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ub id="h4knl"><ol id="h4knl"></ol></sub>
    <sup id="h4knl"></sup>
      <sub id="h4knl"></sub>

      <sub id="h4knl"><ol id="h4knl"><em id="h4knl"></em></ol></sub><s id="h4knl"></s>
      1. <strong id="h4knl"></strong>

      2. 中秋節手抄報的素材

        時間:2022-09-14 13:19:22 普通話手抄報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關于中秋節手抄報的素材

          一年一度的中秋佳節又要到了,家長或老師們可以以中秋節為題材讓小朋友們試著畫一畫呦!下面為大家分享了中秋節手抄報的素材,一起來看看吧!

          中秋節手抄報的素材

          中秋節作文

          今天中午,我們一家人一起吃著大餐,共度中秋佳節。我要求我們一家人講一講他們小時候中秋節是怎么過的。

          姥姥說,她小時候中秋節過得很簡單,我姥姥的爸爸是一位醫生,中秋節時,有很多病人拿著月餅來看望他,但是很多家都買不起月餅吃,我姥姥的爸爸每當中秋節時,就把別人送的月餅乘到一個大籃子里,提著籃子,挨家挨戶的發月餅吃。那時的月餅只有五仁餡兒的,又大又硬,咬都咬不動,但是那是姥姥都認為那是最好吃的東西。

          姥爺爺說,小時候要吃一塊兒月餅很難很難,幾個月餅分下來,一人只能吃到一小塊兒月餅,分到手里的月餅舍不得吃,只能一會兒聞聞月餅的味道,最讓我想笑的的是我姥爺和我姥姥剛認識的時候,我姥姥在八月十五去我姥爺家里時,我姥爺就拿出僅有的一小條月餅來迎接姥姥,還說:“甜著呢,快吃吧。”我姥姥最終還是沒吃,讓給了姥爺,姥爺今天說起這事,也臉紅了。

          接著,媽媽也發言了。她說,小時候姥爺已經是一名工人了,每到中秋節,就從廠里買回十幾塊月餅,一家人團團圓圓,并且我姥爺還會帶回一些蘋果啊,石榴啊,鴨梨啊來歡度中秋,在中秋節那天,還能吃上一頓香噴噴的肉了。

          聽了姥姥、姥爺和媽媽的話,我不禁感慨萬千,我們的生活真是一天比一天好了,就說月餅吧,每逢中秋節,爸爸媽媽都會發一盒非常漂亮的月餅,每盒月餅都有十幾塊兒,每個月餅的配料都不同,有紅紅的豆沙,有黃黃的蓮蓉,等等,色香味都非常誘人,每年的月餅我們都吃不完,放在冰箱里一直能放到春節,在中秋之節,我們還等吃到各種水果,如金黃的香蕉,晶瑩的葡萄等等,比比他們,我們真是幸福了。

          最讓我深思的一句話是爺爺,他說:“我們一年只能吃一頓肉,一頓白饃,到媽媽的時候,一個月就能吃一頓肉,然而,到你們現在時,幾乎是頓頓吃肉,這還不算,還能去吃肯德基,炸牛排,我小時候和你們根本沒法比。”

          我真心祝愿我們的.祖國越來越繁榮富強,我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

          老北京中秋習俗

          習俗一:拜月

          有時人們說到中秋節,不免得提到月亮,好像月亮是中秋的主角似的。在老北京中秋這些活動中拜月可能算比較隆重,比較有意思的。

          在民間有這么一句話:“男不拜月,女不祭灶”。所以那天全家除了成年男子之外,無論老幼都要拜月。那位朋友說了為什么不讓男人拜月?這很簡單,因為嫦娥是女性,所以讓女眷和小孩們主祭。有的比較迷信的家庭還在院里自設香案,供桌,擺上水果和月餅,還有的放上兩個花瓶,一個放毛豆枝,一個放雞冠花,最后將有兔兒爺的畫像或泥塑的兔兒爺放在桌上,按輩分跪拜。

          習俗二:請兔兒爺

          北京人過中秋節還有一個習俗,那就是請兔兒爺。那位先生說了為什么請兔兒爺?那是因為民間傳說月宮有玉兔搗藥,后來下凡,救了百姓的疾苦,那藥罐里紅白色的小藥丸自然演變成了自來紅和自來白了,所以到了秋初時節,那時京城很多小商販都活動起來了,主要是在小攤上出售兔兒爺。在南城兔兒爺的種類很多,有泥塑的,布做的,紙做的,木塊做的……一般泥塑的和布做的比較多。

          如今很多民間作坊為了讓兔兒爺人性化,給兔兒爺穿上靠旗,戴上頭盔跟個將軍似的。還有的頭戴烏紗身披朝服的。還有像小販的,像歌妓的。民間百姓為了想讓兔兒爺有個圓滿家,所以還虛構一個兔兒奶奶。總之,什么職業的兔爺都有,甚至網絡版的都很平常了。如今的人們只不過把它視為一種應節玩具了,至于這些迷信也快煙消云散了……

          習俗三:賞月

          在北京有些成年朋友都記得,一般吃完團圓飯拜完月,有的家庭還有賞月的活動。所謂賞月我覺得有時就是一種社交機會。一家人小孩們在前面打著小燈籠,家長隨后跟隨上山,一般情況下都是去景山、香山或者八大處賞月。還有的有條件的去后海,北海,昆明湖,玉淵潭等一些水面邊劃船,邊閑聊賞月,品茶,吃點心。

          有時,晚上出門賞月的時候老人們還經常提醒,要我們學會“秋凍”,寒冷時不要立刻添加衣物。剛開始我們年輕人還不理解。如今隨著年齡的增長,再加上一些資料,原來“秋凍”不但可以提高大腦的興奮性,還可以使皮膚新陳代謝加快,最重要的提高抗寒能力,更快的適應冬天的到來。

          習俗四:吃月餅

          中秋節在北京最普及的可能就是吃月餅了。一家圍坐在院里,圍著飯桌,看著山珍海味,茶余飯后吃幾塊月餅,有的還吃一些時令果品,像蘋果,葡萄,栗子,芋頭等。總之算是一種精神寄托希望家庭團圓吧!

          可是近年來,幾乎每年一到中秋節超市就進行“月餅大戰”。可能每家不管是親朋送的還是,自己買的湊起來得三四盒。好像沒有月餅不算中秋似的。如今即使人們這么說月餅是高糖,高熱,高油脂的食品。可是還有一些上年紀的朋友還依舊喜歡北京稻香村的自來紅、自來白、五仁、雙黃等這些傳統月餅。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這些習俗有的已經退出歷史舞臺了。歷史給我們留下的是什么呢……

          故事傳說

          嫦娥奔月

          “嫦娥奔月”神話源自古人對星辰的崇拜,嫦娥奔月故事最早出現在《歸藏》。后來民間把故事進一步發揮,衍化成多個故事版本。嫦娥登上了月宮,據西漢《淮南子》中說,是因為她偷吃了她丈夫羿從西王母那里要來的不死藥,就飛進月宮,變成了搗藥的蟾蜍。

          吳剛折桂

          吳剛登上月宮折桂,據唐代小說《酉陽雜俎》中說,是因為西何人吳剛修仙犯了錯誤,才罰他去伐月中的桂樹。這桂樹隨砍隨長,永遠也砍不斷。 李白在《贈崔司戶文昆季》一詩中寫道:“欲斫月中桂,持為寒者薪。”

          玉兔搗藥

          兔子登上月宮搗藥,最早見于屈原的《天問》“厥利維何,而顧、菟在腹?”。意思是說,顧、菟在月亮的肚子里,對月亮有什么好處呢?那兔子又是如何登上月宮的呢?顧就是蟾蜍,菟就是白兔。晉代傅玄的《擬天問》也說:“月中何有,白兔搗藥。”據聞一多先生考證,這“白兔搗藥”是由“蟾蜍搗藥”變來的。

          嫦娥身邊有只玉兔。據說嫦娥身體變輕,開始升空時,惶恐中抱起了一直喂養的白兔。白兔便隨她一起上了月亮。玉兔在月宮有一只搗藥杵,夜晚在藥臼中搗制長生不老的靈藥。這個神話傳到日本后,變成了玉兔在搗年糕。

          玄宗故事

          相傳唐玄宗與申天師及道士鴻都中秋望月,突然玄宗興起游月宮之念,于是天師作法,三人一起步上青云,漫游月宮。但宮前有守衛森嚴,無法進入,只能在外俯瞰長安皇城。在此之際,忽聞仙聲陣陣,唐玄宗素來熟通音律,于是默記心中。這正是:“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日后玄宗回憶月宮仙娥的音樂歌聲,自己譜曲編舞,創作了歷史上有名的《霓裳羽衣曲》。

          月餅起義

          中秋節吃月餅相傳始于元代。據說,當時,中原廣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統治階級的殘酷統治,紛紛起義抗元。朱元璋聯合各路反抗力量準備起義。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嚴密,傳遞消息十分困難。軍師劉伯溫便想出一計策,命令屬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子里面,再派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義響應。到了起義的那天,各路義軍一齊響應。

          很快,徐達就攻下元大都,起義成功了。消息傳來,朱元璋高興得連忙傳下口諭,在即將來臨的中秋節,讓全體將士與民同樂,并將當年起兵時以秘密傳遞信息的“月餅”,作為節令糕點賞賜群臣。此后,“月餅”制作越發精細,品種更多。之后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流傳開來。

          節日別稱

          最初“祭月節”的節期是在干支歷二十四節氣“秋分”這天,后來才調至夏歷(農歷)八月十五。根據中國的歷法,農歷八月在秋季中間,為秋季的第二個月,稱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稱“中秋”。

          中秋節有許多別稱:古時有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動,故稱“月夕”或“祭月節”。因節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稱“八月節”、“八月半”;因中秋節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月”進行的,所以又俗稱“月節”;中秋節月亮圓滿,象征團圓,因而又叫“團圓節”。中秋節月亮圓滿,家人團聚,出嫁的女兒回家團圓,因此又稱“團圓節”、“女兒節”。在廣府地區,中秋節俗稱“月光誕”。仲秋時節各種瓜果成熟上市,因稱“果子節”。侗族稱為“南瓜節”,仫佬族稱為“后生節”等。

          中秋節還被稱為“端正月”。關于“團圓節”的記載最早見于明代文學作品。《西湖游覽志余》中說:“八月十五謂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送,取團圓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說:“八月十五祭月,其餅必圓,分瓜必牙錯,瓣刻如蓮花。……其有婦歸寧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團圓節也。”

        《&.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中秋節手抄報的素材】相關文章:

        中秋節的手抄報素材06-20

        中秋節手抄報素材06-20

        中秋節手抄報內容素材06-25

        中秋節手抄報素材內容05-19

        手抄報素材:團圓中秋節06-21

        中秋節的神話的手抄報素材06-23

        中秋節的手抄報素材資料06-25

        中秋節手抄報圖片素材05-31

        中秋節手抄報圖片素材07-05

        国产高潮无套免费视频_久久九九兔免费精品6_99精品热6080YY久久_国产91久久久久久无码
      3. <sub id="h4knl"><ol id="h4knl"></ol></sub>
        <sup id="h4knl"></sup>
          <sub id="h4knl"></sub>

          <sub id="h4knl"><ol id="h4knl"><em id="h4knl"></em></ol></sub><s id="h4knl"></s>
          1. <strong id="h4knl"></strong>

          2. 在线午夜视频网站 | 在线一区视频二区三区 | 婷婷久久五月综合色国产 | 色综合视频一区中文字幕 | 在线一级视频欧美亚洲 | 久久人人爽爽人人爽人人片AV |

            關于中秋節手抄報的素材

              一年一度的中秋佳節又要到了,家長或老師們可以以中秋節為題材讓小朋友們試著畫一畫呦!下面為大家分享了中秋節手抄報的素材,一起來看看吧!

              中秋節手抄報的素材

              中秋節作文

              今天中午,我們一家人一起吃著大餐,共度中秋佳節。我要求我們一家人講一講他們小時候中秋節是怎么過的。

              姥姥說,她小時候中秋節過得很簡單,我姥姥的爸爸是一位醫生,中秋節時,有很多病人拿著月餅來看望他,但是很多家都買不起月餅吃,我姥姥的爸爸每當中秋節時,就把別人送的月餅乘到一個大籃子里,提著籃子,挨家挨戶的發月餅吃。那時的月餅只有五仁餡兒的,又大又硬,咬都咬不動,但是那是姥姥都認為那是最好吃的東西。

              姥爺爺說,小時候要吃一塊兒月餅很難很難,幾個月餅分下來,一人只能吃到一小塊兒月餅,分到手里的月餅舍不得吃,只能一會兒聞聞月餅的味道,最讓我想笑的的是我姥爺和我姥姥剛認識的時候,我姥姥在八月十五去我姥爺家里時,我姥爺就拿出僅有的一小條月餅來迎接姥姥,還說:“甜著呢,快吃吧。”我姥姥最終還是沒吃,讓給了姥爺,姥爺今天說起這事,也臉紅了。

              接著,媽媽也發言了。她說,小時候姥爺已經是一名工人了,每到中秋節,就從廠里買回十幾塊月餅,一家人團團圓圓,并且我姥爺還會帶回一些蘋果啊,石榴啊,鴨梨啊來歡度中秋,在中秋節那天,還能吃上一頓香噴噴的肉了。

              聽了姥姥、姥爺和媽媽的話,我不禁感慨萬千,我們的生活真是一天比一天好了,就說月餅吧,每逢中秋節,爸爸媽媽都會發一盒非常漂亮的月餅,每盒月餅都有十幾塊兒,每個月餅的配料都不同,有紅紅的豆沙,有黃黃的蓮蓉,等等,色香味都非常誘人,每年的月餅我們都吃不完,放在冰箱里一直能放到春節,在中秋之節,我們還等吃到各種水果,如金黃的香蕉,晶瑩的葡萄等等,比比他們,我們真是幸福了。

              最讓我深思的一句話是爺爺,他說:“我們一年只能吃一頓肉,一頓白饃,到媽媽的時候,一個月就能吃一頓肉,然而,到你們現在時,幾乎是頓頓吃肉,這還不算,還能去吃肯德基,炸牛排,我小時候和你們根本沒法比。”

              我真心祝愿我們的.祖國越來越繁榮富強,我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

              老北京中秋習俗

              習俗一:拜月

              有時人們說到中秋節,不免得提到月亮,好像月亮是中秋的主角似的。在老北京中秋這些活動中拜月可能算比較隆重,比較有意思的。

              在民間有這么一句話:“男不拜月,女不祭灶”。所以那天全家除了成年男子之外,無論老幼都要拜月。那位朋友說了為什么不讓男人拜月?這很簡單,因為嫦娥是女性,所以讓女眷和小孩們主祭。有的比較迷信的家庭還在院里自設香案,供桌,擺上水果和月餅,還有的放上兩個花瓶,一個放毛豆枝,一個放雞冠花,最后將有兔兒爺的畫像或泥塑的兔兒爺放在桌上,按輩分跪拜。

              習俗二:請兔兒爺

              北京人過中秋節還有一個習俗,那就是請兔兒爺。那位先生說了為什么請兔兒爺?那是因為民間傳說月宮有玉兔搗藥,后來下凡,救了百姓的疾苦,那藥罐里紅白色的小藥丸自然演變成了自來紅和自來白了,所以到了秋初時節,那時京城很多小商販都活動起來了,主要是在小攤上出售兔兒爺。在南城兔兒爺的種類很多,有泥塑的,布做的,紙做的,木塊做的……一般泥塑的和布做的比較多。

              如今很多民間作坊為了讓兔兒爺人性化,給兔兒爺穿上靠旗,戴上頭盔跟個將軍似的。還有的頭戴烏紗身披朝服的。還有像小販的,像歌妓的。民間百姓為了想讓兔兒爺有個圓滿家,所以還虛構一個兔兒奶奶。總之,什么職業的兔爺都有,甚至網絡版的都很平常了。如今的人們只不過把它視為一種應節玩具了,至于這些迷信也快煙消云散了……

              習俗三:賞月

              在北京有些成年朋友都記得,一般吃完團圓飯拜完月,有的家庭還有賞月的活動。所謂賞月我覺得有時就是一種社交機會。一家人小孩們在前面打著小燈籠,家長隨后跟隨上山,一般情況下都是去景山、香山或者八大處賞月。還有的有條件的去后海,北海,昆明湖,玉淵潭等一些水面邊劃船,邊閑聊賞月,品茶,吃點心。

              有時,晚上出門賞月的時候老人們還經常提醒,要我們學會“秋凍”,寒冷時不要立刻添加衣物。剛開始我們年輕人還不理解。如今隨著年齡的增長,再加上一些資料,原來“秋凍”不但可以提高大腦的興奮性,還可以使皮膚新陳代謝加快,最重要的提高抗寒能力,更快的適應冬天的到來。

              習俗四:吃月餅

              中秋節在北京最普及的可能就是吃月餅了。一家圍坐在院里,圍著飯桌,看著山珍海味,茶余飯后吃幾塊月餅,有的還吃一些時令果品,像蘋果,葡萄,栗子,芋頭等。總之算是一種精神寄托希望家庭團圓吧!

              可是近年來,幾乎每年一到中秋節超市就進行“月餅大戰”。可能每家不管是親朋送的還是,自己買的湊起來得三四盒。好像沒有月餅不算中秋似的。如今即使人們這么說月餅是高糖,高熱,高油脂的食品。可是還有一些上年紀的朋友還依舊喜歡北京稻香村的自來紅、自來白、五仁、雙黃等這些傳統月餅。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這些習俗有的已經退出歷史舞臺了。歷史給我們留下的是什么呢……

              故事傳說

              嫦娥奔月

              “嫦娥奔月”神話源自古人對星辰的崇拜,嫦娥奔月故事最早出現在《歸藏》。后來民間把故事進一步發揮,衍化成多個故事版本。嫦娥登上了月宮,據西漢《淮南子》中說,是因為她偷吃了她丈夫羿從西王母那里要來的不死藥,就飛進月宮,變成了搗藥的蟾蜍。

              吳剛折桂

              吳剛登上月宮折桂,據唐代小說《酉陽雜俎》中說,是因為西何人吳剛修仙犯了錯誤,才罰他去伐月中的桂樹。這桂樹隨砍隨長,永遠也砍不斷。 李白在《贈崔司戶文昆季》一詩中寫道:“欲斫月中桂,持為寒者薪。”

              玉兔搗藥

              兔子登上月宮搗藥,最早見于屈原的《天問》“厥利維何,而顧、菟在腹?”。意思是說,顧、菟在月亮的肚子里,對月亮有什么好處呢?那兔子又是如何登上月宮的呢?顧就是蟾蜍,菟就是白兔。晉代傅玄的《擬天問》也說:“月中何有,白兔搗藥。”據聞一多先生考證,這“白兔搗藥”是由“蟾蜍搗藥”變來的。

              嫦娥身邊有只玉兔。據說嫦娥身體變輕,開始升空時,惶恐中抱起了一直喂養的白兔。白兔便隨她一起上了月亮。玉兔在月宮有一只搗藥杵,夜晚在藥臼中搗制長生不老的靈藥。這個神話傳到日本后,變成了玉兔在搗年糕。

              玄宗故事

              相傳唐玄宗與申天師及道士鴻都中秋望月,突然玄宗興起游月宮之念,于是天師作法,三人一起步上青云,漫游月宮。但宮前有守衛森嚴,無法進入,只能在外俯瞰長安皇城。在此之際,忽聞仙聲陣陣,唐玄宗素來熟通音律,于是默記心中。這正是:“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日后玄宗回憶月宮仙娥的音樂歌聲,自己譜曲編舞,創作了歷史上有名的《霓裳羽衣曲》。

              月餅起義

              中秋節吃月餅相傳始于元代。據說,當時,中原廣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統治階級的殘酷統治,紛紛起義抗元。朱元璋聯合各路反抗力量準備起義。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嚴密,傳遞消息十分困難。軍師劉伯溫便想出一計策,命令屬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子里面,再派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義響應。到了起義的那天,各路義軍一齊響應。

              很快,徐達就攻下元大都,起義成功了。消息傳來,朱元璋高興得連忙傳下口諭,在即將來臨的中秋節,讓全體將士與民同樂,并將當年起兵時以秘密傳遞信息的“月餅”,作為節令糕點賞賜群臣。此后,“月餅”制作越發精細,品種更多。之后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流傳開來。

              節日別稱

              最初“祭月節”的節期是在干支歷二十四節氣“秋分”這天,后來才調至夏歷(農歷)八月十五。根據中國的歷法,農歷八月在秋季中間,為秋季的第二個月,稱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稱“中秋”。

              中秋節有許多別稱:古時有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動,故稱“月夕”或“祭月節”。因節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稱“八月節”、“八月半”;因中秋節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月”進行的,所以又俗稱“月節”;中秋節月亮圓滿,象征團圓,因而又叫“團圓節”。中秋節月亮圓滿,家人團聚,出嫁的女兒回家團圓,因此又稱“團圓節”、“女兒節”。在廣府地區,中秋節俗稱“月光誕”。仲秋時節各種瓜果成熟上市,因稱“果子節”。侗族稱為“南瓜節”,仫佬族稱為“后生節”等。

              中秋節還被稱為“端正月”。關于“團圓節”的記載最早見于明代文學作品。《西湖游覽志余》中說:“八月十五謂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送,取團圓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說:“八月十五祭月,其餅必圓,分瓜必牙錯,瓣刻如蓮花。……其有婦歸寧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團圓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