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讀書筆記摘抄
近日借的書都還不錯,每天做點兒開卷有益的事。不知怎的,有本書自從書名印入我腦海就一直接忘不了了。路遙的《人生》幾次都想借來看,但在圖書館都沒找到。算了,在網上百來了一本電子的.感動著加林和巧英的愛情也感動著感情與理智之間的抉擇。結局雖然不那么完美,但是總覺得人生或許就該是這樣的。人活著,就要對自己的選擇有所擔當。
書中有幾段風景的描寫,很傳神,看著仿佛身臨其境。
外面的陽光多刺眼啊!他好像一下子來到了另一個世界。天藍得像水洗過一般。雪白的云朵靜靜地飄浮在空中。大川道里,連片的玉米綠氈似的一直鋪到西面的老牛山下。川道兩過的大山擋住了視線,更遠的天邊彌漫著一層淡藍色的霧靄。向陽的山坡大高分是麥田,有的已經翻過,土是深棕色的;有的沒有翻過,被太陽曬得白花花的,像剛熟過的羊皮。所有麥田里復種的糜子和蕎麥都已經出齊,泛出一層淡淡淺綠。川道上下的幾個村莊,全都罩在棗樹的綠蔭中,很少看得見房屋;只看見每上村前的打麥場上,都立著密集的麥秸垛,遠遠望去像黃色的蘑菇一般。
太陽剛剛落山,西邊的天上飛起了一大片紅色的霞朵。除過山尖上染著一抹淡淡的桔黃色的光芒,川兩邊大山濃重的陰影已經籠罩了川道,空氣也顯得涼森森的了。大馬河兩岸所有的高稈作物現在都在出穗吐纓。玉米、高粱、谷子,長得齊楚楚的。都已冒過了人頭。各種豆類作物都在開花,空氣里彌漫著一股清淡芬芳的香耒。遠處的山坡上,羊群正在下溝,綠草叢中滾動著點點白色。富麗的夏日的大地,在傍晚顯得格外寧靜而莊嚴。
他們默默地偎在一起,像牽;ɡ@著向日葵。星星如同亮閃閃的珍珠一般撒滿了暗藍色的天空。西邊老牛山起伏不平的曲線,像誰用碳筆勾出來似的柔美;大馬河在遠處潺潺地流淌,像二胡拉出來的旋律一般好聽。一陣輕風吹過來,遍地的谷葉響起了沙沙沙的響聲。風停了,身邊一切便又寂靜下來。頭頂上,婆娑的、墨綠色的葉叢中,不成熟的杜梨在朦朧的月下泛著點點青光。
雖然這書寫的是改革開放初期,并且還是農村的故事,但是對現在依然很有教育意義。有多少人不被物質迷惑,有多少人不是活在別人的眼神里。加林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但是對自己想要的是否是正確的缺乏判斷。在別人的眼里,他找到了自己。這個被認為是“自己”的人,是否是真正的自己他是迷失了。準確的說,他迷失在別人的眼神里。人生的價值體系到現在也沒有建立起來。我為什么而活,這個命題沒有被深刻的思考。甚至連榜樣的力量也沒有。我們看到的是紛繁無非是 “名”、“利”二字,雖然誰都明白這個道理,卻沒有人脫的開。我們比從前更羨慕別人的權、錢、勢、優越,我們比從前活的更自卑。甚至自卑到猥瑣。
我們不能正視生活帶給我們的苦難,不能正視貧窮帶給我們的無奈。我們的哀怨蓋過了坦然。熱情沒了,勇氣都沒了,甚至連心都沒了。我們選擇了盲從,選擇了隨波逐流。我們忘了自己還有熱忱,忘了去改變,忘了躍出云層我們就都看到曙光。位置決定我們的眼界,前面的主語被忽略了,那是我們心的位置決定了我們的眼界?墒菦]了心又怎能看遠?
《人生》結尾處有幾句話,讓我格外感動:
對待社會,我們常說要向前看,對一個人來說,也要向前看。生活總是這樣,不能叫人相處都滿意。但我們還要熱情地活下去。人活一生,值得愛的東西很多,不要因為一個方面不滿意,就灰心。
本來想多寫些的,但是,撩撥人的感動處處都有而人的心越來越麻木。我們越來越不能感動,所以不在寫的多少,有時間再看一遍原著吧。
古代人讀書方法
諸葛亮:“觀其大略”讀書法
三國諸葛亮深通讀書之道,不僅好學,而且善學,并因此成就了他的“足智多謀”。諸葛亮的讀書法,對今人亦有裨益。諸葛亮讀書只“觀其大略”。諸葛亮隱居荊州隆中之時,與穎州石廣元徐庶汝南孟公威是好友,并一起拜師游學。石廣元徐庶孟公威三人讀書學習“務于精熟”。曾經“走馬薦諸葛”的徐庶則折節學問,“卑躬早起,常獨掃除,動靜先意,聽習經業”,目的為求得“義理精熟”。而諸葛亮讀書卻與諸生不同,他是“獨觀其大略”。他沒有鉆進書堆,死記硬背,而是泛讀大概,擷取精華,掌握其實質。
諸葛亮讀書也沒有到廢寢忘食的地步,而是正常地作息,“每晨夜從容,常抱膝長嘯”。他對好友們說:“你們幾位從政可以做到刺史郡守。”三人反問諸葛亮“仕途”如何,諸葛亮“笑而不答”。后來事實證明,讀書務求“精熟”的石廣元徐庶孟公威等人,也的確只做到刺史郡守,而讀書務求大略得其精髓的諸葛亮則成為一代賢相。
陶淵明:“會意”讀書法
晉代文學家陶淵明的“會意”讀書法。他在《無柳先生傳》中曾寫到:“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陶淵明讀書時注意抓住重點,去繁就簡和獨立思考。實際上,他追求的是讀書會意,著重領會書中深含的旨意,而不死摳個別字句。
蘇軾:“八面受敵”讀書法
宋朝著名文學家蘇軾在他的《又答王庠書》中就侄女婿王庠“問學”,介紹了他自己首創并實踐的一種讀書方法。蘇軾在信中說:“少年為學者,每一書,皆作數過盡之。書富如入海,百貨皆有之,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并取,但得其所欲求者爾。故愿學者,每次作一意求之。”意思是說,好書就像知識的海洋,內容豐富。
那么,讀一本好書可以每次只帶著一個目標去讀,或只就一個方面的問題去探求研究,而不是同時涉及其它的目標或問題。所以,每一本好書都需要好好讀它幾遍,日久天長,必有所獲。蘇軾自己就是這樣來讀《漢書》的,第一遍學習“治世之道”,第二遍學習“用兵之法”,第三遍研究人物和官制。數遍之后,蘇軾對《漢書》多方面的內容便熟識了。
陳善:“入書出書”讀書法
南宋人陳善著有一部《捫虱新話》,他在書中寫道︰“讀書須知出入法。始當所以入,終當所以出。見得親切,此是入書法;用得透脫,此是出書法。蓋不能入得書,則不知古人用心處;不能出得書,則又死在言下。惟知出入,得盡讀書之法也。”這段話的意思是說,讀書要知入知出。入,就是要讀進書中去,讀懂吃透,掌握書中的內容實質;出,就是要從書中跳出來,能夠靈活運用書本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開始讀書時要求入,讀書的最終目的是要求出。
如果讀書不能讀進去,那就不可能理解“古人用心處”,也就是說不能體會書中深刻的思想內容和高明的文學技巧;倘若讀書不能跳出來,那就要“死在言下”了,也就是說,思想被書本束縛住,成了書奴書呆子。只有懂得入又懂得出,這才是讀書的好方法。陳善根據自己的讀書經驗總結出來的出入讀書法,實際上是告訴人們要活讀書,而不能死讀書。既要讀書認真鉆研,消化吸收書中營養,又要將書本知識為我所用。
yjbys為您推薦更多精彩內容:
5.讀書手抄報內容
6.
10.小學生讀書手抄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