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的數學說課稿初中范文集合八篇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通常需要用到說課稿來輔助教學,說課稿有助于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怎樣寫說課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數學說課稿初中8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數學說課稿初中 篇1
寫說課稿一定要有正確的思路,下面一起去看看小編為你整理的初中數學萬能說課稿吧,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一、說教材
用因式分解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是北師大版九年級上冊第二章第四節內容,是中學數學的主要內容之一,在初中數學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們從知識的發展來看,學生通過一元二次方程的學習,可以對已學過實數、一元一次方程、整式、二次根式等知識加以鞏固,同時一元二次方程又是今后學習可化為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二次函數等知識打下良好基礎。
二、說學情
任何一個教學過程都是以傳授知識、培養能力和激發興趣為目的的。中學生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當他們在解決實際問題時,發現要解的方程不再是以前所學過的一元一次方程或是可化為一元一次方程的其他方程時,他們自然會想進一步研究和探索解方程的配方法問題。而從學生的認知結構上來看,前面我們已經系統的研究了完全平方公式,二次根式,用配方法公式法后,這就為我們繼續研究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奠定了基礎。
三、說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掌握應用因式分解的方法,會正確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解。
【過程與方法】
通過利用因式分解法將一元二次方程轉化成兩個一元一次方程的過程,體會“等價轉化”“降次”的數學思想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探討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體會“降次”化歸的思想,逐步養成主動探究的精神與積極參與的意識。
四、說教學重難點
【重點】
運用因式分解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
【難點】
發現與理解分解因式的方法。
五、說教法、學法
本節課我主要采用啟發式、類比法、探究式的教學方法。教學中力求體現“類比---探究-----歸納”的模式。有計劃的逐步展示知識的產生過程,滲透數學思想方法。由于學生配平方的能力有限,所以,本節課借助多媒體輔助教學,指導學生通過觀察與演示,總結因式分解規律,從而突破難點。
同時學生經過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學習過程,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進而創造性地解決問題,有效發揮學生的思維能力,發揮學生的自覺性、活動性和創造性。
六、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因為數學來源與生活,所以以學生的實際生活背景為素材創設情景,易于被學生接受、感知。通過課件演示課本中的實例,并應用多媒體對其進行分析,充分顯示多媒體演示中的生動性、靈活性,增強直觀性;同時幫助學生從實際問題中提煉出數學問題,初步培養學生的空間概念和抽象能力。由因式分解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順利地進入新課。
(二)探索新知
問題1:一個數的平方與這個數的3倍有可能相等嗎?如果相等,這個數是幾?你是怎樣求出來的?
學生小組討論,探究后,展示三種做法。
問題:小穎用的什么法?——公式法
小明的解法對嗎?為什么?——違背了等式的性質,x可能是零。
小亮的解法對嗎?其依據是什么——兩個數相乘,如果積等于零,那么這兩個數中至少有一個為零。
問題2:學生探討哪種方法對,哪種方法錯;錯的原因在哪?你會用哪種方法簡便]
師引導學生得出結論:
如果a·b=0,那么a=0或b=0
(如果兩個因式的積為零,則至少有一個因式為零,反之,如果兩個因式有一個等于零,它們的積也就等于零。)
“或”有下列三層含義
、賏=0且b≠0 ②a≠0且b=0 ③a=0且b=0
問題3:
(1)什么樣的一元二次方程可以用因式分解法來解?
(2)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其關鍵是什么?
(3)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理論依據是什么?
(4)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方程,必須要先化成一般形式嗎?
因式分解法:當一元二次方程的一邊是0,而另一邊易于分解成兩個一次因式的乘積時,我們就可以用分解因式的方法求解。這種用分解因式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稱為因式分解法。
這是我會提示學生:1.用分解因式法的條件是:方程左邊易于分解,而右邊等于零;2.關鍵是熟練掌握因式分解的知識;3.理論依舊是“如果兩個因式的積等于零,那么至少有一個因式等于零!
(三)鞏固提高
在這個環節,我遵循鞏固與發展相結合的原則,先引導學生練習,練習如下:
用分解因式法解下列方程嗎?
在學生做練習時,進行巡看,及時掌握學生的練習情況,以便進行有針對性的評講。個別題目采取小組合作的方式對本課知識進行鞏固,不僅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增強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意識和集體榮譽感,而且還能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判斷能力。學生完成課本練習后,補充一道習題,目的是提升學生對因式分解法的理解。同時也起到了分層次教學的作用。
(四)小結作業
最后是小結環節,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學到了什么,有什么收獲。整個過程讓學生自己進行,以培養學生的歸納、概括的能力?紤]帶學生在知識、技能、能力等方面的發展都不盡相同,因此,我分層次布置作業,作業分為必做、選做兩類,以便同時兼顧到學有困難和學有余力的學生。
七、說板書設計
我的板書本著清晰、簡潔、直觀的原則,呈現知識的內在聯系,板書如下:
數學說課稿初中 篇2
說教材:
1.地位和作用:
本節內容是北師版初中數學初一下冊第五章《三角形》的第一節。目的是讓學生在對三角形已有的認識的基礎上,經歷從現實世界中探究出幾何模型的過程,科學認識三角形的相關知識、基本要素及其表示方法,然后引導學生通過實驗、比較等操作活動來探究三角形三邊之間的關系;是"數學來源于生活,而又應用于生活"的重要體現,是對三角形認識的深化,也是今后繼續系統探究三角形全等、三角形相似等知識的基礎。
2.教學目標:
根據本節課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結合課程標準要求"教學內容應體現基礎性,要有利于學生主動地進行數學學習活動,讓學生能積極參與數學學習活動,對數學有好奇心和求知欲"的理念。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與技能:
結合具體實例,經歷從現實生活中抽象出幾何模型的過程,小學語文教學視頻進一步認識三角形的概念及其基本要素;經歷觀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動的過程,掌握三角形三邊之間的關系。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通過師生互動探究,培養學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教學中滲透數學美、數學分類思想,培養學生濃厚的學習熱情;同時樹立知識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的觀點。
3.教學重難點:
由于學生在小學的學習,對三角形已有所認識,生活中也看到不少的三角形模型,也有了兩點之間線段最短的生活經驗。因此,學生對知識的學習可能并不是特別困難,但對從現實生活中抽象出幾何模型,"數學生活化"思想的理解,以及建立模型后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等多種學習方式,展示知識的形成過程,由眾多特例總結歸納三角形三邊關系的理解可能會存在一定的困難。因此,我確定本節課的重難點為:
教學重點:
、僬J識三角形的概念、基本要素及表示方法。
、谌切稳呹P系的探究與理解。
教學難點:三角形三邊關系的探究與理解。
4.教材處理:
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對教材做了部分調整,以"猜謎、擺圖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生活中的三角形"為切入口,滲透"數學來源于生活,而又應用于生活"的數學理念。讓學生更加積極地投入到之后的實驗探索中,主動獲取知識。在練習題上巧設坡度,降低難度,弱化學習障礙的影響。
數學說課稿初中 篇3
一、教材分析 :
(一)、本節課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一節,是在上節“勾股定理”之后,繼續學習的一個直角三角形的判斷定理,它是前面知識的繼續和深化,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是初中幾何學習中的重要內容之一,是今后判斷某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的重要方法之一,在以后的解題中,將有十分廣泛的應用,同時在應用中滲透了利用代數計算的方法證明幾何問題的思想,為將來學習解析幾何埋下了伏筆,所以本節也是本章的重要內容之一。課標要求學生必須掌握。
(二)、教學目標:
根據數學課標的要求和教材的具體內容,結合學生實際我確定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
1、理解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證明方法并能證明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2、掌握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并能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判定一個三角形是不是直角三角形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對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探索,經歷知識的發生、發展與形成的過程
2、通過用三角形三邊的數量關系來判斷三角形的形狀,體驗數與形結合方法的應用
3、通過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證明,體會數與形結合方法在問題解決中的作用,并能運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解決相關問題。
情感態度:
1、通過用三角形三邊的數量關系來判斷三角形的形狀,體驗數與形的內在聯系,感受定理與逆定理之間的和諧及辯證統一的關系
2、在探究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活動中,通過一系列富有探究性的問題,滲透與他人交流、合作的意識和探究精神
(三)、學情分析:
盡管已到初二下學期學生知識增多,能力增強,但思維的局限性還很大,能力也有差距,而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證明方法學生第一次見到,它要求根據已知條件構造一個直角三角形,根據學生的智能狀況,學生不容易想到,因此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證明又是本節的難點,這樣如何添輔助線就是解決它的關鍵,這樣就確定了本節課的重點、難點和關鍵。
重點:勾股定理逆定理的應用 難點:勾股定理逆定理的證明 關鍵:輔助線的添法探索
二、教學過程:
本節課的設計原則是:使學生在動手操作的基礎上和合作交流的良好氛圍中,通過巧妙而自然地在學生的認識結構與幾何知識結構之間筑了一個信息流通渠道,進而達到完善學生的數學認識結構的目的。
(一)、復習回顧: 復習回顧與勾股定理有關的內容,建立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
(二)、創設問題情境:一開課我就提出了與本節課關系密切、學生用現有的知識可探索卻又解決不好的問題,去提示本節課的探究宗旨。(演示)古代埃及人把一根長繩打上等距離的13個結,然后用樁釘如圖那樣的三角形,便得到一個直角三角形。這是為什么?……。這個問題一出現馬上激起學生已有知識與待研究知識的認識沖突,引起了學生的重視,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因而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來,創造了我要學的氣氛,同時也說明了幾何知識來源于實踐,不失時機地讓學生感到數學就在身邊。
(三)、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嘗試解決問題,總結規律(包括難點突破):因為幾何來源于現實生活,對初二學生來說選擇適當的時機,讓他們從個體實踐經驗中開始學習,可以提高學習的主動性和參與意識,所以勾股定理的逆定理不是由教師直接給出的,而是讓學生通過動手折紙在具體的實踐中觀察滿足條件的三角形直觀感覺上是什么三角形,再用直角三角形插入去驗證猜想。這樣設計是因為勾股定理逆定理的證明方法是學生第一次見到,它要求按照已知條件作一個直角三角形,根據學生的智能狀況學生是不容易想到的,為了突破這個難點,我讓學生動手裁出了一個兩直角邊與所折三角形兩條較小邊相等的直角三角形,通過操作驗證兩三角形全等,從而不僅顯示了符合條件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還孕育了輔助線的添法,為后面進行邏輯推理論證提供了直觀的數學模型。接下來就是利用這個數學模型,從理論上證明這個定理。從動手操作到證明,學生自然地聯想到了全等三角形的性質,證明它與一個直角三角形全等,順利作出了輔助直角三角形,整個證明過程自然、無神秘感,實現了從生動直觀向抽象思維的轉化,同時學生親身體會了動手操作——觀察——猜測——探索——論證的全過程,這樣學生不是被動接受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因而使學生感到自然、親切,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有所提高。使學生確實在學習過程中享受到自我創造的快樂。在同學們完成證明之后,可讓他們對照課本把證明過程嚴格的閱讀一遍,充分發揮教課書的作用,養成學生看書的習慣,這也是在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四)、組織變式訓練:本著由淺入深的原則,安排了三個題目。(演示)第一題比較簡單,讓學生口答,讓所有的學生都能完成。第二題則進了一層,字母代替了數字,繞了一個彎,既可以檢查本課知識,又可以提高靈活運用以往知識的能力。第三題則要求更高,要求學生能夠推出可能的結論,這些作法培養了學生靈活轉換、舉一反三的能力,發展了學生的思維,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果和利用率。在變式訓練中我還采用講、說、練結合的方法,教師通過觀察、提問、巡視、談話等活動、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過程,隨時反饋,調節教法,同時注意加強有針對性的個別指導,把發展學生的思維和隨時把握學生的學習效果結合起來。
(五)、歸納小結,納入知識體系:本節課小結先讓學生歸納本節知識和技能,然后教師作必要的補充,尤其是注意總結思想方法,培養能力方面,比如輔助線的添法,數形結合的思想,并告訴同學今天的勾股定理逆定理是同學們通過自己親手實踐發現并證明的,這種討論問題的方法是培養我們發現問題認識問題的好方法,希望同學在課外練習時注意用這種方法,這都是教給學習方法。
(六)、作業布置:由于學生的思維素質存在一定的差異,教學要貫徹“因材施教”的原則,為此我安排了兩組作業。A組是基本的思維訓練項目,全體都要做,這樣有利于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以及提高他們學好數學的信心。B組題適當加大難度,拓寬知識,供有能力又有興趣的學生做,日積月累,對訓練和培養他們的思維素質,發展學生的個性有積極作用。
三、說教法、學法與教學手段:
為貫徹實施素質教育提出的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全面發展主動發展的精神和培養創新活動的要求,根據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教學要求以及初二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征以及學生的認知規律和認知水平,本節課我主要采用了以學生為主體,引導發現、操作探究的教學方法,即不違反科學性又符合可接受性原則,這樣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發展學生的思維;有利于培養學生動手、觀察、分析、猜想、驗證、推理能力和創新能力;有利于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有利于突破難點和突出重點。此外,本節課我還采用了理論聯系實際的教學原則,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通過聯系學生現有的經驗和感性認識,由最鄰近的知識去向本節課遷移,通過動手操作讓學生獨立探討、主動獲取知識?傊竟澱n遵循從生動直觀到抽象思維的認識規律,力爭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力爭把教師教的過程轉化為學生親自探索、發現知識的過程;力爭使學生在獲得知識的過程中得到能力的培養。
數學說課稿初中 篇4
一、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目標:通過操作,引導學生推導出圓面積的計算公式,并能運用公式解答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2. 過程與方法目標:激發學生參與整個課堂教學活動的學習興趣, 培養學生的分析、觀察和概括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滲透轉化的數學思想和極限思想。
二、教學重點
正確計算圓的面積
三、教學難點
圓面積公式的推導
四、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圓片
五、教學設計
(一)復習舊知,導入新課
1. 前面我們學習了圓、圓的周長。如果圓的半徑用r表示,周長怎樣表示?( 2πr)周長的一半怎樣表示?(πr)
2. 課件:出示一塊圓形的桌布。如果要給這塊桌布的邊縫上花邊,是求什么?(圓形桌布的周長)
3.課件:出示一塊圓形的鏡框。如果要鏡框配一塊玻璃,至少需要多大?是求什么?(圓的面積) 誰能指出這個圓的面積?誰能概括一下什么是圓的面積?請同學們用手摸出學具圓的面積。
4. 提問:如果圓的半徑是2分米,你能猜猜這塊玻璃到底有多大?(同學們紛紛地猜測,有的學生可能說這個圓面小于所在的正方形面積)
這塊圓形玻璃有多大,就是要求圓形的面積,這節課我們一起來研究怎樣計算圓的面積。(板書課題:圓的面積)
(二)動手操作,探索新知
1. 回憶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面積計算公式推導過程。
(1)以前我們學習了平行四邊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請同學們回想一下,這些圖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是怎樣推導出來的?(學生回答,師用課件演示)
(2)通過回憶這三種平面圖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你發現了什么?(發現這三種平面圖形都是轉化為學過的圖形來推導出它們的面積計算公式)
(3)能不能把圓轉化為學過的圖形來推導出它的面積計算公式呢?
那么同學們想一想,圓可能轉化為什么平面圖形來計算呢?
2. 推導圓面積的計算公式。
(1)拿出已準備好的學具,說說你把圓剪拼成了什么圖形?
(2)學生小組討論。
看拼成的長方形與圓有什么聯系?
學生匯報討論結果。教師評價。
(3)課件演示:請看大屏幕,把圓分成16等份,拼成了近似平行四邊形,再分成32等份,拼成近似的平行四邊形,再分成64等份,拼成近似長方形,你發現什么?(如果分的份數越多,每一份就會越細,拼成的圖形就會越接近于長方形)
(4)你能根據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推導出圓的面積計算公式嗎?小組討論一下。
生邊答師邊演示課件。
生答:因為拼成的長方形的面積與圓的面積相等,長方形的長相當于圓周長的一半,寬相當于半徑。
因為長方形的面積=長×寬
所以圓的面積=周長的一半×半徑
S=πr × r
S=πr2
師小結公式 S=πr2,讓學生小組內說說圓的面積是怎樣推導出來的?
(5)讀公式并理解記憶。
(6)要求圓的面積必須知道什么?(半徑)
3. 利用公式計算。
(1)用新的方法算一算:剛才的`玻璃到底有多大?看誰剛才猜得較接近。(學生計算并匯報)
(2)出示例3,學生嘗試練習,反饋評價。
提問:如果這道題告訴的不是圓的半徑,而是直徑,該怎樣解答?不計算,誰知道結果是多少嗎?
(三)運用新知,解決問題
1. 求下面各圓的面積,只列式不計算。(CAI課件出示)
2. 測量一個圓形實物的直徑,計算它的周長及面積。
3. 課件演示: 用一根繩子把羊栓在木樁上,演示羊邊吃草邊走的情景。(生看完提問題并計算)(羊吃到草的最大面積即最大圓面積是多少?)
(四)全課小結
這節課你自己運用了什么方法,學到了哪些知識?師生共同回顧。
(五)布置作業
1. 第97頁的第3題和第4題。
2.找出身邊的圓,同桌合作量一量半徑,算一算面積(完成實驗報告單)
測量物 直徑(厘米) 半徑(厘米) 面積(平方厘米)
六、板書設計:
圓的面積
長方形的面積=長×寬
圓的面積=周長的一半×半徑
S=πr×r
S=πr2
數學說課稿初中 篇5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與作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質》是初中幾何第二冊第三章《三角形(二)》的第一課時,是全等三角形的續篇。等腰三角形是最常見的圖形,由于它具有一些特殊性質,因而在生活中被廣泛應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質,特別是它的兩個底角相等的性質,可以實現一個三角形中邊相等與角相等之間的轉化,也是今后論證兩角相等的重要依據之一。等腰三角形沿底邊上的高對折完全重合是今后論證兩條線段相等及線段垂直的重要依據。同時通過這節課的學習還可培養學生的動手、動腦、動口、合作交流等能力,加強學生對直覺、猜想、演繹、類比、歸納、轉化等數學思想、方法的領會掌握,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與創新精神。
2、教材重組:《數學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師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積極開發,利用各種教學資源,為學生提供豐富多彩的學習素材,所以我制作了學生非常熟悉與感興趣的電視轉播塔、房屋人字架等課件,讓學生觀察尋找出其熟悉的幾何圖形,然后動手作出這個圖形,并裁下來,動手折疊,發現規律。如此把教材內容還原成生動活潑的思維創造活動,促使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生動活潑地、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
3、學習目標:根據《數學新課程標準》對學生在知識與技能、數學思考以及情感與態度等方面的要求,我把本節課的學習目標確定為:
知識目標:了解等腰三角形與等邊三角形有關概念,探索并掌握等腰三角形與等邊三角形性質,能應用性質進行計算與解決生產、生活中的有關問題。 能力目標:能結合具體情境發現并提出問題,逐步具有觀察、猜想、推理、歸納與合作學習能力。
情感目標:通過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自主探求的熱情與積極參與的意識;通過合作交流,培養學生團結協作、樂于助人的品質。
4、教學重、難點:
重點:等腰三角形性質的探索及其應用。
難點:等腰三角形性質的探索及證明。
5、突破難點策略:通過創設具有啟發性的、學生感興趣的、有助自主學習與探索的問題情境,使學生在活動豐富、思維積極的狀態中進行探究學習,組織好合作學習,并對合作過程進行引導,使學生朝著有利于知識建構的方向發展。
二、說學情
剛進入初二的學生觀察、操作、猜想能力較強,但演繹推理、歸納、運用數學意識的思想比較薄弱,思維的廣闊性、敏捷性、結密性、靈活性比較欠缺,自主探究與合作學習能力也需要在課堂教學中進一步加強與引導。
三、說教法
《數學課程標準》要求教師應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進行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為了順利達到這一目標,引導學生探索性學習,喚起學生的創新意識,我根據教材特點與學生實際,采用了以觀察法、發現法、實驗操作法、探究法為主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
四、說學法
《數學新課程標準》指出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的主要學習方式,因此,通過本節教學,我將對學生進行以下學法指導:
1、指導學生動眼觀察、動手操作、動腦思考、動口表達,注重多感官參與,多種心智能力投入,使學生始終處于主動探索狀態。
2、向學生滲透探究、發現的學習方法,培養他們在合作中國共產黨同探索新知識、解決新問題的能力。
五、說教學模式
本節課設計的指導思想是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及新課程改革的教學理念。
《數學課程標準》提出了"問題情境——建立模型——解釋、運用與拓展"的基本模式,在此模式指導下,本節課我將采用"創設情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引導評價——實踐應用——反思歸納"的教學模式,力求著眼于學生探究能力與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
提高學生的自主意識與合作精神。
六、說教學程序與設想
《數學課程標準》強調,教師應發揚教學民主,成為學生數學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據此本節課我分以下環節組織教學。
。ㄒ唬﹦撛O情境,觀察聯想。
1、多媒體展示電視轉播臺、房屋人字架,讓學生觀察找出其中的幾何圖形?(等腰三角形、四邊形、梯形)
2、兩幅圖中都有哪種幾何圖形?(等腰三角形)
從學生身邊的生活與已有知識出發,創設情境,引導學生觀察、聯想,使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并學會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事物,思考問題,激發學生對學習數學的興趣與愿望。
。ǘ﹦邮植僮,揭示課題。
3、什么是等腰三角形?等邊三角形?它們有何關系?
4、請學生動手作等腰三角形ABC,使AB=AC.裁下這個三角形,再動手折疊,當兩腰重合時,找出發現哪些結論。
5、小組交流發現的結論。(兩底重合,折痕是頂角角平分線,底邊上的高,底邊上的中線。 )
6、小組代表用語言表達得出的結論。
7、多媒體演示折疊過程,再現歸納得出的結論。
8、揭示、板書課題:等腰三角形性質。 讓學生溫習、重現已學相關知識,為學習新知識做鋪墊。
波利亞曾說過:"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都是由自己去發現。"《新課程標準》要求通過實踐、思考探索、交流獲得知識,所以我在這里力圖通過學生動手操作、動眼觀察、動口交流表達,使學生充分感知等腰三角形性質。
。ㄈ┆毩⑺伎,探究新知。
9、對于觀察得出的結論是否能進行論證,請學生動手試一試。
放手讓學生決定自己的探索方向,鼓勵學生選用不同的方法,把期望帶給學生,讓學生最大限度地發現自己的潛能,使學生形成自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與有效的學習策略。
。ㄋ模┖献魈骄浚涣鲃撔。
10、當部分同學找到了問題的突破口,而少數找不到思路的同學也充分感知了困難,嘗試了困難后,及時組織學生進行合作探究與交流,并作為合作者參與到學生的交流中。
組織學生探索、交流,有利于開闊學生的視野,形成一個既有獨立思考,又有互相合作,廣泛交流的學習氛圍,培養學生合作精神。
。ㄎ澹┮龑гu價,形成規律。
11、小組合作交流后,請各小組一名代表上臺講解(給學困生提供上臺機會,讓他們嘗試成功的喜悅)共有三種輔助方法:作∠A的角平分線AD、作 AD⊥BC、作BC邊上的中線AD.通過師生、生生的相互補充評價,將探究活動引向深入,強化學生的創新思維訓練。
12、等邊三角形是特殊等腰三角形,它又具有哪些性質呢?
學生探索能得出:①每個角都相等,且都是60°,②每邊上的高、中線、角平分線互相重合。
運用知識遷移在新知識的基礎上探索新的未知,把學生的探究興趣進一步推向高潮,激勵學生要敢于迎接挑戰,不斷追求,鍛煉意志。
13、閱讀課本:等腰三角形性質(一)(注意:等邊對等角、三線合一的幾何語言表達)。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與準確的幾何語言表達能力。
。⿲嵺`應用,鞏固提高。
例:已知房屋的頂角∠ABC=100°,過屋頂的立柱AD⊥BC,屋椽AB=AC,根據圖中條件,你能求出哪些角的度數。
把例題改編成開放題,為學生再一次創設探究情境,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與思維的廣闊性、靈活性。 達標練習(搶答) ①填空。設計基礎練習,體現素質教育的全員性,通過搶答訓練,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求知欲望。
②△ABC中,AB=AC,D為BC上一點,DE⊥AB,FD⊥BC交AC于F點,∠A=56°,求∠ EDF的度數 通過能力訓練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
③應用:某廠車間的人字屋架為等腰三角形,跨度AB=12米,為使屋架更加牢固,需安裝中柱CD,你能幫工人師傅確定中柱的位置嗎?說明選用的工具與原理。 進一步體現數學來源于實踐,又應用于實踐,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與應用能力。
。ㄆ撸┓此細w納,形成結構。
1、引導學生對學習過程進行小結:
、俦竟澱n你有哪些收獲?(知識、方法、技能),你認為重點是什么?
、谒鶎W知識能解決哪些實際問題?
③本節課所運用的學習方法對你今后學習有什么啟示?
2、布置作業:(分層布置)
數學說課稿初中 篇6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大家好!
我是來自界首一中的數學教師張賀,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華東版數學第一冊第四章《直線與角》的第1課時。
下面我從教材分析、學生情況、教學目標、活動設計、教學過程()、教學設計說明幾個方面談談對本節課的理解。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章是初中幾何教學的開篇,在此之前,學生習慣于數字運算,從本章開始由數量轉入到空間形式,從具體運算轉入到逐步進行演繹推理的學習。而本節又是幾何教學的入門課,如何使學生從一開始就對幾何產生興趣,是學習本節的關鍵,為今后系統學習幾何知識做好心里準備。
2 教學重點
使學生初步了解幾何研究的對象,結合實例激發學生學習幾何的興趣是本節的教學重點。
3 教學難點
學生在小學已經學過許多圖形知識,但大都是直觀形象的,主要屬于感性認識階段。在本節教學中關于體、面、線、點以及幾何圖形、平面圖形、立體圖形等概念的教學也應從直觀教育入手,不易較多上升理性認識。因此如何把握課堂教學深淺尺度是本節課的難點。
二學生情況
初一學生年齡較小,思維正處在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轉變的階段,也正是由代數運算向幾何推理過渡的較好時期。在小學學習的有關圖形知識的基礎上系統學習幾何知識的條件已經具備,因此從本節開始進行幾何教學是切實可行的。
我所任教的班級是界首一中開展“現代化小班教育”的遠程實驗班,通過前階段的教學,學生已經初步具有自學能力和分組討論的經驗,這為我本節課的教學提供了保障。
三教學目標
初一幾何課的教學,是培養學生良好思維素質的關鍵,在教學中教師應充分運用現代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把傳授知識和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結合起來,為創造性人才的成長打下堅實的基礎。本節課中能力目標與情感目標的貫徹更為關鍵。因此,結合本節教材,我制定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使學生初步了解幾何研究的對象;了解體、面、線、點以及幾何
圖形、平面圖形、立體圖形等概念。
能力目標:初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概括的能力,拓展空間觀念;了解學
習幾何的方法。
情感目標:激發學生學習幾何的興趣;了解幾何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
進行“認識來源于實踐”的唯物主義教育;通過小組交流討論,
培養學生合作交流的集體觀念。
四活動設計
為了使學生獲得知識的同時,能力目標和情感目標更好的得到貫徹,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根據創新教育、主體教育、成功教育等教學觀,采用自學、討論、精講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精神,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只是在學生發現問題、思維受阻、缺乏勇氣時進行引導。
五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分為回顧、自學、討論、精講、練習五個階段。
1 回顧
內 容
方 式
師生活動
1本學期前三章知識要點:
第一章 有理數的性質與運算
第二章 整式的概念與加減運算
第三章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與應用
小結:這些知識屬于數與式的運算,像這樣的知識稱為代數知識。
2 在小學里也學習了與圖形有關的知識(如長方體,正方形,三角形等),像這類與圖形有關的知識,我們稱為幾何知識。
從這節課開始,我們共同探討一些簡單的幾何知識。
ppt展示
展示幾種常見幾何圖形
教師引導,學生口答,教師歸納
教師引導
此階段的教學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同時也為學生體會幾何與代數的關系奠定基礎。
2 自學
內 容
方 式
師生活動
請大家閱讀課本第95頁至96頁課文,完成下列問題:
1 描述體面線點的意義;
2 了解平面圖形與立體圖形;
3 幾何學研究物體的哪些性質?
Ppt顯示自學提綱
學生獨立自學,教師巡視,個別指導
通過此階段的學習,逐步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
3 討論
內 容
方 式
師生活動
學生分組討論:
1 交流自學心得;
2 探討點線面體的關系;
3 體會幾何與生活的關系。
Ppt顯示討論主題
學生分組討論,組長主持,學科代表流動指導,教師巡回輔導
此階段教學,學生行動、思維都較為活躍,為情感目標的落實提供機會。此時教師應注意課堂氣氛的調節,防止主題偏離。
4 精講
內 容
方 式
師生活動
結合討論情況,教師精講:
1幾何學的起源:
幾何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
介紹歐幾里德與《幾何原本》
2 幾何學的研究對象:
物體的形狀大小和位置三種性質;
3 點線面體的關系
點動成線 線動成面 面動成體
4 平面圖形與立體圖形
5 學習幾何的方法
多媒體輔助教學
動畫展示
足球→球體
茶杯→圓柱體…
利用幾何畫板的跟蹤功能顯示點線面體的關系
教師結合學生討論中存在和發現的問題進行精講
引導學生舉出生活中的實例
在此階段,結合學生討論中存在和發現的問題進行精講,同時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讓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增強感性認識,激發學生學習幾何的興趣,從而突出重點。
5 作業
內 容
方 式
師生活動
1 列舉出三個你生活中反映點線面體關系的實例;
2 查閱歐幾里德與《幾何原本》的有關介紹;
3 了解中國古代數學中的幾何成就;
課外進行,
通過圖書資料和因特網查閱
學生自主進行
可分散,可協作
通過學生完成練習,體會幾何與生活的關系,提高學生搜索信息的能力,使學生的信息素養得到培養,通過了解我國古代數學成就也可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
六 設計說明
1、板書設計
幾 何
幾何來源于生活……
幾何研究物體的……
點動成線 ……
屏幕展示
這樣設計便于突出知識目標。
2、每個學生都具備創新的幼芽,關鍵在于要不斷扶植和鞏固學生想成為發現者的愿望,并借助于一定方法來實現他們的愿望。因此,在數學教學中,要結合學生的實際,因材施教,根據學生的基礎,提出不同要求,為每一個學生創造發揮自己才能的空間。
3、在教學中,加強幾何教學與信息技術教育的整合,利用計算機等多媒體教學手段,向學生展示豐富多彩的幾何世界,也有利于激發學習幾何的興趣。
以上使我對本節課的理解,不足之處,請各位評委、老師指正。
謝謝大家!
數學說課稿初中 篇7
尊敬的各位領導、評委、老師。你們好!
我有機會能參加這次青年教師優質課比賽,倍感榮幸。
今天我說課的課題北師大版八年級下冊第三章第一節分式的基本性質。我將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點與難點、教法學法、教學流程這六部分來說: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分式是繼整式之后對代數式的進一步研究。與整式一樣,分式也是表示具體情境中的數量關系的一種工具,是解決實際問題的常用模型之一。
分式的基本性質是北師大版八年級下冊第三章第一節分式的重點內容之一。它是在小學學習了分數的基本性質的基礎上進行的,是分式變形的依據,也是進一步學習分式的約分、通分以及分式的四則混合運算的基礎,學生掌握本節內容是學好本章及以后學習方程、函數的問題的關鍵,所以本節內容要引起學生足夠的重視。
二、學情分析
學生在小學已經掌握了分數的基本性質,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們采用類比的方法由數到式的轉化(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加以延伸),學習分式的基本性質。
三、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標》對本教材的要求及自身結構和內容分析,結合八年級學生的認知結構及其心理特征,我確定了本節的教學目標:
1.通過類比、探索分式的基本性質,初步掌握類比的思想方法,積累數學活動經驗。
2.理解并熟練掌握分式的基本性質,靈活運用“性質”進行分式的變形。
3.通過研究、解決問題的過程,體驗合作的快樂和成功,培養與他人交流的能力,增強合作交流的的意識。
四、教學重點、難點
從教學目標出發理解掌握分式的基本性質是學習整個分式運算的關鍵,從學情分析出發,學生在化簡分式時容易忽略了分母的存在,因此確定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
重點:理解并掌握分式的基本性質及應用。
難點:靈活運用分式的基本性質,進行分式的化簡、變形。
五、教法與學法
為了講清教材的重、難點,使學生能夠達到本節內容設定的教學目標,我再從教法和學法上談談:
1.教法
《新課標》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積極參與、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
根據課標的要求及對教材和目標分析,本節內容主要采用問題引導探索的教學方法。學生在教師營造的環境里,經歷從數的基本性質到分式基本性質的探索過程,讓學生在觀察、類比、猜想、嘗試的思維活動中,發現性質、理解性質,并通過應用此性質進行不同形式的練習,讓學生得到更深刻的體會,實現教學目標。逐步掌握分式的基本性質 。
2.學法
不同的教法,就有與之對應的不同學法。采用問題引導探究的教學法,就是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發現問題,思考問題,經過小組討論分析、解決問題。其目的是讓學生在掌握了基本知識的基礎上,經歷觀察,歸納,類比和猜測的數學思維的過程。
六、教學流程
在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注重突出重點,條理清晰,緊湊合理。各項活動的安排也注重互動、交流,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主動性。從游戲導入、問題探究、初試一把、緊緊相接、緊緊相擁、齊花開放、迸出火花.
數學說課稿初中 篇8
老師們:您們好!非常高興能有機會和大家來交流說課活動,謹此向在座的老師們學習。我說課的內容是華師大版九年義務教育七年級教科書代數第一冊第二章第二節“數軸”的第一課時內容。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主要是在學生學習了有理數概念的基礎上,從標有刻度的溫度計表示溫度高低這一事例出發,引出數軸的畫法和用數軸上的點表示數的方法,初步向學生滲透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以使學生借助直觀的圖形來理解有理數的有關問題。數軸不僅是學生學習相反數、絕對值等有理數知識的重要工具,還是以后學好不等式的解法、函數圖象及其性質等內容的必要基礎知識。
二: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及七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我特制定的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1。 使學生理解數軸的三要素,會畫數軸。
2。 能將已知的有理數在數軸上表示出來,能說出數軸上的已知點所表示的有理數,理解所有的有理數都可以用數軸上的點表示
3。 向學生滲透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讓學生知道數學來源于實踐,培養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
三:教學重難點確定:
正確理解數軸的概念和有理數在數軸上的表示方法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建立有理數與數軸上的點的對應關系(數與形的結合)是本節課的教學難點。
四:學情分析:
⑴知識掌握上,七年級學生剛剛學習有理數中的正負數,對正負數的概念理解不一定很深刻,許多學生容易造成知識遺忘,所以應全面系統的去講述。
、茖W生學習本節課的知識障礙。學生對數軸概念和數軸的三要素,學生不易理解,容易造成畫圖中掉三落四的現象,所以教學中教師應予以簡單明白、深入淺出的分析。
、怯捎谄吣昙墝W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維特征和生理特征,學生好動性,注意力易分散,愛發表見解,希望得到老師的表揚等特點,所以在教學中應抓住學生這一生理心理特點,一方面要運用直觀生動的形象,引發學生的興趣,使他們的注意力始終集中在課堂上;另一方面要創造條件和機會,讓學生發表見解,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刃睦砩,學生對數學課的興趣,老師應抓住這有利因素,引導學生認識到數學課的科學性,學好數學有利于其他學科的學習以及學科知識的滲透性。
五:教學策略: 由于七年級學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維特征,他們往往需要依賴直觀具體形象的圖形的年齡特點,以及七年級學生剛剛學習有理數中的正負數,對正負數的概念理解不一定很深刻,許多學生容易造成知識遺忘,也為使課堂生動、有趣、高效,特將整節課以觀察、思考、討論貫穿于整個教學環節之中,采用啟發式教學法和師生互動式教學模式,注意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并教給學生“多觀察、動腦想、大膽猜、勤鉆研”的研討式學習方法。教學中積極利用板書和練習中的圖形,向學生提供更多的活動機會和空間,使學生在動腦、動手、動口的過程中獲得充足的體驗和發展,從而培養學生的數形結合的思想。
為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和教師的主導輔助作用,教學過程中設計了七個教學環節:
(一)、溫故知新,激發情趣
(二)、得出定義,揭示內涵
(三)、手腦并用,深入理解
(四)、啟發誘導,初步運用
。ㄎ澹⒎答伋C正,注重參與
(六)、歸納小結,強化思想
(七)、布置作業,引導預習
六:教學程序設計:
(一)、溫故知新,激發情趣:
首先復習提問:有理數包括那些數?學生回答后讓大家討論:你能找出用刻度表示這些數的實例嗎?學生會舉出很多例子,但是由于溫度計與數軸最為接近,它又是學生熟悉的帶刻度的度量工具,所以在教學中我將用它來抽象概括為數軸這一數學模型,于是讓學生觀察一組溫度計,并提問:
(1)零上5°C用 5 表示。
。2)零下15°C 用 —15 表示。
。3)0°C 用 0 表示。
然后讓大家想一想:能否與溫度計類似,在一條直線上畫上刻度,標出讀數,用直線上的點表示正數、負數和0呢?答案是肯定的,從而引出課題:數軸。結合實例使學生以輕松愉快的心情進入了本節課的學習,也使學生體會到數學來源于實踐,同時對新知識的學習有了期待,為順利完成教學任務作了思想上的準備。
。ǘ⒌贸龆x,揭示內涵:
教師設問:到底什么是數軸?如何畫數軸呢?
。1)畫直線,取原點(這里說明在直線上任取一點作為原點,這點表示0,數軸畫成水平位置是為了讀、畫方便,同時也為了有美的感覺。)
。2)標正方向(這里說明我們在水平位置的數軸上規定從原點向右為正方向是習慣與方便所作,由于我們只能畫出直線的一部分,因此標上箭頭指明正方向,并表示無限延伸。)
。3)選取單位長度,標數(這里說明任選適當的長度作為單位長度,標數時從原點向右每隔一個單位長度取一點,依次表示1、2、3…負數反之。單位長度的長短,可根據實際情況而定,但同一單位長度所表示的量要相同。)
由于畫數軸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教師板書這三個步驟,給學生以示范。
畫完數軸后教師引導學生討論:“怎樣用數學語言來描述數軸?”(通過教師的親切的語言啟發學生,以培養師生間的默契)
通過討論由師生共同得到數軸的定義:規定了原點、正方向和單位長度的直線叫做數軸。
至此,我們將一個具體的事物“溫度計”經過抽象而概括為一個數學概念“數軸”,使學生初步體驗到一個從實踐到理論的認識過程。
。ㄈ⑹帜X并用,深入理解:
1、讓學生討論:下列圖形哪些是數軸,哪些不是,為什么?
2、為進一步強化概念,在對數軸有了正確認識的基礎上,請大家在練習本上畫一個數軸,(請同學畫在黑板上)
學生在畫數軸時教師巡視并予以個別指導,關注學生的個體發展,畫完后教師給出評價,如“很好”“很規范”“老師相信你,你一定行”等語言來激勵學生,以促進學生的發展;并強調:原點、正方向和單位長度是數軸的三要素,畫數軸時這三要素缺一不可。
我設計以上兩個練習,一個是動腦想,通過分析、判斷正誤來加深對正確概念的理解;一個是通過動手操作加深對概念的理解。
(四)、啟發誘導,初步運用:
有了數軸以后,所有的有理數都可以表示在數軸上,那么反過來,數軸上的點是否只表示有理數呢?作為一個問題我讓學生去思考,為后面實數的學習埋下伏筆,這里不再展開。
安排課本23頁的例1,
利用黑板上的例題圖形讓學生來操作,教師提出要求:
1、要把點標在線上 2、要把數標在點的上方
通過學生實際操作,可以加深對數軸的理解,進一步掌握用數軸上的點表示數的方法,同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從而使學生真正成為教學的主體。
當然,此題還可以再說出幾個有理數讓學生去標點,好讓更多的學生去展示自己,并進一步讓學生從中感受已知有理數能用數軸上的點表示,從而加深對數形結合思想的理解。
。ㄎ澹、反饋矯正,注重參與:
為鞏固本節的教學重點讓學生獨立完成:
1、課本23頁練習1、2
2、課本23頁3題的(給全體學生以示范性讓一個同學板書)
為向學生進一步滲透數形結合的思想讓學生討論:
3、數軸上的點P與表示有理數3的點A距離是2,
。1)試確定點P表示的有理數;
。2)將A向右移動2個單位到B點,點B表示的有理數是多少?
(3)再由B點向左移動9個單位到C點,則C點表示的有理數是多少?
先讓學生通過小組討論得出結果,通過以上練習使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基礎上達到靈活運用,形成一定的能力。
。w納小結,強化思想:
根據學生的特點,師生共同小結:
1、為了鞏固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提問:你知道什么是數軸嗎?你會畫數軸嗎?這節課你學會了用什么來表示有理數?
2、數軸上,會不會有兩個點表示同一個有理數?會不會有一個點表示兩個不同的有理數?
讓學生牢固掌握一個有理數只對應數軸上的一個點,并能說出數軸上已知點所表示的有理數。
(七)、布置作業,引導預習:
為面向全體學生,安排如下:
1、全體學生必做課本25頁1、2、3
2、最后布置一個思考題:
與溫度計類似,數軸上兩個不同的點所表示的兩個有理數大小關系如何?
(來引導學生養成預習的學習習慣)
七:板書設計:(略)
總之,在教學過程中,我始終注意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合作學習來主動發現結論,實現師生互動,通過這樣的教學實踐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我認識到教師不僅要教給學生知識,更要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素養和學習習慣,讓學生學會學習,才能使自己真正成為一名受學生歡迎的好教師。
以上是我對本節課的設想,不足之處請老師們多多批評、指正,謝謝。
【實用的數學說課稿初中范文集合八篇】相關文章:
實用的數學說課稿初中范文集合六篇07-21
實用的數學說課稿初中范文集合七篇07-28
實用的數學說課稿初中集合五篇07-16
實用的數學說課稿初中集合5篇07-11
實用的數學說課稿初中范文集合十篇07-28
實用的數學說課稿初中范文合集9篇07-16
數學說課稿初中范文集合6篇06-11
實用的數學說課稿初中5篇07-06
實用的數學說課稿初中4篇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