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數學的說課稿(通用15篇)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時常要開展說課稿準備工作,說課稿有助于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怎么樣才能寫出優秀的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初中數學的說課稿,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初中數學的說課稿1
一、教材分析:
(一) 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從知識結構上看,勾股定理揭示了直角三角形三條邊之間的數量關系,為后續學習解直角三角形提供重要的理論依據,在現實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
從學生認知結構上看,它把形的特征轉化成數量關系,架起了幾何與代數之間的橋梁;
勾股定理又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良好素材,因此具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根據數學新課程標準以及八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我確定如下學習目標:知識技能、數學思考、問題解決、情感態度。其中【情感態度】方面,以我國數學文化為主線,激發學生熱愛祖國悠久文化的情感。
(二)重點與難點
為變被動接受為主動探究,我確定本節課的重點為:勾股定理的探索過程。
限于八年級學生的思維水平,我將面積法(拼圖法)發現勾股定理確定為本節課的難點。 我將引導學生動手實驗突出重點,合作交流突破難點。
二、學情分析
初二學生已具備一定的 分析,歸納的能力和運用數學的思想意識對于勾股定理的得出,需要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在觀察的基礎上,大膽猜想數學結論。但學生在這一方面的可預見性和耐挫折能力并不是很成熟,從而形成困難。
三、教學與學法分析
教學方法
葉圣陶說過"教師之為教,不在全盤授予,而在相機誘導。"因此教師利用幾何直觀提出問題,引導學生由淺入深的探索,設計實驗讓學生進行驗證,感悟其中所蘊涵的思想方法。
學法指導
為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教師鼓勵學生采用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方法,讓學生親自感知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
四、教學過程
首先,情境導入 激問設疑
給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調動學生興趣,啟迪學生思維,激發學生創新熱情和和情感體驗。是學生帶著好奇心開始本節課的學習。
其次,自主探究,獲取新知
勾股定理的探索過程是本節課的重點,依照數學知識的循序漸進、螺旋上升的原則,我設計如下三個活動。
1. 追溯歷史 解密真相
讓學生欣賞傳說故事:相傳2500年前,畢達格拉斯在朋友家做客時,發現朋友家用磚鋪成的地面中反映了直角三角形三邊的某種數量關系。通過故事使學生明白:科學家的偉大成就多數都是在看似平淡無奇的現象中發現和研究出來的;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我們應該學會觀察、思考,將學習與生活緊密結合起來。
這樣,一方面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另一方面,也對學生進行了學習方法指導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
2.動手操作----探求新知
通過對地板圖形中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到一般直角三角形中三邊關系的探究,讓同學們體驗由特殊到一般的探究過程,學習這種研究方法。
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充分利用學具去嘗試解決,力求讓學生自己探索,先在小組內交流,然后在全班交流,盡量學習更多的方法。
這里首先引導學生觀察圖1、圖2、圖3,讓學生計算每個圖中的三個正方形的面積,(注意:學生可能有不同的方法,只要正確合理,各種方法都應給予肯定)。然后通過探究S1、S2、S3之間的關系,進而猜想、發現得出勾股定理,并用自己的語言表達,這樣做不僅有利于學生主動參與探索,感受學習的過程,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體會數形結合的思想;也有利于突破難點,讓學生體會到觀察、猜想、歸納的思路,讓學生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無形中得到提高,這對以后的學習有幫助。
從上面低起點的問題入手,有利于學生參與探索。學生很容易發現,在等腰三角形中存在如下關系。巧妙的將面積之間的關系轉化為邊長之間的關系,體現了轉化的思想。觀察發現雖然直觀,但面積計算更具說服力。將圖形轉化為邊在格線上的圖形,以便于計算圖形面積,體現了數形結合的思想。學生會想到用"數格子"的方法,這種方法雖然簡單易行,但對于下一步探索一般直角三角形并不適用,具有局限性。因此我引導學生利用"割"和"補"的方法求正方形C的面積,為下一步探索復雜圖形的面積做鋪墊。
3、自己動手,拼出弦圖
讓同學們拿出了提前準備好的四個全等的邊長為a、b、c的直角三角形進行拼圖,小組活動,拼出自己喜愛的圖形,但有一個前提是所拼出的圖形必須能夠用等積法證明勾股定理。此時已經是把課堂全部還給了學生,讓他們在數學的海洋中馳騁,提供這種學習方式就是為了讓孩子們更加開闊,更加自主,更方便于他們到廣闊的海洋中去尋找寶藏,學生們拼得很好,并且都給出了正確的證明,在黑板上盡情地展示了一番。
突破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束縛,探索在一般情況下的直角三角形是否也存在這一結論呢?體現了"從特殊到一般"的認知規律。在求正方形C的面積時,學生將展示"割"的方法, "補"的方法,有的學生可能會發現平移的方法,旋轉的方法,對于這兩種新方法教師應給于表揚,肯定學生的研究成果,培養學生的類比、遷移以及探索問題的能力。
以上三個環節層層深入步步引導,學生歸納得到命題,從而培養學生的合情推理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
感性認識未必是正確的,推理驗證證實我們的猜想。
合作交流,講述論證
教材中直接給出"趙爽弦圖"的證法對學生的思維是一種禁錮,我創新使用教材,利用拼圖活動解放學生的大腦,讓學生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證明勾股定理。這是教學的難點也是重點,給學生充分的自主探索的時間與空間,讓學生的思維在相互討論中碰撞、在相互學習中完善。同時我深入到學生中間,觀察學生探究方法接受學生的質疑,對于不同的拼圖方案給予肯定。從而體現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這一教學理念。學生會發現兩種證明方案。
方案1為趙爽弦圖,學生講解論證過程,再現古代數學家的探索方法。
方案2為學生自己探索的結果,論證之巧較方案1有異曲同工之妙。整個探索過程,讓學生經歷由表面到本質,由合情推理到演繹推理的發掘過程,體會數學的嚴謹性。對比"古"、"今"兩種證法,讓學生體會"吹盡黃沙始到金"的喜悅,感受到"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的自豪感。教師對"勾、股、弦"的含義以及古今中外對勾股定理的研究做一個介紹,使學生感受數學文化,培養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精神。增強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信心。
我按照"理解—掌握—運用"的梯度設計了如下四組習題。
。1) 體會新知,初步運用(2)對應難點,鞏固所學;(3)考查重點,深化新知;(4)解決問題,感受應用
最后、溫故反思 任務后延
在課堂接近尾聲時,我鼓勵學生從"四基"的要求對本節課進行小結。進而總結出一個定理、二個方案、三種思想、四種經驗。
然后布置作業,分層作業體現了教育面向全體學生的理念。
五、板書設計
板書勾股定理,進而給出字母表示,培養學生的符號意識。
六、學習評價
本課意在創設和諧的樂學氣氛,始終面向全體學生,"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課堂教學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給學生留下最大化的思維空間注重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從一般到特殊從特殊回歸到一般的數學思想方法。重視數學式教育,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操,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在這個過程中,很多時候需要老師幫助學生去理解和轉化,而更多時候需要學生自己去探索,嘗試,得出正確結論。
初中數學的說課稿2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六三學制)七年級下冊第七章第三節多邊形內角和。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了解多邊形內角和公式。
2、數學思考:通過把多邊形轉化成三角形體會轉化思想在幾何中的運用,同時讓學生體會從特殊到一般的認識問題的方法。
3、解決問題:通過探索多邊形內角和公式,嘗試從不同角度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并能有效地解決問題。
4、情感態度目標:通過猜想、推理活動感受數學活動充滿著探索以及數學結論的確定性,提高學生學習熱情。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探索多邊形內角和。
難點:探索多邊形內角和時,如何把多邊形轉化成三角形。
四、教學方法:
引導發現法、討論法
五、教具、學具
教具:多媒體課件
學具:三角板、量角器
六、教學媒體:
大屏幕、實物投影
七、教學過程:
。ㄒ唬﹦撛O情境,設疑激思
師:大家都知道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那么四邊形的內角和,你知道嗎?
活動一:探究四邊形內角和。
在獨立探索的基礎上,學生分組交流與研討,并匯總解決問題的方法。
方法一:用量角器量出四個角的度數,然后把四個角加起來,發現內角和是360。
方法二:把兩個三角形紙板拼在一起構成四邊形,發現兩個三角形內角和相加是360。
接下來,教師在方法二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利用作輔助線的方法,連結四邊形的對角線,把一個四邊形轉化成兩個三角形。
師:你知道五邊形的內角和嗎?六邊形呢?十邊形呢?你是怎樣得到的?
活動二:探究五邊形、六邊形、十邊形的內角和。
學生先獨立思考每個問題再分組討論。
關注:
。1)學生能否類比四邊形的方式解決問題得出正確的結論。
。2)學生能否采用不同的方法。
學生分組討論后進行交流(五邊形的內角和)
方法1:把五邊形分成三個三角形,3個180的和是540。
方法2:從五邊形內部一點出發,把五邊形分成五個三角形,然后用5個180的和減去一個周角360。結果得540。
方法3:從五邊形一邊上任意一點出發把五邊形分成四個三角形,然后用4個180的和減去一個平角180,結果得540。
方法4:把五邊形分成一個三角形和一個四邊形,然后用180加上360,結果得540。
師:你真聰明!做到了學以致用。
交流后,學生運用幾何畫板演示并驗證得到的方法。
得到五邊形的內角和之后,同學們又認真地討論起六邊形、十邊形的內角和。類比四邊形、五邊形的討論方法最終得出,六邊形內角和是720,十邊形內角和是1440。
。ǘ┮晁伎迹囵B創新
師:通過前面的討論,你能知道多邊形內角和嗎?
活動三:探究任意多邊形的內角和公式。
思考:
(1)多邊形內角和與三角形內角和的關系?
(2)多邊形的邊數與內角和的關系?
。3)從多邊形一個頂點引的對角線分三角形的個數與多邊形邊數的關系?
學生結合思考題進行討論,并把討論后的結果進行交流。
發現1:四邊形內角和是2個180的和,五邊形內角和是3個180的和,六邊形內角和是4個180的和,十邊形內角和是8個180的和。發現2:多邊形的邊數增加1,內角和增加180。
發現3:一個n邊形從一個頂點引出的對角線分三角形的個數與邊數n存在(n-2)的關系。
得出結論:多邊形內角和公式:(n-2)·180。
。ㄈ⿲嶋H應用,優勢互補
1、口答:(1)七邊形內角和()
。2)九邊形內角和()
(3)十邊形內角和()
2、搶答:(1)一個多邊形的內角和等于1260,它是幾邊形?
。2)一個多邊形的內角和是1440,且每個內角都相等,則每個內角的度數是()。
3、討論回答:一個多邊形的內角和比四邊形的內角和多540,并且這個多邊形的各個內角都相等,這個多邊形每個內角等于多少度?
。ㄋ模└爬ù鎯
學生自己歸納總結:
1、多邊形內角和公式
2、運用轉化思想解決數學問題
3、用數形結合的思想解決問題
(五)作業:練習冊第93頁1、2、3
八、教學反思:
1、教的轉變
本節課教師的角色從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與共同研究者,在引導學生畫圖、測量發現結論后,利用幾何畫板直觀地展示,激發學生自覺探究數學問題,體驗發現的樂趣。
2、學的轉變
學生的角色從學會轉變為會學。本節課學生不是停留在學會課本知識層面,而是站在研究者的角度深入其境。
3、課堂氛圍的轉變
整節課以“流暢、開放、合作、隱導”為基本特征,教師對學生的思維減少干預,教學過程呈現一種比較流暢的特征。整節課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之間以“對話”、“討論”為出發點,以互助合作為手段,以解決問題為目的,讓學生在一個比較寬松的環境中自主選擇獲得成功的方向,判斷發現的價值。
初中數學的說課稿3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課是華師大版七年級數學下冊第十章《統計初步認識》中,第三節的內容。主要讓學生認識數據統計中三個基本統計量,是一堂概念課,也是學生學會分析數據,作出決策的基礎。本節課的內容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能直接指導學生的生活實踐。
。ǘ┙虒W的目標和要求
知識目標:理解平均數、眾數與中位數的含義,掌握平均數、中位數與眾數計算方法,明確平均數、中位數肯定有,眾數卻不一定有的事實;
能力目標:會計算一組數據的平均數,會確定一組較簡單的數據的眾數與中位數,培養獨立思考,勇于創新,小組協作的能力;
情感目標:體驗事物的多面性與學會全面分析問題的必要性,滲透誠實、上進道德觀念,培養吃苦創新精神。
。ㄈ┙虒W的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三個基本統計量的概念以及其計算和確定方法;
教學難點:平均數的計算,中位數眾數的確定。
二、教法與學法
本節課使用多媒體教學平臺;概念教學中,主要以生活實例為背景,從具體的事實上抽象出三個統計量的概念,通過三個統計量的計算與確定的練習幫助學生理解并鞏固概念;在教學活動中主要是以問題的方式啟發學生,以生動有趣的實例吸引與激勵學生;在整個過程中采用情境教學法。
同時,注重培養學生閱讀理解能力與自學協作能力,在教學過程中主要以學生“探究自學”“小組討論”“相互學習”的學習方式而進行。
三、教學過程的分析
。ㄒ唬﹦撛O情境,激發興趣(3分鐘)引入采用“故事法”引入——《從四十名到第十名》。通過這個生動有趣的故事使學生充分體驗到全面了解并分析數據的必要性。如何能對數據全面了解分析?今天我們將學習從三個不同側面反映一組數據的三個統計量——平均數、中位數與眾數。通過生動的故事,也是集中學生注意力的一種有效方式。
。ǘ┳詫W輔導,建構新知(11分鐘)
提出概念:(3分鐘)
在學生還沉浸在有趣的故事情節的中時,對故事的情節設問:主人公的成績在哪一檔次?中等成績約是多少?哪一檔分數的人最多?學生一一作答。在此基礎上,老師把平時生活中的說法(如:中等成績)規范化并抽象出統計中的基本概念(如:中位數)。
這樣可以使新的概念建立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上,便于理解和記憶。自學輔導:(8分鐘)
學生以學習小組為單位,結合教材,必須想辦法求出故事中的三個統計量,并找出平均數、中位數與眾數的計算方法。(小組討論、教師輔導)。
因為新教材的編寫比較適合學生閱讀,這一節內容與學生的實際生活聯系較多,學生多有體驗,要讓學生理解并沒有太大的困難。這樣也可以充分發揮學生主觀性,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與小組協作的能力,充分利用“學生資源”,使他們互相幫助,體驗在集體中的成長與發展。鞏固整理:(20分鐘)
初中數學的說課稿4
一、教學目標
1.使學生初步掌握一元一次方程解簡單應用題的方法和步驟;并會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簡單的應用題;
2.培養學生觀察能力,提高他們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使學生初步養成正確思考問題的良好習慣。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一元一次方程解簡單的應用題的方法和步驟。
三、課堂教學過程設計
(一)從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提出問題
在小學算術中,我們學習了用算術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有關知識,那么,一個實際問題能否應用一元一次方程來解決呢?若能解決,怎樣解?用一元一次方程解應用題與用算術方法解應用題相比較,它有什么優越性呢?
為了回答上述這幾個問題,我們來看下面這個例題。
例1某數的3倍減2等于某數與4的和,求某數。
。ㄊ紫龋盟阈g方法解,由學生回答,教師板書)
解法1:(4+2)÷(3-1)=3。
答:某數為3。
(其次,用代數方法來解,教師引導,學生口述完成)
解法2:設某數為x,則有3x-2=x+4。
解之,得x=3。
答:某數為3。
縱觀例1的這兩種解法,很明顯,算術方法不易思考,而應用設未知數,列出方程并通過解方程求得應用題的解的方法,有一種化難為易之感,這就是我們學習運用一元一次方程解應用題的目的之一。
我們知道方程是一個含有未知數的等式,而等式表示了一個相等關系。因此對于任何一個應用題中提供的條件,應首先從中找出一個相等關系,然后再將這個相等關系表示成方程。
本節課,我們就通過實例來說明怎樣尋找一個相等的關系和把這個相等關系轉化為方程的方法和步驟。
。ǘ⿴熒餐治、研究一元一次方程解簡單應用題的方法和步驟
例2某面粉倉庫存放的面粉運出15%后,還剩余42500千克,這個倉庫原來有多少面粉?
師生共同分析:
1.本題中給出的已知量和未知量各是什么?
2.已知量與未知量之間存在著怎樣的相等關系?(原來重量-運出重量=剩余重量)
3.若設原來面粉有x千克,則運出面粉可表示為多少千克?利用上述相等關系,如何布列方程?
上述分析過程可列表如下:
解:設原來有x千克面粉,那么運出了15%x千克,由題意,得
x-15%x=42 500,
所以x=50 000。
答:原來有50 000千克面粉。
此時,讓學生討論:本題的相等關系除了上述表達形式以外,是否還有其他表達形式?若有,是什么?
。ㄟ有,原來重量=運出重量+剩余重量;原來重量-剩余重量=運出重量)
教師應指出:
。1)這兩種相等關系的表達形式與“原來重量-運出重量=剩余重量”,雖形式上不同,但實質是一樣的,可以任意選擇其中的一個相等關系來列方程;
(2)例2的解方程過程較為簡捷,同學應注意模仿。
依據例2的分析與解答過程,首先請同學們思考列一元一次方程解應用題的方法和步驟;然后,采取提問的方式,進行反饋;最后,根據學生總結的情況,教師總結如下:
(1)仔細審題,透徹理解題意。即弄清已知量、未知量及其相互關系,并用字母(如x)表示題中的一個合理未知數;
。2)根據題意找出能夠表示應用題全部含義的一個相等關系。(這是關鍵一步);
。3)根據相等關系,正確列出方程.即所列的方程應滿足兩邊的量要相等;方程兩邊的代數式的單位要相同;題中條件應充分利用,不能漏也不能將一個條件重復利用等;
。4)求出所列方程的解;
(5)檢驗后明確地、完整地寫出答案.這里要求的檢驗應是,檢驗所求出的解既能使方程成立,又能使應用題有意義。
例3(投影)初一2班第一小組同學去蘋果園參加勞動,休息時工人師傅摘蘋果分給同學,若每人3個還剩余9個;若每人5個還有一個人分4個,試問第一小組有多少學生,共摘了多少個蘋果?
。ǚ抡绽2的分析方法分析本題,如學生在某處感到困難,教師應做適當點撥.解答過程請一名學生板演,教師巡視,及時糾正學生在書寫本題時可能出現的各種錯誤。并嚴格規范書寫格式。)
解:設第一小組有x個學生,依題意,得
3x+9=5x-(5-4),
解這個方程:2x=10,
所以x=5。
其蘋果數為3× 5+9=24。
答:第一小組有5名同學,共摘蘋果24個。
學生板演后,引導學生探討此題是否可有其他解法,并列出方程。
。ㄔO第一小組共摘了x個蘋果,則依題意,得)
。ㄈ┱n堂練習
1.買4本練習本與3支鉛筆一共用了1.24元,已知鉛筆每支0.12元,問練習本每本多少元?
2.我國城鄉居民1988年末的儲蓄存款達到3 802億元,比1978年末的儲蓄存款的18倍還多4億元。求1978年末的儲蓄存款。
3.某工廠女工人占全廠總人數的35%,男工比女工多252人,求全廠總人數。
。ㄋ模⿴熒餐〗Y
首先,讓學生回答如下問題:
1.本節課學習了哪些內容?
2.列一元一次方程解應用題的方法和步驟是什么?
3.在運用上述方法和步驟時應注意什么?
依據學生的回答情況,教師總結如下:
。1)代數方法的基本步驟是:全面掌握題意;恰當選擇變數;找出相等關系;布列方程求解;檢驗書寫答案.其中第三步是關鍵;
。2)以上步驟同學應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
。ㄎ澹┳鳂I
1.買3千克蘋果,付出10元,找回3角4分。問每千克蘋果多少錢?
2.用76厘米長的鐵絲做一個長方形的教具,要使寬是16厘米,那么長是多少厘米?
3.某廠去年10月份生產電視機20xx臺,這比前年10月產量的2倍還多150臺。這家工廠前年10月生產電視機多少臺?
4.大箱子裝有洗衣粉36千克,把大箱子里的洗衣粉分裝在4個同樣大小的小箱里,裝滿后還剩余2千克洗衣粉.求每個小箱子里裝有洗衣粉多少千克?
5.把1400獎金分給22名得獎者,一等獎每人200元,二等獎每人50元。求得到一等獎與二等獎的人數。
初中數學的說課稿5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整式乘除》這一章與七年級《有理數的運算》中冪的乘方,有理數乘法的運算律和《代數式》的內容聯系緊密,是這兩章內容的拓展和延續。而冪的乘方是該章第二節的內容,它是繼同底數冪乘法的又一種冪的運算。從數的相應運算入手,類比過渡到式的運算,從中探索、歸納式的運算法則,使新的運算規律自然而然地同化到原有的知識之中,使原有的知識得到擴充、發展。在這里,用同底數冪乘法的知識探索發現冪乘方運算的規律,冪乘方運算的規律又是下一個新規律探索的基礎,學習層次得到不斷提高。
▲學情分析
、僬f已有知識經驗
學生是在同數冪乘法的基礎上學習冪的乘方,為此進行本節課教學時,要充分利用這些知識經驗創設教學情境。
、谡f學習方法和技巧
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學好本節課的重要方法。教學中充分利用具體數字的相應運算,再到一般字母,通過觀察、類比、自主探索規律,通過合作交流、小組討論探索規律的過程,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壅f個性發展和群體提高
新課標強調: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就是要求教師通過科學的教育教學方式,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長足的發展。因此,在學習過程中,我尤其關注那些膽子小、能力弱的學生,鼓勵他們大膽動手,勤于思考,敢于質疑,使他們積極參與到整個探索活動中;而對那些平時動手能力強的學生,要求他們學會合作,學會交流,在合作探索中養成爭鳴、勇于創新的科學態度,使各類學生都有所收獲、提高和發展。
▲教材重難點
重點:冪的乘方的推導及應用。
難點:區別冪的乘方運算中指數運算與同底數冪的乘法運算中的不同。
二、教學目標
新課標要求以培養學生能力,培養學生興趣為根本目標,結合學生的年齡特征和對教材的分析,確立如下教學目標:
、逯R與技能目標
⑴通過觀察、類比、歸納、猜想、證明,經歷探索冪的乘方法則的發生過程。
、普莆諆绯朔椒▌t。
⑶會運用法則進行有關計算。
㈡過程與方法目標
、排囵B學生觀察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對學習的反思能力。
、企w會具體到抽象再到具體、轉化的數學思想。
、缜楦、態度與價值觀
體驗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樂趣,培養學生熱愛數學的情感。通過老師的及時表揚、鼓勵,讓學生體驗成功的樂趣。
三、教法與學法
教法:鑒于初二學生已具有一定的數學活動能力和經驗型的抽象邏輯能力,以學生為本的思想為指導,主要采用引導探究法。讓學生先獨立思考,再與同伴交流各自的發現,然后歸納其中的規律,獲得新的認識,同時體驗規律的探索過程。
學法: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研討式學習,目的使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體驗過程,主動建構知識,同時培養學生動口、動手、動腦的能力。
教學手段: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
四、教材處理
、磐ㄟ^正方形桌面邊長為81cm,即34cm,求其面積從而引出問題,讓學生感受冪的乘方運算也是來源于生活的需要,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⑵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領會兩種運算的區別和應用,特補充例2和改錯題。
、谦@取新知后,設計一個以學生熟悉和喜愛的智力玩具魔方為背景的探究活動,讓學生再次體會冪乘方的自然應用。
、日n外作業中補充一道極限挑戰,是用冪乘方運算的逆運算來解決的,有一定的難度。既讓學生有足夠的思考空間,又能讓一些學有余力的學生得到更高的發展,也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
五、教學過程
學生的學習是以其原有的認知結構為基礎,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依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將教學過程分以下幾個環節:
、賱撛O情境,引入課題。
、谧灾魈剿,展示新知。
、蹜眯轮,解決問題。
、芊答伨毩暎卣顾季S。
、輰W有所思,感悟收獲。
⑥布置作業,學以致用。
1、創設情境,引入課題
《課程標準》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根據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和特點,經反復推敲,我準備以復習和實際事例導入。設計兩個問題:
問題1:同底數冪的乘法法則是怎么樣的?
問題2:如果一個正方形桌面的邊長81cm即34cm,則其面積可表示為(34)2cm2,如何計算其結果呢?
設計意圖:以實例引入課題,強化了數學應用意識,使學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冪的乘方運算因實際需要而生,最后以解決問題而終的學以致用的思想,從而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望。
2、自主探索,展示新知
(1)自主探索
出示幻燈片試一試
請計算下列各題:①(23)2 ②(104)2 ③(104)100 ④(a3)n
(多媒體演示時,先出現①②,再出現③,最后出現④)
設計意圖:①②兩小題既是舊知識的鞏固復習,也讓學生體驗轉化的數學思想。第③小題的指數很大,讓學生感受尋找冪乘方運算規律的必要性,激發了學習動機。第④小題將底數改成字母a,這里從具體數字到一般字母,循序漸進,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同時也為導出(am)n做好鋪墊。
(2)合作交流,展示成果
計算:(am)n
設計意圖:數學教學過程是學生對有關的學習內容進行探索與思考的過程,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因此,我首先鼓勵學生觀察第①、②、③、④題,等式兩邊的底數和指數發生了什么變化?從而歸納猜想(am)n的結果。通過小組討論,展示成果,體驗規律的探索過程,培養學生邏輯推理能力、語言概括能力。
3、應用新知,解決問題
(1)出示例1:計算下列各式,結果用冪的形式表示(多媒體演示)
①(107)2 ②(b4)3 ③(am)4 ④[(x-y)3]5
、輀(-2)2]10 ⑥-(y3)4 ⑦ (-y3)4
設計意圖:(1)華羅庚說過:學數學而不練,猶如入寶山而空返。設計例1讓學生新鮮體驗,鞏固新知,使充分展示自我,體驗成功。 (2)第①、②、③、④題讓學生體驗(am)n中a可以是一個數、一個字母,也可以是一個多項式。
(3)第⑤、⑥、⑦題當底數帶有負號時,該如何處理,為后面例2中第③小題作了鋪墊。
(2)出示例2:計算下列各式
、(y2)3(y3)4 ②xx2x3-(x2)3+x2-x4
③(-2)2(-23)4 ④100010n(103)2
設計意圖:①冪的乘方與同底數冪乘法及合并同類項的混合運算,不僅要弄清計算順序,而且更要清楚什么樣的運算用什么樣的法則,加強新舊知識的聯系,拓展思維。
、诓煌瑢哟螌W生的思維得到不同的發展,促進學生從模仿走向成熟。新課標指出:數學學習中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必須是開放多樣的,適當增加練習的難度,可以使學生的思路更廣闊、更靈活。
(3)比較同底數冪的乘法和冪的乘方法則的區別和聯系(多媒體演示)
設計意圖:有了例2的鋪墊,學生有了形象的感知后,重新疏理知識,內化為理性認識,從而突破難點。
4、反饋練習,拓展思維
(1)出示改錯題(多媒體演示)
下列各題計算正確嗎?
、(x2)3+x5=x5+x5=2x5
、趚3x6+(x3)3=x9+x9=x18
、踴2(x4)2+x5x2=x10+x10=x20
設計意圖:加深同底數冪乘法、冪的乘方及合并同類項的區別。
(2)設計一個探究活動(多媒體演示)
魔方是匈牙利建設師魯比克發明的一種智力玩具,設組成魔方(如圖1)的每一個小立方塊(我們稱它為基本單元)的棱長為1,那么一個魔方的體積是33,現在設想以這種魔方為基本單元做一個大魔方(如圖2),那么這個大魔方的體積能否用3的正整數次冪表示?怎樣表示?如果再以這個大魔方為基本單元做一個更大的魔方呢?
設計意圖:以學生熟悉和喜愛的智力玩具魔方為背景,探索大魔方的體積為表示方法,體會冪的乘方的自然應用,尋找運算法則的實際意義。讓學生體會數學美和數學的價值,同時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5、學有所思,感悟收獲
設計三個問題:
、偻ㄟ^本節課學習,你學會了哪些知識?
、谕ㄟ^本節課學習,你最深刻的體驗是什么?
、弁ㄟ^本節課學習,你心里還存在什么疑惑?
設計意圖:學生暢所欲言,在以生為本的民主氛圍中培養學生歸納、概括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同時引導學生反思探究過程,幫助學生肯定自我,欣賞他人。
6、布置作業,學以致用
必做題:作業本
選做題:①已知1624326=22x-1,(102)y=1020求x+y.
、谝阎罕容^2100與375的大小。
設計意圖:分層次作業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得到了不同的發展,又為后續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六、板書設計冪的乘方冪的乘方法則的
推導過程同底冪的乘法法則
冪的乘方法則范例板書
學生練習設計意圖:展示知識結構,突出重難點,加強理解記憶。
七、設計說明
1、以學生為本。每個教學環節的設計,都注重以學生原有的知識和經驗為基礎,面向全體學生,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中來,允許不同學生提出不同的想法,使不同學生在思維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2、注重反思。數學家波利亞強調問題解決有四個步驟,其中第四步就是回顧反思。只有把培養反思能力與培養觀察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等能力有機結合起來,才能使學生學會學習,才能真正實現教是為了不教,學是為了會學!
初中數學的說課稿6
說教材
“正數與負數”是人教版七年級數學上冊第一章第一節的內容,屬于“數與代數”領域的知識.本節課是學生學過的自然數與分數的延續和拓展,又是后面研究有理數的基礎,因此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作為初中階段的第一節課,不僅要讓學生學會區分正、負數以及用正、負數表示相反意義的量,還要培養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和自信心.
說教法目標
根據課程標準和學生認知特點,我確定如下三維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理解正、負數的概念,了解正數與負數是從實際需要中產生的;會列舉出周圍具有相反意義的量,并用正負數來表示;會判斷一個數是正數還是負數;明確零既不是正數,也不是負數。
(2)過程與方法:
探索負數概念的形成過程,使學生建立正數與負數的數感。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實際例子的'引入,讓學生體驗到數學來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說教學重難度
根據本節課的教學內容,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和心理特征,我將確定如下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了解正、負數的意義,學會用正、負數表示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義的量。
教學難點:了解負數的意義及0的內涵。
說教學方法
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使學生能夠達到教學目標,我將在教法上采用引導啟發法和講解傳授法相結合的方法來完成本節課的教學。這是因為七年級的學生個性活潑,學習積極性高。在整個過程中,我將講解和分析與學生自己歸納相融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說學法
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與學的整個過程,對學生的回答與表現給予肯定、表揚,由此保護并發展學生學習數學的好奇心、積極性。
說教學過程
在教學方法和理念的引領下,我將本節課的教學過程設計分為五個部分:創設情境,引入新課;合作交流,探索新知;鞏固練習,熟練技能;總結反思,發展情意;布置作業。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首先我讓學生觀察課本上的三幅圖,通過設置問題串,讓學生復習小學學過的自然數、零和分數,讓學生了解到數是因為實際生活的需要產生的.同時增加一個新的問題:某市某天的最高氣溫是零上3℃,最低氣溫是零下3℃,要表示這兩個溫度,如果都記作3℃,這樣就不能把它們區別清楚.這樣之后學生很容易就發現,用以前學過的數不能簡潔清楚地表示這兩個數,由此需要產生一種新數,自然而然地引入了新課.這樣的引入,既符合學生已有的認知基礎,又能夠較好地激發學生探索問題的欲望。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接著,我根據學生已經產生的認知沖突及時地給出4個實際例子讓學生練習,幫助他們理解具有相反意義的量,進入合作交流,探索新知的環節.我會在學生練習時進行巡視.具體的例題如下:
例1:氣溫有零上3℃和零下3℃;
例2:高于海平面8848米和低于海平面155米;
例3:收入50元和支出32元;
例4:汽車向東行駛4千米和向西行駛3千米.
我會讓學生對以上例子中出現的每一對量進行討論.由于學生的語文基礎,很容易就發現:零上和零下,高于和低于,收入和支出,向東和向西都是一對反義詞.于是我在學生回答 的基礎上,進一步歸納出它們的共同特點:零上和零下,高于和低于,收入和支出,向東和向西,都是具有相反意義的量.然后讓學生自己舉出一些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義的量的實例.學生在閱讀課本后很容易就會回答:足球比賽中的凈贏球和凈輸球;花生產量的增長和減少;體重的增加和減少等例子.這樣的舉例,一方面能夠充分調動學生參與的熱情,另一方面也為新知的展開鋪平了道路.
幫助學生理解了具有相反意義的量后,我將帶領學生回到創設情境中產生的問題:零上3℃和零下3℃應該如何表示? 一邊引導學生,一邊歸納總結:對于具有相反意義的兩個量,如果其中一種量用正數表示,那么另一種量可以用負數表示.通常地,我們規定盈利、存入、增加、上升為正,虧損、支出、減少、下降為負.如零上3℃和零下3℃可以表示成+3℃和-3℃;收入50元和支出32元可以表示成+50元和-32元.
這里建立正數與負數的概念時,我會特別強調,零既不是正數也不是負數,它是正數與負數的分界.同時指出,0不僅僅表示“沒有”的意義,還有確定的意義,比如0℃就是一個確定的溫度.
(三)鞏固練習,熟練技能
為了使學生實現由掌握知識到運用知識的轉化,我將通過形式不同的練習,讓學生把知識轉化成技能.如課本上的練習:判斷正、負數以及用正、負數表示具有相反意義的量.在判斷正、負數的時候,我將再一次強調學生的易錯點:0既不是正數,也不是負數.而其中一道練習:如果水位升高3m 時水位變化記作+3m,那么水位下降3m 時水位變化就可以記作-3m,水位不升不降時水位變化可以記作0m.這里也要特別強調0表示的意義.由此讓學生加深對正、負數概念以及零的意義的理解.課內及時練習,反饋調整,有利于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減輕學生的課外負擔.
(四)總結反思,發展情意
練習之后,我將引導學生通過回顧本節課所學內容,結合教學目標,歸納總結出本節課的知識要點:(1)用正數與負數表示具有相反意義的量;(2)零既不是正數也不是負數.從而起到了對本節課鞏固深化的作用.這樣不但可以梳理學生的思維,促進學生記憶,而且可以讓學生的知識結構更合理、更完善、更有所側重.
(五)布置作業
最后,針對所有學生的實際情況,布置課后練習作業,并將作業進行分層,這樣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也適應了不同學生的不同要求,切實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
各位老師,以上說課只是我在短時間內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為指導思想設計出來的一種方案,一定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如果準備時間充分的話,我會在教學過程這一模塊進行更多細節的探討,讓本節課的內容講授更貼近學生的實際情況,讓學生更容易接受新知識.
初中數學的說課稿7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五章第4節《數據的波動》(第一課時),F在我就教材、教法、學法、教學流序、板書五個方面進行說明。還懇請在座的各位專家、同仁批評、指正。
一、說教材:
1.本節課的重要內容:探究數據的分離程度及了解“極差”“方差”“尺度差”三個量度及其現實意義。重要是運用詳細的生存情境,讓門生感覺到當兩組數據的 “均勻程度”相近時,而現實題目中詳細意義卻千差萬別,因而必須研究數據的顛簸狀態,闡發數據的差別,漸漸抽象出描畫數據分離程度的“極差”“方差”“尺度差”的三個量度,并掌握使用盤算器求方差和尺度差。
2.職位地方作用:縱觀本章的課本擺設體系,以數據“網絡—表現—處置處罰—評判”的次序睜開。數據的顛簸是對一組數據變革的趨向舉行評判,通過效果評判形成決議籌劃的講授,是數據處明白決現真相景題目必不行少的重要關鍵,是本章學習的終縱目標和落腳點。通過本節的學習為處置處罰種種較為龐大的現真相境的數據題目打下底子。
3.教學目標:依據課標對本節知識的提出的“探索如何表示一組數據的離散程度,會計算極差和方差,并會用它們表示數據的離散程度”要求,確定以下目標:(1)知識目標:a、掌握刻畫數據離散程度的“極差”“方差”“標準差”三個量度。b、會動手和利用計算器計算“方差”“標準差”。
(2)過程與方法目標:a.經歷感受表示數據離散程度的三個量度的探索過程(“極差”“方差”“標準差)。b.通過數據分析的學習,培養學生探索數學規律的能力(“平均數相同的兩組數據,極差越小,波動越小,越穩定”;“一組數據方差越小,波動越小,越穩定”)c.突出關鍵環節,判斷兩組數據穩定性就是抓住計算其方差進行比較。d.在具體實例中體會樣本估計總體的思想。
(3)情感目標:通過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培養學生認真參與、積極交流的主體意識,通過數據分析,培養學生善于用數學的眼光認識世界,進一步增強學生的數學素養。
4.重點與難點:重點:理解刻畫數據離散程度的三個量度——極差、標準差和方差,會計算方差的數值,并在具體問題情境中加以應用。
難點:理解極差、方差的含義及方差的計算公式,并準確運用其解決實際問題。
二、說教法:
教學過程是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的過程,啟發學生自主性學習,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有效地滲透數學思想方法,提高學生素質。根據這一原則和本節教學目標,我采用如下的教學方法:
1.引導發現法。數據分析的三個量度,是十分抽象的概念,要引出三個概念,必須借助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我設計了一個連接奧運會中韓射箭運動員的場景,并用表格記錄環數,讓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進行評判,通過學習分析具體的生活實例來發現當兩組數據的“平均水平”相近,無法用平均數來刻畫時,引入一種新的量度,逐步抽象出“極差”“方差”“標準差”。以此,打開教學突出教學難點的缺口,充分激活學生思維,調動其主動性和積極性。
2.比較法。在極差和方差的應用中,讓學生在比較中發現用已有的知識還是難以準確的刻畫一組數據的離散程度,從而引入新的量度。
3.練習鞏固法。通過練習,強化鞏固概念,熟練計算器的操作。進一步理解本節知識對于實際問題的意義。這樣更能突破重點、解決難點,在運算中深刻理解“極差”“方差”“標準差”的內涵。使學生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進一步的提高。
4.選用一個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背景。通過一個實際問題情境的導入和比較,抓住重點,突破難點,讓學生直觀地估測甲、乙兩名選手的成績,回顧有關數據的另一個量度 “平均水平”,同時讓學生初步體會“平均水平”相近,但兩者的離散程度未必相同,僅有“平均水平”還難以準確地刻畫一組數據,從而順理成章地引入刻畫數據離散程度的一個量度—極差;然后,設計了一個“做一做”,因承上面場景的情境,增加了一名選手丙,旨在通過丙與甲、乙的對比,發現有時平均水平相近,極差也相同,但數據的離散程度仍然存在差異,僅用極差還難以精確刻畫一組數據的離散程度,從而引入刻畫一組數據離散程度的另外兩個量度—標準差和方差。指導學生動手計算平均數、極差、方差、標準差,并依次比較,讓學生在比較中發現問題。
三、說學法:
教給學生方法比教給學生知識更重要。本節課注重調動學生積極思考、主動探索,盡可能地增加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時間和空間,我主要設計的學法指導是:
(1)引導觀察分析法:鏈接運動員設計場景,引導學生觀察把環(用眼),關注收集的數據,積極思考,分析兩名運動員設計的穩定程度(動腦),指導學生動手計算(動手)。讓學生學會觀察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2)引導比較鑒別法:在教學過程中,每出現一個新概念或一個新公式,采取的方法是:一是引導學生讀,二是解釋關鍵詞語,三是讓學生動手計算、鞏固知識,加深理解概念的內涵,四是回頭看實際情形,認識數據的變化規律,在實際背景中比較形成正確的決策。(3)引導練習鞏固:注重“做一做”的練習中強化、觀察、切入公式特點、計算、分析、判斷的方法的鞏固,通過強化加深學生對三個量度的理解和應用。讓學生知道數學重在運用,從而檢驗知識的應用情況,找出未掌握的內容和知識。(4)引導自學法:學生自學掌握計數器計算方差和標準差的操作功能。
四、說教學程序:
1.創設情境,導入新課:<1>、展示情景(鏈接奧運會中韓運動員設計的情景)。<2>、學生觀察閱讀分析(描述運動員射箭的平均水平)。<3>、分析思考尋求解決方案(觀察表格數據求平均數)。<4>、通過對以上問題的分析發現在實際生活中除了關注數據的“平均水平”以外,還要關注數據的離散程度。(引出課題——數據的波動)
2、新課: (由學生已經掌握的知識來引出課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和提高學習本節知識的興趣)
<1>、概念介紹: a、數據的離散程度(是相對于平均水平的偏離情況);b、極差(極差是刻畫數據的離散程度的一個統計量,是一組數據中最大數據與最小數據的差);c、練習鞏固計算極差;
<3>、引進概念:a、概念“方差”(各個數據與平均數之差的平方的平均數),給出計算公式: S2= 1/n [(x1-x)2+ (x2-x)2 +…+ (xn-x)2 ]b、給出“標準差”的概念(方差的算術平方根)。c、學生相互交流學習操作計算器計算方差和標準差。
<5>、計算引例中的方差和標準差。(作用:一是鞏固“方差”的計算方法;二是用方差來刻畫引例中的數據離散程度,加深學生對方差意義的理解。三是會用運“方差”來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
<2>、P—235隨堂練習(1)(通過這道習題鞏固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4、小結談體會:教師引導回顧所學概念;讓學生談學習、運用的體會。
5、布置作業:P—199(1)(2)(3-選作題):
五.說板書設計
板書計劃為表款式,如許的板書函明顯白,重點突出,加深學生對重點知識的明白和掌握,同時便于比力和影象,有利于進步講授結果。
初中數學的說課稿8
一、素質教育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1.掌握的三要素,能正確畫出.
2.能將已知數在上表示出來,能說出上已知點所表示的數.
(二)能力訓練點
1.使學生受到把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問題的訓練,逐步形成應用數學的意識.
2.對學生滲透數形結合的思想方法.
(三)德育滲透點
使學生初步了解數學來源于實踐,反過來又服務于實踐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四)美育滲透點
通過畫,給學生以圖形美的教育,同時由于數形的結合,學生會得到和諧美的享受.
二、學法引導
1.教學方法:根據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原則,始終貫穿“激發情趣—手腦并用—啟發誘導—反饋矯正”的教學方法.
2.學生學法:動手畫,動腦概括的三要素,動手、動腦做練習.
三、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1.重點:正確掌握畫法和用上的點表示有理數.
2.難點:有理數和上的點的對應關系。
四、課時安排
1課時
五、教具學具準備
電腦、投影儀、自制膠片.
六、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師生同步畫,學生概括三要素,師出示投影,生動手動腦練習
七、教學步驟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師:大家知識溫度計的用途是什么?
生:溫度計可以測量溫度
(出示投影1)
三個溫度計.其中一個溫度計的液面在0上20個刻度,一個溫度計的液面在0下5個刻度,一個溫度計的液面在0刻度.
師:三個溫度計所表示的溫度是多少?
生:2℃,-5℃,0℃.
我們能否用類似溫度計的圖形表示有理數呢?
這種表示數的圖形就是今天我們要學的內容—(板書課題).
【教法說明】從溫度計用標有讀數的刻度來表示溫度的高低這個事實出發,引出本節課所要學的內容—.再從溫度計這個實物形象抽象出來研究.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使學生受到把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問題的訓練,培養了用數學的.意識.
(二)探索新知,講授新課
1.的畫法
與溫度計類似,可以在一條直線上畫出刻度,標上讀數,用直線上的點表示正數、負數和零,具體做法如下:
第一步:畫直線定原點原點表示0(相當于溫度計上的0℃).
第二步:規定從原點向右的為正方向那么相反的方向(從原點向左)則為負方向.(相當于溫度計上℃以上為正,0℃以下為負).
第三步:選擇適當的長度為單位長度(相當于溫度計上每1℃占1小格的長度).
【教法說明】教師邊講解邊示范,學生跟著一起畫圖.培養學生動手、動腦和實際操作能力,同時,把類比作為一種重要方法貫穿于概念形成過程的始終,讓學生在認知過程中領悟這種思想方法.
讓學生觀察畫好的直線,思考以下問題:
(出示投影1)
(1)原點表示什么數?
(2)原點右方表示什么數?原點左方表示什么數?
(3)表示+2的點在什么位置?表示-1的點在什么位置?
(4)原點向右0.5個單位長度的A點表示什么數?原點向左個單位長度的B點表示什么數?
根據老師畫圖的步驟,學生思考在一條水平的直線上都畫出什么?然后歸納出的定義。
學生活動:同學們思考,并要求同桌相互敘述,互相糾正補充,語句通順后舉手回答.大家思考準備更正或補充。
初中數學的說課稿9
各位專家領導:你們好!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七年級上冊1.2.4 絕對值內容。
首先,我對本節教材進行一些分析:
一、教材分析( 說教材) :
( 一) 、教材所處的地位與作用:
本節內容在全書及章節的地位是:《絕對值》是七年級數學教材上冊1.2.4 節內容。在此之前,學生已學習了有理數,數軸與相反數等基礎內容, 這為過渡到本節的學習起著鋪墊作用。絕對值不僅可以使學生加深對有理數的認識,還為以后學習兩個負數的比較大小以及有理數的運算作好必要的準備! 所以說本講內容在有理數這一節中,占據了一個承上啟下的位置。
( 二) 、教育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及七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我特制定的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1 、知識目標:
1) 使學生了解絕對值的表示法,會計算有理數的絕對值。
2) 能利用數形結合思想來理解絕對值的幾何定義; 理解絕對值非負的意義。
3) 能利用分類討論思想來理解絕對值的代數定義; 理解字母a 的任意性。
2 、能力目標:
通過教學初步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實際問題,讀圖分析、收集處理信息、團結協作、語言表達的能力,以及通過師生雙邊活動,初步培養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培養學生加強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3 、思想目標:
通過對絕對值的教學,讓學生初步認識到數學知識來源于實踐,引導學生從現實生活的經歷與體驗出發,激發學生對數學問題的興趣,使學生了解數學知識的功能與價值,形成主動學習的態度。
( 三) :重點,難點以及確定的依據:
本課中絕對值的兩種定義是重點,絕對值的代數定義是本課的難點,其理論依據是如何突破絕對值符號里字母a 的任意性這一難點,由于學生年齡小,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弱,對數學分類討論思想理解難度大。
下面,為了講清重難點,使學生能達到本節課設定的教學目標,我再從教法與學法上談談:
二、教學策略( 說教法)
( 一) 、教學手段:
由于七年級學生的理解能力與思維特征,他們往往需要依賴直觀具體形象的圖形的年齡特點,以及七年級學生剛剛學習有理數中的正負數,相反數,對正負數,相反數的概念理解不一定非常深刻,許多學生容易造成知識遺忘,也為使課堂生動、有趣、高效,特將整節課以觀察、思考、討論貫穿于整個教學環節之中,采用啟發式教學法與師生互動式教學模式,注意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并教給學生“ 多觀察、動腦想、大膽猜、勤鉆研” 的研討式學習方法。教學中積極利用多媒體課件,向學生提供更多的活動機會和空間,使學生在動腦、動手的過程中獲得充足的體驗與發展,從而培養學生的數形結合的思想。
為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與教師的主導輔助作用,教學過程中我設計了七個教學環節:
1 、溫故知新,激發情趣 2 、得出定義,揭示內涵
3 、手腦并用,深入理解 4 、啟發誘導,初步運用
5 、反饋矯正,注重參與 6 、歸納小結,強化思想
7 、布置作業,引導預習
( 二) 、教學方法及其理論依據:
堅持“ 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 的原則,即“ 以學生活動為主,教師講述為輔,學生活動在前,教師點撥評價在后” 的原則,根據七年級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聯系實際安排教學內容。采用學生參與程度高的學導式討論教學法。在學生看書、討論基礎上,在教師啟發引導下,運用問題解決式教學法,師生交談法、問答法、課堂討論法,引導學生來理解教材中的理論知識。在采用問答法時,特別注重不同難度的問題,提問不同層次的學生,面向全體,使基礎差的學生也能有表現的機會,培養其自信心,激發其學習熱情。有效地開發各層次學生的潛在智能,力求使每個學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發展。同時通過課堂練習和課后作業,啟發學生從書本知識回到社會實踐,學以致用,落實教學目標。
三:學情分析:( 說學法)
1 、知識掌握上,七年級學生剛剛學習有理數中的相反數,對相反數的概念理解不一定非常深刻,許多學生容易造成知識遺忘,所以應全面系統的去講述。
2 、學生學習本節課的知識障礙。學生對絕對值兩種概念,不易理解,容易出錯,所以教學中教師應予以簡單明白、深入淺出的分析。
3 、由于七年級學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維特征和生理特征,學生好動性,注意力易分散,愛發表見解,希望得到老師的表揚等特點,所以在教學中應抓住學生這一生理心理特點,一方面要運用多媒體課件,引發學生的興趣,使他們的注意力始終集中在課堂上; 另一方面要創造條件和機會,讓學生發表見解,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4 、心理上,學生對數學課的重視與興趣,老師應抓住這有利因素,引導學生認識到數學課的科學性,學好數學有利于其他學科的學習以及學科知識的滲透性。
最后我來具體談一談這一堂課的教學過程:
四、 教學程序設計
( 一) 、溫故知新,激發情趣:
首先打出第一張幻燈片復習提問:什么叫做相反數? 學生回答后讓大家討論:你能找出互為相反數的兩個數在數軸上表示的點的共同特點嗎? 學生會積極回答第一個問題,但第二個問題學生可能難以準確回答,于是打出第二張幻燈片引導學生仔細觀察,認真思考。從而引出課題:絕對值。結合實例使學生以輕松愉快的心情進入了本節課的學習,也使學生體會到數學來源于實踐,同時對新知識的學習有了期待,為順利完成教學任務作了思想上的準備。
( 二) 、得出定義,揭示內涵:
由于學生是第一次接觸絕對值這樣比較深奧的數學名詞,所以我利用數軸在第三張幻燈片里直接給出絕對值的幾何定義:一般地,數軸上表示數a 的點與原點的距離叫做數a 的絕對值,(absolute value) 這個定義學生接受起來比較容易。
給出定義后引導學生討論:“ 定義里的數a 可以表示什么樣的數?
( 通過教師的親切的語言啟發學生,以培養師生間的默契) 通過討論由師生共同得到:絕對值定義里的數a 可以是正數,負數和0 。
然后再回到第一張幻燈片里提出的問題:互為相反數的兩個數的絕對值有什么關系?
( 三) 、手腦并用,深入理解:
1 、在上一環節與學生一起理解了絕對值的定義后,我再提出問題:如何由文字語言向數學符號語言的轉化,即如何簡單地標記絕對值,而不用漢字? 在此不用提問學生,采取自問自答形式給出絕對值的記法。
2 、為進一步強化概念,在對絕對值有了正確認識的基礎上,請學生做教材的課堂練習第一題,寫出一些數的絕對值?梢哉垖W生起立回答。我就學生的回答情況給出評價,如“ 非常好”“ 非常規范”“ 老師相信你,你一定行” 等語言來激勵學生,以促進學生的發展; 并再次強調絕對值的定義。
3 、在完成第一題的練習后,我又給出一新的幻燈片,并提出問題:議一議 一個數的絕對值與這個數有什么關系? 啟發學生舉一些實際的例子來發現規律,并總結規律。從而引出絕對值的第二個定義。
( 四) 、啟發誘導,初步運用:
有了絕對值的兩個定義后,我安排了10 道不同層次的判斷題讓學生思考。特別注重對于不同難度的問題,提問不同層次的學生,面向全體,使基礎差的學生也能有表現的機會,培養其自信心,激發其學習熱情。
( 五) 、反饋矯正,注重參與:
為鞏固本節的教學重點我再次給出三道問題:
1) 絕對值是7 的數有幾個? 各是什么? 有沒有絕對值是-2 的數?
2) 絕對值是0 的數有幾個? 各是什么?
3) 絕對值小于3 的整數一共有多少個?
先讓學生通過小組討論得出結果,通過以上練習使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基礎上達到靈活運用,形成一定的能力。
視學生的反饋情況以及剩余時間的多少我還預備了五道課堂升華的思考題,再次強化訓練,啟發學生的思維。
( 六) 、歸納小結,強化思想:
( 七) 、布置作業,引導預習:
1 、全體學生必做課本習題 1.2 3 ,4 ,5 ,10 。
2 、選作兩道思考題:
(1) 求絕對值不大于2 的整數;(2) 已知x 是整數,且2.5<|x|<7 , 求x.
總之,在教學過程中,我始終注意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合作學習來主動發現結論,實現師生互動,通過這樣的教學實踐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我認識到教師不僅要教給學生知識,更要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素養和學習習慣,讓學生學會學習,才能使自己真正成為一名受學生歡迎的好教師。
以上是我對本節課的設想,不足之處請老師們多多批評、指正,謝謝!
初中數學的說課稿10
一、教材分析
本節內容是蘇科版數學八年級上冊第一章第一節第1課時,本節立足于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初步的數學活動經歷,從觀察生活中的軸對稱現象開始,從整體的角度認識軸對稱的特征;同時與圖形的三種運動(平移、翻折、旋轉)之一的“翻折”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通過對這一節課的學習,既可以讓學生感受圖形的三種基本運動中“翻折”在幾何知識中的作用,又為學生后繼學習對稱變換、中心對稱和中心對稱圖形及平行四邊形的相關知識等做好充分準備;同時這一節也是聯系數學與生活的橋梁。
二、教學目標:
根據上述教材分析,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和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1、通過具體實例理解軸對稱與軸對稱圖形的概念;能夠認識軸對稱和軸對稱圖形,并能找出對稱軸;知道軸對稱與軸對稱圖形的區別和聯系。
2、經歷觀察生活中的軸對稱現象和軸對稱圖形,探索它們的共同特征的活動過程,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和抽象概括能力。
3、在欣賞現實生活中的軸對稱圖形之美時,體會軸對稱在現實生活中的廣泛運用和它的豐富的文化價值;激發學生學習欲望,主動參與數學學習活動。
三、教學重點、難點:
依據教學目標,我認為本節課的重點是:軸對稱與軸對稱圖形概念的區別與簡單運用。 難點是:軸對稱與軸對稱圖形之間的聯系和區別.
四、教法、學法
為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使學生能達到本節設定的教學目標,本節課我將引導學生經歷觀察、操作等活動過程,在活動過程中給學生充分的自主探究交流的空間,讓學生進行充分的討論、交流、合作、大膽表述,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五、教學過程:
根據以上分析,下面我具體談一談本節課的教學過程. 探究活動(一):軸對稱圖形
1、激趣導入、感受生活(用多媒體演示生活中的有關畫面) 圖片欣賞(課件):考考你的觀察力,這一醒目的標題,激起學生的好勝心,讓學生邊觀察邊思考:這些圖片有什么共同特征?這一設計遵循教學要貼近生活實際的原則,學生仔細觀察后,能發現這些圖形都是對稱。然后,教師適時提出問題:這些圖形是如何對稱?怎樣才能使對稱的部分重合呢?讓學生觀察、猜想、探究、討論,教師可以適當地引導,讓學生發現:把一個圖形的某一部分沿著一條直線翻折180度后能與這個圖形另一部分完全重合。使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就在我們身邊,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2、活動探究形成概念:實驗探究:把一張紙對折剪出一個圖案(折痕處不要完全剪斷),再打開這張對折的紙,剪出一個美麗的圖案,請同學模仿老師的方法試一試。在欣賞、感知軸對稱的基礎上,學生肯定急于了解這些圖形到底美在哪里。因此我設置了剪紙活動,讓學生通過動手實踐來創造美,在操作中感知軸對稱圖形的概念。而后再對比上一活動中部分圖案,互相交流發現它們的共同的特征“存在直線——將其折疊——互相重合”。從而合作歸納得出概念,教師板書概念。
3、聯系實際舉出幾個軸對稱圖形實例,并說出對稱軸(附課件)
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說出符合條件的圖形,讓學生體會軸對稱圖形在生活中的廣泛存在,生活中的許多軸對稱圖形,他們不但體現了一種對稱美,還蘊涵一定的科學道理,你們知道嗎?①表盤的對稱保證了走時的均勻性②飛機的對稱使飛機能夠在空中保持平衡;③人眼睛的對稱使人觀看物體能夠更加準確全面;④雙耳的對稱能使聽到聲音具有較強的立體感……
4、綜合練習,發散思維: 這組習題的設計有圖形、數學……挖掘了生活右多種圖案,加強了學科間的滲透與學科間的整合,讓學生在相互爭論、補充、交流中尋找知識的答案,體會學習的樂趣。
探究活動(二):軸對稱
1、動手操作,引入新知
將一張紙對折后,用針尖在紙上扎出如圖所示的圖案,觀察所得圖案。位于折痕兩側的部分有什么關系?再觀察教材119頁圖14.1-3,看看每對圖形有什么共同特征?每一個圖案是由幾個圖形構成的?因為學生已經了解到軸對稱圖形的概念,他們可能會錯誤地認為兩個圖形成軸對稱和軸對稱圖形都是對稱,沒有什么差別。所以先運用動手實踐,進行剪紙,借助人的各種感官認識,突出兩個圖形成軸對稱是指“兩個圖形重合”這一特點。按照“存在直線——將其折疊——兩圖形重合”這條主線,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得出兩個圖形成軸對稱、對稱點的概念。教師板書概念。
2、鞏固練習,應用提高(課件)對所學的知識加以理解和鞏固
3、列舉實例,展示才華 舉出生活中成軸對稱的例子,加深對軸對稱的理解。
活動(三):歸納總結 觀察下面兩個圖形,說說你的發現。 對比軸對稱與軸對稱圖形:(列出表格,加深印象) 軸對稱 軸對稱 軸對稱 軸對稱圖形 是兩個 兩個圖形之間的關系 是一個 一個圖形形本身具有的特性 對折后 兩個圖形完全重合 翻折后 與圖形的另一半完全重合 區別:軸對稱指的是“兩個”圖形之間的對稱關系,而軸對稱圖形是指“一個”圖形具有的對稱性質。
聯系:①都是用對折、翻折180°圖形重合來定義的;
②兩者可相互轉化,如果把軸對稱的兩個圖形看成是一體的,那么這“一個”圖形就是軸對稱圖形,反過來,如果把一個軸對稱圖形互相對稱的兩部分看成是兩個圖形,那么這“兩個”圖形是軸對稱的。這里滲透整體與部分的辨證關系,進一步發展學生抽象思維能力。
活動(四):識別圖形、感受對稱美
。1)、欣賞圖片,體會軸對稱所營造的對稱美。
(2)、在計算器顯示的數字0至9中,有哪些是軸對稱的?許多漢字都是軸對稱圖形,如:田、日、曰、中、申、王等等。各公司、企業的商標中有許多軸對稱實例和軸對稱圖形,如聯想,聯合證券,湘財證券,中國工商銀行,中國銀行;各品牌汽車的車標中有許多都是軸對稱圖形,如奧迪,韓國現代,本田,富康,歐寶,寶馬;矩形、菱形、正方形、等邊三角形等都是軸對稱圖形;線段也是軸對稱圖形,線段的垂直平分線就是它的對稱軸。
強調:圖形的對稱軸是直線,不是線段、射線,而是線段、射線所在的直線。比如學生容易認為角平分線是角的對稱軸,等腰三角形底邊上的高是它的對稱軸,可以很好達到糾正錯誤的功效。其次掌握角、等腰三角形各有一條對稱軸,長方形有兩條,等邊三角形有三條,正方形有四條對稱軸,而圓形是最特殊的軸對稱圖形,有無數條對稱軸,所以它的對稱性應用最廣泛。這樣可以使學生運用圖形的對稱性解決今后一些相關問題。
活動(五):動手操作、積極實踐、創造圖形
(1)、在給出軸對稱圖形的一半的基礎上,讓學生在對稱軸的另一邊畫出另一半,成為一個完整的軸對稱圖形。由簡到難,層層第進。
。2)、讓學生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用自己的雙手創造一個美麗的軸對稱圖形。
。ㄟ@個部分的設計,具有開放性,能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動手能力、使學生成為學習的真正主人,給了學生自我表現、自我創造的空間,有利于培養學生積極的學習態度和學數學的親切感,也有利于培養學生對美的感受能力。)
。赫n堂小結
(1)、本節課學到了哪些知識?
(軸對稱和軸對稱圖形的定義;軸對稱圖形的性質;我們所學的多邊形中有哪些是軸對稱圖形;軸對稱圖形的應用。)
(2)、談談你對本節課學習的體會與困惑。
。ㄆ撸鹤鳂I設計
發揮你們的想象,利用本節所學的知識,為我們班設計一個班徽,要求設計的圖案是軸對稱圖形或成軸對稱,并有一定寓意。這是一道富有開放性、趣味性和挑戰性的作業題,給學生提供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的平臺,使學生的活動由課內走向生活。
以上是我對本節課的見解,不足之處敬請各位評委諒解 ! 謝謝!
初中數學的說課稿11
一.教材分析
。ㄕf教材)
一.教材內容分析
數與形是數學的兩大組成部分,數形結合的思想方法是數學中的一個重要思想方法,而數軸是數形結合的高度統一。數軸是新人教版數學教材七年級上冊第一章第二節的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有理數概念的基礎上再介紹的。通過數軸的學習可加深學生對有理數概念的理解,并為后面引出相反數、絕對值的概念,學習有理數大小比較、有理數運算法則、平面直角坐標系等打下良好的基礎,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
二.學情分析(學生情況分析)
本課的教學對象是剛剛步入中學校門的七年級學生,此階段學生天真活潑,好奇心強,有較強的模仿能力和求知欲望,而且富有一定的邏輯思維能力。但在新知的學習過程中,還是較容易出現理解局限的問題。
三.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對學生在知識技能、數學思考、解決問題、情感態度等方面的要求,我確定了本節課教學目標如下:
A、知識技能:
1、理解數軸概念,會畫數軸。
2、知道如何在數軸上表示有理數,能說出數軸上表示有理數的點所表示的數,知道任何一個有理數在數軸上都有唯一的點與之對應。
B、數學思考:
1、從直觀認識到理性認識,從而建立數軸概念。
2、通過數軸概念的學習,初步體會對應的思想、數形結合的思想方法。
C、解決問題:會利用數軸解決有關問題。
D、情感態度:通過數軸的學習,體會數形結合的思想方法,進而初步認識事物之間的聯系性,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四.重點、難點(說教學重點、難點)
本節課教學重點我確定為:數軸的概念。
因為:只要數軸概念真正理解了,畫數軸、在數軸上表示有理數等也就容易了。
本節課教學難點我確定為:從直觀認識到理性認識,從而建立數軸概念。
因為:七年級的學生形象思維占主導地位,抽象思維剛開始萌芽。
教有教法,學有學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下面談談本節課的教法與學法。
五.學習方法和教學方法
1、教法:數學是一門培養人的思維,發展人的思維的重要學科。因此,在教學中不僅要使學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學生“知其所以然”,我們在以學生既為主體,又為客體的原則下,展現知識和方法的思維過程,因為新課標和新理念認為,獲得數學知識的過程比獲得知識更為重;诒竟澱n的特點:課堂教學采用了“情境—問題—觀察—思考—提高”的步驟,使學生初步體驗到數學是一個充滿著觀察、思考、歸納、類比和猜測的探索過程。
根據教材分析和目標分析,貫徹新課程改革下的課堂教學方法,確定本節課主要采用啟發引導探索的教學方法。學生在教師營造的“可探索”的環境里,積極參與,互相討論,一步步地掌握數軸的概念,并通過練習,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數軸概念,從而體會數形結合的思想。
根據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我所采用的教學手段是:多媒體輔助教學
通過課件演示,創設情境,讓學生分四人小組討論、交流、總結,并派代表發言。教師耐心引導、分析、講解和提問,并及時對學生的意見進行肯定與評議,從而突出教師是學生獲取知識的啟發者、引導者、幫助者和參與者的形象。
2、學法: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教學中我特別重視學法的指導,讓學生在“觀察—操作—交流—思考—概括—應用”的學習過程中,自主參與、經歷數學知識的形成和應用過程。告訴學生,學習數學不是簡單模仿、機械操練,而是探究學習、發現學習、研究學習、合作學習。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充分的課前準備是成功的一半。
六.教學準備
老師:要充分備課,精心制作多媒體課件,準備教具
學生:要認真預習,準備直尺或三角板
七、教學過程分析
課堂教學是學生獲取知識、形成技能、發展能力和思維的主戰場。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達到目標,我設計了以下幾個教學環節:
(一)、復習舊知
通過對已知知識的回顧復習,使學生更易于接受新知識。
。ǘ撛O情景,引入課題
為了使學生明白數與形的對應關系,初步認識數形結合的美妙之處,我設計了:
觀察溫度計的活動,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切身體會數與形的對應關系,為學習數軸概念埋下伏筆。
學生拿出自己準備的溫度計分小組討論觀察,共同發現數與形的對應關系。
接下來,我創設了這樣一個情境:
在一條東西方向的馬路上,有一個汽車站,汽車站東3m和7.5m處分別有一棵柳樹和一棵楊樹,汽車站西3m和4.8m處分別有一棵槐樹和一根電線桿。隨后我提出問題:“怎樣用數簡明地表示這些樹、電線桿與汽車站的相對位置?”(學生小組討論后再派代表回答)通過這個活動,讓學生們認識到:考慮東西方向的馬路上一些樹、電線桿與汽車站的相對位置關系,既要考慮距離,又要考慮方向,從而需要用正負數描述。
前面幾個活動之后,學生對數形結合的思想方法已有所體會,為此我讓學生:
再次觀察所畫情境圖、溫度計
并引導學生觀察、比較,將其抽象成一條直線。
這樣,就把正數、0和負數用一條直線上點表示出來。
(三)、學習概念,解決問題
通過剛才的觀察、比較,我引出了新課:
1)學習數軸的概念
我先進行講解:
一般地,在數學中人們用畫圖的方式把數“直觀化”。通常用一條直線上的點表示數,當然這條直線必須滿足以下三點要求:
(1)在直線上任取一個點表示數0,這個點叫做原點。
。2)規定直線上從原點向右(或上)為正方向,通常以向右為正方向。
(3)選取適當的長度為單位長度,每隔一個單位長度取一個點。
再畫數軸
師生共同歸納畫數軸的步驟,要求學生獨立畫出數軸,并互相交流,老師巡堂并參與交流使學生弄清如何畫數軸。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畫數軸,交流和反思,使學生真正掌握數軸的概念。
3)在數軸上表示右邊各數:
4)指出數軸上A,B,C,D各點分別表示什么數。
設計意圖:讓學生明白任何一個有理數都可以用數軸上的一個點來表示。
下一個活動,填空:數軸上表示-2的點在原點的()邊,距原點的距()表示3的點在原點的()邊,距原點的距離是()。
通過填空,老師引導學生做出課本第12頁的歸納
設計意圖:通過從特殊到一般的方法歸納出數軸上的點的特征,逐步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從具體的數到字母表示的數)能力
課堂練習:
1)課本第12頁的練習1、2題
2)強化練習:
(1)在數軸上標出到原點的距離小于3的整數。
(2)在數軸上標出-5和+5之間的所有的整數。
設計意圖:通過練習,鞏固數軸的概念;強化練習是為了培養學生用數軸解決問題的能力。
小結:什么是數軸?如何畫數軸?如何在數軸上表示有理數?
1)數軸的三要素:原點、正方向、單位長度。
2)畫數軸的步驟:
1.畫直線;
2.在直線上取一點作為原點;
3.確定正方向,并用箭頭表示;
4.根據需要選取適當單位長度。
作業:課本第17頁習題1.2第2題;學生用書同步訓練
設計意圖:通過適量的練習有利于學生掌握所學內容,對于學有余力的同學還應該給他們足夠的發展空間,讓他們多做同步訓練。
八、教學設計說明
這節課,我通過五個活動的教學設計,既遵循了概念教學的規律,又符合初中生的認知特點,指導學生操作、觀察、引導概括,獲取新知;同時注重培養學生由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動口、動手、動眼、動腦為主的學習方法,使學生學有興趣、學有所獲。
初中數學的說課稿12
一、 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
這節課是九年制義務教育初級中學教材北師大版七年級第二章第一節《探索勾股定理》第一課時,勾股定理是幾何中幾個重要定理之一,它揭示的是直角三角形中三邊的數量關系。它在數學的發展中起過重要的作用,在現時世界中也有著廣泛的作用。學生通過對勾股定理的學習,可以在原有的基礎上對直角三角形有進一步的認識和理解。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掌握勾股定理,并能運用勾股定理解決一些簡單實際問題.
過程與方法:經歷探索及驗證勾股定理的過程,了解利用拼圖驗證勾股定理的方法,發展學生的合情推理意識、主動探究的習慣,感受數形結合和從特殊到一般的思想.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激發學生愛國熱情,讓學生體驗自己努力得到結論的成就感,體驗數學充滿探索和創造,體驗數學的美感,從而了解數學,喜歡數學.
(三)教學重點:
經歷探索及驗證勾股定理的過程,并能用它來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用面積法(拼圖法)發現勾股定理。
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的辦法: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通過學生動手實驗,讓學生在實驗中探索、在探索中領悟、在領悟中理解.
二、教法與學法分析:
學情分析:七年級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觀察、歸納、猜想和推理的能力.他們在小學已學習了一些幾何圖形的面積計算方法(包括割補、拼接),但運用面積法和割補思想來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還不夠.另外,學生普遍學習積極性較高,課堂活動參與較主動,但合作交流的能力還有待加強.
教法分析:結合七年級學生和本節教材的特點,在教學中采用“問題情境----建立模型----解釋應用---拓展鞏固”的模式, 選擇引導探索法。把教學過程轉化為學生親身觀察,大膽猜想,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歸納總結的過程。
學法分析:在教師的組織引導下,學生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研討式學習方式,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三、 教學過程設計
1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2.實驗操作,模型構建
3.回歸生活,應用新知
4.知識拓展,鞏固深化
5.感悟收獲,布置作業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1)圖片欣賞勾股定理數形圖1955年希臘發行美麗的勾股樹20xx年國際數學的一枚紀念郵票大會會標設計意圖:通過圖形欣賞,感受數學美,感受勾股定理的文化價值.
(2)某樓房三樓失火,消防隊員趕來救火,了解到每層樓高3米,消防隊員取來6.5米長的云梯,如果梯子的底部離墻基的距離是2.5米,請問消防隊員能否進入三樓滅火?
設計意圖:以實際問題為切入點引入新課,反映了數學來源于實際生活,產生于人的需要,也體現了知識的發生過程,解決問題的過程也是一個“數學化”的過程,從而引出下面的環節.
二、實驗操作模型構建
1.等腰直角三角形(數格子)
2.一般直角三角形(割補)
問題一:對于等腰直角三角形,正方形Ⅰ、Ⅱ、Ⅲ的面積有何關系?
設計意圖:這樣做利于學生參與探索,利于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體會數形結合的思想.
問題二:對于一般的直角三角形,正方形Ⅰ、Ⅱ、Ⅲ的面積也有這個關系嗎?(割補法是本節的難點,組織學生合作交流)
設計意圖:不僅有利于突破難點,而且為歸納結論打下基礎,讓學生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無形中得到提高.
通過以上實驗歸納總結勾股定理.
設計意圖:學生通過合作交流,歸納出勾股定理的雛形,培養學生抽象、概括的能力,同時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體驗了從特殊—— 一般的認知規律.
三.回歸生活應用新知
讓學生解決開頭情景中的問題,前呼后應,增強學生學數學、用數學的意識,增加學以致用的樂趣和信心.
四、知識拓展鞏固深化
基礎題,情境題,探索題.
設計意圖:給出一組題目,分三個梯度,由淺入深層層練習,照顧學生的個體差異,關注學生的個性發展.知識的運用得到升華.
基礎題: 直角三角形的一直角邊長為3,斜邊為5,另一直角邊長為X,你可以根據條件提出多少個數學問題?你能解決所提出的問題嗎?
設計意圖:這道題立足于雙基.通過學生自己創設情境 ,鍛煉了發散思維.
情境題:小明媽媽買了一部29英寸(74厘米)的電視機.小明量了電視機的屏幕后,發現屏幕只有58厘米長和46厘米寬,他覺得一定是售貨員搞錯了.你同意他的想法嗎?
設計意圖:增加學生的生活常識,也體現了數學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
探索題: 做一個長,寬,高分別為50厘米,40厘米,30厘米的木箱,一根長為70厘米的木棒能否放入,為什么?試用今天學過的知識說明。
設計意圖:探索題的難度相對大了些,但教師利用教學模型和學生合作交流的方式,拓展學生的思維、發展空間想象能力.
五、感悟收獲布置作業:這節課你的收獲是什么?
作業:
1、課本習題2.1
2、搜集有關勾股定理證明的資料.
板書設計
探索勾股定理
如果直角三角形兩直角邊分別為a,b,斜邊為c,那么
設計說明:
1.探索定理采用面積法,為學生創設一個和諧、寬松的情境,讓學生體會數形結合及從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
2.讓學生人人參與,注重對學生活動的評價,一是學生在活動中的投入程度;二是學生在活動中表現出來的思維水平、表達水平.
初中數學說課稿課件:《認識平行四邊形》
【說教材】
一、說課內容:蘇教版數學四年級下冊第43~45頁。
二、教學內容的地位、作用和意義:
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已經初步掌握了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特征,以及初步認識平行和相交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平行四邊形,并掌握其特征。通過這節課深入的學習,使學生為今后進一步學習平行四邊行面積計算打下基礎。教材中第一個例題,首先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找出一些常見物體上的平行四邊形,再要求學生根據個人的生活經驗舉例,充分感知平行四邊形;接著讓學生做出一個平行四邊形并相互交流,初步感受平行四邊形的基本特征。在此基礎上,抽象出平行四邊形的圖形讓學生認識,引導學生探索發現平行四邊形的基本特征。第二個例題認識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并揭示高和底的意義。“試一試”讓學生動手測量幾個平行四邊形指定底邊上的高及相應的底,進一步感受高與底的意義。
三、說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理解平行四邊形的概念及其特征。
(2)認識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會畫高。
。3)培養學生實踐能力,觀察能力、分析能力。
2、過程與方法目標
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動眼觀察,動口表達,動腦思考等方式使學生在活動中進一步積累認識圖形的學習經驗,學會用不同方法做出一個平行四邊形,會在方格紙上畫平行四邊形,能正確判斷一個平面圖形是不是平行四邊形,能測量或畫出平行四邊形的高。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讓學生感受圖形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感受平面圖形的學習價值,進一步發展對“空間與圖形”的學習興趣,在探索中感受成功的樂趣。
四、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是認識平行四邊形;利用材料做平行四邊形并發現其特征;能測量或畫出平行四邊形的高。
教學難點:是學生在做平行四邊形的過程中體會其特征。
五、說教具和學具準備
教具:三角板、平行四邊形紙片、長方形活動框、小黑板等。
學具:三角板、平行四邊形紙片、量角器。
【說學情】
四年級學生思維活躍,求知欲強,喜歡動手、動腦。有很強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因此在教學中我抓住這些特點讓他們通過動眼觀察、動手操作、動腦分析歸納等來理解所學知識。
【說教法和學法】
這節課教師要注重以教師的導和學生的學為主線,通過教師提問、演示、指導。學生動手操作、觀察、分析、討論、歸納等方法來完成教學,使學生在輕松愉快中獲得新知。我們認為在本課教學中應體現以下幾點
一、聯系生活實際進行教學
“數學的生活化,讓學生學習現實的數學”是新課程理念之一。教學時應先讓學生從生活場景圖中找平行四邊形,再尋找生活中的平行四邊形。最后舉例說明平行四邊形容易變形的特性在生活中的應用。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使數學課堂回歸到生活世界。
二、讓學生在活動中探究
心理學家皮亞杰說:“活動是認識的基礎,智慧從動作開始!痹诮虒W中通過學生做平行四邊形、相互交流,從中感受平行四邊形的特征。在“想想做做”中通過拼一拼、移一移、剪一剪等活動,讓學生感受不同平面圖形之間的聯系。
三、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
本課教學安排了兩次合作交流,在合作交流之前我都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去獨立思考,這樣在合作交流時才有話可說,思維才能碰撞。
【說教學程序】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介紹七巧板
師:你們玩過七巧板嗎?你知道七巧板是由哪些不同的圖形組成的嗎?
一千多年前,中國人發明了七巧板。七巧板是由七塊圖形組成的,它可以拼出豐富的圖案來。外國人管它叫“中國魔板”,在他們看來,沒有哪一種智力玩具比它更神奇的了。
2、導入: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認識其中的一個圖形—平行四邊形。(出示課題)
【設計意圖:以學生喜愛的“七巧板”為切入點,引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二、嘗試探索建立模型
。ㄒ唬┱J一認形成表象
師:老師這兒的圖形就是平行四邊形。改變方向后問:它還是平行四邊形嗎?
不管平行四邊形的方向怎樣變化,它都是一個平行四邊形。(圖貼在黑板上)
(二)找一找感知特征
1、在例題圖中找平行四邊形
師:老師這有幾幅圖,你能在這上面找到平行四邊形嗎?
2、尋找生活中的平行四邊形
師:其實在我們周圍也有平行四邊形,你在哪些地方見過平行四邊形?(可相機出示:活動衣架)
(三)做一做探究特征
1、剛才我們在生活中找到了一些平行四邊形,現在你能利用手邊的材料做出一個平行四邊形嗎?
2、在小組里交流你是怎么做的并選代表在班級里匯報。
3、剛才同學們成功的做出了一個平行四邊形,在做的過程中,你有什么發現或收獲嗎?你是怎樣發現的?(小組交流)
4、全班交流,師小結平行四邊形的特征。(兩組對邊分別平行并且相等;對角相等;內角和是360度。)
【設計意圖:新課程強調體驗性學習,學生學習不僅要用腦子去想,而且還要用眼睛看,用耳去聽,用嘴去說,用手去做,即用自己的身體去親身經歷,用自己的心靈去感悟。這里通過認平行四邊形、找平行四邊形和做平行四邊形,使學生經歷由表象到抽象的過程。在一系列的活動中,讓學生感悟到了平行四邊形的特征!
。ㄋ模┚氁痪氺柟瘫硐
完成想想做做第1、2題
。ㄎ澹┊嬕划嬚J識高、底
1、出示例題,你能量出平行四邊形兩條紅線間的距離嗎?(學生在自制的圖上畫)說說你是怎么量的?
2、師:剛才你們畫的這條垂直線段就是平行四邊形的高。這條對邊就是平行四邊形的底。
3、平行四邊形的高和底書上是怎么說的呢?(學生看書)
4、這樣的高能畫多少條呢?為什么?你能畫出另一組對邊上的高,并量一量嗎?(機動)
5、教學“試一試”。(學生各自量,交流時強調底與高的對應關系)
6、畫高(想想做做第5題)(提醒學生畫上直角標記)
三、動手操作鞏固深化
1、完成想想做做第3、4題
第3題:拼一拼、移一移,說說怎樣移的?
第4題引入:木匠張師傅想把一塊平行四邊形的木板鋸成兩部分,拼成一張長方形桌面,假如你是張師傅,該怎么鋸呢?想試試嗎?找一張平行四邊形的紙試一試。
2、完成想想做做第6題(課前做好,課上活動。)
(1)師拿出自做的長方形,捏住對角相反方向拉一拉,看你發現了什么?師做生觀察,互相交流。
。2)判斷:長方形是平行四邊形嗎?小組交流然后再說理由,此時老師可問學生長方形是什么樣的平行四邊形?(特殊)特殊在哪了?
(3)得出平行四邊形的特性
師再捏住平行四邊形的對角向里推?茨惆l現了什么?
師:三角形具有穩定性,通過剛才的動手操作,你覺得平行四邊形有什么特性呢?(不穩定性、容易變形)
。4)特性的應用
師:平行四邊形容易變形的特性在生活中有廣泛的應用。你能舉些例子嗎?(學生舉例后閱讀教科書P45“你知道嗎?”)
【設計意圖:】
四、暢談收獲拓展延伸
1、師:今天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嗎?
2、用你手中的七巧板拼我們學過的圖形。
3、尋找平行四邊形容易變形的特性在生活中的應用。
【設計意圖:擴展課堂教學的有限空間,課內課外密切結合。課結束時,布置實踐作業,要學生尋找平行四邊形容易變形的特性在生活中的應用,使學生的課堂學習和課后生活聯系起來,使學生感受到課堂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體驗到生活中時時處處離不開數學,增強數學學習的親切感和實用性!
初中數學的說課稿13
一、教學目標
1、了解二次根式的意義;
2、掌握用簡單的一元一次不等式解決二次根式中字母的取值問題;
3、掌握二次根式的性質和,并能靈活應用;
4、通過二次根式的計算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5、通過二次根式性質和的介紹滲透對稱性、規律性的數學美。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
。1)二次根的意義;
(2)二次根式中字母的取值范圍。
難點:確定二次根式中字母的取值范圍。
三、教學方法
啟發式、講練結合。
四、教學過程
。ㄒ唬⿵土曁釂
1、什么叫平方根、算術平方根?
2、說出下列各式的意義,并計算
。ǘ┮胄抡n
新課:二次根式
定義:式子叫做二次根式。
對于請同學們討論論應注意的問題,引導學生總結:
。1)式子只有在條件a≥0時才叫二次根式,是二次根式嗎?呢?
若根式中含有字母必須保證根號下式子大于等于零,因此字母范圍的限制也是根式的一部分。
(2)是二次根式,而,提問學生:2是二次根式嗎?顯然不是,因此二次
根式指的是某種式子的“外在形態”。請學生舉出幾個二次根式的例子,并說明為什么是二次根式。下面例題根據二次根式定義,由學生分析、回答。
例1當a為實數時,下列各式中哪些是二次根式?
例2 x是怎樣的實數時,式子在實數范圍有意義?
解:略。
說明:這個問題實質上是在x是什么數時,x—3是非負數,式子有意義。
例3當字母取何值時,下列各式為二次根式:
分析:由二次根式的定義,被開方數必須是非負數,把問題轉化為解不等式。
解:(1)∵a、b為任意實數時,都有a2+b2≥0,∴當a、b為任意實數時,是二次根式。
。2)—3x≥0,x≤0,即x≤0時,是二次根式。
。3),且x≠0,∴x>0,當x>0時,是二次根式。
。4),即,故x—2≥0且x—2≠0,∴x>2。當x>2時,是二次根式。
例4下列各式是二次根式,求式子中的字母所滿足的條件:
分析:這個例題根據二次根式定義,讓學生分析式子中字母應滿足的條件,進一步鞏固二次根式的定義,。即:只有在條件a≥0時才叫二次根式,本題已知各式都為二次根式,故要求各式中的被開方數都大于等于零。
解:(1)由2a+3≥0,得。
。2)由,得3a—1>0,解得。
。3)由于x取任何實數時都有|x|≥0,因此,|x|+0。1>0,于是,式子是二次根式。所以所求字母x的取值范圍是全體實數。
(4)由—b2≥0得b2≤0,只有當b=0時,才有b2=0,因此,字母b所滿足的條件是:b=0。
初中數學的說課稿14
一、教學目的:
1.理解并掌握菱形的定義及兩個判定方法;會用這些判定方法進行有關的論證和計算;
2.在菱形的判定方法的探索與綜合應用中,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能力及邏輯思維能力.
二、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菱形的兩個判定方法.
2.教學難點:判定方法的證明方法及運用.
三、例題的意圖分析
本節課安排了兩個例題,其中例1是教材P109的例3,例2是一道補充的題目,這兩個題目都是菱形判定方法的直接的運用,主要目的是能讓學生掌握菱形的判定方法,并會用這些判定方法進行有關的論證和計算.這些題目的推理都比較簡單,學生掌握起來不會有什么困難,可以讓學生自己去完成.程度好一些的班級,可以選講例3.
四、課堂引入
1.復習
。1)菱形的定義:一組鄰邊相等的平行四邊形;
。2)菱形的性質1菱形的四條邊都相等;
性質2菱形的對角線互相平分,并且每條對角線平分一組對角;
。3)運用菱形的定義進行菱形的判定,應具備幾個條件?(判定:2個條件)
2.【問題】要判定一個四邊形是菱形,除根據定義判定外,還有其它的判定方法嗎?
3.【探究】(教材P109的探究)用一長一短兩根木條,在它們的中點處固定一個小釘,做成一個可轉動的十字,四周圍上一根橡皮筋,做成一個四邊形.轉動木條,這個四邊形什么時候變成菱形?
通過演示,容易得到:
菱形判定方法1對角線互相垂直的平行四邊形是菱形.
注意此方法包括兩個條件:(1)是一個平行四邊形;(2)兩條對角線互相垂直.
通過教材P109下面菱形的作圖,可以得到從一般四邊形直接判定菱形的方法:
菱形判定方法2四邊都相等的四邊形是菱形.
五、例習題分析
例1(教材P109的例3)略
例2(補充)已知:如圖ABCD的對角線AC的垂直平分線與邊AD、BC分別交于E、F.
求證:四邊形AFCE是菱形.
證明:∵四邊形ABCD是平行四邊形,
∴ AE∥FC.
∴ ∠1=∠2.
又∠AOE=∠COF,AO=CO,
∴ △AOE≌△COF.
∴ EO=FO.
∴四邊形AFCE是平行四邊形.
又EF⊥AC,
∴ AFCE是菱形(對角線互相垂直的平行四邊形是菱形).
※例3(選講)已知:如圖,△ABC中,∠ACB=90°,BE平分∠ABC,CD⊥AB與D,EH⊥AB于H,CD交BE于F.
求證:四邊形CEHF為菱形.
略證:易證CF∥EH,CE=EH,在Rt△BCE中,∠CBE+∠CEB=90°,在Rt△BDF中,∠DBF+∠DFB=90°,因為∠CBE=∠DBF,∠CFE=∠DFB,所以∠CEB=∠CFE,所以CE=CF.
所以,CF=CE=EH,CF∥EH,所以四邊形CEHF為菱形.
六、隨堂練習
1.填空:
(1)對角線互相平分的四邊形是;
。2)對角線互相垂直平分的四邊形是________;
。3)對角線相等且互相平分的四邊形是________;
。4)兩組對邊分別平行,且對角線的四邊形是菱形.
2.畫一個菱形,使它的兩條對角線長分別為6cm、8cm.
3.如圖,O是矩形ABCD的對角線的交點,DE∥AC,CE∥BD,DE和CE相交于E,求證:四邊形OCED是菱形。
七、課后練習
1.下列條件中,能判定四邊形是菱形的是().
。ˋ)兩條對角線相等(B)兩條對角線互相垂直
。–)兩條對角線相等且互相垂直(D)兩條對角線互相垂直平分
2.已知:如圖,M是等腰三角形ABC底邊BC上的中點,DM⊥AB,EF⊥AB,ME⊥AC,DG⊥AC.求證:四邊形MEND是菱形.
3.做一做:
設計一個由菱形組成的花邊圖案.花邊的長為15 cm,寬為4 cm,由有一條對角線在同一條直線上的四個菱形組成,前一個菱形對角線的交點,是后一個菱形的一個頂點.畫出花邊圖形。
初中數學的說課稿15
各位專家、各位老師:
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七年級數學下冊第六章《因式分解》第一節課的內容·
一、說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因式分解是代數式的一種重要恒等變形·它是學習分式的基礎,又在恒等變形、代數式的運算、解方程、函數中有廣泛的應用,就本節課而言,著重闡述了兩個方面,一是因式分解的概念,二是與整式乘法的相互關系·它是繼整式乘法的基礎上來討論因式分解概念,繼而,通過探究與整式乘法的關系,來尋求因式分解的原理·這一思想實質貫穿后繼學習的各種因式分解方法·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不僅使學生掌握因式分解的概念和原理,而且又為后面學習因式分解作好了充分的準備·因此,它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二)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以及因式分解這一節課的內容,對于掌握各種因式分解的方法,乃至整個代數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掌握從整式乘法得出因式分解的方法·
2·能力目標:
培養分工協作及合作能力,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及用數學語言的能力;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歸納的能力,并向學生滲透對比、類比的數學思想方法·
3·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積極主動參與的意識,使學生形成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良好的學習習慣;體會事物之間互相轉化的辨證思想,從而初步接受對立統一觀點·
(三)教學重點與難點·
本節課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的本質屬性是學習整章因式分解的關鍵,而學生由乘法到因式分解的變形是一個逆向思維·在前一章整式乘法的較長時間的學習,造成思維定勢,學生容易產生“倒攝抑制”作用,阻礙學生新概念的形成·因此我將本課的學習重點、難點確定為:
教學的重點:因式分解的概念
教學的難點:認識因式分解與整式乘法的關系,并能意識到可以運用整式乘法的一系列法則來解決因式分解的各種問題·
二、說學情
1·學生已經學習整式的乘法、乘法公式以及整式的除法的學習·
2·八年級的學生接受能力、思維能力、自我控制能力都有很大變化和提高,自學能力較強,通過類比學習加快知識的學習·
三、說教法學法
教發與學法是互相和統一的,正如新《數學課程標準》所要求的,讓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就本節課而言,在教法上不妨利用對比教學,讓學生體驗因式分解概念產生的過程;利用類比教法、講練結合的教學方法,以概念的形成和同化相結合,促進學生對因式分解概念的理解;利用嘗試教學,讓學生主動暴露思維過程,及時得到信息的反饋·不管用什么教法,一節課應該不斷研究學生的學習心理機制,不斷優化教師本身的教學行為,自始至終對學生充滿情感、創造和諧的課堂氛圍,這是最重要的·
四、教學過程·
本節課教學過程分以下六個環節:
創設情景,引出新知; 觀察分析,探究新知;
師生互動,運用新知; 強化訓練,掌握新知;
整理知識,形成結構; 布置作業,鞏固提高·
具體過程設計如下:
第一環節:創設情景,引出新知
我先出示幾個整式乘法的練習,讓學生做·教師巡視·
學生完成習,一是復習整式的乘法,激活學生原有整式乘法的認知結構,滿足“溫故而知新”的后,教師引導:把上述等式逆過來看一看還成立嗎?
安排這樣的練教學原理·二是為本節課目標的達成作好鋪墊·在此基礎上引出課題——因式分解·
第二環節:觀察分析,探究新知
全班兩個組,比賽看哪一組算的快,當a=101,b=99時,第一組求a2—b2的值,第二組求(a+b)(a—b)·教師巡視,代表性地抽取兩名學生板演,給出兩種解法·
安排這一過程是想利用對比分析,讓學生體會,把a2—b2化為整式積的形式,會給計算帶來簡便,順應了因式分解概念的引出·
問題是數學的心臟,而一個好的問題的提出,將會使學生產生求知欲,引發教學高潮,是學生知識及能力獲得發展的有效動力·故在教因式分解概念時,我設計以下兩個問題:
。1) 你能嘗試把a2—b2化成幾個整式的積的形式嗎?并與小學所學的因數分解作比較·
。2) 因式分解與整式乘法有什么關系?
讓學生分四人小組討論·歸納因式分解的定義·
一個多項式→幾個整式+積→因式分解
我特設三個例題,這幾個題目完全放手讓學生自主進行,充分暴露學生的思維過程,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通過例1、例2羅列一些似是而非、容易產生錯誤的對象讓學生辨析,讓學生進一步體會整式乘法與因式分解的互逆關系·促使他們認識概念的本質、確定概念的外延,從而形成良好的認知結構·通過例3體會用分解因式解決相關問題的簡捷性·
第三環節:強化訓練,掌握新知
數學家華羅庚先生說過:“學數學而不練,猶如入寶山而空返”·適當的鞏固性,應用性練習是學習新知識,掌握新知識所必不可少的·為了促進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我及時安排學生完成兩個練習·通過這兩個練習讓學生學會辨析因式分解這種變形·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和掌握因式分解,為下一節提取公因式法進行因式分解打基礎;同時又訓練、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基本技能和能力·
第四環節:整理知識,形成結構·
最后我設計了一個表格的形式進行歸納小結·使學生對知識的掌握上升為一種能力,并納入已有的認知結構,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概括提煉能力·
第五環節:布置作業,鞏固提高·
在作業上我布置了看書、作業本、思考題·這樣既有利于學生鞏固所學內容,又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得到相應的發展·
五、說板書
在本節課中我將采用提綱式的板書設計,因為提綱式—條理清楚、從屬關系分明,給人以清晰完整的印象,便于學生對教材內容和知識體系的理解和記憶·
【初中數學的說課稿】相關文章:
初中數學精選說課稿01-10
初中數學的說課稿11-08
初中數學經典說課稿11-30
初中數學的說課稿12-02
初中數學的說課稿范文03-20
初中數學圓說課稿03-20
初中數學《菱形》說課稿11-24
初中數學說課稿10-25
初中數學的說課稿—數列11-04
初中數學面試說課稿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