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課稿初中模板集合五篇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說課稿,說課稿有助于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靵韰⒖颊f課稿是怎么寫的吧!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說課稿初中6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說課稿初中 篇1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
我是來伊通第五中學的錢小平。今天我說課的內容選自人教版八年級物理第四章光現象第三節《平面鏡成像》的教學內容。為了使本次說課清晰流暢,明了直觀。我將從以下幾方面(教材分析、學情分析、以及教法與學法、教學過程設計和板書設計)來進行我的說課。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首先我們來看教材,平面鏡成像是對光現象的進一步認識,與此同時它是在學習了光的直線傳播與光的反射的基礎上,學習認識平面鏡成像,是前兩節課知識的應用;另外本節課學生將首次較完整的研究 “像”這個概念。它的一些研究方法和思路,為后面一章研究凸透鏡成像奠定了基礎,所以,它具有重要的承上啟下作用。
2、教學目標及確定教學目標的依據
通過以上對教材的分析,我確定了本節課的三維教學目標,首先我的知識與技能目標確定為一下三點(了解平面鏡成像的特點;了解平面鏡能成虛像;理解平面鏡在實際中的應用)。接著是過程與方法目標確定為以下兩個方面(經歷平面鏡成像特點的探究,學習對實驗過程中信息的記錄;觀察實驗現象,感知虛像的含意)。最后,是情感目標確定為以下三點:(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中領略物理現象的美妙與和諧,獲得發現成功的喜悅;感受科學技術對人類生活的影響)。這三個目標中,情感目標是動力保障,知識與技能目標是基礎,過程與方法幫助學生獲得終身學習的能力。
3、教學重點與難點的確定
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在確定了教學目標之后,結合本節課所學知識的特點,我確立了如下的教學重點、教學難點,本節課的重點是:探究并知道平面鏡成像的特點。難點有兩個:知識方面虛像概念是一個難點,因為“虛像”比較抽象,本身“看得見,摸不著”,這構成了本節的一個難點;而在探究活動中由于學生缺乏經驗,思維能力不強,預計對于采用兩個相同的物體,并且用玻璃板替代平面鏡的研究方法感到不易理解,這就構成了本節課的探究設計中的難點。
二、學情分析
接下來,我們來看學生的情況。本節課教學對象是八年級的學生,學生在本課之前已經學習了光的直線傳播和光的反射定律,已經具有前提知識。平面鏡成像是學生在生活中接觸非常多,也是他們感興趣的現象。加之學生正處于從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的過渡時期,對身邊的事物存在著好奇心,具有強烈的操作興趣,這使本節課探究活動的實施具有了很好的基礎。另一方面學生對平面鏡成像雖然有一定的感性認識,但他們往往容易受生活經驗的主觀影響,得出一些錯誤的認識。
三.教法、學法分析
由于初二學生的思維主要是由形象思維占主導地位,他們對于物理的興趣主要是直觀認識,還沒有能過向抽象認識轉化,所以在教學過程中,通過演示實驗和學生探究實驗讓學生直觀體驗平面鏡成像的特點;在如何研究虛像的環節中運用平面鏡和平板玻璃的對比讓學生更直觀感受虛像。因此,這節課采用直觀演示法、講授法、討論法、實驗法等教學方法。
四、教學過程設計
本節課的教學由以下的教學流程展開(新課引入、新課教學、總結歸納、實際應用、反饋練習、布置作業)。
為達到教學目標,教學中以了解、學習研究物理問題的方法為基礎,掌握知識為中心,培養能力為方向,緊抓重點突破難點,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探究性,具體教學過程設計如下:
1.首先是第一環節:新課引入。由于本人教學物理的同時兼班主任工作,經常會有調皮的孩子在課堂上照鏡梳妝,要不就趁著科任老師不注意偷偷地在有陽光時用鏡子,鋼尺在墻上或是黑板上反射光斑。很多老師都很困擾,雖然學生對平面鏡很熟悉,但對于成像規律及特點不很清楚,為了使學生對本節課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我從教參四個引入方案中選擇了第一個,也就是最簡單的一個。我用一塊較大的平面鏡,同時讓學生自帶小鏡子,讓學生觀察自己在平面鏡中所成的像,進而引導學生思考并提出一些他們感興趣的問題:
例如:
。1) 你的像在平面鏡中的什么地方?
。2)在平面鏡中,你的像大小跟你的大小一樣嗎?
。3)當改變你與平面鏡的距離時,你的像的大小改變嗎?你的像到鏡面的距離怎樣變化?本設計方案中提出的相關問題,并不要求學生立即回答,只是為了引起研究興趣,為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中“提出問題”作必要的鋪墊。2.此時,學生已經非常迫切的希望能夠進一步探索,所以第二個環節我將進行新課教學,組織探究平面鏡成像規律的教學。為了使學生從平面鏡成像的特點角度去認識熟悉而又陌生的平面鏡,我提出一系列問題讓同學們進行討論,提出猜想。由于學生的積極主動,將提出下列不同猜想(像與物左右相反;物體離平面鏡越近像越大;像與物到平面鏡的距離相等;)。
在此基礎上我引導學生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由于這是突破探究過程中難點的關鍵,首先由我提出:“如何來探究像與物的大小關系呢?”以明確探究目的。緊接著,啟發學生思考,讓同學們進行討論,分析自己之前的猜想,在設計中,學生可能對“怎樣比較像與物的大小”感到困難,如果是這樣,我將提出啟發性的問題,“我們怎樣比較兩個物體大小是否相等呢?”再經過一番討論,使學生明確關鍵就是找一個跟鏡前物體完全相同的物體[替身物體]與像進行比較。到這里確定可行的實驗方案,學生就可以進行實驗了。同學們選定器材:平面鏡、平面鏡固定底座、兩支蠟燭(模型)、白紙、刻度尺、用白紙充當光屏,進行實驗。
虛像的概念和平面鏡成像原理是初中光學的一大難點,為了突破這一難點,為后續學習掃除障礙,我引導學生通過作圖來理解他們,這樣既鞏固了對反射規律的認識,又培養了學生研究新問題的能力。
小組展示實驗并在課堂上交流探究結果時。此環節由學生自己總結,教師做適當引導,然后師生共同整理探究結果:
。1)虛像
。2)像和物到鏡面的距離相等。
。3)像和物的大小相同。
。4)物、像的連線跟鏡面垂直
(在這里學生會得到像不能用白紙呈接到的結論,暫不急著說是虛像,而是提出疑問,為什么像用紙接不到呢?從而進入平面鏡成像原理的教學。之后再回來補充虛像的特點。)
3.總結歸納:實驗結束后師生一起總結歸納,得出平面鏡成像特點。
4. 接下來展示平面鏡成像之美,使學生體會到平面鏡給我們的生活增添了許多美麗。其實,平面鏡的作用遠遠不止這些,那么,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那些應用平面鏡的例子呢?我可以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討論一些平面鏡成像的應用,例如水面倒影等。同時我用多媒體向同學們展示平面鏡在生活中一些常見的應用,師生進行交流生成了動態的課堂效果,使課堂變得更精彩。
5.并進行針對性反饋練習。加深對平面鏡成像特點的理解與記憶。
6.最后一個環節是布置作業:作業包括必做題和選做題。根據農村中學學生現狀,我一直堅持分層次作業。必做題是對本節課知識的鞏固和反饋;選做題是學優生對本節課知識的綜合和拓展,同時,使學生的思維得到發散延伸。
六、板書設計
最后是我的板書設計:板書設計包括四方面的內容。
板書的設計意圖是突出重點、再現過程。
以上是我對《平面鏡成像》教學設計的一些認識,有不妥之處請各位老師批評指正!
說課稿初中 篇2
各位專家評委、各位老師:
大家好!我說課的內容是八年級物理上冊第四章的第三節《平面鏡成像》。下面我將從以下五個方面對本節課的教學設計進行說明。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課主要有三個內容: 1、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2、虛像的概念;3、日常生活中平面鏡成像的現象。它在光的直線傳播與光的反射定律之后,學習、認識平面鏡的成像,是前兩節所學知識的應用;另外,學生將首次較完整的研究“像”這個新概念,為進一步學習凸透鏡成像奠定基礎。同時,通過平面鏡成像的探究活動,有助于加深學生對科學探究的理解,增強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本節課具有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是這一章的重點內容之一。
2、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重視過程與方法、重視科學探究的要求,結合教材的內容以及學生認知發展的水平,我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以下三個維度:
知識與技能:能說出平面鏡成像的特點;了解虛像是怎樣形成的;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鏡成像的現象。
過程與方法:經歷“平面鏡成像特點”的探究,學習對實驗過程中有用信息的記錄;觀察實驗現象,感知虛像的含義。
情感態度價值觀:在探究過程中,領略平面鏡成像現象中的對稱之美,體會克服困難、解決問題的喜悅。
3、重點和難點
科學探究活動,有利于學生獨立獲取知識、學習、體驗科學方法,因此,“探究平面鏡成像的特點”是本節課的重點。由于“虛像”比較抽象, “看得見”,卻“摸不著”,因此,虛像的概念是本節課的一個難點;由于學生缺乏經驗,思維能力不強, 很難提出確定虛像位置的方法 ,如何解決這一問題是探究活動中的又一個難點。
二、說教法
八年級的學生正處于從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時期,對身邊的事物充滿好奇心,具有強烈的操作興趣。同時,學生在生活中經常接觸平面鏡,容易使他們產生濃厚的探究興趣。根據學生這些心理特征,結合教材內容的編排,我采用的教學方法主要為教師引導發現,學生自主探究的方法;另一方面,學生雖然對平面鏡成像有一定的感性認識,但由于思維定勢的影響,往往得出一些錯誤的結論,例如:他們會認為“物體離平面鏡越近,所成的像就越大”;把“像”與“影”混淆等,這些先入為主的錯誤觀念,對本節課的學習會產生不利的影響。對于這些帶有普遍性的問題,則通過多媒體動畫展示、演示實驗、教師講解等教學手段,來突破難點。
三、說學法
在教師的引導下,要使學生領會物理學的基本方法之一——科學探究,讓學生從觀察現象入手,在質疑、探究、觀察、思考、討論、交流中學到知識,同時,體驗實驗的基本思想方法,學習科學探究。
四、說教學過程
1、引入新課
首先通過一個魔術視頻引入新課。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引起他們的有意注意;還暗示出將“平面鏡改為玻璃板”有助于確定虛像的位置,為學生設計探究方案搭建一個“支架”。
2、組織探究
第二個環節我將組織探究平面鏡成像規律,按照提出猜想,設計實驗、進行實驗、得出結論的順序進行?紤]到學生的心理發展水平和教學時間的限制,探究活動的重點放在設計探究方案上。
。1)提出猜想:
在板書課題之后,展示一幅平靜的水面成像的圖片。這樣,一方面可以拓展平面鏡的概念,還可以使學生感受到大自然之美。然后,讓學生觀察自己在平面鏡內所成的像,并對成像的特點提出猜想,將猜想一一列在黑板上,作為后面探究的課題。
。2)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
引導學生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是突破探究過程中難點的關鍵。首先提出:“如何來探究像與物體大小的關系呢?”以明確探究目的。如果學生感到困難,可以適時提出啟發性的問題,“我們怎樣比較兩個物體大。俊笔箤W生明確解決問題的關鍵。然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設計實驗方案。之所以以小組為單位,一方面是由于該探究活動與以前接觸到的探究活動相比,難度要大一些,以小組為單位,便于學生隨時交流、相互啟發,共同獲得發展;另一方面,通過交流,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與合作能力。
。3)進行實驗
提供實驗器材時,將平面鏡和玻璃板同時給出,讓學生自主選擇。直接選平面鏡的學生在實驗中會發現一個問題:無法同時看到物體的像與替代物,所以無法比較像與物的大小。學生就會陷入如何解決這一問題的思考。此時,可能會有學生受到 “水中蠟燭”的實驗啟發,想到把平面鏡改為玻璃板做實驗。如果學生沒有想到,可以提醒學生回想該演示實驗。這樣,學生通過實驗的親身體會,產生認知沖突,再聯系已有信息,解決沖突,體會更加深刻。這樣就突破了探究過程中的難點。
在得出像與物體大小相等的關系后,近一步提出“怎樣研究像距與物距的關系?”以引導學生進行下一步的探究。由于學生在前一步的探究活動中已掌握了確定虛像位置的方法,學生完全可以自主進行探究。
。4)交流探究成果,及時矯正
各小組在教師指導下,對實驗數據進行對比、分析,得出“像物等大等距”的結論,同時對學生掌握知識、參與實驗的態度和效果進行反饋,在這一階段,通過教師的引導和針對性反饋練習,學生將完成從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飛躍。
3、理解“虛像”
首先借助多媒體課件,根據光的反射定律作圖,進行動態分析,使學生從理論上知道平面鏡成像是反射光線反向延長線的交點形成的。并由非實際光線相交形成。
接著再演示:把蠟燭點燃放在玻璃板前,把白紙放在玻璃板后面的“像”的位置上。會發現紙上并沒有像,從而說明并沒有光到達成像的位置,再次證明平面鏡所成的像確實不是實際光線相交而成的,使學生從實際中感受什么是虛像。這樣,通過理論分析、實驗驗證等教學手段變抽象為形象,變靜為動,突破“虛像”這一難點。
4、平面鏡成像的應用
為了開闊學生的視野,使學生認識到平面鏡成像在生活中的`應用,播放一段有關平面鏡成像應用的影片,通過這段影片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使學生認識到科技對生產、生活產生的重要影響,加深他們對科學的理解和認識。
五、板書設計
第三節 平面鏡成像
一、平面鏡成像的特點:
。1)等大:像物大小相等;
(2)等距:像與物到鏡面距離相等
。3)虛象:像與物連線與鏡面垂直
二、平面鏡成像原理:光的反射
反射光線的方向延長線形成虛像
以上是我對《平面鏡成像》教學設計的一些認識,有不妥之處懇請各位專家老師批評指正。
說課稿初中 篇3
1、問好
尊敬的各位評委,大家好,我是本場7號考生,我說課的題目是《創新改變生活》。
2、總結語
我認為上好一堂課需要老師做到對教材的熟悉把握,還有對學生的深入了解,以及對教學目標的制定和教法學法的靈活應用;诖,我將從教材、學情、目標、教學過程等幾個方面加以說明。
3、總結語
那么首先呢,我來說一下對教材的看法要想上好一堂課對教材理解尤為重要!秳撔赂淖兩睢愤@節課選自人教版九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二課,主要通過科技創新的事實向同學們展示出創新的重要性,旨在引導學生自覺樹立熱愛科學的精神,同時增強自身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4、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標新課改的要求,我確定了如下三維教學目標。
1、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學生自覺樹立熱愛科學的精神,努力提高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新觀念。
2、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自主學習以及小組討論和師生合作等方式把握創新思維應體現在生活中每個方面。
3、知識與技能目標:了解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全面認識創新的重要性。
有了以上的教學目標,本課的重難點也呼之欲出,本堂課的重點是:了解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全面認識創新的重要性。本堂課的難點是:學生自覺樹立熱愛科學的精神,努力提高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新觀念。
5、學情分析
一切的教學活動都是以學生為主體,九年級的學生對“創新改變生活”十分認可;具有較強烈的表現欲,通過參與科技小發明小制作活動及各種社會實踐活動,具備一定的思維能力及動手能力,這為本課的學習提供了較有利的條件。但是九年級的學生很難把創新與責任及國家發展相聯系,一部分學生學習目的不明確,培養創新精神動力不足。
06、教學教法
那么這就需要選擇適當的教、學法。本節課我將針對學生對科技感興趣的特點選擇多媒體展示法,講授法,提問法等教學方法,引導學生用自主探究法和小組討論法開展學習。
07、教學過程
以上的一切準備都是為了更好的呈現出教學過程,接下來我將從導入、新授、小節、作業幾個環節闡述這一過程。
導入
良好的導入是激發學生學習熱情、求知欲和探究心理的有效方法。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我采用了多媒體導入法,接下來是一個簡單示范:上課啦同學們 ,我們先來看一個視頻《一天的智能生活》,好,視頻看完了。在視頻中大家可以看到很多事情都被智慧生活系統安排好了,非常的方便,對不對。這說明科技創新已經悄然進入到我們每個家庭,它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我們的生活,創新讓生活更美好。這節課就讓我們來探討《創新改變生活》這個話題。
新授
整體感知:學生帶著“什么是創新,創新重要嗎?”等問題進行整體閱讀課文。然后提問一到兩位同學,在黑板記錄回答。這樣可以讓學生對于本課有一個初步認知。
以小組討論探究的方式,學生帶著“為什么創新如此重要?”的問題對課文進行具體分析。再進行兩到三組提問并在黑板記錄。對學生在小組合作中探討出的結論,由老師進行語言規范或者做總結得出完整正確的答案。通過創設情境的方式引導學生把從課本當中學會的創新思維,觀念與實際生活相結合,生活中處處留心處處創新。
小結
在課堂快結束的時候我會以師生合作的方式,一起在黑板右側總結一下本節課學習的知識點: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全面認識創新的重要性。以及在生活中要培養正確的科學精神和創新意識的道理。
作業
最后留給同學們一個去了解第三次工業革命對人類的貢獻這樣一個開放式的作業。
8、板書設計
我的板書就像現在呈現的這樣 分為左右兩個功能區,清晰明了。
以上就是我今天的全部說課內容,辛苦各位評委老師。(鞠躬,擦黑板,走人。)
說課稿初中 篇4
一.教材分析
1.本課的地位和作用
重力是北師大版物理第七章第三節的內容,也是本章的一個重點內容。重力是一種最常見的力,它在力學學習中有廣泛的應用,在對物體進行受力分析時,都必須先研究重力對物體的運動有無影響,因此,重力在力學中處于基礎的地位。
2.教學目標
根據重力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教學大綱的要求,通過本節課的教學應達到如下的教學目標:
(1)知道什么叫重力,了解重心。
。2)理解重力的大小跟物體的質量成正比,會用公式G=mg計算重力或質量。
(3)理解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的。
3.教學重點和難點
由于重力的大小和方向都是通過實驗來研究的,其研究問題的方法對今后進一步學習有指導意義,所以列為本課的教學重點;能運用重力計算公式解決相關問題既是重點又是難點。
4.學情分析
在前面,學生已經學過了力的概念,對力的概念已有初步的了解,并學習了力的圖示,學生的這種儲備為這節課的教學帶來方便,使教學難度大大降低,因此教學中要抓住這一特點,突出過程的體驗和情感教育,這樣使我們的物理課更接近生活,更易于學生接受,從而帶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二、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選用
根據本節課的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我采用的教學方法是:引導發現法、直觀演示法和講解法。
引導發現法屬于啟發式教學,本課將通過教師的引導、啟發,使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探索和發現物理規律。直觀演示法就是通過插圖、演示實驗、多媒體等直觀教學手段,使物理情景具體化、形象化,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知識由具體感知向抽象思維的轉化。這兩種教學方法配合使用,再加上精確的講解,嚴密的推理,將達到教學方法的優化組合。
三、學法指導要點
在教學過程中,加強學法指導是當前教學方法改革的一個重要課題。本節課重點是指導學生如何主動去觀察思考、動手實驗,初步掌握研究常見力的方法。通過實例分析,提高學生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四、教學程序設計
由于八年學生是第一次利用力的基礎知識來研究常見力的,所以本節課將根據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按照教材的編排,設計如下的教學程序:
。ㄒ唬⿲W生自主復習,引入新課
首先以提問的方式復習力的概念,力的三要素和力的測量工具,為學習本節新課做好必要的知識準備。
然后利用媒體展示圖片,引入新課由于學生在小學時就知道牛頓
發現萬有引力的故事,因此他們對這幅圖所展示的物理情景是很熟悉的,知道水從高處向低處流、蘋果或衣服上的水滴降落地面是由于地球的吸引,即重力的作用。所以利用這幾幅插圖引入新課很自然。
。ǘ┬抡n教學分析
1.什么叫重力
引入新課后指導學生閱讀課文中“重力”的概念,分析重力產生的原因和施力物體,使學生理解重力的概念,提高自學能力。
2.重力的大小
這個內容在本章第二節的力的測量實驗中已經探究過,現改為學生總結實驗。這樣做的目的是讓學生學會對實驗信息的收集及分析處理,從而培養學生處理信息的能力和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通過歸納總結出重力計算公式,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運用。分析例題,書寫演算過程,同時強調解題時應注意的問題,最后讓學生練習,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重力的方向
這也是本課的一個重點內容。教學時先做演示實驗 ,讓學生觀察粉筆由靜止開始自由下落的方向以及懸掛物體靜止時細線的方向。通過交流討論讓學生自己去“發現”: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的。在此基礎上再引導學生掌握重錘線的應用。
4.重力的作用點——重心
這個內容比較抽象,為了幫助學生建立這個物理模型,(圖片展示)重心在的位置不僅跟物體的形狀有關,而且還跟材料是否均勻有關。向學生出示圓形薄板和方形薄板等質地均勻、外形規則的物體,指出
其重心就在它的幾何中心上(演示),作出重力的示意圖。通過這樣的教學處理,學生便對重心的概念有了一個具體的感知,知道物體受到的重力可以看作集中在一個點上;利用這個重心的平衡特點,(演示找粉筆重心)還能找出材料不均勻或形狀不規則的物體的重心。
5、課堂小結
通過課堂小結使學生對本節課的知識點進行回顧、梳理,這樣做既可以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又可以在學生的頭腦中建立一個知識點的整體印象。
。ㄈ┱n堂檢測與評價
通過課堂練習對學生的掌握情況進行檢測,既可以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同時還可以發現學生在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在對問題分析、解決,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五.教學反思
本節知識點多以回顧、復習為主,因此知識點的傳授所花時間不多;重點部分放在與實際相結合,動手實驗及思考討論,課堂景觀豐富,較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并帶動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但將所有學生制作與活動都放在課堂上,時間會有所不足。因此必須要讓學生提前準備材料,實驗效果未能預料,課堂上較為被動。因此教學中要適當照顧實驗能力較差的學生,引導學生學會分享。
說課稿初中 篇5
一、說課內容:
九年義務教材六年制第11課《將相和》。
二、教材簡析:
本課是第12冊教材第四組“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這一重點訓練項目中的課文!秾⑾嗪汀肥歉鶕抉R遷《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改寫的一篇歷史故事課文。課文通過“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故事,突出表現了藺相如臨危不懼、足智多謀、顧全大局,廉頗知錯就改以及他們兩人為了國家利益團結協作的品質。三個小故事敘述形式相似,各有中心。既有相對的獨立性,又緊密相關。文章篇幅較長,語言簡練,人物個性鮮明。根據教學大綱、教材編排意圖、課文特點和學生的認知水平,特作以下設計:
▲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
一是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二是學習掌握“廉頗、璧、侮辱”等7個詞語。
2、操作目標:
一是借助課題,概括課文主要內容;二是品味“完璧歸趙、絕口不提、理虧、示弱、能耐”等重點詞語的意思;三是給三個小故事加上小標題;四是復述“負荊請罪”的故事;五是弄清第一自然段和下面三個小故事之間的聯系;六是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情感目標:
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品質。
▲教學重點:
1、抓關鍵詞句,品味人物言行,準確概括人物特點,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進一步訓練學生語感及其它語文能力。
2、借助課題概括課文主要內容。
▲教學難點:
1、分清事物的前因后果;
2、搞清各段之間的內在聯系及各段與整篇文章的關系。
▲教法、學法:
在本課的教學中,采用“自主學習,自能閱讀”的教學方法。即引導學生重感悟、重積累、重情趣、重遷移,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自讀、自悟,在閱讀實踐中逐步掌握閱讀方法,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從而提高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
▲教具準備:
借助掛圖、投影儀、課本劇等輔助教學。
三、教學程序:
(一)、設疑導入,整體感知
教師出示課題《將相和》,通過預習讓學生了解:
1、課題中的“將”指誰?(相機教學生字“廉頗”)“相”指誰?“和”是什么意思?教師介紹時代背景。讓學生圍繞課題,提一些問題。這一設計的依據有三條:1、是檢查學生的預習效果如何。2、培養學生學習的自主意識,訓練學生質疑、表達的能力。3、是突出題眼“和”字,使整篇課文的教學有所依傍。如果把課文視作一個圓球,是球就必定有球心,有了“球心”,課文這一“球體”必定會對它保持向心力。課題中的“和”字就是本篇課文的“神”之所在,就是“球心”,抓住它可使全文神聚,讓三個故事最終說明一個道理。
2、教師提示是“和”就先必有“不和”,請同學們瀏覽課文,看課文中哪個段落寫了造成兩人“不和”的原因。學生可從第16小節中找到答案:“我廉頗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立下了許多大功。他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張嘴,反而爬到我頭上去了!边@一設計的目的是:從課文題目切入課文內容,訓練學生的閱讀能力,又初步了解到課文內含的矛盾沖突。整個學習過程將圍繞著“廉頗的話說得是不是有道理,藺相如該不該升官”這個問題展開。
3、讓學生再讀課文,給三個小故事加上小標題,并請學生上臺板書小標題,思考課文哪些部分寫了造成兩人不和的外部原因?(“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而“負荊請罪”則是寫了兩人如何從“不和”到“和”的過程)再根據小標題,思考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練說。這一設計的目的是:第二次讀書,把書讀通,理清課文的思路,將課文的三個故事作為一個事件來對待,樹立聯系地看問題的觀念。
(二)、讀議悟法,舉一反三
這一環節分三步進行。
1、讀議悟法。抓住“騙”字教學“完璧歸趙”。首先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讀“完璧歸趙”部分,突出以“騙”對“騙”,再指導學生用“~~~~”和“——”劃出描寫人物言行的句子。接著,交流從中讀懂了什么,深入剖析人物性格品質。最后討論還有什么地方沒讀懂?如學生提出:“藺相如是真的要撞柱子,還是故意嚇唬秦王呢?為什么?”這個問題必須通過認真讀書,聯系上下文,積極動腦思考,才能找到正確的答案:藺相如既不是一定要撞柱子,也不是單純地嚇唬秦王,他是見機行事。如果秦王因愛玉而妥協,他就不撞;如果秦王一切都不顧,派人搶玉,他就會真的撞柱而死,讓頭顱與玉俱碎。這既能看出藺相如的勇敢,又能反映出他的機智。讓學生自讀、自悟、自得,誘發學生思維,鼓勵學生爭論,不追求統一、標準的答案,讓學生談出自身的不同于他人的閱讀體驗,點燃那種充滿靈氣的思維火花,學生自主學習得到了保證。最后引導學生總結學習方法,讀文、圈劃、領悟、質疑,總結了學法,為以下放手自學作好了鋪墊。
2、半扶半放。抓住“逼”字按照以上學習方法學習“澠池之會”,突出以“逼”制強。討論:廉頗說得有無道理?藺相如該不該升官?學習圍繞“和”與“不和”展開討論,始終不脫離這一主線。在自學匯報及師生評議過程中,重點從以下兩方面引導學生領悟。
(1)、澠池會上,趙王和秦王分出了勝負,還是打成了平局?
(2)、這一功勞應歸功于誰?指導學生加強朗讀,并配以一定的表演以烘托氣氛。這一設計讓學生把書讀懂,前兩個故事寫藺相如因有功而升官,本是應該的,卻成了兩人不和的外部原因,同時也為下文的高潮蓄勢。
3、自學交流。抓住“避”字教學“負荊請罪”,突出以“避”對“傲”。以四人小組為單位,引導學生自學“負荊請罪”部分,并質疑問難。再結合課文插圖,四人共同商議,廉頗、藺相如會各說些什么?請幾組學生上臺表演兩人的對話。既填補了課文的空白,又訓練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以上的教學,教師以學生為主體,在語文教學中以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為本,以讀書為主,讓學生“自己讀”,讓學生“自主讀”,讓學生“自覺讀”,在閱讀實踐中逐步掌握閱讀方法,形成閱讀能力并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讓學生自能閱讀,做閱讀的主人。
(三)、深究課題,突破重點
三個小故事中,哪個集中寫了將相和好?為什么還寫另兩個故事?通過深究課題使學生明白第二個故事是第一個故事的發展,前兩個故事的結果是第三個故事的起因,合起來構成“將相和”這一更加完整曲折的故事。這樣設計,旨在進一步夯實重點訓練項目。再讀課文,讓學生把書讀好。
(四)、總結評價,課外延伸
1、學完全文,四人小組討論:你對藺相如、廉頗有什么認識?你最大的收獲和體會是什么?
2、課外作業:以四人小組為單位排練課本劇。這一設計的依據是:以課堂為中心,橫向拓展,提高學生整體的語文素質。符合語文教學的特點和兒童身心的發展規律。正如曹禺所說:“學生演戲里的人,必須理解他們的思想與感情,要具備想象和表演的能力,啟發學生潛在的智力。
【說課稿初中模板集合五篇】相關文章:
【實用】說課稿初中模板集合六篇07-10
【必備】說課稿初中模板集合八篇06-12
關于說課稿初中模板集合四篇06-08
【精品】說課稿初中模板集合四篇06-06
【熱門】說課稿初中模板集合八篇06-06
【精選】說課稿初中模板集合4篇06-05
【推薦】說課稿初中模板集合4篇06-02
精選說課稿初中模板集合5篇06-01
關于說課稿初中模板集合5篇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