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說課稿(合集15篇)
作為一位杰出的老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說課稿,編寫說課稿是提高業務素質的有效途徑。怎么樣才能寫出優秀的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初中說課稿,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初中說課稿1
本小節在學生認識了一格代表2個單位、5個單位的縱向條形統計圖的基礎上,通過兩個例題繼續介紹一些常見的條形統計圖:一種是橫向條形統計圖,另一種是起始格與其他格表示不同單位量的條形統計圖。讓學生根據統計圖表進行初步的數據分析,通過分析尋找信息,并根據這些信息作出進一步的判斷和決策。
學生通過這一階段的學習,對條形統計圖的結構、數據的表示方式,以及條形統計圖的作用,都有了一個基本的了解,為下一階段學習折線統計圖打下堅實的基礎。
和前幾冊教材的要求相同,我們不要求學生完整地制作條形統計圖,只要學生能根據統計表中的數據完成統計圖就可以了,根據教材特點及學生知識發展水平確定本節教學目標及重點:(1)使學生進一步了解條形統計圖的意義,會看條形統計圖.(2)初步學會制作條形統計圖.(3)正確分析條形統計圖,培養學生觀察分析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說教學方式方法
要充分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由于學生已經有了很多關于條形統計圖的知識基礎,教學時可以放手讓學生通過獨立思考、小組討論的方式探索新的知識,通過這種學習方式,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思維的開放性。本節課的內容簡單,發揮優生的作用能夠有效地提高教學效果.
說教學過程
一.復習:及圖
某商店六月一季度礦泉水銷售情況統計表(略)
(復習旨在回顧舊知調起學生知識基礎,為本節內容做好知識鋪墊)
過渡:統計圖還可以怎樣畫?(激起學生學習欲望)
二.直接出示教材上的橫向條形統計圖(空白).
學生說說這個統計圖與以前見過的統計圖有什么不同,它的橫軸表示什么,縱軸表示什么,然后讓學生根據以前學過的知識,通過小組討論,自行完成統計圖。
。ㄗ寣W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充分發揮創意,設計出各種各樣的橫向條形統計圖。此時,學生的設計方案可能是很開放的,例如,有的學生只是把縱向條形統計圖進行90度旋轉,得到的橫向統計圖橫軸與縱軸的方向始終與規范的統計圖不一致(其實,這些統計圖也同樣反映這些數據的狀況,只是不夠規范而已)。在學生自主探索的基礎上,教師再出示規范的橫向條形統計圖讓學生完成,這樣可以極大地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
三.最后,讓學生討論一下:如果下周要進貨,哪種品牌的礦泉水應該多進些,哪種品牌的應該少進些?并說明理由。通過討論,使學生發現數據背后隱藏的信息,利用統計結果進行決策,體會統計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這部分屬于知識拓展,這也是學習本節課的根本目的所在,學到了數學知識要為我們生活所用)
四.課后習題指導,鞏固知識,學以致用.
課后小記:
本節課的知識較為簡單,容易理解,學生踴躍參入學習,學習效果好,組內學習氣氛熱烈,設計出了不同形式的統計表(只是不夠完善而已).但是在教學中對學生畫統計圖的水平估計過高,從而導致浪費太多時間,這是因為課前準備不充分造成的,如果在課前每組學生制作一份空白圖樣,將會使教學效果更加完美.
初中說課稿2
一、教材分析
。ㄒ唬┑匚缓妥饔
本章講述的是有關“力”的基礎知識,是研究靜力學和動力學所必需的預備知識,因此本章具有預備性和基礎性。重力是力學學習的起點,對初高中知識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ǘ⿲W情分析
在前面,學生已經學過了力的概念,對力的概念已有初步的了解,并學習了力的圖示,學生的這種儲備為這節課的教學帶來方便,使教學難度大大降低,因此教學中要抓住這一特點,突出過程的體驗和情感教育,這樣使我們的物理課更接近生活,更易于學生接受,從而帶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二、教學目標
(一)知識和技能
1.地球對地面附近物體的吸引力叫重力
2.由力的三要素確定重力的三要素,會用力的圖示和示意圖來表示重力。
3.知道重力產生的原因,理解重力的大小和方向,知道重心的概念及其確定方法。
。ǘ┻^程與方法:
1.認識重力是怎樣產生的.
2.能通過探究活動體驗重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點三個因素.
3.能通過多個實驗現象歸納得出重力與質量的關系.
4.自己動手,找不規則薄板重心的實驗鍛煉自己的動手能力.
。ㄈ┣楦袘B度與價值觀:
1.通過實例激發學生對科學的求知欲、激勵探索與創新的意識.
2.通過實驗,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精神.
3.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培養全面觀察分析問題的能力.
。ㄋ模┙虒W重點:
1.重力的產生.
2.重力的概念及其運算
3.重心的理解 及確定
。ㄎ澹┙虒W難點:
1.重力的概念及其運算.
2.重心的概念和位置確定
三、教法與學法
。ㄒ唬┱f教法:本節課來源于生活,不僅對學生的積極參與教學起到了良好的促進作用,同時使學生感知物理與生活息息相關,激發了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因此采用探究、講授、討論、練習相結合的教學方法。
。ǘ┱f學法:學生在初中對重力和力的概念已有初步了解,并學習了力的圖示,為這節課的教學帶來方便,因此教學中抓住這一特點,讓學生自己動手實驗,分組討論,自己總結,突出學習過程的體驗,這樣使我們的物理課更接近生活,更易于學生接受,從而帶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四、教學過程分析和設計
【設計思路】本節采用對初中知識復習與深化,從生活出發,通過課堂的演示
實驗和學生自己動手做實驗,逐步探索重力的概念、重力的產生、重力的三要素及重心。對本節的設計應突出如下幾個特點:
1 、基礎性 、 預備性 、 學生的自主性
2 、注重科學方法的培養 通過對重心這種理想化模型的研究,體現物理學研究方法對事物的研究;
3 、互動性:依照本節課自身的特點,教學過程中設計了演示實驗和學生的分組實驗。讓學生參與到實驗中,形成師生互動,這樣既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又可以調動他們的積極性;
[新課導入]
由“下落的物體可以有從樹上下落的蘋果、跳高運動員、飛機投下救援物資等生活現象引導學生得出物體的共同特點是它們都落向地球.我們已經知道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引導學生得出物體的下落是受到重力的作用.接著講解知識點“重力”。
[新課教學]
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體受到的力.讓學生得出研究重力三要素的方法。
同樣一個物體受重力的大小在地球的不同地方是不同的,根據公式G=mg中的g的大小與物體所處的高度和緯度有關.當高度增加時,g的值減小;當緯度增加時,g的值增大.”
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的.
重力的作用點稱為重心,從效果上看,我們可以認為各部分受到的重力集中在一個點上,這個點叫做物體的重心.
之后讓學生思考物體的重心是如何進行確定的,結合學生的分析,進行總結。給出一個不規則形狀的薄木板,讓學生設計一個實驗方案來標出這塊木板的重心所在.
給出用懸掛法確定薄板的重心的參考。得出這樣實驗的原理。隨后給出關于重心的課堂訓練,鞏固重心的知識點。
[小結]
1、地面附近的物體受到地球的吸引,所以物體受到重力。重力的施力物是地球。
2、重力既然是一種力,它有大小、方向和作用點三個要素。
3、重力的大小跟物體的質量成正比,這個關系用G=mg表示,g=9.8牛/千克。
4、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
5、重力的作用點叫重心。
五、板書設計
一、重力
1.重力產生的原因
2.重力的方向
3.重力的大小及其運算
二、重心
1.重心的概念
2.重心位置的確定
六.教學反思:
本節知識點多以回顧、復習為主,因此知識點的傳授所花時間不多;重點部分放在與實際相結合,動手實驗及思考討論,課堂景觀豐富,較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并帶動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但將所有學生制作與活動都放在課堂上,時間會有所不足。因此必須要讓學生提前準備材料,實驗效果未能預料,課堂上較為被動。因此教學中要適當照顧實驗能力較差的學生,引導學生學會分享。
初中說課稿3
一、說教材
1、教材內容要點: 第一,電功率的定義、物理意義、單位;
第二,電功率和電壓,電流的關系,電功率計算;
第三,理解和區分用電器的額定功率和實際功率。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對電功率這一節內容的研究是在學習了電功之后結合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對電學知識的進一步學習掌握。這一節是本章的重點和關鍵,對電功率的研究為了解用電器的性能和安全用電、測小燈泡的電功率等知識奠定了基礎。電功率知識對人們的日常生活,生產技術和科學研究有著廣泛的現實意義。
3、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知道電功率的定義、物理意義、單位.。
2.理解電功率和電壓,電流的關系,并能進行簡單計算。.
3.能理解和區分用電器的額定功率和實際功率。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實驗讓學生體會額定功率與實際功率,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觀察用電器上的銘牌讓學生體會物理與生產,生活的緊密聯系。
2、通過實驗探究額定功率與實際功率,培養學生尊重事實、探求真理的科學態度。
4、教學的重點與難點
電功率知識與人們的生活密切聯系,所以正確建立電功率概念,并會用電功率公式進行簡單的分析與計算;正確理解“額定功率”,會區分“額定功率與實際功率”。因此這兩個知識點既是本節課的重點又是難點。同時培養學生的多種能力也是這節課的重點,這是素質教育對現代教學的要求。
二、學生分析 任教班級多數學生上進心強,學習態度端正,有良好的學習習慣,但是缺乏一定的探索研究問題的能力。 電功率知識與人們的生活密切聯系,也容易激發學生的興趣。教學中要注意培養學生對物理的興趣,充分發揮學生實驗的作用,迎合他們好奇、好動、好強的心理特點,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初中生的思維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因此在教學中應注意積極引導學生應用已掌握的基礎知識,通過動手實驗,理論分析和推理判斷來獲得新知識,發展抽象思維能力。
三、教學方法 這節課可綜合應用目標導學、分組實驗、直觀視頻、講授和討論等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效率,培養學生對物理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充分體現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創設物理情境讓學生參與實驗設計,邊動手邊思考,邊講邊練及時鞏固。通過動手實驗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四、說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
教室電能表的轉盤,有時慢悠悠,有時急匆匆,這是為什么呢?接著引導學生觀察在只開三盞電棒時電能表指示燈1分鐘閃動的次數和教室所有電棒都開時電能表指示燈1分鐘閃動的次數。
教師提出問題:兩次的“次數 ”是否相同?這說明什么?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可以回答出:不同,這說明電流做功快慢不同。依次引入新課。這里滲透了比較的科學方法并同時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
(二)目標導學:
一、出示目標,學生閱讀:
1.知道電功率的定義、物理意義、單位.。
2.理解電功率和電壓,電流的關系,并能進行簡單計算。
3.能理解和區分用電器的額定功率和實際功率。
4.通過實驗體會用電器額定功率與實際功率。
學生閱讀“目標”后,不僅明白了本節課要解決哪些問題,同時對本節課的重難點也有了一定的認識。
二、出示提綱,學生結合提綱獨立自學課本72---73頁內容。
(一)、電功率基礎知識:
1、定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物理意義:電功率是表示電流做功_____________ 的物理量。
3、公式:__________;_________。
4、單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換算:1kW = ________W ; 1w = _______= _________。
(二)、電功率計算:
家用普通手電筒的電壓是3V,電流是50mA,它的電功率是多少?
(三)、額定功率與實際功率:
額定電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額定功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實際電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實際功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燈泡上標有“PZ220----60”字樣,其中220表示_____;60表示_______。
學生展示自學成果,師生共同評價:
1、學生在黑板上展示;
2、學生用紅色粉筆圈出展示的錯誤并改正;
3、教師點評。
在這里我給了學生充分的“自主學習時間和展示空間”旨在培養學生的自學歸納能力、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能力,看似平淡,實則對學生今后的學習將起到積極作用。
(三)、質疑釋難:
1、教師提出問題:燈泡在不同電壓下發光的亮度是一樣的嗎?其電功率是不變的嗎?
2、學生觀看視頻材料。
3、請同學們利用自己桌上的實驗器材做實驗,體會小燈泡發光亮度與功率的關系。
4、用電器額定功率與實際功率的關系(在學生觀看視頻材料和進行實驗的基礎上,自己完成):
U實= U額P額___P實燈泡發光_____
U實> U額P額___P實燈泡發光_____
U實
這是本節課的高潮所在。教師提出問題后先讓同學們觀看一段燈泡亮度與燈泡電功率關系的“視頻”,初步體會燈泡亮度與功率的關系。然后再讓同學們動手“分組實驗”再次感性體會燈泡亮度與功率的關系,既激發了同學們的求知欲又培養了同學們的觀察能力和動手實驗能力。
(四)拓展延伸:
學生通過觀察和分組實驗后,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用電器正常工作的條件應是什么?.用電器的工作情況是什么決定的?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再引導學生解決,對同學們在今后的日常生活中能正確使用用電器做出了科學指導。
電功率知識的綜合性強,根據用電器額定電壓和額定功率求電阻、在給出實際電壓(或實際電流)的基礎上求實際功率、在已知電功和電功率基礎上求通電時間等都是在考查同學們在解決物理實際問題時能否“依靠公式”展開思維。所以,我以課本例題為依托設計了這樣一道題:小明用一個標有“PZ220---1100”字樣的電爐燒水。若此時家中的實際電壓為200V。這個電爐的電阻是多少?此時該電爐的電功率是多少?1.8KWh電能可以供它正常工作多長時間?
(五)反饋檢測:
1、電流在___________________叫電功率,它是反映電流做功_________的物理量,在國際單位制中它的單位是_________。
2、關于電功和電功率的說法正確的是:( )
A、電流做功越多,功率越大 . B、電流做同樣多的功,用的時間越長,功率越大.
C、電流做功時間越短,功率越大、 D、在相同時間內做功越多,功率越大.
通過學生對這兩道題的訓練,可以看出學生對電功率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使教師的教學做到心中有數。
3、小明利用電能表和秒表測量某用電器的電功率,當電路中只有這個用電器工作時,測得15min內消耗的電能為0.3kWh,則這個由電器可能是( )
A、電視機 B、白熾燈
C、電冰箱 D、空調器
這道題的設計既考查了同學們對電功率公式的掌握情況同時也體現了“物理與生活是密切聯系”的新課程理念。
教后反思:
這節課的主要內容是讓學生知道電功率的概念,會進行簡單的電功率計算,并通過實驗讓學生體會用電器工作情況與其電功率的關系。本節課我是按我校“五步導學”的模式設計的。這節課的設計充分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以及物理課堂應以著力培養學生觀察和實驗能力為目的”的新課程理念。從教學流程看,本節課“生生互動、師生互動”學生的積極性始終被充分調動。尤其是在體會用電器工作情況與電功率關系時,同學們的積極性很高,課堂出現了一個高潮。但是,由于本節課容量大,教師留給學生的時間略顯得不足。
初中說課稿4
一、教材分析
。ㄒ唬 本節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與作用。
對于全等三角形的研究,實際是平面幾何中對封閉的兩個圖形關系研究的第一步。它是兩三角形間最簡單、最常見的關系。本節《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條件》是學生在認識三角形的基礎上,在了解全等圖形和全等三角形以后進行學習的,它既是前面所學知識的延伸與拓展,又是后繼學習探索相似形的條件的基礎,并且是用以說明線段相等、兩角相等的重要依據。因此,本節課的知識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同時,蘇科版教材將“邊角邊”這一識別方法作為五個基本事實之一,說明本節的內容對學生學習幾何說理來說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二) 教學目標
在本課的教學中,不僅要讓學生學會“邊角邊”這一全等三角形的識別方法,更主要地是要讓學生掌握研究問題的方法,初步領悟分類討論的數學思想。同時,還要讓學生感受到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的基本事實,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為此,我確立如下教學目標:
。1)經歷探索三角形全等條件的過程,體會分析問題的方法,積累數學活動的經驗。
。2)掌握“邊角邊”這一三角形全等的識別方法,并能利用這些條件判別兩個三角形是否全等,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3)培養學生勇于探索、團結協作的精神。
。ㄈ 教材重難點
由于本節課是第一次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條件,故我確立了以“探究全等三角形的必要條件的個數及探究邊角邊這一識別方法作為教學的重點,而將其發現過程以及邊邊角的辨析作為教學的難點。同時,我將采用讓學生動手操作、合作探究、媒體演示的方式以及滲透分類討論的數學思想方法教學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ㄋ模┙虒W具準備,教具:相關多媒體課件;學具:剪刀、紙片、直尺。畫有相關圖片的作業紙。
二、教法選擇與學法指導
本節課主要是“邊角邊”這一基本事實的發現,故我在課堂教學中將盡量為學生提供“做中學”的時空,讓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在“做”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滲透分類討論的數學思想方法,遵循“教是為了不教”的原則,讓學生自得知識、自尋方法、自覓規律、自悟原理。(初二數學-全等三角形的識別說課稿
)
三、教學流程
。ㄒ唬﹦撛O情景,激發求知欲望
首先,我出示一個實際問題:
問題:皮皮公司接到一批三角形架的加工任務,客戶的要求是所有的三角形必須全等。質檢部門為了使產品順利過關,提出了明確的要求:要逐一檢查三角形的三條邊、三個角是不是都相等。技術科的毛毛提出了質疑:分別檢查三條邊、三個角這6個數據固然可以。但為了提高我們的效率,是不是可以找到一個更優化的方法,只量一個數據可以嗎?兩個呢?……
然后,教師提出問題:毛毛已提出了這么一個設想,同學們是否可以和毛毛一起來攻克這個難題呢?
這樣設計的目的是既交代了本節課要研究和學習的主要問題,又能較好地激發學生求知與探索的欲望,同時也為本節課的教學做好了鋪墊。
(二)引導活動,揭示知識產生過程
數學教學的本質就是數學活動的教學,為此,本節課我設計了如下的系列活動,旨在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合作探究來揭示“邊角邊”判定三角形全等這一知識的產生過程。
活動一:讓學生通過畫圖或者舉例說明,只量一個數據,即一條邊或一個角不能判斷兩個三角形全等。
活動二:讓學生就測量兩個數據展開討論。先讓學生分析有幾種情況:即邊邊、邊角、角角。再由各小組自行探索。同樣可以讓學生舉反例說明,也可以通過畫圖說明。
活動三:在兩個條件不能判定的基礎上,只能再添加一個條件。先讓學生討論分幾種情況,教師在啟發學生有序思考,避免漏解。 如:
邊123角321
教師提出3個角不能判定兩三角形全等,實質我們已經討論過了。明確今天的任務:討論兩條邊一個角是否可以判定兩三角形全等。師生再共同探討兩邊一角又分為兩邊一夾角與兩邊一對角兩種情況。
活動四:討論第一種情況:各小組每人用一張長方形紙剪一個直角三角形(只用直尺和剪刀),怎樣才能使各小組內部剪下的直角三角形都全等呢?主要是讓學生體驗研究問題通常可以先從特殊情況考慮,再延伸到一般情況。
活動五:出示課本上的3幅圖,讓學生通過觀察、進行猜想,再測量或剪下來驗證。并說說全等的圖形之間有什么共同點。
活動六:小組競賽:每人畫一個三角形,其中一個角是30°,有兩條邊分別是7cm、5cm,看哪組先完成,并且小組內是全等的。這樣既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又便于發現邊角邊的識別方法。
最后教師再用幾何畫板演示,學生進行觀察、比較后,師生共同分析、歸納出“邊角邊”這一識別方法。
若有小組畫成邊邊角的形式,則順勢引出下面的探究活動。否則提出:若兩個三角形有兩條邊及其中一邊的對角對應相等,則這兩個三角形一定全等嗎?
活動七:在給出的畫有 的圖上,讓學生自主探究(其中另一條邊為5cm),看畫出的三角形是否一定全等。讓學生在給出的圖上研究是為了減小探索的麻木性。
教師用幾何畫板演示,讓學生在辨析中再次認識邊角邊。同時完成課后練習第一題。
。ㄈ├}教學,發揮示范功能
例題教學是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因此,如何充分地發揮好例題的教學功能是十分重要的。為此,我將充分利用好這道例題,培養學生有條理的說理能力,同時,通過對例題的變式與引伸培養學生發散思維能力。
首先,我將出示課本例1,并設計下列系列問題,讓學生一步一步地走向“知識獲得與應用”的理想彼岸。
問題1: 請說說本例已知了哪些條件,還差一個什么條件,怎么辦?(讓學生學會找隱含條件)。
問題2: 你能用“因為……根據……所以……”的表達形式說說本題的說理過程嗎?
問題3: △ADC可以看成是由△ABC經過怎樣的圖形變換得到的?
在探索完上述3個問題的基礎上,對例題作如下的變式與引伸:
△ABC與△ADC全等了,你又能得到哪些結論?連接BD交AC于O,你能說明△BOC與△DOC全等嗎?若全等,你又能得到哪些結論?
這樣設計的目的在于體現“數學教學不僅僅是數學知識的教學,更重要的發展學生數學思維的教學”這一思想。
在例題教學的基礎上,為了及時的反饋教學效果,也為提高學生知識應用的水平,達到及時鞏固的目的,我設計了如下兩個練習:
(1) 基礎知識應用。完成教材P139練一練2。
。2) 已知如圖:,請你添加一些適當的條件,再根據SAS的識別方法說明兩個三角形全等。對學生進行逆向思維訓練,同時讓學生發現對頂角這一隱含條件。(初二數學-全等三角形的識別說課稿)
。ㄋ模┱n堂小結,建立知識體系。
。1) 本節課你有哪些收獲:重點是將研究問題的方法進行一次梳理,對邊角邊的識別方法進行一次回顧。
。2) 你還有哪些疑問?
附板書設計:
三角
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條件
兩角一邊
探究活動一: 兩個三角形全等至少要幾個條件
一角兩邊
初中說課稿5
說教材
1.教材內容
本節選自浙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七年級下冊》第三章第三節。本節課主要通過幾個簡單的引例來說明可能性的大小可以用數來表示,這些數是1,0和大于0小于1的數,由此給出概率的定義,導出等可能性事件的概率公式。本節設置的幾個例題目的主要是鞏固等可能事件的概率公式。
2.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本節課是在學生通過具體情境了解必然事件、不確定事件、不可能事件等概念,并在具體情境中了解事件發生的可能性的意義,會用例舉法(包括列表、畫樹狀圖)統計在簡單問題情境中可能發生的事件的種類的基礎上,對其中的可能性事件的進一步學習和提高。有關概率的概念,本教科書將在八年級下冊學習“頻數和頻率”的基礎上,主要安排在九年級上冊學習,因此學習本節課主要是為以后的進一步學習打下扎實的基礎。
說目標
1.教學目標
依據教材的內容和大綱要求,我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了解概率的意義。
(2)了解可能性事件的概率公式。
。1)會辨別等可能事件。
。2)會用例舉法(包括類表、畫樹狀圖)計算簡單事件發生的概率。
。3)進一步認識游戲規則的公平性。
通過新舊知識的聯結,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及進一步探索的樂趣,進一步加強了學生應用數學的意思。
2.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概率的意義及其表示。
難點:等可能性事件發生的條件比較復雜的情況下計算概率。
說教法
1.教法分析
基于本節課的特點和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我將采取發現與探究相結合的教學方法。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遵循“循序漸進”原則,精心編排、設計題目,由簡到難,層層遞進,達到面向全體的目的。
2.學法指導
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是學習數學的主旨。本節課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創設教學情境,導出概率公式,教學中通過大量的實際例子,讓學生知道什么是等可能性,怎樣認識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否相等。
3.教學手段
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擴大教學容量,提高教學效率。
說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引例小花、小君和小芳三個朋友準備一起出去玩,她們要玩跳大繩,兩人搖繩一人跳。小花愿意先搖繩,但小君和小芳都想先跳,于是她們決定用抽簽的辦法來決定:做4個紙團,其中只有一個紙團里寫有“跳”字,由小君從中任取一個紙團,抽出有“跳”字的紙團,就決定由小君先跳,這個辦法公平嗎?如果不公平,怎樣改正才會使之公平?
2.師生互動,探討新知
從引例中得到,在客觀條件下使小君、小芳兩人抽到“跳”的可能性大小相等(也稱機會均等),那樣才是公平的。而事實上,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會遇到指明可能性大小的情況,我在教學中舉了一些描述實際生活中有關可能性大小的幾個例子:
(1)小明百分之百可以在一分時間內打字50個以上.即小明在一分時間內打字50個以上的可能性是百分之百.
。2)小華不可能在7秒內跑完100米.即小華在7秒內跑完100米的可能性是0.
。3)通過隨機搖獎,要把一份獎品獎給10個人中的一個.每人得獎的可能性是十分之一.
接著請學生結合生活經驗獨立舉一些類似的例子。
最后教師歸納出概率的定義。在教學中給出概率的定義后,我還要求學生回答引例中3個事件發生的概率。
接著教師給出一個求事件發生的概率公式:P(A)=事件A發生的可能的結果總數/所有可能的結果總數。著重強調學生容易疏忽的適用條件:事件發生的各種可能結果的可能性都相等。還可請一些學生再舉一些實例來說明這些辨別各種可能性是否相等。
3.講解例題,綜合運用
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心理特點,在弄清等可能性的含義后,我設計了以下一個實際問題,幫助學生加深對概率公式的理解。
多媒體顯示:任意拋擲一枚均勻的骰子,當骰子停止運動后,朝上一面的數是偶數的概率是多少?是正數的概率是多少?是負數的概率是多少?
教學中,教師著重講清解法的思路和方法步驟:
。1)先分析判斷是否使用等可能事件的概率公式。
。2)統計所有可能的結果數和所求概率事件所包含的結果數。
。3)把它們代入公式求出概率。
1.練習反饋,鞏固新知
練習(1)從你所在小組任意挑選一名同學參加詩朗誦活動,正好挑中你的可能性是多少?
(2)轉盤上涂有紅、藍、綠、黃四種顏色,每種顏色的面積相同。自由轉動一次轉盤,指針落在紅色區域的概率是多少?指針落在紅色或綠色區域的概率是多少?
練習2(搶答題)
(1)一個布袋內有8個紅球和2個黑球,它們除顏色外都相同.求下列事件發生的概率:
、購闹忻鲆粋球,是白球
、趶闹忻鲆粋球,不是白球;
、蹚闹忻鲆粋球,是紅球;
、軓闹忻鲆粋球,是黑球
。2)20瓶飲料中有2瓶已個過了保質期。從20瓶飲料中任取1瓶,取到已過期的飲料的概率是多少?
(3)一次問題搶答的游戲中,每個問題有4個選項,其中只有1個是正確的。搶答者隨意說出一個選項,這個選項恰好是正確答案的概率是多少?
2.變式練習,拓展應用
多媒體顯示:一個紅、黃兩色各占一半的轉盤,讓轉盤自由轉動2次,指針2次都落在紅色區域的概率是多少?一次落在紅色區域,另一次落在黃色區域的概率是多少?
6.反思總結,布置作業
引導學生總結本節課的所學知識,反思有什么樣的收獲,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也讓參與反思的學生更多,在交流的過程中學會學習,完善自己的知識體系,然后布置作業,有助于學生應用能力及創新能力的培養。
初中說課稿6
本節課是七年級(上)第三章第一節的內容,屬于“自然環境與自然資源”方面的基礎知識。
在“1、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2、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3、改變地理學習方式”“4、構建基于現代信息技術的地理課程”等理念指導下,結合新課程教學目標的三個維度,即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這節課目標設計如下:
1、知道“天氣”的內涵,能在生活中正確使用“天氣”這一術語。
2、能識別常用的天氣符號,看懂簡單的天氣圖。
3、養成收聽、收看廣播、電視天氣預報節目的習慣,并根據天氣預報合理安排自己的活動。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因為天氣跟日常生活、生產密切相關,而且對終身發展有用,所以能在生活中正確使用“天氣”這一術語、能識別常用的天氣符號能看懂簡單的天氣圖是本節課的重點。
難點:又由于天氣符號、天氣圖比較抽象,與學生生活有一定距離,再加上天氣預報節目中常用天氣和天氣圖每過一段時期可能有所改變,因此識別常用的天氣符號,看懂簡單的天氣圖是本節課的難點。
三、教法和學法
針對以上的重點和難點,我主要用演示圖片、談話、實踐、強化和發現等方法相結合來做好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
再根據學生的的心理發展規律,我主要讓學生自主探究學習,具體采取了視聽、討論發言、小組合作交流、比賽、角色扮演等學習活動,從而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
四、教學過程
具體做法如下:
1)、首先,我創設了“讓學生通過網絡直接收看全國未來48小時內的天氣預報節目(問天網),并做記錄,討論我們常州的天氣情況”這一情境。
2)、待學生討論交流完全后,提問:“那么誰能來描述一下今天的天氣情況呢?(注意描述過程中都用到哪些關鍵詞。
3)、我對能正確使用“天氣“這一術語的學生作出肯定評價后,讓學生繼續描述給出的三張表示不同天氣的圖片所反映出來的天氣情況,并提出問題:“那么描述天氣要從哪些方面來講呢?天氣又有什么特點呢?”
4)、描述完后,學生總結回答時,我對學生給出的每種答案都作出適當評價。當有些學生混淆“天氣”與“氣候”概念時,我會出示一些關于“天氣”與“氣候”的話語:“如我們常州一年四季,四季分明。”“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薄寣W生辯別它們分別是指出的“天氣”還是“氣候”,從而讓學生知道天氣的內涵是多變的、短期的。
5)、接著再根據學生的生活提問:“在你的生活中都經歷過哪些不同的天氣類型呢?對你產生了哪些影響?”
6、學生自由發言后,我小結到:由剛才同學們的發言可見,天氣會影響我們的生活,那么除此之外還會影響到哪些方面呢?請看大屏幕:“出示三張關于豐收、洪澇、干旱的圖片,學生看完后,再展現兩則資料2日“海馬”臺風對臺北地區影響的資料),由此讓學生議一議天氣對人類活動還有哪些影響?
7、學生交流時,如果有學生總結出:天氣對人類活動既有有利也有不利的方面。我會肯定這種一分為二看問題的觀點是值得我們每個人學習的從而讓他享受成功的喜悅。
8、在以上整個活動過程中,我設計的層層遞進的系列生活化問題紿終貫穿其間,這樣通過創設真實吸引學生學習的情境,使學生感到親切自然,從而形成主動學習的態度,學習地理的興趣被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實踐能力也得到了培養。
9、以上是讓學生知道“天氣”的內涵,學會在生活中正確使用“天氣”這一術語,接下來的內容就是本節課的另一重點也是難點:“識別常用天氣符號,看簡單天氣圖!
10、先由我說出并解釋一些民間諺語:“天上鉤鉤云,地上雨淋淋;魚鱗天,不雨也風顛;天上鯉魚斑,明天曬谷不用翻”。意在讓學生要日常生活中能具備看云識天天氣的能力,由此提出問題:那么我們怎么來看懂衛星云圖和在城市天氣預報圖上辨別各城市的天氣情況呢?
11、于是出示一幅衛星云圖,提出問題:衛星云圖中不同顏色分別表示什么含義?
12、師生共同完成后,讓學生先仔細閱讀辨別書本和地圖冊上的天氣符號,再播放一段“天氣預報節目”給他們看,要求學生注意天氣預報員是怎樣播放城市天氣預報的。并讓學生為下面的小組比賽作好準備!如果天氣預報節目中有出現與書本不相符的天氣符號,要給同學們作解釋:天氣預報節目中常用天氣符號和天氣圖每過一段時期可能有所改變。
13、小組游戲比賽規則:小組內的一位學生上前負責抽取出城市;另選出一名天氣預報員到大屏幕前在城市天氣圖上找到城市后,播報出該城市的天氣情況;其他組員根據天氣預報員播報的天氣狀況在我準備的天氣符號卡片中找出相應的天氣符號,向大家展示,其他同學作評委;最后評出優勝組并頒獎。
14、在這里我把這一環節設計成游戲形式,讓學習小組盡可能多的識別天氣符號,對優勝小組給予表揚和象征性的物質獎勵。不僅創造機會讓學生識別更多的常用天氣符號,而且激發了學生的內在需要,讓學生有了直接興趣,更重要的是能讓學生有一種成就感!
15、在這一教學活動中,為了把形成結論的過程變得更生動,我讓學生進行視聽、實踐、比賽、合作交流等學習活動,使學生真正成為地理學習的主人。
16、在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理念指導下,我又設計了如下的角色扮演活動:明后天學校將舉行秋季運動會,如果你是運動員,班主任、體育教師、校長都有應該充分考慮天氣情況,那么你會從哪些方面來作準備呢?
這一活動讓學生可學以致用,同時也可使我自己對本節課作一個客觀、理性的思索,是教師發展的又是一重要途徑!
布置作業:回去收聽、收看天氣預報節目,與同學交流明后天我們常州的天氣是什么樣的。目的讓這一節課能在學生的生活中有所體現和延伸!
初中說課稿7
一、說教材
本單元說明文以建筑園林、名勝古跡為主題。學習重點是掌握說明文的基本知識:怎樣抓住特征來介紹事物,理清說明順序,了解常用的說明方法,體會說明文準確、周密的語言。
《故宮博物院》這篇文章是一篇比較典范的說明文,課文按照游覽參觀路線,由南到北逐次并詳略得當的介紹了故宮的主要建筑及其布局和功用。也是這一單元中唯一一篇以空間順序進行說明的文章。學習這篇課文,既可以從中獲得對故宮的一般性了解,又可以增強我們對祖國的傳統建筑藝術產生自豪感。文中使用的說明順序和文章的結構對我們學習、寫作說明文都具有指導性。所以這篇課文的學習掌握,對于學習本單元其它課文都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
但是,初中學生空間概念不很強,而且有許多學生沒有見過故宮!皟H憑老師一張嘴,任你天花亂墜”的講析是不能解決根本問題的,所以,只有憑借直觀的畫面,形成感性認識,然后才能達到目的。教學中充分調動學生的感官,動眼、動腦、動手、動口,從而突破空間想象困難,明確說明文的空間順序。對于初二的學生來說,它的歷史地位已沒有必要詳細講解,至于它的建筑風格我們又沒有專業的知識,所以在理清說明文的順序后,重點分析文章的5到8段。因為作者在取舍時,也是抓住了太和殿的重要性,對它進行了詳細的說明和描寫。
根據對教材以及學生情況的分析我設立了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了解祖國傳統的建筑藝術,了解故宮博物院建筑藝術的獨特風格和偉大成就。
2、整體把握文意。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
能力目標:
1、學習按照空間順序說明復雜事物的寫作思路。
2、體會本文重點突出,有詳有略的說明事物的寫法,學以致用,初步學寫說明文。
德育目標:
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增強學生民族自豪感,激發學生進一步發揚民族創造精神。
根據教學目標確定以下教學重難點:
重點:(1)能夠整體把握文意,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以及找準作者的立足點;
(2)文章總體結構:總—分—總。
難點:(1)學會按照空間順序來說明復雜事物的寫作思路;
。2)體會本文重點突出,有詳有略的說明事物的寫法,學以致用,初步學寫說明文。
總之,學習完這篇課文,學生首先應該驚嘆我們中華民族偉大的創造精神,更加熱愛我們偉大的祖國。其次讓學生理解說明文中的空間順序,為學生寫作說明文打好基礎;第三是訓練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服務。
二、說教法:從實際出發,遵循知識傳授與能力發展相結合,形象感知與邏輯思維相結合,性情陶冶與知識拓展相結合以及以學生為本位的原則確定本課的教法。
1。運用多媒體課件激發學生興趣。
2。討論法和點撥法相結合。教師設計相關問題指導學生閱讀,提醒學生注意方位詞的運用。在教師的點撥下,學生理清課文本的說明順序。理解本文有詳有略的寫作特色。
3、圖示法。利用故宮博物院的平面圖配合相關景物圖象,引導學生了解作者的游覽路線。
4、延伸拓展法。標新立異,轉換立足點口頭介紹故宮,內化課文知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訓練學生對空間順序這種說明方法的應用。讓學生當導游,從總體上把握全篇說明順序、建筑結構及布局,培養學生的欣賞能力。
三、說學法:本節課主要運用自主、合作、探究學習,自主學習主要讓學生熟悉課文內容,掌握文章按空間順序寫作的特點;合作學習主要是學生分組理解課文5——8段,體會課文重點突出,詳略得當的寫作特色;探究學習設計了說話訓練:按照空間順序介紹我們的學校,要求重點突出,總說分說結合。
1。創設情景法: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有關故宮博物院的圖片,讓學生對故宮博物院先有一個直觀的印象。
2。誦讀訓練法:聽錄音并輕聲跟讀,使這篇課文就像一部風光片一樣呈現在了學生面前,給學生以身臨其境的感覺。
3。設疑法及合作探究法:展示故宮博物院的平面圖,讓學生自己當導游,向同學們介紹故宮博物院,從而讓學生熟悉本文的寫作思路及空間寫作順序。
4、拓展練習法:按照空間順序介紹我校并寫作,讓學生深入理解課文。
5、賞析法:配樂再次欣賞圖片,增強學生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擴民族自豪感,激發學生進一步發揚民族創造精神。
四、說程序
。ㄒ唬⒄n堂結構:導入、討論,教師點撥,課堂練習布置作文。
。ǘ、簡要過程:
1、導入:教師讓學生做導游,介紹本地的北回歸線公園,從而導入課文。
2、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有關故宮博物院的圖片,讓學生對故宮博物院先有一個直觀的印象。
3、聽錄音并輕聲跟讀,初步感知課文內容,為下面設疑及探究鋪墊。
4、速讀課文,合作探究作者行蹤,并根據小組代表回答板書:天安門——端門——午門——漢白玉石橋——太和門——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御花園——順貞門——神武門——景山
5、小組深入合作:看作者到各處后重點介紹的內容及特征是什么?然后根據作者的行蹤及介紹的內容和特征進行導游比賽活動,教師根據學生的比賽作總結并板書:
6、根據板書,師生總結:
。1)結構:總—分—總。
(2)順序:由“前—后”“外—內”“南—北”的空間順序。
。3)詳略:詳寫太和殿,略寫其它。
7、拓展:按照空間順序介紹熟悉的景點或我校構建特點并寫作。
8、配樂再次欣賞圖片,增強學生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擴民族自豪感,激發學生進一步發揚民族創造精神。
初中說課稿8
一、說教材
本節課是滬科版物理八年級全一冊第三章《聲的世界》第二節《聲音的特性》中的內容。在“聲音的產生與傳播”這一知識點之后,通過各種各樣的聲音適時提出聲音的特性;并通過實驗得出響度與振幅、音調與頻率的關系,通過生活實例指出聲音的音色;從而幫助學生從整體上把握和理解聲音,并為后面認識噪聲的防治、超聲與次聲奠定基礎。通過本節課內容的學習可以培養學生觀察、比較、歸納、總結問題的能力,并讓學生學習兩種基本探究方法:“轉換法”和“控制變量法”。
在新課程標準對于《聲音的特性》一節的要求是:了解樂音的特性,了解現代技術中聲學知識的一些運用。
二、說學情
物理是八年級學生新接觸的一門學科,學生對物理有著濃厚的興趣及好奇心;學生前面通過對“聲音的產生與傳播”的學習,已經對聲音有了一定的認識,并且學生的腦海中對于生活中的聲音的現象也有一定的經驗積累,這對本節課的學習起著積極的影響;然而學生對科學探究的基本環節掌握欠缺,以及在對聲音的特性的認識上,學生會由于對生活中的一些現象的錯誤認識,如聲音的高低與響度混淆,不能很好地區分,從而對本節課的學習產生不利的影響。為此,通過學生動手進行實驗探究認識音調與響度的區別,并進行易錯鞏固練習來幫助學生理解。
三、說教學目標
根據對教材作用及地位的分析,結合課程標準要求,我制定了如下三維教學目標,目的是要讓學生積極地學習物理知識,并通過實驗參與到教學活動中,親身體會獲得物理知識的過程,激發物理的學習興趣,并在這過程只學會觀察,歸納、總結。
知識與技能方面: 了解聲音的特性;聲音的響度與振幅有關,音調與頻率有關,不同發聲體發出聲音的音色不同。
過程與方法方面: 通過“響度與振幅有關”、“音調與頻率有關”兩個實驗培養學生實驗操作能力和比較、歸納、總結問題的能力,并從中體驗“轉換法”與“控制變量法”的科學探究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直觀方面:從各種活動中激發和培養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并通過參與和體驗調動起學習的積極性。
四、說教學重點、難點
通過教材分析與學情分析,我覺得學生在原有的生活經驗知識的基礎上,對于聲音的響度及音色要較容易接受一些。而對于音調的理解及其影響因素對于學生來說有一定的困難,除此之外由于生活中有時所說的“高”“低”指的是聲音的響度,容易與聲音的高低(音調)混淆,因此我認為本節課的重點是響度及其影響因素,音調及其影響因素;難點是響度與音調的區別。
五、說教法
本節課結合學生的學習特點及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教法以學生為本,主要采用創設情境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演示實驗、實驗探究、講解點撥、歸納總結等多種方法相結合,同時利用多媒體與常規教學相整合,指導學生從活動中總結得到科學知識。因為聲音因學生生活學習緊密相關有助于學習,鼓勵學生多動手實驗,學會觀察、總結,有利于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
六、說學法
本節課采用了分析歸納法,自主探究法等學習方法,讓學生逐步形成探究式的學習方式,即:提出問題、實驗探究、討論歸納、基本運用。還應該開始讓學生接觸“轉換法”和“控制變量法”的思想。因為要從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歸納總結的能力。
七、說教具準備
鋼尺、鼓、紙屑、梳子、多媒體課件
八、說教學過程
對于教學過程我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包括“新課導入”、“探究新知”“課堂小結和鞏固”、“作業設計”和“板書設計”。
。ㄒ唬┬抡n導入
利用多媒體播放兒歌“小白兔乖乖”動漫視頻,并提出問題:小白兔是根據聲音的什么特性來判斷兔媽媽和大灰狼的聲音的?從而引入這節課的課題《聲音的特性》。(這樣設計的意圖是通過學生熟悉的故事兒歌營造輕松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與求知欲,并為聲音的特性(音色)做鋪墊。)
(二)探究新知
1.響度與振幅
學生活動:輕輕拍手兩下和用力拍手兩下,感知聽到的聲音的強弱不同,進而引入“響度”的概念。
教師演示:擊鼓,引導學生思考“響鼓需要重錘敲”的道理,深入提問“響度與振動幅度有什么關系?”后學生開始討論得出自己的猜想的情況下問學生“怎樣觀察鼓面的振動幅度的大小”從而進行“轉換法”這一科學探究方法指導的同時用實驗現象驗證猜想,得出結論“聲音的響度與物體振動的幅度有關,振動的幅度越大,響度越大”。
學生動手自主進行實驗探究:用刻度尺探究響度與振動幅度的關系。學生自主實驗的過程中巡視實驗情況,發現問題后趁機引入科學探究方法“控制變量法”,如刻度尺伸出桌面的長度一定。學生繼續實驗,交流討論歸納得出結論。(設計意圖:在此安排一個演示實驗和一個學生實驗,目的讓學生學會科學探究的方法,并讓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當中。)
提出問題:聲音的響度除了與振動的幅度有關以外,還與什么因素有關?舉例說明。學生思考并舉例,通過分析例子得出還與“距離聲源的遠近有關,與聲音的分散程度有關”。例:在教學過程中,站在前排減小說話的聲音,前排同學聽得到說話的內容,而后排同學卻聽不到;聽診器。
2.音調與頻率
創設情境并提出問題:合唱社要排練合唱,需要有高音聲部和低音聲部,這里的“高”和“低”指的是聲音的什么特性?從而引出“音調”的概念。
學生利用自己的梳頭發的梳子和刻度尺做實驗:用同樣的力將刻度尺在梳齒上分別快速的劃過和慢慢劃過,比較聲音的該地有什么不同(要求學生判斷出聲音的尖細與低沉即可)并觀察梳齒振動的快慢;交流討論然后歸納總結出結論:聲音的音調與發聲體振動的快慢有關,物體振動越快,音調越高。在講到振動快慢的時候簡單介紹頻率。最后介紹古代打擊樂器——編鐘。(設計意圖:讓學生在動手體驗中感受聲音的高低,將其與聲音的響度區分開來,而介紹編鐘主要是讓學生了解一下古時對于聲音音調的應用,增強民族自豪感)
讓學生及時對生活中的幾個現象進行判斷:
、佟澳械鸵舾呗暢,女高音低聲伴唱”,“竊竊私語”,“引吭高歌”,“低聲細語”中的“高”“低”分別描述的是聲音的什么特性。
②老牛叫的聲音和蚊子發出的聲音相比,誰的響度大,水的音調高。
(這樣做的目的是讓學生會區分音調與響度)
3.了解音色
開始播放音頻:學生欣賞用不同樂器演奏的同一音樂,然后提出問題:是根據聲音的什么特性判斷出各種不同的樂器的?引入音色的概念,引導學生討論得出“發聲體的材料或結構不同,發出的聲音音色不同”。(設計的意圖:讓學生在學習中放松一下,并在輕松的氛圍下獲得新知。)
學生回答新課導入環節的問題,將學得的新知識“學以致用”,且起到前后呼應的一個作用。
(三)課堂小結和鞏固
本環節分主要完成兩項任務:一是引導學生回憶聲音的三要素(聲音的特性),二是學生理解具體概念,并討論影響因素。為了全盤把握,可以用多媒體進行展示,形成知識結構模型及框架,便于理解記憶。
最后鼓勵學生應用所學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對“聲音洪亮,音高八度”的理解,對“ 向水瓶灌水”的感受等,從而實現了從物理走向生活,走向社會的新課程理念并檢測學生對于知識點的掌握。
。ㄋ模┳鳂I設計
制作橡皮筋吉他,并完成課本43頁迷你實驗室。目的是讓學生自己動手制作學習用具幫助學習理解聲音的音調,并在過程中體會學習物理的樂趣,從而激發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
。ㄎ澹┌鍟O計
由于有利用多媒體課件結合教學,所以采用的是綱要式板書,目的是可以讓學生清楚地知道本節課的基本學習內容,也可以在課堂小結環節給與提醒。
第二節 聲音的特性
1、響度——振幅 (轉換法、控制變量法)、距離聲源的遠近
2、音調——頻率
3、音色——結構 材料
初中說課稿9
一.說教材
教材地位:《靜夜》安排在七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一首具有古典詩歌韻味的新詩,是郭沫若五四以后的作品。這單元共五課九篇文章:有童話;神話;詩歌和寓言。它們通過虛構的故事和景象曲折地反映現實,揭露鞭撻現實生活中的丑惡,表達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贊美呼喚人間真情。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聯想、想像的能力,引導學生憎惡假丑惡,向往真善美。 通過本詩的學習,使學生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憂國、愛國的情。
二.說教學目標
本文的教學目標為:
1.能力目標
使學生體會聯想和想象的表現作用,培養聯想和想象的能力;學習詩的凝煉,含蓄的語言及修辭方法;學習朗讀,培養對詩歌的愛好。
2.情感目標
使學生獲得美的享受,體會詩人所飽含對光明、理想、祖國的情感,陶冶自已的情操,進而達到純熟的境界。;
三、說教學重點、難點
本課的重點
1、使學生體會詩所飽含對光明、理想、祖國的情感
2、使學生理解詩的凝煉、含蓄的語言以及修辭手法
本課的難點
使學生體會聯想和想象的表現作用,培養聯想和想象的能力。
四、說教法
1.明確目標,減少學生學習活動中的無效思維;
2.指導朗讀,重在學生體驗;
3.提問探究、小組合作探究、,引導學生了解這首詩的寫法及風格,學習聯想和想像的手法;
4.小結鞏固,緊扣要點,幫助學生形成思維整合。
5. 練習提高,文字的聯想和想像,引導學生作聯想、想像的訓練。
6.手段及依據:用簡單課件輔助教學課件,以“文本學習為主,多媒體輔助教學”的教學方法。
五、說學法
1.朗讀感悟,感受音樂美。
2.探究內容,理解意境美。
3.探究寫法,領悟情感美。
4.模仿學習,拓展思維,培養想像力,提高語言運用能力。
六、 說教學過程設計
1.師生互動,創設寬松的教學氛圍 (2分鐘)
我將設計動畫片《聰明的一休》激情導入,請學生向他一樣開動腦子成為聰明的孩子!學生的心弦被扣動,有表現自己才智的欲望,營造了民主、寬松、愉快的教學氛圍。
2.比較引入新課(3分鐘)
1同學們能有節奏、有感情的背一背李白的《靜夜思》嗎?
然后我請同學們一起配樂背誦李白的《靜夜思》 問:
1.詩人看見了什么?(月光)
2.詩人由月光聯想到什么?(白霜、故鄉)
3.李白思的是什么?(故鄉、親人);
郭沫若的《靜夜》與李白的《靜夜思》同樣都表達了一種在靜謐的夜晚中的感情流露,那郭沫若的詩又表達了怎么樣的情懷呢?請大家打開書,聽錄音。
3.指導朗讀(6分鐘)
1.放錄音,整體感知
低沉的音樂、輕柔、舒緩的節奏,把學生帶進詩中所描繪的朦朧的寧靜的靜夜中,仿佛見到了模糊的天河岸邊有鮫人對月流珠。
2聽完錄音后讓模仿聲音,齊聲朗讀
在此我將糾正學生的字音、重音、節奏。
3.學生自由朗讀,組織齊朗誦.
4.介紹作者和寫作背景(4分鐘)
我在此環節讓學生通過小組分工合作的方法查資料了解作者及背景。
5.賞讀靜夜!(20分鐘)
初中說課稿10
各位老師好!我是xx考生,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跨越式跳高。我將從說教材、說學情、等幾個方面進行闡述。
一.說教材
本課以“健康第一”為指導思想,以促進學生身心發展及興趣為出發點,運用自主、合作等學習方式,培養學生創新意識與實踐能力,讓學生在自主、活動、嘗試和體驗的過程中獲得參與體育活動的樂趣。跨越式跳高是一種簡單的跳高方式,簡單易學,學生易于掌握。他分為助跑、起跳、過桿和落地四個步驟。通過本課教學,學生能掌握跨越式跳高的基本要領,提高跳高的能力。
二.說學情
三年級學生年齡為8、9歲,該年齡段的學生正處在生長期,他們善于模仿,富于想象,有很強的求知欲和表現欲。對于跨越式跳高只能是初步學習簡單過桿方法和建立正確的動作概念,重點是發展他們的跳躍能力,增強體魄。
三.說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掌握跨越式跳高的基本要領
2.過程與方法:通過模仿、游戲等學習方法培養學習興趣從而學習基本要領,
3.情感態度價值觀:增強對體育的興趣和愛好,形成自我鍛煉的習慣,從而形成在運動中的團隊意識和安全意識。
四.教學重難點
重點:掌握跨越式跳高的基本要領,明確兩腿依次擺過桿的動作方法。
難點:能過將助跑、起跳、騰空過桿、落地四個組成部分緊密銜接,培養熱愛運動的熱情。
五.說教學方法
本節課教學注重運用模仿、游戲等多種方法營造和諧愉快的課堂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達到教法和學法的有機統一。
六.說教學過程
(一)開始部分
1.集合整隊、報告人數2.師生問好3.宣布本課內容 強調基本紀律4.檢查著裝 安排見習生
(二)準備部分
游戲熱身:背誦唐山《昭發白帝城》打節奏和單腳跳。兩遍游戲,用時3分鐘
徒手操:蹲起運動、踝關節運動。用時1-2分鐘。以防學生拉傷和挫傷
(三)基本部分
導入:同學們怎樣才能跳的高,引導學生思考。其實跳高是有技巧的,有一些方式是能夠讓大家跳的更高。通過這節課的學習老師相信大家都能夠跳的更流暢更高。
1.我會給學生進行兩次完整的動作示范,組織學生認真觀看。
2.示范完畢后,簡單介紹跨越式跳高的動作構成并出示掛圖。(助跑、起跳、過桿及落地),同時告訴同學這節課我們主要學習過桿這一重要的環節。
3.介紹并確定擺動與起跳腿,通過提問引導學生思考并總結確定起跳腿。然后組織學生進行原地直腿擺動練習,利用體操棒進行練習,便于學生記憶理解。
4.選擇適當的高度,利用橡皮筋進行聯系,有利于學生的人身安全方便調整高度。變換不同的高度,主旨同學進行分組練習。
5.照做的好的同學給大家進行示范,并再次強調動作要領。
6.團隊游戲強調技能:搶占島嶼,將班級分成4組教師鳴哨,第一名同學匍匐穿越“雷絲”然后跨越障礙,最后抵達島嶼。到達后舉手第二名同學繼續,看哪組用時最短
(四)結束部分
整理放松:組織同學在音樂的伴奏下舒緩的拍拍胳膊拍拍腿,防止運動后產生身體酸痛。
小結作業:根據今天同學的學習情況進行評價,強調要領,老師期望同學能能夠保持這種學習熱情。
下課!師生道別
歸還器材。
初中說課稿11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同行:
大家上午好!我是來自聚賢中學的何小艷。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秋天的懷念》,具體程序如下:
一、走進文本,潛心研讀——說教材
《秋天的懷念》是初中語文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第二篇精讀課文。本單元的主題是歌頌“濃濃的親情”;閱讀訓練的重點是“根據文章特點,運用學到的閱讀方法理解重點語句,認真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
這篇課文是當代著名作家史鐵生的一篇回憶性散文,全文以“看花”為線索,通過回憶三十年前的往事:母親忍受著病痛和我的壞脾氣、第一次提出看花被我拒絕、第二次提出看花我同意后的欣喜、母親病故,以樸實的語言和傳神的神態、動作描寫,表現了母愛的深沉厚重,也對生命和生存問題進行了深刻反思。本課充分詮釋了單元主題,加深了學生對親情的感悟。
本課教學設計為兩課時,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第二課時。
二、以人為本,關注學生——說學情
七年級是樹立正確人生觀價值觀的關鍵時期。學生對本文涉及的母愛已有了一定的體驗和理解。通過自主閱讀,能夠體會作者對母親的思念之情,能夠感悟母親堅強的人生態度、對兒子無微不至的愛以及對兒子的影響。但是,課文的字里行間是怎樣表現母親的堅強、母愛的深厚?母親帶給了兒子怎樣的影響?課題“秋天的懷念”又有著怎樣的內涵?這些問題都需要學生深入學習并感受。
三、走進語言,關注精神——說理念
基于此,本課的教學設計力求以讀為本,以情感人,實現語言與精神的同構共生。
四、以學定教,明確目標——說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根據學段要求、教材特點、學生實際,以及新課程標準對教學目標所做的“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維度的要求。我在第一課時引導學生學會本課字詞、理清課文脈絡、感受人物形象的基礎上,將本課時的教學目標定位在:
1、通過有感情地朗讀,抓住課文中人物的細節描寫,體味人物的內心情感。
2、品讀重點詞句,感悟母愛。
3、理解課題“秋天的懷念”的內涵。
4、引導學生對生活態度的積極思考,探詢母親遺囑中“好好兒活”這句話的意味深長。 教學重點:
課標指出:第四學段的閱讀要體味和推敲重要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因此,我將本課的教學重點確定為:引導學生研讀文本,推敲關鍵詞句,從中感悟蘊含在字里行間的那份毫不張揚的母愛。
教學難點:根據學生實際,我將教學難點確定為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獲得“好好兒活”的啟示。
五、優化組合,營造和諧——說教法學法
為了有效達成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堅守“以學定教、順學而導”的原則,采用啟發引導、朗讀感悟、想象感悟、創設情景等方法進行教學,引導學生在讀中品詞析句,感悟文字背后的內涵。
在學法上,我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自讀自悟、合作討論、匯報交流、朗讀感悟,給與學生充分的表達機會與發展自我的舞臺。
六、提前預設,直觀展示——說課前準備
1、為了讓學生更好地走進文本、充分領悟,走出文本、拓展閱讀,課前我給學生準備了史鐵生的《合歡樹》片段、《我與地壇》片段、《有關廟的回憶》片段。
2、為本課制作了多媒體課件。
七、以讀為本,情動課堂——說教學流程
根據以上分析,我在第二課時中設計了以下三個環節:
(一)感受“娘倆”的“好好兒活”
開課伊始,我出示《合歡樹》片段,讓學生初步感受母親的“苦”,感受作者對母親的思念。他的好多文章都表達了這份感情,比如今天我們的這篇——秋天的懷念。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和體驗。因此,在第一課時學生讀文本的基礎上,我為學生設計了閱讀的幾個層次:正確——流利——有感情,讓學生自己評價自己的閱讀水平并選取句子讀一讀,總結出要在正確流利的基礎上讀出感情、讀出韻味。緊接著指導學生讀出課題的韻味。隨后一句“現在我們就走進課文,品品課文中文字的味道”,引導學生明確了本文的學習重點。
通過第一課時的閱讀,學生明確了課文三次提到看花,第一次沒去成因為“雙腿癱瘓后,我的脾氣變得暴露無!。引讀第一自然段,體會作者脾氣變得暴怒無常時的心情:望著望著天上北歸的雁陣,他會——(把眼前的玻璃砸碎);聽著聽著李谷一甜美的歌聲,他會——(猛地把手邊的東西摔向四周的墻壁);媽媽要他去北?淳栈,他喊著——(不,我不去,我可活什么勁)。從中體會出作者的喜怒無常、活得沒勁。承接這一組句子我讓學生大膽想象,補充課文中的這個句子:獨自坐在屋里,看著窗外的樹葉“唰唰啦啦”地飄落,我————
作者活得如此之苦,如果你是他的朋友或哥哥、妹妹,面對他這副樣子,你會怎么做?(此處創設情境讓學生“勸”的過程,就是他們思想成長的過程,同時也為后面進一步體會母親毫不張揚的愛埋下伏筆。)在學生發表完意見后追問一句:怎樣做更合適呢?讓我們看看母親是怎樣做的吧。進而重點體味母親的做法。
如果有學生讀到“母親撲過來抓住我的手,忍住哭聲說:‘咱娘倆好好兒活,好好兒活”我就引導學生抓住“撲、抓”,體會母親要撲下去的是兒子想去死的念頭,要抓住的是兒子好好兒活下去的信念,讓學生把這些珍貴的體驗送進文本中去,讀出力量;抓住“忍”,體會病入膏肓的母親忍住的是“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來覆去地睡不了覺”,忍住的是兒子的病帶給她的打擊,忍住的是兒子的抱怨,忍住的是兒子砸玻璃、摔東西等暴怒無常的脾氣。進而體會到母親的“苦”,但活得如此之苦的母親,“有沒有看著看著北歸的雁陣突然把玻璃砸碎?(沒有)有沒有聽著聽著李谷一甜美的歌聲把東西摔向墻壁?(沒有)”這就是母親的忍,再次讓學生把體會到的感情送進句子中去讀。
如果有學生讀到“母親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見的地方偷偷地聽著我的動靜。一切恢復沉靜,她又悄悄地進來,眼邊紅紅的,看著我。她比我還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我就引導學生抓住“悄悄地”,通過去掉這個詞談體會的方式讓學生體會到母親對兒子的理解、關心、細心,對兒子無微不至的愛,怕兒子傷心連說話都小心翼翼。學生每體會出一種感情就讓學生把這種感情送進文字中去讀出來,以讀促悟。
感受“母愛”、感悟“咱娘倆的好好兒活”是本課的重點,在前面這一環節充分研讀文本的基礎上,讓學生總結出母親的堅強、理智,進而引領學生探究“好好兒好”的內涵。
在這一環節的品詞析句中,我引導學生抓住母親的動作描寫,以多種形式分別讀出母親的辛苦,讀出母親的隱忍,讀出母親對兒子的大愛。
。ǘ┨骄俊拔覀z”的“好好兒活”
在這個環節中,我引導學生重點研讀文章第4、5、6自然段。引讀:鄰居們——(全班同學把課文寫母親母親臨終前的話讀出來,直到最后一句),抓。何夷莻有病的兒子和我那個還未成年的女兒引導學生感悟省略號里沒說完的話究竟是什么?(好好兒活)進而引出他究竟懂得了要怎樣“好好兒活”?讓學生自由讀文章第六自然段,小組合作討論或自己思考他們究竟懂得了該怎樣“好好兒活”,通過匯報交流,引導學生“穿”過菊花的表象,借菊花“淡雅、高潔”等體會到人活著的各種滋味,從而引出作者明白了應用怎樣的行為走出這“好好兒活”。在此基礎上再次引讀“望著望著天上北歸的雁陣,他還會把玻璃砸碎嗎?聽著聽著李谷一甜美的歌聲,他還會猛地把東西摔向墻壁嗎?”再一次地讓學生創作“看著窗外的樹葉‘刷刷啦啦’的飄落,我————”,與前文形成對照,體味作者的變化。 史鐵生通過三十多年的感悟,他說文字更能表達他的心,在這里出示他的《病隙碎筆》中的一段話,進一步讓學生感悟他對“好好兒活”的理解,進而向學生推薦《我與地壇》、《病隙碎筆》、《務虛筆記》。伴著哀傷的音樂學生誦讀、教師引讀這些文章的片段,走出文本感受作者對母親的思念,感悟作者在母親去世以后的“好好兒活”。再走進文本引讀課文最后一段:又是秋天——引領學生回過頭來探究“秋天的懷念”懷念的究竟是什么?學生有了前面對母親的品讀,明白了懷念的是一次又一次想讓他去看花的母親,懷念的是母親給他的“好好兒活”的信念。
。ㄈ┧伎肌拔覀儭钡摹昂煤脙夯睢
課標指出:第四學段的學生對課文的內容要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我們通過品悟文字的韻味,嘗到了這一家人的人生韻味,那么,他們家的這件事,跟我們有什么關系呢?讓學生暢所欲言。隨后總結:我們讀書不光要讀出文字的味道,還要讀出自己的思考;不光要感悟別人的“好好兒活”,還要思考自己的“好好兒活”。讓學生用一個詞、一句話說出學了這篇課文后他對“好好兒活”的思考。隨后引出“我倆在一塊兒要好好兒活”這個“我倆”應該變成“我們”,朗讀這句話,引領學生說出:面對自己的家人要——;面對自己的老師要——;面對自己的朋友要——等等。總之在今后的人生之中,不管遇到多大的打擊、困難、挫折、失敗,我們——(生:在一塊兒,要好好兒活)
作業設計:
學完這課,我設計了如下作業:
1、必選作業: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
2、自選作業:運用語言、動作等描寫方法寫一個人物片段。
以上的教學設計,將語言文字聽、說、讀、寫、思的訓練落到了實處,力求達到工具性、人文性的統一,力求體現大語文教學觀。
八、凸顯過程、深化內涵——說板書
本課的板書,我直觀簡潔地板書關鍵詞語,即簡單又展示了教學環節。
秋天的懷念
娘倆
我倆 好好兒活
我們
九、審視課堂、總結提升——預設反思
在所有教學流程、預想環節都順利完成的基礎上,還需要加強的地方是:
1、朗讀指導還有待加強。課堂有較有質量的品讀,但少有質量的朗讀。
2、對文章的分析鑒賞,過分注重了母親這一角色,對“我”這一形象的感悟有待增強。
初中說課稿12
一、說教材
1.寫作背景。
寫作是一個角度復雜的思維過程.對認知能力.思維能力、語言能力、組織能力和自我監控能力都有相當高的要求.也是對學生語言基礎知識、語言組織能力及書寫能力的綜合考察。然而,目前初中英語教學的書面表達相對滯后。學生的寫作水平提高甚微,使得相當一部分中學生對英語寫作懷有畏懼情緒,一些英語教師也在如何全面提高初中生英語寫作能力方面缺乏有效的措施?v觀近幾年的中考書面表達,作文題目越來越活,給出的信息越來越少,學生要根據少量的已知信息寫出80多詞的一篇完整習作,是有一定困難的。很多初中學生寫不好英語作文.有的不知道該怎樣寫,遇到考試時從而去摘抄閱讀題中的段落、甚至放棄去寫等現象時有發生.英語寫作更像一道難于逾越的鴻溝,如何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和促進寫作教學,是我們英語教師必須要解決的一大難題。 本課通過學生的寫作思維能力的訓練最終升級達到寫的能力。
2.教學重點。
(1)指導訓練學生寫作的思路。
3.教學難點。
如何引導學生運用“六個步驟”去寫作,以及準確的找出有限信息最終以文章的形式記錄下來。
4.教學目標。
。1)技能目標。學生能通過“六步法”訓練,最終達到提升寫的能力。
。2)知識目標。了解一些生態環境的知識。
(5)文化意識目標。培養學生環保意識,用實際行動來保護環境。
二.說學生
同學們雖然已經有兩年的課本教材的基礎知識,但是就我們這樣的農村初中學校不難發現,考試中作文題交白卷的考生愈來愈多,有的考生胡亂抄些和題目毫不相干的內容在試卷上,即便寫上了的,也是普遍存在著闡述不清、文筆混亂、詞匯空乏、措辭不當、中文式英語等諸多問題。所以英語寫作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必須由淺入深、由簡到繁、由易到難、一環緊扣一環有計劃有目的地
進行訓練。在起始階段,要放寬尺度,降低標準,找到自信、體驗樂趣。目的是為了調動學生英語寫作的積極性,增強自信心,讓他們在英語寫作中找到樂趣。
三、說教法
對本課我主要采取了如下幾種教法:
1.多媒體教學法。
通過文字、圖標快速了解寫作的基本步驟,精簡的文字表述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2.寫作“4步驟”訓練思維法。
5)增加美文, 6)再次審視關聯詞 1)認真審題立意,定文章靈魂,選擇一個精彩的作文題目 2)草擬提綱,打造文章之骨架)寫出段落主題句,理清文章脈絡4)參照提綱,緊扣主題句,打草稿
當堂給出作文題目讓學生在寫前濾清思路。
4.強迫寫作法
通過當堂測試,盡量使學生動手寫,從而適應筆頭表述,達到訓練的目的。
四、說學法
我所采用的教法有助于學生掌握如下學法:
1.預習法。
通過預習先了解寫作“4步法”的基本步驟并先存儲在大腦中。
2.開口法。
以給出作文題目讓大膽張口說出寫作思路找出或發掘出有效信息,錯了沒關系,在教師的改正下可以從中挖掘出正確的信息。
3.實踐法。
學生只有親自實踐,動手將信息組織起來形成文章,才能達到最終寫的目的。
4.小組合作法。
小組合作,可以充分利用優生資源,互相幫助,互相提高。
5.小組評價法:
通過小組內的成員相互比對評價出一篇最優秀作文。
6.小組展示、修正法:
將小組內評選出的優秀作文以口頭或板書的形式展示出來,供其他小組學習、借鑒、質疑(錯誤、欠缺等)。并對疑問處進行修正。
五、說教學程序
1.導入.通過播放柴靜的視頻短片< 穹頂之下>,讓學生了解現在的環境狀況
2.呈現. 直接展示寫作有六個基本步驟,并讓學生試著理解六個步驟的含義。
3.呈現并練習說。 呈現幾張圖片震撼學生(魚的死亡)。提問:為什么會發生這樣的災害?引導學生回答:人類自己破壞了環境。進一步引導:人類認識到了破壞環境的惡果。看完提問:面對災害我們應該怎么辦? 引導學生回答:保護環境。
4. 呈現并練習。給學生一篇保護環境的題目(作文要求100字左右。學生立馬就寫肯定不行)。要求依照“4步法”的第一步列出現在存在的環境問題(problem)。
找出問題存在的愿因(reason)
5.練習寫。 一通寫法思路說下來,該是寫的時候了。同學們可以利用以上聽到的,說到的,想到的,結合ppt上的“六步法”進行寫作。要求學生寫的過程中注意小組合作,互相幫助。教師應深入小組進行指導。
6.展示。小組將寫好的作文展示出來。
7.評價。老師指示每組作文,讓其他小組進行修改。特別注意應進行恰當評價—都給予肯定。保護學生積極性。
8.結束。如剩時間則增加“傻瓜作文”教學法。如時間不夠,布置家庭作業即下課。
初中說課稿13
教材分析
教材地位和作用
《聲的利用》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八年級物理﹙上﹚第一章聲現象的第五節.體現了“從生活走向物理, 從物理走向社會”的新課程理念.在聲現象的教學中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地位. 通過這一節的學習,可以進一步增加學生對科學的熱愛,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學好這節內容為學好以后的物理知識打下牢固的基礎.
學生分析
物理是八年級新開設的課程,學生對它充滿了好奇、有新鮮感.聲的利用是學生在生活中比較熟悉的,也是他們容易發生興趣的. 但缺乏一定的實驗探究和創新能力,也缺乏對聲現象的尖端應用技術的了解.教學中要注意培養學生對物理的興趣,迎合他們好奇、好動、好強的心理特點,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了解現代技術中與聲有關的知識的應用
過程與方法:
通過小組競賽、分組討論、觀看動畫等獲得社會生活中聲的利用方面的知識;通過實驗探究和創新了解聲可傳遞能量.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了解聲在現代技術中的應用,進一步增加對科學的熱愛; 通過聲可傳遞能量的實驗探究和創新培養學生的實驗探究和創新能力;通過聲的利用和危害培養學生“一分為二”的辯證思想.
教學思路
這節課的教學設計注重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讓學生成為了學習的主體,課堂的主人,改變了學科本位的觀念。將課堂進行了活動化、實踐化
教學重點
現代技術中與聲有關的知識應用.
教學難點
聲在現代技術中的應用
實驗目標
通過實驗提高學生的實驗探究和創新能力
教法
﹙一﹚擂臺賽式游戲活動
考慮到我校八年級學生的現狀,我主要采取擂臺賽式的游戲活動方式.讓學生真正參與活動,而且在活動中得到認識和體驗,產生實踐的愿望.
﹙二﹚自主探究和創新
在聲可傳遞能量的實驗中,采用學生自主探究法,并且要求學生對實驗進行創新,開展創新活動“我是小小發明家”,培養學生的實驗探究和創新能力.
﹙三﹚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
應用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可以大大優化教學環境,促進學生的主動學習興趣。
學法
我們常說:“現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沒有掌握學習方法的人”,教學過程中要特別重視學法的指導。讓學生從機械的“學答”向“學問”轉變,從“學會”向“會學”轉變,成為真正的學習的主人。這節課在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競賽搶答法、分組討論法、分析歸納法、自主探究創新法、總結反思法。
教學程序分析
引入新課
(3分鐘)
采用創設問題情境引入新課。
由學生與老師一起欣賞動畫《蝙蝠與聲吶系統》,自然將課題導向“聲的利用”【提問】物理知識從實際中來,又要應用到實際中去,你對聲的利用知道多少?
新課教學
(35分鐘)
﹙一﹚擂臺賽式游戲活動“聲的利用”(20分鐘)
新課教學中注重了課堂的活動化、實踐化.學生自由組成四個大組,比賽內容是“聲的利用”.分必答題和搶答題.用"正"在黑板上累計得分,獲獎組獎勵小紅旗.
⑴必答題 在規定的時間內每組說出一個聲的利用的事例,允許討論,不準重復,其他組參與評判.舉出一個正確事例得100分,錯誤不得分,超過時間(30秒)不得分.教師對學生所舉事例作出中肯的評價.最后要求學生歸類.
⑵.搶答題 ①教師演示演示水波能傳遞能量的實驗:用木棍劃水面,看到水中花瓣上下起伏,并用實物投影儀投影.
、趯W生根據桌面上提供的實驗器材自主設計實驗.可進行小組討論,正確完成的加200分.③學生進行實驗的創新,換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其他實驗器材驗證聲可傳遞能量.說出創新實驗的每組加200分.
﹙二﹚播放《聲的利用》課件(10分鐘)
在課件中補充一些利用聲的科技成果.豐富學生的視野.指出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噪聲一向為人們所厭惡,但是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也利用噪聲造福人類.超聲波和次聲波對人類有利用的一面,但也有危害的一面.
﹙三﹚創新活動“我是小小發明家” (5分鐘)
要求學生利用聲的知識進行發明創造,提出有實用價值的發明的小組加上300分
利用雄蚊的聲音來驅趕咬人的雌蚊
利用貓的叫聲來趕走老鼠
歸納小結與評估(3分鐘)
師:本節課你學到了什么?
學生討論交流并對本節課的學習情況進行評估
鞏固反饋(4分鐘)
1.課本P30,動手動腦學物理1,2,3
2.選用課時優化設計,對學生進行分層訓練,既可以使掌握基礎知識,又可以使學有余力的學生有所提高.達到“拔尖”和“減負”的目的.
板書設計
五、聲的利用
1.聲能傳遞信息
。.聲能傳遞能量
自我評價
一.對教材內容的處理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知識的跨度,學生的認知水平,我對教材內容有所增加.例如增加了對聲可傳遞能量的實驗創新,聲的利用小發明,培養了學生的實驗探究和創新能力.補充了一些聲的利用在科技中的新成果,進一步增加了學生對科學的熱愛.通過增加對噪聲的應用,超聲波和次聲波危害的教學,培養了學生“一分為二”的辯證思想.
二.教學策略的選用
㈠運用擂臺賽式游戲活動
通過游戲活動,既培養了學生收集資料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又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的能力.通過游戲活動,不知不覺進行了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教育.收集資料,上臺發言,甚至只是聽同學的辯論,也可以領略到物理知識的“神奇”,體會到物理知識與社會的聯系,更加熱愛物理.并受到了愛國主義的教育.通過把學生分組進行擂臺賽,讓學生體會到合作的重要性,激發了學生的合作意識.
、娼M織學生探究并進行實驗創新
在聲可傳遞能量的實驗中,學生根據桌面上提供的實驗器材自主設計實驗.并且要求學生對實驗進行創新,采用其它的器材來完成.開展創新活動“我是小小發明家”培養學生的實驗探究和創新能力.既可以使學生形成尊重事實、探索真理的科學態度,還可以當一回"科學家",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認識到科學探索并不神秘,激發其科學探索的興趣和終身學習的樂趣.
㈢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
應用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可以大大優化教學環境,促進學生的主動學習興趣。改變了以往課堂上學生只能看黑板、聽老師講的單調的模式,效果非常好.多媒體技術可以提供豐富多彩的聲、光、電等各種信息,使得課堂變得絢麗多彩,大大優化了教學氛圍,使師生之間的信息交流環境變得豐富而生動,學生置身于這樣一個合諧的教學情境,學習興趣將得到極大的提高。
初中說課稿14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僦榔胶鉅顟B是指物體處于靜止或勻速有直線運動狀態。
、谥牢矬w處于平衡狀態時所受的力將為平衡力,最簡單的平衡情況是二力平衡。
、劾斫舛ζ胶鈼l件。
、苣芾闷胶鈼l件解決簡單的平衡問題。
2、過程與方法
、偻ㄟ^觀察演于實驗(或實驗探究)二力平衡的條件培養學生對信息的收集、處理能力。
②通過運用知識分析實例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培養學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矍楦、態度和價值觀。
通過平衡、初步領略自然現象中美妙與和諧培養對大自然的親近、熱愛、和諧相處的情感。
二、教學過程設計
1、觀看錄像片段:
、僭谄街避壍郎蟿蛩傩旭偟幕疖嚕趧蛩俨叫械膶W生。③勻速下落的跳傘運動員。④靜止在地面上的汽車⑤矗立在地面上的高樓。⑥奔騰駿馬的雕像。
2、教師提出問題:
、偕鲜鑫矬w分別處于什么狀態?
②由學生分析出它們處于:
a、勻速直線運動狀態。b、靜止狀態。
、劢處熤苯咏o出平衡狀態的概念,
板書: 物體保持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叫做平衡。
平衡的物體所受的力叫做平衡力。
如果物體只受兩個力而處于平衡狀態,這種情況叫做二力平衡。
3、教師提出問題:
作用在一個物體上的兩個力,什么條件下才能使物體平衡呢?
4、我們用實驗來研究這個問題
①展示實驗器材
、谝龑W生觀察、思考與記錄
a、在細線的兩端懸掛質量的物鉤碼,塑料板是否靜止,板受到的兩個拉力的大小有什么關系?(用激光筆沿線的方向照射)方向有什么特點?
b、把紙板扭轉一下(用小鉤勾住一小孔)使兩個力的作用線不在同一直線上,板是否靜止?重新平衡后,兩個力的方向有什么特點?()(用激光筆沿線的方向照射)
c、換用不同位置進行以上實驗
d、在細線的兩端懸掛質量不相等的鉤碼,板是否靜止。
e、在紙板上任選其他兩上孔系線重復上述實驗。
5、引導學生根據觀察結果自己得出結論。
注意提醒學生研究二力平衡的前提條件是作用在同一個物體上的兩個力:根據力的合成知識,彼此平衡的,兩個力的合力是多少(問學生),學生答:(為零)。
最后得出二力平衡的條件:作用在同一物體上的兩個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向,且作用;在一同直線上,即合力為零。
6、生活中二力平衡的例子很多
①靜止的砝碼。②二人推門,二人拉門。③塔吊勻速吊起工件。④勻速下落的跳傘運動員。⑤水上漂浮的船只。⑥勻速拉動的木塊。⑦懸空的陀螺。⑧懸空靜止的磁環。
7、分析開始錄像片段的6種情況,二力平衡在其中的利用,找學生分別進行分析。
8、想想議議:
、贋槭裁磳⑽矬w掛在彈簧測力計下靜止時,彈簧測力計的示數就等于物體所受重力的大。
、谠诩滓覂扇税魏颖荣惖倪^程中,甲給乙的拉力為F1,乙給甲的拉力為F2,已知F1=F2,那么,這兩個力屬于平衡力嗎?為什么?
二、小結
三、課堂練習
四、布置作業
初中說課稿15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上午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7課《大變革的時代》。下面,我主要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設計思想和教學程序等幾個方面加以說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春秋戰國的時期是我國從奴隸社會過渡到封建社會的大變革的時期。本課上承《第6課春秋戰國的紛爭》,下啟《第8—9課 中華文化的勃興》和《第10課 秦王掃六合》,是理解封建制度確立和起步的重要一課。教材已經在第6課介紹了春秋戰國的時期在政治、軍事等方面的變動,但是,經濟是基礎,只有生產力和生產方式的變革才是最根本的變革,也才會導致春秋戰國的時期中華文化出現生機勃勃的繽紛局面,也為秦國最后統一六國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教材首先簡要介紹了社會性質發生變化的根本原因――生產力的發展(包括鐵器、牛耕的推廣和水利工程的修筑);生產力的發展使大量荒地被開墾為私田,私田主人改變了剝削方式,封建剝削方式出現;新興地主階級產生,他們為爭取政治、經濟利益,先后在各國掀起變法運動,特別是以商鞅變法為代表的變法運動使各國封建制度得到確立。
2、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了解春秋戰國的時期鐵器和牛耕的廣泛使用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等情況,掌握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和歷史作用。
通過分析戰國的時期農業迅速發展的原因,培養學生理解、分析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初步運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理論解釋歷史現象的能力。通過故事講解、分析比較和小組討論,讓學生掌握商鞅變法的背景、內容和意義,使學生認識到變法是新興地主階級為鞏固自身利益而進行的政治改革,培養學生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評價變革及歷史人物的能力。
(2) 過程與方法:
課前布置學生搜集和整理相關歷史圖片、視頻,或者指導學生制作簡單的flash動畫、課件的展示,使學生直觀感受到鐵器、牛耕的推廣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筑對農業發展的重要性(特別是鐵器的廣泛應用的意義);通過“立木為信”、“舌戰群臣”等角色扮演,和“商鞅變法使秦國強大,最后自己卻被秦國以‘謀反罪’車裂而死,他為變法獻身值不值?”進行課堂辯論等教學活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通過資料的查找、篩選、歸類和分析、討論、比較等學習方式,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及合作學習的精神。
。3)情感態度價值觀:
生產工具的改進、農業技術和農業科學的領先地位、聞名世界的都江堰,說明我國古代經濟、技術都處于世界先進行列,也說明我國勞動人民有著高度智慧,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情感,從而也加深對當前我國改革開放事業推動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等生活方面的認識。
通過對都江堰防洪灌溉工程的學習,倡導科學利用自然資源的觀念。強調只要利用得當,就可以化害為利,同時也可以培養學生節約用水、科學用水等環保意識。
通過學習商鞅變法,激勵學生解放思想、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勇于實踐,并理解改革是需要勇氣和毅力的,并不都是一帆風順的。
3、教學重點與難點
本課的重點是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和歷史作用。各國的變法運動,是春秋戰國以來,封建制代替奴隸制的社會變革的最集中反映。變法運動最大的歷史作用,在于促進了我國封建社會的形成。其中,秦國的商鞅變法效果最顯著,為秦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
本課的難點是我國封建社會的形成。一個新的社會制度的產生,是一個復雜的演變過程,它是社會本質的變化。初中學生對這樣的歷史轉變感到很抽象,理解有些困難。教材只交待了地主階級的統治代替了奴隸主貴族的統治,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矛盾成為社會的主要矛盾,封建社會形成了。
二、學生情況分析:
1、有利因素:
本課面對的是七年級
1、有利因素:
本課面對的是七年級學生。這個階段的學生思維活躍、樂于表現、求知欲望強烈,對事物充滿了好奇,有主動學習的愿望。這樣便于老師從學生的年齡特征及知識結構出發,通過較多圖片、小故事、小常識等資料入手,抽絲撥繭,逐層深入,使學生在學習和探究過程中有所收獲。而且,廈門市區的中學生普遍能夠熟練使用網絡來搜集和整理資料,具有一定的自學能力,這樣便于老師提前布置課前預習。
2、不利因素:
七年級學生經過只有一個月的中學歷史課程學習,還沒有形成比較規范、有效的歷史學習能力和方法。而且知識積累有限,對理性的知識較難領會,但同時又存在著看問題重表象、輕本質等特點。
三、教學設計思想:
在歷史教學中,《歷史課程標準》要求應該“設計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轉變學生被動接受、死記硬背的學習方式,拓展學生學習和探究歷史問題的空間;培養學生正確的歷史觀,進而使學生學會辨證地觀察、分析歷史與現實問題,加深對祖國的熱愛和對世界的了解,從歷史中吸取智慧,養成現代公民應該具備的人文素養!
學生歷史知識積累較少,要掌握較抽象的歷史概念,就必須運用淺化機制,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參與到教學中,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逐漸培養起他們的學習歷史的興趣。
四、教學程序:
1、導入新課
通過指導學生回憶上一節課春秋戰國的時期諸侯爭霸及兼并戰爭的基本情況(出示戰國時代幾次主要戰爭發生地的示意圖),請學生簡單講述三次戰爭(特別是長平之戰)的交戰雙方及結果。然后設疑:為什么秦國由西部一個不起眼的小國卻能成為最強大的國家,乃至打敗東方六國,最后統一全國?
秦國能夠抓住時代跳動的脈搏,在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中注重發展社會生產力,并進行政治變革,達到了“國富兵強”的目的。從而我導入了新課:
第7課《大變革的時代》【板書】
2、講授新課
一、鐵農具和牛耕的使用【板書】
首先,通過鐵制農具和牛耕的廣泛使用使學生感受生產力發展的兩個具體表現。為了便于學生理解,需要使用圖片展示、分析、比較、數據說明等形式來說明鐵器相對木器、石器、骨器、青銅器等來說進步許多,而牛耕相對與人力來說學生容易理解的多,通過課后小男孩掌握牛的脾氣這個故事來說明那時候人類已經可以支配牛為自己服務了。
講述了生產力的發展這個時代變革的決定因素以后,再重點講述秦國發展強大的兩個關鍵因素:經濟上興修了都江堰水利工程、政治上任用商鞅進行大刀闊斧的變法。
二、著名的都江堰【板書】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人類水利過程史上的不朽杰作,至今還在造福人類。為了便于學生理解它的構造原理,可以通過錄像展播或者圖片展示等形式直觀而形象的進行輔助教學,以此來說明都江堰的修建為秦國的強大提供了堅實的經濟后盾。同時,通過李冰父子修堰的感人事跡和后人對他們的敬仰來對學生進行積極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引導和教育。
三、商鞅變法【板書】
在講述“商鞅變法”這個內容的時候,我通過“生產力的提高――大量荒地被開墾――私田出現――出現封建剝削方式――勞動者交出大部分產品,保留一部分產品――封建地主和封建農民產生”這樣的過程講解,來說明新興的地主階級為了確立封建統治,發展封建經濟,先后在各國掀起了變法運動。其中,秦國的商鞅變法最為徹底,效果最為顯著。商鞅變法的三個主要內容需要教師通過圖片展示、分析講解等方式來說明這次變法使秦國實現了“國富兵強”的目的,從而在全國范圍內建立了封建制度,為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
3、鞏固小結
東周(春秋戰國)是奴隸社會的瓦解和封建社會的形成的時期,隨著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先進生產工具(鐵器、耕牛)的廣泛使用和水利工程的修建促使土地私有化的出現,各國爭相變法以實現向封建社會的過渡,誰的變法最徹底,誰就可以成為最強的國家。
秦國通過較為徹底的商鞅變法,發展生產,加強軍隊戰斗力和中央集權,迅速進入封建社會并強大起來,為后世秦始皇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
4、思維拓展
讓學生思考“商鞅變法使秦國強大起來,可是,他后來死與自己親自制訂的酷刑,他的死到底值不值?有什么啟發?”教師從“對國家”和“對個人”兩個方面的影響對學生進行啟發和誘導,教育學生要正確認識個人與集體的關系,犧牲或者挫折有時候很難避免。一場變革的成功或失敗,不在于實施變法的人的生與死,而在于變法的目的是否達到。變革是曲折的,充滿阻力的,但歷史要向前發展就必須變革。青年一代必須從小就樹立勇于變革、積極實踐的精神,才能與時俱進,順應這個變革的時代,成為時代的弄潮兒!
五、教學設計反思:
1、設計中要注意前后聯系,指導學生把“春秋戰國的時期”和“大變革的時代”聯系起來進行分析,認識到封建社會取代奴隸社會是一個量變到質變的過程。
2、引導學生對李冰、商鞅等歷史人物進行評價的時候,應結合他們各自的活動和時代的需要來評價他們的功與過。特別是通過對商鞅變法的內容和變法作用的分析,讓學生認識到:改革求發展,改革求進步,是社會發展的需要,是時代進步的需要,甚至有時候還要付出生命的代價。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
【初中說課稿】相關文章:
經典初中說課稿10-29
初中說課稿07-26
初中政治說課稿(推薦)|說課稿09-27
初中說課稿的模板01-02
初中的地理說課稿08-12
初中《旋轉》說課稿12-01
初中物理說課稿06-26
初中數學的說課稿12-02
初中的美術說課稿10-24
初中的英語說課稿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