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高中語文說課稿 《荊軻刺秦王》說課稿設計
一、說教材
(一).教材所處的地位及作用
《荊軻刺秦王》是戰國策的名篇。在“新課標”課程理念的指導下被選入人教版教材必修1第二單元。通過荊軻刺秦王的過程,抒發了對荊軻的贊美。認識荊軻那種舍生忘死、扶弱濟困、反抗強暴的精神和正義行為。學好這篇文章,可以感受荊軻這一悲劇英雄的人格魅力,還可以利用古今視界差異,激發學生讀出新意,用現代觀念審視作品,評價其積極意義與歷史局限性,并在這方面作出一些有益的探索。
(二) 三維教學目標及確定依據
1.知識與技能:
、、進一步掌握常見的文言實詞、虛詞和句式,培養文言斷句和翻譯的能力。
、、學習通過人物的語言、行動、表情、神態,在尖銳復雜的矛盾沖突中表現人物性格。
依據:課標指出“閱讀淺近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詞句含義,讀懂文章內容。了解并梳理常見的文言實詞、文言虛詞和文言句式的意義或用法,注重在閱讀中舉一反三。”
2.過程與方法:
通過誦讀設疑、自主探究、合作解決,培養學生的能力。
依據:目標要求“誦讀古代詩詞和文言文,背誦一定數量的名篇。”通過誦讀培養學生的文言語感,使作品中的形象、意境、風格、節奏等都刻骨銘心在自己的腦海中”。“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理解思想內容,學習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正確評價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
依據:“理解和評價古代文學作品的方法論的要求:歷史眼光與現代觀念的統一。”
(三).教學重點、難點及確定依據
重點:分析人物形象,從對話、動作、神態的角度入手,認識荊軻那種舍生忘死、扶弱濟困、反抗強暴的精神和正義行為
依據:課標指出:“學習中國古代優秀作品,體會其中蘊涵的中華民族精神,為形成一定的傳統文化底蘊奠定基礎。”
難點:如何看待荊軻刺秦王這一事件
依據:學生認知能力有限,很可能在這個問題的看法上失之偏頗,無法認識到刺秦的合理性和局限性。
(四).課程資源的開發及有機整合
利用影視資源,通過多媒體進行文稿演示。尤其是“易水送別”和“刺秦”兩個精彩片段。展示歷代文人對荊軻刺秦或褒或貶的詩詞。
語文新課程認為學生是課程的開發者和創造者,老師是學生的指導者和組織者,是最主要的語文課程資源,要能利用教科書,進行再創造,把教科書變成發展學生語文素養的教學內容,賦予教科書內容以生命的活力。因此,老師應創設一種情景,點撥與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個性化學習。
二、說學法
(一)學情分析
由于本文主人公所置深的特定時代背景,學生已經習慣接受傳統贊賞荊軻的觀點,甚至形成思維定勢,因此作為老師應不失時機地培養學生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看問題。用現代觀念重新審視作品,形成個性化的認識。
(二)心理調節的方法分析
文言文教學是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難題,學生往往視為畏途。老師應該少作一些脫離語文語境的、所謂梳理規律的、機械操練性的客觀化、標準化練習,文言常識的教學要少而精,點到即可,重在提高學生古文能力。學習最好的動機是來自對學習材料的興趣。
(三)知識建構的方法指導
“新課標”旨在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因此我設計了:
(1)朗讀法——只有反復讀才能讓學生領會作者的情感。
(2)探究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自主學習,充分發揮集體的智慧。
古人云:“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教是為了不教,學是為了不學。本節課,我以語文學習普遍規律“寫了什么—怎樣寫的— 為什么這么寫”為指導而設計教學,以教給學生現代詩歌賞讀方法為目的而推進教學,以“情”為突破口,以“讀”貫穿始終,期望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三、說教法
朗讀法、提問法、討論法。
依據:對于教師的作用,“新課標”在“教學建議”中指出:“教師既是學生平等的對話者之一,又是課堂閱讀活動的組織者,學生閱讀的促進者。”教師點撥是重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代替學生的獨立思考。因此,這堂課我將借助多媒體的手段,運用朗讀法,啟發探究法,啟發學生思考、探究,期望構建師生間和諧平等互動的語文課堂。
四、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今天,我們來上新課《荊軻刺秦王》,關于荊軻,歷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北宋蘇詢稱其“始速禍焉”,朱熹認為他“匹夫之勇,其事無足言。”但司馬遷卻為他立傳,并在《史記》結尾評價其“名垂后世”。還有其他人,如陶潛,稱其“其人雖已沒,千載有余情”。為什么前人對他會做出這種評價。相信我們學了這篇課文,也會對荊軻有更深入的了解。(用多媒體展示上邊內容)
同學們已經做過預習工作了,那該文選自哪里?
1.交流同學們收集到的資料,了解《戰國策》
《戰國策》是戰國末年和秦漢間人編輯的一部重要的歷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作者已不可考。最初有《國策》《國事》《短長》《事語》《長書》《修書》等名稱,經過漢代劉向整理編輯,始定名為《戰國策》。
《戰國策》的內容,主要記載戰國時期各國謀臣策士游說諸侯或進行謀議論辯時的政治主張和縱橫捭闔、爾虞我詐的故事,也記述了一些義士豪俠不畏強暴、勇于斗爭的行為!稇饑摺烽L于議論和敘事,文筆流暢,生動活潑,在我國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2.了解本文的背景?勺屚瑢W們結合學過的歷史知識來談一談。
戰國末期,秦統一中國之前的六年,秦滅韓,又破趙,統一的大勢已定。地處趙國東北方的燕國是一個弱小的國家。當初,燕王為了結好于秦國,曾將太子丹交給秦國做人質,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逃回燕國,為抵抗強秦的大舉進攻,同時也報見陵之仇,太子丹想行刺秦王。為此,他找來了荊軻,精心侍奉。(肯定學生的預習)
二、研讀課文
(一).讓學生借助工具書,對照注釋,初讀課文,要求劃出疑難詞句。整體把握作品的故事情節:(板書)
1、開端(秦將王翦破趙──愿足下更慮之):行刺緣起。
2.發展(荊軻知太子不忍──終已不顧):行刺準備。
3.高潮(既至秦──必得約契以報太子也):廷刺秦王。
4.結局(末段):荊軻被斬。一幕驚雷乍起、劍拔弩張的活劇,以秦王「目眩良久」告終。
(二).提問:
1.荊軻刺秦王的謀劃,表現了他怎樣的性格特點?寫太子丹「不忍」,有什么作用?
2.“怒叱太子”表現了荊軻性格的那個側面?
3.作者是怎樣描寫易水訣別這一場面的?
問題設計意圖:主要是讓學生利用文本從對話、動作、神態等角度入手,分析悲劇人物形象,認識荊軻那種舍生忘死、扶弱濟困、反抗強暴的精神和正義行為。
4.如果荊軻把秦始王刺死呢,那將會怎樣,中國將會出現怎樣的局面?
問題設計意圖:以往的課堂,總是老師預設好課堂教學流程,預設好問題,甚至預設好問題的答案。本課教學既有預設的內容和流程,同時也注意課堂的生成。如學生會提出類似的質疑:這是筆者在預設內容里沒有的,然而,一發現問題,老師便即時對問題進行整理,把問題擺出來,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如何能讓人人都“動”起來,成為學習語文的主人。
(三)討論并小結:應該怎樣評價荊軻刺秦王的行為?
荊軻刺秦王,是反抗強暴的正義行動,而秦統一六國是歷史發展的趨勢,這是個人或少數人的愿望改變不了的,所以只能以悲劇告終。荊軻刺秦王就與歷史發展過程中的消極因素作斗爭來講,這場斗爭具有合理性;就整個歷史發展過程進程來講,它有著很大局限性。
對荊軻的評價,歷來見仁見智。但評者大都認為,荊軻雖不懂得以一人之力難以挽狂瀾于既倒的道理,也不懂得秦帝國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但他不畏強暴、不怕犧牲,在國家多事之秋挺身而出、不避艱險的精神和氣概還是值得稱道的。
(四)布置作業
把你對“荊軻刺秦王 ”的看法整理成一篇文章。
【高中語文說課稿 《荊軻刺秦王》說課稿設計】相關文章:
高中語文說課稿范文《荊軻刺秦王》12-14
《荊軻刺秦王》教學設計03-08
高中語文荊軻刺秦王教學反思01-03
高中語文荊軻刺秦王教學反思4篇01-03
高中語文《勸學》說課稿11-06
高中語文《雷雨》說課稿11-13
高中語文《師說》說課稿11-22
高中語文雷雨說課稿12-01
高中語文《項鏈》說課稿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