊的學習,對于生物學方面的知識已經有了初步的了解。學生年齡雖小,但已具備了初步的觀察事物、收集整理信息、獨立思考和與他人合作的能力。在教學中,倡導學生主動參與,勤于動手,進一步培養學生主動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合作交流的能力。年齡在十三四歲的初一學生,喜歡表現自己,樂于發表自己的見解。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要適時引導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三、教法、學法
1、教學方法:本節課的教學策略是通過學生觀察、體驗、合作等方式使學生獲得知識、培養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合作者,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教師利用啟發性的語言和有研究價值的問題,引導學生逐步探索人類食物的奧秘。通過探究、合作、交流等活動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2、學法指導:在教師創設的情景中快速地進入學習狀態,在民主、輕松、愉快的教學環境中仔細觀察、認真傾聽、積極發言、勤于思考。提高自身的分析、推理和歸納總結等科學思維能力,學會合作。
四、 教學流程
包括1、創設情境導入新課約3分鐘,2、 10分鐘,3、 分鐘,
4、 分鐘,機動教學5分鐘。
1、 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五、 反思
以上就是本人對整個教學過程的邏輯順序安排。
教學的關鍵不在于教師教了多少,而在于學生學了沒有。本節亮點在于抓住學生好動、好奇的心理特征,以活動為線索貫穿整個教學過程,營造一個民主、和諧、輕松的課堂氛圍,把課堂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他們在活動中積累經驗,在推理中領會知識,在思考中構建概念。讓學生們體驗到學習的愉悅。
初中生物說課稿13
一、說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章是繼消化系統、呼吸系統、循環系統完成以后,人體在代謝過程中產生的廢物必須及時排出體外,人體廢物的排出途徑有三條,本節所講的為其中之一,故本章內容與前三章聯系非常密切,互為因果。通過本節的學習可以幫助學生對新陳代謝形成一個完整的認識。《課標》中對本節課的具體要求是:描述汗液形成和排出的途徑。本節內容包括“皮膚的結構”和“汗液的形成和排出”兩部分。
(二)教材處理
本節課中增加了一些圖片,視頻,動畫,準備了模型,從而使抽象的內容變得形象具體,在問題設計中聯系了現實生活中的實例,拓展延伸中還介紹了生活小常識,因此豐富了學生的知識,開闊了學生的視野。
(三)教學目標
學生對于皮膚很熟悉,但真正準確認識的并不多。他們對抽象的理解還存在困難,而對于形象的理解相對要容易一些。因此,在實際教學中,通過直觀的圖片、模型、視頻、動畫的演示,在學生已有生活經驗、知識的基礎上,可以糾正、加強他們的認識和理解。新課標指出:人體結構域生理的知識對學生理解人體結構和功能適應的關系,理解人的各種生命活動,自覺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具有重要意義。本著以人為本,因材施教的原則,結合本節課內容,根據學生實際和課標要求從以下三個方面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識別皮膚的各部分結構,推測皮膚的功能
2、了解汗液的形成和排出,以及它對人體的意義
過程與方法
1、觀察圖片、模型、視頻了解皮膚的結構和功能
2、小組合作探究理解汗液的形成和排出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使學生樹立器官的結構與功能相統一的觀點,養成良好的生活與衛生習慣,確立積極、健康的生活方式。
(四)教學重點、難點
根據教學內容和具體目標我認為本節課的重點是皮膚的結構與功能,難點是汗液的形成和排出
皮膚是人體最大的器官,由于皮膚在人體分布的位置和結構特點,使它具有各種功能,汗液的行車和排出過程又是通過皮膚排出體外的,因此將皮膚的結構和功能確定為本節課的重點
汗液的形成和排出是學生不能用肉眼觀察到的,是抽象的,微觀的,以至于學生難以想象和理解,故將其作為本節課的難點
二、教法學法
教法:
1、直觀演示法
2、問題探究式教學法
3、觀察法
學法指導
小組自主預習、合作探究、總結歸納的學習方法
三、教學手段
1、多媒體教學:
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實現聲、像、圖、文相統一,真實、形象、生動的展示皮膚的結構及汗液的形成和排出過程,把抽象的內容形象化、具體化,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獲得生動的感性知識,進而上升為理性知識。
2、皮膚的模型:直觀、形象、重復利用
四、教學過程
我設計了以下教學流程:
創設情境,導入新課(約2分鐘)
師生共同認定目標(約1分鐘)
合作探究,學習新知(約20分鐘)
歸納總結,形成體系(約2分鐘)
達標測評,拓展延伸(約15分鐘)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多媒體出示圖片,炎熱的夏天,小明喝了大量的水,但他的排尿量卻沒有明顯增加。這是怎么回事呢?從而引起學生思考,分析,提出猜測和假設,帶著問題進入新課的學習
(二)師生共同認定學習目標
出示目標,使學生明確本節課的學習任務
(三)合作探究,學習新知
1、解汗液的形成,首先要了解一下我們皮膚的結構,指導學生對教材中皮膚結構的模式圖和相關文字介紹進行自主學習,完成學案上的相關題目。然后展示皮膚結構圖,讓學生辨認各部分結構,檢測學生自學效果,同時也注重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根據皮膚的結構圖,小組合作交流,討論下列六個問題,。充分討論后,以小組為單位開展匯報交流,并嘗試著說明理由,要求學生回答時要有依據,表達思想時注意邏輯性,要條理清晰,運用生物學語言,體現生物學科的特點,本環節培養了學生合作探究的能力以及語言組織的能力展示皮膚的結構視頻,對皮膚的結構再認識,從而加深學生的印象,同時也突破了本節課的重點
2、除了具有表皮和真皮兩部分之外,還具有一些附屬結構,如:皮脂腺,毛發,指甲,汗腺。汗腺分泌汗液,汗液的形成和排出過程是怎樣的呢?
要求學生自主閱讀教材內容,小組討論下列問題:
在學生討論過程中,教師巡視指導,通過各組學生的相互訂正和補充,學生就能初步構建關于汗液的形成和排出的知識框架。
通過動畫的形式展示汗液的形成和排出,讓學生體會其過程,從而有效的幫助學生理解汗腺的結構是如何與功能相適應的。
本環節以問題的形式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并結合事例,在分析解決問題的基礎上,構建知識體系,充分發揮了學生的自主性,拓展了學生的思維空間,從而突破了本節課的難點
3、汗液分泌可以帶走一部分熱量,從而說明皮膚具有調節體溫的作用,除此之外,皮膚還具有哪些功能呢,在了解皮膚結構的基礎上讓學生進一步推測皮膚的功能,然后根據學生的回答情況,提供生活中的實例,學生分析討論對其功能進行分類總結,然后播放皮膚的功能視頻,加強學生的認識,從而培養了學生依據實例進行推測的能力,同時也樹立器官的結構和功能相統一的觀點。
4、既然皮膚對我們人體這么重要,日常生活中我們應該怎樣保持皮膚的清潔衛生呢,鼓勵學生暢所欲言,各抒己見,教師則根據學生回答的實際情況進行點評和補充,從而促進學生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確立積極健康的生活態度
(四)歸納總結,形成體系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通過回顧本節課所學內容,使形成條理清晰的知識體系,從而培養了學生總結歸納的能力。
(五)當堂測評,拓展延伸
重在考察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的能力
(六)布置作業:為什么我們在夏天排出的汗液比冬天多呢?
(七)生活小常識:增加學生的興趣,開闊學生的視野
初中生物說課稿14
一、說教材
1.教材的設計意圖
“生物與環境”這一單元就是要引領隨著學生年齡的學生經歷一些有目的的調查、考察活動,在活動的基礎上進行科學推理,進一步體驗生物與環境之間的關系,認識生物與生物之間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約的,特別是認識到一種動物或植物可能就是另一種動物或植物生存所依賴的條件,從而在學生心目中初步建立起的生態系統概念,形成“生物與生物之間是相互關聯的一個整體”的認識。
2.在單元中的位置
《食物鏈和食物網》是生物與環境單元的第五課,《種子發芽實驗》、 《蚯蚓的選擇》讓學生認識到生物的生存是需要一定條件的,并會根據自身生存的需要對環境條件進行選擇的。《食物鏈和食物網本節內容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既是生態系統完成其功能的結構基礎,是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的渠道。
3.教材內容結構
本課教材內容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誰吃誰;第二部分是水田的食物網。
二、說學生
通過前面的一至四課的學習后,學生在心目中建立起初步的生態系統的概念,形成“生物與生物之間是一個相互關聯的整體”的認識。對食物鏈和食物網的認識變得順理成章。雖然學生的科學意識在不斷的提升,科學素養也在不斷的提升,但讓我擔心的是學生對平時的生活觀察較少,科普知識不足,導致在尋找食物鏈的時候有諸多困擾。
三、說目標和方法
1.通過討論、分析活動,認識生態系統中的食物聯系——食物鏈。學會正確使用食物鏈、生產者、消費者、食物網等詞語描述生物之間的食物聯系。
2.通過畫、找食物鏈,認識食物網,意識到食物網反映了群落和生態系統中的動植物的之間的復雜的食物能量交換關系。
3.認識大自然的神奇,認同生態系統的統一性,養成保護環境的意識。
重點:描述食物鏈、食物網的概念,并會畫簡單的食物鏈。
難點:尋找食物鏈,形成食物網,體會生態平衡的重要性。
重難點突破措施:
通過猜謎、動畫及豐富多彩的圖片、視頻,首先給學生感性認識,通過生物之間吃與被吃的關系,由淺入深的理解食物鏈;再由學生動手尋找食物鏈,構成食物網,認識食物網概念。拓展延伸通過一些事例讓學生認識到生態平衡的重要性,養成保護環境的好習慣。
四、說教學過程
。ㄒ唬┎轮i游戲,引出課題
今天上課前,我們先猜個謎語,請大家注意聽:
草原上來了一群羊。(打一水果)
草原上又來了一群狼。(打一水果)
學生猜出草莓和楊梅,并解釋。教師及時板書:
草 羊 狼
播放動畫《螳螂捕蟬》,讓學生找出其中的信息:
蟬 螳螂 黃雀
食物是生物生存的重要需求之一,所以生物間存在著“吃”與“被吃”的關系食物關系,也就是食物鏈。
。ǘ┬〗M合作,探究整理
師提示學生觀察,箭頭朝向誰(箭頭代表著食物的流向)
你能找到一些食物鏈條嗎?教師出示一個環境(花叢中)。
生發現了許多生物。
組內完成,共同尋找食物鏈。
。ㄈ┱故军c撥,解難釋疑
師出示圖片。
學生代表板演食物鏈,讓全體學生都清楚地看到一個生態群落中間有許多的食物鏈條,并且學會正確的尋找和標識食物鏈的方法。
通過分析這食物關系,認識食物鏈,教師及時引導學生認識生產者和消費者。
。ㄋ模┳灾鳈z測,學以致用
師出示測試圖,請學生將其中的食物鏈畫出。
通過自主檢測,不僅鞏固了學生對食物鏈的認識,同時在畫的過程中體會到許多的食物鏈構成了復雜的食物網。教師再引導學生認識食物網,分析得出食物鏈由綠色植物開始,到兇猛的肉食動物終止。
。ㄎ澹┩卣寡由欤嵘芰
播放科技視頻,總結新知,同時引發思考:
同一種植物會被不同的動物吃掉,同一種動物也可以吃多種食物。
如果一種生物滅絕了,會出現什么情況呢?
學生先談自己的認識,教師再出示一些歷史上因為人為原因導致生態不平衡,而受到大自然懲罰的例子。(我國的除“四害”活動、美國的護鹿殺狼啟示……)
從中你得到了什么啟發?大家談一談,認識到保護環境,保護生物、保護生態平衡的重要性。
。┱n后回顧
回顧本節內容,完成練習。
搜集一些生態平衡遭到人為破壞的例子,談談自己的想法。
初中生物說課稿15
一、說教材
1、說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綠色植物的蒸騰作用》隸屬于課程標準確立的“人與生物圈”課程主線中最大的主題之一“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中的二級主題,與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共同組成綠色植物三大生理作用,教材在編排上將其安排在兩者之前,既充分考慮了學生主體的認知規律,也科學考量了三者的辯證關系。本節課的學習既可以使學生對前一節綠色植物的主要類群適應不同的環境有更深刻的理解,又可以為后面光合作用以及綠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的學習奠定基礎。因此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在全章占居舉足輕重的地位。
2、說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描述植物的蒸騰現象,舉例說出氣孔的數目和分布與蒸騰作用的關系。
(2)、嘗試用徒手切片的方法制作臨時裝片,觀察葉片的各部分結構。進一步學會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
能力目標
(1)、通過制作臨時徒手切片和使用顯微鏡觀察臨時切片標本,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觀察能力、創新能力以及合作學習能力。
(2)、通過對蒸騰作用知識的拓展遷移,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1)、認同綠色植物進行蒸騰作用的意義。初步形成保護森林的意識。
(2)、培養敢于實踐、樂于探究的生物科學素養;樹立生物體的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物學觀點。
3、說重點與難點
重點:練習制作徒手臨時切片,觀察葉片的結構,理解蒸騰作用的意義。
難點:練習制作徒手臨時切片,觀察葉片的結構。
4、說學情
七年級學生思維活躍,求知欲強,充滿好奇,樂于動手,對制作臨時裝片及顯微鏡操作有一定的了解。
5、說教學準備
教師:實驗用具、材料及醫用消毒棉,酒精和紗布,課件等。
學生:興趣小組準備關于觀察植物的蒸騰現象的實驗資料。
二、說教法:
1、直觀教學法:利用直觀教學手段,啟發學生積極思考,實現知識的升華和內化。
2、引導發現法:引導學生層層深入發現未知,并在“動腦、動手、動口”狀態中提高探究能力和創新意識。
3、體驗互動法:在師生、生生互動中,實現學生認知過程與情感體驗過程的有機結合。
三、說學法:
1、自主探究法:通過觀察蒸騰現象實驗以及觀察葉片的結構實驗,體驗科學探究的一
般方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合作學習法:通過觀察葉片的結構實驗,分析影響蒸騰作用的因素,提高交流表達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
四:說教學流程:
本節課,為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吸引學生的有意注意,優化教學秩序,我是這樣導入的:
1、創設情境,激疑導入
首先復習各種植物類群所處的生活環境,明確各種植物類群均需要水,那么植物吸收水分用來做什么呢?此時,多數學生會誤認為植物吸收水分用于自身組成。讓同學們帶著疑惑看典型例子——一株玉米從出苗到結實一生所需的水分約200千克,其中作為植物組成成分的水分為1.827千克,維持植物生理過程的水分為0.25千克,兩者的水量加起來約為2.077千克,僅占植物吸入體內水分總量的1%,那其余的99%的水分到哪里去了呢?
此時,學生形成了認知沖突,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趁此導入課題。(板書課題名稱)繼而進入第2個教學環節:
2、觀察思考,深化認知
(由于植物的蒸騰現象需要一定的時間,因此提前一天要求興趣小組同學做好實驗,課堂上呈現實驗各裝置初始狀態圖片)
此時興趣小組展示圖片,闡述設計思路:選取三支粗細相近的枝條,甲去掉全部葉片,乙去掉部分葉片,丙不做處理。分別插入三支錐形瓶內,并用塑料袋罩住露出管外的部分,扎緊袋口。在三支錐形瓶內分別加入等量的水,液面上加適量的食用油防止水分的蒸發并做上標記,置于陽光下一段時間。引導學生指出對照實驗,明確單一變量。
然后興趣小組呈現實驗裝置,通過觀察、對比啟發引導學生思考相關問題:
(1)、塑料袋的內壁有什么物質生成?
(2)、塑料袋內壁上的水珠是從哪里來的?
(3)、塑料袋內壁上的水珠是以什么狀態出來的?
(4)、比較各塑料袋內水珠的多少,這說明了什么問題?
(5)、對該實驗你還可以怎樣設計?
【初中生物說課稿】相關文章:
說課稿(初中生物說課稿)11-16
初中生物的說課稿12-01
初中生物說課稿10-24
初中生物說課稿06-10
初中生物說課稿范文10-15
初中生物鳥類說課稿11-06
初中生物的特征說課稿11-05
人教版初中生物說課稿10-28
初中生物優秀說課稿11-13
初中生物細菌說課稿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