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年味消失社會實踐心得
春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中最有影響力的。春節歷史悠久,是全國各民族人們都過的傳統節日,以祭祀神佛和祖先,除舊布新迎喜接福,活動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是中國人最濃重的傳統節日,它象征著團結,興旺,是對未來寄托著希望的佳節。但是隨著物資經濟的繁榮和多元文化的出現,不少輿論擔憂我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春節正出現淡化的趨勢。我們的年味真的淡了嗎?針對這一問題,我們對成年群體展開了以問卷形式的社會調查和分析。通過問卷調查顯示的結果上來看,85%的人都表示,現在的年味的確是越來越淡了。
春節,即農歷的新年,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是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春節歷史源于殷商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在春節期間,中國漢族和很多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活動以示慶祝。這些活動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活動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傳統的春節活動十分的繁雜。從小年(祭灶)起,人們掃房屋,洗頭沐浴、準備年節器具,寫春聯,貼窗花,倒貼“福“字,掛年畫,除夕守歲,燃放煙花爆竹。大年初一拜年,占歲,初五吃餃子、送窮。初八放生祈福,正月十一子婿日,直到正月十五元宵熱鬧的燈火后,春節才結束。但是現在人們的春節已經省去了傳統春節里面很多的節日和習俗。當在問卷調查中問道:“提到春節習俗,你首先想到的是什么?”被訪者,回答得最多的就是,吃團年飯、臵辦年貨、壓歲錢、放鞭炮和貼春聯這幾種常見的過年方式。人們現在的春節也只是從大年三十才開始的,真正意義上能過感受到春節氣息的日子也僅僅停留在大年初一到正月初五的這幾天里面。元宵節的那天,也少有地方看見花燈的熱鬧,而此時的人們大都處于自己的工作間。人們對于年味淡了也主要是反應在鞭炮聲漸少了,一些傳統的習俗簡單化甚至是沒有了,人與人之間沒有那么熱絡,寧愿呆在家里等。
人們在物質生活上的追求越來越高,無暇去顧及繁復的春節文化,從簡的春節,春節的年味自然也就慢慢的淡了。根據這一情況,在寒假里我們也進行了多方面的調查活動。通過街頭的調查問卷反饋情況,我們總結出了以下幾個原因:第一,經濟的發展,帶動了人們對生活水平要求的提高,為了追求更高的標準,人們都必須通過自己的努力達到自己期望的標準,由此大多數人都必須面臨著在異地的工作或學習的境況。但是春運帶來的各種交通壓力,給了很多人不便,部分人索性便減少了歸家的次數,除夕夜一家人各在一方,家里的氣氛也自然高不到哪去。第二,還有另一些人是因為工作或學習的原因不可避免的有歸家晚,年后幾天又必須得往工作崗位、學校趕的現象,真正過春節的時間也就大大的縮短了。第三種情況,則是對于過年沒有了期待。
中國年文化的真正價值,就在于每個人的自由自覺參與。以前過年不管是小孩還是大人,對過年都抱有期待,小孩喜歡過年是因為過年可以穿新衣服、有壓歲錢、有糖吃,而如今,隨著時代的進步,社會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們也不會因為這些原因而盼望過年,所以對于沒有愿望的春節在他們心中也不是那么美好。而對于大人們而言,只有春節才可以讓他們悠閑下來,忙碌一年的人當然盼望過年,因為只有過年他們才得以輕松?墒乾F在,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即使是平常他們也悠閑自在,更加沒有理由讓他們覺得過年好,也許過年在他們心中是一種包袱,過年要準備很多吃的,很麻煩,所以他們寧愿不過年。
我們不是沒有這個能力,我們只是缺一種東西,那就是心情,沒有心情的年味自然而然就淡了。第四,人們對很多傳統的春節文化的遺忘也造成了現在的人不知道該怎么去過春節。在調查中反應出了一個相當明顯的情況,只有10%的知道祭灶這個節氣,并能夠清楚的指出它的具體時間,令人驚訝的是竟然有超過45%的人根本就不知道這個節氣。調查表中人們對于出現年味淡化的原因也主要反映在傳統習俗的淡化導致失傳。第五,現代通訊的發展使人們的交流方式更加多樣化,拜年方式也從傳統的“走親串友”多元化成打電話、發短信等多種方式。本次調查發現,人們在拜年方式選擇中,短信拜年所占比例最高,達到35%。31%的被訪者選擇打電話拜年,23%的被訪者選擇登門拜年,還有6%的被訪者選擇發電子郵件拜年,另外,5%的被訪者選擇了其他方式,F代通訊對人們生活的滲透力在過春節中也可見一斑,越來越簡潔的拜年方式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第六,政府的相關政策也產生了一定程度的影響。春節假期的長短也直接造成了上班族和學生這個群體用來感受和進行春節期間各種活動的時間。對于燃放煙花爆竹的限制,也讓人們感受到春節變得更加冷清了。綜上所述,春節的傳統味道已被社會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所淹沒。我們不能阻止社會它不斷向前,但是我們應該做的是在日新月異的進步中繼承,保留我們的傳統文化。不要忘記歷史給我們的寶貴財富,也不要拋棄祖先留給我們的珍貴傳統。我們作為中華民族的兒女,是唯一擁有傳統文化五千年的優秀民族,也是唯一享受春節這一傳統節日的民族,我們不能眼睜睜的看著曾經帶給我們童年歡樂和期盼的節日越來越沒有從前的滋味。
羊年春節的一大特色就是手機搶紅包了,支付寶、微信、微博的手機端軟件齊上陣,讓全國網民陷入了瘋狂的紅包大戰之中。這一現象引起了人們的議論,新華社也在今天發文批判“電子紅包讓春節失去了親情”。新春佳節是家人團聚、共敘親情的時刻,向親友派發紅包是傳遞祝福與關愛的民俗傳統。移動互聯網迅速發展,讓搶紅包從線下走到線上,一些遠隔千里的好友也能穿越時空為彼此送達一份心意,一些電商巨頭也借機為觀眾奉上“紅包大禮”,給人們的假期增添了不少歡樂。但是,凡事過猶不及。不少人發現,搶紅包正從消遣的“伴奏曲”演變為春節長假的“主題歌”。游子千里歸家,依舊沒有跳出方寸屏幕,抱著手機搶得不亦樂乎,把滿懷期待的父母晾在一邊;老同學的微信群里,舊友說話無人應答,丟個紅包立刻“炸鍋”;有的微信群玩紅包接龍,“你方發罷我登場”,不分晝夜搶得昏天黑地。更有甚者,洗漱、做飯、開車等紅燈時都有人緊盯屏幕,生怕錯過紅包。難怪有人驚呼,搶紅包正在毀掉春節。無論多么搶眼的“紅包”,也難以換來親人溫馨的笑臉。試想這個假期,一些人為搶紅包甚至沒有看上完整的節目,沒有和親人說上幾句稱心的話語,沒有來得及和爸媽嘮嘮知心嗑。這樣的春節過法,未免本末倒臵,得不償失。相信很多網友都在搶紅包中投入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不過最后算下來,收到的紅包恐怕只有三五元錢而已,一頓早飯都換不來的紅包卻讓冷落了親人之間的感情,實在是得不償失。那么我們應該怎么做來挽救我們“變味兒的春節”
春節文化的參與者是廣大的人民群眾,解決春節文化淡化問題也只能從最基本的人民群眾著手。春節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優秀傳統的重要載體,它蘊含著中華民族文化的智慧和結晶,凝聚著華夏人民的生命追求和情感寄托,傳承著中國人的家庭倫理和社會倫理觀念。歷經千百年的積淀,異彩紛呈的春節民俗,已形成底蘊深厚且獨具特色的春節文化。近年來,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迅速增長,對親情、友情、和諧、美滿的渴求更加強烈,春節等傳統節日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重視和關注。我們必須正視春節年味淡化的問題,通過舉辦春節傳統文化知識講座和各種的宣傳活動來像廣大的人民群眾普及春節傳統文化知識,大力弘揚春節所凝結的優秀傳統文化,突出辭舊迎新、祝福團圓平安、興旺發達的主題,努力營造家庭和睦、安定團結、歡樂祥和的喜慶氛圍,推動中華文化歷久彌新、不斷的發展壯大。同時我們應該著手現在出現的新的媒體,比如電視的公益廣告,微電影,電影,數字廣告等手段來進行感人至深的宣傳。相信,每個人都會在影片中找到自己的影子,也相信我們都能找回丟失的家的味道,春節的味道。
不論社會發展如何迅速,也不論我們是否像從前一樣渴望新年的新衣服、壓歲錢。春節的味道應該是家的味道,是團圓的味道。千山萬水都不能阻絕我們親情的傳遞,再豐盛的物質都不能弄丟我們每個人最珍貴的港灣。新年,更是一種新的開始,新的希望,花再多的錢也不如實實在在陪陪家人重要,我們需要的就是一份能夠支持我們成長,能讓我們依靠的親情。這是什么都不能代替的珍貴情感。希望明年的春節能比今年更加溫馨,能讓我們找回丟失已久的“年味兒”!
【年味消失社會實踐心得】相關文章:
09年社會實踐心得10-04
2017年寒假社會實踐心得09-08
社會實踐心得08-08
2014年暑假社會實踐心得2000字08-18
社會實踐的心得范文05-06
社會實踐的心得范文09-04
寒假社會實踐心得09-19
(經典)社會實踐心得范文12-19
社會實踐心得范文06-26
社會實踐心得范文06-08