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說課稿 (合集15篇)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就有可能用到說課稿,認真擬定說課稿,那么應當如何寫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初中生物說課稿 ,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初中生物說課稿 1
一、說教材
本節內容是人教版生物七年級下冊第三章第二節內容。發生在肺內的氣體交換,包括肺與外界的氣體交換和肺泡與血液的氣體交換,要求學生理解(概述)。肺與外界氣體交換原理的內容比較抽象,教材先讓學生仔細體驗自己在吸氣和呼氣時胸廓的變化,使學生感覺到呼吸的存在。這只是一個粗略地認識。通過對胸圍差的測量和計算進入科學的認識。學生通過切實的測量和計算,完善學生的對呼吸運動使胸廓容積變化的認識。使學生真正認識到胸廓的變化,而不是“聽”到胸廓容積的如何變化。對于呼吸運動的完成,通過演示肋間肌收縮與肋骨、胸骨位置變化的實驗、模擬膈肌運動的演示實驗,學生通過觀察、討論,對于氣體為什么能進出肺,有一個明確的認識。
通過本節內容的教學,使學生知道了氣體交換后,是經過血液循環的運輸而到達組織細胞的,血液成分也發生了一定的變化,這可以加深對第四章中有關血液循環,以及動脈血和靜脈血概念的理解。
二、說學情
七年級學生求知欲強,記憶方式還是以形象記憶為主,有了一定的自主學習的能力和一定的生活經驗,均可成為本節課設計的出發點。同時,由于七年級學生自我總結能力還不強,學習方法和知識體系還不是很完善,因此教師也要在課堂要多加引導。
三、說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能概述肺與外界氣體交換的過程。
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通過測量胸圍差感知呼吸時胸廓容積的變化;
2.通過演示實驗說明胸廓容積變化與氣體進出的關系。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1.通過觀察模型和演示實驗,提高觀察、判斷、推理以及科學實驗能力;
2.通過分析同學之間胸圍差的差異,認同體育鍛煉的重要性。
四、說教學重難點
重點:
外界氣體如何進出肺,肺內的二氧化碳如何排出。
難點:
1.正確掌握測量胸圍差的方法。
2.通過模擬實驗,找出胸廓容積的變化與呼吸的關系。
五、說教學方法
自主閱讀法、合作討論法、實驗探究法
六、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采用問題導入的方式,師:“我們每個人一來到人世間就離不開空氣,需要不斷呼吸,外界的空氣經過呼吸道的處理后是如何進入肺部的?在肺中發生怎樣的變化?氣體又是如何達到全身各處的?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這部分內容。”通過層層的問題,啟發學生思維,進行積極的思考。同時也很好的激起他們探究的欲望。
(二)新課教學
肺與外界的氣體交換
(1)初步感知:多媒體展示肺結構、親身體驗呼氣、吸氣胸廓變化
教師出示多媒體畫面,讓學生觀看肺的位置結構圖,說出肺是呼吸系統的主要器官,位于胸腔內,肺有節奏地呼氣和吸氣,每分鐘大約呼吸16次。
請同學們用手按在胸部兩側,深深地吸氣,細心地體會一下自己在吸氣和呼氣時胸廓的變化及肋骨如何運動,在此基礎上小組進行討論交流,得出結論:當深吸氣時,肋骨向上向外運動,胸廓擴大;當深呼氣時,肋骨向下向內運動,胸廓變小。
這樣通過多媒體的展示,讓學生更加直觀的整體感知肺的結構,在此基礎上,組織學生結合自身,體驗胸部兩側呼吸的變化,一方面激發了學生探索的興趣,另一方面,也讓學生對此有了一個更加清晰的認識。
(過渡)剛才同學們僅憑感官感覺到的現象得出的結論是不是準確呢?是否與科學事實相符呢?我們可以采用什么方法借助什么工具進行準確的測量呢?
(2)科學感知:測量胸圍差,探求呼氣、吸氣時胸廓容積的變化。
學生閱讀有關的課文后,一組同學上講臺給全班同學進行科學的操作,教師引導學生觀察操作過程,然后組織每位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測量胸圍差,教師從旁提示、指導。通過示范,保證測量的科學、規范性。同時,作為教師也適時的進行引導,從旁協助,最終保證測量結果更加準確可靠。
學生實驗:測量胸圍差,用數據證明胸廓容積的變化
測量方法:三人一組(男女分開)、設計表格,做好記錄。為了數據準確,應測定三次,取平均值,然后計算胸圍差。
組織學生討論:
你的胸圍差明顯嗎?同年齡同性別的同學胸圍差有差別嗎?如果有差別,原因是什么?
胸圍差能完全代表胸腔容積的變化嗎?
教師指導學生對實驗數據進行分析討論后得出結論:
我們的胸圍差(不)明顯。同學間的胸圍有差異,這與年齡、性別以及是否經常鍛煉有關。胸圍差并不能全代表胸腔容積的變化。除胸廓前后徑、左右徑的變化外,隔肌的收縮和舒張也會影響胸廓的容積。
通過學生的動手操作,探求新知,教師的組織引導,啟發思考等方式,幫助學生培養勤于思考,科學探求的習慣,從而為其終身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3)深入理解分析:演示實驗及多媒體展示
教師演示模擬膈肌的運動實驗,學生討論:小氣球代表什么?(肺)橡皮膜代表什么?(膈肌)氣球在什么情況下漲大?在什么情況下回縮?(當橡皮膜收縮時,氣球脹大;當橡皮膜舒張時,氣球回縮),通過教師的演示,學生的思考談論,進而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了所學知識,借助學生形象思維為主的特點,讓學生更高的學習知識,理解知識。
然后播放多媒體,演示肋間肌的收縮和舒張,膈肌的收縮和舒張。讓學生仔細觀察它們的運動,并進行討論:
當吸入氣體和呼出氣體時肋間肌和膈肌是如何運動的?
胸廓容積是如何變化的?
學生邊觀察邊討論,互相補充后做答當呼氣時肋骨間的肌肉收縮,胸廓的前后徑、左右徑增大;同時膈肌收縮;膈頂部下降,使胸廓的上下徑也增大,胸腔容積變大;呼氣時正好相反。通過觀看多媒體的演示,一方面鍛煉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另一方面通過后期學生的討論總結,可以很好的鍛煉他們的合作意識以及歸納總結的能力。
(4)總結提升,課外運用
學生分析、歸納肺與外界氣體交換的原理和過程:呼吸肌的收縮和舒張,使胸廓擴大和縮小,引起肺被動地擴張和回縮,形成肺內氣壓與大氣壓之間的壓力差,才使氣體能夠進出肺泡。
最后師生共同總結:吸氣時,肋骨間的肌肉收縮,胸廓的前后徑、左右徑增大;同時膈肌收縮,膈頂部下降,胸廓的上下徑也增大,胸腔容積變大,肺隨著擴張,肺內氣壓縮小,氣體入肺;呼氣時正好相反。通過學生的分析討論,師生的歸納概括,一方面將知識進行了一個很好的整合,形成系統性并融入學生已有認知,另一方面也鍛煉了學生歸納概括的能力。
教師提問題,學生討論:古代有些女子將胸部和腰部束得很緊,以保持苗條身材,但是呼吸受到影響,體質下降。為什么?(胸廓的擴張受到影響,吸氣受到影響,不能正常呼吸,體質下降。)以此,讓學生體會到知識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以及學以致用,進而提高學習生物知識的興趣。
(三)總結歸納
師生共同回憶一下肺與外界進行氣體交換的原理及過程。提高學生的歸納概括能力和知識的系統化學習。
(四)拓展思考、布置作業
學生思考:氣體到達肺部以后發生什么變化?又是如何到達全身各處的呢?
長期端坐在辦公室的"白領階層",習慣于"短暫呼吸"。因為他們長期正襟危坐,胸腔受到壓迫,吸入的新鮮空氣尚未深入肺葉下端時,便匆匆地呼氣了,嚴重影響了其健康,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以及課下查閱資料,是否給他們以一定的建議。
一方面引導學生自主預習下節課內容,為下節課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另一方面通過提建議的方式,再次激發學生學習生物知識的欲望,讓他們感受到知識可以學以致用,給人類帶來的幫助。
初中生物說課稿 2
一、說教材
《人體細胞獲得氧氣的過程》是北師大版初中七年級下冊第10章第2節的內容。主要內容為:呼吸系統的組成,呼吸運動與肺通氣,肺的換氣,氣體在血液中的運輸,組織里的氣體交換等知識點。在學習該知識點前,已經學習了血液的循環的相關知識,該知識點主要是呼吸系統的組成、氧氣的吸入和二氧化碳的排除。對學生理解血液循環、呼吸作用以及后面的其他循環系統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二、說學情
“肺通氣”這一環節是重點,也是難點,比較難理解。通過自身體驗和模型演示引導學生進行思考,步步深入,最后水到渠成地解決問題!胺蔚膿Q氣”和“組織氣體交換”部分,關鍵是讓學生明白氣體交換的原理,即氣體的擴散作用。我通過噴灑香水引導學生分析氣體交換的方向,使問題迎刃而解。
三、說教學目標
1、解釋呼吸運動實現肺通氣的原因。
2、通過演示呼吸運動的模型、展示肺的換氣和組織里氣體交換過程的圖片,培養形象思維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3、在實例分析和討論的過程中,滲透安全自救知識的教育,樹立健康生活理念。
四、說教學重難點
重點:氣體交換的過程和原理。
難點:氣體交換的過程和原理。
五、說教法學法
我所使用的教學方法有講授、問答、討論等。
六、說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復習舊知,溫故知新。教師帶領學生回顧呼吸系統組成和功能,在此基礎上提出問題人是如何完成呼吸作用的?過程是怎樣的?引出人體細胞獲得氧氣的過程。建構主義主張教學應從學生已有的知識體系出發,呼吸系統是本節課深入研究人體細胞獲得氧氣的過程的認知基礎,這樣設計有利于引導學生順利地進入學習情境,并增加學生知識的銜接性和系統性。
2、新課展開
第一部分:呼吸運動和肺通氣。先明確“呼吸運動和肺通氣”知識,組織學生自己感受一下吸氣和呼氣胸腔的變化并進行簡單的總結,再通過呼吸運動模型的演示實驗,組織學生小組討論如下問題:(1)模型1中肋間肌收縮時肋骨和胸骨的運動方向,分析說明骨和骨骼的運動會引起胸腔容積發生怎樣的變化?(2)模型2中的膈頂下降引起肺容積變化的事實,分析說明肺容積發生變化的原因。討論結束后師生總結得出:(1)肋間肌收縮,肋骨上提并外展,胸骨上移,使胸廓容積增大。(2)膈肌收縮,膈頂下降,胸廓縱徑加長,使胸廓容積增大。然后用多媒體展示肺通氣的視頻,并引導學生結合呼吸運動聯系外界與肺泡之間的氣體交換。通過呼吸運動完成。由于這一內容比較容易理解,我將輔導學生自主閱讀教材與引導學生獨立思考相結合的方式,達到了自主學習的目的。
第二部分:肺換氣——氣體在血液中運輸——組織氣體交換。引導學生思考氣體進入肺后發生什么變化?從而進入第二部分的學習。首先,多媒體展示肺內及組織中氣體交換的視頻,提出問題:①肺泡內氣體交換的過程是如何實現的?②血液是怎樣運輸氧氣和二氧化碳?我將給學生10分鐘的時間,引導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開展小組討論,在此過程,我會巡視走動,給予學生點撥指導,與個別小組成員互動式交談。當學生討論結束,調動不同層次的學生參與分享討論結果。最后,引導學生歸納總結出結論通過氣體擴散實現氣體交換的;氧氣的運輸是與血液中的血紅蛋白結合,而二氧化碳在血漿中運輸。通過觀察分析、獨立思考與分組討論相結合的方式探究新知,突出教學重點,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科學探究的能力。
3、鞏固提高:
我將提出如下問題:為什么劇烈運動后呼吸頻率和脈搏都會加快呢?,組織學生運用本節內容進行相關的解釋說明。既是知識的鞏固和遷移的過程,又讓學生體會生物與科學、技術和社會相互關系。
4、小結作業
最后師生共同總結。針對初中學生素質的差異,我進行了分層訓練,這樣做既可以使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又可以使學有余力的學生有所提高,從而達到拔尖和“減負”的目的。
七、說板書設計
初中生物說課稿 3
一、教材分析
1、教學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課是第三單元“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第二章“被子植物的一生”中的第三節。本章以被子植物為例講述綠色植物的生命周期,按照被子植物生長發育的順序,依次講述了“種子的萌發”、“植株的生長”、“開花和結果”。本章內容要突出植物體自身結構與功能的關系,還要突出植物與環境的關系。
本課是這一章的最后一節,學生在前面兩節課的學習中,通過探究實驗、調查等活動,親身體驗了綠色植物從萌發到生長的過程,生動有趣。而本節課文并沒有安排探究實驗,在日常生活中學生也很少有機會看到從開花到結果的全過程,理論知識較抽象,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必須想方設法把抽象的知識形象化地展現在學生面前,而且要精心設計問題,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一步步探究出結論,從而解決問題,獲得知識。
2、教學目標
根據課標的要求,以及本課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學生實際,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概述花的主要結構。
。2)描述傳粉和受精的過程,闡明花與果實和種子的關系。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對花的解剖觀察,提高的觀察、分析、自學能力。
(2)通過描述傳粉和受精的過程,提高的口頭表達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認同花、果實、種子對于被子植物傳種接代的重要意義。
。2)養成愛護花的習慣,珍愛身邊的一草一木。
3、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概述花的主要結構,描述傳粉和受精的過程。
難點:分析討論“對于植物繁衍后代來說,花的哪些結構是最重要的?”
二、學情分析
七年級學生朝氣蓬勃,熱愛大自然,對新奇的事物充滿好奇,希望探索其中的奧妙。而開花之后會結出果實,這是學生司空見慣的現象,并不稀奇。若引導學生對此現象提出問題:“為什么開花之后會結果?開花和結果到底有什么關系?”學生即會被此問題所吸引,而迫切想揭開謎底。把握學生這一心理,我逐步引導學生進行探究,讓學生自主地解決問題,掌握知識。
三、教學方法
科學教育的基本特點是懷疑、實證和思辨(邏輯推理)。
新課標倡導探究性學習,在本課怎樣才能突破過去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只重知識概念理論的講解,而忽視學生的思考與接受,引導學生一步步探究結論、自己獲取知識?我認為把握課文各知識點之間的內在關系,設計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符合學生思維特點的問題是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的關鍵。
本課的理論知識較多,也較枯燥,怎樣才能使學生不覺得“悶”?設計多種教學活動形式,運用多種媒體非常重要。因此我用兩個視頻資料,輔助講述重點知識:花的結構、傳粉和受精的過程。
整個課堂設計以問題為切入點,激發學生的求知欲,鼓勵學生質疑,并設法探索解決自已的問題,體現新課標的探究性學習特點。
四、教學程序
本課的知識點小標題分別是:花的結構、傳粉和受精、果實和種子的形成。這三個小標題之間有什么聯系,要把它們串成一條線才有助于學生的思考和探究。我經過認真分析各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認識到課文重點是花與果的關系。
1。導入
我給學生準備了《中國十大名花》的圖片,上課伊始給學生欣賞美麗的鮮花圖片,再聽著美妙的音樂,學生不僅注意力馬上被吸引,情感也得到熏陶。新課標注重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在本課教學過程中也要不斷滲透這方面的教育,培養學生愛護花的情感、珍愛生命的態度。情景導入,給學生以美的享受,激發學生的興趣。在導言中通過設計情境引導學生根據課題“開花和結果”提出問題,學生很自然就會提出:“開花和結果有什么關系?”“為什么開花之后會結出果實?”這些問題恰是本課要學生解決的重點問題,而在上課伊始階段由學生自己發現、提出,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明確學習目標,自主進行探究。
2。新授
關于《花的結構》的教學,根據我們本地的實際,用野棉花做實驗材料,讓學生取一朵野棉花,對照課本上的圖Ⅲ—15,觀察它的花托、萼片、花瓣、雌蕊和雄蕊,讓學生有真實的體驗。學生通過對野棉花的解剖學習花的基本結構,通過分組實驗和討論,從而讓學生自己動手去探究,去討論、歸納結果,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和分析能力、以及探究精神和合作精神,體現新課標的教學理念,落實技能目標(1)。
接下來用一段視頻介紹花的結構,再用多媒體展示花的各部分結構,以補充實驗的不足,加強知識內容的直觀性,達成第一個知識目標——概述花的結構。并討論兩個問題:(1)花的哪一部分將來發育成果實?(2)對于植物繁衍后代來說,花的哪些結構是最重要的?通過進一步探究:假設一朵花的雌蕊被害蟲吃掉了,這朵花還能發育成果實嗎?小結花的結構:花是由花托、萼片、花瓣、雌蕊、雄蕊等組成,其中雌蕊和雄蕊是花的主要結構。再通過一個想一想:“這些結構與果實和種子的形成有什么關系?”過渡到下一個內容《傳粉和受精》的學習。
教學《傳粉和受精》時,傳粉和受精比較抽象,先讓學生觀察視頻《被子植物的繁殖》,用形象化的課件幫助學生理解這一抽象的生理過程,使學生對這部分內容有一個直觀的了解,讓學生觀看視頻,使學生看到平時看不到的生命現象,不斷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習興趣。再用多媒體簡要的給學生補充介紹自花傳粉和異花傳粉的知識,并指導學生學習植物的傳粉和受精過程,。使學生不感到枯燥乏味,體現新課標中的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的要求。最后請兩名學生描述傳粉和受精的過程,達成第2個知識目標——描述傳粉和受精的過程,并落實第2個技能目標——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通過探索“桃花從開花到結果是一個連續的過程,那么,你知道花落后,果實和種子是怎么形成的?”引入果實和種子的形成的學習。
關于《果實和種子的形成》的教學,用多媒體課件演示果實和種子的形成,將抽象的內容直觀化,突破本課難點:“對于植物繁衍后代來說,花的哪些結構是最重要的?”達成第3個知識目標——闡明花與果實和種子的關系,并落實情感目標(1)——認同花、果實、種子對于被子植物傳種接代的重要意義。再讓學生閱讀課本104頁,了解人工輔助授粉的方法,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落實第2個情感目標——養成愛護花的習慣。
3。課堂反饋,鞏固提高:
(1)花的主要結構是()
A;ò闎。雄蕊和雌蕊C。胚珠D。子房
。2)在從花到果實的發育過程中,花的各部分結構產生什么變化?用連線的方法表示出來。
花瓣胚
雄蕊果實
花柱果皮
子房種子
子房壁
胚珠凋落
受精卵
在果樹開花季節,如果遇到陰雨連綿的天氣,常會造成果樹減產。這是什么原因?
。3)有的花并不結果,如黃瓜、南瓜、絲瓜的花多半都不結果。請解釋這種現象。
4。小結
最后通過一個學后探究活動進行小結:“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边@是對植物生命周期的生動寫照。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我們對被子植物的一生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你能不能以桃樹為例,把被子植物的一生用圖解的形式表示出來?總結被子植物的一生:“種子→幼苗→桃樹→桃花→桃”。
為了進一步落實第2個情感目標——珍愛身邊的一草一木,在上課結束時,讓學生齊聲朗讀“當我們欣賞著美麗的花,品嘗著香甜的果時,別忘了平時要注意愛護身邊的一草一木”,使學生的情感得以升華。
初中生物說課稿 4
各位評委、老師好:
我說課的題目是人教版生物學七年級上冊第二章第三節內容。下面我將從四個方面來進行我的說課。
一、說教材
教學地位
本章站在生物圈的高度,論述了生物與環境之間是相互影響、相互依存的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這是一個最基本的生物學觀點,也是理解“人與生物圈應該和諧發展”的理論基礎。所以該節在本書乃至本學科中都占有重要地位。
在前一節“環境對生物的影響”的基礎上再來考慮“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其實是從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辯證地分析生物與環境之間確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也為下節“生態系統”的學習做好預設。
本節知識點清晰,一是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另一是生物對環境的影響,呈現方式也直觀,前者就四幅圖片,后者是一個探究活動,非常符合初中學生的心理特點,內容看似簡單,但要能讓學生尤其是初一學生構建生物與環境之間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所以在教學中要充分利用教材,采用直觀手段,認真組織活動,幫助學生初步建立這個基本的生物學觀點。
教學目標:基于以上分析,結合新課程標準的新理念,我確立如下教學目標:
。ㄒ唬⒅R目標
。ǘ、能力目標
。ㄈ⑶楦心繕
教學重點難點
1、描述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是重點又是難點;
2、“植物對空氣濕度的影響”探究是重點,新教材倡導探究性學習,應該利用好每一次活動,來培養探究的方法和能力。
二、說教法
1、本節課貫穿觀察和討論,主要運用啟發式談話法,啟迪學生思維、激發學習熱情,并遵循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認知規律,利用多媒體的現代教育手段,以大量的圖片和動畫,讓學生通過觀察、思考、分析綜合等一系列思維活動,逐漸認識到生物與環境之間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
本節“植物對空氣濕度的影響”的探究活動并不難,運用前一節的探
2、究活動方法完全能夠完成,所以這個活動我安排在課前,課上主要是組織各小組交流活動的“過程”和結果的處理方法。讓知識的獲得滲透在過程的體驗中,讓成功的喜悅體現于精彩的交流中,讓能力的培養貫穿在活動的參與中。
三、說學法
通過觀察、討論、分析去發現知識,逐漸培養自主學習的習慣和能力,通過課前的探究活動和課上的交流,體驗知識獲得的過程,感悟科學探究的方法,體會同學間合作的魅力,嘗到探究性學習的樂趣。同時也提高了分析問題的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并進一步掌握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
四、說教學過程
1、導課
學生課前準備的基礎上做“捉蝗蟲游戲”:(綠色紙盒中放等量的綠色和褐色紙片,半分鐘內從盒中一片片取出紙片,看哪組取紙片多),再引導學生分析取出紙片中哪種顏色的紙片多,為什么?然后引申到生活中熟悉的生物受到環境中哪些因素的影響,導入新課,這樣導入有兩個好處,1、既考驗了前一節課的知識的掌握情況,又體現了兩課內容的緊密聯系;
2、創設了情景,激發了興趣,讓人自然而然想到生物對環境有沒有影響呢,行云流水般引入新課。
2、新課學習
1、“生物對環境的適應”是重點又是難點,我是這樣安排的:
第一步:讓學生觀察教材的四幅圖片,引導從“形態結構”、“生活方式”與環境間的聯系展開小組討論。然后讓學生選擇一幅來談談自己的看法。創設了一個平等、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在這種氛圍中學生的思維是發散性的,充滿靈性的。
第二步:啟發學生還能找到生物的形態結構、生活方式與環境相適應的例子嗎?鼓勵學生提取平時積累的知識,給他們表現的機會,激起競爭意識。
第三步:媒體呈現配有解說詞的圖片,如:烏賊的墨囊;含羞草的葉與多暴雨的環境相適應;尺蠖的擬態等等,讓同學們認識到生物對環境的適應是具有普遍性的,這種適應是生物通過漫長的年代,不斷與環境摩合,自身不斷進化、生存下來而形成的形態結構和生活方式。完整地幫助學生理解生物對環境相適應的觀點,對于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具有相對性,考慮到初一學生的理解能力,不便提,以后高中會學到。
2、生物對環境的影響
生物在適應環境的同時,也對環境有一定的影響。這部分的知識我是這樣處理的:
第一步:讓學生思考兩個問題:
a、地下耕耘者是哪種動物,它對自然界有什么益處?
b、為什么我國開發西部強調要退耕還林和還草?從生物對環境產生的作用這個角度來認識生物的存在確實影響著環境。
第二步:讓學生嘗試舉例描述“生物對環境的影響”的生活中的例子。加深并及時反饋學生對這方面知識的理解。
第三步:讓學生親身驗證“生物也可以影響環境”這一結論:
課前親自探究“植物對空氣濕度的影響”,課上交流。這樣安排體現
1、有做事的過程;
2、有明確的目標;
3、有明確的結果;
4、使用語言傳達信息
5、體現過程的真實性。這是任務型教學的五要素。交流時注意:對于初中學生來說,過程是比結果更重要,但在這兒,由于結果涉及到對數據的收集和處理,這也是科學探究的一種方法,應以激勵和引導。
學生從“做中學”中親身驗證了植物對空氣的濕度有影響,有利于認識生物是可以影響環境的。
3、技能訓練:
這是新教材的一個別有用心之處,旨在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綜合等能力,我們要充分利用教材的這一優勢。引導學生觀察并思考,“看誰提出的問題最有價值?”在問題的提出和解決中培養思維能力。
最后師生共同總結本課收獲,這點很重要,在學生理解的基礎上及時幫助他們構建概念,點睛突出“生物與環境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的生物學觀點。引導學生認識到人類生活在生物圈,對環境的破壞必將回報給人類,所以人和自然和諧相處是多么重要!
初中生物說課稿 5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本節課選自濟南版《義務教育教科書·生物學》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一章
第一節“生物的特征”把“生物的基本特征”作為第一節,說明了本節課在教材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新教材,打破了學科體系,構建了以人與生物圈為主線的體系,所以把生物圈作為第一單元,只有了解了什么是生物,生物具備哪些特征,才能為進一步學習生物學打下堅實的基礎,并以此激發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
2.教學目標。
根據素質教育的要求和新課改的精神,我確定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目標:了解生物和非生物,比較它們的區別,說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發散思維的能力。
。3)情感目標:增強學生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情感,熱愛生命、保護生命。
3.教學重點與難點:
作為剛踏入中學的學生,他們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分析、總結的能力。但是這些能力還不是很強所以教學的重點是引導學生掌握生物的共同特征。因為能力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所以本節課的 教學難點是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及觀察、分析問題的能力。
4.突破重點和難點的關鍵:可以播放以下多媒體課件:
。1)植物的光合作用, (2)獵豹捕獲食物, (3)鯨呼氣時產生的霧狀水柱,(4)秋天植物的葉子落了, (5)獅子追捕斑馬, (6)含羞草對刺激的反應, (7)種子的萌發, (8)破殼而出的小雞。
通過播放這些多媒體課件,讓學生充分觀察、思考,并利用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歸納、總結出生物的共同特征,來突破重點和難點。
二、說教法
教學方式的改變是新課程改革的目標之一,改變了過去單純的教師講授、學生接受的教學方式,變為 討論為主,在充分準備實物、圖片和各種有關資料的情況下,利用多媒體來組織和引導學生觀察、分析、討論、歸納和總結,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發揮其主體作用。
三、說學法
學習方式的改變是新課程改革的目標之一。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讓學生通過觀察、資料分析等,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合作學習,喚醒學生的學習意識、挖掘學生的潛能,調動其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精神。
四、說教學過程
。ㄒ唬﹦撛O情境,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展示多媒體畫面──我們身邊的生物圖,讓學生觀察,教師講述:“這是一個充滿生機的世界,包括我們人類在內的各種各樣的生物都在這里生活和繁衍。地球表層的生物和生物的生存環境構成了生物圈,它是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園!庇纱艘錾锖蜕锶,再進一步引導學生:對于生物圈中形形色色的生物和非生物,我們怎樣來區別它們呢?生物有什么特征呢?下面我們就共同來學習第一章第一節:生物的特征。
要想認識生物,就必須進行觀察,所以,觀察是科學探究的一種基本方法。然后指導學生看書,閱讀這一部分的內容,讓學生學會如何觀察,鼓勵學生平時要多觀察周圍的大千世界,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二)分組討論
對于什么是生物,生物具有哪些特征,教師要播放有關生物和生物的特征的多媒體資料,讓學生仔細觀察,然后分組討論,教師巡視走動,與個別小組成員互動式交談。
(三)相互交流、辯論、歸納和總結
當學生討論完后,教師積極組織和引導學生,圍繞什么是生物,生物具備哪些特征來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學生暢所欲言,各抒己見。在意見一致,達成共識的情況下才下結論,意見不一致時,各小組之間要相互辯論。在辯論時,教師要調動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參加活動,對于上述參加辯論問題的學生,無論對或錯,都要給予掌聲或語言鼓勵,因為激勵性評價和面向全體學生都是新課程改革所倡導的。
關于生物和生物的特征,這一內容要給予學生25分時間來觀察、資料分析、小組討論、同學交流辯論、歸納和總結,最后讓學生完整地總結出什么是生物,生物的特征,學生邊總結,教師邊板書這一內容。
。ㄋ模┲R拓展,升華與遷移
教師進一步啟發學生:生物除了上述特征外,還有哪些特征呢?各小組又開始討論并踴躍發言,如生物還能運動,生物還有一定壽命,生物還能適應環境、影響環境等。教師最后總結:以上大家提出的生物特征,現在專家們的意見也沒有取得一致,所以沒有列入到生物的共同
特征之中,希望有興趣的同學長大以后能繼續從事這方面的研究。
(五)感悟與收獲
學完這節課有什么感悟與收獲呢?學生答:了解了什么是生物,生物具備哪些特征。教師可引導說出:我們要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熱愛生命,保護生命,愛護我們和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園──生物圈,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
。╈柟膛c練習
1.播放多媒體:指出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2.播放多媒體:指出資料中反映的是生物的哪些特征。
五、說板書設計
本節課我采用提綱式板書形式,這樣提綱挈領、層次分明,能很好地說明本節課的教學內容。
六、說教學反思
本節課通過課件的播放,激發了學生的興趣,通過資料分析,個人自學,小組討論,加深了對生物特征的更深理解,培養了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同時使學生更加懂得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熱愛生命,保護生命的意義,從而學生的情感教育得到了升華。
初中生物說課稿 6
一、說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章是繼消化系統、呼吸系統、循環系統完成以后,人體在代謝過程中產生的廢物必須及時排出體外,人體廢物的排出途徑有三條,本節所講的為其中之一,故本章內容與前三章聯系非常密切,互為因果。通過本節的學習可以幫助學生對新陳代謝形成一個完整的認識。《課標》中對本節課的具體要求是:描述汗液形成和排出的途徑。本節內容包括“皮膚的結構”和“汗液的形成和排出”兩部分。
(二)教材處理
本節課中增加了一些圖片,視頻,動畫,準備了模型,從而使抽象的內容變得形象具體,在問題設計中聯系了現實生活中的實例,拓展延伸中還介紹了生活小常識,因此豐富了學生的知識,開闊了學生的視野。
(三)教學目標
學生對于皮膚很熟悉,但真正準確認識的并不多。他們對抽象的理解還存在困難,而對于形象的理解相對要容易一些。因此,在實際教學中,通過直觀的圖片、模型、視頻、動畫的演示,在學生已有生活經驗、知識的基礎上,可以糾正、加強他們的認識和理解。新課標指出:人體結構域生理的知識對學生理解人體結構和功能適應的關系,理解人的各種生命活動,自覺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具有重要意義。本著以人為本,因材施教的原則,結合本節課內容,根據學生實際和課標要求從以下三個方面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識別皮膚的各部分結構,推測皮膚的功能
2、了解汗液的形成和排出,以及它對人體的意義
過程與方法
1、觀察圖片、模型、視頻了解皮膚的結構和功能
2、小組合作探究理解汗液的形成和排出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使學生樹立器官的結構與功能相統一的觀點,養成良好的生活與衛生習慣,確立積極、健康的生活方式。
(四)教學重點、難點
根據教學內容和具體目標我認為本節課的重點是皮膚的結構與功能,難點是汗液的形成和排出
皮膚是人體最大的器官,由于皮膚在人體分布的位置和結構特點,使它具有各種功能,汗液的行車和排出過程又是通過皮膚排出體外的,因此將皮膚的結構和功能確定為本節課的重點
汗液的形成和排出是學生不能用肉眼觀察到的,是抽象的,微觀的,以至于學生難以想象和理解,故將其作為本節課的難點
二、教法學法
教法:
1、直觀演示法
2、問題探究式教學法
3、觀察法
學法指導
小組自主預習、合作探究、總結歸納的學習方法
三、教學手段
1、多媒體教學:
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實現聲、像、圖、文相統一,真實、形象、生動的展示皮膚的結構及汗液的形成和排出過程,把抽象的內容形象化、具體化,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獲得生動的感性知識,進而上升為理性知識。
2、皮膚的模型:直觀、形象、重復利用
四、教學過程
我設計了以下教學流程:
創設情境,導入新課(約2分鐘)
師生共同認定目標(約1分鐘)
合作探究,學習新知(約20分鐘)
歸納總結,形成體系(約2分鐘)
達標測評,拓展延伸(約15分鐘)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多媒體出示圖片,炎熱的夏天,小明喝了大量的水,但他的排尿量卻沒有明顯增加。這是怎么回事呢?從而引起學生思考,分析,提出猜測和假設,帶著問題進入新課的學習
(二)師生共同認定學習目標
出示目標,使學生明確本節課的學習任務
(三)合作探究,學習新知
1、解汗液的形成,首先要了解一下我們皮膚的結構,指導學生對教材中皮膚結構的模式圖和相關文字介紹進行自主學習,完成學案上的相關題目。然后展示皮膚結構圖,讓學生辨認各部分結構,檢測學生自學效果,同時也注重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根據皮膚的結構圖,小組合作交流,討論下列六個問題,。充分討論后,以小組為單位開展匯報交流,并嘗試著說明理由,要求學生回答時要有依據,表達思想時注意邏輯性,要條理清晰,運用生物學語言,體現生物學科的特點,本環節培養了學生合作探究的能力以及語言組織的能力展示皮膚的結構視頻,對皮膚的結構再認識,從而加深學生的印象,同時也突破了本節課的重點
2、除了具有表皮和真皮兩部分之外,還具有一些附屬結構,如:皮脂腺,毛發,指甲,汗腺。汗腺分泌汗液,汗液的形成和排出過程是怎樣的呢?
要求學生自主閱讀教材內容,小組討論下列問題:
在學生討論過程中,教師巡視指導,通過各組學生的相互訂正和補充,學生就能初步構建關于汗液的形成和排出的知識框架。
通過動畫的形式展示汗液的形成和排出,讓學生體會其過程,從而有效的幫助學生理解汗腺的結構是如何與功能相適應的。
本環節以問題的形式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并結合事例,在分析解決問題的基礎上,構建知識體系,充分發揮了學生的自主性,拓展了學生的思維空間,從而突破了本節課的難點
3、汗液分泌可以帶走一部分熱量,從而說明皮膚具有調節體溫的作用,除此之外,皮膚還具有哪些功能呢,在了解皮膚結構的基礎上讓學生進一步推測皮膚的功能,然后根據學生的回答情況,提供生活中的實例,學生分析討論對其功能進行分類總結,然后播放皮膚的功能視頻,加強學生的認識,從而培養了學生依據實例進行推測的能力,同時也樹立器官的結構和功能相統一的觀點。
4、既然皮膚對我們人體這么重要,日常生活中我們應該怎樣保持皮膚的清潔衛生呢,鼓勵學生暢所欲言,各抒己見,教師則根據學生回答的實際情況進行點評和補充,從而促進學生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確立積極健康的生活態度
(四)歸納總結,形成體系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通過回顧本節課所學內容,使形成條理清晰的知識體系,從而培養了學生總結歸納的能力。
(五)當堂測評,拓展延伸
重在考察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的能力
(六)布置作業:為什么我們在夏天排出的汗液比冬天多呢?
(七)生活小常識:增加學生的興趣,開闊學生的視野
初中生物說課稿 7
一、說教材
如果把設計一堂課比作一次美味佳肴,那么教材就是材料之源,因此我們一定要對它有深刻的理解,接下來談談我對教材的理解。
本節課選自冀少版初中生物學七年級下冊第二章第一節第一課。本節課的主要內容是血液的組成和功能,通過本節課的學習為后面學習血型和血管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因此本節課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二、說學情
教師不僅要對教材進行分析,還要對學生有清晰明了的掌握,下面我來談談我所面對的學生情況。
我所面臨的是八年級的學生,他們年齡小,閱歷淺,但是他們好奇心強,求知欲強,喜歡新鮮的事物,喜歡直觀的教學方式。他們在生活中難免會有磕碰,對血液有初步的認識,但是對于具體的構成和功能知之甚少,因此本節課我會盡量多采用多媒體演示,多用直觀的方式展開教學,幫助學生理解和學習。
三、說教學目標
結合教材以及學生情況,我確立了如下教學目標。
1.識別血細胞的種類及其主要功能。
2.通過對紅細胞顏色和形狀的分析,總結并形成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觀點。
3.通過本節內容的學習,體會血液對生命的重要作用,形成珍愛生命的良好品質。
四、說教學重難點
重點:血液的組成和主要功能。
難點:形成紅細胞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觀點。
五、說教法學法
為了達成教學目標,突出本節課重難點。
本節課我將采用小組討論法、問答法、講授法展開教學。
六、說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首先我會利用多媒體播放這樣一個視頻:因為意外事故失血過多造成生命垂危的病人,通過及時輸血轉危為安。之后提問:為什么通過輸血就能夠恢復?學生可能回答血液對人非常重要。我會繼續追問:為什么血液對于人體這么重要?血液有哪些重要的功能?引入課題——《血液》。
在導入環節我之所以這樣設計,是想通過生活中的現象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幫助學生建立起生物與生活之間的聯系。
(二)新課教學
1.血液的成分
首先我會展示抗凝劑的血液分層圖片,引導學生觀察并思考。在血液分層示意圖中,大體可以分成哪幾個部分?在血細胞的顯微結構示意圖中,能找到幾種細胞?通過這樣一系列引導性提問幫助學生熟悉血液的組成成分。
之后由我總結血液的組成,并詳細介紹血細胞的構成和血漿的主要成分。
接著我會提問:血細胞各部分又會有哪些特殊的功能?由此過渡到第二個知識點:血細胞的功能。
2.血細胞的功能
對于這部分知識,我會在多媒體上播放電子顯微鏡下的人血涂片,提問:紅細胞的形態特點和數量?通過這樣的問題帶領學生總結出紅細胞的特點:數量最多,顏色紅、個頭小、兩面凹的圓餅狀。之后我會進一步的追問:紅細胞特殊的形態特點會與紅細胞的功能之間存在特殊的聯系嗎?之后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通過小組討論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并在交流討論之間也能加深對該部分知識的印象。之后結合學生的回答,得出紅細胞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觀點。
之后出示白細胞消滅病原體的圖片和血小板發揮作用的視頻,由學生自主思考白細胞和血小板各自的形態特點與功能。有了之前紅細胞結構與功能活動的鋪墊,學生在該部分能夠獨立完成知識點的總結,并且在該部分也將課堂交還給了學生,符合新課標的教學理念。
3.血漿的作用
考慮到課程的時間安排,血漿該部分的內容我將采取教師直接講解,這樣既節省了時間,也能全面的將血漿的作用闡述清楚,方便學生記憶。當然在最后也會解釋血液對于人體的重要性,首尾呼應,從而完成新課的講授。
(三)鞏固提升
提問:血漿的成分可能有哪些?這樣設計是為了開拓學生的思維,并進一步強調血液對于人體的重要性。
(四)課堂小結
引導學生總結本節課的收獲,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五)布置作業
課下查閱資料,思考:血清和血漿的區別?下節課一起分享。這樣的設計可以勾起他們的好奇心,并將課堂交還給學生,突出學生主體地位。
七、說板書設計
最后說說我的板書設計,本節課我采用了提綱式的板書,旨在清晰明了地幫助學生明確本節課的重點內容:血液的組成和功能,便于理解和學習,這就是我的板書。
初中生物說課稿 8
一、依據課標說理念
新課標認為:綜合性學習應體現為生物知識的綜合運用,聽說讀寫能力的綜合發展,語言課程與其它課程的溝通,書本學習與實踐活動的緊密結合。
綜合性學習應強調合作精神、注意培養學生策劃、組織、協調和實施能力,在學習過程中應突出學生的自主性、主動參與精神,特別要注重探索和參與過程,并且要提倡跨學科領域的學習。
根據以上要求,我確定了本節課的教學理念:主動參與、積極探究、感悟理解,互相合作、共同發展。
二、說教材
本節課是蘇教版八年級下冊第一單元后面的一個專題。實踐性、綜合性很強,通過探究與學習,要使學生認識到鳥的美以及它與人類的關系,并且要學會保護鳥,全面地培養了學生的生物素養。
三、說目標
知識與能力:
1、對鳥的種類、形態特征、生活習性、生存狀態能有一些了解。
2、識記一些關與鳥的詩詞名句,學會欣賞關于鳥的歌曲。
3、在學習活動中獲得美感。
過程與方法:
1、通過自主、合作、探究完成本次活動。
2、學會欣賞鳥的形態美動態美、靜態美、神態美、并能用準確的語言來描述,從而提高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
3、學會收集資料、加工材料、整理材料,并在加工整理過程中發現問題,探究結論。
情感、態度、價值觀
1、使學生認識到鳥是人類的朋友,是國家的巨大的自然財富,也是人類生存必備的資源,應該積極地保護和合理的利用鳥資源,養成愛鳥的美德,并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做一個富有愛心的人。
2、為自己的生活環境能處處花香鳥語獻計出力。
重難點:
①識記一些關與鳥的詩詞名句。
②使學生認識到鳥是人類的朋友,是國家的巨大的自然財富,也是人類生存必備的資源,應該積極地保護和合理的利用鳥資源,養成愛鳥的美德。
四、說教法:
1、情景描繪法:
本節課一開時我就展示了一些圖片,讓學生從視角上認識到鳥的美。然后接美讓學生感知美、欣賞美、最終達到品味美、探討美的目的,從而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進而使學生學會表達美并且創造美。
2、自由研討法:
由于生物是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體,具有綜合性和實踐性的特點,根據本節課的內容,結合創新教育理論,我在課堂上提倡學生自由研討,允許下位置交流意見。根據“大生物觀”的要求,將課內與課外相結合,將課堂教學與寫作、生活實踐相結合,以深化對本專題的感悟與理解,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與自主學習能力。
3、合作交流法:
課堂應該尊重個性,鼓勵創造。因此,在本節課中我努力搭建一個生生交流、師生交流的平臺,使學生在和諧的關系中、輕松的學習中個性得到發展。并且,也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取長補短,學會如何與人交流,與其他人一起分享勞動成果,增強學習的自信心。
4媒體輔助、添色課堂
在現實生活中,學生見過的鳥類并不是很多,那知,怎么體會到這些鳥的美呢?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充分利用網絡資源,使學生對此形成直觀的感受。
五、說學法:
本節課的特點從內容上講,專題教學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專題教學是研究性學習的具體實踐。它把看、聽、說、讀、寫打通,學科間打通,課內外打通,實現綜合教學。本專題意在教師引導下,讓學生自己學習探究,實現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從而使學生獲得知識和能力,培養其情感,學會學習。從學習方式上講,本專題課,依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盡量挖掘學生的學習潛力,激發他們的求知欲望,引導他們在發現中學習,在探究中提高能力,同時體驗成就感,形成良性循環,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的熱情。因此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本節課最主要的學習方法。
六、說教學程序
1、創設情境導入
導語設計:我是一只小小鳥,曾經在枝頭快活的歌唱,曾經在高空自由的翱翔,曾經在風雨中迅猛地疾飛。我有漂亮的羽毛,動聽的歌喉,優美的動作,不知有多少文人騷客曾以我為題材吟詩作賦。今天,我又走進了課堂,和同學生一起開一個鳥文化博覽會。
2、觀鳥獲得美感
在這個過程中,讓學生直觀地認識到鳥的美麗之處,并且激發學生詠鳥的興趣。
3、小組合作探究:
在這個過程中,我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個性,為了給每個學生創造一個發展的空間,我設計了以下學習任務
、倮收b關于鳥的詩歌
、诔P于鳥的歌曲
、圩约簞邮之孁B
、苤v鳥的故事
⑤收集關于鳥的成語
、逓樽约合矏鄣镍B寫贊歌
本課在設計中,注重過程與方法,不是簡單追求結論。根據本專題學科互通、課內外互通的特點,要求學生在初讀本單元課文的基礎上,課外廣泛收集鳥的資料和信息,以供課上補充、加工和整理。
學生通過合作交流完成以上任務,在此過程中教師播放輕音樂創設情境并巡回參與,以達到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的目的。
4、鳥文化探討
看視頻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鳥的動作
探討的鳥作用
探討人與鳥的關系
這五個方面環環相扣,緊密結合,既體現了合作交流這一學習方法同時又有學生的自主參與,特別是最后通過探討人與鳥的關系引出了保護鳥這一話題,進而讓學生發表意見,為愛鳥護鳥獻計獻策。最后,由學生自己總結愛鳥方案。既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又訓練了學生的概括能力,口語交際能力。同時又關注了學生的心靈,使他們養成愛鳥美德。
七、課作業布置
1、愛護小鳥:做到不掏鳥窩,不捉鳥玩,不故意打傷小鳥,并且對傷害小鳥的行為進行勸阻。
2、把你與鳥之間的故事寫出來,讓大家評評
初中生物說課稿 9
一、教材分析
。ㄒ唬┙滩奶攸c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是第一單元第二章中的一個重點。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可以培養學生愛護生物的情感和保護生物圈的意識。
當今社會,人類活動對生物圈的影響越來越大,生物圈的變化也極大地影響著人類的生活,關注人類與自然的和諧發展,關注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都需要了解生物圈,本節內容從學生的認知水平出發,從宏觀角度進行學習,突出人與生物圈的關系,通過對各種各樣生態系統和生物圈是最大生態系統的認識,讓學生對生物圈有一個概括的了解,便于后續內容的學習。
。ǘ┙虒W目標
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以及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確定本節課教學目標如下:
1、 知識要求:能夠描述生態系統的種類及特點。
2、 能力要求:能夠闡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要求:使學生確立保護生物圈的意識。
(三)教學重、難點
1、重點:所有生物共同生活在生物圈中,生物的生存和發展都與生物圈息息相關,因此,我把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定位在“使學生確立保護生物圈的意識”
2、難點:考慮到初一年級的學生認知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有限,我把本節課的教學難點定位在“學生能夠闡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
二、說教法
根據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學習是學生主動的建構活動,學習應與一定的情景相聯系,在此理論知道下,我充分利用多媒體播放一些生態系統景觀的資料以及美國科學家進行生物圈II號實驗的影象資料。給學生創設一定的學習情境,調動學生的感官,引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另外讓學生在課前收集一些生態系統遭到破壞的資料,在課堂上進行交流、分析、討論,讓他們充分展示課下在網絡上獲得的知識,調動他們的積極性。最后教師展示兩則對比材料,讓學生展開討論,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使知識得到升華,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使學生始終主動參與學習,成為學習的主人。
三、說學法
在學法指導上,通過學生對各種影象資料、圖片的觀看、討論、分析、交流,培養他們通過分析資料、圖片獲取知識。
四、 教學過程
。ㄒ唬 復習導入
復習提問“什么叫生態系統?并舉一兩個生態系統的例子!睂W生回答后,教師順便導入新課:地球的表面有海洋也有陸地,有冰冷的南極和北極,也有炎熱的赤道和沙漠地區,可見各地氣候差異很大,生物種類也不盡相同,因此生物圈中有著各種各樣的生態系統。
。ǘ⿲W達標
1、學生帶著問題觀看反映生態系統景觀的短片。
運用多媒體技術,可以呈現生動的畫面,鮮艷的色彩,恰當的解說,感人的音響,能在學生的大腦皮層引起興奮,能激發興趣,因此,我先提出問題:短片中介紹了哪幾種生態系統?它們各自具有什么特點和作用?讓學生帶者問題觀看短片,然后,分別針對各個生態系統的主要特點和作用進行提問,請同學舉手回答,教師及時地給予肯定和鼓勵。這樣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從而使學生達到本節課的知識要求。
2、資料分析、討論和交流
我針對初中學生愛表現自我、自我意識強的心理特征,在課堂上充分運用課堂小組競賽的手段,調節、控制課堂氣氛,使課堂教學活而不亂,穩而不死,使學生始終處于主動的學習狀態之中。因此我
。1)請同學閱讀書P30資料。
。2)小組討論:河流生態系統與哪些生態系統有關聯?
。3)進行交流:各小組代表發言,說明本組的討論結果,各小組的討論結果相互補充,最后師生共同得出結論:河流生態系統與陸地生態系統、農田生態系統、城市生態系統都有著密切的聯系,其實,每一個生態系統都與周圍的生態系統有著方方面面的聯系。
3、學生閱讀分析
教師應讓學生體會學科的思考方式。在新教材中,讓學生掌握生物學學習方法,對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提高學生素質大有裨益。為了達到本節課的能力目標,我請學生閱讀P31“DDT在生物圈中的流動”這段文字,并結合插圖進行分析,教師加以適當引導,新教材尤其重視學生圖文轉換能力的培養,要求學生能以圖釋文,在圖像中收集相關重要信息等等。通過這個情境的創設,確實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促進了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最后大部分同學都能闡明:生物圈是一個統一的整體,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態系統,是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園。從而突破了本節課的難點。
4、進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教育,突出本課重點。
。ü卜炙牟竭M行)
。1)觀看“生物圈Ⅱ號實驗”短片
利用現代教育技術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啟發思維,增強求知欲,形成深刻的記憶,優化學生的學習過程,提高學習效率。因此我再次利用教學資源,播放“生物圈Ⅱ號實驗”短片。 使學生意識到:迄今為止,地球仍是人類和其它生物的唯一家園,我們應該珍惜它,愛護它。這時我提出疑問:可是,生活中,我們常可見到或聽到生態系統遭到破壞的例子。
。2)學生展示課下收集的資料
現代教育技術拓寬了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學生不再只從教師的講解中獲取知識,他們可以通過網絡獲得無比豐富的知識。我就根據適當的教學內容,在課堂上給學生搭建一個平臺,讓他們充分展示課下在網絡上獲得的知識。本節課我就請同學代表利用多媒體展示展示課下從網絡上收集的環境遭到破壞的資料或圖片,使學生看到,我國環境遭到破壞的現象非常嚴重,致使生態失去平衡,造成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氣候惡劣等一系列嚴重后果,這些狀況不僅威脅著人們的身體健康,而且還將嚴重制約我國的經濟建設。同學們分析后意識到: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園,生物的生存和發展都與生物圈息息相關,從而使學生確立保護生物圈的意識,實現了本節課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突出了本節課的重點。
。3)教師展示對比材料,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使知識得到升華
對比材料一
日本的森林覆蓋率已達80%,遠遠高于我國(不足30%)但日本人從不肆意過渡采伐林木,日本沒有制造一次性筷子的工廠,使用的全部有國外進口,其中57%來自中國、印度、越南。
我國的夜市、餐館中,一次性筷子隨處可見,我國亂砍濫伐的惡事件屢屢暴光卻屢禁不止。
對比材料二
在幾年前,日本人就防患于未然,義務到我國甘肅毛烏素去植樹造林,防風固沙,防止沙漠蔓延殃及到日本。
我國把3月12日定為植樹造林日,每年3月12日,我國政府不惜動用車輛興師動眾去植樹造林,年年植樹,卻不見植樹的地方綠樹成蔭。
教師向學生表明:日本人這種損人利己的行為不可取,但他們這種環保意識是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的。使學生確立保護生物圈的意識。
。4)根據上述對比材料,展開小組討論
讓同學們馬上展開討論:作為中學生,為了保護地球,愛護環境,在生活中,我們應該做些什么?通過這些討論,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使知識得到升華,使學生確立保護生物圈的意識。再次突出本節課重點。
(三)認定目標
師生共同總結本節課所講內容,使學生明白本課的三個目標要求(知識要求、能力要求、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要求)。
。ㄋ模┻_標測評
反饋練習,訓練學生對知識的應用,綜合能力。
。ㄎ澹┎贾米鳂I
做練習冊,并以“從我做起,如何做一名環保小衛士”為題寫一篇400字短文。
初中生物說課稿 10
一、 教材分析
。ㄒ唬┙滩牡牡匚缓妥饔茫
光合作用是綠色植物同化作用的主要方面,是整個生物界最基本的有機物代謝和能量代謝。光合作用的發現歷經了科學家們二百多年的探索,滲透著科學研究的思想方法;光合作用與當今世界面臨的糧食、環境等問題關系十分密切。
。ǘ┙虒W目標及確定目標的依據:
任何一節課教學目標的確立首先必需要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即在教學活動中,教師通過啟發引導,喚起學生對品德、知識、能力、審美等內在教育的需求。所以本節課的教學目標重在讓學生在設計實驗的過程中,理解科學實驗的基本思路及科學家對真理執著追求的精神;學會通過實驗驗證真理;通過光合作用過程學習激發學生更高層次的思維,懂得不同學科間的相互聯系。
1、知識目標
。1)通過光合作用的發現史探究,了解科學家的科學思維方法;
(2)理解光合作用的物質和結構基礎;
。3)理解光合作用的基本過程;
。4)掌握光合作用的意義及其原理的應用;
。5)通過驗證實驗學會色素的提取和分離方法;
2、能力目標
。1)通過設計實驗培養學生的科學研究能力;
(2)運用化學知識理解光合作用過程中物質和能量變化
。3)培養學生知識遷移能力,掌握知識的內涵和外延,培養分析綜合能力。
3、德育目標
。1)結合光合作用發現史的學習及實驗設計與分析,培養學生科學的態度及創新、合作精神,進行熱愛科學、獻身科學的科學思想教育。
。2)通過生物結構與功能統一,物質代謝和能量代謝相關聯對學生進行生物學基本觀點教育。
。3)明確光合作用意義,增強愛護植被、關心農林業發展的意識,充分體驗生命科學的價值。
。ㄈ┲、難點及確定依據:
重點:(1)光合作用過程,因為這是理解光合作用反應式和意義的基礎。
。2)光合作用的意義,因為它能幫助學生形成科學的價值觀。
難點:(1)科學研究方法的理解和運用。因為科學研究能力是一種較高的技能,對學生進行科學素養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2)光合作用中物質變化和能量變化。因為光合作用是植物體內一系列理化反應組成的復雜過程,而學生所學的理化知識是有限的,因此高中內容只是過程梗概,這就造成部分學生學習困難。
二、教材處理:
光合作用這節課分三課時學習
學生在他們成長的過程中很少參與科學研究,不理解科學家研究問題的方法,圍繞“目的”設計實驗是一種科研能力,是培養創fg造能力的基礎,也是培養可持續發展人才的需要。所以第一課時光合作用的發現在處理上主要以引導學生進行實驗設計。時
學生在初中已經學習過光合作用,又剛剛學完葉綠體的亞顯微結構這為第二課時的學習提供了很好的基礎。所以這部分內容在處理上注重構建教學內容體系,將教學內容組合為:(1)光合作用的物質和結構基礎;(2)光合作用的全過程;(3)光合作用的意義;(4)光合作用在實踐中的應用。使知識系統化層次化。
第三課時學生自主實驗驗證光合作用色素種類和顏色。
三、教學方法:
課堂教學應該盡可能讓學生多動腦想、動手做、動眼看、動嘴說,讓學生親自去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培養學生自主探究、主動參與課堂問題解決的過程,在“動”中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由此確定以下教學方法:(1)教法:第一課時的“設計實驗”采用發現式教學方法(問題→假設→預期→實驗→結果→結論)。第二課時采用自學討論結合的方法、直觀法。設計科學直觀的葉綠體中色素的吸收光譜圖解,幫助學生理解光合作用的物質基礎,理解葉綠體中的色素在光合作用過程中的作用;通過課件直觀展示光合作用的過程;設計光合作用的光反應與暗反應的比較表,幫助學生掌握光合作用的過程,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第三課時采用實驗法。(2)學法:通過光合作用發現簡史,學習探究研究實驗的基本思路:“問題→假設→實驗→結論”;通過光合作用過程學習,掌握光合作用光反應與暗反應兩階段的區別與聯系;通過分析影響光合作用的因素,體會光合作用的意義及光合作用與世界面臨的糧食、能源、環境污染等重大問題的密切關系;通過提取和分離葉綠體中色素的實驗,了解葉綠體中色素的種類、色素吸收光譜等基本知識。
四、教學手段:
。1) 多媒體課件將設計實驗以圖、文兩種形式再現出來。
。2) 多媒體課件展示色素吸收光譜。
。3) 多媒體課件展示光合作用的過程。變靜態為動態,變抽象為直觀,以突出重點,強化記憶,彌補了圖解靜止不動的缺陷
初中生物說課稿 11
一、教學目標
1.說明顯微鏡的構造和作用。
2.使用顯微鏡,觀察到清晰的圖像。
3.認同顯微鏡的規范操作方法,愛護顯微鏡。
二、教學策略
本節可設計成以學生親自動手實踐為主的課。每位學生都能獨立操作使用顯微鏡,對以后的學習十分重要。因此,教師應根據本校的實際情況(擁有顯微鏡的數量及班額)組 織教學,保證每個學生都有練習使用顯微鏡的機會。課前,教師一定要檢查顯微鏡,以保證每位學生的正常使用。課上,教師在介紹顯微鏡結構時,只把其主要部 分,如鏡頭、反光鏡、準焦螺旋的作用和用法講清楚即可,其余部分請學生課后自學,以免占用太多的課堂時間。教師的示范必須準確,讓每一位學生都看清楚。在 學生自行練習時,教師應巡視。可請同組同學相互糾正。要提醒學生注意:在轉動反光鏡獲得明亮視野時,應先用平面鏡,若視野太暗再換凹面鏡,這樣可以避免強 光刺眼。
教師還應設計評價方法。例如,隨機抽簽,安排受檢者和"評委",以便檢查學生是否會使用顯微鏡、是否能規范操作、是否能觀察到清晰的物像。
三、背景資料
顯微鏡使用時的注意事項
1.取送方法要正確。因為反光鏡是通過鏡柄插放在鏡臂下面的,目鏡是插放在鏡筒上端的,所以,它們很容易因滑落而損壞。取送顯微鏡時一定要右手握住鏡臂,左手托住鏡座,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用一只手提著顯微鏡。另外,也不能取下反光鏡和目鏡亂照亂摸。
2.鏡 頭的保護。目鏡和物鏡平時放在顯微鏡箱中專用的盒內。上實驗課期間,為了防止落上灰塵,要制作專用的塑料袋或布袋,課間將顯微鏡罩好。鏡頭臟了,只能用專 用的擦鏡紙擦拭,擦時要順著一個方向擦。如果擦拭不凈,最好蘸一點二甲苯繼續擦。注意,決不能把鏡頭放到二甲苯中浸泡,這樣會使鏡頭開膠,鏡片脫落。
3.粗、細準焦螺旋的使用和防止鏡筒下滑。一般地說,粗、細準焦螺旋各轉動一周,可以使鏡筒分別移動10 mm和0.1 mm.但在鏡筒下降時,一定要用眼睛直接看著物鏡,使鏡筒緩緩下降。否則,很容易出現物鏡和玻片標本相互擠壓、損壞的后果。
顯 微鏡使用時間過長,鏡筒容易出現下滑現象。如果情況不太嚴重,教師可以進行簡易維修。老式顯微鏡鏡臂的上端有兩個控制鏡筒松緊的螺絲,只要順時針擰動螺 絲,鏡筒就擰緊了。對于國產的新式顯微鏡,鏡筒的松緊是通過兩個粗準焦螺旋來調節的?梢宰笫治站o左側粗準焦螺旋,右手順時針方向擰緊右側粗準焦螺旋,這 樣鏡筒就擰緊了。如果鏡筒下滑的情況嚴重,要及時送到修理部門維修。
4.轉換器的使用。轉動轉換器時,不要用手指扳著物鏡。這樣時間長了,容易使物鏡鏡頭松動,改變焦距,影響觀察的清晰度。正確的方法是手指握準轉換器的邊緣轉動。
5.制作目鏡上的指示針。在演示或考察學生觀察效果時,最好用帶有指示針的目鏡。簡易的做法是:輕輕拆開目鏡,將一根短頭發的一端用膠水粘在目鏡內側的邊緣,另一端指向目鏡圓心的附近。觀察時,輕輕地轉動目鏡,指示針就能夠指出視野內的不同部位。
------
一、【教 材 分 析 】
。ㄒ唬┙滩牡牡匚缓妥饔
《血液循環途徑》為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生物學》(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四章"人體內物質的運輸"中的第三節的第二課時內容,課時安排為一課時,在學習了血管,血液,心臟等知識的前提下,講述人體血液循環的相關知識,人體需要的氧氣和養料必須及時運來,并把產生的二氧化碳廢物運走,人體才能維持正常的生命活動,而這些都必須通過血液循環來實現。因此,本節內容是本章的重點和核心,在全篇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
教材中用整頁篇幅特意安排了一幅人體血液循環模式圖,形象地表現了血液在封閉式的管道系統中的循環流動,學生能否讀懂這幅圖,標志著是否掌握了本節知識。教材中還設計了兩個討論和兩道課堂練習,都從不同的層面體現了本節知識的重點與難點。
。ǘ 教 學 重 難 點:
教 學 重 點 :
1. 人體的血液循環途徑。
教 學 難 點 :
正確理解血液成分在循環途徑的變化。
二、【 教 學 目 標】
。ㄒ唬┲ 識 目 標 :
1. 正確概述人體的血液循環途徑。
2. 區分動脈血和靜脈血,理解在血液成分在循環途徑中發生地變化。
3.了解血液循環的意義
。ǘ┠ 力 目 標 :
1.通過組織學生自學,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自我探究能力;
2.通過歸納總結,培養學生的比較、分析、判斷等思維能力;
3.通過多媒體的輔助,訓練學生細致觀察的能力。
。ㄈ┣ 感 目 標 :
通過學習有關知識, 認識到生命的奇妙,樹立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相適應的觀點。引導學生熱愛科學,建立科學的價值觀。
【確定依據】根據生物課程標準的要求,重點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和實踐能力,讓學生"初步學會生物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培養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教 法 和 學 法】
【確定依據】1、學情:七年級的學生,活潑好動,思維敏捷,但抽象思維略顯 不足,在課堂上,他們好表現,不喜歡老師的空洞說教,拒絕老師將思想強加給他們。
2、生物新課程標準。
說 教 法
1)導課:情景設置法--激發感情,引起興趣。
2)突破重點與難點:1、 啟發式--逐步引導,逐漸深入。
2、 直觀式--多媒體演示。
3、 探究式--發現問題,尋求規律 .
。ǘ┱f 學 法 -- 1)分組探究法。
2)歸納總結法。
3)動眼觀察、動腦思考、動口表達。
4)積極參與課堂活動, 游戲鞏固。
四、【教 學過 程】
。ㄒ唬┱n 前 準 備 :
學生:1)直尺、水彩筆、課本。
2)閱讀 科學家的故事--血液循環的發現。
教師:1)血液循環教學光盤。
2)一杯凝固的血液。
3)血液循環中各結構頭飾 .
4)代表動脈血和靜脈血的氣球。
5) 《血液循環》學案
(二)導 入 新 課 :(大約5分鐘)
"疑,思之始,學之端。"先請同學們看扁鵲切脈圖片(進行愛國思想教育)→學習測量脈搏(親身體驗中華醫學傳統)→提出疑問"心臟為什么在不停地跳動?"→導出新課→探究人體的血液循環途徑(這樣置學生于知與不知的矛盾中,使學生注意力開始集中,積極主動的投入到新問題的解決過程。)
【設想依據】教師準備大量的圖片,為學生探究設置情境,既符合新課標的理念,又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培養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ㄈ┩怀鲋攸c:人體的血液循環途徑(大約10分鐘)
教學光盤展示體循環途徑和和肺循環途徑(必要時多放幾遍,為探究性學習創設情境)→總結兩條循環的路線圖→設置探究問題引發學生思考:問題1:兩條循環途徑的交匯點在哪里?問題2:兩條循環途徑的相同點和區別點?→學生仔細觀察總結出的循環途徑→思考,尋找規律→找出規律后進行實戰演練,親手繪制循環圖→課堂游戲《找朋友》→思維升華,突出重點。
【實施依據】新課標中提出:要面向全體學生實施素質教育、提高生物科學素養、倡導探究性學習,在實現知識目標的同時,還要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是之終身受益。
(四)突破難點:在循環途徑中血液成分的變化。(大約13分鐘)
觀察課前準備的一杯凝固的血液→學生探究思考→得出動脈血和靜脈血的定義→再觀察血液循環圖片→學生尋找出循環途經中動脈血和靜脈血的發生變化關鍵部位→設置懸疑,"為什么在這些部位血液成分會發生改變?"→學生帶著問題觀看"血液的變化"的教學光盤→完成活動"錦上添花"和課堂游戲《小小旅行家》→設置探究問題"探究血液循環的意義"
【實施依據】啟發學生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以舊為新,有抽象的知識到具體的實際問題,再有具體到抽象,循序漸進的完成整個知識點的教學,使學生的學習熱情高漲,并使學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感。
。ㄎ澹┲攸c和難點的延伸:血液循環的意義。(大約5分鐘)
學生歸納總結→探究"血液循環的意義"→實現重點和難點的延伸。
(六)、課堂拓展延伸:冠脈循環,為心臟提供營養,發生障礙時容易引起冠心病和心肌梗塞。(2分鐘)
。ㄆ撸、課堂知識反饋(大約3分鐘)
1、下列血管中流靜脈血的是( B )
A 肺靜脈 B 上腔靜脈 C 主動脈 D 肺動脈
2、小明得了支氣管炎,醫生給他輸液,消炎藥從手部靜脈打入,怎樣到達支氣管的發炎部位?
答: 消炎藥--各級靜脈--上腔靜脈-右心房-參與肺循環-左心房-左心室-主動脈-各級動脈-支氣管發炎部位。
【設置依據】以習題反饋知識要點,掌握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程度。
。ò耍、 課 外 活動(大約2分鐘):
1、小組探究活動:血壓受什么因素影響?
2、關愛家人活動:了解自己和家人的血型。(為下節課作準備)。
【設置依據】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探究性學習習慣,引導學生學會使用多種途徑尤其是網絡資源來獲取新知識,并使課本知識得以充分的延伸。
【板 書 設 計】
標題:人體的血液循環
。ㄒ唬、血液循環途徑:
1、體循環:左心室-主動脈-各級動脈-全身毛細血管-上下腔靜脈-右心房。
血液變化:動脈血變為靜脈血,血液顏色由鮮紅變為暗紅。
2、肺循環:右心室-肺動脈-肺部毛細血管-肺靜脈-左心房。
血液變化:靜脈血變為動脈血,血液顏色由暗紅變為鮮紅。
。ǘ、 血液循環的意義:為全身各部分的細胞帶來氧氣和養料,帶走細胞在代謝過程中產生的二氧化碳等廢物,維持人體的正常生命活動。
五、【教學反思】
本節課以提高學生生物學素養為出發點,通過循序漸進地引導,理論聯系實際的講解讓學生發現生活處處有科學、處處用科學,并運用探究式、啟發式、直觀式等多種教學手段,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為他們創設思維的空間,思想的時間,并適時穿插形象生動的多媒體課件和有趣的課堂游戲,這樣不僅使學生掌握了課堂知識,還極大地鍛煉了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但在今后的教學中我應該更加關注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引導不同層次的學生積極地參與課堂活動,以實現共同進步。在此僅作拋磚引玉,還希望各位專家和老師多加指導,謝謝。
初中生物說課稿 12
各位評委,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濟南版x年級x冊第x頁第x章第x節的《x》,現在我將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法學法、教學流程及設計意圖、反思五個方面來說說本節課的教學。
一、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包括地位和作用、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
1、地位和作用
本節是下冊開篇中的第一節,通過對本課的學習,可以引導學生以興趣和生活經驗為基礎,從人與生物圈的關系出發,去探討人類的食物來源,食物中的主要營養成分及其對人體的重要作用,激發學生學習生物學的熱情。本節中安排的活動有交流、演示、討論等,主要目的是進一步培養學生收集、整理、加工和應用信息的能力,并體驗合作交流的快樂。通過本節課的學習還可使學生從知識、能力、情感等方面為以后的學
習奠定基礎。(本節的前一節已學過,后面將學習內容,本節的內容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從創設情景中提出問題,激發學生主動探究,積極獲取知識,并從中獲得情感體驗,注重科學與社會、科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 基于對教材的分析以及對課程理念的理解,我認為初中生物課程的根本任務是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作為對學生基本生物學知識的構建,我設定以下三維目標,
2、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2)能力目標;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3、教學重難點
。1)重點
。2)難點
二、學情分析
學生通過 年級上冊的學習,對于生物學方面的知識已經有了初步的了解。學生年齡雖小,但已具備了初步的觀察事物、收集整理信息、獨立思考和與他人合作的能力。在教學中,倡導學生主動參與,勤于動手,進一步培養學生主動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合作交流的能力。年齡在十三四歲的初一學生,喜歡表現自己,樂于發表自己的見解。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要適時引導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三、教法、學法
1、教學方法:本節課的教學策略是通過學生觀察、體驗、合作等方式使學生獲得知識、培養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合作者,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教師利用啟發性的語言和有研究價值的問題,引導學生逐步探索人類食物的奧秘。通過探究、合作、交流等活動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2、學法指導:在教師創設的情景中快速地進入學習狀態,在民主、輕松、愉快的教學環境中仔細觀察、認真傾聽、積極發言、勤于思考。提高自身的分析、推理和歸納總結等科學思維能力,學會合作。
四、 教學流程
包括1、創設情境導入新課約3分鐘,2、 10分鐘,3、 分鐘,
4、 分鐘,機動教學5分鐘。
1、 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五、 反思
以上就是本人對整個教學過程的邏輯順序安排。
教學的關鍵不在于教師教了多少,而在于學生學了沒有。本節亮點在于抓住學生好動、好奇的心理特征,以活動為線索貫穿整個教學過程,營造一個民主、和諧、輕松的課堂氛圍,把課堂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他們在活動中積累經驗,在推理中領會知識,在思考中構建概念。讓學生們體驗到學習的愉悅。
初中生物說課稿 13
一、說教材
《物質的運輸路線》是河北少兒出版七年級下冊第二章《愛護心臟 確保運輸》的第三節,血液循環的途徑這部分知識是教學的重點。它既是對前面所學的血液,血管、心臟等知識的深化,又是后面學習呼吸、排泄等章節的前提和關鍵。這部分內容是《生物課程標準》中內容標準《第五部分----生物圈中的人》的知識,人體吸收的營養物質需要經過循環系統運送到身體的各種組織、器官,人體所產產生的廢物也通過循環系統、呼吸系統和泌尿系統等的協調活動排出體外,因此本章內容起到了聯系各部分知識的作用,而第三節又是本章的重點內容。
二、教學目標的確立:
●《課程目標中》指出:獲得有關人體結構、功能及衛生保健的知識,促進生理和心理的健康發展。所以我把以下四個知識點作為本節課的知識目標:
1.分析血液循環的途徑;說明體循環和肺循環的關系。
2.概述血液循環的組成和路線。
3.描述動脈血、靜脈血的概念和血液循環的意義。
4.說出血液、組織液、淋巴之間的關系及血液循環和淋巴循環的關系。
●能力目標指出,初步學會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發展學生表達交流的科
學探究能力,發展合作能力。因此我把以下三點作為這節課的能力目標:
1.提高表達和相互交流的能力。
2.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的合作能力,實踐能力。
3.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和綜合分析能力。
●在學習過程中為了能始終貫穿情感態度教育,確立本課的情感目標:
1.培養學生學習生物科學的興趣,體驗探究知識的樂趣。
2.鼓勵學生通過分析找出答案,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三、重點、難點的確立:
根據本節課所確立的知識目標,結合學生的實際水平、能力,把血液循環的路線和循環的意義以及動脈血和靜脈血的概念確立為本課的重點。使學生能深刻正確的認識血液循環及其意義。
好學教育:
血液循環的知識比較抽象,理解血液循環的整體過程和體循環及肺循環環的關系有一定的困難,因此把二者作為本節的難點,希望能使學生理解體循環和肺循環是獨立進行的,匯合于心臟,組成完整的循環途徑。
四、說教法、學法
根據本節的三個層面的教學目標和確立的重點、難點,分別采用了不同的教法、學法,如多媒體教學法能直觀的把一些抽象問題形象化、生動化,易于理解;討論法有利于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促進學生以及師生之間的交流,啟發式教學法可以發揮學生的探究的潛能,自主地進行學習。在教學中綜合運用這些教學方法可以實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的興趣。
五、說教學準備:
1.老師的準備:制作的課件,把血液循環以動畫的方式呈現出來,幫助學生理解,增強形象生動性。給每位學生復印一張探究活動報告單,供學生上課自己畫出血液循環的途徑。
2.學生的準備:復習心臟的結構,和心臟相連的血管的名稱及血液流動的方向。為循環途徑的學習打下知識基礎,便于理解血液流動的方向。
六、說教學設計:
(一)復習:
(啟動課件,出示心臟的結構圖)
心臟的四腔中血液流動的方向,及和每個腔連通的血管分別是什么? 通過復習這一內容有利于學生順利的完成血液循環途徑的學習。
(二)引入:
通過身邊事引入課題,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好奇心。
(三)教學活動設計:
1. 提出問題(展示血液循環模式圖課件flash動畫):
假設有個紅細胞,隨著血流在人體內周游,如果以左心室為出發點,那么它旅行的路線是怎樣的?如果讓你對它的旅程進行劃分,你認為可以分為幾個階段?以小組為單位,結合多媒體課件內容,在學生活動報告單中標注血液循環的途徑。
設計這一活動,可以使同學積極去探究血液循環的途徑,通過已有知識,在小組同學的努力下共同完成血液循環途徑的認識,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為進一步突破血液循環途徑這一難點問題打下基礎。通過學生上臺發布結論,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給學生展示自己的機會,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學生發布完結論,要給學生一種積極的評價,肯定他們的成果,同時指出存在的問題。
2.結合學生的結論,進一步鞏固血液循環途徑,結合課件,強化循環途徑的學習。
好學教育:
師:為了便于我們研究,我們把血液循環的途徑分為:體循環和肺循環。
體循環是血液在心臟與全身各組織器官之間的循環。動脈血由左心室射入主動脈,經各級動脈,到毛細血管網處進行氣體交換變成靜脈血,再經各級靜脈,最后匯集到上、下腔靜脈,流回右心房。
肺循環是血液在心臟和肺之間的循環。靜脈血由右心室射入肺動脈,在肺泡毛細血管處進行氣體交換變成動脈血,再由肺靜脈流回左心房。
通過以上的學習,我們完成了第一個教學重點的——血液循環的路線的學習,同時也突破了這一難點問題。
3.動脈血、靜脈血的概念這一種重點的學習:
師:通過剛才大家的研究和討論,我們了解了血液循環的途徑,我們提到了動脈血和靜脈血,學生必然會有疑問,通過自己查閱《小辭典》,就會明白這兩個概念,提高學生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為了進一步強調動脈血和靜脈血的概念,在提出有關的問題(教材中“大家談”欄目的內容)
(1)“動脈中流的是動脈血,靜脈中流的是靜脈血”,這種說法對嗎?
回答:這種說法不對,從概念上看,動脈血、靜脈血的劃分是從含氧量的多少和血液的顏色來區分的,而不是以血液所在的血管名稱來劃分的。從循環途徑上可以看出,肺靜脈中流動的是動脈血,肺動脈中流動的是靜脈血。因此說“動脈中流動的是動脈血,經脈中流動的是靜脈血”這種說法是錯誤的。
通過前邊的學習,在討論這個問題學生會很有自信,容易做出結論,同時鞏固了動脈血和靜脈血的概念,實現了第二個教學重點的學習。
(2)肺循環和體循環途徑分別有什么意義?
學習了動脈血、靜脈血的概念,結合課件,通過老師的啟發和學生的努力就能夠說出這個問題。
肺循環把體循環帶來的一部分代謝終產物運輸到肺部,進而排出體外,并把含氧多的動脈血運回心臟。體循環把含氧多的動脈血運輸到全身組織各處,并把全身組織處的靜脈血運回心臟。
演示課件:體循環和肺循環獨立進行,在心臟處連通在一起,構成了完整的血液循環途徑,保證了體內物質運輸和交換,使人體的各項生理活動得以正常的進行。
在此,實現了本節課的第三個教學重點,同時也使一個難點得到了突破。
4.血液、組織液、淋巴三者之間的關系。(課件演示淋巴的形成)
學生描述三者之間的關系。
明確三者關系后,進一步通過課件來說明,組織液一部分進入毛細淋巴管形成淋巴。淋巴流經各級淋巴管及大小不等淋巴結,最后匯入鎖骨下靜脈,進入血液循環,這個過程叫淋巴循環。淋巴循環不僅可以調節血漿和組織液之間的平衡,還有回收蛋白質和脂肪的作用。
好學教育:
使學生了解血液循環與淋巴循環的關系。實現了第四個知識目標。
5.進行小結:
總結循環系統的作用,同時強調應該加強循環系統的保健,才能有健康的身體。
6.思考題的設計:
首先呼應課題引入時的問題,通過學習,學生很容易回答,然后討論課本中想一想的問題,可以幫助理解循環系統和消化系統的關系,也體現了物質運輸這一內容的重要性。
7.說練習題的設計:
通過練習可以鞏固所學的知識,第一題主要體現了血液循環過程中物質交換的過程;第二題復習體循環和肺循環的關系;第三題即是一個輸液的常識問題,輸液是通過靜脈輸入的;第四題是循環路線的實際應用,提高學生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
七:說教學評價:
教學評價應該有利于學生多主動發展,注意終結性評價和形成性評價相結合,定量評價和定性評價相結合,重視學生的自評和互評,積極引導學生真正改變學習方式,提高終身學習能力。在本課教學中,注重學生的定性評價,在活動中充分給與學生肯定的評價,同時指出努力的方向;而且在學習過程中給每個學生展示自己的機會。
初中生物說課稿 14
一、說教學內容分析:
本節內容包括:植物系統進化樹,藻類植物、苔蘚植物、蕨類植物和種子植物的形態、結構特征、生活方式以及他們對生物圈中的作用和與人類的關系。通過"植物系統進化樹","觀察比較不同的植物"的活動,引導學生初識不同的植物類群。
二、說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初步認識植物系統進化樹,了解不同植物類型之間的親緣關系,通過"觀察比較不同的植物"的活動,以及對植物類群的各種學習活動,認識不同的植物類群的形態、結構特征、生活方式,與人類的關系,并通過對不同植物類群的比較,進一步理解植物進化樹。
通過"觀察比較不同的植物"的活動,提高觀察能力、比較分析能力;通過對不同植物類群的學習,增強分析問題及語言表達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實驗觀察、比較、討論和講述藻類、苔蘚、蕨類和種子植物。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會植物種類的多樣性,強化生物進化的觀點,增強生物科學價值觀,培養學生關注和保護生物圈中多種多樣的綠色植物情感。
三、說學習者特征分析:
本校地處偏遠農村,該校生都是來自大山的孩子,對常見的植物即陌生又熟悉,說熟悉是他們在日常生活中與常見的植物有密切接觸,有深刻的感性認識;說陌生是因為他們缺乏相應的理論知識,學生學習興趣高,通過實踐和理論相結合幫助他們認識植物系統進化樹和掌握藻類植物、苔蘚植物、蕨類植物的特征及與人類生活的關系。從學生的認知規律來看,八年級學生已開始從具體思維向抽象思維的過渡,喜歡接受新鮮事物,有一定的生物學經驗基礎。
四、說教學策略選擇與設計:
根據以上分析,我設計為2課時,此節為第一課時,本節課應從學生的主體性出發,創造充分機會讓學生擁有成功的喜悅,在和諧的氛圍中完成教學任務,讓學生主動學習,學有所獲,從內心深處產生保護環境,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欲望。對此我做了大量的課前準備工作,提前一周通知學生利用周末采集樣本,同時,還利用學生中午休息時間,帶領大隊長一個班12人上后山采集樣本,回到學校后,由大隊長隨意分配樣本到各位小組中。這樣,學生課前對學習的內容就有了充分的心理準備。課中:一、通過以上創設的情景,引入新課,二、通過"觀察比較不同的植物"的活動,以及對植物類群的各種學習活動,認識不同的植物類群的形態、結構特征、生活方式,與人類的關系,進一步理解植物進化樹,三、通過對不同植物類群的比較,認識藻類植物、苔蘚植物、蕨類植物的特征及與人類生活的關系。
五、說教學準備:
1、準備植物系統進化樹圖片,學生采集藻類、苔蘚、蕨類和種子植物的實物、標本、掛圖。
2、實物材料及用具:學生采集新鮮的水綿,葫蘆蘚、墻蘚、鐵錢蕨、海金沙、石斛,芒萁、帶球果的杉枝、帶花及果實的白菜植株等大量植物實物、放大鏡、鑷子。
六、說教學過程:
。ㄒ唬、創設情景,引入新課
通過學生采集活動和生活中對植物的感性認識,結合農村孩子的生活實際,貼近生活,讓學生感受到好奇,直揭新課,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進一步學習的欲望。
。ǘ、植物系統進化樹和活動:觀察比較不同的植物
運用課本植物系統進化樹的認識,幫助學生對植物的分類有了初步的了解,接著進行觀察比較不同植物的活動,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幫助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強化生物進化的觀點,增強生物科學價值觀,培養學生關注和保護生物圈中多種多樣的綠色植物情感。
。ㄈ⒃孱愔参、苔蘚植物、蕨類植物
采用提問式、啟發引導式教學方法,逐一分析藻類植物的
1、結構:藻類植物是多種多樣的,有單細胞的,有多細胞的;有生活在淡水中的,有生活在海洋中的,還有少數種類生活在陸地上的。
2、特征:大多數生活在水中,沒有根莖葉的分化,都能進行光合作用
3、分類:據藻類植物呈現的顏色的不同可以將藻類植物分為綠藻、褐藻和紅藻等。
4、對生物圈中的作用和與人類的關系:為水生生物提供食物和氧氣。與人類的關系是有些可食用,可藥用,如海帶、紫菜等可食用,褐藻膠、瓊脂、碘酒在醫藥上有廣泛的用途。
利用對比學習方法,引導學生學習苔蘚植物和蕨類植物結構、特征、分類。培養學生學習方法的能力幫助學生分析藻類植物、苔蘚植物、蕨類植物的特征及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和與人類的關系。
。ㄋ模⒈菊n總結
及時反饋與總結,有利于學生學習知識的掌握
。ㄎ澹、作業設計
七、說教學評價設計:
本節課內容的教學效果可以從課堂回答、反饋練習、鞏固練習和課后作業四個方面進行評價。課堂回答通過不斷設置問題,引導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課中練習鞏固反饋是一般的知識性練習題,目的是檢驗學生當堂課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在此基礎上,理論聯系實際,注重知識的深化和應用。
八、說總結與反思: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不是直接把知識教給學生,而是著眼于知識獲取的過程、學習方法和能力的培養,使學生自己觀察、思考、分析和總結,親身經歷知識的獲取過程,從中學到知識和方法,發展多種能力。教師要多聯系生產實際,讓學生邊聯想、邊思考,從中發現新知識,并提高學生對新知識的運用能力。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有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科學素質。
初中生物說課稿 15
各位專家領導,大家好!
今天我將要為大家講的課題是: 沒有細胞結構的微小生物病毒 .
一、指導思想
生物科學不僅是眾多事實和理論,也是一個不斷探究的過程。因此本節課的指導思想是:走進新課程,運用探究性學習,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科學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1、本節內容在全書及章節的地位:《病毒》是人教版幼師教材全一冊第二部分微生物中第三章。在此之前,學生已學習了前兩章細菌、真菌等有關微生物的知識,這為過渡到本節的學習起著鋪墊作用。本節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及將來的幼教工作息息相關。因此,在教材中占據重要的地位。
2、教學重點
。1) 病毒的形態結構和生命活動的特點。
。2) 病毒與人類的關系。
3、教學難點
病毒的結構和繁殖。
三、學情分析
本 節的教學對象為學前二年級學生。通過第一部分的學習,學生已經掌握了生物體的基本結構,植物的形態、結構、生命活動等知識;已學會初步的觀察、分析、比較 等研究生物學的方法。具備了獨立學習本節部分內容的知識和能力基礎。她們對本節課涉及的有關病毒與人類關系,在生活中已有一定的感性認識。但對病毒的形態 結構、生命活動的知識,難以理解。
四、教學目標設計
1、基礎知識目標:
。1) 通過學習使學生知道病毒的形態結構特點。
。2) 通過學習讓學生識記病毒的生命活動特點
(3) 通過學習使學生知道病毒對植物、動物和人體的危害以及病毒在生物防治上的作用。
(4) 通過學習讓學生識記細菌病毒——噬菌體的有關知識。
2、能力訓練目標:
。1) 通過學習使學生初步具有進一步獲取課本以外的生物學信息的能力。
。2) 通過學習培養學生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3、思想情感目標:
通過學習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思想教育。
五、教法設計
1、直觀教學法
通過動畫課件等直觀教學手段,創設生物微觀世界,激起學生的感性認識,獲得生動的表象,使學生能比較全面地掌握知識,比較深刻地掌握和理解教學內容。
2、探究式教學
使學生初步學會生物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發展學生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定計劃、實施計劃、得出結論、表達和交流的科學探究能力。
六、學法指導
我們常說:"現代的文盲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掌握學習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學中要特別重視學法的指導。
本節課采用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讓學生在課前以組為單位,針對教師提出的問題,通過多媒體網絡技術查找有關資料,進一步通過小組討論、協商,得出研究報告。最后在課堂交流。
七、 教學程序設計
1、教師設疑:把教學內容轉化為具有潛在意義的問題,讓學生產生強烈的問題意識,使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成為"猜想",繼而緊張地沉思,期待尋找原由。
2、教學內容分為四部分內容:病毒的發現;病毒的形態、結構、生命活動;病毒與人類的關系(有害);病毒與人類的關系(有利)。
(1)學生的主體活動為:學生代表闡述本組的研究報告;做好聽課紀錄,思考并提出相關問題,討論得出結論;展示本組設計的《健康周報》。
。2)教師的主導作用:引領教學主線,創設問題情景,聆聽學生講解,歸納教學內容。完成學生的測評。
八、媒體的選擇
本 節課的知識較為抽象,難以理解。因此我們采用網絡、課件的現代教育技術手段,集文字、聲音、圖像于一體,把抽象的問題直觀化、形象化、立體化、動態化;把 學生看不到、摸不著的病毒結構及生命活動的動態變化過程清晰地展現在學生面前,彌補了傳統教學的不足,使難點迎刃而解,重點得以突出,充分體現了計算機多 媒體輔助教學的優勢。
【初中生物說課稿】相關文章:
說課稿(初中生物說課稿)11-16
初中生物的說課稿12-01
初中生物說課稿10-24
初中生物說課稿06-10
初中生物說課稿范例12-01
優秀的初中生物說課稿11-09
人教版初中生物說課稿10-28
初中生物鳥類說課稿11-06
初中生物的特征說課稿11-05
初中生物優秀說課稿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