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干部的工作日記
要真正做到貼近群眾,要站在群眾的立場上去想他們真正需要什么;民無信不立,作為一名好的包村干部,必須做到取信于民。以下是專門為你收集整理的村干部的工作日記,供參考閱讀!
村干部的工作日記(1)
我來山西巷社區工作已半年多了,圍著社區轉一圈也就十來分鐘的事。而真正的山西巷在哪兒呢?
八十年代人們把南門與二道橋之間稱為山西巷,因為這里有個公交車站名叫山西巷。看來山西巷是一個地域的名字,好歹現在有個社區的名字叫山西巷。
在這里待時間久了,對這里及周邊環境也了解了許多,看到的,聽到的,感受到的最多的還是這里的小吃名不虛傳。所以總想寫點什么,但無論如何還得把山西巷說明白了。
“哪里來的駱駝客哎亞里美,哈密來的駱駝客下里胡麻呦。駱駝馱的啥東西哎亞里美,胡椒花椒姜皮子下里胡麻呦。一斤你賣多少錢哎亞里美,三兩三錢三分三下里胡麻呦……”這首上世紀30年代曾在烏魯木齊流傳的歌謠,風趣地反映了人們對駱駝客的贊美,也映射出那個時代的風貌。
駝鈴聲聲,沿著絲綢之路由東向西,把中國的特產運往西亞及地中海一帶,返回時,又將那里的東西帶回中國。而新疆就成了一個重要的集散地。作為新疆的首府城市,烏魯木齊自然成為了駝隊的驛站。
據烏魯木齊文史記載,清末,有個名叫季登魁的.駝隊管事,祖宗三代都是“駱駝客”。他的家鄉在山西大同,但每年都要跟著駝隊在烏魯木齊安居。有一年,他的駝隊被征運軍糧,不料在戰火中駝隊失散,季登魁不能再回山西,就在烏魯木齊城南,就著一泉清水開設了一處專供駝隊住宿的駱駝場,名為“山西駝場”。季登魁處處為駝隊和駝工著想,生意十分興旺,凡到烏魯木齊的駝隊,都愿在“山西駝場”住宿。不久,駝場附近開設了貨棧,往來客商就在這里進行貿易。接著,飯館、小賣部也陸續出現,“山西駝場”成了一條繁華的街巷,并從此得名“山西巷”。
隨著驛站的發展,越來越多的駝隊來這里歇腳,隨之而來住宿、餐飲、小手工作坊漸漸興盛起來,地方也隨之擴大,大概是現在的東至和平南路、南至龍泉街、西至新華南路、北至人民路一帶統稱為山西巷。后來由于城區建設,又有了龍泉街、馬氏巷、婦幼保健院、南門新華書店、新疆民街等地域稱呼。山西巷的地域也隨之縮小,而現在的山西巷社區東界是解放南路中心線,南界是新市路中心線,西界是新市路北一巷中心線,北界是飲馬巷中心線,社區面積只有0.2平方公里。
村干部的工作日記(2)
3月22日
我們來到袁伏二村袁子陵老人家時,老人正用手機與外面的朋友談笑風生地聊天,硬朗的身板,健談的個性,讓我們很難相信老人家已有88歲高齡。我們簡短地與老人介紹了來意,尤其是當我們問到對黨的惠民政策的感受時,他熱情地樹起大拇指連說:好!好!好!
老人生于1923年,1950年參加工作。一生從事農村教育事業,一直居住在農村,對農村農業非常了解,對農民的疾苦感同身受,對黨在農村政策的變化更是有切身體會。他動情地說:歷朝歷代,上交皇糧國稅,天經地義。現在黨的政策好,不光不上交,還有種糧補貼、家電補貼、種子補貼等等好多補貼,老了有社保,病了有醫療。老人在總結幾十年的切身感受特別是近幾年農村政策的變化后,特在今年春節撰寫了一副春聯:“過去總是貧民百姓供皇帝,無奈無奈;而今居然國庫資金養老人,善哉善哉”。通俗易懂,樸實無華的兩句話,樸素地表達了一個年近九旬高齡老人對黨、對政府的誠摯感激之情。
3月23日
袁伏二村最高壽的老人叫紀美容,今年已有91歲高齡了。老人有三個兒子,五個孫子,大兒、二兒已先后去世,現還有一子。由于家庭困難等原因,多年來兒子幾乎就沒有管過她老人家,每月頂多供給數量極為有限的大米,柴、油、鹽都靠自己去找,生活缺少基本保證。
當我們了解到老人家的現實窘境后,立即與村干部商量采取幫扶措施。一是村干部專程上門做其子女工作,明確指出贍養老人既是法律規定的責任,又是道德要求的義務,否則人倫何在?二是實行一對一幫扶,明確一名村干部長期結對幫助,及時掌握老人家的'生存狀況,提出解決的措施辦法;三是制定幫扶措施,將老人納入民政救助對象,從衣、食、住三個方面解決生存的基本之需,真正做到老有所養,老有所依。
《詩經》中說:哀哀父母,生我劬勞。無父何怙,無母何恃?紀老人的故事,值得我們每個人深思。
3月24日
穿過袁伏二村寬闊的街道,越過大畈上肥沃的田疇,跨過鐵金港大橋,一座初具規模的現代化養殖場就出現在我們眼前。豬在欄中歡叫,魚在池中跳躍,這就是湖北省科技示范戶大冶市袁伏二村袁致強的養殖場了。
主人今年48歲,壯實的身材充滿了干勁,細小的眼睛中流露出不易覺察的精明。該場始建于2007年,現有標準豬舍5棟,3000平方米,精養漁池200多畝,累計投資近200萬元,年出欄牲豬1200頭,產魚10噸,年產值150萬元,年利潤20萬元。追溯發展史,該場完全是在國家20萬元幫扶資金的基礎上,靠勤勞起家發展壯大起來的。當說到黨的強農惠農政策時,他連聲說好;當我們問及還有什么困難時,他稍微沉思以后說:最怕的是風險,最缺的是資金。
據主人介紹,去年一場大水淹沒了整個養殖場,豬死了,魚跑了,損失20多萬元,年終一算賬虧了十幾萬元,他深深地嘆息地說:“政策好,人努力,就是年成不順啊。”
當談到以后的打算時,袁致強的眼中盡是期待和希望。他說:養殖場的整個基礎設施都已配套完善,技術經驗也基本過關,生產經營渠道也已打開,現在缺乏的是上規模、上檔次,解決問題的關鍵在于一個錢字。他充滿希望地說:我只要再有50萬元的投資,我的養殖場完全可以變個模樣!
村干部的工作日記(3)
走家串戶聽民意,星夜登門訪民情,地里田間問民生。在永定區,每天記民情日記已成了駐村干部們的必修課。
三月春耕備耕時,永定區后坪鎮二家河居委會群眾工作指導員趙宗山放棄雙休日休息,來到村里和村民們同吃同住同勞動,把老百姓最關心、最盼望的困難給“訪出來”。“單位為貧困黨員群眾籌集的慰問金雖不多,但在春耕的關鍵時刻,我希望老百姓家家都能買上種子、化肥。”這是趙宗山在民情日記中寫下的一段話。
在指導員下村前,區里給他們做了明確的角色定位,就是要當好政策法規宣傳員、社情民意調研員、基層黨建指導員、矛盾糾紛調解員、便民利民服務員。
干部們在走訪過程中,把發現的問題記在了民情日記上,也刻在了心坎上。“4月5日,群眾反映集鎮人車不分流、商戶占道經營、環境臟亂差等問題,本月內務求拿出整改方案,年內必須解決!”在楓香崗鄉黨委書記趙雅宏的日記里,他為自己劃定了集鎮環境整治時刻表,下水道堵塞、公路旁垃圾亂放、鎮上水源面臨污染等等涉及到全鎮百姓生活方方面面的`問題,都被仔細地記在了日記中。
“核木峪水庫終于整好了,今年我們搞生產不急也不愁了!”看著即將完工的水庫,新橋鎮申家坪村村民很高興。去年,該村群眾工作指導員周敘才將村民們反映的水庫年久失修問題記在了民情日記上,并為村里爭取到了水庫除險加固項目。
群眾工作以切實解決老百姓反映的實際問題為初衷,建立區、鄉、村三級問題庫,駐村干部“平時常進,有事速進,群眾
工作日必進”,到家到戶訪民情……如今,永定區的干部們下村多了,和群眾交往更密切了,日記本厚了,干群間的情誼也更深了。
村干部的工作日記(4)
“我看誰敢動我的磚,你們有本事就把我一塊兒鏟了!"在東郎子橋村衛生清理隊清除特困戶張大爺家門口那堆破磚頭時,張大爺虎著臉坐在地上堅決不讓動。看到僵持的局面,村支書和村主任又氣又惱,卻又無可奈何。清理隊二十多個隊員也束手無策,眼睛齊刷刷的看向了我這個包村干部。要是繞過去不清理,村民們都會以此為借口,以后的工作會更難開展;要是強行清理,這老爺子70多歲了,又聾又殘疾,這事怎么辦?
在剛入村時,由我們工作組聯系北方司法學校贊助了二十多床棉被,發放給了村里的五保戶和特困戶,其中就有兩床發給了張大爺。兩床被子在平常人看來也許不算什么,但是對于他無疑是雪中送炭了。我靈機一動,計上心來,主動走上前說:“大爺,你還記得我嗎?”大爺瞅了瞅我:“記得,你不是工作組的嗎?前幾天你們不是還給我家送了兩床被子嗎?”“我們工作組進村第一件事就是給你們送被子,說明黨和政府是關心你的!這樣吧,如果大爺你同意把這些東西都清理了,我們工作組再送你一床被子,怎么樣?”說到這,張大爺愣了一下,不好意思的說:“我不相信誰也要相信工作組啊?"我乘勝而上,趕緊和村民們攙起地上的張大爺。
當我拿著被子給張大爺送去時,張大爺激動的眼里含著眼淚,不停的.說:“支持,我一定支持。”于是,破磚頭很快就被清理干凈了。為消除后患,我當眾宣布:張大爺是村里的特困戶,被子作為生活必需品是對他相應的補償,其他人不能存在“不送東西不搬磚”的想法。很快,“工作組用一床被子拔掉全村衛生環境整治最牛釘子戶”的“傳奇新聞”隨著一群快嘴的大姐大媽的嘴,像一陣風一樣迅速刮遍了全村,成了當天晚上村里最新鮮時髦的話題。“哎呀,你別說咱村這個工作組,還真是說話算話,東西許出去就兌現,以后咱們也要相信她們。”“看來這個衛生環境整治誰也擋不住,連老張的門口都清了,咱們也早點把自己門口清干凈吧!”我聽到了這些,心里格外欣慰。
包村感悟:要真正做到貼近群眾,要站在群眾的立場上去想他們真正需要什么;民無信不立,作為一名好的包村干部,必須做到取信于民。
【村干部的工作日記】相關文章:
駐村干部工作民情日記06-29
駐村干部工作日記09-12
駐村干部幫扶工作日記09-11
2015村干部工作日記08-31
2015駐村干部工作日記06-25
村干部的民情日記06-29
村干部扶貧駐村工作日記06-25
大學生村干部工作日記09-12
村干部民情日記范文08-31
駐村干部民情日記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