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在教育孩子學習使用文明語言的同時,還應努力培養他們具有“秀雅合適”的舉止。
(1)注意舉止上的一般規范:站立時挺胸收腹梗頸,雙肩放平而不搖晃,兩臂下垂手不揣兜,腿部不顫動;見到認識的人要打招呼;遇到有人問路,要熱情而有禮貌地告訴人家,對老弱病殘者,更要盡力地給予協助;進入別人房間要先輕敲門,得到主人允許后再進去,而不要隨便開門闖入;夏天不赤膊或身穿短褲衩“串門”,冬天從外面進入房間,先摘帽子,脫大衣,再落座;訪問人家要注意時間,一般不在吃飯和午睡時去,盡量避免妨礙人家;有客人敲門要趕快應答,請客人進來后要讓座,倒茶時雙手捧上,夏天時可遞上涼扇;會客時坐姿端正,不要左靠右歪或渾身扭動,雙腿不要叉開太大或蹺“二郎腿”,不要有節奏地打“哆嗦”;與人談話時,不挖鼻孔、摳耳朵、剪指甲、剔牙齒、撓癢癢、搓泥垢、脫鞋襪、摳腳趾;在別人家做客,不亂翻人家的櫥桌抽屜和書籍玩具,不隨便吃人家的東西;就餐時,不在客人或尊長之先動筷,不在菜盤中翻揀,餐具要減少碰撞,咀嚼時不要發出聲音;談話或就餐時,咳嗽、噴嚏、吐痰均須用手絹掩住口鼻,不要沖著別人;遞人物件,要照顧對方接取的便利,一般把易于接取的部位朝向對方,待對方拿穩后再撒手。
(2)養成落落大方的習慣:舉止規范,不是單純為了某種場合硬裝出來的。正如古語所說:“誠于中而形于外”。這些舉止應該形成習慣,應該是尊重別人的美好感情的自然流露。所以,家長要求孩子注意上述的規范,并不是讓他們謹小慎微,過于拘束。我們的主張是:要爽直而不粗莽,活潑而不輕佻,恭敬而不迂腐,輕松而不懶散……形成那么一種待人誠懇、落落大方的良好的習慣。為了達到這一目的,家長應該堅持對孩子長時間的耐心細致的培養。
孩子基本的禮貌習慣有哪些
大概歸納分為三種情況:
第一種情況,要向別人打招呼,或者說別人和自己打招呼時候要給以回應。這是一個最最基本的禮貌習慣,我們不便于強求孩子主動跟別人打招呼,但是別人打招呼的時候要回應。
第二種情況,感謝和回應感激。當得到別人幫助的時候,我們要用語言對別人表示感謝,另外,當別人感謝我們時要說沒關系,很樂意幫助別人,所以一個是感謝別人,一個是別人對自己感謝的一種回應。
第三種情況,道歉和接受別人的愿望。因為我們無形當中給別人造成感覺不太好的時候要向別人道歉,反過來別人讓自己不開心或者別人傷害了自己,別人道歉的時候要接受別人的道歉。
如何培養孩子的“紳士淑女“風度
有這樣幾個值得深思的鏡頭:
鏡頭之一:
雙休日,莊女士的兒子坐在客廳的沙發上看電視。門鈴一響,幾個同事來家拜訪。莊女士高高興興地開門接待同事,并讓兒子讓出位置,給叔叔阿姨就座?蓛鹤幼谏嘲l上動也沒動地說:“你們不會到里屋說話去嗎?”莊女士尷尬地笑著,同事們也只好寒喧幾句,匆匆離去。
鏡頭之二:
周女士的兒子在家正玩電腦游戲,突然電話鈴響了。他沒好氣地接起電話:“找誰?沒在家!”隨即“啪”地一聲把電話掛了。過了三分鐘,電話又打來,兒子一聽還是原來的那位,沒等對方開口,兒子就嚷道:“同你說過了,不在。”說完又立即掛了電話。
鏡頭之三:
厲先生應邀帶著女兒去赴宴,幾個菜剛上桌,女兒就急不可耐地伸出筷子吃了個遍,最后挑出最喜歡的菜放在自己跟前,旁若無人地吃起來。大家飯沒吃完,已經飽腹的她便大聲喊道:“我吃飽了,我想回家!”客人們面面相覷,厲先生也十分尷尬。
像這樣的鏡頭,在我們日常的家庭生活中恐怕并不少見。這些小事都反映出一個共同問題,即家長對孩子禮儀教育的缺失。它不僅常常使家長陷入尷尬境地,而且還會影響孩子的社會交往和身心發展。一個懂禮貌、講禮節、有風度的孩子,不但令人喜歡,容易被人接納,而且在許多場合會被別人看好,這等于無形中多了不少鍛煉的機會。因此,作為家長,要從小培養孩子逐漸成為一個有紳士淑女風度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