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預報仍然是世界級的大難題
第一,是科技手段落后。是造成地震預報這一世界級難題難于突破的主要原因。地震成因大約可分為五種類型,即構造地震、火山地震、塌陷地震、誘發地震和人工地震。其中,世界上約90%的地震以及所有造成重大災害的地震都是構造地震。主要因為地球的半徑是6371公里,而我們目前能夠鉆探最深僅達一萬米即10KM,人類對地球內部的認識遠不及對外部的認識,這也是目前天氣預報比地震預報發展快、預報準的關鍵所在。為什么唐山大地震、汶川特大地震和玉樹大地震不能作出預報,關鍵的原因就在這里。
第二,是地震前兆的復雜性。地震前兆與地震發生不是一一對應關系,存在著某種不確定性,不同地區、不同介質條件、不同類型地震,其前兆變化有很大差異性,到目前地震孕育和發生的地震信息是什么,還無從回答。比如,此次汶川大地震前,我縣吉潭鎮上車村河背小組陳忠民養蛇場所養的蛇出現異常,不吃、想跑,一般人都會想地震肯定在尋烏發生,結果卻發生在千里之外的四川。
第三,是大地震發生的小概率性,很難重復和檢驗。
那么,人類能不能攻克地震預報這個難關呢?答案是肯定的。因為,到目前為此,我國已成功預報24次地震。如1975年遼寧海城7.3級、1976年云南龍陵7.4級、1976四川松潘7.2級、1995年云南孟連7.3級、1997年新疆伽師6.3、6.4級、1999年遼寧岫巖5.4級地震?梢赃@樣說,在地震預報方面,我們走在了世界前列。就是說,中國的地震預報水平從某種角度上講,就代表了世界的水平。我可以透露告訴大家,美國、日本政府不管地震預報,只管工程地震,而我們的人民政府又要管地震預報,又要管工程地震。
我國目前的地震預報水平,大體上可以這樣概括:能夠對某些類型的地震作出一定程度的預報,但不能預報所有地震;以年為量度的中長期預報已有一定的可信度,但以天為量度的短臨預報的成功率,還只是地震科技工作者追求的目標,(長期預報指未來10年之內,中期預報為一至二年,短期預報指3個月內,臨震預報為10日內)。
但從世界范圍來說,地震預報仍屬于探索階段。
預防為主、防御與救助相結合
在防震減災工作“測(報)、防(御)、救(助)”三大工作體系中,鑒于地震預報難度之大,加上現階段人類還不能使地震少發生或不發生,所以從上世紀70年代中期開始,日本、美國等一些經濟發達國家,開始把工作的重點放在工程抗震方面的研究,也就是說什么材料、什么結構、什么土層、什么地層能抗御多大地震。日本研制了許多抗震建筑,其中隔震大樓就一例。2003年5月26日日本仙臺發生7級地震,僅造成118人受傷,無人傷亡,目前,一般或較大的破壞性地震不會給日本造成大的損失,2010年新西蘭基督城7.1級地震為什么零死亡、低傷亡?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建筑物防震性能好,處于世界領先水平,如學校、醫院、商場、政府、議務大廈、橋梁等人員密集場所和容易發生次生災害建設工程,從60年代末70年代初開始就采用了以含鉛的橡膠墊為主要材料的結構隔震、消震裝置。民用建筑均利用造價低廉的木框架大玻璃控型建筑,且建筑物質量的體系完善,防震教育普及。“零死亡、低傷亡”是日本長期防震減災工作的具體體現。
我國實行的是“以預防為主,防御與救助相結合”的方針,并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來,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于2009年5月1日頒布實施,《江西省防震減災條例》于2011年3月30日江西省第十一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三次會議修正,市政府常務會議也于2008年5月通過了《贛州市建設工程抗震設防要求管理辦法》,這些法律法規和規范性文件的出臺,為我們貫徹新時期的防震減災方針提供了法律依據。
面對地震我們應該怎么辦?
1、立足生命第一,重在快速反應,把“救”作為關鍵來抓。
救援方面主要還是堅持“兩手抓”,一手抓政府的專業救援建設,一手抓群眾性的自救互救。
在政府的專業救援建設方面,首先要完善縣、鄉、村、組應急救援預案;組建和裝備縣、鄉專業救援隊伍和村、組志愿者救援隊伍,并適時開展演習。演練要注意七大環節:防震減災知識培訓,地震應急救援裝備操作、心理訓練、體能訓練、救援技術學習與訓練、醫療救護知識學習與訓練、地震應急救援行動的實施訓練。
在群眾性的自救互救方面,我們在汶川大地震的教訓中可以看出,由于天氣惡劣道路受阻、通訊中斷,直至十六日晚起,我們的救援部隊才向邊沿鄉村急行軍,而這時早過了黃金救援時間,這種情況下,群眾性的自救互救凸顯出其極端重要性,要宣傳教育其他群眾掌握一定緊急避震知識和自救互救方法:第一,要在業務人員的指導下制訂簡單實用的家庭應急計劃;第二,要宣傳簡單實用緊急避震和的自救互救知識。地震發生時要頭腦清醒、鎮定自若,震時是躲還是跑,俗話說:“小震不用跑、大震跑不了”,我國多數防震專家認為,震時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離是應急避震的好辦法,避震時應伏而待定、蹲下或坐下,盡量蜷曲身體、降低身體重心、抓住桌腳等牢固物體,保護頭、頸部、眼睛、掩住口鼻,不要亂擁亂擠、不要隨便點明火,因為空氣中可能有易燃易爆氣體。如果在室內,要盡量靠近內墻墻根、墻角、廚房、廁所、儲藏室等開間小的地方,住在較高樓層的居民,震時不要站在陽臺上,不要站在窗邊,更不能破窗跳樓;如果在戶外,就要選擇開闊地避震、避開高大建筑,如樓房、煙囪、水塔、立交橋等,避開危險物,如變壓器、電線桿、路燈、廣告牌、吊車等,避開其他危險場所、狹窄的街道、危舊樓房、危墻等。
2、立足民生為上,重在大震小害、中震無害,把“防”當作基礎來抓。
在目前監測預報水平仍然是世界級的大難題的情況下,就更凸顯出震害防御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我上面舉的汶川縣與北川縣、玉樹與親西蘭的例子,其實就是有“防”與沒“防”的反差,汶川縣是震中,房子反而沒倒,北川是被波及的一個縣,卻夷為平地,就是這個道理。在震害防御方面,我們還是堅持“兩手抓”:一手抓國民教育,一手抓建設工程的抗震設防,在國民教育方面主要是抓好防震減災進黨校、進學校、進社區的“三進”工作:“進黨校”方面,重點是利用縣、鄉鎮黨校這個平臺,培訓好縣、鄉、村三級干部;“進學校”的關鍵就是各中小學校要積極參加創建“防震減災科普示范學校”的活動,按省有關部門的要求,把防震減災基本知識的教學編入課程表,每學期拿出1-2節課,專門講授地震科普知識和自救互救知識,抓好防震減災知識還可以起到“教育一個學生,帶動一個家庭,牽動整個社會”的聯動作用。在“進社區”方面,我們要采取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和群眾容易接受的途徑,宣傳防震減災知識。
在建設工程的抗震設防要求管理方面,交通工程、能源工程、廣播電視、通信與信息工程、工業與民用建筑公共設施和可能發生次生災害的工程都必須達到在我縣廣大的農村地區抗震設防要求,當前重點的是要對立項的建設工程實行前置審批,其次要結合新農村建設新的拆舊建新示范、扶貧搬遷、移民安置等建設點的建設,把新的農村民居都建成地震保安工程,建成在地震時做到“小震無礙、中震不破、大震可修”的能抗御中強破壞性地震的安全民居。
我用“安全農居四字歌”來詮釋:農村震害,房塌最慘,人財損失,災大如天;建造新房,大計百年,抗震設防,農居安全;農民蓋房,常按習慣,小震即倒,原因五點:選址不當,河沿塘邊,半填半挖,地基危險;建筑材料,舊瓦碎磚,腐朽木材,破壞難免;砌筑墻體,結構松散,凹凸錯落,震時易翻。農居工程,地震安全,采取措施,五個方面:場址選擇,穩定地段,遠離斷裂,開闊平坦;地基安全,溝槽要寬,分層夯實,泥槳飽滿;用料保質,更為關鍵,水泥達標,可靠安全;墻體構架,緊密相聯,橫平豎直,強度要堅;結構科學,層層梁圈,角角立柱,縱橫抱團。在這48句四字歌,突出強調以下三點:
第一是地址選擇要遠離斷裂,我縣地處河源至福建邵武大斷裂,縣內還縱橫交錯十條小斷裂,這些斷裂往往構成強震的發震構造,地震時沿斷裂可以產生很大的地面加速度,從而會加大包括城鄉民居在內的地面建筑物的破壞,如1999年9月21日臺灣7.6級地震,地震初動時,地震以每秒3公里左右的速度,由南向北破裂,沿車籠埔斷層瞬間產生12米的水平斷距和7-8米的垂直距,并在地表造成了長達100公里的地震破裂帶。地震斷裂帶上的建筑物幾乎全部坍塌。這次新西蘭地震是太平洋板塊和澳洲板塊不斷沖撞所引起,克賴斯特徹奇大學的教授馬克.奎克利說:“主要是地球的一側向右傾斜,達3.5米,在一些地方向上突起,我們去查看了兩座房子,它們被地震完全撕成了兩半。”一家奶牛場的老板巴特斯說:“整個奶牛場就象大海,到處是波浪式的土地,斷裂帶經過的地方出現了1.5米長的裂縫。”
第二是建房時結構科學。縱橫抱團就是選擇我們通常說的“磚混結構”或“框架結構”模式。溝槽要寬,分層夯實,層層圈梁,角角立柱,加強結構的整體性。
第三是建設工程的抗震設防,政府必須先靠宣傳發動和強制力推動兩條途徑進行。
第四定期不定期對建設工程的抗震性能進行鑒定,尤其是震后,對重大建設工程、生命線工程、容易發生次生災害的工程、人員密集場所和城鄉民居一定要實行抗震性能鑒定,比如2月22日的新西蘭6.3級地震,到昨天早上為止,有75人遇難、300多人失蹤,除了這次地震是城市直下型地震、震源淺(4公里)以外,就是對去年9月4日的7.1級地震對建筑物的破壞性沒有進行抗震性能鑒定,玉樹地震也有相同的因素。
3、立足科學監測,重在實踐探索,把“測”當作重點來抓。
監測預報要堅持兩手抓的原則,一手專業預報,一手抓群眾性監測預報。專業監測預報方面在縣委、政府的領導下、在上級業務部門的支持下,我縣的專業監測設備在全省縣級單位品種最齊全、設備最先進、臺網最密集、管理最嚴格;僅“十一五”期間,國家就在我縣投資了五百萬元以上,群眾性的監測預報方面,在專業監測預報還是世界級的大難的情況下,群眾性的監測預報顯得更為重要,臂如這次汶川特大地震,四川、湘北等地出現成千上萬只的青蛙大轉移,就是震前的預兆。在群眾性的監測預報方面,我們工作的重點是要建立健全、鞏固和管理好縣鄉村三級群眾測報網絡。
地震災害雖然是群災之首,我縣又地處河邵地震斷裂帶,但只要在縣委、縣政府的領導下,牢固樹立“寧可千日不震,不可一日無防”的意識,預防為主、防御與救助相結合,即使一旦發生破壞性地震,也一定能把震害損失降到最低限度!最大限度地保護人民的生命和財產。
更多相關文章推薦閱讀:
4.反邪教手抄報版面設計
5.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手抄報版面設計圖片
6.環保手抄報版面設計
10.關于科技的手抄報版面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