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初中化學說課稿匯總十篇
作為一位杰出的教職工,時常要開展說課稿準備工作,借助說課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我們應該怎么寫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初中化學說課稿10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初中化學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本節課的課標是以海洋資源為明線,知識構建為暗線,但始終貫穿了一條方法線:即混合物的分離方法。
本節課是對前面課時所學原理的應用,利用溶解度、溶解度曲線、結晶等知識的生長點,幫助學生很好地理解粗鹽提純的原理,也將第一節《海洋化學資源》、第二節《海水“曬鹽”》的知識建構體系更加系統化;同時,本節所學知識和研究方法將為本單元的探究活動“粗鹽中難溶性雜質的去除”的學習做好準備,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另外,本實驗也對溶解、過濾操作起到很好的復習鞏固作用,幫助學生總結學習過的混合物的分離方法的同時并提升出一般思路,將以觀念為本的教學體現出來。
二、說學情
前面的學習中,學生對海水曬鹽的方法已經有所了解,同時,學生已經了解了蒸發、過濾等分離混合物的原理,這些都為本節課的教學奠定了基礎,所以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不僅做到資源共享,而且做到智慧共享,不斷完善孩子們的想法,并滲透從混合物中提純和分離物質的思想和方法。
三、說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1、通過分析海水曬鹽的方法及海水中的離子,了解粗鹽的成分,通過了解粗鹽不能直接利用到生產生活當中,使學生理解粗鹽提純的意義。
2、通過去除粗鹽中雜質問題的解決,歸納出混合物分離的方法并提升總結出分離混合物的一般思路,由于學生提煉整合知識的水平不高,我認為這也是本節課的難點。
3、根據生活經驗和本節學習,學生能彼此交流食鹽的用途。重點體現了“從生活走向化學,從化學走向社會”的課程理念。通過比較反應物和生成物的化學式知道體現了元素的守恒觀,潛移默化地幫助學生建立化學的學科觀念。
四、說設計理念
1.尊重學生的認知規律
2.遵循知識的發展規律
3.以問題情景驅動科學探究活動
五、說教法學法
教法:主要是通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討論問題---解決問題---總結問題等活動過程,師生雙方相互配合,相互了解,這樣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體驗學習化學的快樂,使學生學會“自主學習、合作學習。
學法:(1)實驗探究法。從探究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從而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2)合作學習法。讓學生分組討論實驗方案,使學生在交流中取長補短,培養學生的合作競爭意識。
六、說教學過程
我主要設計了四個環節:一創設情境激情導入;二學習之旅,這里又分為三部分:一是發現之旅二是探索之旅三是應用之旅。這是本節課的重點內容;三構建知識網絡,交流收獲,這是本節課的難點內容;四課后延伸,反饋練習。通過解決問題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第一環節:創設情境,激情導入】
這節課的內容與食鹽有關,如何做到教師善導,學生易入?我讓學生從回憶海水曬鹽的原理開始,目的之一是讓學生明確“蒸發”這種分離混合物的的原理。其二是讓學生明確此法得到的鹽是含有雜質的粗鹽。而粗鹽在生產生活中的利用價值不高,由此使學生明確“粗鹽提純”的意義。知道本節課的主要學習任務。
【第二環節:學習之旅】”
這節課的主要任務是將粗鹽提純為精鹽。要解決這個任務我將學生始終置身于情境中,將學習的過程變為一個旅程,我設置了三個板塊:發現之旅、探索之旅、應用之旅。
板塊一:發現之旅
要除去粗鹽中的雜質首先必須知道雜質是什么?所以,我引導學生通過分析“曬鹽的方法”及“海水中的離子”的有關圖片,使學生明確粗鹽中既有不溶性的泥沙又有可溶性氯化鈣、氯化鎂、硫酸鈉等雜質。此活動的另一個目的是培養學生通過識圖獲得信息的能力。明確探索之旅的任務。
板塊二:探索之旅
任務一、除去不溶性的泥沙。
要完成此任務,我先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討論出實驗方案,然后交流方案,交流的過程中主要思考以下問題1、除去粗鹽中不溶性雜質的實驗步驟是什么?2、除去泥沙的操作是什么?你的依據是什么?據此,使學生明確“過濾”分離混合物的原理。接下來再讓學生思考過濾需要哪些儀器?操作中需要注意哪些問題?然后讓學生構思出裝置圖。以此完成了舊知識的復習。為后面到實驗室中去做好準備。3、過濾后的液體為什么用蒸發結晶而不用降溫結晶?據此,加深對“蒸發”這種分離混合物的理解。并啟發學生思考:蒸發過程中需要哪些儀器?注意哪些問題?最后和學生一起總結從海水中得到粗鹽,是第一次結晶,而從粗鹽中得到食鹽是第二次結晶,這種提純粗鹽的方法就是重結晶法。并用圖片呈現重結晶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目的讓學生認識到化學與社會發展的密切關系。
任務二、除去粗鹽中的可溶性雜質。
這里我讓學生先自讀課本68頁多識一點,然后討論以下問題:
1、加入的試劑有哪些?作用分別是什么? 為什么是過量的?
2、除去粗鹽中的可溶性雜質的方法是什么?
3、能否將氯化鋇換成硝酸鋇?為什么?
完成以上三個問題的討論交流后讓學生寫出反應過程中涉及到的反應方程式。再思考總結化學方法除雜質的原則,然后再結合前面兩個板塊的研究總結出混合物分離提純的思想和方法。使思想得到升華。
板塊三、應用之旅
食鹽的用途。
首先讓學生思考制得的食鹽有什么用途?學生暢所欲言,再此我再以信息沖浪的形式給學生加以補充氯化鈉對身體的作用,以及工業用途和農業用途等,在此我特意讓學生寫出幾種物質的化學式,讓學生分析體現了怎樣的化學觀念?個別學生如果沒分析出來,我就讓他們看看反應物和生成物的元素種類,符合質量守恒定律,體現了元素的守恒觀。
為了解教學目標達成情況,設計了一組富有梯度的習題,用到了物理方法和化學方法。并且采用競賽搶答的形式來激發學生興趣,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及靈活運用知識解決具體問題的能力。
最后讓學生進行思維碰撞交流收獲,構建出本節課的知識框架。重點是讓學生明白化學是一門認識物質,改造物質,應用物質的學科。
作業的設計的目的是通過解決問題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初中化學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元素》一節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九年級上冊第四單元課題2的內容,本節課包括元素、元素符號和元素周期表簡介三部分內容。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原子結構,這為過渡到本節課的學習起到了鋪墊作用,為學生從微觀結構的角度認識元素,把對物質的宏觀組成與微觀結構的認識統一起來打好了基礎。本節內容是后面章節《離子》學習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因此,本節內容在整個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二)教學目標
在新課程改革理念的指導下,結合對教材的分析,我制定如下三維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了解元素的概念;了解元素符號的意義,學會元素符號的正確寫法,逐步記住一些常見的元素符號;初步認識元素周期表。
2、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元素周期表發現史的教育,體味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和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元素周期表探究元素之間規律性聯系,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量變引起質變的思想。
(三)教學重難點
根據對教材和教學目標的分析,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確定如下:
教學重點:掌握元素符號的意義和元素周期律
教學難點:元素概念的理解
二、說學情
對于九年級的學生來說,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他們對于化學知識以及物質的宏觀組成已經有了一定積累,但對于物質的微觀結構還沒有太深入的認識,學生在化學學科中的邏輯思維能力還有待提高。這一年級的學生思維活躍,求知欲強,有強烈的好奇心,處于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階段,因此,教學過程中多采用直觀方法指導學生學習。
三、說教法
本著“因材施教”以及“教學有法,但無定法”的原則,結合教材分析和學生實際情況分析,我確定本節課的教法為:講解法、談話法、指導發現法。
四、說學法
在新課標理念的指導下,結合本節課內容,我將本節課的學法確定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五、說教學過程
(一)溫故導入
教師通過問答的方式帶領學生復習上節課所學內容,復習內容包括原子的構成、構成物質的幾種粒子(陰離子、陽離子、原子、分子)的關系,并重點強調數量關系:質子數=核電荷數=核外電子數。原子結構是本節知識學習的基礎,在開始新課前復習有關原子的內容,加強新舊知識之間的銜接,為知識的遷移打好基礎。
(二)新授
利用學生熟悉的生活中常用的事物、照片或是圖片,包括藥品(含氟牙膏、加碘鹽、葡萄糖酸鈣、各種維生素復合劑等)、各種礦泉水和音量、各種食品包裝等,通過閱讀、比較這些物品給出的信息,讓學生體會標識中的元素種類、元素含量以及元素對人體的作用等。
比較學生熟悉的幾種物質,O?、O3、H2O、H2O2等物質中都含有化學符號O這種成分,引導學生認識它們都含有氧原子,但是它們的性質各不相同。由此引出元素的概念,我進行講解闡釋。
讓學生列舉生活中具有類似原子和元素的例子,幫組理解元素的概念。如可以組合無數英文單詞的26個英文字母、由有限的幾個積件可以搭建很多不同形式建筑的兒童玩具積木,等等,由此說明元素可以組成多種物質。由此引出目前已發現一百多種元素,這些元素組成豐富多彩、形態萬千的物質世界。
學生自己閱讀教材圖4-4“地殼中的各種元素的含量(質量分數)”,得出結論:地殼中各種元素的含量或多或少,差異很大,氧、硅、鋁、鐵含量相對較多,而與生物關系密切的氫、氮、鉀等相對較少。引導學生有意識的觀察記憶位于前四位的元素(氧、硅、鋁、鐵),并指出跟生物關系密切的元素不足,有必要適當施加化學肥料,以提高糧食等農作物的產量,保證人類生存的需要。
將學生分小組,合作探究完成教材P71討論題。引導學生分析得出:在化學反應里,分子發生變化,而元素種類不發生變化。通過此種形式使學生加深對元素概念的了解。
學生自主閱讀教材相關內容及課本75頁、76頁資料,引入元素符號部分的內容。引導學生議一議:為什么要采用元素符號?它的書寫規則是什么?由此讓學生體會元素符號的重要作用,練習、記憶元素符號的書寫,并強調元素符號書寫時的注意事項,為進一步學習化學式做準備。
由超市中物品的分類引出元素周期表,學生初步了解元素周期表的構成、表中各個數字的意義、了解化學家門捷列夫的貢獻,了解化學周期表對于化學研究的重要作用,并通過完成課本76頁的活動1來練習使用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的發現史本身就是活生生的科學探究史,通過呈現補充材料、引導學生討論的形式使學生認識到科學探究還要應講究科學誠信。
材料如下:新華社20xx年7月15日電,美國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公開承認,該實驗室1999年發現的兩種超重元素(即118號元素和116號元素)的實驗數據是“捏造”的,有關研究人員從事了“不正當科學行為”,造假者已被開除。這項被列為“1999年世界十大科技進展”之一的成果,德國、法國和日本的研究小組卻無法重復其實驗,而當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他們自己重復做該實驗時,也制造不出這種元素。在對原始數據進行分析后,他們發現實驗中的一項重要指標根本就是子虛烏有,因此他們撤回了3年前的研究結論。
本題可從不同角度引導學生多方面地了解科學。具體來講,該事件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使學生更好的理解科學本質,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
(1)科學家也是人。引導學生從多元角度看待科學研究的過程、局限性以及所涉及的問題,有助于學生脫離那種對科學的簡單化認識,使他們認識到,雖然科學家為人類的發展作出了貢獻,科學家們在從事科學工作時,仍然具有人的本性,不完全是客觀的、理性的,科學家也會犯錯。
(2)科學是動態的“求真”的過程!安徽斂茖W行為”告訴我們,科學研究的成果一直不斷地接受檢驗。科學不是永遠不犯錯誤,但正是因為科學最終必須建立在客觀存在的基礎之上,有自我糾錯機制,所有欺詐行為終將會被科學界內的同行揭穿而身敗名裂,科學的不正當行為還會誤導科學家們的研究工作,危害科學的發展,有的甚至可能傷害人類生命,
(3)得出事實的科學實驗應該是可重復的。如果不可重復,科學就不能接受它,可重復性是科學最根本的一條準則。通過這種教育能使學生更好地認識到科學學習,特別是實驗過程中觀察記錄、收集證據的重要性,從而加深對科學研究的理解。
組織學生進行小組探究,我給予指導。讓學生觀察每周期開頭的是什么類型的元素,靠近尾部的是什么類型的元素,結尾的是什么類型的額元素,這說明元素之間存在著什么規律性的聯系?與“元素周期表”這個名稱是否有關系?之后教師進行講解,使學生明確其中的規律。通過此種形式,加深學生對于元素周期表的認識及規律的把握。
(三)拓展應用
有條件的學校,可帶領學生參觀地質博物館,讓學生自己通過觀察巖石的標本和各種礦物標本,了解地殼中含量較大的幾種元素的存在形式。另外,可讓學生自己尋找一些常用藥品、食物或生活用品的商標,找出它們之間的區別,比較它們在使用后對人體造成的正面和負面影響,體會合理使用化學物質的重要性。
(四)課堂小結
通過提問的形式讓學生總結本節課所學內容,并嘗試說說實際生活與本節課所學內容存在怎樣的聯系。
(五)布置作業
1、完成課本77頁練習題
2、鞏固復習本節課所學:元素、元素符號、元素周期表相關知識
六、說板書設計
(一)元素:具有相同核電荷數(即核內電子數)的一類原子的總稱。
(二)元素符號:書寫規則
(三)元素周期表:規律
初中化學說課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酸的通性》是在學生學習稀硫酸、稀鹽酸后對一類物質化學性質的概括,而且是學生第一次概括一類物質的化學性質,它對學生今后學習“堿的通性”、 “鹽的化學性質”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對于培養學生從諸事物的個性中概括出共性并達到認識事物的能力,使學生在增長知識的同時,逐步學會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培養學生的比較、歸納能力。
根據本節課的內容特點以及在教材中的特殊地位,確定如下的教學目標:
㈠知識目標:
1、 了解酸的涵義。
2、 了解酸的通性(本節課的教學重點)。
3、 了解金屬活動性順序(本節課的教學難點)及其意義。
、婺芰δ繕耍
1、 使學生逐步懂得從個別到一般的認識事物規律的過程(即從現象到本質)。
2、 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㈢情意目標:
1、 使學生初步認識一般規律有其局限性。
二、教法學法設計
為了更好地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對教法和學法作如下設計:
1、貫徹“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原則,在教學中采用問題和演示實驗為教學情境,配以講授、討論、歸納、對比等方法的綜合運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通過提問、思考、議論(討論)、講解、練習等教學手段,引導學生動口、動腦,引導學生分析、討論、釋疑,從而培養學生的分析、解釋一些簡單問題的能力。
三、教學過程設計
教學過程是特殊的認識過程,只有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才能如期完成教學目標。因此,教學過程是學生認知過程和情意活動的有機結合。結合本課的實際,對教學過程作如下的設計:
、蹇傮w思路:
、艑搿苹貞浺褜W知識→⑶歸納酸的通性→⑷分析變化的本質→⑸酸的通性的本質→⑹酸的涵義→⑺鞏固練習及遷移(編有酸與金屬不能發生反應的題目)→⑻質疑→⑼金屬與酸反應→⑽金屬活動性順序→⑾本質→⑿鞏固遷移
1、 以信息加工理論為基礎的設計思想
本課的總體設計思想是根據基于現代認知(信息加工)理論的學習和記憶基本模式構建的。
信息加工理論的內部過程及以此為基礎構建的學習過程可描述如下:
信息加工理論的內部過程 學習過程(學習事件)
、俳邮芷鹘邮艽碳 ①引起注意,確保刺激被接受
、谕ㄟ^感覺登記器登記信息 ②告知學習目標,建立適當的預期
③選擇性知覺信息,以便在STM中儲存 ③提示從LTM中提取先前學習的內容
④通過復述在STM中保持信息 ④以富有特色的方式呈現材料,確保選擇性知覺
、轂樵贚TM中保存對信息進行意義編碼 ⑤以適當的語義編碼指導學習
、迣TM中的信息提取到STM中 ⑥引出反應,包括反應生成
、叻磻刹⑦M入效應器 ⑦提供學習結果的反饋
⑧學習結果學習者的環境中 ⑧評估作業,包括提供學習結果反饋機會
、嵬ㄟ^執行策略對過程實行控制 ⑨安排多種練習以幫助將來的提取和遷移
根據本課實際——教學重點(酸的通性、金屬活動性順序)、難點(金屬活動性順序)安排兩次上述的學習過程(學習事件)以此達到課堂教學重點突出。即⑴—⑺為第一次學習過程,重點落實酸的通性;⑺—⑿為第二次學習過程,重點突破金屬活動性順序。
初中化學說課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課題處于初中化學第四單元第一課題,包括原子的構成和相對原子質量兩部分內容,第一部分重點介紹原子的構成,同時介紹了原子不顯電性的原因,然后又形象的介紹了原子的大小,以及原子中各部分的大小和運動情況。第二部分介紹相對原子質量,由于原子的質量太小,書寫和使用都很不方便,于是采用相對原子質量來表示原子的質量。教材還通過介紹張青蓮教授的事跡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2、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標要求和學生實際,為了切實突出重點,體現全面性,綜合性和發展性。我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倭私庠邮怯少|子、中子和電子構成的。
②初步了解相對原子質量的概念,并會查相對原子質量表。
、壑鸩教岣叱橄笏季S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2)過程與方法目標:
、俪浞掷媒滩奶峁┑膱D、表等資料,借助多媒體等教學手段,初步學會運用類比、想象、歸納、概括等方法獲取信息并進行加工。
、谠诜治鲈咏Y構時,鼓勵主動與他人進行交流和討論,清楚地表達自己的觀點,逐步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賹W生進行物質可分性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教育。
、诮Y合張青蓮教授的卓越貢獻資料,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3、教學重、難點
根據本課題的內容和地位,我確定本課題的重點是原子的構成和相對原子質量。難點是原子不顯電性的原因和相對原子量概念的形成。
二、教法分析(展示):
鑒于本單元知識比較抽象,理論性較強,涉及的實驗較少,因此在教學中采用探究討論法、情景教學法、分析比較法與指導學生閱讀、組織學生討論相結合來進行教學。
三、學法指導(展示):
在教師引導和幫助下,學生通過開展閱讀、討論、推理、交流、總結等活動,逐步形成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的科學學習方法。
四、教學過程:
根據微觀知識的特點和學生認識過程中易出現的問題,我的教學過程主要通過閱讀化學史實資料、多彩的原子構成圖片、生動的比喻、多種活動形式以及內容活潑的教學課件設計,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牢固記憶。具體教學分以下幾個階段設計:1、創設情境,溫習舊知;2、提出猜想,引入新課;3、師生互動,探究新知;4、鞏固練習,拓展思維;5、分享收獲,強化思想。
(一)創設情境,溫習舊知
為了激發學生的興趣,我以展示水分解的示意圖開頭,讓學生回憶前面學過的分子,原子的概念,以及化學變化的實質。用這樣的設計去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點燃學生智慧的火花。
。ǘ┨岢霾孪耄胄抡n
由化學變化的實質,提出以下猜想,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那么它是否就是構成物質的最小粒子呢?有關未知世界的問題,能夠激起學生強烈的探究欲和求知欲。
。ㄈ⿴熒,探究新知
第一部分教學——原子的構成
1、學生自學后討論:⑴原子是一個實心球體嗎?⑵原子核還能再分嗎?如果能再分,它又是由什么粒子構成的呢?這些粒子有區別嗎?⑶原子核帶電嗎?電子帶電嗎?整個原子顯電性嗎?為什么?設計這樣的三個問題,引導學生開始探究原子的結構,初步教會學生怎樣探討,從哪些方面探討。
2、趁學生的求知欲望高漲,展示動畫,讓學生直觀地認識原子的構成。老師引導學生發現:原子已經很小了,其中的原子核更小,就象書中比喻,原子如果是一個大的體育場,那么原子核就是里面的一只螞蟻,電子就在這個相對廣闊的
區域內運動。在這里老師要強調,原子核并不是一剖為二,一半是質子,一半是中子,并且在不同的原子中,質子、中子本身都一樣,區別在于,不同中所含的質子、中子數目不同。
3、學生通過自學和動畫直觀的認識,回答以上三個問題。老師和學生一起總結歸納,得出以下結論:1。原子一般都是由質子、中子、核外電子構成,但有一種氫原子中只有一個質子和一個核外電子,沒有中子,即并不是所有原子里都有中子。2。核電荷數=質子數=核外電子數(但不一定等于中子數)由于質子數等于核外電子數,正電荷總數等于負電荷總數,所以整個原子不顯電性。
4、介紹一些原子方面的科學家的資料。通過這些資料,可以讓學生了解原子結構的演變歷史;還可以通過修正各種觀點使剛學過的知識得以應用和鞏固升華,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學習;并且還可以通過各位科學家的成就,了解科學的發展是在不斷修正和補充中進行的,對學生進行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教育。
第二部分教學——相對原子質量
1、展示一些原子的質量,學生觀看展示后,發現原子有質量,只是很小。這樣用具體的數據直觀地告訴學生原子的質量到底有多小。然后提出問題:1、原子的質量如此小,無論書寫、記憶、還是使用都極不方便。原子的質量又該怎樣衡量呢?2、什么叫相對原子質量?它是如何來表示原子的質量的?帶著這樣的問題,讓學生閱讀教材,得出相對原子質量的概念和計算公式。這樣的設計能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幫助學生建立相對的概念。
2、提問:相對原子質量和實際質量的區別在哪里?學生討論后回答:相對質量是一個倍數關系,單位是一;實際質量是稱量出來的真實質量,單位是千克。這樣由學生自己找出區別,對相對原子質量的理解會更深刻。
3、出示構成原子的各種粒子的質量,讓學生觀察后得出結論:跟質子、中子相比,電子質量很小,通常忽略不計,原子的質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4、出示部分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和質子數、中子數,讓學生自己動手動腦,培養學生分析、比較的能力。
。ㄋ模╈柟叹毩暋⑼卣顾季S
1、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
A。是原子的實際質量
B?梢杂们Э俗鲉挝
c。沒有單位
D。是原子間質量之比,單位為1,一般不寫
利用此題討論歸納對比相對原子質量與原子質量的區別和聯系。
2、已知碳原子質量為1。993×10—26kg、氧原子質量為2。657×10—26kg、鐵原子質量為9。288×10—26kg,試計算氧原子、鐵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
通過對比,得出相對原子質量數字比較簡單,便于書寫、記憶和計算,從而得出引入相對原子質量的意義。
3、相對原子質量可以從書中P154的附錄Ⅱ查到,查閱如下幾種元素的相對原子質量:磷、鋁、氮、碳、鈉、硫、鎂、鈣
借此題讓學生學會查閱相對原子質量表;說明現已發現一百多種元素的相對原子質量,精確的相對原子質量有效數字可高達八位,一般的化學計算多采用它的近似值(整數或1位小數)。
。ㄎ澹┓窒硎斋@,強化思想
1、這節課你學到了哪些知識?
2、通過這節課,你在學習方法和思想上有哪些收獲?
3、借助資料,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組織學生閱讀教材P69張青蓮教授的資料,交流讀后感。
4、課后作業。
五、板書設計:
這是我的板書設計,這樣的板書層次清楚,突出本課題的重點,讓學生輕松掌握重點知識。
六、教學反思:
在這節課題的教學設計中,我本著面向全體學生,讓學生全面發展、主動發展這一素質教育的要求,并把它滲透到教學的每一個環節中去,使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以充分體現。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始終以探索者的角色出現,使教學過程成為一個再發現、再創造的認識過程,把所學知識轉化為解決問題的能力。我將不斷努力,創設自己的教學特色。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請各位老師多提寶貴意見。謝謝!
初中化學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二氧化碳的性質》是人教版九年級化學第六單元課題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第一課時。本節課主要介紹了二氧化碳的性質和用途。課程中安排了豐富的實驗,通過實驗探究推導出二氧化碳的性質以及二氧化碳在生產生活中的運用。學習本節課,可以進一步強化學生學習化學的科學方法,同時,它又是中考中常設計的內容,因此,在初中化學中占有一定的地位。
(二)教學目標
在新課程改革理念的指導下,結合對教材的分析,我制定如下三維教學目標:
1、知識和技能目標
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質和用途。
能設計和完成一些簡單的化學實驗,表達所觀察到的實驗現象,分析實驗結論。
2、過程和方法目標
通過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質,是學生經歷科學探究的基本過程,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觀察、動手、分析實驗的基本能力。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通過學習,增強學生對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學現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提高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拉進化學與生活的距離。
。ㄈ┙虒W重難點
教學重點:二氧化碳的性質及用途
教學難點:二氧化碳與水、石灰水的化學反應原理
二、說學情
本課時內容比較貼近學生的生活,并且學生在現實生活中有了一些關于二氧化碳的知識的了解,所以學習起來不會很難。又由于學生思維活躍,求知欲強,尤其對化學實驗充滿濃厚的興趣,但是學生對實驗的動手和分析能力弱,還沒具備自主的實驗探究能力,所以我采用組成小組進行實驗探究來形成教學手段,逐步培養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培養嚴謹的科學態度。
三、說教法
好學教育:
。ㄒ唬┙虒W方法
。1)情境引入法:通過創設情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學生內在的學習動機,促使學生主動學習意識。
。2)實驗探究法:本節課通過教師演示,學生動手操作分析實驗現象,探究二氧化碳性質。
。3)問題討論法:在教學中恰當的提出問題,并引導學生進行猜想和假設,通過討論完成探究實驗。
四、說學法
為了培養學生自主的學習能力,我主要從以下幾方面指導學生進行學習:
1、指導學生利用生活素材和實驗探究,提煉總結二氧化碳的性質
2、指導學生利用分析、對比的思維方式,使新知識與已有的知識發生聯系。
3、引導學生定勢思維為發展思維,達到對知識的深層理解和運用。
五、說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激趣:有一種物質,農民伯伯說它是植物的糧食;消防官兵贊美它是滅火的先鋒;建筑師稱它是粉刷匠;而環境學家卻指責它是導致溫室效應的罪魁禍首。謎底:是什么?
。ǘ┬抡n講授
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
。1)老師展示一瓶新制的二氧化碳氣體,讓學生分別從顏色、氣味、狀態三方面進行回答。培養學生觀察并能準確描述實驗現象能力。
(2)探究二氧化碳的密度:用多媒體播放視頻向燃著的階梯蠟燭的燒杯中,緩緩倒入二氧化碳氣體,讓學生觀察現象、分析原因、得出結論。接著問學生,為什么在擁擠的人群里,蹲著比站著難受?為了拓展學生的思維,把化學知識引入實際生活,打開學生思路,培養學生觀察和應用知識能力。
。3)探究二氧化碳的水溶性:通過讓學生自己動手實驗(向預先準備好的盛滿二氧化碳的塑料瓶內傾倒水,震蕩)觀察現象,分析原因、得出結論。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從實驗中得到二氧化碳溶于水。引導學生分析為什么我們打開汽水瓶蓋會有氣體產生,氣體是什么?又體現了什么性質?從而加深學生對溶解性的理解。
2、探究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
(1) 引導學生回顧“向盛有燃著的階梯蠟燭的燒杯里傾倒二氧化碳氣體的實驗,了解二氧化碳是否支持燃燒,從而得出二氧化碳的性質: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燒,也不燃燒。
(2) “學生分組實驗--實驗探究(4個同學為一個小組),老師指導:從探究水溶性的塑料瓶內取出
好學教育:
少量的液體放入試管中加入紫色石蕊試液。觀察:能使紫色石蕊試液變紅。引導學生猜想:是什么物質使紫色石蕊變紅呢?學生(猜想):①是CO2?②是H2O?③是CO2和H2O反應生成的新物質?學生操作實驗分析對比得出結論。目的是創設問題情景,引導學生經歷“提出問題,進行猜想,設計方案,實驗探究,獲得結論,解釋交流”這一探究過程,從而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的意識和形成科學探究的方法。(通過若干組實驗,此時,絕大部分的學生會因實驗得出而興奮起來,掀起一個小高潮)。并加熱紫花觀察到紅花變紫色,說明碳酸不穩定,易分解,H2CO3==H2O+CO2↑。培養實驗操作、實驗觀察能力以及書寫化學方程式能力。
。3) 學生操作向盛有澄清石灰水的燒杯中吹氣,注意現象。分析得出CO2+Ca(OH)2=CaCO3↓+H2O反應這一原理。并說明這是CO2的一條重要性質,可用于檢驗CO2氣體。
。4) 即時應用,讓學生利用所學知識證明一瓶汽水中含有二氧化碳,并操作實驗驗證,以便使知識學以致用。
過渡:物質的性質決定物質的用途。要求學生通過剛學習的二氧化碳的性質的理解,并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聯想、推斷總結出二氧化碳的用途,之后讓學生思考這樣一個問題,二氧化碳有這么多的用途,那么二氧化碳是不是越多越好呢?從而引出了“溫室效應”這一熱點話題。培養學生樹立保護環境的意識,真正做到了“從生活到化學,從化學到社會”這一教學理念。
。ㄋ模┱n堂小結
讓學生說出本節課的收獲,從而了解學生對本節課掌握情況,及時強調、歸納、突出重點,設置課后思考(多媒體體現),將學生的探究欲望由課內延伸到了課外。
(五)練測平臺
為了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我有針對性的選擇了習題,力圖達到“優生吃飽,中等生吃好,差生吃了”的目的。
六、說板書設計
二氧化碳
一、物理性質
顏色氣味狀態密度溶解性:
無色無味氣態比空氣大能溶于水
二、化學性質
1、不支持燃燒,不燃燒
2.與水發生反應
好學教育:
CO2+H2O=H2CO3
3.與石灰水發生反應
CO2+Ca(OH)2=CaCO3↓+H2O
三、用途:滅火、人工降雨等
七、教學反思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主要倡導學生以“主動參與,樂于探究,交流與合作”為主要特征的學習方式,讓學生不但要“學會”,還要“會學”“樂學”,當仁不讓的成為教學活動的主體。但是由于本課時的內容較緊湊,實驗較多,部分后進生思維可能會跟不上,所以,我將通過課后輔導來加深這些同學對知識的消化能力。
初中化學說課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本課題分為飽和溶液和溶解度兩部分,以學生親身參與的兩個“活動與探究”和兩個“討論”為線索組織教學過程。第一個活動后通過討論引入溶解度的概念,再以一個活動鞏固和應用溶解度概念,最后通過討論引出氣體溶解度的概念。學生雖然對于一般物質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現象比較熟悉,但是從定量的角度去認識物質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種種狀態卻很少思考。上一課題從定性的角度研究了溶液,本課題將從定量的角度來研究物質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的限度問題。
基于以上分析我認為本課第一課時的重點、難點為以下三點:
【重點、難點】
1、飽和溶液的涵義及“活動與探究”。
2、飽和溶液和不飽和溶液之間的轉化
3、固體物質溶解度的涵義及應用
二、學情分析
學 生已學了溶液的形成,雖然對于一般物質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現象比較熟悉,但是從定量的角度去認識物質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種種狀態卻很少思考。對生活中的現象 雖熟悉卻不一定會解釋,如家里沖糖水時,加到一定量時就不再溶了等等,所以本節課通過一些生活中實驗引入本課的內容,學生比較感興趣;再精心設計幾個小實 驗加深對概念的理解,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三、教學目標
基于以上分析,本節課要達到以下“三維目標”:
【知識和技能】
1、 通過實驗探究,建立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的概念,了解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的相互轉化的方法,并討論分析溶解度的概念。
2、了解固體物質溶解度的涵義。并會運用知識解釋生活中現象
【過程與方法】
初步培養活動與探究的一般程序:提出問題→建立假設→設計方案→動手實驗→觀察記錄→分析現象→得出結論。
好學教育: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實驗條件的改變,讓學生感受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的存在和轉化是有條件的,逐步建立用辯證
的、發展的思想觀點來看待事物的變化,和逐步培養由具體到一般認識事物過程的能力,并培養學生互相協作、友好相處的健康心態。
四、教學方法
為了達成以上教學目標,我準備采用“啟發——再現,引導——探究,歸納——總結”的教學方法。
五、教學過程
下面談談授課過程的設計,授課過程分為五個環節:
<引入課題>
我先設計了課堂小實驗“蔗糖和食鹽在水中溶解能力的比較”,根據實驗的現象和結果,由同學
總結以下幾點:(1)在一定條件下,溶質在一定量溶劑中_____(能、不能)無限制的溶解。(2)在同一條件下蔗糖比食鹽的溶解能力______(大、小)。(3)在不同的水溫下,蔗糖和食鹽的溶解能力______(能、不能)比較。然后提問“食鹽從能溶到不能繼續溶解,溶液體現了幾種狀態?什么樣的狀態?”“如果要比較多種物質的溶解能力(如還有味精、淀粉等物質)僅用“大”或“小”能否分得清?”
創設這些情境與問題是為了把同學們引入角色,通過思考及回答形成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尤其對兩
個聯系生活實際似簡單又一下說不清的問題,激發了同學產生對知識要求了解的心理需求,這時引入課題《溶解度》以及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的概念自然是水到渠成。
<步入重點>
在老師講述飽和溶液和不飽和溶液的涵義后,我設計了兩個問題:
1、“飽和溶液就是在一定條件下不能再溶解任何物質的溶液嗎?”解決第一個問題我設計的是在飽和的食鹽溶液中加KMnO4晶體。(投影)當同學們看到紫色的KMn04在溶液中擴散的現象時受到啟發,領悟到定義中“在一定條件下不能再溶解溶質的溶液(是指原溶質,不是指其它溶質)叫做這種溶質的飽和溶液(不是指任何溶質)”,對書本上的定義有了完整、精確的理解。
2、“飽和溶液一定是濃溶液,不飽和溶液一定是稀溶液嗎?”解決這個問題我設計了在兩個培養皿中盛相同體積的水,一個里面加食鹽(用藥匙大頭取),一個里面加熟石灰(用藥匙小頭取)。(投影)很明顯此時溶質取用量不同。攪拌后可見食鹽全溶,熟石灰部分溶(飽和)。為了證明食鹽溶液未飽和再加食鹽少許,攪拌后仍全溶。觀察了這組實驗,同學們展開了討論,從實驗現象的啟迪中逐步對“飽和”和“濃”、“不飽和”與“稀”這兩個容易混淆的概念有了嚴格的區分,并且進一步認識到,如果這組關系相互成立,必須滿足前提與條件。用實驗輔助教學后,使這個過去一直用數據來解釋的問題變得讓人更容易理解與接受。
好學教育:
這一教學過程是以探索性實驗為主要線索,以教師的設疑、演示、點拔和學生的觀察、分析、釋疑關
聯互動為主要教學手段。因為通過直觀的實驗增加了同學的興趣,為啟發式教學創設了成功的前提,加上具有坡度的思考性題目與之相結合,誘導和激發了同學思維的積極性。
<突破難點>
教師提出問題引發學生思考:“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可以相互轉化嗎?”為了突破這個難點,我設計
了學生分組實驗:1.飽和食鹽水加入一定量的水后,再加少量食鹽;2.飽和硝酸鉀溶液加熱后,再加少量的硝酸鉀,再冷卻到室溫。通過學生自己動手實驗,很快得出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相互轉化的條件。
實驗可以激發學生很大的學習興趣,而自己總結出的規律比老師講很多邊學生只是機械記憶要強得多。
在分析溶解度概念時,我展示了一些數據表:
在20℃時,100克水中達到飽和狀態時,所溶解的質量(克)NaCl KNO3 KClO3 CaCO3 36 20.9 7.4 0.013
請同學們從這張表中比較出四種物質溶解能力的大小。
<得出結論>
教師引導設問:得出這個結論的前提是什么?由于同學們通過對“蔗糖與食鹽在水中溶解能力的比較”
這一實驗的觀察與討論,具備了對這個問題的初步認識,立即感悟到是“20℃、100克水、達到飽和”,并且清楚地認識到這些條件缺一項都使數據沒有比較的意義。有了這一層知識鋪墊,我讓同學們自己歸納總結。在老師的點拔下,他們將零散的、孤立的知識點加以梳理,并用較少的文字歸納出要比較精確地討論溶質的數量問題一定要滿足兩點:其一是條件:一定溫度,100克溶劑;其二是狀態:飽和溶液。這時所研究的溶質克數恰好與書本上溶解度概念相吻合,一個不需要生搬硬套的概念在同學們的觀察、分析、整理中輕松地建立了。
<鞏固應用>
按照教育心理學規律,新知識概念建立以后,需要鞏固與強化。如何將已經獲得的知識在具體間
題中加以運用,不僅能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也是對教學效果的檢查。在本課的最后階段我設置了這樣幾個問題:1)在一定溫度下,某物質的飽和溶液一定是( )
A.很濃的溶液 B.不能再溶解該物質的溶液 C.稀溶液 D.不能繼續溶解任何其他物 質的溶液;2)為何汗水帶有咸味?被汗水浸濕的衣服涼干后,常出現白色的斑跡,為什么?
好學教育:
3)判斷下列說法是否正確,并加以說明:25℃時將10克氯化鈉溶解在100克水中,故25℃時氯化鈉的溶解度是10克。通過對這些問題的討論,我及時獲得了來自學生的反饋信息,同學們也學會了從新信息的轉換中分析解決新問題,使溶解度章節中重要的知識點落到實處。
六、教學反思
通過本節課教學設計,我體會到啟發—研究教學模式的實施是當前形勢下素質教育對課堂教學的要求,它打破了傳統教育中“一言堂”的被動局面,倡導一種以人為本、注重身心與智力全面發展的素質教育觀。本課中啟發—研究教學模式在實施策略方面始終圍繞如何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從培養學生觀察實驗、分析問題到學會從一個現象概括出對一類問題的認識與理解,無不體現了培養人的思維素質和追求新知識的科學精神。
初中化學說課稿 篇7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課題以人類認識水的組成的簡要史實引入并展開,通過水的電解實驗和對實驗現象的討論和分析介紹了水的組成,說明水是由氫、氧兩種元素組成的。在認識了水的組成的基礎上,又學習了一種新的物質——氫氣,并結合前一單元所學氧氣的知識,從組成上的區別歸納出單質、化合物的概念。在課題之后還提供了稍詳細些的資料——水的組成揭秘,為教師和學生提供人類認識水的組成的系統知識。
本節內容是為今后學習元素的概念埋下伏筆,對正確書寫化學符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2.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①了解水的物理性質。
、谕ㄟ^電解水的實驗了解水是由氫、氧兩種元素組成的,它的化學式為H2O。
、哿私鈿錃獾男再|。
、芰私鈫钨|和化合物的概念及區別。
。2)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推理、歸納和運用知識等能力
(3)情感目標
(1)通過電解水的實驗對學生進行物質無限可分性教育,培養他們實事求是的態度。
(2)在教學中滲透科學思想方法的教育,從而啟發學生的思維。
(3)保持對生活中化學現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展學習化學的興趣。
3. 教學重、難點
實驗探究認識水的組成及區分單質和化合物是本課題的重點;從了解人類認識物質世界的過程和方法是本課題的難點。
4.教具準備
直流電源、水電解器、電解用水、火柴,木條,酒精燈,小試管、投影儀。
二、說教法
創設學習情景→實驗探究→驗證實驗→講解總結
三、說學法
教學過程不僅需要教師的活動,而且需要學生的活動。學生的學習方法有:
1.探究學習
學生在觀察演示實驗的基礎上,逐步學會分析現象得出結論的方法。
2.多種感官協同法
化學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需要耳聽、眼看、腦想、手寫等結合起來,共同完成學習任務,教師應做好以下指導:指導正確使用教科書;指導學生正確聽課。
四、說教學程序
1、創設學習情景
在上課之初,先請同學們看一段視頻。
觀看之后,學生意識到人們對水寄予的感情和人們對水的熟悉程度。水是地球上最普通、最常見的物質之一,不僅江河湖海中含有水,各種生物體內也都含有水。
[投影]展示下列資料
生物體內都含有水
2、實驗探究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水曾被看作是一種元素。直到18世紀末,在前人探索的基礎上拉瓦錫通過對水的生成和分解實驗的研究,才確認水不是一種元素。
[引導學生看課本P45資料(水的組成揭秘)]
拉瓦錫讓水蒸氣通過一根燒紅的槍管,得到了“易燃空氣”,而我們通過電解水也能得到“易燃空氣”,并可以揭開水的組成秘密。
取水電解器,加入電解用水,接通直流電源,觀察與電源正、負兩極相連的電極上和試管內發生的現象。
在做實驗之前,提醒學生注意:
1.提示學生觀察兩電極產生氣體的體積有何差異。
2.為了增強水的導電性,可加入少量硫酸或氫氧化鈉。
實驗完畢后,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得出現象:
①通電后,兩根電極上都出現氣泡,即產生氣體,氣體都是無色的。
、谝欢螘r間后,與電源正、負極相連的電極上產生的氣體體積比約為1:2。
3、驗證實驗
在得出上述現象后,緊接著問:
兩極上得到的氣體分別是什么呢? 在前一單元學生已經學習了如何驗證氧氣的方法,自然會想到用木條去檢驗。
用帶火星的木條檢驗試管1中的氣體,用點燃的木條檢驗試管2中產生的氣體。向學生提問試管1和試管2中產生的氣體分別是什么?
學生討論后回答
、僭嚬1中產生的氣體能使帶火星的木條復燃,說明是氧氣。
、谠嚬2中產生的氣體可以在空氣中燃燒,火焰顏色呈淡藍色。
教師在學生發現問題的基礎上講解試管2中產生的這種無色氣體叫氫氣,它在空氣中能夠燃燒且火焰顏色呈淡藍色,它就是拉瓦錫所謂的“易燃空氣”。
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共同得出以下結論:
、倥c電源正極相連的電極上產生的氣體是氧氣。
、谂c電源負極相連的電極上產生一種新的氣體叫氫氣。簡稱負氫(父親)
4、講解總結
教師向學生提出:在水的電解實驗里,有新物質生成嗎?水發生了什么變化?
在電解水的實驗過程中產生了氧氣和氫氣兩種新物質,水發生了化學變化。
那么現在,讓我們一起來把這個變化表示出來。
這個反應的反應物為水(化學式H2O),反應條件是“通電”,生成物為氫氣(H2)和氧氣(O2),所以此反應可表示為:水 氫氣+氧氣。
由此可見水中含有氫(H)、氧(O)兩種元素,即水是由氫元素和氧元素組成的。
教師向學生提出:電解水這個反應屬于前面我們所學過的哪一種反應類型呢?為什么?
要求學生回答:因為它的反應物只有一種物質——水,而生成物有兩種物質——氫氣和氧氣,滿足“一變多”的特點,所以它應該屬于分解反應。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一種新的氣體——氫氣,大家對于氫氣了解多少呢?
學生討論后得出:
1.氫氣是一種可燃性氣體,燃燒產生淡藍色火焰;
2.從網上了解到,氫氣是一種新型能源,將會是未來世紀最主要的能源;
3.查閱資料可知,若是不純的氫氣燃燒會發生爆炸,所以在點燃前必須檢驗氫氣的純度;
4.氫氣名稱的來源可能與它的密度有關,因為“輕”“氫”諧音。
看來大家對于氫氣了解得還真不少,接下來我們就來介紹一些有關氫氣的知識。
誰能描述出氫氣的有關物理性質呢?
1.從電解水的實驗可見氫氣是一種無色的氣體,若聞它的氣味,還會發現它是一種無味的氣體;
2.試管2內既有氫氣又有水,而氫氣的體積沒有減少,可見氫氣是一種難溶于水的氣體。
向學生展示氫氣爆炸的投影。
氫氣具有“可燃性”這個化學性質。那么該如何去檢驗氫氣的純度呢?你能結合課本圖3—3進行描述嗎?
學生討論并總結:收集一小試管氫氣,用拇指堵住試管口,管口朝下,移近酒精燈的火焰。然后移開拇指,如果聽到尖銳的爆鳴聲,表明氫氣不純;如果聽到很小的聲音,則表示氫氣較純。不純的氫氣不能點燃,需重新檢驗氫氣純度,直到聲音很小表示氫氣較純了才能點燃。
接著提問:是不是只要空氣中混有一點點氫氣或氫氣中混有一點點空氣在點燃時就會發生爆炸呢?
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教師作出結論
我們知道,世界上絕對純凈的物質是不存在的,不可能空氣中有一點氫氣或氫氣中有—點空氣點燃就會發生爆炸。它有一個限度,我們稱為爆炸極限。若空氣中混入氫氣的體積達到總體積的`4%~74.2%,點燃時就會發生爆炸,這個范圍就是氫氣的爆炸極限。
剛才還有同學說到了氫氣名稱的由來,這確實與它的密度有關。在相同的條件下,氫氣是所有氣體中密度最小的,也就是說,它是最輕的氣體,因此,它的名稱為“氫氣”。
在能源逐漸短缺的當今世界,氫氣作為一種很有前途的能源而被各國科學家看好。 展示下列資料
新型燃料——氫氣
現代世界所使用的礦物燃料主要是煤、石油、天然氣,它們燃燒后產生較多的氣體污染物,如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等。尋找一種不會產生污染的燃料,是各國科學家努力的目標。
氫氣作為燃料行許多突出的優點:第一資源豐富、以水為原料;第二燃燒時放出的熱量多;第三燃燒產物是水,無毒、無污染,且可以循環使用。所以,氫氣被稱作綠色能源。
據報道,1988年,前蘇聯采用液氫及天然氣組成混合燃料,成功地進行了圖—154噴氣式客機的試飛。日本研制的氫引擎汽車一直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德國奔馳汽車公司研制的以氫為燃料的小型客力和貨車已經接近實用階段,大眾汽車公司研制的10輛燃氫汽車,已試運行8萬公里。1999年2月2日,世界上首輛用氫氣和氧氣作燃料動力的無污染出租汽車已在美國紐約街頭亮相。這輛名為“千年出租車”的環保汽車幾乎聽不見任何嗓音,尾氣排放量為零。
盡管氫能已在一些國家進行了探索性的使用,但日目這種綠色能源并沒有被普通使用,這是由于氫能屬于二次能源,需要借助別的能源來制取,加之生產成本高,經濟上也劃不來,所以尚不能普及。
科學家們預汁,21世紀氫能將進入越來越多的領域為人類造福,城市空氣污染狀況將因此顯著改善,人類的生活質量和健康水平將因此進一步提高。
可見。氫氣真是未來世紀主要的能源,希望大家努力學習,并能為氫氣的普遍使用作出貢獻。
現在,我們來比較一下水電解生成的氧氣和氧氣的組成與水的組成有什么不同。教師寫出氫氣(H2) 氧氣(O2) 水(H2O),啟發學生從元素種類的角度去考慮。
學生討論后發現氫氣和氧氣都是由一種元素組成的,而水卻是由兩種元素組成的。
你能說出以下物質是由幾種元素組成的嗎?
、勹F(Fe) ②銅(Cu) ③過氧化氫(H2O2) ①高錳酸鉀(KMnO4) ⑤四氧化三鐵(Fe3O4)
答案:分別是①1種 ②1種 ③⑤兩種 ①3種
對學生講解化學上我們把由同種元素組成的純凈物叫做單質,如氧氣(H2)、氧氣(O2)、氮氣(N2)、磷(P)等,把由不同元素組成的純凈物叫化合物,如二氧化碳((CO2)、二氧化硫(SO2)、水(H2O)等。
1.單質:由同種元素組成的純凈物。
2.化合物:由不同種元素組成的純凈物。
單質和化合物就是根據純凈物中所含元素的種類來進行分類的,可見分類的方法在化學科的學習中運用的非常的多。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水是由氫(H)、氧(O)兩種元素組成的。我們還通過電解水的實驗證明了這一點,在這個實驗中我們看到水在通電的情況下分解生成氫氣和氧氣。我們還簡要介紹了一些有關氫氣的知識。根據水、氫氣、氧氣等物質組成中元素的比較,我們還了解了單質和化合物。
初中化學說課稿 篇8
一、教材及中考分析
酸堿鹽的復習是初中化學復習的重點,也是難點,在教材中有很重要的地位,酸堿鹽與現實生活聯系密切,是中考中基礎題(如填空題、選擇題)、實驗探究與開放性題、信息題型的知識區域,考查學生知識的形成過程與方法,實驗探究能力,滲透理論聯系生產生活實際的知識。
二、教學目標
基于以上分析,本節課主要達到以下“三維目標”:
1.知識與技能:知道常見酸堿鹽的通性和用途,認識酸堿的腐蝕性;初步了解稀釋濃硫酸的方法;知道酸堿性對生命活動和農作物生長的影響;了解食鹽、純堿等鹽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知道一些常用化肥的名稱和作用;知道復分解反應及發生的條件;會用酸堿指示劑和pH試紙檢驗溶液的酸堿性。
2.過程和方法:通過酸堿鹽知識的討論、歸納小結,培養學生總結知識,使知識系統化、網絡化的學習能力;在知識遷移題、實驗探究性問題、開放性試題、趣味性題、信息題的解決過程中培養學生應用酸堿鹽知識全面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建立學科內多知識點的聯系,培養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保持和增強學生對化學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展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樹立保護環境、關心愛護環境的意識。
三、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理解酸堿鹽的概念,通過化學實驗,將常見的酸堿鹽的性質進行對比總結,歸納出酸堿鹽的通性,掌握復分解反應發生的條件和應用,培養學生對類似酸堿鹽的性質進行推測的知識遷移能力。
2、教學難點:理解酸堿鹽的概念,掌握復分解反應發生的條件和應用,根據酸堿鹽的性質分析常見離子的檢驗,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和發散思維能力。
四、教學方法選擇
為達成以上教學目標,準備采用包括問題和實驗探究法、講授法、討論歸納法等過程式教學方法。采用"問題探究式"和“討論式探究”的復習法,即先給出實驗題例,通過對題例的探究暴露錯誤,討論發現問題,帶出知識點,引出方法,由此教會學生歸納整理知識的能力和科學探究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應用能力,實現有目的有針對性的復習.
五、教學過程設計
圍繞教學內容中的重點,難點精心設計編排一些具有針對性的提問,實驗習題,在練習、討論探究中讓學生復習酸堿鹽的知識的同時,能力和思維得到提高,科學素養得到升華。 引入課題:由前面物質分類中的化合物引入,這節課復習化合物中的酸堿鹽,重點掌握它們的性質和用途,酸堿鹽之間要發生復分解反應的條件。
1、常見的酸堿鹽
活動探究一,讓學生討論回顧常見酸堿鹽,提出問題:你對它們有多少認識?讓學生了解它們的俗名和化學式,并探究這些物質的類別,引導學生如何認識酸堿鹽,敘述酸、堿、鹽的概念,認識實驗臺上提供的物質的類別,為下一個活動打
2、酸堿鹽的通性和反應發生的條件
再由用途體現性質過渡到化學性質的復習。首先提問:同學們你對常見酸堿鹽的化學性質有哪些認識?如鹽酸、氫氧化鈣、碳酸鈉、硫酸銅分別能跟哪些物質發生反應?揭示課題:通過化學實驗,驗證某些物質之間能發生反應,觀察并描述實驗現象,并正確書寫有關反應的化學方程式,部分學生板演,師生共同評價,從而歸納出酸、堿、鹽的通性。從所寫的化
學反應方程式歸納出置換反應和復分解反應的概念和反應發生的條件。
3、探究應用
展示另一個探究活動題目,提問,下面這個探險隊員硫酸怎樣走出小山?請你幫幫忙給他指指路。根據學生討論分析并給以適度的引導,在探究中復習鞏固酸的化學性質。再由學生寫出相關的化學方程式,鞏固復分解反應和置換反應發生的條件,在興趣、討論、質疑中愉快的學習,培養學生知識遷移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最后讓學生利用堿、鹽的化學性質幫助氫氧化鈣、硫酸銅順利通過小山,作為課后探究,讓學生鞏固酸堿鹽的知識讓學生學會審題,學會探究,學會解答開放性題,培養探究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總結評價與反思
讓學生對本節課知識進行自我總結回顧,不但要弄明白學到了什么?明白了什么?還有哪些問題沒弄清楚?通過展示板書設計進行反思回顧,整理歸納,并通過精選的練習拓展延伸,并提示下節課將從物質的鑒別,推斷,實驗研究,除雜等反面進行綜合復習下基礎。說出你最熟悉的一種物質的用途;芰。
初中化學說課稿 篇9
各位老師,大家好,我是今天的××號考生,我說課的題目是《碳的單質》。接下來,我將以教什么、怎么教、為什么這么教為思路,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始我的說課。
(過渡: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課的前提條件,在正式內容開始之前,我要先談一談對教材的理解。)
一、說教材
該部分屬于人教版《化學》九年級上冊第6單元課題1的內容,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對于石墨和鉆石有所了解,同時對于煤炭燃燒,以及冶煉金屬也略知一二,這些對于學生學習本節課的知識與生活聯系的構建起到了很大的幫助。本節課內容源于生活,了解碳元素組成不同的物質,體現元素的統一性和物質的多樣性。能夠借助碳元素組成的金剛石、石墨和C60的結構不同,明確三者物質的性質不同,生活中的應用價值也有區別,理解結構決定性質,性質決定用途這一道理。學生學完本課,不僅對碳元素組成的三種物質有了充分的認知,同時能夠提升學生抽象邏輯思維,提升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過渡:教師不僅要對教材進行分析,還要對學生的情況有清晰明了的掌握,這樣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接下來我將對學情進行分析。)
二、說學情
學生在生活中常見鉛筆芯、鉆石、玻璃刀等等物品,具有一定的生活經驗儲備,便于學生更好的了解和學習本節課的內容,同時學生在此之前學習過碳和氧氣在點燃的條件下反應生成二氧化碳的知識儲備也能夠幫助學生完成本節課的學習任務,但是學生并不能系統概括金剛石、石墨以及C60的物理性質以及其他碳元素單質及其化合物的性質和用途,因此在講課期間可以應用大量的圖片視頻和相關材料,加深學生對于這部分知識點的認知。
(過渡:根據新課程標準,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我確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三、說教學目標
1.了解金剛石、石墨和C60的物理性質,以及生活中對應的用途。
2. 通過對金剛石、石墨和木炭以及C60的相關圖片和實體物品觀察與分析,提高觀察與總結能力。
3.提高思考能力,增強對化學現象的探究欲望,感受化學的奇妙和諧。
四、說教學重難點
【重點】認識碳元素形成的金剛石、石墨和C60及其性質。
【難點】金剛石、石墨和C60的物理性質,了解三者物質在生活中的不同用途。
(過渡:為了解決重點,突破重點,我確定了如下的教學方法:)
五、說教學方法
講授法、實驗探究法、問答法、小組討論法。
(過渡:我認為,鉆研教材,研究教法學法是上好一門課的前提和基礎,而合理安排教學程序則是最關鍵的一環,為了使學生學有所獲,我將從一下四方面展開我的教學過程。)
六、說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課程開始我會提問同學,生活中的水和氧化碳,分別是由哪些元素組成的,學生經過思考能夠明確:水是由氫元素和氧元素組成的,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組成的。進而我會引導學生思考,不同的物質是否可以由同一種元素組成?進而引導學生進入到本節課的學習《碳的單質》。
此環節能夠充分調用學生的生活經驗儲備和知識儲備,提升學生學習的興趣。
環節二:新課講授
1.金剛石
我會和學生共同了解碳元素組成的第一個單質——金剛石。
首先我會給學生在大屏幕上呈現金剛石的宏觀圖片和微觀結構圖片,學生可以通過觀察對于金剛石的物理性質進行適當了解,隨后同學們可以總結出,金剛石是無色、正八面體的堅硬固體。進而提問同學,金剛石是非常堅硬的固體原因是什么?學生能夠根據微觀結構圖,解釋是由于金剛石原子是由正四面體堆疊而成,這種結構非常堅固。
隨后我會給學生呈現生活中金剛石的使用領域資料以及相關圖片,并且引導學生總結出金剛石在生活中的應用價值。學生能夠回答出:金剛石可以經過打磨和切割,形成鉆石,起到裝飾物的作用;玻璃刀上的金剛石能夠切割玻璃,利用了金剛石硬度大這一物理性質等等。隨后我會給學生們總結,金剛石其實是自然條件下最堅硬的物體。
此環節利用圖片展示金剛石在生活中的主要用途,和微觀結構,學生通過觀察討論能夠總結出金剛石硬度大,是無色透明的固體等物理性質以及生活中的利用價值,并且一一對應,提升學生們概括總結的能力和觀察能力。
2.石墨
用相似的方法,先給學生呈現宏觀圖片和微觀結構圖,并且給學生同步呈現石墨在工業以及生活中的用途,給學生幾分鐘的時間進行小組討論,總結出石墨的物理性質和生活實際的用途和價值。幾分鐘后,引導部分同學呈現小組討論的結果。學生們能夠總結出石墨的物理性質為:黑色質軟、有滑膩感的鱗片狀固體,導電性優良。生活中鉛筆芯和潤滑劑,利用了石墨滑膩感這一物理性質;石墨電極芯則是利用了其導電性優良這一物理性質。進而我會提問同學,與石墨結構近似的木炭,又會有那些物理性質呢?進而給學生呈現一組實驗。
我給每個小組準備好一個裝有半瓶水的錐形瓶,在每一個錐形瓶內加入一滴紅色的墨水使錐形瓶內液體呈現紅色,隨后加入烘烤過的木炭,讓學生觀察試驗現象并且可以討論原因。實驗結束后引導學生得出結論:錐形瓶內液體紅色褪去,說明木炭具有吸附效果。進而我會總結,木炭的結構疏松多孔,具有吸附性,所以在工業中常常利用木炭的這一性質吸附一些工業產物的色素,除此之外,活性炭的吸附性更強,目前在生活中被廣泛利用在除味,凈化空氣等等領域。
此環節的目的是理論聯系實際,提升學生們觀察能力,讓學生帶著興趣學習化學知識。
3. C60
此部分學生在生活中并不能夠找到太多相關的生活經驗,所以這部分主要會用講解法給學生們普及一些相關知識。同樣我會給學生展示分子結構圖,同時引導學生總結:C60分子是由60個C原子構成,結構類似足球,非常穩定。憑借其特殊的結構特點,C60也會有很多特殊的應用價值。C60被廣泛應用在超導、醫療等領域當中。
此環節主要讓學生了解C60的應用價值,所以這部分我會用通俗易懂的方法幫助學生們完成學習任務。
環節三:鞏固提高
此環節我會詢問學生狗一個問題:戰爭爆發年間,一些國家曾經使用過“石墨炸彈”,能否用本課的知識解釋“石墨炸彈”的危害有哪些?并且給學生發放相關歷史資料。
學生經過閱讀和討論能夠得出結論:石墨炸彈是大量的石墨粉末經過爆炸散步到空氣當中,由于石墨具有優良的導電性,空氣中彌散的石墨粉末就能夠使城市上空的電網迅速短路,從而造成整個城市電網的癱瘓,進而切斷通訊設備。
這一環節與歷史學科聯系。擺脫傳統教學單一教學的束縛。提升學生靈活使用知識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
環節四:小結作業
請學生回答本堂課的收獲:金剛石、石墨和C60的物理性質以及生活中的使用領域。
布置作業:查閱相關資料,三種物質除了本節課提及的生活利用價值,還有那些領域應用了三種物質,分別利用了哪些物理性質?
七、說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能夠體現教學重難點,方便學生梳理課堂中學到的知識,我的板書直觀而簡明,請各位老師看我的板書,在我的板書上呈現了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內容,學生能夠很容易把握本堂課的重點和基本知識。
謝謝各位老師,我的說課到此結束!
初中化學說課稿 篇10
各位領導、老師:
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魯教版三年制初三化學第二單元第一節《水分子的運動》第一課時《水的三態變化》。下面我從教材、教法、學法和教學過程四個方面談談自己對這節課的設計。
一、教材分析:
本節內容以學生身邊很熟悉的物質—水為載體,引導學生從微觀角度分析水的三態變化,通過想象、思維、討論交流歸納概括出分子的共同特征。目的是幫助學生盡早建立起物質世界的微粒觀,為后面的學習化學變化的實質做好鋪墊。依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從激發學習興趣,提高科學素養,培養探究能力為出發點,著眼于學生的終身發展、全面發展,結合教學內容和學情分析,我確定本節課的學習目標為:
。ㄒ唬┲R與技能:
1、通過分析水分子的運動和水的三態變化的關系,認識分子的特征。
2、通過對分子的性質的理解,能從微觀的角度認識物質的構成,學會用分子的觀點解釋生活中的常見現象。
。ǘ┻^程與方法:
1、通過探索水沸騰后體積變大的過程,讓學生初步體驗宏觀現象與微觀世界的聯系;學習運用日,F象與課本理論相結合的方法,用課本理論來解釋日,F象。
2、通過對不同狀態的水中水分子的排列方式的認識,學會從宏觀和微觀的角度認識物質世界的方法。
。ㄈ┣楦、態度、價值觀:
培養學生用宏觀和微觀相聯系的思維方式看待物質,形成物質世界的微粒觀。
其中重點是:“理解分子的特征”。
難點是:“用分子的觀點解釋日常生活中的現象”。
二、說教法
1、學情分析
初三的學生已了解了物質能發生三態變化和發生這些變化的條件,但不能自發的從微觀角度去看待和分析物質的變化,對于水的凝結、蒸發等司空見慣的現象本質的探究沖動還有待激發。所以,要從學生生活和已有知識基礎上,設置情境,激起思維,交流碰撞,釋放潛能,形成共識。
2、教法的選擇
我在教學設計中不僅注重了學科知識的獲取,更注重學生參與獲取知識的過程。依據新課程的核心理念“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發展”,采用學生自主學習、猜想分析、合作探究等方法,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過程,從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表達概括的能力、掌握科學思維方法,培養交流意識與協作精神。努力將一些枯燥和晦澀難懂的問題寓教育于學生喜聞樂見、生動活潑的直觀生活情境中。
三、說學法
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會使學生受益終生。本節課主要讓學生學會科學探究的學習方法,使學生體會到獲取知識的一般途徑,所以我在課的設計中注重指導學生:聽――聽得明白、思――敢思會思、說――表達完整、觀――觀察仔細、議――學會交流。針對不同層次學生設計難易不同的問題,讓盡可能多的學生得到收獲。
四、說教學過程
綜觀本節教學內容,我采用6個環節來進行。
。ㄒ唬﹦撛O情境,導入新課。
。ǘ⿲嶒炋骄亢暧^現象與微觀本質的關系。
。ㄈ┓此細w納分子的性質。
。ㄋ模⿲嶒炋骄磕芰颗c分子運動的關系。
(五)我思我獲。
(六)課后延伸。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未知來源于已知。從學生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直觀貼切,新奇適當的問題情境利于學習動機的激發和思維起點的定位。為此我設計2個情境:1、在講臺上噴灑優質香水,由前向后瞬間教室內彌漫著香水芬芳。2、播放一段視頻,冰棱、水滴、雨雪、河流、湖泊、白云等美麗變換的自然景象。聞過、看過之后引導學生暢所欲言自己的所思、所想、所疑,所惑,交流后師生共同提取有關水的三態變化的信息。最終歸結為水為什么有三態變化。提出了問題,思維有了起點和依據,邁出了探究的第一步。這時教師適當引導告訴學生要想弄清水為什么有三態變化,就要進入微觀世界,利用分子觀點探討,出示本節課題。學習內容自然呈現,順乎學生學習規律,強烈動機下的探究過程由此展開。
。ǘ⿲嶒炋骄亢暧^現象與微觀本質的關系。
探究一:“構成物質的分子間有間隔嗎?”
我為每小組學生準備了50毫升酒精和50毫升水,提出問題:如果將兩者混合體積是多少?學生猜想,之后學生進行實驗驗證并進行表達交流。經驗和實驗的矛盾激發學生的探究動機和興趣,在生活經驗上看來二者混合后體積應變為100毫升,而事實是小于100毫升,矛盾激發了疑問,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使他們在充分發揮想象力的基礎上認識到構成物質的分子之間是有間隔的,達成共識。
探究二:“水分子的間隔能變化嗎?”
我采用這樣一套裝置為學生演示,點燃酒精燈后緩慢交替推動活塞,并說明注射器中原有40毫升紅墨水,加熱后體積會如何變?為什么?學生肯定都知道體積增大,液態的水變成了水蒸氣,但“為什么”卻是一個嶄新的疑問。觀察思
考后,學生就會發揮想象力,進行猜想。學生猜想可能有:水分子本身不變或變大了,水分子間隔不變或變大了,水分子數目變多了或不變等等。通過對猜想的表達和交流,形成生生間思維的碰撞和整合,有的觀點可能在碰撞中糾正,有的可能在碰撞后得以完善和升華。最后,形成共識:水受熱體積變大是由于水分子間間隔變化引起的。
由于微觀粒子看不見,摸不著,不便于直接觀察,為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我為學生準備了以下器材:乒乓球、燒杯和長短不齊的牙簽,讓學生設計水的固液氣三態模型。設計完畢后學生觀察對比,同時老師展示自己所設計的模型于學生對比交流,明確構成固液氣三種狀態的分子間的距離是不同的,狀態變化的原因是分子間的間隔發生改變,而水分子的數目和水分子體積沒有改變。
學生在動手制作模型過程中將宏觀知識微觀化,抽象知識形象化。讓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幫助學生建立宏觀與微觀的聯系,實現學生感性與理性的雙重復合。然后引導學生進一步觀察模型,思考水的三種狀態時水分子的排列方式,學生小組內交流,形成正確認識。
在學生制作的模型中,代表分子的模型都是相對靜止的,學生容易產生誤解,認為分子也是靜止的,有鑒于此及時追問“構成物質的分子也像乒乓球一樣靜止嗎?”學生猜想交流,為此為學生準備了如下器材:氨水、酚酞試液、品紅、水等,讓學生利用器材進行實驗探究驗證猜想。認知沖突又一次激起,使學生在做中想,想中做。沿著問題解決的道路,在生動有趣的切身體驗中,認識到構成物質的分子是不斷運動的。
然后利用課件直觀性展示三種狀態時分子的運動情況。
探究三:“認識分子的大小”
既然物質是由分子構成的,這些分子又是不斷運動的,那么在空氣中也漂浮彌漫著大量的水分子,讓學生體驗:能感受到、能看到水分子嗎?帶著這個問題讓學生分析下面的資料:“已知:1滴水大約有1021個水分子,如果將每個水分子比喻成直徑為4厘米的乒乓球,這些乒乓球排在一起有多長?能繞地球幾圈?”通過計算他們會驚訝的發現:該長度是多么長,從而體會到分子是多么小。
(三)反思歸納:分子的基本性質。
完成以上探究后,組織小組內交流。進入第三個環節共享歸納分子基本性質。
。ㄋ模┨骄克模骸疤骄磕芰颗c分子運動的關系”
學生已知道構成物質的分子間有間隔并且是不斷運動的,那么運動速度的快慢和彼此間的間隔與什么因素有關?讓學生根據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進行猜想。為了驗證猜想同樣需要一定的科學實驗來驗證,為此我為學生準備了以下器材:玻璃片、滴管、酒精燈、火柴、水等。通過學生之間的協作交流和對器材的選擇應用,體會到能量與分子運動的關系。然后讓學生聯系生活中與此相關的生活現象表達交流從而提升思維和認知水平,生活處處有真知,這一實驗只是生活場景的片段提取,但它卻是學生在思維動機的驅使下,在團體協作和自我設計中完成的,在收獲知識的同時收獲了探究的喜悅,也形成了團隊意識,提升了科學素養,利于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形成。然后,通過下面的練習性競賽讓學生自我檢驗對知識的認識和理解。
(五)我思我獲。
隨著各個探究活動的結束,讓學生閉上眼睛,從知識、思維方法、情感方面,對知識進行重新構建,對知識形成過程中使用的思維方法進行新的理解和感悟,通過“我思我獲”,發展學生智慧,然后交流,暢談收獲!
。┱n后延伸。
課堂即生活,生活亦課堂。探究活動不僅在課堂上進行,更應深入實際,在實踐中拓展、延伸、檢驗、應用。所以我設計了以下“生活課堂”:讓學生設想自己是深山溪流中的一個水分子,如何在流淌中跳躍,在陽光下升空,與同伴們時而成水時而成氣……展開想象的翅膀在自然界中自然循環,思維的大門打開,也為下節課的學習做好鋪墊。
這是我對這節課的板書設計。
一、分子的基本性質:
分子很小
分子是不斷運動的
分子之間有間隔
二、用分子的觀點解釋日,F象
以上是我這節課的設想,有不當之處,敬請各位領導老師批評指正。
謝謝大家。
【關于初中化學說課稿匯總十篇】相關文章:
關于初中化學說課稿范文匯總十篇07-26
關于初中化學說課稿匯總5篇06-10
關于初中化學說課稿匯總6篇05-27
關于初中化學說課稿范文合集十篇07-22
關于初中化學說課稿模板匯編十篇05-23
關于初中化學說課稿模板匯總6篇07-15
關于初中化學說課稿模板匯總六篇07-14
有關初中化學說課稿范文匯總十篇06-26
關于初中化學說課稿范文集錦十篇07-28
關于初中化學說課稿范文匯編十篇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